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艺术与园林设计原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园林艺术与园林设计原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园林艺术与园林设计原理

园林艺术与园林设计原理范文1

关键词:现代都市建设;园林规划;理念

一、园林设计“设”者,陈设、设置,筹划之意

园林设计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运用园林艺术和工程技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经,创作而建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游憩境域的过程。

园林设计是一门研究如何应用艺术和技术手段处理自然、建筑和人类活动之间复杂关系,达到和谐完美、生态良好、景色如画之境界的一门学科。

园林发展的趋势:以生态学的原理和实践为依据,将是园林设计的发展趋势。

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依赖自然一利用自然一破坏自然一保护自然一人工摹仿自然如何学好园林艺术理论和园林设计的创作方法:

1 首先要总结我国古代园林设计优秀传统,吸取世界各国园林设计之精华,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继承与发展相结合,提高园林创作水平,为人类服务;

2 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指导实践,成功的实践积累将反过来促进园林艺术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3 提高艺术观、审美观,并借鉴姊妹艺术的成就,扩大视野,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4 动手、动脑;多看、多问,做到勇于实践、敢于创新。

二、都市园林设计的依据与原则

依据园林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要创造出景色如画,给人类创造舒适的生活生存环境,健康文明的游憩境遇。一方面,园林是反映社会意识形态的空间艺术,园林要满足人们精神文明的需要;另一方面,园林又是社会的福利事业,是现实生活的实境,所以,还要满足人们良好休息、娱乐的物质文明的需要。

科学依据任何园林艺术创造的过程中,要依据有关工程项目的科学原理和技术要求进行。

社会需要园林是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它要反应社会的意识形态。

功能要求园林设计者要根据广大群众的审美要求、活动规律、功能要求等方面的内容,创造出景色优美、环境卫生、情趣健康、舒适方便的园林空间,满足游人的游览、休息和开展健身娱乐活动的功能要求。

经济条件任何一项园林工程,都和经济是紧密联系的,因此经济条件是园林设计的重要依据。

三、原则适用、经济、美观是园林设计必须遵循的原则

园林形式尽管世界造园艺术具有世界文化的一般内容与特征,有着园林艺术的统一性,但由于世界各民族之间存在着自然隔离、社会隔离和历史心理隔离等,因此,各民族的园林艺术就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即园林形式。

(一)规则式(整形式、几何式、对称式、建筑式)

西方园林在18世纪英国风景式园林产生之前以规则式为主,其中以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台地园和法国“勒诺特”平面几何图案式园林为代表。

规则式园林的基本特征地形、地貌:

1 在平原地区,由不同标高的平地和缓坡组成;

2 在山地、丘陵地区,由阶梯台地、倾斜地面与石级组成。

(二)水景设置

其外形轮廓均为几何形,主要是圆形和长方形。水体的驳岸多整形、垂直,有时加以雕塑;水景的类型有整形水池、整形瀑布、喷泉、壁泉及水渠运河等。

(三)建筑强调建筑控制轴线

主体建筑组群和单体建筑多采用中轴对称均衡设计,多以主体建筑群和次要建筑群形成与广场、道路相组合的主轴、副轴系统,形成控制全园的总格局。

(四)道路广场广场多呈规则对称的几何形,主轴和副轴上的广场形成主次分明的空间;道路均为直线形、折线形或几何曲线形。广场与道路构成方格形式、环状放射形,中轴对称或不对称的几何布局,它的曲线部分有圆心,是一段圆弧。建筑主轴线和广场轴线常常合二为一。

(五)种植设计配合中轴对称的总格局,全园树木配置以等距离行列式、对称式为主,树木修剪整形多模拟建筑形体、动物造型、绿篱、绿墙、绿门、绿柱等为规则式园林较突出的特点。

自然式园林的主要特征:

1 地形、地貌:自然式园林讲究“因高堆山”、“就低挖湖”,追求因地制宜,以利用为主,改造为辅,力求“虽由入作,宛自天开”。

2 水体自然式园林中的水体是独立的空间,自成一景,形式多样,人可接近。水体轮廓为自然的曲线,水岸为自然曲线的斜坡,如设驳岸亦为自然山石堆砌。自然式园林水景的主要类型有:河、湖、池、潭、沼、汀、溪、涧、洲、渚、港、湾、瀑布、跌水等。在建筑附近或根据造景需要也部分采用条石砌成直线或折线驳岸。

3 建筑单体建筑多为对称或不对称的均衡布局;建筑群或大规模建筑组群,多采用不对称均衡的布局。全园不以轴线控制,但局部仍有轴线处理。

中国自然式园林中的建筑类型有:亭、廊、榭、舫、楼、阁、轩、馆、台、塔、厅、堂等。

4 道路广场以不对称的建筑群、山石、树丛、林带组成自然形空间,道路的平面与竖向剖面均为自然曲线。除有些建筑前广场为规则式外,园林中的空旷地和广场的外形轮廓为自然式的。

