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农业的结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技与农业的结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技与农业的结合

科技与农业的结合范文1

关键词农科教结合 农业产业化

随着“科教兴镇”战略的确立,有力地促进了罗氏沼虾养殖业产业化经营的实施,打造出了一个3亿元产业的“全国罗氏沼虾养殖第一镇”,在经历了试点探索、区域示范和全面推进三个阶段之后,农科教结合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实践证明,实施并不断强化农科教结合,是克服农科教部门条块分割,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效途径,是推进农业科技革命的成功实践。

1 构建农科教结合体系,是推进罗氏沼虾产业科技革命的组织支撑

农科教结合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部门多、 触及领域广、工作难度大,必须强化政府统筹,构建相互协 调的结合体系,才能有效地推进农业科技革命。近年来,镇党委、镇政府先后三次充实加强了由书记或镇长任组长、分管农业、科教的副书记、副市长任副组长,农业、科技、 教育等多个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农科教结合协调领导小组,并着力构建了以教育培训、技术推广 和技术承包为主体的三大农科教结合服务体系。

一是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根本,完善罗氏沼虾养殖教育培训体系。针对农民知识水平较低,吸纳科技能力较弱的实际,我镇农科教各部门以成人教育中心校为龙头、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为阵地,构建完善了农村教育培训体系。以这一体系为依托,对农民开展教育培训。

二是以普及罗氏沼虾养殖技术为基点刷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近年来,镇党委、镇政府不断探索和改进农业科技的推广方式,围绕主导产业的规模扩张,以产业设机构、配班子、办实体,组建了罗氏沼虾养殖技术服务中心,使机构设置与产业开发和技术推广相配套.镇农技推广中心进行实体运作,实现了科学技术与农业的有效对接,每年有20多名科技人员参与科技服务,推广罗氏沼虾养殖新技水多项,技术推广面达到95%以上,有效地转变了生产方式,使农业结构调整呈现良好态势,为罗氏沼虾产业化经营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是以转化科技成果为目标,强化罗氏沼虾养殖技术承包体系。我镇组织农业科技人员开展有行政领导、科技人员、农民群众相结合,资金、物资、技术相配套,责、权、利相统一的技术承包。承包形式有参股、租赁、包村、包片等,承包范围有养殖、苗种、肥料、加工、销售等,把科技人员引向了发展市场农业的主战场,初步形成了市场牵动、政策推动、利益驱动的技术承包体系,实践效果十分明显,有力地促进了罗氏沼虾养殖科技成果的转化。

2 培育农科教结合载体,是推进罗氏沼虾产业科技革命的有效途径

搞好农科教结合,必须因地制宜培育适合当地实际和具有区域特色的实施载体,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优化结合,提高整体效益。近年来,龙虬镇在推进罗氏沼虾产业化经营过程中,着力以示范基地和合作组织培育农科教结合的实施载体。

一是通过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的示范,着力于农科教结合的高起点。罗氏沼虾无公害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是罗氏沼虾养殖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 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的样板和基地,也是农科教结合的龙头和载体。近年来,龙虬镇通过与省内外农业科研院校合作,建立了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通过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使农民开阔了视野,增强了依靠科技发展现代农业的动力。

二是通过合作组织辐射,着眼于农科教结合的新延伸。农业产业化是建立在农业合作组织体系之上的市场体系,因此,农业合作组织是能主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将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新成果辐射千家万户,延伸国内外市场的中介和桥梁。近年来,龙虬镇通过培训引导组建了罗氏沼虾协会和2个罗氏沼虾养殖合作社,以上合作组织集养殖技术交易、培训咨询服务、苗种、饲料、生产资料及成虾营销等于一身,合作社生产效益日益显著,越来越多的农户通过加入合作社提高了经济收入,也大大提高了我镇罗氏沼虾产业化程度。 转贴于

3 创新农科教结合机制,是推进罗氏沼虾产业科技革命的内涵动力

(1)农科教结合的市场化,可以有效地实现科研与生产 的对接。农科教结合的本身就是市场化的过程,其核心是利益机制,内涵包括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的市场化。这几年, 龙虬镇在罗氏沼虾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实施农科教结合工作始终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一方面打破所有制和地域界限,着力营造人才合理有序流动的环境与机制,真正把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引向了罗氏沼虾产业化经营的主战场。另一方面,大胆改革传统的农技推广模式,由农科教结合部门充当媒介,通过广泛与农业科研院校取得联系,把最先进的新成果介绍和推荐给罗氏沼虾协会、合作社和经营者,找到了科技与市场的结合点,缩短了成果转化周期, 加快了农业观实生产力的形成。

