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学习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网络学习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网络学习计划

计算机网络学习计划范文1

关键词:血站计算网络化管理系统;构建;特征

中图分类号:TP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0-0147-01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信息化意识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在血站管理中也不例外。本文就如何构建全方位的血站计算机网络化管理系统以及全方位的血站计算机网络化管理系统的特征这两个问题,提出作者肤浅的见解,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一、如何构建全方位的血站计算机网络化管理系统

(一)硬件配置和软件系统建设的注意事项

硬件配置和软件系统是构建血站计算机网络化管理系统的基础和前提。这一部分包括硬件、系统平台和数据库。这一部分技术性不高、更新换代快,在此仅列出相关注意事项供同行参考:

1.要选择正规厂家生产、具备优越性能的硬件设施并充分考虑系统兼容性;

2.服务器和客户端选择上要注重安全性和便捷性。

3.构建数据库的时候,要充分考虑数据库的安全保护性能、记忆功能、共享功能和存储功能。

(二)血站计算机网络化管理系统整体框架

一般来说,血站计算机网络化管理系统分为管理层、综合层和业务层三大模块,每个大模块下有若干分支。管理层包括库房管理、献血登记、业务状况等具备内容;综合层包括医院血库、语音查询、信息等具体内容;业务层包括体检、标本采集、血液化验、采血、成分分离、全血库等具体内容。

(三)血站计算机网络化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

1.血源管理

血源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存储献血员的档案及血液资料。血源分为无偿、应急、互助和外调四大类。其中,街头流动采血是无偿献血的主要形式,因此服务量最大,信息统计也最困难。首先,采血员要对血袋上的条形码进行扫描,之后录入献血员的身份证号码以及性别、出生年月日等个人基本信息;其次,录入负责采血员、检验员及医生的姓名;再次,输入献血员姓名、点击体检,在系统内自动生成体检码和血源码以及其他相关信息;最后,体检合格后,点击献血量,生成血源档案。血源档案中对于献血员的基本信息都有详细记录,便于以后查询。

2.检验管理

首先,在流动采血站,负责采血的工作人员要对血源进行初次筛查,初次筛查合格的血源要保留双管标本,送回检验科进行复检。

其次,复检一般要在两个窗口下分别进行并在对应样管上扫描条码,为血液样本随机标号,自动排列在窗口下。检验完毕以后,登录复检结果窗口,各样管编号下自动显示出合格、待检或者不合格的判结果。

再次,待检样本需经过再次化验,确定结果后,依据以上步骤,再次登录窗口,显示最终结果。

最后,数据库对两个窗口下的复检结果进行自动汇总,并生成最终的判结果,并将结果发送到血库,以便血库对血源进行分类。

3.成分分离

首先,成分科人员对每袋血进行血袋码扫描,并装入待检库,以此保证入库的血源与血源科提供的信息登录信息完全吻合,并避免血袋码“空腹”入库的现象。

其次,成分科对待检血源进行分离,并在系统中生成分离结果,将血源进行分类。成分科将成分分离的各个重要环节的相关数据录入系统,以便以后点击查询。

再次,成分科根据检验科的检验结果,将复检合格的产品送到包装科进行打签,签上不仅对产品码、产品类别、生产日期等有明确标注,而且根据血液存放时间,采用不同颜色进行标识,以达到促进血液更新、防止血液沉积、提高血液质量、确保血液安全的目的。

最后,将血源发往发血科。

4.血库管理

首先,发学科接收到血源后,通过扫条形码,核对所收到的产品与系统中显示数据是否吻合,在确保血型、血量、生产日期等信息都全部吻合以后,将血源装入成品库。

其次,在出库的时候,需要通过再次扫条形码,确认临床所需血源与出库血源完全吻合,保证临床用血的安全性。

最后,血库对于血液流动情况、各医院用血情况等也要及时录入数据库,方便查询管理,也方便血站了解血液供求情况。

(四)血站计算机网络化管理系统的维护

首先,要对计算机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进行定期维护和保养,减少系统故障,提高应用效率。