自然式园林空间变化多样,地形起伏变化复杂,山前山后自成空间,引人入胜;自然式园林追求自然,给人轻松、亲切的感受。混合式实际上绝对的规则式与自然式是少有的,只有以规则式为主或以自然式为主的区别,当两者比重相接近时便称作混合式。

一般情况,多结合地形,在原地形平坦处,根据总体规划的需要安排规则式的布局。在原地形条件较复杂,具有起伏不平的丘陵、山谷、洼地等,结合地形规划成自然式。

后来又出现了自由式,即活动空间自由组合,没有严格的对称关系。总之结合传统设计与新形式设计,园林设计力求做到:

(1)强调开放性与外向性,与城市景观相互协调并融为一体,便于公众游览,使形式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行为和心理,体现鲜明的时代感。

(2)以简洁流畅的曲线为主,但也不排斥直线与折线,它从西方规则式园林中吸取其简洁明快的画面,又从我国传统园林中提炼出流畅的曲线,在整体上灵活多变,轻松活泼。

园林艺术与园林设计原理范文2

关键词:西方;园林;设计

1.当代西方园林设计思想呈现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以往的西方现代和后现代园林设计思想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现代和后现代西方园林设计思想主要着眼于使用奢华的建筑材料,用奢华的材料来展现的现代景观的优雅,在当代人看来,无非是冰冷僵硬的,是为大公司,贵族服务的,根本不关注普通大众的需求。为了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很多园林设计者开始关注众多人的需求,开始从景观园林设计中的传统设计思想寻找出现代园林设计的思想和特点,这就充分体现出,现代园林设计者大多继承的是传统园林的精神而不是形式。

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后,西方园林设计思想已经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种趋势主要体现在:①现代园林设计的艺术思想和手法呈现出多样化特点,并能够有效促进现代园林设计的艺术性,从而使得园林设计的形式更加丰富;②如今的园林设计已经将生态学原理融入到设计中,并使生态学原理成为风景园林设计的主要的科学指导思想;③现代工程技术的发展和新材料的使用,使设计者在园林设计中,能够设计出更多的形式,使得园林景观的形式得到扩张。

2.当代西方园林设计思想中主要以创造视觉美为主

2.1当代西方创造园林艺术中所体现的绘画与雕塑中的特点

在现代绘画领域所表现的艺术与设计,主要表现在本身存在的线条美、板块合理安排、色彩的调试等内容。而这些内容在园林设计平面图上则可以充分表现出来,因此,在进行园林设计中,设计师往往会将绘画和平面设计中的线条度的把握、板块的构造和色彩的对比作为设计中的重要组成要素。从中可以明确地看出,绘画艺术作为领导艺术的新思潮,为当代西方园林设计思想带来了无限灵感。

除此之外,雕塑作为一种立体的艺术,与当代西方园林设计思想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要说绘画的发展可以促进当代西方园林思想的创新,那么,雕塑则是园林设计中的装饰。近年来,随着雕塑作品的风格多样化发展,各种自然素材和工业素材的使用,使得雕塑与园林艺术的融合更加密切。

2.2当代西方园林设计与大地艺术的结合

之所以称为大地艺术是因为这种艺术存在主要是利用大地材料并且在大地上进行艺术创造的一种艺术方式,它主要包含两个本质特征,一个特征是大,意思就是说这种艺术表现出来的体积较大,另一个特征是地,也就是说,这种艺术主要是与大地相联系的,对它的艺术创造所使用的材料往往是与土地相关联的,艺术家使用的材料也是来自大地中的物质。西方园林设计思想的飞跃,离不开大地艺术对其的重要影响。大地艺术与西方园林设计在风格上并没有达到统一,而往往不统一的创作思路,反而会拓展出多种多样的创作手法,在不同的风景园林设计中,大地艺术的融入都会使各个风景园林呈现出独具一格的设计。

2.3当代西方园林设计中的极简主义园林设计思想

极简主义园林设计理念所追求的不仅仅是抽象的作品,还追求客观存在的作品。在极简主义思想中,首先摆脱思想的束缚,摆脱外在环境的干扰,只在乎于作品的本身,不去参考任何历史经验,只是一味追求自身所需要的、新颖的形式。从而建立属于自己的欣赏环境,因此,极简主义强调的是作品的真实存在,除了作品,其他都是虚幻。极简主义思想在当代西方园林设计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构造出神态园林的自然美感和张力,还能够结合生态学原理,对风景园林的周围环境进行保护,进一步强化了自然要素的重要性。

