农作物的基本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作物的基本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作物的基本知识

农作物的基本知识范文1

关键词:农学专业;技能训练;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3-0060-02

实践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对人才培养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北京农学院的农学专业是北京市市级特色专业,始终秉承“厚基础、宽专业”的办学原则,不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形成了一套实践教学体系,这套实践教学体系,使得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结合农业生产与科研实际不断线,促进了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创新理念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本文就实践教学体系中《农学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的设置思路、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实践的成效进行讨论,为进一步做好实践教学工作汲取经验。

一、《农学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的设置思路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伴相生,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一直是教育领域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实践教学通常的教学形式主要分为课堂实习、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三大环节,以及一些参观、访问和社会调查等活动。但是,这种实践教学体系,受传统课堂教学、具体实习项目考查标准的影响,使得师生在心理定势上把每一次具有明确目标的教学实习作为一次学习单元,淡化了专业综合实践教学的系统性。因此,我们在常规的课堂实习、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等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增加了一门实践教学课程,即《农学专业技能训练》,该课程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开始至第四学期结束,以农事操作为主线,引导学生参加农作物种植和农业科技活动等环节的技能训练以及相关农业基础知识的学习。

建立《农学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的目的,首先是将一部分实践教学内容作为一门课程来对待,有助于学生形成一定体系的知识技能结构;其次提供专业基础技能的综合性训练,有助于促进学生对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学习,增强学生的专业理解与职业适应性。特别是对于大一、大二的学生,通过《农学专业技能训练》课程中的农事操作,了解专业学习内容,培养专业兴趣,掌握专业技能,积累实践经验,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农学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的教学内容

在《农学专业技能训练》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本着教学由浅入深的教学理念,设立了感性认识、实践操作和科技活动等三个阶段的实践教学内容。第一阶段的感性认识,安排在大一的第一学期,具体为3天的参观实习,课程名称为《农学专业技能训练Ⅰ》,3天计0.5学时,分别参观国家农业科研单位的实验室和试验场站、农业种子企业和农业生态观光农场,使刚入学的新生尽快了解农学专业的学习内容与方向,让新生体验和感受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实力、农业企业的发展活力,激发爱农、学农的动力。

第二阶段的实践操作,安排在大一的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分别为《农学专业技能训练Ⅱ》和《农学专业技能训练Ⅲ》,每门课程45学时,计1.5学时,每周一次,每次3学时。利用一整年的时间,以教学试验地为主课堂,让学生参加农作物播前准备、播种、作物生长发育阶段的调查、田间管理、收获和室内考种等农事和调查项目的实践操作活动。按照北京地区的种植制度,农作物分为早春作物、春播作物、夏播作物和秋播作物,依次安排播种、调查、管理和收获考种等教学内容。主要种植的作物包括蚕豆、油菜、春小麦、玉米、冬小麦等。由于种植的作物种类多、生长周期涵盖整年度,因此,每次课程的授课内容饱满,实践操作的项目丰富,特别是春、夏季,需要观察、调查的内容较多,还需要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补充。学生通过参加农作物种植过程的实践操作,不仅能够认识不同作物的种子、植株的物理形态,了解不同作物的物候期、生长发育特点,知道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以及各种农具的使用方法,为今后专业课的理论学习奠定了基础,而且提早接触农学专业的学习对象,对相关基础课的学习更具目的性。

第三阶段的科技活动,安排在大二的第四学期,称为《农学专业技能训练Ⅳ》,同样是45学时,主要安排在第四学期末2周的小学期内完成,形式为学生进入教师的科研课题组,由教师或研究生辅导完成一些内容简单或部分项目的科研工作。由于不同课题组研究的作物对象不同,教学时间可以灵活掌握,指导教师可根据科研活动的内容在第四学期内实施并完成。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了解科研工作的性质、研究方法,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农学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的考核方法

实践教学的不同于理论教学的考核,重点应该放在对实践环节的评价与引导。因此,对于《农学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的考核,设计了二种考核方式。一是,在每次实践教学前,根据课程的内容设计好考核项目,以表格的形式打印,人手一份,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边操作,边记载操作的过程,或调查的数据。课程结束后,整理资料,统计数据,叙述操作过程,完成实践技术报告,每份报告由教师评分;二是,课程结束后,对于需要掌握的作物基本知识进行测验,一方面督促学生复习已进行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是对整个课程进行系统性的梳理,考核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学到的农业基本知识。前一种实践技术报告的考核占70%,后一项基本知识的考核占30%。二者合计为学生的课程学习成绩。

四、《农学专业技能训练》课程教学实践的效果

通过几年的教学效果调查,《农学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的建立与教学实践,不仅使学生在课程中学到了必要的农业知识与技能,而且激发了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在未设立该课程之前,大一、大二的学生主要学习通识课程,接受专业知识较少,或者不知道通识课程中那些理论知识是专业必备的,由于对专业内容迷茫,对通识课程的知识汲取也表现出囫囵吞枣的现象。现在,学生从入学的第一学期开始,就进行《农学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的学习,提前接触到农学专业需要的一些基本知识,可以提前了解专业的学习内容、研究对象,尤其是《农学专业技能训练Ⅱ、Ⅲ、Ⅳ》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而且每次学习的内容有连续性,学习起来系统不枯燥。以农作物种植为例,从种子播种开始到收获考种,学生全程参与,自己动手实施,可以观察到某种作物整个生长发育的过程,能够获得最终的收获物,学生自己有成就感,因此,学习起来有兴趣,能够乐于参加并完成课程布置的各项实践内容。

总之,《农学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的设置与实施,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发挥了通过实践教学引导学生爱专业、学专业,培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作用。很多参加该课程学习的毕业学生表示,大学四年中印象最深刻的课程就是《农学专业技能训练》,自己动手种植作物有兴趣、有积极性,特别是收获季节有成就感。因此,学生增强了对农学专业的认识和学习的动力,近两年毕业生考本专业研究生的比率大幅度提高。

