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方历史文化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方历史文化研究范文1
首先介绍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相关理论基础,对其概念、原理、参与者和运作流程进行了简要阐述。其次深入探讨了美国的次贷危机,主要阐述了次贷危机产生的相关机制、发展历程和内在原因。然后讨论我国在次贷危机背景下继续开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意义,分析了我国当前开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潜在风险,并利用credit poirtfolio view经济计量模型对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信用风险进行实证研究。最后通过借鉴次贷危机的经验和教训,针对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我国今后开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并规避危机的相关建议和策略。
一. 绪论
1研究背景与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
3基本框架与思路
二.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概述
1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理论基础
2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运作机制
三. 美国次贷危机的历程与成因
1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相关机制
2美国次贷危机的发展历程
3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内在原因
四.我国开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意义及风险
1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发展状况
2我国开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意义
3我国开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风险研究
五.国开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策略
1加强商业银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风险管理
2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
3建立健全信用评级体系
4建立完善的证券定价机制
5扩大投资者范围
地方历史文化研究范文2
随着世界许多国家和国内各省区市都把旅游业作为重要产业规划发展,国内旅游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就西南地区来说,云南、广西、四川旅游业的发展起步早,知名度高,贵州的旅游业发展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随着我省旅游业的发展,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其中,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结合力度和文化资源对旅游产业的推动力度还有很大的潜力,需要进一步挖掘。
地方历史文化的内涵很广,它包括当地的风景名胜、历史文物、宗教习俗、科技成果、传统工艺、民间艺术、掌故、方言、谚语等。就这一点来说,地方历史文化对是旅游业发展的灵魂。
其一,地方历史文化是旅游的重要内容。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对旅游的需求逐渐增加,人们的旅游已经从城市观光旅游――看高楼大厦,发展到文化旅游――品味旅游地独特文化内涵和文化产品。就贵州省来说,民族文化旅游是我们的特色,作为地方历史文化内容之一的民族歌舞、民族故事、传说、典籍更能丰富民族文化的内在气质,更能让旅游者回味无穷。
其二,地方历史文化是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有一定的硬件支撑,但是,地方历史文化更能提升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国内许多引人入胜的旅游胜地,都有丰富的地方历史文化作为独有的文化支撑,也因此具有独特的魅力。如云南丽江古城、西藏的神秘民族宗教文化等等。我省的旅游景点,尤其是新开发的一些景点,尽管天生丽质,山水风情胜过国内很多旅游景点,却由于缺乏历史人文背景的支撑,显得苍白,游客只是看看、走走,就没有更多的回味了。
