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园文化规划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园文化规划设计范文1
关键词:环境景观设计 主题化 特色化 人性化 规范化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及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的建设已成为广州市人民政府督导室2011年的重要任务之一,创建特色校园也摆上工作日程,为此,如何使校园文化环境更有教育性、科学性、有特色,为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提供优美的环境和场所,对我们在进行新校园环境规划设计、老校园环境改造设计时提出了新的课题,让我们在进行规范化学校有关校园文化建设相关指标的验收时有更清晰的指引。
进行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督导评估期间,走进大大小小的中小学校园,我们都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像有百年办学历史的真光中学、古木参天的执信中学、宛如生态植物园的协和中学等能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校园可谓少之又少,究其缘由,也许有诸多方面,但校园环境的大众化、人文氛围的缺失使众多的校园无法给我们留下太多的记忆。
1.校园绿化景观主题化,特色化
绿化是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三化”的关键,是校园形象的主要构成要素。当我们提起武汉大学,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武大的樱花,在国内,我们要看樱花,我们会说去武大看;当我们进入华南师范大学石牌校区,我们会被淡淡飘来的玉兰花香陶醉,玉兰路、紫荆花路是校园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当我们走进广州市协和中学校园,郁郁葱葱的参天古木印入眼帘,各类乔木、灌木、地披植物和谐共生、循环再用的生态水系,整个校园就是一个植物物种丰富的生态园,是学生认识植物,养护植物的基地;说起从化,是温泉、广州的后花园、漫山梅雪等等。如此可见,植物和绿化也是彰显特色和地域性的有效手段。
目前校园绿化普遍状况是植物配置比较杂乱,没有根据不同的功能分区进行有针对性配植,缺乏主题化的景观点,基于此,我想我们的每间学校进行环境规划设计时,新校园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2-3种乔木作为主要的绿化树种,2-3个辅助树种,在这个基础上配植各色灌木花卉,或者说,校园的每个区域,如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都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植物配置,这样一来,校园的功能分区明确而富有高的识别性、观赏性和趣味性,并在此基础上加入学校的人文元素进行主题化的设计;老校园改造前要对原有的植物树木进行普查,找出特色和优势树种加以发扬和展现,通过移植、组合进行优化配置,衬托重点,丰富植物层次搭配,发掘学校的人文历史、文化内涵等结合绿化进行主题景观设计,由此来加强每间学校,或者说每个片区学校的校园环境特色。
2.校园绿化配置注意能体现季节变化交替
广州地区地处亚热带,植物物种丰富常绿,因此四季变化交替在植物上的体现并不明显。
目前多数学校校园的树种配植都以常绿的乔木为主,常绿是校园的常态,显得单调,植物语言不够丰富多姿。我们可以考虑适当配植一些冬季落叶的树种,如:小叶榄仁、大叶榕、鸡蛋花、小叶紫薇等,既可以在夏天提供纳凉的树荫以调节气候,也可以在相对寒冷的冬季保证足够的日照,能够让学生直观地体会植物在季节气候中的变化。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做一些园林景观和校园公共艺术小品、雕塑、园林建筑等来丰富校园文化氛围,如从化吕田中学,以革命红色老区为题材,开设以红色吕田革命精神、事迹为主线的校本教材和文化长廊建设,从学生的饱满、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我们可以感受的环境和教育结合潜移默化的力量。通过绿化景观改造,做到四季有花,有色彩变化,校园有飘香。这样,整个校园环境不仅是感受美、欣赏美的场所,也是学生学习植物学、种植学、生物学、气候学的大课堂、感受大自然变化、提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舒适怡人的空间环境,聚美,陶情。
3.校园公共设施完善提升,人性化
校园的公共设施是校园的家具,是一个校园的形象代表之一,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一个学校的校风和人文关怀进程,更是学校文明程度的体现。在评估验收进行校园巡视时我们可以发现,校园公共设施不够完善、布局不够合理、功能使用不够人性化是普遍的现象。很多校园要不缺少户外休闲的座椅,要不就是很多座椅成为摆设而没有学生去坐,究其缘由从大的层面讲这和公共设施缺少科学合理的规划布点有关系,小的层面说,如座椅的摆放位置、式样、座椅的材质不合理;校园缺少垃圾桶,对垃圾桶的布点和垃圾的组成缺乏分析导致学生有乱堆垃圾的行为,垃圾桶的周边本身就是卫生死角,很多垃圾桶设计对清洁维护工作造成许多的不便利。我们可以借“创文”的契机,率先在学校开展垃圾分类收集的宣传和教育,向中小学生普及讲文明、讲卫生、垃圾分类从我做起、从小做起的观念。学校是文明的窗口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育基地,更有必要争当排头兵。我们可以在校园设置分类装收垃圾的垃圾桶,树立垃圾分类指引标识牌,制定垃圾桶的布点规范(如:人员密集的活动场所、主干道等每隔20-30米一个,其他地方50米一个)。希望通过这些措施,以每个学生为点影响到家庭从而将垃圾分类收集的观念推广到整个市区。
