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风险防范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务风险防范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务风险防范研究

财务风险防范研究范文1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建筑业市场的需求愈加旺盛,加之较低的准入门槛使得建筑企业数量剧增,建筑业市场的竞争也愈发激烈。因此,建筑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也随之加剧,影响其健康持续发展。建筑企业是集技术、资金和劳动力为一体的企业,由于其成本预算、生产周期、成本预算、账款结算等方面都与其他行业的企业有着一定程度的差异,行业的特殊性也增加了其财务风险的复杂性,加之我国企业尤其是建筑企业在财务风险防范体系的不完善,表明了加强建筑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对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转“危”为机,稳定其正常的经营运作,甚至对整个建筑行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大借鉴意义。

二、建筑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一)外部不确定性因素

(1)宏观政策影响。第一,国家对公共部门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调控对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影响较大,进而影响到建筑行业的整体市场容量。第二,对于货币政策而言,利率的变动可能会增加建筑企业的融资成本和因垫付资金而引发的资金风险。另一方面,货币政策也会牵涉到建筑行业产业链的下游产业,如房地产开发等产业的资金筹集压力可能会传导给建筑企业。我国有很多建筑企业从事承接跨国工程项目,工程款以外币进行结算,因此建筑企业的收入也会受到国际金融市场震荡所带来的汇率波动的影响,引发货币汇兑损失风险。

(2)建筑原材料价格波动。我国建筑企业一直以来都对建筑材料的依赖程度非常高。当钢铁、水泥制造业等行业发展形势震荡,原材料价格上涨,那么建筑企业就会遭受冲击,面临巨大风险。

(3)劳动力价格变动。人工费是建筑企业工程项目成本核算中占较大比例的费用,在劳动力市场结构变化等因素影响下,劳动力价格的上涨会增加建筑企业施工成本,造成成本超出预算的风险。

(4)建筑业市场不规范。我国建筑业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绝大部分建筑企业经营活动也是集中于建筑施工单方面,本身建筑市场资源有限。同时,建筑业市场管理不规范,市场恶性竞争激烈。建筑企业在投标阶段和审阅签订合同阶段同时受业主单位和对手企业两头压制,存在低价中标、串标等恶性竞争行为和不平等合同签订现象,致使企业项目成本过高,严重压榨了企业正常的利润,造成建筑企业经营效益低下,利润率长期处于低水平,发展潜力不足。

(5)税收征管风险。一些建材市场管理极其不规范,进行材料采购时无法及时获取发票,甚至存在虚假发票的现象,抑或是由于建筑企业资金短缺,未能清付材料款,导致企业财务部门难以及时获取采购发票进行登账,无从保证记账原始凭证的真实性,由此扰乱了建筑企业财务部门的会计核算,进而对建筑企业纳税管理造成严重不利影响。

(二)建筑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

(1)我国建筑企业没有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实行粗放式生产经营模式,盲目追求高经济效益,企业内部财务管理观念落后等错误的观念导致我国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大多不健全,难以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防范与规避。许多建筑企业之间关系不清晰,往来账款混乱。建筑企业集团总部与下属子公司之间的财务关系与企业内部的财务关系都十分混乱,企业人员不遵循制度办事,不同部门之间、管理层与下级之间也是权责不清,中高管理层在财务管理方面的权利过大,项目负责人独立权过大,这都导致了建筑企业财务管理权责的严重失衡,存在重大财务隐患。

(2)建筑企业内部管理控制与监管不到位。根据我国《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管理规范》的要求,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要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 。项目部的分散化设置使得财务管理权力被过度下放至项目部经理。项目部资金使用审批流程十分不规范,并且资金损失追究制度缺失,无从保证资金的流动性和安全性,导致资金使用率低下。建筑企业监管与内控制度不力,重钱不重物,引发严重的资产流失。

(3)会计信息失真。建筑企业具有极大的分散化特点,工程项目部分布在各国各省,集团总部难以对下设分公司和项目部门进行统一的管理。因此,地域性的差异给建筑企业的会计正常核算造成了滞后性和差异化的弊端。如许多建筑企业的集团总部和下属分公司的会计科目设置不一致,致使往来科目核算繁琐或造成差错。会计核算不及时、不准确,资金使用审批程序不规范,预算控制不力等,都会带来财务风险。

(三)建筑企业资金使用与管控不严

(1)资金使用监督不力。在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中,权力的分散化必然导致集团总部无法对下设分公司和项目部的资金流转和安全性进行动态追踪,而现金等资金管理无从监督则会导致资金短缺或资金闲置的弊端,既影响施工项目的进展,也不利于企业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这样,建筑集团公司无法从整体上对资金的运行进行有效控制,资金的分散化极大影响了集团总部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

(2)建筑企业以垫付资金运行项目。建筑工程项目时间跨度大,行业特点决定建筑企业在工程施工期间需垫付大量物资与资金来维持工程项目的正常运行,待竣工手续完成后才能进行工程结算。大量资金占用易导致建筑企业资金短缺、存货大量积压,周转率低,降低企业资金变现能力和资金回笼能力,丧失了对外投资增加收入的可能性,削弱了企业偿债能力和获利能力。

(3)业主拖欠款项现象普遍严重。业主拖欠工程款项是将自身的投资风险转移到了建筑企业身上。由于应收账款回收时间和金额上存在很大不确定性,所以业主单位拖欠过多项目结算款项,容易造成应收账款周转缓慢、回收困难和资金呆滞。应收账款长期挂账没有清欠,会使建筑企业面临坏账损失的风险,影响其必要的资金周转。

(4)成本费用分析控制不佳。建筑企业财务对工程的成本费用预算控制环节薄弱,在承接工程项目时,未对其进行全面的成本费用变动分析。并且,在项目施工过程中缺乏对成本费用的严格控制和考核反馈,没有对下设项目部的间接费用发生进行核算和控制。对成本控制缺少核定的计划指标据以对实际成本进行对照,大多表现出事后控制的现象,使得企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过低,行业利润率整体偏低,利润空间小,难以进一步提升经济效益,甚至会带来成本亏损的风险。

(5)建筑企业对外投资产生财务风险。一些建筑企业为了增加除主营业务以外的额外收入,选择对外进行项目投资。但是企业对于投资项目的投资成本费用及预期收益估算不准确,或者投资对象发生变故,使得投资收益背离了预先测算的财务目标,就会产生投资风险。

综上所述,我国建筑企业财务风险是由外部和内部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就此将对建筑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提出对策建议。

三、我国建筑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对策

如何防范企业财务风险,化解财务风险,以实现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对我国建筑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应该牢牢把握建筑业自身的行业特点、行业发展现状和财务风险的特征,分析建筑企业主要财务风险的内容及其成因,从风险识别、分析、应对等方面出发提出科学化的防范对策。本文将从建筑企业外部影响因素、财务活动、内部管理控制与决策以及会计人员因素等层面进行阐述。

