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学业规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境设计学业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境设计学业规划

环境设计学业规划范文1

瞄准我国建筑动画产业亟待发展、交叉复合型人才奇缺的市场需求,抓住数字化时代到来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给该产业带来的发展机遇,从研究分析建筑动画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求入手,找准独立学院建筑动画人才的培养规格定位,紧密依托东南大学相关学科的办学资源和教学优势,依托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建筑与艺术系现有的建筑学、环境设计、动画三个专业共生的学科生态环境,充分整合这三个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建立建筑动画设计工作室,形成三维支撑、渗透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江苏省建筑动画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目前,全世界动漫产业总产值已达到5000亿美元,是仅次于IT产业之后的又一经济增长点。伴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江苏作为中国长三角经济文化圈的核心地带,承载者人才就业、信息沟通的巨大区位优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建筑动画行业在江苏的发展也正处在一个战略机遇期。技术的日益成熟和硬件的不断提升,三维制作平台的趋势也由过去的多组工作站逐步转变为高端的家庭电脑,这就意味着制作建筑动画所需要的条件将变的更加宽松。为了满足市场上各领域的需求,今后,不仅在建筑设计、城乡规划、室内装潢等建筑行业充分发挥它最直观的交流方式、最便捷的审批平台、最方便的设计工具、最先进的营销手段,预计在3-5年内,建筑动画设计师将成为炙手可热的职业之一。未来,在虚拟战争演练场及作战指挥模拟训练方面,游戏设计及娱乐行业,乃至在促进未来新艺术形式诞生等方面,它都具备很大的潜力及发展前景。建筑动画产业作为新媒体环境下的新兴产业的范例,将派生出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领域。

江苏省建筑动画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目标

1.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许多高校都开设了动画专业,但是在现有的高校和教育机构中,系统开设建筑动画课程的院校却较少,建筑动画设计人员多由培训机构短期培养,并且配套的师资力量参差不齐,普遍缺乏建筑和环境设计相关专业教师,往往单纯的只从动画形象的软件表现角度研究建筑动画,很少从建筑设计角度出发去进行建筑动画设计,从而也导致了市场上建筑动画的形式是技术主导,缺乏主题和文化内涵,质量上就更难保证。因此,没有相关专业的支撑,缺乏完善的知识体系,单独的开设建筑动画专业方向,始终处于弱势。总之,从目前总体情况看,江苏建筑动画人才的培养和人才需求有很大的差距,一方面是从业人员数量上有较大缺口,另一方面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行业发展上存在着较大误区,人才的供给和需求正处于严重失衡的状态。

2.发展目标

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培养“既了解建筑与环境设计的专业知识,又掌握建筑动画表现技术,能熟练运用三维动画相关软件制作数字化建筑环境作品”的交叉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路径,形成“三维支撑”、“做学结合”的建筑动画人才培养特色,为独立学院培养交叉复合型人才提供有益的借鉴。具体目标如下:

(1)按照交叉复合培养的思路,围绕建筑动画人才的核心知识和核心能力,理顺、凝练、整合动画、环境设计、建筑学的相关教学内容,整体构架“三维支撑”的建筑动画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示意图1);

图1 初步构想的“三维支撑”学科示意图

(2)按照渗透融合的思路,根据整合后的课程与实践实训环节对建筑动画专业核心知识和核心能力的贡献度,制定全新的课程大纲和实践实训大纲,真正在课程和实践实训环节的层面实现三个维度的渗透融合;

(3)按照“做学结合”的理念,成立以建筑动画为主导,动画、环境设计、建筑学三专业一体化的设计创作工作室,推进互动式、任务式、项目化、团队式等教学模式,结合实际工程和科研项目,促进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建筑动画设计制作能力。

建筑动画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探索

现今重新审视建筑动画人才培养,并不是要全盘否定过去的专业教育模式,相反传统中的专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价值性应当得到保留和继承,这是首先要强调的。同时,也要在更新教学思想观念的基础上,革新人才培养方法,构建适合现代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体系。具体探索形式如下:

1.构建以“三维支撑”为主要特征的的建筑动画课程体系

图2 初步构想的“三维支撑”交叉复合培养模式示意图

以建筑动画设计制作能力为主线,在四年教学的全过程中,将动画、建筑学、环境设计相关知识和技能渗透至各个环节并进行有机融合,既保证多专业知识结构的有效性,又彰显出建筑动画自身的特点,形成系统、完整的新课程体系。

2.构建以“凝练整合”为主要任务的教学内容改革平台

由于三个专业理论知识体系庞大复杂,如何精炼理论课程的教学,调整专业课程衔接,理清教学内容组合中的主次关系、层次关系、前后关系,强化应用实践课程效果成为教学内容改革的重点。初步考虑删去与建筑动画人才培养关联度较弱的课程,减少某些专业基础课的过量学时,增加有力支撑建筑动画专业教学体系的有关动画、建筑学、环境设计等学科的专业课程,并加强综合性实训环节。

在加强应用性、实践性课程整合方面,构建符合产业模式的虚拟项目,或者引入符合教学需要的商业项目,以及参与动画相关社会竞赛等方式,组织学生组建项目团队按照“项目策划―项目投标―项目实施―项目验收”商业运作模式完成建筑动画制作和课程内容学习。使得学生在校阶段就能树立面向社会解决问题的专业思维,并能围绕建筑动画打牢各方面的知识基础。

3.尝试以“项目驱动、任务导向、做学结合”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改革

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情景式、启发式、问题式、任务式、项目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探索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教学模式。将学生学习、老师教学、师生创作融入动画工作室式的教学,把工作引入课堂,将职业融入学业

4.尝试以“评价标准多元、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多元”为特征的“多元合一”评价体系改革

与教学模式的改革相适应,拟将学生学业评价方式由传统课程考核方式转为创新的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①评价的标准具体化:以课程内容标准为主,适当融入职业岗位标准、行业产品标准;②评价的主体立体化:学校、行业、同行(学生)多方参与评价。③评价内容综合化:对学生的成果品质、工作态度,以及工作效果(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工作量)三大方面进行综合评审。

结语

江苏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往往把应用型、复合型放在首位,跨学科和跨专业的应用型人才成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一种普遍模式。本次探索以偏文科的动画为基础和偏工科的建筑学、偏文科的环境设计专业相结合,形成工科、文科兼容覆盖三大主流专业“三维支撑”的建筑动画专业方向,将为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有效的借鉴参考。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成贤学院)