(2)农科教结合的民营化,可以有效地缩短农民对科技的吸纳过程。农科教结合的服务对象是农业,服务主体是农民,服务范围是农村。而农民合作组织是距离实践近、传播速度快、带动效应强的生力军。龙虬镇在实施罗氏沼虾产业化发展战略中,十分注重培育和扶持科技大户,带动了罗氏沼虾协会、罗氏沼虾合作社和罗氏沼虾经纪人队伍的发展。通过有效发挥这些民菅经济实体在罗氏沼虾养殖新技术引进推广中的作用,加快了农民对科技的吸纳速度。

(3)农科教结合的社会化,可以有效地形成科技创新的合力。农科教结合是一项社会化系统工程,只有组织发挥全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才能使其健康发展。我镇在实施农科教结合过程中,充分发挥农科教结合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功能,组织农科教各部门积极参与,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合力。

4 转化农科教结合成果,是推进罗氏沼虾产业科技革命的最终目标

龙虬镇农科教结合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其转化成果在于推动了罗氏沼虾养殖技术的进步,提升了罗氏沼虾产业化经营的层次,提高了农村经济运行的质量。

一是推动了罗氏沼虾养殖技术的进步。近年来,龙虬镇在不断提高虾农整体科技素质的同时,罗氏沼虾养殖科技含量逐步提高,虾农的养殖水平在国内堪称“一流”,用“罗氏沼虾养殖看龙虬”来形容龙虬虾农的养殖水平毫不夸张.

二是提升了罗氏沼虾产业化经营的级次。到目前为止,龙虬镇罗氏沼虾养殖产业化发展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不仅直接表现为产业的规模扩张、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和品牌效应的不断延伸,而且还表现在产业构成、经营内涵及运作方式正在发生着新的转变。这种转变预示着龙虬镇罗氏沼虾产业化经营水平将在更高层次上突破。

科技与农业的结合范文2

关键词 农业科技推广;途径;现代农业

中图分类号 S-1;F30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2-0355-01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其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进一步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机化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传统的大宗农产品因规模小、成本高,难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新形势迫使我国农业发展必须跳出传统的经营模式,重新审视发展形势,依托资源优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走发展特色经济的道路。我国农业发展必须依靠科技,以特色优质为前提,做好品种筛选、提纯、繁育及更新换代工作,推广先进的农业及农机科技技术,实行模式化栽培、标准化工作,生产适应社会需要的农产品。

1 农业机械化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保障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食品的需求呈现多元化的特点,食品工业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我国关于农业改革的力度进一步加强,农业结构调整是农业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农业结构调整需要先进的农业机械化作支撑,延长农业产业化的链条,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农业机械化,农业区域化便于实现机械化,农业产业化为农机化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 围绕农业发展开展农机科技推广工作

农机推广主要发挥公益职能,承担技术再开发、再研究的工作,责任重大。在农业发展新阶段,必须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来开展工作,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服务[1]。

2.1 农机科技推广要服务于主导产业的普及

在主要农作物生产方面,应该推广以小麦、水稻、玉米及大豆为主的耕、翻、播种和收获方面的机械。在经济作物方面,应该推广收获机械、深加工机械。在畜牧业发展方面,应推广青贮方面的机械[2]。

2.2 农机科技推广要服务于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结构调整,根据其情况推广适用型农业机械

积极推进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农技推广的需要,做好农机具的更新配套和合理布局。结合结构调整,在支柱产业所需的机械引进、推广方面给予大力宣传,让农民进一步了解先进农机具,提高农民农机化新技术应用能力。

此外,农机科技推广要服务于农业可持续发展,按照科学规律搞好保护性耕作。农机科技推广要服务于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业标准化生产是农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根本,倡导新生产模式,如市场—公司—农户模式、农业股份制、市场—合作社—农户等形式。农机科技推广要服务于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和基地建设,鼓励分工合作,进行开放式的农机技术、农机、农艺联合进行对比试验和建立示范点[3]。

