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幼专生 思想政治教育 职业心理素质培养

近年来,由于高职高专院校就业方式的改变,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水平的不同,导致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如何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在幼专生就业素质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如何为幼专生就业素质培养服务,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学校日常管理工作中如何解决幼专生择业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国务院提出关于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的颁布实施,凸显了幼专生的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因此,如何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幼专生职业心理素质的水平是我们热议的话题。

本文试从幼专生职业心理素质的现状出发,阐述幼专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关系及其重要性。

一、阐述职业心理素质培养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和重要性

近几年来,高职高专院校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开始注重加强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明显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心理素质培养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心理素质的共同目的是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其有一个良好的择业技能。同时,二者是相互作用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学会情绪调控,培养良好的情绪,有助于学生择业技能的提高。反之,择业的成功不容置疑的会给学生们带来好的心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加强幼专生职业心理素质,提高幼专生心理素质,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举措,是培养幼专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刻不容缓,它既是学生提高自身全面素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的需要,又是社会全面发展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

二、探究幼专生常规管理工作中提高职业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

(一)学生常规管理是建立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石

通过有效的常规管理工作,运用规范的学生管理守则,可以使学生在教育中找到自己正确的位置,密切同学间的关系,遵守规章制度,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学好文化知识的同时,锻炼好适应社会的能力,拥有了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为职业心理素质的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

(二)创建多种多样的专题活动 ,提升学生们对幼教职业的兴趣和热爱

通过创建多种多样的专题活动,用实践去提升学生们对幼教职业的兴趣和热爱。在校期间,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专题班团活动,形式采取演讲、诗朗诵、唱歌等多种形式来激发他们对工作岗位的热爱,从不同角度诠释对幼教职业的不同理解。活动人群要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的形式展开。主要目的是加强师生情感的同时,吸取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宝贵经验。建议每次主题活动要有相应的活动策划案、照片、视频等素材存档,方便学校的大学生创业指导教师可通过不同时期的活动素材,观察学生们职业心理素质水平的提高过程。通过主题活动加强学生对要从事的职业的情感,转变工作态度是我们研究思考的方向。

(三)加强专题讲座,创建培训工作,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心理品质

专题讲座是学校教育的第一线,利用专题讲座这一阵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教师应结合社会就业新形势,挖掘其中的职业潜力以及所要求的职业素质,使学生明确职业心理素质的构成,从而提高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水平。全国各大高校创建大学生创业就业培训中心,利用专家讲座集体培训以及开办SYB创业培训班等多种形式来提升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水平。我校在此基础之上还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就业协会,加强高校之间的联系,方便学术以及经验上的交流,为提升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水平的提高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总之,剖析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素质培养的关系,分析研究提高职业素质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好地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效果,探究出更多的提高职业素质的有效途径,促进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三、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幼专生职业心理素质中存在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研究和工作对象的,当然离不开对人的心理、意识和行为的分析考察。当前幼专生就业素质存在着很多问题,人生价值观定位不准确,就业观念陈旧,诚信意识与法律意识淡薄,就业心理意识较差,创新精神与竞争意识缺乏,专业素质不强等方面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培养健康情磨炼坚强意志,科学自我评价,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开发创造能力。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源泉,坚强的意志则是一个人成功的保证。具有坚强的意志,健康的心理,对于幼专生完成自己的学业,发展个人的全面素质,把自己培养成为职业心理素质较强的新人影响极大。

因此,在日常管理中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正确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自我评价,是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基础。探究幼专生常规管理工作中提高职业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是我们主要的目标。运用好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利器,解决幼专生职业心理素质中存在的所有问题是我们的宗旨。

【参考文献】

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范文2

歌唱者心理素质表演歌唱不仅仅是一种涉及到声乐发声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学科,更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这就决定了歌唱过程的复杂性,不仅仅要求歌唱者做到自身歌唱器官物理运动的相互协调,与此同时还要辅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尤其是现代社会,随着声乐艺术的不断发展,各类声乐比赛层出不穷,而高水平歌唱者之间的竞争在技术水平相当的情况下,歌唱心理素质往往对胜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歌唱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及特殊性

众所周知,歌唱属于一种极复杂的生理及心理活动,属高级神经管辖。一旦歌唱者出现紧张和畏惧的心理,相应的神经系统就会控制身体相关的肌肉,使歌唱者出现心速加快、气息不畅、嗓子发僵发紧等不良反应。此诸多反应多是由心理的失调造成的生理失衡,要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就要进行大量的实践训练。

