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乡历史文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乡历史文化范文1
小城便在这一刻醒了。
街道稀疏的车辆和行人昭示着不可重复的一天开始了。
清新的空气带着露的湿润随风流动,把夏季难得的幽凉馈赠给了起早忙碌和晨炼的人。
有淡淡的香从身旁飘过。我的嗅觉遭遇这不经意的香气顿时兴奋起来。深深地吸上一口,馨香便沿着呼吸渗入血液,抵达我的四肢百骸。
脉搏中有了香的韵味。
心情也如花绽放般灿烂了。
这是一种长在南国的名叫黄玉兰的香。灌木的黄玉兰四季常青,花开两季,一季花期长达两月之久。花季中,细长而莹白的花蕾在含苞待放的时候常常被人采撷下来,经小贩辗转于花市。一些年迈的老婆婆,每天从小贩手中买下一篮的花蕾,用针线三五朵地穿成一串,沿街兜售,形成小城一道奇特的风景。
她们是花香的信使。
她们用从容、迟缓的脚步,把黄玉兰的香带向了城市的大街小巷。
于是,小城的夏季就有了隐隐浮动的花香。
偏爱黄玉兰香的女人,常把花别在胸前,感受一袭淡雅的幽香,一整天的心情便也如香弥漫了。
迷恋花香的男士,将花放进衣兜,缕缕香气在体表上恣意萦回。神清气闲中,夏的炎热被兰香浸染成一丝微凉。
还有那小车司机,挂数串黄玉兰于前座。车内,便成了一个馨香四溢的世界。
这群零散于城市的老人,曾有过花一般的灿烂和幽香。
如今,城市里的花香犹如她们已逝韶华的回溯,淡淡而隽永……
暑期的晨光里,黄玉兰香的信使里会多出一群花骨朵一样清沌可爱的孩子。
他们以体验生活的方式兜售着花香,兜售着快乐与好奇。
城乡历史文化范文2
关键词:名城;保护;开发
中国历史文化悠久,在五年多年历史长河中古人为我们留下一座座历史文化名城,这些名城是重要的遗产。保护和合理开发这些历史文化名城是当代城市建设管理者的重要职责。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的背景下,当前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已经成为今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存在问题
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针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对于实际保护产生了深刻影响。为了满足实际发展要求在今后工作中就要求认真解决这些问题。具体来看当前实际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保护与开发矛盾突出。保护与开发应该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但是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针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开发已经成为一组非常尖锐的矛盾。近些年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一度兴起一些违章建筑,虽然已经被,但是这种风气仍然没有得到遏制。有些地方甚至还产生了拆老城、建新房的违规做法。这种做法会对历史文化名城造成严重破坏。与此同时还存在着个别地方过度强调历史文化名城的商业经济价值,淡化历史遗产的文化价值。这样长此发展下去最终会对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二)保护资金不足。针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是需要一定资金做支撑的,可是当前针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资金是严重不足的。资金短缺、投入不足是当前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存在的最为典型的问题。当前不少地方还没有设置历史文化名城专项保护资金。保护需求同资金实际现状还有很大差距。保护资金不足有很多原因,其中有两个原因最为典型。一个原因是没有专项保护资金,有些地方即便是设置了保护资金也很难做到专款专用。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资金来源太过单一,往往是依赖有限的政府拨款。这显然是难以满足日益复杂的需要的。在今后应该逐步改善这种现象,要采取有效措施来加强资金投入。
(三)政府运作不透明,公众参与度不够。历史文化名城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利益,在实际保护过程中理应做到公开透明,可是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在不少地方政府对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运作是不透明的。从公众参与程度来看,当前城市规划从论证、到制定、再到实施公众还没有实现全方位的参与。近些年来我国法律虽然明确了公众参与城市建设的权利,可是在实际执行阶段公众是很难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决策当中的。这样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就会遇到诸多问题,群众不理解就很正常了。
(四)政府管理职能交叉。当前针对历史文化名城之所以会产生一系列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前没有专门机构来负责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开发,当前采用的多部门共同管理的体制往往容易产生管理真空。在以往发展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个部门相互扯皮的情况。当前地方政府在实际保护过程中是身兼运动员和裁判员双重身份。这样在实际管理中既是管理的实施者,同时还是管理的监督者和评价者。这对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显然是非常不利的。
二、今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战略
针对当前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来予以应对,要真正有效提升保护力度。具体而言在实际需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一)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今后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过程中应该正确处理保护和开发两者的关系,要遵循保护历史载体、保护历史环境、合理利用以及永续利用的原则。对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关键是要保证其真实性、完整性。对于历史文化名城的开发则是要着重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对于需要重点保护的街区必须要严格禁止一切商业活动.
