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管理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制造业管理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制造业管理方案

制造业管理方案范文1

一、制造型企业信息安全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市场信息化水平加深,网络技术已经成为了推动社会发展重要因素之一。网络的便捷性,使得任何人都可以利用网络接受、传送大量的网络信息,或者是存在网络云盘之中。而网络的公开性,也导致网络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没有门槛,这也是窃取信息的问题不断发生的主要原因。对于企业来说,尤其是制造型企业,一旦企业赖以生存的核心技术被盗取,几十年的劳动成果皆拱手送人,企业将承受巨大的、甚至是毁灭性的损失。

企业信息泄露还有一种就是人才流动,现如今企业人员流动较大,企业信息可能被直接带到其他企业之中,这也是个比较棘手的问题。

另外一种情况是随着企业之间的合作不断增加,企业外派员工成为常见的现象,这样就加大了企业间的交流和接触时间,对于本企业的信息泄露也许就是在不经意间。

无论是网络问题还是人为问题,如果造成企业信息泄露,其对自身企业的损害是非常大的。以技术为核心的制造型企业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势在必行。

二、制造型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1.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被动性

制造型企业的工作重点在产品制造与生产,对于网络信息管理意识薄弱,很多时候企业只有发现企业信息泄露或者遭受病毒的攻击等安全事件,才会关注企业信息安全问题,进而调动技术部门前来解决问题。这很大程度上反映制造型企业对网络信息安全不够重视,只有出现信息安全问题时,才组建临时小组来解决企业信息问题,待到问题解决后小组便被解散,没有对企业信息后序的监督和管理,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缺乏系统策划和制度化要求,管理活动临时性强,缺少日常的维护和预防,导致更多的是重蹈覆辙,这样不仅没有为企业省下对安全管理的资金,相反的恰恰是增加了企业的资金投入,直接增加了企业安全管理的成本。同时因为临时小组的组建,使得人员调动频繁,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进而对企业的经济效益造成影响。

2.员工使用内部系统连接外网

虽然大部分制造型企业对企业自身的内网进行了防护监测,而且对员工上网和网页浏览采取了一定的限制措施,但是实际上,企业对员工上网的控制落实程度不够,员工依旧可以在工作时间使用企业网络进行外部网络连接,而且对于一些网站毫无防备。而网络病毒是时刻都在通过网络攻击使用者的,特别对于企业内部网络,黑客更是随时随地紧盯着企业内网出现漏洞,进而窃取企业内部信息。由于企业员工的疏忽,会有很大几率使得企业信息出现安全隐患,轻则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工作,重则企业商业、技术信息被盗取或者企业内网瘫痪甚至纵,为企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及损失。

3.移动设备限制力度不够

制造型企业在信息安全管理方面通常采取的措施是限制流水线工人的移动设备使用,但是对于办公部门却没有严格要求,办公人员可以自由携带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pad、硬盘等移动设备。因办公人员要对数据进行处理,会导致企业内部信息被无限制地拷贝。而且现如今的移动智能设备都能直接通过企业的无线网络,连接企业内网以获得权限,这样的确提高了企业内部的办公效率,同时也给黑客病毒提供了通过无线网络进行传播的机会,提高了企业内部信息安全的风险。

4.信息安全防护技术水平低

在我国,普遍存在信息安全研发技术水平较低的情况,这也是制造型企业安全技术不高的原因之一。制造型企业的工作重心偏重于生产、制造及商务活动中,而对于网络安全的防护意识不高。

作为企业,都会有一些信息安全意识。在企业成立初期,信息安全防护措施通常会被考虑并采纳,尤其是一些进口设备,但仅仅依赖进口设备是远远不够的。第一,进口设备虽然技术先进,但是出现问题是在所难免的,往往出问题的是一些关键的零部件,这些零部件不仅难以拆卸且是整台设备的技术核心,设备厂商必然会控制其销售渠道。第二,很多企业过于相信进口设备的技术,力争做到一步到位,使得企业发展中前期安全防护的确不错,但是却忽略了系统的更新和维护,网络病毒每天新出几万种,就算设备再先进,如果不进行更新,迟早会被病毒攻破。第三,很多企业都采用家用式免费杀毒软件,这些杀毒软件更新频率快,一些简单病毒、木马都能有效查杀,对家用来说但是对企业来讲远远不够,企业一般是黑客重点关注的对象,黑客往往会研制更先进的病毒来攻克企业的防火墙,一些免费杀毒软件很容易被攻破,增加制造企业内部信息安全问题。

5.企业出现安全问题处理方法不当

现如今研发病毒的技术快速而先进,病毒出现时的及时处理是非常重要的,我国制造型企业在出现信息安全问题的时候,虽然有相关的杀毒软件,但因为大部分都是免费的,其更新速度虽然频率高,相对滞后性比较强,对于新病毒无法第一时间发现、处理。而且许多病毒都是潜在性的,企业内部系统中毒之后没有任何异样,这就导致企业内部人员无法及时发现企业内网是否被越权或遭到攻击。同时,由于很多企业缺少专门管理信息安全的部门,并且对于病毒侵入缺乏有针对性的安全对策和应急措施,这就导致就算病毒被发现,企业在第一时间也无从下手。

三、制造型企业容易出现安全问题的原因

1.企业内部信息安全意识低

制造型企业的本质是通过生产经营活动而获得盈利,因此制造型企业的工作重点主要是企业生产、制造以及流通和服务。在此情况下,企业更关注盈利情况,而缺乏对信息安全的管理意识,对信息安全管理的重视度不足。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是安全防护不能为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反而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另一方面,从安全管理角度来说,没有事故发生才是管理绩效的体现。相对于质量管理、生产安全管理来说,信息安全管理的管理性质是类似的,但因为其管理对象的不可见性,往往容易被企业高层忽视。同时,一般也会存在侥幸心理,感觉企业内部网络不会受到黑客攻击,或是认为就算受到病毒攻击也不会对生产经营造成什么大影响,对企业整体利益影响不大。基层员工更是不明白什么是安全防护,对企业安全防护的重要性一无所知,这就导致许多企业内部信息技术会从员工口中泄露。

2.信息安全管理模式不够完善

制造型企业信息安全问题频发的原因,究其根本就是因为企业信息安全管理模式不够完善,具体原因是制造型企业不重视信息安全管理、缺少系统规范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缺乏专业的信息安全管理技术和安全管理人员,企业信息系统设计没有风险评估、没有完善的业务流程,信息安全管理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

3.信息安全系统没有应急措施

制造型企业信息安全系统缺少应急措施,也可以说没有自我保护系统。自我保护系统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技术,一旦有病毒侵入系统,系统会自动对重要信息进行加密、封锁,待系统安全后自动解锁。然而由于对信息管理的意识不足,使得很多制造型企业没有建立信息安全自我保护系统。在我国,诸多制造型企业在信息管理方面更多的是依靠员工的经验,对于网络自身的保护信任度不足,也缺少对信息安全管理技术发展的关注和引用。

四、制造型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综上所述,制造型企业信息安全问题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包括管理层的重视方面、技术方面、人员管理方面等。首要的,企业应提升对信息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只有加强意识,并建立有效的信息安全防范措施,才能有效保护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获得在市场经济中更好的发展。

1.提高企业内部员工的信息安全意识

很多制造型企业信息泄露都是内部员工无意间透露出去的,这也是最常见的企业内部信息泄露渠道,企业应充分重视员工的信息安全教育,定期对企业内部员工进行信息安全培训及考核,通过教育向员工灌输信息安全的基本知识和常识、企业内部信息的重要性、一旦发生企业核心技术泄露将产生的严重后果等信息。加强企业内部员工信息安全意识,也就是从根本上降低了企业信息安全隐患,企业中如果基层员工都非常了解并重视信息安全问题,那么这个企业在信息安全管理方面必然非常完善有效。

2.建立健全企业信息安全管理机制

由于很多制造型企业缺少健全的信息安全管理机制,这就给了很多黑客病毒更多的侵入机会。一套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机制能够有效的保护企业信息安全,降低安全隐患。制造型企业应该建立健全企业信息安全管理机制,设立专门的企业信息安全管理部门,这样能最大程度保证信息的日常安全防范,也保证了一旦出现安全问题,企业能更好、更快地解决问题,健全的管理机制能够对风险有一定的预见性,把风险降到最低。