(一)识别与确认外部风险影响因素

(1)我国建筑企业应密切关注我国经济政策与市场供需的变化,深入分析外部环境的变化,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应对能力,以适应不断发展的财务环境。

(2)建筑企业应建立项目财务风险评估机制,提高法律意识。在企业项目初始阶段,应成立相关部门专门研究分析项目投资可能存在的风险,确定企业是否参与投标竞标。对于业主单位资金不足,需要企业自己垫付大量资金的项目、业主单位信誉不佳、拖欠工款的项目、预测亏损的项目以及合同附带不合理条件和重大漏洞的项目都不应承接,从源头遏制财务风险发生。

(3)汇率变动风险防范。经营跨国项目的建筑企业与业主单位签订合同时可以协定使用固定汇率或者一个合理的汇率浮动范围进行工程款的结算,当汇率变动超过该范围时,企业可向对方索赔。当然,企业应尽可能地平衡以外币结算的债权和债务,使双方风险可以互抵。

(4)加强建筑企业财务活动外部监督即社会审计监督和政府监督。社会审计监督即注册会计师对建筑企业进行客观公正的审查评价,保证企业会计报告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政府监督即财政、税务、证券等部门对企业进行检查监督,确保其履行法定职责并给予建议和教育,减少今后财务风险发生的损失。

(二)事前风险规避控制

(1)投标风险防范。建立投标风险评估机制,审慎承接项目。建筑企业应对项目文件认真解读,严格衡量项目成本与效益。对于不符合企业经营效益原则和附加不平等条件的项目不予承接。

(2)合同风险防范。要求项目人员提高法律意识,认真研读分析合同文本,规避合同中潜在的不利于自身正当权益的风险。对合同洽商、审阅、核准等环节的人员与权力进行分立,以达到制约的效果,从而尽可能地降低合同风险的发生。

(3)收入确认风险防范。准确计算合同成本,对尚未完成的合同发生的实际成本应及时、准确地分析判断。

(三)加强筹资、投资、资金管理、收益分配风险防范

(1)筹资风险防范。建筑企业在借入资金前应充分考虑筹资方案的可行性、经济性和安全性,筹资成本费用需与企业可承担的负债能力和清偿能力相匹配。要考虑投资项目的收益率,评估其与贷款利率的大小关系,保证按期清偿债务,充分发挥财务杠杆的效益。

(2)投资风险防范。建筑企业在利用闲置资金对外投资时,应当全面分析投资成本费用、投资收益报酬率、投资项目的可行性与风险性、投资对象的信誉等方面并执行监督,以确保预算投资收益与实际结果不背离,减少投资风险。

(3)资金管理风险防范。可分为资金短缺风险的防范、资金回收风险的防范和资金使用风险的防范。

①资金短缺风险防范。我国建筑企业对资金需求量大,需要资金流通速度快,因此建筑企业可以建立资金统一调度体系,设置内部资金结算中心,大型建筑企业可以设立内部银行,集中开户,统一管理,规范资金结算散乱的现象,减少企业资金短缺,提高资金安全性和使用效率。

②资金回收风险防范。建筑企业应保持与往来账款对象的良好关系,财务部门应当对应收账款进行账龄分析,在策略上,根据不同单位信用状况制定不同的信用政策,成立应收账款清欠小组,定期清理欠账,以减少坏账损失发生的概率,在会计准则合理范围内计提坏账准备金,弥补部分坏账造成的损失。

③资金使用风险防范。建立企业资金使用效益监督制度。建筑企业总部财务对于下设项目部门的资金使用难以监控,因此企业应强化资金预算控制,规范资金划拨、审批流程制度,统一将资金收支并入网上银行,控制各下属单位使用资金采购付款产生的财务风险。建筑企业应定期对资产结构进行考量,盘活存量资产,对于闲置资产应尽快处理,提高闲置资产的利用率,变卖资金用以清偿债务。

(4)收益分配风险防范。建筑企业制定符合企业发展的利润分配方式是减少收益分配风险的有效途径。要结合企业未来发展需求与债权人和投资者的利益等方面因素综合衡量。尽量减少现金的分配,以分配收益转增实收资本为主,提高企业的经营发展能力。

(四)完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财务风险防范研究范文2

并购作为市场环境下的企业经济行为,是企业进入新的行业、规模快速扩张的重要途径。并购同时又是复杂程度高、风险大的企业战略行为,面临着从战略、财务、市场、运营到法律等诸多方面的风险。

(一)并购 即企业之间的兼并与收购行为,是企业法人在平等自愿、等价有偿基础上,以一定的经济方式取得其他法人产权的行为。并购主要包括公司合并、资产收购、股权收购三种形式。从企业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角度看,以相同业务领域企业为并购目标的横向并购,可以扩大同类产品的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消除竞争,提高市场占有率;以上下游企业为并购目标的纵向并购,可以加速生产流程,节约运输、仓储、交易等费用;以无相关性、多元化企业为并购目标的混合并购,则可以分散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

与经济周期相一致,世界百余年并购史共经历了六次并购浪潮,第一次是1898~1902年,以横向并购为主要特征,并购的结果形成了多领域的垄断,代表性企业如美国钢铁公司、杜邦公司、通用电气公司等;第二次是1920~1933年,以规避反垄断法的纵向并购为主要特征,在制造业、冶金、烟草和食品等多行业形成了寡头垄断,如通用公司在此期间通过连续收购,快速成长为美国最大的纵向一体化汽车企业;第三次是1948~1964年,以混合并购为主要特征。但在经济繁荣时期乐观预期下催生的不相关多元化并购,多以失败告终;第四次是1979~1985年,以金融投机型并购为主要特征,在高风险债券和杠杆收购等金融工具的支持下,以小博大的巨额并购屡见不鲜,同时目标企业反并购得到迅速发展;第五次是1994~2001,主要发生在金融、信息、通讯等服务业领域,以战略型并购为主,更关注并购后整合带来的协同效应和规模经济效益;第六次是2002年至今,从交易总量到交易金额上,比前五次都有大规模的提升。

(二)海外并购 是企业并购行为在海外的延伸,是企业迅速扩张、进入国际市场的有效通道。世界上第一项海外并购出现在第三次并购浪潮时期,到第五次并购浪潮时期得到了更大规模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和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加快实施,我国企业对外扩张意愿不断增强,海外并购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并形成了向能源与资源领域倾斜的趋势。2012年1~7月,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17个国家和地区的2407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422.2亿美元,同比增长52.8%。2012年上半年,中资企业海外并购94宗,并购金额达到230亿美元,较2011年上半年79亿美元增长191%。其中我国企业以资源、能源等战略性资产为目标的海外并购交易居于首要位置,占总数量的44%,交易金额占该时期海外并购交易金额总数的69%。2012年上半年我国企业海外并购前10大案例交易金额为146.77亿美元,其中6个都集中在能源和电力行业,交易金额为73.22亿美元。