增加校园的休闲座椅设置。学校是个交流互动学习的场所,学生的活动空间不仅仅是课室、图书室和运动场,整个校园更是无形学习、相互学习、师生交流的最好场所。座椅的形式和摆放的组合方式应充分考虑使用者的需求而避免流于形式;体育场周围也应适当增加座椅,一来可以为轮候的学生们提供休息的地方,二来运动需要观众,需要互动。设施的材质应该有针对性,如室外的座椅,和人接触的部分尽量使用实木,在广东高温多雨的气候中可以快速散去热气和消除积水,在寒冷的冬季也不会有石材和金属材质的冰冷感而多一份关怀和温暖,这也可以体现校园设施的人性化。
公共设施的设计不仅仅为了解决使用功能的问题,它还肩负着引导人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任务。
4.校园色彩的规范化
除了在植物绿化色彩方面特色化和个性化之外,学校应该有自己的色彩体系。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校徽等基本的CI系统(识别系统)的元素,现有的学校应该在这个基础上完善学校的CI系统的其他构成部分,如:校徽、校歌、校服、校训、标准色、辅助色、标准字体、工作卡、办公系列用品等,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校园色彩规范化的设计。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对学校的地面铺装(如铺设彩色水泥路面等),建筑物的外墙色彩,室内色彩进行规划设计,每间学校有自己的主色调和辅助色,并运用到各个功能分区(教学区、生活区、办公区、运动区等),把学校CI系统中的色彩要素融入并在校园环境中体现出来,以此来突出每间学校色彩个性化,这方面的工作可以结合校园翻新时逐步进行;新的校园进行规划设计的同时,应完成学校的CI设计,为校园的建筑室内外和校园硬质铺装的色彩配置提供依据。
5.小结
校园环境在广州市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督导验收指标体系中和学校管理、教育教学中的许多指标要求都有密切的关系。优美、安全、人性化、特色化的校园环境是开展各式校园文化活动的必备条件,也为提升审美水平、陶冶情趣、开发第二课堂、进行全面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
校园文化规划设计范文2
近些年,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决策的实施,为中国高等教育带来了大好的发展机遇,由此也引发了发展高校新校园建设的热潮。本文着重运用景观规划设计原理到校园规划设计的工作中,探索能够适应21世纪生态文明时代要求的景观型校园规划设计的思想,指导学校走“以人为本”的环境生态化,符合学校建设百年大计的新型景观型校园之路。
一、景观型校园规划设计综述
21世纪是回归自然的世纪,随着城市的进步,现代化交通的发展与城市地域不断扩张,加剧着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如大气、河川污染及热岛效应等不良现象接踵而来,人居环境矛盾突显。城市渐渐成为了钢筋混凝土的森林,人们渴望绿地、渴望森林、渴望回归自然,城市景观生态建设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校园作为城市的组成部分,同样重视景观生态建设,景观型校园规划设计已成为今后校园规划设计发展方向。
1.1校园规划设计的特点
校园是育人的环境,它应是积极向上、充满知识和趣味的室外大课堂。校园环境应寓教于绿、寓教于乐。它应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校园规划设计是要给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向上、和谐美丽的环境,使它既有视觉效果,又会使置身于此环境者产生心理联想,它尤如一个无声的课堂。在这大自然的课堂里,一花一草一木都孕育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有着高度的启迪感。它们对学生的道德、品格、修养无时无刻不在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校园中良好的教育环境、自然环境,能满足他们生理及心理上的要求,从而使学生心地平和、情感端正、使其个性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根据校园的具体情况将其划分成不同功能区,并发挥各自的作用,为师生服务。
1.2景观型校园特点
通过道路、建筑物、植物的合理规划布局,营造出生态环境优越的绿色网络体系,更适合师生的工作与学习。
(1)校园规划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
(2)校园道路系统完善,便捷,步行空间与非步行空间关系处理得当。
(3)建筑物尽量选用新型环保、节能无公害材料。
(4)校园内部绿化自成网络系统,具备自我调节、发展、循环的功能;绿化植物丰富多彩,力求做到四季有花,四季常青,达到以点带面的绿化效果。同时多采用对人体有益的植物,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
(5)生活服务娱乐设施齐全,方便师生购物与休闲。
(6)整个校园具备良好的采光通风条件。
(7)校园采取先进技术和严格、科学的管理方法,对校园内的空气、噪声污染、垃圾处理、污水排放等进行监控,污水、垃圾等有害物质的收集与处理符合国标。使校园内形成一个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学习、生活环境。