3 提高自身和农民素质是搞好农机科技推广工作的关键

农机科技推广者要树立和培养全心全意为广大农民服务的思想和情操。面对农机推广技术工作的主体“硬件”——农业机械和机械产品,农机推广工作者应具备必要的机械常识,熟悉机械性能,会正确运用,并懂调整、维修和保养等。面对农机推广技术主体“软件”——技术对象、方法手段、效益评价、示范宣传及分析总结等内容,其领域为广大农村,产出的是高产优质的农产品,必须涉及大量的农艺知识,种、肥、土、管、运、收等环节离不开农艺知识。掌握农机和农艺知识是农机推广工作者具备更高素质的条件和基础[4-5]。在这个基础上,推广人员要有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有勇于吃苦、献身农机事业的精神,有良好的工作作风,在农业发展中,充分发挥农机科技推广的桥梁、纽带和载体作用。要为上级决策部门当好参谋,为农民当好技术推广的服务人和贴心人。围绕现代农业发展,搞好农机科技推广,想农民之所想,需农民之所需,采用多种形式培训农民,提高农民的科学生产能力。

4 农机与农艺的结合是做好农机科技推广的根本

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农机和农艺的结合是农机科技推广工作顺利进行的根本。农机和农艺的结合不仅是知识的结合、人的结合,也是机械技术、机械产品与农艺的结合。不同的作物、土壤和气候条件,要采用不同的作业,只有农机与农艺紧密结合,才能达到预期的生产目标。为了更好地服务大农业,发展大农机,农机科技推广者在完成本职工作时应该做到“3个结合”:一是要把农业机械的研制、生产、推广、销售、服务和应用密切结合起来,并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原则。二是在推广过程中要坚持试验、示范和技术培训相结合。三是在吸收引进国内外先进经验的过程中,要坚持消化、吸收和开发相结合。

5 参考文献

[1] 梁金凯.农业科技推广途径的探讨[J].安徽科技,2002(10):15-16.

[2] 国外农业科技推广的成功经验[J].农家致富顾问,2011(2):7.

[3] 唐于银,张晓青,魏国平.农业信息化与现代农业科技推广[J].江苏农业科学,2011(1):456-458.

科技与农业的结合范文3

1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重要性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进入崭新阶段,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实现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的变化。而此时,农业发展也逐渐受到了市场的影响,出现很多新问题[1]。具体表现在:一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产品质量有待提高;二农产品销售不畅,价格偏低;三农产品深加工水平偏低;四农民增收缓慢等,特别是在我国进入到WTO之后,面对激烈的农业市场竞争,长期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已然无法适应当前农业发展趋势,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势在必行。知识经济时代下,农业发展需要科技的支持。无论是土地生产率的提高、还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都需要科技的支持,而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推广,能够将更多农业新技术传播给农民,以实现上述目标。因此加强农业科技教育是推动农业科技革命的必然趋势。同时,积极学习和掌握农业科技,还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当前,我国9亿农村人口当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仅占70%,文盲、半文盲占23%,农民整体素质偏低。且1亿多乡镇企业职工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达不到1%。而农业劳动者综合素质直接决定农业生产效率,针对当前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偏低现状,应加大农业科技教育培训[2]。综上所述,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积极开展该项培训工作显得十分必要。

2加强农业科技教育的对策

2.1丰富培训内容,提高农业科技实用性

农业实用技术作为当今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能够帮助农民更好地开展农业工作,但面对新形势,重视实用技术已然远远不够。对此应适当丰富培训内容,向产前良种、良畜等新品种、新农机及产后贮藏、加工等技术方向延伸和推广[3]。同时,对传统养殖技术的改造也十分必要,在培训中,应兼顾经济管理、市场营销等多门类知识的培训,逐渐形成一套系统化的培训体系。此外,针对培训对象而言,应单纯从农民的培训转向农村干部、农业部门领导等企业、技术人员扩大。通过发展大农业、大农村,促使农业科技教育工作朝着更为广阔的范围发展,以不断提升我国农村生产水平。

