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计算机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计算机教学设计范文1
关键词 :寻址导向;中职;计算机网络基础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3-0101-04
中职学生有自身特点,即形象思维能力强而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动手操作能力强而理论学习能力较弱,愿意在经历中记忆,反感强记书本内容。中职毕业生的工作大多不是开发工作,也不直接主导大型网络设计,主要是网络管理工作。因此,中职教材、教法均应据此而定。
对于中职学生而言,网络课程不是单纯的操作类课程,而是一门通过理论指引设计简单网络,在网络管理中分析和排除错误的课程。于是,从应用的角度研究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知识内容组织,以及运用相应的教学方式达成理想教学效果成为中职教师的迫切任务。
笔者从2005年开始从事中职网络基础教育,并于2008年编写了《网络基础》教材。经过第一线的教学、分析、研究工作,笔者认为,从数据寻址的角度阐述计算机网络,并作为主线开展教学,更适合分析网络故障,判断并排除网络故障,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应用的角度分析,通过理解数据在网络中的寻址过程来学习计算机网络非常实用,学生容易理解,教学效果明显。
中职网络基础教学分析
(一)目标分析
各行各业都需要网络专业人才,尤其是需要大量的网络维护与安全管理方面的实用技术型人才。我校就业办对已毕业学生就业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网络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工厂软硬件维护和网络维护、联想等公司硬件维修工程师、电信ADSL安装工程师等工作。根据就业情况确定网络基础的培养目标是网络管理员,即要求学生掌握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硬件维护、软件维护等知识和技能,能够从事网络管理与维护、各种服务器架设等工作。课程目标还需要兼顾网络设备管理、网络服务器搭建、网络安全等课程的需要,以及学生可持续发展自学能力的建立。
(二)教学内容分析
中职学生学习基础差异性很大,面对“高深莫测”的教材,许多学生既听不懂也学不会,久而久之就产生逆反心理,厌倦学习。我们从应用的角度组织教学内容,同时减少文字表述,辅以直观的图形和贴近生活语言的描述。我们不使用OSI七层模型、不使用“映射”这类数学名词,直接对TCP/IP模型简化,只需建立三层的封装、解封装概念,封装内容仅仅包括地址信息。教学内容上阐述地址来源,交换设备如何根据地址处理相关的数据报(分组、帧)。教学内容以模拟以太网为实例,对ATM和ISDN等学生毕业后几乎接触不到的网络不花费精力去教。对涉及的相关技术,从宏观上把握,不纠结细节,如对“生成树技术”内容,只要学生知道生成树技术用于解决怎样的网络问题即可,不要求学生掌握交换机内部对协议实现的细节。
注重寻址导向的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确立
教学内容围绕几个问题展开:(1)主机A(QQ)发送数据给主机B(QQ),为什么数据不会在IE中显示?(2)主机A(QQ)发送数据给主机B(QQ),为什么不会在主机C(QQ)显示?(3)交换机为什么能够向相应的接口转发数据?(4)路由器为什么能够向相应的接口转发数据?(5)共享上网,为什么就知道哪台机器拨了ADSL?要明白上述问题,理解数据结构(端口、IP地址、MAC地址)在数据封装中的作用极其重要。其中,本机已知的数据结构是TCP/IP属性,数据传输过程就是根据这些地址的“数据包”寻址过程,所以整个教学内容围绕理解数据结构以及硬件设备根据数据结构寻找目标设备的过程。
围绕问题,是从应用程序发送数据开始思考网络的,所以根据内容组织的需要,从应用层开始,我们自顶向下组织教学内容。自顶向下组织教学内容可以强调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突出内容重点。紧扣应用环境也便于学生实践,做到“做中学,学中做”。内容如图1所示。
