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的内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循环经济的内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的内涵范文1

1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遵循的基本内涵与原则

1.1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发展

循环农业是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的出路和未来,循环农业的核心是生态农业的建设,而生态农业推行的是农业生产废弃物的深度开发与循环利用。农业循环经济主要以低投入、高新科技应用、高效高循环及规模产业化为基本要素,在继承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的基础上,融合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农业发展理念而成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综合分析循环农业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首先,循环农业是循环经济理念在农业领域的一个体现;其次,循环农业强调资源的节约与高效利用的一种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最后,循环农业的产业链条不仅是紧密关联的,还是往深处延伸的。

1.2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

循环农业是强调资源的高效利用与环保低碳的一种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因此,在推动循环农业建设时,需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自然生态与社会条件,通过规划设计,优化组合循环农业的结构系统,使系统平稳高效运转,达到节约投入、高效产出的目的。发展循环农业有4个方面的基本原则,包括资源投入最小化的低投入原则,生产废物再利用的资源化原则,污染最小化的无害化原则以及致力于农业生态系统功能优化运行的高效性原则。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投入大量的生产要素,这在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同时,也增加了农业生产的各项资源的消耗,增加了农业生产的成本投入。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应以减少投入为原则,从生产的源头控制资源投入,实现低碳环保节能以及高产出的目的。农业生产中的废弃品可以通过回收,循环投入到生产中,这样不仅可以延长整合农业生产加工链,还可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不仅应强调回收再利用的理念,还要注意延长产业链,推进对农产品的深度开发,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应注重不同条件不同方式的原则,因地制宜,加强产业主导与技术创新支撑的原则,逐步推进农业生产模式的创新发展。

2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存在的普遍问题

首先,循环农业作为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对其宣传力度不足,使广大农村地区的农业从业人员对其缺乏明确、清晰和全面的认识,不能在实践中予以有效地领会和贯彻,农业经济依然停留在传统的高投入低产出高污染的道路上。其次,国家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循环农业经济发展制度规划,近年来,虽然环境能源问题引起国家重视,推出了以下关于环境保护与能源节约的法律法规,但由于缺乏系统规划或法律条款不完善,无法与实际相结合的问题,不能完全体现当前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同时,法律制定也相对滞后,难以形成有效的政策扶持和激励的作用。再次,市场反应迟钝,循环农业经济建设与市场联系紧密,但现实情况是消费者尚未对循环农业产生清晰、明确的认知,导致循环农业经济发展与市场缺乏联动机制,不利于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最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深入加强,建立起完善的循环经济科技创新体系,重点在于节约资源、废物利用以及清洁生产等技术的研究上。

3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建议与对策

3.1加强规划制定与宏观指导

首先,制定科学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宏观指导思想,制定循环农业发展规划,对循环农业的发展进行战略部署,包括目标任务、建设重点、发展原则等要点,对循环农业的发展予以有力支持。其次,因地制宜,根据生态功能区划对农业循环经济模式进行宏观指导。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为特色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因地制宜和适度发展高效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促进经济生态社会可持续发展。

3.2完善体制机制与政策法规充分

发挥政府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当中的指导监督作用,推动与循环农业发展相适应的环境资源方面的制度创新,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信息与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循环经济科技服务体系。进一步规范循环经济发展相关的法规,明确相关主体的责任与义务,形成较为完善的服务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

3.3建立长期的激励机制,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首先,完善推动资源回收利用的各项制度,明确责任义务主体;其次,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完善农业生态环境的政策补偿机制;最后,支持、鼓励开发新能源,监督落实国家有关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用电、税收等方面优惠政策,使企业发展循环农业经济享受到实际的支持。

4结语

循环经济的内涵范文2

关键词: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1循环经济的内涵

学者通常将“循环经济”定义为自然生态规律(系统论、物质循环论)指导下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资源的循环利用是循环经济的核心内涵,即“循环经济”强调的不是经济循环,而是经济活动赖以存在的资源的循环。从内涵上认识循环经济,有3点需要加以肯定:(1)环境和资源是循环经济的核心。环境和资源是人类与大自然的直接对接方式,循环经济是完成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即循环经济要完成对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环境的有效保护。(2)循环经济是一个经济活动过程。循环经济属于经济学范畴内容,符合经济学的价值形成规律,即循环经济要将环境与资源问题内生于经济过程,用价格导向而不是政策导向指导循环经济的发展。(3)对资源的节约,环境的保护是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传统的经济学以价值形态评价经济发展水平,循环经济不以传统的经济学价值形态评价循环经济效率,同时考虑了资源的节约水平和环境的改善水平。循环经济的发展原则为“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减量化原则(Reduce)针对资源利用的输入端,即在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尽可能少地使用资源和排放废弃物。单位产出的资源使用量的减少和废弃物排放的减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环境的压力,但是当人口数量上升,产品总量需求增加时,必然使资源使用量增加,废弃物排放增加,这时再结合再利用(Reuse)与再循环(Recycle)。因此减量化原则(Reduce)是核心内容。再利用原则(Reuse)属于过程性原则,要求生产出的产品或包装能够以初始形态被多次重复使用,延长资源的利用率,避免过早转化为废弃物。再循环原则(Recycle)即输出端原则,要求生产出的产品在完成其初始功能后,能够继续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资源,即废弃物的再生或再利用,减少最终废弃物的处理量[1]。

2循环经济的模式

为了使经济能够可持续发展,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近年来国际社会推崇使用“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2]。这种循环经济模式与传统经济模式的对比需要注意以下几点[3]:(1)对“废物”的认识不同,传统经济模式对于资源投入生产后,除需要的产品外,其余以“废物”形式排放到自然环境中,而循环经济模式,认为“废物”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资源经过适当优化配置,仍能够投入生产,进行多次的循环使用。(2)“废物”的“资源化”,通常需要具备3个条件:一是经济主体有使用“废物”的权利。二是经济主体有使用“废物”的技术。三是经济主体有使用“废物”的经济动力。即经济主体在“废物”的“资源化”过程中,需要有立体的产权保障、技术保障和利益保障。(3)“再生资源”,即“废物”的再次利用,增加了资源的效用,这里的“再生”区分为“废弃物的再利用”和“废弃物的再生”,“废弃物的再利用”指不改变其物理结构或化学性质,对废弃物进行简单再处理即投入使用,如废旧瓶子的回收使用。“废弃物的再生”指改变废弃物的物理结构或化学性质中的一种,进行再处理后使用,属于“降级循环”,价值低于资源价值。总之,循环经济属于经济学问题。循环经济的价值形成体系,需要体现经济价值、环境价值与社会价值。如何研究资源的效用问题,如何将影响人类共同生存的环境价值与社会价值分割融入经济主体单元,是我们需要研究的[4]。

