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艺术设计职业认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境艺术设计职业认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境艺术设计职业认知

环境艺术设计职业认知范文1

论文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 空间 功能与形式 环境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在国内艺术设计学科建设中,发展历程较短,正处在蓬勃向上的成长期。我们应抓住这一时机,充分发挥院校的各自优势,关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体系建设,完善教学理念和指导思想,注重教学规律的探索与总结。

环境艺术设计涉及的范围广阔,专业结构上是由多种学科领域交叉构成的复合体,知识结构呈现多元化、综合化的“大知识组团”,而且有领域扩大化的趋势。对此各院校应结合本校资源结构特点,在环艺专业的内容设置上突出重点,抓中心领域的构成研究,或围绕中心领域开辟新的专业知识增长点,避免大而全的做法。但也不能将环艺专业的发展建设依附于某个学科,因为环境艺术设计并不是哪个学科的分支。应注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自身建设的研究,保持专业良性发展的趋势,共同努力,形成专业发展的合力,完善专业体系建设。在分析构成环境艺术设计中心要素时,应以视觉艺术要素为切入点,对涉及到艺术表现且与环境相关的领域和专业,进行重点研究,并对其内容进行必要的筛选整合,使之更有针对性和连贯性,而不能只是将相关学科专业的内容简单相加。只有构成内容的合理配置,才能形成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设的有机整体。目前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中心要素,至少包括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城市规划、公共艺术等。对各中心要素内容的整合研究、学习,将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之一。

环境艺术设计的目的是对人们所处的生活空间环境进行有序地规划与设计的过程,是使自然环境生态化、社会环境艺术化、人工环境和谐化的有效手段之一。由此可以看出,环境艺术设计首先是对以人为中心的生活“大环境”的改善和创造。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当今人们的活动空间范围日趋扩大,建筑的概念不只局限于建造的房屋,应包括人们生活和活动的场所,“因此正确地评价建筑应该是人类进行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和环境”。

意大利建筑理论家赛维指出:“建筑空间是我们生活的场地、生活的环境、生活的舞台。”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目前两个发展迅速的方向。前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工作、休闲的物质要求和精神需求所进行的建筑内部空间设计;后者是对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的设计。因此,环艺专业的学生对建筑的认识不能停留在一个艺术的接受者和欣赏者的角度,应以空间的概念理解建筑,应从建筑设计的学习中,升华对建筑艺术的认识。

万事开头难,一个好的开始也就是成功的一半。 建筑设计的初始学习,自然十分关键。小住宅建筑设计(或称别墅设计)是建筑专业学习建筑设计初始的课题。针对环艺专业的特点,将其内容作必要的调整,使之成为环艺专业认知建筑空间与设计原理的主要起点课程。

首先,通过对小住宅建筑历史的回顾,以点带面,可以使学生认识建筑艺术在社会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发展历程,以及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传承性、多样性和创造性。特别是要向大师学习,现代许多建筑大师都曾对小住宅(别墅)的设计情有独钟。感悟他们在小住宅设计中体现出来的设计理念和创新精神,可以从中解读世界现代建筑思潮和流派的演变、发展、兴盛与更迭的历史轨迹。如,柯布西耶在萨伏伊别墅设计中体现了他倡导的现代建筑五原则,“建造出与以往的石砌结构形式的建筑彻底决裂的里程碑建筑”。(安滕忠雄语)同样、密斯·凡·德·罗在其设计的图根德哈特以及范斯沃斯等住宅中,也充分体现了设计者“少就是多”的建筑理念,并将钢和玻璃的组合提升到一种精神境界,对建筑细部的处理,更可以用完美来形容。“流水别墅”的设计在建筑史上留下了绝妙的一笔,赖特的“有机建筑论”更是具有深远影响。如他所言:“我努力使住宅具有一种协调的感觉,一种结合的感觉,使它成为环境的一部分。”建筑史上将20世纪60年代以后出现的各种建筑思潮,称为“后现代主义”时代。这其中的许多代表性人物也大多在小住宅设计中最先体现出各自对建筑空间建构、材料的表现性等建筑语言方面的探索与追求,也反映了在新的价值观基础上,设计者对建筑人性化的关注和对建筑的时代性与建筑表达的可能性等问题的思考。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也留下了他们当中很多人的足迹,如设计CCTV新楼座的库哈斯,中央美术学院新美术馆的设计者矶崎新,自学成才的安滕忠雄,奥运会场“鸟巢”的设计者之一的德梅隆和多次来华讲学的文图里等,这使我们近距离、多方面体会名家的作品成为可能。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开设建筑设计课,也是根据学生的知识技能构成特点而设立的。目前环艺专业的学生以造型为专业基础,对形式的感受力强,但对空间的认识,往往停留在平面中所形成的三维虚拟的立体空间上,并且在设计时常有重形式、轻功能的问题。因此,培养未来的专业设计人员应具有的素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更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开始。

