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教育的培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医教育的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医教育的培训

中医教育的培训范文1

关键词: 高中体育教学 体育特长生 培养与训练

高中体育特长生的教学在高中教育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培养体育特长生可以对整个学校的运动锻炼氛围起到活跃的作用,带动整个学校的师生积极投入体育锻炼中,养成健康向上的生活学习习惯。但是由于体育特长生在进行体育训练的同时还必须兼顾文化学习,这就使广大体育特长生产生较大压力,容易引发体育训练与文化教学失衡的现象。我们必须在寻求科学合理的体育训练方法,保证体育特长生正常学习的同时,大幅度强化训练效果。

一、转变思想观念,重视体育特长生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则会对物质产生反作用,只有树立正确的观念,才能有效提高高中体育特长生训练的效率和质量。首先,学校必须给予体育特长生足够的重视,不能将眼光和精力全部放在文化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身上,老师及学校教职工要把精力投入到专业特长生身上,特别是体育特长生的教育和培训上,使他们够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消除自卑心理,树立体育学习信心,把体育训练当成一个光荣使命,在体育训练中快乐学习。其次,体育特长生应该积极参与相关体育动员大会,认清自己的位置,重新审视体育这个专业,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体育训练。此外,通过与老师沟通交流等方式了解体育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就业前景,培养体育事业的使命感,争取通过大型体育大赛为校为国争光。

二、科学合理地调整体育项目布局

学校体育训练和田径项目的设置必须以本校师生的专长项目和教学设施为基础,在充分了解教师体育特长和学生兴趣偏向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进行田径项目的布局,突出本校的强项,争取建立本校的优势体育项目,以点带面,科学合理地设置学校体育教学项目。一方面,针对设置频率高但是人才培养效果欠佳的项目,挖掘和分析其中的原因并对症处理。如人才培养受阻是因为教练员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低下,学校就要通过强化培训等方式提高训练员的素质,或者可以从外部引进一些高素质体育教学人才,加强学校的体育训练队伍建设。如果导致人才培养效果不佳的原因是训练场地和训练设施落后,学校就应该适当加大对体育场地建设和器材的投入,争取引进更多与时俱进的训练设施,优化硬件环境。另一方面,对于开设率不高,潜在优势不明显的项目,学校应该及时将项目废止,避免造成资源浪费。通过这种方式有效优化体育教学结构和田径项目布局,在凸显本校优势的基础上全面推进整个高中体育特长生的体育教学,提高人才培养效率。

三、协调体育教学中的“学训矛盾”

高中体育特长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状况是,体育训练与文化学习出现冲突,如无法找到两者间的平衡点,就很容易造成体育特长生的文化课成绩低下,严重降低体育训练效率,不利于体育特长生的全面发展。针对这种状况,教师首先必须根据体育特长生的特征制订适合的教学方案和学习方法,对特长生文化课上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根据体育生的高考特点进行有重点的课堂讲解。其次,体育特长生的训练应该尽可能地选择在无教学任务的课余活动时间进行,避免影响正常的文化教学活动的开展,尽量压缩运动时间,提高体育训练效率,将挤出来的时间进行有效的文化学习和训练。为防止“一头倾,一头热”,必须兼顾体育训练和文化学习,树立“读训并重”的意识。高长生的体育训练要安排在下午5点到6点之间进行,针对高三学生课业较繁重的特点,要尽可能地保证正常的文化学习,在体育考试即将到来的那段时间,要科学安排学生的训练时间,选择与考试进行时间一致的时间段开展体育训练,有效培养考生的兴奋点,保证体育考试的稳定发挥甚至超常发挥。最后,相关调查显示,过早开展体育训练确实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育成绩,但是最终高考时体育术科上线率高,文化课成绩却明显跟不上,为了保证学生正常的文化学习,必须合理安排训练项目,例如,在高考前两个月内的早训活动中,尽量安排铅球等运动量较小的项目,避免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过大影响。

四、完善教练员培训制度

我们要增加学校田径训练员的培训机会,不断更新训练员的观

,与时俱进,为学生的体育培训提供保障。首先,每隔一段时间就举办有规律的体育训练研讨会,邀请有经验的体育专家和学者授课,分享心得和体会。其次,把握每一次外出培训的机会,鼓励教练员积极主动参加外地培训,促使其思想及教学技能与外界接轨,提高专业素质。最后,建立健全田径教练员岗位培训制度,逐步完善体育训练员的在职进修制度,有效培养其竞争意识,不断提高竞争能力,进而提升体育教练员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准。体育教学相关管理部门必须主动为学校教练员的科研活动提供环境和条件,监督训练员进行理论学习,同时提高他们的实践技能和水平,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学校教练员要注意培养科研意识,主动参加各种体育科学研究活动,争取将新技术和新成果大量投入田径训练中,强化高中体育特长生的体育训练效果。

