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范文1
(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技能培训中心,河北 保定 071051)
【摘 要】在我国改革发展进入新阶段、教育事业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的背景下,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针对在装表接电实训教学中进行素质与能力拓展的必要性,现阶段装表接电实训课程的缺陷和不足,以及如何在教学中的进行素质与能力的拓展进行分析与探索。
关键词 装表接电;实训课程;教学;拓展
0 引言
装表接电实训课程是电力类高职高专供用电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实践性强,理论性也较强。随着我国城乡电网改造的完成,电力市场的进一步完善,电能计量在电力营销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为了更好的完成这个使命,必须强化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培养。本文就装表接电实训教学中的素质与能力拓展的必要性,现阶段装表接电实训课程的缺陷和不足,以及如何在教学中的进行素质与能力的拓展进行了分析与探索。
1 装表接电实训教学素质与能力拓展的必要性
1.1 职业院校整体教改的内在要求
新的课程评价标准提出了职业院校当前课程教学改革的原则:课程必须突出能力目标,以项目任务为课程内容的主要载体,用项目和任务训练学生的能力。按照“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国家教育发展战略主题,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当具有正确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具备熟练的职业技能和扎实、系统的专业应用知识;具备一定的定量计算能力和必要的专业理论基础。面对这些要求和目标,如果只是通过老师教一步学生做一步的方式进行学习,显然不能全部实现,甚至连熟练的职业技能也不一定能够实现。这就需要拓展在教学过程中关于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在步入职业岗位初期的适应能力和胜任度,更加满足用人单位与社会的需求[1]。
1.2 素质与能力拓展的必要性
所谓素质与能力拓展就是指学习和练习更贴近现实的关系到整个工作流程的各个方面知识以及如何应用可以获得的信息来应对未知的事件。如果说高中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升学,那么大学学习的目的主要就是为了求职择业。经过三年的学习,虽然积累了一定的知识,但并不等于具备了作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应有的能力。知识并不能简单地与能力划等号,在一定意义上说,能力比知识更重要。
1.3 装表接电实训教学的重要性
在职业教学中,仅有电能计量没有装表接电。装表接电实训课程具有鲜明的高职课程特色,学生在装表接电模拟屏上完成各种电能表的安装并进行通电测试,集操作与理论于一体。为电力营销相关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正确地装表、接线是安全供电及准确、公正计收电费的根本保障,直接体现了供电企业优质服务水平。装表接电工作质量、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供用电双方的经济效益;装表接电是业扩报装全过程的终结,是客户实际取得用电权的标志,也是电力销售计量的开始[2]。
2 现阶段装表接电实训课程的缺陷和不足
2.1 教学内容不完整
目前装表接电实训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电能表的原理,几种电能表如何接线以及错接线分析。涵盖了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但是如果在职业岗位实际操作起来是有问题的,学生们可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装这块表而不装那块表,因为他们在上课的时候只是学一块表练一块表的安装,他们完成的是一个模仿的过程,谈不上是学习,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缺少思考的过程。实际中,很多工作时无法照搬的,所以我们除了教给学生一些复杂的知识以外还要教给他们一些看似简单的问题,例如,电能表、互感器、工具和耗材怎样选择,怎样分工合作,元件怎样布置,怎样应用技术文件等。
2.2 教学模式被动
当教学模式以“讲述+板书”的形式讲授,多以语言讲述为主,板书为辅时,缺乏动感,较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本来学生看到一些新鲜的实训器材可能充满好奇与疑问,但是如果教师先入为主的告诉学生一些他们不感兴趣不想知道的东西的话,学生的被动学习便产生了,即阻碍了思维有减弱了兴趣,必然影响学习效果。
2.3 教学与实际联系不紧密
现在的教学主要是以知识点为线索,分章节分模块的进行讲解。虽然要进行实际操作,但是是刻意简化的抽离出来的知识化的局部实践。而实际应用中,往往并不是按着这样的形式进行操作的,而且实际中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造成学生在学校学习了很长时间结果一旦步入工作岗位还是措手不及,毫无准备。
3 装表接电实训教学中素质与能力拓展的措施
3.1 项目结合实际开展情景模拟
项目结合实际开展情景模拟也就是实际中的工作是什么就学习什么,第一是实训设施结合实际,将电能表的安装设置与不同情况下,让学生找到真的是在为用户安装电能表的感觉比仅仅是在教室进行装表接线的练习更为有意义的,能够产生新奇感与使命感;第二是管理方式结合实际,与实训设施相比管理方式的真实化更为重要,首先给学生强调和灌输的不是教学计划也不是课程内容,而应该是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技术规范等。因为这些是根本,是之后一切行为的依据,是不可动摇的。作为职业院校的学生,必须培养起这中牢固的专业的职业观念,清醒的明白不是老师或是其他什么人说出的话就是规定,在职业中一些最基本的问题一定是有章可循的。第三是在情景模拟中学能力。在装表接电工的技能鉴定[3]中明确规定,该工种的职业能力包括能用精炼语言进行联系、交流工作,能分析、检查、判断设备运行的异常情况并能正确处理。所以通过情景模拟,迫使学生必须应对书本上学不到的困难和问题,从而自然提高了能力。
3.2 调整学习方式打造师徒关系
调整学习方式打造师徒关系的关键是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从让学生学变成学生主动学;当一个人不觉得自己饿的时候,做再美味的食物也很难吸引他。学生也是一样的,当他对所讲知识不感兴趣同时又缺乏自制力的时候,一切的说教都没有意义。所以直接布置任务,将任务描述清楚,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靠自己知道的知识走不下去了,然后提出自己要学什么。其次是先讲后练变成边讲边练,让讲解融入过程更有利于学生快速的提高能力,避免学生陷入对知识模棱两可又不知如何是好的状态。最后是从考核学生变成为学生裁判,越来越多的经验发现传统的考核给学生带来的更多压力而不是激励,而采用技能竞赛的形式,老师作为裁判即实现了评价又让学生找到一种玩游戏时的竞技感,能够激发出他们更多的潜能。
3.3 打破思维定式发展科技创新
