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市场风险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债券市场风险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债券市场风险分析

债券市场风险分析范文1

【关键词】债券投资;银行业;投资

【中图分类号】F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3-0156-1.5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也揭示了债券投资这一传统稳健业务在管制放松后可能聚集的巨量风险。近年来,我国银行业的债券投资业务方兴未艾,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将在反思美国次债危机教训的基础上,对我国银行债券投资业务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

一、我国银行业债券投资现状分析

相对于高度成熟的美国债券业务,我国的债券业务还处于初级发展时期,风险管理体系并不健全,风险控制更多依靠银行间债券市场对债券发行人和市场参与者严格的准入限制这一行政手段。近年来,随着债券市场的深度、广度的不断扩张和银行业债券投资业务的迅速发展,债券业务重要性正不断上升。

(一)债券市场的市场化趋势不管加强

与我国金融领域中的其他部份一样,我国债券业务正在向市场化有序进行,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参与者日趋多元化,债券种类呈现多样性,信用层次不断丰富。

从债券发行人看,范围由2004年的人民银行、财政部、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和企业延伸到目前的铁道部、银行金融机构、国际开发机构;从投资范围看,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投资品种由2004年的国债、政策性金融债、企业债和商业银行用于补充资本的次级债扩大到政策性银行债、普通金融债、短期融资券、资产支持债券、混合型资本债和地方政府债等十余个品种,2010年又推出了超短期融资券,市场再添新品种。

从债券投资者看,目前已有银行、证券公司、基金、保险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信用社、财务公司和企业等类型的投资者,且户数逾万家,较2004年末翻了将近两倍。

从市场容量看,2010年债券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截至2010年末,债券发行量已达到9.76万亿元,比2009年增长9.30%;债券市场存量20.72万亿元,比2009年增长15.42%;各类债券托管量突破20万亿元,达20.18万亿元,较2009年增长15.09%。

从制度建设看,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制度建设得到长足进步,首批信用风险缓释合约已正式上线,标志着我国金融市场特别是金融衍生品市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二)银行参与债券投资业务的动力不断增强

由于政策、市场和自身特点三方面因素的影响,银行间投资债券市场的意愿较高。

一是宏观调控政策促使银行加大债券投资。受宏观调控政策的持续影响,银行的信贷投放规模受到较严控制,债券市场进而成为银行配置资产的一个重要渠道。此外,存款准备金的联系上调也促使银行增大了对流行性资产的配置力度。

二是银行间债券市场在广度和深度上的迅速发展改善了银行债券投资的市场环境。债券市场参与者数量的迅速增加和类型的多元化,为银行提供了更多不同投资取向的交易对手,提高了交易成功的概率;债券发行量的扩大则有利于银行更自由地调整资产结构,使银行的资产管理具有更大的回旋余地。

三是银行制度成为投资债券的内在因素。在我国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下,银行的资产配置受到严格限定,是债券成为除信贷投放外的另一重要资产配置方式。这对中小型银行业机构尤为明显。此类银行均存在经营规模狭小、营业网点不足、产品创新乏力、营销能力较弱的特点。在市场狭小、优质客户资源有限、中小企业利润偏低的市场背景下,中小型银行处于竞争优质客户乏力、培育小客户成本过高、无力独自研究和退出新产品的不利地位,限制了其贷款业务的发展;相对而言,银行间债券投资业务具有经营成本低廉、参与者市场地位平等、交易可控性强、不需要营业网点的支持、利息收益相对稳定的特点,有效规避了小银行的市场竞争短板,并可使其通过对债券期限结构的合理配置,兼顾资产流动性需求。

二、我国银行业债券投资业务面临的主要问题

反思美国银行业债券投资业务的教训,并对比美国银行业在债券业务中风险管控的情况,可以看到,我国银行业虽然收到的制度约束和外部监管较为严格,尚不会出现较大的系统性风险,但发展差距显而易见,并且严格而言,我国银行业整体上处于尚未建立完整、系统的债券投资风险管理体现的阶段,管理水平先归于业务发展显得较为滞后,不利于低于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债券风险。

(一)风险投资策略不明确

我国大部分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近年来虽已展开了对债券的分析研究,但受专业人才缺乏、内外信息资源不足的影响,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多集中于单项业务或局部问题,缺乏系统性研究,不足以从全行视角出发为债券投资提供系统性的前瞻指导,未能对债券业务的发展方向、规模、种类、期限配置制定长期规划,致使银行债券业务缺乏市场定位,无法形成明确、持续的具体措施,影响了低于市场波动的效果。

(二)风险管理制度有所缺失

在业务规范上,多数银行还未建立起一整套能全面覆盖债券业务风险环节的管理制度,未能针对债券业务特点指定才做操作性强的自营业务、业务、代持业务具体细则或业务流程。日常管理主要依靠管理货币市场的业务的各项内部制度。而此类制度的内容多为各个部门的职责规定,没有可用于具体操作的风险量化指标,客观上难以在部门和岗位间形成有效制衡,削弱了债券投资管理的约束力。在投资决策上,银行主要依靠从业人员的经验判断,未形成亿债券种类、期限、价格和市场利率等因素为基础综合评定的决策机制。

(三)风险信息归集相当困难

一些银行的各类信息系统缺乏有效整合或梳理,无法满足《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指引》的要求和市场风险需要。此类情况或表现为分别记录的会计核算信息、财务管理信息和风险管理信息处于割裂状态,缺乏有限沟通渠道;或表现为自营业务、业务、代持业务台账未分类记录,无法统计各项业务总体数量。在各类信息系统尚未有效整合的情况下,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无法上升到依据风险计量、检测等手段进行科学决策的层面,只能停留在主观判断阶段。

(四)风险管理能力相对不足

一些银行的风险防范水平还较弱,对有风险管理部门负责监控债券风险,并开始逐渐引入市场风险计量模型,限额管理和流动性管理等技术支持,但受人力不足、专业水平有限和工作不专职的影响,在实际监控中未能实现风险分析由定性向定量的转变,没有建立市场风险资本分配机制,也未在压力测试基础上制定出应急处置方案,制约了风险监控的效果。

(五)短期逐利性仍然较强

频繁的债权买卖在一些银行已成为日常现象。有的银行频繁通过出售、购回的形式让交易对手代持自身债券,借以推高债权利率,实现更高的债权收益率;有的银行频繁进行债权买卖,亿获取价差收益。大量的交易使得一些银行1年的债权买入卖出总量高达齐年末债券余额的30倍以上。

(六)内部监督机制实现虚化

债券业务的风险管理在很多银行中长期处于边缘化地位。日常监督中,一些银行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未督促过高级管理层高进对债券业务的风险管理,也未拟定出相关风险约束指标;稽核审计等风险管理部门未对债券业务进行全面检查,也未提出过风险审计报告和风险管理意见。

【参考文献】

[1]中债登债券研究会.债券市场创新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5.