综上所述,对高中体育特长生的有效训练具有重要意义,学校要想强化体育特长生的体育训练效果,促进体育特长生的全面稳定发展,必须重视对体育特长生的培养,使其树立正确的体育训练观念和体育学习信心。其次,综合考虑学校师生的专长特点和客观条件,因地制宜地制定适合本校的项目结构,形成本校的优势项目,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再次,协调好高中体育特长生体育训练和文化教学之间的关系,坚持训练与文化学习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培训时间,避免因培训影响正常学习。最后,学校不断增加对体育教练员的培训投入,创造机会使教练员进行省外培训或参加相关体育研讨会,提高教练员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准,强化高中体育特长生的训练效果。

参考文献:

中医教育的培训范文2

学习者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语言知识,更通过这些语言知识体会多元文化的丰富,增强多元的文化交流意识和理解意识,所以务必将外国文化优秀的思维方式、先进的价值观与母语文化相结合,从而实现中国文化与英美文化的融合和重构。在世界文化交流中,尽管汉语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然后由于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的落后,使得中国文化仍处于弱势。在翻译领域,译者常常被迫用目的语文化代替母语文化,被迫归顺同化于强势文化。鉴于此,英语文化教学应适应多元文化社会的发展需要,改变单一的文化教学模式,通过借鉴英语文化的先进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对母语文化各元素融会、贯通,实现优化组合,将传统和现代结合在一起。英语文化教学不是将学习者“外国化”,而是要通过对外国语言文化的学习,使学习者具备多元的文化交流意识和理解意识,做到母语文化与外语文化的融合和重构。首先,应在英语文化教学过程中强调中国文化的输入。英语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探讨母语文化与英语文化的差异,研究中国文化现象并探讨用英语表达本族文化的方法;在教学内容的编写和选择上要合适的融入中国文化元素,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独特文化的能力。其次,在外语课程设置上应加入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增强学生的母语文化素养,在介绍西方的物质文化、政治制度、历史文学、风俗习惯的同时也不忘引入中国的元素,进行对比,进行思考。作为英语文化教学的执行者,英语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全面的中西文化观念,不但要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功底,还要具备深厚的中国文化素养,只有具备两种文化的深厚底蕴,才能轻松自如的穿行于两种文化之间,向学生展示异域风情的文化面貌的同时也不忘将我们熟悉的土生土长的母语文化进行理性的思考对比,重塑,达到输出中国文化的交流目的。同时,还要关注考试的内容和形式,考试是教学的导向,只有将中国文化元素的考核纳入学生日常的考试活动中,教育的导向才会更明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目标性才能清晰。只有将中国文化元素贯穿到教师的理念、教材、考试等教育的各个环节中,中国文化的重要性才能得以体现,才能切切实实的提高教师及学生使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水平和重构母语文化的能力。

