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专题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语文教学专题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语文教学专题研究范文1

关键词:体育新闻;实践教学;实验室建设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8-0137-02

我国体育新闻专业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目前有近 20 所高校开设体育新闻专业,为新闻学教育增加了新的教学与研究领域,满足了一定的社会需求。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专业创办于 2005 年,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探索,已经初步构建并明确发展方向与目标定位,2012 年在学校的总体规划下开始实施 2013 版体育新闻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针对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构成、课程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进行了重新梳理,使之规范化和系统化,并突出和强化了实践教学,突出了学生专业素质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实践教学体系提出的依据

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提出,首先是为了适应社会对应用性人才的需求,新闻学是特别强调应用的人文学科,体育新闻专业更是在实践中产生并对专业能力有明确的要求,如对体育运动项目的了解,对采写编评及摄录采播技术与能力的要求,实践能力也恰是体育传媒行业对当前教育的要求,只有开展实践教学模式,才能够培养出综合素质高,既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操能力,又能胜任各种岗位技能操作和管理的综合型人才。

其次,实践教学体系和内容必须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要从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要求出发,提出本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具体目标,并将其为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在 2013 版培养方案中对培养目标的要求是系统掌握新闻学、传播学和体育学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体育人文社会学的专业素养,熟悉我国新闻、宣传的政策法规,了解新闻与体育行业的发展变化,能够在新闻、出版、宣传领域从事策划采编、媒介经营管理及文化传播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体育新闻专门人才。

二、实践教学实施方法

(一)完善教学计划,制定合理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建立要围绕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通过课程设置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配置而建立起来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内容体系。体育新闻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加强了实践性,突出了应用性,将体育新闻专业的 23 门专业必修课分为三大类,学科理论课程、技术性的实务课程及实践平台课程。

理论性课程如《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中外新闻事业史》等采用精讲的方式进行,以点带面着重介绍重要的理论,其余内容通过课外阅读书籍和讨论,研究论文等形式完成。如《中外新闻事业史》首先为学生梳理历史发展的大体脉络,挑选重要史实和人物精讲,其余内容以作业和课外阅读形式进行,同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查找报纸原件,探寻历史人物足迹等方式来还原历史,并在课上进行讲演。

对技术性的实务类课程如《体育新闻编辑》、《新闻评论》、《体育摄影》、《体育赛事报道》等增加了课程种类及学时,增加实践教学周。每个重点实务环节必须进行实践练习,如在《体育新闻编辑》教学中,以任务驱动为主要教学方法,从教学开始阶段为学生布置实践作业“设计并完成一份报纸”,每人要从报纸的媒介定位、产品设计、报道的策划与组织、稿件的分析与选择、稿件的修改、新闻标题的制作、版面设计、实际版面制作几个环节,将报纸从设想到完成一份真正的报纸,实践整个报纸编辑环节,实现了人人动手、一对一的进行实践操作与指导。

实践平台类课程如《电视摄像与编辑》、《图片编辑》、《电视节目制作》、《体育播音与主持》、《网页设计与制作》、《新媒体技术与应用》等,依托实验室将三分之二的教学环节安排在实验室或课堂之外,所有课程都要安排各种作品的实践,期末试卷不做纯理论与文字考核。

(二)完善实验室与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和实验室是推进体育新闻专业改革的基础工程和保障,将实训基地的建设作为重要基础设施来实施,通过加大投入、加强管理,使得实训基地与实验室在培养实践创新人才中发挥重要作用。

体育新闻专业计划建设及升级演播厅(包括录音室)、电视节目编辑实验室、平面排版与设计实验室、摄影实验室、体育主持模拟实验室、新媒体实验室,这六大实验室针对不同课程和实践要求,进行统筹规划,明确功能,同一个实验室能承担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增强学科专业的适应性,提高使用效益。从功能上看演播厅、电视编辑实验室、体育主持实验室将直接服务于电视媒体模块课程包括《电视节目制作》、《电视摄像与编辑》、《体育播音主持》等课程,平面排版设计实验室与摄影实验室服务于平面媒体模块课程包括《图片编辑》、《新闻编辑》、《摄影基础》等课程,新媒体实验室服务于新媒体模块课程包括《网页设计与制作》、《新媒体技术与应用》、《新媒体营销》等课程。

