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制药基础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制药基础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制药基础知识

生物制药基础知识范文1

关键词 虚拟实验;生物药物制备技术;虚拟实验室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08-0121-02

Tentative Exploration of Virtual Experiment Teaching System for Biological 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 Course//PENG Xin, FAN Sanwei, XU Lili, HE Junyao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traits of virtual experiment, the framework and design of virtual experiment platform for biological 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 course, which illustrated the importance of exploring the virtual experiment teaching system.

Key words virtual experiment; biological 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

生物制药技术是在药学、生物技术、制药工程学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本专业主要培养从事生物药物生产制备、分析检验和质量控制、设备养护和市场营销等工作的高级应用性人才。由于生物技术的特殊性(高技术、高风险、高回报),对学生扎实过硬的综合实践技能功底和研究及创新能力的训练显得尤为重要。

生物药物制备技术是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最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该课程教学内容广泛,涉及发酵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等多方面。传统实践教学手段受到场地、仪器和设备等各方面教学资源的限制,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的出台,标志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重点从抓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建设。文件中强调“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虚拟实验室平台的建设成为高等职业院校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加强内涵建设的重要部分[1]。

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关注,但在药学相关课程中的应用少有报道,尤其是高职高专院校开展虚拟实验室教学的报道更为少见。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生物制药技术经过13年的建设,于2010年成为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示范基地,并在该专业主干课程――生物药物制备技术的实验实训教学中全面开展了项目模块化教学,构建了该课程实践教学多媒体资源库[2]。为进一步提高该课程的实践教学质量,本文对生物药物制备技术虚拟实验教学平台的构建做了初步探讨。

1 生物药物制备技术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

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目前已建设成为浙江省特色专业、宁波市重点专业。作为专业核心课程,生物药物质量检测技术和生物药物制备技术两门课程分别是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并建有课程教学资源共享网站。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在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1)生物药物制备技术实验所需仪器设备较多,如微生物或动植物细胞培养系统、蛋白层析系统以及一些大型精密仪器如定量PCR仪、红外光谱仪、质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等,需要操作者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实践课上通常是教师对仪器的介绍和简单的操作演示,导致学生对仪器的认识及其操作了解肤浅,走上工作岗位后基本不能直接操作。虽然实训车间已购入中试规模的发酵罐,但由于各方面限制,目前只让学生做到空消的步骤,没有实际进行菌种培养的工作。下游分离纯化的实训项目因为考虑到需要使用大量易燃易爆易挥发的有机溶剂,存在较大的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目前也仅开设了一些小试规模的蛋白质盐析、层析等小实验项目。

2)生物工程及组织细胞培养方面的实验大多非常耗时,往往需多天甚至更长,并且需要超纯级的实验试剂,有些试剂具有一定的毒性、放射性,并因环境污染而不具有可行性。这使得实验项目非常有限,即便是开设了的实验,由于实验仪器和试剂昂贵也不可能让学生重复实验,造成学生实践技能和经验掌握不足。

3)近几年随着招生规模扩大,实验室硬件建设滞后。学生人均设备台套数相对减少,实验时经常是分组完成实验,造成一人实验多人观摩的局面,学生实际锻炼的机会少。且因为一般一个实验教师要同时指导20个左右的学生,学生操作有错误时不一定能即时发现,影响了教学效果。

2 生物药物制备技术虚拟实验教学平台的构建

虚拟实验平台的特点及发展现状 虚拟实验室是基于Web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构建的开放式虚拟实验教学系统,是现有各种教学实验室的数字化和虚拟化。实验者借助其软件系统可完成各种预定的实验项目。虚拟实验室具有低成本、高安全、高效率、长效性、开放性、共享性等优点,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是一种建构主义理论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抛锚式教学策略和随机进行学习的教学方式。

虚拟实验室是由美国的William Wolf教授首次提出的。美国十分重视虚拟实验室的研究与开发,在该领域的研究已处于领先地位,如Model ChemLab是一款面向中学和大学的、交互性很强的普通化学实验室,学生可以进行酸碱滴定等化学实验。另外,生物领域中的“虚拟青蛙解剖”实验教学也是一例[3]。

在我国,虚拟实验室的建设也得到了较大的重视,清华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走在了前列。上海等地多所电大也在积极筹建远程实验室,作为突破远程教育中实验教学局限的全新尝试,如基于VRML的机械设计虚拟实验系统、基于VRML的工程图学虚拟实验室、基于VRML的动物解剖虚拟实验系统等[4]。总体上我国虚拟实验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本科院校的建设速度快,而高职院校发展缓慢。

生物药物制备技术虚拟实验平台的总体设计

1)技术选取。

①Java技术。Java是一种使网页由静态转为动态的软件编程语言,其自动内存管理和下标检查机制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对于构建网络虚拟实验平台而言是至关重要的特性。另外,Java3D也是目前构建三维实体的主要方法之一[5]。Java的跨平台特性迎合了网络计算机的思想,它还是一个动态代码系统,用Java语言开发的交互动画具有可视化、可听化、可操作化的特性,非常有利于虚拟实验室的构建[1]。

②Flash技术。网络视频播放器基本是以Flash技术实现,Flash技术所具备的强大功能足以保证虚拟实验室功能的实现。实验资源用Flas模拟实现,按照实验流程将所需的实验器材放入主场景中,再利用Flash内置的脚本语言ActionScript实现三维实验场景中虚拟实验器材的点击、拖拽等交互操作,营造出真实性强的虚拟实验环境[6]。

另外,采用Dreamweaver设计网页,Photoshop处理图形图像,Adobe Premiere处理数字视频课件,Access创建数据库。

2)模块设计。虚拟实验平台主体功能模块分为课堂教学辅助模块、学生仿真练习模块、实践仿真考核模块。

①课堂教学辅助模块包括仪器子模块(主要介绍冷冻离心机、PCR仪、蛋白层析系统、高效液相、酶标仪等常用仪器及一些大型精密仪器如基因测序仪、流式细胞仪、核磁共振仪等的原理、操作规程、注意事项、保管养护等)、企业生产实况子模块、第二课堂及交流园地子模块等。