五、总结

《农学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的学习,对于大一、大二的学生而言,虽然不是专业技能的综合性训练,也不能起到深化学生的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作用,但是,该课程作为农学专业的入门课程,通过对简单的农业技术的操作和演练,有助于学生形成基本的专业知识技能结构,增强学生的专业热情和对职业的适应性。为真正达到上述目标,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的投入、教学内容以及授课方式的选择上都需要做足功课。

(一)建立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为保障《农学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的实践教学质量,组建了4名教师的课程组,其中,包括2名实践经验丰富的副教授和2名具有博士后经历的新教师。每班次课程由一位老教师和一位新教师共同承担,这样既保证了教学质量,又起到了以老带新、老经验新知识相辅相成的作用,调动了课程组教师内部老师教与学的积极性。

(二)加大教学资源的投入

实践教学不仅需要优良的师资队伍,更需要与之相配的教学资源。为保障《农学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的顺利实施,规划出5亩试验田和0.5亩温室作为实践教学的场地,同时加大教学经费的投入,聘请临时农工负责日常田间管理,尤其是假期教学材料的维护工作,保证种植的作物正常生长,使学生全年都有实践的教学资源。

(三)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农学专业技能训练》课程教学时间较长,而且作物生长有季节性,为保证专业技能训练的系统性,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与环节十分重要。为此,特意选择北京地区主栽作物为主要学习对象,其他小作物为辅助作物,根据授课计划统筹安排播种、管理、收获时间,力求周年试验田里或温室里有作物生长,学生可以根据作物的生长发育特点随时观察、调查不同类型的作物。做到教学材料丰富,教学内容充实,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有保证,更重要的是学生最终能够获得自己种植、管理作物的收获物,这样学生更有积极性,并对所学的知识技能印象深刻。

参考文献:

[1]潘海涵,汤智.大学实践教学体系的再设计[J].中国高教研究,2012,(2):104-106.

农作物的基本知识范文2

【关键词】不同时期;肥料;特性;合理利用

施肥是农业生产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如何运用施肥技术对农业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对农产品的品质要求将更高,因而施肥环节不可忽视。在现实农业生产过程中,必须发现和找出问题,研究其对策,确定今后的发展方向。随着农业的迅速发展,化肥的使用对农作物增产有显著的提高,但长期不合理使用化肥造成土壤贫瘠板结,污染地表水,地表植物被破坏,土壤沙化速度加剧,造成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所以最终造成的结果是作物产品品质逐年下降,环境逐年污染。所以要想达到高产的同时又要讲求产品的绿色、安全、营养、放心、保健,就必须要做到合理施肥,我这次将从各个角度阐述怎样做到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主要是:“混、深、喷”。

“混”,即多种肥料混合使用。几种肥料混合使用,即节省劳力,有提高肥效,如:硫酸铵与过磷酸钙混合,即可消除磷酸铵的生理酸性,又能提高过磷酸钙中磷的有效性,给作物同事提供氮磷养分。腐熟的堆肥,猪牛栏淤等有机肥可与所有的化肥混合。磷肥与有机肥混合可减少与土壤的接触面,防治磷的固定;铵态氮肥与有机肥混合,可吸附氨,防治氮素挥发。但不要把未腐熟的有机肥与硝态氮肥、铵态氮肥与碱性肥料混合、速效肥料与含钙肥料,以及难容性磷肥与碱性肥料等混合,一面养分损失或降低肥效。

“深”,即深层集中使用。除大量草秆还田做基肥外,一般根部基肥活肥量少的基肥都宜采用条、穴、点等方式基肥(耕层或主根附近深10--15厘米处),施后立即覆土或灌水,以加大局部土壤中的养分含量,便于作物今早吸收,减少肥料损失,提高肥料利用率。

“喷”,即后期叶面喷肥(又称根外追肥)。是将水溶性肥料或生物性物质的低浓度溶液喷洒在生长中的农作物叶上的一种施肥方法。可溶性物质通过叶片角质膜经质外连丝到达表皮细胞原生质膜而进入植物体内,用于补充作物生育期对某些营养元素的特殊需要,或调解作物的生长发育。其特点是:1、作物生长后期,当根系从土壤中吸收养分的能力减弱或难以进行土壤追肥时,可采取这一方法及时补充养分;2、能及时矫正作物缺素症,即土壤缺乏某些养分(如某些微量元素)所产生的不良现象,如“花而不实”、“穗而无粒”等。3、在作物生育盛期,当体内代谢过程增强时,叶面施肥能提高作物的总体机能,加快体内营养物质的转运与积累,实现生产力的提高。4、必要时叶面肥可与喷施农药防治病虫害一并进行,达到一喷多效的目的。

不同作物的营养特性不同。研究表明,不同作物对营养元素的需求量是不同的。研究表明,禾谷类作物、叶菜类蔬菜对氮肥的需求量比较多;豆科类作物对磷钾肥需要量较多;专用复合肥、叶面肥等肥料品种,就是针对农作物的需肥特点,为提高某一类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有显著效果而设计产生的。

