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一生物概念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一生物概念总结范文1
生物知识内容十分丰富,学习时要紧密结合,密切联系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国内外新的生物技术等热点,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生物夯实基础知识的步骤和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生物夯实基础知识的步骤和方法一、落实考试说明要求正确处理好说明与课本之间的关系
考试说明(下称“说明”)是高考生物命题的基本依据,也是指导高考复习的纲领性文件。每年的“说明”都清楚地阐明了当年考试性质、内容、形式及试卷结构和题型示例。因此,考生必须认真学习,深入研究。以高考说明中要求的能力层次为依据,以考试说明所列出的知识点条目为线索,对照课本中的有关知识点和内容逐条复习,以明确考试目的、能力要求和考查内容。根据近几年高考生物试题的特点,生物命题的思路是:“遵纲不循本”,即知识点的考查一般遵循说明不超越课本,但能力要求不一定是课本涉及的,可能会超越课本。也就是要求考生在复习时对知识点的处理应源于课本,但对能力的要求应高于课本。
力求抓住五点:①知识点,②考试点,③能力点,④应用点(联系工农业生产、国防科技、日常生活、环保知识的实际),⑤结合点(各章节的结合),要正确处理好“说明”与“课本”的关系。
二、重视课本,夯实双基、突出主干知识,抓好学科内综合
夯实“双基”,立足点首先放在课本上,课本是生物知识的载体,是学生学习生物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蓝本”,应该重视课本的基础作用和示范作用。如课本中生物术语、概念、定律都具有规范性、权威性,抓住课本的知识点,把握好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按照高考的能力要求,对相关知识进行横向拓宽、纵向加深。
纵向着重在“理解”,应有层次、有序,横向着重的是“渗透”,应有意识、有机。对课本中的知识点要进行提炼、梳理、归类、对比,将隐藏在纷繁内容中的最重要的要领、规律、原理、知识间的联系整理出来,使知识系统化,构建知识网络体系;同时对以往学习中的薄弱环节或未掌握的知识进行补缺强化。
立足课本,可以用专题形式进行复习,抓好学科内综合,构建知识网络体系,特别是那些反映生物学科主干知识内容、反映学科思想的内容和能够与高等教育相衔接的内容,要稳扎稳打、脚踏实地。要理清知识的发生和本原,在教师帮助及自己的努力下通过分类、整理、综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有了牢固的基础,就可以从容应对高考,以不变应万变。
三、掌握方法,提升能力
①复习时要突出主干知识、重点内容
主干知识内容不仅包括学习的重点,同时是高考试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考点内容。如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细胞内的物质代谢、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的基本定律、伴性遗传、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遗传育种、生态系统、免疫、克隆技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胚胎工程、生态工程等等。对这些主干知识内容的理解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才能以此去分析和解决新情景的问题。要力求做到知识点、能力点、薄弱点、应用点和考查点心中有数,那种不分主次泛泛复习以及题海战术,无疑都是有害的。
②重视实验能力培养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其培养目标与学生学习方式、能力、技能和态度有着紧密的联系,与研究性学习的培养目标和学习方式是相辅相成、交互作用的。因此,我们在复习时要重视实验知识的产生过程,重视科学方法的训练,掌握好与生物实验有关的知识和技能。
③要讲究科学的思维方法
思维方法指导着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是思维方法在学习中的具体表现。现阶段是掌握方法、提升能力的关键性复习阶段,讲究科学的思维方法很有必要。正确的思维方法,对于知识的掌握和知识的运用,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分类、系统化、具体化、归纳、演绎推理等基本思维方法,一定要掌握好,并且牢牢抓住。
④强化训练、多思善问
能力考查是近年来高考的“主旋律”,现阶段能力提高可以通过强化训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达到及时检查复习的效率。现阶段强化能力的训练,老师认为应该以做中等难度题为主,在保证准确的情况下,力求提高解题速度。应当检查自己是否具备适应高考的题型和题量,还有适应高考的审题、题意分析等各种能力。
考生应当接触新情景的习题,加强识读图表能力的训练,善于从图、表提供数据的处理过程中理解试题,作出正确结论,以提高解题质量。善于归纳总结,想一想该题运用了哪些概念、原理?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属于哪一类,彼此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经过比较,以少胜多,抓住了代表性,就可以以一当十。这就要求考生找出题目原型,摸索解题规律,以后再做类似习题就可以运用规律性方法解题。
另外,现阶段的训练试题涉及的知识面广,有时要用到整本书,甚至跨课本。解这类试题,必须站在知识的全局和整体的高度来思考问题。对一些一时想不通的问题,一定要问,问老师、问同学,千万不要轻易放过。
四、分析失误、查漏补缺
