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化学性眼灼伤的急救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化学性眼灼伤的急救措施范文1
关键词:电镀厂;职业病危害;检测;评价;防治
1 背景
电镀行业属于表面处理行业,具有较强的装饰性与功能性,通用性强,应用面广。故某公司在某电镀工业园区建设金属表面处理的项目。
2 主要危害因素
2.1 生产工艺与所用原辅料
该企业为吊镀铜镍铬生产线,镀件经过电镀前处理(除油与酸洗工序),经过电镀处理(预镀氰铜、镀酸铜、镀镍及镀铬等工序),再经过电镀后处理(干燥工序)后为成品。经过一个镀槽后,均经过几个水洗槽进行水洗。使用的原料主要有片碱、盐酸、氰化钠、硫酸铜、硫酸镍与铬酸酐。
2.2 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性质及危害
2.2.1 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经过现场调查与相关资料分析,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氢氧化钠、氯化氢及盐酸、氰化氢、氰化物、硫酸、可溶性镍化合物、三氧化铬、高温、噪声等。
2.2.2 职业病危害因素性质及危害
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化学式为NaOH,为一种具有高腐蚀性的强碱,一般为片状或颗粒形态。吸入氢氧化钠的粉尘或烟雾时,可引起化学性上呼吸道炎。皮肤接触可引起灼伤。口服后,口腔、食管、胃部烧灼痛,腹绞痛、呕吐血性胃内容物,血性腹泻。氢氧化钠溅入眼内,可发生结膜炎、结膜水肿、结膜和角膜坏死。严重者可致失明。
氯化氢及盐酸:氯化氢无色,有窒息性气味,比重大于空气,遇潮湿的空气产生白雾,极易溶于水,形成盐酸。烟雾吸入后即刻引起上呼吸道粘膜刺激症状,吸入高浓度烟雾可引起肺水肿,高浓度吸入时,有时尚可引起喉痉挛或水肿,甚至导致窒息,很快死亡,误服盐酸后,口腔、咽部、胸骨后和腹部发生剧烈的灼热性疼痛。皮肤受氯化氢气体或盐酸雾刺激后,可发生皮炎,水泡;若皮肤接触盐酸液体,则可造成化学性灼伤。
氰化氢:氰化氢,化学式HCN,标准状态下为液体,剧毒且致命,无色而苦,并有杏仁气味。主要引起机体组织内窒息。急性中毒病情进展迅速,无明显潜伏期。一般病情危重。吸入高浓度氰化氢或口服多量氢氰酸后立即昏迷、呼吸停止,于数分钟内死亡(猝死)。皮肤或眼接触氢氰酸可引起灼伤。亦可吸收致中毒。
氰化物:氰化物特指带有氰基(CN)的化合物。人在吞服致死剂量氰化钠时,几乎可立即停止呼吸,造成猝死。
硫酸:硫酸(化学式:H2SO4),无水硫酸为无色油状液体,通常使用的是它的各种不同浓度的水溶液。硫酸是一种最活泼的二元无机强酸,能和许多金属发生反应。吸入酸雾后可引起明显的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及支气管炎,高浓度时可引起喉痉挛和水肿而致窒息。伴有结膜炎和咽炎。可引起消化道灼伤。皮肤接触浓硫酸后局部刺痛,可发生溃疡。溅入眼内可引起结膜炎、结膜水肿、角膜溃疡以至穿孔。
可溶性镍化合物:镍盐大量口服时可产生剧烈的胃肠道刺激现象,出现呕吐、腹泻。在镀镍或电解镍时,常因其粉尘或蒸气的刺激而发生皮炎,主要表现为接触性皮炎或过敏性湿疹。
三氧化铬:暗红色或暗紫色斜方结晶,易潮解。用于生产铬的化合物,氧化剂,催化剂,此外还用于木材防腐,电镀等。吸入六价铬化合物的粉尘、烟雾,口服铬盐等可引起急性中毒。吸入中毒表现为眼、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如流泪、鼻腔烧灼感、流涕、咳嗽、声音嘶哑、鼻衄、气急、呼吸困难等。口服中毒表现为服后几分钟至数小时出现恶心、呕吐、腹绞痛、吞咽困难、腹泻、血便、烦躁,严重者出现呼吸困难、紫绀、休克、肝功能损害、肾功能衰竭。皮肤接触六价铬后,可引起接触性皮炎、过敏性皮炎。
高温:从事高温作业时因体内热平衡和水盐代谢紊乱,可能导致职业性中暑,严重时可发生重症中暑。重症中暑可分为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三型,也可出现混合型。
噪声:长期接触工业噪声可引起操作工人耳鸣、耳痛、头晕、烦躁、失眠、记忆力减退,可引起暂时性听阈位移、永久性位移、高频听力损伤、语频听力损失,严重者出现噪声聋。
3 检测结果及分析
3.1 检测结果:经检测,化学危害因素氢氧化钠、氯化氢、氰化氢、氰化物、硫酸、可溶性镍化合物、三氧化铬检测结果均合格。高温及噪声检测结果部分岗位不合格。
