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的研究课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学检验的研究课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学检验的研究课题

医学检验的研究课题范文1

【关键词】中学生;课外活动;研究 ; 建议

1前言

长期以来,学生对体育课外活动的认识只限于到器材保管室领取体育器材自由活动,或者是在体育教师的要求下进行锻炼,还有部分学生在教室内从事文化学科的学习。这些都是典型的“被动体育”。所以,变革体育课外活动的内容和组织形式,以使每个学生在这每天都有的宝贵时间和空间里积极投入,不仅是学校体育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全面实施和提高素质教育的基础。

2研究思路

我们研究的基本思路是从学生活动的内在动因入手,着眼于从根本上变革课外活动的内容和组织形式,以丰富多彩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来吸引学生,变“被动强制”为“主动参与”,变“要我做”为“我要做”,从而解决活动主体的自觉积极性问题和学生活动的趣味性问题。

3研究实施的要点

3.1课外体育活动目标的定位。(1)调节身心,增进健康,形成科学的生活态度与健康习惯。(2)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与热爱,增强终身体育意识,发展终生体育的能力。(3)振奋精神,发展审美能力,促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4)培养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发展良好个性,造就学生体育骨干。

3.2课外活动观念的转变。在课外活动的改革中,必须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继续坚持三个“转变‘:变生物体育观为综合体育观;变被动体育观为主动体育观;变阶段体育观为终生体育观。

3.3强调在课外体育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在以往的课外活动中教师大都充当管理者,其主要任务在于管理学生活动程序、安全等。研究表明,这一局面必须改观,教师应当合理组织学生、认真启发学生、积极鼓励学生,成为学生的引路人,要与学生在活动中融为一体。学生应当在教师的启发下积极活动,集思广益,自主、自觉地开发课外体育活动的新内容、新形式。学生参与研究的全过程不仅是课外体育活动改革的关键,而且也是对学生进行生动、有效的素质教育的手段。

3.4课外体育活动内容与组织形式的改革方向。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应该丰富多彩,如各种健身操、武术、习舞、跳绳、踢毽、游戏以及各种小型体育活动皆可。基于以上活动内容,就需要有一套好的组织形式,才能使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乐中练”、“练中乐”。除传统的教师指导学生活动的形式外,还就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发现更新更的趣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可采取高年级带低年级、熟练带不熟练的形式,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帮助、交流、提高。这样不仅使学生身体得到锻炼,更强化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人际关系协调能力。除此之外,学生在进行这引些活动的时候还可以采用学习、比赛的的手段,还可以在学生中树立竞争意识,同时避免了练习的枯燥性、单一性。

3.5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形成特色。众所周知,体育活动是户外活动,必然要受到场地、器材、学生人数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因此,活动不能要求有统一的模式。一切应从实际出发,从实效出发,力求形成自己的特色。

3.6课外体育活动内容与形式的及时更新。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不可能一劳永逸,要适时变化,淡断更新,注意吸收具有鲜明时代感、活泼新颖的内容,使之对学生产生持续的吸引力。

4对于课外体育活动改革的几点个人建议

4.1改革的首要任务是要让师生从思想上、行动上重视体育活动。纵观以往体育活动,由于它不是作为正式课程出现,没有指令性的教学大纲的指导书,没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因此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得不到保证,被视为“第二课堂”、“第二渠道”,甚至视其为“课余活动”。特别是最近几年在“重智轻体”、“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很多学校的体育活动名存实亡。为了抓升学率,一些学校擅自占用或停止课外体育活动。这些都是影响和制约体育活动的不正常现象。因此,要使课外体育活动改革有实效性,第一步必须端正师生对活动的态度,只有重视才会研计,有了研计才会改革提高。

4.2体育游戏是体育课外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学生的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学生的活动兴趣、动机、情感、需要、意志、信念等诸多因素的发展形成。。体育活动的趣味性、竞争性公正性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因此,体育游戏会使学生在活动中能动地转化角色,规范自己的行为模式,判断诚实与欺骗,培养勇敢 、顽强、果断的精神,将自己融进集体中,培养集体主义观念。