学习是没有界限的,学科之间知识之间都是有着密切联系的。若能融会贯通,打破思维定式,具备创新创效能力,是社会发展乃至国家富强最需要的人才。对于装表接电实训课程的教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拓展:第一是自己动手维修实训器材。例如维修被损毁的电能表;第二是课程为依托进行科技发明制作。装表接电实训课同时兼具理论与操作,是发明制作的有利平台。通过对电能表的解剖和原理的学习,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体会,对电能表进行改造以实现更多功能,是十分有意义的。第三是拓宽视野,掌握最先进的科技成果。许多科技成果在学习课程之前可能并不能理解,但是在入门之后则应当广泛收集国内外关于装表接电的最新成果与新闻,培养自己的职业敏感和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院校整体教改[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1-16.
[2]高山,刘常青.高压装表接电仿真培训系统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09:228-229.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范文2
关键词: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课堂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1-0088-02
一、《电路》课程对应用型人才素质培养具有重要的先导作用
《电路》课程是一门具有很强工程性的专业基础课,对应用型人才素质培养具有重要的先导作用。该课程包括电器元件、电路网络、电子系统分析、设计和综合的理论,是国内外电类高等院校教学大纲中必不可少的核心骨干课程,是学生接触的具有工程特点的专业基础课。它所涉及的概念、方法和理论,大量地应用在“电机与拖动”、“自动控制原理”、“运动控制”等后续专业课程和大学生电子设计创新活动中,且直接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通过学习本课程,可使学生学习到基本的分析以及计算方法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并可提高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系统分析、知识综合运用、工程实践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电路》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弊端
(一)课程知识体系结构不适应人才培养目标
我国《高等教育法》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重要性[1]。然而,我国传统的课程价值观是以社会价值为主导,课程体系通常过于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课堂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讲授各种理论和例题,各项能力培养却流于口号,很难使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实践性、学习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更谈不上在现代工程中赖以生存和成长的团队精神、交流能力和多学科大系统掌控能力的发展。
(二)教学方法不相适应时代要求
目前,很多《电路》课程是基于大班授课的,学生人数大于70人,有时选修课甚至超过100人。学生前序课程知识基础差别有时很大,教师很难组织有效、灵活的教学方式,因此课堂教学方式主要以知识传播为主,以教师、课堂和教材为中心。此外,教师受教学大纲和日历的严格约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过于严谨并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课堂气氛过于死板,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几乎把所有学生都培养成一个模式,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发展。
(三)教学资源不适应学生能力培养
多媒体授课、网络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源,加大了课堂知识传授的密度,好像也提高了课程的教学效率。但是,学生们或忙于“看片”而无法跟上教师思路,或不珍惜课堂时光而说“课后自学”,这样难于掌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必然会出现对专业知识掌握的不完整、不系统等问题。另外,大部分的实验仪器都是由专业的厂家生产的,由于存在保密或高度集成化、模块化方面的原因,整个教学环境比较封闭,学生必须根据教师的要求以及课程学习的需要去完成实验内容,即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难于落实和实现,除了优秀的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外,大多数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收到了制约。
三、《电路》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多少年来一线的广大教师致力于《电路》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取得了很多优秀的教学成果和宝贵的教学经验,为课程教学改革奠定了夯实的基础。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导致生源很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不同高校的录取分数不同,同一高校同一专业在不同地区录取等级也不同,这造成了高校电工类课程教学对象的多样性、复杂化。同一门课程面向不同的授课学生对象的教学模式与经验是不能完全一样的,很多适用于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985”和“211”高校的教学模式与经验未必适用于普通应用型本科高校。同一个课堂里的学生们的前期专业基础知识储备也不同,因此关于《电路》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案也百花齐放。我国应用型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为我国经济建设输送大批德才兼备、勇于创新和开拓的建设者[2]。如何发挥大学课堂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正能量,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内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质和创造力,作为向学生传授工程观点、科学观点和培养创新能力的先导课程的《电路》课程的教学改革一直是永恒话题。
