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范文1
马克思和恩格斯构想的计划经济是用代替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一种社会经济形式。这个经济模式的基本特征是:直接的社会劳动、直接的社会产品、有计划的产品生产、有计划的产品分配。马克思和恩格斯构想的计划经济,就其完整形式而言,在现实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不存在的。然而,不完整的、变了形的计划经济,却存在着,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之时起就着手建立的一套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体制,二是通过编制和执行各种形式的计划来分配资源、安排比例,调节各部门的关系。这两个方面结合在一起,就是我们在传统体制下所看到的计划经济。很显然,传统的计划经济是排斥商品经济的。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的确立,引发出了两者关系的大讨论,问题的关键在于两者谁是本体,它不仅直接影响到我国计划管理体制的现实操作,而且关系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对于这一重大问题,作者不是仅从概念出发,而是立足于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实际,认为“建立我国商品经济计划新体制的目标模式,必须站在发展商品经济的高度,以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为主体,逐步进行计划经济的商品货币取向的改革”。这一改革的历史起点,“是非现代商品经济型的实物经济运动结构,这种运动结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行政力量控制的产品经济和夹缝中生存的初级商品经济三者组合而由成的经济体系。”“因此很显然,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的主体目标选择应是三重混合经济形态共同向现代商品经济的转化,”,’b砖么在这一基本框架内所进行的计划经济体系的改革,就必然是商品经济取向,即计划经济体系的商品货币取向,或者称为计划经济改革的市场取向。”(见该书第14页)商品型计划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是:(1)计划主体多元化。以社会、政府、企业为乒重计划主体,进行计划系统微观基础和宏观管理再造,(2)计划对象间接化。计划管理的直接对象不是个量的企业活动,而是企业间的市场关系,不是实物性的使用价值流程,而是货币性的价值流程;(3)计划管理系统中的市场运行竞争化。以此实现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基础上计划与市场调节的主体结合。
二、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有效配皿出发,探讨计划与市场结合的运行机制
如何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要求的计划运行机制,作者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作了一系列探索,一是在计划决策权的配置上,建立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三大层次的经济主体中的分布结构状态;二是重构宏观计划管理中的信息基础。作者认为,实物计划体制中的政府计划者集中处理信息的能力与现代经济信息膨胀及信息传输方式之间有极大的矛盾,解决计划者能力不平衡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改变控制模式和重塑信息通道,这就是不断改革价格体系,完善市场体系,建立横向自动协调的信息通道,三是选择商品经济计划管理形式要坚持多样化原则。从现阶段看,要根据不同性质和不同规模的企业、不同的社会生产环节和领域、不同的经济层次、不同的产业与产品、不同的管理层次、不同的信息掌握程度、不同的时间空间等,采取不同的结合形式来实现,逐步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从发展趋势看,计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实现形式,最终将采取可调节的竞争性市场、政策性计划为主、极少量的直接计划为辅的模式,四是根据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计划工作水平,建立合理的商品经济计划管理的组织结构和动力结构。作者认为,要实现计划机制运行合理化,必须构建合理的体制基础。这个体制基础主要由宏观调控、企业机制和市场体系三个方面组成。宏观调控体制是实现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关键环节,起着导向作用,企业机制是实现这种结合的客观基础,对经济活动的细胞起着规范作用,市场体系则是实现这种结合所必须的客观环境,起着中介和桥梁的作用。三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使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现实。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这一客观形势的需要,加快对这三个方面的同步改革,解决目前存在的国家宏观调控能力弱,企业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机制不健全,市场体系发育程度低等问题。
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范文2
(二)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本单元考点:
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2、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3、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4、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5、国家的宏观调控;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二、本单元的重点、难点:
重点: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然性;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必然性;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难点: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坚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必然性;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区别和联系;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及其之间的关系。
三、热点:
正确认识当前国有经济布局上的战略调整;当前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与地位作用;打破地区封锁和部门、行业垄断;我国目前宏观调控的问题与对策。
四、考点提要
考点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中占主体地位(或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主要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和产品的分配方式。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我国的分配制度)两个方面。
1、公有制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的地位(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
2、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含义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①含义:……
国有经济:……(主导)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集体经济:……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利用。
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如股份制、承包、租赁等。
②具体内容:
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经济
含义
范围
作用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公有制经济在微观领域中的具体体现。实际上是指资产的经营方式或组织形式。)
③正确认识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①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第一、……第二、……
(补充:国有经济的控制力:A表现在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命脉的支配力;B表现在国有资产整体质量的增长力;C表现在国有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D表现在国有资产对社会资本的广泛辐射力和引导力;E表现在国有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所产生的支撑力;F表现在对社会经济运行整体态势的调控力。如:以中央重点抓的512户国有骨干企业为例,它们占国有工业企业总数一到1%,而资产总量则占55%,销售收入占60%以上,向国家提供的利税占85%)
②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也不会削弱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主导作用。(为什么?)
3、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①实现形式多种多样的原因:③有哪些实现形式:
②探索实现形式多样化的意义:④热点问题
正确认识当前国有经济布局上的战略调整
①调整的原因:
②调整的手段:
③调整的目的:
④调整不会削弱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⑤调整不会改变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我国社会主义性质:
考点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公有制经济: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
(主体)国有和集体成分
###我国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构成
(我国经济成分构成)个体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是
非公有制经济私营经济:……我国社会主义市
外资经济:……P。39场经济的重要组
(外商独资;中外合资中的成部分,而不是
境外资本部分;中外合作补充)
中的境外资本部分)
1、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性质(含义)
特点(内容)
地位
作用
2、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①是什么?
