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老年护理的看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老年护理的看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老年护理的看法

对老年护理的看法范文1

“作为世界上失能老人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面临的照护服务压力超过世界上任何国家。”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吴玉韶说,失能老人的照料护理已成为非常急迫的问题,现在失能老人护理大部分还是靠家庭解决,而随着独生子女的父母进入老年空巢,靠独生子女解决失能老人护理问题越来越难。

如果说老年人属社会阶层的弱势群体,那么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失能老人”一定处在最乏力、最无助的底层。值得关注和思考的是,这个“最弱势”群体的人数已经高达3300万,而在不久的将来还将迅速增长。而家庭护理困难、养老机构拒收,则成为人们不得不直面的现实窘境。这是亟待破解的社会难题。

按理说,养老服务既然是体现尊老敬老美德、满足老有所养需求的社会福利事业,为包括失能者在内的全体老年人服务,就应该是各级各类养老机构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众多养老机构面临着生存的压力,他们出于对自身护理条件的局限和降低养老成本的考量,乐于接收那些身体健康、付得起费、能够自理的老年人,而对失能失智或缺乏购买力的困难老人却婉言拒收。

根据多数老年人的养老实践和认知心态,失能或失智后的晚年生活是他们最为在意和担心的人生忧虑。从这个意义上说,照顾好“失能老人”应该是“老有所养”的保障性底线,因而也应当是政府完善养老机制、破解养老困局的关键性工作。在此,我的看法是:

对老年护理的看法范文2

关键词:老年 角色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示码:B 文章编号:1729-2190(2008)10-0153-02

由于老年人的主要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从主要角色转变为“配角”,从有规律的在职生活转变为悠闲的家居生活。因此,有许多离退休老人感到不习惯或心理上无所适从,一时难以适应,在角色适应中出现角色行为缺如、角色行为强化或角色冲突[1]等问题,有的甚至导致老年性忧郁症和其他心因性疾病的发生。因此,帮助老年人尽快主动适应角色改变,调整角色行为,平稳过渡到老年有序的生活中,有益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其护理干预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1 影响老年人角色适应的因素

1.1 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有关个体对自我看法的一种理论[2],是指个体在一定时间内对自己的所拥有的感受与信念,而这些感受与信念是个体内在的知觉加上别人对他(她)的反应而形成,它可引导个体的行为[3],老年人群面对减退的社会作用和自身逐渐衰退的生理功能,不同程度地会导致其消极的自我概念形成[4],也是影响老年人角色适应的一个主要方面。

1.2 心理调控能力

心理调控能力直接影响着人在变化在环境中能否尽快调节自己状态使之适应新环境、角色。心理调控能力强则角色适应能力强,反之则适应能力弱。

1.3 责任意识

曾在工作岗位上担任领导职务的老年人,由于对于工作的依恋和高度责任心,使得他们在离开工作岗位出现角色缺如、角色冲突的情况较多。

2 护理干预措施

2.1 指导老年人了解角色期待,调整角色行为,尽快适应角色

角色期待是在社会或群体中每个人提出符合自身身份的要求,要使角色本身了解这种期待,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才能和周围的人保持融洽和谐的关系。我们通过发放宣传册,开展心理咨询,举办讲座,指导制定生活计划等,使老年人正确认识并尽快适应离退休生活。

2.2 做好心理辅导,减少焦虑情绪

经常与老年人谈心、聊天,鼓励其发泄不良情绪,及时给予心理指导,这样有助于心理问题的迎刃而解,也可以减轻郁闷、压抑的心理;指导其当情绪不好的时可以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从事自己最感兴趣的活动,看喜欢的书,欣赏音乐,和知心朋友聊天,参加有意义的社会活动等,这样有利于消除或减轻心理压抑,尽快适应角色。

2.3 责任意识转移

指导老年人将对高度责任感转移到退离岗位后的生活和健康促进上,将生活安排的丰富多彩。通过组织开展体育活动,组织书法、绘画、棋类学习班、比赛和展览,定期组织参观、旅游,钓鱼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拓展兴趣爱好,使其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隐身陶冶情操,保持乐观、豁达、知足者常乐的人生观,正确对待自己,善待自己并善待他人。

