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逻辑思维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辩证逻辑思维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辩证逻辑思维方法

辩证逻辑思维方法范文1

关键词:数学;思维;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5-0119-02

从思维的本质来说,思维是具有意识的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本质属性、内部规律的自觉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多年来我注重通过数学教学,把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放在了首要位置。根据我的观察,小学生思维发展的一般有以下主要特点。

一、小学生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

1.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虽然有了抽象的成分,但仍然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比如,他们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的,他们难以区分概念的本质和非本质属性,而中高年级小学生则能区分概念的本质和非本质属性,能掌握一些抽象概念,能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进行思考。小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存在着一个转折期,一般出现在四年级。如果教育得当,训练得法,这一转折期可以提前到三年级。

2.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不平衡。在整个小学时期,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水平不断提高,思维中抽象的成分日渐增多,但在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中表现出不平衡性。例如,对于儿童熟悉的学科、难度小的任务,儿童思维中抽象的成分较多,抽象的水平较高;而对于儿童不熟悉的学科、难度大的任务,儿童思维中的具体成分就较多。

3.抽象逻辑思维从不自觉到自觉。小学低年级学生虽然已掌握一些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但他们尚不能自觉地调节、控制自己的思维过程。而中高年级小学生,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反省和监控的能力有了提高,能说出自己解题时的想法,能弄清自己为何出错,这表明他们思维的自觉性有了发展。

4.辩证逻辑思维初步发展。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要经历初步逻辑思维、经验逻辑思维、理论逻辑思维(包括辩证逻辑思维)三个阶段。小学生的思维主要属于初步逻辑思维,但却具备了逻辑思维的各种形式,并具有了辩证逻辑思维的萌芽。研究表明:小学儿童辩证逻辑思维发展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小学一、二、三年级是辩证逻辑思维的萌芽期,四年级是辩证逻辑思维发展的转折期。整个小学阶段辩证逻辑思维发展水平尚不高,属初级阶段。

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措施

我在数学课的教学中,通过数学学科本身具有的特点,紧密结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通过以下措施努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是针对数学本身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抽象性,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对于开发智力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如教学进位加法时,我对其内容进行了重组,通过“小百灵评比”这一活动,由学生亲自数出自己一共得了多少个小贴贴为出发点,引出进位加法的两种题型,大数加小数和小数加大数的进位加法。于是,学生带着这个具体任务,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计算,共说出了4种算法,分别是:(1)数数的方法。(2)凑十法。(包括把小数凑成十和把大数凑成十)(3)想减算加。(4)用小棒摆出来然后再数或者用实物在进位加法板上摆出来。由于学生是带着具体任务学习进位加法的,所以学生的身心很放松,思维上没有任何的限制,较为容易的进行创造性思维,想出了多种计算方法。

二是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过程是锻炼思维能力的关键。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例如,在教学中让学生看一幅图写出两个加法算式时,我让学生分成前后四人一组,然后让其中的一个学生按要求圆片。先放四个,再放两个,然后让学生说说看到的图,并列出相应的算式。这时,分歧就来了,有的小朋友说:左边有三个圆,右边有两个圆,一共有几个圆?算式是3+2=5;而有的小朋友说:左边有两个圆,右边有三个圆,一共有几个圆?算式是2+3=5。为什么同一幅图,却会得到两个不同的算式呢?这个问题一下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有的甚至走下座位,说要看看对方的小朋友是不是看错了,后来通过自己的观察,学生发现原来是因为看图的位置不一样,所以才会得到两个不同的加法算式。当学生自己得出这个发现以后,对老师下面要教的例题,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加法算式,就不仅仅是只停留于怎么写,而且还知道了为什么能写出两个算式,真正地让学生理解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是在口算训练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我在学生口算基本训练别注意防止死记硬背,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利用意义识记、熟记口诀。例如,有一个一年级学生很快就熟记了20以内进位加法表,他并没有去熟读全部加法表,而是先记住“对子数”(如6+6=12、7+7=14、8+8=16、9+9=18)然后根据推理方法推出其他加法表,如7+8=?先想7+7=14,因为7+8比7+7多1,所以7+8=15,又如6+8=?先想6+6=12,因为6+8比6+6多2,所以6+8=14,这样就在熟记加法表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又因为学生运用逻辑思维能力,大大缩短熟记口诀的时间,提高了练习效率。

四是在新授知识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新授知识是课堂教学中的主要一环,也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环节。新授知识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师讲解要生动有趣,善于提出思考性问题,充分运用直观教具,注意边讲边练。这些做法都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应该继续运用。例如“发现法教学”就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智力.