其三,地方历史文化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动力。行千里路,如读万卷书,是人们对文化的一种需求。因此,地方历史文化的不断挖掘和利用,可以推动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加快民族文化和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保护和开发,从而增加文化旅游项目,丰富游览内容,不断提高旅游点文化内涵。
其四,地方历史文化可以彰显旅游资源的个性。各省市在产业发展中,都把旅游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来定位,竞相模仿景区的建设和布局,没有文化的差异,出现“千人一面”、“千景一格”的现象。要在旅游业发展中,找好自己的定位,挖掘和整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突出自己个性,就可以解决旅游资源的差异化开发问题。
二、地方文献是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来源
地方文献是以文字、图片、音像、口碑、遗存实物等形式存在的,记述、研究地方历史、现状和发展的重要资料,是特定地域的自然、社会、人文活动方式的记载,是地方历史文化的沉淀。因此,地方文献是认识一个地域的历史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是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来源和依据。
第一,地方文献记载特定区域人类各种活动印迹。我们人类的活动都是在某一区域进行的,即使是在现代经济社会,人类活动的地域性仍然没有改变。人们在这个区域的经济社会活动,就成为地方文献记述、研究的对象。地方文献作为记述、研究地方自然人文、社会活动的载体,形成的各种资料就是地方的历史文化。
第二,地方文献的广泛性为地方历史文化的挖掘提供广阔的空间。地方文献资料收集的时间可以追溯到古代,不同文献专题有不同时代界限,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献内容,几乎涉及了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地方历史文化在地方历史文献中,只是散落在历史文献中的一颗颗珍珠,需要我们悉心研究,并把它们串成美丽的项链。
第三,地方文献是地方历史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我们追溯地方历史文化的文脉,寻找地方历史文化根源,离不开地方历史文献。作为地方文献,地方风情、风物的资料,地方历史上的重要事件、知名人物、趣闻轶事以及地方文献古籍都是地方的历史文化的展观。
第四,地方历史文献是现代地方经济社会活动的凝结。地方文献具有“地方之百科”和“原汁原味”的显著特色,体现一个地域宝贵的文化财富和社会文明的进步,因此,它既是地域历史文化的积淀,又是当地经济建设、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土生土长”产物,既记载历史,又承接未来。作为专门的文献,通过对地方现代经济、社会、文化活动的文献整理,保留地方现代经济社会活动的现代历史。
三、开发和利用地方文献,丰富贵州的旅游文化资源
第一,要宣传开发地方文献资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开发地方文献是发掘旅游景点中文化内涵的基础和前提。地方故事、地方谚语、掌故、神话传说、民族习俗、歌谣都需要在当地的文献中进行挖掘,求得诠释和注解。收集、整理、开发地方文献中各类信息,可以拓展旅游业的经营思路,增加新的增长点。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争取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理解,并获得相应的开发政策和资金的支助,保障对地方文献实质性的开发。
第二,要注意地方文献的收集和整理。就图书馆来说,首先,应该建立专门的机构收集整理地方文献,只有把地方文献资源长期正规化收集、保存、整理、开发,才能够形成有规模、有个性、有特色、效益显著的藏书体系,才能真正满足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要根据图书馆的科学要求和旅游发展的需要设计收集的范围、收集的重点以及布局。再次,注意地方文献的整理。注意分类别保存、收集整理。最后,还要注意编目的“地方性”。尽量使用地方性名称的主题词,加上地方限制,突出地方查阅目标,如:石阡木偶、关岭红崖天书、贵州苗族文化等等,然后,进一步开发二次目录,既便于找到与旅游相关的主题,又可以进一步深入查阅相关的研究与背景。
第三,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保护性开发,扩大地方文献在旅游产业中的作用。地方历史文化渊源流长,既有很强的生命力,又十分脆弱。贵州地方文献中,有很多容易消失和变化的东西,如:贵州的山歌、失传的口碑文献、实物文献等,以山歌为例,口传性、时代性、地方性很强,随着时间的流逝,就会逐渐失去其原汁原味的魅力。因此,运用现代数字音像手段对山歌、口碑文献、实物文献进行分类整理和挖掘,十分必要。