现阶段还应该把复习重点放在分析失误、查漏补缺上。查漏补缺的目的是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方法是,对照自己平时练习中发现的问题,以及自己在知识、思维、能力方面存在的缺陷,有针对性地练习,进行查漏补缺。特别要重视在“双基”知识方面存在的缺漏,增加知识的覆盖面。
还应该把自己做过的各类试卷中错误的部分装订成差错本,复习时仔细看看,边看边思考,找出易错知识和易错原因;检查是否能够活用知识,有无临场应变的能力。检查自己对前期所犯的错误有没有真正弄懂,错误有没有重犯。只有这样做,才能提高复习效率。
高一生物的四步骤学习方法一、预习
预习是在老师讲课前,先浏览一遍讲课内容,在浏览时,应用笔将自己认为是重点的内容划出来,将自己看不懂的内容标出来,将浏览后产生的问题记下来,有能力、有条件的还可以自己做出预习笔记。通过这样的预习,为下一步听讲奠定基础,使自己的听讲更加有的放矢,听讲时就可以对自己已经弄懂的或重点知识重新加深印象,并比较一下老师的理解与自己的理解有什么差距,如果自己理解得不深,则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对于自己预习时还不懂的问题,则是听讲的重要内容,一定要当堂弄清楚。对于在预习中产生的问题,如果老师讲到了,则要听懂,如果老师没有讲到,一定要向老师问清楚。预习也为将来的自学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听讲
很多优秀学生的经验都说明了一个共同点,即学生的主要功夫应下在课堂上。我们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解决一种矛盾,即已知与未知的矛盾,通过学习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然后又有新的未知的出现,我们再来完成这个转化过程。而由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过程是在课堂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因此应该是很顺利的。有很多学生就是课上认真听讲,在45分钟的时间里完成学习任务。但是,总有些人,课堂上不认真完成由未知向已知的转化,白白浪费掉45分钟,反而在课下再花时间去完成转化,此时已没有老师的指导,只有课本上的内容,显然是不会有好效果的。如此花双倍或更多的时间,去完成效果不好的学习任务,就是常说的事倍功半。只要我们把主要功夫下在课上,那么,课下的负担也就会减轻,而且学习效果也会提高,时间上也会更加充裕,这就是常说的事半功倍。所以,听讲这一步骤是极为关键的。
三、复习和作业
每节课上,一般老师都要留一定量的作业,这些作业的内容多是讲课的重点内容,是应该认真对待的。作业的过程就是复习巩固听学知识的过程,但是,很多同学把作业仅仅当成是一种任务,甚至当成是个负担。因此,急急忙忙赶完作业,就认为当天的任务完成了,殊不知,这种做法对学习的帮助是微小的。无论课上老师是否留有作业,课下都应该先进行复习,及时将当天老师所讲的知识复习一遍,这可以加强记忆,克服遗忘。心理学家对遗忘和记忆都进行过实验和研究,德国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实验研究成果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遗忘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即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就是说,刚刚学习完知识后,遗忘很快就开始,而且一开始遗忘得较多,过一段时间间隔之后,遗忘的发展越来越慢,遗忘得也就慢了。根据这一遗忘规律,我们应该进行及时的复习,不要等到遗忘得差不多时,再进行复习,那样,学习效果是不会好的。由于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所以我们复习得越及时越好。
每天的复习一定要避免机械的重复,而应抓住老师讲课的重点、知识的联系和老师讲课的思路,将老师讲课内容按照自己的理解,用语言表述一番。
通过复习,加强了记忆,然后再来做作业,可以大大提高作业的效率,作业的困难、疑问、多可迎刃而解,而且通过作业又可进一步运用所学的知识,加深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总结
总结是指在学习完某一章知识,对此章知识进行整理、重组,总结出该章知识的联系、知识的系统或知识的结构,以便我们能从知识的整体上把握知识,从而加深理解知识和灵活掌握知识。总结的方法一般可用构建知识网络的方法和纲要法。
总之,做好总结是我们学习常规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因为通过总结,不但可以复习巩固所学过的知识,而且能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使知识连贯起来、综合起来,使知识建立起各种联系。这样,就使我们能在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上来对待知识,就好像我们站在山顶上来看山下四周的景色一样,不但能看清所有景点,而且能看清各景点间的关系。由于我们站在了一个新的高度上来看待知识,我们也就有了驾驭知识的能力,就是说我们能灵活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了。
高一学好生物课的方法1、学会收集处理信息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生活中处处蕴含着信息。如电视新闻、报纸杂志、媒体网络、旅游科技、综艺体育等,经常为人们提供大量的知识信息。这些信息中很多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鲜活生动的生物知识和敏感具体的生物问题,要善于收集和处理,不断补充丰富生物知识。让学生课外要注意博览群书,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如走进图书馆,访问互联网站,参加社会实践调查等,及时查阅收集、检索处理生物信息。这不仅是生物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也是学生收集资料、获取信息、充实知识、丰富阅历的有效途径。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知识,要使自己成为生活和学习的主人,不断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培养勇于实践、创新学习的意识。