除此之外,极简主义对现代材料的使用也是得心应手的,在现代园林设计中,通常采用的材料,例如:金属、混泥土、钢架、油漆、岩石、沙粒等都可以通过极简主义思想的指导,将其以人工的形式展现出来,充分展现其所能够展现的美感,在某种程度上,利用极简主义思想创造更具有人文色彩的风景园林,例如利用自然景观的构造与人造景观的对立状态,创设出浪漫、诗意的城市自然。

园林艺术与园林设计原理范文3

一、农林类院校开设《园林艺术》课程的意义

1.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度,灿烂的古代文化衍生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民族艺术,而园林艺术就是这众多艺术形式宝库中一个璀璨的明珠。

它与人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其类型之丰富、内容之广泛、规模之宏大、数量之众多涉及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丰富多彩的传统园林艺术文化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和物质财富。通过对我国园林艺术特别是古典园林艺术的学习,可以更好的认识和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

2.园林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立体造型艺术形式,与文学、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等艺术关系密切。

我国古典园林艺术通过综合运用各种艺术语言(空间组合、比例、尺度、色彩、质感、体型)造成鲜明的艺术形象,引起人们的共鸣和联想。诸如殿的庄重、堂的豁达、亭的闲逸、榭的风雅、窗的憧憬、舫的从容、阁的潇洒,组成了富有诗情画意的环境。同时,中国古典园林虽然“宛如天开”,但它不仅是自然的镜子,也是心灵的镜子,中国园林是文人、画家、造园家和艺匠饱含对自然山水的渴望和追求,发现了山水的形象特征和内涵,掌握了构成山水美的组合规律而创造出来的,他们把这种对自然山水美的认识带到园林艺术的创作之中,把对自然山水及其美的感受予以外化[2]。正因为如此,《园林艺术》课程相关知识的学习和解读对构建提高农林类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农林类院校《园林艺术》课程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教材内容陈旧。

市面上出版的介绍园林艺术的各类书籍虽然不少,但多是面对普通民众的科普教育型书籍,适合用作园林、风景园林、环境艺术、城乡规划等相关专业本科教学的教材很少。近几年,各农林本科院校最常采用的《园林艺术》课程教材便是中国农业出版社于上世纪90年代出版的《园林艺术》(过元烱编著)一书。但该书从1996年出版到现在已经过去了近20年,而这20年来,世界园林和我国园林发展迅速,涌现了各种新的园林设计思潮和理念,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现代园林作品。虽然该书的作者在园林艺术方面具有很高的造诣,但该书编著的年代过于久远,书中许多章节的内容过于陈旧,且该书主要偏重于古典园林历史、造园手法的介绍,对于现代园林发展历史、现代园林的类型、现代园林的造园理念和手法等介绍很少。而且这本书中的某些观点与现代园林行业发展的观点不太一致,不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由于该书出版时间距今过久的客观原因,现代园林行业的许多热点问题也未能涉及[3]。

2.教学内容与其他课程存在重复。

由于《园林艺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所以它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内容比较多,和园林专业的其他多门课程内容有着紧密的关联和交叉。如果相关课程的任课教师未能及时沟通的话,极有可能出现课程间教学内容重复讲授,比如《园林艺术》课上会对园林基本造园进行讲解和介绍,后续的《园林规划设计》课上也会对园林基本要素进行讲授;《色彩》、《设计初步》这两门课上会进行点、线、面、形、色彩、质感等园林造型要素的介绍,而《园林艺术》课上往往也会对其进行讲授;在《中外园林史》这门课上会对园林发展历史进行详细介绍,在《园林艺术》课上也常常会有1~2个学时对中外园林发展历史进行讲授;在对道路、园林建筑、园林小品等内容的讲授上常常和《园林建筑》课的相关内容重复。类似的情况在《园林艺术》课的其他章节还会出现。不同课程间内容不必要的重叠占用了有限的专业课课时,使其他教学内容被压缩,造成有些内容学生已经在不同的课程中反复听过,有些本专业必需的知识却没有课程提及,这不仅会导致学生在听课时产生厌倦和反感的情绪,同时也容易对学生专业知识体系的完整性造成影响。

3.教学的侧重点与农林类院校特色结合不足。

地形、建筑、植物、水体作为园林的基本构成要素,在以往《园林艺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介绍完园林基本理论后,便会对这四个园林的基本构成要素进行分章节讲授,而这时很多农林类院校教师在授课内容上多是均匀分配,地形、建筑、植物、水体艺术各按1章内容讲授。而作为农林类院校的学生,他们不仅要了解园林艺术共性的内容,同时也应在植物这一现代园林最重要、最丰富多彩,同时也是唯一具有生命力和诸多生态功能的构成要素的配植上了解更多知识,掌握更扎实的技能。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农林类院校学生的园林艺术鉴赏力,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同时强化和突出他们的专业特色和优势。

