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绩效管理知识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绩效管理知识培训范文1
1、建立职教师资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具有的重要意义
实际上,信息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通过信息的有效利用而对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存储、传播等的一项工作,并且还对这一列工作加以正确的指导、计划以及组织,不仅涵盖了信息及其载体等资源管理,同时,还涵盖了工作与事业管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无论在生产力的发展中,还是在社会的进步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非常有必要加强对职教师资培训工作的信息管理,构建一套信息管理网络化的系统,这不仅是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需求,还是职教师资培训管理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的必然途径。
1.1职教师资培训部门科学决策以及改进工作的内在要求
要想使得职教师资培训工作开展的更深入,除了需要各个培训地点要将培训模式进一步创新外,同时还需要有关部门及工作人员积极的领导和作出科学的决策。而科学决策的制定主要是根据采集和掌握的相关数据,不断的统计、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培训工作中的诸多信息,比如学员信息、培训情况信息等均为科学决策与改进工作过程中需要掌握的数据。建立职教师资培训信息管理系统,能够让培训机构结合实际需求,及时的处理培训管理工作过程中不断积累下来的数据,并将其进行横向、纵向以及综合性的统计,有利于管理中重要决策的制定,使得职教师资培训工作更加的完善。按照这些信息,能够对培训效果全面的了解,不仅使得今后中培训工作的针对性进一步加强,同时还能及时的了解现行培训工作存在的不足,总结经验,将其进一步的改进与完善。
1.2进一步规范师资培训,确保管理效率及质量
当前,职教师资培训规模在不断的扩大,培训学员数量也越来越多,培训形式呈现出了多样化,培训管理工作在具有明显的特色性的同时,也使其日渐趋于复杂性。由于信息需求具有广泛性及及时准确性的特点,因此,对管理的要求不断提高。应采用先进与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这对管理的效率和质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它还是管理水平的关键性标志,所以,将传统的管理方式摒弃,科学的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对职教师资培训工作进行统一的、有序的管理。构建职教师资培训信息管理系统能够使得复杂的管理工作变得条理化以及规范化,保证了管理的效率与质量,这样一来,整个管理过程就会更加的科学与规范。比如,为了对每一年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情况充分的掌握与了解,以此为国家级培训财政拨款与制定下一年培训计划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教育部职成司规定各个培训地要将当年培训学员的信息进行上报,具体上报的内容有学员的姓名、所在地以及工作单位等。构建职教师资培训信息系统可以将每一年参加培训学员的信息进行储存。
2、职教师资培训信息管理系统的效能
2.1决策性
在管理工作中,决策属于一项关键性的内容,还是信息系统管理中的重要功能。而决策主要是针对今后中的行动而进行编制的一个过程。所以,在开展职教师资培训工作决策时,必须对外部环境及预设受训教育者的培训需求进行深入的分析,对现阶段培训的整体情况全面的了解,正确的判断未来变化与发展。决策的正确性虽然与决策者的价值观念及追求目标相联系,但一套准确的数据才是确保预测与决策准确性的基本前提。比如,在对培训计划与目标制定过程中,可以充分的利用职教师资培训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培训效果评估以及反馈管理子系统,实时的跟踪培训学员的知识应用情况,收集培训学员的诸多信息,具体有培训学员对培训效果的评价、看法以及建议,同时还要对培训学员的实际培训需求全面的了解,总结培训经验,从而提供重要的数据给培训工作管理人员,以帮助他们做出科学正确的决策。
2.2控制性
