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农作物减产的主要原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造成农作物减产的主要原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造成农作物减产的主要原因范文1

自2009以来,我国西南地区受旱灾影响的省份主要有广西、重庆、云南、四川等省市,这种不同程度的干旱给这些省份的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损失,而通过分析这几年干旱带来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畜饮水困难越来越多的群众的基本生活受到影响。通过数据分析,近几年来的干旱主要影响人和牲畜饮水困难,而缺水则导致农作物减产,西南地区的人们温饱问题都受到了影响,其中云南省700多万人饮水困难温饱问题不能得以解决,贵州省有500万人、200多万头牲畜饮水困难,广西有100多万人饮水困难。这以上这些数据不难看出,旱灾带来的影响已经严重的威胁当地人民的基本生活,这就要求西南地区的政府要积极采取对策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2.农业减产严重。旱灾带来的影响不只停留在对饮水和人民温饱问题的影响,其中在对农业减产方面的影响也甚为严重。据当地调查资料分析得出:西南地区的冬小麦、油菜等小春作物绝收或大幅减产,导致无法进行下次的春播、春种。这些旱灾对农业带来的影响大多体现在造成农作物减产减收甚至绝收、水田缺水、旱地缺摘、牲畜饮水困难等方面,对这些省份的经济损失影响重大。

3.当地物价上涨。由于旱灾带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农作物方面的影响,人们的基本生活必需品供应缺乏,因此导致了当地农作物的物价急速上涨。一些旱灾严重的地区还造成了供电困难,由此可见,旱灾带来的影响波及甚广,既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影响了整体的社会秩序。

二、造成干旱损失重大的主要原因

1.全球气候变暖。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温室效应愈演愈烈,由于温室效应导致极端降水和干旱事件逐渐增多,就以云南地区为例: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云南地区降水呈减少趋势但是极端降水事件增多,到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云南地区的降水分布越来越不均匀,甚至出现颠倒现象。可见全球变暖是导致干旱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

2.政府投入力度不够。西南是我国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然而旱灾发生时却没法将这种有利的资源优势转化为解决困难的动力。西南地区受灾的地方主要是一些贫困地区和财政能力有限无法投入救灾的地区,这些地区水资源虽然丰富,但由于资金缺乏,政府对之关注甚少,政府对水利工程的投入呈减少的趋势,政府的投入力度不够是导致旱灾频繁发生的重大原因。

3.防范意识淡薄。对于西南地区而言,旱灾是最常发生的自然灾害之一,但旱灾给农业和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却一次比一次严重,这说明了西南地区人们的防范意识相当淡薄。当地的人们在灌溉方式上严重落后,灌溉方式单一,水资源严重浪费且利用率低,这就导致干旱来临时反而加重了旱灾的危害。所以缺乏防范意识也是导致旱灾发生的又一大原因。

三、对策

1.解决当前应急问题。一是解决群众和牲畜的饮水问题这是当前最为迫切的任务。加大对水利工程的投入建設,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多引水、蓄水,严重干旱缺水区可以通过运水、社会协助等方式解决。

二是扎实做好春耕备耕。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加强农作物在面临灾害时的抵御能力,调整受灾严重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推广抗旱技术解决农业问题,做好农作物的春耕备耕工作,根据不同农作物的受灾程度规划生产,克服灾害和不利天气带来的影响,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三是严密防范森林火灾。干旱的持续时间一般较长,这就导致了森林火险长时间处于高危状态。所以政府要做好防火宣传,落实防火预案,严密监测火情,举行防火演练等放置火灾的发生。

2.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由于西南地区本身经济发展就相对滞后,而旱灾又频繁发生,所以在对抗旱基础設施建設和发展旱田节水灌溉上已经身疲力竭。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加大对西南地区的资金投入力度,将抗旱救灾的资金落到实处。社会上各部门都可以互动起来帮助救灾地区,气象部门可以通过人工降雨缓解旱情,商务部门可以调节物价或有效分配物资到该地区,电力和粮油部门可以保证抗旱时期的用电、用油,交通部门要保证在旱灾发生时这些必需品等救灾物资能够第一时间到达灾区,妥善安排灾区民众的生活。当然灾区人民不能单纯依靠政府的帮助,更要学会自立根生,要将抗灾措施和救灾方案落到实处,社会集体携手切实的帮助灾区民众渡过难关。