3.2 检测结果分析:因物件在搬运、上下挂等过程中,相互之间的撞击以及部分镀件需用气枪吹扫表面水分,故部分岗位噪声检测结果不合格。因电镀需要一定温度,部分镀件需要烘箱进行烘干,故部分岗位高温检测结果不合格。
4 采取措施
4.1 选址及布局:该企业位于某电镀工业园区,周围无居民区等环境敏感点;企业生产区与辅助生产区分开,生产区布置在当地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车间设备按有无危害及危害的类型分开。
4.2 工艺先进性:为自动吊镀线,淘汰手工电镀,减小了工人接触有毒有害因素的机会。
4.3 工程防护措施:车间设有气楼进行通风,各镀槽边均设有侧吸式排风罩连接废气处理装置;墙壁设有冷风机进行防暑降温。
4.4 个人防护用品:为工人配发了相应的个人防护用品。
4.5 辅助用室:厂区设有浴室(内有简易更衣室)、休息室及厕所。
4.6 职业卫生管理: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4.7 应急:编制了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在车间设有相应的应急救援设施及张贴应急救援路线图及应急电话等。
4.8 职业健康检查:进行了上岗前、在岗期间的职业健康检查,未发现职业禁忌及疑似职业病病人。
5 结束语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企业应加强除油槽、酸洗槽、预镀氰铜槽、镀酸铜槽、镀镍槽、镀铬槽原料的取料、运输、加料、清槽以及检维修过程的管理;完善操作规程,使工人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加强工程防护设施的检维修,确保工作时能正常运行并提早生产运行以及延后生产关闭;监督工人正确使用、存放及更换个人防护用品;定期进行应急救援演练、职业卫生检测及员工职业健康检查等措施,保障工人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钱均琪,吕敏,盛红艳.电镀企业在职业卫生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江苏省常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4.
[2]丁小平,杨湘琴,顾大庆,等.太仓市电镀企业职业卫生专项检查结果分析[J].太仓市卫生监督所,2004.
[3]GB Z T 189.7-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7部分:高温[S].
[4]GB Z T 189.7-2008.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第7部分:噪声[S].
[5]GBZ 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S].
[6]GBZ 1-201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S].
[7]GBZ/T 194-2007.工作场所防止职业中毒卫生工程防护措施规范[S].
[8]GBZ 188-2007.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S].
[9]GB/T 11651-2008.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S].
[10]AQ 5202-2008.电镀生产安全操作规程[S].
化学性眼灼伤的急救措施范文2
【关键词】火力发电厂;脱硝系统;液氨;氨站;安全管理
1 液氨的危险性
(1)液氨是具有强腐蚀性有毒物质,皮肤接触后会造成严重的疼痛灼伤,而且皮肤被氨水烧伤后,创面深、易感染、难愈合,与Ⅱ度烫伤类似,如果眼睛接触后同样会造成严重的疼痛灼伤。
(2)氨气与空气混合能够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在常温、常压下,空气重的氨气爆炸极限为15.7%-27.4%,遇明火、高温会引起燃烧爆炸。氨气与氟、氯等气体接触会发生剧烈反应,可能造成容器开裂和爆炸。
(3)氨气具体强烈的刺激性,会产生窒息作用。急性接触且吸入浓度150-450mg/m3的氨气会引起大量流泪、眼部刺激和咳嗽等反应,同时可造成肺水肿和化学性支气管炎等疾病。接触到高浓度(450mg/m3以上)的氨气会引起喉头水肿,气管炎、支气管痉挛和黏液分泌亢进,进而可造成非心源性肺水肿和支气管肺炎,更严重时可以在数分钟内直接窒息死亡。
2 液氨接卸的安全管理