发现法教学又称问题教学法。这种发现教学法是适应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需要,而在教学实践中发展起来的。这种教学法的一般过程是:(1)提出问题。(2)让学生根据教科书或教师提供的材料自己学习和体验。(3)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解决问题,自己发现数学的法则和规律。这里举个课堂实例说明一下。

辩证逻辑思维方法范文2

【关键词】 物理教学 质疑 自然科学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2-023-01

一、质疑的必要性

相关研究表明,青少年的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趋势是:初中一年级已经开始掌握辩证逻辑思维;初中三年级处于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阶段,属于重要转折期;高中阶段辩证逻辑思维已经发展到趋于占优势地位。高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促使他们的思维活动的依赖性迅速减弱,独立性和批判性快速提高,质疑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又能促进他们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

从物理课堂来讲,质疑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扩大思维广度,提高思维层次;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物理学习兴趣;可以启发物理思维、发展智力;也可以反馈评价,调控物理教师的教学;但更重要的在于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物理,如何思考生活中遇到的相关问题。

作为中学物理教师,不仅要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好奇心,也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不断提出问题,教师自己更要认真地解决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对自己的教学过程不断质疑,不断完善。

二、质疑的环节

1. 教师应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养成经常质疑的习惯。教师要经常对自己设计的各个教学环节进行质疑:教学目标的设置是否适当,能否唤起学生的多种需要,并促使学生激发相应的动机;对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恰当,教学内容能否成功地传授给学生;选择的设疑时机是否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及时反馈学生信息等等。

2. 教师应为学生质疑创设情境。在教学中为学生质疑创设情境,选择合适的设疑时机:如当学生的思想局限于一个小天地无法突破时;当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感到困顿时;当学生各执己见,无法说服对方时;当学生受旧知识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正向迁移时。比如在课堂开始通过设计有趣的物理小实验,借助教具、挂图和各种实验仪器、设备等生动具体的直观现象,为学生直观设置悬念,诱导学生变枯燥抽象的原理学习为生动活泼的规律探索。这样,启发学生尽快地进入思考状态,产生质疑,以”疑”导读,以用入读,造就学生的知识饥饿感,促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3. 教师应在重点、难点处用心设疑。中学物理教学中提高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效率是极为重要的,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往往在备课时就非常注意对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的选择,因为在重点、难点的教学上恰当的设疑则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当然,教师此时所提的问题也应当是经过周密考虑并能被学生充分理解的。

对教材中重点、难点问题的设疑,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可以从联系旧知识入手进行启发设疑;可以增设同类知识,进行对比设疑;可以指导读书,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设疑;也可以从直观现象进行设疑;仔细把握教材内在逻辑关系,逐步设疑等等。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敏锐的眼光捕捉学生心灵的信息,巧妙设疑、及时设疑,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质疑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教师应激发学生主动质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设疑,以身示范,鼓励学生学会质疑。“给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耐心予以解答,并应以不同的方式肯定并鼓励学生质疑,努力培养和保护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应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应引导学生特别注意对关键点的理解。具体来说,就是在讲解新课时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在知识的上下联系和比较中要敢于质疑;在总结知识时还要不断追问。

教师激发学生质疑的另一途径便是对学生的质疑及时鼓励。如可以在课堂上讲解学生在课外的提问,或是直接鼓励学生自己来讲,并对经常提问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表扬或奖励。例如赞扬问题提的巧妙、提的深刻,或是给与适当的小奖励。这些都会在其他学生身上产生影响,因为好胜心是每个学生的天性。这样长期坚持,必定会让学生养成主动质疑的习惯,激活思维,从而提高物理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物理教学中质疑的注意事项

1. 教学中教师不能因为有示范作用,就把一切问题都先提出来,应为学生的质疑留有空间,让学生有问题可提。

2. 心理学研究表明,技能的形成过程是有阶段性的,即有一个由初级阶段到熟练掌握的阶段。学生质疑技能的培养也要遵循这个规律,所以教师不能操之过急,应循序渐进,从量变下手,以求质变。

辩证逻辑思维方法范文3

(一)以形达意的辩证逻辑思维《周易•系辞》中说:“圣人立象以尽意”。中国古人认为形象可以尽意,按字面上理解,圣人可以借助于形象,表达自己的意念。可以看出古人对于视觉形象的重视,形象是意念的载体,云纹作为一个传承上千年的视觉符号,它充分地体现出了古人形与意的辩证逻辑思维方式,而云纹以形达意的辩证逻辑思维方式具有以小喻大,以少总多,由此及彼,由近到远的特点。“形”是具体的,可视的,显露的,不断变化的;而“意”则是深远的,幽隐的。而云纹这种以形达意的辩证逻辑思维方式在图形创意设计中就表现为图形与创意的内在辩证关系。图形必须服从创意,创意需要适合的图形,任何创意都需有适合的图形来传达,任何图形都必须有创意内容才能成为创意图形,才能进行有效的信息传达。为图形而图形,形式再好也无意义,同时精彩的创意,没有适合创意的图形或图形形式质量不高,也会影响创意的传达。因此,云纹以形达意的辩证逻辑思维方式要求。在现代平面图形创意中是要处理好图形与创意的内在关系。云纹以形达意的辩证逻辑思维方式也要求在进行图形创意的时候,要把一个复杂事物用简单的形式表达出来,把传达的内容转换成简洁的图形语言,使其具有深刻的寓意和象征意义而成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二)意中有境的意象表达云由气生,是阴阳二气聚合变化而成,中国古代哲人观自然之云的形态取云之象绘制而成的云纹,它是中国古代哲学观、自然观和世界观的有机统一体。云纹成为一种精神的图形载体和标示,表达了人们对吉祥、幸福的追求,对生命向往的独特审美意境。这种独特的审美意境是对云纹固有的意象的突破和升华,但并不是完全摆脱固有之象。王昌龄在《诗格》中说“: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可以看出这种审美意境指的是内心意识与外界事物的审美意象心灵相通的审美感受,所以云纹意中有境的意象表达就要求形象在尽意的过程中生成的一种独特的审美意境,而云纹这种独特的审美意境就造就了图形创意设计中讲求二次联想的视觉思维方式。意象图形的联想特性就是运用意象图形表现出受众所熟知的图形形态,启发观者通过意象图形语言的联想正确判断出作品想要传达的信息。[3]而二次联想是指图形在传达出设计创意的同时,设计者又赋予图形一种独特的审美意境,给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间。没有意境的作品,直白的说教,把图形简单的当成文字一样的工具,有一说一,这就犹如无灵魂的躯壳一样,虽存犹亡,也就是说通过二次联想传达出的意境是图形创意设计的灵魂。在《名古屋香港著名画家十三人展》的海报中(如图2),可以看到在靳埭强先生的设计作品中透露出一种独特的东方美学意境。