3.大力加强水利設施建設。受灾地区的水资源占有量都排在全国前列,但却没有发挥这种天然的优势,仍然是旱灾频繁光顾的地区,主要体现在抗旱基础設施滞后,灌溉設施不完善。因此地区政府和水利工程应汲取教训,加大对这两方面的投入建設。

造成农作物减产的主要原因范文2

关键词气象灾害;防御对策;五团垦区;新疆阿克苏

五团垦区属于温带干旱性沙漠气候,团区距离北部全年有积雪的天山较近,气候变化无常,大风、沙尘暴、冰雹、暴雨、霜冻、低温冻害、干旱、洪水、雪灾雪崩、地震、病虫害等10多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垦区所在的地形及小环流的形成,具有明显的山区小气候,使得团区不但要受到大范围的冷空气入侵形成的天气过程影响,还会受到局地山区小气候造成的阵性天气的影响。五团特殊的地形形成了特殊的气候点:春季常会有强寒潮(倒春寒)天气,大风、沙尘暴时有发生;夏季气温不高,昼夜温差大,属于温凉天气,常有冰雹、暴雨出现;秋季降温迅速,初霜冻偏早,给五团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因素。

1农作物生长季节的主要气象灾害

1.1大风

团区每年平均有大风日数6.5次,且多出现在春季和夏季。每年3月以后天气变化无常,大风、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时有发生,对团场农业生产、林业、畜牧业造成很大威胁。尤其是春季出现的大风,对果树开花、坐果及农作物苗期生长危害极大。例如:2008年4月18日,五团垦区1次强沙尘暴天气的过程:受北方强冷空气入侵的影响,团区从4月17日夜间0时30分起,风速开始加大,出现沙尘暴、风沙天气,并出现5~6级的偏西风,夜间瞬时最大风速达到7级(15m/s),最小能见度降至100m左右。18日8时19分左右继续出现8级大风。从10时18分开始连续出现8级以上大风一直持续至17时,历时6h以上。12时58分瞬时最大风速达到10级(25m/s),最小能见度降至15m左右,达到强沙尘暴标准。5~6级风从4月17日夜间0时30分起至结束,持续时间长达20h。此次大风持续时间长、强度强,实属近30年来五团垦区罕见的天气,对团区已播棉田及果树开花授粉、坐果危害极大,损失惨重,造成棉田飘膜671.1万hm2,出苗死亡、重播棉田面积756.5万hm2,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12.587 7万元,影响果树开花授粉,导致坐果率低、果实减产,温室大棚也受到损害。

1.2低温

团区春季温度上升极不稳定,常会遭到低温的危害(包括冻害、冷害和霜冻),出现强寒潮(倒春寒)天气,造成苗期冻害死亡,导致重新播种,使作物生育期推迟,冻伤植株,使其长势衰弱导致减产。团区所在的位置靠近北部山区,形成了特殊的气候特点,夏季昼夜温差大,常有冷空气入侵,造成持续低温阴雨天气,降温幅度较大,在作物生长发育期间形成低温冷害。如棉花的蕾铃脱落、烂桃。团区秋季降温迅速,初霜冻常偏早出现而形成冻害,造成霜后花偏多,还可造成棉花停止生长或者死亡。如2006年4月10日,团区遭到低温冻害(雨加雪)使棉花、青贮、果园受灾面积总计3 486.7hm2,直接经济损失101.5万元。又如2008年1月中下旬出现低温冻害,最低气温-27.8℃,大棚蔬菜、果园果树等受灾严重,大部分幼龄果树被冻伤或冻死。总之,低温冷害天气可造成团区作物减产,使团场经济受到严重损失。

1.3冰雹

五团距离北部山区较近,地形抬升作用很明显,在迎风坡极易形成局部强对流天气,积雨云云团易转变成冰雹云单体,产生阵性雷雨大风,是造成冰雹的主要原因。团区每年平均有1.7d的降雹日数,多集中在5~8月,占全年降雹日数的76%,这期间正是作物发育的关键时期,一旦产生冰雹,将会造成农作物减产或绝产,对农业、交通、建筑设施和生命财产危害很大。

1.4干旱

五团垦区主要依靠天山融雪灌溉田地,季节性干旱较明显,水资源紧缺。引起团区干旱的原因:一是春季气温较低,融雪较慢,造成团区水量较小,引起春旱。二是冬季天山降雪少,积雪量减少,造成春季干旱严重,春灌缺水。三是降水偏少,时空分布不均匀,时常有长时间无降雨,持续干旱。干旱的危害严重影响了当地农作物生长,导致减产,影响了经济快速发展。

