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零基础学计算机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零基础学计算机技术范文1
关键词:计算机 基础课程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4-0011-01
1 引言
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是民办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文化基础课,该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如何才能达到课程的任务目标,为社会输送有用人才,是每个教师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根据积累的教学经验,本文对武汉生物工程学院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以下建议。
2 计算机基础教学现存问题分析
2.1 学生水平不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有些学生入学前已经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如Windows,Word,Excel等操作系统软件、简单的文字处理软件和电子表格处理软件;有些甚至水平还很高,已经可以进行简单的编程;然而有些学生则连计算机都没有见过,完全是零基础,这样良莠不齐的基础还要学习同一个课本,上同一堂课,必然导致一部分学生厌学,一部分学生则跟不上,所以这是目前民办高校计算机教学面临的一个问题。
2.2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实验设备老化落后,无法保证实践环节的顺利进行
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计算机的理论与实践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计算机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的上机实践。设备老化落后,运行速度慢、故障率高,客观上影响了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学校应尽最大努力改善实验教学环境,尽量将老化的设备更换,以跟上计算机应用技术不断更新发展的步伐。
2.3 教学内容滞后于社会需要
课程结构和人才培养过于封闭与僵化,重视学科的完整性而忽视学科与学科的结合、学科与学习者的结合、学科与社会的结合。课程计划刚性过强,弹性不足,限制了学生自由选择与发展的空间。不少学生认为,大学生脱离社会实际与今后职业生涯需要,必修课过多,自主选修余地小,自己想学习的内容学校很少能够满足。
2.4 教学方法相对落后
当前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传授书本知识为教学基本点。整个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课前完成按教学大纲准备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将教学大纲上所要求的内容照本宣科,而学生则把老师的教案、讲义或PPT照抄到自己的课堂笔记上,或是用手机的照相功能进行拍摄,对老师所讲内容听而不闻,只会被动接受老师所讲知识,老师只是一味地完成教学大纲上所规定的内容,顾不上和学生互动,更顾不上讲授教材涉及不到而学生在课外或走向工作岗位经常会用到的知识,使计算机基础教学脱离了实际的需要而纯粹成了应试教育。
3 民办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建议
3.1 以学生基础分类,按教学目标设置课程
学校可以采取入学二次考试摸底的方法,根据考试成绩把学生分为“必修”与“可选修”两种类型。对“可选修”的学生允许他们不来上课,而给他们开办各个方面的培训班、认证班,比如微软认证和教育部的ITAT认证,鼓励他们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知识,如果学生的成绩达到认证要求,可同时拿到这些计算机证书。现在很多同学都考虑到证书对就业的重要性,所以都会变被动为主动,希望能在获得好成绩的同时获得更多证书,这大大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对于“必修”班的学生老师会根据学生所学专业,补充相应的计算机知识。
3.2 提高学生实践动手应用能力
随着计算机技术更多地融入专业课的教学,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更多专业课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各个专业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有了更具体和明确的要求。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更进一步的要求就是计算机技术基础教育,包括软件技术基础和硬件技术基础,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开发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它侧重于计算机自学能力的培养。
3.3 教学中要不断补充新知识,进行相应的教材建设
教材对于保证理论教学内容相对稳定起到了必要的作用。由于现代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教材的内容不可能都是最新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过分依赖教材,要及时掌握计算机学科的最新知识,了解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前沿与最新动态,并且将它们以最适合的案例融合到教学中,做到既不脱离教材,又不死守教材,不断补充新知识,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同时组织有经验的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编写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的教材,并注意每学期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科发展要求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及时的修订与更新。
3.4 改革考核模式
计算机基础课程实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所以除了考核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外,还需要着重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及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传统的做法是在期末进行一次考核,采用的方法通常是完全笔试,这种一次性的考核方式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每个学生的真实水平。
4 结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实际的需要,信息时代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和改革,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既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有较强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415)
参考文献:
[1]王光彦.现行大学教师绩效评价制度的反思与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9,(8):20-23.
