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历史地理信息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历史地理信息技术范文1
关键词: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1.信息技术与人力资源管理概述及其关系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期,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全面应用和普及,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中普遍应用起来。信息技术主要是对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其主要具有渗透性和颠覆性特点,并在实际生活中广泛应用和运用,当前人们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等都与信息交流相关,信息技术已融入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逐渐与行业发展相结合,让企业发展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采取信息技术进行生产经营管理,可以提升企业经营实力,实现自身经营良性循环与持续发展。人力资源管理是针对企业人事进行管理的一种模式,主要是调节和合理化分配企业中的人员岗位工作,以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优势为目的,让企业工作人员与企业经营需求彼此相协调,两者之间实现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作用,其主要包括有员工招聘、培训、绩效管理与考核、员工关系管理等。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企业的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已经很难达到要求,同时由于企业工作人员增多等客观原因,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能够建立健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新体制,对企业工作人员资料信息方面进行全面统计、反馈和传达,其不但提升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效率,降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还能够对人才资料更好地进行调整和管理,实现人才信息收集、加工与利用等,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与信息技术之间有着重要的关系。
2.信息技术对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影响
(1)信息技术对人力资源管理流程的影响企业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较多且繁杂,比如人员招聘、培训以及绩效考核等,由于当时信息技术较为落后且并未普及,因此,其工作量较大且工作时间较长,极易出现错误。而信息技术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结合,有效地解决了诸多问题,信息技术不但能够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流程细节更加细化,同时还能够缩短工作时间,缓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压力。与此同时,通过信息技术应用实现与企业工作员工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求职者可以通过网络查找和浏览企业主页上的相关招聘职位信息,向企业发送简历后,由HR审阅后便可前来面试。在工作人员培训方面,可以通过利用高科技技术幻灯片或投影仪等进行培训,让整个培训过程即形象又有趣,有效提高了培训效果。(2)信息技术对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的影响企业传统人力资源都是通过工作人员手动进行管理的,其工作过程枯燥、繁重,工作效率偏低。比如企业传统的工作人员工资薪酬管理,多以表格式人工填制为主,即费时又费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全面普及,企业在工资发放方面可以通过网上银行转账来实现,这样不但节省了大量时间,同时还能有效保证工资金额的准确无误。同时,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企业网站,将企业福利项目内容等分享至企业内部网络上,通过网络在线让企业工作人员之间可以在网上进行讨论和信息反馈,实现企业管理者与工作人员之间的信息交流。在企业工作人员出勤率考核方面也可以通过网上打卡的方式,利用计算机系统来准确记录工作人员的休假、迟到以及早退情况。(3)信息技术对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的影响信息技术全面应用不但对人力资源管理流程和效率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还对人力资源管理成本造成一定影响,同时其成本影响也是信息技术对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最根本影响。企业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核算主要是对企业人才招聘、培训以及绩效考核等工作所需成本为主,而这些工作成本费用支出较多且复杂。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主要以计算机系统为主,其招聘成本、绩效考核所需费用有了很大程度上的降低。以企业人才招聘为例,企业不再需要去各大高校或人才市场通过租用招聘席位来进行招聘,这样即节省了印制标准空白简历的费用,还节省了租用席位的费用。通过信息技术企业可以直接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岗位人才招聘,在指定的人才招聘网上输入企业简历模板,并对投递简历的人员进行筛选便可。网络人才招聘有效地降低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因此使得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下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核算也更为简单化。(4)信息技术对人力资源管理开发的影响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指对企业人才的培训,信息技术与人力资源管理相结合,更好地改善了人才培训技术与方式,通过利用计算机网络极大的降低了企业资源以及人力方面消耗,传统的企业往往需要一个或多个导师针对培训人员的不同来开设很多场现场讲学,即浪费大量人力,还浪费大量时间精力。而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开展网络培训讲学,使得企业培训方式更加灵活多样,不但使得培训时间更加随意,同时也使得员工能够自主地、主动地去进行学习,更好的提升了工作人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员工深入了解企业、了解自身的岗位工作职责,增强企业凝聚力。
3.信息时代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构建
(1)构建合理化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主要是对企业人员信息进行全面掌控与管理,构建科学的、合理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首先应当明确企业经营目标和原则,即短期目标或长期目标等;其次应当明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战略,即包括有:企业文化、管理思想及管理计划等;最后应当建立合理化人力资源操作体系,整个操作过程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为核心,将企业经营目标为前提,使得企业内部各相关部门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其中。(2)采取人力资源管理开放性模式信息是实现和确保国家经济和企业共同进步与发展的基础,同时,信息开放性和及时性是整个信息时代的重要体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即复杂又繁琐的工作,传统人力资源人才选聘方式与信息时代网络化人才选聘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信息技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应当实现其开放性模式,首先,应做好人才资源的开发,拓宽人才挖掘方式以及范围;其次,随着信息化快速发展,对专业化高科技人才需求逐渐增多,开放性原则能够将企业人才招聘范围扩大,为确保企业持续经营与发展挖掘更多、更专业的综合型人才;最后,实现人力资源培训模式开放性,让工作人员参与入职技能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开放式培训模式下的内容更加新颖和实际。(3)打造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化模式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执行主体与对象都是人,所以其工作主要由个人来完成。打造企业专业性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加强企业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企业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实力和经营能力,同时,企业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能够全面加强企业对人才的专业知识培养与工作考核。(4)搭建人力资源管理交流评价平台信息技术与人力资源评价考核相结合,能够让工作人员通过平台展示出自身的各项工作业绩,有效确保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正常开展。一方面,企业通过搭建人力资源管理交流平台,能够鼓励和正确引导企业员工进行沟通与交流,实现员工彼此之间学习和工作交流。另一方面,建立人力资源考核评价平台,制定多元化评价考核标准,进而优化企业人才资源培养战略。
参考文献:
[1]旗姹娜.基于信息技术对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影响的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4(18):127.