同时,实验室与实训基地要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加大开放力度,帮助学校及其他专业进行技术培训、会议保障、科研与科技服务等工作,使得实验室成为学校科研发与人才培养的基地,为鼓励、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开放实验,将学生参加开放实验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作为毕业的必要条件纳入要求,强化对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第二课堂及校内外实习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充分沟通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将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转变为充满活力的开放型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课堂活动将密切结合体育新闻专业的特点,利用体育学院的体育术科项目优势,使得学生深入了解体育运动项目,为今后从事相关项目报道提供理论和实践经验,同时可以丰富课外生活,加强身体锻炼。第二课堂提供了足球、篮球、跆拳道、羽毛球、乒乓球、体育舞蹈等运动项目,供学生选择,在固定时间提供场地,由运动训练专业指导员进行辅导。其次,针对专业技能定期开展各种知识和技能竞赛,如海报设计大赛、报纸版面设计大赛、体育解说员大赛、微电影创作大赛,学生通过这一系列校内实践活动,能够对创新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与锻炼。同时,还与图书馆、大学生体育馆、继续教育学院进行全面合作,建校内实习平台,提供志愿者,新闻宣传等服务。

此外,赛事志愿者活动是长期坚持下来的特色,每年在北京举行的“斯诺克中国赛”、“中国网球公开赛”、“世界沙滩排球巡回赛”、“羽毛球冠军赛”等国际、国内大型赛事中,体育新闻专业学生已经成为了固定的志愿者团队,在赛事期间提供了球员接待、赛场服务、票务服务、场地保障服务、媒体服务等工作,在多种志愿者活动中,许多学生通过接触赛事、球员、规则、体育记者,对赛事流程,运动项目,培育兴趣爱好,新闻技能实践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锻炼,已经成为该项赛事的准专家。

在校外实习方面,将实习与社会实践作为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来落实,相继与《北京日报》体育部、中央电视台《体育星探》栏目、人民体育出版社、《田径》杂志社、乐视网等 20 余家媒体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校外实习平台,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机会和实践条件。

(四)构建毕业设计实践教学模式

毕业设计是本科教育的重要环节,体育新闻专业的毕业设计之前全部为毕业论文的形式,大部分毕业论文更偏向于理论和科研性质,对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与考核明显欠缺。在新版的培养方案中,对毕业设计进行了明确细化,毕业设计可以以毕业论文和毕业作品两种形式来完成,毕业论文对选题、格式规范、研究方法的使用、论据论点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毕业作品可从平面、电视、新媒体三个模块中选择相应的新闻作品做为毕业设计,同时对毕业作品在设计、主题、数量、规范、展示等方面提出要求。

三、实践教学的保障措施

(一)转变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助力实践教学

对学生的教学活动,不能仅停留在传授理论知识体教师,要形成联系实际,以实战出发为指导思想的教学观念,着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二)加强教师队伍与专业建设支撑实践教学

教师队伍与专业建设是体育新闻专业的基础工程和根基,对实践教学的提高起到关键作用。逐步整合教师资源形成平面、电视和新媒体三个研究方向,争取每门课程能够由两到三名教师进行讲授互助提高,形成专业强势。

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鼓励教师横跨两个或三个研究方向。每学期对教师要进行单独或集体的专业技能培训,如运动项目知识培训、摄影摄像技术培训、网络技术培训、新媒体行业进展培训、电视包装培训、演播室节目创新、平面创意培训等等,通过各种培训、培养途径,使他们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并对表现出色的教师及实验室进行表彰和奖励。

在教材编写方面,目前已经有两套系列教材,体育新闻传播系列教材及体育新闻实训系列教材,同时对国外体育新闻实务研究的系列著作正在编译中。届时将形成三套系列教材,能够对体育新闻专业实践从理论和实务层面进行指导,并具有一定国际视野。