随着中国的复兴,世界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与关注度正与日俱增,世界各国人民都比以前更渴望了解中国的事情。在文化沟通日益频繁的今天,英语学习者自然肩负着对外传播母语文化的责任。外语教学在实现母语文化输出的同时,还要推出能够反映中国人民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的原创作品,向世界展示多姿多彩的中国文化。然而,阻碍中国文化输出的最大障碍仍是欠缺好的方法来正确的不失真的表达方式,所以在英语文化教学过程中,必须时时考虑到中国文化的声音,树立中国文化的意识。在培养这方面的人才时,要做到保持英语语言文化的学习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巩固。有效的传播中国文化必须既精通英语语言文化又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既要了解中国文化的根源,又要具备创新思考能力和跨文化理解能力,才能有效地将中国文化正确传达给世界。在外语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探索用最合适的英语语言来表达中国文化;借助西方的精神文化来传达中国文化,构建母语文化。在英语文化教学中进行导入中国文化,为中国文化的输出提供了前提和保证。中国文化要想走向世界,在世界格局中占据地位,发出应有的中国声音,唯有通过英语这一媒介。中国文化也只有走出去才会焕发更大的活力,推进世界文明进步,而在英语文化教学中融进中国文化元素有助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中国文化意识,从而更有效地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言人,克服中国文化失语问题。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普遍模式是教师学生围绕教材转,学生上课认真听课,老师认真解释课文中出现的语言点,课后学生加以强化理解,背单词、做习题。在建构主义学习观指导下,学生和教师都要打破这一传统的英语学习方式,要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语言技能发展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为目标。但是在目前的教学状态下,要实现大的突破需要时间的累积,所以当务之急是要探寻适合中国国情的英语文化教学模式,首先要从改革教材做起。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穿插大量的文化材料,选择用英语写作的介绍世界多元文化面貌的作品,在讲述西方节日的同时引入中国传统节日的讲述,在讲述西方人的婚姻爱情观的同时也反思中国人的婚姻爱情观,让学生通过对比,具备多元文化意识,而不是侧重于西方文化或者中国文化,让学生形成平等的文化交流意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从全球化视野关照中国文化,会发现中国文化仍处于弱势的地位。英语的强势地位始终没有改变,但是做为英语学习者没有必要一味放弃自己的母语文化,顺从认同英语文化,与之相反,应当肩负起把中国优秀文化推向世界的重任,通过英语语言的学习,建构中国文化的传统要素,加强对学生中国文化意识和中国文化英语表述能力的培养。跨文化外语教学将文化能力放到与语言能力同等重要的地位,培养英语学习者的中国文化意识,并将这一意识贯穿到整个英语教育体系中,语言教师在教材选择方面也要考虑到这一需要,要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为目标,结合跨文化交际的内容,让学生真正学会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从而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处于积极的位置。由此看来,要克服中国文化失语症,中国人首先应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3],不忘自己的民族身份。在英语文化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强化自己的中国文化意识,做中国声音,加强中国文化的输出,让世界了解真实的中国。在英语教育中引入中国文化教学,强化中国文化的教学,才是顺应全球化大趋势下多元文化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发展的时代需要。

作者:王静 单位: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

中医教育的培训范文3

论文摘要: 教师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当前中小学教师培训形式单一,许多教师对现行培训的效果不太满意。作者对内容组织、培训形式等进行了探索实验,以增强教师培训的效果。

论文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 教师培训 实践

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的培训已经越来越受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重视,但在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大规模的教师培训,流于形式主义;面授式的教师培训,培训形式单一;缺乏互动的灌输式教师培训,效果甚微。针对以上弊端,当前改进教师培训工作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就是细化培训计划,在教师培训工作中根据培训对象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需要,确定不同的培训目标,安排有差异的培训内容、方式、形式及重点等,从而通过培训使每位教师在原有基础上都获得进步和发展。

一、教师培训的实践探索

根据省教育厅、省师训中心的统一部署,在暑假期间江南大学校长教师培训中心承担了初中化学培训研修班、高中语文校本研修班和初中校园网网络管理人员培训班三个项目。每个项目培训时间分别7—10天,参加培训学员共计五百多人。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训”,达到提高教师培训质量和效率的目的,在严格按照省教育厅培训计划的基础上,我们认真讨论和制订了培训方案,其实施要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量身订制,精选内容。

三个项目学员差别较大,根据“按需施训,有的放矢”的培训原则,培训前项目组设计调查问卷,开展培训需求调查,调查面覆盖参加培训的江苏省十个大市,同时对回收问卷进行深度分析,旨在使培训方案、培训内容更加符合教师的需求。

2.组建团队,优势互补。

科学合理的专家团队结构是提高培训质量的有效保证。每个具体项目都建立培训项目组,项目组核心成员由大学教授,市级教研员和特级教师组成;同时,项目组在组建培训专家团队时,做到兼顾省内外、高校与中小学等不同领域的培训专家。我们还聘请了相关企业培训的专家参与指导,比如初中校园网网络管理人员培训这个项目就邀请了当地知名企业的高级工程师参与我们的培训,为学员介绍网站制作的具体案例和网站安全的解决方案,深受学员好评。

3.突出主体,创新方式。

教师参与培训的目的及对培训的主观需要是各不相同的,而传统的专家讲授式的集中培训则很难满足不同教师的实际需要。其间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培训内容、方式、要求和标准的同一性与培训对象的个体差异性之间的不一致性和矛盾性,两者之间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培训的有效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在培训方式的选择、培训地点的安排和培训过程的管理等方面,积极征求学员意见,激发学员的主观能动性。比如,由学员主持专家讲座全过程,专家介绍、总结点评、互动交流,“学员主持人”以主人翁的姿态进入培训现场,培训气氛融洽,弥补专家讲座“一言堂”的不足,提高专家讲座的实效;论坛交流更加突出学员的主体,学员主题发言内容丰富,互动研讨气氛热烈。