2.2树立现念,创新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模式

在具体培训过程中,只有不断探索更好的形式,才能够促使农业科技教育发展积极作用。除了实践培训之外,还应结合本地农业实际情况,不断创新培训形式。认真研究和总结绿证培训、青年农民跨世纪培训工程等培训经验,探索更多更好的培训形式及载体。如公主岭市采取培训与考察相结合、培训与洽谈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4]。随着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民对教育培训需求也呈现多样化特点。现阶段,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应切实站在农民需求,为培训创造条件,拓展农民与农村基层干部的科技培训、成人教育等范围,促使更多农民受惠,逐渐构建多层次教育培训体系。同时信息时代背景下,互联网、信息等技术逐渐渗透至培训工作中,为了提升培训效果,公主岭市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现代媒体开展培训工作,充分挖掘农业发展潜力,促使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更富有成效。

2.3切实结合农业经济,提高培训有效性

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因此在具体培训过程中,应切合农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注重与当地重大科研、开发等项目的结合,将项目的资金、人才优势用于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中,吸收更多综合素质较高的农民参与到技术传播过程中来,逐渐建立并完善重大项目的人才培训及使用制度。同时鼓励农村中各类科技户、示范户通过培训实现在学中干、在干中学,提高农业生产质量及效率,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整合。在示范户建立基础上,将教育培训实习及试验示范,充分发挥带头作用,以不断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应切实做到重心下移,真正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不拘形式,最大限度开发和利用农村人力资源。同时还应积极参与到实施农业品种、技术等绿色环保工作中,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民经济收益,切实感受到农业科技教育对自身的积极影响,进而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到培训过程中来。

2.4明确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目标,构建完善的培训体系

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其需要完善的组织体系给予支持。因此应明确培训目标,并坚持“层次性”原则,逐渐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体系,充分整合当地农业资源,提高培训有效性[5]。同时针对一些具备经济条件的市、县,可以在现有农广校中心校的基础上构建农业教育科技培训中心,或者与农技校建立合作关系,形成完善的培训体系。

3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现代化、信息化将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地方农业发展过程中,政府部门应明确认识到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在促进本地农业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经济收益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并切实结合本地农业发展实际情况,创新培训方式,逐渐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培训体系,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立鹏.新形势下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思考.现代农业科技,2010,(14):387~388

[2]张也.新形势下创新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思考.农民科技培训,2012,(02):9~11

[3]彭文.形势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思考.云南农业,2013,(07):17~18

科技与农业的结合范文4

[关键词]现代农业;科技;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8-059-01

一是在示范园区建设上要体现“三高一新”,即:科技含量高,围绕农业生产最新科技成果,广泛运用目前农业生产急需的先进科技,推动农业科技整体水平的大幅度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高,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人员的聚集效应,实施科技项目,实现农科教、产学研的结合,推进产业化经营,使示范园区成为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桥梁和纽带,大幅度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综合经济效益高,突出园区的自身经济效益、兼顾社会生态效益,通过项目化管理、企业化经营,培育和发展农业科技企业,形成“市场+企业(协会)+基地+农户”运行模式,实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连接,使示范园建设走上自主开发、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良性发展轨道。经营管理机制新,注重“政府导向、法人投资、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行”,用工业生产的思路开发农业科技项目,实现经营主体的企业化和多元化,逐步形成园区建设市场化运行机制。

科技与农业的结合范文5

关键词:农机;农艺;必要性;措施

中图分类号: S-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4-45-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家发展其他产业的基础和前提,国家历来重视农业发展问题。农机和农业是相辅相成的,两者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特别是在农业机械化生产过程中。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2012年国家出台“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农业科技创新战略,提出“增产增效、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态生产”的农业发展要求,由此可知,农机与农艺结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必要性

1.1 农机与农艺结合,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农机与农业是相辅相成的,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已被广泛使用,农机与农艺间的矛盾也被暴露出来。为了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机与农艺必须相互协调和相互适应,尽可能达到统一科学发展。

农业机械的设计要以农艺技术为依据。农业机械化生产不仅能大大减少农作物的生产时间,提高农业生产率,而且能改善农艺环境,保证农业生产质量。在设计农业机械时,必须遵照当地的耕作制度和作物相对应的作业工序,达到降低农民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保证农艺生产质量的目的。此外,农艺技术要与农机技术相适应。农艺的发展要考虑到农机作业的局限性和现实性,要不断的进行农艺革新,使农艺适应农机,让农艺与农机最大程度的实现统一。

1.2 农机与农艺结合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实现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目标的必然之路

