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学专业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科学专业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科学专业知识

生物科学专业知识范文1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生物科学专业;微生物学

本科生导师制最早起源于英国牛津大学,它是一种学生在校期间为其配备专业导师,并由导师对学生的学习、思想和生活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和人才培养的制度[1]。本科生导师制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和个性化指导,强化对学生的培养,形成教学互动的良性机制,促进学生成长成才。随着高校学分制的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因其提高学习效率和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而被众多的学校所推广。

1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管理制度

为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我校于2005年起全面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度,并对导师工作提出具体实施办法①。1.1要求导师任职资格本科生导师制要求导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专业辅导和生活指导,我校对导师的任职要求:(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教育教学经验丰富,懂得教育规律,熟悉本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3)熟悉学分制下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的相关规定,熟悉学分制的运行机制;(4)导师需具有讲师以上职称或硕士以上学位。1.2明确导师工作职责要求所聘请导师需了解学科和专业的基本情况,掌握所指导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指导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整体学习方案,进而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并通过各种方式经常与学生保持联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指导。1.3规定导师配备考核导师的聘任工作需在新生入学后2个月内完成,并明确指导学生名单、工作任务和任期,每位导师指导的学生一般不超过20人。导师工作的考核由院系负责,并将其与教师年度考核结合起来,对认真履行导师各项职责的教师按每生每学期0.4学时记教学工作量,对不切实履行导师职责的教师要及时进行调整。

2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现状问题

生物科学专业的本科生导师制工作由生物科学教研室负责分配安排,教研室按照学校管理制度在每学年初将大一、大二学生分配给专业教师指导,分配结果由教研室负责通知导师,由班长负责通知学生,每学期期中要求导师提交指导记录接受学校的教学检查。本科生导师制度在生物科学专业开展期间,教研室严格按照学校制度进行分配与管理,但是实施过程中发现仍然存在一定问题。2.1导师工作没有完全落实主要体现在部分导师工作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对学生的指导或流于形式,或没有规划,使导师工作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分析原因主要是:(1)个别教师对本科生导师制的认识不够;(2)多数教师虽然认同导师制工作,也很愿意与学生交流,但是因为教学、管理和科研工作繁重,很难抽出时间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3)导师没有实质权利对学生进行表扬或处分,所以即使导师有时间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但当遇到学生对导师的指导不接受或不配合时,指导也就没有实际意义。2.2学生对导师制认识不够多数学生对导师制度和导师职责不是很了解,每学年初只知道自己被分配给了哪位老师指导,但对导师会指导哪方面或自己希望导师从哪方面指导不是很清楚,造成两种极端,一种是大事小事都找导师,把导师当成了班主任或辅导员;一种是导师不组织见面,学生决不会主动找导师交流。

3本科生导师制的改革探索

3.1统一对导师工作的认识[1]首先在每学年开学初,教研室组织教师就导师制的重要性、改革创新等组织专题教研活动,师对导师工作的认识,在符合学校制度要求的前提下,结合生物科学专业特点,明确本专业导师的工作职责。因为生物科学专业各班级都配有班主任,所以关于学生生活、思想等方面的教育相对较少,导师主要职责是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教育,让学生了解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目标、专业技能,结合各学科竞赛、毕业论文等进行指导。3.2依据制度,选聘导师对仍未认同导师制工作的教师可暂缓分配学生;在统一认识的前提下,对教学、科研等工作任务重的教师,可适当减少分配学生人数,以保证每学年选聘导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3.3组织学生,讲解制度教研室在每学年初利用新生入学教育向学生介绍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办法和生物科学专业导师的主要职责,使学生理解辅导员、班主任与导师的职责区别,鼓励学生主动联系导师,使导师工作成为教师课堂教学与学生思想教育的延伸。3.4分配制度改革生物科学专业的本科生导师制只针对大一、大二学生,为了更好的发挥导师制的作用,教研室对分配制度进行改革,大一新生因为对老师不熟悉,对自己的方向也不清楚,所以主要采取随机分配原则;大二学生因为经过一年的学习,对导师比较了解,有些学生已经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了相关实验,所以分采取学生选择导师的分配原则,如遇冲突,需结合导师的意见进行调整。3.5制定《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指导手册》手册中明确学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办法、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细则、指导学生联系方式、导师每学期的指导计划、指导记录表及年度工作总结。手册的制定,可以提高导师及学生对导师制的重视,同时也便于材料的检查、整理及归档。3.6以微生物学课程为例介绍导师制的具体实施对于大一新生,导师负责指导其了解微生物实验室,认识各种仪器、器皿和试剂,鼓励其走进实验室,参与实验室的日常维护与管理;大二学生已经开始学习微生物学课程,导师负责指导其为实验室基础实验做准备,提高微生物实验技能,同时尝试开展实验;大三学生不执行导师制,可在这一年分配毕业论文导师,继续开始相关实验;针对大四学生,毕业论文导师可指导其对实验数据进行验证、整理、分析并形成毕业论文。使本科生导师制工作基本形成“大一分配、大二选择、大三确定、大四完善”的四年指导原则。