3.加大对信息安全管理的资金投入

任何新型技术都离不开资金的投入,信息安全管理同样也是,而且信息安全管理更多的属于技术型投入,对资金依赖性更高。制造型企业想要获得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把目标放得更加长远。企业内部信息往往是一个企业的核心,因此企业应提高对信息管理的重视程度,加大对信息安全系统的投资,把信息安全管理作为企业管理重要的一部分,信息安全管理资金划作专项资金专款专用。企业对信息安全管理的投资要有计划性,确保突况的资金投入、技术更新的资金投入、管理人员的资金投入、安全教育的资金投入等。把信息安全管理纳入企业整体的发展规划中,这样才能保证企业信息更加安全,企业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

4.加大对信息安全管理人才的认识

因为信息对企业生存至关重要,信息安全甚至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战略的制定和落实,制造型企业应当把信息安全管理与生产经营提高到同一个层次。企业内网是网络技术领域,既然是技术,就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持,企业应该加强信息安全管理的人才培养,提高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质量。如果企业内部没有专业的信息安全管理人才,企业可以通过对外招聘的形式,在社会中寻求人才。现如今互联网技术已经逐步走向成熟,计算机人才更是越来越多,所以,制造型企业在社会中寻找信息安全管理的人才不会很难,同时还能促进计算机技术人才就业,对于企业自身以及社会都有很大意义。

5.加强企业内网管理

一般来说,企业内网系统中的信息很多都属于商业机密,基层员工是无权了解的。制造型企业应该把各个层级的员工账号及内网系统中的信息进行分类管理,按信息等级设置不同的访问权限和防范措施,以免企业员工在使用内网时网络病毒通过权限窃取过多的企业信息。另外,很多企业信息泄露都是由于某些员工通过企业无线网连接外网导致企业系统中毒,针对此类情况企业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管理制度,通过对硬件的管理和网页访问权限设置,严禁员工上班时间通过移动设备随意连接外网。

五、结束语

制造业管理方案范文2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在工业化国家,约有四分之一的人口从事制造业,约70%~80%的物质财富来自制造业。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核心和工业化的原动力,我国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约占全国GDP的42.5%。

伴随中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中国的制造业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如何迅速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快企业的信息化进程。

制造业信息化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核心,我国政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国家科技部已正式启动制造业信息化重大专项,将投资八个亿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工程。

从八十年代中期企业逐步开始应用CAD软件,到国家在九十年代实施CAD应用工程,到企业广泛应用财务软件,我国的制造业企业在实施信息化的道路上已经度过了近二十年时间,取得了很多经验和教训。本文将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在实施信息化过程中的深层次的战略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以帮助制造业企业能够在信息化的道路上少走弯路,使信息技术能够真正为企业经营服务,成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

二.构成制造业信息化价值链的基本要素

国家和地方主管部门、制造业企业、咨询服务企业、系统软件供应商、制造业应用软件供应商、电脑与外设供应商、网络产品供应商、渠道与商和软件及系统集成商,是构成制造业信息化价值链的基本要素。

制造业信息化价值链的每个基本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每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导致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失败。

图1 制造业信息化的价值链

1.国家和地方主管部门是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管理者和推动者,其职责是:

1)负责对国家和地方的信息化工作进行宏观引导与管理。

2)负责制定政策,实施项目和计划,以点带面,重点扶持,树立样板,推动信息化应用工程的发展。

3)负责推广先进的信息技术。

4)负责建立和维护公正的市场秩序和竞争机制,保证各个基本要素实现多赢。

2.制造业企业是信息化的最终客户,是主体,其他要素都是为这个客户服务的。

每个制造业企业,都需要根据自己的行业、规模、发展阶段、管理体制,来选择个性化的信息化解决方案。要实施好信息化工程,企业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1)企业领导必须对信息化建立基本的认识,必须认识到,信息化是一个工具,是一种手段,需要为我所用,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2)信息化是首长工程,企业领导必须把它当作一个企业发展的战略任务来抓,必须真抓实干。

3)信息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企业必须把信息化作为一个长期的分阶段实施的大项目来进行科学地管理。在项目实施前,必须对信息化工程这个大项目的实施所要解决的问题、每个阶段的目标、项目的人员组织、成本、考核标准进行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必须进行监控,必须对每一个阶段的实施成果进行评估和分析。信息化工程这一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项目的成功实施,必须满足项目成功的三个基本条件,即实施周期、实施成本和实施效果。

4)任何一个试图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革新,一开始总是会降低效率、提高成本。企业这个大系统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才能把革新的成果融入企业,信息化工程也不例外。因此,对信息化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制造业企业应有客观、理智的认识,企业领导要敢于冒有准备的风险。

5)信息化工程的关键,是企业能够在咨询服务商或者软件公司的帮助下,弄清自己的需求。信息化软件实际上是企业管理思想和理念的一种载体,如果软件本身所包含的管理思想和理念与制造业企业相冲突,信息化工程是不可能成功的。因此,企业需要有既懂管理,又能够清晰地描述自身企业的管理模式与信息化需求,并能够与咨询公司或软件企业进行交流和配合的管理人才队伍。

6)软件既然是一种工具,就必须有能够熟练使用这种工具的人。因此,企业需要培训一批能够熟练软件的应用人才队伍。

7)随着技术的发展,软件的应用平台日趋复杂。因此,企业需要有熟练掌握计算机硬件、网络和数据库的维护人才,确保系统正常运行。在国外,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这类工作外包给专业的软件服务和集成商。

8)信息化建设需要消耗相当大的资金,因此,企业要充分考虑资金的获取渠道与方式,做好预算与成本控制,避免信息化工程因为资金问题而中途夭折。

3.咨询服务企业是制造业信息化的枢纽,其职责是:

1)帮助企业进行信息化需求的诊断和分析,制定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总体规划。

2)帮助企业进行信息化软件、硬件和系统集成方案的选型、实施与监理。

3)帮助企业进行多层次信息化人才的培训。

4)不断跟踪和研究制造业信息化领域的技术、市场、产品和服务的发展变化趋势,深入企业进行调查研究,为制造业企业推荐最合适的信息化解决方案。

4.制造业软件企业是制造业信息化的工具制造商,其职责是:

1)提供能够满足制造业企业功能需求,能够在企业的计算机和网络平台安全、可靠运行,并能实现与其它应用软件集成的软件产品。

2)软件产品应具备先进性、实用性、可靠性、兼容性、开放性、易学易用性等特性。

3)为制造业提供软件产品的安装、培训与服务。其中服务包含软件实施、软件升级、客户化开发、解决应用中的问题等。

5.软件服务和集成商是制造业信息化的桥梁,其职责是:

1)帮助企业进行信息化软件的客户化开发、培训和系统升级。

2)帮助企业实现不同应用系统的信息集成。

3)帮助企业维护整个信息系统,并解决信息备份、信息安全问题。

6.电脑与外设供应商、网络产品供应商和系统软件供应商组成了制造业信息化的基础的、与具体应用无关的平台。该平台必须保证整个信息化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安全性和兼容性。

7.渠道与商负责帮助产品供应商进行产品的销售、服务与技术支持。大多数硬件与网络供应商和系统软件供应商以分销和渠道销售为主;而制造业应用软件公司则主要采用直销,自主从事产品的销售、服务和技术支持工作。

三.决定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成败的关键因素

制造业信息化的价值链中的各个环节都是决定信息化工程成败的因素,而其中,政府主管部门、咨询服务体系和制造业软件企业,是最重要的因素。

首先,政府主管部门对于整个价值链的影响是巨大的,政府主管部门制定的政策如何、导向如何,对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成功至关重要。

在“九五”期间,国家科技部提出的CAD应用工程,就顺应了当时的企业信息化状况,带动了一大批企业甩掉图板,使用CAD软件,使企业真正尝到了信息化的甜头,激发了企业实现信息技术深化应用的热情。反之,有些地方和行业的主管部门,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采取了计划经济时代的一些地方保护、行业垄断等做法,规定企业只能用某某产品、某某软件,这就不利于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

第二,在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实施的过程中,有没有咨询服务企业的参与,参与的程度与方式如何,也是导致信息化成功的关键因素。