四、基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电路》课程教学模式设计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学科交叉、渗透与综合,现代工程的科学性、社会性、实践性、创新性、复杂性等特点更加突出。这就需要一大批能够系统掌握本专业必须的基础理论与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的高素质专业人才[3]。然而这些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如何通过课程设计、课堂教学和课程考核等环节来实现,一直是教育工作者思考与实践的重要责任。坚持“以人为本”,围绕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注重将工程实践、科学研究、团队合作和交流表达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众所周知,《电路原理II》是在《电路原理I》的基础上,强调对复杂电路的分析,理论知识的灵活综合运用,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为此,针对《电路原理II》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活动及组织形式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思考与设计,形成了一种基于知识、能力与素质培养的课程教学模式及实现方式。根据各章教学内容,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设置一些相关的讨论主题,例如“二端口网络”部分,设置了“探究基于二端口网络的最大功率传输问题”和“负阻抗电路的设计方法与应用”两个研讨题目,通过启发式、探讨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素质。本课程教学模式及实现方式如下。
(一)拓展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活动,重视学生能力素质培养
根据《电路原理II》课程特点及要求,在注重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通过让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集成电路和片上系统、电子电路测量仪器发展等前沿技术,不断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终生学习的能力。教学活动采用授课、研讨、团队合作与讲演的组合形式,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提高。在课程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自学内容来增加课堂实践环节,即根据教学大纲将相关知识编写出一系列能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研讨问题。组织学生分组对问题进行自学和研讨,并制成PPT进行课堂讲演和讨论,从而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育人为本
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增加了时域分析与复频域分析的比较分析研讨活动,加强学生对频率分析的理解与掌握,为后续《自动控制原理》等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此外,教师在课程讲授过程中,不忘大学教育的育人根本。例如,为了加强对卷积定理物理内涵的深入理解,组织了学生关于个人财富积累的大讨论,强调增强个人能力的重要性和感恩父母。学生们在热烈愉快的气氛下不仅掌握了理论知识,还提高了个人品德修养,增强了学生的独立与创业精神。
(三)完善课程考核,发挥指挥棒作用,鼓励学生综合能力发展
为了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综合能力,激发其创造性,采取多元化考核方式来综合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实践和创新能力、以及团结合作能力。除了常规的课堂出勤表现、作业表现、实验操作与报告整理、期中与期末考试外,还增加了课堂讨论环节,占总成绩的20%,强调同一组成员在该项的成绩是等同的,让同学们更重视团队合作。
五、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电路》课程对应用型人才素质培养的重要性、目前教学存在的主要弊端以及教学改革对推进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以《电路原理II》为例,注重将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培养,满足我国对高级专业人才培养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范文3
论文关键词:人才培养目标;教育质量;科研能力;建议
学校教育中,教师素质,永远决定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教师的科研能力既是一种实践能力,又是一种创新能力,它决定着一位教师是否能从事教育改革的科学研究,是否能开创性地高效性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
一、提高对科研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一)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需要科研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培养人才定位的特殊性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紧密地依靠市场,根据市场需求办学,要为当地社会经济服务,为企业用人单位服务,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走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道路。在合作过程中,学院只有积极参与企业技术服务活动,为企业解决生产第一线技术问题,同时,为企业提供科研成果才具有发展前景。在合作过程中,既能锻炼教师队伍又能更新教学内容。高职院校也才要能成为传播知识和技术的场所,要成为技术创新的载体。
学院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在今后竞争日趋激烈的教育市场中争得应有的份额,高职院校必须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科研工作对提升学校水平、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开展科研活动,既保证和促进了校企结合可持续性发展,也有利于学院增强造血功能,促进自身发展。可以想像没有科研活动,学校怎样才能有知名度,去那里找影响力和竞争力。
(二)教学改革的需要
高职培养技能型、技术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共识,如何才能培养出技能高、技术应用能力强的学生,这种人才培养的教学该如何组织,课程体系如何建立;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已为大家所认识,但实践教学该如何有效组织,理论教学该如何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相衔接等,都需要高职教育工作者去实践、去研究。高职院校需要主动了解市场、适应市场,通过了解、调查、研究来获得大量社会信息,及时丰富高职教育的教学、推进教学改革,探索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构建高职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形成特色鲜明、高水平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推动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高职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要科研