(1)电厂日常工作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合格后才能负责液氨的接卸工作。接卸人员对应熟知液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相应的危害,熟悉系统及设备流程和参数,在液氨发生泄漏及爆炸的紧急情况下能够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危害进一步扩大。
(2)对于生产设备应定期维护,做到用安全的设备、放心的设备接卸液氨,防止出现设备带病运行、带病操作。
(3)在进行接卸液氨的前,做好防护用品的放置,同时佩戴好个人防护用品,严禁在卸氨时穿着短袖、短裤等不符合规定的衣服。
(4)液氨接卸前,注意周围环境,工作人员使用固定式氨气漏氨检测仪器和移动式检测仪器检测,确保卸氨前的氨气空气含量小于15PPm。同时保证在有雷电等恶劣天气的条件下不进行接卸操作。
(5)液氨车进去存放点(氨区)时,确保车辆在熄火后,连接相应接地线后,再进行管道的连接,同时注意环境温度的变化,如果室外温度高于30℃,可以对运输车辆进行降温处理且一直持续到卸氨结束。液氨运输人员负责槽车侧的阀门操作,氨区操作人员按照操作票逐项操作氨区内设备系统。
(6)接卸工作人员应按照相应的操作票对管道进行连接,在连接管道完毕后,再次确认管道的走向。核对无误后,方可卸氨。
3 液氨存放的日常安全管理
(1)液氨存放地点配备有相应的视频监控,以及氨气漏氨检测仪器,火警消防设施,静电释放装置,避雷针等相关的安全设施和设备。
(2)接卸工作人员每班在配合视频监控的同时,定时对现场进行巡检,做好相应的观察记录,发现问题能够及时处理,将隐患消灭在萌芽中。
(3)液氨存放的设备定期做好检测与维护,对于不稳定的设备及时跟踪并处理,杜绝因为不确定因素导致的不安全。
(4)接卸工作人员定期检查液氨罐本体、生产区域的事故喷淋装置和降温装置,在夏季高温的情况下可以自动或者手动对液氨储罐进行降温处理,确保存放安全。
4 发生泄漏的安全管理
(1)氨区应准备,碳罐、面罩、正压式呼吸器、全封闭式个人防护服、急救包、硼酸等相应防护用品,做好记录,定期检查,氨站的工具也应该杜绝非铜制品的使用,同时准备检修的检修工具和材料,做到专项专用。
(2)编写相应的应急预案,同时对应急预案进行分级。定期组织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应急演练,让工作人员和检修人员熟悉过程,做到遇到问题不慌张,沉着冷静应对。
(2)在发生泄漏时,工作人员能够快速应对相应等级,做好相应的隔离措施,汇报值长,联系消防与检修,佩戴好个人防护用品站在上风口安全处,等待指明泄漏点。
(3)氨区设备配置和系统应满足国家和行业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的要求,储罐结构和材质应符合《钢制压力容器》等特种设备相关规定。
(4)氨区电气设备应满足《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符合防爆要求。涉及安全仪表检测装置应采用保安电源或UPS供电。
(5)氨区大门入口处应装设静电释放装置。静电释放装置地面以上部分高度宜1.0m,底座应与氨区接地网干线可靠连接。
(6)氨区入口应设置明显的职业危害告知牌、安全警示标志。职业危害告知牌应注明氨物理、化学特性、危害防护、处置措施、报警电话等内容。
(7)氨区应设置两个以上对角或对向布置的安全出口,安全出口门应向外开,以便危险情况下人员安全疏散。
(8)氨区应设置事故报警系统和覆盖生产区并具有远传、就地报警功能的氨气泄漏检测装置。
(9)氨区应设置能覆盖生产区的视频监视系统,视频监视系统应传输到本单位控制室(或值班室)。
(10)氨区宜设置固定式万向水枪,固定式万向水枪采用直流/喷雾两用,能够上下、左右调节,位置和数量以覆盖可能泄漏点确定。
(11)氨区应设置洗眼器,水源宜采用生活水,防护半径不宜大于15m。洗眼器应定期放水冲洗管路,保证水质,并做好防冻措施。
(12)氨区应设置用于消防灭火和液氨泄漏稀释吸收的消防喷淋系统。消防喷淋系统喷淋管按环型布置,喷头应采用实心锥型开式喷嘴,消防喷淋总流量应不小于下表规定。
消防喷淋总流量小于表中规定时,可针对液氨储罐顶部、法兰及阀门等泄漏点较为集中的区域增设一套喷淋管道。
(13)每个液氨储罐应单独设置用于罐体表面温度冷却的降温喷淋系统,喷淋强度不小于4.5L/m2・min。
(14)液氨储罐应设置必要的安全自动装置,当温度和压力超过设定值时启动降温喷淋系统;压力和液位超过设定值时切断进料;液氨泄漏检测超过设定值时启动消防喷淋系统。
(15)氨区气动阀门应采用故障安全型执行机构,储罐氨进出口阀门应具有远程快关功能。
(16)与液氨储罐相连的管道、法兰、阀门、仪表等宜集中布置在储罐一侧。