2.4 指导老年人正确对待衰老和疾病,避免老年角色行为强化

指导即要合理、实事求是地安排工作、学习和生活,避免过分劳累和紧张;又要不畏老、不服老,克服人为的自我颓废心理,振奋精神,继续为社会发挥余热。加强保健和健康指导,使其对疾病的态度,一是要警惕,二是不要怀疑忧虑。

3 调试效果

在经过以上措施进行心理调试后,我们采用解亚宁编制的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共20 个项目。该问卷采用四级评分法,项目评分从0 到3,然后计算积极应对平均分和消极应对平均分[1]。全部数据采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应从上表显示经调试后老年人积极应对因子分值增高,消极应对因子分值下降,P

4 体会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要求每一位护理工作者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在工作中体现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加强对于老年群体的健康指导和服务,对于老年人群心理健康护理干预措施,帮助其尽快适应社会角色,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尤为重要。其中,注重对影响老年人角色适应因素的调和采取有的放矢进行护理干预措施,通过指导老年人改变生活方式,扩展情趣,充实生活,增强自我意识[3],控制不良情绪,进行积极有效的人际交往,可以帮助老年人以积极应对方式对待角色适应中的负性情绪影响,确保身心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延缓衰老,健康长寿是护理工作的职能所在。

参考文献

[1] 卢玉贞,刘和菊,潘丽芬.中国健康教育,2007.23(3):238~239.

[2] 杨支兰,孙建萍,张露等.老年人自我护理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07.22(6):77~79.

对老年护理的看法范文3

心理护理可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因此,对老年人的健康,不仅局限于

医疗服务,更需要针对其特点,加强心理护理。

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离退休老人:离退休后,从工作了大半生的岗位退下来,尤其是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一时难以适应社会角色的转变,心态难以调整。出现人际关系紧张,对周围的人和事有不同的看法,却又无力改变现状而产生抑郁、偏执,由于身体各种脏器功能衰退,躯体化症状曾多,疑虑时对疾病产生恐惧心理。

有人总结老年人在退休生活中的人格类型,大致分为5种;①成熟型;②安乐型或逍遥型;③防御型;④易怒型;⑤自我憎恨型。

老年人是否能适应老年生活,顺利地度过晚年,与其人格类型有关。一般说来,成熟型和安乐型的老人能正确选择和对待退休生活,用各种方式来充实自己,而且总是力图科学的养生保健。防御型和易怒型的老人由于不服老,往往容易超越现实的身体能量,倾向于做些力所不能及的事情。而自我憎恨型老人对各种外部信息刺激都表现得淡漠而无情趣,最终导致自身封闭,难以与外界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住院老人:心理状态以敏感多疑型、乐观稳定型、紧张焦虑型为主,敏感多疑型最多,乐观稳定型和紧张焦虑型相对较少,这与老年人体质差,常患多种慢性病,生活逐渐失去独立性和经常住院的心理因素有关。①知识型老年患者:负性情绪较大,需要引起医务人员高度注意,对医疗与医学信息的需要多于其他患者,渴望得到来自外界的尊重和帮助,担心医疗费用的过高,会导致报销困难或加重家庭经济负担,盼望早日康复,关注生活能力的恢复程度高于其他群体。②内科老年患者:老年癌症患者存在负性心理特征,如恐惧、焦虑、悲观失望、孤独忧郁、固执依赖等,老年糖尿病患者入院初期表现有恐惧、懊丧、焦虑、失望等心理特征,治疗中担心疾病能否好转而出现痛苦、忧虑心理,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高,轻度抑郁症有增长趋势,并且抑郁症严重程度会逐渐增加。对有心理障碍的中风恢复期患者的心理障碍类型进行分析,均以偏执为主,老年患者具有焦虑、恐惧、孤独、忧郁、偏执、暴躁、自卑、自弃等心理特点。③外科老年患者:大多数患者对手术痛苦感到紧张和恐惧,认为手术也难以延续生命,具体表现为暴躁、情绪低落,遇事主观、多疑,担心给子女增加经济负担,手术后并发感染易产生非理性的猜疑、对抗、恐惧、悲观心理,焦虑不安,对病情漠不关心心理以及依赖型心理。