二、云纹形态在图形创意设计中的应用

在中国传统的民族设计语言里,云纹独特的造型方法大量的运用于现代图形创意设计之中,其中主要包括有形态构成的运用、象征符号的融合、抽象因素的提取等,并显露出它独特的应用价值,形成了极具民族特色的设计语言。

(一)形态构成的运用1.反转相关反转相关是指“正形与负形”“图与底”视错觉规律的运用。日本平面设计大师福田繁雄在《两个不同性别的腿》宣传海报的图形创意设计中(如图3),充分利用了正负形的重复手法,男人腿与女人腿在反复中闪烁不定,画面充满了趣味性,视觉效果简洁明了,从中传达出京王百货的繁荣,也在更深入的探讨了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关系。2.重复再生明清时期流行的团云纹造型,它的手法表现为通过单个云纹的重复组合加强图形本身的视觉冲击力,并与朵云纹相配合,整体的造型姿态构成了一个从四面八方向中心聚拢的展开样式。这种手法在图形创意设计中被大量采用,通过单个形的不断重复和有规律的组合从而使新的图形具有强有力的视觉冲击力,丰富的画面效果是单一图形无法达到的,透过重复的组织结构关系,准确的传达出了画面的某种逻辑关系。2008年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的主体图案就是采用了云纹的重复手法,将“吉祥、如意、和谐共生、生生不息”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展现在了世人面前(如图4)。奥运“祥云”火炬的传递也将中华民族精神与北京奥运会吉祥、祥和的信息传递到全世界,在火焰之下的中国云纹也成为最时尚的创意元素。[4]图4祥云火炬3.移花接木移花接木是把两种不同形态的造型通过嫁接融合的手法,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图形的过程。秦代出现的云鸟纹深刻体现出了这种独特的造型手法,在弧形的云纹头部加上一个鸟头,末端是云纹特有的S造型,凸显了飞鸟的形象,但又隐含了云纹图案的印迹,把云纹飘逸、洒脱的形态特点和鸟的形象进行结合,形成了新的艺术效果。这种移花接木式的造型手法被大量应在图形创意设计中,是将图形的某一特定元素与另一图形元素进行打破常规的组合,这个新图形并不是原有图形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超越或突变,以产生出新的含义。

(二)象征符号的融合云纹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图形纹样,它内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为现代图形创意设计灌注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品格,究其根源是它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从古至今,在云纹发展演变的过程中,积累了深厚的哲学文化内涵。在中国人的心中“吉祥”一直是云纹最本质的象征含义。中国古人曰:“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可以说追求吉祥如意是中华民族普遍的文化心理特征,而云纹自古就具有“吉祥”的象征意义。故宫现藏的金属如意,它的头部采用的是如意云纹造型。它是把传统的云头造型和内部一条向内弯曲的圆滑飘逸的曲线形两者结合而成,充分的表达出“吉祥”的文化象征意义,也是人们追求吉祥如意文化心理特征的物态化表现。而现代图形创意恰恰抓住了云纹这一图形符号的文化象征意义,并把它融入其中形成了独特的图形语言。首届中国元素国际创意大赛金奖作品,就把云纹这一文化象征符号运用到海报中的图形创意设计中(如图5),来表现“吉想如意”这一主题。他巧妙的抓住了云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吉祥如意”,通过夸张与变形把“吉祥如意”的“祥”与“吉想如意”的“想”进行同构,呈现出了独特的设计意境,是传统图形创意理念和现代表现手法有机融合的成功作品。

(三)抽象因素的提取云纹就是古代先民用“观物取象”的方式创造的图形符号,是对自然之云形态的一种抽象提取,图形创意设计的特征就是对事物抽象的设计过程,它是从众多的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质性的特征,而舍弃其非本质的特征,最终完成设计创意的一个图形创造的过程。所以图形创意设计中抽象因素提取的造型手法和云纹“观物取象”的抽象造型手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是对云纹抽象造型手法的继承和发展。例如,2011年西安世园会标志的图形创意设计(如图6),以“天人长安•创意自然——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探寻“天人长安•创意自然”的深层含义。