4.评价方法单一。

课程考评是了解学生对该门课程基本内容和重点内容掌握情况的一种评价方式。所以评价方法应该科学、合理、全面。以前许多老师在进行《园林艺术》课程考评时,要么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对这门课称知识点掌握情况的标准,要么以快题设计作为评价学生掌握这门课程好坏的主要标准,这两种考评方法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期末考试可以比较全面的考察学生对园林艺术基本理论体系的了解情况,但不能评判学生的实际园林设计能力。而快题设计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考察学生的实际园林设计能力,但无法全面考察学生对整个园林艺术基本理论体系的了解情况。

三、农林类院校《园林艺术》课程教学的优化

1.及时更新授课内容。

鉴于目前适合《园林艺术》课程本科教学的教材匮乏的现状,我们建议以屈永健主编的《园林艺术》(第4版)为参考教材。但授课内容又不要仅仅局限于该教材,可以在基于该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农林类院校学生的专业特点对授课内容进行适当调整,简化与其他专业课程重复或相似的内容,增加该教材中涉及较少的现代园林案例。

2.协调相关课程间的授课内容。

《园林艺术》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在这门课程中没有过于高深的理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授课老师应重视学生的反馈意见,积极与本学院或教研室其他专业课程的任课教师进行交流与沟通,适当调整园林艺术课程中与其他专业课程相同或相似的内容,按照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必要时也可修改教学大纲),区分不同课程中这些内容的侧重点,做好与不同专业课程间的衔接,尽量避免授课内容的重复或遗漏。通过与《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任课教师的交流探讨,《园林艺术》课程上这部分内容的讲授侧重于植物配植中艺术原理的应用,而《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这部分内容的讲授上侧重于植物配置方法的介绍。

3.优化教学方法。

如前所述,《园林艺术》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十分紧密的课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和发挥现代教学工具和软件带给我们的便利,以图片和视频展示为主的多媒体教学,板书教学为辅,同时建立课程网站,相关授课知识点制作成微课共享于课程网站、师生交流群或教师个人网站等。图片讲解、视频播放等教学手段的引入可以直观的向学生展示园林艺术的魅力,加深学生对园林基本理论的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和思路。例如在讲解园林造景手法时,如果教师空洞地讲解对景、障景、借景、框景、透景等造景手法概念和特点的话,学生很难理解,必然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而如果通过具体图片展示造景手法的话,学生将非常容易理解园林造景手法的概念和特点。通过课程网站的在线交流栏目可非常方便的布置学生作业,进行疑难问题答疑和相关知识点讨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性、主动性和学习的兴趣。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配合教学的内容和进度,重点章节挑选1~2个专题,让学生在课堂上由教师引导进行分组讨论,其他的专题则以课前布置,课后完成作业的方式进行。专题讲授和讨论的授课方式可以引发学生对园林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自学能力,进而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评价方法优化。

园林艺术与园林设计原理范文4

关键词:园林艺术;教学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3-0164-02

园林艺术是一种依照美的规建来改造、改善或创造园林环境,使之更自然、更美丽、更符合时代与社会审美要求的艺术创造活动。它一方面要满足人们在物质生活中的需要,另一方面将功能与艺术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从而加深了人们对园林绿化、环境景观的认识[1,3]。《园林艺术》在园林专业中具有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双重性质,是主干课程[1]。涉农专业的的学生由于家庭和专业的双重特点,人文艺术修养的培养明显弱于其他专业,因此,加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培养,使他们具有较系统的园林科学的理论基础、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初步的园林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能力,为学习《园林规划设计》等后续课程奠定专业基础,显得十分必要。因此,本课程在园林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1,2]。

1 《园林艺术》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 目前,高校《园林艺术》课程所用的教材大都为过元迥主编,由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园林艺术》。该书自1996年出版到现在已经20a。20a来,随着园林行业的迅猛发展,出现了很多诸如新型城镇化、休闲农业等新领域,各种新的园林设计理念和思潮不断涌现,同时新信息、新科技都对园林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教材的内容实例偏重于中国古典园林历史、造园手法的介绍,对于现代园林历史、类型和造园理念介绍很少,而且某些观点与现代园林行业发展的观点不太一致。另外,《园林艺术》教材包含的内容比较繁多。要学好此课程还需要对园林美学、园林绘画、建筑学等相关知识有一定掌握和了解,这对于刚接触园林专业的学生比较困难。

1.2 课程g教学内容重复多 由于《园林艺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涉及内容多,范围广,和园林专业的其他多门课程有紧密的关联和交叉。如果任课教师未能及时沟通了解,就会出现教学内容的重叠情况。比如园林艺术绪论中中外园林发展的介绍容易与后续的《园林史》重复;山水地形的介绍易和《园林工程》重复;园林建筑、小品、道路的介绍容易和《园林建筑》部分内容重复;园林植物种植艺术分析与后续课程《植物造景》中的内容有相似处等。此类现象也会在其他章节中出现。一方面课程间内容不必要的重叠占用了有限的专业课课时,使其他教学内容被压缩。另一方面,此种情况容易造成学生听课的厌倦和反感情绪,从而影响听课效率和专业知识体系的系统性。

