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志愿者的服务理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志愿者的服务理念范文1
目前,健康教育多限于住院教育,出院后继续教育不够,缺乏督导. 老年患者服药依从性差,随着社会经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对健康保健知识需求逐渐增加,但是医院和家庭普遍存在脱节的现象?高血压是一种跟生活方式密切的疾病,饮食不合理?缺乏锻炼?吸烟?精神紧张?缺乏依从性…… 这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都可能影响血压的控制?所以护理延伸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需要家庭?社会的共同参与,改变老年人的不良行为,形成无缝隙护理,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
1 不尊医行为原因
(一)?知识缺乏:
1.患者对疾病认识不足,对病情特性认识不清,不了解高血压,患者治疗除药物注射外,还需依靠药物口服的支持,且需长期或终生服药,有些患者在无监测血压的情况下,自觉血压下降或症状好转时私自停药或随意增减药量或改变服药间隔,特别是部分自觉症状轻或无自觉症状者,不重视口服药物治疗?
2.不知道血压测量方法及血压正常值,有些患者缺乏血压监测知识,不愿坚持监测血压?
3.老年人智力减退,记忆力下降,而出现误服?多服?漏服?
4.药物的不良反应:高血压病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由于害怕药物的不良反应,如脚面浮肿?干咳?低血压导致的头痛等,而自行减量或停药,结果造成血压反跳,病情反复无常?药物不良反应使患者终止治疗,药物不良反应越明显,非依从性越突出,由于患者不了解药物不良反应,对于某些不良反应引起的症状不知所措,要么停药,要么擅自用其他药物处理,使得高血压的治疗受到影响?有研究证实,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早期中断治疗之间有着明显的联系?
(二)?老年人的特殊性:1.记忆力减退?认知?分辨能力差;2.经济原因?老年人经济收入减少,无法支持药品费用;3.是亲属对其关心不够,不能及时督促老人按时服药?
(三)?病人的心理因素:其一,患者的焦虑心情,因某些症状暂时不能缓解而表现急躁,要求医生频繁用药,或拒绝原有治疗方案而多出求医,频繁改换不同药物?其二,盲目崇拜贵重药品?认为药品越贵效果越好,对医生的处方持怀疑态度,要求自己满意的药物?其三,偏执心理,发生在多次患病者身上,固执的认为上次患病某种药的效果好,这次也一定要同样使用某药?另外异物人员服务态度差?技术水平低,使病人对其不信任导致服药依从性降低?
(四)?求医的条件:求医的条件也影响依从性?求医的路程远,行动不方便,担心给家庭添加麻烦等因素常限制患者的求医行为,从而难以保证有良好的依从性?
(五)?社会?家庭的支持:病人亲属对其依从性影响很大,高血压病人服药依从性与家庭支持呈正相关?
(六)?对服药规则不理解,患者对服某种降压药从小计量逐步到大计量或改服某种降压药时需要逐步减小计量,当血压降至正常时仍需坚持服用维持剂量等不理解,在媒体广告的影响下,存在擅自乱用药等不正规服药现象?担心药物不良反应,由于治疗方案复杂?长久,多种药物联合应用及药物毒付作用对身体造成损害?
2 延伸护理服务对策:
2.1?建好护患关系:和谐的护患关系是提高病人依从性的重要因素.提高医护人员业务素质和业务质量,加强与病人沟通对促进病人的依从性有重要意义.护理人员要明确高血压病的护理目的,不是单纯的降低血压,而要者眼于护理一个高血压病人.合作性护患关系的建立,不仅有利于护理活动的开展,更重要的是为病人具备良好的服药依从性提供保障?国外研究也表明,医护人员尊重?体谅?理解病人,病人信任医护人员,有利于提高病人的服药依从性?
2.2简化治疗方案:由于高血压病的治疗是长期的,甚至终身的过程?复杂的治疗方案,病人常常难以坚持?应提倡选择不良反应低?廉价?长效的控释片剂,有利于提高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对老年病人的治疗方案尽量作到简单?易懂,所用的药物品种和次数尽量减少,用药时间尽量一致,是老年人能正确理解和执行医嘱,是促进依从性的提高?