一、课题内容的确定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立体形态意识,并对建筑的功能与形式,建筑的尺度、材料与色彩,建筑与环境等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有一个较完整的了解。同时,更需关注建筑与人文精神、与经济技术、与所服务的对象的关系这些建筑设计中的本质问题。

二、课题的定义和特点

小住宅建筑涵盖了别墅的定义,但小住宅不一定就是别墅。最大的不同在于别墅的用地有其特殊性,“往往指建在环境优美的地带,供人居住和休憩的独户住宅”。而小住宅可以身处闹市,环境条件并不一定优美,但它有别墅的特点,它不在于建筑面积的大小,也不是用富丽堂皇来衡量,而是讲求独具特色,追求便利、舒适和美观。这种单独设计、个体建造的小住宅建筑反映了服务对象的个性化特征、品位和理念。

三、教学的目的与方向

1.小住宅建筑设计是建筑设计的初始,通过学习了解掌握建筑设计的一般程序、基本原理和基本的方式、方法,对建筑的认识有质的飞跃。

2.一个好的小住宅设计应当解决好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问题,充分利用自然景观,因地制宜地将地域历史文化传统和审美趣味创造性地融入到建筑设计之中。

3.解决好建筑形式与功能的关系。以人为本合理细化功能组织,使空间布局自由流畅、富于变化,同时各空间元素具有内在的有机衔接,且比例、尺度人性化。

4.学习掌握建筑形态构成的一般原理,充分发挥艺术类学生对形式美感的独特感应能力和艺术想象力与创造力,将生活的感受、知识的积累通过艺术的知觉提炼,浓缩为抽象化和空间化的形态构成。

5.通过学习小住宅建筑设计,使学生初步掌握建筑设计的语言与技巧,提高设计方案从概念至全面深化的能力。培养从平面草图至立体模型表现的设计能力,以及规范运用制图正确表述方案的能力,为日后环境艺术设计中正确处理好建筑与空间环境的关系创造良好的开端。

四、小住宅建筑设计的内容与主要步骤

一是由教师选定一个基地环境并设立功能任务书,如,在依山傍水之地设计建筑面积300平米左右的单层或多层小住宅建筑(别墅)。二是由学生自己选择模拟客户。根据要求选择基地环境,参照任务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资料收集和调研活动,然后写出调研报告,根据综合分析的结果,对小住宅建筑的形式、功能、景观、车流和人流等做出全面规划,并选择自己最为理想的构思创意方案,最终完成住宅的设计。

五、难点分析

1.在空间的认识问题上,应注重空间的功能性对人感知空间时的心理影响。“功能性”是多方面的,不能简单理解为只满足实用需求,应强调居住者在空间中的心理感应(由视觉引起),唤起人们在空间中的情感与联想,所以设计时应始终关注实用与立意的结合,并将其作为创作的目标。要创造首先能感动你自己的有意义的空间与形态,并且能将功能有机地贯穿组织起来,使空间兼有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属性。

2.艺术院校的学生思维活跃,初学建筑设计时,对潮流和时尚感觉敏锐,且有较好的形式感和表现力,欠缺的是通过理性思维和推理过程寻求解决问题答案的能力。设计初始,往往形成一个或多个构思,但只停留在对形式的直观感受层面,缺少系统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时只形成一个概念性方案但深入不进去,使最终的方案得不到升华。应当注意的是,设计方案的构思立意明确以后,各环节问题的处理没有一个既定的程序模式,更不是一个问题完全解决之后再考虑下一个问题,因为毕竟方案设计不是加工标准件的过程,方案设计过程的各个环节是一个互动的、相互关联的整体,应同时关注几个环节和环节的各个方面。这期间的反复推敲,“一步一停、一步二晃”,都在所难免,应把握立意这条主线,统筹兼顾,综合分析存在的问题,弄清问题的相互作用点,并进行整理归纳,在衔接中解决矛盾。