解决上述问题的思路是:源主机发送出去的数据加上地址,相应的设备(进程)根据地址进行转发,源主机需要获取相应的地址填入;集线器相当于广播的交换机,不处理MAC地址,三层交换机相当于交换机+路由器,多口NAT转换设备相当于交换机和路由器。对基础知识的思考模式建立以后学生理解后面的部分就不难了。相关的技术,如蓝牙、IP电话、搜索引擎应用等内容可放到阅读材料中。
(二)教学模式选择
应将传统课堂教学和数字化教学两种教学模式有机整合,以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1)在传统教学方面。要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明白基本的理论部分内容,达到在模拟实训中有据可依,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讨论。还要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试,对理论部分进行作业强化练习。(2)在数字化教学方面。作业和每节课的小测验将会因严重加大教师工作量而变得不切实际。建立网络自学平台,开展自我检测,每节课通过网络小测,让软件自动评分,成绩虽然会立刻得出,但大部分学生会紧张。
教学过程要虚实结合。“虚”不是指理论内容的虚,而是通过虚拟软件对教学内容进行模拟,特别是对一些可观察的内容,通过模拟让学生很好地理解相关知识点。“实”,一方面,有些内容在真实环境下模拟,学生能够理解虚拟环境与真实环境是能够对接的,实训用例场景是真实的;另一方面,教学过程要理论讲解和实训交替进行,塑造学生的网状知识结构,线性的教学内容和过程重复两次更有利于学生重构知识。
教学实践
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择教学方式,比如对封装、解封装,我们在课堂先讲一遍理论,用虚拟软件模拟一遍,再在真实环境中抓包观察,让学生对封装和六个地址(三对)有深刻认识,毫不怀疑模拟环境,认识了再去研究源和目标地址怎么来的。对于端口地址的学习,我们采用VB开发工具、Socket控件、UDP协议编写简单聊天软件,设置多个问题促进学生对端口地址的理解。对于OSPF、RIP、静态路由、交换机交换原理、VLAN、生成树技术、链路汇聚、堆叠技术我们采用Packet Tracert软件进行模拟。现举几例加以说明。
(一)透明交换机交换原理课堂教学
对MAC地址和透明交换机部分内容的教学,我们先进行课堂理论教学。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来激发学生思考:交换机刚启动后,没有发生任何数据交换,交换机的转发表是空白的,表格如何构建?如果交换机出厂前预置,MAC地址已在网卡中,交换机生产商不知道主机用哪块网卡,所以不可能。如果是人工添加,电脑从一个接口换到另外一个接口,就要人工修改,比较麻烦。自主学习是很好的学习方式:交换机从接口接收到数据帧,数据帧中有源MAC地址,学生把源MAC地址和接口号添加到MAC地址表中。然后给出如表1所示的交换机MAC地址表进行数据帧处理规则讲解。
处理规则如下:(1)当交换机收到数据帧,先把数据帧的源地址和接收接口放入上面所示的表格中。(2)如果目标地址是广播地址则向所有接口转发,否则在表格中查找物理地址列:如果匹配成功,而且表中接口号和接收数据帧接口号不相同则按相应的接口转发数据帧;如果匹配成功,而且表中接口号和接收数据帧接口号相同则丢弃数据帧;如果查找不到,将向除了接收数据帧接口以外的全部接口转发。
之后我们配套开展一个模拟透明交换机实训,一个手工运算处理规则的作业。这样,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透明MAC地址和透明交换机原理,建立了这样的思考方式以后理解VLAN就不再有难度了。
(二)VB编程理解端口号实训数字化教学
编程是理解传输层的最好方式,有利于学生理解端口号在寻址中的意义,理解端口在同一操作系统、同一协议下的唯一性。为了解决学生使用VB的困难,应尽量简化程序,不加入错误检测。采用UDP编写的聊天程序,加上变量定义,我们只写了十行代码。程序界面如图2所示(操作过程和程序略)。
然后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联系理论知识思考,重构网状知识体系:(1)A同学没有单击监听,B同学给A发送数据,A能接收到吗?(2)同时运行两个程序实例,分别单击“监听”可以吗?为什么?(3)A同学监听4520,B同学给A同学发送数据到端口5630,A同学能接收到吗?(4)给所有同学发送信息,目标IP应该怎么配置?(5)三五个同学群聊,应该配置什么IP地址和端口号?