二、景观型校园规划设计的内容
2.1规划设计思想
通过环境景观布局,美化校园,装饰建筑,创造一个以静为主,具保健功能、净化空气功能,建筑自然生成的可持续发展的景观型校园[4],适合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良好自然生态环境景观场所。
2.2规划设计原则
(1)体现园林景观与生态保健相结合的原则。
充分利用具有生态保健功能的植物来提高环境质量,杀菌和净化空气,以利师生身心健康。
(2)体现景观型学校的原则。在布局上增设建筑和园林小品,强化校园的园林氛围;在绿化上以常绿树为主基调,适当穿插四季花卉,力求树木高低错落有致、疏密有序,形成优良的植物总体和局部效果,真正达到绿化、美化、净化、亮化、香化和静化,从而产生一种安静优雅的绿化格调。
(3)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作指导,尽可能进行乔灌草复式绿化,增加单位面积上的绿量,以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使其可持续发展。
(4)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结合的原则。做好平面绿化和景观并进行垂直绿化和布景,同时在一些建筑天台布置空中花园,组成一些立体图案,形成立体景观。
(5)以人为本的原则。生态景观规划上考虑以人为本,体现个性化:①空间组织与规划依据不同层次需要,组织不同的活动空间。②为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渴望,各种空间中设施的设置、材料质感的应用,景观的创造充分考虑人们钟情于自然的心理需求。③关注人的审美习惯,以园林山水布置景观,并赋予文化内涵的思想情感。④植物配置选用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保健植物,各种消除疲劳的芳香植物。
2.3规划理念
通过环境景观布局,美化校园,装饰建筑,创造一个以静为主,具有保健功能,净化空气功能,建筑自然生成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艺术式校园,适合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良好生态景观场所。
根据功能定位,景观规划设计的理念确定为:环境效益上追求大生态;绿化布置上追求大绿化;艺术构思上追求大景观。基本定位:“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四书•大学)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技能和方法。大学不仅提供用于传授知识的课堂,还必须提供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启发智力的场所。随着知识经济与网络时代的到来,现代教育已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大学的职能已有了新的内涵:综合教育治学场所;科技研发中心和综合发展实验室;社会文化和人文精神的艺术展示中心。
三、校园景观设计决定因素
3.1气候
气候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量,风速风向和日照时间,日照强度。气候是影响植物生长的自然环境。
3.2规划
规划有助于设计形式区别化的调查。中心区要求景观形式和特征持久耐用,并且具有纪念性意义。而学生宿舍区以宁静,安全,社区形象为特征,运动场和娱乐场按游戏和竞赛规则设定其大小布局,停车场可以按规定标出管理区和便利区。
3.3环境适应性
环境适应性同样重要,因此也是一个设计决定因素。设计树木和草坪都要考虑生态问题。草坪就是校园的象征。要避免使用单一树种,苗圃尽量多样化。
3.4校园的面积,布局与周围环境
比例,周围环境,面积,布局是重要的校园景观设计因素。校园景观不是抽象的,而是有形的。校园所在地的面积,布局及周围环境的特征是决定校园景观的要素。
无论是校园整体景观还是局部景观,风格的选择是设计的一个决定因素。从风格上讲很少有校园是单一形式的。各部分景观表达形式各不相同,风格上的多样性也许具有教育价值。
3.6植被
气候影响植物的选择和利用,每一种植物都有其独特的形状,外观,颜色和质地。研究它们的特性,把设计理念与实际的视觉效果结合起来。树和草是校园景观中必不可少的。树木是“健体强身,放松神经和刺激灵感的工具”。绿色植被在校园景观设计中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排列成行的树木能清晰表明大路,小径,界限的位置与方向。如果恰当选取树木,校园路线会更加明晰。在校园周围种植的树也许会像绿化带一样的密度,但树木形成的屏障可降低噪音,如同悬浮粒子过滤器一样提高空气质量。树木能加强建筑群的整体结构感,无论是按传统还是现代的观点,校园树木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四、结束语
校园环境要求完整性、稳定性和统一性,要求一种具有严格理性和有意义的设计。校园环境应是恬静和充满文化气息的空间,它的设计应创造一个户外学习、休息、思考、交流和集会等适应学生要求的活动场所。现代教育理念提倡以人为本,注重功能、技术和使用特点,打破对人发展的禁锢,解放人的个性,由重“教”转到重“学”上。校园规划设计应本着人本主义原则、生态优化原则、创新开放原则及地方性原则等理念,为学生提供表达情感、启发智力、培养兴趣、提高素质的场所。
〔参考文献〕
[1]理查德P多贝尔.校园景观———功能•形式•实例[M].北京世纪英闻翻译有限公司译.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2]李学忠.景观设计[M].台北:六合出版社,1998.