(三)我国企业的国际化水平 近年来,在“十二五”规划 “逐步发展我国大型跨国公司和跨国金融机构,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的战略指引下,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企业的国际化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具有代表性的央企中石化、中石油与国外同类公司跨国指标对比显示,我国企业国际化仍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二、企业海外并购财务风险分析

财务风险一般指因财务结构不合理而影响企业预期收益的风险,主要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经营风险、存货管理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五大类。在企业海外并购中,贯穿于并购交易全过程的财务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战略决策阶段目标企业定价过高风险;二是并购实施阶段资金筹集和支付风险;三是并购整合阶段运营现金流风险;四是企业海外并购特有的国家风险。

(一)目标企业定价风险 对目标企业价值进行科学、合理的综合性评估,是企业并购活动的核心技术,也是企业并购成败的关键。但海外并购实务操作中存在诸多因素,影响并购企业对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准确性:一是企业信息不对称。由于海外并购面临着地域、语言、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对目标企业相关信息的收集和调查难免会有疏漏,使得对净资产价值或持续经营价值估值出现偏差。如中铁建沙特项目,即因为项目前期对工程量估算不准确,导致亏损41.53亿元;再如上汽对韩国双龙的并购案,上汽一方面高估了双龙的赢利能力,另一方面对双龙的企业文化调研不充分。并购后整合阶段才发现,双龙虽然在技术和研发上有优势,但缺乏市场,同时,双方的企业文化亦难以融合,在展开真正的合作与经营拓展上困难重重,最终以双龙破产、上汽承担巨额债务收场;二是企业并购冲动。有些并购企业高估了已处于衰退期的目标企业的协同价值和战略价值,在可行性研究中依旧以繁荣期的思维定势对于并购会给企业带来的技术、品牌、市场、财务效益做出乐观估计,从而导致并购实施后财务预期难以实现。从《哈佛商业评论》对历史上1980~1982年、1990~1991年和2000~2002年三次衰退期4700家上市公司的比较研究来看,衰退前的公司在衰退后只有10%能重现辉煌,90%都风光不再了,这也就意味着90%对衰退企业的看似低价并购都是失败的。TCL对德国施耐德家电生产厂、对法国阿尔卡特手机的并购失败均属于此例;三是中介机构不能提供有效服务。在企业并购过程中,中介机构对目标企业真实价值判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并购供求信息的传导者、战略计划的制定者和目标企业价值的发现者,但目前作为中介机构的投资银行,已从早期的提供信息咨询和资金服务,转为产权投资商,利用并购和反并购博弈影响企业股票价格和并购交易价格,从企业并购交易中获取除咨询佣金之外的投机收益。如中钢并购MIDWEST,即是投行摩根士丹利与摩根大通的较量,以投资银行的利益和立场,难以保证交易价格真实反映目标企业价值。

(二)融资风险与支付风险 并购活动需要巨额的资金支持,通常情况下企业很难完全利用自有资金实现并购,因此,并购过程中的融资行为不可避免。与融资行为有关的风险主要包括利率风险、再融资风险、财务杠杆效应风险、汇率风险、购买力风险等,其中汇率风险是海外并购的特有风险。中信泰富2008年10月20日,为对冲澳元升值风险、锁定公司在澳洲收购的RETON角磁铁矿项目的开支成本而购买的杠杆式外汇合约,在澳元对美元贬值过程中,在短短的7月1日到10月17日三个多月期间即亏损8亿港元,导致2008年12月21日中信泰富股价日跌幅超过50%,信用评级被下调。在当前国内通货膨胀、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均基本处于拐点的背景下,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面临着极大的利率波动和汇率波动风险。

在支付方式上,美国和欧洲企业并购的主要方式包括现金支付、股票支付、综合证券支付等。其中股票支付、综合证券支付是目前通行的支付方式。相较现金支付方式,股票支付有利于减轻企业经营期现金流压力并提高目标公司股东和员工持续经营的能动性,但并购交易多会引起股票市值大幅波动,推高收购交易额,改变企业股权结构。如前面提到的美国在线对时代华纳的并购,从实物经济来看,并购前时代华纳的营业收入是美国在线的4.5倍,总资产是美国在线的7.45倍,盈利能力比美国在线高56%。但是,在资本市场上,美国在线的市值高达1634亿美元,而时代华纳只有833亿美元,美国在线的市值是时代华纳的两倍。因并购是以交换股票形式,结果被合并的是时代华纳。我国企业国内并购主要是注入资产或以现金支付,资金来源多为自有资金或银团贷款。在海外并购交易中,我国企业在丰富支付手段上也有所尝试,如联想并购IBM PC、阿里巴巴并购雅虎均采用了股票支付方式,但大多数企业仍然倾向于现金和资产支付。如因美国担心代表中国国家意志、威胁美国能源安全而否决的中海油对优尼科并购交易,即是以现金方式支付。较为单薄的支付和融资手段,让我国企业面对并购后更大的经营现金流的压力。

(三)经营期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企业资产不能正常和确定性地转为现金或企业债务和付现责任不能正常履行的可能性。企业资产不能确定性地转移为现金而发生问题则称为变现力风险;企业支付能力和偿债能力发生问题,称为现金不足及现金不能清偿风险。自世界范围内第四次并购浪潮起,随着垃圾债券、银团贷款、过桥贷款等多种金融工具的应用,企业并购杠杆不断加大,小鱼吃大鱼的现象时有发生。如华尔街著名收购公司KKR,在垃圾债券等金融工具支持下,仅动用1500万美元就完成了对食品烟草生产商雷诺兹纳贝斯克公司的收购,交易价格达到250亿美元。但高成交额并购没来带来理想的结果,并购后的雷诺兹因负债累累一蹶不振,2003年上半年,雷诺兹销售额同比下降18%,利润同比下降59%。因此,随着融资方式的多样化和资本成本的提高,企业并购后能否形成及时、足够的现金流入,以偿还借入资金本金及利息,并满足企业整合及持续经营对资金的需求,对于保证并购的成功至关重要。