环境设计学业规划范文2

风景如画的大学:学校位于沈阳大浑南自贸区,毗邻空港桃仙机场,坐落于风景秀丽的绿岛森林公园内。校园背依凤凰山,环抱绿岛湖,在1000余亩的风景园林中,50幢教学生活建筑鳞次栉比,分布在山脚下、湖畔边。校园内湖光山色辉映,梧桐杨柳成荫,环境优雅,景色怡人,是中国最美丽的大学之一。学校教学设施先进,生活设施一流。国内首创、独具特色的学生社区,建有温馨如家的大学生服务中心,4人一间的学生公寓,内设独立卫生间、淋浴室,提供24小时热水;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网球、乒乓球、橄榄球、木球、保龄球、高尔夫、体操、瑜伽、武术、健身、游泳馆等体育场馆以及购物超市、中式食堂、西式餐厅、百荷咖啡、果汁公园、美发店、洗衣房等一应俱全的服务设施,为学生的生活和运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全部多媒体的现代化教室、功能完备的苹果书屋和水上图书馆、遍布校园各个角落的万兆核心校园网、计算机广场以及按照真实生产环境和业务流程建设的设施先进的各专业实验实训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为学生的学习成才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大学:本着“面向城市未来,服务城市发展”的原则,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需要,学校开设了涵盖理、工、文、法、经济、管理、艺术等七大学科门类的专业30个,形成了特色鲜明的6大专业群。即为中国制造2025培养智能制造技术人才专业群、为蓬勃兴起的旅游业培养酒店管理人才专业群、为城市建设培养建筑工程管理人才专业群、为新媒体时代培养全媒体文化传播人才专业群、为建设东北金融商贸中心培养金融商贸服务人才专业群、为企业产业转型升级培养互联网应用技术人才专业群。结合辽沈地区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需求,学校大力开展应用型科学研究,先后成立了绿岛舆情研究所、绿岛环境资源研究所、新松绿岛类人足球机器人工程中心、绿岛BIM工程中心、绿岛传媒中心等十余个研究机构,依托高校智力资源和人才优势,利用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社会转型发展和企业转型升级中遇到的新问题和新途径,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高水平的技术和智力服务。按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学校专业建设紧密贴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课程设置直接为职业能力形成服务,人才培养与行业产业紧密结合,形成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贴近社会、贴近行业、贴近实际的办学模式。 “接地气、上手快”,实现专业学业与就业创业的无缝连接,是沈阳城市学院的一大办学特色。

具有广阔国际视野的大学:作为在教育全球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新大学,坚定不移地走教育国际化的发展道路,是沈阳城市学院的又一大特色。学校主张本科学生在校四年学习期间,都要有一次国际游学经历。为此,学校每年都举办“全球城市大学论坛”暨国际教育展;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葡萄牙、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以及台湾地区的近百所大学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设计并开展了学生交换、学分互认、攻读双学位、本硕连读以及海外实习、英美夏令营等多种国际留学、游学项目,为学生开展国际交流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具有崇高社会责任感的大学:沈阳城市学院秉承“坚持育人为本,注重能力培养”的办学理念,将帮助学生成人、成才视为学校的崇高社会责任,切实做到严格管理、真情关爱、学生受益、家长放心。学校创立了生活导师、专业班主任、政治辅导员“三位一体”全员育人体系,实施了学生社区管理体制,为学生营造全天候服务之家。学校制定了“有爱心、会讲课、肯奉献”和“贴近行业、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师德师风建设标准,要求全校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在学生教育管理中,学校突出“严字当头,爱在其中”,制订了大学生“十注重、十不准”校园文明规范和实行早操、晨读、晚自习、按时就寝、出入刷卡等制度,通过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良好的行为习惯,崇高的社会责任”,达到教育学生成人成才的目的。

文化创新活力的大学: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学校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全面深化体育美育教育改革,确立了“爱好体育、崇尚艺术、关心时事、追求时尚”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规划设计了具有学校特色的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如:体育狂欢节、艺术节、mini马拉松、圣诞之夜、俱乐部联赛、毕业季、演出季等。学校成立了20个体育俱乐部、10个美育艺术团和100多个社团组织。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俱乐部、艺术团和社团组织,通过参加体育俱乐部、艺术团和社团组织的训练、比赛与活动,学生熟练掌握并具备了一定的体育锻炼技能和艺术表演才能,个人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升。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2015年,学校被辽宁省列为首批应用型大学建设试点单位。伴随着中国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的东风,沈阳城市学院正阔步走在创建一流应用型大学的路上,一个校园环境优美、办学理念先进、教学设施一流、师资队伍雄厚、日常管理严格、人才培养特色鲜明的沈阳城市学院正在辽沈大地迅速崛起。

考生关心的问题

人才培养特色:学校秉承“坚持育人为本,注重能力培养”的办学理念,培养掌握过硬的专业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人才。依托校内健全的实验实训平台和校外广泛的校企合作基地,通过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构建了以岗位能力形成为核心的职业情景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相适应和专业学业与就业创业的无缝链接。

优势专业: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广播电视编导、酒店管理;省级重点建设专业:财务管理、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特色专业:工程造价、土木工程、会计学、金融学、摄影,新媒体方向(含新闻学、传播学、播音主持艺术),智能制造方向(含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互联网应用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

新增专业:网络与新媒体、智能科学与技术。

2_20170517220529_nebgn.jpg

录取原则:我校2017年根据招生省(市、区)的要求决定是否实行平行志愿录取。在实行平行志愿录取的省(市、区),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方式;在不实行平行志愿录取的省(市、区),按考生志愿顺序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当第一志愿上线考生数不足计划招生数时:在同批录取学校控制分数线以上,按考生志愿顺序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当第一志 愿上线考生数多于计划招生数时:不再调阅第二志愿及其他志愿考生档案。进档考生的专业安排实行分数优先。对投档成绩相同的考生,执行省里有关招生录取文件规定,省里文件没有明确的,文史类按照语文成绩+外语成绩的综合成绩从高到低依次录取;理工类按照数学成绩+外语成绩的综合成绩从高到低依次录取。

辽宁省生源艺术类专业录取原则:考生达到辽宁省招考办划定的艺术类文化课录取控制线和艺术类专业分数线上,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按照高考成绩+省统考艺术成绩的综合成绩从高到低依次录取;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摄影专业按照高考成绩/2+省统考艺术成绩的综合成绩从高到低依次录取。

我校2017年辽宁省普通类专业在本科二批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美术类专业在艺术类本科二批第一阶段(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录取。广播电视编导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在艺术类本科二批第二阶段(实行有序志愿)投档录取。

黑龙江省生源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录取原则为:考生达到黑龙江省招考办划定的艺术类文化课录取控制线和艺术类专业分数线上,专业按照高考成绩+省统考艺术成绩的综合成绩从高到低依次录取。

山东省生源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专业录取原则为:考生达到山东省招考办划定的艺术类文化课录取控制线和艺术类专业分数线上,按照高考成绩×0.6+省统考艺术成绩×0.4的综合成绩从高到低依次录取。

河北省生源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摄影专业录取原则为:考生达到河北省招考办划定的艺术类文化课录取控制线和艺术类专业分数线上,按照高考成绩×0.6+省统考艺术成绩×0.4的综合成绩从高到低依次录取。

河南省生源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摄影专业录取原则为:考生达到河南省招考办划定的艺术类文化课录取控制线和艺术类专业分数线上,按照高考成绩×0.6+省统考艺术成绩×0.4的综合成绩从高到低依次录取。

