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酒的文化和历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酒的文化和历史范文1
关键词:新旧建筑;北京四合院;融合策略;创新策略
在历史文化区的改造过程中,需要将新与旧的建筑相互结合去发展,选取适合于当地文化发展的新元素加入到新的建筑设计中,同时还要保留传统的文化建筑,传承我国优秀的文化。因此,如何才能更好地将二者结合在一起,如何能够更好地发展我国优秀文化,便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1新旧建筑融合与创新的意义
时代在进步,摒弃糟粕,迎接美好是现代化发展的战略目标。一座座老住宅,一个个老街区,镌刻着历史的印记和城市发展的荣辱兴衰,记载着曾经的光辉与理想,在新世纪却逐渐暗淡无光。主要原因在于,在现代条件下,老建筑对空间和资源的使用存在众多不合乎常理之处,随着世界人口的逐步增长,各地区条件合理调集迫在眉睫,而作为东方甚至世界大国的中国首都北京,更是为世界人民所关注,所以在保护古建筑的前提下使国家首都更具有现代气息是改造的重中之重。例如,四合院就是古建筑意义的完美表达,它是北京甚至是中国在世界人民眼中的符号象征。所以在改造中,我们需要的是融合与创新,而非拆建那么简单。《威尼斯》里面有这么一句话:“世世代代人民的历史文物建筑饱含着过去岁月传下来的信息,是人民千百年传统的活的见证……”。保护古建筑便是保护人民千百年传统的见证,不保护古建筑便是自毁国家历史文明的见证。所以保护历史建筑特点也是保留千百年的传统,是对历史的尊重与怀念。它们既是新建筑设计和新艺术创作的重要借鉴,也是创新的灵感源泉。
2新旧文化冲突的过程中文化的发展
北京四合院存在的主要原因就是其潜在的文化价值,也是融合的突破点。时代更迭,文化自然也不会停滞不前,在新旧文化冲突中,我们所看到的不是旧文化的弱势,而是取其精粹,融合现代元素达到焕然一新的感觉,以增强文化竞争力,吸引世界的目光,提升文化知名度,进而提高世界影响力。沧海桑田,物是人非,但历史文化依旧风采熠熠,我们的目光不仅代表个人审美,更是国家与世界主流的结合,文明发展,新旧文化产生冲突的过程其实就是融合与精炼的过程。留给后人的必须是既结合当代文明,又保留古代文明的合理提取。但是社会是向前发展的,在这期间必然会出现现代生活节奏与古建筑的矛盾,现代城市的发展与古建筑的矛盾,人口增长与古建筑的矛盾,这些矛盾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现代生活增加了许多现代化的设备,而古建筑与现代化的设备又存在着许多不和谐的因素。
3新旧建筑的融合与创新策略
3.1历史文化区更新过程中新旧建筑融合策略
改造以往死板而严肃的四合院,并且将之升级为现代生活所需的必要基础设施,或者是将这些以居住功能为主的传统小院,转变为北京内城有吸引力的公共活动场所,这就需要通过融合技术对四合院进行改造。为了使传统小院与时俱进地融入到当代城市生活之中,从多方面来对四合院进行与现代生活的融合就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项工程。古建筑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载体,通过古建筑,可理解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一定意义上,它们是某个城市“历史记忆的符号”和“城市文化发展的链条”,北京四合院与现代建筑的融合主要在于内部修饰,因为四合院的特点主要在于其整体框架,所以无法将其改造为现代的高层建筑,同时也受到建筑材料的限制而不能垒高建筑。从另一角度来说,北京四合院建筑在艺术和技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世界建筑史上有着极其丰富而辉煌的成就,在建筑布局、材料、施工、艺术装饰、传统风格等方面,是几千年来无数工匠们在长期建筑实践中积累下来的经验。这些古代技术成就,对现有的有关专业人员有着极大的启迪和示范作用。
3.2历史文化区更新中新旧建筑创新策略
由于北京四合院受限于模式,所以我们更多的是考虑合理运用空间,例如在四合院建筑中插入现代盈利模式,装修古朴,如果再搭配现代风格,可以说是映日荷花别样红,给人与众不同的感觉,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复古中融合现代技术就是创新策略的基本方向。色彩鲜艳的油饰彩绘与现代的装修工艺有异曲同工之妙。四合院是北京人的居所,它既具有突出的特点,又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事实上,冲突主要是来自于时代,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化特点。四合院的本来含义是遵循道德礼法、尊卑、长幼有序,然而现代人不再拘于旧世界的格局,目前是追求舒适、温馨的环境氛围。不同的时代需求不同是冲突的起源,所以是创新的基本策略。另外,在创新历史文化区建筑的这一过程中,要尽量地去保证原本建筑的完整性,如果一味地追求与时代共同发展,一味地追求创新,而不顾及当地历史文化特色和真正的历史,对历史文化区的建筑改造便不是成功的。一座当代的仿古建筑无论在外形上做得多么神似,但如果其内在的历史遗迹几乎为零,其文化内涵肯定无法达到与古迹相同的高度。记录历史,展示文化,载托灵魂,就是古建筑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将古建筑的历史因素进行完整的传承与表达,便是今天古建筑保护的真正意义。古建筑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从这个角度看,那是应该完全地、无条件地保护。
4结束语
北京四合院是象征性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面对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我们合理运用资源无可厚非,但是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也有保护历史的责任,在保护历史的前提下,发展现代化,在历史文化区中新旧更新中的融合与创新过程中,落实新旧文化融合,创新古建筑与现代建筑风格是重要的理念。在现代化的都市中心,在北京四合院中,去追寻那样一种感觉,那样一种中西文化碰撞、融合、升华、创新的情怀。
参考文献:
[1]郑潇.改造、扩展与共生——浅议历史建筑的更新与发展及新旧建筑的共生[J].规划师,2002(02).
