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新思维的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新思维的特征范文1
1.数学教育的特征
(1)抽象性:数学学科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抽象性,数学中的所有对象都是抽象思维的产物。(2)简约性:数学的简单性主要体现在数学语言和数学符号,这是数学的抽象形式。(3)形式化:数学的形式化特征主要表现在数学中所应用到的形式符号体系,一般在数学中,都是采用形式语言,对数学思维过程中所有能表述出来的事物都用符号表示,包括一系列的推理、公理和定理等。(4)逻辑性:这是数学的一个主要特征。我国数学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思维创新的主体是人,而除去创新主体之外的其他事物就构成了创新客体,创新主体对创新客体的认知过程,就是创新思维的形成过程。创新思维的几点特征:(1)主动性:思维主体的主动性对创新思维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如果主动性缺乏,那么就难以保证良好创新性效果的形成。(2)独创性:创新思维的独创性也强调了创新思维的差异性和独立性。(3)求异性:求异性是创新思维最为本质的特征,它需要以创造性思维的主题与现有的理论体系为基础,积极寻找新的突破口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4)发散性:主要是指在创新思维形成的过程中要充分联系思维客体的一些相关因素。
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具体策略
1.提高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积极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创新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创新意识,那么就无法保证对学生开展创新思维培养工作。只有教师具有创新意识,才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创新思维的形成和提高需要教师进行引导。
2.转变教学观念,提高问题意识
(1)以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不能直接照搬教材上的知识点,而是需要灵活地将教材上的一些知识点,如公式、定理等,以问题的形式提出,通过此种形式,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得问题意识在学生心目中扎根,这对于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2)注重数学问题的再创造,积极培养创新思维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其创新思维的形成,但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不仅需要足够的专业知识作为支撑,还需要一个长时间的培养和训练过程,创新也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它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工作中,不仅要保证丰富学生的知识层面,还要以问题再创造的形式增强学生对疑难问题的探究精神和质疑意识,学生在这样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中,创新思维才能逐渐形成。
3.抓住心理特征,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兴趣是思维的不竭源泉和动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思维驱动力。数学教学内容比较枯燥,教师需要将这些数学知识以趣味性的形式灌输给学生,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上的内容,还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
4.充分利用数学课本素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特征范文2
关键词:创新思维;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辩证统一
中图分类号:B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8-0098-02
“突破传统思维习惯与逻辑规则,用新颖的思路去阐明问题和解答问题的思维方式”[1]4。我们称其为创新思维。它是人类所独有的,人类也正是凭借创新思维在不断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也正是由于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充分地运用了创新思维,才创造出了文明高度发达的人类社会。关于创新思维发生问题,当前我国理论界依然从脑生理和心理基础为着眼点,研究创新思维发生、发展的问题,仍从创新教育即右脑潜能开发、经验启迪、功利诱惑等方面开展研究。而对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在创新思维发生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其实,创新思维发生的过程中交织着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这一主要思维形式,二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创新思维的发生和形成。
一、逻辑与非逻辑思维的内涵