与此同时,歌唱心理素质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诸多心理学研究还表明,心理活动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即不同人在同一情景中,能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状态。也就是说,歌唱心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会受到歌唱者自身思想境界、知识水平、技术水平、表演天赋等方面的综合因素的影响。

由此可见,歌唱是一门以歌唱者自身作为“乐器”来表演的艺术,不仅仅涉及到技术层面,更受心理因素的影响。歌唱者向观众展现艺术的方式是通过灵活运用自己的声音,所以作为歌唱者,要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来展现自己艺术水平,这样才能感染观众,才能达到理想的歌唱效果。而且,歌唱者在控制自己歌唱过程中心理素质的同时,还要更好的理解歌曲自身的情感、更要理解观众的心理,三者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地培养歌唱时的心理素质。

二、歌唱心理素质的影响因素

1.意识影响歌唱心理素质

我们都知道大脑对于肢体活动的控制分为“意识控制”和“潜在意识控制”两种形式,对于学习的歌唱过程也是如此。“意识控制”对于活动的影响是有一定的目的性和指向性的,意识控制的活动有很多,比如在歌唱时发声的位置、输运的气息、文字的发音和感情的运用等,必定会因为控制不当而引起紧张等影响学习歌唱的质量。与之形成相反的是“潜在意识”的控制是处于人们的自然习惯对于外界所作出的本能的反应,所以我们在进行日常练习的过程中要注意氛围的营造以激发有利于歌唱的“潜在意识”,已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2.心理压力

歌唱联系者在进行歌唱的过程中若没有过强的心理素质,会出现过重的心理负担,从而产生严重的心理压力,表现出来就是不自信、不集中。心理压力的另一个显著表现是歌唱练习者对于高音区域的恐惧,会影响到其正常的歌唱状态。

3.性格

所有音乐家的作品当中或多或少都会体现出其自身的性格,性格方面的差异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歌唱效果。同样的道理,性格方面存在的差别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歌唱的学习以及实际的表演。对于太理性的而没有激情的学生,需要使用夸张的示范以及生动的语言来对其进行一定的感染;而对于比较外向的那些学生应该进行适当的引导,实现激情以及深情之间的均衡。

三、如何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

1.对学习中歌唱心理的调控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

在歌唱的日常训练当中,歌唱者需要对心理活动的重要作用进行充分的认识,应该积极参加相关的声乐活动,有意识对适应环境的相关能力进行有效的锻炼,同时还应该重视培养自己的意志以及坚持的精神,对艺术方面的情操进行有效的培养。与此同时,歌唱者的情绪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歌唱的实际效果,所以,应该时刻保持比较高涨的情绪,对自己的情绪进行适当的调整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2.培养歌唱者树立起坚定的信心

信心属于成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石,因此,信心对于歌唱者来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心理层面来讲,应该积极寻找信息的重要支点,正确对待失败,积极积累相关的教训以及经验。同时还应该敢于想象,在比较放松的环境当中进行训练,保证信心的树立。除此之外,还应该对周边的环境进行充分的适应,尽量克服自己在性格方面的弱点。在日常生活当中,歌唱者应该增加与社会接触的机会,进而丰富阅历,在一定程度上拓展知识面。通常情况下,歌唱艺术应该将人类的真善美的真实情感进行充分的表达。经过相关的实践活动,应该及时发现自身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之后找出有效的解决方法,实现进步以及信心的提升。

3.对舞台的实践进行有效的加强

歌唱者应该有足够的精力进行练习锻炼,在日常的生活以及学习当中,训练场属于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除此之外,声乐艺术还属于舞台当中的一门艺术,最后的结果应该在舞台上进行表现,所以,舞台上的具体实践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声乐的实际学习,舞台的具体实现会有效培养歌唱者的心理素质。存在非常多的学生,会非常放松的在琴房中进行训练,但是在舞台上,由于紧张会对发挥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参与舞台的实践,对于各种舞台都能够保持轻松的心情。同时还应该指导歌唱者正确看待成败,有效培养学生控制心理的相关能力。

四、结束语

总的来讲,在歌唱的学习以及具体的表演当中心理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以及地位,若不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那么就算是对演唱的技巧有了熟练的掌握也不会成功,若相对比较熟练的歌唱技巧有效结合良好的心理方面的素质,那么就会非常容易获得成功。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应该同样充分重视心理素质以及歌唱技巧的相关训练,保证歌唱者在演唱以及学习中得到精神方面的升华,进而实现生理以及精神的统一,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邹艳阳.浅析歌唱艺术中的心理素质调整[J].北方音乐,2015,(08):48-49.