②学生仿真练习模块包括基本实验项目子模块及综合实训项目子模块,走访生物制药企业了解企业产品结构、相关岗位对专业技能方面的需求,同时结合国家职业标准及企业员工技术培训的共性需求,完善现有实验实训项目,设计一系列连贯的、开放性、综合性实验实训项目。基本实验项目子模块中主要安排一些细胞培养、生物大分子含量测定以及电泳、盐析、层析等基本生化技术项目。综合实训项目子模块则安排一些生物制药工艺综合技能实训项目,如青霉素发酵、重组人胰岛素生产、酶法合成阿莫西林。以实际的生产线为基础,对实际需要的生产设备及场景进行模拟,让学生能够对涉及到的设备进行仿真操作,真正了解生产线流程、工艺以及生产设备的操作与维护。

③实践仿真考核模块主要包括仿真操作考核、半自动实验报告及在线测试系统。实验过程中系统会给出操作正确与否的反馈,当实验完成后,会出现显示分数的界面并显示实验者本次操作成绩。实验者网上可随时提交实验成绩,还可以通过不断重复以掌握实验的重点和过程。在线测试可根据每个实验设计不同的试题,通过在线考核及时反馈教学效果。

3 结语

总之,虚拟实验作为传统实验教学的补充,是当今实践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生物药物制备技术虚拟实验教学平台突破了传统教学手段,立足于专业核心技能,将虚拟网络技术和传统实验技术进行整合,为学生提供独立或协作完成操作的仿真实验学习环境,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和自主创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许元朋.高等职业院校虚拟实验室平台设计[J].科技信息,2011(31):105-106.

[2]彭昕,何军邀,许丽丽.高职“项目化”教学模式下《生物药物制备技术》课程实践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33):26-28.

[3]陈小红.虚拟实验室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7):107-109.

[4]肖嵛,沈娟,杨胜.计算机网络虚拟实验系统在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科技信息,2011(31):20-21.

生物制药基础知识范文2

关键词:高职教育 生物制药技术专业 生物药物制备技术课程 课程建设

进入21世纪以来,生物制药产业已成为制药工业中发展最快、活力最强和技术含量最高的领域,是21 世纪的“钻石”产业,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生物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1,2]。我国已明确将生物医药产业建设成高新技术支柱产业,生物制药作为成长性产业在医药行业中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3]。鉴于这种产业形势和社会对生物制药专业人才的需求,我校前瞻性地在10年前就设立了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迄今为我国培养了大量优秀的生物制药专业技能型人才,促进了生物制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在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生物药物制备技术课程是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它综合了生物制药上游、下游技术的理论知识及实践技术,具体包括微生物制药、细胞工程制药、酶工程制药、基因工程制药和生化药物分离技术等内容,完全能满足培养生物制药技术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不仅为学习后续实践课程提供强有力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支撑,较全面地掌握专业技能满足实际岗位职业能力需求,而且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整体素质的提高都起着重要作用。鉴于该课程在生物制药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突出地位,多年来,该课程教学团队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核心能力为理念,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设计和建设该课程,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效。现将课程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教学内容更新和完善以及教学模式、方法与手段的探索和改进等工作情况加以总结。

1 以人为本,注重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第一要素。强校必先强师,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的第一要务[4]。师资队伍建设是促进高职教学质量提升、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所在。近5年来,课程教学团队一贯注重教师的培养,采用“送出去、请进来、自提升”等多种师资培养模式, 已经建成了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整体结构合理,专业素质高的教学团队。

1.1 送出去,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

“双师”素质教师的特点是,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还有较强的运用专业技术理论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移、技术咨询、技术创新以及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5]。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高职教育性质所决定的,建设一支高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建设目标,也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6,7]。教学团队定期输送教师到国内知名高校研修、培训、做访问学者(访问工程师),提升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等能力;输送他们到国内知名制药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并采用挂职、顶岗等方式到生产一线锻炼,了解现代生产企业的生产工艺技术、设备及产品信息,提高专业教师自身的操作技能水平,积累大量课程教学的实践案例,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为进一步提高本团队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技能竞赛,通过比赛,为青年教师搭建锻炼自己、展示自己的平台,以赛促教,全面促进教师“双师”素质的提升。

1.2 请进来,专、兼职教师优势互补

教学团队聘请国内生物制药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课程的兼职教师,承担实习、实训课程的教学,与专职教师一起完成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利用兼职教师在生产一线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将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补充到实践教学中,增强教学效果。同时,本校专职教师也从中吸收了营养,综合教学能力也获得了提高。

1.3 自提升,提高教师的学术研究水平

以职称晋升和教师本人发展需求为内在动力,团队积极助推教师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位,鼓励教师申报各级各类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课题,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教学技能,把握生物制药专业相关领域的学术前沿,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水平。近5年来,团队成员承担了省部级教学研究项目3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4项,校级、厅局教研和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CI论文3篇,授权专利6项。这些研究成果反哺教学,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质量。

2 加强教学条件建设

本课程教学团队通过各级各类教学建设项目的申报,获得学校、政府的政策和经费支持,将建设经费不断地投入到课程建设中,利用学校在行业的地位和影响,加强与制药企业的合作,构建校外实训基地,从而完善校内外的教学条件。

2.1 联合国内兄弟院校,共同建设课程教学资源库

2011年,课程教学团队积极申报国家高等职业教育药物制剂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子项目―生物制药技术课程资源包项目,与国内兄弟院校9个课程教学团队共同承担了该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目前已经完成文本知识点1 100余个、动画200多秒、自制实验实训视频120分钟、习题近600题,今后这些资源将不断补充、丰富。本课程团队可充分利用这些课程资源,有助于增强课程教学效果。