1.5洪涝

春、冬季节,由于山区气温较低,融化的雪水带有冰块,流冰在下游积聚,冰坝阻断河水漫溢成灾,发生冰、凌性灾害。夏季7~8月是该团山洪暴发季节,长达10km的河床,容易造成洪水灾害。

2防御对策

2.1大风

团场要加大植树造林的工作力度,有计划、合理地种植防风林,逐步改善垦区的植被条件;牧区应注意选择避风场所,加强牲畜管理工作。加强对大风的监测和预报,及早采取预防措施[1]。遇到大风天气应临时加固大棚等农业设施。

2.2低温

一是掌握低温气候规律,合理安排品种搭配和播期,要选择适宜五团垦区气候条件的作物进行种植,认真分析五团垦区的气候条件,选择适宜五团垦区气候条件生长的作物类别,同时在品种选择方面要充分考虑到当年的气象年景分析,来合理选择作物的品种、品系,尤其对喜温作物,如棉花、水稻等,要充分考虑到当年的热量条件,合理配置种植结构,以达到扬长避短、减少低温危害的目的[2,3]。二是加强低温冷害预报及应用。长期趋势预报有利于调整作物布局和品种搭配,中、短期预报为及时采用应急的抗御措施提供可靠依据。三是改善和利用小气候生态环境,增强抗御低温的能力。采用地膜覆盖、以水增温和喷洒化学保温剂,这些措施均能达成减轻低温危害的目的。

2.3冰雹

一是加强防雹工作。合理分布炮点,炮点要建在冰雹云形成移动的前沿地带,防雹人员要密切监视天气演变和变化,做到有备无患。二是提高监测和预防冰雹的水平。应用气象雷达跟踪探测,总结强对流天气模式,应用计算机数值预报。还可肉眼识别雹云,一般移动快,云体发黄,有的中间灰暗,常伴有连续不断的沉闷雷声,多有横闪。三是人工消雹。在冰雹云中播撒凝结核,加速凝结成雨,避免成雹。

2.4干旱

分析了解当地干旱灾害发生的时空分布规律,合理调整棉花种植布局[4];在灌溉设施差的地区避免种植棉花。建设稳产高产农田,主要做好平整土地及水土保持。改良和培肥土壤,增加土壤蓄水能力,以肥调水。适时耕作,注意耕、耙、耱、压、锄巧妙配合,充分利用降水,同时控制蒸发。采用地面覆盖,如薄膜、秸秆、稻草、绿肥等进行覆盖。注意节水灌溉,如细流沟灌、低压管灌、喷灌、滴灌、地下灌溉等,要因地制宜。营造农田防护林,其可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还可调节农田水分、减少蒸发。此外,应抓住一切有利天气,积极开发人工增雨作业。

2.5涝洪

一是加强气候和水文监测预报。二是兴修水利工程防洪,如修筑堤防、开辟分洪区、开挖分洪道等。三是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在低洼地开沟以降低地下水位。同时,抓住有利天气及时进行田间管理,改善土壤通气性,防止地表板结及盐渍化。四是改良土壤结构,结合深耕多施有机肥,并在涝害发生后适时中耕。

3参考文献

[1] 段若溪,姜会飞.农业气象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2.

[2] 彭春瑞,刘小林,李名迪,等.江西水稻主要气象灾害及防御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2005,17(4):127-130.

造成农作物减产的主要原因范文3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use of the agricultural plastic film, the pollution it brings is also becoming serious. The thesis describ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reasons of the soil pollution and the coping strategies are given.