(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针对当前资金投入力度不足的问题,今后必须要设置专项保护资金。这笔资金应该列入到当年财政预算当中,与此同时还应该进一步鼓励多渠道筹集资金用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当中。为了保证资金充足,今后应该从旅游收益中拿出一部分来实现对文物资源的长久保护。采用这样一种方式一方面是能够进一步增加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力度,另外一方面还将能够进一步减轻国家财政负担。这对于满足实际需要是非常有好处的。
(三)政务公开,提升公民参与度。首先,国家必须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让市民的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等权利得到切实的保障,完善听证会制度,公开征求群众意见。其次,要搭建民众与决策层之间公平、畅通的交流渠道,如通过问卷调查或访谈,收集公众的意见,为决策提供依据;通热线和网上交流平台,解答市民的疑问,听取民众的意见和建议;公众基于政府部门提供的相关信息,进行投票复决等。第三,由于我国民众的参与意识并不十分强烈,因此宣传工作是公众参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开发的重要前提。为了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可以在行政机关内部设立宣传部门,并制定宣传工作的考核办法,确立多样化的宣传形式在人流量大的广场设立宣传点,发放宣传资料,并组织干部、专家、志愿者等接受群众咨询。
(四)完善问责制,明确责任。当历史文化遗产遭到破坏,或因历史文化名城大规模幵发而造成人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时,除直接责任人需要绳之以法,市长也有必要受到责任追究。今后对于各部门的职责也必须要划分清楚,要建立专门的保护部门来负责这项工作,这样才有助于避免相互扯皮推诿的现象。针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在今后必须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采取措施来加强保护。这样才能够真正满足实际需要。本文从当前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了可以采取的措施。加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是今后发展的必然选择,今后要遵循发展规律,从多个方面入手来采取措施。
作者:高复杰 单位:山东建筑大学
参考文献:
城乡历史文化范文3
【关键词】城市形象;文化软实力;上海地区;传播策略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262-01
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是近几年城市建设的热点,各大城市纷纷投入资源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城市的文化软实力是城市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发展路径,是一座城市建立独特的城市竞争优势记忆、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具体研究上,城市文化软实力方面的研究和实践也已经从学界的理论探讨进入了城市决策的层面。
上海市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定义其内涵,审视其内容要素,梳理文化软实力的作用机理,同时从上海市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模式、文化环境、市民、政府行为等多重维度进行路径探讨和对策研究。
一、研究现状
城市文化软实力是指城市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所展现出来的城市的延续力、创新力、向心力、认同力、生命力和凝聚力以及在对外交往中所产生的感召力和辐射力。[1]城市文化软实力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一部分,是城市在竞争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综合体,包括城市形象、人文精神、人口素质等因素,展现一个城市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影响力。在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构成上,由文化事业所建构的价值体系,以及城市的文化产业所形成的文化辐射力及影响力所共同形成的,体现的是一座城市强大的精神文化凝聚力、文化创新力、文化辐射力、文化影响力和文化生产力。[2]
二、发展的主要路径分析
国外关于城市文化软实力方面的策略研究,主要包括了对其概念与要素构成分析、评价指标、提升路径、政府行为、特定国家和区域等方面的研究。立足已有研究成果,笔者通过重新审视上海文化软实力的内容要素,梳理上海的文化软实力的机理,在城市的发展模式、文化环境、市民、政府行为等层次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提出多重维度的路径探讨和对策研究。