[2]弗兰克.J.法伯兹等著,钱泳译.高级债券资产组合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债券市场风险分析范文2

关键词:证券市场;结构;风险

一、我国证券市场结构分析

证券市场的结构是指证券市场的构成及各部分之间的量比关系。按品种分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基金市场、衍生产品市场;按交易场所结构分为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就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仍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 市场结构层次存在缺陷

成熟的证券市场通常是由发行市场、交易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构成的多层次结构体系。这种多层次结构为投资者提供了不同回报和承担不同风险以及利用股票期权与股票现货等进行组合投资的机会。但这种多层次结构却使我国证券市场的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产品无法发挥风险转移等功能。

2 证券市场过度投机气氛严重

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尚处于以中小散户为主要市场投资者,散户与机构投资者并存的初创阶段。由于个人投资者缺乏对市场进行全面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倾向于短线投机操作,使价格波动过大、市场起伏剧烈,这样本来就不稳定的证券市场进入混沌状态。

3 我国上市公司质量普遍太差,没有投资价值

我国证券市场现有的上市公司中有70%左右为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不灵活,社会负担又比较重,所以资产质量不够理想,因而上市公司的质量普遍欠佳。

4 我国上市公司分配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上市公司的分配情况:一是部分经营状况欠佳甚至现金流为零的上市公司也派现;二是不少公司虽然有派现,但是每股派现金额很少;三是很多公司在派现的同时推出配股和增发方案,部分公司的大股东享受了派现带来的利益,却在再融资时选择放弃或以固定资产折价入股。以此作为背景,上市公司的高派现分红方案所隐含的信息复杂,并不被一致看好,有的甚至还引起了股价的下跌。

二、证券市场风险分析

证券市场风险本质上是风险因素、风险事件、风险结果递进联系而呈现的可能性。风险因素是风险结果发生的必要条件,而风险事件则是它的充分条件。学者们一般将证券市场风险因素分为系统性风险因素与非系统性风险因素。系统性风险因素是指由政治、经济等因素造成的,对市场整体产生影响的风险因素。非系统性风险因素是指由于某种因素的变动而对证券市场上某一企业或某一行业的证券带来收益波动的可能性因素。这种风险因素主要来自上市公司本身,具体包括公司财务风险因素、企业的经营风险因素、违约风险因素、流通风险因素和偶然事件风险因素。一种非正常非合理变异了的风险因素在时间上的累积或多种变异了的风险因素聚集必将产生风险事件。

证券市场是一个涉及筹资者、证券商、证券专业服务机构、证券交易所、投资者等代表不同利益主体的复杂系统,而且系统内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筹资者通过证券商向投资者筹集资金,也可以在证券市场上通过实施配股方案筹集资金。投资者可以在一级市场上从证券商手中买人股票、债券,也可以直接进入二级市场买卖,以获取红利。证券商是连接筹资者和投资人的桥梁和纽带,证券商作为机构投资者又可直接进入市场进行操作。因此,筹资者、投资者、证券商是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和操纵者,任一主体行为的不规范,都会引发风险事故,同时,证券市场系统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外部环境的变化,也会对系统产生很大影响。所以,证券市场风险的形成原因有来自系统内部的也有来自系统外部,它是系统内部和系统外部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如何规避市场风险

一是要掌握趋势。对每种股票价位变动的历史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从中了解其循环变动的规律,或收益的持续增长能力。二是搭配周期股。有的企业受其自身的经营限制,一年里总有那么一段时间停工停产,其股价在这个时间里太多会下跌,为了避免因股价下跌而造成的损失,可策略性地购入另一些开工、停工刚好相反的股票进行组合,互相弥补股价可能下跌所造成的损失。三是选择买卖时机。以股价变化的历史数据为基础,算出标准误差,并以此为选择买卖时机的一般标准。四是注意投资期。企业的经营状况往往呈一定的周期性,经济气候好时。股市交易活跃,经济气候不好时,股市交易必然凋零。

债券市场风险分析范文3

一、债券市场上的利率风险分析

所谓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利率的变化,使得相关资产的价格或回报率变得更低或负债变得更为巨大。对于债券资产而言,其本质是一种利率敏感性资产。从理论上讲,债券资产价格P总可以表示为:

P=f(R,r.t),且dP/dR>0,dP/<dr<0,

其中,R代表票面利率;r代表市场利率或收益率;t代表债券的剩余期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债券的票面利率越低,债券价格越低;市场利率或收益率越高,债券价格越低。显然,市场利率的变动必然引起债券价格的变动,从而会给债券持有者带来风险。

(一)利率市场化和债券市场的发展

近20年来,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化进程的持续,利率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利率决定机制逐步实现由行政管制向市场决定过渡。

从债券发行市场看,1995年8月,财政部开始试行采取市场化的招标方式发行债券,目前已经过渡到大部分国债通过无预定价格区间招标方式发行的模式。尤其是2001年开始首次发行15年、20年和30年的国债,国债拍卖发行收益率的市场化进程加快,使得国债利率向基准利率方面迈进。

债券二级市场的日益完善,也对利率市场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988年债券二级市场建立,1991年开始引进回购交易,使得债券日益成为一种被广泛接受的金融资产。到2001年底,债券及回购交易额突破5万亿,同时也被人民银行作为主要的公开市场操作工作。而且债券加购利率已成为一种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利率形式,成为人民银行进行货币政策调控的重要参考指标,并对银行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产生较大的推动力。

(二)目前债券市场面临的利率风险

从目前我国债券市场的现状看,无论是发行市场还是流通市场都存在着较大的利率风险。

(1)发行市场上的利率风险

发行市场上看,一级市场债券发行频率加快,债券招标发行利率走低。2002年上半年,发行国债与金融债券共17期,发行总量3055亿元,其中在交易所发行200亿元,期限10年,票面利率2.54%;银行间债券市场国债发行6期1800亿元,加权平均期限为9.06年;国开行金融债券发行6期700亿元,如权平均期限为12.93年。国债及政策性银行金融债的发行利率屡创新低,尤其是5月23日发行的30年期国债,招标利率降至2.90%,超出很多投资者的预料。

显然,过低的债券招标利率使得债券资产的价值大大降低。由于国家近期公布宏观经济数据大多向好,通货紧缩的情况明显缓解,市场对未来降息的预期大大减弱,对于长期低息债券的发行的影响开始显现:在2002年7月发行的第9期国债中,计划的260亿发债额度没有用完。市场对于债券发行中利率风险的重视,已经开始对债券发行产生不利影响。

(2)流通市场上的利率风险

从流通市场上看,人民银行的降息举措以及市场对于准备金制度可能改革的预期导致了市场收益率不断下滑。如下图所示,自2002年1-5月份以来,月度债券收益率曲线不断下移,尤其30年期国债招标出2.9%的标面利率后,这种趋势更为明显,只是到了6月份才凭借20年期的收益率走高才使得收益曲线没有进一步走低。6月份成交的50只现券中有47只收益率全部落在3%以下,当月国债加权平均收益率降为2.18%,平均回购利率也由年初的2.204%下降至6月底的1.965%。