[2]郭霞.信息技术对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影响分析[J].经营管者,2015(3):206.
历史地理信息技术范文2
关键词: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 系统组成 存储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c)-0017-02
数据是数字城市构建的“血液”。同时,数字城市需要的数据主要是包含大量的图形的空间数据,它包括栅格图形数据、矢量数据以及关联的属性数据。面向数字城市的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更是涉及到多种空间数据库的管理和互操作问题,顾及空间数据本身海量数据和复杂结构的特点,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中数据组织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系统的效率。我们把城市不同部门数字化建设都要用到的基础数据称为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1 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类型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分类有很多方法,例如按数据结构来分,有矢量数据、栅格数据、矢量栅格一体化数据;按产品形式分,有数字高程模型数据(DEM)、数字正射影像数据(DOM)、数字栅格地图数据(DRG),数字线划地图数据(DLG)。狭义上,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核心任务是4D数据库的建立,这里简单地介绍一下4D产品的概念。
1.1 数字高程模型
DEM是区域地形的数字表示,它由规则水平间隔处地面点的抽样高程矩阵组成。DEM的水平间隔应随地貌类型不同而改变。为控制地表形态,可配套提供离散高程点数据。由于格网的规则性,其X,Y或B,L的交点坐标被省略,通过对应的2值在矩阵中的行列号隐含表示。DEM数据通过一定的算法,能转换为等高线图、透视图、坡度图、断面图、晕渲图,以及与其他数字产品复合形成各种专题图产品;还可计算体积、空间距离、表面积等工程数据。
1.2 数字正射影像(DOM)
DOM是由航空摄影或其他遥感数据经纠正和消除地形影响后形成的数字图像,是地表信息的真实反映,信息量极其丰富。数字正射影像图叠加专题信息之后,摆脱了传统专业线划图过于抽象,非专业人员不易理解的局限,使城市信息更加直观、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便于政府对城市的管理。数字正射影像数据库可以作为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的背景,可供规划、设计和广大用户直接查询、量算使用。
1.3 数字栅格地图(DRG)
DRG是现有模拟地形图的数字形式。它是由模拟地图经扫描、几何纠正及色彩归化后,形成在内容、几何精度和色彩等方面与地形图基本保持一致的栅格数据文件。可以较为方便的进行放大、漫游、查询等。本产品可作为背景,用于数据参照或修测其他与地理相关的信息,适用于DLG的数据采集、评价和更新;也可与D伽,DEM等数据集成使用,派生新的可视信息,从而提取、更新地图要素;还可以绘制纸质地图,改变地图存储和印制的传统方式。
1.4 数字线划地图(DLG)
DLG是地形图或专题图经过扫描后,对一种或多种地图要素进行跟踪矢量化,再进行矢量纠正形成的一种矢量数据文件。其数据量小、便于分层,能快速生成专题地图。这种数据满足GIS进行各种空间分析要求,被视为带有智能的数据,可随机地进行数据选取和显示,与其它几种产品叠加,便于分析、决策。各种以矢量为基础的地图均可视为DLG。
2 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内容
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主要应包括以下7个数据库:控制测量成果库(CSP);数字线划地形数据库(DLG);数字正射影像数据库(DOM);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库(DEM);数字栅格图数据库(DRG);地名数据库(PN);元数据库(MD)。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还可包括管线、规划、地质等相关数据。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组成结构图如图1所示。
3 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逻辑设计
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必须面对不同的用户或应用群体,系统的主要需求表现在各类数据的快速检索查询、数据的更新与维护以及数据的安全等等多个方面,所以我们必须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分类来满足上述需求。
数据库的逻辑设计主要是根据数据的不同应用对数据进行分类组织。下面以矢量地形图为例阐述数据库的逻辑设计。
矢量地形图数据作为数字线划图的主要组成部分,用以表示城市的基本面貌并作为各种专题数据统一的空间定位载体,包括测量控制点和城市地形、交通、水系、境界、居民地、植被等核心地理要素。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逻辑设计中,可以设计如下。
(1)矢量地形图数据子库。
矢量地形图数据子库的划分可以依据城市在建立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时使用的矢量地形图数据的比例尺来进行,如有的城市有1∶500、1∶2000和1∶10000的矢量地形数据,就可划分为3个子库,分别为1∶500地形图子库、1∶2000地形图子库、1∶10000地形图子库;而有的城市可能只有1∶500和1∶10000的矢量地形数据,那其地形图子库就有1∶500地形图子库和1∶10000地形图子库两种了。
(2)矢量地形图数据大类。
根据通常应用的需要,将基础数据库中的矢量地形数据按地形实体的大类进行逻辑分组,每一个逻辑组就是一个矢量地形图数据大类。矢量地形数据按照国标可以分为控制点、居民地、交通、水系等几个大类。一个大类中的空间实体数据在逻辑上被看作属于同一范围,其代码的第一位都相同,往往被同时应用。
(3)矢量地形数据图层。
一个矢量地形图数据大类通常包含多个空间实体类型,可以再根据实体的类型(点、线、面)和实体在数据中的意义(辅助信息、主要信息)划分出具体的逻辑层,一个逻辑层还可以含有一个注记层。
(4)矢量地形数据实体。
矢量地形数据实体作为单个图层中的独立单元,包含图形数据(几何属性)和非图形数据(非几何属性)。图形数据一般指实体的地理位置和形状,非图形数据包括标量属性(如:高程、面积、长度的数据及实体的编码数据等)和名称属性(如:道路名称、河流名称等)。地理实体按几何形状分为点、线、面三种基本类型,这种分类法对于地理实体的特征描述和编码表示很合适。例如点类有控制点、独立地物点等,线类有道路、地类分界线、管线等,而面类有行政区域、建筑物、绿化带等。
4 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详细设计
4.1 控制成果数据库
4.1.1 控制成果库系统设计
建立控制成果库主要是对测区基础控制点、像片控制点、空三加密成果、控制概况资料、空三加密概况资料等进行有效组织与管理。控制成果库系统由控制点成果录入、查询两个主要模块组成。
(1)控制点成果录入:控制点成果数据录入模块是对测区的概况资料、基础控制点成果、像片控制点成果、空三加密成果组织入库。(2)控制点成果检索查询:对于基础控制成果、像片控制成果,通过点号进行查询;根据摄区代号对像片控制概况资料、加密成果等资料进行查询。
4.1.2 控制成果数据内容
控制成果库由基础控制成果(内容为城市基础控制点成果)、像片控制概况(内容为像片控制测量的基本情况)、像片控制成果(内容为像片控制点成果)、空三加密概况(内容为航测内业空三加密的基本情况)、空三加密成果组成。
4.2 正射影像库
4.2.1 正射影像库系统设计
正射影像数据库系统由数据入库、数据查询两个主要模块组成。