②这一制度的基本内容:……P。39(既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又要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A、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B、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就是要继续鼓励和引导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依法保护各类企业的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并对它们进行监督管理。)
3、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性。
①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决定的(根本原因)。P。40
②具体说来,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P。40-41
③符合"三个有利于"的原则
④实践证明,它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P。42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它包含两个基本方面,即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或目的)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使社会产品极大丰富,才能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而只有实现共同富裕,才能保证生产力的发展符合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保证发展生产力的成果归人民享有。
4、热点问题
当前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与地位作用
①发展:发展迅速,今后还要继续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②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作用: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考点三:我国的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劳分配及其必然性
①按劳分配的含义:(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按劳分配。它的基本内容是:……
②按劳分配的必然性: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
前提:……P。42
###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是物质基础:……P。42
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
直接原因:……P。43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对资本主义"按资分配"原则的否定。在我国现阶段,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要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③按劳分配的作用
2、按劳分配以外的收入分配方式
按劳分配(国有经济、集体经济)
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个体经济)
按资本要素分配(存在于混合所有制经济、
###我国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按生产要素分配按技术信息要素分配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按土地要素分配
按劳动力要素分配(私营、外资经济)
福利性分配(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社会保障收入
①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②按生产要素分配
③福利性分配和社会保障收入
(实行非按劳分配的几种分配方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3、社会主义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必然性
①这是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②这是由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③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1)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最终原因)
2)由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确立分配制度3)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的客观必然性4)实践证明,这种分配制度对于加快经济发展和
实现共同富裕起到了促进作用
###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的关系
区别:含义不同
联系:基本经济制度与分配制度都属于生产关系范畴,基本经济制度决定分配制度。二者都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是二者的最终决定因素。
####注意的问题
问1:劳动所得(或劳动收入)从形式上看有哪些?(劳动所得除了按劳分配收入:工资、奖金、津贴、联产计酬,还包括其他分配方式中的个人劳动所得。)
问2:科技人员的收入属于何种分配方式?(A公有制经济中的科技人员提供新技术所得收入,应属于按劳分配。B科技人员以自己的科技成果入股而得到的收入,属于按技术要素分配,也就是说属按生产要素分配。C私营企业中科技人员的工资收入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不属于按技术要素分配。D一部分科技人员,脱离原所属单位,自办科技实体,利用自身科研条件,开展科学研究,其科研成果属于归自己所有的技术商品,以技术转让方式把它卖给有关企业使用,属正常的商品交换,其所获得的收入属于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并不属于按技术要素分配。)
问3:凡劳动所得,都应给予保护,凡非劳动所得,都应一律没收。(分析:A你在国企工作,拿到的是工资、奖金和津贴。如果生产的产品不合格甚至是伪劣产品,该不该保护?显然,这种劳动所得不应保护。个体劳动者在生产和经营中偷税漏税,是法律所不允许的。因此,并非保护一切劳动所得,而是保护合法劳动经营所得。B非劳动所得有哪些?银行存款利息收入、经营风险收入、按资本要素分配所得等均属于非劳动所得。在现阶段,合法的非劳动所得受法律保护。总之,合法的劳动所得、合法的非劳动所得,都受到法律保护,不合法的劳动所得、不合法的非劳动所得都不受法律保护。)
问4:我国现阶段分配方式中的"五个不等式":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不等于社会主义分配方式。社会主义分配方式是按劳分配。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还包括其他的非按劳分配方式。
B、按劳分配不等于每个劳动者都能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①按劳分配是指……②但在现阶段,在公有制经济中,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职工等量劳动并不一定能够获得等量的报酬。③无效的劳动(如生产的产品积压)不能获得劳动报酬;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企业职工获得的劳动报酬同企业的经济效益直挂勾,各个企业经济效益不同,职工的收入不一样。④在现阶段,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并非存在于每个个别场合,而是存在于许多场合的平均数中,使"不等量"围绕"等量"上下波动。
C、劳动收入不等于按劳分配收入。在现阶段,劳动者的劳动收入主要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公有制经济中企事业单位职工的按劳分配的收入、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经营风险收入中经营者凭借复杂劳动而获得的劳动收入。由于按劳分配的前提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非公有制经济基础上获得的劳动收入均不属于按劳分配收入。
D、非劳动收入不等于剥削收入。剥削收入是指私营企业主和外商凭借资本所有权获得的剩余价值。这种剥削收入是一种非劳动收入。而按资金分配收入(如股份分红、银行利息、债券利息),风险收入(如股票交易、期货交易、企业承包者和经营者的风险收入),等不能说是剥削收入。
E、收入悬殊不等于分配不公。收入悬殊不一定是分配不公造成的。现阶段,由于分配方式多种多样,会造成收入差距。对目前收入悬殊问题应区别对待。要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调节高收入,规范收入分配,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考点四: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1、资源和资源配置
2、市场和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含义:……P。46
3、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
①区别
②联系
比较市场经济商品经济
区
别
含义不同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是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
考察问题的角度不同相对于计划经济而言,讲的是资源配置方式相对于自然经济、产品经济而言,讲的是是否为了交换
出现的时间不同形成于资本主义社会初期,自由竞争阶段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和私有制产生时期
联系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基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要求
4、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①平等性
②竞争性
③法制性
④开放性
平等性(由什么决定?--价规的作用决定。价规要求交双方遵守"等价交换"原则,这一原则决定了经济活动的参加者之间是平等的关系)
竞争性(为什么存在竞争?--商品经济的产物。其积极意义是:有利于社会劳率的提高和行业的技术进步,有利于消费者,通过消费促进生产的发展)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法制性(市场经济在竞争中会引发利益矛盾。处理矛盾的准则是法规。所以,每个经济活动的参加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的规范,也能够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这也是依法治国的要求。)
开放性(由什么决定?--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的广泛发展。开放性是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内在属性,它促进了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从市场经济的四个方面的特征及其关系可说明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
5、一般特征之间的关系:
###市场经济有哪些要素?市场经济如何通过它的要素来配置资源?