(一)清晰的城市定位。上海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首先需要明确发展目标,正确规划城市定位,从文化软实力的构成要素中筛选出最符合上海这一国际大都市的特质构成要素进行细化,营造符合国际大都市的特定文化氛围。在国际同类大都市的比较之中,研究上海这一特定对象的社会特征、经济特征与文化特征,从中分析“路径”突破的创新点,在系统化的创新思路上实现“由点到面”结合的思路突破。同时,在上海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上,通过国内外的经验分享,借鉴国外城市文化建设的优秀经验,创新突破存在的体制和机制障碍,结合上海市的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提供建议指导和方法储备,对城市文化进行设计和打造。
(二)挖掘特色文化价值,完善整体建设。上海的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路径和对策研究上,通过梳理与提炼上海的海派文化,研究海派文化中这一特质文化的核心价值、个性价值、物质载体、传播机制,以这一重要线索为提升文化软实力发展的主线。上海的文化软实力相关元素主要为:居民素质、完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文化产业、培育城市文化品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推动文化体制改革等。[3]
(三)客观的评判指标。关于城市文化软实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学界还没有统一的指标选择标准与测评体系。通过比较相关的研究,国内学者陶建杰分析了文化软实力的评判指标的六个层面,分别是文化保障力、文化生产力、文化传播力、文化吸引力、文化创新力,以及十五个二级指标和三十三个三级指标,构建完整的城市文化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4]在计量层面上,量化研究上海文化软实力具有实际的操作价值。
三、总结
上海市的城市文化软实力的“路径”创新,首先需要丰富文化软实力的理论体系,同时构建更合理的指标评价模型,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提供理论研究范式。在提升上海市城市文化软实力路径上,要从传统的发展思路与解决方案中解放出来,主要路径是挖掘文化软实力的着眼点与立足点,求新求异、与众不同,在路径的创新方面实现突破。
参考文献:
[1]吴玲,王志章.城市文化软实力构建中的政府行为研究[J].科学决策,2009,(11):27-34.
[2]余晓曼.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J].当代传播,2011,(2):83-85.
[3]刘士林.上海加强文化建设及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09,(6):77-79.
[4]陶建杰.十大国际都市文化软实力评析[J].城市问题,2011,(10):2-8.
城乡历史文化范文4
关键词:石油项目管理;成本优化;问题;对策
项目成本管理是在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为确保项目在确定的成本预算内尽可能好地完成而对相关的环节进行管理和控制的过程。从石油领域来看,随着近年来我国石油资源矛盾的日益突出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石油项目管理过程中相关的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成本管理难以满足新时期石油项目管理高效实施的要求,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不高。尤其是随着石油开采年限的增长,国内石油资源已经相对短缺,进口依存度不断加大,这就要求石油企业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强化成本控制和优化,以适应新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进而实现我国石油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1 石油项目成本管理的定义及内容
成本管理指的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各项成本进行核算、分析、决策、控制的过程,贯穿于企业整个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对于石油企业来说,石油项目工程涉及的环节和内容都比较复杂多样,参与人员多,管理难度大,资金和资源的控制管理工作就变得繁琐复杂,这就对石油项目中的成本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项目成本管理主要是在石油项目施工过程中,通过技术手段对项目施工质量的监管以及对成本费用的管理控制等,来达到减少费用开支,节约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和资源利用率的目的。在石油领域,项目成本主要包括矿区取得成本、勘探成本、开发成本以及生产作业成本。要想切实提高适应项目管理的有效性,石油企业有必要加强成本优化管理。
2 石油项目管理中的成本问题
2.1 缺乏科学的成本管理理念