收益率曲线的日趋平坦反映了市场长债短炒、短期行为严重,隐含的风险是巨大的。以30年期国债为例,只要利率上调一个百分点,按到期收益率2.90%的久期计算,其市场价格要下降19.95元。

为此,人民银行已经开始采取措施来减轻潜在的利率风险,最近一段时间连续通过公开市场正回购操作回笼资金1000亿元,减少在债券市场上争购债券的资金,从而引导回购利率缓慢走高,最终达到调高债券的收益率的目的。

附图

二、债券市场流动性风险分析

(一)债券市场的流动性及期作用

市场的流动性指的是市场的参与者能够迅速进行大量金融交易,并且不会导致资金资产价格发生显著波动。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通常从密度、深度和弹性三个指标度量市场流动性(BIS,1999):

1.密度:交易价格偏离市场中间价格的幅度,也即与市场价格无关的交易成本,它通常可以用债券买卖价差来表示。差价越小,说明债券交易市场的竞争越激烈,因而债券市场的效率越高。

2.深度:它反映的是不会影响现行价格的市场交易量,可以用某一既定时间中做市商交易报价的交易量来表示;也可以通过债券的周转率反映。

3.弹性:指的是交易引起的价格波动恢复均衡的速度。弹性代表着市场的潜在深度,这一点仅仅从当前交易量指标上很难看出来。目前还没有较好的度量方法,通常是观察债券交易后恢复正常市场状态(买卖差价、交易量)的速度。

作为目前我国债券市场主要组成部分的国债市场,其市场流动性对于金融市场和货币政策的重要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由于国债风险小、同质性强、规模大,是其他金融资产(如商业票据、证券化资产(ABS)、企业债券等)定价的基准和众多衍生金融资产(例如回购、期货、期权等)的基础资产,同时也是交易者对冲风险的重要工具。一个富于流动性的国债市场,在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保持金融体系的稳定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二,国债市场形成的利率期限结构,能够反应市场参与者对利率变化预期和长期利率趋势,这种信息既是其他债券收益曲线形成和利率期货估计的依据,也为货币政策的实施提供信息,从而使货币政策的意图得以有效地传导。

第三,国债是央行在公开市场上最重要的操作工具;如果国债市场缺乏流动性,央行吞吐基础货币,调节社会信用总量的能力会受到限制,资产价格容易过度波动;此外,国债还是各国中央银行外汇储备的手段。

一般说来,金融市场在提供流动性方面本身会有一些自发的制度安排,但是一个富于深度和流动性的债券市场对于整个经济来说,仍然可以被视为一种“公共产品”,一方面,它能够为每个市场参与者和整个经济带来好处,另一方面,单个市场参与者缺乏促进和维持市场流动性的积极性,理论部门如财政部和中央银行等可以在促进市场流动性方面能够而且应该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债券市场面临的流动性风险

金融机构在债券市场上所要面对的流动性风险主要包括两种形式:市场/产品流动性风险和资金流动性风险。前者是指由于市场交易不活跃而使得金融机构无法按照公允的市场价值进行债券交易而产生的损失。这种风险在金融机构需要OTC市场中进行动态对冲交易时表现得十分突出。而资金流动性风险是指金融机构的现金流不能满足债务支出的需要,这种资金收支的不匹配包括数量上的不匹配和时间上的不匹配。上述情况往往迫使金融机构提前进行清算,从而使帐面上潜在损失转化为实际损失,甚至导致机构破产。目前债券现货市场的流动性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债券市场的人为分割

我国的国债市场目前被人为分割成交所和银行间两个各自独立运行的市场,相对来说交易所的债券市场因素与资本市场在交易报价和资金清算上融为一体,市场交投远较银行间市场活跃。但由于交易所实际上集交易、清算、过户和托管于一身,缺乏相应的制衡机制。而且中央国债公司不能真正统揽债券的统一登记和过户,沪深交易所的债券资产还游离于中央国债公司之外,无法对债券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统一监控,还有可能出现债券卖空的情况,从而市场带来较大的风险。

不过,国债现货市场分割,一个最直接的不足之处就是形成的国债收益缺乏指导性,这使得人民银行透过公开市场操作传导货币政策意图的效果则被大大削弱。

2.金融机构在债券市场上的运作还有局限性

首先,银行体系流动性异常充足。大量闲置资金投向债券市场,造成债券市场需求增加。虽然2002年初实施准入备案制以后,市场扩容速度大大加快,但存款类金融机构比重仍占据大多数。显然,投资者类型趋同。就容易造成在多头市场时二级市场供给不足,在空头市场时二级市场需求不足,形成单边市场。

其次,一些商业银行脱离交易所市场后,还习惯于交易所的交易模式,对银行间市场的询价方式一时难以适应。一些中小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信用联社)依然通过多种渠道参与证券交易所的债券交易,这也间接削弱了银行间市场的活跃程度,同时也给自身带来了较大的营运风险。同时,在交易所市场上,部分金融机构将国债市场当成服务于其资本市场的工具,过度投机炒作,造成了国债市场的价格波动异常,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债市场的健康发展。

3.现货交易得到的收益率无法合理预测未来

实际上债券市场的债券回购业务为市场成员提供了高度的融资便利,使他们可以不受自身资金实力的约束,在理论上可以无限扩大自己的债券投资能力,增加了市场对债券的需求。当前市场有不少市场成员,特别是中小金融机构通过债券回购融资进行滚动放大债券投资的套利操作,有的甚至将债券资产放大若干倍。因此,很多长期债券收益率在很大程度上受短期回购利率的影响较大。

所以,流动性风险可以看作是一种综合性风险,是其他风险在金融机构整体运营方面的综合体现。例如,债券市场上利率风险的凝聚会直接影响金融机构持有债券资产收益,从而降低了金融机构进行债券交易的意愿,使得债券资产的吸引力大大下降,债券市场会出现交投清淡等缺乏流动性的表现。这种市场/产品类型的流动性风险会使得金融机构在将债券变现时产生价值上的损失,如果损失足够大的话,会进一步导致有关金融机构面临资金流动性风险,事态严重时还可能引发“金融恐慌”而导致整个金融系统的非流动性。

三、利率期货交易在规避债券市场风险中的作用

(一)利率期货的功能

利率期货是指以债券类为标的物的期货合约,它可以规避市场利率波动所引起的资产价格变动的风险。利率波动使得金融市场上的借贷双方均面临利率风险,特别是越来越多持有债券的投资者,急需规避风险、套期保值的工具,在此情形下,利率期货应运而生。最早开办利率期货业务的是美国。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受两次石油危机的冲击,美国和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率波动非常剧烈,使借货双方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为了降低或规避利率波的风险,1975年9月,美国芝加哥商业交易所首先开办了利率期货品种——美国国民抵押协会抵押证期货,随后又分别推出了短期国库券、中长期国库券、商业银行定期存款证、欧洲美元存款等金融工具的利率期货。进入80年代,英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德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分别推出了各自的利率期货。