(1)供求:供求是市场机制的基本要求,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和前提。
(2)价格:价格是市场运行信号灯,引导资源配置的指示器。市场价格的升降,给供求双方同时发出信号。价格提高,将会促进生产,增加供给;反之,则起到抑制需求的作用。通过价格的双向调节,使供求在新的水平上实现平衡。价格是市场机制的核心要素。
(3)竞争:竞争是市场机制的本质要素,是市场活动的灵魂。没有竞争,价格的决定、
价值规律的作用都无从谈起,也就无法发挥市场的配置资源功能。
总之,通过竞争,价格在供求影响下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引导社会资源向效益高、急需发展的产业和企业流动,即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6、热点问题: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部门垄断
考点五:国家的宏观调控
1、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①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
②市场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
2、国家宏观调控的任务
①宏观调控的含义
②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
3、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
含义
内容(作用)
###
解决办法:
宏观调控
注:对市场经济的内涵一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的作用;
应注意把握两方面:二是要有国家的宏观调控。
(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不仅要求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而且需要有国家的宏观调控。只有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才能克服市场的种种缺陷,把"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结合起来,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不能认为只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才有宏观调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手拉手,向前走")
4、热点问题:我国目前宏观调控的问题与对策
①问题:各地不根据实际情况就乱上项目,高档宾馆、大型商品严重供过于求;陆续发生"彩电大战"、"冰箱大战"、"空调大战";不少地方水果卖不出去烂掉;大量的商品房无人购买而长期闲置等。
②产生问题的原因:第一,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还很不完善,特别是大多数国有企业还没有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的自我约束机制还不健全,不少企业的经营活动还要受"长官"意志的支配。第二,市场不发达,信息不灵,导致盲目决策。第三,我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间接宏观调控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和完善起来。
③对策:A、完善市场体系,发挥其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B、加强宏观调控,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进行调控经济。
###市场调节(不是市场经济)的弱点和缺陷:
原因后果
自发性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都是在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下追求自身的利益出现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的现象
盲目性生产者和经营者各自独立,分散的地位造成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
滞后性由它的自发性、盲目性和资源配置的实现方式决定导致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特别是在农林及大型项目建设上影响更明显
(正因为市场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所以,必须要依靠国家的宏观调控。)
考点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性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①②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比较"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内容不考)
比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区
别与社会制度结合不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资本主义基本制度
基础不同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资本主义私有制
目的不同实现共同富裕获得剩余价值
宏观调控程度不同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为什么?P.60)虽然国家可以采取某些措施干预,但仍处于无政府状态
相同点都具备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计划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计划的区别
(1)在调节经济中的地位、作用不同。前者是配置资源、调节经济的主要手段,起基础性作用的是市场,计划起辅助和补充作用;后者以计划为基础和主要手段进行资源配置。
(2)计划的内容不同。前者主要是在合理确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搞好经济发展预测、总量调控、重大结构与生产力布局规划,集中必要的财力物力进行重点建设等方面发挥作用;后者对每个企业生产经营、产供销、人财物等方面作具体规定和管理。
(3)计划制定和实施途径不同。前者自觉遵循价值规律,通过综合运用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来实现;后者无视价值规律,主要依靠指令性计划以及其他行政命令,通过直接指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来实现。
###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的关系
(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二者缺一不可。
(2)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实际上就是发挥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价值规律的三个方面作用,归结为一点,即优化资源配置。市场经济是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会给整个国民经济带来高效率。
(3)市场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市场的自发性会带来盲目性。市场虽有灵敏性特点,但不能反映供需的长期变化趋势,具有滞后性。因此,必须加强和改善国家的宏观调控,这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学法指导:在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是什么?市场--什么是市场?--什么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市场的调节作用是否万能的?(不是)--国家的宏观调控--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典型题例
背景:近年来,由于对市场监管不力,市场上不时传出"毒大米"、"毒油"、"毒月饼"、"黑心棉"等事件。这些事件严重地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
辨题: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就是强化国家对市场的监管。
答:(1)、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加大对市场监管力度,坚持依法治市。(2)从经营者角度看,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需要经营者提高自身素质,依法经营。(3)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需要消费者提高权益观念,敢于同违法行为作斗争。(4)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也离不开舆论和社会的监督。(5)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必须德法并举,国家、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努力。
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也必然会引起贫富差距,导致两极分化。
答:①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②允许和鼓励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利用和发挥生产要素的效能,提高生产要素的效率,发展生产力,也会造成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③把按劳分配入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体现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一方面,我们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另一方面,我们又要加强宏观调控,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防止两极分化。
"孔雀东南飞",是人们前几年对西部地区的人才等资源向东部沿海地区流动的这一形象说法。现今,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将会出现"孔雀飞西北"的现象。请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简要分析说明这种经济现象。
答:(1)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客观要求。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要求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然后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因此,就先有"孔雀东南飞",再有"孔雀飞西北"的现象。(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是市场调节作用与国家宏观调控的统一。过去的"孔雀东南飞"是市场作用的结果,而现在的"孔雀飞西北",则是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共同作用的结果。
