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系统概论重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理信息系统概论重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理信息系统概论重点

地理信息系统概论重点范文1

关键词: GIS课程 教学改革 高校地理师范类专业

1.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随着“数字地球”、“智慧城市”等项目的深入开展,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缩写GIS)理论和技术方法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1]。可以说,GIS技术已成为现代地理学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2]。因此,《地理信息概论》课程被写入地理类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成为专业必修课。对于高校非GIS专业学生说,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和学习的地理对象具有时空特性、差异性和综合性,对学习者的抽象认知能力和时空分析能力要求较高,加之GIS是一门注重实践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所以,在大部分高校地理师范类学生眼中,GIS这门专业必修课程比较难以掌握。通过多年教学实践发现,在高校非GIS专业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GIS课程学习问题。

(1)认知方面。以高师地理科学专业学生为例,一部分学生认为师范类的学生学不学GIS,对以后当老师影响不大,学好自然和人文,能上台讲课才是关键;另一部分同学则认为GIS课程学习难度较大,并且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实践,拿到的学分或成绩一般,感觉付出与收获不平衡。由于不能正确认识GIS课程,导致学生学习GIS兴趣不高,学习氛围不浓。

(2)GIS硬件方面。GIS硬件用以存储、处理、传输和显示地理或空间数据,是进行实验、实践活动的物理载体。GIS硬件系统种类较多,设备更新换代较快,硬件不足问题较普遍。

(3)数据获取困难。数据是GIS的“血液”,对发挥GIS功能至关重要。数据的采集与获取所需周期较长,不稳定因素多。

(4)学生动手能力欠缺。大部分学生“课上心动,课下不动”,不愿动手尝试。认为动手做,费时费力,宁可多做几道理论作业,也不愿做简单的上机实验。既使一些GIS专业软件,没有安装、不会安装的情况也较普遍。

2.教学改革项目

对于非GIS专业的课程设置来说,《地理信息系统概论》一般学时设置在48学时至64学时之间,理论学时与实践学习比例在3:1左右。教学目标以培养具有初步地理信息系统理论研究与技术应用能力为主,在此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抓住GIS课程特点,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设计。

(1)优化课程章节,整合教学内容。GIS课程的学习需要有计算机基础知识、测量学基础知识等学前相关课程铺垫,而非GIS专业学生一般比较缺少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对于高师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直接进入抽象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有一定难度,这就需要任课教师针对学情,调整重点和难点,并对教材进行取舍;在授课过程中,抓住重点,并围绕重点,梳理各章节编排思路,构建知识体系框架,引导学生开展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教学设计。对于高师地科学生来说,大部分学生希望自己毕业后当一名地理老师,而地图是中学地理知识的主要载体,抓住学生对地图制图的需求,任课教师可以设计以“地图”为中心,进行地图制图要素、数据结构、地图投影、空间数据库的理论和实验学习。

(2)改革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把握基础教育,突出前沿技术,注重实践环节”为原则,进行基础理论与实践教学。基于GIS课程自身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进行“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立体式教学。在教师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案例教学法、问题化解法、比较法等多种教法的灵活运用,学生在愉悦而紧张的学习与实践中掌握终生有用的地理信息技术。

(3)加大实践教学。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从一些相对简单、与学生的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社会问题开始,设计实践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观察这些社会问题,运用GIS技术进行处理、分析和解决,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重视实践活动成果。对于学生取得的成果,应该以公开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必要时可取证于社会相关部门,得到社会的认可,并加以推广,以此激发学生学习GIS的热情,使更多学生关注GIS。同时,提高学生活动成果的利用程度,教师在GIS课堂教学中可引用学生成果进行教学;并引导学生利用GIS技术和成果进行说课、试讲、教育实习等。

(5)注重GIS人才培养。GIS课程学习存在一定的难度,被许多学生看做深不可测、难度很大。教师短时间内无法做到让每一位学生都对GIS有浓厚兴趣及极大的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创建“GIS兴趣学习小组”,制定“GIS拔尖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有挑战性的实验项目进行专门培训,选拔小组成员进行各项GIS技能比赛,组织“比赛经验交流会”等活动,对GIS学习和比赛成果进行宣传。“3S兴趣小组”在发现和培养GIS人才的同时,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带动更多学生走出GIS学习误区,端正学习态度,积极投入GIS学习。

(6)考核形式和评分方式多元化。高师地科专业常用到的《地理信息概论》课程考核总成绩由三部分构成,分别为期末卷面成绩占60%,期末机试成绩占20%,平时表现成绩占20%。通过对历届学生的调查,大家对于这样的考核方案比较满意,但存在个别学生平时电脑实验操作很好,到了期末上机实操考试时,心理紧张表现反常情况;一些GIS特长生无法伸展技能情况。因此,接下来的课程考核方式可采取以下几种形式:在规定时间内提交课程论文、学生小组创新课题成果报告、GIS系统开发应用软件产品设计。在实施多种考核方式前,首先要制定公平、公正、公开的评分方案,只有建立完整的、适宜的考核评分方案,才能确保多样化考核方式顺利进行。