(三)用Packet Tracert软件模拟OSPF协议的模拟教学
路由表、网络号、路由器部分的教学我们使用CISCO的Packet Tracert进行模拟,主要使学生理解不同的路由协议需要配置什么参数,以及配置了基本参数之后路由器之间会交换路由表并重新形成自己的路由表。至于路由算法是如何实现这些过程的,中职学生并不需要关注。中职学生需要知道各种路由协议都启动了之后哪个协议具有优先级,多久能够更新路由表,从而避免工作中配置了参数却又误认为无效。在实训中让学生连线有条理,弄明白各参数对应关系,反复操作,最后一遍做到不给参数也能自己配置出同样功能网络,以更好地理解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配置和连线如下页图3所示(连线和参数略)。
完成上面实训后学生要回答下面问题,并记录路由表:(1)注意观察Router0,传递到网络192.168.4.0下一跳选择Router4还是Router1?(2)将Router0到Router4的最终路由表记录到如表2所示的表格中。
结语
我们经过多年探索发现,计算机网络基础选准理论切入点,以应用为标准重构知识体系,以寻址为导向,用适合中职学生的语言描述,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能够建立计算机网络运行方式的思考方式,并初步建立自学能力,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学习,为后续课程打下应有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丁晶.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课“情景教学模式”探索[J].现代企业教育,2009(12):44-45.
[2]谢希仁.计算机网络(第4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3.
[3]林玉泉.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9(11):64-65.
[4]丁云霞.中职校本教材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职教通讯,2011(24):37-38.
[5]王涛,吴振强,任平安.自顶向下还是自底向上?——论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教学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1(24):65-68.
[6]刘繁华.在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中运用混合学习模式的教学效果分析[J].教育研究,2009(4):78-81.
初中计算机教学设计范文2
一、注意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特长
学生是有差异的,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有的放矢,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一点在程序设计教学中尤为重要。教师一般都有这样的体会,一学程序设计,学生的两极分化就会特别严重。有些学生对程序设计特别感兴趣,喜欢编程,有时会编出让教师都惊讶的程序,而有些学生则不愿意学习,这就要在整体教学中注意兼顾个别学生。例如教材中的习题可以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可以发挥优秀学生的内在潜力,同时也可以调动中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对于程序设计初学者,编程入门初期,起点要低,可以从一个个简单实例出发,让学生从自身的实践中感受到这个的确很简单,从而迎合学生渴望成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兴趣。
二、案例教学,体会编程的乐趣
程序设计课程的实践性很强,“精讲多练”是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的一大特点,案例教学在程序设计教学中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可以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所学知识的目的,体验到编程成功的乐趣。如果学生只听不练根本达不到学习的目的。学生在完成课后习题时积极性不高,兴趣不浓,甚至想抄作业应付老师。只有让学生动手编制他们感兴趣的程序,学生才会有成就感,才会对课程产生兴趣,学起来才会从容自如。比如:第一堂课讲VB界面设计,可设计一个QQ登录界面。学完选择语句后,可以设计QQ登录小程序,也可以让学生动手编制判断输入的年份是否是闰年,程序结束就能验证自己编的正确与否。诸如此类能解决日常问题的程序,学生非常喜欢。这种探究式的动手实践练习,以发展学生探索能力为主线组织实践,以培养探究性思维的方法为目标,以基本的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进行主动实践的过程,产生一种探索和发现的心理。
三、讨论教学,重视师生间、生生间的多边交流
对于目前教师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模式,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讨论式教学”是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一种主要教学模式,它充分地体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新课程理念。所谓“讨论式教学法”,是指经过精心设计和组织,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让全班学生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个中心问题,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多边交流,互相探讨,以寻求获取真知和全方面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例如:分析循环语句格式for……next……可以这么安排教学活动,将学生分成四组讨论下题,然后每组完成一小题,进一步了解For/next语句的格式。阅读计算1×2×3×4×5的程序,回答以下问题,并上机验证:
Dim i As Interger
Dim s As Interger
S=1
For i=1 To 5 step 1
s=s*I
Next i
1)如果把程序中的step1改成step-1,应该如何修改程序。
2)如果程序中缺少s=1,最终s的值是多少?