1.3 教学考核体系建设不完善 传统教学模式考评机制单一,一般都通过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园林艺术》课程一般分为理论试卷考核或图纸作品考核,这两种考评方法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理论考试通常是应付型的考试,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答卷,学生往往会在考前死记硬背,对于知识的系统掌握没有起到好的效果;图纸形式的作品考核,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考察学生的实际园林设计能力,但学生大多都是套用其他的优秀设计作品,缺乏创新。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对于《园林艺术》课程的学习,更无法全面考察学生对整个园林艺术基本理论体系的掌握情况。

1.4 理论与实践不能有效结合 园林艺术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采用“填鸭式”的方法,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落后,与学生的交流仅仅局限于课堂,实习模式单一,课时较少,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实习结束后,未能将所见所闻及时有效的整理,没有真正达到实习目的。

2 《园林艺术》课程教学的优化

2.1 及时更新授课内容 鉴于目前过元迥主编的《园林艺术》内容陈旧,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可以适当进行删减。例如在“公园规划构思实例”部分更新现代园林案例,特别是介绍日本园林、意大利台地园林、法国古典园林、英国自然风致园以及美国现代园林等内容。另外,授课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该教材,还可以利用网络信息的及时性和便利性,结合农林类院校学生的专业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及时更新相应的教学内容。通过整合使课程结构更加合理,教学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完善教学体系。

2.2 整合协调相关课程的内容 《园林艺术》和园林专业的其他多门课程有紧密的关联和交叉,是园林专业基础课,部分内容易和其他课程重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反馈意见,积极有效的和本教研室其他老师协调沟通,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区分不同课程的重点、难点,做好与不同专业课之间的衔接。通过整合调整,使得各门课程安排更加合理,重点突出,以便完善教学体系。

2.3 优化和丰富教学方法 本课程在教学中要注重加强学生对园林艺术观摩和欣赏的环节。通过利用现代教学技术,运用计算机制作图文并茂、直观形象的教学课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加学生对园林的直观感受。同时建立课程网站,上传有用的教学文件、学习资料、影像素材,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在线进行学习。另外,还可以建立师生交流群或教师个人网站。学生可以通过现代新媒体与老师建立有效的联系,使得该课程学习变得更加方便。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根据教学进度和内容,节选部分专题进行集中学习与讨论。例如,园林经典作品的空间布局、现代园林设计手法的新探索、各地区的园林艺术风格及形成等。诸如此类专题,课堂中由教师引导进行分组讨论,教师进行点评,以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2.4 优化考核方法 多样化的考核形式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评价和考核中应贯彻能力本位的理念,改革考评方法,采取全方位考核体系。将考核分为3部分:平时考核、实践考核和期末考试、变单向教学评价为多元评价、变学生被动应对考试为主动参与考核,注重日常考察与期末考试相结合,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促进学生对于园林艺术核心理论的了解和掌握。

2.5 提高园林实习教学效果 园林艺术课程对于培养学生最初对园林行业的认识具有重要的影响,而要真正掌握园林艺术的精华,理解园林艺术的理论知识,具备大量感性的知识还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教学,亲身体验,感受,方能凑效。在实习过程中,要选择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实习地点,开阔学生视野,增强知识的系统性,直观性。如以北方皇家园林为基调,实习地点有北京颐和园、避暑山庄、北海公园。以私家园林为基调,实习地点有拙政园、留园、网师园、怡园等。此外,实习过程中,还应吸收“园林规划”“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等课程的相关教师一起参与,更加全面的指导学生完成实习。与此相匹配,实习成果,除了要求学生提交常规的实习报告外,还要求学生将实习过程中收集的材料归纳整理,最后做景观评价分析,从而培养学生勤于思考,触类旁通的良好学习习惯,有效提高学生园林艺术修养和鉴赏水平。

3 结语

《园林艺术》是园林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园林艺术课程的教学中,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丰富了课堂内容,活跃了本专业学生思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对园林诸多问题的思考,增强对风景园林艺术原理的理解和把握。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将不断努力吸收新的知识,不断总结与完善,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使教学体系日臻完善,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过元炯.园林艺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园林艺术与园林设计原理范文5

关键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专业基础课;优化

风景园林专业课程是农林院校园林和风景园林专业课程的主要方向之一,尤其是风景园林专业,一系列的课程均是围绕风景园林专业而设置。专业基础课是学生进入专业的入门课,是学好专业课的前提保障,因此对于风景园林专业的其他课程的学习至关重要。