高职教育鲜明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首先在教师身上体现出来。高职院校的教师既要有继承和传播知识的一面,又要有生产和创新知识能力的一面(双师型)。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水平需要不断提高。
高职教师面临两方面的挑战:一是面临本学科领域专业知识更新的不断挑战;二是新兴学科不断产生的挑战。教师必须不断地补充和更新知识,参加科研是最基本的途径之一。通过科学研究,可以使教师不断地跟踪学科发展,及时掌握最新发展动向和国内外发展趋势,丰富讲课内容;可以使教师获得大量的新知识和新信息,及时了解和掌握本学科和国际社会各学科的发动态,更好地了解所教课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使讲课密切联系实际。科学研究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学术水平的重要手段。
二、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现状
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中充满朝气的新生力量,也是高校科研队伍中最积极、最活跃的有生力量,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目前科研状况看,青年教师面临着诸多的现实问题。青年教师每年发表的高质量、有影响的研究论文很少,担纲完成的科研课题更是寥寥无几,青年教师还未成为高校科研的主力军。原因有:
(一)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无暇顾及科研
高职院校规模的迅速扩张,导致师资力量紧张的矛盾进一步加剧,高校教师的教学任务明显加重,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学的主力,承担了大部分教学任务。
(二)科研意识不强。很多青年教师只是为了评职称才写几篇文章,而没有树立科研型教师意识。
(三)研究方向,不明许多青年教师对申报科研课题的选题、申报、评审、组织实施、验收等环节不了解,不知道如何运作。
三、提高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几点建议
教育科研能力是一种高级的、来源于教育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创新能力。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教师应当比学生有更强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具备教育科研能力,逐渐由教书匠向教育家位移。
(一)个人自身层面:加强学习,提高业务素质
一个人在大学所学知识往往在毕业后几年内便大部分过时。因此,青年教师走出校门之后,要树立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观念。结合教学工作,努力钻研本专业的前沿理论,切实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尽快掌握国际国内最新的学术动态,多方接触,加强沟通能力。加强同事之间的合作,营造出一个互相激励、互相支持和互相帮助的科研氛围,学会用集体的智慧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作为青年教师,要防止闭门造车的倾向,,抓住机会,广泛接触学校、企业、政府、社会等各方面的科技人员,获取信息,锻炼才干。
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实质上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强调:“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如果教师缺乏与教育相关的理论知识,就不能深入领会教育的实质,就不能从教育哲学的高度分析,评判自己的教育行为,就不能发现教育实践中有价值地问题,更谈不上进行教育科学研究了。可见,当务之急是丰富和调整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师要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树立学以治用的观念。
(二)学校层面
在学校建设方针上,要牢固树立“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全新观念;在学校工作中,要正确处理好科研与管理、教育的关系,使二者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以达到领导决策、管理、教育都建立在教育科研基础之上的良好效应。
1、政策引导,建立健全考评制度
我院以目标管理的方式,对教师的教育实践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提出教育科研要求,适时适量地给教师压担子,下任务(如每个教师每年必须在省级刊物上两篇以上),定专题,使教师将教育与科研结合起来。建立了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师年度考核标准及奖惩制度,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科研能力、教育管理和成果,并将考评结果与体现个人价值的职称聘任、住房分配、个人收入等挂钩,奖优罚劣。通过合理考评达到培养青年科研人才、建立学校科研梯队的目标。
2、加强科研业务培训
青年教师从事教育科学研究普遍存在缺乏系统的教育理论和科研方法的问题。为此,可聘请教育科研专家从选题、科研方案设计、实验以及教育反思、教育论文、和研究报告的写作等环节提供具体指导;根据一定的主题,组织教育科研讲座,普及教育理论知识,丰富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
3、加大投入,建立教师科研基金
我院为了鼓励青年教师在科研方面出成果、出效益,建立了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开展创新性的课题研究,形成新的研究方向,培养年轻的学术骨干。
4、建立科研信息库
我院科研处及时在学院网站上公布本校的科研计划、科研课题,加大与地方政府的教育科研部门、研究院所、企业的交流,广泛收集科研课题信息,建立科研课题信息库,为青年教师及时、准确地提供科研课题信息服务。
5、培养教研室科研团队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范文4
Abstract: Based on the hotel industr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basic ideas of management skill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construction to train professional talents with high quality in service and management positions for high star hotels.