设计素质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两个课题就能解决的问题,需要不断的积累,并且有赖于教育者经常性的正确引导,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加关注社会文明进步成果,打破专业界限,培养起广泛的兴趣与爱好。

参考文献

[1]《别墅建筑设计》,邹颖、卞洪滨编著,中国建筑出版社

环境艺术设计职业认知范文2

【关键词】新时期环境艺术设计;建筑设计;地域性特征

1 新时期环境艺术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进程的日益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工作也迈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这一时期给各行各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力,各行各业从技术生产到目的设定等各方面,都得到了方向性的转变。尤其是作为主导着我国经济的龙头产业,建筑产业的转变尤为明显: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工作的号召下,我国的建筑产品从结构的定型到施工技术的应用等等各方面都有着极大程度的转变,尤其是就建筑设计工作来说,其是直接决定着建筑工程的整体方向的,在现今我国人口数量剧增,如何更好地保证建筑设计工作的质量及成效,如何让建筑产品在不断地转变中得到完善,如何更有效地相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号召,已经成为了现今建筑设计业界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了。而环境艺术设计,则是建筑设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艺术设计是建筑设计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做好这一项工作也是凸显我国各地文化、让建筑产品的建设工作更为有效地响应现代化建设号召的一个主要途径:环境艺术设计是把环境融入到建筑产品、把文化融入到建筑产品、让建筑产品拥有其别具一格的灵魂的一项重要工作,在进行这一项工作时,设计人员必须能够有足够的前瞻性以及文化素养,认识起环境艺术设计在建筑设计工作中的重要性,以本土的地域性为依据,将其合理、可行地融入到环境艺术设计工作中去,从根本上达到环境艺术设计的目的。

2 新时期环境艺术设计的地域性特征

在环境艺术工作中,地域性特征的体现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对于新时期的环境艺术设计工作来说,地域性特征的体现更是直接主导着整个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成效的:地域性特征是环境艺术设计中独有的一部分,也是区别于别类建筑设计的最主要的一部分,是整个环境艺术设计是否能够取得相应成效的关键点。

2.1 地域性特征中的目的性

任何的工作要想做好,首先就必须确定工作的目的,环境艺术设计也是一样,设计人员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之前,必须先具备一定的目的性,对设计的目的进行全方位的可行性分析,这不仅仅是设计人员开展设计工作的基础,也是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凸显地域性特征的前提。:之所以要进行环境设计工作,就是为了突显出建筑产品的地域性特征,就是为了使地域文化得到传承,让建筑产品有其别具一格的灵魂,让建筑产品能够在充分地展现出其独有的美的同时弘扬地域文化。这就是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目的性,设计人员必须依照建筑产品所将要坐落的地方的地域文化以及自然优势,开展可行的环境艺术设计工作,通过建筑产品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相影响的方式,通过环境艺术设计把建筑产品融入到自然环境中去,在倚靠自然环境优势的同时也弥补自身的不足,使建筑产品和自然环境两者互相映衬,达到“天人合一”的目的。

2.2 如何在环境设计工作中体现出地域性特征

2.2.1 设计人员自身对身周环境的观察力以及认知度的提高

对身周环境的观察力和认知度是每一个环境艺术设计人员都应该具备的一项职业素养,环境艺术设计工作不仅仅是一项极具专业性的工作,同时,对从业者的艺术素养、职业素养的要求也是极高的:良好的环境观察力和环境认知度是主导着设计人员对地域性特征的了解程度的两个重要因素,其可以让设计人员更好地找到设计方向,能够让环境艺术设计人员更为清晰地认识到设计工作的要点。要想充分地体现出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地域性特征,这两项职业素养则是缺一不可的。但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厚积薄发的过程,设计人员在不断参加设计积累经验的同时,还应适时地总结出相应的规律,争取地域性特征能够在下一次的环境艺术设计中得到更好的体现。