随着科技的发展,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已很普遍,农机与农艺结合,可以有效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在农机与农艺结合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农机配置和农艺革新,尽可能使资源配置最优化;二是因地制宜,增产增效结合,确定科学合理的农艺制度且农艺不宜频繁改变;三是农机设计要多功能且能适应季节的变化;四是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机和农艺的投入,积极调动各方力量进行合作交流,着眼于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促进农机与农艺结合,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2 促进农机与农艺结合的有效措施

2.1 建立协调组织,加强各方的沟通和协作

农业的发展本身涉及到多方面的知识,农机与农艺的配套亦不例外,具体来说,主要和农业、农机科研、农艺制度建设、农业局、技术推广、农资供给等部门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建立协调组织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协调组织由各有关部门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参加,并与当地农民代表保持联系,根据实地考察,制定行之有效的设计方案,积极推广引进与当地农艺相适应的农机;其次,政府部门要加强组织和协调,保证各部门间通力合作;最后,有关主管部门要做好农机科研与生产、农机管理与合用两方面的配合工作。

2.2 正确处理农机与农艺的依存关系

农机与农艺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特别是农业逐步实现机械化生产过程中,两者的矛盾逐渐暴露,因此,正确处理农机与农艺的关系显得尤其重要。在农业生产中,农机部门对农机的设计和生产要以农艺为主要依据。比如在进行耕作机械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土壤水分、土壤肥力、土壤有益微生物生长等条件,并根据这些条件设计出合适的农机。此外,各地区对农艺制度的建设要与农机相适应。要积极创造条件克服地域性、季节性等问题,促成农机与农艺有效结合,比如实行区域化种植,在一片区域内种植同一种作物,按照农艺需求,统一作业工序等,同时要不断进行农艺革新,使其与农机相匹配。

2.3 做好农机与农艺结合的配套设施建设

目前,由于农业生产中容易受气候、温度、地形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加上一些经济落后的地区无法实行机械化操作等,农机与农艺结合的配套设施还不是很健全,无法实现农业现代化生产。因此,各级政府、各级农机部门、农技部门要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并且尽可能的把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放在重点项目上面,带动农业经济发展,为农业向双层经营和规模经营转变打好基础。

3 结语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要想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进行科技创新,把农机与农艺有机结合起来,最大程度的发挥两者的优势和作用。此外,农机与农艺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在进行农机与农艺有效结合的同时,要同时对两者进行革新,提高双方的水平,以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促进农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宋纯军.浅谈农机科技创新中的农机与农艺的结合[J].科学与财富,2011(6).

[2]蒋亦元.农机科技创新中的农机与农艺相结合问题[J].2009(3).

科技与农业的结合范文6

一、以人才培养为基础,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卓越农林人才培养体系

1.不断优化卓越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夯实卓越人才培养基础

河南农业大学围绕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积极构建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早在2004年,学校就提出了“3+1”两段式培养模式,即前三年学习理论,后一年实践,把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结合起来,保证实习的连贯性,提高实习的效率。之后,学校又建立 “两段双强、四分双需”的培养方案,即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为相对集中的两个阶段,理论教学重点强化基本理论和素质教育,实践教学重点强化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按照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满足社会对多元化人才需求的原则,在四年级(或三年级下学期)对学生进行分流培养。2010年,学校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现代农业发展需求,进一步优化了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2.深入探索卓越人才培养实践体系,保障卓越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把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保障卓越人才培养质量。一是搭建实践载体。例如:学校与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合办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科技点播台”,与郑州市联合开办农业科技服务“110电话热线”,与地方政府联合选派学生到农村基层挂职科技副村主任,与暑期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展“送科技下乡”。二是建立实践基地。学校依托郑州科教园区、许昌校区和分别设在扶沟县、民权县等的16个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教学实习基地,拓宽学生实践空间。为加强培养效果,学校在这些基地长期派驻实习教师,并在管理上实行“三三制”,即三个实习教师,每人必须承担三门实习课,一门实习课必须有三个教师上课。三是鼓励学生创业实践。