2.3促进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对家属予专业知识的咨询和教育,尽可能改变增加家人?亲戚朋友对患者关心?体贴和理解,为患者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支持除经济和物资等有形的支持直接影响病人的治疗依从性外,还使病人相信其被关心爱护和有价值的,从而帮助病人克服因高血压折磨而产生治疗依从性差的懈怠情绪?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对良好的遵医所获得的良好效果起正反馈效应,对帮助病人按医嘱用药有着积极的作用?
2.4 加强督导:几乎所有的研究表明,有助于依从性的措施一旦撤除,病人的依从性就很快降至未干预前的水平?因此每次就诊时,加强检验病人的服药依从性很重要?预约随访?医患联络的方式可提醒和督促病人提高其服药依从性?
2.5 护理人员积极把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制订可行的健康教育措施?如通过电视,广播,宣传考核,派发健康小册子或健康处方,开健康教育讲座等形式向高血压患者讲授高血压疾病原因?病程?用药的疗程及药物不良反应,特别强调长期规律综合治疗(药物?饮食?运动?心理),定期监测血压的意义,提高患者在思想上的重视程度,从而提高服药的依从性?
2.6根据病人家庭经济状况,合理选药?可根据病人家庭经济状况可选用价低疗效肯定的降压药物,从而提高服药依从性?
2.7处理药物不良反应?向病人讲解用药后可能出现的副反应及临床表现,让病人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从而保证不中断用药?研究表明,每日用药一次的人群其服药的依从性91.4%,每日用药两次者的依从性87.1%,每日多次服药的依从性83.2%?依从性随着服药次数的增加而降低,对于记忆力减退,服药不便和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可减少用药频率可提高服药的依从性,达到控制血压的目的?
2.8 饮食指导
指导病人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高维生素饮食,控制总热量的摄入?限制钠盐的摄入,每日食盐摄入量低于5 g~6 g以下?低胆固醇饮食,以进食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少吃动物脂肪,对肥胖者应限制总热量,控制饮食,使其体重控制在理想范围内?少吃甜食,甜食含糖量高可在体内转化成脂肪,促进动脉硬化?戒烟少酒,因烟酒过多引起心肌梗死,少食咖啡?浓茶?刺激性饮料,忌暴饮暴食?宜食含钾高的食物,如黄豆?番茄?芹菜等,以及各种绿叶蔬菜?水果,如香蕉?橘子?芹菜?西红柿?苹果等?宜多食优质蛋白和维生素食物,如鱼?牛奶?瘦肉等?多食含钙食物,美国医学专家认为高血压病人,每天坚持摄入高钙食物能使2/3左右的人受到明显降压效果,含钙食物很多,如奶制品?豆制品?芝麻酱?虾皮等?
2.9 用药指导 ①按时按量长期用药:耐心?细致地为病人讲解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和长期治疗的必要性?指导病人必须按时按量长期用药,忘记服药或根据自我感觉血压高低增减药量,可导致血压波动,使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受到损害,引起并发症?突然停药可发生停药后综合征,即出现血压迅速升高和心悸?多汗?烦躁等症状?②药物的选择:轻度高血压病人使用降压药时应从单一的小剂量开始;中?重度高血压应选用两种以上的药物联合用药,可增加药效减少不良反应?③预防直立性低血压:直立性低血压的表现为乏力?头晕?心悸?出汗?恶心等?尤其对联合用药?服首剂药物或增加药量的病人给予特别提示?预防方法是:避免长时间站立,尤其在服药后最初几小时,改变姿势,特别是从卧位?坐位起立时,动作要缓慢?服药时间可选在平静休息时,服药后继续休息一段时间再活动?避免用过热的水洗澡?当发生直立性低血压时,应取头低足高位,以促进下肢血液回流?