[2]秦春林,粟维斌,钟泓.体验旅游视角下历史文化景区深度开发的思考——以广西兴安县灵渠景区为例[J].柳州师专学报,2015(02).
酒的文化和历史范文2
关键词:民族语言 历史文化 历史地名 影响
中图分类号:H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2-0381-01
前言
地名的形成不仅仅是为了对某一地点进行命名,还包含了该地名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历史文化。很多地名在发展过程中都要经历更名、雅化等过程,而在此过程中也能够反映出当地在某一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和历史文化,这对于研究人员来说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更加准确地研究当地历史文化。下面笔者就对其进行详细阐述。
一、民族语言对历史文化和地名研究所具有的价值
1.能够发现蕴含在地名中的历史故事
民族语言对研究当地历史文化和地名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人们寻找出当地历史文化。例如新疆中的呼图壁,该地名不是新疆范围内少数民族的语言,也不是汉语,而是满语。呼图在满语中的含义为鬼,而壁在满语中所表达的意思为有,该地方主要是指有鬼的地方[1]。该名字的由来要追溯到十八世纪中叶,锡伯人本身所使用的语言为满语,其奉旨来到新疆伊犁驻守,当途径乌鲁木齐西部较为荒凉的地带时,由于当地风大、坟多,并伴随着很多动物的鸣叫,使锡伯官兵彻夜未眠,所以便给此地命名为呼图壁,主要是指该地有鬼。而在军队离开之后,当地人们并不了解满语所表达的含义,便也将此地一直呼作为呼图壁。该地名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地名,但其不仅反映了锡伯族西迁的历史过程,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当地在当时的生态信息,对于研究当地历史文化具有很大的价值。此外,除了呼图壁,还有很多城市的地名都与民族语言有关,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呼和浩特,其在蒙古语中所表达的含义是蓝色的城,也可以称之为青城,该名字的由来主要是指当时该地位于大青山,表明从最初该地一直为蒙古人的游牧之地。
2.能够反应出当地的自然生态情况
地名的由来有很多种形式,根据当地的自然情况给所在地起名也是地名重要的起源方式之一,人们通常会使用自己民族的语言对其所生活的地方进行命名,通过利用民族语言对地名进行研究,能够清楚了解到当时该地的自然生态情况。例如乌鲁木齐,该名字在蒙古语中所表达的含义主要是指肥沃的牧场,虽然在现在其已经成为了新疆的省会,发展成了现代化的城市,但是在几百年前该地还依然是一片草原[2]。还比如吉林省的和龙,该名字在满语中的含义为山谷,由此能够推断出当初和龙是位于长白山中的山谷。除了这些地名能够用民族语言对其进行翻译之外,还有一些地名如果想要明确其在民族语言中所表达的含义,应当熟悉并掌握相关的音韵知识,才能够破译出来。如鲁克沁、吐鲁番等,鲁克沁应被称为鲁陈,而吐鲁番则被称为吐蕃,这些地名的读音主要是因为音节入声尾发生了脱落,导致音节变短而使读音发生了变化,转音成为了其他地名。因此,在翻译这些地名时应当以音韵学为基础,才能够了解到其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
二、民族语言对历史文化和地名研究的启示
1.民族语言对历史地理研究的启示
很多地名经过民族语言表述以后,在含义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例如人们所熟知的宁古塔,宁古在满语中所表达的含义为六,而其本身地名单词为ninggute,该词所表达的含义为六个,而汉族利用自身的语言将其音转译成为宁古塔。虽然最开始此地的含义为六个塔,但实则没有,其相传清皇族有六人来到此地居住而得此名。因此,在研究少数民族历史地理文化时应当先具备一定的语言知识,才能够使地理的研究和考证更为精准。很多地名除了是少数民族语言直接音译过来的以外,还有一部分是因为少数民族自身独有的特殊文化而产生的。这种形式地名多见于北京,如、XX营等。
研究地名领域的学者,不仅要重视民族语言和地名之间的关系,还应当将其研究的范围扩展到口语和语言学等领域当中。语言不仅是人们用来进行交流和表达思想的工具,还能够反映出民族文化,甚至保存有一个地方在某一特定时间所发生的事件等,利用民族语言对其进行解释能够充分反映地名背后的故事,对当地历史文化和地理的研究都具有积极意义。
2.民族语言对地名工作的启示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这便需要对新开发的城区和街道进行命名,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历史地名进行保护,对地名工作所产生的启示也是十分重要的。首先,应当重视民族语言所形成的地名。在一些少数民族居住地当中应当重视利用民族所产生的地名,特别是在一些各民族混杂居住的地区如北京,该地中的地名由民族语言而形成的地名已经很少了,但就是这些具有特色的地名体现出了北京所具有的历史文化特点。其次,地名不应该随便被改变而失去其原本的含义[3]。对地名进行更改主要是为了能够对其进行简化和雅化,其应当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而发生改变,而不是根据人们的意愿随意对其进行更改,否则将会使其失去地名原本的含义。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在日后进行地名工作时,应当尽量保留地名所表达的本身含义,不应对其进行过多的更改。
总结
总之,在我国辽阔的疆土之上生活着很多民族,不同民族语言都能够对地名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人们要想能够对地名有进一步的研究,应当先了解当地民族的语言,根据民族语言中所表达的含义研究地名形成的历程和其所表达的含义。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研究当地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并且了解我国历史地名形成的规律,还有利于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地名工作,使所产生的地名符合我国民族文化的特点。
参考文献
[1]赵寰熹.试论民族语言对历史文化和地名研究的影响[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1(01):133-136.
酒的文化和历史范文3
论文摘要: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利用方面属于薄弱环节,分析了历史文化保护区旅游利用的可能性及旅游资源的分类,在调研的基拙上探讨了历史文化保护区旅游规划的原则、方法、配套环节及注意的问题。