三、云纹色彩观在图形创意设计中的传达

在中国传统的民族设计语言里,云纹具有的色彩观不仅是客观事物外表颜色的外在说明,它代表的是古人对自然和世界的认识,蕴含着十分深邃的情感世界,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中国传统云纹色彩伴随着五行说思想、儒家和道家的哲学思想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所以云纹的色彩观被逐渐运用到图形创意设计中,并显露出它独特的应用价值,形成了极具民族特色的设计语言。以云纹为代表的五色体系是中国人独特的色彩体系,充分的体现出中国人独特的自然观、世界观和审美观。五色即青、赤、黄、白、黑。云纹的五色是与五行方位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究其根源云纹五色实际产生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五行”观念。同时,云纹五色从色相上讲它包含了现代色彩学上的三原色,但它内在体现着的先秦古人的宇宙和天地时空观念。如五色体系中的赤黄青就近似于现代色彩学中色彩的三原色红黄蓝,这三色基本上代表了可见光谱色的全部,换言之,红黄蓝可以代替色彩的总和,眼睛需要这个总和才能满足,也才能处于和谐的平衡状态。[5]从五色“青赤黄白黑”到五方“东南中西北”,从五方“东南中西北”到五行“木火土金水”等,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衍生、相互呼应,循环变化的体系。所以云纹的五色体系所蕴含相生相克、循环变化的时空观念就是对于这种周期性的现象与规律的深刻理解。云纹这种独特的色彩象征意义对于现代图形创意设计有着深刻的启示性,能赋予色彩新的内涵与生命,并显露出它独特的应用价值,形成了极具民族特色的设计语言。在《九九归一•》的海报中(如图7),画面用中国传统水墨的手法绘成九九勾云纹的涟漪,托起红白相间的莲花花瓣,以宽宏淡然的意念表现不染的精神。在黑白红之间显示了道家自然而然、花开花落、落叶归根的深远意境。同时云纹在“焦、浓、重、淡、轻”的水墨丹青中表现出道家崇尚黑色的审美观,在道家看来各种色彩地位也是不一样的。他们推崇黑色,因为在古代“五色”理论中有“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的说法,天色乃玄色,而玄乃道家学说的归源之地,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靳埭强先生就是很好的利用了中国水墨黑与白的独特手法形成了独特的图形创意观念和设计语言,他将现代设计的法则、材料、技法语言与传统玄学神韵和意境有机的结合起来,以其独特的色彩情感语言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强烈民族特色,从中也体现出云纹黑与白的道家审美观念已经融入到了图形创意设计之中,形成了独特的图形语言,也显示出云纹黑与白的道家审美观念所具有的独特应用价值。

四、结语

辩证逻辑思维方法范文4

一、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生命命题

 

苏格拉底一句“认识你自己”成为人类寻求生命的意义的肇始,不仅成为现代生命哲学方兴未艾的主题,更是社会普通人思考日常生活意义时不可绕过的问题。逻辑学自亚里士多德以降至培根,一直被界定为认识客观事物、把握规律、探索真理的工具,围绕“工具”目的是其不变的主题,即“暂时撇开思维的具体内容,而专门研究人的思维结构及其运动的规律和规则”(这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形式逻辑)。自笛卡尔到康德,再到黑格尔,传统的形式逻辑逐渐形成围绕概念的 “内涵逻辑”的辩证法,逻辑学的范畴推演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和境界,尤其是黑格尔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他的努力下,辩证法的理论形态发生了根本转换,即从自发到自觉。黑格尔最终把辩证法发展为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相统一的思想运动逻辑。尽管还没有摆脱被恩格斯批评的“变戏法”的尴尬,但是毕竟已经开始涉及人(尽管是类的层面)的自由以及对美的感受问题。对这种“类”概念的自由,有学者指出“当黑格尔把‘理性’视为人的全部丰富性──包括感受、情感、意志、想象、目的等──的深层统一性时,他便以一种泛逻辑主义的思维方式把人抽象化了”。[1] “认识你自己”不免也就成为一种抽象,一种理念的东西,无关生活。

 

马克思开启了逻辑学发展的另一丰碑,即唯物主义辩证法。这种立足于历史发生学立场上的辩证法是对黑格尔抽象理念辩证法的扬弃,因为它根源于人类的社会劳动实践,以探求人类的自由解放为使命。但是,马克思的逻辑学关照下的人已不再是类的概念,社会实践中“有生命的个体”,追求人的自由解放是贯穿马克思辩证法始终的红线,是辩证法的内在理论品性。就方法论意义而言,总体上,唯物辩证法以矛盾分析为主轴,是一个方法的集合,还有由抽象上升到具体、逻辑的与历史的统一、归纳和演绎、辩证的分析和综合方法,等等。恰如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所指出的:“辩证法也就是认识论”。一般而论,人们心目中的逻辑学更多时候都是在认识论中发芽、开花、结果的学问,有时候也涉及价值、自由的东西,但多数时候是为认识而认识的,是为其方法的本的。即使在辩证法的学习过程中,如此的认识也是屡见不鲜的。至今,苏格拉底的那个古老的生命命题仍活跃在人们生活的逻辑中,有意思的是逻辑学本身也在执着地寻求着它自身的“生命”意义,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即通过逻辑学的生活关照尤其是辩证法的学习以促进理想自由的人格塑造与形成。