2、学会理论联系实际
高一生物概念总结范文2
1概念图简介
1.1概念图的含义
概念图是指将一组相关概念用线条和文字连接成图形,直观形象地表现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每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通过连接线和连接线上的词表示。这种方法可以帮助你梳理所学的知识,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
1.2概念图的要素和构建步骤
概念图有四个基本要素:节点、连线、连接词和层次。节点是置于圆圈或方框中的概念,连线表示节点概念间的意义关系,连接词是置于连线上两个概念之间意义的联系词,层次中关键概念置于顶层,一般概念位于其次,依此类推,显示等级关系。
概念图绘制步骤一般包括①先确定核心概念和各级概念。②分好大致层次。③建立概念之间的连接,对层次之间的关系用恰当的关联词联系起来。④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修改和完善概念图。
1.3概念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策略
1.3.1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应用概念图,提高听课效率
生物课一般都会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有些学生不知道怎么预习,或者预习了,但是到上课时对新概念仍然没有印象。为了提高预习效率,教师采取在课前给学生发放导学案,在导学案的最后设置了总结知识网络结构的问题,让学生通过预习来对其进行补充(如图1)。 要求学生找出其中的生物概念,然后按照概念的包容性大小进行排列绘制在概念图中,有利于学生在教师授课时对新知识的接受。
1.3.2在新课教学中巧妙应用概念图,提高教学效率
在新课教学中,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教?W策略,教师可根据教材特点,选择是否应用概念图进行教学。若遇上概念或陈述性知识较多的章节,我们不妨采用概念图来组织教学。例如高一生物课“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一节,其特点是陈述性知识多,内容枯燥。通过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构成了细胞中糖类的知识放射性网络结构(图2),把零散的知识整合到一个系统内,使知识点成串记忆,减轻了记忆的负担,帮助联系记忆。在概念图的帮助下,学生可以轻松的达到知识的组合和记忆。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从整体上掌握基本知识结构和各个知识间的关系, 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概念网络,从而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
1.3.3在章末总结或复习课时运用概念图,构建知识网络,提高复习效果
在复习课教学中,如果采用概念图来总结学习内容,就能建立起“概念树”。在章末复习时,引导学生自己整合一个概念结构,将已学过的“散装”“孤立”的概念整理到一个相关的知识系统里,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复习效果。
1.3.4在教学评价中对概念图的应用
教师可以运用概念图来评价教学情况。例如,概念图是形成性评价的高效工具。学生画的概念图表达了他们对概念正确的或错误的痕迹保留在概念图中,这有助于教师诊断被学生误解的概念,从而及时改进教学策略,调整教学进程。同样,概念图也可以作为终结性评价的工具,作为对学生学业测试的一种重要的命题手段。例如: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第30题,2011年山东高考试卷第7题。
2概念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的几点建议
2.1不要过分强调绘制概念图的规则
在应用初期,学生能将知识整合到概念图中就可以了,不要要求绘制的概念图一致,也不要过分强调绘制规则。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都有差异,对概念理解也不尽不同,因此绘制的概念图就不一样,让学生尽情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依照个人的思维模式进行构建。对于学生构建的概念图,教师要认真评判,耐心指导,鼓励学生使用概念图。
2.2小组合作制作概念图减轻学习压力
制作概念图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以减轻学习者的压力。学习初期,学生独立制作概念图有一定的难度,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各自分工,互相讨论的方式来完成。此外,小组成员共同建构的概念图时还可以起到互相监督、互相帮助的作用。
2.3引入概念图要循序渐进
在开始引入概念图教学时,不可一味求快,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每次使用的时间不能过长。在制作概念图的同时,还要结合传统的练习题,二者相辅相成。
2.4概念图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高一生物概念总结范文3