广泛与校外名师及体育新闻行业工作者合作,通过校内讲座,项目合作,邀请进入课堂教学等环节。

(三)完善实践教学规章制度护航实践教学

科学管理必须要有规章制度进行保障,为使实践教学能够顺利进行,在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专业培养方案》的精神下,将逐步修订和制定各门课程的课程要求、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第二课堂管理规定》、《毕业设计工作方案》、《新闻实验中心管理规定》、《新闻实验仪器设备管理规定》、《本科毕业实习管理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从而使实践教学管理更趋于规范化,为实践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提供了基本条件。

参考文献:

[1] 郭盛,黄刚,王峰.高等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的进一步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17).

语文教学专题研究范文2

关键词 中专学校 体育教学 素质教育 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1中专学校体育教学开设的重要意义

中专学校属于职业教育,其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因此中专学校开设的课程大多数都是与专业相关的技术型课程,体育课程则开设得比较少,并且中专生在课余时间很少进行体育运动,这使得很多中专学校学生的身体素质比较低,这对学生自身和学校的教育事业都有很大的负面影响。首先,学生缺少体育锻炼会导致他们体能差,精神面貌差,这也会间接影响到学生专业课的学习,阻碍中专学校培养技术水平高的专业人才。另外,虽然当今社会,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社会对职业人才的需要非常强烈。但社会需要的职业人才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不是单单只有主业技术而没有过硬的身体素质的弱者。因此,中专学校一定要认识到体育教育的重要性,把体育教育放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进行全方位的改革,这需要学校分析校园的基本情况,并针对自己学校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并实施到位,促进体育教育的发展,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2中专学校体育教学存在的现实问题

2.1学生理论培养不够重视

当前,我国中专学校都大多注重技术教学,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反而没那么重视,学校的体育课本来就开设得少,很多中专学校一个星期一节体育课,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教师既要让学生进行锻炼又要讲解体育理论,这样显得非常的仓促,体育教育遇到很大的阻碍。还有很多教师只是在完成体育教育的任务,并没有真正把体育教育落到实处,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全丧失,体育教育陷入困境。

2.2教学评价方式不够科学

目前,中专学校在体育教学检查与评价上缺乏科学性,大多数中专学校的体育课考核还是以考技术,测达标为主。这种不合理的教学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根本没有把学生的体能是否达标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不符合“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3中专学校体育教学存在问题的改进思路

3.1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

在中专学校,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比较重要,需要抓住职业学校的学生特点,从学生就业入手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对此,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努力。首先,职业学校的学生给社会上的印象就是不爱学习,成绩差,违纪现象司空见惯。这些特殊的群体,在初中时期,大部分文化课成绩不是很好,甚至有的学生是个别教师“遗忘的角落”,针对大部分学生坐不住好动,利用青春期学生的好胜心理培养学习兴趣,中学生朝气蓬勃,好胜心强,凡事都想争个第一,处处都想在同伴面前表现自己。因此,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来培养其学习兴趣。其次,由于职校的学生毕业之后就业主要是到企业,现在随着企业的做大、做强企业文化也越来越浓相继开展一些体育比赛。如奇瑞公司、美的公司等每年都会举办趣味运动会、篮球赛等来丰富企业员工的生活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这不仅仅是它们企业自己内部在搞这些比赛企业与企业也在举行。所以很多企业的老总在学校招工都提到需要有技术又有体育特长的学生他们是很受欢迎的。因此,选择在每年的新生第一次的体育引导课上从学生就业入手,以此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

3.2改进教学评价方式

当前,中专学校的发展普遍都倾向于专业技能的学习,但学习是一项系统性任务,想要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就必须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结合在一起,否则,根本无法取得预期的学习效果。因此,中专学校应该及时转变以前的教育观念,改进教学评价模式,贯彻实施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与专业特点相结合的原则,确立适宜的体育课教学目标和成绩评价体系。