第四,要运用地方文献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地方文献的收集与整理,不仅是保存地方历史文化的需要,也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就地方历史文献与旅游资源的开发来说,地方景点的开发必须从地方文献中寻找历史依据;请相关专家就某一文献主题的开发与研究作学术讲座;邀请地方旅游部门、旅游公司、文化T作者研讨地方文献与旅游项目的开发;举办主题文献开发的学术会议;举办主题文献展览;邀请旅游团队来馆参观,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地方文献,使之成为地方文化,进而成为旅游文化的源流,丰富贵州旅游文化内涵。
地方历史文化研究范文3
一、引言
“城市靠记忆而存”,城市历史的延续及自然的生长,能够彰显城市文化独有的地方特色,增强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对城市的地方感和文化认同感,因而,保存完整的城市记忆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作用。江南历史文化街区建筑风貌古朴,文化底蕴深厚,作为传承地域文化、繁荣地方经济、促进城市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全球化和城市化快速变迁的时代背景下,呈现新的时展特征。一方面,基于商业利益的驱动,大批量的外来商户不断涌入甚至侵占街区核心地块,历史文化街区在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商业化氛围愈发高涨;另一方面,资本级差地租带来的空间置换与权益割让,原住民开始搬迁,市井民俗生活气息开始消亡,街区承载的城市记忆和文化传承功能开始弱化。站在历史和现代、记忆和传承、保护和发展的十字路口,我们不禁反思:这些弥足珍贵的江南历史文化街区,在经历城市大拆大建、大修大补、大面积更新改造后,存留下哪些隐患?人们在探寻街头巷尾的历史足迹时,是否还能找到记忆中那些美丽的“乡愁”?未来该采取哪些措施保护这些弥足珍贵的城市记忆、留住美丽“乡愁”?缘于此,从城市记忆角度切入,选取江南历史文化街区的典型个案,通过实地考察和问卷调研,发现存在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和建议,为保护城市记忆、传承地域文化、促进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二、城市记忆概念
国内外关于城市记忆相关的概念有集体记忆(collectivememory)、文化记忆(culturalmemory)、实践记忆(practicememory)等。比如法国社会心理学家“集体记忆”的研究鼻祖莫里斯•哈布瓦赫就曾将集体记忆的概念界定为一个特定社会群体的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认为集体记忆具有双重性质,它既是一种物质客体、物质现实,又是一种象征符号,即附着于物质现实之上的为群体共享的东西;德国著名学者扬•阿斯曼在阐释文化记忆的概念时,指出文化记忆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集体记忆力,其记忆传承媒介包括仪式和文化两种类型;此外,相关学者还指出实践记忆形成于人们的日常交往、生活实践、行为仪式等活动中,是人们通过潜移默化方式习得的文化记忆,建立在群体共同的文化基础之上,通过世代沿袭的方式传递。综合来看,本研究将城市记忆的概念界定为城市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或人物故事等的集体性记忆。
三、研究区概况
南京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是“十里秦淮”风光带的核心,其起源最早可追溯至东晋,六朝时代已繁华初具。上世纪80年代开始,该地先后经历了全面启动(1984—1990年)——完善实施(1991—1995年)——加快建设(1996—2000年)——扩容升级(2001年至今)四个阶段,获得过“中国旅游胜地百佳”、“国家级文明风景名胜区”、“全国低碳旅游实验区”、“中国著名商业街”等多项殊荣。2010年,被评定为中国首个5A级历史文化街区,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但是,又因其地处老城南南京城市化改造的核心地段,伴随城市更新改造步伐不断加快,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之间的矛盾越发尖锐,衍生的问题接踵而来。因此,作为江南历史文化街区的典型代表,南京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在探索保护与更新、建设与发展的道路上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和发展动向,选取其作为研究个案具有较好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四、研究设计与分析