谷类作物和叶菜类蔬菜需氮肥很多,但豆类作物则需氮肥较少,因为它们有根瘤固定空气中的氮素。同一作物在不同生育时期需要的营养也不同。玉米对各种营养的吸收有临界期与最大效率期。磷的营养临界期在出苗后7天左右(即三叶期),氮的营养临界期一般晚与磷,往往是在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的幼穗分化期。玉米的氮素最大效率期在大喇叭口期到抽穗初期。也就是说,不同作物或同一作物在不同的生育时期对营养元素的种类、数量及其比例都有不同的要求。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是当前我国农业生产中提高化肥利用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培肥耕地土壤,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最有效技术手段,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公益性事业。以前人们常说:“有收没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意思是说,肥施得越足,收成就越好。如今随着科技的普及,种田技术已入户到田,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转变,不再盲目地施肥,对自家责任田里的土壤状况有了充分的了解。根据“诊断”结果“开药方”并按方抓药。以便做到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让农作物吃上“营养均衡套餐”,以上说的这些就是咱们国家目前大力推行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测土配方施肥的目的及意义:测土配方施肥是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数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通俗地讲,就是在农业科技人员指导下科学施用配方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核心是调节和解决作物需肥与土壤供肥之间的矛盾。同时有针对性地补充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达到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减少用量,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节省劳力,节支增收的目的。

利用适温,适时施肥。生产实践表明,在0--32度的范围内,作物吸肥功能逐步下降。如水稻最适宜的水温度是30-32度,棉花最适宜的土温是28-30度,玉米为25-30度,因此,高温季节应多施腐熟的有机肥料,适量配施化肥,并要做到以水施肥,高温季节还要防止“水肥高峰”的相遇,引发作物前期旺长,后期早衰。

根据作物的需磷特点合理施用。通常情况下,作物苗期吸收磷素较少,但是对磷反应敏感,此时是大多数作物磷素营养临界期。苗期对磷的吸收能力弱,当种子中储藏的磷已消耗尽,缺磷会直接影响作物根系和苗期的生长,形成弱苗造成减产的隐患。多数作物生长前期对磷的要求迫切,生长后期要求较差,这些作物施足磷肥做种肥或底肥尤其重要,还有些作物在生长的中后期对磷的要求仍比较迫切,如棉花的接铃钱期,大豆的开花结荚期,应注意此期磷肥的追施。

要做到合理施用,充分发挥其肥效,去与氮磷肥配合使用的前提下,应该掌握好,施于喜钾作物上,作物种类不同,喜钾能力也不同,豆类作物对钾肥最敏感,使用后增产显著。薯类、西瓜、棉花、果树需钾量也较多。和本科作物中以玉米对钾肥最敏感,而对水稻、小麦施钾肥,相对来说则增产较少。

春小麦在进入三叶一心期时,每亩追施硝酸铵25公斤。追肥后浇第一次水,以后在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期各浇一次水,在扬花期用除虫精粉防治粘虫,亩用量2-2.5公斤,用1500倍液的乐果乳油防治蚜虫。

玉米出苗后要及时间苗,当玉米长到三片叶时间苗,每穴留一株,长到8-9片叶时,给玉米追施第一次肥,每亩追碳酸氢铵20-25公斤,追肥后增土,玉米抽穗期追第二次肥,每亩追碳酸氢铵10-20公斤。

参考文献

[1]《农村科技》

[2]《农业知识》科学合理施用肥料

农作物的基本知识范文3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植物保护;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11-0020-02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主要目的,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 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 设计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努力为社会培养综合素质较高、适用面较宽、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努力构建学业、产业、就业、创业相互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1]。在此培养模式下,植物保护专业就是培养能够解决本地农业生产中病虫害防治相关问题的高素质人才。据此,课程建设体系也作如下改进。

一、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网络信息因方便、快捷深受人们的青睐。网络是学生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重要途径,然而,网络信息纷繁复杂,准确性难以保证,因此,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及依托实习、教师科研成果、植物医院、田间调查、科研训练等途径建立农作物病虫害案例库,制作网络课件,将有价值的知识分门别类地放到校园网络教学平台上,方便学生学习。青岛农业大学教育技术中心2000-2010年十年中, 组织教师共制作各类网络课程课件250多个。此外,还有国家、山东省、青岛市、青岛农业大学等各级精品课程多门;还有多种视频资源库,这些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为学生自学提供方便。使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可以随时查阅资料学习。开通网络平台有助于师生联系,任课教师的教学材料、讲义、参考资料、授课计划、教学大纲都放到网络平台,并在平台上开通了答疑讨论区,学习和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放到平台上求解和讨论,形成教、学互动。使教者有的放矢,学者更方便学习,也有利于了解学生学习动态。

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植保专业就是培养能够在掌握与作物生产及植物病虫害发生与防治相关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熟练地掌握主要农作物病、虫、草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解决当地农业生产中作物病、虫、草害防治的实际问题。多途径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教学主要目的。

(一)开放实验室,减少认知性实验,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

以往的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等植保专业主干课的实验课多属于验证性实验,试验方法是室内观察病虫害标本,学生在显微镜下或解剖镜下观察病害症状、病原物形态、害虫形态特征等。实验目的强调对作物病虫害鉴定、识别的认知能力训练,掌握昆虫形态特征、病害危害症状、病原物特征等。这种实验常常是害虫与被害作物分离,较孤立地识别害虫本身,不能反映害虫的发生与作物的关系;况且,害虫和植物病害标本颜色等与实物原状有很大差别,实验效果有一定偏差。随着多媒体教学及网络教学等直观教学手段广泛应用,病虫害彩色图片、视频的大量应用,学生对植物病虫害的认知途径更直接、具体、广泛。因此应减少认知性试验,进一步开放实验室,增加病虫害发生情况调查等综合设计型试验。通过田间调查、实验室鉴定,使学生对作物上发生病虫害种类、发生与作物的关系等情况有一个全面认识,以便制定有效防治方案。同时,掌握病虫害鉴定、调查、统计方法,为其他植物病虫害学习奠定基础。

(二)建立多样化的实习、实训基地

美国的州立大学针对学生的需要与所在州发展的需要来安排教学与科研[2]。美国农业推广体系是以大学为依托的合作农业推广体系,它拥有州推广中心、区域试验站(研究中心)、县推广站三个层次的推广平台,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科研与推广的针对性和实效性[3]。我国没有赋予农业院校推广职能。借鉴美国地方农业院校的办学理念和农业推广体系的经验,以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宗旨办学。