五、典型题例
1、(单选)在我国现阶段,必须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就要求在社会总资产中(全国高考D)A、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逐步下降B、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逐步上升C、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超过私营经济D、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超过非公有制
2、(单选)"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这两种不同提法的区别在于(全国高考A)A、是否把承认非公有制经济视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B、是否承认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C、是否认为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生活中起主导作用D、是否认为公有制经济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有所下降
3、(单选)在我国现阶段,不同国有企业的职工,付出同样的劳动,获得的劳动报酬也会有所差别,这是因为(全国高考题B)A、贯彻按劳分配能使企业中的一部分人先富起来B、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与企业的效益是联系在一起的C、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与企业的利益是联系在一起的D、按劳分配与按资金分配是结合在一起的
4、(单选)1993年至1997年,我国政府对经济运行采取有效的宏观调控,国民经济由"高增长、高通胀"转变为"高增长、低通胀",世界舆论认为我国成功实现了国民经济的"软着陆"。这充分说明社会主义条件下(全国高考B)A、市场经济以宏观调控为基础B、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内容C、低通胀以高增长为必要条件D、高增长和低通胀是相互相成的
5、(单选)我国正在建立的市场经济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主要表现为(全国高考B)①我国的市场经济是有计划指导的②我国的市场经济与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相联系③我国的市场经济与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相联系④我国实行市场经济的目的,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6、(全国高考,辨析)在我国现阶段,"共富"必须"先富","先富"必然"共富"。
答:(1)共富指的是共同富裕,先富指的是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2)在我国现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发展不平衡,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能调动广大劳动群众的积极性,共同富裕不等于也不可能是全体人民同时同等程度地富裕起来,因此,共富必须先富是正确的。(3)先富的根本目的是共富,国家只有一方面提倡先富帮后富,另一方面对于收入过分悬殊的现象实行干预和调节,才有助于防止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否则,先富未必共富。
六、基础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据报道,在浙江,国有经济总量借调整之机,迅速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退出,20多年来,在高速发展的个体、私营经济包围下,国有经济以年均增长18%的高速度发展。这说明(D)A、国有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是对立的B、个体和私营经济的发展太快C、国有经济总量越小,经济发展越快D、国有经济能够在竞争中发展壮大
2、根据上述材料,国有经济从一般性竞争性行业退出意味着(B)A、国有经济是否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不影响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性质B、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并不要求在各行各业都占支配地位C、国有经济只要退出一般性竞争行业,就能够发挥主导作用D、国有经济不要与其他所有制经济比高低
3、深圳建材集团作出决议,同意留英博士沈浩以个人专有技术作价510万入股国有企业。沈浩博士所获得的510万元属于(C)A、按劳分配所得到的收入B、按资本要素所得到的收入C、按技术要素所得到的收入D、按信息要素所得到的收入
4、上题中深圳建材集团作出这一决议的事实表明(C)①科学技术也是生产要素,可以参与收益分配②技术也可成为商品,有使用价值和价值③沈浩收入由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组成④国家鼓励个人以技术入股国有企业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
5、多年来,音像市场走私、盗版音像制品的情况屡禁不止,在一些地方甚至泛滥成灾,音像制品集中经营场所沦为非法音像制品集散地这一事实反映了(B)A、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特征B、市场调节具有弱点和缺陷C价格和供求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D、生产经营者不懂得经济活动应依照市场经济的法规进行
6、非法音像制品在一些地方泛滥成灾,这就要求国家(D)A、取缔、关闭音像市场B、对走私、盗版音像制造者课以重税C、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D、加强对音像市场的管理调控
(二)不定顶选择题
7、我国现阶段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下列做法符合这一分配制度的有(AB)A、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B、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C、凭借行业基础和某些特殊条件获得个人额外收入D、规范收入分配,消除收入差距,防止两极分化
8、商品经济与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表现为(AB)A、市场是和商品经济同时产生和发展的B、商品经济越发达,市场的规律、作用也必须相应地扩大和加强C、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是区分不同类型商品经济的标准D、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就是依靠市场的调节作用
9、国家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控制和调节。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ABCD)A、保持经济总量平衡B、抑制通货膨胀C、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D、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三)辨析题
10、
###补充练习题:
1、国统一开通举报电话,是政府运用(C)进行宏观调控。(2001年全国高考)A、经济手段B、舆论手段C、行政手段D、法律手段
2、经过15年的艰苦谈判,中国在2001年12月11日正式成为WTO的成员国。加入WTO后,我国市场上国内外企业间的竞争将日趋激烈。这是因为(B)(2002年春季高考)A、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迅速提高B、中国市场将成为开放统一的市场C、中国市场的商品需求基本饱和D、中国政府不再调控市场经济活动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完全由企业自主制定价格。(2001年京、皖、蒙春季高考)
答:(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建立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机制,企业应当享有价格自。(2)商品的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企业自主定价应遵循价值规律,任意提高或降低价格是违背价值规律的。(3)价格变动事关整个经济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企业之间发生的各种不正当的价格竞争,会损害社会的整体利益。因此,政府必须对市场价格变动进行调控。
4、过去不少企业在生产和经营上遇到问题是"不找市场,找市长",而今是"不找市长,找市场"。这一变化说明了(BC)A、企业和政府脱离了关系B、市场对经济活动的调节作用增强C、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主要是依靠市场调节作用来实现的D、我国政企关系已完全理清
5、在我国,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与坚持坚持生产力标准是一定的,这是因为(B)A、公有制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是完全适应的B、要促进生产力发展,就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C、公有制能适应不同层次的生产力D、只有公有制才能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6、"分配方式本质上毕竟要取决于可分配的产品的数量"。这就是说(B)A、实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本质特征B、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决定分配方式的物质基础C、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D、产品多少直接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
7、上海市250户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平均每100元资本金中,59元是国有资本,41元是包括海外资本在内的社会资本。安徽美菱集团公司国有经济控股33%,只有3。8亿元国有资本,支配推动了20亿元的社会资本。这说明(D)A、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B、国有经济控股比例达到33%,就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C、国家和集体控股的比例应在50%以上D、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8、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根据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把一些小型企业出售给私人,这不是实行私有化。因为(B)A、企业资产的所有制性质没有变B、私有经济在国有经济中的地位没有改变C、企业向国家承担的纳税义务没有改变D、企业受国家法律、政策的制约没有变
9、三峡工程建设进展顺利,预计2009年并网发电。三峡工程的兴建表明(D)A、我国具有世界上最强的综合国力B、各地区、各部门、各企业利益是完全一致的C、国家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D、国家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