关键词: 高职;酒店管理教学;体系构建
Key words: vocational;hotel management teaching;system building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4-0135-02
0引言
近年来,很多高职院校开办了酒店管理专业,为酒店行业培养了大批人才。由于部分高职院校对酒店的行业特征、岗位技能的理解与企业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偏差,在设计培养模式和课程结构时不能反映企业的现实需求和学生的职业理想,特别是对学生酒店管理技能的培养和开发还十分欠缺,弱化了酒店管理专业的特征,制约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2006年,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浙江商业职业教育集团的校企合作项目――雷迪森酒店管理学院,积极构建了以“订单培养”为主要形式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加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改善校内外实训条件,建设全真化的实训基地,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为高星级饭店培养服务与管理一线的高技能、高素质专业人才。2007年至今,雷迪森班已持续开办了三届,培养学生上百名,首届毕业生92%在雷迪森酒店就业,其中68%的学生从事领班等基层管理岗位工作,雷迪森班的成功实践,为高职教育酒店管理专业管理技能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创造了经验。
1管理技能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全面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较强事业心和责任感,熟悉酒店服务与管理理论知识,具有较强操作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能胜任大中型酒店服务与管理工作的一线高等应用型人才”。管理技能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必须紧紧围绕培养目标的要求,找准定位,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理念。
1.1 管理技能是教学的核心内容既然是酒店管理专业,理所当然要把实践教学环节的重点放在管理技能教学上,以管理技能训练为主,把服务技能的学习作为实现有效管理的基础和条件,即要有所侧重,又能全面掌握。学校应尊重和理解学生成为一名酒店管理者的意愿,学生报考的是酒店管理专业,初衷是学习酒店相关管理,将来成为一名管理人员。学校作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平台,应该鼓励和支持学生去追求自己的职业理想,如果学校出于实习和就业的现实考虑,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过多的强调服务技能的重要性,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服务技能训练上,会无形中把学生定位为“服务员”,让学生的理想和现实之间产生巨大的落差,极大地挫伤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甚至动摇学生的专业方向。
1.2 实习实训是管理技能教学的主要手段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不同的教学方法,管理技能与服务技能是不同的教学内容。酒店管理和酒店服务两种技能的学习都需要运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种手段。但是在传统教学中,“理论课学管理,实践课学操作”的现象十分普遍,形成了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管理与服务“各顾各”的局面。在很多人的观念中,酒店管理专业的技能训练不外乎前厅接待、客房清扫、餐厅摆台等一些项目。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也抱有这样的思维定势,进了餐厅实训室就是练摆台、斟酒、折花,进了客房实训室就是练迎宾、铺床、抹尘等。随着行业的发展,实训内容虽然也增加了诸如宴会设计、花艺、茶艺、调酒等新内容,但仍局限于操作技能的实习实训,始终没有将管理技能作为实习实训计划的主要内容。
1.3 校企合作是管理技能教学的基本依托校企合作能让管理技能的实训基于真实的职业环境,校内可以在硬件上模拟真实的酒店场景,但酒店各种各样的客人和突况是难以在校内模拟的。学校应通过校企合作借助企业的真实环境进行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可以为学生带来真实的酒店品牌内涵和团队文化,作为酒店的管理者,正确的理解并向下属传播企业文化和服务理念是重要的技能之一,由于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巨大差距,学生很难在校内真正理解酒店的品牌内涵和企业文化;校企合作能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双方优势,为学校的教学节省大量人力物力的同时,也提升教学的现实有效性。
2“雷迪森”班管理技能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
高职教育酒店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上,要以管理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实习实训为主要教学手段,通过训练学生的酒店管理技能,提升学生内在的综合素质,提高职业发展能力。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雷迪森”班经过三年一个全周期的教学改革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企深度合作的订单培养模式,特别是在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创造了成功的模式。