[3]张国强.风景园林设计———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作品集粹[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戴志中.高校校前空间[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5]杨志疆.当代艺术视野中的景观[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6]《校园景观与绿化设计》编委会.校园景观与绿化设计[M].长春:吉林文化音像出版社,2005.
[7]周逸湖.高等学校建筑规划与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校园文化规划设计范文3
关键词:高等院校;校园景观;绿化养护体系
1 高等院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及绿化养护体系构建的意义
1.1 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校园学习环境包括功能、设施、生态和场所诸要素。在景观化校园中对这些要素给予合理安排与组织,会使环境合理化、生态化、人文化,因此,校园景观对于改善学习环境,提升学生素养,陶冶情操有着重要作用。
1.2 体现校园文化与文脉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其发展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校园景观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和历史出发,继承并改善校园的物质环境,对校园特色的形成有一定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校园文化。校园景观不仅要强调景观,更要强调文脉,使校园景观对校园文化起到反映与烘托的作用。
1.3 体现校园形象
校园景观是影响高校校园品质的重要因素,而景观是大学人文精神最好的传达者。校园环境就体现出一所高校的价值体系和人文精神,同时,好的校园环境形象也带来了旅游产业发展机遇。
2 高等院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及绿化养护体系构建的原则
2.1 生态原则
高等院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及绿化养护要在继承本校文化的基础上,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指导思想,采用综合、完整的生态设计方法,把其中的人和景观客体当作一个生态系统来设计。必须尊重自然环境和历史环境的客观规律,尊重环境,保护环境。设计时要考虑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协调,规划融合当前的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现代的生态观。建设时力求与自然和谐统一,使生态环境得到最大限度地改善,从而使校园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具有统一性与凝聚性。
2.2 以人为本
学校的主体是学生,首先,要把学生群体放在第1位,这就要求充分把握其时间性、群体性的行为规律,科学合理地确定学校的功能分区和结构形式。空间的组织与划分应依据不同层次需要,组织不同活动空间。人性化的景观设计不仅给大学生的生活带来方便,更重要的是让大学生与校园景观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才能更好地培养荣辱观和归属感,让人在整个生活的时空连续性中感受到自然、优美的环境。
2.3 可持续性
校园规划设计的可持续性主要包括建筑绿色校园、重视环境生态保护、节约资源、预留发展用地。绿色校园不仅是绿化校园、美化校园,更要充分发挥高校校园高科技的优势,利用新技术和新材料,充分考虑到建筑朝向、采光、通风、节水、节能、中水利用、风能利用、太阳能利用、垃圾分类收集与回收等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思路。考虑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思路必须要保护校园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地形、绿化、水体等资源,使学校绿化成为校园规划体系的一部分。
3 高等院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及绿化养护体系的构建的实施措施
3.1 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
构建高等院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及绿化养护体系重在定位,必须体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细致严谨的科学精神。大学校园是培养社会精英的科学与艺术殿堂,是全社会最具文化品位的地方。因而在大学校园景观的规划设计中,应蕴涵社会美、科学美、艺术美、自然美等多种美的形式。通过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培养学生将科学理性能力与校园景观直觉能力相联系、相平衡、相补充,使校园处处洋溢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气息,留下科学与艺术的感召力以及历史的自豪感,更具有知识性和教育意义。
3.2 因地制宜,挖掘与延续校园文脉