(四)国家风险 国家风险属于系统性风险,随意性大且不可预测,是企业最难以把握的。同其他风险一样,国家风险的综合效应,最终也体现在以价值量衡量的财务风险上。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欧盟国家正受债务危机困扰,美国经济复苏乏力、高失业率等挑战仍未解除,国际贸易保护有所抬头,受其影响,新兴经济体也面临着经济减速、通胀压力和结构调整等方面的挑战。同时,全球经济问题政治化倾向有所加强,西亚、北非国家政局动荡,地缘政治冲突不断。在这样的形势下,国家风险上升并演化为海外并购企业的主要风险,成为财务风险暴发的重要诱因。前述的中海油收购优尼科,后来的五矿集团收购诺兰达、中石油利比亚项目合同的中止,以及阿根廷政府拖欠中石化项目1.84亿美元补偿金等,都是遭遇国家风险的案例。

三、企业海外并购风险防范建议

“十二五”期间,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仍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也会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在世界各国努力实现经济复苏,国际产业重组和资源优化配置加快的背景下,企业国际化经营步伐将继续加快。为确保我国企业国际化战略实施成功,海外并购活动取得低成本进入、高起点发展的预期目标,建议并购企业采取以下措施控制财务风险影响因素,最大限度规避和减少财务风险。

(一)科学评估目标企业价值  一是要谨慎选择并购目标。无论是投资型并购,还是战略型并购,都要对目标企业的基本情况、出售企业目的及相关约束、企业财务会计资料、财务会计制度与内控制度、企业纳税情况、人力资源情况、生产经营状况、相关产业情况以及未来发展等做出全面的调查和研判。只有符合并购企业未来经营和发展方向、有利于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只有市场价值低于评估价值的企业,才可以作为并购目标企业。不能仅为短期、局部的利益做出长期、综合性的低效决策。二是要综合评估企业价值。可将目标企业价值划分为净资产价值、持续经营价值、协同作用价值和战略价值四个层次,根据并购目的不同,对各层次价值赋予不同的权重,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评估目标企业价值。在竞购过程中,无论出现何种状况,都要坚持企业主导,坚持理性判断,以避免遭遇“胜者的诅咒”。

(二)合理确定并购资金筹措方式与支付方式 一是对于规模大、收益慢、风险高的目标企业,建议更多地考虑采用多元化资金筹措方式,在合理安排资本结构,坚持资本成本最小化,自有资本、权益资本、债务资本比例恰当,企业未来现金流入与偿债现金流出相匹配的前提下,采取多渠道融资方式,除银行贷款外,要积极运用票据、债券、信托、融资租赁、售后回租等方式,亦可结合引入战略投资者、PE产业基金等,降低并购中的融资风险。二是并购资金支付方式应与企业现金流特点、股票市值特点、股东权益结构相适应,在拥有充足自有资金和稳定现金流量或企业股票市值低估的情况下,优先选择现金支付;在企业资产流动性差或企业股票市值高估的情况下,则可以优先选择股权支付,但同时应充分考虑股权支付对股东权益结构的影响。为最大限度地规避支付风险,亦可选择现金、股票、资产、债务混合的综合证券支付方式。

(三)加强国家风险与汇率风险防范 在当前全球经济不景气,投资保护主义升温,部分国家对外资项目的要求和审核日趋严格,国际经济与政治争端不断加剧的背景下,国家风险正成为我国企业海外并购面临的最大风险。并购企业要对目标企业所在国政府的态度、民众的反应保持高度敏感,要研究好目标企业相关国家的并购政策、法律法规,要充分考虑目标企业管理层和股东员工各自不同的利益诉求,防范因国家风险而带来的并购失败和财务风险。随着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继续推进,有条件的企业应当采用人民币作为合同货币,并在合同中加列保值条款,使企业在进行海外并购时,有更多的话语权、主动权和谈判筹码,同时,要高度关注人民币与目标企业国家货币汇率及利率变化趋势,合理选用金融工具规避因汇率、利率波动带来的财务风险。

另外,政府加强引导、支持和监管,持续优化海外投资政策和法律环境,对我国企业防范并购财务风险,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建议加强宏观指导和监管,明晰并细化海外投资的国家战略导向,完善包括审批、外汇、金融、财税等一系列指导性、操作性强的政策,完善对外投资合作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将企业海外并购行为纳入法律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其次,建议培育和发展本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信用评估机构,培育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及投资银行、证券公司等中介机构,帮助我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中进行信用评估、资产评估、筹集资金等;再次,建议尽快建立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对符合国家海外投资战略和规划的企业提供禁兑、征收、战争等政治风险规避保证,为企业实施海外并购保驾护航。

财务风险防范研究范文3

关键词:货运铁路 基建期间 财务风险 防范 研究

市场经济新时期,中国经济呈现出多元化发展势头,形形的经济组织纷纷屹立于新的市场环境中,随着而来的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交通企事业单位应形势之趋也逐渐发展起来,其中铁路施工企业作为国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交通运输条件的完善具有关键作用。不同于普通的生产经营,铁路施工建设具有施工周期长、所需资金量大、资金周转时间长等特征,再加上来自于外界复杂的市场环境,使得铁路施工企业必然会面临着巨大的财务风险,要想有效控制这些风险,提高经营效益,首先就要明确这些风险的来源,然后采用科学有效措施有针对性地解除这些风险。

一、 铁路工程建设中的财务风险

(一)铁路财务风险特点

所谓风险就是在一些变换性因素作用下所导致的不稳定状态,财务风险主要是指因为投资回报率不稳定或者资金管理不科学等因素造成的不稳定企业偿债能力。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再加上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势头,市场主体面临着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的财务风险,这些来源复杂的财务风险无疑是对企业经营的一大挑战。铁路施工建设具有施工时间长、资金投入规模大、融资需求大、资金利用分散而且管理繁杂,施工变化因素多等特点,造成了铁路施工建设面临着巨大财务风险,即使在资金应用科学合理、融资渠道宽阔的条件下,由于国际经济形势变幻不定,铁建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也应该审时度势、小心谨慎地做好财务风险防范工作,看清形势、统筹规划,积极判断、做好预防与监控工作,加强财务风险运营意识,确保资金科学、充分使用,减轻投资所形成的债务压力。

(二)铁路工程建设财务风险的来源

铁路工程建设施工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财务风险类型必然也是纷繁复杂的,可以说各种无法预知的风险都潜伏其中,要想能够更好地防范这些风险,就要善于从全局把握,从整体大局去统筹规划,细致入微地分析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确保对财务风险的积极防范,保证铁路建设资金得到更加充分地利用,获得可观的投入回报率。

1、 客观经济形势复杂变幻,缺乏及时、灵活的应对策略造成的财务风险

国内外背景经济形势的复杂变幻对铁路基建施工十分不利,多种变化因素使铁路工程施工处于风雨飘摇状态中,相关的财务部门如果能够事先预知或者顺应这些形式变化,以不变应万变,变不利条件为有利因素,在变化中挖掘规避风险的有效措施,才能减轻财务风险为企业带来的利益损失。