2.1 以企业为主体开展工学交替酒店管理专业的管理技能教学应打破“课堂教室+校内实训室”的封闭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穿插,课堂学习与岗位实践结合,形成学校―企业―学校―企业在空间上的工学交替。雷迪森班由学校与酒店共同就基层管理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及工作标准要求进行充分调研、认真分析,明确订单班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定位,确定人才规格、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校企共同参与制订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即“进阶培养、学工交替”的人才培养方案,简称SM-LP人才培养方案。SM(Service & Management,服务和管理)指服务岗位向管理岗位进阶提升的教学内容设计,LP(Learning & Practice,学习和实习)指课程学习与岗位实践学工交替的教学过程组织。
SM-LP人才培养方案完整的解释了服务技能与管理技能教学的关系,为学生技能的实习实训创造了全新的理论。SM-LP分为五个阶段实施教学。第一阶段:基础教学,完成通识课程和通用技能教学,在校内教学;第二阶段:服务技能学习,完成服务技能的实训和相关知识的教学,以校内教学为主,部分课程在订单酒店现场教学;第三阶段:顶岗实习,完成在订单酒店一线服务岗位的实习;第四阶段:管理技能学习,完成酒店运营管理课程教学和管理实习,部分课程在订单酒店现场教学;第五阶段: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在订单酒店完成管理岗位的跟培与顶岗实习。
2.2 以管理技能培养为核心设置课程酒店管理是一个对管理者综合能力要求很高的职业。从管理对象上看,不仅是对下属员工的管理,也包含对财和物的管理,甚至还包括客户管理和管理者的自我管理;从管理的内容上看,酒店基层管理人员应做好质检、培训、人员调配、接待、处理投诉、成本控制等各种日常纷繁复杂的工作;从管理者的职能来看又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内容。
酒店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应按酒店的管理岗位和管理项目实行模块化学习,打破管理学的学科系,使课程的知识和能力训练内容与酒店管理者的管理过程相接轨。例如,雷迪森班除了根据业务部门的划分开设前厅管理、客房管理、餐馆管理、酒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设施设备管理等课程外,还开设了个人与团队管理、分析和解决问题、酒店质量管理、创业品牌孵化等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管理能力。
2.3 以管理工具和管理案例为主要实训内容现代企业管理的科学性主要是体现在对管理工具的运用,越是管理规范的企业对管理工具的依赖就越强。酒店的人流、物流、现金流都很大,是非常复杂的综合场所,管理的难度大,普遍采用各种软件和信息管理系统,提升管理效率和精准性。雷迪森班将一些酒店常用管理工具作为实训模块,开发相应的实训包,在校内强化实训,有效的解决了学生在酒店基层管理岗位难着手,难切入的问题。
案例教学对于实践性很强的酒店管理专业而言,具有特殊的重要性,通过大量的实践案例分析可以加深学生对管理工作的理解,通过对管理案例的演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应对艺术,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雷迪森班根据酒店对客服务部门的不同,分别由雷迪森酒店各部门管理人员主持编写案例库,酒店将进几年在出现的典型案例做成实训包,制作相关的课件,设计相应的情境,供校内实训课程使用,效果显著。
2.4 以全真型实训基地为主要教学平台雷迪森班的管理实践教学以校内全真实训基地―雷迪森酒店管理学院为主要平台。雷迪森酒店管理学院是一座符合现代酒店企业运作方式,按照国家五星级酒店标准建议的“生产型”实训基地,是集教学、实践、培训、生产、研发“五位一体”的现代酒店服务与管理技术平台。雷迪森管理学院建筑面积达6000平方米,投资将近一亿元人民币,下设一个实训中心,三个实训部, 16个实训室和配套练习室。
雷迪森酒店管理学院引进雷迪森旅业品牌,实行品牌化管理。在实训基地建设的规划、建设、管理和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雷迪森酒店全程参与,全面导入雷迪森酒店的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聘请雷迪森酒店管理人员为兼职专业教师,学院专职教师输送到酒店见实或兼职,实现实训基地与雷迪森酒店的完全对接,从而使实训基地成为拥有先进管理模式,超前教学理念,紧密联系实际的全真实践基地。
3管理技能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启发
3.1 平衡开展管理技能与服务技能教学在酒店管理过程中,服务技能是基础,没有良好的服务技能无法进行有效管理,也无法提供对客服务,学习服务技能是前提和手段;要把管理技能教学作为主要内容,在实习和实训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管理实践机会,使学生实现由服务技能向管理技能进阶式提高;要注重技能实践教学的整合,以工作项目为模块分解职业能力,不应把服务和管理作为完全区隔的不同技能,沟通、投诉处理等既是管理技能也是服务技能的实训项目应整合教学。
3.2 管理技能实践教学要兼顾专业对口和通识性高职教育不仅要立足工作岗位进行教学设计,同时也要体现大学教学是通识教育特点,不能过于狭隘。酒店的管理技能是通用性很强的技能,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渠道和更广的职业发展空间。从现实的就业环境来看,毕业生受年龄、待遇、工作环境等影响,不太可能长期从事基层的服务工作,如果在酒店工作1-2年后不能得到相应晋升,将很难继续在一线服务岗位上工作下去。所以,学生不仅要有很强的服务技能,还必须具备良好的管理技能,才能拥有较好的职业发展前景。即便面临转行,其管理技能仍可以在新的职业中得到良好的运用。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范文5