4结语

生物科学专业知识范文2

一、从生命的基本特征入手,对学生的求学和执业进行指导

1.通过讲述知识点――新陈代谢来指导学生

讲述新陈代谢是生命最重要的特征,是生物与非生物最本质的区别,新陈代谢就是生物体要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生物体从外界环境中摄取物质,把它们转化成自身的结构物质并储存了能量(同化作用);将自身的一部分物质分解排出体外并释放出能量(异化作用)。然后教师指出,生物体正是通过新陈代谢,才能够不断地进行自我更新,使自己的生命得以延续,使生命本身充满了活力,那么在我们生命的旅程中,在我们的求学和执业中,我们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专业技术、生活态度、执业理念等内在的自我也必须要进行新陈代谢,不断从外界吸收有益的新知,积淀精华,剔除糟粕,从而使自己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要求,不断完善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做一个对社会有更大贡献的人。

2.通过讲述知识点――应激性来指导学生

讲述应激性也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生物体对外界刺激能发生相应反应的能力就叫做应激性。然后教师指出,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生物体能够发挥应激性,通过调节和控制机制,保持自身的相对稳定,以利于各种代谢活动的正常进行,所以在我们的学习、生活、执业的过程中,也要具有应激性,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和一个积极思考的大脑,还要有一个勤于动手的习惯。善于发现新现象、新情况、新事物,同中察异,异中见同,目光敏锐,头脑清晰,做出正确地反应,不断地拓展和拔高自身的认知、专技。

3.通过讲述知识点――适应性来指导学生

讲述生物的存在,离不开它赖以生存的环境,总是保持着对环境的适性。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要适合一定的环境条件才能生存和延续。然后教师指出,我们首先要适应生活的社会的情况,然后再谋求发展。

二、在讲授医学生物学原理的同时,结合有关章节知识点进行指导

教师要做到寓素质教育于知识教育过程中,融执业指导于课堂教学中。例如,讲到磷脂是一种两性分子,即具有亲水性,又具有脂溶性,来说明我们执业时,也要有两性:既要精于知技,又要有待人接物的良好修养;在讲维生素时,这类分子需要量少,却不可忽视,来教导学生注意学习技能有一些重要的小“关节”,类似于维生素,小而不可忽视;在讲到糖类、蛋白质、核酸时,说道:它们虽然是不同类型的分子,但是他们都有类似的形成机制,都有自己的基本单位,这个事实可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积累能创造奇迹,大的成绩都是一个个小成绩“共价键连接”成的;从基因修复引申出个人知错就改;从DNA复制时需要RNA前体物,引申出我们做一件事有时需要铺垫……总之,教师只有勤于思考知识和实践,书本和社会的联系,吃透课本,读懂生活,善于发现其中的教育切入点,挖掘素质教育的深泉,才能够做到游刃有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生物科学专业知识范文3

关键词:实验教学;评估体系;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8-0267-04

生物类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处于同等重要地位,并且对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同学科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相比理论教学而言非常复杂,目前许多学校实验教学的评价工作,尤其是实验教学的具体过程,几乎一直处于无序和无法评价的状态,这种教学评价上的障碍与缺失,影响了实验教学的地位与发展,是造成实验教学在教材、课时、学分、考绩等方面,无法与理论教学平分秋色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与德尔非法对生物类专业实验课程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进行研究,以期构建一个全面、完整、科学的指标体系,同时选择部分课程进行试点,以检验该体系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以衡量各生物类专业实验教学的质量和发展水平,从而推动课程建设。