丧偶老人的心理状况:丧偶老人的心理反映大致分为3个阶段,悲伤、否认阶段;认可、安定阶段;恢复、解决阶段。

与老年人康复有关的心理因素:情绪抑郁、精神因素、躯体疾病以及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系统、世俗偏见等。通过从主观幸福度和抑郁度两个方面对老年人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来看,老年人婚姻状况、健康状况对幸福度有影响,配偶是否健在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有显著影响。幸福度与抑郁度相关显著,表明随着幸福水平的提高,其抑郁程度降低。

心理护理

做好心理护理工作要具备3个要素:良好的心理护理素质、丰富的心理护理知识、精细的心理护理技能。我们要按照这三要素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

掌握心理学知识与技能,实施心理护理。护士不仅要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护理技术,还要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特别是护理老年人心理的技能,同时护理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尤其要培养好的心理品质,通过自己的态度、语言、行为等有意识地影响老年人的感受和认知,改变老年人不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建立比较系统的心理档案,为心理护理提供客观依据,根据老年人不同的心理状态,制定科学的护理对策。

采用多元文化,因人而施护。对孤独、失落、空虚等情绪类型的患者,根据其心理不平衡的特点,可采用满足法;对焦虑、急躁情绪类型的患者,用行为文化尽快消除其对医院的陌生感和对医护人员的距离感;对多疑、多虑情绪类型的患者,以良好的职业道德心理素养去影响他们。

寻求社会支持,社会、社区、家庭、单位要关心老年人的生活,尤其是丧偶老年人的生活,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其生活质量,心理健康和躯体健康是互为关联的,身体健康并且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才是真正的健康。老年人往往只重视自己的躯体健康,很容易由于躯体不适造成心理压力,引发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故社会和家庭都应为老年人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减弱或抑制产生消极情绪的环境因素,让老年人根据自己的特长和身体状况,适当参加社会活动。

对老年护理的看法范文4

【关键词】 老年患者;护患关系;沟通技巧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现代护理模式要求护士要充分掌握心理学、社会学的有关知识,对病人实施全方位的整体护理,可见,护士的工作已不再是简单的打针、发药等技能操作,而且还包含了更复杂的心理护理。因此,护士与病人如何进行良好的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护患能否顺利沟通直接影响护理工作质量,我们根据老年患者的心理、生理特点,摸索出了行之有效的护患沟通方法,现总结如下:

1老年患者独特的心理、生理特点

老年患者感觉能力与记忆能力均减退,容易误听、误解,衰老引起的形态改变容易导致患者不满意自己的形象,自尊心容易受损,再加上离休后的角色改变,导致老年患者心理上的不平衡,因而产生一系列的情绪反应,所以老年患者不仅需要同情,更需要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顺利的与其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2护患沟通方法

2.1护士首先要有同情心:在患者入院时,护士要热情接待,首先做好自我介绍,站在老干部患者的立场上,设身处地为其着想,从他们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由于患者的自身条件,人生经历文化背景方面与护理人员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往往使护患双方对问题的看法不一致。如果没有同情心,就难以与其沟通,更不能护理好老年患者。

2.2良好的语言是激发患者沟通的前提:沟通是护士与病人进行交流的一种治疗性的护理技术,是实施病人教育并取得成效必不可少的方法。

我们在与患者交流中要热情服务,并使用礼貌性语言,如: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很抱歉、打扰了等,这样使患者感到护士的亲切与文明。在入院介绍时应先自我介绍,再有选择的介绍作息时间及住院规则。态度要和蔼热情,让患者在愉快的心情中接受护士的介绍,就如同在家里一样,而不应机械呆板,使患者有受训斥的感觉。对患者绝不能以床号代替招呼,我们可以用姓加职务,如:某领导,这样可以体现对老年患者的尊重,以消除其失落感。为患者进行治疗和护理时,要用商量的口吻,避免用命令式的语言强加于人,以免引起患者反感,不予配合。如静脉穿刺未能一针见血,需行第二次穿刺时,应向患者诚恳的表示歉意。