利率期货一般可分为短期利率期货和长期利率期货,前者大多以银行同业拆借市场3个月期利率为标的物,后者大多以5年期以上长期债券为标的物。利率期货交易的基本功能有以下三个方面:

1.价格发现。利率期货交易是以集中撮合竞价方式,产生未来不同到期月份的利率期货合约价格。同时,和绝大多数金融期货交易一样,利率期货价格一般领先于利率现贷市场价格的变动,并有助于提高债券现贷市场价格的信息含量,并通过套利交易,促进价格合理波动。

2.规避风险。投资者可以利用率期货来达到如下保值目的:(1)固定未来的贷款利率:利率期货合约可以用来固定从经营中所获得的现金流量的投资利率或预期债券利息收入的再投资率。(2)固定未来的借款利率:债券期货合约可以用来锁定某一浮动借款合同的变动利息支付部分。

3.优化资产配置,利率期货交易具有优化资金配置的功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降低交易成本,利率期货的多空双向交易制可以使投资者无论在债券价格涨跌时都可以获得,以避免资金在债券价格下跌时出现闲置。(2)利率期货可以方便投资者进行组合投资,从而提高交易地投资收益率。(3)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方便进行现金流管理。由于期货交易的杠杠效应能极大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使得投资者建立同样金额头寸的速度要比现货市场快的多。

(二)利率期货在于防范债券中场中利率风险的作用

首先,利率期货有助于投资者在认购债券时,规避相关的利率风险。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发行债券事先规定利率,会由于市场利率的走高而出现价格走低的情况。而通过卖空利率期货,就可以有效避险。

这一方法,在国际上也被广泛采用。如1979年10月,所罗门兄弟公司在包销100亿元的IBM的企业债券时,美国联储宣布准备放开利率,市场利率大涨,但所罗门公司由于事先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中卖出了债券期货,从而成功地防范此次利率风险。1982年12月31日,在CBOT的长期债券期货交易停市时,美国财政部甚至为此推迟了20年新国债的发行,他们认为在没有保值交易存在的情况下,势必会影响长债的发行(杨迈军等,2001)

其次,债券现贷和期货市场上的套利交易有助于促进形成统一的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从而形成一个从短期到长期完整的国债收益率体系。有了利率期货交易,使得“债券复制”操作成为可能。在金融工程中,一笔现券交易和一笔反向的期货交易,会复制出一个收益率不同的“虚拟债券”,从而能够有效地发现市场真实的无风险利率,为整个金融产品体系的定价提供准确的基准(约翰·马歇尔等,1998)。

(三)利率期货交易对债券市场流动性风险的防范

债券现货市场与期市场之间流动性的相互关系,无论对市场参与者还是监管当局都有重要意义。显然,这两个市场的流动之间存在正向相关关系,因为现贷市场交易量的增加能够带动期货市场为了保值的交易量的增加。尽管从理论上讲,现货(尤其是基准国债现货)的发行与期货合约反映了相同的内在风险,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潜代关系。只不过这种替代关系在市场巨大的套期保值力量面前,其影响十分微弱。

首先,期货交易的“卖空机制”对于现券市场的流动性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债券市场的参与者尤其是做市商能够从事“卖空交易”,有利于提高债券市场的流动性。如果交易商在期货持有空仓,那么在结算之前必须能够得到所需的债券。因此,如果交易商不能进行“卖空操作”,他们或者需要持有大量的国债存货以应付买单,从而增加做市的成本;或者拖延交易直到得到债券,从而减少交易的“及时性”和交易量,造成市场流动性下降。由于这些原因,发达国家的国债市场中关于国债交易的“卖空机制”,均有一定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第一,交易商可以通过国债回购或借贷市场,减少不必要的国债存货;第二,如果交易商未能按期交割,可以在缴纳一定的罚金之后,适当延期;第三,如果市场对某一品种国债有特殊需求,政府可以续发这种国债。通常,这些措施可以增加市场对空制的信心。

其次,利率期货交易采用的标准化交易方式和保证金制度,有助于提高市场流动性。由于期货交易通过交易所充当清算中介,加上向买卖双方收取保证金,从而有效地减少了交易中的信用风险,使得交易的实现更为简化和高效。而同样有债券套期保值功能的债券远期交易,由于合约的非标准化,加上交易双方在到期日之前不需要实际交割,交易中存在较大地信用风险,远期交易始终不如期货交易流动性好。

最后,期货交易拥有广泛的参与者。一般说来,债券交易者的期限偏好、风险偏好、对未来的预期以及对信处的敏感程度均能影响市场的流动性。因而,市场参与者之间的差别能够影响市场流动性。因为不同的市场参与者有着不同的风险偏好和投资策略,对同样的信息可能作出不同的反应,交易商可以选择更多的债券资产持有结构和交易方式,更容易找到交易对手,可以有效地对冲短期交易风险,减少为预防不可预见的风险而过多持有国债存货。例如Gravelle研究认为,加拿大国债市场上非居民的加入,提高了市场的流动性(Gravelle,1999)。

债券市场风险分析范文4

关键词:证券;投资;风险规避

一、证券投资风险

证券投资是一种直接投资的方式,主要就是投资者(法人或自然人)对股票、债券、基金以及相关衍生品等进行购买和出售,从中获取利息、差价的一种投资方式和行为。证券投资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经济和心理风险。对于证券投资所而言,经济风险是需要研究注意的主要风险,这种风险主要是发行证券主体的变现、违约风险,证券市场中的通货膨胀以及利率等风险。如果投资,风险是一定存在的,在我国这个正在发展却不太成熟的新兴市场,投资者更需掌握投资经验,学会规避风险。

二、证券投资风险的种类划分分

根据证券投资风险的性质,可以划分为系统以及非系统性两种风险。

(一)系统风险

系统风险指的是由于一些全局性的因素,使得投资的收益出现变化,这种因素会通过相同的方式影响全部的证券收益。这些影响因素不是公司内部的,因此是不能有效控制和回避的,这种系统风险也被称作不可回避风险。由于共同的因素对公司产生的影响是存在差异的,多样化的投资也无法将风险分散开来,所以也将这种风险成为不可分散风险。结合当前证券市场发展实际,系统风险可以划分为市场风险、利率风险和购买力风险。

1.市场风险,是由于证券市场长期趋势变动而带来的风险。证券市场行情变动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经济周期的变动在其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社会经济出现阶段性的波动以及循环,一般分为萧条-复苏-繁荣-衰退等阶段。看涨行情中,基本上所有的股票都是价格上涨的,在看跌行情中,股票的价格就呈现下跌趋势。投资者应对市场风险最好的办法,就是顺势操作,投资于绩优股票。