一、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实验教学工作是由多环节、多因素组成的,实验教学质量评估指标必须全面准确地反映实验教学的特点和体现与实验教学质量相关的因素。参照兄弟院校和本校其他专业实验教学评估的经验,将指标体系设置为由实验教师力量、实验条件、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改革、实验教学效果五个一级指标组成的复合系统,每个一级指标下设若干二级指标。根据评估体系的量度要求,将生物类专业实验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分成三个层次,分别为目标层、一级指标层和二级指标层。其构成见图1。

二、层次分析法与德尔非法相接合确定评价指标的相对权重

按图1所示分层体系对11位开设生物类专业的院系院长、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及一线任课教师等进行问卷调查,对各层各指标间的重要程度进行评分,并进行两两比较。

评价尺度选用通用的1-9阶标度尺度,如表1所示。

对每位受调查教师的评价结果进行两两比较,表2列出了其中一位教师的评价结果两两比较矩阵初始值。

依据式(1)和式(2)对初始矩阵进行正规化和归一化处理,得到五个一级评价指标的相对权重,如表3所示。

收集11位教师第一次判断的结果,并绘制成图表,如表4所示。

如果我们用Wij表示第i个教师确定的第j个指标的权重,那么第j个指标权重的平均值Wj,由式(3)求得,式(3)中,m表示教师数量。

σ1是Wij的标准方差,由式(4)求得。

对所有教师的结果进行正态性检验和t检验,排除判断结果落在置信区间以外的教师所得结果,采用各位教师的权重平均值作为各指标的相对权重,见表5。

表5中,教师1、教师6与教师9由于最终判断结果在置信区间之外,被舍弃,因此只选取了8位教师来进行评判。

同样,求出各二级指标在一级指标中的权重。结果见表6。

从表6所得的各一级指标权重结果来看,教师们认为实验条件和实验教学内容对于实验教学质量最为重要,实验教师力量与实验教学改革的权重分值相对不高,究其原因,可能是各教师认为本科阶段学生所学习的实验课程多以验证性的基本技能训练为主,师资力量与教学模式影响不大。从所得的各二级指标权重结果来看,部分对促进实验室建设,便于同学们多参与科研训练的指标,如开放性实验室数量、实验课时占总课时数的比例、研究性实验比例、学生实验分析能力所占权重较大,也反映了教师们希望学生多进实验室的想法。

三、评估体系的应用实践

实验教学的受体是学生,因此学生对实验教学质量的信息反馈比较有说服力,我们选取江西农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微生物学》课程作为试点,向学生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87份。评估体系中每个二级指标按“优”、“良”、“中”、“差”4个等级进行评判,赋分值分别为4、3、2、1分,结果见表7。

通过计算该课程的最终得分,得出学生对《微生物学》课程的评分为3.05,即良好以上,说明学生对该课程的实验教学质量是认可的。表7所评价的课程为江西省优质课程,课程建设已有30多年历史,在学生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该体系客观地反映了这门课实验课程建设的情况。

四、讨论

1.层次分析法通常用于确定各种评价体系的权重,但指标相对权重的确定过程中权威人士的意见常常影响他人的意见,导致一些正确的意见不能得到发表。因此,用德尔非法把各位专家意见的分歧点表达出来,取各家之长,避各家之短,充分反映各方面意见,所以选用层次分析法与德尔非法相结合的方法。

2.所得指标体系有待于扩大试点院校和课程,进一步检验其科学性。

参考文献:

[1]王飞,涂国全.层次分析法与德尔非法相结合建立生物工程品牌专业建设结构体系的研究[J].当代教育研究与探索,2006,(6):1-3.

[2]李湘姣,王先甲.区域水资源利用复合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J].人民长江,2005,36(8):21-23.