一、风景园林专业类课程专业基础课分析

(一)教学目标

风景园林专业类课程专业基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风景园林专业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并能通过理论的学习,能够分析园林设计的作品;掌握风景园林专业的图纸绘制的规范与表现技法,掌握从方案设计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透视图、鸟瞰图以及施工图的表达方法,并通过一些园林空间与建筑空间的模型制作,让学生初步掌握园林三维空间的尺度,以及与空间功能的关系,为今后的一系列课程设计打下理论、绘图以及空间感知的基础。

(二)教学主体的特点

教学的主体由两部分所组成,即教师与学生。风景园林专业类的课程讲授的教师主要是风景园林专业的专业教师与美术教师,专业教师主要讲授《风景园林专业原理》、《设计初步》、《园林制图》、《园林建筑设计初步》等专业基础课程,《景观表现技法》、《构成设计》等课程是由美术老师开设。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是参加全国高考统一招生录取的理科学生,有较好的逻辑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但入学没有美术类课程的测试,绝大部分的学生没有美术基础,对于绘图等技法比较陌生,入学需要一年的时间进行素描、水彩等基础美术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学习专业基础课的绘图表现的学习。

(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风景园林专业类专业基础课是学生接触专业的入门课,一开始学习专业课都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但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学习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课程的学习中与规划设计的课程设计中。

(1)风景园林专业的理论课理解问题

《园林艺术设计原理》作为设计理论的基础课,对其内容的理解与应用应贯穿于整个园林设计的相关课程的整个学习中,但由于该门课程开课时间较早,而且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并不是十分明确对相关课程设计的指导作用,加上时间的遗忘。因此,该门课在其后的设计课中的学习会出现一些“断档”现象。

(2)图纸表现问题

图纸表现问题也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制图规范,二是技法艺术性。图纸表现的规范主要是在《园林制图》与《设计初步》课程中讲述,是园林设计相关图纸的绘制需要遵循的制图规范,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大部分是以临摹相关的图纸为主,在其后的课程设计中就会出现由于概念的不清而出现的一些不规范的绘图,如立面图与透视图的混淆、施工图的标注、索引等等问题。表现技法艺术性一直是困扰园林与风景园林学生的一个问题,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美术基础,虽说大一上了一年的美术课,但是课时相对较少,且一周只一次美术课,对于图纸色彩关系的处理以及鸟瞰图、透视图绘图的技法教难,很难一时掌握,在相继的课程设计中表现并不是很理想。

2.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专业不同导致教学方法不同

园林设计类课程的专业基础课理论的开设是风景园林专业的教师,而技法类的课程大部分是美术老师。美术老师都是长期受艺术的训练,其授课的方法大部分是以美术的训练的过程为基础,而园林专业学生的美术基础较差,单纯美术的训练在短期内很难见成效,学生的训练大部分是以临摹为主,很难掌握设计表现的实质与内涵。

(2)对学生的要求不够严格导致教学不够严谨

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基础课阶段进入到专业的状态,随着课程的深入,内容的增加,图纸量的增大,学生会出现厌学的情绪,从而导致学习热情下降,拖图的现象比较严重。而有些教师碍于情面,加之课堂教学评估的压力,对学生姑息迁就,影响了教学效果。

(3)实践性教学环节薄弱导致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不足

由于风景园林专业属于理工科专业,学生缺乏美术基础,更要加强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因此,在一入学,就加强学生美术基础的培养。但是,单纯靠课堂的时间很难建立起学生的形象思维的能力。而且近几年,由于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普遍应用,学生普遍轻视手绘,导致在专业的规划设计类课程中,方案能力和手绘表达图纸的能力都较弱。

二、风景园林专业基础课的优化策略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风景园林专业类的专业基础课不仅是课程本身的要求,更是规划设计一系列课程的应用,最终的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规划设计与实际应用能力。因此,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需要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的策略。

(一)教学内容的优化

1.增加理论教学的实例,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

专业基础课中的理论课最终是应用到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之中,在理论教学中增加一些风景园林专业的实例,一方面减少理论教学的枯燥性,加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对理论实际应用的能力,将理论更好地应用到规划设计中,提高园林设计的水平。风景园林专业是艺术设计的一种重要形式,以绘画艺术、音乐艺术、造型艺术等综合时空艺术设计,因此,理论课之初以各种艺术形式增强学生对于艺术的直觉和敏感,从同学们熟悉的艺术形式自然过渡到园林艺术设计。

2.加强绘图技法培养,增加绘图量,提高学生的图纸表现力

近几年的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中,为了锻炼学生的手绘表达能力,有机地将图纸表达的手法贯穿在《设计初步》和《景观表达技法》中,课堂上,老师有的放矢地加强风景园林平面图及其效果图的直接训练,做到“形象的思维”逻辑化,注重一些技法的表达;同时,加大作业量,课上课下一起抓,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式的优化