关键词:农用薄膜;土壤污染;治理对策

Key words: agricultural plastic film; soil pollution; coping strategies

中图分类号:S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4-0083-01

0引言

20世纪50年代初,日本和欧美发达国家开始将塑料薄膜应用于农业生产。由于地膜覆盖具有增温、保水、防虫、防草等功能,该项技术的使用带来了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和农业生产力的飞跃。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末才开始在农业生产上使用塑料地膜覆盖技术,但却后来居上,取得了塑料农膜产量和使用量两个世界第一,大致相当于世界其他国家总和的1.6倍。农用塑料薄膜主要是棚膜和地膜,另外还包括遮阳网、防虫网、饲草用膜以及农用无纺布等。塑料薄膜广泛用作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及各种塑料小拱棚的覆盖材料。目前,我国各种棚膜年使用量约150万吨,年更新需求量约70万吨。其中我国地膜覆盖面积平均每年增长66.67万公顷左右,目前地膜覆盖面积已达1300多万公顷以上,每年地膜的实际消费量约45万吨,居世界首位。

1对土壤污染现状及产生的原因

目前多数农用薄膜为聚乙烯成分组成,这种材料的性能稳定,在自然环境中,其光解和生物分解性均较差,残膜仍留在土壤中很难降解。据农业部组织的地膜残留污染调查结果表明,地膜残留污染较重的地区,其残留量在90~135kg/hm2,高者达270kg/hm2。我国农膜年残留量高达35万吨,残膜率达42%。据对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调查发现,在被调查的16个县市中,废旧地膜平均残留量为37.8kg/hm2,其中最严重的地块达268.5kg/hm2,由于地膜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1500万元以上。还有数据表明,1998年农膜用量达120.1万吨,其中地膜68.84万吨,覆盖面积967.4万公顷,是1982年的80余倍。当土壤中含废旧农膜过多时,耕作层土壤结构遭到破坏,土壤孔隙减少,土壤通气性和透水性降低,影响了水分和营养物质在土壤中的传输,使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的活力受到抑制。同时,也阻碍了农作物种子发芽、出苗和根系生长,造成作物减产。据黑龙江农垦环保部门测定,当土壤中残膜含量为每亩3.9kg时,可使玉米减产11%~23%,小麦减产9.0%~16.0%,蔬菜减产14.6%~59.2%。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30团测定,连续覆膜3~5年的土壤,种小麦产量下降2%~3%,种玉米产量下降10%,种棉花下降10%~23%。连续覆膜的时间越长,残留量越大,对农作物产量影响越大,连续使用15年以后,耕地将颗粒无收。由此可知农用薄膜对土壤的污染已相当严重。

与国外农用薄膜污染相比较,我国农膜污染更加严重。除了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外,其主要原因是:农膜质量不佳、农用薄膜管理使用制度不健全和可降解性塑料研制的不尽完善。

1.1 农用薄膜质量问题国产农膜强度低,耐用性差,使用寿命短。其主要原因是农膜的熔融指数(MI)偏高。如国外制做棚模的树脂MI仅为0.5~1g/10分,而国内用料大多为2.6~3.4g/10分,甚至有的高达7g/10分,一些不宜用作农膜的树脂(如耐老化性差的高密度聚乙烯)也被用作农膜原料,其用量占农膜用量的1/5。这些劣质农膜易破碎,不易清除,这是造成残膜污染的重要原因。

1.2 残膜的环境管理薄弱残膜清除率低残膜清除率低的原因,除农膜质量问题外还有人为的因素。由于残膜收购价格太低,调动不起农民的积极性,人们只注意清理大张的残膜,而忽视了小块的只捡地表的,而不翻挖土里的。另外,清膜方式主要采用清除率低的人工方法,而未应用先进的机械设备,残膜率高达50%。

法规体系不健全我国目前尚未建立农膜环境方面的法规及农膜土壤残留标准,土壤残膜污染实际上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而日本法律明确规定,不论使用何种农膜,农作物收割后不许有农膜存在,否则将罚款同时,日本也积极开展回收业务,使残膜得以再生和再利用。

2农用薄膜污染的防治对策

2.1 开发应用优质农膜农膜的强度和耐老化性主要与树脂性能农膜厚度以及是否加入抗氧化剂等老化助剂有关。田间试验表明,农膜树脂耐老化性能由高到低的顺序为:线性低密度聚乙烯、低密度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因此,要提高现有基础树脂的质量,必须开发生产农膜专用料和耐老化助剂另外,耐老化农膜的厚度必须在0.012mm以上,才能保证农膜使用后仍可大块(

2.2 推广可降解农膜降解农膜主要有以下三类:光降解、生物降解和光―生物降解。

农膜的光降解是将铁盐等光敏剂加到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和低密度聚乙烯等聚合物中,在光照的作用下,一般三个月左右能自动解体,使其较大的分子量降解到5000以下,并可被土壤微生物进一步降解。光降解受地理、气候制约大,很难达到较准的时空性,且不完全降解,因此应完善光降解类型,提高技术指标。