(1)数据入库模块:正射影像数据入库模块是要把TIFF格式的正射影像导入数据库;二是要把正射影像对应的元数据录入数据库。(2)正射影像数据检索查询:正射影像数据检索查询模块主要是根据图幅号对正射影像元数据进行检索查询。
4.2.2 正射影像库数据内容
正射影像库包括正射影像库成果(内容为正射影像成果)和正射影像元数据。
4.3 数字高程模型库
4.3.1 数字高程模型库系统设计
DEM数据库系统由数据入库、数据查询两个模块组成。
(1)DEM数据入库:数字高程模型的入库包括BLI格式的数据入库及元数据入库两部分。(2)数据查询:数据查询模块指对DEM元数据信息进行查询。
4.3.2 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内容
数字高程模型数据为拼成一体的济南市DEM数据。
4.4 基本要素数据库
4.4.1 基本要素数据库系统设计
基本要素数据库包括境界、道路、水系、地名及土地利用等五大类基础的空间数据。系统由数据入库、数据查询两个模块组成。
(1)基本要素数据入库模块:由数据库软件提供的矢量数据入库工具把Acr/Info的E00数据导入到数据库中,并用开发的元数据录入模块完成元数据录入。
(2)基本要素数据的检索查询:建立以图号为索引的数据查询机制,根据图号对元数据进行查询。
4.4.2 基本要素数据内容
基本要素数据库主要包括境界、道路、水系、地名及土地利用五大类基础数据及元数据信息。
根据具体的入库需求,在境界、道路、水系、地名及土地利用五类数据中,按照不同的内容进一步细化,共分为12层数据(如表1)。
5 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存储管理
随着数据库技术的发展,通常采用数据库(包括关系数据库、对象关系数据库)管理空间数据,使空间数据与非空间数据真正实现一体化的无缝集成,这是当今Gls发展的趋势。采用数据库管理空间数据能够支持海量空间数据存储、数据查询检索灵活、易于数据动态分析、采用开放的Client/Server技术,真正解决数据共享和多用户操作问题,而且它具有强大灵活的开发环境。
目前,在空间数据存储和管理方面应用最为广泛的是支持空间数据存储的数据库技术和能够实现在关系数据库中存储和管理空间数据的中间件技术。能够支持空间几何对象存储和操作的对象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主要有oracle,Microsoft SQL Server,Informix,IBMDBZ等,其中oracle是国际上许多地理信息系统用来管理海量空间对象数据的首选数据库管理系统。在大型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中,通常是通过ESRI公司(Environmental systems Research Institute,ESRI)的空间数据引擎ArcSDE结合大型关系数据库(例如oracle,SQL Server)或者Oracle公司针对oracle数据库开发的OracleSpatial来存放和处理空间数据。
5.1 空间数据引擎
空间数据引擎是一种处于应用程序和数据库管理系统之间的开放且基于标准的中间件技术。使用不同GIS厂商数据的客户可以通过空间数据引擎将自身的数据提交给大型关系型DBMS,由DBMS统一管理;同样,客户也可以通过空间数据引擎提供的用户和异种空间数据库之间的数据接口,从关系型DBMS中获取其它类型的GIS数据,并转化成客户可以使用的方式。
于是,空间数据引擎就成为各种格式的空间数据出入大型关系型DBMS的转换通道。空间数据引擎ArcSDE是GIS软件生产商ESRI公司生产的中间件,它是利用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RDB略)的先进特性和真正的客户/服务器(Client/Server)计算模式来管理大型企业海量地理数据的。ArcSDE将空间数据及其相关的属性数据统一地放到商业化程度较高的标准关系数据库中进行管理,同时采用开放策略,提供了开放、灵活、健全的API,开发人员可将空间数据检索和分析功能集成到他们的应用工程中去。这就使得海量空间数据的管理获得了一种比较理想的模式,并且使得在广域网上以真正的Client/Server计算模式提供空间数据访问服务、面向多用户环境成为可能。
ArcSDE的优点:数据库连接配置选择多样性、空间数据表述、数据库可移植性、应用程序可移植性、数据完整性、提供应用编程接口、应用软件和开发工具;ArcSDE是允许通过ESRI公司的GIS软件——ArcInfo,ArcEditor,ArcView,和ArcIMS直接连接空间数据库的标准接口。这些应用软件和它们的综合开发工具提供了一个创建、管理和使用空间信息的完整框架。ArcSDE也支持直接从AutoCAD和Microstation到空间数据库的接口。
5.2 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存储方案
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是空间型的数据库,数据量大,数据类型复杂,必须采用大型商用的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根据国内现状和类似工程的实例,推荐使用Oracle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一方面使用oracle关系数据库管理空间数据库成功的案例较多;另一方面国内在使用。Oracle关系数据库管理空间数据库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这有助于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库和管理。
ArcSDE能够与RDBMS协同工作,提供了空间数据的存储、查询和管理的解决方案。其中,RDBMS负责在关系表中物理地存储数据,ArcSDE则负责为前端的GIS解释数据表中的这些数据。因此,采用ArcSDE与oracle相结合的方式,是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存储与管理的合适方案。用ArcSDE管理空间数据,数据库实体存放于关系型数据库Oracle中,由Oracle实现对数据库的管理。在此基础上,通过空间数据引擎ArcSDE访问数据库,并提供相应的客户端应用。
参考文献
[1] 丁建勋,程效军,石如文,等.浅谈珠海市基础空间数据检查与建库预处理[J].地理空间信息,2005,4(2):3-5.
历史地理信息技术范文3
【关键词】信息技术;地理课程;整合模式;探索
一、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的现状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除了有限的课本资源外,信息资料匮乏,加之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师自身的实践经验的影响,使得教师在地理课堂上依旧因循守旧,照搬照套,不能及时充分应用先进的现代教学技术,阻碍了地理学科教学工作进展和教学效率的提高。优秀教学资源无法实现校际共享甚至校内共享。由于没有良好的组织和正确的指导,教师们在寻找合适的教学资源的过程中疲于奔命,收效甚微,困苦不已。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将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也就是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达到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学方式和目的,从而有效地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的理论指导
1.认知学习理论