3.积极完善卓越人才保障体系,激发卓越人才培养活力

学校积极完善卓越人才保障体系,不断激发卓越人才培养活力。一是构建“三层面三平台”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三层面”即通过课程实验、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三个层面培养学生基础技能、专业技能和应用能力;“三平台”即以国家、省、校三级重点学科实验室为依托搭建实践创新平台,以校院两级教学实验中心为基础搭建实验教学平台,以校内外实习基地为依托搭建实践教学平台。二是创新产学研结合保障机制。学校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构建了由校本部向基层延伸的“三环”实践教学基地:一环包括校内科研机构、实验室,二环包括学校科教园区、大学生创业中心等,三环包括近百个分布于全省各市县的固定合作基地。三是实施创新学分激励机制。学校以各院实验中心为依托,以开放实验室为平台,鼓励学生参与创新项目。四是建立创新人才培养试验区能力训练机制。学校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倡导启发式教学和研究型学习,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训练。

二、以科技创新为载体,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1.围绕“粮丰工程”建设,搭建科技创新平台

学校按照“整合、延伸、拓宽、提高”的原则,紧紧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发挥自身优势,重点选择对影响农业快速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技术创新。学校从管理体制入手,打破学科壁垒,推动资源整合和共享,产生新的学科增长点,推动各学科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学校依托“2011计划”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郑州国家玉米改良分中心等30多个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机构,通过资源整合,协同创新,搭建服务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科技创新平台;学校 “十一五”期间先后承担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支撑计划、国家跨越计划、国家农业成果转化等多项科研项目。

2.围绕“粮丰工程”建设,完善成果转化体系

学校紧贴国家粮食核心产区建设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结合河南省农业生产实际,加大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科技转化力度,助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小麦新品种“豫农202” 与多家种业组成“育、繁、推”联合体,仅第一年推广面积就超过130万亩,成为学校有史以来推广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玉米新品种“豫玉22”,推广区域涵盖了全国22个省区,是当前中国第二、黄淮海夏播区第一大玉米推广种子,占河南省玉米面积1/3。陈彦惠教授研制的玉米新品种“豫单998”创下了全国省审品种一次性转让费之最;王泽霖教授主持研制的“四联油乳剂灭活疫苗”技术转让后,从转让费中拿出1000万元设立“王泽霖奖学金”。 学校积极创新成果转化机制。一是健全人才考核评价机制,将科技成果转化等相应指标纳入科技人员考评体系,加强职称评聘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关联度,提高参与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人员职称评审比例。二是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利益分配机制,引入科技推广奖励机制,鼓励科研教师进行研究开发、技术创新,对科技成果转化利益按成果完成者50%、所在学院25%、学校25%分配,突出成果所有者的中心地位。三是社会资源参与科技推广。学校突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 与企事业单位签订校院、校地、校企合作协议,协同共建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拓展科技成果转化范围。

3.围绕“粮丰工程”建设,完善科技保障体系

学校通过搭建高层发展平台和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为科技创新提供保障体系。2009年,学校成为农业部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的第一所高校。农业部按照“8+1”模式,使学校享有与8所农业部、教育部共建院校相同的政策待遇,申报农业部项目不再受省内指标限制;2009年,学校与国家烟草专卖局签署了合作共建烟草专业的战略合作协议,国家烟草专卖局将连续5年每年投入1000万元支持学校烟草科研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2012年,河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林业局签订合作共建河南农业大学协议,共同支持学校发挥优势,深化改革,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与此同时,学校在内部实施创新型人才计划,通过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促进教师队伍建设整体水平的提升,通过实施“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挖掘校内人才潜力,通过实施“特聘教授+团队工程”建立高层次人才成长平台。

三、以社会服务为延伸,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现代农业技术服务体系

学校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理念,通过服务模式创新、服务平台搭建和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探索服务“三农”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机制。

1.创新社会服务模式,服务现代农业发展

一是创新校地合作模式。学校以“科教富民行动计划”为基础,先后与南阳、信阳、济源、濮阳、许昌、温县、浚县、兰考县等25个市、县建立了多领域的校地合作关系,在决策咨询、技术开发、成果转让、人才培养等方面为地方提供多方位的服务。

二是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学校先后与中国烟草总公司、中地海外建设集团、河南三高集团公司、河南花花牛乳业有限公司、河南大用集团、河南华英集团等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为企业研制新产品、开发专利提供服务。学校采用“龙头企业+科研实体+种植基地+农户”和“订单种植、合同收购、优质优价”的运行模式,在国内率先开展优质小麦产业化开发,辐射带动了主产区小麦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学校依托“国家烟草栽培生理生化基地”,率先在全国主产烟区进行封闭性的“优质烟千亩示范方”开发,形成了完善的“千亩方”管理技术,为促进行业“产学研”结合提供了新经验。