(1)依据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与专业特点相结合的原则,确立适宜的课堂教学目标。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目标是为社会所需培养出各类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要想实现和完成职业教育的目的、任务,就必须要求体育教学与专业特点相结合。 任务的双重性。任务的双重性是指既要完成体育教学课程标准中的重点内容,又要完成各种专业所需要的身体素质和专业必须的技术,技能的教学。这一点就区别与普通高中的体育教学。也就是说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与各种专业的体育教学两者促进,互为补充。即专业素质的提高与技术的掌握有利于课程标准的理解。对课程标准教材的理解与掌握又促进专业技术的巩固和提高。因此,体育教学必须实行双轨走路,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中等专业学校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 内容的针对性。首先,是针对专业特点将课程标准的内容适当的删减,增加符合专业特点的内容。其次,将课程标准教材引向专业化。如汽车运用与维修班的学生平时主要活动上肢,下肢活动较少,所以在传授课程标准内容如“快速跑”时要引导学生结合专业学习。先让他们徒手沿直线跑,然后再手中负重跑,最后作迎面接力跑,既增强活力,激发了兴趣,又调节了运动量。使学生不仅掌握跑的基本技术,又要掌握根据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特点进行教学的方法; 量的合理性。量的合理性是指合理的安排运动量与课的时间分配等。首先是在运动量的安排上,要考虑到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活动量(运动量)远远地超过了普通高中学生。因此应特别注意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活动量与运动负荷的关系。如果与普通高中学生的运动量一样是不够的,因而应加大强度,逐级增加运动负荷,使身体适应学习、实习和工作的需要。其次是一课时时间的分配问题。即课程标准内容与专业技术及专业所需身体素质的学习、训练各占一定比例。只有这样才能完成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的双重任务,才能体现出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 传授知识的科学性。传授知识的科学性是指向学生传授正确、有效、科学体育基础知识及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手段。由于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任务的双重性与量的合理性所决定,传授知识要少而精,准确扎实,使知识适用于社会与专业发展的需要,同时培养提高学生自我锻炼的自觉性和终身锻炼的习惯,教会学生先进的、科学的、行之有效的锻炼身体的方法; 实践的实用性。实践的实用性是指体育教学的内容选择要符合专业特点,适用于未来工作岗位的需要,即经济又适用。由于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除了学习必要的课程标准知识外,更重要的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技能的训练。通过在校的二、三年学习以后,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及专项身体素质,马上上岗便可顶岗工作,速见成效。因此在整个教学中,必须抓住专业特点,全面提高身素质和专业技术技能,达到学用结合。

(2)建立健全合理的成绩目标评价体系。体育课应该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成绩考核评价是一种有效的实施手段。如果在体育教学评价中只重视学生的终结性评价,而忽视体育教育的过程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那么,以往的体育教育评价,还远远没能充分发挥出评价的效果,诊断教学问题,提供反馈信息,引导教学方向,调控教学进程,激发学习热情,实现教学管理的功能。对此,可以采取了专业不同、身体素质不同的班级和班级内不同运动水平设置不同的成绩评价标准,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的热情。

参考文献

[1] 韩少勇.浅析高职体育教学的现状及改革方向[J].当代体育科技,2015(15).

[2] 熊立芳.中职体育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02).

[3] 韦毅华.关于中职学校体育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5(11).

[4] 穆涛.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进思路[J].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5(01).