不仅课程设置的间断使初高中生物课学习的跨度加大,而且,初高中教材版本的不统一、不配套也会使学生对生物科学的认知无法达到螺旋式上升。这样,虽然在新课标中初高中生物课程主题基本一致,但由于初高中教材所用版本不同,教学内容差别较大,学生知识体系也会存在断层。
一、初中生物教学应做好第一衔接
课程学习的断层,需要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处理和衔接。很多初中教师认为衔接工作只是高中教师的事,与初中教学无关,笔者认为不然。初中与高中的生物教学内容存在内在的联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也是从初中开始培养的。生物教师恰恰应在学生的初中阶段做好课程教学的第一衔接。如果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能主动与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进行衔接,那么,无论是对于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还是对于实现初高中教学的有效衔接,都是至关重要的。
面对学生间断两年的生物课程学习,初中教师如何做好课程衔接的第一步工作?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反思和实践,笔者认为,只有坚持以构建生物核心概念为目标,以反映生物科学主题为主线来开展教学活动,才能让学生深入理解核心概念,并将生物科学的概念和思想方法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在高层次上实现课程学习的连续与过渡。
二、构建生物核心概念,有效实现课程衔接与过渡
生物学核心概念是生物学最核心的概念性知识,包含了概念、原理、规律等,是生物学的学科骨架。这样的概念能反映生物学科的本质,统摄学科的一般概念,可以揭示一般概念之间的联系。围绕核心概念的各种学习活动和训练,不仅能帮助学生领悟生物科学的思想主线,还有利于帮助他们理解一般概念之间的联系,整合自己的学科知识体系。在初高中两个学段的教学中,如果教师们都能够坚持以建构核心概念为目标,那么,学生的生物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会不断得到强化,生物核心概念也会潜移默化地形成。而核心概念一旦建构成型学生则很难遗忘,这对解决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的难题具有重要意义。
1.研究新课程标准,在初高中全学段范围内分析核心概念
课程标准是确定核心概念的纲领性文件,是支撑生物科学主题不可或缺的教学元素,也是确定核心概念、教学目标、教学衔接点的依据。为此,初中生物教师必须先通读初高中课程标准,全面把握初高中教材的知识体系和核心概念,全盘梳理初高中教材内容衔接点,并根据学情需要确定具体适当的教学目标;并且围绕核心概念作适度拓展,使学生的生物学习能够以核心概念为联结点形成有机的整体。初中教师还应参加高中课程研究培训,及时了解高中学段课程改革的进展。如有条件,还可以向学校申请初高中大循环的教学工作,加强对衔接问题更深刻的认识。
以“生态系统的结构”这一节(北京版初中生物第四册第十六章第一节和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四节)的教学设计来说,教师应把“生态系统”这个核心概念放在初中和高中两个学段教学内容中去分析。
在初中教学内容中,有关“生态系统”的内容有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一节学习的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等内容。可以看出,“生态系统”这个核心概念的理解对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各成分的关系、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与食物网等重点内容起着关键性作用。
在高中生物必修部分的三个模块(包括“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中,有关“生态系统”的教学内容与“稳态与环境”模块密切相关。高中课程必修部分选择的都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现代生物科学发展最迅速、成果应用最广泛、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领域。利用各种教学方式构建“生态系统”这个核心概念,能够让学生很容易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对生态系统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产生深刻的印象,也对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产生很大帮助。从近处说,这为接下来的两课时深化“生态系统”这个核心概念起到了“修桥铺路”的作用;从远处看,这为高中学段继续学习“稳态与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
鉴于以上分析,笔者的教学设计始终以稳态与环境科学主题为指引,以理解、掌握和应用“生态系统”这个核心概念为目标,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
2.根据学情确定和调整教学目标
要顺利地达到构建核心概念的目的,教师还需要根据学情确定和调整具体的教学目标。笔者利用四个平行班的教学,根据课堂反馈反复分析,反复调整和改进教学设计,使教学目标能够符合学生的实际。