(一)城市记忆要素筛选通过查找历史文献等相关资料,发现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存续的城市记忆要素和内涵丰富,如历史建筑景观(江南贡院、大成殿等)、遗存遗迹(秦淮河、乌衣巷等)、名人故居(李香君故居等)、老字号美食店铺(蒋有记等)、文学典故作品(《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桃花扇》等)、民俗节庆活动(秦淮灯会等)、民间手工艺(秦淮灯彩、秦淮风味小吃等)等。
(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于2015年8-10月期间开展,采用到实地发放的形式,分别向本地居民发放256份,外地游客244份,有效回收样卷462份,有效率92.4%,具有可靠性。问卷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对个人基本信息进行调查,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情况、职业、收入水平、居住年限(当地居民)、游览次数(外地游客);第二部分为主观题(表1),主要调查受访对象对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发展、街区保护、旅游开发等方面的满意度,将城市记忆要素融入题项设计中,以李克特5点量表方式进行问题设计,其中1分表示非常不满意,2分表示不满意,3分表示一般或态度中立,4分表示满意,5分表示非常满意。
(三)研究分析采用EXCEL统计分析软件,对调查问卷的主观题项进行数理统计和分析。1、古建筑与历史文化氛围大多数受访对象对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建筑记忆深刻,且对古建筑保护情况持较高认可度(选择“满意”比例为76%),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宣传”、“历史文化氛围”这两道选题的满意度较低(选择“不满意”比例分别为69%和72%)。具体见图1、图2和图3。2、餐饮卫生与美食特色受访对象特别是本地居民大多对夫子庙百年老字号食铺如蒋有记等的记忆深刻,但是对“地方美食特色”的评价和认可度较低(选择“满意”和“非常满意”的比例分别为26%和9%)。此外,对街区“餐饮卫生情况”总体认可(选择“满意”比例为56%),具体见图4和图5。3、购物环境与商业化氛围受访对象对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购物环境的便利性”的评价较好(选择“满意”比例为61%),但对“旅游商品的质量和价格”的评价较差(选择“不满意”的比例为63%),而对“商业化氛围”的认可度整体持否定态度(选择“不满意”的比例为72%)。具体见图6、图7和图8。有些游客认为旅游商品缺乏历史内涵和文化特色,不值得购买。4、休闲游览接待设施和信息化服务水平受访对象对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休闲游览设施及活动”的评价适中(选择“一般”的比例为53%),对“信息化服务水平”的满意度整体较好(选择“满意”的比例为58%)。具体见图4-9和图4-10。部分游客认为,旅游信息化宣传方面,对历史记忆要素的挖掘不够。5、游客文明行为受访对象对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游客文明行为”的总体满意度较低(选择“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比例分别为52%和38%)。具体见图11。
五、研究结果分析
针对上文分析,提出一些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和建议,从而为夫子庙等类似历史文化街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一)挖掘街区存蓄的丰厚记忆要素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蕴含丰富的南京城市记忆要素,凸显了其在南京城市发展和变迁中的重要作用,充分挖掘这些记忆要素,对于地方性的保护、地域文化的传承,彰显江南历史文化街区的魅力具有重要功能。包括彰显水乡秦淮的江南风韵,针对性的开发不同功能的画舫;恢复“蒋有记”等老字号百年美食店铺,移除古建筑上的外文招牌,用中文汉字配以中国书法艺术的手笔进行重新装饰,展现华夏文化的魅力。
(二)推进非遗保护和传承方式的更新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力度,以“秦淮八艳”的民间故事为脚本,结合现代多种媒体技术,复建古戏台,推出大型实景演出,或邀请艺术创作者或非遗传承人,将传统的非物质文化记忆要素与现代艺术融合,开辟江南非物质文化创意园,邀请艺术创作家设立工作室,邀请非遗传承人定期来宣传表演民间技艺,并考虑开展竞技比赛;同时,和地方院校联盟,共同开发创作非物质文化艺术品,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再现民俗繁荣景象。