[2]汤益芳.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0,(18):169-170.
零基础学计算机技术范文2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MOOC;分级教学
1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现状
1.1学生基础良莠不齐
由于地域与经济的差异,刚步入高校的大学生具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以及掌握的基本操作技能差别很大,在进入大学之前,完全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仍不在少数,大部分学生在步入大学之前,都已经或多或少地系统学习过计算机基础知识,但是在之前学习过计算机基础的学生,大多数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掌握得不熟练,大多数停留在简单操作上。所以,大学计算机传统的“从零开始”的教育模式已不再适用了。因此,必须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进行改革,而且改革要以学生为主体,最大程度上做到对学生因材施教。
1.2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与所学专业内容脱节
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所要学习的专业知识完全脱节,目前的现状是整个学校的所有专业都用同一本教材,制定同样的大纲、教案和讲义,由此可见,眼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不注重学生在所学专业的计算机技术要求,单纯是传授课本知识,从而导致学生对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计算机技术知识的实用性产生怀疑。因此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学生在使用一些软件时,并不清楚为什么要学习这些软件,也不了解这些软件在自己所学专业领域的重要性以及应用程度,因此,学生以“与所学专业没关系、所学的专业课完全不会用到”等等为由,不注重培养自己的计算机技能。
1.3教学方法单一
就目前的形势而言,绝大多数高等院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仍采用理论授课与上机实验相配合的模式。理论授课仍以多媒体演示为主要手段,依然沿用的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传统教学模式。“演示”的时间相对于来说还是很快,使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充分考虑解题的思路与方法,而仅仅是记住了解题的操作步骤。因此,多媒体演示的教学模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不知不觉地习惯在“演示”的引导下学习,不能满足自主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也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
1.4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导致计算机基础教学跌入应试教学的泥潭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因此,在全国各大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课已成为公共必修课。熟练的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可以大大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可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如果仅仅依据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要求与标准来组织教学,各大高等院校过分地追求等级考试的合格率,学生为了获得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不得不投入大量的精力到与考试相关的如考试技巧、大量试题练习等应试学习中,这样往往就会导致教学以考试为主要目的。虽然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合格率非常高,表面来看学生的计算机成绩普遍很好,但是学生实际应用计算机的实践能力却并不高,因此,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许多毕业生,毕业论文的排版、求职简历书等都不能自己通过计算机做出来,这是应试教育给学生造成的严重后果。
2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现状思考与建议
2.1采用分级教学
采用新生入学分级教学的办法,针对刚刚步入大学校门的学生进行进行计算机基础能力测试,根据能力测试成绩对新生入学时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进行分级教学,然后可以针对各种层次的学生开设难度不一的教学内容。比如,将计算机水平差不多的学生集中在一起进行教学,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得到很大的提高,使学生都能各有收获。