一、前言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推进和宁波市成为首个试点示范城市,智能装备人才需求旺盛,机电系统综合设计能力要求日益突出。社会对掌握机电一体化综合系统设计能力人才的需求日益扩大,要求也越来越高。PLC机电控制系统设计课程是培养该项能力的主要载体课程,强调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主要以案例教学为主。高双喜提出在PLC教学中采用一体化案例教学,并取得了良好效果;朱媛在《机电电气控制与PLC》中从教材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探索并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王宏伟在PLC教学中采取了“案例教学和启发式”教学方法,并强调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造性和动手能力,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他们采取的案例也是离散化的简单案例,与实际应用的PLC机电控制系统项目比较远,学生无法获取整体项目开发的设计能力。因此,本文结合我校的实践教学课程改革,在PLC机电控制系统设计课程中引入了基于项目的课程教学模式,从教材编写、教学过程和考核方式这三个方面进行改革,研究实践性创新人才的培养方式。
二、教材编写
原有的教材主要以PLC基本原理、程序指令说明、范例等内容组成,由于学生在之前已经经过了《机电控制与PLC》课程的学习,掌握了PLC相关的基础知识,因此在本课程的教学中主要让学生掌握应用指令和实际项目开发能力。现有的教材采取自编,全部由案例组成,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应用指令部分,从实际的工程应用项目出发,选取应用指令的典型范例,在实例中让学生掌握应用指令;第二部分是PLC机电系统项目部分,从课题组教师近几年的实际开发项目中选取了4个典型的PLC机电控制系统工程实践,包括自动卷簧机的设计与分析、自动磨削机的设计与分析、阀门气密性检测流水线控制与设计、整流器自动装配线设计与分析,每个项目包括工艺分析、方案设计、元件选型、IO分配、PLC流程图、编程调试等模块。为了防止学生对相关基础知识认知不够,把对象PLC、触摸屏的datesheet作为参考教材,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我查找答案。
三、教学过程组织
整个教学过程组织包括典型项目、工程实践项目分析、项目开发和项目答辩:在课程初期,从教材中选取包括典型指令应用的项目进行教学,让学生掌握相关的指令及如何应用的地方;在课程中期,提出典型案例的工况,让学生分组学习,进行工艺分析、项目方案制订等;在课程后期,学生进行程序编写、调试,完成大作业,包括设计文本、源程序等,并最终进行答辩。对于实践性课程来说,最好的教学方式就是1对1的教学,但是由于现实情况的限制,无法做到1对1的教学,因此在教学方式上采用“学为主,教为辅”的方法。对于应用指令部分的课程,在授课时先提出目的和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学相关资料,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有问题,学生可以随时举手,进行单独的授课指导,从而达到部分1对1的教学目的,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收集学生提问的各种问题,在课程快结束时进行总结。对于PLC机电系统项目部分的课程,如图1所示。在教师分配完项目以后,学生进行随机分组,按照教师布置任务学生课外查资料学生课内讨论学生确定内容教师再布置任务的循环方式,在讨论环节教师对单个小组进行提问和指导,把握整体的课程进度。
四、考核方式
实践性的课程用大作业的方式能体现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但是在布置大作业的时候,为了避免部分学生浑水摸鱼,靠抄了事,本课程实施了如下的复合考核方式,实施过程如图2所示:(1)平时成绩35%,包括学生出勤率、回答问题的情况;(2)大作业报告35%,包括文字排版、分析的过程、电气图纸、程序等;(3)答辩30%,从每组学生中让他们自我推荐一个,然后教师再从平时小组表现好的人中临时指定一个,两个人的答辩成绩的平均分作为小组的答辩成绩。这种的安排,目的有两个:(1)好的学生会督促学困生进行学习、复习;(2)学困生也有压力担心自己答辩程序会影响整体成绩,因此会努力学习。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范文6
关键词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30-0053-02
1 前言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正朝着智能化、光学化、网络化、微型化与集成化方向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大量懂技术并能操作先进设备的专业人才受到各企业的青睐。我国的高职专科层次的教学以三年制为主,在教学中存在专业定位不准确、教学手段单一、理论和实际脱节等问题。
把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切入点,带动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以“职业基础能力专业通用能力岗位方向能力”的“能力递进”策略优化课程,实施“工学交替”的教学组织模式和“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能力培养的不同阶段体验企业真实生产任务,强化生产性实习与顶岗实习,推行“双证书”制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