2.2 加大经费投入,不断改善校内实践教学条件

我校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是浙江省特色专业,该专业所属生物制药技术实训基地受中央财政支持。近年来,来自市、省和国家各级财政支持和学校配套近千万元经费投入到该专业教学条件的建设[8]。生物药物制备技术课程实验室和实训车间是该专业实训基地的核心场所,因此,经费的投入主要是用于本课程实践教学条件的完善。目前,本课程现有实验和实训教学场地面积约1 000m2,仪器设备总值超800万元。实验室配置了3套全自动发酵系统、大容量高速冷冻离心机、荧光定量PCR仪、蛋白分离纯化系统、冷冻干燥仪、凝胶成像系统、超低温冰箱、全自动高压蒸汽灭菌器等大型仪器设备。实训车间建有包括育种、消毒/灭菌、种子培养、发酵、预处理、提取分离、精制纯化、冷冻干燥等完整的中试生产线。此外,还有已经投入运行的青霉素发酵生产工艺虚拟实训室。这些设施为该课程实验和实训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条件,同时也能满足本团队科研和社会服务的需要。

2.3 加强校企合作,建设和利用校外实训基地

我校是浙江省唯一的一所医药类高等专科学校,在省内医药行业中有突出的地位和影响,在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浙江金华康恩贝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等省内知名制药企业内建有生物制药实训基地。学生通过在企业实训基地的学习和训练,不仅能更好地掌握本课程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能了解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将来能尽快地适用工作岗位,发挥自己的才能。

3 及时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

生物制药是一种知识密集、技术含量高的新兴产业,近几十年发展迅速[9]。为了适应技术和产业的发展趋势,培养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课程团队每年深入制药企业调研,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岗位技能要求以及生产工艺技术发展等情况,结合我校实际教学条件制订课程标准,及时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

3.1 以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选取教学内容

根据制药行业企业对高职高专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学生在实际工作任务中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考虑行业发展特点和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以培养学生职业工作能力、学习能力为重点,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主要遵循3个方面的原则。(1)以“培养岗位职业核心能力”为理念,教学内容与后续专业实训和顶岗实习紧密衔接,对后续课程和技术实践以及生物技术职业工种的技能考核提供核心支撑作用。(2)以“注重基础理论、强化技术应用能力、拓宽知识维度、提高综合素质”为原则,做到理论知识基础扎实、知识更新、注重实用,注重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养成,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3)突出实践教学的开放性,实践内容设计着重考虑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使学生所学知识和掌握的技能具有普适性,能在实际工作中拓展。

3.2 以培养岗位职业核心能力为理念,组织与安排教学内容

生物药物制备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理论教学服务于实践、服务于职业资格考试,强化实践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在理论教学上注重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联系生物制药应用的实际,力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实践教学上注重实际岗位职业技能的培养。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生物制药知识基础、发酵工程制药技术、酶工程制药技术、细胞工程制药技术、基因工程制药制剂和生化分离技术6个模块,根据生物制药企业实际岗位需求,突出微生物发酵制药模块和生化分离技术模块的重要性,相应的课时分配和实践内容设置比重大(约占60%)。同时考虑生物制药技术的发展趋势,本课程也设置了基因工程制药、酶工程制药、细胞工程制药等高新技术的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继续学习的需要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使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学生掌握生物制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熟悉和了解生物药物制备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发展动向和进展。

3.3 以厚基础、重实用为原则,编写特色教材

由于现代生物技术发展迅速,应用生物制药技术所需基础理论知识要求高,因此我们培养生物制药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必须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该课程的教材充分考虑了这一点。教学团队对生物制药企业进行了充分调研,确定了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在这些基础上结合团队成员多年的教学、科研和企业工作经验,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以“厚基础、重实用”为原则,编写本课程的特色教材[10]。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发酵工程制药技术、酶工程制药技术、基因工程制药技术、细胞工程制药技术和生化分离工程技术的理论知识体系、应用实例以及相应的实践技能训练项目,融合基础理论、应用实例和技能训练为一体。教材部分内容采用了团队成员的科研成果,如手性药物关键中间体―手性酸和手性醇的酶法制备、固定化技术技能训练等;还有部分内容是我省著名制药企业目前正在应用的生产技术,如甾体药物的微生物转化技术、霉酚酸提取工艺等。力求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学生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4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课程教学团队努力探寻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并切实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促进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4.1 设计并采用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质为目标的教学模式

根据国内知名制药企业的实际岗位技能需求,企业技术专家(兼职教师)与课程组专职教师共同开发、建设该课程,并合作授课,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根据教学内容需要,选择不同的教学场所,分别在校内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实训基地完成教学。突出企业实际岗位工种的技能要求,有针对性地强化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使学生在潜意识上置身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态度、实训态度更加认真和端正,求知欲、责任心逐渐增强,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和素质的提高。在理论知识教学方面,采用传统课堂教学与现代教学手段并重的模式。由于生物制药行业是高技术门槛行业,现代生物制药企业需要高素质专业人才,这就要求岗位人员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因此,我们充分发挥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保证理论教学的效果,通过专任教师言传身教,把丰富、先进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采用多种现代教学手段,如计算机辅助、网络、虚拟课堂等强化理论教学,实现基础理论强有力地支撑职业技能,从而使学生胜任企业技术工作岗位。在实践教学方面采用以岗位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对应岗位工种主要有培养基配制工、消毒/灭菌工、育种工、发酵工、提炼工、纯化精制工等,生物药物制备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了这些岗位技能的培养。在实践教学内容的设置和教学实施中,针对这些岗位技能需要,模拟完成岗位任务,强化职业技能。如以发酵工岗位为例,要求学生完成接种、温度控制、溶氧控制、泡沫控制、pH调节、发酵补料过程操作以及模拟染菌的处理操作等工序,并且要求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给出每个动作的理论依据,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通过这种岗位任务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使培养的学生可以直接上岗。

4.2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要充分注重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选用启发引导、生产实例、项目任务演练等教学方法,从而增强教学效果。采用的启发引导式教学法是在讲课时设计提出一些与重点知识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或让学生发问教师解答,使课堂生动活泼,变成师生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师及时归纳总结,点面结合,前后联系,达到融会贯通的作用。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性。采用生产工艺实例教学法,通过实际的生物药品生产工艺讲解,逐步分析工艺过程,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在实践教学中采用项目任务演练教学法,教师给出具体任务,让学生进行设计并完成相关内容,或者教师给出具体的实际操作让学生进行分析。例如,教师提出在发酵过程中出现染菌现象应该如何操作处理等问题,让学生来分析原因、提出具体处理措施并完成模拟操作。这样可使教学形式和内容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让学生真正掌握实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能独立完成相关任务,从中产生成就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