高等教育的性质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决定当今大学必须具有开放性,对多样的校园空间而言,它是大学校园形成与持续成长的媒介基因,充分延续学校历史文脉和悠久的校园传统,可以增强学生对校园的归属感。在规划中,应根植于历史和自然,尽量挖掘校区的优良传统,激起学生对学校历史的追忆和感怀。利用景观要素,将文化纳入景观当中,在校园景观主轴线上融汇成一条可感的“有形文脉”,进而塑造多层次、多形式的开放空间,营造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场所氛围,促进校内外人际间的文化沟通和交流活动的开展,使校园真正成为一个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文化环境载体。
校园文化规划设计范文4
影响一个校园环境色彩规划设计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全面平衡各个方面的制约因素,在提升校园环境色彩品质的同时实现展现校园文化精神,是实现校园环境色彩规划和设计的关键。校园环境色彩规划的过程就是一个解读已存在的条件信息和制约条件,在此基础上依据理想目标创造新信息的过程。因此充分理解影响校园色彩的各种制约因素是进行环境色彩规划设计的前提。首先需要对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系统的调研:自然地理条件、人文环境条件,以及收集设计校园环境的色彩现状和信息等(人工色彩和自然色彩信息)。然后对相关色彩信息进行分类整理,我们以表格方式按照环境景观色彩元素的种类进行分类,对调研对象的各种色彩表面材料和色彩测量结果进行记录分析,当一个调研对象包含多种色彩时,要注明主色、点缀色以及各种色彩的大致面积关系,对于某些观测对象出现过于复杂的色彩元素,则需对测量相关色彩元素进行精简,将有代表性的要素纳入色彩数据库。整个测量过程采用孟塞尔色彩体系的标注方法,即色相H、明度V、彩度C,用HV/C的数值描述一个色彩的特征。
二、明确制约条件
北辰校区建筑环境色彩规划设计建立在天津市城市色彩总体规控的基础之上,是城市设计的一部分。因此,在进行北辰校区建筑环境色彩规划设计之前必须对天津市城市色彩总体规划原则进行深入研究,同时需要与北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部门进行紧密配合,从而制定出北辰校区建筑环境色彩规划的总体策略。
(一)城市规划———天津市城市色彩规划设计原则。2009年天津市颁布了天津市中心城区建筑色彩规划控制导则,导则公布了城市色彩的总谱及城市主色调。在天津市中心城区色彩规划中将城市规控结构分为四个部分:历史街区、城市核心区、城市过渡区、城市区。河北工业大学北辰校区刚好位于天津市中心城区之外的区域,因此一般不作强制性的色彩规控要求,主要根据校园环境景观规划的性质、功能、建筑所处的环境进行考量,并依据办公文教区的亮灰彩定位确定建筑主色调和辅助色。
(二)校园规划性质———北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原则。总体构思对校园规划理念的形成来源于对现代校园新老和谐化、生态园林化、专业特色化三大发展趋势的再思考。校园特色形成在于校园历史文脉的发掘与传承,以及时代精神的体现。从新老校园和谐共生、学科专业特色、生态环境特色三个层面入手,寻求校园文化特色与校园环境色彩规划理念共同的文化根源,营造校园历史文脉与时代精神交相辉映的精神家园。
(三)使用者的意向和意见。建筑环境色彩规划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营造宜人的生存环境,设计师在运用色彩知识进行设计和引导公众审美意识的同时,不可以将自己的色彩喜好强加于人,设计师应该充分了解学校历史传统、校园文化、办学理念等制约因素。因此,广大师生的意见和建议是设计师进行校园环境色彩设计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在确立设计原则之前,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师生对校园环境色彩设计的意见建议进行调查和分析。
三、确立设计概念
确立设计概念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应符合城市色彩规划控制标准以及校园总体发展策略。二是基于色彩美学的基础上以恰当的方式展现历史与校园文化精神。本阶段通过总结归纳前期项目调研成果,结合对北辰校区空间结构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力图通过对校区建筑色彩的规划控制展现百年学府深厚的历史文脉及其所蕴含的工大精神,为校区的改造、扩建、修缮所需的色彩管理提供可操作的规控依据,将展现百年工大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营造含蓄恒久、智慧典雅的校园形象为设计目标,逐步形成“一轴、一带、七区”的设计概念。总结归纳出北辰校园建筑环境色彩的设计原则:
(一)展现百年工大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原则。河北工业大学前身是北洋工艺学堂,创建于1903年,从“始肇清末工学之庠”到“救亡图存兴邦自强”工大精神始终伴随着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一所百年老校所倾心的色彩,构成了校园色彩的标志及文化基调,体现了校园的历史传统与现代精神,是人文精神与校园环境的结合,有助于增强学习环境的心理认同感和归属感。因此,校园环境色彩设计既是一项提升校园环境品味的工作,也是延续学校历史与未来的重要途径。认真研究河北工大一定数量历史保护建筑的色彩传统,有助于平衡新老建筑之间的文化鸿沟。
(二)保证校园总体色彩印象的延续性原则。由于色彩所具有的情感因素和文化属性,使得色彩承载着更多校友对于过往青春的记忆和情感寄托。对于北辰校区的色彩改造已经超越了色彩理论本身的审美内涵。因此,哪怕是对于校区基本色调的细微改变,都会直接影响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因此,必须坚持校园总体色彩印象延续性的原则,在保留色彩的历史记忆的基础上平衡环境色彩中的“噪色”,细化环境色彩中的诱目性等级,努力营造一种智慧典雅的人文校园印象。