逻辑思维是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又称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是按照严格的规则进行,具有单一过程的严密性、不可逆性和确定性。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只有将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统一起来,才能达到对客观事物的新的认识,进而产生认识世界的新的思维(创新思维)。逻辑思维是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指符合事物之间关系、合乎自然规律的思维方式,我们通常说的逻辑思维主要是指遵循传统形式逻辑规则的思维方式。逻辑思维具有确定性,而不模棱两可;具有前后一致性,而不自相矛盾;是一种有条理、有根据的思维。
非逻辑思维通常是逻辑程序无法说明和解释的那一部分思维方式。其主要表现形式是直觉、灵感、想象(直觉是指不以人类意志控制的特殊思维方式,它是基于人类的职业、阅历、知识和本能存在的一种迅捷而又直接的思维形式;灵感是人在研究问题时,瞬间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突发思维状态;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事物的某种属性、状态、规律及结构形式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非逻辑思维没有严格的规则,具有偶然性、可逆性、不确定性。非逻辑思维在创新思维的发生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非逻辑思维不受各种框架的约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灵活性很强,在创新思维过程中是离不开直觉、灵感、想象等非逻辑思维因素的。
二、创新思维的发生始终渗透着逻辑与非逻辑思维
(一)科学创造四阶段结构模式渗透着逻辑与非逻辑思维
关于创新思维发生的结构模式有很多人进行研究和探索。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英国心理学家澳勒斯(G.Wallas)。1926年,他提出科学创造的“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和验证期”四个阶段的结构模式。
准备期是对从事创造活动所需的材料进行整理和加工的阶段,主要是发现问题、搜集资料的过程。在这一阶段中,主要是逻辑思维发挥作用,思维主要停留在显意识层次;酝酿期是对问题进行各种试探以求解决的过程;豁朗期是经过酝酿期的准备过程以后,借助各种逻辑的、非逻辑的思维手段,或在外部事件的触发下,提出新的认识成果、产生新观念和新思想的阶段。
酝酿与豁朗阶段系创新思维关键的阶段,科技工作者们在创新思维成熟酝酿的前提下,通过直觉,顿悟与灵感到解决问题方案。此两个阶段需充分发挥人类想象、直觉同灵感等非逻辑思维从而产生新观念和新思想,在此阶段对潜意识思维的应用较多。当科学工作者确立一个创新性的课题之后,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时,总是在绞尽脑汁、冥思苦想里捕捉思维灵感,此时思维状态有着很高的无序性与自由性,在这些无序思维的运行中在某一节点上会忽然产生突破性的思维。此种瞬间顿悟系无数思维过程高度浓缩,为各种思路重新组合,系未经逻辑性、渐进的精细推论却越过无数中间环节并找到答案之过程。
可见,在创新的孕育和豁朗阶段,思维过程不是单纯的按照思维程序循序渐进的过程,亦非单纯的非逻辑或无逻辑的突变、跃进的过程,而系逻辑的循序渐进与非逻辑跳跃之有机统一。非逻辑性思维和逻辑性思维在创新里互相作用,互为补充,一起构建成完整的辩证思维。然而,非逻辑思维创新特征在该阶段里比较凸出,其在创新过程里的独创性、突发性及模糊性特征,为理性逻辑思维所无法具备的。
验证时期指在创新的过程之后,创造者还要对新的思想和新概念进行验证,主要是在逻辑思维的指导下,对主要由非逻辑思维产生的结果进行逻辑性的分析、鉴定、验证工作。验证阶段主要就是运用有逻辑性的科学实践方法,对创新成果进行较严格的证实与检验,探索它是否合理并使它日益完善。科学实践为科学认识之基础,是检验科学知识真理性的标准[3]200。
(二)创新思维是逻辑与非逻辑的互补
创新思维发生过程常常为逻辑思维借助非逻辑思维之直觉思维、灵感思维与形象思维来实现突破,且得到具体化。并且逻辑思维也令直觉思维、灵感思维与形象思维明确了方向与目标,来加快创新思维之发生。非逻辑思维之顿悟、直觉等思维,亦无脱离判断、推理及概念等逻辑思维活动,其以某种逻辑思维活动做基础。在创新思维形成之过程里,不存在脱离逻辑之纯粹非逻辑思维;亦没有脱离非逻辑之纯粹逻辑思维。创新思维的发生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二者思维形式之协作互补,两者为互相渗透、互相联系、不可分割辩证统一的关系。德国心理学家韦特海默(Max Wertheimer)和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P.Guilford)都明确提出过。韦特海默认为,“创造性思维就是打破旧的完形而形成新的完形”[4]3。他认为,对目的、情境与解决问题途径等方面互相关系新的理解系创造性解决问题之基本要素,过去之经验亦唯有在一有组织之知识整体里才会有意义且获得有效使用。因此,创造性思维都是遵循着旧的完形被打破,新的完形被构建的基本过程进行的。韦特海默对传统逻辑进行批判性分析之同时,确立了非逻辑思维之地位。非逻辑思维无非指违反了常规逻辑的直觉和想象,尤其为直觉这种思维形式。从韦特海默之分析里能够看出。非逻辑思维并非无关紧要,亦并非和传统逻辑方法背道而驰,两者互相补充、相互作用,一起实现创新思维。
1967年,吉尔福特对创造力进行了详尽因素分析,在这个前提下,他提出了“智力三维结构”的模型。他说,人类的智力由3个维度多种因素构成:第一维指智力内容,包括有符号、语义、图形、行为四种;第二维指智力操作,包括有记忆和认知产物,有类别、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单元、评价五种;第三维指产物,包括有关系、系统、转化、蕴涵、单元、类别六种。创新思维核心系上述三维结构里处在第二维度之“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且把创造力定义成“多种能力的组织方式”[5]140。
三、创新思维主要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相互作用的结晶