10、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仍需计划,这种计划应(D)A、对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B、主要通过经济杠杆,以指令性计划来完成C、通过直接指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来实现D、自觉运用价值规律,以指导性计划为主
11、近年来,我国先后颁布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令。这些法令的颁布和实施说明(ABC)A、市场经济实质上是一种法制经济B、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经济效益多元化,必须用法制来规范C、社会主义统一开放的大市场,必须是公平竞争和有序的,必须有法律来保证D、法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
12、2001年4月3日《经济日报》报道,一副OK眼镜国内的价格最高可达7000多元,而在美国的售价不到200美元。OK镜疗法需要各种医疗技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作支撑,但这种尚不成熟的疗法在中国各地遍地开花,不少医院转入OK镜专诊室的眼科大夫对此并无专门研究,一些基层医院甚至普通商店都在经营OK镜。因戴用OK镜引起急性细菌性结膜炎、角膜炎而到医院就诊的近视患者日益增多。(1)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什么经济学道理?(2)针对(1)的结论,你认为应如何解决上述问题?
答:(1)上述材料反映了市场存在着弱点和缺陷,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和自发性。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都是在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下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这样,在市场利益驱动下,市场上就可能产生一些不正当的经济行为。(2)国家应加强对OK镜市场的宏观调控,运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加以调节。一方面,要制定进入OK镜市场的相关标准;另一方面,要严格规范经营OK镜的经济行为,对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要坚决加以制裁。
13、某企业改为股份制企业时,企业负责人购买了该企业面值60000元的股票,年底分红时,该负责人获得了10000元股息。这10000元收入属于(BD)A劳动收入B、资本收入C、经营收入D、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
14、
15、2000年5月29日,《人民日报》报道,增加品种,扩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是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面对激烈竞争提出的四项对策之一。提高市场占有率所体现的经济学道理是(BD)A、市场占有率越高,其商品价值量越大B、交换是实现商品价值的关键C、市场占有率越高,商品的使用价值就越大D、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6、国家冶金局确定,2000年我国压产1200万吨钢,钢产量不超过1。1亿吨,钢及钢材产量均减产约10%,以促使钢铁价格逐步回升,效益增长。这表明(B)A、商品价格由价值决定性B、我国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C、供求关系决定企业效益的状况D、我国钢铁行业市场调节生产的能力还不强
17、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实行宏观调控,其特征有(ABCD)A、主要通过价格、利率、税率、汇率等经济手段实施调控B、国家计划以市场为基础,总体上属以指导性的C、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不再直接干预D、法律规范、信息指导,成为调控的重要手段
18、
19、实施西部大开发是政府行为而不是市场行为。
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范文3
关键词:转轨经济学 华盛顿共识 激进式变革 渐进式变革
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基本特点主要包括:从经济体制方面表现出来的内容来看,是由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而从经济发展模式方面来看,则主要表现为越来越多地依靠于市场机制校正跳跃式发展所形成的社会生产结构,而缺乏经济核算和生产者激励机制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则更多的表现为社会再生产循环的困难程度,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增长方式转变正是从解决这些矛盾的实践中开始的。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两分法,主要是针对计划经济体制排斥经济核算、不注重生产者物质利益等重要问题,从而最终采取了放权让利的改革方式。
转型经济学:超越渐进与激进
本文所指出的所谓的转型经济学就是指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转轨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经济学视角下的转换,即经济学范式转换。从人类社会有经济这一现象开始,人类的经济增长方式就依次经过了多种转化形式:产品运营、资产运营、资本运营。而随着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很多理论界学者也把知识运营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来运作。因此,可以看出,我国由改革开放以前到现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转型:其一就是经济制度的转型,即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其二就是现在理论界一直都在提倡的经济增长方式与人类实践模式的转型,即常见的宏观与微观的相互转型。这两种转型都是局部与整体、个别与一般、微观与宏观的相互关系。本文以转型经济学的两个重要的代表流派为切入点,分析这种部分与整体、个别与一般以及微宏观之间的关系,以此来详细阐述我国经济两分法的走向历程。
(一)华盛顿共识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多数拉美国家陷入了长达10余年的急剧通货膨胀和债务危机爆发的经济困难时期,经济学家约翰·威廉姆森认为的实行紧缩的政策防止通货膨胀、削减公共福利开支、金融和贸易自由化、统一汇率、取消对外资自由流动的各种障碍的限制,以及国有企业私有化、取消政府对企业的管制等方式,在当时均得到来自于世界银行的大力支持,即“华盛顿共识”。后来这些观点又被称之为“新自由主义的政策宣言”。随着全球化的日益盛行,“华盛顿共识”从而形成广泛的社会认可。
“华盛顿共识”在最初的时期,受到了来自于国际金融组织的热烈欢迎,其中的很多政策都是以经济学的教科书知识为基础的。“华盛顿共识”认为,国家经济的转型必须依靠三大支柱的支持:即价格的自由化、私有化、宏观经济的稳定化。价格的自由化也就是在本国经济中实行自由价格,让市场价格能在经济中起引导作用,并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私有化的支撑与实行可以使最大的市场主体—企业产生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激励效应,稳定化主要是指宏观经济在价格上的持续稳定性,使价格体系能够随时对市场上不同的商品稀缺起调剂作用。“华盛顿共识”还认为,国家经济在转型中一旦引入市场体制的改革,将很快收获利益,生产效率也会大幅度提高。因此,转型必须是激进的、爆炸式的发展模式。
(二)制度经济学对转型经济的观点
制度经济学研究是主要以制度作为研究对象,来研究制度对国家经济行为和经济发展趋势的影响,以及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又是如何影响制度的演变和发展的。西方现代经济学各发展流派在不断的发展完善,而制度经济学在现当代的转型经济学发展领域里是一支特别引人注目的经济学分支。它强调立足于个体间的互动经济关系来解释其所产生的经济活动,它最先确立了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以此经济关系作为研究的重要起点,并反过来确定以一个总量的标准如何对整个经济活动做出一定量的安排后果这一研究思路。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跨度中,制度经济学在研究方法论的领域中,颇为引人关注。
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现代微观经济理论中所提供的制度经济学这一特殊角度的基础上的。当前在西方国家对制度经济学做出很大贡献并同制度经济学共同发展的经济学家主要包括:科斯、诺斯、威廉姆森等。这几位学者认为:市场之所以能够充分的发展主要是依赖于足够的制度建设。在经济学中最前沿的理论是现代微观经济学,这一理论包含了市场信息不完善这一特点。所以,市场良好、持续的运作必须依靠市场提供的完备的信息,这样才能使市场的经济主体对一切信息了如指掌。反之,不完善的市场信息将无法保证市场良好作用的发挥。
反思:转型经济学的两种改革道路
回顾我国30多年以来的经济改革历程,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第一阶段性表现为1979年底召开的以后我国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第二阶段是在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时所提出的在我国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第三阶段是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提出的我国改革目标,即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三个阶段被形象地誉为中国经济的三座里程碑,更是我国经济改革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改革开放的开始阶段即改革实践过程的设定阶段、双轨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形成和渐进式改革道路发展的确认阶段、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全面转轨的阶段。从我国经济发展的视角来看,经济改革的理论基础是在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经济改革理论必须是以指导改革实践、服务于改革实践为研究对象的一种规范性理论。
(一)经济改革理论
经济改革有一个重要的构成要素即经济改革理论这个基础性要素,社会在对待经济体制改革的态度一般是首先强调利益关系,但是并不受自身利益决定,更取决于人们对经济改革所采取的根本措施是否符合社会公正性的判断。换言之,亦即社会公众对社会问题中的公正性的某些基本价值,即国家意识形态的认识。而一旦当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发生变化,那么必将影响到整个社会的价值观的变化。这就表现为经济改革理论研究要受到经济实践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在各个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由于段性特征不同,相应也有不同的理论出现,但由于理论本身还存在着一定的反复性,势必导致经济改革很难从时间上来划分出清晰的、截然不同的发展阶段。