3)如果计算1×2×3×…×N,应该如何修改程序。
4)如果计算2×4×6×8×…×1000,应该如何修改程序。
通过这个环节的设置,当学生把循环结构的几种情况都掌握后,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教学安排来积极引导学生交流,同时也参与学生的交流,从而调动学生学好《算法与程序设计》的积极性,激发并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特别是对知识的渴望与兴趣,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四、反馈教学,注重总结与评价
教师在最后要进行总结与评价,对学生新的想法、创新点进行表扬,对不足之处进行指点,让学生快乐地学习。
课堂练习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真实的反馈,教师通过进行有效的上机练习评价,直接获取学生信息,把握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程度,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充分利用好VB程序设计软件强大的功能,编好程序后运行,如果程序错误,会有相应的提示,一方面让学生及时订正,另一方面要加强对错误原因的分析,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加以纠正。有些学生会有创新的思维编写的小程序,对好的程序可以全班传阅,以资互相学习。要多鼓励学生多动手动脑,大胆利用所学的程序结构,设计出多元的小程序。应尽量少用负面的语言,对差的作业应视具体情况给予指点和帮助。
VB语言所涉及的内容多,知识面宽,在短短的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完全掌握是不可能的,所以学生课外自学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另外,教师还应重视自己创新能力和将专业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的能力的培养,利用VB结合实际开发一些小型的应用程序系统,使自己更好地掌握它,只有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才能更好地进行目标任务的选编、设计和组织,探索出更适应学生的教学方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汪忠强.浅谈高中《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11.
初中计算机教学设计范文3
关键词:特教中职;聋生;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社会需要大量具备专业知识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在特教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公共基础课,是聋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有利于他们回归主流社会。计算机基础课程以培养聋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核心,旨在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作为特教中专教师 ,运用建构主义理论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对培养聋生学习的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当前特教中职聋生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材不适用。
目前还没有专供特教中职聋生使用的计算机基础的教材,特教中职学校大多使用与普通中职学校相同的《计算机基础》教材,这些教材没有依据聋生的认知特点进行编写,具有一定的不适用性。另外,适合聋生在计算机基础方面自学使用的CAI课件资源相对不足。
(2)聋生自身的学习障碍。
一是聋生由于听觉器官受损,手势语言又受到抽象性强、表达不够准确清晰的限制,使其对计算机基础中的概念和专业名词较难理解;二是聋生的逻辑和抽象思维相对薄弱,学习具有直观性,在接受新知识时,很难与已有知识形成良好知识框架;三是聋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意识。
(3)教师应试教学,重形式轻实效。
当前特教中专计算机基础教学多以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为导向,以考试要求统领教学。部分教师实施题海战术,以教师演示——学生练习的单一方式进行教学,聋生通过模仿虽能熟练解题,但未能掌握相关技能。
三、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 教学理论源于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 在 20 世纪 60 年代提出的“发生认知论”。他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而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知识不是问题的客观答案, 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变革, 升华和改变, 出现新的解释与假设;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经验的建构者,学习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学习环境等的多边互动过程。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特教中专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的启示在于:一是学生是学习的中心,学习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二是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三是教学要设计真实有效的问题情境;四是重视学生学习中的协作和交流。
四、基于建构主义的特教中职聋生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以“问题情境”为起点,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师的引导性。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知识经验范围被扩大,想象能力、观察能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有效锻炼。基于建构主义的特教中专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包括“分析教材和教学对象”、“确立教学目标”、“创设问题场景”、“引导自主学习”、“促进协作学习”和“评价教学效果”六个基本步骤,如下图所示:
(一)分析教材和教学对象。
一方面,教师要充分钻研教材,根据聋生的特点,明确每章、节的学习任务,要掌握哪些知识?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使学生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唤起学生求知的渴望。
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认识聋生的个体差异,包括聋生入学时的知识基础差异、听力损失不同造成的认知水平差异、手语掌握程度和书面表达能力差异。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分类教学和个性化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二)确立教学目标。
我们在确定特教中专聋生计算机基础的教学目标时,应该充分分析聋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确立开放性、多元化的教学目标,包括认知、情感、意志、创新素质等多方面的目标。作为一门工具课程,特教中专聋生计算机基础的教学目标包括:一是形成运用计算机输入、存储、加工和输出信息的基本能力;二是利用信息技术收集和处理信息,以支持学习和解决日常生活问题;三是培养聋生对计算机的兴趣爱好,学会运用文字、图片和视频等信息表达形式, 灵活地表达想法和创意;四是学会运用网络,开展健康的社会交往。