农膜的生物降解指聚合物残膜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发生降解及同化。日本、联邦德国、瑞士等国家使用天然生物降解物质,如把土豆或玉米淀粉加到聚乙烯中浓度为30%-95%,有些还可配入少量的金属化合物,起催化降解作用。

农膜的光―生物降解指在农膜中加入淀粉和生物降解剂等,残膜在光解后可继续被天然存在的微生物作用变成低分子化合物、水和二氧化碳。最近北京塑料研究所研制成功了非淀粉可控光―生物降解塑料,120天内可完全降解。

上述降解膜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第一,安全性:农膜降解产物不会对土壤和农作物生长发育产生二次污染,也不会影响农产品品质;第二,适用性:降解膜的诱导期要适宜,诱导期结束后降解膜的降解彻底性要好,埋土部分的光解膜接受阳光照射后能继续降解;第三,经济性:只有价格合理,才有利于农膜的推广。

2.3 以天然纤维制品代替塑料农膜利用天然产物和农副产品的秸秆类纤维生产农用薄膜,可部分取代农用塑料,这是一种根治残膜污染的有发展前景的途径。

2.4 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制定奖惩政策大力宣传农田残膜危害土壤,污染环境的严重性,深化农村广大群众对残膜危害的认识,真正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同时实施奖惩政策,把清除农田残膜变成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

造成农作物减产的主要原因范文4

【关键词】大豆;重迎茬;技术;探讨

大豆是我县主要农作物,全县有耕地342万亩,大豆近几年的种植面积都在150万亩左右,导致重迎茬现象十分严重,造成许多大豆植株矮小,产量降低,品质下降。重迎茬大豆减产的主要原因:一是病虫害加重,如根腐病、根蛆和孢囊线虫;二是土壤养分失调;三是根系发育不良,吸水吸肥能力变弱。为解决这个难题,近几年我们重点对重迎茬影响大豆生产的技术对策进行研究,重点研究如何在重迎茬不可避免的情况下,通过多项栽培技术综合组装,来实现大豆增产。总结出.“可迎少重、耕翻深松、更换品种、防病包衣、增施农肥、增加播量、田间调控”等7项技术综合组装应用于大豆生产中,降低了重迎茬对大豆生产的危害。目前通过应用单项技术优化组装,已经成为桦南县重点推广控制重迎茬大豆高产的栽培技术模式。大豆重迎茬综合栽培技术,是针对重迎茬减产原因,而采取的包括土壤耕作、种子处理等综合性的栽培技术。采用该技术可以使重茬大豆减产幅度减小,使重迎茬大豆不减产或增产。

1.合理轮作尽量减少重茬,适当迎茬

在当前大豆重迎茬不可避免的情况下,应把重茬和迎茬区别开来,尽量减少重茬。因此,在土壤瘠薄的岗坡地和孢囊线虫病、菌核病、根蛆严重的地块不能种植重迎茬大豆。在重迎茬不可避免的情况下,要坚持“宁迎勿重”的原则,可选择有机质含量高的平川和二洼地种植重迎茬大豆,重茬也只能重一年。对于那些开发晚、有机质含量高的地块,虽可适当重茬,但也不可重茬年限过多。

2.更新良种

重迎茬的大豆必须保持品种的年年更新。选用抗孢囊线虫或抗逆性强的品种。重点推广使用的品种是垦丰16、17合丰55等优质品种。

3.采用种子包衣和施用专用肥

为了增加大豆抗病虫害功能和协调土壤养分状况,可采用大豆壮苗剂与新型干粉种衣剂,含有杀虫剂、杀菌剂和多种微量元素,有效成分含量46%,在重迎茬地块应用效果特别好。试验结果表明,用大豆壮苗剂拌种后对根腐病、根蛆的防效在90%以上。对孢囊线虫的防效在85%以上,大豆苗期根数可增加3-5条,单株结荚数增加2-3个,百粒重增加1-2克,每667m2增产10%-12%o大豆专用肥中氮、磷、钾及微量元素配置合理,弥补了重迎茬大豆养分偏耗的缺陷。将大豆壮苗剂与大豆专用肥同时施用后,重迎茬大豆增产效果更明显。