(三)把握色彩的整体节奏与质感表现的基础上控制改造成本的原则。建筑色彩离不开追求真实材料质感之美,建筑色彩建构材料肌理的质感表现离不开建筑材料选择的多样性。根据材料本身的性质可以分为石材、木材、砖材、金属、塑料、玻璃、陶瓷、混凝土、涂料等等。每一种材料都具有各自独特构造的表面特征,从而形成一种材料的视觉触感,也可以称为材料肌理或者材料质感。如何平衡材料质感与控制材料成本之间的矛盾,应作为建筑环境色彩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予以足够的重视。
(四)注重色彩关联性的原则。人们在对色彩空间的理解上,色彩的现象学比色彩心理学显得更加重要。色彩会因为背景色彩的改变而改变人们对于色彩的印象,因明度和艳度的不同而产生同时对比,会引起对于色相判断的改变。我们把视觉认识与物理现实之间的差距称为误差。色彩心理中的这种色彩感觉或印象日渐成为色彩规划中考虑的重要因素。这便是色彩的关联性。对建筑和大型土木工程来说,建筑物是相对固定的,它所处的环境对于色彩印象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周围环境的颜色就决定了哪些颜色的建筑会与它产生相和谐的视觉效果。例如:要设计一栋住宅的外墙色彩,那么就必须对周边环境的色彩进行调查。
四、归纳总结推荐色谱
分析研究校园建筑环境色彩现状,在校园中长期规划的总则下,初步确定建筑环境色彩的设计理念和指导原则。根据甲方的需要最终总结归纳出校园建筑环境色彩规划的推荐色谱,或者是“禁用”色谱。该色谱的规控原则是以“控制”为目的,在校园色彩规划中对校园建筑及景观的总体色彩进行整体设计,突出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为校园环境建筑景观中的改造与扩建提供相应的色彩参考依据。值得注意的是,推荐色谱在控制“噪色”的基础上,必须给设计师留有足够的色彩设计空间,帮助设计师在校园色彩规划的总体原则指导下营造和谐统一又丰富多样的色彩景观。结合上述原则总结出河北工业大学北辰校区建筑环境色彩规划的控制基准。
五、结语
校园文化规划设计范文5
关键词:新建校园 城市新区 校园文化
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程度的快速提高、城市人口的直线上升,城市的扩张已进入白热化的阶段。而同样迅速发展的高等教育需求下,一大批高校校址的扩建、新建和移建工程和近年来兴起的“大学城”建设也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来。由于旧城区用地资源短缺和新城优越的原生态自然环境优势在加之新城区发展的政策向导等种种原因,这些扩建、新建和移建的高校校园项目也越来越多地选择在城市向外扩张开发的新城市地段内。在新城市未成熟甚至未成形的城市空间环境中,新建高校校园不可避免地面对着如何融入城市当中而又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校园空间环境的问题。而作为新建校园,又面对着如何传承或建设富有特色的校园学术文化氛围的问题。但在另一方面,优越的自然环境、新城市可塑的空间环境条件、相对无约束的校园规划设计自由性以及全新的校园学术文化氛围的可塑性为当前新建高校校址的规划设计实践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从而为新校园规划设计实践提供了全新的挑战与机遇。
一、 新城市环境
城市新区有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和较大面积的建筑用地资源等优势,这也是大部分新建校址在城市新区选址的重要原因。此外还有政府部门对城市新区发展的战略目的而有意将大学新建校园规划控制到城市新区内,以实现城市资源优势互补、城市区域功能完善和健全发展的目的。可见在一个城市区域地段当中甚至在整个城市结构中高校校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
1. 引导新城城市文化的发展方向。高校教育塑造的是社会的人,社会的人不但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具有文化的人。高校在向社会输送知识的同时,更在传达输送和建设先进的社会文化,先进的世界观、价值观、思维和精神文化体系.另一方面,高校作为社会文化发展的基地,其本身对社会文化发展有着辐射引导的职责,起到了对广大群众进行文化熏陶的作用。因此,建立一个能够充分发挥大学校园读书育人和传承、批判、发展、辐射、引导社会文化的功能职责的校园成为迫在眉睫的需要。对于城市新区来说,刚刚起步的城市发展、未成形的城市文化氛围等因素恰恰给处在城市新区的高校校园建设提供了挑战和机遇,等待新建高校为城市新区带来全新的精神文化风貌和活力。
2. 带动新城区域经济发展。在我国城市新区规划政策中高等教育逐步与高新技术产业、文化产业、商业娱乐服务产业、房地产产业等有了紧密的联系。就拿高校校园和高新技术产业之间的联系来看,高校作为知识传播和科学研究的基地,其科研技术成果是推动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因素,而新兴的高新企业又急需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推动生产;与此相比,高新技术产业机构往往有更优越的设施条件可供进行科学研究和创新,因此高校和高新技术产业自然地成为了资源优势互补、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联合体,推动着城市,乃至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高校作为城市重要的功能体,以其稳定的经济需求和带动力,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促进其所处城市区域内聚集完备的居住、办公、商业、餐饮娱乐、文化服务设施。