其次,要加强授权管理,针对不同科室、不同职能的工作人员,要严格限制系统的登录权限。如果出现职位调动,需要修改权限,必须经过主管领导审批之后才能进行。

再次,要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将采供血系统安装在内网,并与外网隔绝,与医院血库联系采用点对点连接的方式,保证献血员的个人隐私安全和血站各项数据安全。

最后,要安装防火墙和杀毒软件,定期进行系统补丁自动升级和手动升级,提高系统抵御和应对外来侵害的能力。

二、全方位的血站计算机网络化管理系统的特征

1.安全性能好,通过用户口令设置防止有人任意对系统进行操作,保证了数据安全。

2.查询便捷,利用系统的数据查询功能和语言查询功能,能够迅速查找所需数据,方便信息汇总、分析和利用,提高血站管理水平和业务水平。

3.通过数据共享,减少了重复录入数据的工作量也提高了信息查询利用的效率,并进一步保证信息的准确性。

4.系统的信息存储量大,信息录入完整、准确,有效提高信息处理和质量监控的工作效率,保证血液质量和安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构建全方位的血站计算机网络化管理系统,对于提高血站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保证血液质量和安全意义重大。因此,我们要加强血站计算机网络化管理系统建设,促使血站工作走高效化、信息化、规范化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高瑜.采供血机构信息安全管理缺陷分析与防范策略[J].中国输血杂志2007,20(3)

计算机网络学习计划范文2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技术;高校;学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 TP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2-0130-02

伴随着当前我国高校教育制度改革力度的持续深入、办学规模逐渐扩大、专业设置及学生数量也日渐增加,传统的学籍档案管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于当前高校的实际发展需求,因此,基于这一现状情况之下,应用最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同时结合有关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来搭建起新型学籍档案管理平台,最终必将促使学籍档案的管理工作能够得以实现科学化、高效化的管理目标。

1 高校学籍档案管理现状分析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速度日新月异,国家教育部门对于学籍信息化管理的有关政策也逐渐出台,同时,“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以及“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等有关学籍信息管理及查询网络平台的功能性也逐渐得以完善,各大高校在对于学生的学籍信息自主管理模式已经逐渐的转变为了统一管理,从客观层面来看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高校学籍档案信息化平台已经实现了全面性的整理与合并。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当前对高校学生的学籍档案管理平台其功能性还有待完善,无法完全满足高校对于学籍档案管理当中的学习成绩、学分累积、毕业审核以及应用在需要进行重大决策之时的大规模报表统计需求。近几年来部分高校已经逐渐的开展了自主或是多校合作研发符合本校自身学籍档案管理实际需求的综合性教务管理系统,尤其是其中的学籍管理部分尤为关键。为了达到国家教育部门对于学籍档案管理信息的具体要求,相关的管理人员不仅需要依据国家教育部门以及上级教育主管单位对于学籍档案信息的管理要求,来针对本校的所有在校学生进行学籍档案信息的管理与维护工作;同时还要基于高校自身的学籍档案管理实际需求来针对学籍档案管理信息系统之中的数据信息采取管理及维护工作,因而这也就直接造成了学籍档案管理人员工作劳动强度的提高,对于工作效率也会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同时绝大部分高校的学籍档案管理人员往往仅对学籍档案管理业务较为了解,但是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却较为有限。因此也就导致了在高校的综合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之中,对于学籍档案管理部分的日常管理及维护工作普遍存在有功能缺失、同实际工作需求不相符、难以满足于日常的教育教学需求、数据共享能力严重低下等多种问题,探究其深层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软件系统的开发者对于高校学籍档案管理工作的日常工作流程了解不足,以及学籍档案管理人员对于软件系统的主要功能未做到有效的掌握所共同导致的。因而,在开展学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当中,应当加强对于学籍档案管理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水平的培养,大力鼓励其能够成为在档案管理业务与计算机网络技术两方面均具有较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以实现对高校学籍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推动。

2 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高校学籍档案管理的优点

当前,进行高校学籍档案的开发工作仅凭一次软件开发,依然存在有许多难以处理的问题,然而借助于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有效运用,最终实现对学籍档案管理的网络化必将成为主流趋势。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展高校学籍档案管理工作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显著优势。