语文教学专题研究范文3

日语听力教学对象为日语专业(本科)基础阶段学生。从发音开始学习的零起点的日语专业基础阶段听力课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辨音能力,传授日语信息接收技能,对学生的听力进行严格而全面的训练,增强学生对日语信息的敏感性,丰富学生的日语文化知识,加强接受能力,为学生升入高年级打好扎实的基础。在日语听力教学过程中,在听力技能训练过程中,正确处理好新材料与旧材料,基本教材与补充内容的关系,日语听力教学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听录音带、观看电视或电影,听写、复述、总结、对话等),帮助学生初步克服听力障碍,听懂一般社交场合的谈话和相当于初级难度的听力材料,能理解大意,抓住主要论点或情节,能根据所听材料进行分析,领会说话人的态度、感情和真实意图,并用日语简要地做笔记。日语听力的基本要求是在第一学年结束时,学生应能听懂日语讲课,对题材熟悉,句子不太复杂,程度与课文相近的语言材料一遍可以听懂;能在15分钟内听写根据已学知识编写而成或选用的录音材料,错误率不超过10%。第二学年结束时,学生应能在15分钟内听写根据已学知识编写或选用的词数为200个左右、语速为每分钟120个单词的录音材料,错误率不超过8%。本课程开设在第一、二、三、四学期,第一学期为14周,2学时\周,共计28学时,第二学期为18周,2学时\周,共计36学时。第三学期为17周,4学时\周,共计68学时,第四学期为19周,4学时\周,共计74学时。学生通过基础阶段听力的训练和学习,应牢固掌握数字、天气、时事新闻、故事、短剧中的基本用语,熟悉4000-5000词汇,基本听懂外台(电台、电视台)的相关节目,并能在听懂的基础上正确熟练地反馈信息。日语专业基础阶段听力课原则上安排两年,即四个学期。第一、二学期每周至少2节;第三、四学期每周至少4节。听力训练主要内容:1、听写题2、填空题3、看图选择?4、听短文选择正确答案?5、数字?6、关键词?7、新闻?8、短剧?9、故事?日语听力课程教学大纲

目前,日语听力课存在的问题。首先是日语听力教材的选择。其次是日语听力教学资源设备落后。再次,日语听力教师课堂教学设计问题。其中,听力教学设备等硬件是可以在短期内得到比较好的解决和改善的。听力教材的选用和课堂教学设计则相对来说,难以很快的解决,而且听力教材的选用与课堂教学设计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可以说目前日语听力教学中最大的问题是日语语言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结合问题。这一核心问题制约着教师日语听力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师在日语听力课程教材选用、教学设计和实际操作中首要思考的问题。

日语教学已经从原来的“哑巴日语”教学转变为现在的“听、说、读、写、译”五会的教学目的,要扭转很长时间以来,日语教学不重视听说能力培养的局面,做到“在什么时候怎么说说什么”是日语教学转变的重要方向。作为二语习得者的日语专业学生,首先来说要摆脱对象国文化对外语学习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建立日语思维模式和认知模式,比如一句汉语说为“你有空吗?”,日语很多学生会问“ぢぴわごぢお。”而回答会说“ぢぴわごぢお。”这样的问答从语法上来说是正确的,但是并不是地道的日语,地道的日语应该问“ぢぴわごぢお。”这个在语言心理学上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正迁移的例子,和中国的汉语思维是一样的,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是跨文化的交际,涉及到反迁移的情况会比较多,所以我们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建立日本式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随着语言教学语用能力培养日臻完善,我们的听力课程从教材的选定、编纂,课堂设计等方面也需要从认识心理学人手,去设计日语听力教学,图式理论作为认知心理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在对学生听力模型建立的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我们希望利用这一理论,开发适合日语专业听力课程建设的模型教学方式,以期指导教学,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实际的语用能力。

(衡水学院外国语学院)

基金项目:河北社会发展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303280)

衡水学院教育教学改革课题(课题编号:ig2012035)

语文教学专题研究范文4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课改理念逐渐深入基础教育一线,与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发生碰撞,改变一线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可以说成为课程改革进一步走向深入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使新入职的高学历教师在实践中发挥引领作用,适应课改,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旨在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

 

一、课程体系有待优化

 

小学教育方向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依据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培养方案中理论课较多,实践教学较少,虽然各培养单位在制订具体培养方案时适当调整了实践教学的比例,但只是微调。整体课程设置部分依然沿袭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仍然是学科逻辑,注重学科知识系统,忽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导向,体现的是知识本位,而不是以能力为本或者是以人为本。课程设置与基础教育实践有一定的距离,尤其是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相去较远。

 

二、授课方式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

 

小学教育硕士的培养在授课方式上应该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尤其重视案例教学。目前,研究生授课教师大多来自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教师,教学方式多采用讲授法,课堂以授课教师为主体,偶有提问,但问题面比较小,问题研究性不足。而教育硕士从小学到大学一直采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习惯于“老师讲,学生记”的传统学习方式,学习上不主动,习惯讲授法,作业多是纸笔作业,实际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培训效果欠佳。