实际管理时,要想确保整个工作可以按照规定计划顺利的开展,前提条件就是要根据相应的规章标准对工作进程、工作状况全面的考核与检查,以对情况进行及时的了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就是控制。控制功能的发挥需要在掌握相应信息的基础上才能有效的发挥。培训学员基本信息、培训工作人员信息等一系列的功能模块不仅可以让管理者对培训工作的最新情况全面的了解,同时还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职教师资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就是利用全面准确的信息,进行及时的反馈,以实现有效的控制目标。
2.3组织性
实际上,组织属于一项分工行为,同时还是一项协作行为,是确保管理功能与管理目标发挥、实现的基础保证。对于信息管理工作,必须要构建一套有效的组织机构,并明确各个部门及岗位各自承担的责任。职教师资培训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不仅要分工明确,而且还要良好的合作,彼此间配合,让所有活动都在培训总目标的基础上开展,从而将管理的组织功能全面的发挥。
3、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本文主要基于当前时期下职教师资的基本现状,对职教师资培训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以及效能进行深入地分析与研究,旨在为提高职教师资力量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绩效管理知识培训范文2
关键词:急诊护士;群体性伤害;救治能力;培训效果
灾难一直伴随着人类历史,早期以自然灾难为主,近代文明以来人为造成灾难逐渐增多[1]。在面临各种突发或灾难性事件的威胁和挑战时,迫切需要迅速有效的紧急救援,而急诊护士是医疗救援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群体伤害救援应对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训练一支具有反应迅速,医学理论基础扎实,专业信念坚强,技术精堪,高实践水平的急救专科人才队伍[2],显得十分重要。本文通过2012年1月~12月对本科的护理人员进行了系统、全面、规范化的培训效果观察,急诊护士应急救治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我院急诊科配备护士14人,其中主管护师4人,护师4人,护士6人,均毕业于护理专业的大、中院校,全部接受过一般的护理专业训练。从事急诊护理工作长短不一,最长17年,有1人最短6个月,有1人,其他的从事急救工作在1~10年,均没有接受过专业、系统、规范的急诊专科培训,护士的理论水平和急救技能参差不齐。有2人未参加过大批量群体性伤害的救治工作,不熟悉群体性伤害的抢救流程。
2 对急诊科护士进行群体性伤害救治能力培训的必要性
突发性群体性伤害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交通事故、工伤、自然灾害、爆炸以及群体斗殴等引起的大宗伤员伤亡。如何提高发生后的救援能力,保障伤员的生命安全,使伤害的程度降到最小,成为广大急救工作者当前最迫切、最需要关注的问题。而急诊护理是可以体现用最小的数据、最短的时间和最佳的技能来挽救患者的生命、减少患者的痛苦的艺术[3]。因此注重对急诊护士的应急意识及救治能力的培养,使急诊护士具备应对群体性事故的快速反应能力和熟练的业务技能、科学的急救理念、扎实、全面的医疗护理能力,才能实现成功、有效的救治。
3 加强急诊护士应对群体性伤害事件的救治能力的培训
3.1培训目标强化急救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培训,定期开展模拟演练训练,使护士牢固掌握大批量伤员的救治技巧。急诊护士由于平时应对群体群伤的救治实践机会少,容易导致对一些知识及急救技术的遗忘和生疏, 提示牢固掌握各种群体性、灾害救治知识不仅从日常抢救工作中积累还要通过不断学习获得和巩固。因此,对于群体性灾害事件救治知识的学习应与平时的培训相结合,关键时刻才能有效应对。
3.2培训方法
3.2.1注重急救基础理论知识培训 ①对群体性伤害事件的定义、种类、特点及救治技巧培训和学习,增强急诊护士对群体性伤害事件的认识。②现场救治知识:包括护士的主要任务、伤情判断、检伤分类、伤员转运、登记统计、汇报程序等,增强急诊护士的现场救治能力。③急症护理知识:包括各类复合性损伤、烧伤、多器官功能障碍、颅脑外伤、骨折、休克、 挤压综合症等,增强急诊护士的急症护理知识。④大批量伤员的救治知识:掌握成批伤员的抢救流程,才能使成批伤员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⑤自我保护知识:现场的救治原则是"先自救,后救人"。先做好自我防护工作,才能更好救治伤员。⑥做好现场伤员的心理疏导工作。