2.利率风险,是指因利率变动,导致附息资产(如贷款或债券)承担价值波动的风险。证券价格会受到利率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从两个方面体现的,首先是资金流向的转变,市场利率变高,一些资金会被吸引到银行票据以及储蓄等金融资产中,债券的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其次是公司成本的影响,利率增多,公司的融资成本就会增多,若其他条件不变,利润会减少,股息也会减少,使得股价降低。

3.购买力风险,又称通货膨胀风险,通货膨胀造成物价上涨,货币的实际购买力降低,同时可能造成投资者的实际收益水平有下降的风险。通货膨胀使投资的名义收益率不变,而实际收益和价值却在下降。

(二)非系统风险

非系统风险说的是个别公司或行业证券产生的影响风险,个性影响因素是主要特征。由于这种风险若要抵消,可以将投资分散得以实现,又可以被称为可分散和可回避风险。非系统风险主要有信用以及经营风险之分。

1.信用风险,是指企业或公司违背信用而不能按照约定让投资者进行还本付息,进而受到的风险,证券发行人无法按期对本金以及利息进行支付,这将会使投资者失去再投资和获利的机会。它是债券的主要风险,投资公司债券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信用方面的风险,要对这种风险进行有效的回避,就需要评级信用,对证券评级的结果进行参考。

2.经营风险,说的是公司经营管理失误而因其盈利水平的变化给投资者带来的风险,它来自于企业内部。大致有几种情况:一是融资不当引起财务风险:二是公司缺乏创新性,只满足于当前的经济以及利润水平;三就是销售决策上产生问题,不科学、合理,没有注重开辟新的市场。

三、证券投资风险的规避措施

(一)投资组合分散风险

通过分散组合来规避非系统风险,从而在面临非系统风险时不至于“满盘皆输”。分散不仅体现在资金分配上,还体现在资本选择上,在投资时,应尽量了解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投资。

(二)健全监管制度,加大执行力度

证券市场作为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健全完善的法规来保证健康运行与发展,由于我国法律法规还不太健全,相关部门缺乏有力的监管机制,手法和违法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灰色区域。政府应加强对证券市场的监控,严格监督管理中介机构以及上市公司,上市公司需要将信息纰漏义务落实到实处,进一步优化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保证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对于募集到的资金能够实现高效利用。

(三)降低利率风险

利率作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能够对宏观经济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金融资产的价格以及利率会对利率产生极为敏感的反应,因此不能有效的回避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是固定收益证券的主要风险,也是政府债券的主要风险,它对长期债券的影响大于短期债券。投资者在预见利率要提高时可以减少长期债券和固定利率债券的持有。

(四)采用灵活的投资策略

在投资前,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充分了解投资信息,分析宏观经济环境,在心中权衡比较并且进行相应的风险论证。熟悉债券市场的交易规则、市场规模、投资者的组成。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制定好能够规避风险的投资策略,运用各种有效的投资方法和技巧,例如将证券投资的期限阶梯化、短期化,种类分散化。

(五)加强投资者风险教育,树立正确投资心态

在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大环境下,政府相关部门应把风险教育和证券投资市场的稳定发展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各类金融部门要主动肩负起社会责任,通过自身丰富的知识以及广泛的资源优势,能够将金融知识等积极的宣传给公众,并保证形式的多样化,满足公众的实际需要,强化社会公众的金融风险识别以及防范能力,这与长期发展的利益需要是相满足的。

四、结语

总而言之,证券投资风险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不确定性,我们能做的更多的是在承认风险客观存在的前提下有效的方法风险。虽然投资是的不确定性比较强,但是依旧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技术方法,总结以往经验,科学的测度风险,扎实利用统计学的相关知识,对收集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和计算,寻找规律为投资作借鉴,组合投资分散风险,尽可能避免或减小风险带来的损失和危害。人们应该具有风险意识,认清自己的实力和风险承受能力,审时度势,做出谨慎的最优选择。

参考文献:

[1]李俊清,张凯.我国权证市场投资风险分析[J].今日湖北(理论版),2007(03).

债券市场风险分析范文5

摘 要:市政债券作为刺激经济发展的有效工具,自09年正式发行以来将面临第一个还债高峰期。文章为了研究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券违约风险大小,通过分析市政债券的风险因素,建立KMV模型,计算债券发行时的违约距离,估计市政债券发行的合理规模。并以广东省东源县为例实证分析市政债券发行中的信用风险。

关键词:市政债券;风险因素;信用风险;KMV模型;三次样条插值

引言

市政债券是指以政府信用为隐性担保手段,通过地方融资平台或其授权机构发行的地方性债券。在西方发达国家,市政债券已经成为地方政府重要的融资手段,市政债券市场相对比较完善,其研究也形成了一套特有的方法理论。

James.M(1954)提出政府在实体经济或基础设施建设中发行公债有利于经济发展[1]。Ligang Liu和Shaoqiang Chen(2005)认为信息不对称是导致地方债券高违约风险的主要根源,为了完善地方债的融资机制,应该建立健全地方债融资机构和地方债评级制度[2]。KMV公司利用Black-Scholes模型,建立了基于期权定价理论的KMV信用风险进行评估模型。Epstein(2002)对KMV模型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关改进,提高了模型估计的准确度[3]。

地方政府对市政债券的需求促使国内学者对其研究的加快。孟国强和王珊珊(2009)[4],张宪东(2009)[5],张小军(2010)[6]分别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分析了市政债券存在的风险因素和防范风险机制。邹焕聪(2011)[7]认为发行地方债是地方政府拓宽融资渠道的重要手段,同时过度举债发行可能导致地方通货膨胀和经济发展结构性失衡。黄关水(2011)通过借鉴国外市政债券建设的成功经验,提出市政债券在我国实施的可行性和风险性因素[8]。王劲松(2009)提出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券的一般性和特殊性风险因素,总结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财政风险、操作风险和公共风险,并针对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特征提出风险规避措施[9]。刘尚希和赵晓静(2005)研究得出市政债券发行中主要存在违约风险和宏观经济风险[10]。王刚、韩立岩(2003)[11]立足我国基本国情,通过借鉴国外市政债券发行中完善的信用评级制度,指出我国目前存在评级信用缺失,地方政府信用违约情况严重的弊端。韩立岩(2003)[12]通过建立KMV模型评估市政债券发行中存在的信用风险大小,并对比国外市政债券发行中的信用风险的计算方法,提出基于KMV模型的风险理论值。

基于以上研究,本文结合我国基本国情,重新归类市政债券的风险因素,利用KMV模型估计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券的违约风险。并以东源县的债券发行为例,估计债券发行的信用风险。实证分析表明KMV模型在度量市政债券的违约风险上有一定指导意义。

