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农经济的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农经济的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农经济的发展

小农经济的发展范文1

[关键词]农发行;支持农垦;有效途径

一、辖区农垦经济发展的基本现状

按照调研计划,我们对红兴隆管理局的经济发展情况、当前的重点工程和重点工作进行了调查研究,目的是通过红兴隆管理局的基本情况的了解,能够窥见黑龙江农垦的总体发展情况,对我们的调查分析提供依据。

(一)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近年来,农垦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双鸭山辖区农垦企业主要为红兴隆管理局,按照管局“抓城、强工、带农”统筹发展的工作目标,全力推动跨越发展并取得令人瞩目成就。

1.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连续五年保持高位增长,实现年均增长16.2%。2010年实现分局生产总值119.34亿元。

2.现代化大农业步伐加快。“十一五”时期,累计生产粮食288.3亿斤,年均增长10.7%。2010年生产粮食70.57亿斤,比2005年增加28.05亿斤。

3.强工促强局发展提速。近五年来,工业实现年均增长15.6%。2010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5.7亿元,同比增长28.1%。

4.城镇建设方兴未艾。近五年累计投资39.84亿元,全面推进了城镇和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建住宅319.85万平方米,撤并作业站点206个,拆除泥草房35万平方米。2010年“抓城”突破“双百”,城镇化率达到66.8%。

5.合作共建成绩突出。近五年累计完成农机“三代”作业面积1 430万亩,整村代耕66个。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和现代农业服务辐射带动地方能力明显增强。

6.改革创新成效明显。农业改革和国企转制取得重大突破。全面加强规范了农场货币资金集中管理。进一步强化了土地、林地、湿地、非煤矿山等经营性资源资产管理。近五年来全局累计争取项目480余项,争取国家投资11.85亿元,争取国家财政经费拨款和项目投资总额比“十五”期间翻了一番。土地整理和撤并作业站复垦耕地6.4万亩。退耕还林还湿27.3万亩。企业累计回收各类欠款2.5亿元,经济运行质量和效果明显提高。

(二)当前垦区重点工程和重点工作

2011年管局主要发展目标是:实现生产总值140.8亿元,同比增长18%, 实现人均纯收入17 080元,同比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29.2亿元,同比增长8%。实现粮豆总产72.5亿斤,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4.5%以上。

1.建设红兴隆全产业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产业链是一种创新的产业发展模式。它是以市场和消费者为导向,以利益联结为纽带,以高度的组织化和社会化服务为保障,由田间到餐桌、由畜禽养殖到终端消费者所涵盖的种植与采购、贸易与物流、原料与饲料以及养殖与屠宰、加工与销售、品牌与服务等多个环节构成完整的产业链系统。实现产品质量的全程监控,做到安全可追溯,为消费者提供有机、绿色、安全、放心、健康的食品。

2.加快构建“三大绿色体系”。加快构建绿色农业体系、绿色产业体系和绿色城镇体系。构建“智能化、低碳化、功能多元化”绿色农业体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广水稻智能化育秧、节地、节水、节能、节药农业和棚式园艺生产,加强土地综合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推进退耕还林还湿还草,加强农作物、森林病虫害生物工程防治和土壤无害化处理,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免耕深松技术。

3.实施农业立局战略,加快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农业是安身立命的基础产业,更是垦区的优势所在。农业战略主要包括:

发展优质高效种植业,稳定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有条件的农场继续实施旱改水,增加水稻面积,旱田要大幅增加玉米面积。人多地少的农场要加大力度发展亩效益超千元的经济作物和亩效益超万元的万棚万园果蔬种植,千方百计增加职工收入。

发展以肉牛为主的畜牧业,加快提升综合经营水平。大力发展以乳肉兼用牛为主的畜牧业,扩大规模,增加总量,推进标准化养殖,为北大荒牛业提供充足牛源。

发展林业产业,加快提升经济产能和效益。全面推进“绿满红兴隆”生态工程建设,大力推进植树造林和城镇高标准绿化,积极营造环城林、护路林、景观林和防护林。

4.实施工业强局战略,增强工业经济拉动力。稳农是基础,强工是关键。2011年确保实现“1235”发展目标,即推进10项分别投资千万元以上的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实现工业增加值20亿元,工业利润3亿元,农产品加工综合达产率同比增长5%。

做实工业园区。2011年分局和农场要全面高标准推进“三通一平”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局直和每个农场必须有2个以上符合要求的工业项目落地园区。

提高招商引资水平。重点放在引进资源节约型、产业带动型和低碳环保型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特别要加大场县合作共建中的招商引资力度,主动争取地方政府对企业招商引资落地项目在分税返还、土地等方面更大的优惠支持,2011年实现国内招商引资同比增长25%。

实施城镇树局战略,建设生态宜居精品城镇。管局把2011年作为城镇建设“精品年”。全局要建设百栋高标准住宅小区8个,高标准管理区6个,新建住宅150万平方米,搬迁作业站点不少于100个,向“两直”地区转移人口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75%,城镇建设力争走在垦区前列。