4.合理耕作

土壤环境变劣是重迎茬大豆减产的一个主要原因。进行合理的土壤耕作,可以破坏板结层,为大豆根系生产发育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并可有效减轻病虫危险。在土壤耕作上坚持以深松为主的松、翻、耙、旋结合的土壤耕作制,大力推广应用深松耕法。要避免原垄下种,在作物秋收后马上翻20cm以上,能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促进大豆根系生长,增加抗病性和产量。实行深翻的地块要及时整地,精细无坷垃。

5.增施农肥,合理应用化肥

一般地块施用优质农肥15000kg/hm2以上。瘠薄的岗坡地施用20000kg/hm2以上。可以采用秸秆还田的方法增加土壤有机质。秸秆粉碎翻压直接还田。将作物秸秆用机械粉碎,施少量氮肥或喷洒酵素水剂,结合秋整地翻入土壤。运用发酵剂、酵素,加入畜禽粪等按照一定比例制造优质秸秆肥还田。

化肥的施用要做到氮磷钾搭配,进行测土配方施肥。根据作物的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提出氮磷钾和微肥的适宜比例,确定肥料品种。根据我县大部分地块长期施用磷酸二铵,土壤磷元素积累较多的特点,大豆施肥量适应增加氮肥,补充钾肥。目前大豆复合肥或复混肥品种较多,要与单元素化肥相配合,根据土壤化验结果,采用叶喷或拌种的方法,适量补充微肥。

6.搞好地下病虫害的防治

近些年,地下病虫害有加重的趋势,需进行种子包衣。

(1)防治大豆根蛆和孢囊线虫。用大豆种衣剂,按药种比1:75-100进行包衣,或用35%乙基硫环磷或35%甲基硫环磷,按种子量的0.5%拌种,重点防治地下害虫,用乐果或氧化乐果按药、种、水比1:40:400的比例进行闷种,防治地下害虫。

(2)重点防治根腐病,用种子量0.5%的50%多福合剂拌种,也可用种子量0.3%的50%多菌灵拌种。

(3)重点防治孢囊线虫同时防治根腐病,用种子量2%的大豆根保菌剂拌种。

在选用种衣剂时一定注意有效成分的含量,克百威含量高的防孢囊线虫、根蛆及其它地下害虫效果好,多菌灵含量高的防根腐病效果好。

7.适当增加播种密度,保证播种质量

改进种植方式,大豆重迎茬种植由于病虫危害及营养不良,植株矮小,常发生死株,适应当加大播种量,靠群体增产。一般比正常大豆增加播种量7%-9%为宜。大豆垄三栽培提倡保苗在30万株/hm2左右。

8.加强田间管理,尤其要在初花期和结荚初期喷施叶面肥

在正常田间管理的基础上,一定要加强叶面肥的使用,在初花期和结荚初期分别喷施叶面肥,实践证明,最好的叶面肥就是喷施磷酸二氢钾加尿素,用尿素10kg/hm2加磷酸二氢钾1.5kg,溶于500kg水中进行施喷。对未施用微肥做种肥或没有微肥拌种的地块可加入微肥喷施。

9.对深入研究解决大豆重迎茬问题的几点建议

(1)大豆的重茬与迎茬应分别进行研究,特别要着重研究提高迎茬大豆产量的技术措施,对发展我县大豆生产的优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2)应从重迎茬减产的主要原因与机制入手,明确主要原因,把研究原因与对策紧密结合起来,使对策更有针对性。

造成农作物减产的主要原因范文5

一、缺氮症的发生原因

农业土壤普遍缺乏氮素,因此,种蔬菜要施肥已成常规。随着各地对蔬菜栽培的重视,投入蔬菜的肥料日趋增加,氮素缺乏症也渐渐减少。

1、缺氮症主要原因

1.1吸氮量大、生长快或生长期长的蔬菜种类容易表现缺氮如夏季小白菜生产周期短,一般1个月左右,生长速度很快,每天需要消耗的养分量很大,而它的根系入土又浅,如果不经常浇施一些速效氮肥,植株就会因缺氮而发黄。同样,苋菜、芹菜等生长速度快的茎、叶菜都容易发生缺氮症。

1.2土壤有机质少、供氮能力低蔬菜耗氮量大,要求土壤有较高的基础肥力,基础肥力不高的土壤,供氮能力差,缺乏自身的调节能力。施氮稍有不足,容易出现缺氮症状。例如一些高山蔬菜基地,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较低,供肥保肥性能差,种植的蔬菜就容易出现缺氮症状。