(三)实现街区功能的有机更新分隔现代商业街与传统文化街道,规范市场销售秩序,提高旅游商品档次和质量,坚决杜绝假冒伪劣产品充斥旅游购物市场。结合现代信息技术,采用线上和线下营销、“上店下坊”的商业经营模式。建立健全旅游服务质量监督机制和历史文化街区测评体系,加强街区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增加志愿者协助维护游览秩序,开展定向咨询服务,满足不同游客群体的需要。
(四)开展志愿者公益宣传活动在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定期开展志愿者公益活动,与地方会展、旅游、艺术等院校开展合作,倡导游客文明出行。采用网络媒体、现代传媒等手段,搭建线上文明出行的平台,以发请帖、求回帖、求订单等多种方式,邀请关注夫子庙旅游网站的网民签订网络承诺书。对于实际到达景区的游客,也可专设指定的区域,成立文明出行委员会,邀请游客现场签订文明出行承诺书。
六、讨论和建议
地方历史文化研究范文4
关键词: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体验营销;比较研究
项目基金:天津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201510058087)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历史文化街区分布极广、种类繁多,是我国历史文化和人文生活的载体,对传承历史文化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作用。如今,社会、政府和企业汲取经验,不断学习体验营销等相关理论并将其运用于实际的街区保护中。尽管如此,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仍存在不足。笔者以上海新天地、福州三坊七巷和天津五大道三个典型文化街区进行多案例比较分析,总结历史街区体验营销的成功要素,为其他历史街区的开发提供参考。
二、历史文化街区营销研究概述
按照目前我国通行的定义,“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有一定规模的区域。将地区视为一个市场导向的企业,将地区未来发展远景确定为一个吸引人的产品,借此强化地方经济基础,主动营销地区特色,更有效率的满足于吸引既有的和潜在的目标市场(Philip Kotler)。目前我国历史文化街区基于地域和文化特色主要运用文化营销、体验营销、商业营销、网络营销等营销策略聚拢人气,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力复兴(徐永志,2013)。其中,能否提供为众人所期盼的历史氛围是其能否真正实现历史文化街区非物质价值的关键。
三、我国知名历史街区体验营销的多案例比较分
体验营销从目标顾客的心理需求出发,创造符合历史文化街区的独特环境氛围,吸引更多的游客驻足游览,从而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力复兴。笔者基于体验营销视角对我国上海新天地、福州三坊七巷、天津五大道这三个各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比较分析,以期总结各历史街区开发的成功经验,发现其保护与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特色体验氛围营造
历史文化街区是文化的载体以及人文精神的传承媒介。上海新天地坐落于城市核心区,它采用旧建筑搭配新商业的模式,将现代时尚的海派文化与古朴文雅的历史文化结合,打造出具有国际水平的休闲文化娱乐中心。福州三坊七巷呈棋盘状分布,街巷四通八达,具有江南民居建筑的传统特点和闽中建筑的地方特色,是中国现存唯一的坊巷格局建筑,堪称中国城坊建筑的活化石。天津五大道处于天津市黄金地段,原为英国租界,因当时特殊的历史原因使其大多建筑兼顾西洋风格与东方韵味之美,具有极大的建筑研究价值与文化研究价值。
(二)体验产品开发和体验平台搭建
产品作为营销的基础,产品开发的重点即产品体验价值的开发,旨在满足游客的体验需求,产生不同的认知感受。上海新天地首先以上海发达经济的环境背景和里弄文化作为卖点吸引游客,将其发展成为高档次的商业步行街;三坊七巷是福州传统民俗文化的载体,这里不仅保存了极具风土人情的福州古代民居,还沉淀了诸多历史名人故事,兼具历史、文化及艺术三大价值,其设立的网上展馆、特色商铺等实现了线上和线下的宣传推广。
(三)体验价值传播与推广
传播推广的方式多种多样,各有所长。最基础的就是通过报纸、电视等旧媒体及微信、博客等新媒体进行营销推广,而五大道对于新型网络媒体的运用还略有不足之处,受众群体少,传播范围小,难以引起网络话题成为五大道网络宣传的难点;最重要的方式是文化营销,如福州三坊七巷就分类整理了三坊七巷的家族伟业、爱情故事等文化资源,举办民俗节庆活动,吸引游客的目光,让其有更多的机会去深入了解三坊七巷,形成品牌情感,实现三坊七巷的口碑传播。
(四)街区体验品牌塑造
我国历史文化街区规模较大,独立性突出,可以与所在城市品牌捆绑。例如将城市形象元素加入到历史文化街区品牌塑造的上海新天地。上海新天地在开发初期由政府出面招商,引入投资方进行街区的商业运作。在此期间,为上海新天地注入了现代化的经营理念,使其成为了适合现代都市生活方式的休闲娱乐中心。反观位于天津的五大道,其文化遗产、建筑形式等大多蕴含了我国近代特殊的历史记忆。但目前,五大道被人所熟知的主要是其多元的建筑艺术。对于我国历史文化街区而言,多元建筑艺术的形象品牌辨识度较低,难以吸引追求特色和个性化的相关群体。