纵观我国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历程和我国经济改革理论的发展,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国必须沿着社会主义制度的方向来发展经济,这点已经在我国学术界得到了共识。这个过程不仅是对原来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大胆突破和扬弃的过程,更是对市场经济重新认识的过程。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普遍认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三大特征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这也是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对社会主义制度属性的定义。
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学术界以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形式和体制模式的高度,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的关系、价值规律和市场的关系进行了剖析,得到结论: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仍旧是商品经济。同时,还进一步提出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上的,从而摒弃了传统的计划经济观点。而对于我国公有制的改革理论探索,始终贯穿于经济改革和体制转型的整个过程中。对于这方面的理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理论中只能是单一公有制的理念,提出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局面必须是混合经济的共同发展,对社会主义发展的经济制度进行了重新定义;第二,在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上,对原来传统的国营经济形式进行了否定,提出了多种公有制形式的观点,并使股份制逐渐成为一种公有制的全新形式;第三,在所有制关系方面,面对从宏观到微观企业财产组织层面的发展这一主要问题,提出了两权分离的具有较强实践性的理论。并引入了西方经济学对于产权的理论和方法,对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和对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改革同步进行研究和实施,最终解决了所有制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问题。
如果从收入分配这一社会现实来看,这一改革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按劳分配的平均主义观念,并在很大程度上对效率以及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问题给予了关注。同时还对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收入分配提出了理论思考,充分地肯定了劳动力个人所有制和劳动力市场是现实存在的,并提出了要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紧密结合起来的经济体制。
(二)商品经济理论和市场经济理论
30多年的改革开放,让理论界对经济体制的发展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经济改革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突破就是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理论,这一理论是通过经济改革理论的发展而奠定的理论基础,为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启动和局部突破提供了重要以及必要的理论基础。其实这一商品经济理论就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初期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理论原型,这就是所谓的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的学术观点。进入20世纪80年代的中后期,学术界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理论基础上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理论。以市场取向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经济改革理论是建立在改革开放全面启动的基础上的,并根据当时的经济体制运行的实际问题而提出的,是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彼此之间关系的一种深入探索,并具有倾向性和过渡性。
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依赖于我国农村的和非国有经济体制的迅猛发展,我国一方面在实行改革开放,另一方面又在借鉴国外的经济理论,使得我国的经济理论由改革初期的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理论内容,转变为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要取向的改革内容。市场经济理论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更加突出了市场的本质、市场的有效调节以及市场经济在发展运行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时还充分肯定了市场的主导可以决定大量的经济活动这一社会现实,并对生产要素应该进一步商品化、市场化给予肯定。这一过渡性的改革理论为我国更进一步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
随着西方比较经济学的引入,以经济改革理论为理论基础,理论界重新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存在着不同的经济体制模式,明确将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划分为宏观调控、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微观基础企业主体这三个互相有机结合的层次。经过多达十几年的经济改革理论和社会实践的探索和激烈辩论,我国经济改革的市场化方向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逐渐被确立起来,即我国开始由计划经济体制转为市场经济体制。
结论:我国经济转型的两分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尤其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也由原来的农村经济改革转移到了城市国有企业的经济改革,并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铺开。经济改革的理论研究重心已转移到了经济改革的战略如何选择的问题上。这一理念主要包括:改革目标的探索、经济改革的基本思路、经济改革的基本策略以及主要步骤等问题的涉及和选择。
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形成的传统的社会文化、思维模式、风俗习惯、道德观念等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着改变,但是这种改变是需要在一段漫长的时间积累中培育和引导的。更主要的是,这些内容上的经济体制是与正式的经济制度的变化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的。总之,经济改革理论是与经济实践互相作用并不断发展的,它向前迈进的每一步都是由于随着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入遇到的需要解决的新问题而提出的,那些不能按照传统的理论来解决的实际经济问题都将是理论发展的新起点。
参考文献:
1.莉.转型经济学的“转型”:超越渐进与激进的两分法.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2)
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范文4
关键词:唐传奇 《窦》 唐代商品经济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商品经济相当发达的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对传奇创作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较之六朝小说,唐代刻画商人形象、心理,表现商人经营手段或以商业活动作为背景的小说明显增多,与商品经济的联系明显增强。温庭筠的《乾馔子・窦》就是这类作品的代表之一。
《窦》收集在宋初李等编纂的《太平广记》卷二四三中,注出温庭筠的小说集《乾馔子》。小说由相对独立又互为连贯的六个故事组成:种植榆树、制作“法烛”、购买小海池造店、购小宅得美玉加工出售、献闲地讨欢心以荐官、以木材造陆博局出售。它选材独特典型,故事生动有趣,人物性格鲜明,详尽地叙述了窦发家致富的传奇经历,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有商业眼光、头脑灵活的商人形象。
从窦发财致富的六件事中可以看出,窦采取的是多种经营、灵活经营的方式,他先后从事过种植业、燃具加工业、旅馆租赁业、玉器加工业、木材加工业等。窦有着商家特有的敏锐的商业眼光,注重市场需求,经营手段灵活多样。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在不长的时间里就积攒了万贯家财。在唐传奇所描写的商人形象中,窦无疑是刻画得最为细致,塑造得最为成功的商人之一。
《窦》之所以成功,与唐代商品经济的繁荣是密不可分的。通过对这类作品的剖析,我们可以看出,商品经济的繁荣,对传奇创作带来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促使传奇创作者观念进一步转变
传统文化中“重义轻利”的道德观念和“尚本抑末”的经济思想,使商贾阶层一直处于被轻贱、被压抑的地位。传统观念上,“士、农、工、商”,商居其末,唐初仍把“抑工商”作为国策。但中唐以后,商风大盛,世代耕耘的农民纷纷弃农经商。受商业大潮的冲击,一些政治上有远见的士大夫、儒家名士勇敢地抛弃了抑商观念。于是,重商观念一度得以盛行。随着商人阶层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商业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提高,在现实社会中,也冲破了“工商之子不当仕”的规定。
社会的变革,必然影响到敏感的文人学士。他们逐渐改变不屑与商贾为伍的清高态度,开始从相对封闭的圈子中走出来,留恋繁华的城市,出入市井,与商人、名工巧匠、出色艺人等交游,不再以谈钱为耻,越来越具有一种世俗平民化的特征。特别是在唐代中后期,未入仕的平民文人人数众多,其中不少本来就出身商人家庭。在金钱面前,一切都黯然失色。文章已不仅仅是读书人的案头之物,不仅仅是经世安邦之大业,同时也具备了商业化的色彩,有些文士甚至公开为自己的文章标价,文章成为文士谋取功利的工具,成为可以用来交换的商品。《太平广记》中的《大唐新语・李秀才》篇里就有这样的描述:李生在“京辇书肆中,以五百钱赎得”李播郎中昔日用以行卷的诗作。唐中后期后,文人与商人等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他们相互熟悉,相互影响,逐步产生了一批受到市民思想、感情和艺术趣味的熏陶,并愿意为市民阶层服务的文人士子。千百年来的传统观念产生了裂变。
促使商贾类传奇大量出现
唐代商贾类传奇小说,是指唐传奇中描述商贾、商人妇等在社会、家庭和个人三方面生活的作品。汉代历史书籍中也出现过商贾类小说,如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但其数量和质量都不及唐代。