许多制造业企业在实施信息化工程时,考虑得比较多的是建网络、买软件和硬件,在购买前看演示时令人眼花缭乱的好功能,到了企业就是用不起来,数据格式不兼容、借口连不上等问题随着而来。有的企业甚至成了“软件展示厅”,买了一大堆软件,但还是一个混合物,没有真正实现“化合”,没有真正集成起来。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引进咨询服务企业,进行认真、仔细的需求分析,缺乏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总体规划和实施及集成方案。

另一方面,咨询服务业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比较缺乏专业性的制造业信息化咨询企业,高校的专家、教授和研究生是从事咨询服务的主要力量。他们的优势是对国内外先进技术和发展趋势进行跟踪研究,但是往往缺乏在企业工作和实施项目的实际经验。

不少制造业软件企业除了为制造业企业提供应用软件之外,实际上也扮演了咨询服务的角色。企业常常要求制造业软件公司为企业制定信息化方案,甚至进行软件与系统集成等。但是,由于制造业软件企业是以卖自己的软件为目的,所以免不了王婆卖瓜,少数软件甚至用一些模糊、错误的概念来误导制造业企业。因此,制造业信息化呼唤专业、独立、中立的咨询服务企业,来真正站在企业的角度,制定合理的制造业信息化解决方案。

武汉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2002年1月成立,它是在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深化实施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在全国首创了由政府引导、高校和企业投资、市场化运作的新型运作模式。工程中心致力于通过深入的研究,来为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体制和不同发展阶段的制造业企业推荐最优化、最佳性能价格比的解决方案,使企业通过实现信息化,真正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显著降低成本,获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避免信息化投资的失误。

第三,制造业应用软件的选型、实施、客户化开发与信息集成,也是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

目前,我国的制造业企业没有执行统一的标准。许多企业采用行业标准、甚至是企业标准。连标准化程度最高的产品设计过程,也存在许多不同的要求,例如明细表的书写方式等。在后续的工艺编制环节,则根据企业的产品、行业的特点不同,需求差别更大。有的以装配工艺为主,有的以机加工工艺为主,有的以焊接工艺为主等。企业生成各种清单、报表的方式以及编码方式也是五花八门,各不相同。

企业的管理模式则差别更大,一些传统的大型制造业企业以纵向一体化为主,在整个企业集团建立了严格的分工,建立了内部的供应链,如一汽。而在一些民营经济发达的地区,如浙江、江苏、广东等地,则建立了横向一体化,形成了外部的供应链,如广东南海的铝行材供应链、重庆的摩托车供应链和浙江永康的小五金供应链等。不同的企业生产组织方式、产品特点、营销模式、采购方式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管理模式,因此,不可能用一种类型的管理软件来适应所有的企业。对于流程型企业,如石油、化工、钢铁企业,所使用的管理软件与离散型制造业又有根本的区别。

制造业的内部管理环节众多,差别巨大,因此,应用软件的选型、客户化开发和信息集成十分关键。每个应用软件都有不同的市场定位,适合于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生产和管理模式的企业。目前,市场上各类应用软件层出不穷,往往会使企业看得眼花缭乱,难以辨别。因此,咨询服务企业的责任重大,它必须帮助企业甄别、选择应用软件,帮助企业确定特殊的开发和客户化需求,以及信息集成的需求。

制造业企业信息系统的技术子系统与管理子系统的信息集成,是制造业信息化的重中之重的问题和瓶颈问题,需要制造业企业、咨询服务企业和应用软件供应商共同研讨,确定合理、优化的信息集成解决方案。

许多应用软件提供了二次开发工具,但是大多数提供的是语言开发工具,需要专业人员进行开发。比较有特色的是开目CAPP和开目BOM软件提供了可视化的配置工具,企业可以自行根据报表汇总的方式、表格格式和生成过程进行配置,配置方法简单实用。

为了实现客户化和信息孤岛问题,许多大企业专门建立了开发队伍,开发了一些自行使用的工具和模块。但是,随着应用系统日趋复杂,系统的维护越来越困难,一种新的趋势是将这种系统二次开发和维护的任务进行外包。这就产生了对专业的软件服务和集成商的市场需求。目前,在美国,已经有大量的面向不同行业的专业软件服务和集成商,而在中国,由于还存在对服务价值的认同等问题,软件服务和集成商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其角色目前主要由制造业应用软件供应商来扮演。

第四,信息安全问题,在整个制造业信息化解决方案中的地位日趋重要。

随着企业应用信息技术的深入,产生了大量的电子文档,对这些电子文档如何存储、备份,如何保证安全,是近年来制造业企业碰到的问题。企业在指定信息化解决方案时,也要进行充分考虑。

更为重要的是,许多企业建立了Intranet,怎样在保证Intranet用户能够访问Internet,又能够避免信息被盗,怎样防止网络病毒和黑客袭击,这都是企业在建立信息化解决方案时,必须充分重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已经由制造业软件企业和软件和系统集成商提出了解决方案。制造业企业需要在方案选型时,充分考虑和比较各种信息安全方案,选择经济、有效的解决方案。

四.中国制造业企业在实施信息化过程中需要明确的战略理念

1.制造业信息化必须与制造业企业的发展战略紧密结合。

信息化对于制造业企业而言,是一种手段,一种工具,而不是目的。因此,制造业企业不能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而是必须与企业的发展战略与经营目标结合起来,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案,使得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国际化竞争中立与不败之地的有力武器。既不能好高骛远,又不能止步不前。

2. 制造业信息化必须与企业管理改革联系起来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国有大中型制造业是在计划经济环境下发展起来的,布局很不合理。在进行了体制改革之后,国有制造业企业依然面临着严重的与市场接轨,加快市场反应速度的问题。而中国新兴的乡镇和私营企业,以及广大的中小型制造业企业,是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下,顺应市场需求发展起来的,这些企业具有敏锐的市场眼光,已经通过特色经营和成本优势确立了自身在市场的地位。但是,这些企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也遭遇了技术、管理等问题,企业也迫切需要通过信息化来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因此,实施信息化工程的前提是管理现代化。只有摸清企业的现状和改革的目标,才能制定出改革的方针和行动纲领。对许多企业,更重要的是要分析产品的市场需求状况,确定企业的发展战略,确定产品定位,理顺营销渠道,找到独特的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制造业信息化是企业推进管理改革的一种手段,是先进管理思想的载体,例如,通过实施CRM系统,可以要求销售人员每天填写访问客户的情况,购买意向信息和客户的详细档案,客户服务的情况等,这样就可以保证企业的客户信息不应该人员的更替而遭受损失,提高客户满意度。通过PDM系统,可以更好地贯彻企业在ISO9001质量体系中规定的规范的工作流程。

信息化是企业可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客户购买产品是追求其使用价值,他们并不会因为制造业企业的产品是用CIMS制造的就购买。不少CIMS示范企业,因为生产的产品没有市场,陷入了困境。因此,企业在考虑信息化方案时,应该着重考虑性能价格比,没有必要都搞大投入,动辄上千万。

3.企业选型必须注重实用,避免贪大求全。

不少企业在选型过程中,片面追求先进性。实际上,一些按照美国的国际化巨型企业作为样板开发的软件是不可能直接适应中国企业需求的。例如,某国外大型PDM软件的原型为为了解决世界上最大的一家汽车公司与其外部供应商进行物流供应的问题。而而我国最大汽车公司的产值恐怕也只有那家企业的百分之几,这种软件的过程与中国企业的管理方式相差甚远,实施成功的概率很小。

企业必须警惕一些概念性的炒作。一些新的名词,实际上没有新的含义,只是一些软件企业将其系列软件打包销售的一种手段。

一些软件产品的功能存在着交叉。例如,一些国外大公司开发的PDM软件,或者PLM软件,与ERP系统在管理思想上有根本的不同,一个是以产品为核心,另一个是以企业为核心。这两种软件从功能上相互交叉,存在互相排斥的关系,因此,能否集成,如何集成是需要深思的。转贴于

信息产业竞争激烈,信息技术发展十分迅速,生命周期很短。有的技术一年前还是先进的,一年后就落后了。因此,企业在实施信息化工程的过程中,还是应该从分析自身的需求出发,面向实用,解决主要问题,不能片面的追求先进性。国产的CAD/CAPP/CAM/PDM系统和ERP等系统,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已经可以经济有效地满足制造业企业的需求,不少产品的性能价格比高于国外同类产品。