四、结论与建议
(一)把握发展尺度,平衡文化保护与商业开发
比较研究当今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可以看出不少街区采取了改造老建筑,引入新商家的模式。模式本身并无好坏,但不少地区保护理念存在偏差,拆除了原有历史建筑,改建仿造建筑,使得历史文化街区在不断发展中丢失了其本真色彩。因此相关部门在注重其发展的同时要兼顾文化传承,保留原始风貌。
(二)精准品牌定位,注重差异化发展
历史文化街区的定位要结合其历史发展脉络与其所处的背景环境,进行精准定位,明确发展方向和具体的目标群众。比如新天地利用地理之便,定位高端商业街区,成为注重生活品质的小资阶层频频光顾的对象。因此精准定位是建立并提升品牌形象的前提和重心。
(三)重视媒介推广,构建持续运营体系
历史文化街区的开发不仅是其本身的改造,还有围绕街区进行的传播推广。善于利用各类媒介推广能为历史文化街区缔造文化品牌,吸引外来资金和聚拢人气。街区管理是长期的过程,发展模式应当适应社会潮流的变化,积极应对各种问题。
参考文献:
[1]谢薇薇,夏季.福州“三坊七巷”历史街区保护之研讨[J].福州工程学院学报,2015(06)
[2]菲利普・科特著.地方营销[M].翁瑾,张惠俊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地方历史文化研究范文5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皮影戏;继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8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6-0364-01
中国具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在历史发展中产生了很多丰富物质和精神文明,皮影戏就是中国历史的演变过程中产生的一个重要的艺术瑰宝,它凝结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心血,是古代人民智慧与劳动的重要结晶,在我国传统艺术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对于传统历史文化的关注逐渐的降低,很过传统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的丢失,皮影戏在经过历史的发展过程艰难的保存下来,值得人们去继承和学习,研究皮影戏的发展现状以及在民间传播的主要方式,对皮影戏进行继承与发展势在必行。
一、皮影戏发展现状概述
皮影戏在经过多年的继续和发展中渐渐地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名族特色更加鲜明,具备更加高的美学艺术成就,是研究我国传统历史文化的重要对象之一。当前我国皮影戏的种类非常多。分布的范围也十分的广泛,这就为皮影戏的研究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主要发展情况有以下几点:
(一)形成了不同的称谓
皮影戏在发展过程中传入了很多地方,每个地方结合自己的特色对皮影戏进行继承和发展,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和习惯,因此各个地方对皮影戏的称谓也不同。例如在四川和青海等地区把皮影戏称为灯影戏,在湖北地区把皮影戏称为影子戏,在东北地区被称为驴皮影,在江苏和浙江地区被称为羊皮戏,在北京被称为蒲团戏,在陕西被称为牛皮娃娃和拍板电影。
(二)产生了不同的剧本
皮影戏在不同地方的发展有着不同的剧本形式,在冀东、东北、湖北以及四川等地方的皮影剧本主要以手抄影卷为主;在湖南、广东以及江浙等地方的皮影形式主要以提纲性为主;在河南、山东以及晋中等地区的皮影剧本形式主要以口传心授为主。
(三)形成不同的造型
皮影戏在每个地方的发展中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形成了不同的造型,例如,在冀东、内蒙以及东北地区的皮影主要是利用驴皮进行雕刻,在雕刻之后进行上色和h油。在造型中生和旦的角色都是镂空脸,利用通天鼻梁充分的显示角色的侧脸形象,眉眼多呈弯月状,嘴巴用一小段红线代替,这种形象在传统艺术造型中成为经典。而在陕西和甘肃等地区皮影主要是用牛皮制成,结合的了当地的特色,皮影形象都是高额头,与冀东、东北地区的皮影形象不同。
(四)形成了不同的表演方式
在河北等地区存在着很多表演皮影的戏班,演员在人数上各有分工,讲究“七紧八不紧”的原则;陕西和甘肃等地区主要是五个人比较忙,主要由验收、灯底儿、挑签儿以及伴奏等构成;湖南地区主要采用一人操控其他三人伴奏的“四人忙”形式。
二、继承和发展皮影艺术的重要意义
(一)继承和发展皮影戏有利于在对外传播中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
皮影戏在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具备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当今社会的竞争主要是科技和文化的竞争,文化在塑造我国形象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继承和发展皮影戏有利于塑造美好的国家形象,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增强国家的创造力。