(三)创设问题情境。
疑问是建构教学的起点。教师教学设计中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生动的问题情境,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即用这些知识可以解决什么问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例如在进行“搜索引擎”教学时,笔者设计导入情境:校团委举办“爱亚运,爱广州”手抄报比赛,假设学生是参赛选手,本节课要求学生搜索关于广州亚运的资料,用于设计手抄报。教师提出问题后,启发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检索所需的信息资源,并鼓励学生独立研究。学生首先要对手抄报的结构和内容进行假设和规划,再运用关键词检索方法,检索与“广州亚运”相关的文字和图片信息。
(四)引导自主学习。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必须充分发挥积极性、自主性才能达到建构知识这一学习目的。聋生的自主学习相对较弱,依赖性较强,教师应引导聋生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可采用支架式教学方式,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一种概念框架,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促进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其实质是利用上述概念框架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通过这种脚手架的支撑作用(或曰“支架作用”),不断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
(五)推动协作学习。
建构主义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有关键作用。即学生在自主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交流,使问题变得逐渐明朗,共享集体思维成果,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交流的形式可以是个体之间的,也可以是群体性的,比如集体性的讨论和总结。在实施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基础、能力的不同,依照以强带弱的基本原则进行分组。比如在PPT动画制作的教学中,学生以项目小组为单位制作各自小组风采展示PPT。通过小组成员的分工协作, 不仅完成了PPT动画制作各知识点的学习和应用,学生的团体协作意识、部分学生的组织管理意识都得到了增强。
(六)评价教学效果。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知识的构建通过学生的自我反应自我调节完成, 由于个体具有差异性,因而个体的知识建构方式也存在差异,教学效果的评价应该多元化。特教中职聋生计算机基础教学多元化评价体现为:一是评价内容包括学生在学习态度、兴趣和认知上的收获,以及学生在协作学习中的表现;二是多采用口头评价与激励;三是评价形式多样化,可安排竞赛活动,比如打字比赛、电子报刊设计比赛等。
五、结语
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给特教中职聋生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培养聋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其在学习和生活中能运用计算机技术,促进自身的发展,体现了“授人以渔” 教育的目的,是新时期特教中专计算机基础教育赋予我们的职责。基于建构主义的特教中专聋生计算机基础教学,需要广大教师深入实践,勇于探索,认真学习有关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和教育理念,不断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
(作者单位:广东省培英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顾定倩.聋校课程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张书珍,李凯.聋生的计算机实验课教学[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4,(5).
[3]毛世春.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聋教育计算机语言课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特殊教育,2005,(11).
初中计算机教学设计范文4
关键词:初中计算机课堂;教育信息化;网络教育;平台构建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5-10-14
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初中教育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那么,在信息化的今天,初中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更是信息化教育的一部分,这也是未来初中计算机基础知识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
一、教育信息化对初中计算机教学的影响
1.加速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推广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概念是由我国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提出,并针对这一概念提出详细的概述。黎教授认为信息化的教学设计就是基于网络资源背景下,以学生为教学中心,科学地安排教学的任务,以此实现教学的科学化、系统化。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对于初中计算机教学的信息化课程设计具有丰富和推广的作用。教师可以借助网络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环境,获取、利用信息资源,以此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信息素养。同时,信息化的教学设计对于创设教学情景、细化教学目标、合理分配教学任务等也有很好的作用。
2.完善教学环境,丰富教学过程
我们知道,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它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要求很高。当前,很多初中学校也越来越重视计算机课程教学。那么,基于教育信息化的背景,教师可以不断地完善教学过程,丰富教学情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借助教学软件,通过教师教学终端对学生进行演示,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演示不断进行自作尝试。同时,可以创建交流平台,鼓励学生相互分享学习成果,让学生感受到彼此的进步,无形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构建交流平台,了解学生信息反馈
在当前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初中计算机课程教学并没有引起过多的重视。教师的教学时间过少,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从而导致教师很难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无法及时完善教学资源。教师就很难使学生在学习的质与量之间保持平衡。那么,教育信息化的平台可以帮助教师较好地创设交流平台,提供教学资源共享、站内交流、邮件发送等功能。
二、基于教育信息化的初中计算机教学的实践
1.创设教学任务,引导学生积极完成任务