二、农发行支持辖区农垦经济的现状

垦区作为我省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在黑龙江省农业生产和农村工作的作用举足轻重,其下属北大荒集团为全球五百强企业中位列83名,以建设现代化大农业为目标,加快构建现代化大农业产业体系,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引领带动农村发展,参与国际农业竞争发挥着重要作用。历史上农垦企业在融资方面依赖于中国农业银行,长久与之合作,除农业银行外,近年来不断与其他金融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从业务范围和金融产品上来看,可以说农垦企业的在金融方面的需求全部符合农业发展银行的支持范围,由于种种原因,农业发展银行在对农垦企业的信贷支持上一直以来未曾有过长足的进展。

对于双鸭山辖区而言,已经认识到了垦区发展符合我行业务支持的范围和目标,2009年对垦区进行了调查研究,但是由于抵押方式、历史不良等原因未取得较大进展。

2009年,饶河支行成功对红兴隆管理局下辖的饶河农场、红旗岭农场分别投放3 000万元、2 000万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成为双鸭山分行支持农垦经济的破冰之旅。

2011年5月,借助国家大兴水利的政策和省行大力支持水利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指引,饶河农场提出7 000万元农业综合开发贷款得到省行批复,成为我行营销农垦系统的重要步骤。

三、农发行拓宽支持农垦经济发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农垦系统的农业生产能力符合我行客户选择的标准

黑龙江垦区是中国耕地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农业综合机械化率96.5%,农业科技贡献率67%,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82%,职均生产粮食38吨。目前,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363.6亿斤,粮食商品量338.8亿斤。可以看出在黑龙江省农垦企业这一块是未来农业发展银行最具潜力的大客户,全面对其进行信贷支持,必将会拉动我行信贷、中间业务、存款、利润等业务的长足发展。

(二)农垦系统的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程符合我行信贷主打产品范围

无论是发展优质高效种植业,稳定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发展以肉牛为主的畜牧业,加快提升综合经营水平、还是做实工业园区,实施城镇树局战略,正好同我行“双轮驱动”的战略相一致。收购贷款、定单农业贷款是我行支持农业发展的主要贷款品种,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农业综合开发贷款和小城镇建设贷款是我行信贷战略的重要部分,同农垦的发展目标相一致。

(三)农垦系统的经济发展速度符合我行风险防控的要求

近年来,农垦系统的经济取得飞速发展,根本原因在于国家对农业的重视和扶持。农业收入特别是地租收入成为农垦经营效益快速提高的核心来源。随着惠农政策的不断出台、粮食价格的不断提高,农垦系统的农业收入呈跨越增长的态势,如饶河农场2010年地租收入9 000万元,2011年预测实现1.3亿元。地租收入的增长既满足了我行第一还款来源的需要,也有效地降低了贷款投放风险。

(四)农垦系统的重点工程进度需要我行的信贷资金支持

近两年来,农垦系统大力开展水利建设、棚户区改造(撤队并场)、安居工程、工业园区建设、农机库建设等大型工程建设,由于国家扶持政策的要求和管局自身政策的要求,建设资金明显不足。如棚户区改造工程,农垦总局对每户补贴6 000元,而农场本身需补贴6万元才能完成工程,并且三年内必须建成。各项工程的集中式、行政式推进,使农场建设资金出现不足。

四、农发行支持农垦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农垦经济是我省的特色经济,由于它的特殊性,我行对他的信用支持也要不同于地方的金融政策。我省的“两轮驱动”战略正适合农垦经济特点。我行对其支持发展也应适合其发展需要,应其融资需求。我们认为,寻找支持农垦经济发展的途径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降低贷款准入资格。由于种种原因,农垦历史包袱沉重,债务缠身,只是近几年经济发展才有个大跨越,我们既然支持其发展,看重的就是农垦经济在我省乃至全国的重中之重的地位以及辉煌的发展前景。所以,我们营销农垦企业时,却大都因为信用等级评定达不到我行所要求的A级标准而望洋兴叹。因此,降低贷款准入资格是我行支持农垦经济发展的第一途径也是前提条件。

2.简化办贷程序。农垦是一个特殊的经济群体,尤其是他的经济角色使得我们与他的信用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农垦企业过去在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贷款由于历史原因,大部分形成不良贷款,农行和信用社正在对这部分贷款进行清理和核呆,农业发展银行自采用了CM2006系统进行信用评级授信后,计算信用等级和授信指标值过高,致使一部分企业达不到信贷准入的条件,贷款手续和搜集的资料重复繁多,办贷效率不高,限制我行办贷的时间也影响了我行在农垦企业中的形象。目前经济发展的速度、信息的电子化促使我行办贷程序必须简化,办贷效率必须提高。避免简单问题复杂化,延误时机。因为我行办贷程序复杂、办贷环节多、效率低下影响两家合作。这是我行支持农垦经济发展的第二途径也是保障。