2.2.2 文化元素与环境整体的和谐

设计师在做环境没计前,必须认真理解建筑师的建筑母体设计原创理念与建筑文化元素语言内涵及建筑室内不同空间的功能要求,寻找建筑与室内空间的通俗简练的文化元素语言表达定位,如庄重、宁静、欢快、温馨、跳跃等等。比如一个酒店大堂的审内设计应该服从温馨、亲切、尊贵等文化元素语言,因此环境艺术设计文化元素设计中,如艺术品、图案、色彩、灯光、造型、材料肌理等都应按上述文化元素语言原则去设计与营造。如果文化元素定位偏离了建筑功能的文化语言,如过分严肃,或色彩偏冷调都将使其空间显得低沉与压抑,达不到建筑功能特定的文化语言要求。

2.2.3 吸收外来优秀的文化元素

人类文明之所以能够进步,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优秀文化的相互交流。我国自汉代后,由于佛教传入与唐代丝绸之路兴盛,成就了历史上大最外来文化元素在中国绘画、宗教、建筑、雕塑等文化领域的广泛交融和应用,远到敦煌壁画、云冈石窟……近到北京十大建筑、南京中山陵及上海等城市建设,无不是中两文化相互渗透交融的结晶。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曾说过:对中华文化的吸收利用而不加以提炼,只能是作为“孝子”对家业的保守与继承;努力学习外来文化而忘记自己是一中国人,只能是一“浪子”,吸收优秀外来文化对本民族文化进行优化发展,即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事实证明,仁性与知性、道德与科学相互融会贯通,即为中西文化交融的基本观点,是人性之整体,合之双美,离之两伤。所以环境艺术设计应中华文化元素合璧,要努力寻找中西文化的最佳结合点。

参考文献

[1]戴建华,吴萍,关于环境艺术设计与文化的思考[J],艺海,2009(4)

环境艺术设计职业认知范文3

关键词:高职院校;环境艺术;实践教学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以培养环境艺术设计、空间艺术设计、环境规划与设计、室内外装饰设计、景观设计以及具有较全面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的现代设计和科研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为目标,它主要培养的是实用型、应用性人才,力求在进入社会工作后出现与社会与企业工作脱节的状态。因此,在高职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探寻实践教学的新模式,对于大力开展实践性教学意义重大。

一、实践教学模式的形成

实践教学思想及其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是建立在实际应用学的基础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外的实践教学思想顺应国外高等教育理念而形成和发展的。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实践教学模式是一项成功的基于职业主义导向的企业式教学模式。国外高等院校在探索泛实践教学体系发展过程中,广泛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将实践教育的思想渗透到高等院校的各个层面,贯穿在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全部过程中,确立了高等院校教育知行结合、学思结合、课堂内外结合、理论与经验结合的发展方向,为高等院校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协作能力提供了思想上和制度上的保障。

二、当前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在国内,相应的实践教学思想正在形成及发展,但就高职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而言,仍有一下几个问题:

1.高职教育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对课程中的实践教学模式的认知含糊

高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这是高职教育的根本所在。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源于实践,高职院校对实践性教学重要性的认知尤为重要,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它更能深刻体现出其的重要性。但当前许多高职院校的环境一刷设计专业对实践性教学的认知仍然不到位,实践教学的课时量过少,实践性教学流于形式,教学中不能保证有实际项目的介入,无法让学生全面、系统、高质量地完成专业技能训练。另外,开展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路不够开阔,当前仅把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作为解决学生专业课程作业的一项任务,没有面向市场、面向区域产业优化和转型升级的需求,没有真正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作为首要任务来考虑。

2.实践性教学模式单一,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结合不紧密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中,仍沿袭原来的教学模式或盲目效仿普通高校的做法。在实际教学中,无法真正引入实际的方案,以一种实地实做的方式完成教学,因此学生在完成设计的过程中,无法了解一个方案形成的正确流程,无法与甲方进行实际的交流,只能以一种虚拟的方式模拟设计方案中甲方的需求,因此实践教学完成的不够真实,照成学生对实践教学兴趣不高,学习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教学依旧倾向于课堂教学和理论知识传授,而把实践教学放在次要地位。

3.高职教育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体制和机制不健全

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与环境艺术专业相关的企业参与对接的积极性不高,没有好的项目引入,校企双方无法深度合作,缺乏项目引入必然造成无法实现良性循环互动。校企合作大多数流于形式,校企合作缺乏育人功能,合作机制不健全、不稳固、随意性强,合作开发课程等作用很弱。

4.双师型教师缺乏,教师指导实践能力不一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足够的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但目前各高职院校的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真正出过校门。也没有真正参加过实践项目,有些即使是参与了一些实践,但学院派作风影响过大,使项目浮于表面,不能真正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教师的实践能力得不到提高,不能正确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实训等相关任务。