(二)皮影戏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对于皮影戏的关注越来越好,很多地方的皮影戏艺术面临着消失的危险,但是皮影戏在发展过程中具备了很高的艺术价值,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很多收藏家都会对其进行研究和收藏。
实际上,皮影戏本身具备着很高的艺术价值,人们可以通过研究皮影继而研究中国传统的艺术文化,例如可以研究民间的文学、民间的历史以及美术文化等,还可以通过其研究中国的传统建筑形象、传统服饰和生活用品等,甚至对于历史上的交通情况以及兵器都可以进行研究。在此,皮影可以作为研究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载体。
(三)传统文化继承的必要性
皮影戏是我国传统历史文化发展中产生的一种文化瑰宝,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以及时代的变迁,人们娱乐的方式越来越多,皮影戏受到了人们的忽视,面临着消失的危险,这也预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丢失。皮影戏作为我国传统历史文化的结晶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这一艺术文化正在逐渐的消失,这就需要我们联起手来共同保护我们历史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皮影戏艺术,使其在发展中具备更多的活力,为我国历史文化继承和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三、皮影戏在民间的传播方式
皮影戏在民间主要由相应的皮影戏班或者皮影艺人进行表演,主要在人多的地方进行演出,或者人们专门把其请到自己的家中进行演出,甚至于家里比较年长的老人都会用其来进行表演,传播的方式比较单一,没有形成专门的演出和表演机构进行演出,传播的范围比较小,需要进一步扩大演出的范围。
此外,很多地方为了更好地继承这一传统的历史文化,建立了专门的学校培养能够对皮影戏进行演出的专门演员,这些演员通过长时间的学习和排练可以进入很多大型演出的舞台,这些舞台通过电视或者网络对演出进行转播,充分地显示在人们的眼前。相较于前一个传播方式,这一传播范围更为的宽广。
结语
皮影戏是我国传统历史文化的结晶,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以及高超的艺术成就,为我国传统历史的传播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是中国的这一传统文化瑰宝在当代的社会中逐渐的受到人们的忽视,面临着消失的危险,我们应当联合起来,采取相关的措施对其进行有效地保护,保障这一传统文化继续传播和发展,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龙.传统戏剧展览的物质性与非物质性――以“偶・影・戏――中国木偶皮影精品特展”为例[J].文化艺术研究,2013,02:22-25.
[2] 丁勤.基于城市化背景下的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以皮影为中心的考察[J].创意与设计,2013,06:96-100.
[3] 王初薇,林远洋.陆丰皮影戏的多重价值及保护、传承、发展对策[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4,08:72-74.
地方历史文化研究范文6
关键词:民族语言 历史文化 历史地名 影响
中图分类号:H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2-0381-01
前言
地名的形成不仅仅是为了对某一地点进行命名,还包含了该地名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历史文化。很多地名在发展过程中都要经历更名、雅化等过程,而在此过程中也能够反映出当地在某一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和历史文化,这对于研究人员来说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更加准确地研究当地历史文化。下面笔者就对其进行详细阐述。
一、民族语言对历史文化和地名研究所具有的价值
1.能够发现蕴含在地名中的历史故事