从认知理论来看,地理教学不是教师知识的“给予”,而是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得”。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供合理的学习策略,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的角色不再是知识的给予者,而是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在教学之前要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特征进行细致的分析,精心地准备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为学生架设原有知识结构和新知识之间的桥梁。在信息技术和地理课程整合过程中重视信息加工工具的利用,使学生在信息加工工具的帮助下理清自己的认知结构,找出认知结构中的遗漏,在巩固知识的同时提高信息加工的意识和能力。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可描述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建构并用其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在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的课前设计时应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式活动的设计,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应当注重地理学科整合的整体性知识的授予,重视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和综合性能力的培养。完成从关注学习结果到关注学习过程的转变。
例如:在准备《常见的天气系统》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询问学生是否也想当一名优秀的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激发他们发挥主观去探索如何去预报天气)。然后对学生说,“如果你给我一节课的时间,我会把你培养成优秀的天气预报员”(套用中央电视台李勇主持的 “给我6天时间,我会把你培养成一颗闪亮的明星”)。经过适当的讲解后让学生展开讨论,谈天气与我们的生活和生产的关系。用生活中生动的例子,更容易理解天气和我们的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书本内容。将与课本内容有关的网址给学生,让他们自主的通过网络去学习。这样就可以很顺利的完成从关注学习结果到关注学习过程的转变。
三、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的效果评价
1.优化的数字化学习法
通过有效的构建想学境界,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打破地区界限的交流、以及有利于培养学习者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探索……,在此可以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全新学习方式。
2.达到数字化的学习目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仅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流、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提升,这正是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所在。
3.整合的现实意义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增强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使我国在信息时代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地理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提供大量的图像、数据、图表、案例等感性材料,帮助学生完成认知过程的第一个环节―感知。互联网的出现解决了中学地理学科具有时间跨度大、空间范围广的难题,在互联网中蕴藏着丰富的地理教学资源。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若能与地理学科的课程加以有机整合,确实可以起到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作用。这些特性的集中体现就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教学环境,这正是创建新型的教学进程结构所必备的。
四、结语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目前国际上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与潮流,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已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纪玉进.信息技术在学科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J] 吉林教育,2005
[2]顾纯刚.信息技术与教学课堂整合初探.[J]中小学电教,2006
[3]张谦,沙红,刘冰,孔书荣.国外教育信息化的新特点与新举措.[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9年第5期
历史地理信息技术范文4
关键词 信息技术;地理教学;新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3.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3-0125-02
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地理活动中去。”“教师要积极利用地理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手段,优化和丰富地理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强调关注学生的发展与重视以学定教,教师要转变观念,教学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光靠书本、黑板、教师灌输是绝对不行的,要努力探索新技术、新环境下的地理教学,变被动为主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辅助教学。下面就“巴西”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借助信息技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效。
1 信息技术与创设情境相结合,有利于导入新课
在上“巴西”一课前,找好一些有关巴西概况的视频在课上播放,其中有巴西掠影,包含休格洛夫山脉和瓜那巴拉湾(巴西里约热内卢)、亚瓦拉皮提的印第安人(兴谷河国家公园)、亚瓦拉皮提的孩子从树上跳入位于兴谷国家公园的兴谷河中、伊瓜苏大瀑布景色、里约热内卢的贫民窟、巴西的国家图书馆、军用喷气式飞机飞越立交桥(印地车圣保罗的300汽车大赛)、满是弹孔的汽车(巴西Paulinia总部的杜邦实验室)、里约热内卢伊帕沙滩、航拍的房屋被淹没于满溢的Rio Negro河流(马瑙斯)、丰特新星体育场的视图(为了筹备2014年世界杯而建造)、化装舞会的狂欢者(庆祝“狂欢节的多姿多彩”)、巴西北部贝伦市夜晚一景、圣保罗Brasilandia贫民区的一条小巷等。通过这些图片或视频的播放一下就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很顺利地引入到“巴西”一课的教学中。