4.培训形式多样,创建创新班级管理模式。

从整体培训课程安排来看,我们安排了专题讲座、论坛交流、考察研讨、课例观摩等培训形式,使学员在7—10天的培训中既有收获又享受学习过程,不感到枯燥。比如高中语文校本研修班,我们安排了顾毓琇纪念馆参观和南菁中学考察。再比如初中校园网网络管理人员培训班,我们带领学员参观了江南大学信息化管理中心机房,专门介绍了江南大学在物联网建设方面的设计理念和系统架构和云计算方面的应用,拓宽了学员的视野。这些都深受学员欢迎。

二、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暑期三项培训都达到了预期目标,学员普遍非常满意。省教育评估院在培训期间到我校,对培训中心承担的2011年省级项目开展了质量评估工作,对我们的教师培训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我校教师培训工作定位准、理念新,方案设计合理、实施到位,专家团队优势互补、实力强。但在培训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培训拟解决的问题过于分散。

7—10天的短期培训课程涉及校本教研基本理论问题、教育科研、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命题、实验、教师专业发展等一系列问题,过于兼顾面上的问题,容易造成剖析不深入、解决问题不彻底等,使学员有意犹未尽、蜻蜓点水的感觉。

2.专家讲座专题过于灵活。

从单个讲座效果来看,每位专家讲座都有自己的特色优势。但由于缺乏有效沟通,专家往往更多执著于自己的研究,无意识地忽视了培训目标、培训对象。从整个讲座的系统结构来看,由于缺乏系统的专家团队的有效沟通,难免出现讲座内容“撞车”现象。总之,缺乏有效的专家讲座效果监控机制,在专家讲座的安排方面缺乏有效沟通与管理,讲什么、怎么讲主要由专家说了算,培训机构、学员更多时候处于“失语”状态。

3.培训形式进一步创新。

在培训活动中,虽然我们安排了专题讲座、论坛交流、考察研讨、课例观摩等多种培训形式,但遇到一些新问题,由于缺乏专门从事教师培训的专家,创新培训形式的要求与设想还有差距。此外,在培训过程中的论坛活动中,由于担心论坛现场的效果,一些老师过多安排主题发言,导致只有“谈”没有“论”。

三、培训的改进与实施

通过本次培训,我认为要达到更好的培训效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突出培训重点。

期望通过培训把教师教育的所有问题解决是不现实的,需要瞄准方向,突出重点。设计方案需抓住重点,突出重点,集中力量解决有限的几个重要问题。

2.组织专家集体备课。

在现在培训的组织形式下,可以采取专家团队通过集体备课,构建富有逻辑顺利的系列专题讲座,环环相扣,增强培训效果。

中医教育的培训范文4

教师培训是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正处在教育信息化大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通过有效地培训切实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和水平,对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梳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形成有效的培训机制是十分有价值的研究问题。

一、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2000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经过十多年努力,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虽然得到了整体提升,但在培训中暴露的一些问题还是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一)教师缺乏长远目标

首先,参加培训的教师没有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参加培训的目的就是解决短期内遇到的问题。其次,教师的学习具备很强的目的性和功利性。教师在学习技术的时候,主要考虑的是它的功能对自己有什么帮助,如果看不到目标与工具之间的联系,他们迫于压力也许会参加培训,但多数都是敷衍了事,缺乏学习的动力。

(二)培训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节

尽管现有的培训教材多种多样,但大部分教材都不能达到培训的目的。现有的教材都把精力放在技术层面上,学习内容主要以操作系统和软件学习为主,没有突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重点,内容的编排和信息技术在教师教学中的具体运用相脱节,没有结合中小学教师的实际情况,对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师的教学与管理工作论述不清,使得中小学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工作无章可循。

(三)培训模式缺乏创新

国内现有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模式大多限于校本培训模式、集中培训模式、任务驱动模式等,而教师远程培训、远程教育、远程研修等新的教师培训模式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应用的范围和深度还很有限,效果也不理想。

(四)培训缺乏支持力度和政策导向

1.组织上的强制性

现有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多以行政命令和政策性手段督促教师参与培训,许多教师主要为了完成任务而参与培训,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使得中小学教师在培训中带有抵触情绪和应付心理。