3.2.2 强化专业理论知识培训①组织护理人员参加医务科及护理部举办的急救技能培训及考核。如心肺脑复苏术、气管插管及气道维护技术等。②每月1 次业务学习,由护师以上职称的人员授课,均采用多媒体形式授课,内容涉及急救护理各个方面,如:专科病、常见病护理、各种创伤急救、急性脏器功能 衰竭的急救与处理、急诊护患沟通交流技巧、急诊常见法律问题和防范措施;常见急救技术,如基础生命支持、气道的建立及维护、急救监护技术、急救仪器参数的设置、调节与报警处理、除颤术、洗胃术等;③每月进行一次护理业务查房,通过本月抢救的疑难、复杂的病例进行分析、讨论,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的方式,加深了护理人员掌握该病的急救及处理方法。采取计划学习与随机学习相结合,根据平时急危重症的抢救情况随机提问相关的急救知识,每周制定几道题,供晨会提问,题目以小精、实用性为原则,让护士在临床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从而提升自己的综合救治能力。
3.2.3 加强各种抢救设备使用操作培训制定每周操作示范及考核制度,每周进行一种抢救设备的使用及基本操作示范,由护长或高年资的护士随之抽考,不过关者督促其加强训练,要求人人掌握使用方法。尽量安排年轻的护士担任操作示范,然后大家点评存在不足之处,相互学习。通过反复训练,既锻炼年轻护士的胆量和表达能力,又使全科护士的急救技能、操作技能得到持续地巩固和提高。
3.2.4制定各种应急抢救预案及急救流程急诊科是发现和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重要部门[4]。完善的应急抢救预案,规范、程序化的急救流程是成功救治成批伤员的关键,在护理人员的培训中加强对突发事件、成批伤病员的抢救程序及技术的培训,以便遇到类似抢救能沉着应战,忙而不乱。
3.2.5强化演练,提升护理人员救援应急能力突发性是突然发性的,不可预测的,涉及的伤员较多,处理起来比较混乱,要想在突发事件中发挥最佳的救护技能挽救患者的生命。只有在长期反复的演练中才能确保预案在启动时顺利实施,通过经常性摸拟演练,强化急诊救护观念,提高急救人员的规范应急、应变能力。情景摸拟演练的方法:定期组织大型仿真急救演习,设置不同应急救援现场可能发生的场景进行摸拟演练,让参训者身临其境,完成各项实际操作,熟练掌握各种急救技术,培养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断准确的应急处理能力,从而实现及时、妥善、有效的救治群体性外伤人员。①在进行突发性群体伤害救治演练中应熟练掌握急诊急救区域划分要求,即红区为病情危重、生命体征明显不稳定、危及生命的重症患者;黄区为病情严重,症状显著需立即处理的患者;绿区9为生命体征平稳、症状不重的患者。②所有参与抢救的护士由急诊科护士长统一指挥,具体分工:急救业务能力强的护士在红区;急诊本科室护士在黄区;外来援助护士协助急诊科护士在绿区。③每个抢救区域均安排有本科室责任心强、 经验丰富的护士负责管理各项抢救措施的实施。④由护士长事先设定模拟急救场景和内容,选派5名护士分别扮演以上不同区域的角色:A护士由资深的业务骨干担任,负责预检分诊组的管理及指挥工作,当突发事件发生后,要询问了解:事故发生地点,事故的性质,受伤人数,轻伤、重伤人数到达时间,同时汇报主管领导和主管部门,启动应急预案。伤员到达医院,预诊分诊医生、护士负责对患者进行分检;在短时间内迅速评估病情,准确分检,标志明确,分类救护。B护士负责急救组:根据分检结果,红色标志的患者放置抢救室,抢救护士采取各项急救护理措施,开放呼吸通道、静脉通道、吸痰、给氧、气管插管、监测生命体征等。开放绿色通道,竭尽全力使伤病员得到最好的救治。C护士所在组负责后勤、物资、联络及患者的转运、护送检查等工作,准备充足的急救常用的抢救药品、物品调集平车轮椅等搬运工惧,当储备的抢救设备和药品不能满足需要,汇报院总值班调配;D护士负责治疗护理工作组:负责输液、监测生命征、清创、包扎、记录、执行医嘱,维持秩序,观察病情,心理护理等。各角色要明确分工协同完成,指挥准确、得力,配合默契。演练结束进行总结,提出各自的指导意见,最后由护长进行全面点评。模拟演练提高了护士心理素质和协同能力及应对灾难事件的救援能力。
4 结果
14名护士培训后专业理论考核、急救技能的操作考核、综合应急能力考核见表1。
5 讨论