近年来,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工作有了长足的进展,包括制定了33片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详细规划,建立了保护区相关法规,完成了南池子保护区危改试点工程等等。总体上说,保护区的工作主要涉及到三个环节,即保护、更新、利用。目前保护区的保护、更新工作已经步入正轨,而利用方面则属于薄弱环节。因此,合理利用保护区旅游资源,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值得深入研究。
1保护区定性分类及旅游利用的可能性
通过对北京33片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历史风貌、建筑特色、人文环境等进行综合分析,可把这些保护区划分为传统商业保护区、传统胡同住宅保护区、近代建筑保护区、皇城保护区、寺庙建筑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综合保护区等六种类型。
传统商业保护区可考虑与旅游民俗购物相结合,突出老字号商店的传统风貌,形成各具特色的北京传统商业街。传统胡同住宅保护区可限时、限量地开展“胡同游”等旅游项目。近代建筑保护区可考虑部分建筑作为博物馆对外开放。皇城保护区可作为一个完整的浏览地区,开展综合旅游项目。寺庙建筑保护区可开展再现老北京寺庙区的传统历史风貌及民俗风情旅游活动。风景名胜综合保护区为什刹海地区,开展胡同游、水上游等项目,远期可在此基础上形成以民俗游览为主题的综合旅游。
对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定性分类,研究其利用的可能性,具有重大意义。
其一,确定各保护区在城区中的功能、定位,以协调保护区与城市其他地区、保护区与保护区之间的关系,并根据各保护区的特色,进行针对性的分类保护,力争达到保护、利用及城市功能改善的共赢格局。
其二,通过对保护区的分类,可发掘各保护区的资源潜力,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其三,从长远看,对确定各保护区旅游的定位、功能、项目策划、浏览主题、市场开发以及各保护区之间旅游特色的协调均具有现实意义。
2历史文化保护区旅游策划的方法与原则
旅游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就世界范围而言,旅游已成为继金融业、汽车制造业之后的第三大支柱产业。旅游被誉为“无烟的黄金工业”,其低成本、高产值、无污染、可持续发展的优势被当今世界各国政府所重视。
自改革开放以来,北京的旅游业有了长足的进步。据有关部门统计,2002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约8000万人次,人民币收入700亿元,占全市社会总产值的1 0}v,占全市GDP的2C} 0Io。其中,以保护区为主体的民俗风情游占有相当的比例。
针对什刹海护国寺地区、鲜鱼口地区、南池子地区和琉璃厂文化园区等不同类型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在进行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可以分析开发历史文化保护旅游资源的可行性,提出具体操作的方式及建议。旅游策划涉及现状调研、资源评估、前景预测、旅游规划、经济估算配套环节等诸多内容,对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利用有重要参考价值。保护区的旅游策划不同于一般旅游区的策划,应有其特定的原则及模式:
1)有形资产“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
2)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政府引导,各方参与”的原则;
3)旅游区各文物单位、景点要统一管理、规划的原则;
4)对历史文化保护区制定较完善的旅游规划;
5)“突出特色和品牌,走文商旅并举之路”的经营模式;
6)以旅游带动保护区土地使用性质的调整,使城市功能趋于合理,原住居民生活有所改善。
3完善旅游资源利用的配套环节
为了合理地利用保护区旅游资源,应当完善相关的配套环节。
1)调查环节
在调查环节中,应当收集有关的文字资料,如历史沿革、社会经济状况、城市旅游发展政策、相关的规划与法规等等,并进行现场调查,如街区格局、建筑形态、文物古迹等。重点对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包括历史价值、文物价值、旅游价值、发掘现状可利用性等,最后由专家组根据调研情况进行综合评定,可采用加权评分法定出可利用资源的等级,制定评估报告。
2)规划环节
目前,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没有关于旅游方面的规划。为了合理利用保护区的资源,适度、规范地开展旅游活动,制定保护区旅游规划具有现实意义。旅游规划应包括文本、规划图纸、基础资料汇编三部分内容,并以国家相关法规及现行保护区详细规划为依据。
3)资金筹措与项目建设环节
保护区内旅游项目建设的资金可由政府、企业、个人多方面筹措。市政设施应由政府实施,单体项目可由社会建设,新建项目应符合保护区相关法规的要求,与保护区风貌相协调。
4)管理与立法环节
对较大的旅游开发区(如什刹海等),应依照国际通行做法,建立保护区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具有对保护区内旅游开发及再建项目的初审权,并承担保护、监督、行政、日常管理和执法工作,使保护区内各项工作步入正轨。此外应制定相应的法规以保证保护区旅游活动的健康发展。
5)相关配套环节
①根据对什刹海多年的调研,建立保护区内的旅游行会可以协调行业协作,避免不正当竞争,创造互惠互利的局面。旅游行业协会属群众性社团组织,接受旅游行政主管部门领导,服务于政府和会员单位。②对旅游产品进行深度开发:对景区景点的包装,包括游览项目、住宿设施、交通方式、饮食内容、表演特色、购物商品、环境氛围等;对附带产品的开发,包括服饰、旅游纪念品、票证等;确立标识、申请专利,打造旅游项目的品牌特色。③树立良好的旅游形象是旅游兴旺发达的重要保障。从景区的环境质量、服务意识与服务质量方面来建立良好的旅游形象。
4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4.1人口问题 与保护区改造类似,保护区旅游发展也涉及到人口外迁的问题。自1997年以来,什刹海地区“胡同游”规模逐渐扩大,酒吧街的兴起对外迁人口形成了新的压力。疏散人口应采取渐进的方式,并应保留相当数量的原住居民。从保护和旅游的角度看,保留了原住居民就是保留了北京的传统民俗文化,老北京人同样是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宝贵资源。
4.2资源利用问题 保护区内的传统建筑利用应本着“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进行,旅游开发应有利于文物的保护,有利于传统风貌的延续。总体上说,文物建筑应严格保护,室内外均应保持历史原貌,游览方式以参观为主;风貌及质量较好的建筑应保持建筑自身的传统风貌,内部可以改造,利用方式以不破坏外观风貌为原则,经营形式可多种多样;对于一般性建筑可以根据经营的需要进行改造,但改造后的建筑形象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对于特殊需要的地段可拆除原建筑,但必须报规划部门予以审批。