创新思维的发生有其自然因素,即脑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因素;但也有其自觉性因素。就是强化创新教育,有理性培养、经验启发、理论诱导、功利诱惑、问题意识、形象教育、音乐艺术教育等因素。创新思维的发生也有其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逆向思维与顺向思维,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等形式在起作用。但对创新思维的发生起主要作用的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在创新思维发生的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相互作用,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发生。
创新思维的发生具有高度的、严密的逻辑思维参与,其中的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形式往往起作用,但它不能仅仅根据某种逻辑形式来解答问题,同时还要具有高度灵活的非逻辑思维参与其中,以给人灵感和启迪。非逻辑思维不受固定形式化之约束,不受任何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所以可以灵活的渗透进各种思维的过程之中,对传统的思路进行整合、重建,使人得以开拓新的意识领域。当创新思维得以发生之后,逻辑思维就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大显身手。人们在掌握大量的专业知识,科学思想的基础上,使用分类、比较、综合、分析等方法,从感性材料里概括抽象出一般的结论,从而使发现的问题得到解决。
可见创新思维发生的过程中,既不是单纯的按逻辑思维程序循序渐进过程,亦非唯独依赖非逻辑思维之突变、飞跃的过程,系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之循序渐进和跳跃式有机统一之过程。非逻辑思维之创新特征在创新思维发生阶段里比较凸出,其独创性、模糊性、突发性特征,系理性逻辑思维无法具备的。非逻辑绝不是“不逻辑”,它渗透于逻辑里边,创新思维过程系“由逻辑与非逻辑两种思维形式协作互补来完成”[2]279,共同建构了一种完整的、具有辨证性的思维模式。
综上所述,“创新思维系创造内在动因,无创新思维就无能动之创新性思维活动,亦无发现、发展、发明等创新性成果。要想有所发现、发展,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就必须提高人类创新思维能力,”在遵循人类本性,且遵循自然规律的同时,遵守非逻辑思维和逻辑思维相统一之创新思维发生逻辑。创新思维的发生系逻辑与非逻辑思维的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结晶。
参考文献:
[1]王跃新.创新思维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
[2]傅世侠,等.科学创造方法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3]舒伟光.自然辩证法原理[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
创新思维的特征范文3
关键词:优化;创新思维;好奇心;兴趣;成功与障碍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110-02
数学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学生在内部因素和外部条件的作用下,对数学有意愿、感兴趣,有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希望成绩显著,以满足在精神和物质方面的良好需求。学生如果自发地产生创新思维,学习效果是较佳的。但实际上,这样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而多数学生都需要教师适时从外界给学生以某种引领、培养(刺激),培养的作用能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环境中。创新思维是数学能力形成的心理动力,是实际行动的力量倍增器。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以下从几个方面探究其培养途径:
一、适时培养对数学创新学习的好奇心
它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动力源泉。如果学生不能自发产生好奇心,教师可在教学中有意识给以培养。
1、预测效应 教师在课前要优化教学设计,根据自己积累的教学素材,结合学生实际,预先设置一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如:数学故事、世界名题、趣题、高考状元谈数学学习等等,是可以让相当一部分学生产生求知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
2、悬念设置 “好奇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驱力。”因此,在教学中应当采取生动的适合学生心理特征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例设
由等比定理,得:
又由分比定理,得:
难道 ? 教师引出悬念后,不急于作答,而是让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可进一步分析,得出以上两种结论不能同时成立。这就是悬念对创新思维学习的示范效应。
3、新奇设置 比如教师在设计教学时经常拿出一些与教学有关的新奇东西(教具、图片、多媒体……),可有效地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好奇心。
二、注重培养数学创新思维的兴趣
“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在学习中,创新思维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学习兴趣。在实际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兴趣,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