3循环经济的实施战略与实施路径

对于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诸大建提出适合中国发展的C模式。C模式不同于传统经济发展的A模式———高消耗高排放高增长,亦不同于目前发达国家所采用的B模式———环境压力减轻,技术革新推动经济缓慢增长。C模式强调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应保留一段必要的缓冲时间,在这个阶段内,应逐渐完成以下过程:资源消耗、污染排放速度小于经济增长速度;高技术、知识型第三产业为主推动经济增长,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从零增长到稳定的减少。陆仲武等参照发达国家工业发展历史,提出中国应穿越“环境高山”,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人口多、资源贫乏,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发展模式,未来将面临更加严峻的环境社会问题,具体参照指标为增加万元GDP的环境负荷的年下降率———监测万元GDP的环境负荷的总量和年下降率,使其年下降率等于或大于GDP的增长率。金涌等认为当前技术水平条件下“穿越”环境高山,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难以实现,考虑到科技水平越高,环境曲线峰值越低,从而提出中国经济的“爬坡”方案,即科技水平和GDP同时增加时,平稳爬过环境高山[5]。减消耗、降排放、降低GDP的环境负荷,仍然需要技术创新作为支撑,循环经济下的技术创新,将不限于产品工艺过程、产品本身的创新。从生态效率角度考虑的功能革新、系统革新(如产业布局、城市规划),从更大范围思考将更能提高整体的循环水平,提高循环效率。在实施路径方面,循环经济涉及生产领域、消费领域、基础设施和综合领域下的3组循环,即单个对象的小循环、共生组合的中循环和区域层面的大循环。

4循环经济的经济效率测度

生态效率是目前国内测度循环经济的主要方法,生态效率即产出与投入之比。其中“产出”为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价值;“投入”为企业生产消耗的资源及造成的环境负荷,计算指标的数值越大,则生态文明程度越高,反之亦然。循环经济的生态效率指标体系通常涵盖社会、经济、生态3个系统的指标数值,研究层面通常集中在区域、城市、产业和企业层面。采取的方法多为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灰色关联法、主成分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等。对于循环经济生态效率的测度问题,陆学等认为存在以下方法上的不足:(1)效率的提升不能代表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影响在减少,即经济总量的提升对环境造成的压力在增加。指标背后的这个事实值得我们更加关注。(2)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经济活动过程,不能将具有全球性、长久性、不确定性影响的气候问题、生态问题等外部问题进行内部化处理。(3)指标体系中指标的选择具有主观性,不同数量或质量指标的选择会使结果出现异同。

循环经济的内涵范文3

关键词:循环经济 评价指标 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2-065-02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系统工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评价循环经济发展状况的前提,也是综合反映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通过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既能为国家建立循环经济统计制度创造条件,又为政府、工业园区和企业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供了依据。笔者将在界定循环经济内涵的基础上,对评价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宏观指标体系作初步探讨。

一、循环经济内涵的界定

准确界定循环经济的内涵是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前提。目前,学术界对循环经济的定义大致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诸大建、苏建设、赵保安等认为循环经济是一个闭路循环系统,是物质闭环流动性经济、资源循环经济的简称。所谓循环经济就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的,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3R)为原则,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这一定义以循环经济的3R原则为侧重点进行诠释,重点放在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上面,没有突出“经济”的内容。冯之浚、王晓慧、高慧荣同样认为循环经济应遵循“3R”的原则,但他们将“经济”与“环境”两大体系共同纳入含义之中,认为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倡导的是一种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模式。这种模式以减少进入生产流程的物质量、多次反复使用某种物品和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为目的,通过“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这一定义完善了循环经济的闭环式反馈流程,突出了该经济发展模式对环境的有益影响。

杨文进基本上是从经济学视角定义循环经济的,他认为循环经济的主要内容虽然是资源的循环利用,但核心内容却是“经济性”,更确切地说,就是资源的循环利用必须满足“收益大于成本”的经济性原则;否则,资源的循环利用就不可能实现。因此,他对“循环经济”的定义就是在满足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利用生态学原理,对经济活动中的有限资源不断地进行循环利用,高效率或无浪费地使用资源。

国家统计局“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课题组认为,循环经济应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界定:广义的循环经济包括经济、资源环境及社会三个方面的相互作用及相互衔接,是以高素质劳动力、低污染的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利用的资源等来保障长期持续的经济增长及其结构优化的,这个意义上的循环经济可以被理解为与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所涵盖的范畴相同;狭义循环经济强调经济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是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这种提法实际上将是否涵盖“社会”这一体系作为区分广义循环经济与狭义循环经济内涵的差别,狭义循环经济更强调“经济”与“环境”两大体系之间的协调发展,广义循环经济则强调“经济”、“环境”、“社会”三大体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任勇和雷学勤不同意循环经济的三维定位,他们认为从循环经济概念产生的历史过程和背景看,其首要目的是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短缺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一方面是资源能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约束,另一方面是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性影响,这决定了循环经济的二维定位,即资源环境和经济增长。他们指出主张循环经济三维定位,实际上是对循环经济概念的泛化,无疑等同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三维概念,这样便没有必要提出循环经济这一新的概念。但宋岭教授持不同观点,他认为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同出一辙,二者并无本质区别。循环经济理念与可持续发展都是针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反思的结果。也就是说,人类追求的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要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实现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彻底转变线性经济增长方式,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笔者认为,如果说可持续发展更多的是提出一个理念的话,循环经济则更多的是从实践角度、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我们面临的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的矛盾,从而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循环经济最直接的内容是资源的循环和节约使用,但如果从循环经济提出的背景考虑,就应该包含更多的内容:资源不足导致人与资源的矛盾,进而产生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便是在缓解能源约束与减轻环境污染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的良性持续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即实现具有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因此,循环经济的内涵应包含“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三方面的内容。

发展循环经济意味着人类社会与环境容量保持相对均衡,人类的生活水平与人口素质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循环经济的内涵即为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按照生态和经济规律,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利用“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在生产活动中形成“资源―产品―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二、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综述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是对一定地域或领域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系统协调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与研究的依据和标准,是反映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系统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目前的研究文献来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基本运用在宏观(社会层面)、中观(生态工业园区)和微观(企业层面)三个层面。宏观层面上的循环即在整个社会经济领域,使工业、农业、城市、农村都达到循环。中观层面上的循环,是指企业之间的物质循环。微观层面上的循环,则是指企业内部的物质循环。本文仅以建立宏观层面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为目的,因此这里只对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在宏观层面的研究状况进行综述。