5.1当急性群体性伤害事件发生以后,成批伤员短时间内到医院就诊,因其突发性强、伤员数量多、伤情复杂、伤势严重,故对医院内的应急救护系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5]。发生急诊群体性伤害事件如何有序、高效、安全地收治成批伤员,一直是医院面临的难题[6]。因此,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是确保对各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快速、畅通、便捷、高效的前提,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指南和依据.加强对应急处理预案的演练,是应急处理预案启动时,能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则胜的保证[7]。
5.2 加强护士的业务培训及应急意识的培养急诊护士有如军队的"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平时应居安思危,加强急救技能及理论知识的培训,注重对护士的应急意识、急救情商的培养。如模拟情景演练等,培养一支反应灵敏、训练有素、业务过硬的急救护理队伍是应对突发大批量伤害事件的有力保障。
5.3加强与相关科室之间的协作是应对群体性伤害事件的有力保障。取得医院相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才能保证急救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孙海晨,王一镗.灾难救援的人道理念[J].中国急救医学2013.33(1):95-96.
[2]谢少清,朱禧庆,朱娟,等.论急诊专科护士的职能定位及发展[J].现代护理,2006,12(28):2663-2665
[3]张亚卓.我国急诊护理的现状与展望[J].中华护理杂志,2005,21(12):52-53
[4]林绍鹏,林佩仪,江慧琳,等.城市群体性伤害事件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急救医学2013。33(5):424-428
[5]林佩仪,江慧琳,许松青,等.群体伤害事件原因及特点的分析[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07,12(5):359-361。
绩效管理知识培训范文3
1.打造以绩效为导向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对员工的行为具有引导和牵引作用,对保障绩效管理的实施和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企业首先要从组织层面打造以绩效为导向的企业文化,利用绩效文化的激励和约束作用,使整个企业从上到下都认识到绩效管理既是帮助企业实现高水平绩效、提供高质量绩效的有效工具,又是为员工提供公平、健康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的合理方式,从而使高层到各级主管到基础员工都真正理解绩效管理的内涵,积极参与执行绩效管理。
2.认清绩效管理和绩效考核的差异在某种程度上而言,绩效管理经常被理解为绩效考核的延伸与拓展,甚至经常有人把两者等同,但两者之间其实有着很大的差异,首先,绩效考核只是绩效管理中的一个环节,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循环系统,包括绩效计划、辅导沟通、考核评估及反馈应用等;其次,绩效考核侧重点为评价与判断,而绩效管理则侧重于未来提升;再次,绩效考核只是特定时间或者阶段开展的活动,而绩效管理贯穿于企业管理活动全过程;最后,绩效考核注重事后评估,而绩效管理则包含事前计划、期中沟通、事后反馈等。
3.优化绩效管理制度,强化培训企业推行绩效管理,先要从企业发展战略出发,结合自身企业文化的特点,选择适用的绩效管理工具,辅以相应的激励机制,建立相应的绩效管理制度,并不断优化。在推进前,要对高层管理人员、中层干部、各部门基础员工分别进行绩效管理知识培训,在推行过程中,各级主管要利用辅导沟通的机制对员工进行强化培训,并结合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应用反馈,把企业战略思想、发展目标、核心价值观、绩效文化等层层传递给员工,使之变成全体员工的自发行为,不断提高员工个人、团队、组织的绩效,加速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4.建立完善的沟通机制在绩效管理应用中,完善的沟通机制至关重要,制定绩效计划时,考核者与被考核者之间就绩效指标、目标值、考评方式上要充分沟通,确保计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在绩效执行过程中,各级主管应高度重视对下属的绩效沟通辅导,以确保员工能够有效达成目标,而不只是简单的事后考核;考核结果出来后,应及时反馈给员工,并进行有效沟通,以达到未来绩效改进提升的目的,同时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还应加强与其他部门主管间的沟通,把考核结果与人事调整、员工激励、培训开发等管理工作结合起来,强化绩效管理的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二、结束语