1、以数学自身的魅力培养学生兴趣 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时时看到数学具有的种种魅力,给学生一种数学美的感受,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力量。这样就能逐渐培养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比如,在几何教学中,可用一些、、 、、直线、曲线等基本几何图形,运用简笔画的形式快速描绘出人物、动物及各种生动形象的艺术作品,让学生看到用数学图形构造出的艺术作品一样令人赏心悦目,体会到一种数学的曲线美、应用美。
2、以数学发展的历史培养数学兴趣 结合数学内容,可以插入一些数学历史故事、数学家的名言、数学理论产生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对数学问题的争论、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等等,都是培养数学创新思维的良好素材。
3、以数学教学内容培养创新思维的兴趣
(1)通过实例,培养数学创新思维。
(2)通过数形结合,培养创新思维。
(3)探求规律,培养数学创新思维。
例:证明等腰三角形两底角平分线相等(学生易证)。现在把题设和结论互换:三角形两内角平分线相等,则此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加大题目难度,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培养学生寻求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4、以数学的广泛应用培养数学创新思维 引导学生观察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方法。
三、数学成功的欣赏与障碍的设置
教师应当注重从学生学习成功的喜悦中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所谓“成功”的喜悦是指个体达到预定目标时的一种愉快的情感流露,情感也是驱动学生创新思维的内因,学生从成功中看到自己的力量,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他们在欣赏自己成功的同时,也在内心孕育着如何超越自我、如何创新思维,更上一层楼。在这里,“成功”应有扩大的理解:教师的鼓励与赞赏、优良的学习成绩,都可算作“成功”。因此,教师应尽量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另一方面,教师也应该知道:一定的障碍设置,让学生产生创新思维的欲望。“一个人如果没有任何阻碍,那将永远保持其满足和平庸的状态,既愚蠢又糊涂。”教育家指出:教学内容的设计应能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要教给学生与其已有知识和思维方式有一定矛盾、一定阶梯的内容,以引导学生去挖掘、创新,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
四、学习目标与奖赏的运用
在学习中,有学习目标的学生常常处在一种积极思维、努力进取的状态中,学习成绩均较优良;没有适当学习目标的学生,常表现为学习满于现状,学习被动、缺乏创新思维,成绩不太理想。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就能提高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再通过教师(教学中)设计适度鼓励、奖赏的方法,学生不为一时的困难吓到,将定力放在较长远学习目标上,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助推器。现代心理学认为表扬、奖励比批评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让学生开动脑筋,创新思维。每个学生都希望能得到教师的表扬和赏识,哪怕只是教师微微的点头示意,也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五、和谐氛围与环境影响
创新思维的特征范文4
创新思维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是相对于常规的思维而言的一种思维方式。一般认为,创新思维是指在创新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一切形式的思维活动的总称。创新思维,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除了具有一般思维所具有的特点外,还具有自己的特点,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归纳了创新思维的特点。笔者认为:创新思维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新颖性:创新思维实乃一种超常规的思维方法,求新、求异是它的一大特点。二是独特性:创新思维的独特性在于它能独具卓识,敢于对人们司空见惯或完美无缺的事物提出怀疑,勇于向旧的传统和习惯开战,也能够主动否定自己,打破自我的框框。在思路的选择上,在思考的技巧上,或者在思维的结论上,具有“前无古人”的独到之处,具有一定范围内的首创性和开拓性。三是多向性:创新思维的多向性体现在它善于从不同角度想问题,在一个问题面前能尽量提出多种设想、多种方案,以扩大选择余地,能灵活地变换影响事物质和量的某种因素,从而产生新的思路。
从本质上说,创新思维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思维方式,它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运用,也是多种思维方式的互补和有机组合。
1.创新思维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综合应用
逻辑思维一般是指符合形式逻辑要求的思维。其基本方面不外乎是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形式,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等逻辑方法。简而言之,逻辑思维就是按照逻辑规律建立概念和命题之间推理关系的形式化思维。非逻辑思维则是诸如直觉、联想、幻想、猜想以及灵感等不服从逻辑规律的思维。