4.应处理好整体规划与分布实施的关系

信息化工程的整体规划实际上就是对一个大型项目所要使用的资源、达到的目标、任务分解的步骤、里程碑,成本计划等进行计划。而分布实施就是按照这个总体的计划进行执行,而且在执行过程中不断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和企业自身需求的变化而逐渐调整的过程,由于信息化工程的内容庞杂,实施周期较长,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变化是十分常见的。

整体规划是十分必要的,没有整体的分析和计划,就可能造成许多局部最优解,而得不到整体最优解;分布实施也是必要的,它使得企业可以适应自身和外围环境的变化,在实施过程中可以选择技术更先进的产品,同时避免一次性的较大投资。在总体规划时,应仔细考虑信息集成方案;而在分布实施过程中,则不管选择的技术和产品如何变化,仍然需要保证应真正按计划实现集成,使得信息流在整个企业信息系统中能够畅通无阻。

5.如何看待服务的价值

目前,大多数制造业企业领导的观念还停留在买产品可以理解,而买服务难以理解的阶段。实际上,整个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成功,可以说是三分产品,七分服务。光买产品不买服务,就象不进行诊断就乱吃药一样,是十分危险的。制造业企业的个性很强,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各不相同,因此必须通过咨询服务来诊断清楚问题,通过软件和系统集成服务来解决软件的实用化问题。

五.中国制造业软件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应明确的战略理念

1.制造业软件企业应处理好研究、开发与销售的关系

中国的制造业软件产业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为客户提供了经济实用的软件产品,形成了一批有竞争力的企业,特别是在CAPP和财务软件方面,形成了以国产软件为主的格局。

但是,要应对国际上规模比国产软件企业大得多的竞争对手的激烈竞争,中国的制造业软件企业还必须处理好研究、开发与销售的关系。一些企业没有处理好这三者关系的企业,在市场上形成比较大的波动,一个不错的新产品开发出来,销售额会上来,但下一个版本或者产品跟不上,又会造成比较大的滑坡。

研究工作包括跟踪最新的计算机和管理技术,以及研究市场需求的状况和发展趋势。关键是要深入制造业企业,研究制造业企业本身要解决的问题,获取准确的、有代表性的需求,找出共性,然后结合掌握的技术和管理技术,为企业提供既实用,又具有一定先进性的产品。软件企业应注意研究一代,开发一代,销售一代,形成发展的后劲。软件企业应注意产品的独创性,切忌盲目跟踪国外产品、模仿国外产品,必须形成自己鲜明的工程特色,真正开发出符合其目标客户需求的软件。

在软件开发方面,必须大力引进软件工程技术,对软件开发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特别是软件需求管理和配置管理。

在销售方面,随着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由单元应用转向集成应用,客户已经从购买软件产品转变为购买解决方案,因此制造业软件企业应该更多地增加应用工程师和项目实施队伍,来满足企业的需求。

2.应处理好产品与项目,个性化与标准化的关系

中国的制造业企业形态复杂、历史背景各不相同,而企业的所有制形式、管理者的特色这些都有可能导致制造业企业对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需求的个性化、差异性和多样性,这就需要解决方案的“量身定制”。因此,软件企业需要提供的是全面的解决方案和服务,而不仅仅是产品。

对于制造业软件企业而言,如果以项目的形式,为每个企业都进行开发,一方面开发成本很高,需要投入的人力资源很大,另一方面也难以保证软件的质量。因此,制造业软件企业必须考虑软件的开放性和柔性,同时尽量把开发工作控制在有限的水平。

对于制造业企业,也必须充分将企业实际与先进的管理模式结合起来,不能纯粹让软件来适应自己可能已经落后的管理模式,尽量推行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采用先进的管理模式,应用标准化的软件产品,降低使用成本。

3.规范市场和竞争秩序,实现多赢

制造业软件市场属于一个专业的市场,这个市场的参与者的竞争策略应该是以特色经营和优质服务为主。然而,目前中国的制造业软件市场还处于比较混乱的竞争局面,同样是提供一个制造业企业的解决方案,报价差距非常大。由于软件是零边际成本,有的小企业为了短期的生存和发展,掀起了一轮有一轮的价格战。而他们的低价位往往是以降低服务质量为代价的,常常在连企业的需求都没有搞清楚,就匆忙报价。

这种恶性的价格竞争有至少以下恶果:

1)扰乱了市场秩序,使得中国制造业软件企业的总体盈利能力大大降低。而且往往是价格战的始作俑者损失最为惨重,甚至退出市场。

2)影响了整个中国制造业软件的形象,使不少客户认为国产软件是质次价低。

3)造成许多制造业企业只注重考虑价格,而不是考虑软件能否解决自身的问题。最终导致许多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以失败而告终。

另一个问题就是行业保护和地方保护。某些地方采取购买本地的软件就给予资金扶持,购买外地软件就不给扶持的不平等政策;有些军工行业至今还采用行政方式统一采购,指定品牌等方式。这些,都是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针相背道而驰的,最终的结果也只会破坏市场秩序,影响应用效果。

整个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是一个供应链、价值链,每个环节都应该是增值的过程。只有价值链的每个要素都能够赢,整个价值链才能够持续发展。因此,中国的制造业软件企业应该把竞争与竞合结合起来,共同维系整个中国制造业软件产业的健康发展,形成多赢的良好局面。

六.结论

制造业管理方案范文3

人力成本上升怎么办?

供应链压力陡升怎么办?

⋯⋯

面对各种“怎么办”,中国制造业的解决之道就是“转型升级”。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转型过程中,信息化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东北到华南、从上海到深圳,历时半年、横跨大半个中国,本报记者深入采访了电子制造、机械制造、精细化工、连锁销售、服装衣帽等数十家制造业企业,与数十位CIO面对面交流,亲身体会到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迫切性,更看到了信息化在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信息化已经成为众多制造业企业的基因,深深地融入企业的“血液”中。它伴随着制造企业成长、发育和壮大,正在帮助中国企业由“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智造”。

套用英国诗人雪莱在《西风颂》中的名句:如果信息化已经到来,那么“中国智造”还会远吗?

当今夏大片《变形金刚3》中的主角们穿上美特斯邦威(下称美邦)品牌的服装后,美邦已经由曾经的服装销售企业变身为品牌销售企业。

原美邦CIO闵捷在今年4月接受《计算机世界》报记者采访时说,美邦正在积极成为“新商业文明”的倡导者和领导者。而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美邦已经将原来的信息中心单独成立为邦购公司,全面负责信息化建设,并瞄准了电子商务。

在中国,许多类似美邦的企业都在“华丽转身”,试图在剧烈变化的商业环境中寻找到新蓝海,增强企业竞争力。

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电子制造企业、ODM企业,还是传统制造企业;无论是艰难还是快乐地寻找出路,在2011年这个“十二五”开局之年,“转型升级”成为制造业的必经之路。而在这个过程中,信息化将发挥巨大作用,将“中国制造”改写为“中国智造”。

制造业正向着科学化、智能化、环保化、主动服务化方向发展,高效精细制造是实现节能降耗和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转型势在必行

2011年4月,上海浦东美特斯邦威仓储总部。

在这里,美特斯邦威的第二个大型仓储物流中心正在建设中。红色铲车在空荡的库房里忙碌着,地面堆积着大量建材。与它相隔不远的是美邦的第一个物流中心,那里的工作人员结束了繁忙的发货工作,正在整齐有序地叠着纸箱,为下一次物流做准备。

闵捷告诉记者,第二个物流中心投入使用后,两个物流中心可支撑电子商务日发货量从每天6000件提升到5万件。

“6000件的发货量是什么概念?相当于一个大中型城市繁华地段店面一天的出货量。而到了5万件,线上规模将完全取代店面销售。”闵捷表示,这样的物流规模,为美邦的“电子商务”转型铺平了道路。

事实上,早在几年前的全球金融危机中,美邦就体会到了制造业的危机,开始酝酿转型。

当H&M、优衣库等国外类似品牌纷纷将专卖店开到隔壁,裸地与美邦“抢”客户;当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中国“出口型”企业大量破产,中国制造业在“走出去”的同时,还面临着“狼来了”的危机――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压力下,美邦不得不重新“转型升级”,寻找市场定位和IT的支撑作用。