4.3课外体育活动的拓展与延伸。科学合理的课外体育作业是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健身意识和习惯、提高健身能力、促进身心发展的有效途径。按照目前体育课程时数安排,还不能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离国家“每于一小时锻炼”的要求还相距甚远为弥补学生身体锻炼时间的不足,我们将课外体育作业视为体育活动课并在时间、空间进行延伸。

4.4根据我校场地的实际情况,可以将学生集中起来开展以各种健身操和舞蹈为主体的体育活动,同时辅以小型的球类比赛和游戏活动。具体办法是让教师教会学生一些健身操和舞蹈的基本动作,并指导学生学会一两套操或舞蹈,然后让学生自编、自演,相互交流。同时让喜爱球类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基本技术,进行教学比赛。游戏可以作为准备活动或放松活动,也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进行跑、跳、投等练习。

4.5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学校体育法规政策的执行力度,引起各学校领导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高度重视,用行政手段督促各学校增加对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营造学校校园运动氛围,形成崇尚运动的校园体育文化,加大学校对体育场地、体育设施的投资力度,并提高场地器材的利用率。通过有计划地宣传、教育,提高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重要性的认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课外体育活动对其身心发展的积极作用,激发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课外体育活动的目的性和有效性。

4.6全面开展素质教育,严格执行课程标准,切实减轻小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保证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希望班主任老师和体育教师加强对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和指导,增加师生互动渠道,帮助学生释放过重的心理压力,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课外体育活动质量。

医学检验的研究课题范文2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的简称。它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手段,既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精炼理论知识,又强调动手实践能力。通过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二者相互协调并重发展。这是一种通过在知识讲解过程中加入技能训练,并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

二、《建筑材料检测》课程的特点

本课程是一门中等职业学校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建筑工程施工的专门化方向课程,是从事材料员、试验员、取样员等岗位工作的必修课程。其功能是提高学生的工程材料质量管理的能力,具备工程现场材料质量控制的基本职业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建筑工程中常用的建筑材料的品种、规格、性能、质量标准、取样方法、检测方法及建筑材料保管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够正确合理选择和使用材料,能够熟练材料试验检测操作技能,使学生能够符合材料员、质检员、实验员等职业岗位的要求。

三、《建筑材料检测》课程实施

本课程共八个项目,分别为:建筑材料检测基本知识、砂石检测、建筑钢材检测、水泥检测与保管、建筑砂浆检测、普通混凝土检测、防水材料检测和新型材料。按照“以职业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项目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以工作任务模块为中心构建的工程项目化课程体系,彻底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紧紧围绕项目化课程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项目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需求技能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项目分配表

任务1包括以下环节:

情景模拟――事先提出问题――结合网上精品课程寻找答案――现场检查――适时总结。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法、网上学习法、小组讨论法等。

任务2包括以下环节:

任务安排――小组讨论――全班点评――方案修正――准备仪器及材料――操作实施。主要的教学方法有:小组讨论法、指导法 、情景模拟法。

任务3包括以下环节:

数据处理――数据展示――判定成果――教师总结――综合考核――资料汇总。主要的教学方法有:小组讨论法、自学指导法 、反馈教学方法等。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精炼讲解下同时结合网上精品课程内容对知识点疏导,学生以实践操作为主,在操作的过程中,锻炼实践能力、深化理论知识的理解。

四、实施效果及存在问题

1.教学效果

该教学模式旨在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互进行,融为一体。一方面,提高理论教师的实践能力,实训教师的理论水平,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另一方面,教师将理论知识融于实践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中干、干中学,在学练中理解理论知识、掌握技能,打破教师和学生的界限,教师就在学生中间,就在学生身边,这种方式可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边学边练同时积极总结,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存在问题

医学检验的研究课题范文3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实效提高;研究与实践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实效性”,是众多教师苦苦追寻的一种教学境界。笔者也对之深深思索,认真践行与落实,现有以下几点初步的尝试语思考,现录于此,以供批评与教正。