三、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教学与实践在本质上存在必然联系,教学必须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但是教学与实践又各有自己的目标和任务,因此如何完成二者之间的转化,立足课程实践与人才培养的结合,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高职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为了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受市场欢迎的应用型人才,能上手,上手快才是根本。高职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培养拥有现实生产力的专门应用性人才,所以,应该在类型上突出职业性特征,在层次上体现高等性特点,将职业性和高等性有机结合,具体落实在课堂教学、学生的培养、师资队伍的建设和资源的配置上。

1.课堂教学

实践教学法,是指在高职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以真实的案例为原型,有实际项目、户型或者地块,并有真实的甲方,通过真实有效的沟通,实施项目的具体步骤,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性教学活动。这种实践性的项目方案,让学生能面对面的与甲方进行交流,最大限度的了解甲方的要求,并不需要通过虚拟的角色扮演来完成。如此,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烘托了课堂氛围,并激励学生拥有一定的挑战性,从而更好的完成项目课程教学。

2.学生的培养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需要较强的动手能力,无论是方案的草案制作阶段,还是中期的图纸绘制及后期的效果图制作,都需要学生亲力亲为,亦需要学生之间的团队配合,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践,以任务为驱动,能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化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了学生学习目标的明确性。

3.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职院校属于高等教育的一部分,高等教育除了承担人才培养外,还要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因此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具有研究能力及参与社会项目。最为校方,要搭建多种平台,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主要表现在与相关的文化产业行业紧密联系,在面向社会的艺术实践活动中提高教师素质;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为教学活动提供相应的项目;提高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素质;引进企业兼职教师,共享社会优质资源。

4.资源配置整合

在教学资源共享与管理上,要根据高职院校艺术类课程的相同特点,充分考虑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需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校园网络资源和实践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建立一个开放、安全、高效的资源管理系统,并进行跨学科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到艺术设计学科中的共通共融性,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提供可靠的保障。

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发展形式大好,开办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高职院校众多,应该多加强作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亦应该从自身办学特点出发,结合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特性及本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为社会培养一批应用型的复合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晓 石伟平,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评析[J].教育与职业,2012,(2).

[2]丁金昌,关于高职教育体现“高教性”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研究,2011,(6).

环境艺术设计职业认知范文4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室实践教学

1.引言

高等职业院校是我国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摇篮,职业教育既要满足学生的就业要求,与就业市场接轨,又要为学生职业发展和继续学习奠定基础。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属于艺术设计类职业教育,是实用性较强的特色专业,将其专业技能实践于社会,创造实用且具有艺术特质的生活环境,是知识服务社会、造福民众的体现。

环境艺术设计是设计人员在满足设计实用需求前提下提升艺术美感的过程,是人类理性思维与感性认知的完美结合。因此,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不仅要体现艺术设计的专业性,发掘学生的潜在创造性,更要体现艺术设计服务社会、运用社会的实践性特征。

2.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现状

当前,本科院校、独立学院、高职院校、及培训学校等都招收艺术类学生,造成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众多且毕业生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高职院校毕业生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首要武器就是“实践技能”,即通过在学习阶段的提前实践、练习,积累一定的设计经验,掌握更多的国外先进设计理念,使毕业生能够符合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定位,实现毕业生与服务企业的“零接轨”。

高职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是“技”与“能”的综合,即以就业为导向,先让学生学到就业技能,然后通过实践积累与可持续性发展的知识扩充,使学生得到综合能力的提高。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为例,学生通过学习设计基础知识,掌握软件的使用方法与技巧,学会制图、装饰工程预算、工程项目管理等,最终达到并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找到相应工作。

但是,从现阶段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现状来看,教学过程普遍侧重“技”的培养与训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专业基础知识为讲授重点,讲授设计的技巧和方法,并在学期末采用课程设计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短期实训。这种模式导致毕业生缺乏创造力、设计经验不足,团队意识薄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差,只能充当设计实现过程的技术工人。此外,实训课程过于集中,虽然能够体现综合知识的运用,但与前期理论教学相脱节。并且实训内容、方法由指导教师制定,没有相应规范的指导体系遵循。

因此,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必须重视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摒弃课程单一培养模式,引入工作室实践教学的新模式,通过真实模拟设计行业的工作场景达到毕业生与企业“零接轨”的目的。