生物科学专业知识范文4

关键词:职业专科学校;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下,职业专科类院校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更加强调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以此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应用型人才。基于此,职业专科院校需要变革传统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方式,同时提倡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个性。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物理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如今的职业专科学校物理实验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从而阻碍了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以及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一、职业专科学校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物理实验教学方式单一,实验器材的配备相对落后

在如今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有些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拿到高分,同时由于实验设施设备的不完善,导致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着重讲述的只是实验的步骤、原理和注意事项等,缺乏对学生实际操作的训练。甚至有些教师认为实验做不做对学生来说并不是特别重要,只要学生在考试时能够做好题就可以了,并且教师在安排实验时,多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没有系统的计划和目的。通常都是教师先演示一遍实验过程,而后让学生进行实验。安排的也多是验证性、测量性实验。这使学生在实验中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参与实验的积极性也没有调动起来,教学效果也得不到保证。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应试教育为了考试和分数,教学弊端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在实验教学方面,很多职业专科学校都较为忽视。这就使实验仪器的配备相对落后或者不足。

2.教师对物理实验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新课改后,仍有一些教师教学理念没有相应地改革创新,在开展物理实验教学时,只要求学生参照实验例子重复实验操作,这使学生的实验过程较为形式化和唯一化。这些现象长期作用,会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和实验探究能力也得不到提高。同时。教师对于实验教学的作用认识不足,比如说,教师通常对课堂实验只演示一遍,也不鼓励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去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这使物理实验变成了一种实验形式,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提高,创新能力得不到发展。

3.学生对于物理实验的认识不够积极

职业专科学校的学生在物理实验上不如普通高校学生那么重视,因而他们在做物理实验的时候,会不愿意动手甚至不知道该如何动手。在教师演示过步骤后,他们做实验也只是机械地按照书上的实验步骤去做,完成物理实验任务。这类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对于实验的目的没有深入的了解,学生不能自主设计实验思路,难以达到实验目的,更不用说实验创新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了。

二、在职业专科学校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1.提升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在以往的物理实验教学中,很多教师认为实验只是做给学生看的,是实现教学任务和完成教学内容的一种辅助手段,学生在物理实验演示中的主要任务是进行观察和思考。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忽略学生学习物理概念以及物理定律的心理状态,忽略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需要结合我国实验教学中具有优势和特色的教学方式,比如说国内的重演绎性教学和国外重归纳法的特点。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参与作用,使学生能够参与到物理实验的每一个步骤中,从而获取相关的物理知识。教师可以将演示实验的操作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更主动、更好地去参与实验研究,在物理实验中学习,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思考。这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观察力,从而更好地进行实践创新。

2.物理实验教学中注重创新教学方式,改进演示实验

所谓的创新教育,不仅需要创新的教学方式,也需要教师在演示实验中改革创新。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在实验演示中掌握相关的物理知识,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物理是一门科学性抽象概念的学科,因而有许多物理量,比如说路程、位移、摩擦力这类概念都是可以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概念学习,通过分析、对比去综合概括,且教师需要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是如何形成的,而不是让学生单纯地了解物理量的意义和概念。这有利于学生真正的接受和掌握新知识,从而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3.创设生动的演示实验问题情境,促进思维创新

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与学生自身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兴趣有着密切的关联。学生若是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好奇心以及旺盛的求知欲,就能够去探索学习,从而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而物理实验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去深入思考和探究问题。同时,教师通过设置问题场景,让学生主动提出疑问,可以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产生创新思维。

4.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创新发展

许多较为复杂的物理实验不是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的,这时候通过分组实验,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也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发展。在分组实验中,职业专科学生可以发挥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积极参与实验活动。同时在实验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新课程改革越发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实践能力,这也是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因而,在职业专科学校物理实验教学中,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同时明确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改变传统实验模式,增强学生亲身参与创新实践的机会。

参考文献:

生物科学专业知识范文5

关键词:控制论;生物学科;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0-0104-02

党的“十”报告首次单篇论述了生态文明,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以期解决当前国家面临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1]。国家、社会对生态文明的高度重视,使得生态产业成为了新兴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人才市场需求。目前,很多地方高校开办了生物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等相关专业,希望能为地方培养能真正扎根基层工作的专业人才。然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在范围和规模上的发展,本科生的培养质量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如何真正落实针对地方的生物学科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是当前地方高校相关专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本文根据控制论的基本思想,遵循地方高校专业培养规律,立足地方,以学科为龙头,优化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达到整体提升专业培养质量的良好效果。