目前石油企业在项目管理过程中还缺乏科学的成本管理理念,在进行成本控制和优化的过程中存在误区。首先,部分石油企业管理者由于缺乏正确的认识,将成本优化管理简单的定义为对财务的管理控制,将财务部门和财务人员的工作作为主要工作对象。事实上,成本管理和控制贯穿于石油项目管理的整个过程当中,涉及到企业很多部门和人员,简单的通过财务部门的成本数据分析难以真正达到成本优化的目的,需要石油企业加以改进。其次,部分石油企业管理人员认为成本管理就是降低生产成本,这样的错误观念使得石油项目管理成本优化的对象、范围、内容等都比较片面,导致成本优化过程缺乏科学性和全面性,不能真正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实际上石油项目管理成本优化包括对勘探成本、开发成本以及生产成本等多方面的控制,需要企业相关工作人员及时更新观念,树立科学化的石油项目成本优化理念。
2.2 现有成本管理模式与石油行业发展实际脱节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使得石油市场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相关的管理机制还不够成熟,包括物资采购、网络搭建、物资流通等环节相关的工作制度和流程也不够完善,可选择性差,难以达到质优价廉的目的,导致石油项目成本管理效率低下。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石油企业在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缺乏对市场环境的调查分析,没有充分了解石油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导致石油项目管理各个环节与石油行业发展实际相脱节,成本核算与最终的实际成本差异较大,不能切实达到成本优化的目的。
3 石油项目管理中的成本优化对策
3.1 树立科学的成本优化意识
针对目前石油企业项目管理过程中成本管理观念缺乏的现状,需要事业企业管理者和工作人员树立科学的成本优化意识。首先,在资源使用方面,石油企业在项目成本管理过程中要对人力、物力、财力等进行优化配置,增强节约意识,在现有条件下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成本进行监督控制,及时找出其中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进。其次,传统的石油项目管理成本控制过程中企业将主要精力放在了生产线的大项目方面,而忽略了细节问题,比如后勤、行政部门的差旅费、电话费等成本费用。这就需要石油企业在整体范围内树立成本优化意识,从细节处加强成本控制。
3.2 加强市场调研,优化市场采购环节
由于石油企业现有成本管理模式与石油行业发展实际相脱节的现状,导致石油项目在开展过程中各方面的资源配置不到位,难以完成预定的成本控制。针对这一现状需要石油企业加强市场调研,在充分了解石油行业现状和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优化市场采购环节,以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尤其是针对具有海外业务的石油企业来说,更要在进行市场采购之前对市场做好充分的调研工作并收集足够的行业信息,进而优化工作流程,细化采购开支相关的各个项目内容,进而达到成本优化的目的。
3.3 实施国际化成本战略,实现石油资源的优化配置
随着国际石油市场的持续繁荣,近年来我国逐渐成为跨国石油公司的投资重点,我国的石油企业要抓住这一机遇,实施国际化成本战略。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的生产能力、人力资源质量、技术水平等来提高生产效率,从而达到节约成本、提高利润的目的。同时,石油企业还可以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支持和政府能源外交的机会,展示自身的优势,从而不断开拓国际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石油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实现成本的优化管理。
3.4 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高资源利用率
石油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要通过技术创新来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石油企业可以通过生产过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水平,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作业生产率,进而达到节约作业成本和管理费用的目的。由此可见,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既有助于节约成本,又有助于提高石油资源的利用率。
4 总结
综上,针对目前石油项目管理过程中面临的成本优化问题,需要企业及时转变观念,在企业整体范围内树立科学的成本意识;加强市场调研,在充分了解石油行业现状及市场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优化石油企业市场采购环节;同时还要根据行业发展形势有目的的实施国际化成本战略,实现石油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大技术创新力度,进而达到节约资源、优化成本的目的,提高石油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唐晓慧.国际石油项目管理中的成本优化问题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4,01:81.