1)一次录入多次应用。利用计算机系统将招生部门所发送的学籍信息应用软件系统导入至学籍档案管理数据库,并对学籍档案管理过程中所需要的各项数据信息予以必要的补充,尽管采取一次录入的方式单次工作量相对偏大,然而在录入之后,即可随时获取应用,应用起来十分便捷高效。

2)档案检索高效便捷。在具备了基础信息数据之后,系统能够提供以多类的信息查询服务,有关的管理人员还可实现自主查询,并个性化的制定出查询条件信息,利用网络来实现对学籍档案管理数据库的访问及信息获取,并进一步将所获取到的数据信息显示于本地计算机当中,同时还可实现查询及打印服务。

3 在高校学籍档案管理中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几点思考

1)加强接口软件研发。增强对学籍档案管理多个信息化平台间的接口软件开发力度。为了达到国家教育部门对学籍管理信息的实际要求以及高校自身实际管理需求,相关的管理人员不但要能够依据国家教育部门和上级教育单位的具体要求,针对学校的在校学生学籍信息予以及时维护处理;并且还要能够基于学校自身的实际管理需求,来针对学校的教学管理系统之中的学籍管理部分开展必要的数据信息维护工作。不断增强学籍管理数个平台间的数据合并,此举将直接促使学籍管理的效率得以显著提升。

2)依据实际需要,开发管理软件。学籍档案管理软件的研发者同软件的使用者之间应当加强合作,软件研发者应当依据软件使用者的实际工作需求做出一些针对性的设计,以增强软件应用的实效性,只有确保此两者的合作无间,方可研发出能够满足于高校学籍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切实有效的实现对学籍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目标。

3)提升管理人员素质水平。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打造出一支具备有较高综合素质水平的学籍档案管理人才队伍。对于学籍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所能够取得的成绩与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管理人员自身的水平素质。为了能够满足于高校的实际发展需求及岗位标准,应当由学校的教务处、各院系当中着力打造出一支思想上对学籍档案管理工作足够重视,在工作业务上能够刻苦钻研,不断探索且具有较高的计算机专业知识综合素质过硬的档案管理队伍,以促使学籍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能够为高校的日常教学及管理工作做好基础信息服务工作。

4)做好基础安全防范措施。在顾及到学籍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以及数据信息的稳定性时,在学籍档案管理系统的前期设计分析阶段便就应考虑到有关系统数据库的安全性,并依据实际工作需求及软件系统的应用环境制定出详尽的安全策略同时将之落到实处。需要引起重点关注的是对用户权限的等级划分、用户密码管理等均是最为关键的安全保障措施,对此必须要定期进行监督核查,及时查找安全隐患,以确保安全漏洞能够被扼杀在萌芽状态,最大程度的保障高校学籍档案管理系统的安全性。

4 结论

总而言之,当前伴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其均面临着学籍档案信息量不断增加以及如何有效利用好学籍档案的重大难题,而要想促使管理及服务工作的质量水平能够有效的提升,将学籍档案的应用价值有效的发挥出来,就必须要依赖于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信息化管理技术的综合应用,只有利用好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高效化、自动化以及多元化的特征,方可满足于高校学籍档案管理部分的日常工作需求,并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的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计算机网络学习计划范文3

计算机网络用于辅助教学系统已经是一项使用广泛的技术。很多高校已经利用这项技术对传统的教学进行了改进,使新的网络教学辅助系统融入到现在的教学过程当中来。利用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已经是现在的一种趋势。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俨然成为除课堂教学外的第二课堂[1]。开发一套有教育理论武装,现代计算机技术支持的CAI系统很大程度的解决了,《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教与学多面矛盾。VARK模型:V是visual 的缩写;A是Aural的缩写;R是Read/write的缩写;K是Kinesthetic的缩写。VARK将学习信息分为视觉、听觉、读写、动觉四类。弗莱明和米尔斯通过对学生学习和老师教学经验总结出这四类信息,对于学生来说这四类信息是可以重叠的。学生对信息的获得是多通道的。