创新思维是非逻辑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综合应用。一般来说,在创新过程中,逻辑思维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因为发明创造问题的发现与提出,主要是逻辑思维在起作用。对发明创造对象的观察、描述以及概括,主要靠逻辑思维。即使是非逻辑思维的结果,最后也必定要求被补充、解释、完善成符合逻辑的概念和方法。才能成为具有普遍性指导意义的科学理论。实际上,在任何创新活动中,创新者往往都是在前人知识所铺就的逻辑大道上继续往前探索的,在逻辑方法还走不通的地方,就需要用非逻辑方法开辟新的道路;而当非逻辑方法已打开通路后,又必须及时地在从旧认识到新认识之间的“深渊”上架起“逻辑的桥梁”。
2.创新思维是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互补,发散思维也称扩散思维、辐射思维、放射思维等
它是指围绕某一问题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进行思考,从多方面寻求问题的多个答案的思维方法。发散思维是一种立体式的多向性的思维方法,它具有空间上的广延性,思路上的放射性,层次上的多样性,角度上的任意性等特点。一般来说,思维延伸越远,思路越开阔,获得新发现的几率越高。
收敛思维是一种与发散思维相反的思维方式。又称辐合思维、聚合思维、求同思维、集中思维等。收敛思维要求将多路思维指向某个中心点,以问题为中心,围绕中心组织信息。从不同方面向中心收敛,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如果说发散思维是从一点向四周辐射的话,那么收敛思维就是从四周向某点集中,收敛、抽象、概括是其基本内核。
二、创新思维的训练
在视觉艺术思维的领域中,艺术的创作总是强调不断创新,在艺术的风格、内涵、形式、表现等诸多方面强调与众不同。不安于现状,不落于俗套,标新立异、独辟蹊径,这些都是艺术家们终身的追求。标新立异是视觉艺术思维中一个非常独特的方法。
标新立异法要求艺术家在艺术思维中不顺从既定的思路,采取灵活多变的思维战术,多方位、跳跃式地从一个思维基点跳到另一个思维基点。
创新思维的特征范文5
[关键词]创新思维 地理教学 地理 地图
在新课程改革中,主要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主体地位能否得到体现,关键在于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否得到培养。
一、通过带有创造性的问题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创设带有创造性的问题教学情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关键性作用。心理学研究结果告诉我们:当思维者直接获得想要的结果后,思维的惰性就会逐渐增强,创新能力就无从谈起。所以,教师应该设计一些无法从教材中直接找到答案且学生能接受的问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讲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这一知识点时提出:假如黄赤交角变零时,那么地球上太阳直射点的范围、昼夜长短、温度带的范围、气候等将有何变化?再如,讲《天气与气候》一节时,可以设计如下导言:在天气预报中,我们常常看到沙尘暴、台风、寒潮等天气现象,你能说明它们的成因吗?这些天气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生活有哪些影响呢?诸如此类的带有悬念的问题,引导着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然后主动通过阅读教材寻找答案。
二、运用和掌握地图为创新思维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地图是地理学习的工具,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它可以将大量的地理表象信息和各种地理事物在空间上健在形象直观地表达出来,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为学生创新思维提供了重要的途径。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要运用地图,如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如果有地图的话,我们就可以了解到这个城市的大量信息。因此,教会学生读图,是培养学生运用创新思维的金钥匙。教学生读图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指导学生学会辨别方位,认识图例,让学生用比例尺自己动手量算实际距离。二是教学生观察地图上的事物分布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三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然后比较、分析区域特征和差异;四是教学生怎样用图。
三、通过电教化教育为创新思维提供更直观的教学情境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电化教育的直观、形象、逼真等特点,结合学科内容,有效地运用电教手段,对于激活创新思维比较有利。因为传统的教学很难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系统的图像。只有通过电化教学,才能更加充分地把事物或现象展现出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借助于电教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并把学生有意识地带到自己精心设计的教学情境中去。如在“地形的变化”一节中对火山喷发的讲解,单凭教师的教学语言和肢体语言很难把“火山喷发”这一现象解释清楚,而学生也较难理解,如果教师利用下载的资源整合制作成课件,把发生的一瞬间的火山喷发的景象通过电脑播放出来,再结合课本知识,加入教师的讲解,学生很容易就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也就很快地进入到教师设计的教学情境中来。