1.教与学结合,加强学生学习目标、学习态度与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学好一切知识的前提,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是专业基础课的主要任务之一。可以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如利用多媒体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可以到现场感受的实际的空间与尺度,课程设计由浅入深,逐渐建立学生对专业的信心与兴趣。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加强学生的应用能力

风景园林专业的最终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规划设计的能力,因此,在专业基础课教学阶段就应该加强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如《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原理》增设了对不同园林设计形式的临摹与分析,训练学生能够按照园林艺术规划设计理论来分析园林设计的空间布局与景观的设计,引导学生学会赏析一些设计作品的优劣;《设计初步》、《园林制图》等课程在讲述制图规范等基础上,实例以实际项目的园林总体平面图、剖面图、立面图以及透视图、鸟瞰图、施工图的绘制,要求学生不仅识图,而且掌握各种图纸的基本制图规范。

3.多媒体教学与手绘相结合,增强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与艺术性

多媒体作为现代教学的一种手段,在风景园林容艺术与与科学一体的学科,更是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在理论课的教学中,注重“图文并茂,声像结合”,一方面传授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原理,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艺术修养。如在ppt中,多插入一些手绘的、电脑绘制的设计方案及其实际项目的实景照片,还注重播放一些视频资料,这些视频资料以专业为主,同时,还增加一些艺术价值较高的视频,以不断加强学生的艺术素质修养,同时使枯燥的理论课,能够愉悦学生们的心情,加强学生对专业课的兴趣。

4.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有机结合,不断调整专业基础课的内容与讲课方法

专业基础课无疑是专业课的基础,专业课反过来也可以促进基础课的教学。都是基础课在低年级开设,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专业基础不扎实会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暴露出来,就要及时反馈给专业基础课的任课教师,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调整教学内容或方法。总之,风景园林专业的基础课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风景园林专业学科的教学质量,关系到园林以及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因此,抓好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至关重要。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东西方文化的不断交流,也促使专业基础课的教学首先是立足于本专业,同时也要按照社会对园林专业人才的需要,不断调整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与方法,以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性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滨谊.风景园林学科专业哲学风景园林师的五大专业观与专业素质培养[J].中国园林,2008,24(01):12-15.

[2]吴良铺.人居环境科学与景观学的教育[J].中国园林,2004,20(01):2-5.

[3]王绍增.论风景园林的学科体系[J].中国园林,2006,22(05):9-11.

[4](英)安娜•约根森著,赵纪军译.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景观学系风景园林硕士设计课程简述[J]风景园林,2006,2(05):20-29.

园林艺术与园林设计原理范文6

作者简介:谢始群(1977―),男,福建上杭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园林艺术方面的研究工作。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01007902

1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化建设开始从生态学观点出发对城市人居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生态规划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城市园林绿化也是有效保护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当前,城市生态建设中的园林艺术不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要求,如何将生态学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相结合,发挥城市生态建设中园林艺术的有效性是城市生态建设关注的焦点。因此,研究城市生态建设中的园林艺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笔者对城市生态建设中的园林艺术进行了初步探讨。

2城市生态建设中园林艺术的设计原则

景观设计学以生态思维为核心。城市生态建设中的园林艺术要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从设计原则上看,园林艺术设计应美化人居环境、保持生态平衡、满足人们需求,其具体内容如下。

2.1美化人居环境

在现代都市里,生活的快节奏,使人容易疲劳和烦躁,园林艺术的渲染,不仅点缀了城市环境,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美化人居环境,缓解人们紧张的情绪。因此,为了使园林艺术设计服务于人居生活环境,在进行城市生态建设中的园林艺术设计时,应以美化人居环境为指导原则。具体说来,在城市生态建设中,引入充满自然气息的植物,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渴望,在设计园林艺术时,用贴近自然的景色美化人居环境,让人们享受城市生活所带来的便利。

2.2保持生态平衡

城市园林是由各种功能和各种类型的绿地及园林来构成的,在进行园林设计时应综合考虑各物种的功能和特点,力求城市生态建设保持生态平衡。对城市规划而言,对园林艺术的设计应把有效改善生态环境放在第一位,让城市拥有较高的园林绿地率。所以,一定要把实现城市的生态平衡作为一项标准,加大对城市园林绿化方面的投入,除了应该在城市的中心地区建设公园与绿地之外,同时还要注意对郊区的公园、林地、风景区及绿地的建设。在保持生态平衡的前提下,让生物的多样性和植物的多样化带来的生态效益能够得到最大的发挥。

2.3满足人们需求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公园与绿地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开始利用公园空地自发组织活动,如晨练、跳舞、散步等,以起到愉悦身心的作用。园林艺术设计应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为目标,因地制宜地设计出适当宽松的生活环境,所以在进行设计的时候,无论是园中的植物配置,还是园林与绿地的分布以及服务半径,都要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各年龄段人群的休闲和娱乐,需要注意的是,种植的植物和草坪既要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又不能影响到人们的正常活动,这样才能让城市园林及绿地能真正成为有益于大众身心健康的好地方。