3.课程教革实施途径

(1)通过补充GIS信息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GIS技术已渗透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现今社会已掀起一场GIS技术的革命。比如:潮州市政府的“数字潮州”工程,汕头市的“三维汕头”、广州市的“智慧城市“等项目,借助这些发生在学生周边的、和他们息息相关的GIS项目,进行GIS认知教育、素质教育和技术学习;还可借助社会上的一些热点问题,如马航M370失联事件,引导学生认识卫星影像,了解雷达工作原理;借助学生关心的2013年汕头潮阳涝灾,引导学生运用GIS空间分析功能进行洪水淹没区分析等学习。告诉学生对于GIS来说“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大家只有经常浏览专业网站、论坛,才能把握GIS的脉搏。通过对GIS信息量的补充,改变学生对GIS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优化案例教学。从高师地科学生角度进行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紧紧围绕“以学生为本”,展开教学活动,值得每一位老师探索和践行。教师要勇于推陈出新,如在GIS理论课程第六章应用模型讲解时,一般都会选择“GIS在商业网点选址中的应用”、“GIS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等经典案例,这些经典案例虽说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涵盖大部分重点和难点,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并不活跃。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这些案例涉及很多专业领域的知识,学生缺乏相关背景知识,加上社会经验不足,使得这些案例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是教师在这些复杂的GIS实验里面,更多的是向学生介绍、演示案例内容和解题思路,留给学生自己动手的机会少,或者学生依赖于教师的演示和说教,学习积极性不高,创新性能力欠缺。因此,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展开GIS教学,一些相对简单,或者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案例,通过引导学生“提出猜想――验证猜想――展示成果”这样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实践。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主题,便于学生获得直观认识和第一手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学积累与反思,创建理论案例数据库、实操案例库、元数据库、操作文档数据库等各类数据库,编制理论与实践教学参考,设计教学案例框架。

(3)加强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教学过程中,由于GIS软件、硬件更新速度快、种类多等原因,难免会出现软件欠缺、硬件不足的情况,增进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GIS教师解决这些问题。对于硬件资源来说,如在教学过程中要用到手扶跟踪数字化仪,数字化仪是进行纸质地图矢量化时的一个工具,利用该工具进行数字化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坐标系、两种数据结构(栅格和矢量)的相互转换过程、地图变形与几何纠正等知识点的学习和理解。地科专业没有这样的设备,对于这些知识点的学多通过理论讲解、图片展示进行,学生理解和认知有限,影响教学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教学单位可以通过与地方测绘部门、勘探公司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以共建校外学生实习基地的形式,进行产―学―研一体化办学,让学生参观及实地操作数字化仪,参与地图测绘、转绘、出图过程。校企合作模式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使用各类仪器设备、学习新技术的机会,巩固理论与实践的知行统一。另一方面学校为企业提供GIS人才和科研力量,实现校企双赢。校校合作的提出,主要源于地理专业的区域特点,地方高校地理专业的老师可以说是各个区域的“地理百科全书”,特别是进行地理野外见习时,很有必要借助当地地理老师的力量进行综合地理实践,让师生感受和获取“地道的”地理知识。总之,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模式,为建设硬件和软件共享平台,形成优势互补,提供资源。

4.结语

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何从学生视角构建《地理信息系统概论》教学,立足地方资源,培养知行统一、学思统一的地理人才,值得我们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地理信息系统概论重点范文2

关键词:3S技术;土地资源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D6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3S技术概论

“3S技术”是指RS(Remote Sensing,遥感)、GPS(Globe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RS是利用遥感器从空中来探测地面物体性质的,它根据不同物体对波谱产生不同响应的原理,识别地面上各类地物。也就是利用地面上空的飞机、飞船、卫星等飞行物上的遥感器收集地面数据资料,并从中获取信息,经记录、传送、分析和判读来识别地物。

GP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是全球定位系统的英文缩写。它是一个中距离圆型轨道卫星导航系统。GPS定位的基本原理是根据高速运动的卫星瞬间位置作为已知的起算数据,采用空间距离后方交会的方法,确定待测点的位置。全球定位系统的主要特点: 全球、 全天候工作,定位精度高,单机定位精度优于10m,采用差分定位,精度可达厘米级和毫米级。功能多,应用广。

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是地理信息系统的英文缩写,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在最近的30多年内取得了惊人的发展,广泛应用于资源调查、环境评估、灾害预测、国土管理、城市规划、邮电通讯、交通运输、军事公安、水利电力、公共设施管理、农林牧业、统计、商业金融等几乎所有领域。

3S集成技术即将遥感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融为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它是一门非常有效的空间信息技术。就在集成体中的作用及地位而言,GIS相当于人的大脑,对所得的信息加以管理和分析;RS和GPS相当于人的两只眼睛,负责获取海量信息及其空间定位。RS、GPS、和GIS三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整体上的实时动态对地观测、分析和应用的运行系统,为科学研究、政府管理、社会生产提供了新一代的观测手段、描述语言和思维工具。3S集成的方式可以在不同的技术水平上实现。低级阶段表现为互相调用一些功能来实现系统之间的联系;高级阶段表现为三者之间不只是相互调用功能,而是直接共同作用,形成有机的一体化系统,对数据进行动态更新,快速准确地获取定位信息,实现实时的现场查询和分析判断。RS发现土地资源的变化信息,GPS确定变化的区域和位置,GIS对地理信息汇总并进行空间分析。是目前对地观测系统中空间信息获取、定位、存贮管理、更新、分析和应用的三大支撑技术。

二、3S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伴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各种建设用地大幅度增加,使得我国土地资源短缺现象日益严重,要改善这种局面,首先就必须摸清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数量与质量等情况,完善土地管理系统。利用已有的全国土地详查数据和图件以及最新的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在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对土地资源进行监测和调查,利用海量的多时态土地利用数据快速获取土地数量、质量、权属、土地利用各地类的数量、空间分布和利用状况,以及土地动态变化等信息,对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进行更新、管理、分析,能够输出各种查询、统计和分析结果,如反映各权属单位地类数量的统计薄,反映各地类空间分布的土地利用图及各种专题图,从而实现对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及时提供科学、翔实、直观的数据,有助于土地利用规划、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农村集体土地产权调查、土地资源基础图件与数据更新等国土资源调查项目的顺利实施。