绩效管理知识培训范文4
【关键词】实施目标;绩效评估;现状;对策
引 言
当今社会,绩效管理已经成为众多企业、事业单位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重心和提高整体实力重要管理方法,属于事业单位的教育行业也无一另外的开始引进绩效管理理论进行教师工作的绩效管理,作为免费师范生的我们以后将成为一名教师。在走上教师岗位后,我们也将在绩效管理的模式下工作,故加深对教师绩效管理模式和教师绩效工资政策进行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是必要的,本文将论述笔者对教师工作绩效管理的一些认识和思考。
一、教师工作绩效管理的的主要内涵及其实施目标
1.教师工作绩效管理的主要内涵
教师工作绩效管理的主要内涵主要指学校各级管理者和教职工为了达到教育目标共同参与的工作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考核评价、绩效结果运用、绩效目标提升的持续循环过程,是学校行政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及基础性工作,是学校实现发展目标的有效管理工具。
2.教师工作绩效管理的实施目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对教育事业有了更多的关注,同时也有了更多的要求和期望。因此,如何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如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长足进步和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教育事业管理者需要关心和面对的问题。在实施教师工作绩效管理的过程中,应该积极促进和实现学校领导和教师之间的主动沟通与交流,尽量做到学校和教师两方面的有机结合以增强学校的向心力和提高教师对学校教育环境的满意程度,从而提高学校教育综合管理水平和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最终现实学校整体绩效的提高。
二、教师工作绩效管理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教师工作绩效考核的目标不明确
绩效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绩效指标的层层分解。目前教师工作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就有部分教育管理部门或学校领导在实施教师工作绩效管理的目标和定位上存在偏差。比如,没有将教育部门的总体目标转化为不同下级部门和不同活动的目标,或是没有将学校的总体目标有效转化为各学院或各年级的目标。从而造成了没有把总体目标有效分解到各部门、各学院和教师个人。以至于没有实现环环相扣,层层分解进而影响绩效目标的实现。如今部分学校对教师工作绩效的评估仅局限于通过各种考核来实现,因为大多数考核的标准、目的都不清晰明确,导致对教师工作绩效的评估常常流于形式而失去原有的意义。
2.教师工作绩效考核指标设计的量化程度不足
绩效管理指标的制定过程一般情况下是上级下达的模式。如果指标设计的合理性环节没有的足够的重视、对各种绩效考核指标的量化程度不够可能会导致教师为了完成各项指标通过绩效评估和考核而采取各种应对办法或是制定一切教学任务都仅仅围绕考核指标来进行,导致难以实现科学、合理的教学过程对学生造成无法弥补的影响和损失。在有些学校的教师工作绩效考核管理中,作为被考核方的教师在绩效计划、衡量标准的确定方面关注和参与不足,不能让被考核方即教师真正了解进行教师工作绩效考核的目的和意义,往往会让教师觉得对教师工作绩效的考核是一种监督和惩戒的手段,对教师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
3.教育部门对绩效管理培训的力度不够
在实际的教师工作绩效管理中,绩效考评不仅取决于系统本身的科学性与可靠性,还取决于评价者的评价能力,评价者的任何主观失误或是对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的认识误差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评价的准确性。当今很多开展教师工作绩效管理的学校中普遍存在着绩效管理体系的不完善,绩效考核人员的绩效管理知识欠缺等问题,这些都影响着教师工作绩效管理的正常有序开展。另外,教师工作绩效管理过程中也存在着对教师绩效管理知识的普及力度不够,对绩效考核的目的、意义等方面认识不足仅仅停留于只关心最终绩效考核结果也就是只关心其本身的实际利益。