2 与产业对接,构建“能力递进、项目教学、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邵阳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需求,专业教学团队对三一湖汽、邵纺机、山立水电等邵阳市装备制造企业进行了人才需求及职业岗位能力调研,明确了本专业的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将学生职业能力分为递进的职业基础能力、专业通用能力、岗位方向能力三个层次,参照岗位职业标准,制订了课程标准,创设企业情境,实施教学情境与生产环境对接,实行教学做一体的项目式教学模式;先后组建了“邵纺机班”“三一班”“德昌电机班”“山立水电班”“美的制冷班”等10个订单班,推行订单式培养。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构建了“能力递进、项目教学、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机电一体化技术校企合作联盟,校企共同夯实“理实一体化课堂,校内外实训基地,企业顶岗实习”的相互融合人才培养平台,优化“能力递进、项目教学、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实现培养方案共订,双师队伍共培,实训基地共建,教学资源共享,培养过程共管,校企文化共融。
3 对接行业需求,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在校企合作联盟理事会的决策下,实行校企共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共同组织实施教学,共建共享实训基地,深化校企合作的内涵。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对三一湖汽、邵纺机、神风动力等企业岗位及人才需求进行调研,分析毕业生就业后岗位渐进提升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按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参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进行课程体系重构、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开发,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确保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能满足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和人才可持续发展要求。
4 推行工学交替,实施项目教学
在递进式能力培养过程中,推行工学交替的教学组织模式,从大二开始,首先到企业参观实习,感受真实的生产情境,了解工作岗位培训,返回学校学习;再以真实的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培养,使学生获得装备制造行业的专业通用技能;再到企业进行专业实习,熟悉企业生产管理,体验职业环境和岗位职责,了解和认识企业文化;然后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及专业基础选择固定的岗位进行顶岗实习。
在教学组织上,参照企业典型任务创设学习情境,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校企共同开发教学资源,通过任务引入、项目展开、项目指导、项目评价、项目拓展等方式实施项目教学。
体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利用校内外真实或仿真的生产实习环境,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教、学、做”一体教学,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教学内容与生产内容、专任教师与现场专家有机衔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推进理实一体的教学方式,引入信息化教学手段,应用多媒体技术、虚拟信息技术,通过职教新干线和网络平台,将企业真实生产情境、产品加工过程等直观为教学服务,充分体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增强各教学环节的实践性和实用性。订单班教学根据企业岗位需要,增设针对性强的课程,如邵纺机班开设纺织机械原理等相关课程,三一班开设搅拌车工作原理方面相关课程。订单合作企业全程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与企业岗位有效对接。
5 取得效果
通过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已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效果显著增强:在以前的教学中经常出现不预习、不听课、不写作业、不复习的现象;现在,教学以项目为驱动,让学生在完成每个项目的过程中自主学习相关知识,使学习效果显著增强。教学改革以来,学校机电类专业学生的获证率显著提高,如2011年维修电工中级获证率为92%,高级工获证率为88%;2012年中级工获证率为99%,高级工获证率为91%。2009年湖南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举办的湖南省天煌杯电气控制技术技能竞赛中,王涛在单片机快速开发项目中获第五名;2011湖南省职业院校技能竞赛(高职机械部件创新设计与制造)中,艾鹏飞、张桃、刘建武获得二等奖。
通过对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能力递进、项目教学、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进一步推动邵阳职业技术学院其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加强校企合作,实现产业对接,推行工学交替,实施项目教学,全面提高培养人才质量,可为同类院校同类专业教学改革起到积极的引导和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卢艳.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9(4):33-34.
[2]汪炎珍.高职机电类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湖南科技学院院报,2006(1):267-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