2.3选择恰当的话题是沟通的基础:在临床工作中,往往存在着这样的现象,有些护士做了许多工作,却因为难以找到恰当的话题而与患者无话可谈,得不到患者的认可,而患者则感到护士态度冷淡,从而影响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所以,护士应因时、因地、因人确定恰当的交谈内容。如进行晨间护理时,可向患者问好,询问他的睡眠情况,从而与患者进行感情交流,缩短彼此的距离。话语虽不多,却使人感到温暖和关怀。或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嘱咐,如:今天降温小心别着凉等。同时我们要留心观察患者所想,这样才容易与之沟通。如我科曾有一位老年冠心病患者入院后,情绪低落,沉默寡言,走路不敢抬头,不愿与医护交流。经了解才知道患者这样是旧病复发,害怕病情又加重。为此,我们主动关心患者,耐心讲解冠心病的有关知识,还找来报刊、杂志等给患者阅读,帮助患者了解病情,使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有正确认识,积极配合治疗。

对老年护理的看法范文5

关键词:老年痴呆;护理干预;安全隐患;生活质量

老年性痴呆又可以称为阿尔茨海默病(AD),在发病的初期主要体现为局灶或者认知紊乱的症状。当前针对老年痴呆症的治疗仍然没有根本性的方案,护理干预是有效保障老年痴呆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命的关键途径,由于我国当前专门针对老年患者的医疗机构相对较少,老年痴呆患者基本依靠家属与保姆进行照顾,存在各个方面的安全隐患,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1 老年痴呆患者住院阶段的安全隐患及护理干预

因为老年痴呆患者存在行为、人格、智能以及记忆等方面的障碍,导致其在住院阶段存在窒息、自伤、压疮、烫伤、坠床、走失以及跌伤等相关的安全隐患。

谢珊华等合著的《对老年痴呆患者居家照顾者护理指导后的家庭护理效果观察》一文中提出,老年痴呆患者住院阶段的安全性,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是基础保障,护士长的严格管理、高度重视是关键所在,医院应当针对老年痴呆患者建立针对性的压疮、跌伤、坠床以及走失等评估表,针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针对性的应急预案[1]。当老年痴呆患者入院之后,必须要仔细评估其高危因素,积极做好相应的预见性护理。严格按照病房巡视制度来开展护理工作,通常30min~1h进行1次巡视,尤其是夜晚,必须要加大巡视力度,以便于及时发现各种情况。章莹等提出,应当构建一个舒适、安静以及安全的住院环境,医院整个病区应当设计防滑地板,座便器也应当设置扶手;床位应当选择48~50cm高度的摇床,两侧分别设置床栏,病区采用安全插座,剪刀、刀片等危险物品应当进行集中放置,水龙头周围应当张贴"先开冷水,再开热水"的标语,尽可能减少热水袋的使用[2]。何锡珍等充分考虑了老年痴呆患者基础疾病较多的因素,提出医院应当做好患者的饮食干预,综合参考患者所需摄入的总热量,针对三餐进行科学的分配,定量定时进食[3]。

2 老年痴呆患者用药的安全隐患及护理干预

由于老年痴呆患者记忆衰退,极有可能发生误服、漏服或者多服等情况;在妄想、幻觉的支配下可能会发生吐药、拒服以及藏药等情况;在使用抗精神病类药品后,可能会发生锥体外系反应;在使用镇静剂催眠药后,可能会引发性低血压或者跌倒现象;在服用胆碱酯酶与抗抑郁药以后,会引发静坐不能、腹泻、呕吐以及恶心等症状;而苯二氮类药品在突然停用以后,会引发抽搐的症状。上述各种现象都会引发安全事故的发生,所以做好用药护理干预至关重要。

陈瑶针对老年痴呆患者常见的用药安全隐患,提出医院应当防止患者自行服药,护理人员要坚持送药到口,观察其服下。针对患者误服、漏服或者多服等现象,护理人员要避免将药品一次性发放给患者,应当坚持每餐进行发药,患者服药以后仔细检查患者的手、杯子以及口腔,确认患者将药服下后方可离开。针对催眠类、镇静类药品可能引发的安全隐患,护理人员应当让患者上床躺下以后服用。针对抗抑郁药药物、抗精神病药物以及胆碱酯酶抑制剂等,应当在用药以前针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分辨高危患者,明确各类药品存在的禁忌症与不良反应,认真观察患者是否存在不良发音,如果存在应当立即报告医生,以便于进行相应的调整[4]。