2.培训经费不足

由于种种原因,政府对教师培训方面投入的经费很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经费得不到保障,甚至一些培训经费都是由教师自己承担,导致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经费不足导致培训环境很难改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学校的师资、教学条件、管理设施条件难以跟上技术的更新,难以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

(五)培训缺乏考核制度和评价标准

我国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在全面开展之后,缺少相应的考核评价制度和标准来进一步规范培训过程,培训效果的好与差不影响教师自身的工作,难免会使得培训工作流于形式。

二、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质量的对策

基于以上存在的问题,在设计和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项目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以教师发展为中心,尊重教师的经验

尊重教师经验意味着尊重他们的人格和个体价值。在为中小学教师提供的培训中,应让教师参与到培训活动的教学设计和实践中来,调动教师学习的积极性,把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活动引向深入,从而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质量。

(二)创设层级培训类型

根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的水平不同,我们可以采取三种不同层次的培训类型。

1.普及型

普及型主要针对没有信息技术基础的中小学在职教师或教学行政管理人员,通过培训使教师了解信息技术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初步学会利用计算机开展教学活动。

2.提高型

提高型主要针对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使用知识与技能的中小学在职教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这些教师的信息技术知识与能力需要更新或完善,通过培训使得他们能更新信息技术观念、扩充知识面、丰富信息技术理论、完善知识结构,使得这些教师能够成为相关工作领域内的信息技术带头人。

3.研修型

研修型主要针对有着丰富信息知识的学科教师,通过培训使得他们掌握最前沿的信息技术发展动态和理论,最终使他们成为本地信息技术教育专家。

(三)提供教师自由支配时间与反思的机会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要给教师提供充分的资源、时间和一个宽松安全的氛围去体会和探索知识,使教师能够懂得所学的技术能够做什么,并让教师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教学计划,让教师能够自己摸索掌握技术。反思自己的学习内容有助于教师检查自己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培训者可以提出问题和指南,帮助教师形成自我评价的标准,教师依据标准进行反思,决定下一步做什么。

(四)根据教师需求安排培训内容

在开展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前,应对接受培训的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地区文化、风俗等事先做好调查,预先拟定培训方案。调查的对象主要以当地的教师、领导、教育局教研员为主,采用座谈、问卷等方式,以此来了解当地中小学教师对信息技术掌握的程度。在了解当地中小学教师培训需求后,针对教师的期望值合理安排培训内容,培训内容要有一定的深度,因为,教师的接受能力是有很大潜力的,简单的培训内容难以调动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失去了培训教师的意义。

(五)创新教师培训模式

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培训模式是由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选择不同的模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1.基于网络的培训模式

基于网络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就是利用交互性网络平台,构建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研究性学习环境,教师通过参加网络论坛的专题讨论,交流经验、自由发言、展示自我、争取支持、积极参加各种研讨会、发表教学成果等,使教师学员在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中主动探索,端正研究的态度,提高认知能力。

2.案例培训模式

案例培训是指围绕教育教学实践中已经解决或有待解决的各种实际问题而进行的完整、真实和具体的情景描述,它主要侧重于对中小学教师的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的培养,是指教师所在学校根据教师成长规律和培训目的,通过引导教师对各种教育教学案例进行阅读、分析、讨论,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运用到相应的教育教学实际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培训形式。

3.“整合型”培训模式

“整合型”培训模式旨在综合利用各种资源,有效整合培训目标、培训方式与培训策略,优化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效果,期望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提供一个具有理论指导意义的实践框架。

(六)优化考核评价方式

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考核评价是培训工作的重要环节,我们不可能用某种单一的标准去考核评价所有的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层次中小学教师的培训目标和课程内容,采用终结性考核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绩效性评价等方式,把科学的评价本身转变为有效的激励手段。

(七)加强后继联系与辅导

由于中小学教师任务重,导致中小学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时间短,在培训过程中学习到的知识如果没有及时进行实践很容易遗忘,此外,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受活动氛围的影响容易形成认知结构的变化,对教育教学工作有一些新的想法,因此,在教师培训结束后,要加强后继联系与辅导,引导与督促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使其在培训期间产生的想法得以实现,从而提高培训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郑燕林,李卢一.“整合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模式构建与

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1,(11?雪.

[2] 王伟娟,赵蔚.让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有声有色[J].中国

教育信息化,2008,(16?雪.

[3] 于海英,张宝歌.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实效性思考[J].教学与管

理(理论版),2011,(4).

[4] 赵勇,雷静.国外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经验教训及启示[J].中国电

化教育,2005,(10).

[5] 郭晓梅.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的研究[D].兰州:西北师

范大学,2007.