1.我国政府对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编制。循环经济概念自20世纪90年代末引入我国后,很快受到决策层及相关学者的关注和重视。2003年,我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布了《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提出了生态省的建设指标,包括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三类,共22项二级指标。其中经济发展类的二级指标有人均GDP、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等;环境保护类的二级指标包括森林覆盖率、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空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等;社会进步类的二级指标由城市化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率等指标构成。这一指标体系是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学原理建立的,没有涉及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但却成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重要参考依据。200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统计局等有关部门编制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并印发至各省、自治区及直辖市。该指标体系主要是从宏观层面和中观层面分别编制的。两个层面的一级指标均分为资源产出、资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和废物排放四大类,但二级指标有所不同。宏观层面评价指标体系中的资源产出指标包括矿产资源产出率和能源产出率;资源消耗指标包括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重点行业主要产品单位综合能耗、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取水量、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重点行业单位产品水耗、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资源综合利用指数包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废钢铁回收利用率、废有色金属回收利用率、废纸回收利用率、废塑料回收利用率、废橡胶回收利用率;废物排放指标包括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工业废水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COD排放量。可以看出,该体系主要是以国家统计局“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课题组提出的狭义循环经济理论为基础建立的。按照上文对循环经济内涵的分析,狭义循环经济理论更强调循环经济3R原则,资源产出、资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和废物排放四大类别的设置也正体现了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基本原则,但这一指标体系却没有反映出发展循环经济应使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系统共同协调发展的目的。

2.宏观层面上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与应用。宏观层面上的循环,就是要建立起与发展循环经济相适应的“循环型经济社会”,使经济社会走向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我国现有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在宏观层面上的研究多以循环经济省份和城市为研究对象。如李晓敏等提出了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方法,并利用云南省2000~2006年的数据对其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和综合评价。朱冬元等以湖北省循环经济为研究对象,从经济发展指数(即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绿色发展指数(即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及社会发展指数(即生活水平和环境质量)三个方面构建了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体系。马江通过对成都市循环经济发展的研究,构建了成都市经济、社会、生态子系统评价体系以及综合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体系,并分别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讨论了社会系统指标体系的结构。钱翌等在分析青岛市循环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循环经济的内涵和要求,并结合青岛市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特点,建立了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权重体系和分级标准,并通过建立评价模型的方式对青岛市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行了客观评价。对有关“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文献进行比较分析后不难看出,尽管国家相关部门编制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但学者们在评价某一省份或城市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时,还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及区域的特殊性重新构建起一个新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因此,现有文献当中呈现出的评价指标体系都有所不同,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严格依据循环经济3R原则。黄和平以地处长江三角洲的常州市武进区为例, 以区域循环经济综合发展作为目标层,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适合于所研究区域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权重体系,确立了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分级标准。他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为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三个准则层,准则层包含的这三大功能指标则分别是循环经济三大基本原则――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具体体现。准则层下设指标层,再细分为分指标层,具体为人均资源消费量、人均废弃物排放量、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等14个指标。

第二种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是从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及社会经济发展四个控制层面构建的。陈德全等优先选择了“减量化、资源化”两个控制性指标,并强调由此带来的环境影响程度(用“无害化”控制指标表示)。同时,考虑到循环经济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密切联系,设立了社会经济发展指标。

第三种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在指标的设置上包括的内容更多。吴未等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资源减量利用、污染物的减量排放、资源的再利用以及资源环境安全五个方面对江苏省十三个城市的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比较研究。整个指标体系设了1个目标层、5个控制层和35个指标层,其中目标层锁住城市在特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中循环经济发展变化这一目标;在控制层中,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是参照系,同时又按照3R原则设置了资源减量利用、污染物减量排放、资源再利用三个方面的指标,还考虑了资源环境安全监督环节。

比较三种评价指标体系可以看出,第一种指标体系仅考虑循环经济3R原则,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二种指标体系考虑到“社会经济发展”这一因素及其与循环经济的联系,但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还没有体现出来;第三种指标体系不仅突出了循环经济的3R原则,还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在层级的划分和指标的设置上都更加丰富,也更接近本文对循环经济内涵的理解。

三、宏观层面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体系的构建

结合对循环经济内涵的重新界定和已有的相关文献资料,笔者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如下表所示的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是由美国运筹学家萨迪提出的一种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系统化、层次化的决策分析方法,特别适用于处理那些难以完全用定量方法来解决的复杂社会经济系统问题。层次分析法将决策问题的有关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并用数学方法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将复杂的决策系统层次化,通过逐层比较各种关联因素的重要性来为分析、决策提供定量的依据。

运用该分析法,首先将该评价指标体系按目标大小分为四个层次:目标层、状态层、控制层和指标层。接下来,确定每个层次的具体内容。目标层即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和水平;状态层体现评价体系构建的框架与原则,该评价体系的构建结合了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与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应综合反映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系统协调发展状况的原则,包含资源系统、经济社会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三大状态层;控制层即状态层的具体体现方面,如资源系统包括资源减量投入、资源综合利用和废物减量排放三个控制层。资源减量投入反映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原则,描述创造单位GDP所消耗的资源,体现源头上降低资源消耗的情况。资源综合利用主要反映工业“三废”的资源化程度以及废旧资源的回收利用状况,是循环经济“再利用、再循环”原则的反映。废物减量排放主要用于描述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的最终排放量,体现了通过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降低废物最终排放量、减轻环境污染的成果。

指标层是根据控制层设立的细化指标,对控制层进行度量,具体包括22个指标。资源减量投入方面,选取万元GDP能耗、万元GDP水耗、单位面积土地GDP产出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四项指标,分别反映区域经济发展中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工业增加值的利用效率。资源综合利用方面,选取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固体废物重复利用率指标分别反映工业废水的处理程度和工业固体废物再循环再利用的程度,“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指标则集中反映了废水、废渣和废气三种废物的综合利用程度,既包含了废物的循环利用率,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废物利用的科技水平(即所带来的附加值)。废物减量排放方面选取万元工业总产值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三项指标,分别反映工业“三废”最终造成的环境污染程度。经济发展方面选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总额、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指标分别反映整体、城镇和农村的人均经济水平,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越高,反映循环经济的发展能力越强。社会发展方面选取城市化水平、每万人中高等学校在校人数、城镇登记失业率三项指标分别反映城乡协调度、教育及就业水平。生态环境质量方面选取城市空气质量、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环境噪音达标率四项指标,分别反映空气、绿地、水、噪音的达标程度,体现生态环境质量。

该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从宏观层面编制的,用于对全社会和各地发展循环经济状况进行总体判断,由于各地域之间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等的差异,也可根据各地具体的发展状况和当地数据的可获得性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诸大建.可持续发展呼唤循环经济.科技导报,1998(9)

2.苏建设.简论循环经济评价体系的构建.企业活力,2007(7)

3.赵保安.对循环经济内涵的认识.物流经济,2005(5)

4.杨文进.经济学视角的循环经济内涵与实施条件.财贸研究,2009(6)

5.冯之浚.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决策与信息,2005(10)

6.王晓慧,任景莉.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构建和谐社会.经营与管理,2006(7)

7.高慧荣.循环经济的内涵.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4)

8.国家统计局“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课题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统计研究,2006(9)