三、如何完善教师工作绩效管理体系
1.建立和完善教师工作绩效管理体系
深化对绩效管理体系内涵的认识,结合教育行业的特点把教师工作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核管理等方面紧密联系、有机结合。各个学校应当结合本校教师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师工作绩效考核标准和教师教学任务。在进行教师工作绩效考核的过程中,把同一学科、同一级别的教师放在一起进行考核评估增加考核的可行性,做到不同层次不同教学岗位的教师有着不同的工作绩效管理指标和标准。应该要根据具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制定具体的考核内容提高教师工作绩效管理考核的可行性和科学性,促进教师工作绩效管理活动的成功开展。
2.充分运用教师工作绩效评估的结果
应该加强对教师工作绩效考核评估结果的运用,能够把考核评估结果作为确定教师奖金、职称评聘、晋升机会等名额的依据。通过这些考核评估结果可以发现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取得成绩和不足,有助于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对于考核成绩较好的教师,通过与其进行总结经验和交流探讨、互相学习改进和提高学校教师的整体教育教学水平。对于考核评估成绩不理想的教师,要帮助其找到原因并通过经验总结和自我分析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改进逐步提高教学质量。
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师工作绩效考核评估结果,有利于教师通过绩效考核评估结果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劣势进而进行保持优势和努力弥补劣势,实现教师个人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校整体实力的提升,有利于实现学校和教师利益和发展需求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付亚和,许玉林.绩效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卓越.公共部门绩效管理[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绩效管理知识培训范文5
所谓的绩效是指一个组织内部的人员通过勤劳劳动取得的工作结果。具体来说要包括工作结果、劳动效率,劳动行为和行为对组织内部总目标的实现影响程度等各项评价指标的综合结果。绩效管理即是以充分挖掘组织内部人员的劳动潜力和价值的干预活动为手段,最终达到组织战略目标的管理活动。绩效考核通常通过对组织内部人员日常职务工作进行观察,记录,评价,并通过一定的培养手段经行干预以提高组织内部人员对日常工作的实践能力。通过对组织内部人员的绩效考核还能评价一个成员对于组织内部事务的综合胜任能力,方便进行进一步有目的的培养。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的重要方式之一,不论组织采取什么绩效评价方法,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组织内部人员发挥更大的潜力,为组织本身创造更大的价值。
二、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绩效考核设计不合理
绩效考核体系设定的合理与否对于绩效管理的效果起着很大的作用。很多组织在进行绩效考核时对于不同考核对象,员工或者不同部门没有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和制定相关指标,甚至连部门和个人的绩效考核周期都一样。这导致了绩效考核的空泛,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还有些组织或企业在进行绩效考核时过分重视监督和控制组织内成员,导致组织内部人员缺乏创新性和主动性,丧失了绩效考核挖掘组织内部人员劳动潜力和价值,达到组织战略目标的作用。过分的对人员进行不合理的绩效管理常常会造成一个组织内部人员缺乏成就感,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导致组织内部人员对组织本身失去信心,削弱组织的凝聚力。一个向心力和凝聚力缺乏的组织或企业就更难说完成组织内部的战略目标了。
2.缺乏合理的结果运用体系