4.3 应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

收集或制作教学相关图片、动画、视频,精心设计并编制与教学内容相配套的多媒体电子课件,以多媒体教学和板书教学相结合,更适合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借助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仿真软件,建立虚拟生物药物生产车间。本课程教学团队已经建立了抗生素发酵生产虚拟车间,可在计算机上完成抗生素发酵生产工艺的学习,加强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设计并创建本课程网站,通过网络为学生提供第二课堂,可在线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使学生与教师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在课后建立多种形式的广泛联系。

5 结束语

本课程教学团队经过近5年的努力,课程建设取得了较显著的效果,师资力量明显增强,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学生、用人单位和社会的认可, 近3年就业率(当年)始终保持在95%以上。但是我们知道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而且生物技术日新月异,生物制药产业发展迅速,对专业人才的知识和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生物药物制备技术课程组将继续进行教师队伍、教学环境和条件建设,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及时更新和优化教学内容,适应岗位知识和技能的需要,为社会和制药企业培养出优秀的高技能型人才,服务于生物制药产业。

参考文献

[1] 袁勤生.飞速发展的我国生物医药[J].中国药学杂志,2009,44(19):1451-1453.

[2] 吴梧桐,王友同,吴文俊.持续快速发展的生物制药产业[J].中国药学杂志,2010,45(24):1881-1888.

[3] 胡显文,陈惠鹏,张树庸.全球生物制药产业概况[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09,4(2):85-89.

[4] 俞洁华,王波.强校必先强师―也谈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27(3):85-87.

[5] 李开勤.“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0(12):73-75.

[6] 王学民.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J].职业与教育,2011(11):65-66.

[7] 莫柳军.试析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J].职教论坛,2010(29):87-89.

[8] 周双林,夏苗芬,崔山风,龙正海,何军邀.高职生物制药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探索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12,39(4):566-571.

生物制药基础知识范文3

关键词:生物制药;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一、生物制药专业发展及微生物课程建设概况

1.生物制药专业发展概况及培养目标

生物制药是运用微生物学、生物学、医学、生物化学等研究成果并综合利用微生物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药学等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制造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制品。生物制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全世界的医药品已有一半是生物合成的。

2.微生物课程教学地位、教学目标及概况

半个世纪以来,微生物转化在药物研制中一系列突破性的应用给医药工业创造了巨大的医疗价值和经济效益。随着新微生物资源的发现、新的药物筛选模型建立以及各种新技术的应用,从

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中寻找新药所显现的优势将继续存在,事实证明微生物制药在整个生物制药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微生物学在理、工、农、医、师范院校与生物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由此可见,微生物课程也必然是生物制药专业的重要职业基础课程。它系统地介绍了微生物的分布、分类、形态结构、生长繁殖、遗传变异以及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等理论与实验操作技术,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基础知识。其后续课程包括发酵工程、生物技术制药、制药工艺学、药品分析与检验、药剂学、药事管理与基因工程技术等多门主干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正确掌握微生物分类、结构、生理活动等基础知识,确保学生能够进行有关微生物生产的必要基本技能操作,并掌握应用微生物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从而为后续的职业技术课程的学习与生产实践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

然而,一方面由于微生物本身个体极其微小,肉眼难以看见,其生命活动规律不易被人们所知;另一方面由于现代生命科学的迅速发展,微生物学领域中的内容日益丰富,新理论、新技术层出不穷,这样的客观情况势必给《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提出更高的

要求。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1.选用、编写合适的教材

教材是教学之本,它是联系师生教与学的纽带。教师据此讲解课程,传授知识;学生以它发展能力,吸收知识。因此教材建设也一直是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微生物学》课程建设的配套教材,由中国农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并入选为“21世纪农业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出版后受到有关专家学者的好评推荐和众多读者的欢迎。教材中的这些改革尝试主要表现在:

(1)在以往的高职高专药学类专业教学中,微生物课程往往使用医学类教材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医用”而忽视了“药用”相关微生物学知识的教学。因此课程的学习与专业培养目标联系不够紧密,而本教材依据药学类专业岗位群的需要,重新梳理与添加了课程内容,如:以“微生物与药学”为一个篇章,讲述微生物与药物生产和微生物与药物质量控制等内容。(2)十分突出实际应用。基本理论和基础以“必需、够用”为度,强调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目的,充分考虑高职教育的针对性、应用性、职业性和继续教育的特点,教材较多地详细介绍了微生物在医药产业、行业中的应用以及医药用微生物学实验操作技术,内容比较实用,范围比较广泛,总结比较有针对性。

2.授课时对教材内容的“取”“舍”

一本优秀的教材可以满足不同需求层次的大多数学生,而对于教师授课来讲,还要注意对其内容的“取”和“舍”。“取”指的是教师平时要密切关注微生物学科的发展前沿以及在生物制药行业中的应用,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地增加一些当前的新技术、新问题、新知识,补充更多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实例,使学生认识到当前的一些热点问题都是可以用本课程的原理来解释的,增加了学习的兴趣。如:SARS、禽流感病毒等,这些病毒的结构和致病性教材上不可能介绍得很详细,需要及时给学生介绍,使学生了解它们致病性和防治原则;讲解药物制剂的微生物学检验时,列举几起因微生物引起药物变质引起的医疗事故;又如,在讲授抗生素知识时,让学生了解当前生物制药的主要产品之一就是抗生素,简单介绍一些国内外知名制药企业及相关产品,分析当前抗生素滥用危机。“舍”指的是对教材的内容适当地舍其枝叶,抓住主干。由于微生物学课程内容多,大多数高职院校由于学制的限制,对本课安排的课时相对较少,对于已经在前面课程中讲授过的或者后续课程将重点讲述的内容,为了避免重复,教师授课时要适当精简,要认真钻研教材,善于总结,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在联系,特别是对于理论知识,要突出重点和难点,把整体内容的“主线化”,有些知识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挖掘出主干线外的分支线,至于相关内容可简单讲述,侧重其联系性。如微生物各论部分,与其对细菌、真菌、放线菌等每一个章节进行详细讲授,不如用列表的方式,对其形态、大小、培养特征等进行横向对比,抓住异同点;讲授微生物遗传与变异时,部分知识在《生物化学》《基因工程制药》等课程中有系统介绍,可将重点放在如何利用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开展菌种选育、弱毒株制造菌苗等方面。这样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也能帮助学生养成横向联系看问题的思维模式和善于总结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技巧,由于《微生物学》课程讲授的内容是在微观世界下生活的生物,因此在教学中要采用较为特殊的手段,遵循“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发展创新”的原则,通过教师指导,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PBL教学法