3.工作室实践教学模式的实践及方法

工作室实践教学模式是将工作室作为学生实践教学的主要场所,以实践教学为导向,采取真实项目为依托,在工作室中对理论知识进行集中实践。并将这种实践模式贯穿于学生的整个专业课程学习过程。

工作室实践教学模式是以实践为主要手段的探索式教学方式,为促使工作室的实践内容与当前社会需求同步,将教学过程分为教学计划和课外实践两种方式。

3.1教学计划实践方式

将工作室的项目内容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过程当中。并将教学计划划分为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在教学计划的前半程,教师以真实设计项目的实际案例为教学分析实例,向学生讲授设计理念、知识,以及设计过程所需专业设计工具,如制图软件的使用等;后半程课程设置为与教学内容一致的项目开发性质课程,考察学生对知识和专业设计工具的掌握情况,并将开发结果作为考核学生的主要依据。通过真实教学案例与实际项目的对比学习,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被动灌输式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索式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2课外实践方式

课外实践方式抛开了课程的限制和约束,是对整个专业课程的综合实践环节。学生可以在指导教师的辅助下,更加全面地参与到真实项目的运作过程中。具体方式可包括:

3.2.1教师作为项目的负责人,可带领学生参与项目接洽、项目开发及项目验收,让学生逐步了解和掌握真实项目的合理规划过程。

3.2.2按照学生兴趣初步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项目小组,实现学生团队实践教学。激励学生在团队工作效率优先的前提下,不断尝试新的团队工作内容,培养学生更多的专业能力,同时挖掘学生的潜在专业能力。

3.2.3除专业教师参与到工作室实践教学中,还应定期聘请行业专家和优秀设计人员举办报告和讲座,传达最新行业资讯,提供职业认知与指导,开阔学生的视野,指导学生就业。

4.结语

工作室实践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真实项目为依托,引入艺术设计行业实践模式的新型教学方法。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与合作,将实践作为鲜活教学内容的主线,促使学生更早地获得本专业最前沿的技术动态,了解社会需求,以便形成合理的职业规划。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大众的学生,满足社会需求,形成产、学、研协调发展的办学特色,为社会输送技能成熟的应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

[2]王鑫磊,王满.环境艺术设计实践式教学研究[J].才智,2009(9):217.

环境艺术设计职业认知范文5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艺术设计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1.186

目前,在国内,我国的许多艺术类院校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上仍采用传统的三段式教学――专业基础讲授、专业课分析、实践。

这种传统的授课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走向社会后往往与企业的要求相差甚远。作为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要做到以市场的需要为导向,加强理论讲解与专业设计及实践环节的联系,在实际案例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教学法是比较适合环境艺术专业教学的。

一、项目教学法的理论背景

项目教学法最早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雏形是18 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经过发展到20世纪中后期逐渐趋于完善,并成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潮。

所谓的项目教学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处理,包括信息收集分析、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

“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具体表现在:目标指向的多重性;培训周期相对较短,见效快;可控性好并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一起完成项目,从策划到实施到完成,共同取得进步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的认知项目教学法是顾名思义就是以“项目”为纽带进行的教学任务分配。

项目教学法可以追溯到美国,但是该方法真正引起教学界人士的重视则是得益于德国对该方法的开发和运用。因为项目教学法是建立在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基础上的,因此它是以大生产和社会性的统一为内容,以将受教育者社会化,以使受教育者适应现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社会现实与发展为目的,即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直接目的的一种人才培养方法。

如果将项目教学法应用在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学生与企业用人机制接轨。

二、项目教学法适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特点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新兴的、边缘的、综合艺术系统工程,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专业,无论在专业理论的广度,还是在专业技能的多样化上,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专业特色

环境艺术设计包含着若干子系统,集功能、艺术与技术于一体,涉及艺术和科学两大领域的许多学科内容,具有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的特点。如何能培养出知识面广,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度,具有整体思维能力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是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思考的重点。

就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在采用项目教学法的时候,要教导学生,以建筑学为根本,同时兼顾建筑内环境设计、建筑外环境设计及公共艺术设计等方面,则较容易形成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独特办学特色,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2.社会适用性

从目前国内就业情况看,对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的要求正在逐渐提高,不同的岗位需要从业者有相应的能力来适应并担负起这样的社会角色和责任。社会的需求、企业的需求就是学校培养人才的方向。