土地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了解土地资源的各种特征和规律,掌握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分布规律的主要手段,是开展土地资源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土地利用管理涉及的信息丰富、繁杂、量大,而且几乎全为地理信息,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空间性、时序性和动态性。离开这些信息,就很难实现立体、动态的管理直接影响到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的质量和效果。

在土地资源利用调查中,,GPS为空间数据的采集提供实时、快速的定位服务,R S利用航 空、航天提供的遥感影像,经过校正、解疑得到精度较高、现势性好的的空间信息,加上 GPS的辅助可以定位、定量到具体的地块。把利用 GPS和 R S获取的地物信息,以及其他手段得到的各种信息,提供给 GIS, GIS利用本身强大的数据管理功能和空间分析功能,实现对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一体化管理以及对空间数据的分析、查询、决策、输出。GIS技术能够有效的管理各类空间数据、属性数据以及统计分析数据,并能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促进了土地资源数据管理、分析和处理的规范化,为土地资源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3S技术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前景

1、通过3S技术提高数据信息精度

由于传感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遥感影像分辨率由几百米,几十米发展到低于 1m。加之 全球定位系统的精确定位,使遥感数据精度更高。随着遥感分类技术的提高,对地物的自动识别能力的提高,将促进分类的自动化、智能化,最总实现遥感图像的计算机自动解译,大大减少外业和目视解译的工作量。

“3S”集成技术的完善

2、通过3S集成技术的推动土地资源管理的实时性

3S技术的使用目前只是单一或综合利用阶段,有时会由两两的集成使用,但集成的层次比较低,仅限于数据或软件集成层次上。一旦真正实现 “3S”技术整体的集成,即有机的结合、在线连接、实时处理和系统的整体性,那么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变化和动态监测数据将会实时得到更新。土地资源管理的目的是要建设数字土地工程,数字土地工程是地理信息系统方法和应用研究的新课题,其中包含GIS 方法自身研究的突破和地球物理等探测技术以及相关计算机技术发展,涉及多学科的相互渗透、相互支撑。从国内外土地资源管理和地理信息系统方法研究的现状和趋势分析,应重点开展嵌入式GIS三维/ 四维GIS、网络GIS 等方面的研究。在软件研究领域,应加快GIS 软件的国产化历程,不断完善国产软件的实用性和稳定性。

参考文献

王振中.3s技术集成及其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 测绘科学

地理信息系统概论重点范文3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实践教学地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03-02

1.引言

2010年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该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该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武汉理工大学作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院校,“卓越计划”的主要目标是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地理信息系统(GIS)专业是一门工程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何培养出高素质的、具有很强的工程实践能力的专业型地理信息系统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国外大学地理信息系统的培养目标定位于讲授GIS理论及实践应用,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GIS理论和GIS应用[1]。在实践课程设置方面,将实践教学与理论课程结合得更为紧密,集中安排类似于课程设计的实践环节,部分课程将实习穿插其中,重视测量工程、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的野外实践,一些高校在课程实践教学中率先开始使用面向专题应用的实践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在专题应用情境等实践中学习[2],强调学生的专业应用技能培养,要求学生必须在GIS实验室中完成一定的研究实验和创新实验。

目前我国GIS专业本科教育发展很快,从工程实践教学体系上不同背景GIS专业都汲取其各自学科的营养精华,重视GIS综合性实践活动的改革与建设,强调在人才培养上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取得了显著的成效[3],但是与国外相比,在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还存在不足。有些教师存在重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等理论方面的教育,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仍然不足。长期的应试教育,造成部分学生只重视理论课而轻视实验课,甚至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实验课敷衍了事,更别谈向工程型人才转变了。因而从现在开始,应该着手对GIS实践教学体系和内容进行系统的研究,根据各学校GIS专业学科优势、企事业合作特点和特有的实践教学平台构建相应的实践教学模式,为特定的工程领域培养受欢迎的GIS人才。

2.研究意义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新学科,是与计算机技术、地理学、测绘学、统计学等密切相关的一门交叉性、边缘性学科[4]。目前,GIS专业已经在城市规划管理、交通运输、测绘、环保、农业、地质、制图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5]。正由于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多学科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实践性很强,研究GIS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来培养更高素养的卓越工程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实践教学能作为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内容。GIS专业培养的卓越工程师,不但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而且要掌握过硬的实践技术,而实践教学可以弥补学生在动手能力方面的欠缺。

(2)实践教学能显著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将理论与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使得稍显枯燥的理论课程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让学生了解GIS专业在社会中的应用领域和发展方向,让学生自主学习。

(3)实践教学能培养“来之能战”的卓越工程师。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科研能力方面的作用重大,在培养人才方面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通过课内实验、课程设计、自主创新、企事业合作等实践教学全面增强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为将来工作和走向社会奠定了强大的基础。

3.研究内容

本研究以武汉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GIS专业的实践教学为研究对象,以资源、环境的特定应用领域为主线,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并以学校提出的“卓越人才工程培养”为契机,分析GIS专业的实践教学的现行模式的优缺点,提出新的实践教学要求、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方法和模式,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GIS人才。