胶东有许多著名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因此,青岛农业大学大力加强与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促科研。建立果蔬生产及病虫害综合防治实习实训基地,设立专家大院和植物医院。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实践条件,并聘用他们的专家作为学生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把实习基地和专家大院作为了解作物病虫害发生及防治情况的窗口。把生产中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作为教师和学生的研究方向,为企事业单位提供技术支持。提升大学生的实践与创新、创业能力,实现与就业无缝对接。

(三)推行科研助理制度

以实习基地、专家大院、植物医院为窗口,以当地主要作物主要病虫害发生及防治为研究对象,开展科研活动。学生从大二开始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教师和研究题目,以科研助理的形式进入实验室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同教师一同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三、开展多种竞赛,丰富校园文化

当代71.4%的大学生以学习知识为己任,68.6%的学生认为学习知识是生活中的重要内容[5]。多年基础教育使学生养成了吃苦耐劳的优良学习品格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目前就业压力大,使得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在大学期间努力学习、增长才干和多掌握实用技能,以适应社会。每年新生入学后结合专业教育,举办由专业教师指导、学生组织并参与的学生社团形式的昆虫标本采集与制作大赛、昆虫摄影展、植物病害鉴定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展示植保专业学生实验基本技能和学科的创新、创业成果,营造积极向上的知识与科研氛围,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明确专业方向。

四、增加选修课,拓宽知识面

大学生除专业课外,最想学习的知识或技能首先是实用性的,其次是扩充性。专业教育是为将来从事专业工作而做准备的。然而,人才市场竞争的激烈性、职业的不稳定性以及把工作干得更好的巨大压力,使大学生除学好专业外还要多学习实用知识、技能和扩充自己知识面[5]。为此我们根据学科特点开设了专业拓展型和实用技术型、提高素养的限选课和公共选修课。

选修课按照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大致分以下两个层次:一种是限选课,面向有一定植保专业基础知识的学生,以强化专业知识,完善专业知识体系,拓宽知识面,增加实践技能和知识应用能力,为将来从事专业工作做准备,是专业课的必要补充和专业拓展型课程。考核侧重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应用。另一种是公共选修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选课,以提升个人的人文素养,拓宽知识面,提高就业竞争力。目的是以了解课程的基本知识为主。

五、编写教材和实习、实训指导,强化生态安全和食品安全教育

植物保护专业教学涉及果树、蔬菜、烟草、茶叶、种子、花卉、林木等等多种作物病虫害鉴定与防治,教学内容极其广泛。而且,随着近年来蔬菜、花卉等作物的外来品种或物种大量引入,其病虫害发生种类及为害情况也在不断变化,教学内容也应该不断更新。因此,应用型植保本科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还应该建设符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需要的教材和实习、实训指导。实习实训时间和内容指导根据当地农业生产作物病虫害发生特点进行安排。通过实习实训使学生掌握当地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的规律和防治方法,了解当地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状况及发生动态,掌握当地优势作物主要病虫害识别及防治。胶东有许多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水果出口基地,对农产品品质要求高、对农药残留要求严格。教材中,在制订病虫害防治计划时,强调农药安全使用规则,保护生产的同时减少农药的残留。注重培养学生生态观、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的社会责任感,教书育人。培养具有植保专业知识、能够解决本地农业生产中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实际问题的高素质植保专业人才。

通过各种形式的课程体系建设和完善,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教学平台的建设,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开展多种植保技能竞赛,丰富校园文化,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食品安全、生态安全意识;增加选修课,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职业规划充实完善自己,提高就业竞争能力;科研训练、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和教材的完善,能够更好地使产、学、研紧密结合,体现地方院校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宗旨。

参考文献:

[1]宁海龙,邹德堂,唐鑫华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农学

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及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11,(5).

[2]雷新华,李冬梅,连丽霞.美国赠地学院对我国高等农业

教育的启示[J].高等农业教育,2007,(9).

[3]张正新,韩明玉,吴万兴等.美国农业推广模式对我国农

业高校的启示与借鉴[J].高等农业教育,2011,(10).

[4]陆海波,李国杰,肖珂.高等农业院校提高辽宁农业科技

创新能力的路径与模式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2,(10).

农作物的基本知识范文4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有责任心是最重要的。有了责任心,才能一心一意去干好工作,才能心甘情愿地付出自己的心血,竭尽全力去完成幼儿园的各项工作。幼儿的年龄小,安全意识淡薄,不会保护自己,教师就要时刻关注幼儿;教育他怎样做人,告诉他对与错,分清是与非和容与耻。一个老师如果有很强的责任心,那么也往往是一个有爱心的人。幼儿园里孩子的年龄小,更需要关爱,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需要毫不吝啬地用心去爱孩子,不管是调皮好动的孩子,还是性格内向的孩子,有时,老师的一个微笑、一个拥抱、一个翘起的大拇指,甚至一个赞许的眼神都会让孩子兴奋不已。孩子心情愉悦接受能力才强,身心才能健康发展,才能激起学习的兴趣,才能发挥创造力。所以,我们要每天早上面带微笑地站在教室门口,友好地向家长点点头,热情地向幼儿问问好,蹲下来摸摸他们的头,拉拉他们的手,亲一亲、抱一抱他们,和他们说说悄悄话;午睡时拍拍那些难以入睡的孩子,讲个小故事,唱首摇篮曲……