如此看来,对于城市新区而言,高校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能够促进城市功能结构、经济文化结构的优化配置,从城市新区发展的长远目标来看,高校校园对于城市新区城市空间、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3. 影响新城城市风貌特色。在我国急速扩张的城市发展中,城市新区空间环境的发展已不再是自发生长,而是由政府部门在宏观地控制着整体的脉络、建筑风格特色、外部空间环境肌理。但由于宏观规划控制不能够制定统一的、详细的城市模型的缘故,缺乏传统历史文脉、整体空间环境风貌的新城区还需在符合宏观条理的前提下依靠对地域自然环境条件等某一特定统一制约因素的遵循和延续来达到和谐统一的目的。高校作为城市功能块儿当中较大的一部分,其较大规模的建筑和外部空间环境完全可以作为整个城市中的标志或区域环境的中心。因此,高校校园空间环境的有序拓展能够有效优化城市空间环境结构,进而影响整个城市新区整体建筑和环境风貌的发展。这一点尤其在高校校园建设处于城市新区建设的时间和空间优先地位时更为明显。
二、 全新校园建设
校园建筑和外部空间环境是高校区别于其他建筑和建立自身形象风貌的直接表现。校园空间环境承载着校园的历史脉络、文化传统、人文精神和地域特性。它们能够最直接地转变为人们对于一个校园的认识和评价的对象。我国当前已建成的高校校园中不缺乏个性特色显明、文化传统浓厚、生态环境优越的案例。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草堂校区、安徽师范大学新校区等的规划设计致力于打造生态绿色的校园模式;华东政法大学松江校区则充分地继承和延续了历史传统文化;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规划和建筑设计充分体现了地域文化特色等等。但在另一方面,由于迅速扩张的高等教育发展需求造成的高校校园建设周期短、规模大以及对高校校园规划设计理论研究的起步晚、指导实践的理论体系不成熟等原因,我国当前的高校校园规划和设计实践也暴露了缺乏个性特色和历史文化传承等弊端。高校校园设计的种种困境提示我们,在今后的实践当中如何建设一个适应时展的,同时又具备显明个性特色的高校校园,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
三、 全新校园文化
空间是活动的场所,高校的建筑和外部空间环境无疑是高校师生的生活、学习、交流等一切活动的载体。高校校园从来不是单纯地培养知识性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全素质人才。这就需要高校校园具备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优秀的校园文化氛围,以及和谐活跃的校园生活气息。高校空间作为这一系列师生活动的载体,良好的校园空间环境为师生的各种活动提供合理有效的行为场所之外,无时不刻在潜移默化地引导和优化着空间里所承载的精神文化和行为活动,熏陶着使用的人的精神思想、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同时,校园的这种优秀文化氛围通过空间环境的承载,被一代又一代人认知、发展和传承。如英国的牛津和剑桥大学,在其独特的寄宿式学院体制下发展逐步发展形成了以修道院空间为原形的学院式四方院建筑模式,并在长期的发展中以这样的以学院为单位的四方院建筑群为基本单元,向城市的各个角落协调有机地扩张生长。从而不断地传承和发展着牛津和剑桥特有的学院模式下的高校悠久的历史文化。我国当前大规模高校新址和“大学城”的建设实践虽然满足了高校发展的硬件设施需求,但在另一方面,这种大规模、短周期、模式化的建设过程中也缺少了必要的人文关怀,造成了大学校园文化氛围稀释、文化驱动缺失、文化指向迷茫等严重的问题。全新的校园建设,可以在设计过程中综合考虑上述种种问题,按照理想化的思路统筹兼顾,体现先进的高校教育理念的同时充分考虑校园历史文化的传承或新建校园的优秀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如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园都是这方面较为成功的案例。可见,在新时期新发展背景下,新建高校校园的设计面临着诸多文化困境的同时,也具有建设新时代优秀校园一步到位的千载难逢的机遇。
参考文献
[1] 刘万里,大学校园空间的文化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
[2] 卢波,当代“大学城”规划建设问题及其战略调整研究[D],东南大学,2005
校园文化规划设计范文6
关键词:校园规划;立意;构思;表达;校园文化
1 项目概况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学校自身的发展,沈阳建筑大学现有环境条件将无法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生活的需要,为了进一步改善教学环境,适应学校的发展,校园亟需进行整体的规划和改建。
1.1 区位分析
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区位于浑南新区中部,是浑南大学城的重要组成元素。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区北部有沈抚大道(沈阳-抚顺高速路的一段)通过,东部是沈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南部有沈抚铁路通过,西部是居住区。以沈阳建筑大学城区为中心5公里范围内,城市中产生的以人活动为主要对象,进而产生中心集合,为城市整体增添活力,不同的集合点的功能不同,为城市增添的活力因素也不尽相同,从而形成点线面的格局。(见图1)
图1 区位分析图
1.2 学校现状
沈阳建筑大学是以建筑土木学科为优势,集工、管、理、文、农、法等学科门类的多科性综合性大学。主校区占地面积 1500亩,建筑面积 42万平方米。主校区规划设计体现了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规划布局合理,建筑形式现代、质朴、简练,功能设施齐全。教学区为网格式、具有东方文化底蕴的庭院组合,有利于资源共享和学科交流。