2.10适量运动体力活动及保持标准体重是独立的降压因素,具有巩固药物降压效果的作用?适当的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不但能增强体质,还能达到减肥和维持正常体重的目的?可选择有氧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跑步?登山等,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3.体会:护理延伸服务使出院患者能在住院治疗后的恢复期中得到持续的健康指导,目的是让患者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疾病,从心里接受遵医行为,从而促进康复,生活能 力 和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提升.进一步降低了致残率和致死率,显著改了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志愿者的服务理念范文2
关键词 志愿服务 志愿文化 志愿精神 长效机制
奥运志愿服务大大提升了人们对志愿服务的认识,使全社会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志愿服务的重要作用。继承北京奥运志愿服务的宝贵遗产,建立健全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对于大力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最广泛、最充分地动员社会力量,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要拓展志愿服务覆盖范围。转化奥运志愿成果,一方面要做好奥运志愿服务项目的转化工作,即整体保留500个城市志愿服务站点和近万个公益实践项目,保留转化“赛事志愿者、城市志愿者、社会志愿者、迎奥运志愿服务、奥组委前期志愿者、奥运会志愿者工作成果转化”等六个工作项目和“微笑北京”主题活动组成的奥运志愿者工作成果。另一方面,要大力开发新的志愿服务项目。围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重点开发一批包括普及文明风尚,涵盖科技、文体、法律、卫生、社会治安等领域的志愿服务项目。围绕扶危济困,开发送温暖、献爱心和心理抚慰等方面的志愿服务项目,组织志愿者为孤寡老人、空巢老人、残疾人提供生活救助和照料服务。围绕社区服务,开展“一对一”、“多帮一”、“邻里互助”等多种形式的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实现社区志愿服务的经常性和有效性。围绕应急救援,让志愿者全面参与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抢险救援、卫生防疫、群众安置、设施抢修和心理安抚等工作。通过拓展志愿服务覆盖范围,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要完善志愿服务队伍体系。分类别、有重点地做好10万赛会志愿者、40万城市志愿者以及百万社会志愿者的保留转化工作,使奥运志愿服务队伍转化为社会志愿服务的重要力量。完善信息化管理手段,实现对志愿者个体的有效服务和规范管理,努力形成政府号召、社会发动、公众参与的新型社会动员机制。积极培育壮大各类志愿服务队伍,发挥体制优势、专业特长,整合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两新”组织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资源,建立门类齐全的专业志愿者队伍。探索推进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社会工作者在组建团队、规范服务、拓展项目、培训策划等方面的专业优势,建立社会工作者、志愿者联动互促机制,形成社会工作者引领志愿者改善服务、志愿者协助社会工作者拓展服务的工作格局。
要健全志愿服务保障体系。加快志愿服务制度化、法制化进程,推进建立比较完备的志愿服务法规保障体系。拓展12355热线的服务职能,维护志愿者的正当权益,依法向志愿者提供法律援助。加强志愿者工作理论研究,为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提高志愿者工作信息化水平,建立以志愿北京网站、公益实践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志愿者卡管理系统、志愿者互动平台等为主体的综合信息支持平台。建立志愿服务基金,吸纳社会各界捐赠,用于志愿服务项目研发、志愿公益活动推广等经费投入。不断完善政府购买服务的工作机制,建立企事业单位、公募性基金会和公民个人对志愿服务活动进行资助的社会化筹资机制。
志愿者的服务理念范文3
【关键词】志愿服务;大学生志愿者;志愿精神的培养
1993年,团中央发起实施志愿者行动,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中国青年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志愿者服务中。大学生志愿服务已经成为新时期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载体,但在大学生志愿服务过程中也显露出一些问题,究其原因,对于大学生的志愿精神的培养迫在眉睫。
1.我国志愿服务精神的内容
在我国自愿、无偿是志愿精神两个基本的品质,服务社会、关爱他人是志愿精神的宗旨,发展、进步是志愿事业生存的主题,也是志愿精神的理想意愿。这种质朴的志愿精神内涵却极其丰富,它务实、奉献、友爱,以自己的实践行为去追求真善美的理想,体现了志愿者自立、自强、自我完善的主人翁精神。
2.培养大学生志愿精神的意义
大学生通过参加志愿服务工作,能够端正自身的政治方向、激发自身的友爱、热情,同时还能锻炼大学生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为未来人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1培养大学生志愿服精神有助于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内涵。始终贯穿于大学生志愿服务过程中,同时志愿服务工作逐步走向日常化、规范化,其育人功能日渐明显。
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大学生思政方面的教育,对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2培养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大学生志愿精神,鼓励大学生志愿者积极投身志愿服务活动中,这样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人交往能力、组织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意识。同时通过培养大学生志愿精神,更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自我调节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为以后的社会志愿服务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3.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志愿精神