2.2优化教材,合理安排课程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准确定位,合理取舍教学内容。否则没有准确的定位与合理的教材内容,学生将会很难入门。对于那些“零基础”的学生,还是要从计算机基础教学开始,《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大学计算机教学中最基础的学科应该全部安排在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进行授课,这样更有利于整个计算机课程体系的设置,也更有利于学生较早地通过全国计算机一级、二级考试。而对于那些能掌握一些简单操作和能够熟练炒作的学生来说,可以给予适当的加深难度和教学的多样化,致使开展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多样化,由原来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改名为《大学计算机》,这样一来,我们可以把CDA、Photoshop、网页制作、等一些兴趣爱好的学习融入到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中来。利于整个计算机课程体系的设置,例如:EXCEL在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的应用等,与专业课相关的软件教学可以在第一学年的第二个学期根据非计算机专业各个专业的不同,制定不一样的教案、大纲进行授课。注重学生所在专业对计算机技术的要求,能调动学生的计算机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2.3完善教学方式,改变教学手段
2.3.1引入MOOC教学方式
在理论授课过程中,多媒体教学还是处在“演示”阶段,学生多数情况下都记忆的是操作的步骤,没有时间考虑解题的方式,导致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很容易忘记,因此,我们引入眼下最火的MOOC教学方式,实现辅导方式的转变。MOOC作为学生课后学习和答疑的教学工具,使学生通过网络在线学习,很容易想起课上所学的知识,和教师在线交流,快速入门、提高,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可在网上查阅教学要求、练习、教学课件,掌握授课内容,学习相关技术。
2.3.2提高实验课动手能力,加强课外实践
在实验环节上突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采用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任务驱动是以学生为中心,由教师给出几项任务后,学生要通过各种方法去完成教师给定的任务,并围绕这些任务查阅资料,收集资料、探索解决任务的各种方法。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相对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任务开展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互助协作的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与他人合作,共同来完成任务,以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整个任务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并给予适当鼓励。课堂内容需要学生在课后通过各种方式去复习、熟练和提高。我们可以通过举办计算机基础知识讲座、成立计算机方面的工作室、开设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辅导班、引导参加计算机基础方面技能大赛和计算机知识抢答赛等形式来开展多样化的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多样化的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切实地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2.4改革考核方式,案例课程设计考试
目前,大学计算机的考核方式,一直按照国家等级计算机考试一级、二级考试水平来组织考核方式,导致教师们一味追求国家等级考试合格率,而学生为了顺利拿到国家的等级证书,不得不把很多精力放到与国家等级考试相关的应试学习中,导致计算机基础教学跌入应试教学的泥潭。为了使普通高校学生掌握步入社会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和实践技能,可以采取案例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案例课程设计是精心挑选的各章节知识点与各个专业内容相关的综合案例,综合案例专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流程,针对计算机基础案例的综合性较突出的特点,目的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在案例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中,体现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突出以案例综合项目训练为主的考核方式。
3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在各个行业的应用,用人单位对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计算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信息化技术的普及,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信息的重要手段,而且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及基本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使学生具备更高的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必须随着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地进行改革。因此,必须转变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不断地改革基础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教学改革方案完善、推向深入,从而全面提高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袁晓勇.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科学中国人,2014.