[2]李卿.影响歌唱发声的因素及其心理素质培养初探[J].艺海,2015,(01):52-53.

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 地面气象观测;测报员;心理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P4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8-0022-01

1心理素质在测报质量中的重要性

气象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科学,地面气象观测作为气象工作中最基础的业务,要求更为严谨细致。因此,观测员不仅要有扎实的业务技能,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应对测报工作中各种复杂的状况,快速、准确地完成观测任务。心理学家认为,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的性格品质、心理能力、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状况及心因性的水平或质量的综合体现。地面气象测报工作要求资料准确,气象报文发送要有时效性。这些工作特性在对测报员的技术技能提出严格要求的同时,对其心理素质的各个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多数错情的产生都是不良心理因素作用下的结果。天气是复杂无常的,随时都在变化,在观测时段可能连续出现数种不同的天气。对于心理素质较差的测报员,一旦出现紧张、慌乱的情况,就很可能出现错报或者发报逾限的情况。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地面测报质量的一道重要保障,对提高测报员心理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2测报员常见不良心理现状

2.1恐惧心理

一些测报员由于缺乏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经常会出现紧张和恐惧心理。例如值班时遇到复杂的天气或突发状况,神经紧张、手忙脚乱;交班之后思维依然高度紧张,更有甚者,测报人员常梦见临近正点自动站数据异常等或自记停变情况,影响了测报工作的顺利完成。如果处理不当,不及时调整,可能会陷入难以自拔的“紧张―出错”的恶性循环之中,严重损害测报员的身心健康[1]。

2.2 侥幸与依赖心理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气象自动化普及程度不断提高,气象数据的采集逐渐由原来的人工观测转为自动传感采集。有些测报人员对自记仪器和自动站系统的依赖程度变得越来越严重。而传统的人工观测、查算、编发报等容易被人们所忽视,这些技能在测报员队伍中有逐步退化的趋势。过度依赖不但导致测报员对工作的不负责任,往往测报人员还会因为技能的下降等因素产生侥幸心理。即使在值班过程中发现仪器运行异常,但只要不影响本班数据或正点观测及发报,或认为仪器不在本班出故障,就不主动去排查[2-4]。

2.3保守心理

目前,所使用的自动气象站,大多数尚未实现对云、能见度以及天气现象的观测和记录。因此,这些项目的观察测定均采用人工的方式进行。很多观测员,特别是新观测员为了避免出现错情,对云、能、天的观测尽量简单化,只求不相矛盾,缺乏探索求真的勇气和精神。有的台站出现一些不规范的操作或观测记录方法,有的观察员即使发现问题,但在保守的心理下不敢轻易改变,从而使错误一直延续下去。

3测报员心理素质的培养方向

3.1提高业务技能,增强自信心

当技术、技能水平达到一定高度,测报人员的心理自然会踏实稳定。因此,好的心理素质应以提高业务水平为前提。应在提升技能水平的过程中,逐步锻炼、培养心理素质。

3.2 从跟班开始培养测报员良好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并非是先天自然生成的,大多要靠后天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和培养才能形成。测报员亦是如此,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锻炼,结合日常值班以及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进行。从跟班学习阶段,就要开始注重对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3.3增强自我调控的能力

国内外许多研究指出,不良的情绪调节会对个体生理和心理产生重要影响,良好的情绪调节对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测报员可以采用自我安慰、自我行为抑制的情绪调节方式来增强自我的调控能力,或者采用向他人倾诉、求助等方式宣泄情绪[5-7]。

3.4把培养良好心理素质贯穿于值班的每个环节

长期进行测报工作,偶而出错是难免的,由此要求测报员不仅要有干劲、韧劲,还要有毅力和意志。这些精神不能只维持在观测发报的短暂时段,应该贯穿于值班的每个环节[8-10]。另外,即使出现了错情,应正确对待,认真总结,吸取教训,坚决不让同样的错误二次发生。

4结语

测报员良好的心理素质需经过长时间的学习锻炼,在日常工作中处处留心,将每一个细微处做好,才能培养和练就的。在重视测报工作硬件的同时,也要重视加强测报员队伍管理和能力培养等软件建设,尤其是心理素质培养工作更是不能忽视。唯其如此,才能培养出一支本领过硬、符合时代需要的优秀气象测报员队伍。

5参考文献

[1] 刘志宏.现代心理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3.