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模式是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的Memaster大学创立的。PBL强调把学习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PBL教学法运用于《微生物学》教学,特别是对某些概念纷杂枯燥、容易混淆的知识点的教学,可提高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加

强自我指导性学习和问题解决技巧等能力等。具体做法是教师提出问题,提前一周发给每位同学,同时提供给学生参考书目和网址让学生课下准备,上课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让每一组推举代表回答问题,该组其他同学补充,然后,组织学生对某些有争议的结论进行讨论,最后,教师对该节课需要掌握的内容和问题作出明确的解答,并进行简要的串讲和总结。如:提出问题“防腐、消毒、灭菌有何区别?常用的防腐、消毒、灭菌方式有哪些?生物制药产业中防腐、消毒、灭菌的应用领域有哪些?”从专业的角度去解读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些易混淆词汇,让学生掌握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又如,“历史上造成较大影响的真菌毒素药物中毒事件有哪些?常见的真菌毒素有哪些种类?各自的中毒机制是什么?容易污染哪些药品?怎样对其进行预防?”以历史事件为切入点,让学生了解霉菌的产毒特点和危害等。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高度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具有高度整合所学相关课程知识的作用,这个过程同时对教师的综合理论素质有较高的要求,并且也要求教师要有较好的课堂主持和时间控制能力。

2.现代化教学手段

《微生物学》经常涉及一些抽象的、微观的、描述性的内容,要在“微”字上让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必须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强大优势,搜索相关电子图片及影像资料,并且制作成具有较高保真性的微生物学图片及影像资料库,供制作课堂讲授课件时调用。江苏省兽用生物制药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建在笔者所在单位,拥有荧光定量PCR仪、荧光倒置显微镜等精密仪器设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对微生物的认识从书本平面、死板的黑白世界转变为立体、鲜活的多彩世界,实现微观世界宏观化、文字叙述图片化、平面内容立体化、彩色内容真实化、静态模式动态化、复杂过程简单化、教学方法多样化的目的,增强微生物的可视性、可感性。

3.典故史料法

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发展凝聚着无数微生物学家的心血,许多流传的经典佳话构成了微生物学发展史中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授课内容,适时介绍令人难以忘怀的有关背景史料典故以及他们为微生物学发展忘我劳动的献身精神,展示他们不惧失败、百折不挠的拼搏风格,不仅可以渲染、活跃课堂气氛,还会激励学生为微生物学发展作贡献。如:列文虎克勤于观察,首先看到微生物的个体、科赫反复试验找到优良的凝固剂琼脂、巴斯德解决一个又一个的实际应用难题、弗莱明发现青霉素的过程与之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卡尔梅特和介兰受到农场主启发,足足花了13年的时间,终于成功培育了第230代被驯服的结核杆菌,作为人工疫苗、张仲景遭遇了家族三分之二的人因患疫症而死亡的悲剧,但一生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写出了不朽的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等,都给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增添了对《微生物学》课程的喜爱和期待。

4.多样化的教学技巧

如:形象比喻法,微生物学教学内容中,有些要点既抽象又深奥,不易被学生所理解。如能恰到好处地打个比方,能使复杂问题顿时变得简单、形象、生动,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如用稍加修饰的鸡蛋比作细菌复杂的细胞构造,其要点容易理解,便于记忆。又如,图表演示法,有些教学内容用文字叙述,既嗦,又不易表达清楚,或者就很难进行表达,如果经过加工制成图表,可使繁琐的内容变得简单清晰,一目了然,帮助理解,便于学习,如:四大类微生物菌落形态比较、G+与G-细菌细胞壁结构成分比较等。再如,分门别类法,微生物学名词概念多,容易混淆,不便记忆,如能依据某种相近关系把它们分门别类放在一起,分析比较,寻找异同点,便于理解,如:内毒素、外毒素、类毒素等。

四、实践课程的改革

微生物学是一门实验学科,首先,要引导学生注重实验课,只有通过微生物学实验才能对课堂讲授的知识加深理解,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动手能力,要通过“理”“实”结合、集中技能训练等方式增加实践课时的比例。其次,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独立、规范的操作技能,加强训练,培养学生的规范操作理念。第三,要注重实用性,以解决实际问题和满足岗位需求为出发点设计实验,为后续的职业技术课程学习与生产实践打下良好基础,满足生物制药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对微生物知识与技能的需要。

几年来,笔者和同事在高职教育生物制药专业微生物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然而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微生物学是一门应用广泛、发展迅速、更新周期短的学科,社会的进步使得生物制药高职人才的社会需求不断增大,因此,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还需要结合社会需求、专业特色、高职教育特点继续深入地开展,今后我们将继续深化改革,大胆探索,不断实践,争取把《微生物学》课程建设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秦春娥.高职微生物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2(1):109-110.

[2]朱善元,陈平.医药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3]刘英杰.PBL教学法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实践[J].科技信息,2010(8):113-114.

[4]张文治,孙晔,俞苓,等.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微生物学》重点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07,34(2):386-389.