根据当前以及未来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与评判标准来看,不难发现,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三段式课程设置已经落后于实际需要与现实设计市场要求人才技能的标准。

另外,专业内各课程的内容衔接不当,重复性较多,与实践的脱节,相关内容联系性不够,等矛盾,在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中也日益凸显。

三、项目教学法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项目教学法的应用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1.项目教学法在应用中教师参与并做指导;

2.项目本身要体现教学目标;

3.实施项目教学法的项目,在实际生活中是有价值的;

4.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要有足够的能力来完成该项目。

由于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培养的是具备正确的专业理论知识,熟练掌握专业技能,能尽快适应本行业就业岗位的“准设计师”或“准人才”。所以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项目教学时,适合采用小班的形式――一位老师分带几位同学辅导,教师可带领学生参加实际项目设计或者参与设计竞赛。目的在于加强校际交流,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教学思潮的撞击,让学生通过项目合作的方式,共同承担设计项目或设计竞赛,创造出有创意和丰富实践意义的作品。

环境艺术设计职业认知范文6

关键词:行为;空间;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模式

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是一门集综合性、艺术性和个人创作性为一体的多元化的课程,它既可以说是一门课程,亦可以说是一种能力素养和一种文化创作意识。它把握着环境中的真善美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真实,是对于人们生产生活环境的一种美化和生活素养的真实写照。环境艺术教学在一定范围内是没有具体形式和概念的,通过针对行为和空间能力的培养来提高环境艺术素养,并对环境艺术素养教学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和意见。

一、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发展现状

1、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概念市场和社会在不同的时间段对环境艺术设计要求变化尺度很大,自08年以来,全国各大院校,无论是艺术类、综合类还是各种高职高专类院校,七成以上设立环境艺术这个专业来培养相关方面的人才。环境艺术本是一个综合性、高素质型专业,它向社会输送的人才方向分为建筑类、室内艺术和景观设计类。这类人才在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和面向区域经济的指向上目标明确。环境艺术设计人才是市场现阶段最为紧缺的,改革开放以来,国内专业人才在借鉴国外一些新鲜元素的同时,依靠在学校内培养的能力基础和行业敏锐度来摸索市场。2、新世纪文化冲击下的环境艺术设计的培训模式分析贸易大门被打开后,中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产品的新颖度与产品的质量决定着产品的销量,决定着市场和经济甚至社会经济的走向。未来环境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模式和视角决定着这个行业的高度,这种情况亟待教师和行业领头人员作出改革和定位。现在作为热门学科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不缺少生源,而对于如何教,教什么和怎样放手,是教育行业的棘手问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生的综合行业素质要求的木桶原则,规定了它的局限性和难度,固有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再适应该行业的发展模式。因此,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改革,是首要的,也是迫切的。3、新环境下的环境艺术教学模式改革改革是多角度的,首先从生源来说,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分数出现差距导致的教学问题,要从根本解决。例如从开学时服从高中就已经适用的分班循环制度,学生们产生的竞争压力和凝聚力的效果成为了学习的动力,开展良好学习氛围,进行学生的责任学习和督导制,让学习成为兴趣。学校还可以展开竞赛奖励政策,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评析,不仅产生竞争意识还可以产生荣誉感。环境艺术专业自从被设立以来,学生实践的能力不足一直有一道无法攻克的难题,书本认知和手动实践能力和辨别能力是环境艺术专业学生的重要素质,多数学生在书本认知和辨别赏析能力上都有良好的表现,缺乏实践能力的木桶效应让大多数具有如此短板的他们难以全方位发展,不能自我实现一项作品或者计划,更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要求了。