2 信息技术与激发兴趣相结合,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在地理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将教学内容中的地理事物、情景、过程全部再现于课堂,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信息技术与激发兴趣相结合,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视频、投影的播放,可以变无声为有声,变静为动,很容易把学生引领到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中,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巴西”一课的教学中,一开始通过投影、视频马上就能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也会让学生有兴趣去了解巴西的有关知识,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原动力。接着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组协作,每组分配一到二个问题去探究,并给予探究充分、完成较好的组一定的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如设计活动:巴西是怎样开发和利用热带雨林的?由学生出示资料进行角色扮演,角色分工:林业部长、外国开发商、当地农民、生态学家。小组成员认领角色,通过讨论,然后上台表演。各小组经过角色之间引起的争论,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活动过程通过电脑显示在大屏幕上。通过这样的活动设计,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3 信息技术与获取、整合地理信息过程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在“巴西”一课的教学中,有关人种、种族融合对文化的影响的教学中,笔者提前让学生以合作小组为单位收集关于各人种的有关地理信息,上课时,各小组派代表向大家所收集的信息。学生通过相关地理信息的收集,在实践中提高了他们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在整合信息过程中,学生团结互助,顺利完成任务,有利于学生间的有效沟通、彼此了解,有利于学生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相互鼓励,从而促成他们亲密融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进而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4 信息技术与现代教学技术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能力,巩固学生的认知能力
巴朗斯基说:“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并且应该说它永远是更经济更容易理解的语言。”学生在地理学习中要了解广大地域空间分布的各种事象、地理空间概念的形成等,都离不开地图的使用。有了地图,就要加强读图能力的培养,学生有了基本的读图能力,就能理解、记忆地理知识,有利于形象思维的建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与现代教学技术的结合,可以图文并茂,学生身临其境地进入地图,提高读图、用图乃至制图的重要本领。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很容易将地理事物从地图上读出,也可以很容易地将地理事物形象地加入地图,并把形象的图片、动听的音乐插入地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还能借图生情,有利于巩固学生的认知能力。
在“巴西”一课有关知识问答一项中,在提问时可以配以不同的地图,如:
1)出示金砖四国和另外一些国家的图片,请学生找出属于金砖国家的是哪几个,当然也包含中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2)在世界地图中确定金砖国家的位置,把地理事物在地图上反映;
3)出示巴西的地理位置图,请学生读图归纳巴西地理位置的特点(巴西位于 洲的东部和中部,东临 洋;巴西位于 半球,跨南北半球,大部分位于 和 线之间,属 带);
4)出示巴西地形图,读图指认巴西的主要地形区(巴西的三分之一是 平原,三分之二是 高原);
5)出示巴西的气候类型图,读图描述巴西的气候类型;
6)出示巴西的人口分布图,读图描述巴西人口的主要分布特点。
通过不同类型的地图、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用图能力,同时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巩固学生的认知能力。
5 信息技术与网络相结合,有利于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培养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历史地理信息技术范文5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progres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leve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China has been further improved, and the scope of use has been continuously expanded, and now it has become a new type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t the same time,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is increasing, and th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planning of the city need more scientific layout,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industrial management and urban development and can enhance the public life experience. Therefore,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city becomes very importa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city, the processing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data is very critical and it can provide a more comprehensive data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city. Through the scientific data processing, data security and utilization of data sharing can be achieved, so the city's scientific planning management can be achieved.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digital city construction need the method of geo-information data processing and its correct use to ensure the accuracy of urban basic geographic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is paper mainly focuses on the data processing methods of digital city basic geographic information.