3 老年痴呆患者居家阶段的安全隐患及护理干预

正如上文所述,由于我国当前专门针对老年患者的医疗机构相对较少,老年痴呆患者基本依靠家属与保姆进行照顾,而患者家属及保姆对老年性痴呆症状的知识不够了解,其在护理的进程中非常容易出现烫伤、毁物、伤人、冲动、走失、跌倒、误服以及误吸等现象。

何华芬通过研究后提出,通过给予患者及其家属相应的健康宣教,使得他们掌握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方法,可以有效减少老年痴呆患者在加居家阶段安全隐患的发生率[5]。王利群等通过研究,提出居家阶段具体的安全护理干预措施,护理人员不仅要针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常规的出院宣教,同时还应当在患者出院之前进行合理的评估,帮助其制定一套针对性的家庭护理干预方案,要求患者家庭共同参与到该方案的执行中[6]。邵菁提出护理人员应当进行1次/w电话随访,至少进行2次/月家访,每个季度选择老年痴呆患者较为集中的社区来组织健康知识讲座,在现场针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宣教[7]。盛志娟等提出针对老年痴呆患者居家阶段的护理干预应当维持1年,主要内容是针对晚期老年痴呆患者较为常见的一些居家安全内容,针对患者及其家属实施安全护理方面的知识宣教,得出通过居家干预的观察组,相较于干预前,其家具意外事故的发生率明显下降,并显著优于不干预的对照组(P

4 老年痴呆患者激越行为及护理干预

激越行为属于老年痴呆患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行为,同时也是最难以应对的问题之一。针对老年痴呆患者激越行为,胡珏等采用循证护理的方案,通过提出相应的问题,然后进行循证,寻找应对老年痴呆患者激越行为的护理方案,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实践。最后通过为期半年的护理后,干预组在语言性激越行为、攻击激越行为以及重复机械性激越行为方面均显著优于护理干预以前(P

张冰等通过研究国外有关激越行为非药物干预方案,并针对相关内容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包含综合疗法、医疗干预、环境干预、结构性活动、人员培训、行为疗法、社会接触以及感觉疗法等方案[10]。感觉疗法主要包含回忆与确认、宠物疗法以及模拟在场疗法等。回忆与确认干预主要指的是每周组织老年患者进行一次小组活动,利用音乐、老照片等方式来帮助老年痴呆患者回忆自身曾经的各种事件与经历,以此来加强患者的正性生活体验;模拟在场干预主要是将患者对老年痴呆患者所讲的话的录像或者录音,将其播放给患者听;宠物疗法主要是让患者通过与鱼、狗、猫等动物,亦或是电子宠物、毛绒玩具等进行接触,以此来锻炼老年痴呆患者的视力、语言以及听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患者的激越行为[11]。刺激疗法主要是通过让老年痴呆患者参与到各种游戏、手工制作、娱乐活动以及室外活动等内容,以此来锻炼患者的生活能力[12]。行为疗法指的是医护人员通过研究分析导致患者出现激越行为的各种因素,并制定方案进行避免。

5 老年痴呆患者受虐待隐患及护理干预

老年痴呆患者受虐待主要包含疏于照顾、经济剥削、感情虐待以及躯体虐待等类型。李春利通过统计相关治疗,得出我国老年人照料者当中存在虐待老年患者危险倾向的比例为65%左右,而老年痴呆患者作为老年弱势群体当中的弱势者,其本身存在更大的被虐待隐患[13]。照料者往往是由家属或者保姆担任,其本身承受着各种各样的压力,经济负担、心理压力以及护理知识的缺乏,都是导致引发老年痴呆患者受虐待的重要因素。程爱武等通过研究分析针对虐待老年痴呆患者行为的各种影响因素,通过深入分析照料者对虐待行为的具体看法,提出应当积极改善照料人对待老年痴呆患者的态度,倡导社会研究虐待行为及相关危险因素,并加大虐待行为的筛查与曝光率,希望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来减少虐待老年痴呆患者的行为[14]。