其它非辽宁省生源艺术类专业录取原则为:考生达到本省招考办(教育考试院)划定的艺术类文化课录取控制线和艺术类专业分数线上,按照本省招考办(教育考试院)艺术类录取的统一要求录取原则进行录取。若生源省份省招考办(教育考试院)无统一要求录取原则我校将按照辽宁省生源艺术类录取原则进行录取。

奖助学金:学校设立学习奖学金。其中:特等(校长)奖学金,学生同时获得“沈阳城市学院学习标兵”称号;一等奖学金;二等奖学金;三等奖学金的评选比例为学生总人数的22%。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期间还可以参加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的评选。

录取情况:我校2016年辽宁省生源录取分数线:文科436分,理科415分。

语种要求:英语专业只安排英语授课、其他语种慎报。国际经济与贸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专业只安排英语授课。其他专业对外语语种无限制。

住宿条件:我校学生宿舍全部为一室四人,室内设有独立的卫生间、淋浴室、提供24小时洗浴热水。

联系方式:

学校地址:沈阳市苏家屯区梧桐大街2号(原绿岛森林公园)

邮编:110112

网址:sycu.cn/

招生咨询公众平台:《沈阳城市学院招生考试之窗》

环境设计学业规划范文3

【关键词】职业规划;学业规划;交往规划

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即做正确的事,还要正确地做事,总之,知道自己是谁、该干什么、怎么干、为什么干,这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然而,我们常常听到一些在空虚或迷茫中度过大学时代的学长说,在毕业前往往感到非常后悔,认为大学四年没有学习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大学时期是青年期,是专业理论学习集中期,因此是读研或工作的基础阶段,可谓人生的黄金期,但又是经验不足、理论有待集中提高的感性期。缓解这一矛盾的是理性。尽管计划不如变化,但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以提高自身基本素质与就业能力为目的,以扎实四个学年的基本理论与实践学习为目标,以做事与做人双完善而非完美为内容,及时发现――简化分析――有效解决问题,是大学生涯的主要矛盾,因此是大学生涯规划的主体。

成功度过大学时代的基础,是理性处理大学生活中的各种关系,而理性处理大学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对于没有大学生活经验的大学生来说,非常需要理性的指导,包括来自老师基于经验的理性指导,尽管有些大学生未必主观上清晰地意识到这一点而产生强烈的渴望。

老师基于经验的理性指导,可以在班会演讲中完成,但是更好的办法当然是面对面交流,因为面对面交流是一对一的更直接、更私密的交流;面对面交流中自然会涉及每个人大学生活中不同的具体问题,但是大学生活中的基本关系无疑是具体问题的基础,而且结合具体问题谈基本关系,效果更好。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主动寻找机会,能够与老师进行面对面交流,聆听老师的理性指导。

大学生活中的基本关系,主要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学业规划、交往规划等三个方面。其中,每个方面又包括诸多基本问题。

一、职业生涯规划

1.大学四年与一生的关系

大学时期是一生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因此,规划一生的科学发展,需要正确把握大学四年的智力投资性质,一生的科学发展,应着手于科学的大学生活。

而如何正确把握大学生活,则需要从一生的整体规划来着眼。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隅,明天是今天的方向,方向是方案的灵魂,因此从结果开始倒推,是规划大学生活的基本逻辑与角度。

2.学业与就业的关系

学业是就业的基础,以提高综合素质而不是直接对应职位要求的就业培训为主要任务,在专业不对口的就业职位上仍能够尽快胜任的大学毕业生,才具有更强的、更持久的竞争力。这种基于理论、经验与个性的胜任能力,首先需要在完成学业的过程中培养。

大学毕业生已经成为普通劳动者,在就业市场中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因此,无论是考研究生、公务员,还是去企业或自主创业,以及其它方式就业,就业的考量已经成为学业的悖力,是对正常学业的直接干扰。但是,直接对应就业职位要求的急功近利的学业观,以快速掌握具体技巧而非扎实提高综合素质为学习目标,反过来恰恰不利于就业与长期发展。

3.享受与刻苦的关系

享受生活是人的正常追求。但是,没有一味的享受,艰苦奋斗是享受生活的基础。先期基础性投入,是后期收获的倍数。舒尔茨从经济学角度提出,智力投资是回报最大的投资。因此,大学生应该以艰苦奋斗为大学生活的主旋律,才能为自己美好的未来以及奉献社会提供才智基础。因此,需要正确对待扎实与创新的关系、自律与他律的关系、大事与小事的关系、难事与易事的关系。

扎实与创新的关系。创新是进步发展的灵魂。青年人富有闯劲,敢于创新,但是扎实是创新的基础,吃苦才能找到捷径。不下真功夫,仅仅考考试前的冲刺做法,难以增加实力,是没有长久发展后劲的。

自律与他律的关系。自律是他律的基础,自律是主动的。如果弱化自律意识,遇事不不自觉,他律自然就会强化。因此,应该强化自律,以自律为主。

大事与小事的关系。天下大事作于细,“勿以善小而不为”,都是讲的重视小事的道理。微观是宏观的基础,细节决定成败,至少直接影响成败。因此,应该从小事做起,抓大做小,着眼于大处而着手于小处。

难事与易事的关系。易事是难事的基础,天下难事做于易。只要有心登攀,从易事做起,世上没有难事。

二、学业规划

一个人,除了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外,还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才能,才能有更多的发展机会。才能,来自于天赋,也来自于后天的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是人生永恒的主题,更是学生的天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以,不论大家对于现状满意还是不满意,不论对于学习兴趣有多少,为了自身长远利益与家庭、社会责任,都应该不满足现状,全身心投入学习,积极进取。

1.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的关系

理论对社会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因此,提高理论分析能力对于社会实践非常重要。

大学毕业步入社会后,实践是最重要的内容,提高实践能力是最重要的目标。而大学期间,是一生中专门以理论学习为最重要任务的智力投资阶段,其本质是读书,即读书是最重要的内容,而提高理论分析能力是最重要的目标。因此,要理解老师的严格管理。负责而严格的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是化友为“敌”,如教考内容分离,如禁止逃课;而学生对待老师的态度就应该是化“敌”为友,多理解老师的严格管理,不要盲目地喜欢宽松。因为大学学习阶段少些顺利而多些积累,步入社会的工作阶段就会多些挫折少些困难。

由上可知,读大学最大的失误是,少读书而多做事,即以做事为最重要的内容,以提高实践能力为最重要的目标,这是颠倒大学与社会两个不同人生阶段的不同本质与相应的目标。而这种现象,却相当普遍。一是在艺术设计等应用性强的若干专业中,一部分同学容易误读专业的应用性特征,片面错时地以为“实践出真知”,二是在担任干部的一些大学生中,又人混淆其学生与干部的身份,常常因为做事而放松学习甚至课堂学习,其实学生干部首先是学生,其次才是干部,应该坚持以理论学习为本职、以服务为兼职的基本原则。