生物制药基础知识范文4

关键词:生物药物化学;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生物药物化学(Biologicalpharmochemistry)是随着生物药物的发展从药物化学中逐渐独立出来的一门分支学科。它不同于药物化学[1],是在药物化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专门针对生物药物的学科。它也不同于生物药物学[2-3],主要研究生物药物的化学问题。它综合利用药物化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有机化学、生物药剂学等基础知识,研究生物药物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制备方法、稳定性、构性构效关系、结构改造、体内代谢、新药研发途径和方法等。生物药物化学当前还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尚未形成一门成熟的学科。为了适应当前快速发展的生物医药产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北京中医药大学依托国家生命科学基地,在全国中医药院校率先创建了生物制药专业,尝试开设生物药物化学课。本校生物药物化学课程以药物化学为基础[3],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到逐渐成熟的过程。笔者结合教学改革实践,对构建生物药物化学课程体系的经验进行总结。

1课程定位

从课程设立伊始,笔者始终将生物药物化学课程定位于生物制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以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基础课为基础,又构成了生物制药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诸如生物制药工艺学、生物药物分析、基因工程制药等课程的基础。在学习专业课之前,学生需要具有生物药物的结构、理化性质、制备和检验方法等基本知识储备。生物药物化学对于生物制药专业的作用就相当于中药化学对于中药学和中药制药专业,药物化学对于药学专业的作用。生物药物化学研究生物药物的化学问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生物药物的基本化学知识、生物药物制备与优化的常用方法和原理,以及研发生物药物的一般途径和方法;熟悉生物药物作用机制及制备方法的生物学和生理学基础;了解生物药物的发展简史、发展趋势与应用前景,为后续其他专业课的学习及毕业设计奠定必要的基础。其主要任务是为正确、合理的临床用药奠定化学理论基础;为生物药物的生产、贮藏、检验、质量控制等提供依据;为创制新药、探索开发新药的途径和方法提供指导。

2课程知识体系的构成

与药物化学一样,生物药物化学分为总论与各论两部分。总论部分包括概述与生物药物化学基础两部分。概述部分介绍生物药物及生物药物化学的发展简史、研究内容、目的与任务;药物化学基础部分包括生物药物的命名、常用的生物药物制备和检验方法、生物药物的体内代谢、构性构效关系以及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等。各论部分是对各类生物药物的分章节介绍。生物药物的分类比较复杂,不像西药可以按照其作用的系统进行分类,也不像中药成分可以按照成分的类型进行分类。根据定义,生物药物是利用生物体、生物组织或其成分,综合应用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物理化学和药理学的原理与方法进行加工制造而成的一大类预防、治疗、诊断制品。主要包括生化药品、生物制品及其他相关的生物医药产品[4]。生化药品系指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体中经提取分离、生物合成、生物-化学合成、DNA重组等生物技术获得的一类防病、治病的药物。主要包括氨基酸、核苷、核苷酸及其衍生物、多肽、蛋白质、酶、辅酶、脂质及多糖类等生化物质。生物制品系指以微生物、寄生虫、动物毒素、生物组织作为起始材料,采用生物学工艺或分离纯化技术制备,并以生物学技术和分析技术控制中间产物和成品质量制成的生物活性制剂,包括疫苗、菌苗、毒素、类毒素、血液制品、免疫血清、免疫球蛋白、抗原、变态反应原、细胞因子、酶、激素、发酵产品、单克隆抗体、DNA重组产品、体外免疫诊断制品等。由此可见,在内容上生物药物的研究范畴包括从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原料制取的各种天然生物活性物质及其人工合成或半合成的天然物质类似物[5],或者通过生物技术方法加工制得的成分。至于抗生素类是否应该归属于生物药物的范畴,目前有不同的看法。从来源看,抗生素类确实是来源于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并且现在一般通过生物发酵的方式进行生产。然而,抗生素大部分是小分子化合物,而且是药物化学中所讲授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大部分经过半合成的方式制备。因此,有人主张将其归入有机合成药物的范畴。但是,仅根据分子量大小和制备方法对其归类似乎不太合理。无论如何,抗生素究其根源是来源于微生物发酵,而且,一些抗生素类如放线菌素D,博莱霉素本身分子量就较大,分子中也含有由氨基酸构成的肽类成分。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抗生素的发现也会得到促进,因此,笔者认为像抗生素类这些通过生物发酵或生物转化方法生产的药物也应该归为生物药物的范畴。生物药物还处在一个发展的过程之中,有些类型发展较快,应用较为成熟;有些类型发展较慢,其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鉴于此,笔者在各论部分内容的选取上重点考虑了其临床应用情况。例如,临床应用比较广泛的抗生素、细胞因子类、药用酶和肽类占据了较大的篇幅,而相对发展不成熟的抗体类、核酸类以及其他学科也经常涉及的多糖类、维生素及辅酶类则居于次要位置。

3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学活动所依据的核心资料,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重要媒介。由于其发展现状,生物药物化学目前还没有正式出版的成形教材。在设立这门课程之初,笔者借用药物化学教材作为课堂教学用书,因为生物药物化学是在药物化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基本原理与药物化学相似,药物化学的总论部分也基本上适用于生物药物化学。但是,生物药物化学毕竟不是药物化学,尤其是其各论部分,现在还没有现成的资料可以参考。因此,笔者以药物化学教材为基础,开展自编教材的探索工作。在各论部分,以中国药典收载的生物药物为依据选择教学内容,通过搜集研究报道的各类生物药物的相关资料自己编写讲义,并通过自身的科研活动进行有益的补充。经过几年的积累和探索,目前已经基本固定了教学内容,并编写了相对成熟的校内教材[6],为该课程的进一步成熟优化奠定了基础。