(1)分析GIS专业实践教学现行模式的优缺点。经过8年的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建设,武汉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的GIS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在课内实验、项目研发、创新实验、GIS竞赛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并且学生近几年的就业率也比较高,说明该专业培养的人才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但科技和社会都在进步,现行的实践教学模式也有待加强,比如如何更好的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

(2)研究GIS专业实践教学要求。在科技进步飞速发展的今天,讨论GIS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任何GIS专业的发展必须依托相关的其他学科的发展,将GIS技术用于具体的行业领域,才能使GIS永葆活力。本研究结合武汉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的优势学科(资源、环境),以资源、环境领域的专题应用为主线,以矿业资源、矿山环境为特定发展领域,探究GIS专业的实践教学要求。

(3)研究GIS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不同学校、依托不同的专业,GIS专业实践内容会有所不同。该文中所有的实践内容以资源、环境为主线,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指导,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目标,来制定相应的实践内容。在实践教学内容的制定过程中,尽量做到实践课和理论课的平衡,以实践课来强化对理论课的理解,以理论来加强对实践的指导。实践教学内容应从课程实践、野外实践、创新实践、项目实践、竞赛实践、企业实践等方面来全方位考虑,针对学生的不同特长,从不同的实践方面来分别培养,从而做到由易到难,学生更容易掌握实践内容,提高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出不同方向发展的专业型人才。

(4)研究GIS专业实践教学方法。好的方法是事情成功的一半,因此,在确定了实践教学内容后,就要制定能取得良好效果的教学方法。基本上来说, GIS专业实践教学方法可以概括为“先易后难”、“老师引导、学生自主”、“重视专题、加强应用”。“先易后难”就是首先通过简单的应用为引入点,以一个简单的GIS应用作为案例,激发学生对于GIS专业的兴趣,然后学生才愿意在更深入的方面做些实践,可以先进行课程实践和野外实践,然后过渡到竞赛实践、企业实践和创新实践。“老师引导、学生自主”就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不能像传统的填鸭式教育一样,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敢于创新能力,给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和过程,培养学生解决科研问题的能力。“重视专题、加强应用”就是要以资源、环境这个特定领域为专题方向,引导学生将GIS技术应用到该领域,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型的竞赛项目,向学生提供参与教师项目和企业合作的机会,强化GIS在该专业领域的应用,以GIS专业来解决该领域的问题。同时,资源、环境优势学科领域也可以拓宽GIS专业的发展方向。

(5)研究GIS专业的实践考核方法。课程考核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机制,也是考查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虽然考核不是目的,但是可以通过考核适当给学生压力,让学生主动对不熟悉的内容进行巩固,达到增强学习效果的目的。对于实践的考核不能采用传统的笔试考核方式,要研究新的考核办法。可以通过老师出题,学生上机的方式来及时考核。也可以让学生自主选题,给出规定的时间后,让学生准备报告,现场答辩并演示选题成果。也可以让合作企业对学生的实践效果进行评价。通过多种考核方式,能够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学生的工程化训练提供最终的考评结果。

4.研究方法

(1)对比研究。国内外已经有很多学者和教学研究者对实践教学改革都进行了探索[6-8],因此,可以基于国内外GIS专业(尤其是与资源、环境的优势学科相关的GIS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方法和模式,对比武汉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GIS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方法,分析该体系、方法的优缺点,好的方法继续保持并深化,有缺陷的地方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

(2)调查研究。调研国内资源、环境领域的研究前沿,将GIS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与资源、环境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进行关联,对于武汉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的GIS专业来说,应该将矿山GIS作为最主要的应用领域,所有实践的内容以此为主线,培养为资源、环境领域服务的专门GIS工程人才。

(3)实例研究。基于实践教学内容中的课程实践、野外实践、创新实践、项目实践、竞赛实践等方面,以资源、环境领域为主线,在各个实践方面具体实施,验证实践内容和实践教学方法的效果。

(4)统计研究。通过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来收集相关信息,比如就业率、竞赛成绩、创新成果、参与项目、企业合作成绩等,经过统计分析,来评价这些实践教学内容的教学效果。

5.总结

地理信息系统的实践教学对培养高素质的工程师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通过教学实践的改革研究,可以推动GIS专业人才创新能力的提高,可以培养“来之能战”的专业型工程人员,促进GIS专业的就业率。而且始终以资源、环境特定应用领域为切入点,所以实践教学的内容、实践教学方法的成果可以推广到其他类似的高校和科研单位,为其他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甚至可以将实践教学成果进行提炼、总结,建立GIS实践示范工程,建设较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基地,最后将其转化成科研成果和生产力。

参考文献

1.郑贵洲,赵雷. 地理信息系统(GIS)专业实践教学系统构建[J].测绘科学,2010,35(5):250~253

2.罗德安,朱光,王晏民.构建具有行业特色的“GIS软件应用”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J].中国建设教育,2006,10(10):40~42

3.侯立春,徐磊,许正昊. 高师院校 GIS 课程教学与实践改革的探索[J].地理空间信息,2011,9(1):146~148

4.黄杏元,汤勤.地理信息系统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杨树文,闫浩文,孙建国.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教学实践与改革探索[J].测绘科学,2011,36(1):226~228

6.韦波,李景文,蓝贵文. 地理信息系统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高教论坛,2010(4):34~36