[2] 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3] 中国气象局.自动气象站业务规章制度[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4] 梁献东.气象预报员不良心理状态的分析与对策[J].教学与研究,2002,23(2):94-96.

[5] 刘小容,罗锡浪.如何提高地面气象测报质量[J].广东气象,2008,30(6):61-62.

[6] 孟昭兰.情绪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05.

[7] 刘玉平,姬社英,严玉彬,等.关于提高地面气象测报质量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9(15):300-302.

[8] 何卫额.如何防止地面气象测报重大错情的发生[J].广西气象,1996,17(3):54.

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1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青少年代表着未来的希望,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少年强则国家强”,所以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整体素质是中国未来持续发展和复兴的重要因素,而在中学生的整体素质中,心理素质占有非常关键的地位,因而发展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是发展青少年整体素质的核心部分。在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表明:“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见》中的这部分内容说明了学生心理素质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关键影响,也表明了我国基础教育对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关注。但一些调查表明,当前的中学生存在着较为突出的心理问题,根据新华社的报道,近年来我国中小学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呈现出较大的上升趋势,调查显示大约35%的中学生表现出了心理异常,其中的53%的中学生普遍存在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等心理问题。这些数据表明,在当前的环境中,中国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而这也说明了当前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源分析

个体心理特征的形成主要来自其青少年时期,而其心理素质的形成和与发展很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一个学生是否具备优良的心理素质,与他所在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了解和分析相关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且要能够因地制宜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应对这些问题。这些影响因素主要包括:

2.1社会环境的影响

弗洛姆认为个体的心理健康情况是由客观因素所决定的,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可以促进个体的发展,也可以扭曲个体的发展。当今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这种快速而深入的社会变化对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转型所产生的独特的中学生价值观。社会学认为个体价值观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社会变迁所带来的。在社会变迁中,个体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都会随之发生重要的调整,这一点对正处于成长期的中学生而言更加明显。目前很多关于新生代、80后、90后群体的探讨,恰恰反映了中学生群体在社会变迁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和心理特点上的特殊性。所以教育工作者需要认识到当前中学生心理特征形成的社会基础,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能更多地包容和理解中学生。第二,社会风气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的价值观尚未成形,对客观世界的看法和认识容易受社会风气的影响。而在当前,社会转型和外来文化的引入使社会中存在着很多备受争议的观念,它们对原有的社会价值与道德意识形成了挑战。很多中学生在这一阶段尚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并且大都处于叛逆期,加上部分媒体在信息传播中存在的夸大与失实,常常会对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第三,社会生活方式的网络化转变对中学生心理素质形成的影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交往方式日益呈现出电子化和虚拟化,中学生在这一方面具有更快的技术接受能力,所以他们的沟通方式和社会联系也变得更加网络化。这种社会交流与生活方式的变化在青少年群体中普遍存在,这一变化改变了青少年接触信息的方式、类型和深度,其所接触到的信息对其价值观念和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2.2学校环境因素

学校是中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在心理素质教育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学生心理素质需要以学校教育为主干,以日常教学活动为载体,所以学校的整体教育环境与教育水平是影响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关键因素。在当前的中学教育中,学校在注重传统的德智体等教育的同时,却忽略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这种陈旧的教学理念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学生群体的价值观与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和德智体教育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一个个体如果没有良好的自控能力,是无法进行长期有效的自主学习的,学校在对学生学习的正常监督之外,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具有主动学习的能力,使之能够在离开中学和进入社会之后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从心理特点上讲,中学生常常处于逆反期,在过于强调分数和服从的教育环境中容易出现厌学、焦虑、对抗等消极心理,这会使很多具有良好潜力的学生没有有效发掘学习能力,反而影响其长远发展。