 

目前随着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的实施,小学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可以说是从理论到实践的一次重大变革。对小学教育方向的教育硕士而言,离开了课程改革实践去传授知识的话,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授课教师不能采用旧的授课方式培养新课程理念下的未来小学教师,这样空对空的教育使得学生进入实习之后很难融入课堂。

 

三、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滞后

 

实践教学基地是高校和行业联合建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是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实践能力培养的场所,在教育硕士的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目前来看,小学教育方向教育硕士培养单位全都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但从基地建设和作用发挥情况来看,它和培养目标之间尚有很大一段距离。主要表现在:一是培养单位大多将注意力放在按照文件要求设置多少实践基地、签订多少份协议上面,没有将基地建设与人才培养规划紧密结合,因此对基地建设没有深入研究,流于表面。二是因为相关政策和财力制约,培养单位在基地建设上投入不多;而各小学因为各项任务繁重,也未能将基地建设列入重要日程。

 

此外,教育硕士实践能力的提升需要双导师的协同指导,校内导师主要结合课程,理论联系实际对学生实践进行指导,校外导师主要结合教育硕士的见习、研习、实习经历,和校内导师一起合作完成实践教学部分。目前,校内导师大部分既带学术型硕士,又带专业型硕士,学术型和专业型混用。学术型导师往往缺乏小学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实践指导只能用理论代替。而小学的校外导师大部分是本科学历,对双导师制了解不深,对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不了解,再加上小学老师一般担任班主任或者担任两个班的科任老师,多被事务性工作缠身,时间较为紧张,指导起来往往力不从心。而由于经费限制,有的高校只有很少的实习经费,有的则没有,这也导致学校对实习的积极性不高。

语文教学专题研究范文5

【关键词】德育工作 专业精神 促进 思考

教师是联系教育理想与理想人才的最直接、最形象的媒介,教师工作越来越成为具有独特职业特点的不可替代的专业化活动。而要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使教师更好地适应社会、学生的发展,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教师的观念,培养教师的专业精神。结合学校的德育工作,我们认为:加强对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能够促进教师专业精神的提升和教育观念的创新。下面就此谈谈我们的一些调研和思考:

1.现阶段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思考

尽管中小学的领导和教师.多年来对学校德育工作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取得了一些成绩,创造了不少经验,但由于多方面原因.很多学校的德育工作与目前的社会发展形势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不相适应,存在着薄弱环节,这些不适应和薄弱环节可概括为观念上的“一个忽视”与具体做法上的“三重三轻”、“三个不适应"和“四个不能”:

1.1 “一个忽视”:长期以来受大一统经济模式影响,学校德育忽视个性发展 。

1.2 “三重三轻”:即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

1.3“三个不适应”:即德育工作不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不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不适应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

1.4 “四个不能”:即不能很好地根据青少年学生身心特点和认识规律开展德育工作,存在成人化倾向;不能很好地根据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和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不能很好地将校内教育、社会实践和家庭教育密切地结合起来;不能很好地将知识教学与行为养成密切地结合起来。

以上的“三重三轻”、“三个不适应”和“四个不能”问题,都在不同方面程度不同地违反了构成学生良好品德的知、情、意、行等要素间的相互促进与制约的规律,是由于没有很好地适应德育过程的其他规律和特点造成的,要克服这些缺点,就要求教师必须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德育工作方面的知识,掌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品德形成规律,从而有效的提高教育者的专业教育水平。

2.如何从教师专业化角度去思考并制定对策

2.1 如何在观念上改变,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2.1.1 转变传统观念.树立新的人才观。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需要成千上万的专家,而且也需要成千上万的各类技术人员和有一定专长的劳动者。要转变老实听话就是好学生的观念,教师要重新认识那些富有创造性的学生,要注意保护他们的创造热情和个性发展,对那些“五分加绵羊”式的学生要加强引导并适时的进行性格教育。