我们知道,初中计算机课程属于公共教学课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学校也没有过多重视。但是,目前基于全球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有效落实初中阶段的计算机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要促进计算机教学的发展,教师可以借助教学信息化的背景,创设教学任务,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例如,为让学生熟悉办公软件Office,教师可以借助信息化的平台,围绕某一个主题,如奥运会、艾滋病防治等来开展。然后将学生分成各个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分配均衡,各个小组成员分配的任务也要均衡,然后鼓励学生上网查资料,根据自己的想法设计一份宣传报。
2.创设交流平台、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动态
基于教育信息化的背景,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创设交流平台。例如,教师可以创设班级QQ讨论群、网络资源共享库及精品课程分享。同时,教师可以围绕某一个主题创设班级内部计算机操作比赛。例如,假设学生是某一学科教师,围绕授课内容做一个精品课件。让学生上网搜集素材,并科学地围绕课程内容完成课件制作。课前让学生相互分享课件内容,教师观看学生的课件展示并给出针对性的评价。然后教师在班级讨论群或者邮件共享中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在课件制作过程中更好地理解老师的辛苦,并珍惜学习机会。
综上可知,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教育也逐渐渗透到我国基础教育的各个阶段。那么,基于教育信息化的时代,初中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更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那么,本文就基于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针对初中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几点针对性的意见。
参考文献:
初中计算机教学设计范文5
一、初中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现在社会需求的是拥有专业技术的优秀学生,所以在近些年的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得到了广泛普及。面对新形势的挑战,初中计算机教师开始转变思想,在计算机教学上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但是形式化依然严重,一些老师为了减轻教学负担,“走过场”现象随时可见,造成计算机教学发展不容乐观,存在一些严重的问题。
(一)重视不足,实践教学发展偏废。
对于实践教学来说,上至领导下至教师都知道其存在的意义,但就目前的计算机教学和管理来说,学校领导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造成实践教学青黄不接。在学校开展计算机教学,必须有一定的经费支持,需要专业教师授课,这是开展计算机教学的基础。但是,就目前状况来说,我国对初中学校的投入不够,学校对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也不够,造成缺乏专业技能实践指导教师、缺乏实践器材,甚至有的学校没有建设计算机教学实践室。这些因素都会导致计算机教学形同虚设,使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革新缓慢,教学方法发展滞后。
计算机实践教学一般掺杂在计算机理论教学之中,多数实践教学以验证理论知识为目的,这样的计算机教学一般是教师操作,学生观看,然后老师讲解给学生听,学生充当听众、看客,实践中老师很少考虑学情,也很少考虑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程度。在具体计算机教学中,实践课成了模仿课,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不到调动,也就是说,在实践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依然是灌输式的、格式化的、复制式的,学生只能按照老师说的要领模仿老师的操作,至于为什么这么操作,学生一无所知,只知道跟着老师的讲授走。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老师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组,至于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老师没有过多地考虑,学生在实践中的定位就是服从,他们没有思考的空间和探究实践,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起不到多大作用。在教学设计上,教师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按照教材开展本本主义实践,教学设计不太合理,没有整合教材和学情,教师只求完成教学任务而达不到教学目的。
二、优化初中计算机实用教学的方法探究
(一)革新教学思想,激发学生兴趣。
传统计算机教学较为死板,一般都是老师讲授、学生聆听,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学生只能一味听从老师的指导和命令。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推广,目前教育形势发生了变化,学生开始回归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体,因此如果采用原来的教学方法,显然不可能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面对学情变化和教材教法的改变,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革新陈旧的教学思想和教育理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以教师视野有效设计教学,以学生视角诠释教学已经成为有效教学的内在要求。计算机课程里面有很多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知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趣味教学和知识讲授成为探究的新课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采用体验式教学和实践性探究,多上上机课,让学生经常触摸机器,并且在电脑上展开操作和实践,这样学生兴趣自然会提高,教学效率会显著提升。
(二)落实新课改理念,优化教学内容。
新课改的实施是对传统教育的完善和改革,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和学情的变化,教育教学手段的更新速度加快,不可能一成不变。新形势下,要想优化教学效果,应该落实新课改的先进理念。首先明确计算机教育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知识素养,提高操作计算机的能力及进行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在教学内容上,远离偏题、怪题等,让知识接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在学习中探究计算机使用、网络信息共享、网络学习、软件编程及计算机修理等方面的知识,使学习生活化,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课程管理上,除采用全国统一的教材外,还要积极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研究,让初中计算机教学办出特色、办出特质。在课程实施中,师生做好角色定位,学生能做的自己做,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合作意识和独立思维能力。对于教师来说,其不要全包全揽,而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收有放,给学生留足时间和空间,成为真正的良师益友,在教学中实现教学相长,相互学习、合作教学。