二、行为对于环境艺术教学的作用行为

总体来说是一种应激性,对于外界刺激的反映。对于人类行为的研究学科分为心理学科、文化学科和生物学科等,无论这些学科是在以它的内在动机还是外在环境为研究,都是以满足人类目的为前提的。而在环境艺术下探讨人类行为,无论是对于目标导向行为还是目标行为,都在潜移默化地满足人类的某些特定愿望和心理。因为人们意识的不同,设计出来的产品就不同,所以,与其说这个目的促进了人类生活的进步和事物的更新换代,不如说是环境艺术在行为学下更加贴近人类的生活,人类的渴望。建筑是人类对于环境艺术的最佳作品和内心写照。在人类行为对环境艺术的影响中,比较明显的应该算是人体仿生学在建筑环境学中的引用。作为人们比较容易接近的几个区域,像是餐厅、宾馆和图书馆等大型活动场所,通常会因为不同人群的属性而设计出符合的风格。例如主题餐厅和宾馆的引用,不难发现,它的设计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仍旧仿照旧式的房屋等级分类,可是根据人群的类型不同,风格和行为不同,分为普通套房、商务房和总统套房,而房间存在着很大差异。而对于像图书馆这种带有一定主题和目的的地方,尤其是学校内置图书馆,会发现在工科学校和艺术院校这两个带有明显主题分化的学校的图书馆风格是如此迥异。无论是在实用价值还是目的上,图书馆对于两者的意义区别并不大,但是对于工科院校来说,它的主题和风格主要侧重于严谨和务实,它的实用性和藏书量要远大于一般的艺术院校的图书馆。后者虽然风格和氛围更为活跃和轻松,它对于艺术院校学生们的艺术的敏锐度的引导和指导是最为重要的,所以在一些艺术院校中,不难发现它们的图书馆更像是一座艺术的博物馆,它对于情操的陶冶要胜于它在藏书和指引人们读书方面的意图。

三、行为与空间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渗透

1、行为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中的渗透“人性化”一词被提出后,环境艺术的研究方向和课题更加明确,对于建筑学中符合人体力学和人体构造的设计更加符合商业市场的需求。在通过视觉、力学、心理学和行为学等等的一系列的课题分析后,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区域的客户选用不同的材料而制定不同的搭配,同时促进了新材料和新型设计的发展,也为人类的行为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道理和方法。对于此,最为形象的莫过于南北方的建筑区别和文化之间的联系对比,在大环境下形成的不同地域的人在他们的环境中做出了对自然和自我最真实的艺术评价反应,形成了丰富的建筑文化。2、空间能力培养对环境艺术教学的积极作用空间能力的培养可以在多媒体和仿真虚拟空间中得到一定的改善。课堂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理解空间的学习形式,掌握它的基本要素和学习理念,课下的时候在自主学习中得到更好地完善。而对于不同材料环境中的空间感觉,需要深入书本了解后再通过实践深刻体会。在新科技和新物质发展的今天,学生们会发现新型材料的发展(尤其是装修建筑材料)的生成亦是与时俱进的,所以要把握专业的敏锐性,积极参与对于材料和空间能力之间的模拟实践。最后经过反复地模拟训练和持之不懈地努力,在空间能力感知上达到一定的能力水平。空间能力想象和意识是环境艺术学的重中之重,无论是平面二维、立体三维还是四维,融入到资料图纸中的都是二维平面图,它需要的是学习者或者参与者的良好的空间能力。例如:“内空体”空间的设计中,在六面空间的设计的方案里对于天棚的设计是否算作有效空间,材料的空间膨胀和它对于整个房屋呈现出的效果是否带来“臃肿感”或是“舒适感”都是需要设计者针对建筑主人的目的及要求,再结合环境天然的条件和自己的构想和专业能力,融汇成带有自我意识的建筑风格。可以说,在培养环境艺术设计者来说,空间感和空间能力是他们在职业中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四、学生的兴趣培养与个人能力培养的建议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门课程,更是一种能力。当被认为是艺术时,与它作为课程的身份是不同的。在这个问题上,笔者认为如果要粗略地提高大众的环境艺术创作能力,不只是在行为和空间环境上下功夫而更多的是要在学生身上、教师身上和学习氛围中得到问题的改善。环境艺术学生是掌握综合多重素质的综合型人才,他们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只有在被尊重达到自我满足时才会得到更大的发展和体现。所以在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之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指引和对他们的学习压力的疏导,只有这样,才可以得到更好的效果。

五、总结

国内对于环境艺术的重视引导了市场走向。在对行为和空间能力培养的初步分析后,笔者认为在学习者们的学习过程中,无论是在行为理念、行为导向的理解还是对于空间构图中的概念都应该采取积极合理的态度。环境艺术是一门综合复杂学科,它的木桶效应带给这个专业带来了难度和挑战笔者认为,在环境艺术学习者们的孜孜不倦努力下,国内的设计专业无论是在建筑行业还是其他的领域,都会大放异彩。

作者:陈书芳 单位: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智睿.模型空间研究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