2.1.2 突破僵化模式,倡导个性化教育。个性特征是有差异的.只有基于这一点,才能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在制定教育目标时,应体现出层次和个性,要使传统教育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不可偏废一方。

2.1.3 注重性格塑造,培养良好心理品质。培根说过,性格决定人生。中小学阶段正是人生性格塑型阶段。教师要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2.2 怎样做好德育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2.2.1 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全面提高教师素养和提升教师专业精神,是德育工作之源。我们学校的做法是:全教会上统一思想,让全体教师明确德育工作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性;依托班主任会议,通过班主任向任课教师辐射,让教师认识到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对教师成长的重要作用,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年终评优奖先时,把育人效果、师德素养作为衡量标准,让教师明确德育工作在教育教学中的不可或缺性及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2.2 合理利用教育资源。寓德育于各科教学活动中,让活动作为工作载体,让校园文化建设成为工作抓手,让学校的一草一木都成为教育阵地,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熏陶。

2.2.3 让德育贯穿于教学活动中。课堂是主阵地,各科教学是有效途径。教师一定要加强研究,立足课本,掌握学科特点,将学科特点与德育的独特性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将德育内涵寓于学科教学始终,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升教师的精神境界。

2.2.4 加强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仅靠思想上说服是不行的,还得靠环境感化教育和约束教育,而环境感化教育的内容、方式等的设计则是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又一平台。

语文教学专题研究范文6

一、案例教学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适用性问题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推出《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3号)均强调了提高培养质量,重点措施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案例教学为基础,呈现案例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这些政策明确了案例教学在专业学位中的主导地位,有效的推动了案例教学的广泛应用。

二、专业学位案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视案例教学的氛围尚未形成。多数院校在专业学位案例教学方面缺乏顶层设计、缺乏统一规划、缺少案例教学效果好的老师及配套教学设施,案例教学配套经费不足,尚未将案例教学纳入考核体系,重视案例教学整体氛围尚未形成。

2.对案例教学的内在规律把握不到位。不少院校对案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缺乏研究;案例教学学时普遍偏少;各门课程案例安排随意性大;课程案例教学与项目培养目标之间缺乏整体设计;案例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没有认真和系统评估;案例教学没有与培养特色有机融合。

3.缺乏高质量的案例资源。多数院校专业学位案例教学刚起步,有代表性的经典案例数量少;小案例多,综合性案例少;更新及时的案例少;接地气的本土案例少;有明确导读的案例少;深入调研开发的少,严重影响案例教学质量。

4.案例教学师资队伍有待建设。国内高校招聘时强调应聘人员学历学位与科研成果,不少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企业实践经历,导致专业学位师资选拔时很难找到胜任案例教学的师资。

5.学生参与案例教学互动不足。近几年专业学位学生日益低龄化,缺乏管理实践的历练,因擅长应试通过考试。相当一部分经验丰富并担任重要职责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因准备时间不足,难以通过入学考试。在案例课堂上,师生均缺乏管理实践经验,加上师生对案例课前对准备不充分,导致案例课堂不能充分发挥其“互动”、“双向性”的特点, “多言堂”变为“一言堂”,学生参与度低,导致教学效果差。

三、改进专业学位案例教学的对策建议

1.高度重视案例教学的重要性。鉴于专业学位处于初级阶段,在国家高度重视专业人才培养前提下,各培养院校务必高度重视案例教学,做好案例教学顶层设计、制定符合校情的专业学位案例教学规划,在领导重视、经费、场地、政策上给与支持。

2.认真研究案例教学的内在规律。各院校务必在一定时间内集中力量,认真研究案例教学的内在规律,选取具有代表行业性案例,组织力量对案例的主体结构、案例布局与设计、案例正文标准、案例教学计划、案例使用说明等进行优化,同时科学安排案例教学时间,明确案例教学与培养目标和培养特色的逻辑关系等。

3.加强优质案例的开发和来源渠道建设。必须加强优质案例开发,同时建设符合国情、校情、企业情的本土案例库,既要选择一定数量的外国案例精品,又应编写更多适应中国国情和专业教育特色的案例。各有关院校在经费支持、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师生协同、激励等方面需做大量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