1 系统业务流程分析

系统主要有三类用户分别是管理员、教师用户、学生用户。根据各个用户的业务分析,建立系统业务流程图。

1.1 教师用户流程图

教师用户在系统中主要业务有管理班级、作业布置、教学资源、教学论坛。班级管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水平进行初次评定,学习个人信息进行管理,建立班级学习小组。课后作业布置主要是根据学生的水平布置作业。教学资源上传主要有学习资料和试题。教学论坛主要是学生和老师交流沟通的模块。其业务流程如图1所示。

1.2 学生用户流程图

学生用户在系统中的主要有风格测试、作业下载、测试模块和学习计划以及课后信息反馈业务。风格测试主要依据Vark调查表度学生风格进行分类,作业下载是老师上传作业后,学生可以下载作业,完成后并上传。学生学习计划主要是学生对这门课程学习的安排,课后信息反馈主要是学生对上课内容的进行反馈。学生用户业务流程图2所示。

1.3 管理员用户流程图

管理员用户主要业务有用户管理、在线测试、资源管理和公告管理。用户管理主要是添加老师用户和学生用户。资源管理主要是对资源进行审核。公告管理主要公布通知消息。测试管理主要是组织在线考试的功能,学生通过在线测试功能进行学科测试。其业务流程图如3所示。

2 系统的功能结构设计

系统的功能设计是系统物理设计阶段。根据系统分析阶段确定的系统功能要求,在用户提供的环境条件下,设计出一个能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上实施的方案。系统设计的原则是阶段开发原则、易用原则、业务完整原则、业务规范原则、可扩展性原则。依据需求分析该系统主要有三类用户,根据不同的用户需求,设计不同的功能模块。教师用户主要三个部分为班级管理、课后管理、教学论坛;学生用户的主要模块有学生风格测试、课后作业、资料下载、学生学习计划安排、课后笔记、课后信息反馈、测试模块;管理员用户主要模块有用户管理、在线测试,资源管理、公告管理。

模块功能介绍:

(1)学生学习水平初评:这个模块主要是老师依据学生原始成绩为学生设定一个初始水平等级,这个初始等级为老师给学生布置作业提供一个依据。使得学生得到作业差别化。学生学习水平初评是使系统体现个性的重要依据。(2)学生信息管理:老师可以通过学生信息管理模块查看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学习计划安排、学生考试成绩、学生水平等级以及初评等级、学生反馈信息、学生风格类型。(3)班级学习小组:班级学习小组是老师为让学生完成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实践部分,让学生分工合作设立小的学习团队,学习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老师设立小组长和成员,布置小组的任务。(4)布置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作为该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老师选择班级,作业,系统根据学生的等级不同布置不同数量的和不同难度的作业。(5)学习资料上传:老师根据教学的需要,挑选合适的资料,并且确定资料所属的类型,标注资料所属章节,资料的来源,然后上传到系统。(6)教学进度标示:老师依据教学大纲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计划到系统,并且实时对教学进度进行标示。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教学计划,进行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7)教学新帖:根据教学进度,为学生提供课程预习资料。依据下一阶段准备教学的内容相关的内容,提高教学效率。(8)在线交流:当老师登录系统后,在线的学生可以看到在线的老师。学生可以就直接和老师进行交流,老师可以也看到学生的留言。(9)课外学习小组:主要是老师针对为一部分有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愿意更深入的研究,组成一个小的学习团队,老师同个这个模块给他们一些学习项目,并跟踪他们的学习状态。(10)学生学习风格测试:学生通过完成一套风格测试试题,系统依据学生的测试结果,得出学生所属的类型,并保存到学生的信息库中。(11)课后作业模块:课后作业模块是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部分,学生下载试题后完成并提交,错误的题目会要求重新完成,直到完全正确才能完成提交。(12)资料下载模块:资料下载模块提供站内资料的搜索下载,资料可以进行不同风格类型进行搜索下载。(13)学习计划安排表: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模块,学生在这个模块可以制定自己在本课程的学习安排。学生将自己的学习计划填到相应的计划表格中,完成学习计划的安排。(14)学生课后笔记: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学习笔记进行上传,学生同时也可以查看其他同学上传的学习笔记。对学习心得进行交流。(15)课后信息反馈:课后信息反馈主要是学生对老师课堂上课的内容进行反馈,并对老师的教学效果进行一个评价。(16)测试模块:测试模块主要是用于学生进行考试的模块,在测试模块开发是学生可以登录进行考试,完成考试后可以进行自动阅卷。(17)添加用户:主要是系统管理员添加用户。设置其他用户的初始登录密码,其他用户首次登录后,可以修改密码。(18)组织考试:组织考试主要是课程结束后,学校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统一检查。(19)成绩管理:学生考试完成后产生学生考试成绩。(20)资源管理:主要是对老师的资源、以及学生的贴进行审核。并站内消息。