[6] 李建珍.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J].电

化教育研究,2003,(3).

?眼7?演 姬杰峰.关于教师培训实效性的思考?眼J?演.继续教育研究?熏2005?熏?穴5?雪.

?眼8?演 赵勇.中小学骨干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培训对策探讨?眼J?演.继续教

育研究?熏2011?熏?穴12?雪.

中医教育的培训范文5

论文摘要: 篮球意识是指篮球运动员在从事篮球实践活动中,经过大脑积极思维,提炼积累起来的一种正确反映篮球运动规律性的特殊心理素养和生理机能的反射能力。对于篮球运动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篮球教学与训练实践谈几点有关篮球意识培养的方法,以便为篮球教学与训练提供参考。

第16届亚运会刚刚结束,从所有比赛可以看出,世界篮球运动是向高速度、高空优势、高超技巧、强对抗的方向发展,表现为队员高度与速度的统一,既有技术特点又很全面,智力和体力并重,攻守趋向平衡。“现代篮球”运动员要想挤身于强列之中,除具备勇猛顽强的战斗作风、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外,还必须具备十分重要的、在高超的篮球技、战术中表现出来的“篮球意识”。它直接影响运动员技术水平和战术行动的合理性、实战性和实效性,战术意识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到篮球运动员技术、战术水平的发挥。所以说,在篮球教学与训练中,对于运动员篮球意识的培养及其训练也就想得尤为重要。

一、篮球意识涵义

篮球意识是指篮球运动员在从事篮球实践活动中,经过大脑积极思维,提炼积累起来的一种正确反映篮球运动规律性的特殊心理素养和生理机能的反射能力。篮球意识的形成有一定的规律。需要经过教练员长期地、系统地、潜移默化地熏陶与训练,以及运动员在运动实践中自我提炼加工的过程。它随着运动技能的形成而产生,也随着篮球运动技术、战术的发展和在比赛中经受磨练而积累提高升华。篮球比赛的特点是攻守转换频繁,场上对抗争夺激烈。因此要求运动员要有精湛而全面的技术及应变能力,在能全面观察场上情况的基础上,对出现的情况迅速做出正确判断,并能及时采取恰如其分应变措施,即合理运用篮球意识能力,这就要求在篮球教学与训练中务必重视篮球意识的培养,这对于篮球运动来说非常重要。

二、篮球教学与训练中篮球意识培养

(一)强化技术教学与训练,渗透篮球意识

在技术教学与训练中,不仅要有正确的讲解、示范、更应讲明关于动作运用的目的性,启发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探讨规律,使学生明白自己掌握的技术在比赛中应如何运用。这样就使学生在练习中做到“练中想、想中练”想练结合,学生不断获得反馈信息,日积月累,使思维和技战术意识不断提高。在初步掌握技术的动作后,要及时进行对抗练习和动作组合练习,这样对技术动作完成的稳定性,实用性及技巧性和篮球意识的形成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篮球意识是在有计划、有步骤的学习过程中科学地、潜移默化地形成的,而篮球意识也渗透在训练其中,在技术与战术的发展过程中,篮球意识也得到很好的培养与发展。

(二)关注视野训练,提高观察能力及其应变能力

在正规的篮球比赛中,比赛瞬息万变,绝大多数情况下运动员主要用眼睛的余光来观察场上的变化,捕捉战机,及时应变,如观察运动员的面部表情、移动速度、方向、角度、节奏、球的落点、配合的路线、攻守特点等等。所以要特别关注学生的视野训练,具体可用有助于扩大视野的技术动作来培养学生的余光观察能力,比如在运球技术时,要求学生用余光照顾球或不看球,观察的重点是场上双方全面的攻守情况;在联系传接球技术训练时,可采用多人快速传接球练习,要求用余光观察接球人及其防守情况,接球后立即将球传出,并要求传球及时、准确到位。在两个技术动作以上的组合性技术衔接中,特别要注意观察能力的培养,这对提高运用技术的应变能力极为重要。另外,无球队员还可以利用策应、反跑等技术,准确观察场上的位置,随时跑出空挡,接球进攻,而这些能力都需要在良好的视野下才能完成,这也是提高篮球意识的重要方面。