从笔者所教学生的基础看,学生在学前已具备了诸如环境因素、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等知识储备,能够对简单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作出一般的观察、分析和信息处理。因为这节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积极性很高,但学生在对生物学专有名词的理解上存在一些困难,如不易接受营养级、初次级消费者、生产者的社会学概念与生物学概念的区别等。特别是让学生深入理解“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等学科观点,有较大的难度。对此,笔者选择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启发学生探索上下功夫,制订和完成较高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举例说明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类群;图解生态系统各种组分之间相互关系;举例说明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营养关系,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内物质流动和能量传递的渠道。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制作生态瓶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推理和交流的能力;通过分析生态系统中各种组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增进学生信息处理的能力以及比较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而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点;强化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流程和方法
在教学中,笔者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客观事实归纳出一般的认知性概念,如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食物链和食物网、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再构建核心概念――“生态系统”,为将来建构“稳态与环境”模块中的核心概念――“稳态”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认识生命系统的环境、调节与“稳态”找到一个宏观的视角。(见图)
笔者借助多媒体课件,运用“引导―探究”式的方法,采取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比较与归纳相结合等多种教学方法,使抽象的理论变得形象、生动。组织学生在兴趣中逐步深入教材的内容,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
4.根据教学流程细化教学过程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
播放音乐视频集锦,内容是北京市昌平区几处学生熟悉的生态园:北京绿色农业生态园,盛世源生态园,百辰生态园,浩华绿色生态园,英达生态园,红栌生态园。可提问:这些场所为什么叫生态园?你根据什么认为生态园就是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成分
向学生展示生态瓶,这是同学们初中甚至小学就接触到的小型生态系统――生态瓶,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①生态瓶内有哪些成分?②生态瓶内各成分的关系怎样?学生交流,教师适当评价。
以上同学们探究了小型生态系统――生态瓶的成分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现在再来看看生态园在成分上与生态瓶有什么异同点?学生识图探究,教师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练习本上总结生态园与生态瓶在组成相同点。小结生态系统的组成。
讨论: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作用和关系如何?指导学生观看视频: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生物与生物环境的关系。引导学生分析各个生物因素的功能与地位: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3)食物链与食物网
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联系叫做食物链。以草原生态系统为例组织学生分析讨论生物之间的营养供应关系,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几组食物链,利用实物投影进行讲评。向学生阐述食物链中的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以及营养级的判断。判断谚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是不是一条完整的食物链。激发学生兴趣,调节课堂气氛。
实际上,在一个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并不是单独孤立的,而是许多条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结成复杂的营养关系,形成食物网。
游戏:食物网中的生物角色关系。
引导学生讨论:食物网上某一生物的增加或减少对整个生态系统有何影响。
请学生分析:在生态系统中,某一生物的增加或减少会对整个生态系统有什么影响(包括分析种群变化)。
(4)生态系统的结构
讨论:你对“生态系统中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环境是相互作用的”如何理解?你对“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是统一的整体”怎样理解?