大学生志愿者作为青年志愿者的中坚力量,是我国志愿者事业的未来、希望,培养大学生的志愿精神,刻不容缓。
3.1普及志愿者服务理念,弘扬志愿精神
自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的志愿服务事业快速发展,但是缺乏全面的推广和宣传,社会对志愿服务理念认知不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电视、网络、报刊等宣传媒体的日渐成熟,志愿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宣传。2003年,团中央启动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首批6001名应届大学生毕业,高喊着“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口号,奔赴我国西部相对欠发达省市,开展为期1—2两年的志愿服务活动。活动持续至今已有48000余名西部计划志愿者。这一活动的开展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对我国的志愿服务事业有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通过对西部计划活动涌现出的优秀事迹的宣传,使志愿服务意识深入人心,从而引导更多的民众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极大地弘扬志愿的精神。
3.2改善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认知习惯
学校是志愿精神宣传的重要主体,在组织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应重视对志愿服务精神的培养,并能将这一精神贯穿到实际行动中。其次要让大学生认识到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也要自身不断地进步。通过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组织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团队创作能力等,并能端正社会道德观,只有这样才能在志愿服务活动中真正实现自我价值。
3.3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
3.3.1完善组织机制
目前在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志愿服务组织主要是依托学生管理工作开展。活动形式单一,缺乏应有的自主性。在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新形势下,建立独立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势在必行。
首先建立和完善志愿者注册认证制度,是志愿者组织管理体系的核心;其次搭建良好的宣传沟通平台,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对组织内部志愿者的管理和培养,让大学生志愿者有较强的归属感。
3.3.2完善培训机制
在大学生进行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涉及的领域较广,甚至由于专业不对口很难圆满地完成志愿服务活动,加强专业素质的培养能更好地展示志愿服务精神。同时积极地关注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理念,及时做出正确的引导,形成“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志愿者。
3.4合理引导志愿服务活动方向
志愿服务是一种直接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志愿服务过程是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但是大学生对社会意识不够,在实践活动中有可能会偏离志愿服务的主导思想。这时高校合理的引导能帮助大学生志愿者站在长远的利益角度思考和判断问题。正确的志愿服务活动能够让志愿者有更好的成就感,从而能够更好地展示和宣传志愿服务精神。
大学生志愿者作为我国青年志愿者者的中坚力量。决定着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方向。规范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行为,发展志愿者队伍,培养的学生的志愿服务精神,才能够更好地展示和弘扬志愿服务精神。 [科]
【参考文献】
志愿者的服务理念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精神;塑造
志愿精神的兴起和发展具有其历史必然性,对于中国特色的志愿精神培育来说,就更加具有“本土化”色彩。志愿精神在中国本土化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充实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也是公共精神在道德领域的延展,是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多元汇聚的结果。因此,要加强学校志愿精神教育,树立科学合理的志愿精神观念,普及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在大学生个体道德情操层面的重要角色定位,创新志愿精神培育的多种途径,加大志愿精神与志愿服务氛围的宣传力度,从整体上优化志愿精神培育的生态环境。还要从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相关主体入手,挖掘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之间的有机合作机制,对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引入精细化和科学化的管理模式。在遵循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一般规律前提下,构建政府、市场与社会三者之间的社会化运行机制,重构志愿服精神培育与志愿服务行动的常态化建设,为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养提供有效保障。
一、加强学校志愿精神教育,树立正确志愿观
(一)加强志愿精神培育辅导。加强对大学生的志愿精神教育,是大学生正确认知、理解志愿精神的前提条件。因此,在学校课程中开设志愿课程很有必要,也是贯彻落实《关于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意见》中把志愿精神教育融入大学课堂的要求。学校通过开设志愿精神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结合的模式,可提升志愿精神教育在大学生心中的地位。