初中计算机教学设计范文6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 知识结构 举例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在我国的普及,信息课程已经成为初中阶段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在这个计算机在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的信息时代,只有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计算机基础操作,才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初中信息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以及他们的综合素质。但是,在目前看来,由于信息课程是最近这些年才逐渐兴起的,不像语文、数学等课程是早就有的常设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等相对成熟。由于初中计算机教学的不成熟,使得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需要逐渐完善。
一、初中信息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与其他课程相比,信息课程有着与众不同的,它信息量大,知识更新速度快、实践操作性较强。初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各自水平和知识程度的不同,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存在着一些问题。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初中信息教学难以满足学生学习计算机的需要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的普及率越来越高,很多家庭在学生小学阶段就已经配备了电脑,是使得学生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对计算机有所了解,对一些基本知识也都比较清楚。当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开始学习计算机课程的时候,往往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希望能够在计算机课程上提升自己的计算机水平。但现实情况是迫于中考升学的压力,很多地区在中考时候不考察计算机知识,这就造成了学校在课程安排上过度的压缩了计算机的教学课时。另外从老师教学的角度来看,一些老师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非常大,在进行信息课程的讲解时喜欢采取渐进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的热情很难被调动。即便是一些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计算使用率已经非常高,但也很难满足学生个性化的现实需求。所以从总体上来看,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学生对于信息课程的需求和期待,老师在教学中方法比较传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造成了计算机学习很难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教师的知识结构赶不上课程更新的步伐
计算机是一门发展非常迅速的学科,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这就对计算机老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就对计算机课程的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但是迫于当前的现状,一些计算机教师知识体系普遍跟不上计算机的发展,也跟不上课程内容快速更新的速度。另一方面,学生的计算机知识,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在逐渐提高,因为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小学逐渐开展了计算机方面的教学,这些情况都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为此,这就要求初中计算机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体系,适应快速变化的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更新,从而适应不同级别的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从事计算机教学的教师多身兼数职,很难有充裕的时间去提高自己的计算机知识,因此这一矛盾还将在一定的时间内存在。
二、应对问题的措施
(一)注重练习
信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计算机知识的时候,学生必须反复练习,才能够充分掌握所学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切勿讲的太多,这样不但会让学生感到厌烦,而且耽误了学生练习的时间。因此,教师要注重教学质量,采取少讲多练习,通过精心导入,让学生了解本节课学习的基本内容,然后再授新内容,最后进行巩固练习训练。一堂课一般只安排十几分钟进行讲解、示范,空出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上机练习,对所学内容得到巩固、操作熟练和理解提高目的。有时也可根据学生的理解知识能力,讲授内容作一些适当调整,着重讲一些重点、难点、疑点,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让学生亲自去操作实习。
(二)实施分层教学
由于学生所处家庭环境不同,不同的学生计算机基础不同,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很大。有的家庭由于购买了电脑,学生接触的较多,练习较频繁,因此计算机基础较好,但也有一些家庭没有这个条件。因此在计算机教学中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是和计算机教学的特点相互适应的,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采取因材施教的办法进行教学,这是提升初中计算机课程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
(三)创设情景进行教学
在进行初中信息课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为了更好的吸引学生参与到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提问的方法来进行创设情景的教学,为课堂营造更加良好的氛围。在进行课堂问题的设计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在进行问题设计的过程中,充分的去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等。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的研究学生的特点,结合初中学生特有的阶段特征,多采取一些举例的方法进行说明,通过多采取举例说明的办法,将深奥的计算机知识变得通俗易懂,让学生能够非常明了的获取知识。
(四)适当采取举例进行教学
初中学生往往由于自身思维能力有限,不能够很好地理解抽象的东西。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采用举例进行教学。信息课程的内容一般也往往较为抽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举例,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够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而且将课堂知识与实例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