5 液氨泄漏应急管理
(1)应按规定编制液氨泄漏事故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
(2)应制订液氨泄漏事故应急年度演练计划,定期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工作。
(3)应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和应急救援物资,防护用品和应急物资配备。
(4)发现液氨泄漏,值班人员应穿戴好防护用品并按规定报告。当液氨发生严重泄漏时,除立即启动消防喷淋系统外,还应使用固定式万向水枪进行喷射稀释。
当泄漏有可能影响周边居民人身安全时,发电企业应立即报告当地政府,并告知附近居民。
(5)接到液氨泄漏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迅速判别事故部位,停运相关设备,切断液氨来源,组织专业人员处理。现场处理人员不得少于2人,严禁单独行动。
(6)应根据泄漏程度,设定隔离区域和疏散地点。隔离区域应设警戒线,并有专人警戒;疏散地点处于上风、侧风向,沿途设立哨位,并有专人引导或护送。
化学性眼灼伤的急救措施范文3
关键词 氢氧化钠;碱烧伤;危险源辨识;安全隐患;安全教育
中图分类号TQ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6-0099-02
氢氧化钠俗称烧碱和苛性碱,常温下是一种白色晶体,易溶于水。在氧化铝生产过程中,液态形式的氢氧化钠与矿石中的氧化铝在高温溶出条件下生成铝酸钠溶液。在化学分析中,对氢氧化钠与铝酸钠溶液碱浓度的分析,通常以氧化钠的化学形式进行定量分析,因此,两种溶液所指的碱浓度具有相同的化学特性,均具有非常强的腐蚀性。由于含碱物料充斥于氧化铝生产的大部分流程,因此,碱烧伤成为了氧化铝生产企业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主要事故类别,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或避免事故的发生是氧化铝生产企业高度重视的问题。
1 氧化铝生产工艺简介
氧化铝生产方法可分为四类,即碱法、酸法、酸碱联合法和热法,目前工业生产都是碱法。碱法生产氧化铝又分为拜耳法、烧结法和拜耳-烧结联合法。本文重点介绍拜耳法氧化铝生产工艺。
拜耳法氧化铝生产工艺是使用高铝硅比铝矿石、石灰、高浓度苛性碱液混合磨制成合格的矿浆,经高温、高压溶出后,矿石中大部分的Al2O3生成铝酸钠溶液,通过沉降、叶滤等精制过程,在添加晶种等条件下,经过分解、析出过程,生成Al(OH)3,后经过滤、洗涤、焙烧得Al2O3产品。
2 氢氧化钠的职业危害和安全风险
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中的分类,氢氧化钠(铝酸钠溶液)可能导致的职业病分别为化学性皮肤灼伤及化学性眼部灼伤。
由于氢氧化钠有强烈刺激和腐蚀性,如果在生产过程中碱液与皮肤直接接触,会造成皮肤灼伤或严重溃疡;若碱液溅入眼睛,或造成眼睛烧伤,严重的会损害角膜或结膜;误服可造成消化道灼伤,粘膜糜烂、出血和休克。
氢氧化钠是氧化铝或氢氧化铝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生产原料,是矿石中的氧化铝溶出的原动力,其含碱物料充斥于全部的生产流程,只是在不同的生产环节其溶液浓度和温度有所不同,但均具有较强的腐蚀性。因此,如果员工在生产过程中,由于违章操作或劳动防护用品穿戴不规范,在含碱物料突然失控的情况下,就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
3 碱烧伤事故案例
通过对某企业近4年来所有碱烧伤事故及未遂事故发生时的作业行为进行统计,主要分为四种情况:一是处理突发性生产故障时发生碱烧伤,占总比例的50%;二是放料及冒槽过程中发生的碱烧伤事故,占总比例的25%;三是计划性清理检修时发生的碱烧伤,占总比例的12.5%;四是设备或工艺缺陷及其他,占总比例的12.5%。
案例一、处理突发性生产故障时发生碱烧伤
某日,沉降区域2#沉降槽底流泵滤渣器堵塞,区域安排3名员工现场处理,在清理滤渣器内堵塞的结疤块过程中,突然高温含碱的料浆从滤渣器突然冒出,3人躲闪不及,100多度的碱液喷淋到身上,造成背部碱烧伤。
案例二、放料及冒槽过程中发生的碱烧伤事故
某日,沉降区域因电气故障设备跳停,造成粗液槽冒槽,碱液很快将该区域大部分地面淹没,在排除电气故障后,岗位员工到现场组织设备开车,在此过程中不慎踏入一处盖板缺失的地沟中,造成双脚碱烧伤。
案例三、计划性清理检修时发生的碱烧伤