课前准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证。有“备”而来,是达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实效性的必要条件。学生作为我们教学的对象,我们首先应该对其有充分的了解。我们的教学设计必须建立在对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包括知识水平、学习习惯、生活经验以及个性特点等等,甚至包括兴趣爱好。对学生了解的越多,越能帮助设计好一个能被学生所接受甚至产生共鸣的课前预案。另外,新教材的编写呈现出新的特点,内容的编排也有较大的改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正确理解新课程理念的前提下,准确把握教学内容,拿捏好教学难度。以数据的统计来说吧,旧教材是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统一编排,集中学习。而新教材则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把这些内容安排在不同年段。低年级段就让学生先接触和体验一下统计的思想,然后再逐步深入。这就要求老师要能对新教材有整体的了解,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目标。既要考虑到“吃不完”的学生,又要兼顾到“吃不饱”的孩子。学生不同,教学内容在变。我们的教学方法也就应该合理选择。几千年前,孔夫子就提出教学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习的内容,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结合不同的学生个性特点,灵活的使用各种教学方法,才有可能提高课堂效率。

调动学生:提高课堂有效性效的关键。学生学习状态不同,学习效果也迥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对于小学的数学课堂来说显得尤其重要。一些老师生怕学生听不懂,学不好或者想尽快的把知识传授给学生,采取全由自己包办代替,全由自己讲解说明的教学方式。这样,往往打乱学生的解题思路,干扰学生的正常思考。殊不知,教师控制一下讲解时间,自己少讲一点,让学生多点思考,学习效果反而会好。因此,新课程课堂教学最好采用“先学后教”、“先试后导”“先练后讲”的教学方式,把学生推到学习前台,主动学习,变被动学为主动学,有效提高学习的效果。

语言触动:提高课堂有效性效的剂。就小学数学语言而言,抽象性是其特点,科学性是其原则,准确性是其灵魂。然而,我们数学课堂上的语病却时有发生。例如:开始教学“0的认识时”,就说成“0表示没有”。这里就忽视了数学知识教学的阶段性,因为以后还要学习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用“0”来表示;“0”还可以表示界限。所以准确地说应该是:一个物体也没有可以用“0”表示。数学课上的科学术语很多,稍一说错就会造成知识的偏差,误导学生,数学课上有些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炼,导致教学思路模糊,学生听起来颇感费力。除表达的准确性外,老师上课时的语速、语调都可能影响到一堂课的实际效果。虽然老师的思路还算清晰,方法也算正确,但还是有些学员跟不上节奏,有些则觉得太累,头脑发热,而难以集中精力了。而与此相反,如果老师语速合理,不快不慢,既让人有时间去思考,又不会让人觉得节奏缓慢而分神。语言是一门艺术!好的教学语言对于被很多人都认为比较枯燥的小学数学学科而言更为重要!

动态生成,促进课堂效率的提升。随着媒体的快速发展,现在小学生所接触的信息量已是今非昔比。有些老师还把学生的思维水平和知识量定位在自己那个年代,对于课堂上学生提出的“奇思妙想”甚至是“异想天开”不但不能很好的把握和加以选择利用,反而在心里埋怨现在的小学生难教,不听话。大家都知道在水利治理工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那就是疏导!其实上课也是一样,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和教学内容提出具有挑战性且有价值的问题资源,另一方面教师要精心预设、以真诚宽容地态度接纳学生,为学生问题的生成创造良好的氛围。尊重不同学生的选择,允许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发现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不同的观点不能有效的加以肯定,课堂上生成的动态资源不能有效利用,在一定程度上会打击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大大降低课堂的教学实效。

关注差异,让课堂效率落到实处。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心理等是千姿百态的。课堂上,教师必须认知和尊重学生的这个差异,才能让课堂变成全体学生的舞台,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能有问题可想,有话可说,有事可做?如果能够真到做到这些,这些课的实效性肯定可以落到实处。总之,课堂是属于每个学生的,让每个人都应该找到属于自己的问题和任务,每个人能完成属于自己的问题和任务。当然,这样的任务也是多方面的,多层次,多变化的。