4.3适度开发问题 保护区的旅游开发应注意协调如下几方面的关系:①核心保护区适度,协调区放宽;②居民密集区适度,商业、风貌区放宽;③可达性差的地区适度,交通方便地区放宽。
酒的文化和历史范文4
关键词:青少年 人与自然 人与自然和谐 心理和谐 心理健康
1.问题提出:
和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终极追求。和谐社会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发展状态,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其基本内涵之一(孙彦泉2005)。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和谐,认为和谐是美好事物的基本特征之一,指事物和现象各个方面完美的配合、协调和多样性的统一,在心理机制上使人愉快、满足,并能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群体,对其与自然和谐的心理探讨意义深远。
首先,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心理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和谐是指人们在社会经济生活基础上所形成的社会认知、社会动机、社会情感和社会态度等基本心理过程的相互协调和内在统一的健康社会心态,实现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荣誉和挫折。心理和谐作为心理以及直接影响心理的各要素之间在总体意义上的协调统一、相对稳定的关系[1]。心理和谐包括四个层面结构:自我和谐、与自然和谐、人际和谐和与社会和谐[2]。李志勇等学者研究发现人与自然和谐与会影响人们对社会的看法,影响人与社会的关系[3]。
其次,心理和谐是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内核。和谐心理的核心内容是人类个体能悦纳自我、平和待人、理性处事和善待它物。因此心理和谐的个体能够如同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的价值一样,善待与人类共同存在的生物和人类所赖以生存的环境,尊重和认同其他生物乃至环境的价值,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生发展,达到“天人和谐”的理想状态,迈向真正的和谐社会[4]。
再次,人与自然和谐是科学生态价值观的核心内容。科学生态价值观是尊重自然、爱护生态、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发展观和建立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的思想内涵(Chen Guobin,Zhang Yanhong)。近20年来,“可持续发展”已然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这首先集中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Feng Tianyu)。诸如能源、环境问题等。青少年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是掌握现代科技知识的主要群体,是传播和实践生态文明的生力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着极大影响力,当代青少年学生态价值观的构建对于中国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作用,加强当代青少年生态价值观的教育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生态文明素质,从而有利于提高国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总之,青少年与自然和谐不仅是心理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心理和谐是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内核,要让青少年的心理和谐,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青少年与自然和谐是科学生态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目标之一。因此,探讨青少年与自然和谐的心理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和谐及其相关概述
2.1和谐及其思想渊源
2.1.1国内和谐思想
中国古代和谐思想:比如儒、道、法、墨等学派。儒学代表孔子主张“仁”“礼”。“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孟子提出了著名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断。儒家认为人是不能独立存在的,而是与其所处的社会、自然环境乃至整个宇宙融为一体的(陈致中,2010)。道家代表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大,地大,天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虽然“人居其一”,但老子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必须效法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庄子・齐物论》云,“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他把人与自然的和谐视为“大本大宗”,即最根本最主要的事情,也就是说人类要了解自然规律,掌握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这样才能做到“天和”。而“天和”是“人和”的必要前提,通过“天和”以真正实现“人和”(马英俊2008)。道家主张的“无为”,不仅是要实现社会自身的和谐,也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除此之外,法家和儒、道一样,所追求的是社会秩序的稳定,达到社会的和谐。西周末年,周幽王的太史伯阳父(史伯)提出了“和实生物”的著名论断。北宋时期张载提出了“太和所谓道”的著名论断。他的这种和谐强调的是整体的、动态的和谐。因此,和谐便成为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共同价值规则(张岱年,1990)。