2.要勤学习

由于农村大多数幼儿教师没有系统地学习过专业知识,不太了解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动作发展水平,以致有时不能及时地在教育过程中给予正确的指导,这就要求幼儿教师阅读教育方面的报刊,学习幼教方面的基本知识及先进的教育理念。有一句话说得好:“要给孩子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甚至是源头活水。”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对任何事物都感兴趣、什么都想知道的天真可爱的孩子,他们经常会问这样那样稀奇古怪的问题,所以,幼儿园教师应通晓自然界中动物、植物的习性和一些自然现象等。这些知识靠我们平时的学习积累。我们要做终身学习的教师,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来启发孩子的求知欲。我们除了参加园里的教研活动外,平时还要阅读一些幼教方面的书籍,以及《十万个为什么》《科幻世界》《动物百科》《上下五千年》之类的书籍。童话故事、365夜故事更不用说了,要会讲300多个故事,争取每天给孩子讲一个不重复的故事,这也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一方面。教师并非人人都博学,各方面都精通,但只要我们抓住一切机会,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就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受欢迎的幼儿教师。

3.要勤动手

幼儿园需要心灵手巧的教师,如果暂时还达不到,不要灰心,从折纸、剪纸最简单的教材开始,按照步骤图,一边琢磨,一边动手,勤能补拙,只要努力练习,一定会有收获。根据春、夏、秋、冬季节的不同,教师和幼儿可以一起收集农村的自然资源来布置教室的主题墙,如秋天到了,教师就可以“丰收了”为主题布置主题墙,墙上挂满了稻谷、棉花、玉米、红薯、南瓜、葫芦等,好一派丰收的景象。先让孩子认识这些农作物,再让他们熟悉农作物的习性及用途。还可以把农作物充实到区角游戏中,如“温馨草屋”日用品店,教师和孩子把收集来的麦秸和稻草编成草鞋、草帽、小筐、小篮、草垫等,玩起超市的游戏,让孩子有的当营业员,有的当顾客,寓教于乐。还有“泥巴坊”,教师、家长和孩子把挖来的泥巴,捏成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和其他物品,晾干后,办个展览,让全园孩子参观。教师只要做个有心人,多动手、多思考、勤锻炼,不知不觉自己的业务水平就有了提高。

4.要写随笔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写随笔也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教师每天晚上,可以把一天教育过程中的经历和体验记下来,也可以从自己读的书里摘抄些教育理论、教育经验、总结等,从他人的经验中,我们可以找到前进的方向,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促进自身专业成长。再者,教师写随笔也是积累资料,把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实践经验记下来,园里开展教研活动时,拿出来与其他教师一起分享,也能提高整个幼儿园的保教质量。工作之余,把感悟、心得记下来,不仅对自己工作有促进作用,而且给自己留下有价值的回忆。

5.要勤反思

农作物的基本知识范文5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 浙江 温州 325006)

摘要:介绍了温州科技职业学院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实践。通过协同行业主管部门、种子企业和高职院校构建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种子行业工作岗位特点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密切联系行业,发挥科研优势等措施进行人才培养,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高职;种子生产与经营;人才培养模式;行业需求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1-0075-04

行业需求是高职人才培养的指挥棒,高职院校如何培养出行业真正需求的人才,一直是需要研究和探索的问题。我校种子生产经营专业于2007年开始招生,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到实施,再到毕业生就业和用人单位反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同时,我们也看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早期在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实践环节与农作物生长季节脱节,与行业对接较少;部分种子专业核心课程(特别是行业考证课程,如种子加工、种子生产、种子贮藏、种子检验)的相关教材与行业需求的知识与技能不相吻合;毕业生人文素养、专业情感不高等。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培养出满足行业需求的热爱种子行业的毕业生。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认为关键在于人才培养模式是否符合行业的需要,培养方案实施能否满足种子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案,它集中反映在人才培养计划上,包括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培养过程等。国内外与行业对接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应用广泛,特别是工科类专业,高职院校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在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方面,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了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工学交替、‘一轮半’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甘肃省酒泉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了“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自身特色。由于种子行业具有很强的区域性,行业需求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区域的种子专业较难完全适用某一培养模式及配套教材。为此,我们不断探索适合华东区域的与种子行业需求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期实现培养出喜欢行业、行业喜欢的专业人才,为种子产业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一、协同行业主管部门、种子企业和高职院校构建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一)协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成立种子专业指导委员会,由种子行业专家、种子企业技术人员、专业教师共同组成。开展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调查,研讨、论证、确定专业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分析研究行业企业发展趋势及变化,论证课程设置,构建并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始终处于行业需求的最前沿。

1.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创新需要,掌握作物生产,作物育种,种子生产、检验、经营管理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面向种子生产、种子检验、贮藏加工、种子经营管理及技术服务推广等岗位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生产、建设、经营、管理第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2.人才培养规格

围绕培养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一线所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突出生产和经营两个岗位方向,具有热爱“三农”、爱岗敬业、善于沟通、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职业精神,熟练掌握种子生产、加工、检验、经营管理等核心能力。

(二)协同构建课程体系

协同行业、企业和其他高校构建由种子生产与经营工作任务引领的与行业对接的“点、线、面、体”课程体系,调研分析学生对岗位的需求。从职业岗位分析入手,采用逆向分析法,按照职业岗位分析及职业能力标准的要求构建有针对性的岗位方向课程(点);从种子专业就业岗位群精选专业核心课程(线);从农类行业对人才的基本知识面需求确定专业基础课程(面);从社会对人文素质的需求设计人文素质课程(体)。做到人文素质全、基础知识宽、专业知识精、岗位技能强,最终形成与职业岗位工作相适应的、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课程体系。

(三)协同制定课程标准

开展各类课程的标准化建设,通过对课程内容选择标准和课程内容排序标准的研讨论证,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课程的本质特征,职业教育课程的结构类型。通过成立课程建设领导小组,细化课程建设目标任务,建立课程建设负责人制度,邀请校内外、行业、企业专家、毕业生、用人单位参加课程建设研讨论证,共同制定,使课程建设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