3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长,当前,城市生态建设中的园林艺术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追求形式,缺乏内涵;树种单一,稳定性差;大树进城,利小弊大;绿篱花坛,频繁设置四个方面,其具体内容如下。

3.1追求形式,缺乏内涵

追求形式,缺乏内涵是城市生态建设中的园林艺术存在的问题之一。就目前而言,城市生态建设中的园林艺术过于追求形式美,没有深入挖掘城市生态建设园林艺术的内涵,使之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加之很多景观设计师,在对城市园林进行设计时,自身的专业素质亟待优化,对于植物学领域的了解不够,设计图缺乏实用性。

3.2树种单一,稳定性差

树种单一,稳定性差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着城市生态建设中的园林艺术。从我国城市生态建设物种的选择上看,常见的落叶树种主要是法国梧桐,因区域地理位置的不同,在树种选择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长江以南城市绿化树种多是香樟。单一树种在城市园林建设中的稳定性较差,若植物种类单一,势必生长不良,虫害发生概率高,群落稳定性下降,绿化的生态服务功能难以展现。

3.3大树进城,利小弊大

一些大城市为了加快本地绿化进程和景观美学效果,盲目引进大树,将山上的大树、老树搬进城里,不符合生态建设的原则,同时还会带来水土流失。大树进城后,或因路途遥远,路上水分散失,成活率降低;或因水土不服,气候不适,死亡率较高。

3.4绿篱花坛,频繁设置

绿篱花坛,频繁设置也使得城市生态建设中的园林艺术陷入困境。在城市生态建设中,绿篱花坛频繁设置,一些公园布局大片娇贵的绿色草坪,其生长条件有一定的要求,需要消耗大量的淡水资源。与此同时,大面积绿篱花坛的使用,侵占了人居环境,使人们可自由活动的空间减少,休闲空间、行道空间变得萎缩,使得绿篱花坛华而不实,不利于城市生态建设。因此,探索解决城市生态建设中的园林艺术势在必行。

4对策与建议

在生态规划中,体现着一种平衡或协调型的规划思想,综合时间、空间、人三大要素,协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促进人类生存空间向更有序、稳定的方向发展,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

4.1保留当地的文化特点

对城市生态建设而言,生态规划必须遵循自然演进的基本规律,利用当地的乡土资源,乡土植物最能适应当地大气候生态环境的植物群体,管理和维护成本最少,能促使场地环境自生更新、自我养护。保留当地的文化特点是城市生态建设中园林艺术设计的重要内容。在对各种园林与绿地进行建设的时候,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保留当地的文化特点,打造具有城市内涵的园林艺术景观。设计中要尽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尽可能将场地上的材料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减少生产、加工、运输材料而消耗的能源,减少施工中的废弃物,并且保留当地的文化特点。

4.2遵从生物多样性原理

在对各种园林与绿地进行建设的时候,应用生态学原理进行设计,要遵从多样性的园林,避免出现物种单一的现象。具体说来,城市生态建设中的园林艺术设计,应以高大的乔木为主、以植物材料为主、以复层种植的结构为主,以此来提高复层的指数,使植物杀菌、滞尘和消音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不难看出,遵从生物多样性原理,是运用生态思维解决城市生态建设中园林艺术问题的关键。在遵从生物多样性原理的同时,园林艺术设计模拟自然群落的植物配置,保持各物种多样性,具有更大稳定性。

4.3利用场地的自然资源

利用场地的自然资源是城市生态建设中的园林艺术的重要环节。在城市生态建设中,充分尊重场地原有的自然环境的生态特征,保护利用场地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对于园林艺术场地设计应不拘泥于传统的形式,以场所的自然过程为依据,尽可能将原有的有价值的自然生态要素加以利用,依据场所中的阳光、地形、水、风、土壤、植被及能量等,组织到园林景观的设计中去,从而维护场所的健康。对城市生态建设园林艺术设计而言,应尽量保留原场所的自然特征,如泉水、溪流、造型树、已有地被及名树、古木、水、地形等,这样既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投资成本,又能避免为了过分追求形式的美感、对原有的生态系统造成无法弥补的破坏。

4.4考虑植物的相互作用

城市生态建设中的园林艺术还应考虑植物的相互作用。植物在生命活动中,通过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能起到改变周围环境的作用,进而改善城市生态建设的现状。在城市园林建设植物配置环节,应考虑到植物的自身特性,如有产生有毒物质的植物,将会影响其他植物的生长,如榆树和栎树种在一起,榆树会背向生长;刺槐和桉树产生的挥发性物质抑制周围某些杂草生长,使其周围成为裸地等,不利于城市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为此,在城市生态建设园林艺术构造上,要综合考虑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潜力,利用互促作用的原理来进行合理地配植,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