9.任勇,吴玉萍.中国循环经济内涵及有关理论问题探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

10.雷学勤,袁九毅,潘峰.关于循环经济内涵与定位的探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7(6)

11.宋岭.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1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环境保护,2003(9)

13.李晓敏.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以云南省为例.教育经济研究,2008(06)

14.朱冬元,刘婧.湖北省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模型构建及实证检验.统计与决策,2008(22)

15.马江.成都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基础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4)

16.钱翌等.青岛市循环经济评价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17.黄和平.基于物质流分析的区域循环经济评价――以常州市武进区为例.资源科学,2006(6)

18.陈德全.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环境污染与防治,2006(4)

19.吴未等.江苏省十三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状况的比较.城市规划学刊,2006(1)

20.李晓敏,官姝婧等.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区域经济,2008(03)

循环经济的内涵范文4

关键词:循环经济;理论研究;哲学分析

“循环经济”是最近几年国内学术和政策研究领域频繁出现的一个学术词语。国内学者对循环经济的理论进行了大量探讨,国家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循环经济的实践。但是,国内生态经济学界、环境经济学界以及主流经济学界对循环经济实质的认识至今仍存在较大差异[1]。为深入揭示循环经济理论内涵,部分学者从哲学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如,董艾辉在分析循环经济与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观一致性的基础上,指出循环经济是对近代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扬弃,也符合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2]。张连国等认为,循环经济的哲学基础有二,即知识论基础与存在论基础[3]。崔胜辉等则从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在内涵和目标上一致性的角度,分析循环经济的哲学内涵和经济伦理观[4]。

应该说,从哲学角度探讨循环经济,既是对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的丰富,也为哲学研究领域引入了新的研究课题。但从已有研究来看,循环经济的哲学研究在哲学分析与梳理上还不够全面和系统。本文试图从哲学的角度,比较系统地分析循环经济的哲学内涵、本质属性与内在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展望循环经济的未来发展。

1.循环经济的哲学涵义

1.1循环经济的产生、发展和目标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循环经济思想起源于人们对自身生活环境和质量的忧虑,也是对上世纪五六十年达国家工业化带来的环境后果的直接反思,主要针对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这种对环境的忧虑逐渐变成一种全球性的反思,环境问题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我国从参加1972年斯德哥尔摩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开始加入这个行列。循环经济不仅反思工业化带来的环境破坏和资源耗竭,也积极探寻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方法。循环经济的目标就是提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或者说新的技术经济范式[5]。这种发展模式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强调通过生产技术与资源节约技术体系的融合,减少单位产出资源的消耗,节约使用资源;通过生产技术与环境保护技术和清洁生产相结合,减少生产过程中污染排放甚至“零”排放;通过废弃物综合回收利用和再生利用,实现物质资源的循环使用;通过垃圾无害化处理,实现生态环境的永久平衡等。在经济层面上,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和经济运行方式,旨在实现经济增长、资源供给与生态环境的均衡,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和社会公平。它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看成社会大众共有的、稀缺的自然资本,因而要求将生态环境纳入经济循环过程中参与定价和分配。它既要求改变生产的社会成本与私人获利的不对称性,使外部成本内部化;也要求改变环保企业治理生态环境的内部成本与外部获利的不对称性,使外部效益内部化。

哲学是实践的哲学,实践性是哲学的基础。从这个角度来看,循环经济的实践性符合的实践观点。无论是其思想来源和目标指向都是实践,循环经济的理论发展更是离不开实践,需要在实践中反复检验和总结。因此,循环经济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或者实践是循环经济的基础或唯一尺度。

1.2循环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符合马列主义的认识论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并对认识起决定作用;人的认识的发展总是从感性到理性;认识总要有一个过程,充满着复杂性和曲折性。循环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正完整体现了上述观点。首先,循环经济在特定时代产生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工业化以前和工业化的低级阶段,人类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消耗较少,还不足以使人类对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消耗产生像今天这样的深刻后果。只有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对环境和资源的产生足够大的冲击和影响时才可能产生循环经济思想。其次,对循环经济的认识是循序渐进的。人类不可能一下子就认识到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内涵或全部规律,而且,认识的深化不可能脱离经济和历史发展阶段。最后,对循环经济的认识是能动的认识。这不仅仅停留于理论层面,也不是对实践的简单反映和被动认识,而是为了应用于实践,改造经济发展的模式。通过循环经济的这些特点,可以较好地理解当前在我国开展循环经济所遇到的种种思想障碍。比如,有人抱怨目前我国生产方式仍较粗放、环境破坏和资源消耗较大等。这是事实,但也要注意到,我们不可能脱离我国的历史前提来谈论这些问题。者从来就不是先知先觉的智者,而是实事求是的实践者。在实践的过程中可能会犯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但错误本身并不可怕,关键要遵循规律,对自身发展方式进行反思和扬弃,最终解决问题。毕竟,在一穷二白的薄弱基础上搞史无前例的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现成的道路和方法可以照搬。尤其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决定了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经济起步、经济总量和人民温饱问题,难以为了保护环境从一开始就放弃经济和工业发展。

1.3循环经济的模式特征符合哲学的普遍联系规律

哲学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正是将社会看成一个整体,而不是孤立地探讨经济问题,或单纯采用经济手段分析解决问题。它要求综合考虑制度层面和技术层面,制定相应政策措施来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公平与进步。循环经济深刻分析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对人与自然和谐模式进行大量有益的探讨。同时,将生产和生活各个领域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作为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加以考虑,既注重分析经济生产领域各个部门、行业及其相互联系,又注重生产流程的各个阶段及其相互联系,还注重生产与生活两大部类在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中的具体情况与相互联系,统筹考虑城市与农村、地区之间、工业与农业、国内经济与对外经济等在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方面的关系。循环经济在分析问题和提出对策时,也认识到单纯经济知识和经济手段的局限性,强调学科间的联合,强调经济社科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学科领域的统筹并重。

1.4循环经济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统一

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为理解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认识论基础。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范式,强调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代际公平以及国际视野,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些思想体现了哲学历史方法和逻辑方法的统一,既包含科学的逻辑推论,也汲取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正反经验;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态度,也体现了向历史、向子孙的负责态度。循环经济是在环境已遭受重大破坏、资源过度消耗的情况下产生的。根据环境破坏和资源过度消耗的历史教训、现代科学和经济学的推断,如果这种趋势不加以阻止和逆转,造成的后果将不堪想象。但环境破坏和资源过度消耗的趋势并非不可逆转,通过循环经济的途径,人类完全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种分析和对比揭示了人类对自身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体现了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统一。2.循环经济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要求循环经济的定义是目前国内学者争论的焦点,根本分歧主要在循环经济的本质属性问题。笔者认为,只有解决本质属性问题,学科的理论基础才能更加扎实,学科才能逐步走向成熟。本质属性问题解决了,相应的内在要求就容易了。前面分析的循环经济哲学内涵已为探讨循环经济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要求作了铺垫。