(四)协同编写专业核心课程教材

成立种子系列教材编写委员会(由行业和学校成员组成),由温州科技职业学院牵头会同农业部、农业厅、其他高职院校及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等编写种子专业核心课程教材体系。编写教材包括《作物遗传育种》、《种子生产技术》、《种子加工》、《种子贮藏》、《种子质量检验》、《种子经营管理》等。系列教材立足南方种子生产经营方式,以高职高专院校种子专业教学为主,兼顾种子行业种子技术人员资格培训教材。编写坚持种子专业基本知识与种业生产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提高学生种业生产技术与经营能力的原则,坚持经典理论、传统技术与最新理论、现代生物技术和方法在种业上的应用相结合的原则。为种子专业教学和种业生产服务。

二、根据岗位工作特点实施人才培养方案

(一)“农科教一体,两轮三段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多年探索实践,本专业形成了“农科教一体,两轮三段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模式是指按照种子企业人才需求规格,结合个人职业发展需要,根据农业生产特点和种子企业生产经营规律,利用本学院农业科研优势,实行“农业、科研、教学”一体化,采取校内实训基地两个生产周期的实训和合作企业一个生产周期的岗位技能训练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实施“两轮三段式”教学实践

人才培养模式中“两轮”实践指的是在校内实训基地和在合作企事业单位各完成一轮种子生产或营销实践。“三段”是指分三个阶段进行教学实践:第一学年主要在校进行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学习,第二学年第二学期围绕3种作物的种子生产进行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操练,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开展岗位方向课程学习及“导师+团队+项目”岗位能力训练和下企业进行岗位技能训练,第二学期在企事业单位进行顶岗实习。

(三)根据作物生长季节进行课程安排

1.专项技能训练

由于种子生产、经营的季节性较强,课程安排和实施也有明显的季节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结合科研项目,灵活利用课堂时间、实训时间以及节假日,在实训基地自主学习与操作并完成两轮种子生产,使学生对作物生长、病虫害防治、种子繁育、种子加工检验和种子营销等专业知识技能有比较系统全面的认识和掌握,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使职业岗位关键能力得到锻炼,提高综合职业素质。其中,多门课程根据作物生长季节跨学期设置,如“种子生产基础技能训练”设置在第二、第三学期,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实现种子生产技能的一轮完整实践过程。上课时间根据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天气情况确定,上课内容以教师指导关键技术,学生自主管理实践为主,完成两种作物从播种、管理、杂交制种到种子收获的全过程实践,达到培养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系统掌握生产各个环节的目的,实现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多种作物的种子生产,以满足企业、行业种子生产工作岗位的需求。“种子学基本技能训练”课程安排在第四、第五学期,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实现种子检验、种子储藏和加工技能的一轮完整实践过程,上课时间根据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天气情况确定,上课内容以教师指导关键技术,学生自主管理实践为主,完成两种作物种子收获、种子贮藏、加工和种子检验的全过程多项目实践,达到培养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的目的,实现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多种作物的种子贮藏、加工和种子检验,以满足企业、行业种子贮藏、加工和种子检验工作岗位的需求。

2.综合技能训练

第三学年第一学期的“导师+团队+项目”岗位能力训练,要求导师选择项目,学生选择岗位,指导教师与学生双向选择,落实“导师+项目+团队”,原则上1名导师不得多于5名学生,实习从学期初开始,不固定时间实习(根据项目需要确定),实习累计时间不得少于72学时,实习完毕学生认真填写实训报告总结,指导教师根据实习情况综合评定学生成绩。“企业岗位技能训练”结合第二学期的顶岗实习,与企业指导教师合作培养,完成种子生产与营销任务,实现学习与生产紧密契合,有效提高学生的岗位核心能力。

三、密切联系行业,发挥科研优势促进教书育人

(一)发挥教师科研优势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是在农科院的基础上办学,具有较强的科研基础。本专业人才培养将农生系的作物所、蔬菜研究所、生物工程研究所、生态环境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和院所开发企业引进教学,鼓励科研能力突出和企业经营人员走上讲台,把科研经营成果融入课堂,实现科研与教学的有机结合。实施项目导师制,实现导师科研项目与学生实训和毕业论文相衔接,让学生成为教师的科研助手,参与课题工作,锻炼学生科研生产能力、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提升职业综合能力,将研究、生产、经营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科研优势在教书育人工作中逐步显现。

(二)密切联系行业专家

聘请行业高级管理人员、知名专家、技术能手作为兼职教师为学生上课、做技术报告或担任顶岗实习指导教师,使学生学习内容与行业动态保持密切联系。

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本专业教学组织活动计划性强,教学内容与教学组织实施管理较为严谨,除采取传统的课堂理论传授教学方法外,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努力实践“教、学、做”一体化。

(一)“多媒体+现场”教学

学习本专业的很多学生没有下过田、种过地,对现实农业生产、关键技术环节缺乏直接的感性认识,所以安排了4种主要作物,从播种、种子收获再到种子储藏、检验、处理再到播种的全过程现场教学。尽管如此,由于农业生产季节性很强,作物种类多,生产现场和技术案例并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要。所以,为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增进学生对农业生产感性认识,教师采集制作大量生产现场、农业生产过程、关键技术环节等方面的案例图片、动画和视频用于课堂教学,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

(二)项目导师制教学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实践教学是关键。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利用我院教师科研项目多的优势,“导师+项目+团队”岗位能力训练课程实行项目导师制教学,项目来源多样,学生成为教师的科研助手参与课题工作,在导师指导下自己设计项目计划,综合利用在校时间完成项目任务,从而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提升职业综合能力。

(三)校企合作,共同培养

本着“三赢”原则,我们建立了温州市神鹿种业有限公司等12个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专业课程认知实习、企业岗位技能训练、毕业顶岗实习等以合作单位为主开展实习,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学生普遍增强了职业意识,初步具备了顶岗工作能力,学生在生产、经营第一线接受企业管理,和企业员工同工作、同生活,切身体验严格的技术要求,感受岗位工作的艰辛和团结协作的意义,使毕业与就业接轨,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吃苦耐劳的作风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有极大的帮助。