(二)创新志愿精神培育形式。“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学校作为宣传志愿精神的主阵地,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创新志愿精神培育形式:首先,多开发一些新颖的传播载体,将志愿精神培育日常化、生活化,从而内化为大学生的一种志愿意识。其次,以开展志愿活动为载体,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可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彻于志愿者招募、选拔、培训和团队建设的始终,做到以活动为载体,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最后,可立足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将大学生容易接受的时尚元素融入志愿精神的传播之中。一种精神的兴起、发展与弘扬,需要得到人们的认知、认可到践行。创新志愿精神的宣传形式,更有利于得到广大大学生的认可和接受。
二、优化志愿精神培育环境,营造好的志愿氛围
(一)加强宣传力度,普及志愿服务理念。广泛宣传并大力弘扬志愿精神,能够对社会成员发挥号召作用,有利于志愿服务理念深入人心,提升志愿服务意识。首先,在传播手段上,不光要合理运用媒体宣传,还要充分应用新媒体的作用,利用网络媒体等方面引导正确的志愿观,宣传社会主流思想。其次,在传播载体上,作为社会中的基本细胞组织―社区,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将志愿精神培育放在社区基层组织中进行推广和普及,有利于发挥出志愿精神的社会文化功能。再次,在接受形式上,发掘更加新颖的宣传形式。例如,将志愿服务理念融入公益广告、影视作品及微电影等作品的创作中,使社会成员在休闲娱乐的同时接受志愿服务理念,达到对志愿行动的认可,对志愿精神的自觉内化。
(二)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的教育合力。通过家庭、学校、社会教育这三方面的协调互动、共同作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互助、友爱、团结的意识,对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提供了良好的培育环境。首先,家庭教育中应多注重志愿精神的培育及传承,多关注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家长要树立志愿服务榜样,不断提高自身的志愿素养,多给予大学生提升自我能力的空间,奉献社会,服务他人的机会。其次,学校是教育的领航者,在教育、组织开展志愿服务的同时,应多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加强与家庭、社会的双向沟通。最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方面更是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熏陶。因此,要从培育主体的视角关注大学生志愿精神教育状况,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的教育合力。
三、加强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培养专业化管理
对我国而言,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具有“半官方”的性质,如何在政府的引导下,对大学生志愿者组织进行专业化和精细化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管理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强化新时期大学生志愿精神的管理,优化大学生志愿者组织架构,形成一个管理有序的服务团队,是新时期大学生志愿者M织的管理方向,而且志愿者组织的发展壮大,必须要有专业化的发展道路。
(一)加强政府监管机制。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的客观性质决定了必须加强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的政府监督。这是因为,作为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的管理不具有常规化和常态化,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志愿者组织的管理和指导,形成一个良好的合作治理机制。
(二)遵循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一般规律是对一般事务发展态势的客观总结,其运行态势能够被主观世界所捕获,但其一般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新时期大学生志愿精神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呈现,对志愿精神培育也存在着一定的运行规律。虽然新时期大学生志愿者已经具备了“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终身学习”的服务理念,但大学生大多没有经济收入,也没有充足的开展志愿活动的必要经费,政府和高校如何化解这部分学生的心理负担就非常的重要。
四、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社会化运行机制
在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过程中,我们要积极构建便利可行的志愿服务社会化运行机制,让志愿精神在志愿服务的具体实践中的得到培育和传承。
(一)重构志愿服务参与精神常态机制。要推陈出新,创新载体,拓宽领域。在具体的实践中,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诉求和服务对象的实际需要,找到切合点,要走出扶贫帮困、支教扫盲、公益服务等方面局限,大胆地融合一些新兴的元素。一个好的运行机制,是做好志愿服务的重要保障。要通过健全参与机制建设,不断完善志愿服务组织网络,不断加强完善志愿者的培训制度,提高志愿服务的质量。
(二)持续强化志愿服务相关保障机制。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需要加强有关政策的制定,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来保障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志愿者机制的有效运行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只有政策支持才有长效机制。就我国而言,构建志愿服务保障机制,使志愿服务立法进程速度加快,第一步应该从法律角度入手,为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建立保障。在保障志愿服务事业的同时,也要保障志愿者的合法权益。要通过一系列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吸引和激励更多的青年参与志愿服务,使志愿者做出的贡献得到社会承认,其未来的发展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王琴.筑牢中华民族精神支柱――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
[3]郑朝静.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高校志愿精神培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5(5).