一直以来,制造企业都面临着国内各类原材料的价格变化,以及人力成本的升高。

“目前的瓶颈主要来自日益增大的价格成本挑战,例如汇率波动、同行业对手的价格、市场的日益萎缩等都在影响制造企业的发展。”浙江嘉兴斯贝克电子公司IT部门经理张万千说,原材料价格持续升高,给企业的生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种种压力正在促使制造业向信息化要效益,促使企业全面实施信息化,从企业信息化转变为信息化企业。

此外,制造业压力来源于管理。

“一些现代的企业仍然受计划经济思潮的影响,事后管理和被动管理的模式制约了员工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制造业信息化专家郭玉森认为,虽然几年来国家相关部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来推进信息化应用,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企业向现代管理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是,由于企业没有全面地实施信息化工程,形成了许多信息孤岛,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可以说,制造业过去过度依赖能源资源消耗和低成本要素、过度依赖投资拉动和产能扩张、过度依赖国际市场的状况已经难以持续,制造业已进入以转型升级促发展的新阶段。

“中国产业结构整体升级主要包括产品提升、技术结构优化、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优化及行业结构优化几大方面,这就需要企业转型向创新、绿色低碳、智能制造、服务化等方向靠拢。”鼎捷软件董事长孙蔼彬认为,企业内外部经营环境变化触发转型需求,这些转型主要包括产业转型、战略转型、品牌转型、产品转型、渠道转型和机制转型等几种模式。未来中国企业亟待建立市场经营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区域经营管理能力和高效协作能力,信息化能够支撑企业实现快速响应、创新研发和供应链管理的提升。

信息化决定转型

位于重庆郊区的重庆三信电子,和大多数工厂一样,这家电子加工企业也是用围墙与外界隔绝,出入打卡登记。在一栋6层高的建筑物中,分别布置着几条生产流水线,数百名身穿工服的工人在紧张组装着电子元器件。这些电子产品将发往全国各地的摩托生产基地,被安装进摩托车中,随后运到全世界。

每天,重庆三信电子公司总经理、常务董事丁明都在办公室里,看着数百个报表,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运筹帷幄。“企业已经完全处于自动的运转过程中,规章制度成型,什么都在系统里跑。”回想刚当总经理时,每天签字签到手软的情形,丁明笑着说,虽然这一切都归功于信息化,但也让他有点苦恼,因为“三四天都没人找我签字、聊天。”

信息化正在成为大多数制造企业抵御风险、调整结构、面向升级的一个必要支撑手段。通过信息化,企业将公司的经营状况数字化,管理层能及时、准确了解运营企业情况,增加管理的深度,提高决策的准确性,而不是像以前那样仅凭感觉。

“制造业正向着科学化、智能化、环保化、主动服务化的方向发展,高效精细制造是实现节能降耗和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制造业信息化的实施方,SAP中国离散制造业资深方案架构师张冲认为,全面信息化正是实现高效精细制造的有力支撑和重要前提。

“用传统的经营方式无法管理生产,而采用了ERP和精益生产之后,无论是有效组织资源、采集前端数据、控制生产过程、考评和分析生产结果,还是监管经营等,企业的运行状态均在掌握之中。”丁明说,重庆三信电子希望借助信息化掌握企业的运行状态,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的投资、决策、经营活动找到数据。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做一个基业长青的企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创建一个可视化管理平台,既有利于第二代管理者运营,也有利于第一代创业人监管企业。

而在美邦,既有以ERP为核心的财务系统,也有设计阶段的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和分销系统的软件,这三个系统帮助美邦重塑企业价值,融入到新商业文明中。嘉兴斯贝克电子则采用了ERP和PDM(产品数据管理)系统,逐步减缓了市场压力,开始进一步提高利润率。

嘉兴斯贝克电子IT部门经理张万千认为,信息化为企业带来的效益非常明显。首先,消灭了过去的不合理库存。通过消化呆滞物资,控制供应商早交货等降低库存,减少资金占用;其次,改进了业务模式。之前车间和生产部门去仓库领料的随意性大,同个产品分多次领,导致仓库疲于发料。系统上线后,按照ERP生产任务进行提前配料,一次领料和发料简化了流程,也不需要纸张打印,只要在系统中做确认;第三,各部门信息畅通,数据及时、实时。产品报价只要点击鼠标,就能把最新的材料和人工计算出来;第四,促进了公司良性发展。生产与预期基本相同,公司整体运行在系统中得到实时体现,过去的信息孤岛问题得到解决。更重要的是,公司的研发资料实现了有效管理,产品的设计和规范也得到了严格控制。

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当前的信息化应用已经不仅局限在企业内部,开始关注企业的上下游,以及整个供应链的整合。并且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内外部信息交流的增加、信息量的爆炸式增长,以及云计算概念的兴起,使得企业围绕各种制造资源开展各种计划成为可能。

今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意见中》指出,“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重点围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推动制造业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着力用信息技术促进生产业发展,着力提高信息产业支撑融合发展的能力,加快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步伐,促进工业结构整体优化升级。”

如果结合政策方针,企业要将“两化”深度融合战略目标和理念落实到企业转型升级和企业信息化层面,就是从产业链优化角度出发,以协同商务和信息集成为目标,全面推动企业创新。“从前期的基础信息化阶段,到各业务环节,通过信息化实现紧密衔接阶段,到实现流程优化、应用集成的渗透阶段,最后到业务流程协同和业务模式转型升级融合阶段,全面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都将实现完全的深度融合,这是在现代信息化条件下创造出来的一种新技术、市场、管理和发展模式。”张冲认为。

将信息化融入基因

“目前企业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抓‘两化融合’,提高企业创新能力,降低设计制造成本,掌握核心技术。”制造业信息化专家郭玉森认为,要以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契机,强化推动信息技术的应用,来提高企业综合竞争能力;结合企业的瓶颈,进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建立典型应用,这样投资少、见效快,并能为企业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树立信心。

芜湖恒隆汽车转向系统有限公司是专为奇瑞汽车供应汽车转向系统的汽车零部件公司。这家公司与众不同之处在于,成立初期就实施了ERP、MES(制造执行系统)等系统。信息化已经成为该公司的一部分,成为公司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

奇瑞对恒隆这类核心供应商提出的要求是:供货拖延一分钟,即罚款2000元,上不封顶。如果没有在成立之初就有信息化作为支撑,芜湖恒隆也不可能达到上游厂商的要求。

“有了信息化助力,恒隆可快速响应上游厂商的要求,也能快速集结下游资源,做到精准生产,提高效益和企业核心竞争力。”恒隆MIS中心主任孙磊认为,从信息化效益来说,存货资金占用率下降到30%,公司仓库人员减少5人,达到了库存准确度90%、生产供料及时性95%、生产供料准确性99%、先进先出符合率90%、顾客订单完成率95%、进货检验及时性99%等标准。

正由于信息化在制造业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不少公司和芜湖恒隆一样,在成立之初就确定了核心竞争力――信息化建设。

深圳兆驰股份有限公司也是如此,它是消费电子供应商,客户包括夏普、飞利浦、东芝、海尔等国际知名电子企业。

“公司在成立初期就实施了EPR平台,因为公司成立的发展目标很简单,就是按照上市公司的标准来经营兆驰,争取上市。而ERP平台能保障我们的产品质量、减少研发成本,促进上下游合作,扩宽市场。”深圳兆驰股份有限公司IT部经理张健说。

兆驰股份于2005年成立,2010年上市,2010年营业额就达到30多亿元,利润4亿元,远高于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兆驰股份不仅成为全球最大的数字地面机顶盒制造商和出口商,同时也是成长最快的液晶电视生产企业。

如此迅速的增长,信息化功不可没。

“现阶段,企业就是从产业链优化角度出发,以协同商务和信息集成为目标全面推动企业创新。具体而言是企业将研发技术、制造技术、管理技术、信息技术和过程控制技术实行紧密融合,通过有效应用带动产品研发模式和设计理念的创新、产品制造模式和制造方法的创新、企业业务模式和业务流程的创新、产业链协同商务体系的建立与创新,和基于产业链信息集成平台的建立与创新。”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制造行业解决方案事业部总经理王健说。

在郭玉森根据多年对制造业信息化的理解中,只有以信息技术做支撑,支持企业的快速发展,才能实现工业现代化,同时可以促进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他认为,企业需要结合发展战略和企业文化,规范和修订标准化管理,不断完善企业信息化系统,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构建信息平台,尽最大程度利用社会公共信息资源构建集团管理创新平台,增强集团的管控能力,为企业提供协同制造和管控平台,实现智能化决策管理,使企业早一天成为数字化企业。