精设练习,让课堂效果得以巩固。个人认为这样设计课堂练习比较好:练习的层次性。《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育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认为练习的层次性很好的体现了这一新的理念,而且循序渐进的练习坡度与难度,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练习的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完新授知识时已经接近课堂的尾声,精力上已比较疲惫,这时来几道趣味性很强的练习显的尤为重要。练习方式多样性。练习的设计不仅限于动笔算,动口说、动手做也是很重要的练习形式。比如学习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可以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又如在学习利息和利率前可以让学生去银行做个小调查,这都是很好的练习形式。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该是每一个教师记在心头、落实在行动上的一件事情。体现着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凸显的是教师对学生的爱,大写的是教师对教育的忠诚!

参考文献:.

医学检验的研究课题范文4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指标

1.导言

目前,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已广泛应用于一些职业学校,它将理论与实习融于一体进行组合教学,是一种“边做边学”双向程序的教学模式。

没有标准或者说没有合理的标准,就无所谓优劣、是非或好坏,教学或教改成果也无从谈起,构建科学、合理、规范、高效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课程教学改革成功的保证。理实一体化教学以操作技能、智力技能为中心,有其固有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有别于以知识、方法、价值观和思维能力开发为中心的专业理论教学、文化课教学。目前流行的范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生搬硬套地应用到理实一体化教学中去,会大大制约理实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效果。因而,构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显得尤为迫切。

2.有关课堂教学评价的理性思考

2.1 再认识课堂教学评价目的

教改新理念下提提出,评价的行为目标是多维度地分析学习者的学习历程,激励学习者有效地学习,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和策略。

课堂教学改革新理念的评价观是:从评教到评学,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和策略,最终指向学生的发展。

2.2 课堂评价标准的指向

近几十年来,国内外教育研究者们对课堂教学评价指向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类(见表1)。

课堂教学评价的指向不同,评价标准的视角和维度也就不同。在我国先后出现了与上表中对评价指向的理解相对应的以下几类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见表2)。

2.3 课堂教学价值取向

具有不同的课堂教学价值取向的教育研究者,就会制订不同的评价标准。当前课堂教学价值取向可以归结为两类:

(1)社会本位:社会本位论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中,大多倾向于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2)个人本位: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性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近年来我国流行的发展性评价,就十分重视教学对于促进学生与教师个人发展的价值。

(3)我国新的课堂教学评价的价值观:当代课堂教学评价的价值观的发展趋势是寻求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二者之间的统一。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

2.4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研究的趋势

不同的评价指向、不同的教育评价理念和价值取向,会确立不同的评价标准。但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研究的趋势具有共性:

(1)评价指向从关注“教”的过程和要素转向关注“学”的过程和要素。

(2)从只关注知识意义构建转向关注学生的全面、个性发展、终身学习能力。

(3)既重视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也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4)评价标准多元化,注重预设评价指标与生成性指标的评价。

(5)从关注教学效果转向追求效果与效率的统一。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价值取向转变为:为了教师的发展,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终指向学生的学习,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

3.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3.1 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设计方案

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具有企业化的实训环境、模块化的课程设置、项目化的配套教材、双师型的师资、社会化的质量评价、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过程。因此,技能教学质量的评价有其固有的标准及其指标体系。笔者认为,要科学、规范地设计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质量标准的方案。

(1)实施方案要注重教学过程的评价。为了保证理实一体化教学评价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应针对某一相对独立的教学过程或教学阶段进行评价。

(2)实施方案要体现教学评价的动态特征。理实一体化教学评价要关注知识的意义构建,关注技能教学的动态性,对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教学评价应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

(3)实施方案要注重教学效果的评价。理实一体化教学评价要有有效的激励作用,同时,评价标准要有多元性,评价形式要多样性。

3.2 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和学业水平评价体系是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保障。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包括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与学生学业水平评价体系两部分。

3.2.1 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评价指导思想

新教学理念对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本位”的理念下评价,注重学生在岗位能力和职业技能的个性发展,真正实现“学与做一体化”、“学生徒弟一体化”的转变。