例如:08―09年国际国内金融危机的到来,使得我国一切经济事业都出现了不景气发展的局面,为铁路施工建设资金投入带来了财政压力。另外,遇到地震、洪涝灾害或每逢传染疾病爆发,国家各个地域的情况下,铁路交通运输行业都不得不面对收入减少或设施重建带来的巨大资金压力。

2、 铁路施工企业缺乏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造成了财务风险防范能力差

由于铁路基建施工是一项技术要求高、专业性极强的工程项目,任何一个项目的施工都需要精通这一领域的造价人员去把握和控制,其中需要大量的技术性工作,如果企业自身没有将这一点纳入财务管理范围,财务制度不完善,将技术人员同财务人员的工作分离开来,就会出现个别部门的现象,一些技术工作者无视财务制度约束,,以牺牲集体来获取个人利益的现象就会很容易发生,这样财务管理的作用无从发挥,更重要的是这种的现象经常出现在基建工程前期,然而对应的财务预算与规划工作以及各项财务制度的制定也正是集中在这一时期开展起来,一些人如果绕过财务部门的监督,自主决定工程建设的资金量,财务部门对投资风险的预算不准确,就无法制定出真实反映客观风险的财务决策计划,无疑会为日后的财务风险埋下了祸根。

3、 铁路工程施工管理落后,带来的财务风险

铁路工程施工项目纷繁复杂,涉及到的部门齐全,这就需要各个部门的良好协作与沟通,需要一套科学、完善、健全的施工管理系统以及强约束力的管理制度,然而很多铁路施工企业尚未形成一套合格的管理制度,导致了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各自为政,部门之间工作无法有效衔接,其中一些关键的财务信息势必会被遗漏,财务制度与政策不能够客观地反映工程建设整体状况,也就无法对工程建设资金实行动态监督与管理,影响资金的充分合理使用,甚至出现资金不明流失现象,这些都容易造成财务风险隐患。

4、 过度激进的财政政策,加重了企业施工风险负担

铁建工程企业多数是通过投标、竞标的方式来获得铁路施工建设权,在这一过程中都要求支付一定数额的资金以及担保费,这笔庞大的费用就在客观上加 重了工程施工压力,一旦企业中标,就会对工程建设的收益抱有极大的期望值,同时需求更多的资金支持,就有可能采取激进的财务管理制度,大规模借贷争取投入资金,那么其中的财务风险就有滋生的可能。而且铁路施工建设属于资金高需求项目,企业如果能够使用争取的筹资方法以及科学的融资渠道,投资收益会有保障,相反,如果借贷资金过多,债务过重则有可能在客观经济形势变化下加剧财务风险,价值债务负担。

二、铁路工程建设中的财务风险控制

面对铁路工程建设施工财务风险繁多的形势,要想解除风险的威胁,就要加强对风险的防范,实行预测评估机制,对有可能产生风险的因素进行排查、监督,分散风险,将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进而收获更多的经济利润。

(一)形成风险防范意识,及时、灵活地对变化的客观经济形势做出反应

作为一名铁路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者,必须具备眼观八方、耳听六路的观察力与感知力,能够根据国内外客观经济形势来审时度势、全局统筹规划,形成全面的风险防范意识,以及积极的财务风险监控环境氛围,通过制定科学的财务方针政策,确保能够对复杂变化的客观形势做出及时、有效的反映与应对,特别是在施工前期要善于从整体把握,全面综合评价客观经济形势,以此来对资金科学规划与使用,通过预测、分析、统计等方法来对资金分配、使用程度以及其中存在的风险等进行科学管理。

(二)实行完备的决策机制,加强制度规范建设,降低工程施工财务风险

同其他工程类似,铁路工程建设属于周期长、规模大的系统工程,整个的工程建设,无论是前期的考察论证、施工展开还是后期的竣工验收都需要一套完整、科学、有效的管理程序做保证。因此,施工开启前要首先建立一套完备的程序制度系统,确保不同制度的科学衔接,使整个企业的制度制定与管理都向着防范财务风险的目标迈进。

例如:在施工前期的考察论证要以相关章程性文件为依据,从大局出发、整体着眼,来深入分析与研究施工项目,对施工成本与利润以及潜在的财务风险做出科学的预测,并探究有效措施加以规避。

(三)完善财务风险管理的协调机制,确保各个部门工作协调一致

财务风险管理最关键就是要创造一个互相配合又互相监督制约的协调机制。可以建立多种财务控制制度来防止资金流失,防范财务风险,例如:财务预算控制制度、审批运营控制制度,加强对员工的绩效评价考核管理,分阶段制定财务预算计划,并实行严格的财务运行监控制度,以此来达到对财务风险的整体统筹掌握,规避风险,保证企业的经济收益。

同时要做好财务风险防范的协调工作,关键要集中把握资金成本、投资回报率以及资金使用率等方面的管控工作,同时要注意协调投资人之间的收益分配,维护各方利益,对这些重要方面做出科学的协调与把握后,就能够有效规避财务风险,加强对风险的反映与控制,提高资金利用率,确保企业的经济收益。

(四)强化财务系统的监管职能,积极控制施工中的各个项目环节

第一,加强项款收支情况的监管。提高各部门的资金利用率,达到有限资金无限利用的效果,要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实行项目专人责任制制度,也就是说每个项目的应收款项都由本项目的负责人负责回收,加快投入资金的回收,免除死账现象,全面确保投入资金被最大程度地回收与升值。

第二,细化项目建设成本的核算与管控。要制定更为详细、具体的项目建设成本管控计划,从前期招标费用、到施工建设再到竣工验收各个阶段,以及每个阶段的各个环节都要做出明细的资金使用计划,将具体工作落实到具体负责人身上,再通过建立科学的奖惩机制与绩效考核制度来确保资金的充分利用。

(五)完善资金的筹集与分配

资金筹集要本着适量、经济的思路,参照资金需求的紧急程度与时间来对资金筹集的数目进行决策,确保资金被最充分利用,减少负债率。要优化资金分配与安置,最先考虑收益程度高、风险小的工程项目,以此来创造更多的效益来促进资金的流动。可以根据现金流量变化状况来反映施工项目资金利用情况,再参照利润表等来探究项目建设的财务风险。

铁路施工建设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会越来越多,形势会更加复杂,面对这种形势必须加强铁路施工建设的风险防范意识,全面提高财务风险防范规避能力,确保资金被充分利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玲,郝春晖,邓雪娴.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与对策[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2(6)

[2]王希君,张雅娟.铁路基本建设财务工作中的重点问题探析[J]. 财经界,2009(12)