(三)完善教学与训练过程,发展学生判断力、协调配合能力等,促进篮球意识的提高

在篮球运动中,诸多技术、能力都是在教学与训练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而通过技术动作的实战运用训练,可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与运用技术的应变能力。基本技术中的每个动作方法都有其特点、应用范围、条件及规格标准,在比赛中具有相对独特的战术价值。这些既是运动员在比赛中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技术训练中培养学生篮球意识的重要内容。篮球比赛激烈多变,每个技术动作在运用方式上不可能一成不变,同一动作在不同时间、不同位置、不同条件下都可能千差万别。所以,要重视从技术动作个性训练中培养学生的篮球意识,在对抗因素和对抗条件中培养学生的篮球意识,在运用真假技术的变化中培养学生的篮球意识。这就要求在训练过程中必须完善训练过程,还要有基本技术、战术训练,同时,要使技术动作具有对抗性、应变性和实效性,以简练适时的方式去解决临场的各种具体问题。通过技术动作的实战运用训练,可使学生在掌握规格标准的技术动作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技术运用的特点、范围、条件及变化规律,为在比赛情况下合理地运用与应变技术、创新发展变异性个性绝招技术打下物质基础。同时,不断培养学生在各种攻守具体情况下的分析判断和应变能力,积累技术运用与应变的实践经验,就能使学生在篮球比赛中分析判断及时、准确,应变合理,运用有实效,达到在技术动作的运用训练中既掌握动作应变方法又培养应变意识的目的。

(四)加强心理训练,促进篮球意识的提高

在篮球训练中,学生的篮球意识是在教师的基本技术、战术传输和教学比赛实践中,通过大脑分析、判断、推理的积极思维过程而形成的一种能正确反映篮球运动规律与特点的能力,是学生心智能力的集中表现,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的篮球意识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学生的篮球意识是随着在教师的技、战术训练下而逐步形成的,加上认知训练、意志训练和心理调整训练等一般心理辅助训练,可以使学生的篮球意识结构要素的心智能力得到改善和提高,为篮球意识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这些有目的的心理辅助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感知觉的反应速度。而专门化知觉能力的建立和提高,是培养篮球意识的重要内容,为此,教师应在训练中加强学生的球感和临赛感觉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自我调节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学会调节心理状态的方法,以创造临场时的良好心理环境,为在正式比赛中的正确意识活动作好必要的心理准备。并利用学校的各类篮球比赛,加强学生的心理训练,这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篮球意识的有效手段,即通过赛间、临赛的心理训练,促使学生的心理处于最佳的状态,保证学生在比赛中能在正确的篮球意识支配下采取正确的行动,从而有利于篮球意识的发展与提高。

参考文献:

[1]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

中医教育的培训范文6

论文摘要: 篮球意识是指篮球运动员在从事篮球实践活动中,经过大脑积极思维,提炼积累起来的一种正确反映篮球运动规律性的特殊心理素养和生理机能的反射能力。对于篮球运动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篮球教学与训练实践谈几点有关篮球意识培养的方法,以便为篮球教学与训练提供参考。

第16届亚运会刚刚结束,从所有比赛可以看出,世界篮球运动是向高速度、高空优势、高超技巧、强对抗的方向发展,表现为队员高度与速度的统一,既有技术特点又很全面,智力和体力并重,攻守趋向平衡。“现代篮球”运动员要想挤身于强列之中,除具备勇猛顽强的战斗作风、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外,还必须具备十分重要的、在高超的篮球技、战术中表现出来的“篮球意识”。它直接影响运动员技术水平和战术行动的合理性、实战性和实效性,战术意识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到篮球运动员技术、战术水平的发挥。所以说,在篮球教学与训练中,对于运动员篮球意识的培养及其训练也就想得尤为重要。

一、篮球意识涵义

篮球意识是指篮球运动员在从事篮球实践活动中,经过大脑积极思维,提炼积累起来的一种正确反映篮球运动规律性的特殊心理素养和生理机能的反射能力。篮球意识的形成有一定的规律。需要经过教练员长期地、系统地、潜移默化地熏陶与训练,以及运动员在运动实践中自我提炼加工的过程。它随着运动技能的形成而产生,也随着篮球运动技术、战术的发展和在比赛中经受磨练而积累提高升华。篮球比赛的特点是攻守转换频繁,场上对抗争夺激烈。因此要求运动员要有精湛而全面的技术及应变能力,在能全面观察场上情况的基础上,对出现的情况迅速做出正确判断,并能及时采取恰如其分应变措施,即合理运用篮球意识能力,这就要求在篮球教学与训练中务必重视篮球意识的培养,这对于篮球运动来说非常重要。