课堂反馈:请学生用5分钟时间在练习本上总结生态系统的结构。
(5)阅读思考
资料:内蒙古沙漠禁牧10年又见风吹草低。10年前,内蒙古正蓝旗的4万亩草原,因为过度放牧,变成沙漠。10年间,中科院的科学家们开始治沙试验,“无为而治”,禁止放牧,让沙地自行修复。10年后,草原上重现草色,到夏季,牧草的平均高度预期会超过1米,最高的能达到1.8米。
思考:人类对生态系统有何影响?
高一生物概念总结范文4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热爱人民教育事业,认真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树立素质教育思想,积极投身教育改革,治学严谨,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严于律已、宽以待人。教育思想端正、关心、爱护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服从组织安排,吃苦耐劳,任劳任怨,认真执行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积极完成本职工作,以校为家,以人为本。
二、教学方面
中学生物学九年义务大纲中明确要求:中学生物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不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开始关注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开始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形式;不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在教学中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开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总结出生物学教学必须加强直观教学。首先学生经验较少,形象思维占优势,概念的形成需要直观形象来帮助感知和理解;其次,高一生物学教学内容是细胞,从走进细胞开始,细胞的组成成分,细胞的结构,细胞的物质交换,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细胞的生命历程,相当于把细胞的生老病死以及各个阶段的特点全部了解一遍,细胞是我们用肉眼看不到的东西,学起来比较麻烦,比如说细胞器,细胞膜,细胞壁,细胞核,以及细胞的分裂等,非常抽象,如果能够在抽象的教学过程中加入一些模型,那就简单直观多了,像细胞核的模型等,还有就是如果充分利用好多媒体课件也会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理解内容。为此,在上每一节课之前,我除了写好教案,还精心准备好这一节课的多媒体课件,还有就是充分利用好我们的辅助资料导学大课堂,因为其上面的知识预览设计的非常好,相当于我们所要求的学案,虽然因为时间关系,教学内容不是很好的完成,尤其是最后一章只是重点讲了一下细胞的增殖,其他的只是简单的讲了一下,由于我们的学生基础不是特别好,所以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了,我上课的基本流程是:让学生自学课文,并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做导学大课堂上的知识预览; 然后让他们自己互相指出错误,并且提出问题。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由“接受”转向“发现”,由单一、机械的“听讲” 的被动状态逐步转向“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积极主动状态。从而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说,这是比较成功的。它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多种能力,如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问题与反思
1、由于中考不计成绩等原因,不少学生对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兴趣和主动性,严重影响高中生物教学,有的学生连什么是细胞也不知道,而我作为引导者,在这方面没有及时地给与正确的引导,以至造成部分学生出现厌学甚至不学的情况。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首要条件,因为它是推动学生主动积极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因此在生物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要积极主动地对学生进行目的教育。
高一生物概念总结范文5
关键词:高中生物;效率;生活;简单化;评价
生物课程在高中阶段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是建立在义务教育基础上的,是适应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但是,由于生物在高考中所占的分值相对较低,一些教师和学生都对生物学习持一种不重视的态度。因此,这就要求教师重新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让学生重视生物学习,进而实现高效的生物课堂。
一、注意联系生活实际
在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理念中,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知识,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因而,教师就要在教学过程中认真钻研教材以及教法,充分挖掘生活中的生物素材,把生活常识有机地渗透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体味到所学知识贴近生活,进而极大地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细胞能量通货——ATP”时,为了使学生理解ATP在能量在代谢中的作用,在授课时,首先,我告诉学生我们平时的肌肉收缩、生长、细胞分裂、矿物质吸收等都是靠ATP提供能量的。如运动员在百米赛跑时,为骨骼肌细胞直接提供能量的物质是ATP;海洋中电鳗有放电现象,其电能是由ATP转变成ADP时释放的化学能转变而来。这样简单地介绍,学生就会对生物产生新的认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使学生愿意学,愿意在生物知识中探寻和生活有关的知识点,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将生物中复杂的知识点简单化