4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始终贯彻学以致用的原则。与药物化学和中药化学不同,生物药物的化学规律的总结还处于探索阶段,有很多理论和概念都不成熟。再者,生物药物的结构复杂,同类药物的结构差别都很大,要求学生记忆其中的具体细节很不现实。这样,与其教授一些科学性不确定,学生需要死记硬背,学习效果也不好的内容,还不如选取一些比较实用的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生物药物的化学本质。因此,在保证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拿出一部分课时,鼓励学生自己选取感兴趣的各类生物药物,通过查阅资料,总结与生物药物相关的化学规律,例如与各类生物药物作用机制有关的药物结构特点、理化性质及其临床应用注意事项等,在课堂上以PPT讲演的形式介绍给全班学生,并针对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学生了解了当前生物药物的发展趋势。通过几年的探索和积累,既理顺了教学思路,又发现了学生的兴趣所在,并且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归纳总结的能力,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5课外辅导

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课外辅导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针对社会对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结合学校进行的大学生科研招标项目,参考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组建了多种兴趣小组[7-9],开展了诸如各类生物药物例如尿激酶的制备、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分子对接技术预测药物的作用靶点等课题研究。在几年的科研兴趣小组实践中,有多个小组获得北京市或者校级科研课题的资助,有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内核心期刊杂志上,有的成果甚至申请了专利。实验课的内容也采取灵活的方式,由学生根据兴趣自己选择实验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自编实验讲义,自定实验步骤,增强实验的探索性。最后的实验成绩评定不以成败论英雄,注重实验过程,注重思路的新颖性,设计的合理性和操作的细致性。这样,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动手能力,并激发了学生对科研工作的兴趣。与以往教条式的实验课相比,学生更加勤于思考,不畏艰险,团结协作精神进一步增强。

6成绩评定

学习成绩一直是学生比较关心的问题,成绩评定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影响。为了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笔者在考核方式上进行了改革。首先,提高平时成绩与实验成绩的比例,降低期末考试成绩的比重,减轻学生期末考试的压力,并鼓励学生在课题讨论,课外兴趣小组和实验课设计方面多下功夫,培养其创造力。其次,期末考试的内容也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减少记忆型题目的比例。例如,针对某类药物的结构特点或者理化性质,设计方案进行提取分离,人工合成,或者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进行生产等。总之,使学生认识到这门课注重学习知识和锻炼能力,考试只是对平时积累的一种检验。

7结语

作为21世纪最具希望和最有发展潜力的新兴高技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不仅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拉动作用,并且在人类预防和战胜重大疾病、保障身体健康的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0]。虽然被寄予厚望,但是生物药物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相对于化学合成药物来说还很不成熟[11]。目前,能发挥特殊临床疗效的生物药物的种类还很少,对其本质的认识还有待加强。这些都依赖于生物药物化学的发展,也给生物药物化学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虽然生物药物化学对于生物制药专业的药学教育来说必不可少,但是其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还有待深入探索,需要随着生物药物的发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以便更好地为药学教育服务,为生物医药产业服务。

参考文献

[1]孙凌志.药物化学优秀课程建设的实践与体会[J].时代教育,2016,(9):44-45.

[2]王春晓,钦传光,张朝燕.生物制药专业之生物药物学课程的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6,(14):61-63.

[3]王如峰,张小华,王灵芝,等.中医院校开设药物化学课的实践和体会[J].药学教育,2011,27(1):29-31.

[4]樊保平,党昶永,侯斌,等.生物药物与生物制药业发展现状[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2,20(2):89-92.

[5]李珍.生物药物分析课程教学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2,10:94.

[6]王如峰,王灵芝主编.生物药物化学[M].北京中医药大学自编教材,2013.

[7]吴旻,刘煜.以工程实践和科研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生物制药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7,(2):121-123.

[8]王永中,孔小卫,张敏.建立高校生物制药人才创新培养平台的途径[J].药学教育,2016,32(4):1-6.

[9]薛健飞,张扬,周鸿立,等.生物制药专业生产实习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6,33(8):70-73.

[10]阿丽塔,穆鑫,唐小利,等.1984-2014年治疗性生物药物发展历程及展望[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5,31(10):1356-1362.

生物制药基础知识范文5

(建议代码083002T)

一、专业简介

     为满足国家生物医药新产业发展战略发展需要,面向具有生物基础的相近学科设立特色生物药学微专业。本专业是由办学十六年的原药学专业发展而来,至今已形成完备药学科学知识体系,包含现代药剂学、基础药物化学、现代药理学、药物分析、生物制药等分支方向;具有职称、学历、学缘和年龄结构合理的优良师资,12名专职教师,其中高级职称、海外经历教师、具有硕士招生资格教师比例均为70%以上,专任理论教学教师均有博士学位;已建设技术设备完善的科研教学平台——生物研发中心占地面积800m2,已被评为威海市重点实验室,能够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的高级生物药学专业人才。近五年来,原药学专业一志愿率和就业率一直高于本院其他专业,且约50%应届毕业生进入国内外一流大学读研深造。为进一步增强相近学科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该专业以本学院生物雄厚师资为依托,形成多学科交叉优势,以生物药物研究和药用生物技术为主要方向,追踪国际药学新技术发展趋势,通过完备的药学、生物医学等能力体系的构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生物药物开发、生产与设计、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复合型创新型科学技术人才。

二、培养目标

为适应国家生物医药新产业发展战略发展需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跨学科专业人才的需求,本专业遵循“以应用素质教育为方向,以理论知识学习为基础,以专业培训为核心”,生物药学专业毕业学生应掌握生物药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研究方法和管理知识,并具备生物药物研制的实践能力及基本专业素养。本专业培养能适应我国生物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能够在生物药物研发、生产、质量控制、流通以及药用生物技术研究相关的复合型创新型科学技术人才。

三、结业要求

结业要求1:具有坚定民族精神和一定的国际视野、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人格健全,身心健康。

结业要求2:专业知识要求。掌握生物药品分析、现代药剂学、现代药理学等的基本实验技能、方法和技术;掌握生物药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备药物研究与开发、药物生产、药物质量控制、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能力;熟悉药事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了解生物药学及相关领域前沿与发展趋势、医药行业发展需求,进一步深化生物药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

结业要求3:专业技能要求。掌握生物药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手段和相关实验操作技能;具有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和综述的基本方法。了解生物药物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情况,掌握中外文资料查询、文献检索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结业要求4:专业素质要求。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并且具备初步处理安全突发事件和消减环境污染的能力;能够在生物药学研究领域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的角色,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针对应用生物药学技术的具体问题,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具有一定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从事生物药学学科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的能力;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及时了解国际前沿动态,从而能够适应生物药物行业发展的能力,增强职场竞争力。