某日,蒸发区域根据计划安排使用高压清洗机对蒸发器进行机械清理,一名清理工在清理过程中向外拔高压清洗管时,管内碱水喷出,将该清理工双眼烧伤。
案例四、由于设备或工艺缺陷发生的碱烧伤
某日,零点班员工巡检时发现2#料浆泵盘根漏水严重,紧固后效果不明显,随后倒开1#料浆泵,并与同岗位另一名员工对2#料浆泵盘根漏水进行处理,在处理2#料浆泵时,1#料浆泵泵壳突然刺料,一名员工躲闪不及,矿浆刺其背部,经硼酸水冲洗后未发生其他伤害。经事后检查,1#料浆泵蜗壳存在质量问题,致使其运行中泵壳突然刺料。
4 碱烧伤事故原因分析
通过对该企业近年来发生的所有安全生产事故的统计表明:96%的事故是由于人的原因造成,只有4%是其他原因引起的;而违章作业则占到了事故总量的80%以上;碱烧伤发生次数占到了事故总数的29%,而造成人员伤害的人数达到总人数的37%。因此可以看出,人的不安全行为是造成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而在氧化铝生产企业,有效避免碱烧伤是减少事故发生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对该企业所有碱烧伤事故及未遂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人员状态:
1)员工安全意识淡薄,安全措施及防范能力差;
2)习惯性违章现象大量存在;
3)部分管理人员依然存在重生产、轻安全的观念,对安全隐患的排查治理主动性不强。
物的状态:
(1)由于工艺设计、设备备件质量等原因造成一些隐患长期存在;
(2)由于主观及客观原因,造成部分安全隐患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理;
(3)由于项目“三同时”管理不到位,造成部分新改扩建项目不仅未达到本质安全,而且造成了新的安全隐患。
管理问题:
1)岗位作业标准不完善。部分异常问题处理措施没有具体步骤,可操作性不强;新改工艺或新建设备的操作标准未及时增补;
2)转岗、四新等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或流于形式;
3)危险源辨识不到位,班组员工未能真正参与;
其他问题:
劳动保护用品及现场应急设施的有效性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真正起到防护和应急作用。
5 防范碱烧伤的具体措施
5.1 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
为有效预防碱烧伤事故的发生,企业应针对性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例如工作票管理制度、安全确认制度、安全互保制度、安全培训及教育制度、安全检查及隐患治理制度、劳动防护用品管理制度和安全标志管理等相应管理制度,同时在建立岗位作业标准或作业指导书的基础上,针对一些异常作业、危险作业,如:沉降槽底流堵塞、泵浦盘根刺料等作业行为,要明确具体的操作步骤,为作业人员的操作提供依据和安全保障。
5.2 加强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做好危险源的辨识
首先要针对于氧化铝生产工艺、设备特点,全员全方位的做好危险源的辨识;其次针对生产过程中不同浓度的含碱物料的特性、出现碱烧伤后的造成的伤害及如何通过有效的防范措施避免碱烧伤的基本知识和发生碱烧伤后的急救措施等方面进行培训;最后,利用本企业及同行业已发生过的事故案例进行警示教育,最终使员工规范作业行为、杜绝习惯性违章,真正达到懂、会、能,从而防止碱烧伤事故的发生。
5.3 强化隐患的排查治理,形成长效机制
按照海因里希事故致因理论,当物的不安全状态与人的不安全行为同时出现时,极易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因此,严格按照安全规程进行操作,同时加强日常的安全监督检查,将事故隐患及时进行消除是避免事故发生的关键。氧化铝企业在进行安全检查前,要特别针对易发生碱烧伤的关键区域、关键设备等制定有针对性的安全检查表,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和缺陷要按照PDCA(计划、执行、检查、处理)的原则和“定措施、定时间、定责任人”的“三定”原则及时进行整改,对整改效果进行评价、跟踪,形成长效机制。
5.4 提高本质安全水平,改善安全生产环境