二、“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与辩证逻辑生活关照的使命

 

冯契先生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提出“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显见,这为解答上述问题提供了极佳的思路。因为这关乎知识与智慧的根本关系问题,也是生命意义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争议可能最大,难度也可能是最大的。正如冯先生所指出的:“这是一个要克服种种异化现象,刻苦磨练的过程。” 又说,“因为理论不仅仅是武器、工具,而且本身具有内在价值,体现了人格,表现了个性”。[2]理论尚且如此,何况乎方法论呢?就唯物辩证法而言,毫不讳言,它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认识武器,掌握其方法的精髓是至关重要的,这是“转识成智”的必须前提,也算是第一步骤。孙正津教授对此有着深刻的分析。他认为,辩证的分析和综合是唯物辩证法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方法,其他都以此为依据主要用来进行概念的辩证推演,这种推演的特点是立足于概念的辩证本性,通过概念内在矛盾的展开、演化,在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中形成具有辩证特性的理论体系。事实上,唯物辩证法的推演进路和方法与人们认识的过程与规律是内在统一的,是内恰的。我们之所以视之为科学,就是因为它体现了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这种辩证思维的概念推演方法一方面源自认识和研究事物的认知实践;另一方面,又通过其特有的逻辑结构和方式深化对事物的考察和认识。进一步,当我们把辩证法的思维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和思考中时,就会相应地转化为工作和思想方法,同理,当运用到学术研究中,则会转化为一定的研究和表述方法,而运用到生活中,就会转化为表达方法和生活“智慧”。

 

辩证法化理论为方法主要是通过辩证的分析和综合进行的,因为辩证的分析与综合主要针对目标是分析和综合被研究对象包含的矛盾。所有关于矛盾的理论或学说都是辩证法可以分析的对象,只有在对矛盾的剖析中才能深化对方法把握。“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 [3] ,还必须客观分析矛盾对立面的转化。这里讲的转化要求我们需要从更广的视域去理解,用动态变化的眼光审视问题。矛盾的转化是有条件的,事物的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的确可以转化,但是不是绝对的。辩证的分析和综合在推进认识的发展时需要二者之间的不断相互转换。有分析、有综合,相互交织和渗透。辩证的分析和综合要分清主次、理顺关系。运用时,要借助矛盾分析的若干范畴,从事物诸多矛盾中,要分析出其先后、主次、基本和非基本矛盾,弄清楚起始矛盾与后继矛盾、主次矛盾、基本与非基本矛盾的关系。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为我们认识事物提供了强大的方法论武器。通过矛盾分析,尤其是对立的矛盾有着内在转化的前景,这让我们可以乐观的看待事物发展,从而冷静地等待事物的统一,乃至和谐,这是难能可贵的方法论价值立场。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与传统矛盾分析法对待宏大历史、人类命运矛盾的乐观精神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人作为微观个体的生活对待矛盾的无奈和焦虑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普遍。

 

在践行“化理论为德性”的命题中,密切关注日常生活的同时,尤其要注意逻辑悖论问题。逻辑悖论矛盾的误用与缺位不能也不应再被忽视。钱广荣教授认为“自相矛盾”是典型的逻辑悖论矛盾,将其用作“对立统一”意义上的矛盾是误用,这种误用将导致逻辑悖论矛盾在唯物辩证法中的缺位。[4] “缺位”是从辩证法的方法论运用而言的,在此主要着眼于人的生活领域谈“误用”的问题,以分析我们对唯物辩证法生活关照方面理解与把握上还存在某种程度的局限。生活中的自相矛盾往往是人们实践经验的产物,但是不能因为多为主观而忽视其地位和意义。它体现了实践主体即个人和社会在选择和实现价值的过程中由于认知能力和实践经验的制约而出现的不能自圆其说的自相矛盾情况。它不同于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的逻辑悖论,而是一种与人们诸多行为选择(尤其是日常生活)直接相关的普遍的客观存在。也就是说,生活中的自相矛盾与辩证法的对立统一矛盾是不同的。这里人们容易犯的错误是要么把二者直接等同起来,要么是直接把生活中的自相矛盾遮蔽掉,无视其存在。在多数时候将前者混同于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而加以误用,这实在是一个逻辑错误。不仅如此,这样做的实践“恶果”恰如钱广荣教授所指出的那样:“我们至今只能运用‘对立统一’的规律描绘和说明世界,不能运用自相矛盾的逻辑悖论的方法,揭示和叙述社会和人生选择中客观上大量存在的悖论现象尤其是道德悖论现象,忽视开发自相矛盾研究的重要的科学认识和社会实践价值。”[5]如此一来,势必会导致人们不能用“悖论方法”认识和把握社会和人生的价值选择中出现的种种矛盾,把矛盾刚性化,视矛盾转化自然化,进而影响到自身的生活观念和情绪,严重的会出现心理失衡,引发行为失范,甚至制造社会不和谐和社会动乱。回到冯契先生的“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命题,我们就可以看到如果缺乏了人们的生活实践这个环节,“化理论为德性”最终将成为单纯的理论抽象,换言之,如果人们对生活实践的经验总结和提炼出了问题,又将如何形成正确的理论呢,没有正确的理论,如何又化为科学的方法呢?