 

四、核心课程设置

具备生物学和普通化学基础的本科生均可选修该微专业。本微专业的核心课程设置为:生物药品分析及实验、现代药理学及实验、现代药剂学及实验、基础药物化学、生物制药技术和人体生理解剖学。

 

五、结业学分    

“生物药学”微专业共设9门课程,共20学分。

 

六、结业方式  

学生在主修专业毕业前,在学制3年内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及学分,由学校颁发生物药学微专业证书。

 

七、生物药学微专业课程设置及学时分配表

课程类别

课程号

课  程  名  称

总学时

分配

考核方式

开设学期

上课方式

课内教学

实验教学

实践教学

实践周数

28135530

 

人体生理解剖学

2

32

32

 

 

 

考试

1

线上线下结合

28135540

 

生物药品分析

3

48

48

 

 

 

考试

2

线上线下结合

28135550

 

生物药品分析实验

1

32

 

32

 

 

考查

2

线下

28135560

 

基础药物化学

2

32

32

 

 

 

考试

4

线上线下结合

28135570

 

现代药理学

3.5

56

56

 

 

 

考试

5

线上线下结合

28135580

 

现代药理学实验

1.5

48

 

48

 

 

考查

5

线下

28135590

 

现代药剂学

3.5

56

56

 

 

 

考试

7

线上线下结合

28135600

 

现代药剂学实验

1.5

48

 

32

 

 

考查

7

线下

28135610

 

生物制药技术

2

32

32

 

 

 

考试

8

线上线下结合

合计

20

384

256

112

 

 

 

 

 

 

八、课程(项目)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表

课程名称

毕业要求1

毕业要求2

毕业要求3

毕业要求4

毕业要求5

……

人体生理解剖学

L

H

H

M

 

 

生物药品分析

L

H

H

M

 

 

生物药品分析实验

L

H

H

H

 

 

基础药物化学

L

H

H

M

 

 

现代药理学

L

H

H

M

 

 

现代药理学实验

L

H

H

H

 

 

现代药剂学

L

H

H

M

 

 

现代药剂学实验

L

H

H

H

 

 

生物制药技术

L

H

H

M

 

 

 

 

 

 

 

 

 

生物制药基础知识范文6

1加强生物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拓宽专业口径,为学生增强社会适应性奠定基础

坚持加强基础教学,使学生具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增强对科学领域的全面认识和了解。我院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培养方案中的教学内容分为核心、选修、实验、实践4类;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设立前沿讲座类学分制,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生物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仍是以生物学类基础理论课程为核心,即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等,保证基础课的教学质量和学时;突出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蛋白质工程和酶工程等技术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行按类整合,构建不同的选修模块,增强学生选课的自主性,主要包含微生物应用、生物制药等模块;学校还开设了市场营销、管理方面的跨专业选修课和人文素质课等。既保证了扎实的理论知识,也体现了知识应用的强化。实验课程,除了基础实验之外,优选专业实验内容,如重要生物大分子糖、蛋白质和酶等物质的分离、纯化和分析方法,还有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火箭免疫电泳等免疫技术以及微生物的诱变育种和发酵生产,尽可能地将实验内容与科研、生产等密切联系,起到了理论与应用的纽带作用。

2坚持创新教育,建立开放创新实验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坚持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工作[7-8]。我院继续加强和完善开放创新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制度,全面提供相应的实验条件保障并将积极探讨和组织各种形式、不同层面的科技创新教育活动,努力营造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氛围。建立大学生研究计划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相关研究机构的课题和导师,参加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鼓励学生合作申报国家和学校的大学生创新项目,积极支持和帮助学生的项目实施和完成,并强调在实验过程中应具备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和团队合作精神。对于获得国家、省级和校级科技竞赛奖的同学应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

3发挥校外实习基地的作用,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坚持校企结合,加强学生与实践的接触和实际动手能力,实践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9-10]。我院广泛联系生物制药、食品发酵等生物技术领域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如安徽安科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安徽龙科马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强力动物药品有限责任公司、华润雪花啤酒有限公司等实习单位。根据各单位自身管理的特点以及对于临时工作人员的需求,建立短期与长期两种实习基地,以联合实践基地、联合实习平台、联合实验室等多种固定形式,建立正式的、长期的、合同化的实习平台,并可根据需要聘请基地人员参加学生的实习指导工作。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营造有利于教师成长和发展的良好环境与氛围,确保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

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根据教学与学科发展的需要,我院加大引进特聘教授来院工作的力度;聘请企业生产相关人员作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实习工作;积极从国内外招聘优秀博士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为核心,以培养中青年学术骨干、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团队等为目标,凝练方向,汇聚队伍,构筑基地,优化环境,积极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全面制定并实施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加强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开展青年教师外语培训、教学基本功比赛、教学观摩和学习等教学活动,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积极参加教育部举办的高级研讨班、课程进修班和学术交流活动,有计划地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内、外高校或科研机构进修学习。通过5年来的实践证明,我院在学科建设和教学过程中,坚持教学研究、改革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形成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创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将课堂教学、创新实验、专业实习与服务社会融为一体,从而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有效拓宽,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有所提高。近几年,我院每年都有大批学生自己选题、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进入实验中心进行开放性课题研究。5年来,学生自选开放性实验项目达154项;申请获得安徽大学大学生业余科研基金项目达116项;学生发表或参与22篇以上。参加第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荣获二、三等奖各1项,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全国三等奖1项,获得省级大学生业余科研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校一等奖13项,二等奖5项。不少学生因成绩突出,被保送研究生。多年来我院本科生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录取率均在40%以上,连续几年居于全校前列,大多数同学被重点院校和中科院所录取,招收单位普遍反映我们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学生会还办了内部刊物———《生命之窗》,刊出课程开放实践中部分较好的小论文,介绍学术前沿的最新动态,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激励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