7.石永明,田永中. 地理信息系统实验课程教学探讨[J].实验室科学,2011,14(1):26~29

地理信息系统概论重点范文4

【关键词】数字城市;地下管线;系统建设

引言

近年来,随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深入,地理信息对城市发展基础性的作用日益突出,基础地理信息为各行业提供的数据支撑已从地表向地下及地上下三维一体化方向发展,尤其是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地下空间资源的有限性日益被城市管理者高度重视和认同,埋设于城市地表以下的各类管线敷设情况已是既定事实,它作为城市既有资源同时对地下空间资源的利用也起到严格的制约作用。因此基于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基础上的地下管网GIS系统是目前我国每个城市必须面对的课题。城市地下管线系统的基础地形数据要通过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平台服务实现,地下管线系统是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示范项目同时又具有自己的独立性,各权属单位及政府部门数据共享要通过管线系统自有平台来实现。

1、系统建设内容

系统建设内容按照通用的GIS标准及相关规范,考虑到管线系统的特殊性可分为1)系统建设及维护法律法规;2)系统建设及数据交换标准规范;3)数据整合与处理;4)管线数据的更新机制;5)管线系统的基础支撑6)管线数据共享服务; 7)数据审批及管控一体化平台; 8)管线三维系统;9)系统运行的运维机制。篇幅关系这里不展开论述。

2、系统建设方案

2.1系统组成

根据城市地下管线普查信息系统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基于SOA规范系统目标组成如下图2-1所示。

(1)管线数据采集与更新系统

系统是一套适用于管线作业和管理的、涉及前期生产、后期检查、入库和空间表现等方面的软件。文件中记载了管线的空间位置数据和属性数据。同时通过元数据记录的方式保存管线生产的一些重要信息,便于管线的维护和管理。软件可以对管线的探测和普查提供一整套的作业指导,对管线的数据质量进行监控。系统采用移动GIS实现了地下管线野外数据采集与处理,工作人员在手持GPS设备上准确记录野外采集到的属性和坐标等相关信息,并实时绘制出管线图,可通过数据传输线或在线方式直接上传到GIS中心系统,操作简单方便,工作效率高,为地下管线的普查、更新及补测提供了一条简单准确高效的途径。

(2)地下管线数据管理系统

地下管线数据管理系统是管理人员全面掌握和管理数字管网平台中管线以及基础地形数据资源的工具,实现基本的数据查询、统计,对空间资源入库、导出、更新和管理,以及行业应用中的辅助决策分析。具体包括工程管理、数据查询、数据输出与、数据统计、数据更新入库管理、辅助决策分析、元数据管理和历史数据管理等功能。

(3)数据共享服务平台

数据共享服务平台根据管线数据标准、各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需求,以及数据保密等要求,为各类型用户群体提供地下给水、排水、燃气、热力、电力、电信、其他等地下管线数据的目录服务、数据服务和应用服务,实现管线数据的共建共享。

(4)内网门户

内网门户地下管线共享的信息、政策法规等,将系统建设的成果以服务目录和图片的方式直观的展现给管线管理单位、权属单位和其他政府部门,用户可以选择自己需要的数据服务,并提出使用申请。

(5)管控一体化平台

在地下管线共享服务平台的基础上,落实对各类管线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和维护等全生命周期过程中的安全监管,建立全面管理、流程控制、上下联通、实时监控的管控一体化平台。同时可接入重点监管设备实时监控数据,可为应急预案编制、预警分析、应急指挥等功能提供数据支撑。

(6)地下管线三维管理系统

地下管线三维管理系统基于网络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平台,集成海量三维模型数据、遥感影像数据、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全面展现城市建筑、桥梁路面与地下管网管线的立体关系,支持全视角的地上、地下及地面透明式的管线浏览,提供管线爆管、连通检测、剖面分析等专业功能。

城市地下管线综合数据库是整个数据流转的关键,该数据库有几个来源:报建规划数据、竣工验收数据、管线普查数据、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数据的服务接入。

管线普查单位通过管线数据采集与更新系统,对采集的管线数据进行数据检查、生产达到入库标准。满足入库要求的管线数据,通过地下管线数据管理系统入库到沈阳市地下管线普查数据库。

管线权属单位提交报建计划数据至管控一体化平台,规划与国土资源局通过平台对规划数据进行审批,并对竣工成果进行验收。管线规划数据和竣工数据通过地下管线数据管理系统入库到沈阳市地下管线普查数据库。

城市地下管线普查系统中的地形数据、影像数据及部分地面三维场景通过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服务平台接入。

2.3系统部署

城市地下管线普查信息系统部署(以沈阳市地下管线普查信息系统为例)如图2-4所示。

系统部署分为三个层次,最左边是数据库、空间数据引擎和ArcGIS Server服务器,部署Oracle RAC实现高可用性数据库系统;空间数据库引擎采用ArcGIS Basic Server,提供对空间数据的读取、写入和空间分析功能;ArcGIS Server为实现SOA的基础平台。中间为开发集成框架,开发集成框架提供对服务的整合,类似企业服务总线,将系统的服务进行整合和统一对外提供。最右边是表现层,包括Web表现和桌面应用两部分,直接进入终端,终端设备包括平板电脑、桌面电脑、移动电脑和手持终端,Web服务器和应用服务器置于防火墙的DMZ区,确保整个系统的安全性。

2.4 结束语

通过对地下管网GIS设计,在搭建了系统架构基础上进行管网数据库设计、应用共享服务平台设计、管控一体化平台设计等可以实现地下管网数据的有效管理与跨部门应用,为地下空间资源的规划利用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CJJ/T8―2011城市测量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3]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重庆市勘测院,上海市发展信息研究所,等.CJJ100―2004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国家测绘局测绘标准化研究所,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建设部综合勘测研究设计院,等.GB/T 201740―2008基础地理信息城市数据库建设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地理信息系统概论重点范文5