2.3家庭氛围的影响

家庭的环境与氛围一直在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氛围会在不同方面影响着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第一,家庭的完整性与内部关系的决定性影响。家庭的完整性直接决定着家庭教育情况,单亲家庭、婚变家庭和留守儿童家庭等情况会使青少年在心理发展中形成孤僻、自卑、冷漠、自私等负面的心理特点。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家庭类型的数量要多于过去,这实际上也是社会转型和社会环境变迁所产生的一个派生现象。其次,家长行为不端的家庭环境对孩子起到不良的示范作用。家长的言行、理念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并在其心理素质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青少年在家庭中会更加潜移默化地受到家庭中的其他个体,尤其是负面言传身教的影响。所以家长的行为方式也具有重要作用。

2.4中学生自身因素

中学生的自身特点也是其心理素质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中学生一般在12到18岁之间,正处于青春期,是其心理素质形成的核心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常常缺乏良好的自制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常常在心理情绪上变化很大,并且难以独立面对压力。因此,需要包容他们的想法,注意他们该时期情绪上的敏感性。

3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建议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发现,当前社会环境的整体性变化不仅会直接影响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也会通过对家庭的作用来产生间接影响。这些情况使当前的中学生素质教育具有复杂性与变化性,教育工作者对于这一点首先应该具有清晰的认识,并且也需要认识到中学生素质教育并不是依靠学校和教师就能够完成的,还需要家庭的配合,而后根据这些情况来采用更加具有包容性的教育态度,采用更加丰富多样和全面有效的教育方式。具体建议如下:

3.1将心理素质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之中

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心理素质教育与知识教育是相互促进和内在统一的。心理素质教育也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与主要目标。所以学校和教育工作者需要认识到对知识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进行整合的重要意义,提高其对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并通过积极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来促进中学生的知识教育质量的提升。

3.2积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提高心理素质教育水平

教师自身的修养与能力直接影响了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劣,同时需要说明的是,发展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需要教师具有更高的教育水平和更具有包容性的教育心态,这一点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尤为重要。一般而言,教师需要具有两方面的素养:第一,对学生教育的敏感性。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在指导学生时,需要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耐心,既能够及时察觉学生心理倾向的细致变化,也能够为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给予细致有效的指导。第二,教师应具有较高的宜人性。在进行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时,教师需要的关键素质不是威严和使学生服从,而是开朗合群的性格特征和谆谆诱导的教学方式。具有这类特征的教师能够使学生敞开心扉,师生之间开展有效的交流,从而更好地发现中学生的心理变化,便于教育的有效深入。

3.3与家庭教育结合,促进家长的配合

现代家庭教育应该将孩子的心理素质教育放在中心地位。对青少年成长而言,家庭教育有着比其它教育形式,甚至是学校教育更为深远的影响,所以教育工作者应理解和重视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作用,也应是作为主要教育者之一的家长所需要具备的观念。在心理素质教育中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和学校,更需要充分家庭教育的作用:第一,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培养中学生心理素质,需要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所以家长应注意主动构筑良好的家庭气氛,并根据子女们的身心特点,恰当选择教育方式,为孩子心理素质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第二,家长应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家长自身素养的水平是决定家庭教育质量的一个主要因素,所以在开展中学生的素质教育时,需要家长能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教育理念,并注意平时的言谈举止,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和反复引导来推动中学生素质教育的良性发展。

作者:苗殿卿 单位: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市霍尔奇中学

参考文献:

[1]陈磊.素质教育新论[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2]李丽.西北地区农村中学生心理素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

[3]郑琰.广东省中学生心理素质状况调查报信[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

[4]宋志一.父母亲职业类型对子女心理素质发展影响的测验研究[J].学术探索,2002(4).

[5]陈带有.澳门中学生心理素质状况及其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2008.

[6]郝秀香.浅谈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09(10).

[7]邱莲.广东中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特点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导刊,2006(6).

[8]杨海珍.东莞市初中生心理素质调查研究[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0(2).

[9]余万超,刘栋梁.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模式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10).