关键词: 数字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处理
Key words: digital city;basic geographic information;data processing
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5-0059-03
0 引言
社会信息化技术不断的提升,对地理信息数据的重要性认识也在不断地增加,城市各个管理部门也在借助信息处理系统加强数据采集的可靠性。数字城市建设是城市信息化水平提升的重要方面,该技术的使用可以将新阶段城市建设中信息传递不通畅和专业数据缺乏的情况进行全面的整合,在不同的领域间实现资源共享,形成一种新型的更新和服务模式,成为各个地区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提升城市建设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数字化城市的建设,是我国城市测绘的重要进步,可以将我国现阶段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工作进行更加精确的分析,将测绘的重要性全面地提升起来,增加城市规划的科学性。
1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现状
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是通用性最强,共享需求最大,几乎为所有与地理信息有关的行业采用,作为统一的空间定位和进行空间分析的基础地理单元,是城市基础地理框架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数字城市三维建模的基础。主要由自然地理信息中的地貌、水系 、植被以及社会地理信息中的居民地、交通、境界、特殊地物、地名等要素构成。另外,还有用于地理信息定位的地理坐标系格网,并且其具体内容也同所采用的地图比例尺有关,随着比例尺的增大,基础地理信息的覆盖面更加广泛。基础地理信息的承载形式也是多样化的,可以是各种类型的数据、卫星像片、航空像片、各种比例尺地图,甚至声像资料等等。
1.1 数据标准
标准与规范不统一,地物代码非国家标准代码,以旧国标或地方标准居多;数据分层和分类标准不一致,点、线、面数据未分开存储,大多数只是按要素简单分类存储;测绘基准不统一,空间数据分散在各个不同的部门,数据空间参考基准、质量、精度、图形要素都不一致,多采用地方坐标系统为平面标准,空间数据失去了统一的参考基准,也就无法直接叠加在一起使用,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工作难以开展。
1.2 数据形态
空间数据涉及到多种比例尺,大部分城市以1:500、
1:2000、1:5000、1:10000系列比例尺覆盖,覆盖空间范围大,数据信息量大。
数据存储格式不统一,以分幅或文件形式存储居多,未建空间数据库,数据格式多为CAD格式。
1.3 数据内容
数字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包括类要素:测量控制点、水系、居民地及设施、交通、管线、境界与政区、地貌、植被与土质及其名称等注记信息。
1.4 数据质量
数据采集的手段、技术方法、成图时间不同,数据标准不一,造成了数据的不一致性,数据质量层次不齐,主要表现在数据要素定性不明确,数据中存在不确定归属的地物;存在数据无属性或数据的属性是以注记的形式存储而不是在属性字段中的情况;部分地物类存在属性缺失的情况,例如公路、铁路、河流编码等重要属性内容;因数据未建库或建库标准不一,存在应以面存在的地物未构面的情况,例如,道路、居民地、水系、植被等;数据连通性差,特别是道路和水系没有成网,道路、河流遇桥、涵洞、闸和坝等为断开的状态;数据中碎片冗余的数据比较多,例如,通过不同软件数据转换,小路碎化为一段一段,陡坎碎化出一条条的小齿线等;要素拓扑错误多,存在打折、相交、重叠等等基础图形错误。
1.5 数据现势性
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为了满足城市各部门建设和应用的需要,数据更新频率比较高,数据的现势性和丰富度较好,但多数存在局部更新频率较高,这就带来了更多不同时间数据接边的工作。
2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处理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处理技术路线如图1。
本文侧重研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几大类要素的加工整理。
数据加工整理时按照“先主要地物要素,后次要地物要素;先骨架要素,后局部要素”的顺序进行整理。原则上将数据按照“街区” 或者“块”拼接起来再做DLG整理加工,保证一个工作单元的覆盖面与信息量。
2.1 道路数据整理
道路数据贯穿全图,可首先整理道路数据。按照双线道路、单线道路、道路附属的顺序进行加工整理。
双线道路,根据数据标准明确必须双线表示的道路,已经双线表示的道路也有漏一边或碎化的情况,对此进行查漏补缺,保证边线完整,通常根据道路旁地物进行补充,例如房屋边线、花圃边线等,原则是保证单独显示道路一层数据时,数据要连通。双线道路的交叉口是加工整理的重点,通常交叉的双线道路属性不完全相同,原则上道路交叉口处构面和其连接的较高等级道路一致,道路交叉处不在同一个平面,要求正射投影在上的道路边线在交叉处相连。双线道路边线处理完成后,根据标准生成道路中心线,要求中心线的要素编码与边线一致。