内容摘要:物流是第三利润的源泉。企业为了得到丰厚的利润,通常非常重视物流系统的优化以达到减少物流配送的费用。将GIS用于物流配送,已经成为降低物流配送花费的研究重点。本文首先介绍了现代物流和GIS在物流中应用现状。然后描述了基于GIS的物流配送系统总体结构,并介绍了GIS在各部分所起的作用,最后提出GIS技术与物流配送结合是一个趋势。

关键词:GIS 物流配送 供应链

现代物流与地理信息系统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优化物流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

我国信息化基础和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主要表现为:一是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已初具规模,建成了以光纤为主,基本覆盖全国各省市的传输网络,基础电信市场多家竞争的局面已经初步形成,各种公共通信网和专用网快速发展,广电网的升级改造都为信息化应用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二是大力推进信息化,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了进展,建立了一批尖端的数据库,资源共享能力和交互能力已经达到了企业的基本需求。三是信息产业一直保持了较快的增速,到2004年末,信息产业增加值达到80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了6.6%,信息市场快速发展壮大。四是信息化人才培养取得了一定成效,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五是信息化法规、标准建设日趋完善。

(二)先进的物流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先进的物流管理方式是现代物流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与物流产业的发达程度有着密切联系。发达国家的实证分析证明,只有先进的物流管理方式的占有率达到50%时,物流产业才能形成。事实上,先进的物流管理方式对企业的发展作用非常大,国外实力较强的物流企业不仅仅承接仓储、运输、采购、配送等,而且延伸到企业内部的所有经营活动中。

目前相当多的国内企业对物流本身还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这些企业中的物流部门往往是一些大公司的直属单位或附属公司,专业化程度非常低,物流的功能单一、效率低下,只能满足企业货物运输的基本需要,现代化的物流技术和管理方式对企业提高竞争力的作用几乎没有体现。这就需要企业的经营者和决策者们冲破旧的经营理念,采取先进的物流管理方式,本着适度的原则,依据自己企业的实际需求一步步地打造现代化的物流企业。

(三)地理信息系统在物流中的功能

地理信息系统(即GIS)是多学科集成并应用于各领域的基础平台。这种集成是对信息的各种加工、处理过程的应用、融合和交叉渗透,并且实现各种信息的数字化的过程,具有数据采集、输入、编辑、存储、管理、空间分析、查询、输出和显示功能,为系统用户进行预测、监测、规划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在GIS中,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分别描述地理实体的两面,以地理实体为主线组织起来。不仅如此,空间信息还包括了空间要素之间的几何关系。因而GIS能够支持传统的关系数据库所不能支持的空间查询和空间分析。

正是由于GIS具有上述独特的优势,使得GIS被越来越多的商业领域用来作为一种信息查询和信息分析工具,GIS技术本身也融入了这些商业领域的通用模型,因而GIS技术在各个商业领域的应用在深度上和广度上不断发展。

GIS在物流管理系统中的运用

现代物流虽然以较快的速度发展,但仍存在许多不足。如管理理念落后,缺少发展现代物流的内在需求和动力。企业资源分散,利用率低,且服务内容不完善,导致竞争力差等。上文已经叙述,将GIS运用到物流系统中具有无比优越性。那么如何将GIS技术运用到物流管理中呢?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一般由作业终端、物流枢纽、子公司物流管理台和公司总部物流决策平台组成如图1所示。

(一)作业终端

作业终端包括各种通信器材和处于局域网中的终端计算机。各车间工位以及仓库内设置电话、对讲机、手机等设备,保持各位与物流控制中心和物流管理台的联系,同时分布在车间、仓库的计算机终端获取物流控制中心的部分指令,反恢作业区域的生产、管理情况。

以GIS平台作为依托,为仓库、计算机终端和车辆等地理对象提供可视化的用户界面。并提供对象及对象间关系的各种属性信息查询和配置,为物流商提供方便快捷的基础信息管理和建设的系统模块。系统将现有的现实中的各种相关信息进行量化,使它能够通过计算确定所需要的结果,基础信息的处理。

通过GIS,可以及时得知各作业点以及管理点的情况、获得控制指令,保持整个生产的一致性、协同性,达到物流一体化。由于企业外部的物流配送,可以通过GPS定位,同时采用对讲机、手机等通信联系的方法获取配送的实时信息,以高效、迅速完成分拣、配送、取货、装卸等任务。

(二)物流枢纽

物流枢纽主要是高性能的服务器或大型机,运行大型数据库系统,负责空间和非空间数据信息的存储和调用任务。物流枢纽一方面接收、存储各位置发送来的信息;另一方面将物流管理台和决策平台的信息发往生产车间、仓库、配送中心等作业岗位。

在一阶段,GIS的主要功能是进行资源最优分析,通过各反馈来的信息进行资源最优分配,比如货物较多的仓库需要较多的工人和汽车进行运送,GIS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得到一个最优的资源调配方案。

(三)子公司物流管理台

作为一个物流的管理系统,物流管理台是整个系统的核心,负责对所有任务的调度和监控,因此物流管理台的设计对整个系统的运作又有重要意义。一个物流管理台最基本的功能有对电子地图的放大、缩小、区域选择、地图漫游以及图形分层等等接收控制中心发送的各位的生产数据,发送控制调度地图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修改、管理及查询监控目标查询,地图和报表的打印输出等功能。