计算机网络学习计划范文4

【关键词】中职教育 计算机网络技术 创新教学

创新教学模式是实现理论知识转化的有效途径,中职教育阶段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多停留在基础理论的讲授上,面对当前社会及行业发展实际需求,如何从深奥、枯燥的知识体系中强化对技术性实操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网络技术的趣味性和新颖性,迫切需要从时展前沿,从计算机行业具有实际来变革教学模式,开拓学生思维,强化实践教学中实践能力的养成。

一、注重对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

资源整合是现代教育教学实践创新的基础,也是顺应时展,融入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活动。其中加大对中职阶段计算机网络教材的整合就是重点,特别是自编优秀教材的整合,要从行业发展上保持对信息的同步,并能够从众多相关教材中,融合中职教育教学实际特点,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以研讨、交流、会议和课题实践等模式来推进教材资源的有序整合。同时,各院系应该从同行专家及教师团队的组建上,注重对自编教材的创新,结合市场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目标,及时调整和更新教材内容,确保网络技术知识的时代性。注重课堂教学资源的整合,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创新的重要场所,也是对学生知识体系进行建构的重要途径。当前的课堂教学,要从当前网络技术理论与实践知识的整合上,从教学思路及教学方法的创新中来更好的传播知识,避免传统教学中对知识的灌输,如结合相关知识点的难易程度来分类、分段讲解,结合课程章节的衔接来对相关知识进行横向比较和条块分割,对于重点知识给予详解精讲,对于与实践和就业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要给予侧重的关注,让学生能够从中认识到知识的系统性和实用性。

二、注重对教学手法的创新与优化

课程知识教学需要从方法上来加以优化,特别是对于中职学生计算机网络教育,要从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知识应用上给予强调。如利用项目教学法来延展课堂教学活动,通过项目教学来让学生从项目中认识各版块、各模块、各功能的应用特点及规律,如何从项目的各环节中全面掌握必要的知识与技能。因此在项目教学中,教师要从教学范围上科学、全面的分析,理顺出有效的项目,让学生能够从中真正发挥自己的潜能,应用必要的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需要强调的是,对于项目教学中的案例设置不要太多,程序编写也不能太长,要适宜学生能够从自身的知识积累中制定相应的计划,以满足课堂项目教学的具体要求。另外,项目教学中对项目制定,要从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的实践应用相联系,特别是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从实际操作中逐步掌握相应的学习技能。

三、注重对教学场所的延伸,尤其是校企合作中的实践环节

中职教育是满足对实用性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的中等职业教育,在校企合作模式上,要从学校学科专业特点及应用领域,与相关企业进行深入合作,特别是在定岗实习与实践中,要把握学生的知识、技能养成习惯,注重专业实践机会的发挥,让学生能够从亲身经历中来亲手操作,发现自身的缺陷与不足,并及时改正。同时,在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中,要从学生性格及自信心上加以调适,消除学生自身的悲观与孤僻等负面情绪,强化师生交流与心理问题辅导,及时掌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正确、客观面对自己,制定切合自身的学习计划,并从学习目标的确立上逐步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四、注重实践教学,切合上机学习的重要性