专家评说

鼎捷软件完善服务体系

鼎捷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大陆区总裁 修俊良

“十二五”经济大环境下,国家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在此背景下,催生了各大产业新型发展模式,中国产业结构整体升级主要包括产品提升、技术结构优化、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优化及行业结构优化几大方面,这就需要企业转型向创新、绿色低碳、智能制造、服务化等方向靠拢。

面临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制造业惟一的出路就是“接近市场、研发创新、快速反应、降低成本”。要想达到这种效果,制造企业不能再依赖过去单一、局部的管理软件应用,而是要从基础的账务级――用管理软件做账,向战略级――能够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和决策依据上迈进。

为此,鼎捷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服务体系:在业内率先采用CTI技术构筑的Call Center,整合内部CRM系统,搭建起鼎捷与客户直接、快速的沟通平台,还通过客户满意度调查、全程监控,专业保障客户服务质量;为完成应用能力的移转,还通过E-Learning提升客户自身专业水平与能力;另外,通过建立客户体检的机制,为企业定期主动体检,发现应用异常,即向客户及时反馈;同时还不定期安排线上培训,并就问题处理建立满意度调查,确保客户问题彻底解决。

鼎捷软件不仅关注企业转型中遇到的企业战略和运营问题,更关注信息化执行力的解决问题;不仅致力于协助企业运用管理软件提升经营能力与价值,更通过管理工具助力企业转型。

在不断通过原有的服务方式完善追求客户终端价值服务体系的同时,鼎捷软件针对企业信息化应用中战略与执行力的问题,围绕“战略与目标制定”这一主题,从客户需求出发,引入了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card, BSC)的工具方法,帮助客户做管理咨询和管理导入,结合产业现状,对企业管理指标进行衡量与管控,对企业目前存在的管理现状做了深入剖析并提出了针对性解决方案。

SAP以技术服务用户

SAP中国解决方案和架构部总经理张志琦

SAP中国离散制造业资深方案架构师张冲

对国内制造企业而言,市场、产品、管理、成本、质量等都是极其重要的竞争要素,加快新品研发速度、精细化运营管理、压缩成本、提升效率等日渐受到企业重视,而信息化作为帮助企业实现这些目标的根本利器,其重要作用日渐凸显。

未来SAP从四个方面帮助企业应对挑战:第一,在全面高效协同方面,帮助企业做好集团内部之间、终端用户、资源优化和产业链的优化整合;第二,在海量数据处理方面,需要将数据加工成为有价值的信息,完成高效数据分析;第三,在决策支持方面,通过信息化有效支持战略决策;第四,在企业可持续发展方面,需要降低企业总体成本,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新一代信息技术”是两化深度融合的重要路径和主要抓手之一,云计算(Cloud)、移动应用(Mobility)、基于内存的计算(In-memory Computing)成为SAP瞄准的三大主要技术发展方向,SAP未来将在三大技术的基础上推出一系列企业管理应用解决方案。

SAP的解决方案分成四个层次:第一个是企业预置型(On-Premise),主要包括SAP Business Suite商务套件和SAP BusinessObjects商务分析;另一个层次是按需随选型(On-Demand),SAP 提供了进军这一新市场的机遇,并且凭借全面的 SAP Business ByDesign产品,确定了其领先地位;第三个层次是对移动终端设备的支持即移动应用型(On-Device),移动应用型解决方案有助于业务用户之间和业务网络之间展开有效的协作;在这三个层次中还有一个交集即协调运营型(Orchestration),保证产品之间的统一协调、步伐一致,保证这三个层次的产品能够在统一平台之上,并且有着统一的开发节奏和速度。

SAP更为关注中国本地企业使用SAP产品的重点功能和用户体验,结合它们的发展需求,向纵深拓展新产品及行业解决方案的本地化及专业化,并运用移动及内存计算等先进技术,支持中国客户实现信息技术及应用创新。

用友立足本地需求

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制造行业解决方案事业部总经理王健

用友认为,创新、绿色与高效是中国制造企业必须具备的要素。中国制造业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确定绿色战略、标准化战略、协同化战略以及信息化战略等四大战略。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或超越中国制造,对于用友制造业而言机遇非凡。首先,在产品深化方面,用友制造面向中、中大、大型制造企业,提供完整、成熟、适用中国制造企业的专业一体化解决方案,其服务覆盖流程制造业、离散制造业、装备制造业中的核心行业。产品围绕制造业管理信息化的全面应用和深化应用等需求,推进制造业前中后台一体化的整合方案及服务。其次,用友制造业拥有16个大类行业、近百个细分行业解决方案,构建了1000多个制造行业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库,为中国制造企业信息化提供全系统化的专业服务:包括管理咨询、IT规划、产品及方案、应用集成、应用实施、运行维护等。

制造业管理方案范文4

【关键词】制造业;成本控制;问题;应对措施

制造业作为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尤其是生产产品占主要部分的制造业,应对生产过程中材料采购、生产、研发设计等环节进行科学的成本控制,这样可保障制造业的稳定发展。在制造业传统的成本控制中,只注重内部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中成本控制,忽略了其他的环节,应从制造业成本形成动因及成本降低途径进行整体的成本控制,才能打破制约制造业经济发展的瓶颈,达到利润的最大化。

一、加强制造业成本控制的意义

加强制造业成本控制可以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制造业通过成本控制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手段有以下三种:制造业提高所生产的产品的质量,加大成本控制的力度,并实现产品的创新。这些方法,成本控制和收入、利润关系是最为密切的,执行起来简单可行,且能获得一定的效率,是制造业增加利润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方法。一般情况下,制造业利润是处于稳定状态的,不会发生太大的波动。特殊的情况下,经济环境会对制造业产生一定的影响,应在营销方面通过对成本控制降低产品的价格,这样能保持较好优势。制造业实现对成本的有效控制以及节能减排,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的方案,从产品经营销售、设计生产等环节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成本控制能加强制造业对现阶段经济体制适应的能力,制造业应致力于把企业的成本控制在较低的水平,利润就会相应的增加,制造业在面临着较为发杂的经济市场环境,在控制生产成本的同时,对市场效率进行严格的考察,能保证其成本控制在较好的水平。制造业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市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我国的制造业由于个体无法提供足够的产业资金,国家支持的资金也较为欠缺,加上制造业生产设备配备不是很到位。因此,制造业应不断对产业进行整改,合理的进行成本控制,抓住时展中的机遇,大力引进技术高新的设备和产品,不断对产业进行完善和创新。此外,制造业还存在决策者及管理层人员欠缺的问题,导致,成本控制计划的目标难以实现,这也是制造业发展过程中较大的隐患问题,应引起足够大重视。

二、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制造业生产计划控制的模式较为落后

我国中小型的制造业数量众多,其具备以下主要的特征:产品的种类繁多及产品数量较少,销售模式是小数目、多品种的订单,在生产的计划、定制、执行等环节上,缺乏科学的指导以及管理,当经济市场发生变动时,没有实施相应的应急方案,会出现原材料及半成品保存及运输困难的状况。制造业还存在有缺陷的产品设计,设计环节只注重节约成本以及减少能耗,只注重在产品制造的方法方面控制成本,根本无法解决问题,常会形成本末倒置的关系,不能从大方向上对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必然会对制造业后期的成本控制造成影响。

2.对制造业的成本管理认识不到位

制造业的发展中,大部分企业只注重对生产的成本进行节约及控制,将生产流程管理纳入日常工作重点环节,但其并没有深刻认识到要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管理和控制,因而无法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制造业应让管理层实现对企业的全局把控,实现制造业产品设计―生产―销售―服务一条线整体控制,对成本控制进行考虑的同时,还应兼顾到成本的分析及核算,注重对市场的考察,纵观全局应注重制造业的成本管理多样新的需求。针对目前制造业的成本管理的方法较为陈旧,只注重企业发展中的数字核对,预算和计划现实度并不高,这难以保障制造业保持较高的成本控制水平。