城乡历史文化范文5
关键词:城乡水务;一体化;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一、水务及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含义
(一)、水务的含义
水务是指以水循环为机理、以水资源统一管理为核心的所有涉水事务。水务主要包括:水资源、城乡防洪、灌溉、城乡供水、用水、排水、污水处理与回收利用、农田水利、水土保持、农村水电等涉水事务。
目前我国使用的水务的概念有别于水务公司的服务形式,也不同于把分别由建设、交通、环保部门分别进行管理的城市防洪、城镇供水、排水、污水处理、航运等方面的事务简单地水利的管理范畴,而应该以水循环为机理、以水资源统一管理为核心的涉水事务。
(二)、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含义
指水务管理所涉及的各项职能和各个环节之间协调、统一的管理机制,即对区域的防洪、排涝、供水、需水、节水、水资源保护、污水处理及其回用、农田水利、水土保持、农村水电、地下水回灌等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取水许可、统一配置、统一调渡、统一管理。也就是说由一个部门对水质和水量负责。
二、水务一体化的优越性
(一)、理顺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体制保证。
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对区域的防洪、排涝、蓄水、供水、排水、节水、水资源的保护、污水处理及其回收利用等实行统一管理,改革“多龙管水”为“一龙管水”。这样才能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促进了城镇的防洪与排水工程建设。
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既可以从区域上统盘考虑防洪与排水,也可以根据有偿使用的原则,解决部分工程的投资和运行费用,促进城镇防洪排水工程的建设。
(三)、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水利基础产业。
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可以使水利从以防汛抗旱为主的纯公益性基础设施向同时兼顾城乡供水、旅游、养殖和排水治污等经营性产业发展,以促进水利基础产业的良性运行与发展。
(四)、强化了水行政执法工作。
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可以强化水行政执法工作,丰富水行政执法的内容。切实解决以前由于是多个部门管水形成的困难,如取水许可制度、水资源费征集制度等实施都可迎刃而解。
三、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在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高度重视:
(一)、改革认识不到位问题。主要表现为部分地区改革的主动性和深度不够,有些地区改革进展较慢,而在已经实施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地区,也可能存在着改革目标不明确,改革浮于形式的问题,改革后工作思路和工作内容并没有从根本上发生变化。
(二)、管理体制没有完全理顺。主要表现为上下不对口、左右不协调的问题。如部分地区上下级水务管理体制改革步伐不一,带来了行政机构上下不对口、工作协调难的问题。同时,水务一体化改革要打破水务管理上原有的条块分割,要重新调整相关涉水部门的管理职能,会触及到一些部门的既有利益,如何理顺水利、城建、环保等部门的分工合作关系,这是一个困难的过程,需在实践中不断适应调整。
(三)、投资渠道不畅,水务市场多元化、多渠道投资格局尚未形成。在改革过程中,一些地区政府机构职能发生调整和变化,导致水务基础设施政府投资主体缺位问题更加明显,原有的投资渠道没有了,新的投资渠道又没有建立起来。水务基础设施对社会资金、外资以及金融资本等吸引力不强,市场化机制不健全,水务市场多元化、多渠道投资格局尚未形成。
(四)、国有水务资产管理改革滞后,水务市场产业化程度不高。水务国有资产兼有公益性和经营性的特点,以及相关经济政策还不配套,使国有水务资产管理改革面临着一些难题。在推动水务市场化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上水务市场发育还不完善,继续加快推进城市水务产业化市场化进程,仍然是许多地区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城乡历史文化范文6
(一)现有历史文化课程内容设置不健全
乡土历史又称地方史,包括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在内的国内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几乎均设置有《中国历史与文化》等类似的历史文化课程,内容涉及宗教、建筑、艺术、音乐、文学等板块。但是,大多数教材都是从宏观层面来讲述整个中国的历史文化进程,内容过于宽泛繁杂,十分缺乏乡土历史的微观教育。而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导游服务方向与旅游规划方向,是为地方服务,并和地方文化结合十分紧密的专业方向。因此,各地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应结合本地域历史文化特色,有针对性的开设乡土历史文化课程,这样有助于弥补现阶段历史文化课程设置不够健全的缺憾,有助于让他们深刻的了解本地的乡土历史文化,更好地为地方旅游业的发展服务。
(二)学生乡土历史文化知识储备不充分
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所受中等教育的背景大多由普高和少量职高组成,且文理兼收。由于受我国长期以来的高考应试教育影响,理科生和职高生在高中阶段,缺乏对历史文化知识的涉猎,更不用谈及乡土历史文化知识。因此,课题申报者通过多年的一线教学和调查统计认为:对于和地方文化结合紧密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而言,有必要补充基础的历史文化知识,进而完善其知识结构。