在高一生物中主要研究学习的是分子与细胞,其中包括细胞的结构、细胞的分裂、细胞能量的供应和利用,还有细胞的生命历程等。这些知识点对学生来说都是比较抽象的,都是学生不能用肉眼所看到的,也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能够看得见、摸得到的。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产生理解困难、不能理解的现象,导致学生出现厌学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将这些复杂、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学生易于理解的内容,使学生能够轻松地掌握大纲要求的知识点。
例如,学习“细胞的增值”时,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细胞的增殖过程,让学生知道细胞是通过分裂进行增殖的,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是分裂期,从细胞在一次分裂结束之后到下一次分裂之前是分裂间期。所以,在上课的时候,借助多媒体演示文稿,向学生展示一个完整的细胞分裂周期,使学生在多媒体形象的演示过程中,清楚地看到细胞是如何进行分裂增殖的,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一个细胞周期的起始点是一次分裂完成时,止点是下一次分裂完成时,细胞分裂间期是新的细胞周期的开始。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生物知识,逐渐使学生产生学习生物的欲望,为实现高效的生物课堂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对学生进行鼓励性和正面性的评价
评价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恰当合适的评价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学生的点滴进步、学生优点的展现等都需要教师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因此,教师就要对每个学生的成长和点滴进步都要加以充分地肯定,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更要对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努力的程度和交流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做深入的了解。同时,在教师正面性的评价中,还可以使成绩好的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生物的探索中,拓展思路,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有关知识。对于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的鼓励性评价可帮助学生重拾学习的信心,使学生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中的困难,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一定的发展。
四、注重巩固复习
心理学家说:反复复习是达到长时记忆的有效途径。由此可说明,阶段性复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让学生整理复习,让学生学会对同类型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方便学生记忆,使学生在自己总结的过程中加深记忆。
如,在学完“细胞的基本结构”一节后,教师就可指导学生对细胞膜的成分和结构及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总结,这是本章节中最基本的内容,让学生养成复习的习惯,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高一生物概念总结范文6
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知识点分析
1.1 知识目标
简述生物膜的结构;尝试利用磁体、电线、黑板擦等制作生物膜模型;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知识发现的一般规律。
1.2 教学重点
科学家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
1.3 教学难点
对科学探究过程的分析,如何体现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生物膜的空间立体结构;生物膜的流动性特点
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物理模型构建过程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物理模型的构建见表1。
3 生物膜物理模型构建过程的呈现方式
3.1 常用教学方法调查
3.1.1 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结果见表2。
3.1.2 原因分析
调查人数虽不是很多,但从中也反应出一些问题。从调查中可知,在具备了多媒体设备的中学教师基本上100%都直接选择了PPT教学模式,而在设备不够的或是有一定年纪的教师,则更多采用板画和板书的教学方式。在三种教学模型中实物方式教学方法被采用的机率是最小的。原因在于两个方面:(1) 教学方式的优缺点所决定:PPT教学模型相对而言,较形象直观、具备动态效果,教学方式能较轻松驾驭,同时又能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而实物模型教学需要教师花费相当多时间去制作或寻找适当的教具,同时在设计教学时,需要花精力去思考教学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2) 教师个人素质起到影响作用:具备个人特色的教学模型是需要付出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的,不仅需要观摩大量优质课的视频和同事的教学过程,还需在教具的制备和克服教学过程中师生配合时时间的限制。这就需要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一遍遍的反思和修改。种种原因使得物理模型的教学方式被教师较少采用。