实施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来,本专业学生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是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理论和实训有机融合,创新意识、适应能力和动手能力明显增强;二是培养了学生专业意识,使学生熟悉了工作环境,明确了专业目标和就业岗位方向;三是就业情况有所改善,近三年平均就业率97.5%,就业单位反馈普遍认为我校毕业生岗位技能强、能吃苦耐劳,符合种子行业用人需求。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生本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不同的领域和学校有很多典型的成功范例。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是全国唯一一所在农业科学研究院的基础上办学的高职院校,多年来一直探索和实践农科教一体化办学模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是农类专业,但又不同于普通的农类专业。种子的生产与经营必须遵守《种子法》,所以对种子专业的人才培养有更高的要求。除了要遵循农业产业的规律外,还要充分学习国家、行业的种业规范要求。所以,在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和实施的关键环节应有行业主管部门、企业的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实践过程必须与行业对接。只有把行业需求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只有把人才培养过程融入行业,才能真正培养出种子行业需要的高职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福军,成文章.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王海波,刘志宏,霍勤.新疆农职院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以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为例[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1-5.

[3]顾建勤.高职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人才支撑的培养模式[J].中国种业,2012(1):41-44.

[4]钟向忠.基于生本理念的高职人才培养路径实践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4(3):28-30.

[5]徐和昆.农业高等职业院校农科教一体化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10(12):73-76.

(责任编辑:杨在良)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Effective Linkage between Industry Demand and High Vocat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of Seed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LUO Tian-kuan,ZHANG Xiao-ling,XU Fang-cheng

(Wenzhou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enzhou Zhejiang 325006,China)

农作物的基本知识范文6

一、国外农业保险制度的主要模式

1.美国、加拿大等国的政府主导型模式

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政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提供统一的制度框架,各级政府和各种允许的经营组织要在这个框架中经营农业保险和再保险业务.同时政府对规定的农业保险产品给予财政支持。以国家专门保险机构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为主,有完善的农业保险法律、法规,并依法由隶属于农业部的官方农作物保险公司提供农作物一切险及再保险;同时鼓励私营保险公司、联合股份保险公司及保险互助会等参与农作物保险计划,并依法对他们承保或的农作物一切险和再保险提供一定比例的保费补贴和经营管理费用补贴。农民仅支付投保险种的纯保费的一部分,其余部分由政府补贴。

2.日本等国的政府支持型相互保险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以日本为代表,其特点是,政府不直接经营农业保险业务,但通过立法给予经济上、行政上的支持;经营的组织形式不是一般的商业性财产保险公司,而是不以赢利为目的的保险相互社。这种模式的政策性很强,主要表现在,一是国家通过立法对主要的关系国计民生和对农民收入影响较大的农作物以及饲养动物实行法定保险。二是通过立法明确政府在农业保险发展中的作用。例如,政府对农业保险进行监督和指导;为农业保险提供再保险支持;提供财政补贴及税收优惠等。

3.西欧国家的民办公助模式

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没有全国统一的农业保险制度和体系,农业保险主要由私营保险公司、保险相互会社或保险合作社经营,但政府立法对经营农业保险的保险人与投保人予以经济、行政支持,包括经营费用补贴、保费补贴以及金融优惠政策等。投保以自愿为主,因而投保率普遍较低。近年来,为了加大对农业的保护力度,充分利用wTo框架下的“绿箱政策”,一些西欧国家也转而建立类似美国的农业保险制度模式。

4.亚洲发展中国家政府选择性重点扶植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以亚洲部:9-发展中国家为代表,发展中国家发展农业保险的特点大致如下:一是大多数国家的农业保险主要由政府专门农业保险机构或国家保险公司提供。二是保险险种少、保障程度低、保障范围小,主要承保农作物,而且农作物也只选择本国的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和小麦,而很少承保畜禽等饲养动物,其目的就是确保粮、棉生产的稳定。三是参加农业保险都是强制性的,并且这种强制一般与农业生产的贷款相联系。

二、建立我国农业保险制度的约束因素

1.我国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差

我国是拥有近八亿农民的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我国又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我国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额年均达1747亿元,占GDP的比重平均超过3,农业的成灾面积占播种面积和受灾面积的比例分别超过20%和50;近年来自然灾害损失更是呈上升趋势,2005年我国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042.1亿元。。在自然灾害损失中农业最为严重、最为广泛。据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200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国农业的发展成本比世界农业平均发展成本高5个百分点,其中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高和强度大造成的。与世界平均水平比,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高18个百分点,自然保护成本高27个百分点,生态恢成本高36个百分点。我国生态环境的先天脆弱性使农业保险面临着更高的风险,商业性保险公司不愿涉足。因此,必须建立由政府主导或政府支持的农业保险制度。

2.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水平低

这是建立我国农业保险制度的现实基础。我国农业保险一直处于低水平的发展阶段,特别是自1993以后,在整个保险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农业保险却呈渐趋萎缩的态势。虽然近年来我国农业保险受到高度重视。2004年后,相继批准设立了上海安信农业保险公司、吉林安华农业保险公司、黑龙江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等国内不同经营模式的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以及在农业保险方面有丰富经验的法国安盟保险公司成都分公司。但是,2006年全国总保费收入5641.4亿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509.4亿元,同比仅增长22.6%。而2006年全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仅8.5亿元,同比仅增长16.2,比整个财产险保费增长速度还低6个百分点;农业保费收入仅占总保费的收入的1‰多,不到财产险保费的1。农业保险制度模式的建立必须与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水平相适应。

3.建立我国农业保险制度的其它约束因素

(1)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化中期,人均GDP仅1000多美元,处于工业反哺农业的初期,国家的财力非常有限,不可能像发达国家那样拿出很多资金来支持农业保险,国家对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必然处于较低水平,因此只能选择重点扶持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农作物保险项目。