单线道路重点是拓扑错误检查,检查与双线道路中心线的连通性,检查并消除悬挂点,检查并批量消除伪节点,检查单线道路中是否存在0长度或极短的线段。
道路附属重点是桥梁的处理,保证路网连通性,道路遇桥梁不断开。
道路属性根据图面上注记信息或者外业调绘资料,进行错误地物归类,补充道路中心线的属性信息等。
2.2 水系数据整理
水系、道路都是地图的重要标志要素,水系数据包括面状水系、线状水系、水系附属设施的整理。
水系数据主要包括拓扑错误检查处理、连通性检查处理和属性处理。双线河流、面状池塘、湖泊水库需构面,采集水涯线做构面辅助线,图廓边线也可做构面辅助线,构面完成后,进行拓扑错误检查,检查是否有未构面地物、检查是否有构面错误地物。双线河流必须采集结构线,要求单线河流与双线河流的结构线必须连接,以保证水网连通。线状水系重点检线、伪节点、悬挂点、自相交等,面状与线状水系拓扑错误检查处理完成后,根据图面注记进行水系属性补充完善。
水系附属整理,要求水系流向与单线水系方向严格一致,且位于单线水系上方;面状涵洞构面线方向必须一致,通常遵循右手法则;水系面遇附属设施必须连通。
2.3 居民地数据整理
居民地房屋要以面表示,居民地原始数据殊房屋多存在辅助线来表示房屋特征,例如,简单房屋斜线、棚房齿线等,首先提取房屋辅助线不作为构面要素,整理所有房屋构面要素线,进行悬挂线、拓扑面、拓扑点的检查。检查线打折、自相交,并进行修改,进行重线检查,删除重线,检查并删除零长度线,进行悬挂点和伪节点检查并批量处理,拓扑检查处理后进行构面,通过图面注记或符号检查房屋构面的正确性,例如,是否将天井构成房屋面等。
居民地数据与其他地物的拓扑关系也是居民地数据整理的关键步骤,其他地物要素不能穿越居民地,例如道路、围墙、篱笆等,但地下的也就是空间位置不在一个平面的可以穿越,例如,地下涵洞,地下通道等等。
2.4 其他数据整理
其他数据整理概括为点状地物、线状地物、面畹匚锖妥⒓堑恼理。
点状地物最重要的是注意其方向信息及定位点。有方向的点状地物在数据建库后方向信息必须在属性中体现,便于数据建库后的符号化配图。点状地物的定位点必须与图式符号保持一致,才能保证在数据建库后的符号化配图中点状地物的坐标定位准确无误。
线状地物建库关键是采集骨架线,特别是管线层,所以要求原始数据中必须有骨架线,在对原始数据进行整理时,常存在骨架线丢失的现象,首先进行骨架线重构再进行下步操作。线状地物存在线打折、自相交、悬挂点、伪节点等现象,通过专业软件检查处理线拓扑错误。线状地物除自身拓扑错误外,更多的是与主要地物要素之间的位置关系是否正确,例如,地类界线是否穿房屋、道路等。有方向的线状地物通常遵循右手法则,以确保在符号化配图时正确显示线状地物的线型及方向,例如陡坎、有坎池塘等。
面状地物除道路、水系和居民地外,植被面是面数据中数量最多且与其他要素关联性最强的要素,在植被面的处理中,最重要的是处理与其他相关要素的关系,同时构面的过程也是碎化的地类界处理、补充地类界和其他地物要素检查处理的过程,植被面地类编码以图面植被符号进行赋值。
注记的整理工作量较大,且手工干预较多。图面注记要根据注记内容转入到相应的地物属性中,其中,转入点状地物和线状地物的属性中较复杂,例如,控制点的点号与高程值转入控制点属性,高程点注记转入属性,道路注记转入道路中心线属性。注记也存在碎化的现象,必须处理玩碎化注记后才可转入相应的地物属性中。
2.5 数据整理建议
分要素数据整理,按照道路居民地水系地貌植被附属设施及其他要素的顺序进行整理;
数据整理内容包括碎化冗余数据处理,图形错误处理,连通性、完整性处理和属性补录等;
数据整理建库过程中实时进行质量监控,保证成果数据质量;
数据尽量按照国家最新标准进行整理建库,方便后期进行数据管理和各种应用。
3 结束语
总之,在进行数字城市地理空间的构建中,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地理信息资源共享与应用,有效避免了“信息孤岛”现象,充分发挥了地理信息在政府宏观决策、国家应急管理、社会公益服务、产业升拓展、人民生活改善等方面的保障服务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处理方法会更加准确有效,为数字城市、智慧城市的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数据支撑。
参考文献:
[1]马昭辉.数字城市建设中地理信息数据处理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5.
[2]周安发,邵军,王华,卢少雄.“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更新[J].地理空间信息,2013(S1):7,23-25.
[3]江波.数字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处理方法分析[J].企业技术开发,2016,22:55-56,62.
[4]王永生,朱怀汝,朱慧,芦歌.数字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整合及应用提取[J].测绘标准化,2012(03):42-45.
[5]潘婵玲.数字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方法研究[A].湖南省测绘学会.全国测绘科技信息网中南分网第二十五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湖南省测绘学会,2011:5.