[4]彭惠青.我国青少年志愿精神培育与制度倡导[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
[5]候勇.社会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6.
[6]吴潜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人民出版社,2012.
[7]张勤.志愿者培育与可持续发展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8]王伟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治国理政思想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志愿者的服务理念范文5
一、高校志愿服务现状
(一)高校志愿服务广泛开展,注册志愿者人数庞大。大学生树立了较强的志愿服务理念,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广泛地开展,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热情是值得肯定的。
(二)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形式单一、内容老化。高校在组织志愿服务活动时缺少前期策划、安排,仅仅对原有服务进行简单重复,不能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推动服务影响力。
(三)高校志愿服务具有偶然性和随机性。偶然性的志愿服务给予服务对象短期帮助,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队伍稳定性较差,大学生志愿者难以提供专业性更高、需要长期投入的志愿服务。
(四)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缺乏资金支持。大学生是社会的消费者,本身没有收入,而参加志愿服务活动需要一定的财力投入。资金问题也是高校提高志愿服务的质量的阻碍因素之一。
(五)高校志愿服务组织之间的合作有待加强。不同高校以及高校内志愿者分队之间缺乏联系和沟通,有时会造成活动时间和内容的冲突,同时也造成了志愿服务力量的浪费。
二、高校志愿服务的制度缺陷
(一)招募制度的缺失。高校志愿服务组织设置繁冗,各院系、各社团的志愿分队分开招募,造成人员的分散,不利于人员的有效配置。另一方面,招募完成后未对志愿者信息进行登记存档,不利于志愿服务队伍的延续与志愿精神的传承。
(二)培训制度的缺失。高校志愿组织对志愿者的培训较为欠缺,志愿者未接受系统的培训便开展服务。通识培训与技能培训的缺失导致志愿者缺乏基本素养,不能在给受助人群提供切实的帮助。理念培训的缺失造成志愿者对志愿精神的肤浅理解,容易在遇到困难时产生畏难情绪,削弱服务热情。
(三)组织管理制度的缺失。高校志愿组织未对所服务的片区、定点进行归类,服务范围不确定。未对常设服务项目与短期活动进行分类、规划,服务时间、频率不确定。在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前缺少系统的项目设计与周密的事前预测,导致最终服务效果实际成效不大。
(四)保障制度的缺失。保障制度包括资金保障与人身保障。如何筹集资金,如何合理运用资金?如何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保障志愿者们服务过程中的人身权益与安全?这是目前志愿者保障方面遇到的问题。
三、高校志愿服务制度优化建议
(一)完善招募制度。志愿组织招募制度可参考如下招募机制。招募初,进行项目设计,制订招募规划、标准和方式;招募信息,内容包括服务对象、服务行为、志愿者发展等,明确志愿者在志愿组织中的任务;确定录取并进行注册登记。
(二)完善培训制度。通常培训内容可分为认识培训、技能培训和理念培训三部分。认识培训即向志愿者介绍基本的组织内部概况;技能培训针对志愿者特定岗位服务的要求,通过讲解和示范提升志愿者的服务技能;理念培训则注重志愿者精神的培养,优化志愿者的服务动机,提升志愿者的服务境界。
培训队伍可建立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从团委干部和辅导员中选拔专职的指导教师,并定期参加志愿服务工作师资培训。专业教师队伍,让教师结合本专业学习,设计志愿服务项目。有关专家、学者。针对具体项目邀请专家、学者进行专业化的培训。
志愿者的服务理念范文6
首先,思想道德教育与志愿精神的合目的性。“立德树人”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标。志愿精神的核心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它不仅是促进志愿服务活动的精神动力,更反映了人类本具的道德良知。通过志愿活动加深对志愿精神的体悟,能够唤醒人们内心存有的崇德向善的能量,使人们逐步摆脱物欲的枷锁、回归社会道德成为可能。事实上,志愿精神不仅承续了中华民族的仁爱精神和行善积德、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而且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相呼应,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人们在志愿服务中追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对社会思想道德内涵认知、认同与践行的过程。因此,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与倡扬志愿精神是相融相通的。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教师应逐步引导中学生在体验“我奉献、我快乐”的过程中,感受内心的道德力量;在思想道德教育的熏陶中,逐渐体会到志愿服务实践的快乐。通过这种合目的性的理论指引和实践体验的碰撞,学生必然会激起强大而持续的内在动力,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奉献社会,实现人生价值。