社会实践是理论学习的目的,而干中学是提高实践能力的最好途径,实践出真知,多干事,会办事。一个担任干部的学生,除了能培养自己的管理能力外,在当干部时他会懂得应该怎样依靠同学,在他不当干部时懂得如何支持干部的工作,体谅他们的困难,而且提高自信力、工作魄力、民主思想、为他人服务精神。因此,每一位学生都应有一次以上当干部的机会。但是,不要过多参加一般社会实践活动。大学课余时间多,也许有些学长会告诉你,在大学里要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积累社会经验,家庭困难的学生要勤工俭学、做兼职等。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应适可而止,不必花费太多的精力,让勤工助学、兼职工作占据主要位置。对于家庭困难的学生来说,首先也不应是挣钱,而应是通过努力学习争取获得奖学金以及节约开支。

2.年度主要目标之间的关系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把握好大一的学习,是大学四年的良好基础。大一以英语四级考试为主,主要需要克服的是对于从高中到大学不同的学习方式的适应过程中的迷茫、懈怠。大二以集中时间博览群书为主,主要需要注意的是忙于实践。大三应集中进行专业学习,特别需要避免的是逃课习惯。大四则主要是开始为参加各种考试做准备,格外需要防止的是完全离校的提前“工作”。

3.博览与专业学习的关系

博览以广度为追求目标,专业学习以深度为追求目标。重博览而轻专业与重专业轻博览,都会影响到知识结构的合理性。

相比来说,博览是基础,专业学习是深化,重视博览、强化基础是发展方向。因此,应该重视选修课程的学习与课外阅读。比如,用心学好哲学,因为它是世界观与方法论;选修《政府管理案例分析》、阅读《报刊文摘》等,既提高对政府行政管理的市场经济体制与机制的理解,又在此基础上敏锐自己把握机遇的眼光;学好《形式逻辑》,提高自己表达的严谨性;坚持阅读《演讲与口才》,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学习《社交礼仪》,学会在交往中尊重人的方式;阅读《细节决定成败》等类书籍,养成在做事中着手于小事的习惯。

4.身体与学习的关系

身体是学习的基础。合理饮食、正常休息、适当锻炼,才能身体好。身体好,精力才能充沛,学习效率才可能提高。因此,为了抓紧学习而以身体透资为代价的做法,是不科学的。生活没有规律的那种休息、锻炼不足与锻炼过渡,都会影响到身体健康,进而影响到学习效率。

5.交友与学习的关系

兴趣是最好的动力,但未必是最正确的方向,因此未必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交友不能一味地仅凭兴趣。学习是大学生活的本质,对自己的学习有利才是根本标准。具体而言,不应沉迷于网络,不应盲目恋爱。

通过网络查阅与学习有关的新闻和论文、考研咨讯和资料外,如果整天把很多时间用于出入网吧、聊天、盲目会见网友,甚至“省吃俭用”而去包夜玩游戏,第二天萎靡不振,卧床不起,上课时间睡大觉,这是丧志,荒废学业,迷失自我,有负父母。

恋爱的基础是爱情。大学生不仅有权利恋爱,也有权利结婚。但是,如果想通过恋爱消磨自己的空余时间,打发自己的寂寞,或者是因为看别人恋爱而感到自己没面子,下决心找个情侣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甚至为了恋爱而倾家荡产,用钱经营着爱情,成了全职恋人,那么,就不仅不会从这种盲目的恋爱中获得激励,发奋学习,积极进取,反而会荒废学业。“有些低年级学生,大学的学习生活尚未适应,就匆匆忙忙地谈上了恋爱,把学业、事业置之脑后。”[1]

6.真才实学与表达能力的关系

真才实学是大学学习追求的基本目标。但是,缺乏表达、交流能力,真才实学服务于社会的作用就会降低。表达、交流能力,是真才实学服务于社会的桥梁。所以,应专门阅读《形式逻辑》、《演讲与口才》等书刊,提高自己的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

三、交往规划

1.正义与安全的关系

正义是人类的第一要义,正直是人生的第一品格,做好人是做人的灵魂,善以待人是做人的基本原则。热血青年大多富有正义感,但是,作为青年知识分子的大学生,不应该仅仅具有正义感,更应该认清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富有独立、真诚、宽容、自由、纠错精神,成为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想主义者,具有正义理性,对社会现实具有实事求是的批判精神,为了社会的更加完善而积极反思,着力提出更多建设性意见、合理化建议甚至解决办法。但是,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保护驱动以及人际交往合作取向的误解,都会对于正直者构成压力甚至伤害。因此,着力培养自己的正义理性,而不是一味地凭借正义感行事,学会内方外圆,冷静思考,量力而行而非盲目激情,注意自我安全,才能有效地进行自我保护。

2.自己与父母的关系

大学生大多没有在经济上独立,仍然依靠父母的支持,因此一是要节约,二是好好学习,争取获得奖学金而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三是对父母表示孝心,回家常给父母买点小礼物,假期多在家陪陪父母。没有钱没有时间,不是孝敬父母的障碍,关键是有孝心,而孝心就在一些平凡琐碎的生活细节里。一位经理一次陪着母亲用他在公司可以创造数万元财富的四个小时买了一次鸡蛋,总共只节省了六元钱,因为母亲一整天脸上笑容都是满满的,他认为这四个小时所省下的六元钱与他在公司里创造的数万元财富是等值的[2]。

3.自己与老师的关系

大学生与老师是教学相长的关系。其中,老师是先生,有自己的专业积累,有比大学生丰富的人生阅历,因此显然居于教学的主导地位。

但是,由于科研任务较重,居住离学生一般较远,加上大学生应试的压力较小,大学老师一般比中学老师与大学生主动接触的要少,大学生尤其应该主动与老师接触,进行一般的或者专业的交流,并经常帮助老师做一些其工作中的事情,既减轻老师的杂务负担,又对自己具有锻炼、学习意义。实践出真知,干中学,这是大学生成长的一个重要渠道。

另外,对老师的化友为敌即严格管理,要化敌为友即理解老师的善意――严师出高徒,因此有意见要先对老师本人直接说或无记名书面交流,而不是随意散步或在评教中给老师恶意打低分,请假要先跟老师说。

4.自己与同学的关系

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说过:15%的业务技能,85%的人际关系技能,就是100%的成功。而弗雷德.卢森斯和他的同事们在研究了450多名管理人员后发现,社会交往对于职务晋升的贡献最大。可见,一个人的发展,与其周围的环境,尤其是周围的同伴、朋友直接相关,交往、交流是一个人在现代社会中走向成功的阶梯。比如宿舍聊天,就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交往、交流中要注意培养好人缘,即提高自己的凝聚力与影响力。

培养好人缘,一要和谐谦让,遇事少个性多理性,能宽容愿吃亏,二要互相帮助,比如积极帮助同学学习,并从中获得成长与快乐,实现个人与大家的良性互动和双赢。

和谐互助的实现,前提是需要分清深度与浅度交往的类别,并且在利益上分割清晰,即先分后合,亲兄弟明算帐。

5.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是少数服从多数的关系,也是多数尊重少数的关系。作为个人,应该着力培养自己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的意识与习惯。集体与集体活动,是个人成长的平台与机制。

要善待自己,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遵守纪律,服务集体,在集体中成长。吃好睡好锻炼好,健康身体;第二注意安全,尊重生命,对自己负责;第三以乐观的心态面对挫折,主动反思错误与挫折,使乐观成为心态的主旋律。

综上所述,处理大学生活中各种关系与问题,大学生缺乏经验与理性,因此应与学长交流、与同班同学交流、与在外校就读的高中同学交流,同样要主动与老师进行交流,在此基础上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学业规划、交往规划,在力求做到休息好、锻炼好、营养好的基础上,力争做到学习好、实践好、交际好。

参考文献

[1]邹放鸣,宋学锋.大学生涯导论[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8.