2、防治方法

2.1旺长期重点追氮肥 在果菜类的膨果期,结球菜的结球期及叶菜的速长期要重施一次肥料,对施肥不足的要及时补充氮素,尤其对果菜类的采收中后期要特别注意追施氮肥。果实采收期隔几天喷一次或浇施一次薄肥,以防果实采收引起的缺氮。氮过剩症的防治 对于氮过剩,主要是控制氮肥用量,合理地进行氮、磷、钾配合施用。有人对黄瓜做过氮肥用量试验:砂质土壤每 1000平米施用硫酸铵40kg,黄瓜生长正常,施50kg便生长不良,达到70kg时有严重的危害症状。

2.2少量多次追施氮肥 对一些土壤比较砂性、蔬菜生长期又长的菜地,氮肥宜少量多次施用,以防氮素流失,造成缺氮或因高氮给蔬菜带来的浓度危害。

二、缺磷症的主要原因

1、低温影响 低温也是导致蔬菜缺磷的一个原因,主要是低温减少了蔬菜对磷的吸收。有人曾用番茄在不同温度下对磷的吸收做过试验,从中可以看出,随着温度的下降,番茄对磷的吸收显著下降,12℃与20℃相比,番茄生长前期植株磷浓度减少一半多。

2、土壤供磷不足

随着土壤pH的增高或降低,土壤有效磷含量减少。在酸性土壤上,磷很容易被土壤中的铁、铝固定而失去其有效性;在碱性石灰质土壤中,磷以钙磷形式被固定。

3、防治方法

3.1合理施用磷肥 合理施磷包括磷肥种类的选择、轮作中磷的分配以及施用方法等方面。对于酸性土壤且蔬菜生育期又较长的,则宜多用钙镁磷肥,对中性或偏碱性土壤则要选过磷酸钙。高浓度的磷铵肥料施在酸性到中性土壤上效果较好。

3.2提高土壤供磷能力 因地制宜的选择适当农艺措施,提高土壤有效磷。对一些有机质贫乏的土壤,应重视有机质肥料的投入。

三、缺钙的主要原因

1、土壤干旱 实践证明干旱条件下蔬菜特别容易诱发缺钙,干旱使土壤溶液浓缩,浓度提高,减少了根系吸水,从而抑制钙的吸收。大白菜结球时,对钙的需要量增加,此时遇干旱缺钙尤甚。

2、土壤本身缺钙 不同的土壤含钙量状况是不一样的,与土壤母质、质地、pH 有很大关系

3、防治方法

3.1叶面喷钙 对因土壤溶液浓度过高引起根系吸收障碍的,土壤施用钙肥常常无效,一般适用叶面喷施。可选用氯化钙和硝酸钙作为喷施种类,前者常用浓度为 0.3%~0.5%,一般每隔7d 左右喷1次,连喷2~3次可见效。据一些资料报道,喷钙时期与喷钙效果有关,番茄脐腐病以在开花时花序上下的2~3张叶片充分喷钙效果较好。

3.2控制肥料用量 对盐碱土壤严格控制氮钾肥用量,同时一次用肥不宜过量,以防耕层土壤的盐分浓度提高。肥料对土壤溶液浓度的影响与肥料种类和土壤质地有密切关系。

四、缺铁的主要原因

1、气候条件 降雨量是影响蔬菜缺铁失绿症发生的最主要的气候因子,多雨促发缺铁,雨水过多导致土壤过湿,使石灰性土壤中的游离碳酸钙溶解产生大量的重碳酸根离子,同时由于通气不良,根系和土壤微生物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不能及时逸出至大气中,也引起重碳酸根离子的积累,浓度的提高使铁的有效性降低,引起缺铁。

2、土壤因素 蔬菜作物缺铁大多发生在碱性尤其是石灰性土壤上,土壤中铁的有效性随着土壤pH的上升而降低,当土壤的pH>6.5时 土壤有效铁就会大量沉淀导致缺铁;石灰性土壤在含水量较高时,游离碳酸钙迅速溶解,产生较多的重碳酸根离子,使铁的活性变小,引起缺铁或加重缺铁。

3、防治方法

3.1施用铁肥 目前主要有硫酸亚铁和硫酸亚铁铵及尿素铁肥等。蔬菜上主要采用叶面喷施,浓度为0.2%~ 0.5%(尿素铁浓度为0.5%~ 1.0%),其中尿素铁肥效果优于硫酸亚铁等,但目前还没有一种理想矫治缺铁症的铁肥品种。