在一些组织内部,绩效考核结果缺乏沟通和反馈是一个常见问题。组织内部人员对于绩效考核结果只能被动接受,不仅无法在上下级之间或平级人员之间评论考核结果,甚至不能充分了解自己考核结果的具体细节。导致绩效考核失去了指导员工主动提升自我,修正和改进日常工作的作用。特别对于公务员来说,由于基本均等的薪酬制度。使得绩效考核结果无法实现和薪酬分配挂钩,使绩效考核从内容到结果都只是形式,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更谈不上提高绩效管理水平。3.缺少绩效管理体系培训一些组织在实施继绩效管理时通常只由上级做好相关绩效管理条例,由人力资源部门发文通知到全体人员,却没有对组织内部人员进行应有的培训和宣传教育。最后,虽然全体组织人员都知道了绩效管理的表面而并不理解这个绩效管理的内核。由于缺乏绩效管理的相关培训,造成的组织成员对绩效管理和绩效考核不认可,绩效管理流于形式。有些组织或企业虽然对内部成员进行了培训,但是大部分管理者只重视带来短期实际利益的技能培训,而忽视对于提高员工工作态度和价值观等等的绩效培训。
三、完善企业人员绩效管理的对策
1.完善绩效考核体制
公正、公开和公平是组织在实施绩效考核中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对于相关绩效考核指标的制定,管理人员要和相关涉及成员进行公开讨论,发挥集体的力量,集思广益。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组织内人员对绩效考核制度各项指标的理解和认可,并在实施中相互监督其公正性,公开性和公平性。对于不对象的绩效考核指标要具体详细,具有清晰的可行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尽量考虑到各种主观因素对绩效考核结果的影响以确保绩效考核的准确性。
2.完善配套制度
提高绩效管理的整体水平和实施效果需要制定完善相应的配套制度建设。例如绩效管理应用制度、组织文化和组织内部沟通制度和监督机制。为了保证绩效管理的客观性,组织内部还可以引入第三方评估制度,进一步确保绩效管理体系的完善性,高效性。
3.树立绩效管理理念
加大力度,在组织内全体人员中大力宣传绩效管理理念是提高组织内部人员对绩效管理认识的必然途径。要使“基于绩效而管理,基于绩效而发展”的观念深入到组织每个基层员工中去。杜绝组织内部人员对绩效管理的相关知识和考核指标认识模糊的现象。对组织的相关管理人员也要加强学习和培训,以此带动并帮助其他员工。对于一个组织,如果自身的管理人员都不能掌握绩效管理知识,就更谈不上去让更对的普通员工去认可绩效管理。要在组织内部形成相互沟通,相互学习的形势,让组织内全体人员都能参与到绩效管理的相关内容中去。
四、结语
绩效管理知识培训范文6
关键词:事业单位;绩效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一、引言
随着近年来事业单位的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原先许多事业单位在管理工作上行政性质浓厚,但都逐渐向现在的企业管理模式贴近,在这种大环境下,用工形式由原先的“金饭碗”向聘用制转化,随之而来的是系统化并且有效的管理形式,还要求从之前的简单的只管人事向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迈进。不过,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毕竟是新生的事物,使得我国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还面临诸多的不足和挑战,存在着各种问题,绩效管理的实际成效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制约了。完善目前的绩效管理体系,迎接这些挑战,并且寻求问题解决之道,提高绩效管理的实效,将成为深化事业单位绩效管理改革的重中之重。
二、事业单位绩效管理的发展及现状
我国事业单位绩效管理主要还是参考西方企业的绩效评估的主要研究结果,重点对国外成熟理论的本土化。我们需要不断创新,在充分结合了西方先进的管理思想和广泛借鉴和吸纳国外研究的基础上,还在实践和探索中前进,构建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国务院公布了自2014年7月1日开始施行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条例》指出,事业单位应根据岗位制定相应的合理的职责任务,要在全面考核工作人员的表现的情况下,重点考核其工作的绩效,同时还要听取组织的服务对象对工作人员的意见和评价,而这个考核结果将作为组织工作人员调岗、工资的涨调以及是否续签聘用合同的参考依据。《条例》还第一次提到,要事业单位工资制度中保证激励的同时也要提高其约束的效果,工资分配这方面,也应该注重不同组织自身的特点,要在工资中体现出每个工作人员的实际贡献。这也就意味着,以后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工资将会走上正常增长的道路,将和国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相适应。