[2]“孝心”[J].报刊文摘,2010,1:29.

作者简介:

环境设计学业规划范文4

【关键词】高等教育 服务质量 研究生就业能力

随着社会转型的快速发展,伴随着职业结构和市场劳动力的迅速转变,高学历群体的研究生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中呈现供大于求的趋势,其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薛天祥,2001,2004;廖湘阳,2006)。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丁元竹等,2005)。近年来,很多学者对研究生就业困境作了大量的研究,认为市场供需矛盾是研究生就业的壁垒(李海萍,2007;白冰,2008;温丽馨等,2015)。

在教育学领域,学者们对研究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就业难等问题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大多关注的是个体就业主观因素、教学培养模式对研究生就业的影响,关注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模式对研究生就业的作用。无论是劳动力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差距和冲突,还是个体知识技能鸿沟,研究者们都发现研究生教育在其就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余琼等,2009;孙章丽,2009;施丽,2009)。

研究生教育对于实现国家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谢桂华,2004)。从资源配置理论的角度而言,研究生教育是对研究生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形式。它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的较高层次,关系到研究生未来就业和创业行为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人才资源的高效开发和重要配置。然而在以往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都仅仅围绕着研究生所处的“情景因素”(如劳动力市场结构和市场机会)和所拥有的“个体资源”(如知识和技能、社会资本、态度等)与就业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却少有学者将研究生教育服务质量纳入就业能力范围内进行探讨,且从已有的关于就业能力的文献来看,国内外学者将研究的对象群体往往聚焦在大学生领域,为今后教育者如何高效开发研究生人力资源提供理论指导和现实依据。

一、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服务质量是顾客可感知的、能否达到其预设标准的一种期望比值(Gronroos,1982;Levitt,1972),是满足消费者需求特性的总和(范秀成,1999)。由于高等教育服务是一种具有导向性、过程性、无形性、主观性和服务型性等特点,能够促进教育需求者人力资本增值的非实物形态的服务产品,且教育服务质量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内容是否满足需求主体对教育水平的预期感知(刘俊学,2002)。为此,我们可以定义教育服务质量就是教育消费者对教育需求与实际服务期望的可感知比,比值越大,教育服务质量越高。教育学者认为高等教育服务质量是由高等院校的一系列内部服务质量和外部服务质量控制链组成的。其中外部服务质量控制链包括教育与市场实际需求、教学服务和培养计划的要求、招生和注册服务以及教育服务审核。它强调教育内容与教育消费者期望的需求切合性。而内部服务质量控制链则包括教学环境服务设计、教育科研服务设施c教育岗位的配备、教职员工资薪酬设计、选聘与培训、内部沟通与管理等,它强调教育环境设计的有效性(胡子祥,2004)。教育服务质量能否满足学生的教育消费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就业能力和就业绩效。就业能力被定义为指个体拥有一种获得工作、维持工作和有效工作的能力(Hillage & Pollaed,1998;Robinson,2000),强调个体能力与市场环境的契合。McQuaid(2005)则进一步认为“就业能力是个体拥有能够满足雇主和顾客不断变化需要的特征和胜任力”,是雇主认可求职者适当岗位的适应能力(Yorke et al,2007)。Bradley&Nguyen(2004)在分析英国学生就业情况后就指出,学校质量对学生就业影响较大;Alison & Lindsey(2001)则更加细化地指出学校课程设计影响着学生就业机会,且课程设计与市场需求契合度越高,越有助于形成较高的就业能力,其就业机会也就越多(Hesketh,2000;张进,2007)。基于此,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高校外部服务质量的内容越契合研究生市场就业需求,其就业能力也就越高。

从位置冲突理论的角度来讲,求职者要想获得就业机会,就需要尽可能地利用自己所拥有的社会资本、文化资本以及教育资本等资源(Brown et al,2003)。但是只有将这些资本全部转化为个人资本,它才能对就业产生影响。那么如何使这些资本转化成可利用的技能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对就业能力的管理,而这种能力的管理是与他们对个人和职业属性的感知相联系的(Brown,2000)。就业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求职者展现给雇主个性化包装的过程,而这层包装是涵盖了求职者动机、适应力和人际敏感性等内在的竞争力,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求职者能否就业成功。为此,我们再次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高校教育内部服务设施配套越符合研究生教育消费需求,其就业能力越高。

假设3:高校教育服务者对研究生教学的响应性越高,其越有助于就业能力的提高。

数据和变量测量

本文的调查数据来源于2015年11月以福建省地区高校研究生为样本进行分层抽样。以学校进行抽查,共抽查12个学校,每个学校随机抽查20~30个,在每个抽查的学校中,随机抽取一人采访。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300份,回收290份,回收率为96.7%,有效问卷280份,有效率93.3%。

(一)因变量的测量和赋值

本项研究以研究生就业能力水平作为因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测量因变量的问题是:您认为您目前具备的就业能力如何?1. 能够熟练驾驭专业知识和技能;2. 能够较好地与他人沟通、协调和合作;3. 善于分析思考和挖掘潜在信息;4. 清楚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职业价值观;5. 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进取心和责任感。将选择一个选项的设为1分,将选择二个选项的设为2分,将选择三个选项设为3分,将选择四个选项设为4分,全选设为5分。我们将其处理成等距变量进行分析,分值越大,就业能力水平越高。

(二)预测变量的测量与赋值

本项的预测变量分为教育外部服务质量与市场契合性、教育内部服务质量与教育消费者契合性以及教育服务质量的响应性三类。测量“外部服务契合性因子”“内部服务契合性因子”以及“服务教学的响应性因子”,通过对问卷的如下9个项目的因子分析获得:1. 学校所开设的课程内容设计与市场需求贴合;2. 学校的培养计划与市场需求贴合;3. 学校的教学宗旨与市场贴合;4. 学校所开设的专业是我喜欢的专业;5. 学校的教学配套设施能够满足我的教育需求;6. 学校教师配备科学合理且具有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7. 我能够在一个较好的学习环境中生活;8. 学校老师和同学能够积极帮助我解决学习困难;9. 学校管理人员和老师总是对学生生活加以关心和照顾。问题的答案分为:1. 完全不同意;2. 比较不同意;3. 一般;4.比较同意;5. 完全同意。这9个项目的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846,表明其较高的内在一致性。我们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因子分析,经最大方差法旋转提取三个因子,分别命名为“外部服务契合性因子”和“内部服务契合性因子”以及“服务教学的响应性因子”,解释方差达到84.029%。