造成农作物减产的主要原因范文6

加工番茄是昌吉州的一大支柱产业,近年来,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但受传统栽培技术水平的限制,导致单产低、烂果多、质量下降、效率不高,严重影响了加工番茄可持续发展。

1加工番茄烂果减产的主要原因

1.1气候因素

前期干旱,植株长势弱,抗逆、抗病性差,遇到后期降雨或浇水时,番茄果皮果肉易干裂,感染疫霉病菌后,极易造成大量烂果。

1.2种子处理不当

播前种子未进行处理,直播后造成种子表面带菌,引起病害发生;同时随着棉花种植面积的增加,生产布局趋于单一,与同源作物棉花倒茬,也会加重病害的发生。

1.3栽培模式单一

目前加工番茄主要栽培模式是平畦直播,占总播种面积的近85%,而高垄栽培及膜下滴灌等新技术应用面积仅占15%。由于多年来一直沿用传统的平铺直播模式,密度大、行距小、开沟浅,通风透光差,植株密闭遮荫,再加习惯性的大水漫灌,导致植株和果实易感染病菌,品质下降。

1.4偏施氮肥

本地区加工番茄平均施肥只有750kg/hm2左右,且氮肥偏多,钾肥缺乏。肥料不足,营养不平衡,番茄难以高产。

1.5种植密度过大

种植密度过大,导致后期生长密闭不透风,加速营养生长,抑制了生殖生长,从而引发病害,导致减产。

1.6种植品种老化

目前我州仍以里格尔87-5品种为主栽品种,但由于种植年限已久,混杂退化严重,抗病性差,严重制约着加工番茄产业的发展。且良种良法配套技术没有跟上,也是加工番茄病害得不到控制、造成减产的原因。2解决加工番茄烂果减产的对策

2.1种子处理

对于连作条田,要做好番茄种子消毒和播前土壤处理,种子处理用0.1%磷酸三钠浸种10min,土壤消毒应在清晨用500倍敌克松进行喷洒。

2.2栽培模式

2.2.1高垄栽培。实行一膜2行高垄栽培,垄背高应该在10~15cm,垄背要平,不要留积水坑。

2.2.2微滴灌栽培。可以有效提高水、肥利用率,促进农作物增产增收,减轻因化肥、农药挥发对环境的污染,并且在田间管理上省工省力,较常规栽培节约生产费用,从而克服由于灌水不合理造成的田间烂果。

2.2.3单沟单行栽培。单沟单行栽培可调整密度,通风透光好,秧铺在垄上,密度宜在3.30~4.05万株/hm2。

2.2.4育苗移栽。可最大限度地节省优良杂交品种用量,扩大面积,降低成本,实现均衡供料,提早开机,缓解高峰期压力,抵御冻害、霜冻、病害,保证早期原料及稳产高产,增强农民收入。

2.3错期播种

根据不同地域,采用最佳栽培模式,种植其最适宜的品种,采取早、晚2期番茄播种方式。

2.3.1早期番茄。3月28日至4月10日,播种新引98-1,第一批果实采收期为7月27日左右,成熟高峰期为8月10日左右。

2.3.2晚期番茄。3月28日至4月10日播种杂交种Q027、立原8号等,第一批果实采收时间为8月15日前后,成熟高峰期是8月25日左右;5月1~5日播种新引98-1,第1批果实采收期8月20日前后,成熟高峰期是8月25日左右。错期播种延晚等技术措施,可有效避开气候影响和缓解番茄交售滞留腐烂的矛盾,并且保证均衡供料。

2.4配方施肥

根据各地土壤肥力情况以及对肥料的需要,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注重番茄连作区的施肥技术,改变过去只单纯追求氮肥的做法,依据番茄喜钾特性,一般耕地前施用硫酸钾300~375kg/hm2或生物钾肥75kg/hm2作为底肥,搭配一定量的磷肥,然后进行耕翻。坐果初期追施尿素225kg/hm2、复合肥225kg/hm2、硫酸钾75kg/hm2。

2.5合理密植

乌伊公路以北(下潮地)加工番茄保苗数应在3.75~4.05万株/hm2左右;乌伊路以南(白板土)保苗数应在4.50~4.95万株/hm2左右;山区地带保苗数3.30~3.75万株/h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