作为核心阶段,GIS所起作用也是巨大的。综合考虑时间和费用等多种因素,结合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建立运输优选路径评价模型。最终在GIS上实现优选路径选择,初步功能是用户只要出入出发地和目的地,发系统就会根据基础信息以及GIS的空间分析功能按照一定推荐顺序生成一些优选路径。用户可以根据这些信息的空间分析功能按照一定推荐顺序生成一些优选路径。用户可以根据这些信息进行货物的发送。进一步的功能,可以考虑更多因素,如配送区域划分等因素来计算优选路径。

(四)公司总部物流决策平台

物流决策平台主要是物流管理活动中的宏观调控平台,此平台主要是企业决策者为了科学合理的制定企业的中长远期发展规划以及企业重大的决策。有时,根据决策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可以向作业部门或车间决策信息,同时将此信息印发给管理平台工作人员。

物流决策需要精准的信息,GIS除了给决策平台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外,还可以对多种信息进行模拟,决策人员可以根据这些GIS得出的数据进行科学的决策,从而大大节约了时间。

GIS与物流的结合

(一)企业决策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物流管理中,GIS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历史的、现在的、空间的、属性的,并在空间数据上集成各种信息,进行销售分析、市场分析、选址分析以及潜在客户分析等空间分析,获得客户资料以及与企业相关的综合数据,帮助企业制定正确的生产和销售计划,提高决策分析的能力以及决策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随着社会的发展,大部分企业已经开始认识到GIS运用到物流管理对于他们作出决策是十分重要的。

(二)优化货物运输路径的必然趋势

在物流网络中,货物总是在流动:从供应商到各分销中心、从配送中心到商场或消费者等。货物运输路线选取的好坏直接影响物流成本的多少。物流网络中从起点出发到终点可能有多条路,选择最优路径就是确定从起点到终点的最短等效长度。借助GIS技术来选择网络中的最优路径,首先要确定影响最优路径选择的因素,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每条道路的权值,求得最优路径。在此基础上,再根据现有车辆运行情况确定车辆调配计划。路径最优就是利益最大化,每个企业都想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因此,随着物流网络的发展,GIS与物流的结合是各企业寻求优化货物运输路径的一个必然趋势。

(三)对于机构设施选址已必不可少

在物流领域,供应商、第三物流企业、配送中心、销售商等不仅存在着空间分布上的差异,而且它们的服务范围和销售市场范围也具有一定的空间分布形式,因此这些机构设施地理位置的选择和确定要科学合理,它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自身的发展,是现代物流管理所必须面临的问题。机构设施地理位置的选择包括位置的评价和优化,评价是对于现有设施的空间位置分布模式的评价,而优化是对于最佳位置的搜寻。例如,假定一个企业要在某市设立n个供货点,要求能够完全覆盖这个城市且每个供货点的顾客数最大致相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在城市交通图上标出居民地的空间分布位置,分析已有的供应点和潜在的供应点,按照给定的条件列出需求点和供应点的二元矩阵;根据矩阵约简方法,排除多余供应点,求得满足条件的最少的供货点。可见,设施地理化置的合理布局实质上就是在距离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两者之间求平衡点,用尽量低的成本为企业赢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上述中,标出居民地的空间分布位置、分析供应点等都是GIS才能完成。GIS与物流结合对于机构设施选址已经成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四)跟踪货物提高客户满意度

GIS能接收GPS(全球定位系统)传来的数据,并将它们显示在电子地图上,帮助企业动态地进行物流管理。首先,可以实时监控运输车辆,实现对车辆的定位、跟踪与优化调度,以达到配送成本最低,并在规定时间内将货物送到目的地,很大程度地避免了迟送或者错送的现象;其次,根据电子商务网站的订单信息、供货点信息和调度等信息,货主可以对货物随时进行全过程的跟踪与定位管理,掌握运输中货物的动态信息,可以增强供应链的透明度和控制能力,提高客户满意度。

总之,GIS技术可以解决许多问题,如运输路线选择问题、物流中心选址的问题、仓库的容工分析、装卸策略、运输车辆调度和配送路线的选择等等。这方面国内外学者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除了在理论上进行探讨外,还研发了许多相应软件,大大提高了管理决策的效率和科学程度,节省了时间,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实际上,随着电子商务、物流、技术的发展,将成为全程物流管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两者结合是很有必要的,且是不可阻挡的潮流。

由此可见,GIS技术与物流的结合体现出了较大的优势。具体表现如下:GIS提供对象及对象间关系的各种属性信息查询和配置,为物流商提供方便快捷的基础信息管理和建设的系统模块。从而管理更加方便、快捷。GIS的主要功能是进行各资源的最优分析。比如仓库、车辆等。GIS通过各反馈来的信息进行资源最优分配。从而大大节约了资源。通过GIS,可以对路径进行最优选择,大大节约了物流配送的时间。

但是,目前的GIS技术尚存些许不足。例如目前GIS系统的各种地图均是二维图形,而三维物流信息的查询、显示和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可以使成果的显示更加接近现实。这可能是后来的一个发展方向。

总之,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发展,要求高效、快速、实时的物流配送,建立GIS技术的物流配送系统,可以实现物流信息处理、查询、分析的自动化,提高其管理水平,也必将给城市建设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森尼尔•乔普瑞,彼得•梅因德尔.李丽萍等译.供应链管理[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张超.地理信息系统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地理信息系统概论重点范文6

关键词 遥感概论 互动式教学 ERDAS 地理科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8.055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active teaching method in the course of an introduction to remote sensing, changing the role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students as the main body, with a panel discussion, special counseling, extracurricular practice etc. form improve students' curiosity and thirst for knowledge, and make the students skilled operation, the remote sensing image processing software, improve the students to the professional understanding and practical learning ability analysis, training excellent talent geography. In a certain extent completed to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on spirit and practice ability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talents demand.