提高本质安全水平是避免或减少事故发生的有效途径,而碱烧伤作为氧化铝生产企业的主要事故伤害类别,企业更要从工艺设计、设备选型、安全设施防护及安全联锁等各方面提高生产现场的本质安全水平,为避免碱烧伤事故发生的提供基础。如对所有的地沟加盖盖板、所有的法兰加装法兰罩、所有的高压容器设置高压联锁等;针对生产过程中的放料管道或考克不能与地面垂直,避免飞溅伤人;针对料浆管道磨损要定期检测壁厚,避免磨漏伤人;在设备选型方面采用安全系数较高的设备设施及附件,如泵类接头不能使用橡胶伸缩头等易损、老化设备等。通过提高生产设备、工艺等方面的本质安全,为员工提供一个安全的生产环境。
5.5 强化防护用品和应急设施管理,保障人员安全
为有效防范碱烧伤事故的发生,安全防护用品的配备及正确穿戴至关重要,同时现场应急设施的有效性则会对降低事故严重程度起到决定性作用。为此,建议对所有含碱岗位员工配备符合安全要求的防护用品,如防侧部溅入的防护眼镜、防护眼罩、防护面屏,为处理冒槽或其他危险作业的人员配备连体雨衣及防护头盔等。同时为有效降低碱烧伤事故发生时的严重程度,应在所有涉碱岗位配备硼酸水、洗眼器、冲淋器等应急设施。
化学性眼灼伤的急救措施范文4
职业安全近年来已成为医务人员,特别是护理人员越来越关注的问题,护理人员常常暴露于各种职业危害中。大量的研究证实:护士是发生针刺伤、感染及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1]。由此而引起的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损害已经受到社会和医院等各方面的重视[2]。最新调查显示:护理始终成为容易发生职业相关人体工效学损伤十大行业之一;职业损伤更加剧了护理人力短缺的状况。急诊护士工作在临床第一线,工作紧张繁忙,心理压力大,接触的化学、锐器、血液、体液等有毒有害物质特别多,对护士的身心造成很大的影响。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护士往往在病人第一时刻到达医院时即投入对病人的抢救,容易忽视对自己的保护,或者护士自身对此认识不足,管理层也缺乏对此类知识进行相关培训,致使急诊护士完全暴露于危害因素下成为高危职业暴露群体。现综述急诊科护士职业暴露特点及防护对策的研究进展。
1 急诊科护士职业暴露的种类和特征
1.1 生物性危害 如瞬间血液的飞溅、体液、分泌物等[3]。急诊护士应对的是急危重症病人,创伤、骨折、自杀、酗酒、意外等恶性事件容不得护士事先先进行自我保护,再去处置病人,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接触患病的几率,放大了危害的后果。很多先兆流产、早产、自杀者事后血液生化检查都是艾滋病获得者、肝炎病毒携带者或梅毒感染者。又如酗酒者突发呕吐、毒物飘散在空气中;肠道感染性腹泻的病人排出的传染性污物;呼吸道传播性疾病病人的飞沫;疱疹病人的疱疹液;急性中毒病人洗胃过程中的体液、尤其是毒性很强的有机磷,其挥发性的大蒜味带有很强的刺激性,护士在没有防范的情况下可通过呼吸道、皮肤黏膜强迫性的被动吸收。肺的弥散快,血流量大,加上工作自身的不良习惯等[4],对护士的身体产生很大的毒害。
1.2 损伤性危害 有报道,总体上医务人员经表皮黏膜暴露率为每年每人次2.16%[5]。我国也报道锐器伤率高于发达国家,主要原因是由于工作匆忙、粗心、操作不规范、操作时未按标准预防有关[6]。急诊护士由于工作节奏紧张,工作量大,接触锐利器械如刀片、剪刀、缝针、针尖、玻璃、安瓿的频度比其他科室护士高得多,尤其是年轻护士,经验少、在接触锐器过程中不注意防护,操作时不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如用手直接掰安瓿、用手直接处理扩创用物、针筒使用后随意摆放、注射或拔针过程中自伤等[7]。有人做过统计,在对该院368名护士的问卷调查中,有328名护士在最近1年内发生过锐器伤,其种类依次为针头(84.45%)、安瓿(10.37%)、刀片(3.35%)、剪刀(1.83%);锐器伤发生的环节依次在注射和拔针过程中(39.96%)、掰安瓿(13.72%)、整理用物时(13.72%)、手术配合时(3.36%)[7]。所以锐器伤已成为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职业伤害。
1.3 化学性危害 ①医院日常消毒常用戊二醛、含氯消毒剂、乙醇、环氧乙烷、碘等消毒剂,对人体的皮肤、黏膜、呼吸道均产生一定的刺激性,尤其是戊二醛、消毒灵等,除了气味刺鼻、皮肤损害外,一定程度上还可产生基因突变,导致癌变发生[8],对护士的生命安全造成很大的危险。②肿瘤病人的化疗药物,如环磷酰胺、顺铂、柔红霉素等。③抗病毒药物、抗生素等,尤其是化疗药物,其配制过程中溢出的药液和粉末对护士的身心造成很大的影响。
1.4 物理性危害 急诊病人往往为突发意外,尤其是创伤病人。没有家属陪伴,经常需要做各项辅助检查,如床旁摄片、ct、核磁共振成像(mri)等。遇到急危重病人,护士首当其冲作为第一责任人陪同在旁,经常接触电离辐射,长时间的蓄积作用会致畸、致癌、致突变[9]。另外,消毒空气过程中,紫外线对人体也会造成一定的损伤,使用不当可造成眼炎、皮炎等。