计算机网络技术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日常学习中,要从网络知识与网络技能的教学上发挥各自的优势,强化习题训练与上机操作,特别是对于相关软件知识的学习与应用,要让学生能够从习题训练中更深入的理解和消化教材重点和难点,增进对相关程序及编写思路的认知。如对于各章节中的重要习题要进行做、查、讲相结合,让学生从自身的训练和课堂教学中消除知识盲区,及时查漏补缺,对重点知识和技能做到有效、全面掌握。网络技术更多的需要从上机实践中来训练,理论知识相对抽象,实践方法又倾向于逻辑性思维。因此在上机教学上要从实践中强化课程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能够从自己的认知中增进对学科难点的理解,教师要从课堂设计上做好知识点与技能点的转换,让学生能够从理论与实践上实现融合。如对于每次上机课,要从相关知识点的梳理及应用方法上加以讲解,让学生明白本节所学重点,在上机操作中应该如何巩固自身的知识,训练相应的能力。上机操作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通过对相关网络技术知识的综合分析与构建,利用计算机强大的计算功能和演示效果,让学生从实践动画演示中增强对相关技能的训练,掌握必要的方法来实践操作。

五、构建多元的考评综合体系

计算机网络技术因其应用性较强,在常规的知识考核及评价中,难以从学科发展及应用领域上加以有效落实。为此,在考核上应从多元化思路上,从学生对相关知识及思维的理解上,构建全面的反映学生计算机网络技术水平的考试体系。如在常规期末考试的基础上,引入学科各阶段的平时成绩,通过对学生各章节知识与技能的复习与测试,获取学生的职业能力,由此来提升学科教学的整体水平,也更好的促进了学生对本学科的参与性与应用性。通过对考试体系的整合,更多的学生能够从中获得动手实操,掌握了必要的技能。

六、结语

中职阶段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要以理论教学为基础,侧重上机实践与应用,特别是从“学以致用”上把握好行业人才的需求方向,从创新手段上来完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更好的掌握必要的知识与技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适应未来岗位就业需要创造更好的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计算机网络学习计划范文5

关键词:中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项目式教学

当前人们已经步入了信息时代,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提高,社会上对于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同时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中职院校的学生毕业之后多数都会选择就业,因此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便帮助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之后可以尽快适应。计算机网络技术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学生在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础知识以后可以独立的解决网络中所遇到的问题。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能力,中职院校采取了专业项目式教学的培养方式,既提高教学质量,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 中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通信技术也取得了飞跃性的突破,当前网络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获取资源的重要途径,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信息的网络化与社会化都有推动性的作用。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毕业之后一般都会选择步入企业岗位,因此院校在教学时应该注重培养他们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利用能力,不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所以这对中职院校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目前情况来看,中职院校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导致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的发展受到了阻碍,同时也影响了教学质量。目前很多中职院校使用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教材都相对落后,与当前市场的发展要求不符合,脱离实际,所以导致学生学到的知识都是落后的,与企业的需求脱节,同时也导致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能力培养之间存在距离。此外,当前我国中职院校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实习、实训设备与市场中技术的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很多时候学生的计算机网络实验都不能够正常进行,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理解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这不但影响了教学质量,同时也阻碍了学生能力的提高。

2 中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项目式教学简介

2.1 项目式教学定义

项目教学是将具体的工作任务作为教学核心,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而言,项目化教学将完成任务作为教学目标,所以实践能力更强。所谓教学就是指将实践作为基础,在此基础上不断完成制定的学习目标,也就是要求教师对学生具有引导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独立完成预定目标和任务的,所以要求教师预先制定合理的计划,并且对计划实施的整个过程全面掌控,发挥引导性的作用。因此教学内容项目化就是将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学生通过自己不断的实践操作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这是与传统教学方式最具不同的地方。因此项目化教学方式对于学生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具有很大帮助,同时也为他们日后步入工作岗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真正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做到学以致用。

2.2 项目式教学特点

进行项目式教学是有学生组成一个团队,每个团队共同的任务就是完成目标任务,因此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其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在小组中学生之间还可以加强团队意识,发挥合作的力量。此外,项目式教学是以完成目标任务为核心的,所以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会有很多新的发现,通过参与整个项目流程,可以锻炼他们的执行力,这对于日后步入工作岗位具有重要意义。此外,由于一个项目涉及到的内容很多,不仅仅是局限在计算机类别的知识范畴内,所以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时候需要不断的进行实际探索,在一次次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将多方面知识综合应用到一个项目中,还可以锻炼他们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能力。总之,计算机网络技术作为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加应该注重实践能力的锻炼,项目式教学的方式正是抓住了实践能力训练这一点。