(三)控制变量

本项的控制变量包括性别、年龄、学校类型。年龄是定距变量。性别(0=女,1=男)是虚拟变量。学校类型是分类变量,普通二本院校 =1,普通一本院校 =2,211重点院校=3,985院校=4。本研究所涉及的所有变量的描述统计量见表1。

(四)研究发现

1. 研究生就业能力水平情况分析。

研究生就业能力水平的分值区域在1~5之间。表1提供了本研究所有变量的描述统计信息,图2提供了研究生就业能力水平程度分布的柱状图。从表1中可以看出,研究生就业水平的程度最小值是1分,最大值5分,两者相差4分,说明不同院校的研究生就业能力水平程度差异较大。

表1同时显示,研究生就业能力水平的程度的均值仅为2.6039分,最高分只有5分。从图1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研究生的就业能力水平程度得分都集中在1~3分之间。研究生就业能力水平程度得分分布情况说明研究生的就业能力水平不容乐观,就业能力普遍较低。

2. 研究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

本文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前文假设中所有的自变量与研究生就业能力之间的关系。为了获知教育服务质量的每个自变量的影响力,我们先将控制变量全部进入回归方程,得到模型1,然后逐个将教育服务质量的每个自变量逐一引入回归方程,与研究生就业能力水平做了嵌套模型,得到模型2、3、4。

表2的回归结果显示,模型1中,性别、年龄和学校类型与研究生能力水平做回归后,模型调整后的R2为0.136,系数显著为正,模型1总体上解释了研究生就业能力水平程度13.6%的变化。具体而言,在各控制变量中,年龄和学校类型与就业能力呈正相关关系,而性别与就业能力的关系不相关。这说明年龄和学校类型对就业能力具有显著影响,而性别对其没有影响。

模型2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了“外部服务契合性因子”后,调整后的R2上升为 0.216,且系数显著为正,外部服务质量的契合性进一步解释了就业能力水平8%的变化。外部服务契合性与就业能力水平正相关,假设1得到证实。这说明外部服务契合性对就业能力水平有显著影。

模型3在模型2的基础上,把内部服务契合性放入后,调整后的R2上升为 0.282,且系数显著为正,内部服务契合性进一步解释了就业能力水平6.6%的变化。内部服务契合性与就业能力水平正相关,假设H2得到证实。这说明内部服务契合性对就业能力水平有显著影响。

模型4在模型3的基础上,把服务教学响应性放入后,调整后的R2上升为 0.543,且系数显著为正,服务教学响应性更进一步解释了就业能力水平26.1%的变化。服务教学响应性与就业能力水平正相关,假设H3得到证实。这说明服务教学响应性对就业水平有显著影响。

模型2、模型3、模型4的结果显示,学校教育服务质量对研究生就业能力的高低有着显著的影响,且在模型4中引入“服务教学响应性因子”后模型的解释力度达到54.3%,几乎是模型2和模型3的两倍。这说明在研究生就业能力的形成过程中,学校老师、管理员对学生的生活关心和学业问题帮助对学生的就业能力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学生彼此之间的相互帮助也有助于其能力的改善。

二、结果进一步讨论与政策思考

在模型1中,我们实证了年龄对其研究生就业能力有显著影响,即在一定的年龄范围内,年龄越大,其研究生的就业能力越高,这与个人成长、知识技能积累过程是相关的,与岳昌君等人(2004)的研究结果一致。我们也实证了学校类型(985院校、211院校、普通一本院校及普通二本院校)对其就业能力的影响,发现学校质量越高(如985、211学校)其就业能力也越高,这与Bradley和Nguyen(2004)和周俊波(2003)的研究发现基本相同。对于模型2、模型3、模型4的结果表明,学校教育服务质量对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教育服务质量的契合性与就业能力的研究结论与Alison(2001)和Hesketch(2000)的研究结果一致。即学校外部服务质量与市场契合程度的紧密性直接影响着学生就业能力的水平。而从学校内部教育服务质量和教学服务响应性的两个层面来讲,学生就业能力形成的过程是一个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而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较强的就业环境适应力,从而影响着个体的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Savickas,1997)。从教育服务质量的特点而言,师生人际交流和校园生活环境等作为隐形教育活动对学生就业能力社会化发展具有独特的优势(吕媛,2008)。因此,学校教育所能提供的教学设施、教学环境设计以及学校师生间的关系都会影响学生就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从整个研究结果来看,大多数研究生就业能力水平不高。这与研究生本身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有关外,还与学校教育服务质量紧密相关。也就是说,现行教育服务制度与研究生职业教学模式发展滞后,缺乏系统化、专业化、个性化、人本化的培养模式以及良好的教学环境设计。本文的理论价值在于为探究研究生就业能力发展提供了教育服务质量的视角,具有一定教育政策价值。

【参考文献】

[1]薛天祥.研究生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环境设计学业规划范文5

关键词 校企合作 专兼团队 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10.016

Vocational Colleges Environmental Art School-Enterprise

Full-time and Part-time Team Building Strategies

CHEN Chen, SUN Wei

(Suzhou Art & Design Technology Institute, Suzhou, Jiangsu 215000)

Abstract Vigorously promot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fully mobilize the initiative to participate in the team is to achieve long-term stable operation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s important guarantee. Based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and part way to build a team to expand the analysis and strategy, focusing on analysis of team building motivation, infrastructure, and security for mechanism.