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素质教育 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的社会处于转型期,社会形势复杂多变,有着显著的时代烙印与深刻的转型期变化形态。在这个时代的大学生必须对包括知识、观念、能力及素质在内的多方面进行强化,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加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有着非常重要时代意义。

一、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一)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堪忧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正发生着一系列紧密而严峻的社会变革,如今的社会格局中,陈旧落后的社会经济结构已被打破,而全新的市场机制依旧无法彻底健全,尽管传统的思维方法与运行模式已经被当前社会淘汰,但依旧存在不少无法适应社会的陈旧模式,而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又对大学生的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长期存在的应激状态中,大学生必然面对较大的心理压力,需要以更强的心理素质来面对,现实却不容乐观。有资料显示,从近十年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每年自杀的公民达到近30万人,有超过200万人自杀未遂,而其中的150万人的亲友因此类事件造成持续性的心理创伤。在死亡人数的统计中发现,自杀死亡的数据排列第五,而大多数有自杀倾向的人群年龄阶段在15岁~34岁之间。另外,我国当前有2700万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患者,只有5%左右的抑郁症患者及时接受了治疗。从这些真实的数据可以看出,当前我国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非常突出,且带有明显的普遍性特征,具体到大学生这一群体中,加强对其心理素质的教育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

(二)作为特殊群体的大学生有着较为突出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地位较为特殊,从社会形势来看,这一代的正处于社会深入变革的时期,同时又有着深层次的教育背景,从生活环境来看,90后大学生又因个性突出、生活优渥等特征而更容易受到社会转型的打击与影响,产生较大的压力。大学生的压力一方面来自于社会、学校和家庭,比如学校竞争激烈、生活节奏改变、学业负担加重、人际关系矛盾、就业压力增加等等,另一方面与自身的特有个性相关,未成熟的心理状态和成熟的生理状态发生严重的矛盾,在两者共同的作用下大学生心理问题更为突出。早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的一大学生心理障碍调查中,心理障碍患者占据20%左右,进入90年代上升到了38%,而21世纪后则明显超出30%。这些年来,很多起大学生暴力侵害案件、自杀事件的发生,也表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任务迫在眉睫。

(三)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群体还在于其珍贵人才资源的价值,社会要在不断的发展中取得进步,国家要在不断的发展中更加富强,就要依赖这一群体的发展和贡献,而人才的教育必须紧抓心理素质。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其实现自我发展的基础,强化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整体性提高。在近期做的一份有关当代学生素质元素调查中显示,当代人很多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起因正是心理素质欠缺所导致,大多表现为承受能力差、意志薄弱、缺乏自立能力、适应能力差、危机感弱、缺乏自信心等等,这也是当下的教育中缺乏心理教育而产生的结果。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与教育工作的进步过程中,对于高校学生在德育等方面的内容已经得到了更深更广的拓展。我国国务院在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下指出,素质教育工作的全面推进,首先要重视德育教育,而德育教育的基础则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由此可以看出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措施探讨

面对当下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严峻形势,必须找到有效的措施培养解决,加大教育力度,全面实施有效的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

(一)强化学习与培训,提高教育队伍的水平

我国的高校都应该重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工作,并从积极培训心理健康教育出发,丰富有效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全面提高培训教师的培训效率及知识水平,注重自我言行对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影响,提高学生的观念认同感与心理认知行为,塑造良好的人格,掌握控制情绪的规律与技巧。培训者要有意识地将心理健康的培训目的融入到各种教育活动中去,加强针对性与有效性。

(二)深化知识性教育,加大宣传普及力度

在大学生群体中进行有效的心理素质教育,可以以学生专业及个体性心理学需求为基准,结合学生的差异性对其心理问题进行分析,从而从广度与深度上更准确地分析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要大力开展各种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公开知识讲座,积极邀请专家入校对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调试、环境适应性、就业压力的缓解等内容进行讲解。各宣传性社团则可结合大学生的需求与特征,创办有心理教育主题的小报,并向全体大学生发放,通过网络渠道进行心理卫生的普及与宣传,帮助学生以更便捷的渠道掌握心理调适技巧。

(三)强化教育基地建设,完善心理教育体系

邀请主推心理学专业的各级教师、医生组成学校的心理问题咨询中心,并开设有关心理问题的阅览室、接待室、辅导室、测试室,购置各种心理测试软件与设备,配备完善的软硬件设施,辅助心理问题的解决工作。同时健全心理教育体系,通过专业准确的心理素质分析,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心理问题。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国家人才培养的任务息息相关,同时还关乎大学生自身发展、家庭的幸福与社会的稳定,因此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作为与大学生最紧密联系的学校,更是要做好大学生心理素质培训教育工作,为其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吕楠.关于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06).