1.5 社会心理危害 急诊是医院的窗口,是医院抢救的第一线。病人病情往往来势凶猛,家属常有急躁、暴怒情绪,对医疗护理的要求较高,常常希望自己的家人得到更多的、最快速的救治。护士为接诊第一人,直面病人及其家属,一旦病人救治无果或希望渺茫,家属会责怪医生救治不力,会将其对医生的不满情绪发泄到护士身上,尤其是在病人死亡、家属发生醉酒后,甚至辱骂、动手殴打护士,使护士的身心受到极大的伤害。严重者,护士长期在高压状态下,会产生对所处工作环境的恐惧心理,甚至要求调离急诊室,使急诊人力资源流失。
2 防护对策
2.1 提高职业防护意识,降低职业暴露及暴露后感染率
2.1.1 加强自身保护,提高职业防护意识[10,11] 有报道,采用标准化防护后,医务人员的血液暴露率可从35.8%下降到18.1%[12]。接触病人必须带好口罩、乳胶手套,尤其在接触有高度传染性的病人时要带双层乳胶手套,可大量减少病原微生物通过锐器伤口后进入血液的数量[13]。口罩与手套应放在科室显眼的地方。护士袋内常备乳胶手套,处理骨折、酗酒、接触带血液、体液的病人时及时带上,勿用手直接接触病人的伤口。洗胃时最好带较厚的棉质口罩,带上围裙、手套,必要时带上护目镜。采血时尽量使用带负压的真空抽吸试管,避免护士二次污染。护士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手部皮肤的完整性[14],特别是自身有伤口者,要做好伤口的清创处理工作,注意伤口保护、佩戴乳胶手套进行工作,防止细菌侵入。预防是控制感染的关键[15]。管理层对护士要经常强调洗手和戴手套的作用,保证护士在急危重病人抢救时能沉着应对,有条不紊,避免遭受外源性的污染。损伤性污物,如针头、锐器使用后应及时放入专用容器盒内,密闭存放,禁止双手回套针帽。掰安瓿时用砂轮划锯痕,安瓿颈部应垫棉球,防止玻璃尖端或碎屑损伤护士皮肤。接触刺激性较强的含氯消毒剂,尤其是在更换或测试消毒液时,应带好口罩、手套,避免直接用手取放。消毒液应加盖,室内保持空气流通,减少刺激性气体的密度,减少对呼吸道黏膜的损伤。取用戊二醛内的物品时应带好手套,器械取出后应用生理盐水浸泡或冲洗,减少对皮肤、黏膜的刺激。戊二醛溅入眼内应立即用生理盐水冲洗,滴入林可霉素眼药水,做好眼保护。辅助检查时,护士最好离开放射源区。如病情需要必须陪同,则必须带好铅帽、穿好铅衣。床旁摄片时应配备含铅屏障,以便拍片工作人员及时躲藏于背后,防止电离辐射对人体的伤害。开启紫外线进行室内消毒时,应清空现场,护士勿直视光源,以免眼受伤。建立输液配置中心,减少护士接触细胞毒性药物的几率,为肿瘤病人输注液体时带好手套、口罩,减少毒物对自身的损害。
2.1.2 发生意外和事故的紧急措施暴露后的预防[16] 医院应制定职业危害暴露处理流程,设立意外伤害或损伤登记报告制度,建立意外损伤个人档案以便查询或随访。发生锐器伤后立即挤出受伤处的血液,用流动水冲洗,然后用0.5%的碘伏溶液消毒后包扎。伤后及时向医院院内感染办公室专管人员汇报并填写报表,对污染的情况进行评估,受伤害者及时进行健康体检和医学观察,或根据情况安排适当休息。如对病人及伤者进行有关化验项目的检查,并对化验结果进行跟踪,定期随访。若化验结果显示阳性应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如接种疫苗、高效价免疫球蛋白等。
2.2 加强职业暴露培训,严格执行各项护理操作规程 针对急救科的工作特点,进行相关的培训,注意操作规程[17]。接触每个病人前后都要洗手或用快速消毒剂擦拭,认真按照六步法的要求洗手,使用手套的护士在接触病人后应将手套弃去并洗手,防止护患交叉感染。清创手术后术者应自己清理用物,以免他人在清理时受伤。术中不可将针尖或刀片等锐利器械面向他人,手术刀片不可用手直接装卸,而应采用持针钳[18]。
2.3 增强法律意识,提供法律及组织援助 ①完善疫苗接种制度,根据某种感染的危害程度和发生感染的频率进行预防接种,尽量在医护人员工作之前进行免疫接种,以改善暴露者的预后是目前被普遍公认的手段[19]。取得医院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免费为急诊护士进行各种疫苗的注射,如乙型肝炎疫苗、流感疫苗等。②与“110”携手,设立急诊报警预警系统,一旦有暴力事件发生,立即启动无线呼救系统,使警力在短时间内即刻到达现场,阻止暴力发生。急诊安排保安24 h值班,加强巡逻,确保急诊工作场所医护人员和财产物品的安全,保障急诊护理工作有序进行。