其次,思想道德教育与志愿服务的相互促进性。一方面,思想道德教育能促进、提升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水平。道德作为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规范的总和,其标准是善与恶,其维持手段则依赖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惯以及社会舆论。志愿服务是一种公益,属于思想道德调节的范围。实际上,是否参与志愿服务和志愿服务水平与质量等情况,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与精神境界相关联。因此,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既能提高他们参与志愿服务的意识,甚至影响到志愿服务的质量。另一方面,志愿服务能检验、深化思想道德教育。中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不仅要靠教育,更要注重践行落实。志愿服务正是当前我国思想道德教育有效的实践载体。通过志愿服务能够有效考察个人和群体在思想道德方面的表现。广为赞誉的优秀志愿服务团队,如“郭明义爱心团队”和“本禹志愿服务队”等,业已成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标杆。事实上,志愿服务能够唤起人类心灵深处最纯净的道德良知,这种良知与情怀是支撑志愿服务事业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在帮助他人、奉献社会的志愿服务过程中,既是学习处理人际关系的过程,也践行理想信念,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在助人自助的过程中,可以不断体味道德与精神的力量,不断感受成长的乐趣,提升思想道德的境界。深化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有赖于通过志愿服务这一实践载体逐步落实与显现。只有在具体的实践中才能检验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此外,通过志愿服务可以提升志愿者的自信心与满足感,能够使其真正体会思想道德的价值魅力所在,既可以纠正错误的观念,又能树立并强化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二、志愿服务融入思想道德教育的路径
基于思想道德教育与志愿服务之间互动促进的正向关系,可以在志愿服务的整个过程中,持续性地融入思想道德教育,并用志愿服务活动检验和强化思想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形成寓道德教育于实践的活动模式,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1.在志愿服务意识培育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对志愿服务理念和精神的认知与认同是践行志愿服务的前提和基础。为此,在进行志愿服务意识宣传与培育中有意识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可以有效提升人们对志愿服务的认同感。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以及手机短信、微信等方式向学生宣传志愿服务的理念与精神。不仅如此,在宣传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应该不断渗透理想信念教育。因为志愿服务的精神中包含了人类的道德良知、信仰和使命,展现了对生命价值的尊重与追求,是对他人和社会的积极担当与奉献。在志愿服务理念的宣传、志愿文化的建立和志愿精神的弘扬过程中,有助于扩大志愿服务的认知度与影响力,有利于培育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增强对志愿活动的信心与归属感,在奉献社会中获得自我成长和全面发展。