二、篮球教学与训练中篮球意识培养

(一)强化技术教学与训练,渗透篮球意识

在技术教学与训练中,不仅要有正确的讲解、示范、更应讲明关于动作运用的目的性,启发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探讨规律,使学生明白自己掌握的技术在比赛中应如何运用。这样就使学生在练习中做到“练中想、想中练”想练结合,学生不断获得反馈信息,日积月累,使思维和技战术意识不断提高。在初步掌握技术的动作后,要及时进行对抗练习和动作组合练习,这样对技术动作完成的稳定性,实用性及技巧性和篮球意识的形成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篮球意识是在有计划、有步骤的学习过程中科学地、潜移默化地形成的,而篮球意识也渗透在训练其中,在技术与战术的发展过程中,篮球意识也得到很好的培养与发展。

(二)关注视野训练,提高观察能力及其应变能力

在正规的篮球比赛中,比赛瞬息万变,绝大多数情况下运动员主要用眼睛的余光来观察场上的变化,捕捉战机,及时应变,如观察运动员的面部表情、移动速度、方向、角度、节奏、球的落点、配合的路线、攻守特点等等。所以要特别关注学生的视野训练,具体可用有助于扩大视野的技术动作来培养学生的余光观察能力,比如在运球技术时,要求学生用余光照顾球或不看球,观察的重点是场上双方全面的攻守情况;在联系传接球技术训练时,可采用多人快速传接球练习,要求用余光观察接球人及其防守情况,接球后立即将球传出,并要求传球及时、准确到位。在两个技术动作以上的组合性技术衔接中,特别要注意观察能力的培养,这对提高运用技术的应变能力极为重要。另外,无球队员还可以利用策应、反跑等技术,准确观察场上的位置,随时跑出空挡,接球进攻,而这些能力都需要在良好的视野下才能完成,这也是提高篮球意识的重要方面。

(三)完善教学与训练过程,发展学生判断力、协调配合能力等,促进篮球意识的提高

在篮球运动中,诸多技术、能力都是在教学与训练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而通过技术动作的实战运用训练,可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与运用技术的应变能力。基本技术中的每个动作方法都有其特点、应用范围、条件及规格标准,在比赛中具有相对独特的战术价值。这些既是运动员在比赛中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技术训练中培养学生篮球意识的重要内容。篮球比赛激烈多变,每个技术动作在运用方式上不可能一成不变,同一动作在不同时间、不同位置、不同条件下都可能千差万别。所以,要重视从技术动作个性训练中培养学生的篮球意识,在对抗因素和对抗条件中培养学生的篮球意识,在运用真假技术的变化中培养学生的篮球意识。这就要求在训练过程中必须完善训练过程,还要有基本技术、战术训练,同时,要使技术动作具有对抗性、应变性和实效性,以简练适时的方式去解决临场的各种具体问题。通过技术动作的实战运用训练,可使学生在掌握规格标准的技术动作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技术运用的特点、范围、条件及变化规律,为在比赛情况下合理地运用与应变技术、创新发展变异性个性绝招技术打下物质基础。同时,不断培养学生在各种攻守具体情况下的分析判断和应变能力,积累技术运用与应变的实践经验,就能使学生在篮球比赛中分析判断及时、准确,应变合理,运用有实效,达到在技术动作的运用训练中既掌握动作应变方法又培养应变意识的目的。

(四)加强心理训练,促进篮球意识的提高

在篮球训练中,学生的篮球意识是在教师的基本技术、战术传输和教学比赛实践中,通过大脑分析、判断、推理的积极思维过程而形成的一种能正确反映篮球运动规律与特点的能力,是学生心智能力的集中表现,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的篮球意识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学生的篮球意识是随着在教师的技、战术训练下而逐步形成的,加上认知训练、意志训练和心理调整训练等一般心理辅助训练,可以使学生的篮球意识结构要素的心智能力得到改善和提高,为篮球意识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这些有目的的心理辅助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感知觉的反应速度。而专门化知觉能力的建立和提高,是培养篮球意识的重要内容,为此,教师应在训练中加强学生的球感和临赛感觉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自我调节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学会调节心理状态的方法,以创造临场时的良好心理环境,为在正式比赛中的正确意识活动作好必要的心理准备。并利用学校的各类篮球比赛,加强学生的心理训练,这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篮球意识的有效手段,即通过赛间、临赛的心理训练,促使学生的心理处于最佳的状态,保证学生在比赛中能在正确的篮球意识支配下采取正确的行动,从而有利于篮球意识的发展与提高。

参考文献:

[1]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