3 中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项目式教学建议

3.1 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

由于中职院校的学生在毕业之后大多数都会选择就业这一现状,因此他们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之上,更加应该注重实践能力的锻炼,以便在步入工作岗位之后可以适应企业的要求,所以中职院校在教学时应该根据这一特点制定学习计划。多数中职院校的学生相对于高中生来书基础知识都比较差,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也较低,所以教师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并且结合自身院校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材,不一定非要单单依靠一本教材教学这样会有很大的局限性。另外,在进行项目式教学之前,教师应该深入研究项目式教学的方法和意义,相对于传统完全依照书本讲解知识的教学方式相比,项目式教学需要教师根据书本中的内容制定对应的项目书,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发挥引导作用,学生才是教学的中心。所以教师在设计项目书的时候应该科学合理,按照难度等级分类,不断提高任务难度,让学生逐渐深入的学习知识。因此,项目式教学可以使学生正在的做到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之中,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中获取知识,并且利用知识解决问题,这样可以锻炼思维,又提高了知识运用能力。

3.2 加强小组讨论

很多时候我们对于知识的理解存在误区但是自己却不知道,因此加强小组之间的讨论有助于每一位学生在彼此交流之中发现自己的问题,相互取长补短。当前很多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堂上,教师只是简单的对实验任务进行讲解,之后要求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是不同的,所以一部分学生由于没有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所以态度消极,然而学生很多教师却只有一个,很难做到教师对每一个学生都讲解,这样不仅增大了教师的工作量,同时也耽误学生的课堂时间。因此,加强小组讨论让学生之间通过彼此的交流和探讨,更为深入的理解知识取长补短,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在实际进行时,教师可以安排知识掌握扎实的学生作为每个小组的组长,他们在小组之中会发挥带头作用,另外学生之间的交流要比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轻松、方便,所以这种以成绩好的学生带动后进生学习的方法有更高的效率。

结束语

对于中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在毕业后大多数人都会步入工作岗位,所以在理论知识学习基础之上,他们更加应该注重实践能力的炼,对此中职院校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提出了项目式教学的方式。项目式教学是将完成目标任务作为教学核心,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发挥引导作用,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学习知识应用知识,小组合作的形式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莉.关于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教学的思考[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25(1).

计算机网络学习计划范文6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学习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这同样也为学习兴趣团队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浅谈了计算机环境下构建学习兴趣团队的重要性及组建的情况和学习交流形式,展现了计算机环境下学习兴趣团队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计算机环境;学习兴趣;团队精神;构建

一、计算机环境下的学习兴趣团队的定义

计算机环境下的学习兴趣团队是基于共同兴趣爱好的学习者通过计算机组织团队学习,在多种形式的信息交流下,最大限度的实现资源共享的学习型团队。

二、计算机环境下构建学习兴趣团队的重要性

1.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可见,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求知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是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愿不愿意学,是否有积极的学习动力,常常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首要因素,在计算机环境下,网络知识的丰富性、新颖性以及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环境都能有效地引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

2.信息时代以网络及其“海量”信息的存储与传递为主要特征,但不可避免的是信息良莠不齐。很多人以网上信息过于杂乱为由,反对学生上网,但这并不能阻碍网络本身的发展及其对人们产生的巨大影响。多方围堵不如因势利导,基于计算机环境下学习兴趣团队的构建,就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积极地利用计算机网络,把计算机网络充当为资源库、信息处理平台、交流平台、成果平台等多种角色,通过计算机网络加以更为充分的利用,将这些信息与计算机网络可以充当的各种角色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计算机网络的支持下,开展自主的探究活动,并与学习伙伴积极协作,解决问题。