三、事业单位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1.缺乏全面的理解,认识不够深刻。在现在的管理过程中,人们对绩效考核的意义和作用还没有完全的清楚的认识。许多事业单位现在仍然是以事为中心,而不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现在,很多组织领导者总是忙碌于处理一些琐碎的事务,而缺乏从宏观上注重组织文化的建设和员工工作积极性的调动。事业单位对于每一个工作的定位都应该清晰,如果因为定位模糊不清将带来工作选择上的模棱两可与左右摇摆,有些时候甚至还存在一些非常片面的理解,这必然会影响到一些工作的开展。更甚者经常是应付了事,导致绩效管理工作太过于形式化,这样不仅导致绩效管理的实际作用根本无法被发挥出来,还会导致整个组织工作效率低下,这与实行绩效管理的最初的目的产生了相反的作用。
2.指标体系欠科学,系统性不强。事业单位在改制时,绩效管理缺乏完整的管理,缺乏清晰的绩效目标,缺乏完整的管理层次,缺乏有效的有效的评估和管理指标,员工开展工作也难以实施,因此导致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还没有在事业单位中形成,从而使得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的实际效用大大减弱。一方面考核指标非常笼统,缺乏制定绩效标准的工作分析和岗位工作说明书,因此缺少具体的、可量化的指标;另一方面,岗位差异性不突出单位人员考核的标准没有和企业文化结合起来,指标过于刚性,缺乏创新,对于不同类型工作岗位的员工采用相同的评价标准,在专业技术型和管理型岗位之间的横向区分界限模糊,没有充分体现不同岗位的差异性。因此,在指标体系的考核与评价时弹性极大、过于粗放,等级区分不明显,难以形成统一的标准,主观性较强。
3.缺乏系统培训,实际操作性不强。对于评价来讲,虽然评价系统本身的科学性以及可靠性能够严重影响其评价的质量,但是评价者的评价能力对其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现在,许多事业单位缺乏绩效考核管理培训和咨询,不会对员工,尤其是对于员工中的管理者,很少实际去参与绩效管理知识的培训,并且,现在参与绩效考评的管理人员,如人事部门人员及各个部门的负责人,基本上都不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出身,也没有进行工作后的管理相关知识的学习和进修,对绩效管理的相关知识也只是略懂皮毛,并没有全面的认识,这样就容易产生绩效考评过程中的错误。造成在考核过程中由于管理者的误差以及对标准和指标的认知不清晰、定位不明确而影响了评价的准确性。
4.反馈渠道不畅通,缺乏必要的沟通。反馈和沟通本应该是绩效管理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贯穿于整个绩效管理的全过程。但是我国很多事业单位重视不够,甚至忽视了这一点。往往被许多人误解为绩效考核完成后绩效管理也相应的结束,因此没有做好后一阶段的绩效反馈与面谈,绩效指标确定过程缺乏充分的参与,执行过程缺乏有效反馈机制。绩效反馈的最终目的是使组织内部成员认识到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并重新制定发展规划,从而提高成员的工作效率,形成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缺少这一阶段,前期的企业战略分解,绩效考核将成为一句空话,所做的工作也将没有效果。
5.结果应用不全面,激励效果不明显。在进行绩效考核完成之后,为了让表现优秀的员工奖励,同时也给表现不好的员工起到激励的作用,绩效工资就应该跟员工的绩效的结果挂钩,以达到促进所有员工都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组织发展的目的。绩效的结果对组织问题的揭示和员工工作效率的提升等方面作用不大,绩效考核的作用一般只用于年度评选精神上的表彰人物和晋升等方面,这样使得一些没有晋升想法的员工对此完全没有积极性。同时,缺少员工对于绩效考核的反馈面谈,很多员工并没有意识到绩效管理在工作中的重要性,不仅如此,很多员工还不了解其他员工及领导对自己的评价,也找不到改进绩效的方法。
作者:廖凯莉 王柯懿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文法学院
参考文献:
[1]陆学艺,顾秀林.中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