[2]杨启仁.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措施探究[J].信息通信,2014.
零基础学计算机技术范文3
一、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而临的问题
由于新信息时代的来临,职业学校在每个专业都会开设《计算机基础》课,这是一门公共课,每个学生都要进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教学面临的问题也不断突显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生刚入学,对职业学校学习以及生活方式难以适应,他们仍然沉浸在初中的学习模式中。中职学校教学进度快、信息量大,更自由、民主,而学生往往自觉性不高,他们在一段时间内很难快速适应这种方式。其次,职业学校学生来自于全国各地,他们有着不同的计算机基础,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他们接受知识课后作业时对因为学生的差异也难以做到统一。再次,公共课一般在大的多媒体教室进行,空间大,学生多,老师通过计算机加大屏幕投影,主要以讲授为主,师生之间没有多少互动,课堂积极性难以调动,学生注意力也很难得到集中,课堂效率大打折扣。最后,因为计算机课程有理论课也有实际上机操练课,两个课时之间往往隔离很长时间,学生理论学习后难以及时进行实际操作,在下次上机操作时往往已经忘记了一些理论知识,而老师也没有太多时间再逐一进行辅导。此外,计算机技术更新速度很快,每个学生对计算机需求度及兴趣度也存在差异,教师难以做到学。由此看来,当前的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有很多不足之处,学校应作出一些改革,在多方面进行整改,例如实施分组教学、添加资源设备、合理安排课时等等,以进一步促进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发展。
二、分组教学的意义所在
所谓的分组教学,就是改变当前大班整体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能力、兴趣爱好等进行不同分组,从而采用不同方式进行教学,以适应他们的能力发展。每个小组的学生之间是互相合作关系,小组之间则是竞争关系。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具体表现如下:首先,小组教学相对于大班授课而言,更轻松,更利于老师掌握每位学生的情况,老师不再是主体,可以关注到每位学生的发展,学生与老师之间互动密切,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老师的负担减轻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得到了提高。其次,小组间的学生互相合作,为了小组的荣誉而奋斗,更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以及团结性,提升他们互相合作的能力。好的榜样还能起到模范作用,带领其他小组成员共同进步。同时,还能学会如何与他人和睦相处,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感情。再次,小组教学可以让每位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促使他们在实践过程中创新思维,同时,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认知能力。面对问题和矛盾的时候,要全员参与其中,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集思广益,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自信心得到了提高,对自我认知能力也有了提升。此外,分组教学是集合了其他教学方法的优势,教学过程中注重层次、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等等,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分组教学的实施方法
零基础学计算机技术范文4
关键词:农科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应用工具。同时现代的信息技术正在迅速地向农业领域渗透,对农业的发展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而农业在告别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越来越需要既懂农业技术又懂计算机技术的人才。面对着日益发展的现代化农业信息技术和不断提高的社会要求,农科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一、目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学习目标不明确。
由于目前的考试制度,学生从小学开始就背上了沉重的书包,小升初、中考、高考让学不堪重负,在老师和家长的殷切希望中升入大学的大学生,离开父母和时刻陪伴的高中老师的约束。很多学生会放任自己,放松学习。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大多针对大一的学生开设的,高中的教学方法和大学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差异,学生往往很困惑,不知怎么学,不知学什么,学习目标不明确。
2、目前,虽然农科院校的学生结构发生了变化,不仅仅有来自农村的学生,还有来自城市的学生。虽然计算机课程在中小学阶段已经普及,不是零基础,但是由于目前城乡差别以及考试制度所限,有的学校硬件条件不够,有的为了迎接高考计算机基础课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所以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程度有的差别很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给老师带来很大的难度。