1.基于KMV模型的市政债券风险分析

1.1 KMV模型

KMV模型是KMV公司基于B-S期权定价模型和风险债务定价理论开发出的一套衡量企业信用违约概率的数理模型方法。类似于KMV模型的风险度量模型还包括J.P摩根公司和其他机构共同推出的利用“VAR”模型,麦肯锡的信用组合模型以及瑞士信贷的信用风险附加模型等。KMV模型的优势在于:首先,模型直接利用资产定价模型推算公司资产的价值,即模型仅仅需要公司资产价值的历史数据便可根据资产定价模型推算的公司资产价值与公司负债的对比动态评定债券发行人的违约概率;其次,KMV模型预测的违约率数据可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随时进行调整,因此,这种违约率预测是连续的。

1.2市政债券违约风险分析

市政债券的违约概率可以理解为政府在未来一年或几年内发生不能实现债权兑付的可能性,主要由政府财政收入的资产价值、资产风险以及其债务水平三个因素决定。

2.以东源县为例的市政债券规模设计

2.1东源县基本概况

广东省东源县处于城市化进程的初级阶段,政府的财政收入逐年增长,财政支出也不断增加,随着县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政府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对资金的要求越来越大,而市政债券的发行可以很好的弥补资金上的延迟空缺,政府的税收平稳增长能为市政债券的发行提供很好的信用。但是随着市政债券还债高峰期的到来,地方政府必然面临还款压力,所以必须合理规范市政债券发行规模,避免违约事件发生。

根据表4和表5的结果,当东源县地方政府所需要承担的市政债券偿还债务额达到可担保地方政府一般预算收入的90%时,违约才可能发现。因此,在尽量避免违约的条件下,2013年东源县发行的市政债券的规模不应该高于2.26亿元,2014年发行的市政债券的规模不应该高于2.66亿元,即东源县每年发行的市政债券的规模控制在可担保财政收入的80%以下为宜。

3.结论

KMV模型是衡量企业信用违约概率的数理模型方法,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基于KMV模型对东源县市政债券的规模进行设计,并结合三次样条插值法对模型进行数值处理,预测出了2013年和2014年东源县地方政府市政收入债券的发行规模为分别为2.26亿元和2.66亿元,即东源县在未来两年市政债券的发行规模不能够超过这些数值,否则有可能出现地方政府违约风险。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参考文献

[1] Brennan.Geoffrey and James.M.Buchanan.The Power to Tax: Analytical Foundations of a Fiscal Constitution.[J].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45.

[2] Ligang Li, Shaoqiang Chen, Should Chinese Local Governments Be Allowed to Issue Bonds, China & World Eeonomy, 2005(1):47-65.

[3] EpsteinL.G., Chen2.AmbigUity, risk and asset returns in continuous time[J].Eeonometriea, 2002, 70:1403-1443.

[4] 孟国强, 王珊珊.发行地方债存在的风险及其防范对策[J].财经与管理, 2009(18).

[5] 张宪东.地方债发行的作用和风险控制[J].社会发展, 2010(8)

[6] 邹焕聪.地方政府债券的宏观调控风险及其防范机制构建[J].商业时代,2011(7).

[7] 王劲松.地方政府债券发行中的风险及防范措施[J].经济研究参考, 2009(25).

[8] 刘尚希, 赵晓静: 中国: 市政收益债券的风险与防范[J].管理世界, 2005(3).

债券市场风险分析范文6

关键词:短期融资;短期融资券;风险分析;风险控制

作者简介:杨大楷(1949- ),男,重庆市人,上海财经大学投资学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投融资理论与政策研究;蔡锦涛(1978- ),男,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管理与经济学院博士生。

中图分类号:F83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8)06-0142-04

收稿日期:2008-08-20

2005年5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了《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以及《短期融资券承销协议》、《短期融资券信息披露规程》两个配套文件,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向合格机构投资者发行短期融资债券。非金融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短期融资券,不仅是我国融资方式的重大突破,更是加强企业融资服务和完善货币市场建设的一项重大金融创新。但是2006年以前短期融资券市场风险意识较弱,如不同主体发行利率呈现利率趋同的情况。2006年7月24日“福禧事件”的发生给急速扩张的短期融资券敲响了警钟,使得市场各方面普遍关注短期融资券存在的风险问题。因此,如何规范市场行为,完善既定制度,加强短期融资券的风险控制成了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表1)。

一、文献综述

短期融资券作为一种无担保的信用债券,信用风险是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核心问题,也是目前短期融资券市场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因此较多的研究侧重于短期融资券的信用风险。欧洲金融市场协会(ACI,2002)在《欧洲短期商业票据市场发展建议》中,针对短期融资券的市场风险,从信息披露、市场组织、财政调控、欧洲央行资质、结算与清算、立法等方面提出了控制风险的建议。David Doran(2006)认为,通过对欧美短期融资债券市场的比较,提出了短期债券与货币市场工具整合,以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化解市场风险促进市场稳定的观点。Erik Banks(2003)则针对短期融资券风险理念、治理构架、风险确认、风险量化、风险管理问题的研究,认为确认流动性、财务杠杆比率、融资、风险暴露之间的联系至关重要。因此,设计、制订明晰的权限、责任和预期的风险危机管理方案,必须满足快速执行的需要。

在我国,短期融资券作为一种新的金融工具,如何对它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与控制在国内尚属起步阶段。李立民(2006)从短期融资券产生的背景和理论基础入手,对短期融资券的风险构成从信用风险、金融风险、评级风险、利率风险、信息披露不完善而引发的道德风险5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化解和规避风险的对策。而李红、戴鸿(2006)认为,短期融资券已经成为上市公司融资的又一个重要渠道,分析得出股权分制改革、宏观调控和节约成本等是上市公司偏好短期券融资的主要原因。发行短期融资券既面临包括了偿付风险与财务杠杆风险两方面内容的财务风险,同时,又面临包括短期债券市场的系统信用风险与自身信用风险两方面的信用风险。周好文、王蕾(2006)指出,由于我国企业短期融资券在发行与流通中出现的银行优质客户的流失、银行作为承销商所承担的信用风险增加,以及短期融资券市场投资主体多元化程度较差等原因,使得短期融资券无法实现缓释银行信用风险的功能,因此,企业短期融资券给银行带来的影响是双重的,只有不断完善企业短期融资券的发行程序与市场发达程度,才能降低其对银行造成的负面效应。而周子元、邓雁(2007)通过对12家发行短期融资券的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分析其违约距离和短期融资券风险溢价的关系,发现两者有负相关关系。违约距离比信用评级能提供更多的关于风险溢价的信息,但不能完全解释风险溢价。孙克、冯宗宪(2007)对我国短期融资券市场的现状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采用了虚拟变量回归方法检验不同待偿期限短期融资券的信用差价的差异性,建立了短期融资信用差价期限结构,发现了短期融资券的信用价差曲线是向上倾斜的。进而,统计分析现有各个待偿期限的短期融资券的信用差价分布,认为短期融资券市场蕴藏较大的信用风险。