2.1循环经济的本质属性

笔者赞同齐建国教授关于循环经济的描述,即循环经济是一种技术范式的革命,是中国新兴工业化的最高形式,是通过制度创新建立一种新的经济形态[6]。齐教授认为,从技术经济学角度看,循环经济实际上是一种技术范式的革命。微观上,按照著名经济学家乔瓦尼·多西的定义,所谓技术范式可定义为解决所选择的技术经济问题的一种“模式”。宏观上,技术范式可定义为社会生产主导技术体系的基本特征和程序模式。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社会形态对应不同的技术范式。在技术层次上,与传统经济活动的“资源消费产品废物排放”开放(或称为单程)型物质流动模式相对应,循环经济是“资源消费产品再生资源”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其技术特征表现为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再生化,核心是提高生态环境的利用效率,本质是生态经济。

笔者认为,在齐教授定义的基础上,还可从哲学高度对循环经济的本质属性作进一步的归纳和总结。根据的基本原理,人类社会总是不断由低级向高级演变,每个社会历史阶段都有与其相应的社会形态。因此,循环经济应是人类社会在特定历史阶段选择的经济发展模式或者技术范式。循环经济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产生和发展,承载着特定的历史使命。可以预见,循环经济将对世界的可持续发展进程起重大的历史作用;同样可以预见,循环经济绝不是万能的,不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技术范式的最高形态或终极形式。

2.2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

2.2.1特定的时空观念。在我国开展循环经济的理论和政策研究,需要明确特定的时空观念。我国是一个具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的21世纪开展循环经济,离不开立足自身现实发展循环经济。要花大力气研究我国的实际,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问题,只有实事求是才能胜利。同时,要对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的复杂性和曲折性有着足够的心里准备。

2.2.2统筹观点。发展循环经济需要统筹的观点和系统的观点。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面临很多问题,但由于资源有限,只能统筹加以考虑。要把握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确定重点领域和优先发展领域,循序渐进,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

2.2.3理论联系实践。发展循环经济要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以此指导实践,然后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理论。如此反复,推动经济与社会向良性方向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是实践的学科,循环经济理论和政策如果只停留在书本中、文件中、口头上,不能在实践中得以贯彻落实,循环经济的目标就会是水中月、镜中花。因此,必须贯彻实事求是的观点,尊重客观规律,努力推进循环经济建设,同时反对把循环经济夸大化、万能化的倾向。

2.2.4公众参与。循环经济涉及全社会的各领域,离开公众参与的循环经济将难以成功。目前,我国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尚有待提高,特别需要在社会上进行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启蒙,通过政府政策宣传,引导社会生产和消费观念。公众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觉醒将是循环经济得以贯彻落实并取得成功的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

3.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建议

3.1系统的工作思想

发展循环经济特别要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要立足现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五个统筹,制定系统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综合协调区域、行业和部门利益,以长远发展和大局为重,抓住主要问题,确定重点领域、优先领域和战略步骤。

3.2制度和技术并重

要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统一,既注重制度层面的政策设计,也注重技术层面的政策设计。加强对现有经济模式、生产技术与过程、管理方法的改进和创新;加强对项目立项进行充分论证以及项目中、后期的评估;加强对节能减排领域重大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同时,开展大量调查,掌握循环经济的动态发展,及时研究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3.3建立长效机制

根据循环经济的不同参与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大学、公众等,制定相应的政策,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同时,探讨建立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有效联系机制,完善政府考核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

3.4自主创新与学习借鉴

既要立足自身国情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理论和政策,又要学习借鉴一切有益的国外经济、管理和政策实践的成果;既要发扬自主创新的精神,建立基本技术支撑体系,又要进行必要的技术引进和模仿消化。

4.未来展望

发展循环经济是历史的必然。这个必然既凝聚着人类对自身处境的深深忧虑,也包含了对更高级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美好愿望。认为,尽管过程往往充满曲折,世界一直是向前发展的。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有着自身发展规律,虽然当前还有很多争论,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氛围,将促使循环经济研究更快走向成熟。循环经济在中国已经启航,并将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进程长期相伴。尽管道路充满艰辛,但前途是光明的。

参考文献:

[1]李兆前,齐建国.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综述,《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第9期.

[2]董艾辉.循环经济的哲学思考,《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月第20卷第1期.

[3]张连国.循环经济的哲学基础,《东岳论丛》,2005年3月第26卷第2期.

[4]崔胜辉,洪华生,黄云凤.关于循环经济的哲学思考,《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10月号(下半月).

循环经济的内涵范文5

[关键词]循环经济;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实现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学术理论界对农业循环经济研究十分火热,对农业循环经济内涵、方法及发展模式进行了如火如荼的研究和探索,要用农业循环经济的科学发展模式改造传统落后农业产业,结合农业产业结构特点、发展状况、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将绿色生态农业作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可持续地开发适合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适用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探索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

1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其特点

1.1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是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经济增长模式,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目标,循环经济以“绿色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不断构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路循环模式,其核心是生态环境保护、经济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农业循环经济是指以循环经济的理论为核心,在农业发展过程清洁生产与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相结合,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农业生产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把生态环境或农业生产系统的祸合,形成农业资源的多级、高效利用,节约农业经济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不断实现在发展绿色农业生产、推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获得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最大化。目前农业循环经济生产模式是“自然界—农业产品—农业废弃物—自然界”的形式,通过将循环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应用到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创新农业生产技术,构建农业生产循环利用的生态结构,实现在农业经济资源的循环利用,使农业生产系统转变为集约型、生态型系统。

1.2农业循环经济的特点

农业循环经济是当前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一种新途径,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强调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与保护,通过创新和提高农业生产技术,促进农业经济资源的循环利用,将传统的粗放式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精细、可持续发展模式,从而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农业经济资源的高效利用。农业循环经济要不断优化农业生产结构、采用高新农业生产技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提高农业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经济增长相协调,从而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三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将人看作是与自然不可分离的有机组成部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应转变以往的以消耗农业经济资源来实现农业经济增长的思想观念,通过不断创新绿色农业生产技术来实现农业经济的不断增长,从而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农业循环经济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2.1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循环经济理论的研究在国外学者研究中很少出现“循环经济”一词,而是将其替换为产业生态理论、零排放理论、生态农业理论、可持续农业理论等。美国肯尼斯•鲍尔丁[1966]提出了“宇宙飞船理论”,循环经济思想萌芽;哥尔丹•馗格拉斯[1984]明确提出“农业可持续性”问题;英国环境经济学家帕斯和特纳[1990]提出“农业循环经济”概念;Loge,Emest[2008]产业生态理论主张通过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将环境负荷降到最低,推动环境质量的提升,并注重产业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ZeroEmissions[1994]零排放理论主张废弃物也应是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原材料,通过技术手段将废弃物转化为资源而充分应用到生产的各个环节,从而实现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废弃物排放达到无限小;美国土壤学家W-Albreehe提出生态农业(EcoligicalAgriculture),通过运用现代的农业生产科技手段,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相和谐的现代化农业;美国加州议会通过了《可持续农业研究教育法》提出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战略既“可持续农业”发展战略;《我们共的未来》(WCE(国际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一书中全面分析了世界面临的人口、环境、资源和粮食等方面的严峻挑战,科学论证了忽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如果不注重生物、自然资源的保护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生态破坏,农业经济就得不到健康发展。此外,发达国家构建了相对完善的支撑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体系。