大量以商贾生活为题材的作品的出现,在唐以前是很少见的。据《太平广记》并参照学术界有关研究成果作初步统计,唐人涉商类作品有五十多篇,主要代表作有《李珏》、《江淮贾人》、《窦》、《卢延贵》、《贩海客》等。这些传奇小说,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色彩斑斓。
从表现手法来看,有志怪式的描写,如《河东记板桥三娘子》;有写实式的描写,如《乾馔子・窦》;有背景式的描写,如《霍小玉传》和《李娃传》;有片段式的描写,如《纪闻》中的《裴先》和《吴保安》;也有身份式的描写,如《酉阳杂俎》中的《王布》。
从反映的社会背景来看,以大都市作为创作背景的小说越来越多。其中,以长安作为故事发生地的小说最多,如《古镜记》、《任氏传》、《柳氏传》、《霍小玉传》、《李娃传》等;以洛阳为故事发生地的有《湘中怨解》、《甘泽谣・园观》、《传奇・孙恪》等;以扬州为故事发生地的有《南柯太守传》、《玄怪录・元无有》、《玄怪录・张老》等;以金陵为故事发生地的有《柳毅传》、《谢小娥传》等;以广州为故事发生地的有《传奇・崔炜》等。《乾馔子・窦》便是以长安为创作背景的。
从刻画的人物形象来看,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商人形象。有的腰缠万贯、富可敌国,如《中朝故事卷》里的王酒胡、郭七郎等。有的唯利是图、行为不端,柳宗元的《鞭商》,就塑造了哄抬物价,靠诈骗手段牟取暴利的奸商形象。有的是经营头脑灵活的商人,如《任氏传》中的任氏。还有的是重义轻利的正派商人,《太平广记》中《吕乡筠》篇中的洞庭商人吕乡筠、《李义琛》篇中的陇西李义琛兄弟便是代表。而《窦》中的窦最为典型。他是个富有同情心的正派商人,曾接济米亮七年,不过问任何原委,米亮知恩图报使窦获钱无数,窦便把整座屋宅并房契,无偿送给米亮作为酬谢。窦年老之后,“分其见在财等与诸熟识亲友。至其余千产业,街西诸大市各千余贯,与常住法安上人经营。不拣日时供拟,其钱亦不计利”。这些商人或极尽奢侈,或克勤克俭,或历尽艰险,或经营有道。作者不时地流露出对他们的同情、理解、鞭挞和赞美,不断接近经商活动的本质,准确地反映唐代商人势力迅速崛起的时代特征,并透露出对世俗物质利益关注的价值取向。
促使传奇创作风格趋于通俗化
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读者群的出现,促使唐传奇创作风格的通俗化。这种通俗化的基本特征是题材中多为日常琐事,表现多率真自然,语言尚俚俗明白,效果求怡心娱目。
唐传奇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兴起期、繁荣期、衰退期。尽管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内容,显示着传奇小说不同的发展轨迹。但就整个唐传奇而言,却有着共同的特征和长处。首先是题材上的写实性增强。从志怪为主到写实为主,是唐传奇的一大进步。传奇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体裁,在开始时并不为人所看重。文体卑下,本为游戏之笔,因而题材没有限制,没有严肃的内容要求,也没有程式的束缚,从而可以吸纳当时比较正规的文体,如诗、文、史等所不能容纳的内容。琐屑的日常生活小事,流传朝野的笑话和佳话,民间流传的精怪传说,有悖礼教、动人肺腑的爱情故事等,都可以成为传奇的题材;同时,一些不能在诗、文、史中占一席之地的普通人物如妓、仆婢、商贾、侍妾等,形成了唐传奇中最为出色的形象系列,具有巨大的文学价值和认识价值。其次是体裁上从笔记体发展到故事体。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事务的日益复杂,以前短小的笔记体小说已无法满足世人通过文学了解社会生活的需要。从传奇开始,小说发展为传记式的故事性作品。这种传记形式,不仅表现在以人物为标题,还表现在写一个人的故事,委曲完备,首尾呼应,结构完整。《霍小玉传》、《刘无双传》、《步飞姻传》等无不都是如此。再次是创作手法上的虚构性。传奇虚构的方法大致有两种:一是真伪互陈、借彼形此,如《莺莺传》、《东城父老传》、《霍小玉传》等,它们大都是历史故事、社会传闻或前代小说素材,但传奇并不受文字记载和社会传闻的束缚,而是自觉地进行虚构;一是凭空捏造、任意而行,如《元无有》、《陶尹二君》等,本系子虚乌有,是作者凭空虚构的。最后是情节完善,语言平易细腻。情节结构上,从六朝“粗陈梗概”,发展到有头有尾、结构完整、内容丰富的长篇故事,从一般的风致有趣发展到叙述委婉曲折的优美故事,篇幅普遍成倍地增长,情节变得波澜起伏;语言上,唐传奇的语言日益生活化、口语化和俚俗化,情节也臻于完善,如《窦》全篇,以窦的经商致富史为线索,通过六个小故事,以平实细腻的语言,向读者呈现了一幅完整的人生画卷。
总之,商品经济的发展,都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重商思想的抬头,使我国小说发展到唐传奇,内容题材、体裁样式、创作方法、情节语言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和进步,形成了我国小说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对后世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宋・李:《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版。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南开大学中文系:《中国小说史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4.薛洪:《传奇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5.王恒展:《中国小说发展史概略》,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范文5
【关键词】物流业 交通运输 发展 对策
在我国中长期经济发展纲要规划中,物流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都是重点内容,物流业的发展离不开运输,我国物流业物流业与交通运输的联动发展在近年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效,但如何突破现有瓶颈,迎来更大发展,亟待研究。
一、现代交通运输
现代交通运输准确应该是指依据系统运输理论以及现代商品经济发展对运输的各种要求,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从追求整个系统的高效服务和控制低成本的双层目标出发,通过各种技术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从而建立拥有适应现代经济和技术发展基本特征的交通运输系统。现在的交通运输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偏好是实现交通运输发展最有效的途径。受到物流企业形式的单一传统发展的影响,使其相对应的交通运输经济还以服务单一、大批交易量订单等粗放型形式为特征。因此,物流业服务质量的提升必然制约了现在“粗放型”特征的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
二、现代物流业
物流活动主要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设计、规划、包装、运输、保管、装卸和搬运。物流信息、物流成本、物流服务质量是现代物流的核心,并且其能够有效提升商品附加值。从商品价值理论的角度出发,产品或劳动服务的价值有形态价值、占有价值、空间价值、时间价值、心理价值五种不同的价值形态。而现代物流通过仓储、运输、保管等方式不仅有效缩小了供需之间的空间距离,并且使发生在不同时间的生产、销售、消费能够同步进行,从而实现了商品价值的时间与空间的统一。现代物流通过便捷、多样化、低成本、个性化的服务提高了顾客的忠诚度和满意度,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偏好。
物流业是一种商品中介的载体,显而易见物流是商品流通的基础,但商品流通方向又受到其目标市场的引导。从而,物流业贯穿在商品的供应、销售、售后服务等多个环节。在每个具体的环节构建中,都应该用最小的成本来实现最大的物流效率,从而形成企业的综合物流系统。综合物流系统主要包括仓储、综合运输模式、售后运送等子系统。由于物流成本逐渐增大,大多数中小物流企业在战略目标与资本的约束下,难以实现综合系统运作模式。许多物流企业以单个物流子系统运营,交易成本高,并且在市场分散环境下,各综合性物流企业很难形成。
三、交通运输与物流业发展的联动机制
自然情况下,商品的空间和时间状态是相对稳定的,但运输的再分配、搬运、运送等活动恰恰是改变商品时间、空间状态的主要手段,它也就能以不同的方式地实现改变商品时间和空间状态的全部任务。在上述现代物流概念产生之前,乃至在今天,很多人都将运输简单的等同于物流。究其原因是表面上物流中的物理部分主要是由运输活动来完成的,运输是物流功能的体现。据调查,在物流成本中货物运输费用往往占到总成本的60%之多。从上述论证中很容易看出,现代交通运输经济效益的实现与科学管理必须充分考虑其对物流运作的要求以及对物流营运效率的影响;而现代物流的规划与运作也必须借鉴目前实际的交通运输的能力和允许范围。
四、交通运输管理与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对策
(一)推进道路物流业的发展
道路物流业的发展能够促进我国道路货运业与物流业的共同发展,有效实现节能减排的重任。道路物流业的发展,一方面有利于通过市场行业准入制度的完善推进物流企业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交通资源利用率,也是提高货物运输市场规范化的必要途径。企业经营面临的顾客化、不确定性、竞争的外部环境的改变也使得道路运输企业由以前单纯为提高利润而降低成本转变为更多地考虑提升顾客满足度、资源集约利用以及环境保护。
(二)运用新型运输工具和替代能源
成本控制作为物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有效方式。在物流业与运输经济联动发展机制下,如何降低物流成本中的最主要部分货运成本成为联动发展的根本动因,而降低货运成本就要从运输工具和能源入手。在货运发展的时间方面就要进一步提高重型专用车辆的比重,大力发展集装箱牵引车和重型柴油车,给适合长距离运输的液态以及气态货物的特种车辆、散装货物、冷藏货物等车辆的购买给予补助与政策优惠。各种高科技新型节能运输工具的应用也将使物流企业降低运输成本成为可能;另一方面,资源有效利用与环境保护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新型能源的使用也将推动货运成本的有效降低,比如现在一些试点省份已经实施的正大力推广使用乙醇汽油,这种汽车维持原动力性能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发动机不需改造并且尾气排放中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及碳氢化合物均减少三分之一以上、能源利用效率大大提高。
(三)有条件地推进现代化交通运输业
我国公路运输现代化方面还有许多具体问题有待解决,比如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土地等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仅仅依靠资金投入来增大货运能力的手段已经变得不可行了。当前的公路货物运输系统需要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才能实现现代化,先进的技术装备是硬条件,科学合理的运输调度是软条件,两者的结合就能在单位的公路货物运输资源上挖掘出更大的运输潜力。推进我国公路货运现代化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管理现代化,二是装备现代化。在管理现代化方面,就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调度新体制,同样的货运量下,实现省时、省力以及资源的节约。
五、结语
交通运输对物流业的发展影响机制是复杂的,笔者根据工作经验,对上述问题的分析是有限的,总之,政策和科技是作为两个最重要的因素,两者都得到重视,才能促进现代物流业的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奕凌.我国物流业集群式建构的动力机制分析与路径探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l(1).