二、我国短期融资券的风险分析

在金融体系中,风险和收益总是相伴而生。短期融资券在带来新的机会和收益的同时,也会引起显著或潜在的风险。我国目前短期融资券主要存在下列风险: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即违约风险,就是债务人无法按时偿还债务的风险。在国际风险管理领域,信用风险被定义为:在某一给定时间段内可获得一笔收益预期实现的可能性。信用风险是短期融资券市场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核心问题,也是目前短期融资券市场最突出的一个问题。产生信用风险的因素主要是:企业治理结构不规范,违规成本低,与企业财务状况紧密相连的风险提示处于空白阶段。部分企业为达到低成本融资目的,对所披露的财务数据、经营情况资料进行一定的修饰,从而增加了短期融资券的信用风险。另一方面,在强制信用评级的要求下,企业可能为了降低发行成本或提高信用等级而聘用评级标准不严格的评级机构,从而不但掩盖了风险,也降低了信用评级机构的公信力。

(二)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主要是针对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而言的。它是指当债务提取突然增加,有可能迫使机构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以较低的价格出售资产。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流动性风险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为兑付风险,是由于金融机构负债持有者要求兑现或提取其金融债权所引起的。第二种为承诺风险,是由于金融机构表外承诺的持有者要求执行承诺而引起的――此时的贷款承诺成为了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中的一项资产。短期融资券的推出,使流动性风险按其分类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表象。

一是银行自销自买短期融资券的行为,很容易导致兑付风险的产生。一旦个别发行主体出现兑付风险,必然引发投资机构对于相同信用等级短期融资券资质产生质疑,从而引发大范围抛售,致使银行等金融机构持有的短期融资券价值迅速下降。若恰逢负债持有者要求兑现或提取大额的金融债权,而银行又将短期融资券作为调节流动性的重要工具时,必然引致银行体系流动性风险的产生。

二是隐性担保蕴含的风险,即承诺风险。短期融资券是无担保信用债券,不少企业为了顺利发行,将银行授信额度作为提高债务偿还能力的条件,主承销银行出于自身利益需要也不得不提供隐性担保。一旦出现违约风险,银行和企业为了维护双方各自形象和关系,就将流动资金贷款作为企业偿

债能力的一个重要保障,导致本应分散化的信用风险仍然集中在银行,若此时银行出现严重的资金短缺,那么承诺风险将显现出来。

在我国,截至2006年5月22日,共有157只企业短期融资券发行,总量达2 532亿元。6月底,商业银行的短期融资券持仓量占其总托管量的63%,而保险公司只有9%,基金公司是17.8%。因此,对短期融资券信用风险程的控制度将直接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也将最终影响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

(三)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当利率发生变化时,投资者除了有可能受到再融资或再投资的影响之外,还面临着市场价值或现值的不确定性。短期融资券所面临的利率风险按其主体不同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对投资者而言,其风险变现为市场价值或现值的不确定性对其投资收益的影响。二是对发行者而言,则是指当利率发生变化时,对其再投资、再融资的影响。

从投资者的角度看,若短期融资券市场利率处于持续上升势态,那么原先已经发行的短期融资券二级市场的价格将会下跌,投资者若在二级市场抛售短期融资券就有可能承担投资损失,避免损失的唯一办法只有继续持有原有的短期融资券直到到期为止。此时,短期融资券对于投资者而言就失去了作为流动性管理工具的功能。2006年随着短期融资券利率的不断攀升,一些过去发行的低利率的短期融资券成了金融机构手中的鸡肋,为了避免损失,投资者不得不将其持有到期后再兑现,如遇资金短缺只能折价卖出,承担投资损失。

从发行者角度看,自2005年底以来,短期融资券发行利率呈现分化迹象,发行利率出现较大幅度攀升,特别是2005年7月底的福禧事件发生之后,短期融资券的发行利率迅速上扬,尤其是民营企业发行的短期融资券,其发行利率已接近一年期的优惠贷款利率。

(四)评级风险

评级风险是指信用评级服务专业机构对评级对象不公正的信用评级,而隐藏了潜在的有可能造成的信用缺失、市场混乱无序乃至发生经济危机的现象。

一是评级缺乏时效。虽然评级公司都做了后续信用评级安排,但时至今日尚无一只融资权被跟踪评级,致使短期融资券发行时的评级终身化。

二是评级手段滞后。现有评级方法大多采用类似长期债券的评级方法,主要关注行业状况、发展趋势、行业风险及发行人财务状况等中长期指标,没有体现短期融资券的特殊性。对发行人的资产流动性、财务弹性等短期财务指标和债券的偿债保障措施并未给予特殊关注。

三是评级标准不统一。目前企业短期融资券评级尚没有相关统一指标,且一些发债企业既缺乏历史数据,又缺乏参照系,给评级公司开展短期融资券项目信用评级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四是监管主体缺位。目前《企业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并未涉及对评级机构如何进行监管,导致在目前违规成本较低的情况下,信用评级机构可能与主承销商、注册会计师合谋,使评级结果难以真实反映企业状况。

三、国外短期融资券风险控制方法和经验

(一)美国商业票据市场

美国商业票据市场发展较早,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最初发行商业票据的是各类工商企业,通过证券经纪人发行。而购买者多为资金充裕的商业银行。到了19世纪,经纪人开始经营商业票据的自营业务,通过向银行借入资金买人票据,再以更高的价格卖出去,以赚取利差。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快速发展,金融机构也开始进入市场发行商业票据。20世纪60年代以后,票据市场进一步繁荣,使美国的商业票据市场成为全球市场最发达的地区,商业票据余额占到全球商业票据市场余额的近70%。从欧元市场来看,以美元为面值的商业票据市场余额占到商业票据余额的86%,并成为美国最主要的货币市场工具。美国商业票据市场的繁荣离不开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目前美国风险管理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评级机制。1970年宾州中央铁路爆发8200万美元商业票据违约事件之后,几乎所有的商业票据开始都从一家或更多的评级机构获得评级。目前主要的3家信用评级公司是穆迪投资服务公司、标准普尔公司和惠誉投资公司。评级机构通过广泛多样的信息对发行人的违约风险进行评估、分析,在很大程度上基于企业过去项目运作结果和融资结构。一般而言,评级较高的发行人平均盈利比评级较低的发行人高,而且,较高信誉级别的发行人的融资负担较小、负债率较低。在美国,信誉最高的票据必须有两家评级机构对拟要发行的商业票据给予最高级别的评级。如果只有一家公司给予最高级别的评级或者两家公司给予次高评级,则该票据是二级票据,在发行时不得不向投资者支付更高的利率。

二是流动性支持。为了支付全部或部分到期的商业票据、还清其他短期贷款,商业票据的发行人希望能够随时获得现金。这些资金或者来源于他们自己的现金储备、或者从银行获得信用贷款。评级机构要求企业出具短期流动性证明,否则不对其评级。最高级别的发行人可以持有商业票据发行量的50%的流动性支持,但是低于A1/P1的企业必须持有100%的资金支持。