Key word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full-time and part-time team;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校企合作是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针,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引导与吸纳优秀企业全面参与到高职院校的专业改革建设中,是将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关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要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1 环艺专业校企专兼团队构建动因

1.1 校企双方需求相通

校企双方自身在各自领域的优势和发展需求是产生合作的首要基础。譬如,相对而言,高职院校在专业知识的理论概括与教学方面较为擅长,而比较欠缺的是实际项目的过程操作经验;与之相反,企业丝毫不缺少实际项目,并在具体项目操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与应变方法,但往往缺少核心思想与技术的凝练与提升,使得有价值的经验技术得不到发展传承。再如,校企双方在硬件储备与技术能力方面各有千秋,企业提供技术力量参与课程教学,提供资金、设备、人员等支持专业工作室建设,可有效推动专业与课程改革,提升教学质量;院校的专业条件与能力也可弥补企业不足,并可获得专业培训、文化咨询等方面的资源,提高了综合竞争力。校企相互间的资源互补可使得各自双方竞争力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都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长处而弥补自身的不足,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1.2 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标准相通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知识是多维复式型结构,融艺术性与技术性于一体。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应是具有一定的创造能力,会独立思考、推理、比较、辨别、分析,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同时应具备良好的人际交流和公关处理能力,可以较好地运用合理手段与人交流并解决矛盾冲突,具有较好的团队协作能力、交流与协商的能力、劳动组织能力、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心。而这也印证了企业对设计师的职业能力标准。通过建立校企合作专兼团队,在课堂中营造真实的企业环境氛围,并同时引入企业管理法规,引入市场运作规则,建设情景化学习工作场景,可以更好地培育学生的专业和职业能力。

1.3 校企人员诉求相通

“双师型”是高职院校对专业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除了需必备学科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还需兼顾行业实践操作技术与经验,才能全方位实现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教师可通过校企合作参与真实项目的学习机会,提升自身的专业实践技能与经验,强化了职业素养,也同时带动了科研能力的提升。企业人员参与专业课程的改革与教学工作,同时负责学生技能训练指导。在此过程中,既使得企业教员的专业理论能力得到提升,同时也将企业用人标准与专业标准与课程标准自然融合,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学院教师与企业人员技术对接,深入交流,一方面解决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另一方面构建了校企教学、研创的新型校企团队,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和企业生产效率。

2 专兼教学团队构建基础

2.1 校企管理体制需互通

由于院校与企业隶属于不同体制,各自发展定位、建设目标、处事观念均有很大差异,在具体工作当中可能出现观念立场、政策导向、人员调整、教学与项目实施不一致等实际问题就不难理解。所以应在双方管理体制基础上,构建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来约束和推动合作事务开展。譬如,首先可设立校企合作中心对合作事项进行分段式专项管理、监管合作事务;明确校企双方在管理体系中的组织构架,明确管理上级以及工作联动部门等。其次可互相聘任责任人担任合作管理工作,常驻校企合作单位的工作人员统一服从于校企合作单位和负责人的管理,以项目责任制方式推动具体工作运行。

2.2 专兼教师职业能力需互补

校企专兼团队应该是一支专业结构合理、能力互补、相互信赖、具有共同信念的、为达到共同目的而组织起来的,具有更强战斗力的工作群体。这里的人员虽然在学历、专业、身份等方面都有差异,但每个人都必须具备胜任本职工作的核心专长与技能,在团队中根据分工特点担当不同的角色,承担相应的责任,通过相互间合作达成预定的工作目标。专兼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相互分享信息和资源,并以此为基础发挥各自长处,协调各项活动,传递工作和教学经验,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氛围将为团队协同提供必要的社会基础。

2.3 专兼教师角色身份需互换

校企合作专兼人员表现出具有双重身份团队,合作单位通过集权式统一管理双方人员,而在具体合作项目上可以实行分权式具体管理。专兼团队成员在工作中除了承担自身本职工作相应的责任外,同时也对合作方的工作事项负责,真正建立学院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互动交流与流动的机制。譬如教师除了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外,在合作中的承担企业项目设计、技术研发、员工培训等工作,协助企业开展设计研发与管理工作;企业人员在完成好本职工作外,其身份就是学校兼职教师,参与项目课程教学、在校生实习培训、学校工作室管理等工作,协助学校开展教学管理。双方人员在校企合作中形成了双向互动的互融机制,促进双方的共同进步。

3 长效机制的建立与维护

3.1 契约严谨提供保障

建立契约方式将合作的内容和方式等具体内容予以明确,确定双方责任、权利、义务、分配方式、具体实施方式以及责任人,这是校企合作双方建立长久、稳定合作所必需的保障机制。双方以契约方式展开合作约定,共同实现合作目标。学校和企业签订的协议具有相对稳定性,但随着校企合作时间的推移和工作具体深入展开,合作的内容和方式会阶段性发生转变,因此建立严谨的契约保障,也要求不断细化保障具体的内容和完善具体的实施方案,按照实际情况和未来双向合作意向,合理地取舍或完善合作协议,体现一定的灵活性。杜绝出现利益不对等,主动性不对等,职能不对等等情况。此外校企合作契约中尤其要明确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为学生顶岗实习提供制度保障。

3.2 项目遴选科学有效

建立项目遴选标准,对于合作项目进行科学筛选,是保证校企合作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基础。在校企合作中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目标,引入行业实际项目,由项目引领课程结构,通过课题深入细化,结合真实工作环境的实际要求,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项目导入要着眼与企业实际效益,同时与专业和课程紧密结合,设计项目应由简入繁,由易入难,成为学业进阶训练的有效载体。应为业界目前与未来迫切期待解决的难点和空白点,导入的项目具备创新的空间和要素。设计项目的选择和设计,应具备实务与创新双效兼容的产学研并行效应。同时注重项目课程与通识理论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在指导学生进行项目的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所学专业知识能力相结合,真正做到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巩固理论的反馈循环。课程内容紧贴时代前沿,既能解决学生为什么要学的疑惑,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帮助学生更好地接受训练,同时也理清了专业基础与专业技能、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核心能力与通识能力、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之间的关系。

3.3 利益分配合理公正

校企合作是一项涉及多方利益的系统性的复杂过程。合作是互利共赢的事情,互利、共赢是合作的前提。校企合作中双方在达成观念共识后明确一致的发展目标,这是保障校企合作长效开展的重要基础。在合作中事务中利益相关者所创造的利益是共同享有的,但是不同主体所付出的劳动与所追求的利益却各有差异。因而,校企双方,需首先明确双方利益的诉求,制定合理的利益分配方式,寻找合作间的“冷热”关系的平衡,并通过缔约合作协议使其具有法律效力,最大化地保护双方权益,充分调动和维护合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严格遵照协议和各项规章制度分配利益,使合作工作落到实处,促进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

3.4 评价体系完备

校企合作下的评价体系是集管理、工作流程、教学质量、顶岗实习等方面所形成的评价方法、评价标准以及评价机构等有机整体。 评价指标应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方法、规范性制度和便捷的可操作性的原则,这是实现对企业、学校、教师公正评价的前提。在校企合作的考核评价机制上,重视由个人绩效考核向团队长期价值考核的转变,由重视过程管理向更加重视目标管理转变,由重视年度考核向更加重视聘期考核转变,从单纯的数量评价向更加重视质量评价转变,鼓励专兼教师加入教学团队并为基地建设目标的实现而积极工作,发挥出每个成员的最大潜能。同时,要建立专兼团队的淘汰机制,围绕教学目标和项目目标,不断补充新的优秀人才,始终保持团队的活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环艺专业校企专兼团队的构建是一个系统的、理性的过程,组建合理的学科和人员配置,并能稳定运作的紧密合作的专兼团队,将使校企合作工作的深度、层次和水平得以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 高红,马洪勃,郑国俊.校企合作中的团队建设[J].科技创新导报,2011(33):221-222.

[2] 刘红磊.职业院校校企深度合作机制中的契约关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26):17-20.