3.我们知道21世纪是个合作制胜的时代,单枪匹马的英雄已不复存在,想要达到目的就必须选择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互相扶助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赢得成功。在学习中,学生难免会受到挫折,结成团队并发扬团队精神可以相互鼓励,克服软弱、懒惰,实现共同进步。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学习兴趣团队以共同兴趣为核心,以团队精神为支撑,协同合作,共同努力,从信息的“海洋”中汲取所需的信息,并能够对信息进行分析,从而独立地发现、提出潜在的问题,并把自己所提炼出的精华和团队成员相互交流与共享,从而达到资源的充分利用。

三、学习兴趣团队的构建及协调发展

1.学习兴趣团队学习者:是指承担具有共同兴趣的学生承担团队学习任务、实施团队学习活动的主题参与者,是学习兴趣团队学习中知识建构的主题。通过这种人际沟通,学习者能够体验到彼此的接纳和支持,从而增加克服困难和投入学习的动力。比如组建创业兴趣团队:自主创业“万事开头难”,要处理的事情面广、量多,靠一个人的力量很难有效地处理各类情况、而且企业的创办者不可能万事皆通。因此,建立一个由各方面的专家组成的合作班子,对创业风险企业是一个十分必要的。一个平衡的和有能力的班子,应当包括懂管理有技术经验的经理人员和财务、公关、销售、工程以及软件开发、产品设计等其他领域的专家。当然我们还可以组建考研团队、专业实践团队等。

2.学习兴趣团队组织者:是能够组织协调并指导团队学习、安排学习规划,组织在线学习,团队公告,公布学习内容,组织在线学习讨论,协调与解决困惑或人际纠纷等问题的老师或学生。团队精神是团队文化的一部分,良好的管理可以通过合适的组织形态将学习者安排至合适的位置,充分发挥团队的潜能。

3.学习兴趣团队指导老师:是指承担制定学习计划、辅导团队学习等任务的学科专业教师,是计算机环境下团队学习的指导者、辅导者、领航者、团队学习目标和计划的制定者。在团队中扮演学习者的情感倾听者、学习“助推器”等角色。每一个学习兴趣团队都有一个相关方面专业知识很强的老师作为指导者。成员在学习或团队协助中遇到的任何困境时能向指导老师倾诉,以缓解学习压力及其他压力,获得情感支持,并及时得到指导老师给予的学习困境分析、策略建议,并与指导老师共同探讨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等。

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所任班级学生学习情况,按学生兴趣搭配分组,结成团队。每个团队有自己的名字、口号、奋斗目标、共同志趣,有自己的学习活动计划、交流平台等。学习兴趣团队指导老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建立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帮助学生进行团队精神、促使团队成员互助互勉、互相督促、共同进步。另外鼓励学生自发组织学习兴趣团队,并让学生担任团队组织者。

学习是一项枯燥而又复杂的信息加工过程,离开学习者、团队组织者、指导老师三者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几乎无法得以建成和完成。学习兴趣团队强调了合作、协作、互动以及兴趣的重要性。学习兴趣团队不但强调学习者、组织者、指导老师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更强调团队的组织、分工与协调。注重学习兴趣团队文化、团队理念、团队精神、团队纪律建设,有统一的学习规划、学习分工、学习目标、学习理想,从而可实现团队整体成果的最大化。

四、计算机环境下学习兴趣团队学习形式

1.通过网络,学习兴趣团队成员能过进行同步和异步的文字或视频交流,如利用QQ、MSN、Shutter、飞信等软件交流学习体会,进行音频或视频绘画,团队通知的,交换学习资料等。如利用QQ群功能来组织与管理学校兴趣团队。

2.通过计算机,成员可以用U盘、移动硬盘等相互拷贝学习资料、自己搜取的精美视频讲座等,进行资源整合与共享。

五、结束语

综上,学习兴趣团队有利于培养每个学习者学习兴趣的提高,有利于团队意识的增强,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发展,有利于创造学习成果,对学习者个人身心健康与生存能力的培养都有积极的作用。应该说,组建学习兴趣团队是一种更高形式的学习,并将会成为未来计算机环境下学习的主流模式之一。但是计算机在提供学习兴趣团队学习交流便利的同时,如何利用计算机促进学习兴趣团队更好的进行学习交流,使之成为促进学生进行兴趣团队学习的有效工具,将会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也是一个需要持之以恒不断研究的主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