(三)现有历史文化课程设置与行业实践脱节
设置文化类课程的作用,不仅在于从源头上提升学生内在素质,同时也要和行业实践相结合。现有历史文化课程的设置,因为乡土历史文化部分内容的缺失和教学方法的陈旧,以致和行业严重脱节。例如,乡土历史文化几乎是各省市导游资格考试的内容之一,从拓展学生就业途径来看,开设乡土历史文化课程,有助于立志做导游的学生顺利通过导游资格考试和提升其内在素质,但是,由于乡土历史文化课程设置的缺位,以致于学生都要通过上各类补习班来获得相关知识,最重要的是,由于没有针对性的开设该门课程,学生就业后往往要经历很长的二次培训过程。笔者前期已对部分在校导游服务方向的学生,及毕业后仍从事导游服务工作的学生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做了相关数据分析和必要性分析,结果显示这门课程对于在校生的学习和毕业生的就业都很有帮助。
(四)现有历史文化课程教学模式单一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历史文化类课程多以课堂“照本宣科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主,较少引入专题知识讲座、景区实地教学等方法,因而多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这也使得教学内容多停留于枯燥的文字上,无法满足现代高校教学的新变化,更谈不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我们要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手段和方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引入实践环节,让学生能够切身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一种文化共识。如,笔者在《中国历史与文化》的课程教学中,率先改革性的增设了“大足石刻”、“三峡文化”等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收效甚好。
二、旅游管理专业中乡土历史文化课程的设置原则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1.在教材的编撰过程中,要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教材框架的搭建或以该地区历史发展的时间线索为纲,或以地方历史文化的不同板块为纲,也可以该地区所辖范围内的更微观地域为纲。总之,要根据教学需要,清晰地梳理出该区域的地方特色。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高度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得理论性课程能够更好地为实践性课程提供指导[1],不仅要更多的引入案例教学,使空泛的理论知识能够“落地”,增加学生的认同感,同时,要积极引入景区实地教学、行业精英专题讲座等新的教学方法,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只有业内人士的现身说法和学生的切身经历,才能加深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经验性与科学性原则
国内大多数高校都没有开设乡土历史文化课程,没有成熟的教学模式可供借鉴,教材和专业的教师队伍也相对匮乏。因而,开设这门课程的难度很大,只有从事历史文化教学工作的一线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在教学内容选择、教材的编撰、教学方法和课程的设置等方面多做尝试,根据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反馈,不断加以调整,以期实现教学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
(三)多元化原则
1.不同的专业方向要实现多元化教学,根据各个专业方向的特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突出各专业的特色和重点。
2.在课程性质上实现多元化,根据不同专业与地方历史文化联系的紧密程度,可以设置为专业选修和专业必修两种类型的课程。例如,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导游和策划方向可将该门课程设置为专业必修课,其他方向可设置为专业选修课。该课程需打破理论与实践断档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引入专题知识讲座、景区实地教学等现代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多元化。
(四)市场导向性原则
旅游管理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我们要以实现学生的顺利就业为首要目标,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衡量办学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2]只有根据旅游业发展的新变化和旅游行业对于人才能力的新需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的设置,才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实用性人才,才能实现地方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2]。
三、旅游管理专业中乡土历史文化课程的设置名称及内容――以重庆为例
为更好地探讨旅游管理专业中乡土历史文化课程的设置问题,本文在下列论述中将以笔者所在的重庆地区为例。
(一)课程名称
根据重庆地区的区域历史文化特色,将课程名称暂定为《巴渝历史文化概论》或《重庆地方文化》。课程体系主要依据重庆发展的历史脉络进行设置。
(二)课程性质