国内有关和谐的研究。目前搜集的资料显示:国内学术界主要从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来论述。其中,心理学学科无论在理论探讨还是在实证研究上都走在前列,成果颇为丰富。比如林崇德[5](2007)、石国兴(2007)、余国良[6](2011)等都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心理和谐的结构。国内各心理学专家广开思路,纷纷从不同的角度积极探索心理学在构建我国和谐社会中所能作出的贡献[7]。与自然和谐是心理和谐状态较好的人十个典型特征之一(Research Project Group of Psychological Harmony 2008)。
2.1.2国外的“和谐”思想
国外对和谐思想的源于古希腊对哲学的研究,比如毕达哥拉斯哲学中的差异性互补,该学派认为,“整个天就是一个和谐”,“和谐的最高境界是灵魂的和谐”(西方哲学史(上下卷)1982),赫拉克利特思想中的斗争观和基本价值视域;恩培多克勒的爱与和谐,苏格拉底的对话法与动态和谐,柏拉图思想中的内在和谐,以及亚里士多德哲学中道等。美国史学家约翰・海厄姆认为和谐是指美国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自由、平等原则及其所包含的个人主义与进取精神等(张涛2002)。当今国外学者(Muzafer Sherif and Carolyn Sherif)研究了心理和谐与冲突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把和谐与民族联系起来探讨,但是国外更倾向与对冲突的研究[8]。国外有研究表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利于身体健康[9]。西蒙(Simon)雷蒙德(Raymond)对香港1062名成人居民进行知觉水平的社会和谐满意研究发现确定在香港最有利于自然和谐的因素。
2.2人与自然的关系
首先,人和自然是一个整体。中国古代强调“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内在和谐,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需要卑谦自持,通过“法地”、“法天”而法于“自然”之“道”。马克思说:“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资本论,1975)”这段话说明人和自然之间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两者的协调发展才可达致和谐社会的出现。
其次,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平等的关系。王铭霞(2001)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平等的两个自然主体,不存在谁主谁从的问题,两者是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尊敬自然,爱护自然,探索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对给予我们栖息之地的自然的一种尊敬和感激。有学者提出“善待自然、保护环境不仅是纯粹的外在规范,而是深层次的心理需求,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变成植根于人们心灵深处的信念,而不是解决目前危机的权宜之计”(吕慧燕,刘辉2009),从而实现“与天地合其德”。
再次,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著名的心理学家俞国良(2011)指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涉及人类对自然的认知以及自然对人类心理发展的影响.这是一个交互作用的过程。人与自然沟通时.必须首先学会认识自然环境本身的特点和规律.从尊重自然角度.与自然发生物质、能量和情感交换。一个心理和谐的人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接受人与自然的现实关系.并欣赏大自然的美丽.对造化怀有敬畏之心,表现在行动上就是不做违背、损害自然发展规律的事情.而是顺应自然,因势利导,达到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睦共存和协调发展[8]。
因此,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相互影响的整体关系。青少年与自然的关系仍然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是一种相互影响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3.青少年与自然和谐
3.1青少年及青少年与自然和谐界定
所谓青少年,也叫青少年期(或青年期)(adolescence)一般指11、12岁至17、18岁(林崇德,2002)。本文在对文献进行搜索、梳理和归纳的基础上,笔者尝试对青少年与自然和谐作出比较明确的界定:它是指青少年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恰当的认知和了解,在此基础上尊重自然、亲近自然、关怀自然,并能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
3.2青少年与自然和谐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陈爱华研究发现浪费资源会影响心理健康。节约、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需要倡导节约型生活方式及其道德理念。奢侈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造成有限资源、能源的大量浪费,还会影响人们的健康。因此教育儿童和青少年养成勤俭节约的道德习惯。全社会都要树立以勤俭节约为荣、奢侈浪费为耻的道德风尚、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陈爱华2006)。
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提出亲近自然,尊爱万物。现代学者阳泽(2010)把个体与自然和谐看成是心理健康的表征之一[10]。他认为个体与自然的和谐主要表现就是与自然的亲近和对自然的关怀。刘婷,秦琴,张进辅.(2010)提出与自然和谐要真正做到亲近性和相融性。与自然和谐要遵循伦理向度,以恰当的方式开发和利用自然,同时又能适应自然、欣赏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进而促进人、自然(环境)、社会系统协调发展,真正能诗意地栖居在自然(环境)中(陈爱华2006)。青少年与自然和谐与心理健康关系密切相联,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我们更应该关注更多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与自然和谐发展,关注祖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石国兴,高志文.心理和谐结构探析[N].光明日报,