3.成本控制的范围存在较大局限性

成本控制是制造业的核心,应将成本控制以及管理划分到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管理的范围之内,进行成本管理时,应征求广大员工的意见,因为长期处于生产工作的技术人员是成本控制中的关键因素,管理者会出现部分不合理的决策,可参考相关技术人员的意见,如果不注重细节,将导致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制造业的员工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对员工的培训相应的会产生较大的开支,新员工的技术娴熟程度和生产效率也无法与老员工相比,对生产的产品质量也无法保证,且企业内部的员工如不具备一定的素质,没有形成团结的队伍,对制造业的声誉也会产生影响,进而会失去市场,利润大幅下降,使企业面临着较为严重的危机。

三、制造业实现成本控制的有效策略

1.加强制造业成本控制的意识

在制造业发展的过程中,相关的从业人员和管理层人员应提高内部员工的团结意识,扭转员工不良的工作态度,以进一步提高内部员工工作的能力,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处理好员工间的关系,这才能为制造业效益的提升提供有力的保障。制造业以成本控制为为核心,管理层人员应不断对企业管理的观念进行跟新,在思想上保持与时俱进,实现对全局的把握,管理层人员应对产品流通环节进行深入的分析总结,及时作出应对经济市场变化的方案和策略,形成合理有效的产品销售的路径。对员工的管理,应实施完善的奖惩制度,激发员工的潜力,以提升管理的时效。

2.构建科学的成本控制体系

收集和管理制造业相关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对于管理层人员来说,应及时对相关信息进行整理和收集,达到信息的集中化处理,尽可能的去除中间步骤产生的成本。制造业成本管理是一个有效性整体,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企业相关信息的繁杂程度也会随之增加。制造业管理层人员应利用好先进计算机技术来加强制造业信息管理,增加成本预算计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提升决策及核算的能力。管理层人员应对信息时代制造业发展中信息整合利害关系有较为深刻的认识,进一步提高信息交流效率和速度,更上时展的潮流,以确保成本的高效管理以及制造业的稳速发展。制造业应做好全局的统筹规划,把整体作为出发点,将顾客需求放在首位,对制造业内部进行整合以及改革,以确保其和谐发展。使整体结构得到优化,管理方案得到完善,对原材料的采购环节应做到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尽量减少其堆放的时间,并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以确保各环节工作的顺利进行。

3.制造业应以技术实现创新

在制造业中,诚信是立足之基,创新能力则是其占据市场份额的重要法宝。制造业应将自主创新的能力作为研发科学技术的战略,将其内部结构进行调整,使其达到最优,加大创新方面投资,对产品制造过程进行简化,对内部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进行分析研究,对外吸收同行业好的经验,对内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把提升制造业综合素质作为奋斗的目标,狠抓成本控制和管理,以实现制造业长足的发展。对制造业的员工及管理者,应提供更多的学习、培训等机会,在娴熟技术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以适应客户及市场的需求以调节创新方向,并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多样化及人性化。制造业成本控制应站在全局的高度,实施较为完善的方案,并进行不断的创新,唯有实现创新,才能推动制造业健康稳定发展。

综上所述,制造业在社会经济不断改革中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提高制造业成本控制的水平是制造业发展的关键性环节,在制造业发展的过程中,其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宏军.制造业成本控制问题及应对措施[J].西部财会,2011,6(03):49

制造业管理方案范文5

物流活动是制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制造业物流又是我国物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构建制造业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许多制造企业开始从战略高度重视物流功能整合,实施流程再造,分离外包物流业务,与物流企业加强深度合作。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协调发展,物流外包成为关注焦点。分离外包物流业务是能让制造业和物流业互惠互利的措施,制造业将物流业务外包给物流业,能增加物流业的总市场份额;同时,制造业能以更低廉的物流成本获得更好的物流服务。

近年来,分离外包物流业务已向诸多行业扩展,外包的环节由销售物流向供应物流、生产物流、回收物流延伸;外包的方式由简单的仓储、运输业务向供应链、一体化深入。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加强深度合作,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联动发展的趋势日益显现,物流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离开了制造业,物流业就失去了服务的对象,离开了制造业的“苛刻”需求,物流业就失去了创新和发展的动力,物流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制造业发展基础上的,物流业必须与制造业联动发展。

现代制造业的变革与物流业紧密相关,许多行业以物流系统变革为前提而进行制造变革,制造业采用的许多新的制造技术或制造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技术都主要是物流技术。从这点上看,现代制造业离不开物流业强有力的支撑。

企业是为了增强其市场竞争力才考虑把物流管理活动外包的。所谓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就是基于物流外包的一种协作境界,也是制造业企业的服务采购活动。

联动的意思。就是制造业企业希望物流企业随其变化而变化。实际上,在物流外包市场上,制造业企业往往处于相对主动和优势的谈判地位,而物流企业在某种程度上则处于被动和从属的地位。第一,制造业企业的物流管理要服从于生产组织方式;第二,制造业企业物流管理要服从于产品制造的工艺布局和流程设计,服从于原料供应的约束条件和产品运输的市场营销要求;第三,有研究表明,制造业企业营业收入约有22%被用于服务采购。所以,制造业企业是从技术和服务两个方面来约束物流企业的客户服务行为,以加强对物流外包工作的监控,因为制造业企业物流外包从来就是有风险的。

实际上,在物流管理的计划、执行和控制过程中,制造业企业能够外包或愿意外包的往往就是执行阶段的工作,而物流计划和控制工作是不会轻易外包的。这就基本上决定了物流企业的市场从属地位。

虽然制造业企业常常把货物运输委托给专业运输公司,或者向仓储公司租用仓库存放货物,但货物运输和存货布局计划,产品生产和销售计划,以及客户服务标准等仍然由自己掌控,因此对物流管理总成本的权衡仍然是制造业企业管理决策的重要内容之一。

物流服务理念更新。无论何时,物流企业都不要忘记制造业企业物流外包的目的在于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而外包决策的两个决定‘}生因素就是成本和服务。物流管理活动必须在为客户提供物流服务的过程中,努力加大管理服务增值的含量,并向客户表明物流管理外包的风险是可控的。同时,必须在客户供应链管理的大背景中重新思考其物流管理问题。 物流企业要努力成为制造企业的“管家”。物流 “管家”的特点是合作双方运营目标取向一致,共同分享物流管理成果和风险,共同参与产业链竞争,物流企业直接帮助客户制定物流服务解决方案,甚至客户进行相关的物流管理计划、执行和控制活动,彼此作为战略联盟伙伴真正实现物流联动。

增加物流服务透明度。物流联动的前提是企业间的物流管理协作,而协作的前提则是双方都认为明显有利可图。因此,物流企业要努力构建一个成本透明、流程透明、责任透明和利益透明的物流协作环境。一定要把成本账和收益账算清楚,并告诉制造业企业,然后与制造业企业一起商定物流管理解决方案。要有意识地从物流信息的拥有者转向物流知识的分享者,让客户充分了解自己配置物流服务资源的能力,并愿意与客户一起分担物流外包风险。

要避免物流合作出现制造业和物流业双输,就要从理解客户服务要求,优化客户服务方案,简化客户服务流程,加强人力资源培养,提高信息分享水平,利用政府行政资源,建立风险管控机制,以及提高对物流意外事件的应变能力等方面来努力提高物流外包或物流服务的价值,提高客户的市场竞争力。这才是制造业企业物流管理外包的初始目标,也是物流企业提高市场地位的有效途径。为了实现物流外包的双赢,需要制造业企业和物流业企业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实现联动。

据调查,制造企业管理者愿意选择物流业务外包,知道物流外包的好处,但决策上总是犹豫不定。基于成本、服务、风险、信用等方面的考虑,制造业自营物流仍是主流。这就要求物流企业要根据制造业企业的经营活动对物流服务的需求进行有效的互动,提供高效率、低成本、优质物流服务的同步化协作,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过程中,供应链的合作与协同关系有待进一步改善。

要使制造业与物流业能够顺利实现协同发展,有关专家指出:一是制定和完善我国物流法律法规,优化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环境,促进我国制造业物流健康发展:二是借鉴国际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经验;

三是加强物流园区建设和管理。通过物流业务功能的空间集聚,为园区客户提供多功能的综合一体化服务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四是加快提高物流标准化、信息化水平;五是加大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智力支撑。