 

三、生命主体的意义─逻辑学生活关照的可能和必然

 

苏格拉底难能可贵的从哪个“不属人”的时代提出这样伟大的“属人”命题,不仅标志古希腊的理性精神的发轫,更使“自己”成为千古之谜。自此以后,诸如人活着的价值、人活着的意义,生命的本质、意义等成为哲学家们包括芸芸众生孜孜不倦的探索和追求。历史证明,越是有价值的问题越是需要耐心和韧性,人类从一个朴素的崇尚神灵的史前史时期,到心灵开始发育、自我意识萌芽的神学时代,及至笛卡尔“我思故我在”以主体性凸显为标志的振聋发聩的呐喊,人类终从迷雾中清醒,开始并学会了从主体理性的视角审视客观的社会和人类自身。新时代为生命呐喊的是以叔本华的非理性主义为始,后有尼采的权力意志、萨特的存在主义、福柯的生命体验、柏格森的生命绵延等等都力图挣破理性主义的篱绊,对生命的本真自由进行探索,又一次开启了人类理想人格的塑造问题。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剧,人类越发现自身逐渐坠入理性至上的理念抽象中去了,理性逻辑至高无上。技术“坐架”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丢掉了内心的否定性、批判性和超越性的向度,成为“单向度”的人。事实上,这种理性仅仅是工具理性而已,技术理性统摄一切。人的生活逐步陷入被“殖民化”的境地。[6]面对人的生命发展的这种内在要求,需要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诸学科给予时代的回应。而现实是,诸学科包括逻辑学借助科学技术的翅膀都呈现出了“一种可悲而又有前途的发展”的倾向[7]。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数学的应用,辩证逻辑成为真正的“逻辑”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在可预期的未来,逻辑学(辩证逻辑)与人工智能、博弈论、计算技术等或结合或借助将会迎来学科范式的大发展,这是尤令人鼓舞的。但是,除了在学术之林构建自己的领地,逻辑学面对日益“殖民化”的人的日常生活在德性塑造、自由寻求上究竟能否有所作为却是一个引人深思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我们认为逻辑学尤其是辩证(批判)逻辑的生活关照不仅可能,而且必然。

 

首先,逻辑学可以为人的理性培育创造机会并促进人的理性提升。通过重新建立人类的精神生活,继续完成如哈贝马斯所言的“远未完成的”启蒙事业。康德这样界定启蒙:“就是人类脱离自我招致的不成熟。不成熟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不能运用自己的理智,如果不成熟的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引导就缺乏运用自己理智的决心和勇气,那么这种不成熟就是自我招致的。要有勇气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的座右铭。”[8]我们可以这样判定,即主体理性是锻炼发掘、思考与探索生命意义的能力的重要前提和保证,而主体理性的生成离不开批判性的逻辑思维与方法,这种能力为基础的理性便能很好地引导主体正视生命的基本诉求,并以此为逻辑起点,去认识自然,关注对生命意义的认识、体验以及建构,在不断的社会生活实践中重新认识自身,直面生命,进而提升生命意义。因此,要在镜子中映照出真实的自我,先需要人的主体理性精神的发扬。

 

其次,对逻辑悖论的研究不仅是使辩证逻辑自身发展完善,更是使辩证逻辑更接近甚至契合现实生活的重要方向。逻辑悖论的研究并不妨碍逻辑学在当代参与学科竞争的优势,反而会添加许多有益的因素。在张建军看来,逻辑学拥有“基础学科、工具学科和人文学科三重性质,这是逻辑学在当代科学体系中独有的特征”,早在1997年,他就提出要开展逻辑社会学研究。钱广荣指出“需要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将逻辑悖论的‘自相矛盾’现象引进唯物辩证法的范畴体系。”[9]当代中国社会出现的许多矛盾(包括作为个体人的生存困惑)其实是以悖论方式存在的“自相矛盾”,认识、阐明和把握这类“矛盾”,必须要运用 “自相矛盾——逻辑悖论矛盾”的方法,分清利弊得失并分析其成因,采取扬长避短的发展策略,才有可能在“解悖”中逐步走出“奇异的循环”,赢得新的发展。这种方法也会最大程度地避免使人习惯于用“一点论”、“一极论”、“纯善论”的方法去认识、评价社会和人生,并逐步克服这种传统评价的痼疾,养成自觉运用 “两面方法”看社会和人生的“悖论素养”。 第三,重塑人的批判性思维是逻辑学的时代使命。物性化、单向度的个人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否定性思维的能力和品性,在技术理性的统治下,人成为附庸。吉登斯把现代性的极端后果总结为经济增长机制的崩溃、极权的增长、生态破坏的灾难、核冲突和大规模战争[10]。无疑,在当前的复杂风险的社会条件下,采取行动的个体面临的选择模式很多,因为选择的难度加大,在日程生活中往往多表现为犬儒主义、复古主义与激进主义等。哲学家奥伊肯这样评价我们的选择困境:“我们处于一种痛苦的困惑状态中。纯粹现实主义的文化剥夺了生活的一切意义;回到旧的生活方式又不可能,而放弃一切寻求生活意义与价值的努力也同样做不到,我们自己的时代尤其难以泰然接受这样的局面。”[11]重塑人的批判性思维则成为逻辑学当代应有之使命。对社会(生活)采用这种服膺理性、逻辑和真理的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健康的怀疑主义态度,是当代人克服单向度,从而恢复人对于自由、尊严与意义最求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人必定要生活在一个逻辑的世界中,通过逻