2007年7月3日.
[2]刘婷,秦琴,张进辅.大学生心理和谐的唯度探讨[J].西南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2
[3]李志勇,廖军和.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心理和谐问题探析[J].
心理学探新,2010,30,(4)
[4]陈赵阳.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和谐心理建设探析J.攀
登.2007,第3期.96
[5]林崇德.“心理和谐”是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催化剂
【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1)
[6]俞国良.释义“心理和谐”【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1,
增刊:80-81.
[7]中国心理学会.促进心理和谐,构建和谐社会【J】.心理学
报,2007,39(1):1-8.
[8]Muzafer Sherif and Carolyn SherifReviewed work(s).
Psychological Harmony and Conflict in Minority Group Ties
【J】. The American Catholic Sociological Review, Vol. 22,
No. 3 (Autumn, 1961), 207-222.
[9]David B Resnik, JD, PhD [Bioethicist]. Human Health and
the Environment: In Harmony or in Conflict? 【J】Health
Care Anal. 2009 September ; 17(3): 261276. doi:10.1007/
s10728-008-0104-x.
酒的文化和历史范文5
工学结合 跨文化商务交际 能力培养
一、引言
高职英语教育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立足于培养高技能实用型人才这一目标进行英语教学改革,探索商务英语教育新模式,建设商务英语教育课程。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辑出版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2009)中强调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强调教学做一体化和实践教学。进入到21世纪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要求学生能够迅速适应岗位需求,要具备“语言+职业能力”。
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已经被视为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必须掌握的一种能力来培养。但如何在课堂上真正实现,很多教师仍存在误区和疑问。
(1)将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跨文化商务教学等同于普通英语专业的跨文化商务教学,忽视了高职商务专业特点。
(2)高职商务英语教学涉及的跨文化只限于目的语文化,忽视学生将来的就业实际情况。
(3)将跨文化商务沟通内容简单等同于目的语国家概况和其他普通文化,忽视世界观、价值观等深层文化。
此次研究旨在提高学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常见商务沟通的能力,即英语语言的职场运用能力。通过对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各种常见操作案例分析和讨论,在跨文化商务交际理论的指导下,将英语运用于不同的商务操作情境中,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实现高职英语教学上的工学结合有效模式。
二、跨文化商务沟通能力培养的语言学理论
1.工学结合的商务英语交际教学
交际教学法的理论核心是教语言应当教学生怎样使用语言,用语言达成交际的目的,而不是把教会学生一套语法规则和零碎的词语用法作为语言教学的最终目标。
2.跨文化商务沟通理论
跨文化商务沟通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人之间的交流,由跨文化问题、沟通和商务三个变量组合而成,商务作为单一的变量,是跨文化商务沟通中的一个重要变量,而跨文化交际却把商务当作例子进行研究。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的培养
本研究从培养有效跨文化商务英语交际人才出发,依据当今所盛行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新模式的内涵,通过明确功能定位、创新课堂教学管理模式,营造职场环境和进行有效商务交际等方法,对2010级和2011级商务英语专业216名学生进行突破传统教育形式的探索与研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其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实现工学结合的有效模式,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1.模拟商务情境,结合案例教学
在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分成小组,组成具有代表性文化的跨国公司,并担任公司职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各公司组成人员要在案例提供的背景材料基础上解决案例中提到的问题。在真实的商务情景中,各个公司针对所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进行分析,以便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小组案例分析讨论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案例展示
各公司做好课前的案例准备工作。授课中,由各公司负责人轮流组织讨论。在讨论中,组员可提出建议,各公司可以提出异议,并可把这些建议、异议在黑板上或用投影表现出来。学生描述要清楚、简洁和连贯,不要用长句。然后,各公司开始准备他们的小组讨论报告。
(2)做讨论报告