一、控制论基本思想

美国数学家维纳首先提出了系统控制论[2],其核心思想在于,系统和外界环境进行充分的信息交流,在此过程中根据系统的反馈机制来实现系统的最优控制,从而保证系统达到并持续保持在最佳状态。在维纳的控制论中,可总结出三个最为基本的概念:控制、反馈和调节。生物学科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受到内路和外路两条回路信号的控制,各种节点相互关联。内路(由学校、院系和学生组成)进行系统输出的超前控制,根据教学效果的反馈进行及时调节。外路(由用人单位、学生和学校院系组成),将系统输出的状况(即培养学生的质量)实时反馈给学校院系,学校院系通过反馈机制进行内涵建设的调节,不断完善优化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时调整师资和教学内容,从而实现最优控制。

二、地方高校生物学科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系统构建

根据控制论的基本思路,将地方高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看成具有反馈调节机制的复杂系统。学校的招生是系统的输入,毕业生的质量是系统的输出,学校和相关院系作为系统的控制和调节节点,教学质量的信息回馈作为系统的内路反馈节点,社会用人单位作为系统的外路反馈节点,将教学中的“质量管理―过程监督―效果反馈”与控制论中的“信息输入―控制调节―反馈修正”进行比对,构建其共同的构式。

1.内路系统模式。内路系统模式是学校进行人才培养的核心构架。当学生取得学籍进入学习后,本科生管理单位从过程管理、教学执行、教学质量监督与反馈、教学质量考核与改革四个方面开展人才培养。

2.外路系统模式。外路系统模式是学校人才培养得到社会认可的反馈控制过程。这包含两个层面的机制:(1)学校紧密跟踪用人单位,根据调查回馈信息重新调整前馈保障体系,进而更好的保障本科生的培养质量。(2)促进有关教师与社会用人单位之间的交流合作,以便及时掌握市场行业的发展动态,更好的调整教学内容。

三、吉首大学生物学科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吉首大学位于偏僻闭塞、经济落后的武陵山连片特困区,拥有生态学省级重点学科以及生命科学(含师范)、生物工程、环境科学、环境工程、药学、植物科学与技术等本科专业。为体现落实吉首大学“立足地方,依靠地方,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根据多年来对与地区相关企业的交流和对湘西地区生态环保市场的了解,确定吉首大学生物学科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能适应地区生产、建设和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高级工程技术专门人才”。

根据前述控制论的思路,吉首大学生物学科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内路系统模式方面做了如下重大修订:(1)首先明确办学的特色培养方向。从控制论的视角来看,作为系统的输出,吉首大学所培养的生物学科相关专业人才是为地方生态环保市场服务的。因此,为了能让所培养的学生更好的被社会认可,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时,首先重点明确了吉首大学生命科学(含师范)、生物工程、环境科学、环境工程、药学、植物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特色方向。例如,环境科学专业以“环境影响评价”作为特色培养方向,环境工程专业以“水污染控制技术”作为特色培养方向。(2)对课程体系设置进行重大调整和修订。在课程体系上,改变过去课程设置过程中“大而全”的课程设置思路,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专业分别将“环境影响评价”和“水污染控制工程”这两门课程作为专业课程群的核心,而其余课程围绕这两门核心课程进行构架。

另外,吉首大学生物学科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外路系统模式方面也做了如下重大修订:(1)优质师资队伍的调整和建设。吉首大学与湖南省、四川省多家具有行业工程咨询资质、工程设计资质的企业单位进行合作,一方面聘请了企业部分具有丰富设计经验的工程师担任部分课程的讲座教师,使学生理解当前企业对大学生能力的要求和企业用人需求等信息;另一方面,结合相关教师的科学研究,积极开展与地方企业的科研项目合作。(2)经常根据反馈信息开展入学教育和专业教育。根据用人单位、毕业学生等反馈的就业信息和生态环保行业的发展信息,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校内外专家、政府官员、已毕业学生等,适时经常开展入学教育和专业教育,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四、结语