(2)促进学生学会学习。职校生走上工作岗位学习能力必不可少,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组织、帮助下要构建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才有可能成为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的人。

(3)培养学生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会做人。职业教育就是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仅引导学生的身心健康地成长,而且要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协作,树立团队精神,学会与他人沟通、交流,学会做人,成为有个性、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职业技术人才。

(4)要重视继承,更要重视创新。

职业教育既要求学生学会专业技能的继承,又要求学生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理实一体化教学必须向创新教育方向转变,教师由技术技能的复制者,转变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者。

3.2.2 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评价指标(见表1)

3.3.3 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模式下学业水平评价指标(见表2)

参考文献:

[1]李子华.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评价取向的反思与重构[J].中国教育学刊,2010(6).

[2]陈志明.理实一体化课程考核体系探究[J].教师,2011(5).

[3]龚孝华.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反思与重构[J].教育探索,2002(11).

医学检验的研究课题范文5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课程 一体化 教学模式

笔者从事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工作已经有十多年,亲历从计算机黑白界面到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为一体的ERP全方面会计信息化进步的点点滴滴,在与时俱进、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所教授的班级在会计电算化的操作、考证、ERP沙盘演练等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总结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在一体化教学模式方面,本文提出几点看法。

一、课程性质及一体化教学目标

会计电算化是将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会计结合在一起,用电子计算机代替手工记账、算账、报账,为企业提供重要的会计信息和财务信息过程的简称。简而言之,就是将会计业务通过计算机对数据进行一系列的传递、运算、输出和存贮的加工处理过程。会计电算化是一门融会计学、管理学、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内容于一体的学科。在现实教学活动中,由《会计电算化》和《电算化会计》的课程名称引发的教学目标不统一的问题普遍存在。

一体化教学体系,就是把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一教学目标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融会贯通教学的各个环节,构建职业能力的整体培养目标体系,分单元来制定教学计划与大纲,通过落实各个教学环节以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

其实,《会计电算化》是针对具备会计基本理论的学生开设的一门技能化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电算化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为核心的会计电算化综合应用能力。在掌握会计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方法和步骤的前提下,教学内容则安排针对不同蓝本会计软件的操作进行比较、任务设计、实践教学等环节。

二、在课堂上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应着眼于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如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上。

职业教育的目标要求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为本位,由此,构建一个符合职业教育目标、可以体现职业教育实用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教学体系就显得非常重要。一体化教学体系则可以实现以下两点转变:

(一)教学的组织形式由“集体传授”向“个别指点”转变

课程可以安排在计算机实验室进行,在这个多媒体教室中,教师和每个学生人手一机,教师利用教师机端口来控制学生机(如远程命令、广播教学、屏幕监视、学生演示、文件分发、作业提交等),学生机端口则可以进行自动接收文件、演示、电子举手等操作。同时,要将教学目标细化到每一堂课,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教师的讲授为辅,让学生在学习中彼此帮助,有利于教学相长。

(二)学生由“被动受教”向“自觉思考、积极操作”转变

教师从“单一讲授”向“行为引导”转变;教学过程则从单纯的“传递知识”向“进行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转变。教学手段由“黑板、口授”向“多媒体、投影、网络教室”转变。教室内可以采用角色定位、广播教学、逆向思维查错、手工作业电算化、多蓝本多行业账套以及分组竞赛法等多教学方法。

“角色定位教学法”是指让学生以财务主管的角色,对一个准备实施会计电算化的单位进行规划设计的一种方法。这一方法要求学生综合《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的基本理论,自行假设所供职的单位性质及规模,在此基础上进行硬件、软件、人员及制度建设,提出系统规划方案,这让学生对这门课程的作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广播教学法”主要是教师将会计软件操作方法通过广播教学这一形式,在教师机上演示给每台学生机观看,重点演示一些容易出错或容易忽视的软件功能。不断地强调及演示可以让学生对今后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难题有一个较深的印象。