2 设计立意
2.1 现状问题分析
通过对校园现状的踏勘调研并在全校范围内发放调查问卷,发现现有校园存在诸多问题:
(1)校园交通:校园内功能分区过于严格,导致人流过于集中,尤其在某些集中时段,容易造成人流冲突。主要表现在铁石广场,既是学校重要的人流交通枢纽,又是学生热衷的休闲活动场地。经常出现人流冲突,秩序混乱。
(2)校园文化:校园内多数场地利用率不高,运动设施不够,缺乏交流及休憩空间。交往空间缺乏层次性。校园内缺乏人文气息,缺少活力。
2.2设计立意
通过对现状的调研以及相关案例的分析,我们拟采用“有效,有笑,有校”为本次设计的设计立意。即通过本次改建设计,努力打造有效率,有活力,有特色的建大校园,为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良好的环境。
3 设计构思与表达
“构思”是人类活动的灵魂。任何一项工作、研究所取得的成效、成果都离不开事前的缜密思考、统筹安排。就建筑设计而言,构思贯穿于建筑师建筑创作的全过程,也可以说是设计中的思考。建筑创作中的每一次进展都可看做建筑创作构思外化的结果。[1]
本次设计从对项目的调研及立意的产生到落实到图纸和设计的过程,是一个把想法不断物化的过程,我们借助于三个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立意“有效,有笑,有校”作为线索,把设计一步一步推进:
3.1 有效----打造高效率校园
伴随着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复合空间的高效利用具有特别现实的意义。从沈阳建筑大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校园空间利用率低下的同时又存在很大的挖掘潜力。新校区的规划面积已经固定,不存在扩张的可能性,因此本次校园改建将通过综合组织功能和复合空间的设计,形成紧凑、高效、有序的发展模式,解决当前教育经费与物质资源相对紧缺,而资源利用效率相对低下等等矛盾,以期实现校园的内涵式发展。 图2 功能分析图
在本方案中,对学校教学区各院部设置进行整合调整,以充分利用校园空间并方便学科间的交叉和管理。在整体布局上,对学校的教学区和东部生活区做了局部调整,在东部生活区新增多功能餐厅及商业服务区,以完善东部生活区的服务功能,并增加其文化氛围。同时在西部规划了对外交流区、西部生活区和生态园区,以充分利用校园空间,提高校园利用率(见图2)。在交通布局方面,我们在学校原有交通流线的基础上,对车行线路进行了基础修改,并大胆地开辟了一条新型的人行线路,在长廊东端将二层长廊延伸至一食堂,以缓解集中时段的人流冲突。
3.2 有笑----增加校园欢声笑语
(1)校园文化的营造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这一群体全部存在方式的总和。其中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它是一种小社会文化。校园文化在学校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并将对学生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2]
本次改建规划将完善原有运动设施,增加娱乐休闲设施,激活场地利用率,扩大活动范围,适当增加私密性较强的交流空间,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增加校园的生机与活力。
(2)典型广场的改造
校园广场的环境设计虽然只是校园设计一个方面的内容,但它的设计手法却与校园的总体布局和环境质量密切相关,应该给与足够的重视,而不仅仅是用高投入和大尺度来最终达到校园整体性环境的统一。[3]
在本次规划中,我们着重对问题比较突出的铁石广场进行改造。通过铁石广场不同材质地砖的铺设,将广场划分成交通空间和运动空间,既为同学晚间活动提供场所,又不影响铁石广场的交通作用。同时在广场北侧边缘新建一个舞台,为大型活动提供场地,避免活动时大量人群拥挤在长廊出口,堵塞交通。
3.3 有校----尊重学校历史,突出校园特色
世纪之交,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使各高校都迎来了新一轮的高校建设。与之相伴的是,不少富有特色的老牌大学正逐渐丧失其个性,原有的校园结构、优美环境和传统风格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那么这些大学终将失去魅力,并对大学生们的学习与生活造成消极影响。
沈阳建筑大学有着60多年的建校历史,学校一路走来的发展史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在校园的规划改建中要把这笔财富保留在校园内得以继承和发扬。沈阳建筑大学建筑的最大特色是亚洲第一长廊,环境的最大特色是生态性,本次方案通过对长廊的延伸和生态园的建设,将校园这两大特色进一步深化。
4 结语
高校校园的规划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规划一旦形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校园的建设过程中,各项外部条件必然存在变化的可能,这就要求校园规划具备一定的弹性和应变性。校园规划一方面需要对空间进行整合,增加空间的利用率;另一方面应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因地制宜,对不确定的变化因素采用动态的调控,在保证校园大格局相对稳定的基础上,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局部的补充、完善、调整、优化,以动态调控的手段求得动态的平衡。
参考文献:
[1]黎敬之,建筑创作过程与形式的表达,广西工学院学报,2007,18(3):1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