6 老年痴呆症患者安全护理干预展望

钟玉群等提出采用医院-社区-家庭-个人四位一体精神卫生服务模式,加大对老年痴呆患者的支持力度,通过共同努力,进一步提升老年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15]。大量的临床研究与实践证实,针对老年痴呆患者可能面临的安全隐患,给予综合性的护理干预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主要护理干预是通过护理人员进行的健康宣教、社区讲座、定期咨询、电话随访以及家庭方式等模式,分别从住院阶段、用药、居家阶段、激越行为等各个方面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因此,社会各界都必须要重视老年痴呆患者,推动社区、家庭、医院对老年痴呆患者照顾体系的发展,从而有效减少各种安全隐患,提升老年痴呆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谢珊华,肖丽云,陈佳,方慈爱.对老年痴呆患者居家照顾者护理指导后的家庭护理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4,13(35):190-191.

[2]章莹,付伟.英美两国老年痴呆预防指南解读及社区护理启示[J].中国全科医学,2015,17(01):4-7.

[3]何锡珍,刘欣彤,丁福,等.早期老年痴呆住院患者照顾者压力分析与护理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2015,09(06):535-537.

[4]陈瑶.护理干预对老年痴呆患者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5,12(04):105-107.

[5]何华芬.对老年痴呆患者及其照顾者实施社区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09(08):92-94.

[6]王利群,关青,王军辉,等.吉林市老年痴呆患者社区护理干预现状及对策[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13(09):1905-1906.

[7]邵菁.社区护理干预对老年痴呆患者及其照料者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21(08):35-38.

[8]盛志娟,向梅,金雅君.误吸/窒息危险因子评估表在老年痴呆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全科医学,2012,13(32):3805-3806.

[9]胡珏.综合护理干预在老年痴呆症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12,15(22):36-37.

[10]张冰,马颖,陈任,等.护理干预对中国老年痴呆症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Meta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07(01):10-12.

[11]黄杏笑,黄淑仪,沈玉金,等.老年痴呆HABILITATION护理模式的临床效果评价[J].当代医学,2013,19(18):121-122.

[12]江芳辉.应用整体护理干预老年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效果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4,13(08):721-723.

[13]李春利,陈艳.护理干预对老年痴呆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分析[J].安徽医药,2014,16(06):1182-1184.

对老年护理的看法范文6

目的 了解上海市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的方法,对上海市老年人进行养老意愿问卷调查。结果 当将来的生活自理能力由部分不能自理转变为严重不能自理时,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发生显著变化,愿意选择机构养老的老年人比例从41.7%上升到49.4%。年龄、居住方式和健康状况对老人的养老意愿存在显著影响(P<0.05)。结论 随着生活自理能力的弱化,老年人机构养老的意愿增强。

【关键词】 养老意愿;城市老年人;上海

在人口老龄化和家庭核心化的背景下,大城市养老服务供求矛盾凸显。为了更好地整合和配置养老服务资源以满足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了解城市老年人的养老意愿是首要前提。养老意愿是指人们对养老这个行为所持有的看法及态度〔1〕。养老意愿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人群或者同一人群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其养老意愿呈现出较大差异。以往研究发现,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对其养老意愿存在显著影响〔2~4〕,但绝大多数研究设计往往分析的是同一时点上具有不同生活自理能力老年人群的养老意愿差异,那么对于同一老年人群而言,其养老意愿是否会随着自身生活自理能力弱化而发生变化?当生活自理能力由部分不能自理向严重不能自理转变时,影响老年人养老意愿的因素是否会有不同?这是现有研究未涉及的方面。基于此,本文利用调查数据,在预设生活部分不能自理和生活严重不能自理两种情形下,对上海市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目的抽样的方法,对2007年末实际居住在上海市长风街道的户籍老人进行入户调查,调查在家中居住的老人313位,在养老机构居住的老人90位,共回收有效问卷403份,有效回收率为100%。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见表1。