“逆向思维查错教学法”是沿着软件常规操作相反的方向来进行,比如“报表初始化是否有错账簿的处理是否有错凭证处理是否有错账套系统初始化是否有错”等逐一分析、检查,直至找到原因并加以解决。这一教学法不但可以让学生掌握解决会计软件运行中出现的系列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也是巩固会计核算七种专门方法的有效手段,同时也培养和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手工作业电算化教学法”是针对学生之前手工做出的实训资料,运用本课程所学的会计软件处理方式,通过上机实验不断地修改完善,最后要求学生提交纸质打印文稿以及运行作业所产生的账套备份数据,达到人机并行的目的。

“多蓝本多行业账套教学法”则是要求每个学生分别用用友、金碟、浪潮等多个社会上通用的会计软件来完成工业、商业等多个行业的账套资料,让学生们多对比,多探讨,找出软件的共性,以适应瞬息万变的会计软件市场。

“分组竞赛法”是将学生分成多个任务小组,每个小组的工作内容按电算化人员岗位来设置,最后的考核以小组的总体水平来评定,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能力,使学生深刻了解会计电算化数据关系的联系性,正确把握会计软件操作的关键要领和精髓,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

电算化教学的时长一般为90学时(随着软件的不断升级及内容的延伸可能会相应增加),2/3的时间用于学生操作,通过这种边学边练及课后练习的灵活教学方式,使得学生逐渐将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融为一个有机整体,加深了对会计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且拓展了对理论知识在广度、深度、难度上的理解。

在教学中,我总结了与学生共同探讨出的“麻烦解决心得”,完成论文《会计软件运行常见问题诊断及解决方法》发表于《消费导刊》。论文中提到,在会计软件基础设置时,如遇到科目设置的问题可能有三个原因:原因之一,可能有相同的科目编码存在,这里要注意的是,新建科目要先上级后下级,删除科目要先下级后上级;原因之二,查看当前界面是否在“全部”标签下,如果只是显示了部分科目,就会出错;原因之三,与编码方案不相符,比如应收账款中二级科目编码应该为“113101”,如果设置为“11301”,系统则会提示“与编码方案不符”。一体化教学方法下归纳总结出的心得让学生在职业生涯中更加得心应手。

三、构建一体化教学体系的配套环境

(一)实施一体化教学首要条件是教师

“双师型”是近年来一直鼓励教师成长的方向,“双师型”师资标准可以按一体化的理论来设定:

适应本专业的教学能力,包括: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教育教学管理能力,能胜任专业实训及毕业设计工作。教学能力可以通过教师自评与互评,学生评课,领导检验等方面加权评定。

适应本专业的教研能力,包括总结教育教学规律,综合课程开发,解决实际问题等;教研能力可以通过教师解决问题的概率、开发校本教材及论文写作来评定。

适应本专业的实践能力,包括实践操作能力和实践创新开发能力。实践能力可以通过到企业挂职提供的产能效益来受评确定。

(二)一体化教学评价系统

采用一体化教学后,为了更好地管理学生,我们运用了发展性评价方案。通过课堂的表现、实训情况、操作技能的表现给予学生一个综合性评价。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减轻教师在课堂管理上的负担。目前,针对《会计电算化》的教学评价有三个标准:取得电算化证书的无纸化考试成绩;用会计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每堂课项目任务的完成情况。

结合考证的内容,电算化教学内容还要涵盖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所以,教师要设计相应的测试题来考核学生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然后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加以辅导。另外,会计电算化的操作水平分为初级和中级,初级水平一般包括账务和报表系统,而中级水平则要涉及很多专用子模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有一个层次的概念,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和发展指明方向。

此外,要重视学生对教学的评价。传统式的教学往往忽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认为职业中学的学生素质差,所以学得差。实行一体化教学后,我们发现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调动起来了,于是,教师更加重视自己的教学质量,通过考核、问卷、座谈等方法进一步了解教师教学中的缺点,完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真正了解教学所需。

通过构建《会计电算化》一体化教学体系,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热情得到了激发,考证通过率上升,操作也加深了对专业理论的理解,教师的教学水平有了提高。经过一体化操作训练的学生,在实务操作中具备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用人单位对的评价一直都非常高。