2.2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循环经济”这一术语20世纪90年代出现在中国,学术界从资源综合利用、生态环境环境保护、经济增长方式等不同的角度对循环经济所涉及的范畴进行探索及研究。农业区域规划委员会和相关部门“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实践”项目[1992],就有关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生产技术体系,及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管理战略进行研究。吴天马[2002]《循环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并简单介绍了农业循环经济的相关概念;马凯[2004]在全国循环经济大会上提出循环经济是一种对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变革,它的有效运行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用循环经济的思想来指导农业经济生产活动,有效减少了资源的消耗,提高了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率;郭铁民[2004]提出“循环型农业以生态经济学、生态学等理论为基础,建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王鲁明[2005]提出农业循环经济是以循环经济理论、农业生态学理论为基础,这种农业发展模式讲求农业生产资源的充分利用,通过利用生态技术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何尧军[2007]指出把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经济生产系统,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以原材料和资源利用率的提高为重点,从而做到农业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方杰[2008]指出转变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观念,生态农业是农业循环经济的本质,建立生态环境有效保护和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生产模式;张学会[2010]提出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将农业生产废弃物转化为可供生产利用的再生资源,实现上游废弃物、下游新资源的生产模式,从而提高农业生产资源的利用效率。唐思航、韩晓琴[2011]认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业投入和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综上所述,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农业循环经济及其模式的研究主要是定性研究、集中理论层面研究,对农业循环经济缺乏定量研究和实践操作层面研究。学者们更多的关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对区域性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分析探讨和评价的研究相对较少,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

3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工程,由于农业循环经济政策、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目前农业循环经济面临着很多问题,存在着诸多制约影响因素。

3.1农业循环经济的观念尚未全面树立

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农业经济模式,传统农业经济体制根深蒂固,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约束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不科学的农业经济产业结构制约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实施。我国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科技含量低,是造成农业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农业循环经济的开展,对农业技术的要求较高。目前,农业生产技术创新不能满足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需要,造成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梗阻问题。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意识较薄弱,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重视程度也不够,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导致严重背离了科学发展观,农业经济发展违背科学发展规律,一度出现盲目追求农业产量,严重破坏了绿色生态环境,阻碍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2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主体动力不足

在国外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政府倡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良好氛围。农业循环经济需要有政府、农业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参与才能推动其有效发展。现阶段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动力却不是很足。传统的政绩评价方法使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缺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动力。现阶段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在我国已经得到高度重视,要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但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存在着“中央热”、“地方冷”的局面。既得利益使一些涉农企业缺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动力。涉农企业是农业循环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主体,在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中它们追求的是经济效益最大化而不是社会效益最大化,是农业生产成本的最小化而非社会成本的最小化。而生态环境意识薄弱使社会公众缺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动力。

3.3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缺乏政府资金和技术支持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需要大量资金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支持。农业技术体系和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决定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可能性和经济效益好坏。我国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尽管我国近年来一直强调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重要性,不断加强农业生产管理包括资金、科技服务、人力等的投入力度。目前状况是,“农”字企业融资难、贷款难,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资金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项目投资周期比较长、收益率也偏低,银行因利益不愿投资农业经济领域,也不能有效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服务。因此,导致农业生产设备科技含量较低,农业生产技术设备落后,很难形成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农业生产技术保障体系,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缺乏农业生产技术支撑。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制度的不完善,必然导致了农业生产推广项目和农业生产科技成果脱节。

3.4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社会参与度不高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没有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就很难取得成功,目前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工作中存在一些不良现象,如社会参与度不高,值得深思和改进。主要表现:一是政府重视程度不够。例如一些地方政府业绩行为导致宁可把资金和技术花费在业绩明显的方面,不愿意在成效不明显的农业循环经济下功夫;二是社会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关注相对较少、关注度不高,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宣传程度和社会教育不到位,培养农业循环经济、生态环保意识不够,也没有鼓励人人参与农业循环经济、生态环保建设奖励机制和人人参与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的社会氛围;三是许多农民缺乏生态环保意识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认知,没有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意识。一些农民资源消耗存在浪费,为了盲目追求农业产品产量,牺牲农业经济资源环境为代价,甚至带来了严重后果。

4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实践路径思考

为了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真正认识到实施农业循环经济是保障农业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农业循环经济的实现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工作任务,它需要多方位努力才能够促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取得成效。同时,还要积极学习国外经验,与国际接轨,让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进一步国际化。

路径一:将农业循环经济理念引入农业企业生产设计、农业企业管理、农业企业生产的全过程,以农业资源循环利用为主线,延伸农业产业链。农业企业应积极探索“农业资源—农业产品—农业再生资源—农业再生产品”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统筹兼顾,发展农业再生资源产业,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农业废旧物资和农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形成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农业资源开发、农产品加工和农业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的良性循环。从推行清洁生产入手,打造新型农业循环经济型农业企业。农业企业是实施清洁生产的主体,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依据“增效、降耗、节能、减污”的清洁生产目标,把开展清洁生产作为实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污染物达标排放和完成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重要手段。

路径二:建立政府扶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制度,提供农业技术创新支撑。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政策、资金、科技、人力等主导方面予以扶持。各级政府对农业循环经济的扶持主要从融资、财政绿色补贴、绿色采购、贴息贷款、环保专项基金支持、增殖税和所得税减免等方面予以扶持,鼓励绿色消费,鼓励废物回收再利用以及农业循环经济建设与运营的市场化等促使农业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科学先进的农业生态循环技术和先进设备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基础条件和保证。我国目前提供农业技术创新支撑体现在以下方面:推广新型长效平衡施肥技术,加强生物农药研制与开发,加强农业高新技术应用,重视农业废弃物和生物质能源循环技术开发利用研究;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突出抓好农业资源节约和农业“零排放”技术,切底解决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和障碍问题。

路径三:建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咨询服务体系。积极支持建立农业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农业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加强农业重点行业、重点农业企业经济运行的监测和预警,科学调度水、电、气、运等资源配置。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及时向社会有关农业循环经济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科研、服务机构和社会团体的力量,综合协调开展农业循环经济技术推广、信息咨询、宣传教育培训等工作。

路径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需要公民的全面参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全社会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主体农民应该加强自身学习和对农业循环经济重要性认知,通过学习和教育培训,自觉普及农业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和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知识,不断增强农民认知意识和责任感,让农民认识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必要性和有效性。同时,最多限度调动全社会参与,鼓动人人为农业循环经济贡献一份力量,尽量减少一次性消费品的使用,减少垃圾的排放,养成良好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农业资源的思想理念和生活方式。

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农业经济形态,需要由政府引导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建立健全农业循环经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此来推动农业循环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必须依靠市场机制来推动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只有更多地引入市场机制,才能拓宽农业循环经济的投入渠道。同时政府应将农业经济资源的开发利用权更多的投放到农产品市场,政府加强对农业经济资源开发利用的监督和宏观调控。政府要采用农业循环经济政策引导方式,引导农产品市场主体绿色生产、环保生产、绿色采购等。

[参考文献]

[1]法玉琦.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问题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5(06).