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钢琴艺术教育 心理素质 培养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215-02

钢琴教学和其他课程的教学相比较,有着一定的复杂性,学习的时间往往比较长,短则几年长则几十年。学习钢琴弹奏知识的过程,对老师和学生都有着一定的要求。在进行钢琴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应当引起广大音乐老师的足够重视。钢琴学习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和学生灵感素质教育以及行为心理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本文主要结合钢琴课程的日常教学实践,论述了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和钢琴艺术教育之间的密切关系,以期更好地提升学生钢琴艺术学习的效果。

1.钢琴技能艺术表演和灵感素质教育的关系分析

钢琴演奏是一项充满创造性的艺术活动,进行钢琴演奏的主要任务就是创造性的挖掘出蕴藏在乐谱符号中灵魂,并且通过演奏将这种灵魂更好的实现在音乐之中,从而创造出有感染力的音乐来。可以这样说,钢琴演奏的过程实际上是演奏者艺术创造的过程。成功的钢琴演奏不仅仅是要准确的将曲目演义出来,更重要的是通过表演者富有灵感性的创作表演来体现创作者的思想和曲目自身的灵魂,以达到丰富审美效果的作用,这样才能使得钢琴的曲目变得更加的动听、感人。所以在钢琴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灵感思维的培养,对提升钢琴艺术的表达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具体的实践中,直觉思维往往是以本能的感觉、条件反射的方式或者是经验的方式来进行表现的。从音乐的角度来进行分析,直接思维就是对于美好的音色等方面的体验的一种选择性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因此在实践中,运用好感性、理性以及直觉思维的一些具体规律,对于更好的启发学生的灵感思维有着很大的帮助,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多去观看一些优秀钢琴演奏的作品,以此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钢琴学习同时也是非常枯燥的一个过程,老师可以多鼓励学生进行坚持,同时也可以播放一些励志性的影片给学生观看,如《海上钢琴师》等,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2.钢琴技能感觉和智慧心理素质教育

在钢琴艺术中,通过使用感觉方式来表达思想情感的形式是十分丰富的。尽管钢琴艺术中缺少形如文字一样的逻辑性,但却有着符合情境的合理性,演奏者能够通过感觉来对丰富多彩的形象进行表达。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发现,感觉思维能力较好的学生往往在课堂上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上课发言积极主动。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应当对于感觉思维较差的学生,必须进行感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重视智慧和感觉的心理素质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素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气息的力度结构来构建触键中的用力结构,帮助学生进行适度的调整自己的用力结构以达到适应情感的表演需求,这样才能够更加促使学生运用感觉来调整自身弹奏过程中的用力结构,从而使得自身的智慧能力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促进演奏效果的不断提升,帮助学生的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提升学生对于突况的应对能力。

3.技能规则和启迪概念式的学习心理培养分析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在学习中要具备高度的概括和综合理解的学习能力。这个过程的形成先是被动的由老师来提出相关的概念,然后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规则学习逐渐的领会到这些规律所共有的一些特性,并且在概念中对概念进行理解体会,所以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重视概念和规则的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钢琴学习不同于其他课程的学习,这是因为要想熟练的掌握钢琴演奏的技术需要一个比较长的周期,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规则是十分重要的关键。在钢琴学习的过程中,从坚持规则要体验规则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钢琴演奏经验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积累过程,这个经验上升的理论后概括起来,就会产生概念学习的结论,从而有助于学生自身钢琴学习体系的构建。

4.钢琴技能规则和学生学习行为心理素质教育的关系

在钢琴技能的规则训练中,还表现出了对学生心理直觉的规则承受力的培养。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主要是表现在注意和意志两个方面。在进行钢琴演奏的过程中,表演者需要将注意集中到自身的行为感觉以及视觉上,对自身的行为动作进行很好的控制。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到注意规则的重要性,这是日常学习心理规则最为重要的一种心理能力。学生日常持久性的注意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培养出学生良好的意志,良好的意志是学生学习钢琴的持久动力,这种具有一定人格化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对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5.小结

总而言之,开展钢琴艺术的目标是要促使学生以优秀的心理素质来掌握钢琴艺术,同时也要通过钢琴艺术教育的形式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促进学生以后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在教学中,从事钢琴教育的老师要不断的发挥出钢琴艺术教育对于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作用,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做应有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江雅雯;石家庄市儿童业余钢琴教育的调查与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2]王笑;建国六十年中国钢琴教育发展探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王卓;积极品质对钢琴成绩的影响及教学中的培养策略[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