 

辑并应用逻辑去认识世界、认识自我,是人的永恒使命,履行这个使命最终也是最重要的后果就是人获得自身的发展和完善即理想自由人格的塑造。时代越是发展,这个趋势就会越凸显,逻辑学理应并必然在人的生活世界观和生成性思维上起到应有的作用,只是有时是从反面提醒人类而已。

辩证逻辑思维方法范文5

关键词:数学;思维能力;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132-01

一、数学教学促使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学生要掌握所学的概念、法则和定理,必须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分析、判断、推理,然后才能消化、吸收,以至于应用。这就是说,数学学习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时反过来,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也得到相应的锻炼和发展。以学生掌握集合的概念为例,关键的问题就在于通过一个个“对象”来概括出集合的抽象意义,这其中既有分析,有判断,还有抽象化的归纳推理,可以说是一个由浅入深的抽象思维能力的训练过程。

二、数学教学促使着学生辩证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函数是技校数学中的重要内容,在这一部分内容中,学生将接触大量的变量关系,这就要求他们从事物的发展、运动和变化进行全面观察,通过符合辩证逻辑的思维过程,理解其本质,掌握其关系,同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提高学生自身的辩证逻辑思维能力。如函数式S=Vt,表示的是速度、时间与距离间的互变关系,当速度发生变化时,在同一时间内所行的距离也发生变化;反之,要求在同一时间内所行的距离有所变化,其速度也必然要随之变化。学生对这一辩证关系的认识过程,也就是一个辩证思维能力的训练过程。

三、数学教学促使着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发展

立体几何内容在技校数学中占有一定的比重,这部分内容仅仅靠直观感觉是无法学好的,必须借助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例如,关于空间直线与平面无限延伸的理解,关于空间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理解等,都需要学生去想象。在想象的过程中,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也相应的得到训练。

四、数学教学促使着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数学解题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思考问题,探索解题思路,充分利用已知条件,挖掘隐含条件,变通使用已掌握的数学知识,最终达到解题的目的。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与此同时,随着一个个数学问题的解决,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的经验也不断增加,其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就逐渐得以强化。

数学教学具有促使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客观可能性,如何把这种可能的因素变成现实,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意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合理过渡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其思维的迁移与发散首先是以客观存在的“对象”为基点的,如关于集合概念的理解,学生直接接触的是一个个具体的对象,通过对这些对象的观察与分析,然后概括出集合概念的意义来。这个过程就是一个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合理推移过程。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够有意思地利用一定的“对象”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不但可以降低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的难度,而且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注意发挥表象的桥梁作用

由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学生掌握时需借助一定的实物和图形。除此之外,表象的桥梁作用也十分重要,因为表象往往是在多次感知所得映像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的结果,比直接感知所形成的映像更具有概括性,它接近于感知,具有一定的鲜明性和具体性,同时又接近于思维,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表象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放开思路,顺利地掌握数量关系与空间关系的抽象特征,提高思维的正确性。

(三)利用数学知识中的可逆成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数学中有许多可逆成分,如方程的两端、函数与反函数等。如果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认识这其中的互逆关系,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四)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概括数学规律,培养其思维能力

数学知识的概括性较强,覆盖面较大,如果我们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去观察、思考、分析和概括,使他们从实践中去认知数学知识,把握数学规律,不但可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培养和强化他们的思维能力。如学生从12=1,22=1+3,32=1+3+5,……的推导演算中,发现并概括出“任何一个自然数n的平方等于从1开始的n个连续奇数的和”,即n2=1+3+5+…+(2n-1)。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都得到发展。

(五)通过几何图示,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空间延伸,培养其空间思维能力

学生思维活动在空间的无限延伸,往往是由一些具体的事物引发开来的,正如无线电波在空间的辐射必须有一种引发媒介一样。这就是说,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必须借助于几何图形来引发他们的思维潜能。例如,在“直线与平面”一章的教学中,可以通过书本上的直线与平面示图,引导学生去想象它们在空间无限延伸的情形,这样不但训练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同时还训练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六)从培养兴趣入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数学知识与规律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因素。有了兴趣,学生就肯于动脑筋,尤其是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肯于从多角度去寻找方法,这样,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就会得到相应的训练。因而,我们可以从培养兴趣入手,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总之,数学教学影响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了使这一影响更加地积极和有效,我们应深入地研究教学科学,改进教学方法,力求使整体教学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黄高才.数学教学与思维能力的培养\[J\].技校数学,1998.