重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大多设置有旅游策划、导游服务等专业方向。在进行课程性质的设置时,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与地方历史文化的联系紧密程度,分别设置为专业选修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如,旅游策划、导游服务专业方向主要为地方旅游业服务,它们与地方历史文化联系十分密切,因而可以将乡土历史文化课程设置为专业必修课程;而其他专业方向相对于旅游策划、导游服务专业而言,则与地方历史文化联系不那么密切,故可以将乡土历史文化课程设置为专业选修课程。
(三)课程内容设计
1.理论课程内容设计
首先,可以按时间脉络厘清重庆地区的历史文化发展进程,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认知,搭建一个宏观的知识网络;其次,选取重庆地区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旅游景点(景区)进行分章节详细讲解,使学生感受其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激发学生主动了解和学习的欲望。最后,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入案例教学法和课堂分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进一步提升其主动和创新学习能力。
2.实践课程内容设计
实践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巩固理论教学的成果,加深学生对于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因而,实践课程内容设计可针对理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章节开展,选择贴近现实、易于操作,有利于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实践项目。例如,以“游客眼中的大足石刻历史文化价值”为题,以分组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先设计好调查问卷,然后深入景区进行问卷调查,最后根据调查结果完成期末课程设计。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还可以锻炼其社交能力。毕竟大学教育更多的是主张学生更多、更好地融入社会,在社会实践中丰富人生阅历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而不是死读课本知识。
(四)教学时间安排
根据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性质,设定不同的教学时间。一是,旅游策划和导游服务方向是专业必修课,教学时间安排如下:每周3课时,按18周计算,总计54课时。其中,理论课程教学时间安排为42课时,即1-14周均为理论课程教学;实践课程教学时间安排为12课时,即15―18周均为实践课程教学,这段时间用来完成分组专题讨论、期末课程设计等实践性作业。二是,其他方向为专业选修课,教学时间安排如下:每周2课时,按18周计算,总计36课时。36课时均为理论课程教学时间,期末以课程论文或者试卷考评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旅游管理专业中乡土历史文化课程的教学手段与方法
打破传统的“照本宣科式”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引入项目教学法、专题知识讲座、景区实地教学、分组专题讨论等教学手段和方法,实现枯燥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开拓学生视野,还可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有别于以课堂归纳、分析等为主的传统教学手段,着重强调以实践应用为核心的教学思维,从项目选题、相关信息收集、方案设计、修改、实施和评估方案全由学生独立动手完成,教师只起着答疑解惑、组织和引导的作用。其显著特点是“以项目为中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3]。例如,关于巴渝历史的大体演变过程,以及“重庆”一词的由来可由学生首先查阅相关资料,老师再着重补充教学,该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老师唱‘独角戏’”的传统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学习和创新学习的能力。
(二)专题知识讲座
在课堂教学之余,定期邀请从事相关研究或工作的专家学者、行业精英给学生举办专题知识讲座。同学们从中既能获得比较纯粹的历史文化知识,又能了解更多实用的职场信息。这样教学方式可以实现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促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目的。
(三)景区实地教学
景区实地教学法,是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领悟和学习知识的方法。比如,在经过一定的课堂知识学习之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到位于重庆市主城区的磁器口景区进行实地教学,结合景区实物给学生讲解距今1000余年的文化知识,实现枯燥的课堂教学向生动的现场教学的转变。
(四)分组专题讨论
老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有意义的知识点组织全班同学分组讨论,让他们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老师最后做出引导性点评。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而且还能加强同学之间、同学与老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实现信息的“多向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