3.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各种教学方法分析
3.2.1 PPT多媒体展示方式
主要授课模式是用幻灯片展示本节课中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辅助手段是师生绘制磷脂双分层基本支架。
优点分析:层层递进,由宏观到微观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模型的建构过程;学生理解得快,对结构模型的特点掌握准确性高。
缺点分析:学生动手时间少,不利于培养学生通过现象揭示本质的洞察力。由于PPT的播放顺序和模型构建过程不能同进出现,因此对于模型的构建过程缺乏具体形象的了解。
3.2.2 物理模型构建教学方式
主要授课模式是利用磁体、电线、黑板擦等制作生物膜模型,并结合PPT多媒体技术。教师在PPT中展示本节课中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学中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同时使学生体会科学知识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通过磁体、电线制作的磷脂分子的物理模型,利用教学中所用的圆形与方形的黑板擦表示在磷脂双分子层中分布方式不同的蛋白质分子。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亲自动手在黑板上再现科学的探索过程,一步一步构建出生物膜的结构模型。
优点分析:通过建构模型,增强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并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缺点分析:模型保存是一问题,比如橡皮泥制作的较大的物理模型。学生难以把握制作的实物模型精确度和科学性。教师对课堂进度较难掌控,对学生引导需要达到自如程度。同时在黑板上展示物理模型,对于四维空间和动态展示相对不足。
3.2.3 板画加板书的教学方式
优点分析:学生能根据模型构建历史过程和师生模型构建内容相结合,从而对模型构建的过程有具体的了解。缺点分析:对流动性这个特点缺乏动态的了解。
3.2.4 物理模型建构、PPT技术及微课技术相结合教学模型
主要授课模型是:(1) 先用微课展示一个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复原最后胀破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生物膜的功能之一:选择透过性。(2) 通过PPT展示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同步探索历程,用磁体、电线、黑板擦等实物制作生物膜模型。(3) 以微课方式整体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微课视频的设计思路是:① 截取一小片细胞膜;② 从显微结构到亚显微结构展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③ 立体展示细胞膜的空间结构,即磷脂双分子层及蛋白质分布情况;④ 展示细胞膜中糖被的分布;⑤ 体现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的流动性。
总的设计思路:要通过微课体现生物膜成分及各种成分所形成的结构,同时要体现生物膜结构中“流动”及“镶嵌”特点。更重要的是要突破其他教学方式中所不足的地方,即体现细胞膜的立体空间结构。
优点分析(与物理模型构建教学方式相比较):对微观世界通过声、画、音等方式展示,激发了学生的对微观世界探索的兴趣,导入情景设置合理;最后以微课模型从四维空间角度展示整个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进行课堂教学的总结;克服了板画加板书的教学方式黑板展示中缺乏四维空间和流动性不足的缺点。
缺点分析:做一个微课容易,但做一个好的微课实属不易,需要教师自身对微课录制技术和专业知识进行结合。同时微课使用中由于是对一个知识点的讲解和突破,在问题思考中往往不能根据实际留有适当的思考时间,在教学安排中灵活性相对不够,且师生之间的互动性也稍显不足。
4 微课使用情况调查
4.1 调查学生的学习效率
通过测试题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率,以下是部分测试题,主要从微观角度来检测学生对生物膜结构的理解。
【例1】 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 )
A. 蛋白质分子 B. 一层磷脂分子
C. 两层磷脂分子 D. 核酸分子
【例2】 脂溶性维生素D能较水溶性维生素优先通过细胞膜,这是因为( )
A. 细胞膜以磷脂双分子层作基本支架
B. 磷脂双分子层内镶嵌着蛋白质
C. 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有
D. 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例3】 如果一分子CO2从叶肉细胞的线粒体基质中扩散出来进入相邻细胞的叶绿体,那么这个CO2分子共穿过几层磷脂分子( )
A. 4 B. 8 C. 6 D. 5
4.2 测试结果数据分析
测试结果见表3。
数据显示:使用微课中班级高分率比常规教学模式高出22.76%;最高分相差8分,距离比较小;但是最低分之间则相差12体现出了较大差距。这说明在于帮助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方面和立体结构的了解中,微课起到一个很重要作用。
4.3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微课应用,学生学习效率反馈情况分析
学生学习效率反馈见表4。
数据是对使用微课教学的高一(5)班学生的调查结果,可能存在着小部分学生没有根据自己内心实际出发做出回答,不过也能从中得出微课使用的一些建议。从数据中可见微课在显示微观世界中给学生带来极大震撼效果,100%学生认为应当常用这样的教学方式进行与微观世界有关知识的学习,如细胞器的结构及功能。而对空间结构认识,有3.5%学生认为用与不用没有什么差别。课后教师也对这一部分学生进行了解,发现这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中逻辑思维能力都是比较强的,学习素质相对都是比较高的。也就是说微课在空间立体结构显示方面对于学习素质相对较弱的学生而言,效果会比较好。
微课在教学模型构建中使用还在探索过程中,先以此案例与各位同仁商榷,请不吝赐教。正如PPT技术曾经经历过的:从全盘接受到多数的否定,最后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微课也可能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