3、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在农科院校是面向全校的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是面对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学生的教学,所以对专业设置、教师队伍、课程内容改革和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等方面有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二、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1、开学之初要给学生进行前导性的教育。比如让学生从各方面(互联网等)了解李开复给中国学生的四封信,让他们对大学四年应怎样度过有一个认识和规划,从而学会计算机基础课究竟该怎么去学。教会他们好的学习方法。大学只是一个新的起点,不是终点。确定自己的近期目标、中期目标、长远目标。定位自己的方向。同时让他们认识到进了大学以后,老师只会充当引路人的角色,学生必须自主地学习、探索和实践。
2、分层次教学
在基础一般的学生完成基本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掌握了计算机常用操作基础上,精心设计挑选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针对各个专业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教学。深入挖掘本门课程与各个专业课程之间相关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发现性学习的学习氛围,教师尽量只起到引导、启发的功能。对于一些入学时计算机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应该同时让其兴趣向更积极的方向发展。比如每学期有计划地组织计算机基础大赛等。
3、贴近专业需求,适时制定新课程标准。针对不同的非计算机专业,不断的深入了解各个专业的学生的培养目标、专业技能需达到的水平、行业标准以及就业方向等,按不同的专业力求制定出适合各个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搜集编写适合各个专业案例,自编教材。每年对学校部分专业的大一学生以及毕业生通过反馈跟踪了解企业对相关专业计算机的要求。通过不断积累,最终生成适合全校各个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案例教学的案例库,在教学中根据不同专业,对应选择与不同专业适合的案例做到“有的放矢、因专业施教”。
在实践中,我校采用“1 + X +Y”的方案,即:大学计算机基础 + 若干必修或选修课程 + 若干门农业计算机应用课程。根据农业院校的特点和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需求,制定相应的必修和选修课程,将典型核心课程进行整合,构造新的课程,构建适合于本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学生可根据专业需要进行选择。
通过这样的学习培养了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基础性知识与应用技能; 掌握计算机软、硬件以及网络方面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软件平台方面的应用技能; 掌握程序设计基础、程序开发技术等。在此基础上我校对于各专业提出相应的课程建议方案,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方案。开课学期为第一、二、三学期,各专业要求至少修满6学分。学生可以在课程建议方案中选择合理的课程组合,也可根据专业和个人需求,在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中自主选课,修满规定的学分即可。目前已经过经过两个轮次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信息运用能力。学生普遍反映,能够真正学到对专业有帮助的计算机知识,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
4、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教师采取集体备课,实施资源共享,共同讨论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提高了教学效率。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多媒体辅助课件教学,并辅以演示、实验等方法进行讲授。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电子教案,使教学生动形象;实现了传统教学模式向“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的转变。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进行互动式教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考试模式利用考试系统实现无纸化,提高了操作能力以及考核的透明度。
5、师资队伍建设
计算机学科发展是动态的,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研讨会,可以横向了解兄弟院校的教学改革方向。加强任课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训练,要求教师不断自学或进修、学习本课程及其他相关领域的先进知识,以提高教学能力。另一方面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以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鼓励教师讲授计算机专业课程,这样可以稳定计算机基础教师队伍同时也有利于提高队伍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三、小结