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范文6
第一,《政治经济学》教材无需再定名为资本主义部分、社会主义部分,可以用上下册代替,上册可定名为经济原理,下册可定名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为什么不定名为资本主义部分,而用经济原理代替呢?首先是因为政治经济学的全部内容并不仅限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分析。马克思从18刁刁年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用了相年的时间研究了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创立了自己的经济学说,《资本论》可以说是政治经济学的百科全书。马克思在研究的过程中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了研究。但是,正如马克思自己所说,物资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生产关系总是和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联系的。
尽管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规律,如果我们作一些具体分析的话,可以说其中包含着三个层次的问题:一是研究了资本主义制度,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二是资本主义生产是商品生产,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同时也就研究了商品经济运动的规律;三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生产越来越社会化,资本主义生产同时也是社会化大生产,所以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规律的同时,也就研究了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经济规律。当然,这后两个方面的问题,在当时的条件下是同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的。由此可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阐述的问题,绝不能仅看作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分析,如果将其定名为资本主义部分,易于忽视其对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分析所得出的规律.易于使人们误认为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是专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从而把两个社会的经济问题完全对立起来,似乎资本主义的东西对社会主义没有任何可借鉴的地方。其实,不仅马克思所阐述的商品货币的一般规律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规律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有指导作用,就连他所建立的“资本和剩余价值”、“资本积累”等理论,对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些经济现象也是有意义的。其次,正因为资本主义本身也是在发展的,资本主义已经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成垄断资本主义,并由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成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同政治经济学诞生时相比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同列宁形成帝国主义理论的时代背景也大相径庭。如果定名为资本主义部分,则易于使人产生“过时论”的看法。学习政治经济学就是要掌握它的基本理论,运用马克想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变化了的客观实际。
为什么不定名为社会主义部分,而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代替呢?这是因为,政治经济学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规律的同时,也分析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特征和规律,但只是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是一种科学的预见。‘现在社会主义已从理论变成了现实。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已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和宝贵的经验,也存在着不少值得认真总结的历史经验,这说明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还需要很好地探索。同时,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制度基础上的.而现实的社会主义都是在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国家中建立起来的,按照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模式来建设社会主义,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这并不是说马克思的理论不正确,而是因为具体条件不具备。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把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走自己的路,探索在我国特定条件下建立社会主义的新路子。
党的以来,我们党坚持了这一点,已逐步形成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经济运动规律的认识得到了扩展和深化,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分析不能停留在对某些原则、某些本本的教条式理解上,不能用传统体制模式来解释社会主义,不能用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观点来看待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而必须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体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精神。另外,我们也应该看到,社会主义本身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不仅不同社会主义国家会表现某些特殊性,就是同一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在不同的阶段也会有某些差别,我们把着眼点放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有助于我们在理论联系实际上下功夫,有助于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来探索社会主义的规律性。
第二,在内容上,在研究基本经济制度的同时,更应注意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规律的研究。在过去的教材中,可以说着眼点放在对基本经济制度的研究上,特别是社会主义部分更加明显。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不长,其本身的规律性还暴露得不充分,必然会影响人们在理论上的认识和理解,再加之过去基本上是按照传统社会主义理论进行阐述,以至于显得苍白无力,只是几条干巴巴的规律,而且与现实中的一些问题又不一致,使人感到理论脱离实际,学而无用。这是否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有关呢?譬如有人认为这与传统教科书中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定为“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有关。我认为这不是研究对象本身的问题,而是人们对它的理解问题。
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本身就包含着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生产关系的质的分析,也就是基本经济制度问题,这包括不同生产关系的本质区别,它的产生、发展的规律。其二,生产关系总是和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联系的,而且又总是采取一定的具体形式,这种具体形式就是现在所说的经济体制。它既从属于生产关系的性质,也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关,在同样性质的生产关系条件下,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可以有不同的经济体制。因此,政治经济学在研究生产关系的同时,必须研究它在不同时期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其三,生产关系的发展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实现的,而经济的发展又总是在一定的经济体制下进行的,因此,研究生产关系发展的规律就离不开对经济运行规律的研究,其中包括微观经济的运行,也包括宏观经济的调控。
过去长期以来,我们对生产关系的概念理解得过于狭窄和抽象,对政治经济学的丰富内容,只注意到其对于经济制度分析的一面,因而在对其发展规律的研究方面,也仅限于本质的分析,忽视了其他方面,特别是在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研究中尤为突出。这是不利于对理论研究的深入,也不利于促进经济发展的。后来,随着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的深化,特别是我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以后,总结了各国经济发展的状况,对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的问题,逐步有了认识,在政治经济学的教材中逐渐增加了这方面的内容。现在,人们对这方面的认识深刻得多了,在理论上也有一定的研究成果,所以在重新编写《政治经济学》教材时应增加上述后两个方面的内容。这样,无论是在上册对经济理论的阐述,还是在下册中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研究中,都应包括这三个层次方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