各公司报告讨论结果。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每个公司一一报告自己的讨论结果。同时,学生要详细地做笔记,为下一步公司讨论做好准备;还要把本公司考虑不周的问题记录下来。这个阶段是交流的过程。为了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可以让各职员平等地分享公司的报告时间,共同参与。
(3)班级讨论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且要对所提出的问题达成共识。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布置拓展任务,要求学生根据讨论结果,综合各个公司的讨论情况,写出问题解决的详细报告,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书面交际能力。
2.开展模拟商业计划书的制作和竞赛评比
为了贯彻落实2012年大连市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以职业教育技能大赛为载体,深化‘做中学、做中教’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精神,国际商务语言系举办了“秀口语技能,展职业风采”为主题的英语职业技能大赛。学生在比赛中需要提交模拟商业计划书,并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模拟公司展示。
通过此次比赛,提高了学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常见商务沟通的能力,即英语语言的职场运用能力。通过在商务情境中,在跨文化商务交际理论的指导下,将英语运用于不同的商务操作情境中,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实现教学上的工学结合有效模式。
3.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创设良好的英语交际环境,学生可以利用多样的学习材料,通过模块建构的方式获得更多的文化信息,从而提高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使课堂教学真正交际化。例如,在《跨文化商务沟通》课上,对Entertaining Your Clients一课的讲解,我先组织学生看一段有关如何维系业务关系的视频,然后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What people will probably become the clients of your company/enterprise?What preparatory work should be made before entertaining clients?What do you care most when choosing a restaurant to entertain your valuable clients?接着用PPT展示了几种维系业务关系的具体方法,让学生对其中的方法进行讨论,并且在各个模拟公司中进行演练,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学生从语音语调、内容设计、体态表情、语言得体和合作创新等方面进行互评,教师点评,实现多元评估,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商务交际的能力。
四、结束语
本研究填补了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中对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的改革空白,具有现实可行性。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始终,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的传授应平行展开。跨文化商务交际的学习是一个知识增长和素质提高的长期过程。在此,笔者希望和各位致力于职业教育的同仁共同研究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9.
[3]王宪莉.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04,(6).
[4]吴柏祥.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特点与教学改革[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8).
酒的文化和历史范文6
关键字: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 企业文化
风险管理文化是一种以全球的风险管理体系、全面的风险管理范围、全程的风险管理过程、全新的风险管理方法、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全部的风险管理概念为核心的风险管理,目前,已成为国际化商业银行谋求持续发展和竞争优势的最重要的方式。为此,笔者就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构建意义和如何构建这两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风险管理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所谓风险管理文化,是根据若干风险管理要素组成的一个有机体系,可以将风险和收益、风险偏好和风险策略紧密结合起来,增强员工的风险应对能力,尽量减少操作失误和因此造成的损失;准确判断和管理交叉风险,提高对多种风险的整体反应能力,最终根据风险科学分配经济资本,抓住商机,确保各项业务持续健康发展。由于商业银行有其行业特点,因此其风险管理文化也体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风险管理文化的全程性
风险管理文化的全程性是指风险管理贯穿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管理活动,也不是银行新增加的一项管理活动,不只是个别部门和个别岗位的问题,即使没有专门设岗的机构也有风险管理的职责,是渗透到全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一系列行为而产生的文化,内生于全行各项经营管理的流程之中,流程中的每个环节、每个步骤都要明确相关职责,具有规范的管理流程。
(二)风险管理文化的全面性
风险管理文化的全面性是指由银行不同部门与不同风险类别组成的“银行业务风险矩阵”中涵盖的各种风险。风险管理文化要对所有影响全行目标的风险进行系统识别、评估、报告和处置,必须考虑全行所有层面的活动,从战略规划和资源分配,到各业务单元的市场和产品管理,风险都应得到有效控制。
(三)风险管理文化的全员性