[2]段发明,党兴华.基于熵值法和DEA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11).

[3]郭晓鸣,廖祖君,张鸣鸣.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及对策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2011(12).

[4]夏蕾,马友华,栾敬东.论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

[5]李倩.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

[6]孙勇.对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一些建议[J].农业经济,2012(09).

[7]郑学敏,付立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J].经济问题,2010(03).

循环经济的内涵范文6

【关键词】循环经济;乡村旅游

目前我过旅游业蓬勃发展,但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其中环境问题就是最为尖锐的问题之一。旅游业如何可持续发展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大课题,尤其是从什么地方突破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值得人们思考。乡村旅游天然具有绿色旅游的特性,如果再将循环经济的理念纳入到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意义。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一)循环经济的起源。循环经济的思想来源于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保主义思潮。1962年,《寂静的春天》在美国出版,此书是第一本关注环境问题的著作。书中描述了一个因为环境污染问题人类肯能面临一个没有鸟、蜜蜂和蝴蝶的世界。这本书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唤起了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思考,从此以后人们开始对环境问题进行关注,政府也开始重视环境问题,各种环保组织也开始成立。第一次真正提出循环经济理念的是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Kenneth Ewert Boulding),他提出了“宇宙飞船模型理论”,在这个理论中,他把地球比作一个完全封闭的没有终点的宇宙飞船,其内的资源和能量都是有限的,如果人类继续目前的经济运作方式,“宇宙飞船”这个系统必将崩溃。所以,人类必须采取循环经济的运作方式,才能循环利用,往复不断。

(二)循环经济的3-R原则。循环经济的3-R原则是循环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体现出来的经济特征。“循环经济实现了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转变成资源―产品―消费―再生利用物质循环流动的闭环型经济,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循环经济的运作严格遵循“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可以说,“3-R”原则提出了循环经济发展的内核,是循环经济发展的精髓所在。

二、循环经济与乡村旅游

(一)乡村旅游的内涵

乡村旅游是区别于其他旅游类别的一种比较独特的旅游类型,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对乡村旅游进行认识。

1.乡村旅游所依托的旅游资源。乡村旅游所依托的资源既不是人文旅游资源也不是纯粹的自然风光,而是以在广大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现场与过程为旅游资源。这种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在于它并不是为旅游的发生而存在,乡村旅游经济活动的产生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农业生产活动的副产品。由此可见,乡村旅游具有较高的经济附加值。

2.乡村旅游游客选择的局限性。旅游动机多种多样,从旅游主体角度来认识乡村旅游有助于对乡村旅游的认识。乡村旅游中的游客旅游目的不同于其他旅游项目,在乡村旅游活动中,游客的主要目的是体会农业生产过程,体验乡村生活,放松身心。从这个角度来看,参与乡村旅游的游客主要是寻找一种典型的与城市生活相对应的生活方式。所以乡村旅游本身在选择旅游对象方面是具有局限性的,也就是说只有城市居民才是乡村旅游活动的主体,农村居民一般情况下不会成为乡村旅游的消费者。

3.乡村旅游的地域性以及产品内容的相似性。乡村旅游是一个很广的概念,凡是乡村地区具有一定的公共基础设施与经济条件,其主体愿意经营乡村旅游都具有乡村旅游产品的潜在生产能力。所以乡村旅游产品存在地域广阔,并且经营内容方面相似性较大。

4.乡村旅游产品的非专一性。一般的旅游产品是专门为旅游主体的活动而存在的,旅游产品的生产、销售都是为旅游消费者而特殊存在的。乡村旅游产品的存在是以农业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依托广大农业生态系统,乡村旅游产品是农业生产的附属产品,在乡村旅游活动没有发生是,乡村旅游产品的生产所依托的资源并没有停止。

5.乡村旅游的起源与发展。乡村旅游的发生于发展是由于城乡差异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形成的。在很早以前,世界城市化程度很低,大多数地域都处于乡村范畴,所以并不存在乡村旅游。由于欧美地区率先实现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快,所以乡村旅游最先产生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在美国,上世纪60年代乡村旅游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我国城市化进程时间晚于欧美地区,所以乡村旅游的出现也是城市化进程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事情。我过乡村旅游的萌芽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主要是一些“回老家”式的探亲活动,真正的乡村旅游则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这是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城乡生活差异的加大所造成的。

6.乡村旅游的定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乡村旅游有不同的定义。西班牙的旅游学者认为乡村旅游是“农户活农产为旅游者提供食宿等基础设施,使旅游者体验农业生产过程和生活方式,欣赏农村或农场风光并从事一系列相关休闲活动的旅游方式”。而英国的学者则认为,“乡村旅游不仅仅基于农业旅游,而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的旅游活动。例如包括渔猎、骑马、远足、登山、民俗文化体验等活动。乡村旅游是一个范围较广泛的旅游活动。”

国内学者则从乡村旅游的组成角度来定义乡村旅游活动。认为乡村旅游有两个不可或缺的旅游要素:一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二是以乡村特点作为旅游吸引物。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本文认为乡村旅游就是“依托农业生产系统,游客以体验乡村生活方式,参与乡村生产活动,观赏乡村美景,体会乡村民俗为目的的旅游方式。”

(二)乡村旅游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人类经济发展速度呈指数增长,而对于资源的需求与依赖是人类经济增长的基础。然而世界的能源与物质是有限的,并且人类所使用的大多数能源与矿产都是一次能源,也就是说不可再生。人类以目前的经济运行方式发展,资源与物质终有枯竭的一日。唯有改变经济运行模式,采用可持续发展方式,走循环经济道路,人类社会才能永续发展。

图1: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对比

说明:y代表经济发展状况,x代表发展时间。

Y=f(A2)代表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依赖于不可再生的能源以及产生对环境造成破坏的污染物。

Y=f(A1)属于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强调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相协调,多采用可再生清洁能源。循环经济的发展先期需要较大投入,所以发展早期经济利益不如传统经济利益明显。但由于有利于经济发展外部环境的保护,长期来看循环经济才是经济永续发展的方式。