三是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学校根据自身专业特色及人才、技术优势,找准服务中原经济区的着力点,与地方政府主动对接、融合,选定农业大县民权县和方城县,与地方政府合作建设“9‥1”模式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综合改革试验区”。试验区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粮食增产为核心,以农民增收为基础,以科技投入为保障,以规模生产为特征,建立了高产保粮区、农民增收区和农村新社区等三大核心区。高产保粮区利用科技投入弥补土地减少,用90%的土地生产110%的粮食;农民增收区以节省下来的10%的土地发展绿色高效农业产业,促进农民就近就业,实现农民增收;农村新社区利用规模化的农村洁净能源技术,规划建设以低碳环保为特征的农村新型社区,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以科技改善民生。

2.搭建社会服务平台,服务现代农业发展

一是搭建科研平台。学校依据河南省特色农业产业布局,将校内各级各类科研机构向基层延伸,在全省建立了25个科研分中心,加快了学校新成果及新技术的中试、熟化、示范与推广。科研分中心、试验站结合已有的校内科研平台和乡村科技开发基地,形成了“校内创新平台+地市科研站+乡村科技开发示范点”的科教服务网络,构建了支撑河南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使农业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推广畅通了渠道。

二是搭建项目平台。学校把承担重大项目与建设产学研合作基地结合起来,先后在贵州、四川、重庆等省、市以及河南省18个地市建设了194个集科学研究、品种展示、新技术推广于一体的试验站,为产学研结合提供了支撑;学校利用每年承担的100多项科技扶贫、科普传播工程、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特派员项目,根据当地产业发展需求,大力开展技术推广、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2010年,河南省首次在全省20个高产示范县实施了“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粮食增产科技支撑行动计划”,学校作为科技依托单位负责方城县、许昌县、武陟县、滑县、濮阳县、浚县等6个县的建设项目。学校承担的项目数量和经费总额位居全省高校首位。

三是搭建信息平台。学校依托自身优势,创新农村信息服务机制和运营模式,组建了互联网、电信网、广播网、电视网、报刊网“五网合一”的“全程化、全员化、全方位”的立体型科教信息服务平台——“中原农村信息港”。“信息港” 集农情智能监控及远程视频诊断、农业科技信息咨询服务和现代农业技术远程培训于一体,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实现“平台上移、服务下延”,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

3.夯实人才队伍建设,服务现代农业发展

一是成立专门机构。学校专门成立了地方合作处,协调全校地方合作与社会服务工作,地方合作处作为地方合作的专门部门,承担了参谋、调研和督察学校地方合作与社会服务工作开展的重要职能,并对各学部、学院及地方挂职干部开展地方合作和社会服务工作起指导作用。与此同时,学校在全国率先成立农村发展与管理学院作为培养“村官”的专门机构,为“三农”提供人才支撑。

二是创新科技挂职模式。学校主动与地方政府联合,结合地方特色产业发展选派专业教师挂职科技副县长、硕士生挂职科技副乡长、本科生挂职科技副村主任,从而实现地方行政体系与高校科技体系在现代农业中的有机结合,形成“科技副县长—科技副乡(镇)长—大学生志愿者”科教富民服务体系。目前,这种合作模式已经扩展到南阳、信阳、鹤壁、济源等多个地市。

三是选派科技特派员。为深化学校科教富民行动,拓展校地(企)合作空间,促进产学研密切 结合,认真组织实施了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鼓励和引导广大教学科研人员深入企业、农村开展技术服务和基层创业,实现学校与企业、农村的技术和人才对接。

总而言之,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走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既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高等农业院校发展的良好机遇。高等农业院校要顺应这一潮流,结合我国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坚持在相关制度体制框架内激发自身活力,寻求服务现代农业发展与自身变革的结合点。

参考文献:

[1]杨菲,胡增文.新农村建设与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战略选择[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

[2]胡民强.珠三角现代农业发展与高等农业教育的变革[J].高等农业教育,2010,(4).

[3]郭涛.我国农业高等教育现状思考[J].高等教育,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