农科高等院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在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完善本学科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上,基本实现了传统教学模式向“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的转变。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计算机技术引领下,深入研究、探讨改进农科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方式、方法,坚持计算机教育的连续性,注重计算机应用的不同层次需求,将会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使计算机应用课程更好的与相关专业结合,培养更符合社会需求的农业信息化和科研方面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农林类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施方案 苏中滨等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
零基础学计算机技术范文5
1.企业管理阶层对预算管理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在企业中,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各个部门以及全体工作人员的紧密配合,才能够顺利进行,但是,实际管理过程中,很多事也单位的管理人员对于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清,重视力度不够,并且没有与其他工作人员以及部门进行联系与沟通,从而导致预算管理效果不明显,工作开展不顺利的现象。另外,还有一部分的财务人员对于预算编制不熟悉,根本不清楚重点,不能明确预算管理目的,管理过程中,观念陈旧,方法老套,这样必然会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管理工作流于形式的问题。加之,企业内部没有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员工工作积极性低,这些都是导致我国企业预算管理工作效果不明显的因素。预算编制方法简单,缺乏科学性和战略性。预算管理必须要从各个环节进行,做到完整、全面,由于预算编制的时间非常长,并且内容多而复杂。很多企业为了能够快速完成编制,在调查以及研究等方面都进行得不够深入,同时也够科学。所导致我国很多企业中的预算管理工作受到阻碍,现阶段我国普遍使用的预算编制法则基本为零基预算,那么这样费用编制的时候,对于年费费用则往往不会考虑,这样就会使得预算支出被看作为零,我国企业大部分预算都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然而,在实际的预算编制过程中,我国一部分的企业依旧采用传统增量预算编制法,这样的方法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的预算需求,预算结果存在很大程度的误差。
2.预算的执行力度不强。企业的预算管理要在国家政府的批准之后才能够执行,并且一旦批准,便不可随便更改,但是实际的情况确实,企业管理人员不断执行力度不够,还随意更改预算指标,由于企业中预算财务指标没有明确,并且对于预算执行情况的考核不及时,没有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以及相关的激励政策、奖罚政策,从而导致了预算管理工作效率的低下,工作人员积极性的缺乏,管理工作根本没有得到落实。
二、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
通过上文对财务预算管理中才能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之后,下面对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进行分析:
1.财务制定主体的定位要明确。在进行财务主题定位的时候,首先就是要将所有工作人员的只能加以明确,正常情况下,财务管理主要分为管理决策以及管理控制。而职位不同,其管理的内容以及管理作用也不尽相同。这样一来就要求财务管理要根据实际要求,有针对性的制定措施和对策。比如:在进行销售财务制定的时候,工作人员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分工不同,销售财务也不尽相同,企业中的销售部门决定这企业的销售状况,与企业的经济收益有着密切联系。在建筑类企业中制定财务,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将管理决策的职能充分发挥出来,除此之外,这样也能够实现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分析与交流,实现信息透明化,从而加深部门之间的联系。财务能够促进管理控制职能的发挥,那么销售部门就容易对销售收入有所忽视,进而对业绩评价产生影响,这样就会低估相应生产计划的减少,企业就无法实现高效生产。所以说,必须要全面分析和了解存在于工作中的问题,从而进行实际管理的时候,才能够促进信息最大范围的流动,使财务编制的沟通更为细致,增加财务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财务方案。
2.采用先进的预算编制方法,合理安排预算编制进程。预算编制是一个比较繁琐的过程,它所涉及的部门、人员等都比较广泛,所以要编制一个合理有效的预算就需要充足的时间。仅仅一个月或者几十天是无法来完成预算所需要的调查考证、目标预测、专家讨论等步骤。为了确保预算编制时间的充分性,企业可以提前或者延长预算的编制时间,只有这样,才能在充分考虑本单位实际情况及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充分实施了预算编制步骤,才能编制出真实有效的预算。当然,在编制过程中采用先进的预算编制方法也是必要的,传统的预算编制方法的弊端显露出来,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产生矛盾。因此,推行“零基预算”是必要的。目前来说,该预算方法是比较科学有效的编制方法,它最大的优点就是一切从零开始,能按照单位的实际情况来计算,这样就能产生压缩经费开支,杜绝浪费的作用。