[3]张晓霞,王欣然,孙文杰.铁路建设财务管理工作探讨[N].科技创新导报,2012(12)

[4]李冰.王秀秀,邓丽丽.完善轶落运输蓬亚财务营理体制的思考[J].内蒙古统计,2006(6)

[5]徐志勇.铁路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0,2,68

[6]周瑞.浅析铁路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J].财经界.2009年l期.34―36

财务风险防范研究范文4

企业财务风险的产生有企业自身的原因,也有复杂多变金融市场的原因,企业要全面分析引起财务风险的原因,并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从根本上规避风险,确保企业利益不受损害。此外,进行财务风险控制时需要明确其基本流程,先要进行财务风险识别,然后根据企业的经营环境、财务状况等进行风险分析,最后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防止企业出现财务危机及经营困难的情况。

1财务风险的特征

一,影响较广。企业财务的运转情况与企业各项经济活动、各部门间的关系密切,由此可见,财务风险波及企业的各个方面。比如企业物资采购、生产经营、产品销售等,财务风险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安全隐患。

二,长久性。企业财务风险是真实存在的,它不受人们主观意志的影响,而且它是不可能被完全消除的,它贯穿于整个企业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因此财务风险具有长久性的特点,它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发展与壮大。

三,不确定性。由于企业的各项活动的经济效益存在不确定性,所以财务风险也存在不确定性。通常情况下,财务风险与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成正相关。

四,具有推动企业加强管理的特点。企业财务风险是真实存在的并且其发生具有不确定性,所以企业为了有效控制财务风险,就要有意识地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加强人员培训管理等。

2企业财务风险类型

第一,投资风险。投资风险是经营过程中投入资金后,对未来经济效益产生的不确定性,而带来的利益偏差引起的风险,比如利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再投资风险、违约风险等;第二,筹资风险。筹资风险是由于不能偿还借入资金,给股东收益、债权人利益带来风险,即由负债引起的偿债风险,根据筹入资金的金额、期限及借入资金的投放方式不同,带给企业的偿债压力也不同;第三,经营风险。经营风险是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环节中的不确定因素致使资金使用延迟,影响总体价值变动比如存货变现风险、应收款项产生的风险、采购风险及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

3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3.1外部因素

企业财务风险形成的外部因素主要有通货膨胀、通货紧缩、汇率变动影响、国家政策变动影响等。当发生通货膨胀或紧缩时,影响资金供给与需求不平衡,使货币供给过剩,造成居民购买力下降,物价持续上涨,引起通货膨胀,相反出现通货紧缩,两种现象都会影响财务状况不能真实表现,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汇率变动影响进出口经济贸易,这种变动引起国际购买力上升,出口贸易减少、收入减少,最终影响财务活动;国家政策变动主要从税收政策和货币政策两个方面对财务产生影响,不同行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不同,其变动会影响筹资活动;货币政策影响融资,紧缩政策会提高债务资金占用成本,限制资产的投资,致使产生财务风险。

3.2内部因素

其一,企业融资致使企业内部资本结构不合理。一般情况下,企业的融资决策失误会引发企业的财务风险,比如资金来源结构不合理、融资规模不当、筹资方式和还款时间不合理等。

其二,资金来源结构不合理,即企业资产总额中资产和负债比例不当。负债带来收益的同时也会给财务带来风险,用财务杠杆衡量财务风险,财务杠杆系数越大,财务风险也越大。在企业经营状态不佳的情况下,或原来预期财务目标不能实现,很可能给企业带来偿还债务的困难,甚至破产。

其三,投资组合方式选择不科学。虽然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当企业在选择投资方式上出现了错误时,会带来不同的投资风险,其所获得的效益也不同。

其四,缺乏科学的财务管理政策及资金的积累。某些企业的领导喜欢专断专决,不听取财务人员的意见,紧靠经验或直觉对风险进行管控,在这种现状下难免会出现诸多的纰漏,缺乏科学的管理致使财务风险的发生。有些管理者或投资者总认为利润的回收是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的表现,致使有些企业资金的积累不足,引发财务风险。

4防范和控制企业财务风险的有效途径

4.1转变思想观念、提高人员素质

首先,建立教育培训制度。对财务人员进行不定期教育培训,培养员工良好的职业素养,提高财务人员专业技能,以更好的胜任工作岗位,降低因操作失误等引发的财务风险;其次,引进综合素质人才、综合型人才,企业要重视人才建设工作,将财务人才建设纳入企业战略发展的构建之中;最后,以创新发展为驱动,转变传统思想观念,提高主观能动性,以更好的适应多元化的市场经济环境。

4.2确立财务风险控制目标

要降低财务风险带来的不良影响,企业需要确立财务风险控制目标,防止违规行为的发生,防范财务工作过程中的操作风险,通过具体的财务评价指标对财务工作目标进行量化,明确总体经营目标,综合考虑社会贡献最大化的同时,使内部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机结合。

4.3优化企业资本组织结构

企业拥有一个合理的组织结构是企业避免财务风险的重要前提,一般组织混乱的企业出现财务风险的可能性要大大高于有着良好组织结构的企业。因此,企业应该最大限度地考虑相关成本收益,寻求各利益的平衡协调。选择合适的筹资方案,合理分配资金构成,寻求最优资本结构,实现风险和收益的最佳组合。

4.4完善风险预警体系

基于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长久性及分散性等特点,企业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管理措施,实施精细化管理手段,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实时监控与管理,从企业整体的财务风险和各部门的财务风险两个方面着手,不断完善风险预警体系。具体分析企业内部经营状况与外部市场经济环境,及时发现企业的潜在风险,同时提出风险防范措施,实现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全覆?w。

4.5健全企业内控制度

内部控制是企业内部管理的主要手段,在企业整个经营过程中发挥着监督与控制的作用,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所以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定期审计与检查资金往来项目,防止出现舞弊、挪用资金等现象,对引起财务风险的因素进行分析、控制、监督,将财务风险降低到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使企业的资金安全性与完整性得到保障,实现财务风险的合理化运作。

4.6有效控制企业筹资风险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包括投资、筹资、营运、分配。其中筹资是其他经济活动的基础,不同的筹资管理对策所带来的收益是不同的,致使财务收益具有不确定性,筹资风险由此产生。基于负债的存在,使得企业拥有财务杠杆,但财务杠杆给企业带来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所以企业要严格控制负债的规模。

财务风险防范研究范文5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财务风险;成本费用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9-0129-02