为了更好的培养适合地方需求的生物学科相关专业人才,在其人才培养模式修订上,基于双路控制系统的控制论原理,将人才培养质量模式过程与控制论中规划控制、信息反馈和效果调节三个要素契合,建立人才培养质量的教育反馈控制机制。吉首大学生物学科相关专业近年来以生态学省级重点学科为龙头,在明确办学的特色培养方向、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校企联合办学等诸多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探索和改革。实践结果表明,相关模式得到了用人单位与社会的认可,生物学科相关专业的学生多年来就业率均在95%以上。

参考文献:

生物科学专业知识范文6

创新意识是指具有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作出贡献的远大理想,为科学与技术事业的发展而献身的高尚精神以及进行创造发明的强烈愿望;创新能力则是指具有把上述理想、精神、愿望转化为有价值的、前所未有的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体现校企融合的校本教材开发具有很强的意义。

近些年,中国的呼叫中心行业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行业都开始建立或者运用呼叫中心来进行客户服务或市场营销,呼叫中心的人才需求缺口逐渐增大,随着用人需求问题的凸显,客户信息服务专业应运而生。目前,湖南省已有三所中职学校来我校考察该专业的建设情况,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该专业还没有国家规划性的教材,至今,只有华唐教育集团开发了部分培训教程,还有部分课程没有任何可参考的公开资料,教学资源极其匮乏。在客户信息服务企I的参与下,我们开发中职客户信息服务专业校本教材,弥补企业培训教材的不足,对开设该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来说,是解决师生教与学之急需,也可供其他开设有该专业的兄弟学校提供参考教学资料,在开发与使用、交流的基础上,不断修订出版,可以丰富中职教材种类。

二、校本教材开发的意义

校本教材是学校为了适应自身环节和学生个性发展,根据国家教学目标、课程计划,相对于国家教材而自主开发的教材,是校本课程的载体。教育部颁发的一些文件要求为校本教材的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也是学校开发校本教材的义务和责任。

中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以职业为导向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课程必须为学生进入未来职业世界提供某一工作岗位或岗位群所要求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使学生得到职业世界的认可。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校本教材内容应注重“知识、技能、态度”三个要素的融合。彻底改变以“知识”为基础设计课程的传统,真正以“能力”为基础设计课程,符合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岗位技能,适应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要求。基于以上价值取向,我校在客服信息服务专业的教材建设上进行大胆探索。

三、校本教材开发的标准

参考华唐教育集团的教材资源,以学生就业岗位标准为指导大纲,在国家有关文件精神的指导下,结合专业教师进企业实践的体会,在客户信息服务企业的参与下,编写适应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适应社会职业需求的客户信息服务专业校本教材。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围绕中职教育的特点,通过文献研究,以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理论为基础进行适合中职生就业的校本教材开发。

(1)首先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探讨中职教材开发的背景和意义;其次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客户信息服务服专业校本教材进行开发。(2)通过文献法和问卷法对我省和部分外省中职学校客户信息服务专业教材现状进行调查。(3)校本教材开发的内涵和过程,从教材开发的组织者和教材开发的内容进行陈述,分析目前校本教材开发的问题所在。(4)结合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特点和教材开发理论,采取就业为导向原则、实用性原则、针对性原则、灵活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和注重学生素质培养和个性发展的原则,分析客服专业听力课校本教材开发。

四、校本教材开发的过程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不断提高。教师应该根据市场和社会的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开发校本教材,选择符合学校办学特点和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

现阶段,因开发机制不完善给职业学校校本教材开发造成很大困难,这是校本教材开发面临的当务之急。职业教育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有选择地参照普通教育教材的开发体系,但不应一成不变地照搬,从而泯灭职业教育的特色。教育部门应加强研究,并逐步建立健全机制,使中职学校校本教材的开发更加规范化、实效化。

校本教材的开发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以适应社会需求为根本目的。同时,能够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运用知识能力更为灵活。从教师成长与发展的角度看,教师开发出的校本教材,是教师教改的自学笔记和课程研究总结。在课程研究 、校本专业教材的开发过程中,能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形成学校的品牌,能强化特色专业建设有利于打造品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