3.加强预算管理的执行力度,深化考核机制。在预算编制中,管理只是其中一个部分,但是却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预算分配方面来讲,在企业中采用逐层分解的方法是比较合适的,为了能够将财务预算中的各项制度规范落实到位,管理人员必须要从每个部门以及工作人员逐一入手,能够将预算管理与岗位绩效结合在一起,这样不但实现员工积极性的调动,同时也实现预算管理的统一化。其次,就是从资金使用方面入手,避免资金的浪费与超支的问题,最大限度实现资金优化配置。最后,预算体制的建立还需要借助计算机信息技术,借助计算机技术能够实现财务各项指标的合理的设定和执行,考核以及监督等工作也都能够通过计算机来实现。在提高了预算管理效率的同时,还提高了管理质量,一举多得。
4.强化预算监督管理体制。预算管理机制的建立离不开科学监督管理,因此建立监督小组是确保管理工作落实到位的有效方法,针对每一个部门设置专门的监督机制,负责对预算的情况进行考核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记录,经过分析之后采取处理措施,并记录到绩效考核中,即为那些工作态度不良的人员敲响了警钟,因为那些优秀的工作人员提供了可以获得认可的机会,企业可以采取聘用制度,从外部聘请复审人员,进一步保障预算管理效果,能够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评价,在内部也需要将预算编制以及执行情况等公开化,使企业内部的管理工作更加公正化,透明化。
三、结语
零基础学计算机技术范文6
一、建立现代成本管理理论的必然性
现代成本管理理论是社会、经济和企业管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符合管理思想的发展、适应市场经济和企业管理要求的,因而它的建立是必然的。
1.现代成本管理理论符合管理思想的发展。
管理思想的发展可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前期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阶段。论文百事通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标准成本会计系统,引入了“标准成本”、“差异分析”和“预算控制”等技术方法。成本管理的目的则是在企业的战略方向和管理决策已确定的前提下,协助解决在执行中如何提高生产效率、生产经济效果和厉行节约的问题,因而这个阶段中的成本管理是局部的,是执行性的,与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尚不相关。第二个阶段是二战以后的现代管理科学阶段。这个阶段的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五方面:(1)重视人的因素。正如梅奥的《人的行为科学研究》和麦格雷戈的《企业中人的因素》中所强调的,应发掘企业中人的发展潜力,承担责任的能力,以及为组织目标而奉献的意愿。(2)强调目标管理。目标管理是由德鲁克提出的,即企业建立合适的组织条件和运作方法,使人们能通过使自己的努力符合组织的目标而最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3)强调经营决策。管理的重心在经营决策,这是现代管理科学与泰罗的科学管理的最本质的区别。著名的管理学家西蒙认为“决策的过程就是全部的管理过程”,现代企业经营决策的成功或失败往往是企业最大的成功与失败。C.W.杰斯曼强调有效的决策是一种分析、解决问题的合乎理性的逻辑过程。(4)运用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大规模运用于生产,使生产力获得迅速发展。同时,企业外部生产瞬息万变、竞争加剧,因而企业管理迫切要求管理现代化和科学化,利用科学技术提高工作效率以及企业管理的灵活性和高度适应性。(5)采用系统管理。在现代管理科学基础上发展的现代管理会计系统,其成本管理是全局性的、决策性的,以服务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这与标准成本会计系统中的成本控制不同,因而有必要建立区别于传统成本管理的现代成本管理理论。
2.建立现代成本管理理论是社会、经济和企业发展的要求。
首先,现代商品社会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特征。主要包括:(1)劳动力和资本的流通化。随着金融、期货和股票市场的发展,尤其是人才市场的建立,企业能够以公平、合理的价格取得所需资本和人才。(2)经营多元化。当前企业集团已成为一种较为流行的组织形式,通过组建集团,使企业经营涉及多个行业、多种产品,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3)顾客消费个性化。当今的消费者追求差异,更加注重个性的体现,从而使企业的营销活动转而“以顾客需求的满足”为前提,生产模式也不再完全是标准化的大规模生产,而是逐步由小批量的、多样化的产品生产所取代。(4)企业国际化。国家政策的改革开放、交通运输的发达便利,企业的建立和经营已不再局限于国内市场,而是将生产经营立足于国际市场。(5)管理信息化。发达的通讯技术和电脑的普及运用,使及时准确地获取信息成为可能。决策离不开信息,现代企业管理要求有丰富的信息来源,完善的信息系统,以便提高企业决策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这些特征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它必然要求有新的成本管理理念与之相适应。
其次,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体现在: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连续化空前提高;技术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于是企业间的竞争成为管理和控制成本的竞争。有效地改善企业成本将是在竞争中获胜的前提。如何管理和控制成本就是现代成本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三,企业中不同于传统的财务成本的管理成本的理念开始形成。面对竞争,管理者不仅关心企业的历史成本和利润,而且开始重视企业的未来收益以及与未来收益有关的各种管理成本概念。例如,用于决策的成本:机会成本、边际成本、相关成本与无关成本、可避免成本与不可避免成本等;用于预计的目标成本;用于确立责任的成本,包括可控成本与不可控成本;用于控制质量的成本,包括检验成本、内部损失成本与外部损失成本等。