(2)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性很大,农业的产业化、区域化、现代化发展很不平衡,既有发展水平较高的农业企业集团,又有农业商品化率仅在30左右的户均耕地面积只有几亩的数亿农户,对农业保险的需求差异很大。这就决定了我国农业保险制度模式不能搞“一刀切”,而应根据各地区自身的风险特点、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及其财政能力等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经营模式。

(3)农户的信用观念淡薄,违规成本低廉。我国农业保险中的逆选择与道德风险特别严重,据统计,我国农作物保险中道德风险给保险公司造成的经济损失占保险赔款的20%,在牲畜保险中的骗赔现象更为严重。

因此,我国建立农业保险制度不能简单照搬国外的某一模式,而要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依据本国国情,建立与我国农业经济现状和农业保险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业保险制度模式。同时,农业保险制度的设计必须从长计议,充分考虑各种制度模式之间的衔接,以便于将来的整合,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消除制度变迁的成本。

三、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农业保险制度模式

目前,我国正处于新一轮农业保险试点阶段,从国内外的农业保险实践来看,我国农业保险要健康发展,必须进行农业保险制度创新,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目前情况下,我国应建立政府主导下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与政府支持下的相互制农业保险相结合的制度模式。

1.政府主导下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模式

政府主导下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就是政府对农业保险经营提供统一的制度框架,各种允许的经营组织要在这个框架中经营农业保险及再保险业务,同时政府对规定的农业保险产品给予经济、行政支持。参照美国发展农业保险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特别是农村经济比较落后的现实,我国政府主导下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应具有以下特点:

(1)设立农业保险管理专门机构,统筹全国农业保险的开展,协调各有关部门的关系。其主要职能是,负责设计和改进全国农业保险制度;设计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具体险种;对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进行统一规划,研究制定具体政策;审查和监督参与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的各经营主体,并根据各经营主体的农业保险的业务量对其提供经营管理费用补贴。

(2)设定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实施范围。由于国家财政实力有限,只能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主要农作物和畜禽保险采用政策性经营,予以重点扶持;其他保险项目实行商业性经营。政府对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提供经济支持,主要是给予适度的保费补贴和经营管理费补贴,同时给予财政和金融方面的支持和优惠政策,如免除其营业税和所得税,提供各种形式的优惠贷款等。

(3)实行强制保险和自愿保险相结合。政府对少数关系国计民生的农作物和畜禽实行强制保险,以保证承保面和参与率。其他保险项目实行自愿保险。但要处理好强制与自愿的关系,避免产生抵触情绪。

(4)建立政府支持的再保险机制。针对某些特殊的巨灾风险如洪灾、飓风等,建立由政府管理的巨灾基金,逐步完善中央、地方财政支持的农业再保险体系,保证农业保险的持续稳定经营。

(5)政府给予行政支持与协助。我国农业生产以小规模个体农户分散经营为主,农村地区交通不便,通讯落后,因此农业保险的展业、承保、核保、防灾、查勘、定损、理赔等成本高、难度大,需要各级政府给予支持和协助。

由于农业保险业务的“高风险、高成本、高赔付”,商业性保险公司往往不愿涉足其间,因而这种模式可以有效解决农业保险供给不足的问题;由于有政府的保费补贴及其他优惠政策,农民的投保积极性也能得到很大提高,从而可以有效拉动农业保险的需求。但这种模式也可能带来政府过度干预,其财政补贴也可能导致效率损失。

2.政府支持下的农业相互保险制度模式

相互制保险是合作制保险的高级形式,保险人和被保险人的利益高度一致,因而能更好地降低运行成本、优化资源配置、维护投保人的根本利益。借鉴国外相互保险的经验,我国建立农业相互制保险的思路可以为:

(1)设立全国性的农业相互保险公司。由一定数量的农业龙头企业(初始会员)认购公司经营所必需的部分初始基金,同时通过发行公司债券的方式筹集另一部分资金。公司的最高权利机构是全体会员大会,由会员大会选举公司董事,组成董事会,处理日常事务。初始会员应赋予对公司的经营管理更大的表决权和被选举权,以鼓励投资者设立相互保险公司。

(2)建立多级农业相互保险公司组织体系。在总公司之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分公司,县市设立支公司,乡镇设立营业处。由总公司负责制定公司的经营方针政策以及各项规章制度,总公司主要负责各分公司的协调与管理,为各分公司提供再保险业务;各分公司根据本地区农业及农业保险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管理规定及实施细则,独立开展各项农业保险业务。超级秘书网

(3)扩大农业保险经营范围。公司除经营传统的种植业保险、养殖业保险等险种外,同时也经营与农业生产资料、农用设备设施、农产品储藏与运输、农产品加工与销售等活动相关的其他财产保险,以及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雇主责任保险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扩展农业保险覆盖面,从而起到“以险养险”的功效,增强公司经营的稳定性。

(4)建立有效的多层次农业风险分散机制。一是在农业相互保险公司内部建立分级再保险制度。即基层相互保险公司向上一级公司分保。二是在目前市场条件下,由作为国家再保险公司的中国再保险集团采用事故超赔或赔付率超赔的方式,向相互保险公司提供再保险安排。三是建立中央、地方财政支持的农业再保险体系,为农业相互保险公司提供再保险支持,保证相互保险公司的经营稳定。

(5)政府应在法律、经济、行政上对相互保险公司给予支持。一是明确相互保险公司的法律地位,鼓励相互保险制的实施。二是政府要在财政、金融、税收上给予优惠政策和必要的支持,如减免税赋,提供贴息或低息贷款等。三是组织乡、村干部学习保险基本知识,再由乡、村干部向农户宣传,使农户自觉自愿参加保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