2.4 加强心理辅导,提升心理应急能力 护士在日常工作中产生的压力,如果未及时的给予有效地排解和疏导,易产生心理障碍[20],要加强心理辅导教育,提升护士自我管理情绪的能力。管理层要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弹性排班:繁忙时段加强护理力量,遇病人较少时,可合理安排人员轮休,每个班次均有高年资护士把关。业余时间组织娱乐活动,放松身心,可增强科室凝聚力并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谐的工作关系,减轻护士工作与心理的压力。重视护士家庭的因素,关心护士个人生活,及时解决护士实际困难,使她们没有后顾之忧,身心愉快的为病人服务。提升护士心理素质,对有负面情绪者应采取措施,或积极寻求社会支持,进行心理疏导,鼓励宣泄、倾诉,也可使用姑息、转移、忽视等方法减轻心理压力,营造积极、健康、愉快的身心环境。
3 小结
当前,医务人员受到的职业性暴露及损伤已越来越受到人们及管理层的重视,人们也采取了多项防护措施来积极应对。目前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医患矛盾加剧、医护人员自身保护意志薄弱、国内对职业性暴露及损伤的前瞻性研究不够等。护理人员职业性暴露及损伤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重点在于强化护理职业防护知识与技能,规范操作,改善工作条件;尤其是对新护士加强防护意识的培养,可以将风险降到最低[21]。
【参考文献】
[1] 高国贞,刘桂卿.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及防护措施情况调查[j].现代护理,2006,12(12):18.
[2] 戎敏之.护理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的研究现状[j].现代护理,2007,13(25):24282430.
[3] 龙永梅.血站采血护士的职业暴露及防护措施[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32):7857.
[4] 刘芳.实习护生职业暴露及防护教育探讨[j].家庭护士,2007,5(6b):87.
[5] hosoglu s,akalin s,sunbul m,et al.predictive factors for occupational bloodborne exposure in turkish hospitals[j].am j infect control,2009,37(1): 6569.
[6] 杨小华.产房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原因及防护对策调查[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5(9b):6162.
[7] 杨晖,归冬梅,叶丽萍.临床护士锐器伤的现状调查及防护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5(10a):2021.
[8] 姜红,胡兰,王晓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危害及防护[j].中国医院管理,2006,26(7):5356.
[9] 尹爱华.护士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j].当代护士,2005(2):29.
[10] 孙云.妇产科护士职业暴露及防护对策研究进展[j].上海护理,2008,8(6):7274.
[11] 周洁,钱培芬.灼伤科护理人员职业防护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2b):2426.
[12] beltrami em,williams it,shapiro cn,et al.risk and managements of bloodborne infections in health care workers[j].clinical microbiology,2000,13(3):365407.
[13] wittmann a,kralj n,kover j,et al.study of blood contact in simulated surgical needlestick injuries with single or double latex gloving[j].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2009,30(1):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