四、通过适时提问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可以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问题提出后,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所以教师要及时调节气氛和节奏。教师还要以鼓励和理解的态度引导讨论双方达成共识。比如,学生对全球化问题的认识存在悲观和乐观两种态度,对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五、利用实践能力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当前的地理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结合书本知识,通过社会实践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还应从多角度、多方位进行思考,把理论与乡土地理、时事、重大事件联系起来,拓展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探究性,促进学生探究性思维的养成。
创新思维的特征范文6
关键词:问题意识;问题教学法;创新思维;内涵;特征;作用;培养
G424.1
一、问题的提出
在哈佛大学师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一个人从小说话起,就会不断地提问,那就是思考。即使成为一个大科学家,他的知识也只是整个知识海洋中的几个小贝壳,仍需不断地思考。可为什么偏偏在我们的学校里这样的问题和思考少了,甚至是没有了呢?是不是我们的学生什么都懂了,什么都不需要问了呢?当然不是。是我们的学生不会问了!这归根到底是我们的教学出了问题。在日常教学中,我看到许多数学老师是这样上课的:首先由老师直接给出数学中的定理、公式、法则、性质,并给予证明或验证;然后老师解题示范;最后由学生模仿解题,并在此基础上反复训练,这就逐渐形成了当前的“题海战术”。长此以往,学生头脑中的问号被一个个取消,取而代之的是没有问题的句号或是感叹号,学生变得不会问也不会思考了,这就是问题意识的消失。“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而一个人如果没有了问题意识,那么他的思维将停止,从而其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也就随之丧失了。可以说,问题的消失是教学的失败。可见,“问题”与“创新”之间存在某种联系。
二、“问题教学法”的内涵及其特征
“问题教学法”包括两方面的涵义:第一,教师以启发式教学为指导,把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成一个个数学问题,在课堂上启发学生动脑分析、探索、解决这些问题,从而获得新知;第二,由学生对所学内容发问,师生共同分析、解决这些问题。在这当中,教师只是问题讨论的组织者和诱导者,也可以是“平等中的首席”。可见,“问题教学法”得以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获得情感体验和实践经验,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知R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问题教学法”有以下几个特征:
1.民主性。在“问题教学法”的教学中,通过教师或者学生提问,师生讨论,建立师生平等、融洽、和谐的关系,学生敢想、敢说,勇于标新立异,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常伴有轻松感、快乐感和成功感,从而充满自信与自尊。
而在传统教学中,采取的方法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记”,学生成为知识的“容器”。学生在这样的环境里坐上九年、十二年,不但培养不出其创新思维,就连原始的创新欲望也终被扼杀。
2.探索性。在“问题教学法”的课堂上,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下,自己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说,探索未知领域,成为发现者,从中体会到探索的乐趣,培养了探索精神,学会了探索方法。
而在传统教学中,数学教学只重视罗辑思维,偏重演绎推理,过分强调严密论证,这势必抑制了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仅赋予学生以“再现性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再创性思维”。如笛卡尔坐标、费尔马定理、哥德巴赫猜想、欧拉公式等等,它们都不是演绎推理的产物,而是通过观察、类比、试验、顿悟、突发灵感发现的。
3.开放性。在“问题教学法”中,所谓开放性,一方面指教师设计的问题和问题讨论中保持着开放状态,给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另一方面指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师生间多方的群体交流的开放性。在这样的情境中,师生思维活动得到充分暴露,通过合作讨论,学生的思维见解、情感体验、创新欲望、行为方式受到尊重,进而引发他们积极进取和探索。
而在传统教学中,提问仅限于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回答的一问一答式的单一的课堂提问,提问的次数即使再多,也只不过是变“满堂灌”为“满堂问”,虽然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只是师生间的单向交流,整体上的教学效果、教学效率就会低下,学生的思维层次也不高,当然创新思维也就无法培养了。
三、创新思维的内涵及其特征
创新思维指在思维过程中,通过直觉、类比、联想、猜想去洞察事物的本质,揭示其内在规律,探索新问题,发现新的东西,属于人的高级智能层次,它强调独立思考。就中学生而言,其创新思维主要有以下一些特征:
1.新颖性。当学生研究或探索问题时,由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验、思维方式和思考习惯,因此在这当中往往会产生新的方法,形成新的思想,这就是创新思维的新颖性,新颖性是创新思维的基本标志。