三是信用增级。要获得一个商业票据的评级就需要获得信用额度的支持,评级机构不会为潜在信用的发行人提高信用级别。但是发行人可以通过选择一种信用增级的方法大幅度提高其票据的信用等级。这些信用增级的方法可以在发行人不能偿付到期票据时,安排其他机构偿付,以减少违约风险,信用增级和信用额度支持的不同之处在于信用增级提供的是一种资金支持的保证,不能用做提现。其方法包括售出应收账款的企业担保、银行信用证、保险债券等。

四是市场监管严格。早期由于商业票据市场违约事件很少发生,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管条例中很少涉及商业票据的条款。随着1970年宾州中央铁路8200万美元的商业票据违约,保护商业票据投资者的权益开始受到各方的重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大面积违约事件的发生,则进一步推动了监管框架的形成。美国1991年2月通过了对1940年投资公司法第2a-7款的修订。受到该条款的限制,货币市场共同基金作为商业票据的最大持有者,仅能持有P-1或P-2级别的商业票据,并且这些基金持有的P-2级别的商业票据不能超过总资产的5%。这些严格的规定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低信用级别票据的发行,保证了商业票据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韩国企业债市场

自1963年韩国发行第一只企业债以来,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公共和私人部门仍然过度信赖国外银行贷款,而不是通过债券融资。20世纪70年代的韩国政府采用建立信托投资公司、鼓励养老基金和保险基金入市的方式来创造一个坚实的投资者群体,同时采取保证净收益的方法鼓励投资者参与债券市场。目前,韩国企业债市场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二级市场。韩国企业债市场的风险方法和经验主要有:

一是公司治理和政府监管相结合。1997年以后,企业债

券市场面临结构性调整,为了灌输透明度和可信度理念,一些新的准则和管理规定被引入公司领域。要求有统一的财务报表、独立的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和强力的审计及信息披露体系,少数股东的权利得到加强。由于意识到政府直接控制的危害并重建债券市场的基础设施,韩国政府重新将其职能定位于审慎的管理者和监管者,并且合并了几个原来独立的行政机构以利于提高监管效率。为确保金融体系的健康运行,银行监管机构得以改进,建立了前瞻性标准,设置了更加严格的贷款分类标准和计提准备金标准。为了加强固定收益工具的透明度和刺激二级市场,政府2000年7月引入了要求机构投资人持有的债券资产组合按照市值计算的会计准则。结果,基金管理人必须在不同基金间不断调整债券损益。此外,私人债券定价机构也在2000年出现,以弥补市值计价法的不足。

二是提高信用水平。一方面,政府通过修改法律鼓励资产支持证券的发展。韩国政府在1998年通过了《资产证券化法》,该法案清除了许多制约资产支持证券发展的法律和管制障碍,同时简化了交易实施的特定程序。在此基础上1999年通过了抵押资产证券化法案。另一方面,政府设计了一级市场债券抵押债务和贷款抵押债务,以便在大宇危机后帮助那些难以达到发债信用等级的中小企业发行债券。不仅如此,政府还在一级市场债券抵押债务中结合了部分韩国信用担保基金或韩国科技信用担保基金的担保。同时,韩国政府还通过对国内信用评级体系的改善对国内企业债市场的风险管理。

四、我国短期融资券市场风险控制的建议

短期融资券的发行和流通涉及到评级机构、发行主体、承销商、担保机构等多个市场主体,因此对短期融资券的风险控制也应当从多方面、多角度地考虑。

(一)对所有市场参与主体的建议

一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快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程,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通过一套正式或非正式、内部或外部的制度或机制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化,从而维护公司各方面的利益。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提高企业在发券、投资、风险控制、财务管理和风险承担方面的自我约束力,有效地降低短期融资券的市场风险。

二是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是整个机构内各个层次的业务单位、各种风险的通盘管理。企业要建立整个企业范围内的风险管理体系,不仅必须懂得如何把所面对的风险统筹起来进行综合考虑,还要明确纳入风险管理的控制范围。企业在进行全面风险管理时需要在企业高层的参与下,部门间要加强风险管理的协调,风险管理的工作必须具有连续性,同时要扩大视野、全方位的把企业所有可能遇到的风险和机会都考虑进去。

(二)对不同市场参与主体的建议

各个市场主体对短期融资券的风险管理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各个主体通过各种风险防范措施有效控制主体内部的风险;另一方面各个主体间通过相互合作和监督减小市场其他主体的风险,从而提高融资券市场的整体抗风险能力。以下就分别针对各个主体如何进行风险管理提出一些建议:

一是评级机构。提高评级机构信用评级质量,提高行业的整体素质。评级机构的公正性、其采用的评级制度的合理性及评级结果的公正性大都成为短期融资券风险控制的基石。高水准的业务水平、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规范的行业自律体系都是提高信用机构评级质量的必要条件。

二是发行主体。短期融资券的品质是由发行主体的信誉、实力所决定的。目前我国短期融资券的发行主体主要是国有及国有控股的大型企业和部分民营企业。为了提高发行主体的实力,除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全面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外,确定合理的融资策略以及建立有效的现金管理制度,才能发行高品质的短期融资券,从而从根本上控制短期融资券的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

三是承销机构。我国目前承销商承销融资券,可以采用代销、余额包销或者全额包销三种方式。对于承销商而言,采取后两种方式承销如果短期融资券的品种不好、风险较大的话,就有可能引发流动性风险。因此,对于承销商而言在承销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做好发行品种的甑选工作,合理选择承销品种,同时还需要选择合理的承销方式,为了避免风险可选择代销的方式。此外,承销机构还应该提高风险定价的能力,和发行人共同制定合理的短期融资券价格,保证发行的顺利进行。

四是担保机构。我国短期融资券市场的担保方现在均为主承销银行,为了避免流动性风险中的隐性担保蕴含的风险,担保机构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是建立规范风险决策程序,按风险程序操作,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其次对每笔担保业务进行风险控制;再次是合理设计担保组合,通过风险管理技术进一步分散风险。

五是投资机构。作为短期融资券的投资者,要增强风险意识,并根据自身情况建立短期融资券档案,以加强对发券企业进行全面的了解,对发行风险和预防风险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定期了解发券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监督发券企业做好信息披露工作,维护自身及其他投资者的权益。

六是政府和监管机构。对于政府及监管机构而言,建立制度化的监管合作框架是确保短期融资券市场低风险的有效措施。政府对各方的制度监管可以包括以下方面:规范发展第三方信用评级,强化信用评级机构对发行主体的监控;建立对发行主体的市场约束机制,严格信息披露制度,强调信息披露不实的责任;细化主承销商负责制;扩大机构投资者群体,提高机构投资者的持券等级;营造社会舆论监督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