历史地理信息技术范文6
关键词: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系统;应用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地理信息系统简称为GIS系统,其产生于上个世纪中叶,由于其在空间数据的分析、保存以及转换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使得其在资源管理、宏观规划等诸多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当前,随着社会对城市规划的要求不断地提高,GIS系统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将更为广泛。
一、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
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越来越为突出,尤其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与规划是否适应城市发展的要求,这不仅将影响到城市本身的发展,而且还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而GIS在城市规划中的广泛应用,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了城市规划的科学化、合理化的发展。
(一)城市规划的直观、理性的工具
一些常用软件如AUTOCAD,通常具有较强的图形能力,但是对相对属性数据具有较弱的管理能力,因而,CAD一般只用来进行绘图。而FM系统虽然专业化比较强,但是缺乏必要的绘图能力,因此在应用上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然而,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很强的分析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的能力,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原先城市规划中纯文字和纯图形的缺陷,从而大大提高了对属性数据进行空间分析以及对空间数据进行图形表现的能力,给城市规划工作提供了比较理性但又比较直观的规划工具。
(二)分析城市规划中的相关数据的功能
GIS可以对大容量的数据进行管理,具有良好的数据维护和更新能力,能够支持空间数据的多种表现形式,并具有查询并分析叠合、查询、网络、分类、临近和数字高程模型等信息的能力,从而有助于实现对城市规划的理性化分析。一般情况下,一个城市的地理信息数据比较复杂,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因素。由于GIS对整个城市的信息进行了梳理,并实现了分类、标准化的管理,一旦哪个指标出现较为明显的变动,那么就可以对该指标进行分析,为城市的规划发展提供可靠地依据。而且,这种分析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对于分析合理的结果,可以对已有的数据库进行修正。
(三)促进城市规划的有效决策
城市规划决策是否科学、是否合理对整个城市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而GIS系统技术具有十分强大的分析功能,能够对整个空间的数据进行分析,帮助决策者、方案制定者制定一系列的可以模拟的的规划方案,并对规划的方案进行模拟评估,促进城市规划的有效决策。GIS所拥有的强大的数据信息功能能够为城市规划的决策者提供科学的、标准的依据具有较高的统一性的数据信息,具有较高的战略发展高度,是当前城市规划的得力助手。
(四)有助于城市规划及规划的管理
GIS系统一旦形成以后,其数据信息就有一定的稳定性,除了前期需要较大的资源投入之外,在建立了较为完善的GIS系统之后,只需要根据城市的变迁进行必要的更新,空间分析的实时性比较强,这样对整个城市的规划提供了较为可靠的技术性支持。同时,借助于GIS技术的支持,还可以对整个城市的发展和管理进行有效地监督和管理,从而实现整个城市规划和管理始终处于一个良性的循环过程之中。
二、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究
前文已经分析,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规划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GIS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城市规划辅助的设计应用
城市规划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技术进行设计,而设计的基础必须借助于翔实、准确的数据,如果缺少了必要的地理信息的支持,那么再好的设计也会与城市规划的目的背道而驰。事实上,城市地下各种管线的设计、资料的储存以及数据库的建立都需要GIS作为支撑,比如,GIS技术与CAD技术的结合,使得当前的工程设计发展的更快、设计更为科学合理,而且工作量也大大降低。
(二)系统数据的广泛“共享”
当前,各种信息数据的收集、输入的过程都比较繁琐,而GIS在简化这一工作流程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地理信息系统的收集、输入的成本较高,占整个系统开发的大部分费用,而且在该系统建立以后更新相关的数据也需要较大的投入。但是,一旦输入成功,GIS系统可以为整个城市的规划和城市的发展提供一个内容丰富、便于共享的数据库,城市规划的各个机构、部门以及相关的组织之间可以交换彼此掌握的信息,数据在整个区域范围内实现了最大限度地共享,社会总的费用大大境地,而且数据的共享也实现了数据信息的标准化,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更为合理、科学。
(三)地形图、测绘统一化、数字化
目前,地形、土地以及房屋时城市GIS最为常用的基础性信息,与这些信息相对应的就是城市的地形图、房产图等等,城市规划部门、测绘部门等展开相关的工作时,都必须要以地理信息作为支撑,否则就根本不可能完成测绘工作。由于每个部门所测绘的重点不一样,彼此之间重复借鉴测绘结果的可能性比较小,而建立了GIS系统之后,该系统将所有的信息进行了细化,每个部门之间虽然不能够直接使用相关的数据信息,但是可以借鉴某个单独的数据,这样数据的重复利用率大幅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测绘的统一化、数字化。
(四)城市空间统计单元标准化方面的应用
GIS促进了城市规划数据的标准化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数据的分类、数据的信息的编码以及相关数据的交换等几个技术方面。一般情况下,城市规划的相关的文本只是对整个城市规划进行宏观方面的描述,而且从微观方面来看,每个规划的图纸也往往彼此之间缺乏必要的连贯性,这与整个城市规划空间信息统计没有实现标准化有着密切的关系。GIS技术平台的建立,可以有效地解决城市规划空间定位不够稳定、不够准确以及不够统一带来的一系列矛盾问题,而这也是GIS技术的突出优势之一。
(五)处理城市规划综合信息方面的应用
城市规划必然要涉及到各个方面的问题,比如,城市的资源规划、发展环境、人口、交通规划、经济发展规划、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等等,这些都需要大量的地理信息作为支撑。GIS的数据库管理使得这些信息能够归档于同一个系统中,然后根据数据库的信息进行城市发展的整体规划、城市建设发展用地的科学评价、城市发展环境的质量评价以及道路交通规划的评价等等。另外,根据城市规划业务及地理信息系统中技术手段的不同,GIS 的应用主要有:地理信息系统与城市规划报批:虚拟现实及多媒体网络技术与城市规划;嵌入式地理信息系统与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结合等。
结论
GIS在整个城市规划中的应用越来越为广泛,比如,城市规划用地、道路建设、环境保护以及经济发展等都与城市的规划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因此,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应该在实际的工作中,充分借助于GIS系统的支持,科学、合理地对城市的发展进行规划。同时,该系统还可以为社会上多个行业或者领域的发展带来良好的机遇,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该系统的作用,转技术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GIS应用的新课题,以实现促进城市规划和发展快速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傅维华,杨建伟,刘恒利.城市规划中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应用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09) .
[2]杨江波.城市规划与测绘中的地理信息系统[J].陕西建筑与建材, 2004,(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