环境设计学业规划范文6

摘要:在我国“科教兴国”和“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水平大学”等的重要决策下,高校大学生宿舍设计已然成了业界研究的重要课题。如何在解决居住功能的基础上,使其为当代大学生提供更好的生活和交流平台,满足多样化的需要,成为了宿舍设计的重中之重。本文结合了三个现实的案例,在空间的利用方法、室内氛围的渲染及空间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影响等几个方面探讨高校宿舍创新性设计的可能,为本选题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高校宿舍设计;生长空间设计;模块化空间设计;收纳空间设计;

中图分类号:TU318S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伴随着高校扩招势头的持续,高等教育迅猛的发展,国内大规模高校建设形成了一股持续的浪潮,各种规模的高校基础设施建设方兴未艾,但就目前大量的新建学生公寓实例分析,虽然其在客观上缓解了高校学生居住的需求,但仍然存在相当多的问题,如居住面积分配不合理,室内家具布置不当,缺少公共空间,空间环境质量差。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宿舍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设计标准低

受经济条件所限,用于高校学生宿舍建设的资金有限,建设用地不足,在这种总体形势下,我国学生宿舍的面积指标一直偏低,普通本科生的人均面积指标仅为6.5㎡/人,而国外发达国家学生公寓的住宿建筑面积则有24~25 ㎡/人,二者的差距是明显的。此种定额标准下设计的宿舍自然是十分拥挤,一般情况下每个寝食居住6~12 人,人均居室使用面积不到3 ㎡。

(二)环境质量差

由于宿舍面积小、人数多,使得宿舍中的环境质量较差,居室中的空气细菌浓度大超标;配套设施少,以致物品杂乱堆放,衣物随处晾晒;储物和收纳空间过于固定,存在着许多死角并未有效利用,导致公寓空间环境缺少秩序。杂乱的生活环境不利于学生进行健康的学习和生活。

(三)缺乏人性化设计

在以往的学生宿舍设计中,极少考虑私密空间的营造,对公共交流空间也缺乏人性化。传统的大学生公寓在收纳设计这一点上存在着很多不足,公寓内部家具的布置过于呆板,缺乏灵活性和趣味性。

二高校大学生宿舍创新性设计的发展方向

正是由于当下国内高校大学生宿舍设计存在着诸多问题,也为该课题创新性概念的提出找到了切入点。因此科学合理的空间划分、创造更好的自然通风和采光、舒适的空间尺度及合理功能分区成为了我们如何解决好高校宿舍设计的核心问题,下面从空间的利用方法、室内氛围的渲染及空间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影响等几个方面探讨高校宿舍创新性设计的可能。

(一)内部空间的处理方法

1.“生长空间”设计

一般来说一个高校大学生从第一天入校到大学毕业离开学校需要在一个宿舍空间里生活四个春秋。从第一天入住时带的物品和一年后或两年后所增加的物品数量和类型截然不同,就如同植树一般,每个苗木的坑位的位置都是计算好的,每棵幼苗之间的距离要适合它们长久生长,为它们以后枝叶和根系的生长预留生长空间,这个理念也应该应用于人们的居住环境设计中,同时也适用于高校学生公寓设计中,为高校公寓收纳空间进行合理规划与设计,因此对于大学生收纳设计不再仅仅限于如何增加或如何在更小的空间有更多的收纳的问题上,而要考虑随着时间的变化,根据时间的推移和使用者对空间的不同时间段的需求,从而使设计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2.公寓的模块化设计

空间的可变性,又可以称之为空间的模块化设计。这一部分主要体现在宿舍内部的家具以及陈设品的模块化设计。传统的宿舍家具形式单一,呆板陈旧,不便移动,导致了室内格局的简单和僵化。模块化的理念是源于将公寓式家具以合乎人体工程学的模数设计出来,各个家具单体可以组合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单元供一人使用,在需要的时候,也可以将家具单元重新拆分再进行自由组合,可以达到灵活分割空间,强化功能分区,简洁整体的同时又合理有效的利用资源。潜在的增强了空间的趣味性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模块化设计理念的出现既能满足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又能满足人性化时间及空间上的不断变化。

3. 收纳空间设计

高校学生公寓由于空间面积小,人均面积少,在这有限的空间里,必须满足使用者日常生活的多种功能,所以导致每个功能空间的集约化,其中比较突出的是收纳空间,收纳空间是一个实实在在承载物品的空间,我们只能不断地探索收纳空间设计的可能性,最后达到空间的充分利用,合理利用,科学利用。

在思考如何合理安排收纳空间的同时,还应主动去考虑它与整体空间的关系,太多的空间序列也会使公寓的整体氛围杂乱不堪,因此在做这方面设计的同时必须考虑到完成后整体的视觉感受,尽量的将收纳空间隐形处理,充分利用室内现有的空间结构,局部高差,头顶空间,以及一些不常触及的空间死角,按照物品的使用频率进行分类,然后理性的安排布局,进而将其隐藏在家具和室内构造之中,达到空间整体,色彩统一,简洁有致的装饰效果,使整体氛围更加的明亮舒适。

三 总结

现阶段国内的高等教育逐步实现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当前以及未来的一段时间,我国高等教育将呈现出“跨越式”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将走进大学校园,在这里经历青春,感悟成长。因此良好的公寓环境不仅是大学生在校的避风港,还是影响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

随着时展,传统的大学生公寓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带有创新性思维的大学生公寓越来越多的涌现在大学校园中。在此,通过本选题的调研、分析与实践,对于如何增强大学生公寓的创新性设计做如下总结:

1.丰富空间格局:改变传统大学生公寓僵化的布局,灵活处理各个功能分区之间的关系,强调空间的可变性,重视私密空间与共享空间的分隔,创造出整体且富于变化的空间格局。

2.灵巧而高效的收纳设计:创新性大学生公寓的收纳设计应更加灵活而高效,灵活性在于它具有更多的组合形式,高效性在于按照物品不同的使用频率,合理的进行收纳,便于物品存放从而提高使用效率。

3.注重材质的温馨美感和环保性:由于公寓是大学生生活的平台和载体,它对大学生的生活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公寓内部的色彩,材质,灯光,陈设等都应散发出一种温馨的美感,给予学生舒适和安全感。

创新性大学生公寓设计在当下中国建设性事业蓬勃发展的潮流下,有着特殊的时代意义。它决定了大学生生活的空间层次,心理感受和交往需求,影响着大学生的生理健康,因此良好的公寓环境有助于使他们更好的完成学业,实现人生理想。

四 参考文献

[1] 王斌.当代高校学生公寓设计与研究. [D] 南京:东南大学硕士论文, 2007.

[2] 谢小萍.高校学生宿舍优化模式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杭州:浙江大学建筑学院,2004.

[3] 魏薇.高校学生宿舍设计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 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3.

[4] 杨昌鸣 朱秩蕾 高校学生宿舍内部空间设计探讨. [D]天津:天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