1、循环经济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旅游业已经是世界最大产业之一,并且旅游业的发展曾加快趋势,旅游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对自然资源以及能源的使用与消耗,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整体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虽然有学者提出旅游业是绿色产业,但不可回避的是旅游业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是高耗能、高污染、搞破坏的行业。这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第一,旅游业对能源的需求。旅游业包括交通业与住宿业,而交通行业与住宿行业是众所周知的高耗能行业。据2010年世界范围内统计数据表明,全世界汽车保有量达到10亿量,汽车的燃料主要是石油,每年汽车消耗的石油数量是巨大的,而交通是旅游六大要素不可或缺的一个。目前世界因旅游而产生的交通在快速增加,世界石油供应也曾紧张形势。酒店行业是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酒店行业是高耗能行业。酒店客房对供暖、降温、热水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对电力、用水依赖程度很高,目前我国酒店行业离绿色产业还相距甚远。第二,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由于旅游行业其实是能耗较高的行业,所以碳排放量很大。交通对空气的污染尤其严重。目前北京、河北等大部地区出现的雾霾天气一方面是由于工业污染所造成,另一方面就是大量的汽车尾气所形成。而每到黄金周都会出现汽车拥堵对环境造成破坏的现象。酒店行业在排放大量碳的情况下,亦产生大量的污水和垃圾。

2、在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缓解旅游资源的不足与游客需求日益增长的矛盾。乡村旅游具有地域广阔,可提供大量乡村旅游产品,能满足大量游客需求的特点。自从我国“黄金周制度”形成以来,游客对旅游产品的需求与旅游供给的矛盾就不断加深。2013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各大著名景区游客爆满,甚至出现许多旅游事故。华山游客爆满,并出现游客被殴打事件,庐山游客、黄山游客滞留山顶,或堵在半路造成正常旅游活动无法进行。这些事件都提醒我们,传统的旅游资源已经很难满足目前国内的旅游需求。然而,乡村旅游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难题。

3、发展乡村旅游可以缩小城乡差距,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农业生产附加值较小,我国农村生产多为自然条件下小农经济,农民收入低。而乡村旅游可以在农民生产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农民的收入。

三、乡村旅游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势

(一)自然生态系统优势。乡村旅游强调以乡村地域的各种自然景观、聚落风光风景、民族民俗文化、生产生活方式为主要旅游吸引物,强调乡村旅游的生态型以及环境友好性,可持续性旅游发展方式,是借鉴了循环经济内涵的乡村旅游,重视乡村生态系统、乡村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是可持续的旅游。乡村旅游的实现与发展是目标,循环经济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理论指导与方法途径。在我国,乡村生态系统容量巨大,具有发展循环经济的先天自然条件。

(二)经济发展优势。近几年来,经济增长较快,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农业和服务业发展迅速。经济发展体现出内外需求协调拉动,自主发展动力增强的特点。由于经济快速发展,民生改善力度较大,居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的繁荣发展以及居民收入的增加,是旅游业发展的必要条件。随着居民对生活质量的提高,人民的旅游需求不断被刺激出来。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人们环保意识的提升,另外对乡村旅游发展循环经济可提供资金以及技术上的支持。

(三)民族文化优势。我过民族众多,各种民族文化传统、生活方式本身就是一种旅游资源,而这种旅游资源本身就是一种绿色无污染的旅游资源,而且这种资源是可循环使用甚至是没有损耗的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民族民俗旅游,是实现绿色旅游的有效途径。

四、循环经济在湖南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实践与运用

乡村旅游发展循环经济既要考虑湖南省本身的特点,又要注重循环经济在旅游中运用的一般方式。循环经济在乡村旅游中的运用主要从旅游消费理念的更新,旅游消费方式的改变,新的旅游产品的开发以及绿色环保技术在旅游过程中的运用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对乡村旅游游客环保意识的宣传与培养。加强游客环保意识的培养是开展循环经济的基础与前提条件。游客要认识到旅游可能造成的对环境的伤害以及环境对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在乡村旅游宣传过程中,既要注重旅游产品特色的宣传,又要宣传绿色旅游的意义与方法。将循环经济的理念纳入到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要在游客心目中建立乡村旅游与循环经济的心里印象。

(二)旅游生产消费方式的改变。在旅游业中发展与实践循环经济,首先就是旅游消费方式的改变,总体说来,就是要游客由传统的旅游消费方式向现代的旅游消费方式转变。传统的旅游消费方式的食、住、行、游、购、娱环环相扣,确又相对独立,但在乡村旅游活动中,旅游六大要素相对集中发生。这是因为在乡村旅游活动中,游客可集住宿、餐饮、娱乐、购买于一体。以乡村旅游中最为常见的农家乐旅游为例,农家乐服务不仅提供餐饮和住宿,农家的田园风光也可以为游客所欣赏,游客也可就地购买农家所生产的特色农产品。消费活动的高度统一,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对能源的需求以及对环境的污染。

(三)建立乡村旅游循环经济系统。循环经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包括乡村生产系统、自然生态系统、旅游吸引要素、能量循环系统等要素。在乡村旅游中实现循环经济,就要建立一个完整的乡村旅游循环经济系统。从物质的循环、物质的利用和再利用以及绿色能源的输入三个角度建立乡村旅游循环经济系统。

乡村旅游循环经济系统模型

注:A为自然生态系统 B为旅游相关要素系统

(四)大力发展红色旅游

红色旅游虽然不能完全归纳与乡村旅游,但是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在发生地域上以及构成要素上有很大的相似性。红色旅游本身既有爱国主义教育的功效,又具备绿色旅游的特点。

五、结论

乡村旅游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乡村旅游本身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可解决大量的旅游需求。可通过民族文化、旅游理念、生产消费方式等手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参考文献】

[1]Jenkins , John Michael.Tourism Policy in Rural New South Wales―Policy and Research Priorities[J].GeoJournal(1993) 29.3 281-290.

[2]Brett L.Bruyere , Adam W.Beh , Geoffrey Lelengula.Differences in Perceptions of Communication , Tourism Benefits , and Management Issues[J].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9)43:49-59.

[3]王杰,王晓林,等.乡村旅游是辽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J].农村发展,2008(2):17-18.

[4]陈金林.青海乡村旅游的循环经济模式探析[J].攀登,2008(8):112-114.

[5]方萍,曹凑贵,赵建夫.生态学基础:双语教材[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88.

[6]杨敏,李庆雷,等.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建设研究[J].昆明大学学报,2007,18(2):48-50.

[7]张作东.循环经济视野下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要素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09.

[8]王丽娟,李云霞.基于旅游循环经济的丽江古城旅游业发展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7(6):35-38.

[9]舒代宁.旅游循环经济的实现途径[J].四川省情,2006(6):14-15.

[10]李庆雷等.旅游循环经济运行的基本模式[J].社会科学家,2007(9):130-132.

[11]王华.我国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纵横,2006(11):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