Key words remote sensing; interactive teaching; ERDAS; geography science

0 引言

遥感及其应用是地理科学专业学生所必须学习和熟练掌握的一门科学技术。高等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来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鉴于此,遥感概论课程注重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的基本技能使其能成为地理科学的应用型人才。

通常我们将遥感概论课程分成基本理论与实践应用两个部分,其中基本理论包括概念、原理、方法等;而实践教学环节以练习遥感图像处理软件操作为主,以提高学生实际地学分析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求老师必须按照教学大纲完成教学讲授任务,在教学内容上不能有任何遗漏,过于追求全面和标准化,学生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与生产实际联系得就更少,从而影响学生对遥感概论这一课程的兴趣,进而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教学任务的完成。

因此,遥感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都急需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研究。而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在遥感概论课程中应用的教学理念是:将多媒体授课与启发式讨论相结合,教师结合具体实际问题,让学生主动提问以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在实验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先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际操作,再由教师对学生普遍问题予以指导进行总结和强调;互动式和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实际的典型例子的数据进行探讨和处理,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对遥感概论课程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在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与评价等几方面进行如下探讨。

1 互动式教学模式

1.1 教学理念与方式革新

互动式教学,就是通过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在教学双方平等交流探讨的过程中,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进而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达成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方式。互动式教学可弥补教材内容落后于实际的不足。教师可以采用自己科研项目中的具体实际数据例子,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这样不仅能跟踪最新热点问题,又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互动式教学在遥感概论课堂应用中的理论如下:

以小组方式进行讨论,活跃课堂氛围提高积极性。构建一个好的学习氛围,是能够顺利进行教学的基础和前提。首先将学生随机组合分成若干小组,学生根据教师所给的实际例子或科研项目中的具体数据进行分组讨论、搜集相关资料、寻找解决问题方案。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小组中的成员,其自身的责任感会增强学生在师生互动中的参与度,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同时还可以提高其学习兴趣,并且能够让学生在热烈的氛围中主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注重实验课程环节,增强学生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遥感概论课程这门课程综合性较强,其基本理论知识又晦涩难懂,理论知识理解的不透彻致使学生在实际的软件操作应用中实践能力缺失,因此教师在理论知识讲解完后最好进行配套实验课程。例如,在讲遥感影像分割时,先通过一个实例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进行影像分割,再引出遥感影像分割技术,最后介绍软件实现方法。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加深对遥感基础理论的理解,如遥感影像的辐射校正、几何精校正、遥感影像增强等。在实践操作中,验证并理解理论知识,深化学生对遥感科学的认识,同时学生又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锻炼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并且在实践中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

转变师生角色地位,提高教学质量。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主导,教师要按照教学大纲站在讲台前一味地进行讲解,为了应付考试还要人为地画出重点和难点,致使学生并不能完全参与其中,教学效果并不能达到预期目标。而在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针对不同学生的素质进行分组教学因材施教,在学生的讨论、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错误进行具体的指导帮助,之后在进行总结,使学生能够真正学好遥感概论这一门课程,理论与实践得到了紧密结合。

1.2 掌握遥感图像处理软件操作

遥感影像处理的实验课程是遥感概论课程重要的内容,同时它也是学生难以掌握的薄弱环节。在众多遥感软件中,我们以ERDAS为例,它以模块化的方式在数据转换、几何校正、图像解译、空间建模等方面具有灵活性,学生通过反复操作ERDAS软件解决实际问题来达到熟悉遥感科学知识和软件集成应用等。掌握遥感图像处理软件要注重实践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致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学生的动手操作和编程能力也能得到较好锻炼。

1.3 熟悉遥感地学分析方法

遥感地学分析是遥感与地学交叉的边缘科学,是应用遥感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遥感数据源,可实现复杂地学问题的快捷、方便、省时和省力解决。遥感地学分析方法是在学生学完遥感概论、遥感图像处理之后进行的,以巩固和深化遥感基础理论知识为主要目的,使学生从遥感的角度认识地理过程和规律。在遥感地学分析方法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有:由于现在有关遥感地学分析的相关教材较少,教师可根据遥感学科的最新进展和自己的科研项目适当地补充教学内容,增强趣味性;可采用案例教学法,用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典型的案例,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增强知识连贯性。

2 课程设计

以专题形式归并遥感影像处理过程中的主要操作步骤,在每个专题辅导中,首先由教师先讲解专题的主要内容、算法演示、参数分析等,而对于遥感软件的实际操作部分则以学生为主体,让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讨论及解决问题,最后在下课前由教师针对本节专题中学生易遇到的问题和常出现的错误加以总结和指导。根据实验课的课时分配情况,我们共设计了10个专题,专题题目详见表1。

3 结束语

遥感概论是一门理论性较难、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对于师范专业的学生来说,要熟练操作遥感软件还有一定困难。本文采用了互动式教学、专题辅导、问卷调查、课外实习等方式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尝试。随着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在社会生活中应用得越来越广泛,具有遥感知识背景的地理科学专业学生的社会需求也越来越多。教学实践表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我们在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自身技术的同时,从优化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等方面对该课程进行全面的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龚绍琦,沈润平,祝善友,等.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5.38(11):14-17+21.

[2] 彭司萍,杨萍.探索大学数学教育中数学软件应用能力培养的新方法[J].大学数学,2010(26):115-117

[3] 那音太.“遥感图像处理”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28(1):149-151.

[4] 孙志群,张飞.《遥感地学分析》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3):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