会计电算化系统不是财务系统,而只是一个账务系统,其产生的不是财务信息,而是会计信息,在满足企业战略管理需要的过程中,引入具备了价值链管理功能的ERP 管理软件是发展趋势,这也渐渐融入我们的学习当中。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互联网+财务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越来越IT化、自动化,特别是当XBRL进入我们的视野之后,财务人员更多的时间将用于对企业内部的业务进行管理分析,以提高企业运作的效率。要实现这一点,财务人员需要在专业和心理上都有所准备。这也是我们今后一体化教学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医学检验的研究课题范文6

一、在调研中引发反思

2007年秋季,我们围绕市教育局提出的“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均衡,树立教育形象”的工作思路,开展了“教育质量”专题调研,分别对初中、小学教育质量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并形成调研报告。调研小组在调研报告关于影响质量问题的原因分析中指出:“有的教师虽然学习了新课程理念,但是没能把新理念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缺乏教学行为的有效跟进,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课堂教学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效率不高……”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教研工作的建议:“教学研究是促进教师发展和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载体,要把教研的重心下移,引领教师增强问题意识,善于分析与解决影响教学质量的问题,把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变成专题或课题进行研究。”此项建议引发了我们对原有市、片、校三级教研工作的反思,也为我们改进教研方式提供了依据。

二、在反思中寻求变革

从上述调研报告显示的要点,我们对几年来的市、片、校三级教研工作进行认真回顾与分析,认为原有教研以“制定目标――选择形式――确定内容”为基本程序,存在三个缺乏,即教研目标缺乏导向性;教研主体缺乏主动性;教研内容缺乏针对性。三个“缺乏”给我们提出一个关键问题――我们应该研究什么?因此,我们围绕“应该研究什么”这一个问题进行充分讨论,并对原有教研工作程序进行检讨,确立了“研究什么――为什么要研究――怎样研究”的新思路,把研究内容的确定作教研首要任务,并根据教育质量调研报告提出的“把教研重心下移。引领教师增强问题意识,善于分析与解决影响教学质量的问题,把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变成专题或课题进行研究”的建议,把教研内容的选择与确定定位在从教育教学实践中寻找基本元素(影响质量的关键要素),在2007年秋季的校本教研工作中,明确提出“让研究回归基本元素,以专题研究为载体,提高农村中小学教研实效”的教研工作策略,切实解决农村中小学在课程改革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提高学校课程实施的能力与水平,促进课程改革健康发展,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在变革中创新实践

为提高研究的实效性,我们改变了传统以区域划分教研片的做法,建立了以研究类别划分的教研片。这里以小学为例:2007年,我们向全市中心小学发出通知,要求各乡镇(街道)中心小学对一线教师在课程改革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具有研究与应用价值的教学问题进行搜集分析,并提炼成研究专题,填写《南安市教师进修学校中小学课程改革专题研究项目申报表》报我校,《申报表》内容包括专题研究背景(即专题的来源)、研究价值与应用价值分析、参与人员基本情况、申报单位对研究工作的承诺等。共收到各单位申报专题30多个,经我校论证审核后有24个专题被立项。随后我校对被立项的小学24个专题进行整合分类(分为“语文教学”、“数学教学”、“课堂实效”、“有效问题及问题意识”、“情境探索”、“综合研究”等六大类),并把同一类的不同专题研究单位组成一个教研片区,每个片区确定l一2名教研员具体参与研究,并负责活动协调和专业指导工作。建立了专题研究校独立研究与同类专题研究“片共同体”双重运作的教学研究新机制。每个片区在挂钩教研员的协调下,学期初召开同类片区内各专题研究项目的负责人会议,共同研讨制定学期研究计划,同类片区内各专题项目校也制定各自的研究计划。学期结束时,各专题研究项目校要做好研究小结,并在同类片区内交流。由于专题研究项目是来自基层学校、一线教师,研究内容是学校、教师迫切希望得到解决的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问题,活动启动之后,学校校长、一线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很高。

四、在实践中感受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