辩证逻辑思维方法范文6

关键词 高中物理; 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方法

按照心理学的观点。"能力是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而智力是"在各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认知特点,就是认识能力或认知能力。"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而思维的核心形态是抽象逻辑思维(包括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按照思维结构的发展阶段来看,抽象逻辑思维是发展的最后阶段,这个阶段又可分为初步逻辑思维,经验型逻辑思维和理论型逻辑思维(包括辩证思维)。显然,培养思维能力,特别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开发智力的关键。

1 高中物理教学中要提高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1.1 高中生无论是升学还是就业,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开展,再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更需要的是抽象逻辑思维。同时,高中物理是一门严密的、有着公理化逻辑体系的科学理论,对于高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较初中物理有了一个很大的飞跃,这就是当前所谓初、高中物理"台阶问题"的实质。另外,从高中学生心理的年龄特征来看,从初二年级开始的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水平的转化,在高二年级将初步完成,这意味着他们思维趋向成熟,可塑性将变小。因此,在高中一、二年级不失时机地提高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以顺利地完成从经验型向理论型水平的转化是必需的。

1.2 从生理上看学生在16岁时已能完成人脑总重量的96%的发育过程,有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在心理上,从初二开始了向理论型抽象逻辑思维水平的转化,也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的基础。同时,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他们在语言、文字、数学物理等各方面都有了必要的知识基础,为在高中着重提高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可能。实践也证明:凡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都比较强。

因此,高中物理教改也应把提高学生担负逻辑思维能力放在首位。

2 高中物理教学提高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方法

2.1 就思维发展来说,学生"在活动中产生的新需要和原有思维结构之间的矛盾,这是思维活动的内因或内部矛盾,也就是思维发展的动力。"环境和教育只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外因。作为中学生,其主导活动是学习。而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义务,从某种意义来说,还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它对学生思维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学习内容、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对思维发展的影响上,即学习内容的变化,学习动机的发展和学习兴趣的增进,直接推动着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包含着"量变"和"质变"两个方面。学生知识的领会和积累,技能的掌握是思维发展的"量变"过程;而在此基础上实现的智力或思维的比较明显的、稳定的发展,则是心理发展的"质变"。

教师的责任就是要以学习的难度为依据,安排适当教材,选好教法,以适合他们原有的心理水平并能引起他们的学习需要,成为积极思考和促使思维发展的内部矛盾。创造条件促进思维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过程。应该看到,这两个过程是紧密联系的,缺一不可的。教育并不能立刻直接地引起学生思维的发展,它必须以学生对知识的领会和掌握技能为中间环节。而智力、思维的发展又是在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才能完成的。没有这个"中介",智力、思维是无法得到发展的。但是教师教学的着重点应是通过运用知识武装学生的头脑,同时给予他们方法,引导他们有的放矢地进行适当的练习,促进他们的思维或智力尽快地提高和发展,不断地发生"质"的变化。这也就是学生思维结构的"质变"过程或称"内化"过程。

具体到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智力,特别是思维能力这个问题上,我国一些心理学家经过研究与实践,提出了"培养思维品质是发展思维能力的突破点,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好途径"的观点,并在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是因为智力是存在层次的,它是由人的思维的个性差异确定的,这种差异体现为个体思维品质,包括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五个方面。它也是思维能力的表现形式。由此可确定思维能力的差异;思维品质的客观指标是容易确定的,使定量研究成为可能;研究思维品质的发展与培养,有利于克服传统教学的一些弊病,并对之实施改革;思维品质的发展水平是智力正常、超常或低常的标志。其中思维的深刻性,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以及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和难度——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础。

2.2 就思维结构来说,皮亚杰提出了"发生认识论",强调"图式"概念。他的心理学思想中有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他认为"图式"即心理或思维结构,"图式"经过"同化"、"顺应"和"平衡",构成新的"图式",不断发展变化,不仅有量变,也有质变的思想是可取的。其中"同化"是图式的量的变化,"顺应"是图式的质的变化。

任何一门科学都是由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等组成的。概念、规律、方法等是相互联系的;不同的概念、规律、方法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从而形成了该门科学的知识和逻辑结构。当然这种结构也在变化和发展着。应该说,人的思维结构和各门科学的知识、逻辑结构都是人们对客观现实世界的反映,是紧密联系的。因此,从教学必须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上来说,正如布鲁纳所说:"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这也符合现代系统科学(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的观点,系统科学认为结构与功能是对立的统一。不掌握学科结构,就难以发挥该学科的功能。不仅如此,还认为任何系统都是有结构的,系统整体的功能不等于各孤立部分功能总和。而是等于各孤立部分功能的总和加上各部分相互联系形成结构产生的功能。数理学科也是如此。布鲁纳写道:"制订物理学和数学课程的科学家们已经非常留意教授这些学科的结构问题,他们早期的成功,可能就由于对结构的强调。他们强调结构,刺激了研究学习过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