一、企业内部控制与企业财务风险的联系

企业内部控制是以专业管理制度为基础,以防范风险、有效监管为目的,通过全方位建立过程控制体系、描述关键控制点和以流程形式直观表达生产经营业务过程而形成的管理规范。企业财务风险是指在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控制的因素影响,财务状况具有不确定性,从而使企业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可从会计基本要素入手,控制和完善会计要素的内容和结构,从而保障企业资金安全和降低财务风险。从企业会计要素的结构上来说,企业资金运动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具有紧密相关性: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六种基本会计要素的变化都可能会引起企业实际状况与预期情况的偏差,即可以用来说明企业是否存在财务风险以及其风险大小。具体来讲,一方面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所有者权益以及形成企业负债的投资者的投入,这两个方面构成企业的资本结构,存在紧密的联动关系,任何一方的变化都会对企业资本结构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企业利润的形成不仅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通过良好的管理与产品等获取的相关收入与消耗的成本费用的差额,企业收入与费用的不定期变化也能给企业的利润带来改变。由此可以发现,企业基本要素之间存在紧密的联动传导关系。会计基本要素结构的不确定性以及基本内容的变化都可能引起企业的财务风险,具体来说即是可能导致企业预期目标与实际经营管理情况发生背离。

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与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对策

1.增强内部控制意识。企业负责人在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中居主导地位,对建立一个卓有成效的内部控制环境起着绝对关键的作用。按照《会计法》和《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的规定,企业负责人作为单位财务与会计工作的第一责任主体,对本单位内控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负主要责任。一是要通过各级财政部门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组织相关企业单位负责人进行培训学习,企业负责人在日常工作中适时加以宣传等形式,并和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使企业形成一个认识到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氛围。二是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内控制度,加强对薄弱环节和重要岗位的控制,细化责任,做到制度管人,形成一个相对完整、有章可循的内部控制体系。三是要提高企业整体建立健全内控的责任意识,实施会计内控不仅是财务部门的事,有关经济业务涉及到的所有部门都是内控的范围,单位内各部门都应具备内控理念,强化内控意识,与财务部门共同承担内控责任。在企业负责人和全体员工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创造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使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工作得到有效实施。

2.加强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内部控制管理。企业要按照国家颁布的内部控制规范性制度和《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要求,制定出详细、可行的内部控制制度,明确审批制度、报销制度、财产管理制度,加强财务控制制度以及加强对财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等内容进行控制。其次,要加大内部控制执行力度,健全的制度没有执行的效果往往也就等于没有制度,要硬化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定人定岗定责,在岗位上进行相互钩稽监督,并实行关键人员定期轮岗制度。再次,建立内部控制与会计岗位的衔接控制,企业内部控制执行关键还是靠会计人员来完成,企业要根据会计人员的特长来进行安排,不断推行科学化和柔性化管理,确保内部控制工作的长效化。完善信息沟通系统。企业内部也应建立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和清晰的业务流程,合理地对公司各个职能部门和人员进行责任分工、控制和考核,对每一个部门的责任和利益明确界定,防止权力重叠,也避免出现权力真空。通过汇编内部管理制度、业务流程图、权限指引等,促进企业各层级员工明确机构设置和职责分工,正确行使职权。开设信息反馈渠道,确保员工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及时报告和解决。政府部门应积极建立健全强制实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准则和指南,规范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格式,明确谁为内部控制信息负责和出台相应的处罚措施。

3.建立新型的资金供给制度,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经营创新的需要。企业的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经营创新都需要大量风险投资基金的支持,而原有的资金供给制度难以满足企业创新活动的需要,企业资金供应渠道必须实现多元化,这就需要从制度上进行彻底更新。

4.建立新型的成本费用控制制度。在新经济条件下,不能沿用传统的成本、费用控制制度,那将限制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也不利于发挥各部门和个人的专业特长。新经济是建立在开发式、竞争性的市场上的,更加注重科技成果的创新和产业化。我们传统的成本、费用控制往往与科技创新、市场价值分析相脱节,单纯追求费用的节省和成本的降低。因而成本、费用控制制度的创新显得非常重要。成本、费用控制制度要面向市场、面向未来,要做到产、学、研良性互动。政府应当制定一些规范性、指导性的成本、费用控制制度。在此基础上,企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加以运用。

5.建立新型的投资控制制度。在新经济条件下,企业的投资控制不能按传统的办法进行,而应当更加关注投资风险问题,关注投资的最终价值的实现。投资控制应当更加民主化、法制化、科学化,更充分地发挥专家集体的智慧,更加关注对高科技、对人类生存环境有利项目的投资。在投资方案的评价方面除了要考虑传统的一些经济指标外,要更加注重社会价值与环境价值指标的评估,关注投资对员工价值的影响,关注投资对企业未来创新能力、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的影响,关注投资对企业员工精神风貌的影响。

6.建立新型的分配控制制度。在新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分配控制制度也应当大胆改革创新。对员工的分配、对创新的分配、对无形资产的分配、对资本的分配、对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的分配,都应当更加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这样才能更加有利于新经济的运行,更加有利于全部资源的优化配置。这种新的分配控制制度应当更加注重有利于新经济的各种创新的价值,应当在科学测评各种资源的附加价值的基础上,控制新增加价值的合理再分配。

7.筹资风险的防范。企业采用负债融资后所须承担的额外风险称为筹资风险,它是企业筹资后由于不能按既定目标取得资金使用效益,企业无法按原定要求履行以满足资金供应者预期结果的风险。针对筹资风险的不同成因,防范和控制筹资风险主要有以下措施:(1)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增加企业盈利,降低筹资风险;(2)优化资本结构。根据企业的需要和负债可能,优化债务结构,实施自我约束,即在资本利润率(息税前利润率),高于负债利息率的前提下提高负债比重;(3)合理安排长短期融资项目,减少即时偿付风险;(4)优化调度资金,保持资产足够的流动性;(5)建立偿债基金,增强风险自担能力;(6)实施债务重组,优化负债结构。

8.投资风险的防范。企业投资分为对外投资和对内投资。对内投资的目的主要是为生产经营提供必要的资源条件,以谋取经营收益,但由于企业所处内外环境的不确定性,其最终的经营效果往往与预期不一致,从而造成投资风险(亦称经营风险)。对外投资风险则取决于被投资企业的经营风险及其投资风险的总和;对内投资风险主要通过经营杠杆系数及经营收益波动幅度和可能性大小来度量。对外投资风险则主要通过对被投资企业历史收益资料,计算预期投资收益的期望值、标准差及变化系数以及期望收益偏离实际投资收益的幅度和可能性来度量。企业在识别和估量投资风险后,可采取如下措施对其防范和控制:(1)正确选择决策程序、决策方式,对决策风险进行正确认识和评估;(2)运用投资组合理论,合理进行投资组合;(3)采取风险回避措施,避免投资风险,在投资过程中,监督和协调风险因素,使风险尽可能可控。