二、现代成本管理理论的内涵
现代成本管理理论是建立管理和控制成本的理念,其内涵主要有八个方面:
1.成本意识(CostAttitude)。所谓成本意识,就是企业管理人员对成本管理和控制有足够的重视,充分认识到企业成本降低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在企业中应消除那种认为“成本无法再降低”的错误想法,将成本意识作为企业理念的一部分、对企业人员进行培训,树立全企业的成本降低意识,挖掘成本降低潜力。
2.成本避免(CostAvoidance)。成本避免,又称为成本免除,指企业应尽可能地避免成本的发生。如设计产品时降低设计成本,去掉产品的无用功能,用新材料替代旧材料。又如对产品进行技术改造,改善工艺流程以降低成本。预算编制中的“零基预算”方法近年来较为普及,它是对任何一项支出在预算时,不考虑现有费用水平,一切以零为起点,重新考虑支出的必要性和数额大小,避免不合理费用的继续存在,充分体现了“成本免除”的思想。可以说,成本避免是降低成本的重要手段。
3.成本控制(CostControl)。成本控制的关键是制定目标成本。通常目标成本制定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由公司上层管理者制定,然后由下级各部门据以实施;二是由公司各级管理人员共同协商制定目标,然后据以实施,以充分挖掘企业内部成本潜力。
目标成本的制定,不仅要考虑生产者的目标成本,还要考虑消费者的目标成本。生产者的目标成本,如生产成本目标和销售成本目标;消费者的目标成本,如使用成本目标、维修成本目标和处置成本目标。
4.成本节省(CostReduction)。所谓成本节省,就是在目标成本的基础上进一步节省成本。节省成本的途径有:(1)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以规模生产改善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2)降低采购成本,如对大项目的原材料采购,采用招标竞争方式降低成本;又如不同采购点的原材料,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选择较近距离的以降低运输支出;(3)节约费用开支,如节约能源消耗,减少事故发生,降低废品率。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新兴的“零库存”管理和适时生产系统(JIT—JustInTime)都能有效节省企业的库存成本,充分体现出“成本节省”思想。
5.成本效益(CostBenefit/CostEf-fectiveness)。成本效益理念认为企业中某些成本的支出是为了获取更大的收益,这是一种较新颖的成本思想,类似于“花钱即是为了省钱”的消费观念。如引进新设备来节省设备维修费用和提高设备效率;又如进行技术革新、推广合理化建议等,虽然要“花钱”,但能获得更好的效益。
6.成本责任(CostResponsibility)。将企业的整体成本目标分解为不同层次的子目标,分配给各责任中心,责任中心应对其可控成本负责,这样不仅能协调各责任中心的目标与企业总体目标的一致性,而且能发挥各责任中心的成本潜力,实现企业总体目标成本。
7.成本分析(CostAnalysis)。所谓成本分析,即是揭示成本差异,分析差异原因。这里的差异分析是指将企业实际发生的成本分别与企业的目标成本、同行业平均成本以及国外同类企业的成本比较,将差异发生的原因作为决策的依据,从而更有效地管理和控制成本,改进决策,提高企业效益。所以这种分析,是与改善决策密切相关的。
8.成本反馈(CostFeedback)。成本反馈是成本用于企业决策管理的直接体现。成本分析的结果,可用以改善决策,而企业决策实施后,其效果能由年终成本分析反映出来,并可再用以改进决策。
以上构成了成本管理的八个要素,是现代成本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企业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灵活运用,以有效地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地位,并在竞争中获胜。
三、现代成本管理的动向分析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的飞速进步,现代化企业已把电子计算机技术广泛用于企业生产及管理,形成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omputerIntegratedManufac-turingSystem—CIMS)。这是现代产业的一个主导方向。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是由各计算机功能软件集合成的一个整体系统,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CAI))、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测试(CAT)、弹性制造系统(FMS)和管理信息系统(MIS)等各个系统“集合成一个系统”,把“人”、“设备”、“信息”汇成一个协同的整体,以实现生产自动化、弹性化,达到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和灵活生产的目的。其特点是:(1)生产弹性化适应了市场消费的个体化。CIMS中弹性制造系统(FMS)主要包括机械弹性、产品弹性、工程弹性、作业弹性、产量弹性和扩大规模弹性。(2)企业中对信息系统的要求更高,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准确性以及信息的快速处理,都将是管理信息系统(MIS)的基本要求。(3)企业的组织结构需重新设计。CIMS使企业生产高度自动化,企业大量需求的是高层次的、多才能的人才;企业的生产管理组织也要重组,改变以往的部门组织,而以作业组(WorkTeam)为中心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