2.敏锐性。在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尚未所知的新东西,这种思维特性称为创新思维的新颖性。
3.发散性。依据一定的知识求得某一个问题的多种解答的思维,称为创新思维的发散性,当发散思维达到“独特”而发生质的飞跃时,创新就出现了。这是一种沿着不同方向,向着不同范围,不因循传统和常规的自由发散的思维方式,是从已知信息中衍生出大量变化的、独特而新颖的信息的思维。
4.集中性。在思维发散性的基础上,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选择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这就是思维的集中性。
四、“问题教学法”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作用
1.从问题的提出来看,问题是创新的源泉,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创新总是在应对不同的困境或问题时产生的,若没有各种可供解决的问题存在,或没有解决问题的行为产生,创新也就无从谈起。同时,问题又是推动数学发展的动力,数学的发展标志着数学创新,而数学创新又始于数学问题的提出。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没有数学问题的提出就没有创新,也就没有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数学的进一步发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2.从问题解决的过程看,每一步都需要创新。由于问题具有非常规性,重复过去的老路,沿用陈旧的手段和方法,往往很难成功,所以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创新性步骤才能求得问题的解决。从思维过程看,都是运用观察、试验、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科学的思维方法对现有的知识和信息不断进行新的组合并最终形成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与创新思维的一般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相通的。
3.从问题解决的结果看,问题解决的结果表现为数学问题的解答,这个结果同时又会成为解决一个新问题的基础。一个数学问题的解决往往又会伴随着新的数学问题的出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又是创造新问题的过程。人们正是在解决问题与创新的不断交替中推动数学不断向前发展的。
五、怎样用“问题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教学法”应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的基本模式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引申。
1.提出问题
数学教学中,创新的载体是好的数学问题,问题来自教师与学生的提问。
(1)关于教师提问
教师设计问题时,要认真分析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深入钻研和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按其内在的逻辑体系设计成一个个相关的数学问题,问题尽可能地选在学生认识能力的“最近发展区”内。在课堂上,将这些问题展现给学生,学生每想出一个问题就会受到极大的鼓舞,其兴趣就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随着他们求知欲望和创新欲望的满足,兴趣就进入了最佳状态,而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形成,就会反过来激励他们主动地在更高的水平上进行积极的创新性思维。
(2)关于学生提问
学生不仅是解决问题的朱体,同时也应成为提出问题的主体。在“问题教学法”中,教师不但要善于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而且还要鼓励学生善于提出有质量的问题。为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可采取“先学后教”、“先做后讲”的方法,学生通过课前自学、课前解题后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讨论、探究,这就构成一种立体交叉,相互辐射式的信息交流,这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他们解放思想,进行创新思维。
2.解决问题
在课堂上,当问题提出后,在学生充分思考或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指定学生回答。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暴露师生思维的过程,教师的思维过程主要靠讲授来展示,那么,学生的思维过程怎样来展示呢?在教学中,一般有以下三种情形:
(1)当学生得出正确解答时,教师应抓住关键步骤追问:“你是怎么想到的?”因课时的限制,教师不可能对问题的每一步每一环节都追问,所以要紧紧抓住问题的关键步骤,取得思维过程展示的突破。
(2)当学生的解答发生错误时,教师应注意在学生尚未意识到错误以前,抓住发生错误的步骤或环节问学生是怎么想的,这是因为学生在学习中发生的错误首先是思维过程发生错误所导致的,而思维过程发生的错误,通常又具有普遍性。因此,显示造成错误的思维过程,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纠正,可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当学生解答不出时,教师可通过问“你的思路卡在什么地方?”这样的问题来显示思维活动所发生的困难。在课堂上学生解答不出来不等于学生没有思维活动,只不过是他们的思维活动发生了困难,而这种困难又往往具有普遍性。因此将这种思维活动的困难显示出来,并进一步显示如何解决和克服这些困难的思维过程,对于学生从不会到会,从想不出到想得出,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