2.在志愿服务培训中突出思想道德教育。志愿服务培训是志愿者参与服务之前的关键环节,也是志愿组织有效运作的必要步骤。志愿服务在项目建设或者团队建设中,组织内部的凝聚力尤为重要。要想使项目顺利进行,志愿者之间的交流思想、生活和学习至关重要。教师及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往往能疏导学生志愿者彼此间的隔阂,使团队内部更加团结并富有凝聚力和感召力。在对学生志愿者进行相关培训时,应该告知他们尽量要处理好彼此之间的关系,其中包括与志愿服务组织的负责人之间的关系。因为在现实的服务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志愿者之间或与组织负责人之间出现某些误会或矛盾,涉及的志愿者往往会采取退出志愿服务活动,甚至脱离志愿服务组织。因此,教育学生志愿者端正志愿服务理念、实现人生价值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就不可缺失。被培训人员应该知道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是为社会大众服务,是奉献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并不是为志愿者或者组织负责人服务的。此外,在志愿者服务中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到不被尊重、冷落甚至嘲笑等现象,因而在培训中也应该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学生志愿者受挫的心理准备,端正奉献心态,确立正确服务行为,提高志愿服务水平和质量,养成奉献爱心的自觉与习惯。事实上,志愿者用爱心、热心、耐心传递爱心,在给服务对象解除困境、带去快乐的同时,同样感受到了内心的快乐与满足。在宣传、培训和交流中,只有让学生对志愿精神在思想上认同,达到心灵上契合和感情上交融,才能真正激发志愿者持久的热情,在志愿服务活动中不断通过体验和实践,做一个崇德向善的人。
3.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强化思想道德教育。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鼓励志愿者积极思考,诸如,“参与志愿服务想得到什么”、“能得到什么”、“从事此项志愿活动的社会意义”等,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参与志愿服务的目标,而且能够激发志愿者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心无挂碍地全身心投入到志愿活动中。事实上,参与一次志愿服务或许不算难,但是若能一直坚持愿意做志愿者是不容易的,这需要勇气、毅力和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对于学生在具体的志愿服务中遇到诸多的挫折和困难,教师若能及时给予相关的心理疏导和思想指导,就不会使学生志愿者出现消极情绪。这些思想道德工作的投入往往会及时有效化解不利于志愿服务发展的负面影响。
4.在志愿服务总结中彰显思想道德价值。志愿服务是一种“传递崇高精神追求和塑造良好社会风尚的向善之举”。在丰富多样的服务实践活动中,学生志愿者通过具体的帮扶和付出,并与社会群众面对面接触和交流,能够传递正能量,增强大众的社会责任意识。另一方面,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可以陶冶情操和提升道德品质。因此,充分发挥志愿服务互助进步的平台功能,有利于培育和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文明风尚。教师可以通过定期的志愿服务总结活动(年度或阶段性总结、庆祝仪式或联谊活动等),表彰和检讨志愿服务活动中的成功案例与不足之处,并借助于新媒体对先进学生及其事迹的大力宣传,既能够使先进者充满成就感、满足感,激励其更上一层楼,也能促使落后者明确服务目标、增强自信心。这就是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有效方式之一。通过积极地正面宣传和引导,能使广大学生受到精神感染、自觉学习和践行楷模精神,从而取得了积极的示范带动效应和良好的社会效益。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志愿服务的持续性发展,也有助于彰显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价值所在。及时对志愿服务进行总结至关重要,因为这不仅关涉到志愿服务活动可持续发展问题,也是通过思想道德教育来全面分析和指导志愿服务,提升志愿者综合素质的大好机会。对于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及时改正,并促使志愿者不断思考和查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而对于取得的成就也应该及时总结与分享,进一步激发他们认识社会、奉献社会的激情与兴趣,以及在获取成功时的自信心与成就感。虽然学生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难免会体验到艰辛,但同样也会收获自己的成长和幸福,并且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助。从而使得广大中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中认识国情,理解当前我国的社会现实,逐步认同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有助于培养其对社会责任的担当精神,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