民族语言对研究当地历史文化和地名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人们寻找出当地历史文化。例如新疆中的呼图壁,该地名不是新疆范围内少数民族的语言,也不是汉语,而是满语。呼图在满语中的含义为鬼,而壁在满语中所表达的意思为有,该地方主要是指有鬼的地方[1]。该名字的由来要追溯到十八世纪中叶,锡伯人本身所使用的语言为满语,其奉旨来到新疆伊犁驻守,当途径乌鲁木齐西部较为荒凉的地带时,由于当地风大、坟多,并伴随着很多动物的鸣叫,使锡伯官兵彻夜未眠,所以便给此地命名为呼图壁,主要是指该地有鬼。而在军队离开之后,当地人们并不了解满语所表达的含义,便也将此地一直呼作为呼图壁。该地名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地名,但其不仅反映了锡伯族西迁的历史过程,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当地在当时的生态信息,对于研究当地历史文化具有很大的价值。此外,除了呼图壁,还有很多城市的地名都与民族语言有关,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呼和浩特,其在蒙古语中所表达的含义是蓝色的城,也可以称之为青城,该名字的由来主要是指当时该地位于大青山,表明从最初该地一直为蒙古人的游牧之地。
2.能够反应出当地的自然生态情况
地名的由来有很多种形式,根据当地的自然情况给所在地起名也是地名重要的起源方式之一,人们通常会使用自己民族的语言对其所生活的地方进行命名,通过利用民族语言对地名进行研究,能够清楚了解到当时该地的自然生态情况。例如乌鲁木齐,该名字在蒙古语中所表达的含义主要是指肥沃的牧场,虽然在现在其已经成为了新疆的省会,发展成了现代化的城市,但是在几百年前该地还依然是一片草原[2]。还比如吉林省的和龙,该名字在满语中的含义为山谷,由此能够推断出当初和龙是位于长白山中的山谷。除了这些地名能够用民族语言对其进行翻译之外,还有一些地名如果想要明确其在民族语言中所表达的含义,应当熟悉并掌握相关的音韵知识,才能够破译出来。如鲁克沁、吐鲁番等,鲁克沁应被称为鲁陈,而吐鲁番则被称为吐蕃,这些地名的读音主要是因为音节入声尾发生了脱落,导致音节变短而使读音发生了变化,转音成为了其他地名。因此,在翻译这些地名时应当以音韵学为基础,才能够了解到其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
二、民族语言对历史文化和地名研究的启示
1.民族语言对历史地理研究的启示
很多地名经过民族语言表述以后,在含义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例如人们所熟知的宁古塔,宁古在满语中所表达的含义为六,而其本身地名单词为ninggute,该词所表达的含义为六个,而汉族利用自身的语言将其音转译成为宁古塔。虽然最开始此地的含义为六个塔,但实则没有,其相传清皇族有六人来到此地居住而得此名。因此,在研究少数民族历史地理文化时应当先具备一定的语言知识,才能够使地理的研究和考证更为精准。很多地名除了是少数民族语言直接音译过来的以外,还有一部分是因为少数民族自身独有的特殊文化而产生的。这种形式地名多见于北京,如、XX营等。
研究地名领域的学者,不仅要重视民族语言和地名之间的关系,还应当将其研究的范围扩展到口语和语言学等领域当中。语言不仅是人们用来进行交流和表达思想的工具,还能够反映出民族文化,甚至保存有一个地方在某一特定时间所发生的事件等,利用民族语言对其进行解释能够充分反映地名背后的故事,对当地历史文化和地理的研究都具有积极意义。
2.民族语言对地名工作的启示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这便需要对新开发的城区和街道进行命名,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历史地名进行保护,对地名工作所产生的启示也是十分重要的。首先,应当重视民族语言所形成的地名。在一些少数民族居住地当中应当重视利用民族所产生的地名,特别是在一些各民族混杂居住的地区如北京,该地中的地名由民族语言而形成的地名已经很少了,但就是这些具有特色的地名体现出了北京所具有的历史文化特点。其次,地名不应该随便被改变而失去其原本的含义[3]。对地名进行更改主要是为了能够对其进行简化和雅化,其应当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而发生改变,而不是根据人们的意愿随意对其进行更改,否则将会使其失去地名原本的含义。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在日后进行地名工作时,应当尽量保留地名所表达的本身含义,不应对其进行过多的更改。
总结
总之,在我国辽阔的疆土之上生活着很多民族,不同民族语言都能够对地名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人们要想能够对地名有进一步的研究,应当先了解当地民族的语言,根据民族语言中所表达的含义研究地名形成的历程和其所表达的含义。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研究当地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并且了解我国历史地名形成的规律,还有利于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地名工作,使所产生的地名符合我国民族文化的特点。
参考文献
[1]赵寰熹.试论民族语言对历史文化和地名研究的影响[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1(01):13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