风险管理文化的全员性是指风险管理不仅意味着大量的风险管理政策、报告和规章,而且包含了银行各个层面员工对风险的理解和防范,必须依靠全体员工。从岗位角度来讲的,上从董事长、行长、监事长,下到基层的每一位员工,包括前台客户经理,都是风险管理的参与者,都有各自的风险管理职责,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员工决定了风险管理文化、风险偏好、风险管理目标和政策。
二、当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构建存在的问题
(一)风险管理文化亟待完善
虽然商业银行设立了风险管理机构,但公司治理结构尚未建立健全,风险管理职责仍比较分散,风险管理决策、执行和支持部门职责界定还不够清晰,风险管理的范围更多局限在信贷风险领域,尚未完全延伸到全行所有业务经营和管理的全过程;在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方面,内部程序未能涵盖主要风险点,行业授信管理、集团客户统一授信管理、交易账户和银行账户管理等方面都存在制度不够健全、管理不够规范等问题,未能形成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
(二)风险管理文化的重心需要转移
从整体上讲,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未能充分发挥风险管理作用。由于管理体系、技术条件和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原因,商业银行对于事前风险控制工作显得较为薄弱,由于管理体系、机构设置等方面的原因,风险管理部门暂时未能总揽全部风险管理工作,尚未形成覆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的全面风险控制体系,对于分散在各个部门的风险管理并未起到检查和督导作用,只能由各部门自立门户、自成体系;风险管理工作重心主要集中于资产风险事后的管理上,而在“防范、控制”等方面――即对资产风险的事前、事中控制所做的工作不够。
三、构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战略意义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构建风险管理文化是适应形势变化,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金融业的改革发展和商业银行面临的环境、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营中的不确定性也大大增加。加强风险管理,增强对内外部风险环境的适应性,保持风险控制的有效性,对商业银行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风险管理就是研究风险发生的规律和风险管理,进而达到控制风险、降低损失的目的的技术。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银行同业日益追求科学发展的现在及未来,风险管理文化在银行经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说风险管理文化的强弱决定着商业银行今后的竞争实力。
同时,由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状况、面临的形势相当严峻,需增强全面风险管理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信息整合和业务流程改造,实施整体、全程、科学和量化,逐步提升对各类风险的识别、控制和管理整合能力,培育现代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文化,促进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构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途径分析
持续提升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要进行不懈地努力与探索,努力构建风险管理文化发展的战略目标。
(一)着力构建现代化商业银行
明确发展战略目标和总体奋斗目标,股改前后的战略布局与市场定位,解决影响竞争力的体制机制问题,树立争当第一、质量至上、追求卓越的竞争意识,着力提升业务创新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品牌影响能力、客户服务能力、风险掌控能力、保障支持能力,巩固和扩大商业银行在区内核心业务市场第一或领先优势,立足于现有基础,着眼于市场的发展变化,不断突破自我、超越对手,创造新的优势,增强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
(二)增强风险管理意识
利润是商业银行追求的最终目标,是衡量一家银行好坏的最根本标准。银行的风险发生有其滞后性,账面利润有可能隐藏着风险因素,一旦风险暴露,就会严重侵蚀原有的利润,“纸上富贵”也就荡然无存。在追求利润过程中,必须考虑资金成本和充分覆盖了风险后的资金回报,以追求真实利润为中心的理念指导全行所有经营管理活动,这是构筑现代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出发点。
(三)实现业务经营转型
树立改革创新意识,不断完善商业银行体制机制。改革是解决影响竞争力提升的体制机制性问题的根本方法。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就是要完善科学高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和经营管理体制,使得全行从上到下的每个分支机构的经营素质得到普遍提高,为提高全行的竞争发展能力创造条件、奠定基础。创新管理方式,构建上推型与下推型相结合的业务创新体制,着力推进客户服务精细化、内部管理精细化、业务流程精细化,以精细化管理拓市场、创效益,以精细化管理促调整、谋发展,不断提高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能力。
(四)自主创新能力
提高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关键在于强化优质服务、金融创新、风险管理和结构优化等四大支撑。改进服务,力争在较短时间内达到服务最好银行的目标。完善营销服务体系,以客户为中心整合营销资源,建立有效的营销协调机制,完善链式营销、整体营销模式,促进各类客户与各类业务的联动销售,加快改善对客户的营销服务水平。加快金融创新,增强创新效率和效益。优化经营结构,推动结构调整重大的突破。
五、结束语
风险管理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任何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都离不开对风险的认识与管理,商业银行只有结合行业自身特点,正确认识风险来源,进而采取积极的规避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