制造业管理方案范文6

关键词:服务 装备制造业 物流管理 专业建设

产业结构合理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日益凸显。作为第三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物流业发展滞后对经济健康发展的影响更加明显。自2008年以来,国际经济形势动荡,我国经济发展也遇到了很多新问题,如:人民币汇率问题,用工荒问题,国内物价上涨,等等。这些直接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影响企业竞争力。企业要保持以往的发展速度有两个问题迫在眉睫:成本、创新。创新是一项长期工程,短期不可能发生重大变化,而我国企业生产成本与发达国家相比较居高多年,有较大降低潜能。企业物流成本明显高于发达国家水平具有较大的降低空间,为企业渡过目前经营难关,为创新赢得时间都有重要意义。

一、物流业发展及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应基于地方经济需要

我国幅员辽阔,产业结构完整,各地区的产业结构自成体系,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各地区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形成了不同的支柱产业,不同的发展战略。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都要紧密围绕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而定。地方高校把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作为发展战略定位是一种必然选择,高职物流人才培养也不例外,只有做到与地方人才需求动态平衡才能更好地生存发展。

1.辽宁物流业发展要基于服务装备制造业

目前,辽宁省生产业发展滞后,没有对制造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产生较大的推动作用。2007年,辽宁省工业增加值5 199.9亿元,用于制造业生产的生产业增加值1 423.65亿元,仅占工业增加值的27.4%,这与上海市生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接近50%,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城市生产业比重至少在60%以上、平均约70%的现状具有较大的差距。其中,与装备制造业生产密切相关的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分别占工业增加值的12.4%、9.3%。2004年辽宁省三大产业生产总值构成中,服务业所占比例为42.1%,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此后服务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步下滑,到2007年下滑到36.6%。相比之下,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制造业的比重却在逐年上升。生产业增长缓慢且稳定性差,不但成为辽宁服务业发展的瓶颈,更严重阻碍了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互动机制的形成。为更好地实现物流业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宗旨,我省在十一五末期提出了打造“一圈两区三带”的物流产业发展空间布局。“一圈”是以沈阳市为中心的沈阳经济区物流发展圈;“两区”是辽东半岛沿海物流发展区和辽西物流发展区;“三带”是辽宁沿海物流产业带、沈(阳)大(连)物流产业带和锦(州)阜(新)朝(阳)物流产业带。通过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建立物流设施平台、建设全省装备制造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提高制造业物流社会化程度、培育专业第三方物流企业。争取到2012年,全省物流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占第三产业增加值15%以上等战略规划已写入“十二五”规划。面对如此宏伟的战略规划,物流产业向服务于装备制造业的方向发展是必然的战略选择。

2.服务于装备制造业的物流人才培养是高职物流专业的战略选择

经济和高新技术迅速发展是高职教育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动因,区域经济特征对高职教育具有制约作用。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依存度之高前所未有,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随着装备制造企业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专业化分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装备制造业与高端物流业的联动、协同发展成为基本趋势。二者的融合、互动成为推进产业持续提升竞争力的源泉。作为装备制造业基地,辽宁装备制造业近些年来发展很快,在国内产业格局中处于核心地位,但从总体来看,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相对于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为其提供配套服务的高端物流业发展相对滞后。如何推进高端物流业和装备制造业的联动发展,成为加快提升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环节。许多国家的发展都证明了这一点。因此,高职院校培养服务于装备制造业的物流人才是必然的选择。

二、服务于装备制造业的物流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合理,配套能力强,已成为我国著名装备制造业基地。人才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通过专业建设委员会的科学论证,服务于装备制造业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强化以下几个方面能力的培养。

1.强化企业内部物流管理能力的培养

企业物流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物品从原材料供应,经过生产加工,到产成品销售,以及伴随生产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的回收及再利用的完整循环活动。物资供应费用在产品成本中占有很大比重(如机械加工产品中一般占60%~70%),因此加强企业物流的科学管理,合理组织企业内部物流活动,对降低产品成本有着重要意义。其次,在现代化大生产中,企业的储备资金在流动资金中所占比重一般为50%~60%,因此,加强企业物流的组织管理,合理储备,对压缩储备资金、节约占用资金、加快流动资金周转也具有重要意义。

服务于装备制造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必须具有较强的产品配套加工、组装等方面的能力。物流企业要承担一部分流通加工业务十分重要,因此服务于装备制造企业的物流人才需要具备较高的零部件组装能力。服务于装备制造业的物流企业只有业务向后一体化发展才能更具有市场竞争力。为此,物流专业应该开设《企业物流管理》、《装备制造企业生产过程概论》、《ERP》、《工业工程》等课程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2.强化大型成套设备运输管理能力的培养

运输收益是物流企业的主要收益来源,运输收益占企业总收益的70%左右,比例之高,影响之大,任何物流企业都不可忽视此项业务。辽宁作为全国著名的装备制造业基地,每一年有大量的装备类产品输出和生产它们所需的原材料、设备、工具等的输入。装备制造类产品具有质量大、体积大、价值高等特殊性。它所需要的运输设备、装卸工具、运输服务等也有其特殊性。针对“特殊性”,运输能力的培养重点放在大型设备运输、成套设备运输、企业生产线运输、特种产品运输等所需运输技能的培养上。为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应通过开设《成套设备运输管理》课程,聘请省内知名的从事成套设备运输工作的物流专家到校讲学,到省内知名的服务于装备制造业的物流企业实习等方式实现特色培养。

3.强化数字化仓储管理能力的培养

仓储业务是物流企业的一个典型业务,没有仓储业务的物流企业不能称其为典型第三方物流企业,仓储业务是运输业务的基础。仓储管理作业内容繁杂,程序严谨。数字化管理水平和机械化作业水平是仓储能力的重要象征。装备制造业所需仓储业务与其它类商品的仓储业务有共同之处,但也有区别。区别之处在于货物的重量、体积较大,同一类货物的品种、规格较多,这些特点要求仓储管理人员要有较高的责任心,工作要细致。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为减少差错,提高管理效果,很多企业实现了数字化管理。高职院校应投资购买企业版仓储管理软件,强化学生软件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强化仓储业务所需的叉车、电瓶车等机械设备的操作技能训练。

4.强化外语阅读能力的培养

在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今天,任何国家、地区的经济健康发展都离不开国际贸易。2010年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完成出货值1453亿元,同比增长28.4%。面对日益增长的国际物流业务,物流企业缺乏懂外语、懂技术又懂物流业务的复合型一线物流人才。为更好地满足国际装备制造类物流业务发展需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装备物流外语》课程强化学生外语听、说、读的能力,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三、服务于装备制造业物流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构成结构图。“图纸”先天不足,不可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来,但是“图纸”先进不是生产出合格“产品”的充分条件。对于人才培养也是如此,因此人才培养不仅要保证培养方案的先进性,还要保证教学过程的科学性。教学过程的科学性决定着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及职业素养的品质与成色。

1.加大实践教学学时,提高学生操作能力

高职教育重点在于技能教育,能力训练。我国知名职教专家戴士弘曾经说过:“技能是练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高职教育特色――工学结合。落实技能教学工作,必须保证实践教学学时量,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动手练习。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至少安排二分之一以上学时进行实践教学,才能保证学生掌握操作技能。实践教学工作分为校内教学和企业顶岗实习两部分,针对物流管理专业校内实践教学主要是练习管理软件应用技能,校外顶岗实习主要练习运输、仓储、装卸、生产加工等业务的操作技能以及社会交往能力的养成。

2.项目教学法是提高学生理论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高职教育是培养高等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在技能培养的同时十分重视理论知识教育。高职教育的理论教育目标是“适度、够用”,“够用、适度”是一个什么度?每一门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都要紧紧围绕工作岗位需要来确定,由企业一线专家与任课教师共同商定。为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过程结合高职生学习习惯不好,理论基础差,喜欢动手做事不喜欢抽象思维学习的特点,采取项目教学法教学,实现在动(干)中学,学中动(干)。为提高项目教学效果,教师在项目选择上坚持典型性、实用性、趣味性、启发性等特点。

3.意志品质的历练与养成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人人皆知的话题,2010年大学生就业情况虽有好转,但形势仍不乐观。在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时,不难发现大学生的意志品质薄弱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在与众多企业人力资源部人员的接触中这些说法得到进一步证实。就业的障碍就是学校、教师的工作内容、工作职责,众多周知意志品质的培养与提升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不断历练,为此,学校应该通过安排学生专业技能活动、企业一线专家进校与学生座谈、学生到企业进行短期顶岗实习等举措逐步强化学生的意志品质。为更好地历练学生意志品质,在各门专业课程的考核中加入意志品质这一考核项目,使意志品质的历练日常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