1.2 研究方法

调查问卷中预设“生活部分不能自理”和 “生活严重不能自理”两种情况,让被调查者根据其养老意愿分别作答,“养老意愿”操作化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两种情况。运用二项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老年人养老意愿的影响因素。回归分析模型的因变量为养老意愿,“居家养老”被赋值为1,“机构养老”被赋值为0。自变量主要从老年人的人口特征、经济特征、健康特征和居住特征中筛选,在人口特征方面主要选取了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和受教育程度4个变量,在经济特征方面选取了经济状况自评变量,在健康特征方面选取了健康状况自评、患病种类数两个变量,在居住特征方面选取了居住方式变量。运用SPSS11.5统计软件中二项Logistic回归向后筛选策略(Backward:Conditional

),建立最优回归方程。

2 结果

2.1 老年人养老意愿的变化

在两种不同生活自理能力的预期下,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具有显著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808,P=0.028)。当将来生活自理能力由部分不能自理转变为严重不能自理时,选择机构养老的老年人比例从41.7%上升到49.4%,而选择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比例从58.3%下降到50.6%。见表1。表1 二项Logistic回归老年人特征变量的统计描述及其与因变量的交互分析(略)

2.2 老年人养老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在生活部分不能自理的预期下,对老年人养老意愿产生显著影响的因素是性别、年龄、居住方式、健康状况自评和经济状况自评。女性老人与男性老人相比,更倾向于机构养老〔Exp(B)=0.449,P

健康状况自评较好老人相比,健康状况自评较差老人倾向于居家养老〔Exp(B)=3.063,P

3 讨论

在生活部分不能自理或严重不能自理能力的预期下,不同年龄、居住方式和健康状况自评老人的养老意愿存在显著差异。从年龄考察,年龄越高老人越倾向于居家养老,这可能是因为高龄老人受传统养老观念影响较深,认为老年生活能够得到家人的照顾是生活幸福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们希望能够在家中颐养天年;从居住状况考察,仅与配偶同住或与家人同住老人更倾向于居家养老,这是因为同住的生活模式能够使老人获得来自配偶或家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其机构养老的意愿就相对较弱;从健康状况自评考察,健康状况自评较差老人倾向于居家养老,这可能是因为健康状况往往与经济状况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很多老人因病致贫,负担不起入住养老机构的费用,所以倾向于居家养老。

当生活自理能力预期由部分不能自理转变为严重不能自理时,不同性别、经济状况自评老人的养老意愿并没有呈现出显著差异,而不同受教育程度老人的养老意愿存在显著差异。受教育程度越高老人越倾向于机构养老,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受教育程度较高老人更易接受有别于传统的养老方式,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个人的受教育程度与其职业和收入高度相关,较好的职业和收入使他们拥有较强的经济能力,进入老年后能够负担得起入住养老机构的费用,对子女的依赖程度小。

据统计,2007年7月上海市老年护理服务需求量为61.38万人〔5〕,而老年护理医院与养老机构提供的护理服务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大量的护理需求需要依托于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和家庭的非正规照护服务来得以满足。而在目前家庭照护功能弱化的情况下,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是弥补家庭照护功能弱化的有效措施。居家养老服务与机构养老服务相比,既可以让老年人在不用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情况下得到社会化的照护服务,又为社会和家庭节省了一大笔开支,符合大多数老年人的养老意愿。政府在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时,应关注社区为老服务资源的整合,努力探索灵活性、针对性更强的服务方式,进一步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本研究说明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自理能力弱化后的照护问题,这就对养老机构的护理水平和护理质量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上海市在建设新增养老床位时,不仅要注重数量更要注重质量,要积极引导和帮助养老机构提高护理水平和护理能力,

重视护理员队伍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满足老年人的养老照护需求。本研究发现,公办养老机构合理的价格和较好的服务是吸引老人入住的最重要原因。民办养老机构与公办养老机构相比,在价格和服务质量方面显然存在差距,而且在发展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但是从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来看,它们终将成为行业中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 龙书芹,风笑天.城市居民的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对江苏四城市老年生活状况的调查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07;(1):988.

2 初 炜,胡冬梅,宋桂荣,等.老年人群养老需求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12):8378.

3 陆杰华,白铭文,柳玉芝.城市老年人居住方式意愿研究—以北京、天津、上海、重庆为例〔J〕.人口学刊.2008;(1):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