9.完善会计控制制度,强化审计监督。完善会计控制是防范财务风险的重要措施,有效地会计控制可以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财务活动的合法性。加强资金收支管理,根据企业的经营实际,考虑企业现有资金以及未来的财务收支状况,灵活运用资本成本决策法。加强保险决策在控制财务风险方面的应用,在有条件时逐步推行通过保险合同转移风险和通过金融衍生工具转移风险。只有加强外部监督,通过外部监督对企业施加压力,并将这种压力转化为动力,督促企业实施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中国的工商、税务、财政、审计等部门应当充分发挥其权威性和监督作用,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价,加大执法力度,以杜绝企业内控制度形同虚设的情况发生。国家还应当鼓励和支持新闻媒体对企业违法违纪行为进行曝光,以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负债经营能够帮助企业解决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提供企业所需的资金,以获取财务杠杆收益、赚取更多的利润。但负债是一把双刃剑,举债过多就会增加企业的偿还压力,加大财务风险,所以企业必须确立合理的资金结构,适度举债。要使财务管理人员明白,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任何环节的工作失误都可能会给公司带来财务风险。因此,公司的财务管理人员必须要将风险防范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

财务风险防范研究范文6

1、财务审计风险定义

审计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国际审计标准第25号重要性和审计风险分中认为审计的实质是对误报财务资料可能造成的不适当影响风险。美国审计准则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无意中对重要的错报财务报表没有进行适当的修正审计意见的风险性因素。我国审计准则中认为审计风险是会计报表中存在的重大错误和漏报等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尽管误报的情况也在考虑范围中,但是从审计风险的角度来说在基本的涵义表述上是一致的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对存在重大错误或者误报的财务报表在审计后认为该重大错报和漏报并不存在,与事实不符合的审计意见风险。

2、财务审计风险的外在表现

一般来说,审计风险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其主要的组成部分为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以及再检查风险的组合,这是美国的注册会计师协会所提出的看法。不可否认其对我国的财务审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这其中就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三方面内容的揭示。

2.1固有中风险。

顾名思义,固有中的风险指的就是财务审计工作无法回避的实际风险,往往会独立于会计报表审计而存在,也会依附于会计报表的偏差错误而出现,是内部控制失效的体现。

2.2控制中风险。

控制中风险往往不能为审计人所清晰掌握,而财务审计单位往往也不能及时有效地将其识别控制,其在一定程度上与固有风险类似,多会存在于财务报表中的漏洞。

2.3检查中风险。

财务审计在注册会计师采取控制和管理中依然会存在风险,这就是所谓的检查中风险,而其也经常表现在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上的不合理数据和错报指标。

3、财务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

在企业的财务经营管理中,导致审计风险出现的原因有很多,下文对此作出简单概述:

3.1审计程序不规范,审计方法不合理。

财务审计的实际操作流程中经常伴随着不规范,这就导致相应的审计问题的出现。以财务审计取证环节为例,许多时候相关人员并没有安装国家法规进行操作,对于资产抵押、票据贴现等重要环节也往往疏于管理。不但不重视报表的项目合理性审核,更谈不上妥善审计,具体到审计方法上由于成本与指标的制约而极易出现纰漏,挂一漏十的情况常常出现,这对审计的最终质量有十分不利影响。

3.2财务审计缺乏科学手段,审计风险意识淡薄。

财务审计工作是一项严谨细致的工作,其科学性与严肃权威性并重,是相关工作人员在具体操作中所不能回避的,对于相关的法律法规也要做出相应的把握。但在我国不少企业的实际操作中,不合理的审计现象依然时有发生,这之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未能使用科学严谨的手段进行审计工作。另一方面,人为原因也是财务审计中的重要因素,许多审计工作人员缺乏组织纪律,没有责任心和行业素养,甚者缺乏最基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正是这种风险审计意识的缺少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财务审计风险的破坏和影响,给相关工作留下隐患。

3.3审计人员专业技术能力较弱,被审单位不主动配合。

同上文所述,审计从业人员的人为原因是审计风险评估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许多相应的工作人员根本不具备必要的业务能力,他们不但不能驾驭审计风险,更无法对审计风险进行有效控制。许多时候这些缺乏扎实专业知识的人员在面对多变的审计环境时没有对应的应对手段,由于并没有适当的洞察和判断力,所以就无法完成高质量的审计任务。具体到审计过程中,被审计单位是否主动配合也影响着最终结果,如果相关单位存在瞻前顾后,不认真开展就会使工作中的阻碍或抵触增加,给正常的检查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在审计人员不了解被审单位基本情况下,被审单位不提供有效的审计资料,有意隐匿其经济活动内容,如此种种,都直接制约着审计质量的提升。

4、财务审计风险防范措施

4.1加强技能培训,提升审计人员业务修养。

在面对时展和市场环境变更等情况时,对于新问题、新理论和新状况,都需要不断推陈出新培养新型人才。而具体到培训实践中,加强技能培训,着力提升有关人员的修养。克服财务审计中的不良心理。另一方面,审计人员应重视自我道德的养成,重视修养和思想境界的提高。让智慧、真实、勤奋、诚恳等美德体现在审计人员身上。做一名有益于人民、服务社会、奉献祖国的人。肩负起新时期财务审计赋予的光荣使命,不但做一名合格的工作者,而且更要做一名出色的工作者。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审计质量内控制度也是十分关键的,要保障设计工作对审计业务质量的合理管控,杜绝不健全和不到位的情况,着重保证审计质量。

4.2审计程序规范化,审计方法科学化。

审计程序规范化是保证现代财务审计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没有程序规范化,审计将一盘散沙,不能体现财务审计的实质性作用。落实到具体的财务审计工作中就需要相关人员做好计划和取证工作,合理安排每个环节的工作侧重点,积极遵守相关的法律条文。当出现不合理情况时要按照法定程序和要求逐一进行、逐一解决;再者是在方法上做到科学化、现代化、合理化,积极运用先进的以风险为导向和国外先进的基础审计模式,尽可能采取必要的收集审计工序,紧密联系实际,通过综合分析真实合法的采集资料,尽最大可能降低审计风险。

4.3建立财务风险防范基金,健全审计法律法规。

为保证审计业务顺利开展,设置符合比例的风险防范基金就是十分必要的手段,建立风险防范基金,实行专户专储,专门用于因审计风险造成的损失,也可向保险公司投责任保险,这样便可从资金利用的角度防范风险,弥补一些因风险造成的损失。加强对审计人员应对能力和执法选择的培养是增强约束力的重要手段。同时还要通过相关机制推动审计机关和审计工作者自觉地依据相应法规完成相关工作,并在专门机关审查时做好配合工作。发挥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另外就是要突出审计机关和有关人员中成的表率楷模作用。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