3.强化结算手段。我行的网点辐射面不全面、结算产品少,农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基本覆盖了垦区,网点众多,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哈尔滨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在农场分场一级也在逐渐建立机构,还有异军突起的龙江银行也要入驻垦区,我行的分支机构只设置到县一级,去年农垦建三江分局成立了机构,但对一些边远农场我们的机构在结算上显得不方便,农业发展银行节假日不办公,除结算没有其他金融理财产品,除了账户无卡无折无网银。因此必须强化结算手段,增加结算方式,方便农垦企业的结算需求。

4.对非上市的农场提供粮油信贷支持。全省农垦系统分布在全省有9个分局,100多个农场,只有14个农场进入上市公司。我们可以对大部分农场提供粮油贷款,支持其搞粮食合同收购,通过调查我们得知,每年全省各个农场都要控制系统内大部分粮源,大部分农场有这方面的需求。我们可以要求农场与农户签订订购合同,农户按资金量交足10%的履约保证金,我行按资金需求量为农场发放合同收购贷款,以满足农场收购资金需求。

小农经济的发展范文2

关键词:新形势;农业经济;有效途径

农村经济是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最直接的方式,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才能缩短城乡差距,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农村经济目前存在形势多样化,农业科技水平较低,地区发展不平衡等一些特征,因此,需要将农村产业一产、二产、三产有机结合,三产联动,各地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实现三产全产业链的整合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带动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1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1.1科技推广力度小,科研成果转化低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也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我们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当然,这里存在着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但是更多的是我国目前农业发展水平和综合能力是比较弱的,农业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也很低,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当地政府的农业科技推广部门的人员结构和财务规划不合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因其工作环境不好、工作强度较大、专业技能要求还很强等特点,让很多大学生都不愿意选择这个职业,即使大学主修农业,但是毕业后都改行了,导致我国现阶段,农业科技推广的专业人才较少,尤其是偏远地区更是没有综合素质较高的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队伍,再加上当地政府财务资金规划不合理,没有留给农业科技推广足够的专项资金进行运作,很多的资源配置也不够科学合理,最终导致了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和贡献率都不高,从而限制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进步的脚步。

1.2自然灾害严重,抗灾能力下降

我国农业种植生产一直以来都受到自然资源的限制,从事农业种植的农民经常说“靠老天爷赏饭吃”,在一些农业种植技术比较落后的地区,还是采用传统的耕种模式,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使得我国的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极大程度降低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随着工业、农业等产业发展,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的伤害,让自然环境越来越恶劣,自然灾害频频发生,暴风天气、冰雹天气、虫灾等自然灾害层出不穷,每年因为自然灾害,我国农村经济都要遭受较大的损失,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一些地区农村资源配置不合理,也使得农村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逐年下降。再加上农村的基础设施都比较落后,这也是农业产业抗灾能力下降的原因[1]。

1.3资源利用率低,发展动力不足

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对于农业生产提出了较大的挑战,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要实现较高的产量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由于一些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工作的局限性,并没有将农业科技进行广泛应用,导致一些地区一味追求种植产量,而忽视了对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影响,导致周边环境被污染,水土大量流失等现象,从而降低了农业经济发展的动力,另外,有一些地区盲目追求发展,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资源利用率极低,并出现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浪费情况,注重短期利益,不从大局着手,土地资源被非法占用的情况时有发生,浪费了耕地资源,导致种植面积急剧下降,肆意扩张,不合理地开山挖路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当地的自然资源。

2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和策略

2.1加强农业科技的推广力度

新时期,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成熟,各行各业都在进行深化改革和创新,将更多的自动化、智能化科技成果应用到企业的运营中,在新形势下,农业科技也在日趋成熟,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动力,因此,各地政府的农业机构必须重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利用一切资源大力宣传农业科技的重要性和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改变,让当地农民深刻认知到农业科技的力量,积极参与到农业科技推广和应用工作中,另外,对于现行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要进行完善和革新,必须明确规定农业机构各部门的职责和分工,并且要将农业科技人员的激励奖惩制度明晰化,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体系的监督管理和约束作用。

2.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为了更好地实现农业经济增长,必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各地政府要积极鼓励当地农业相关企业建立自己的农业科技研究部门,进一步加强研究农业高科技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同时更好地推进农业科技体系改革,当地政府也要合理规划财务支出,给予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定的专用款项,科学合理地规划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让农业基础设施向现代化、科技化方向发展,从基础上推进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3促进农业向多元化集约型方向发展

想要快速实现农业经济的增长,首先要确立正确的农业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式,将农业发展目标从单一种植向多元化目标迈进,同时也要将农业发展方式从传统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发展,以此来增强农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动力,另外,加大开发生态农业的发展,有效地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融合,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拓展更多的销售渠道,大力发展农村物业经济和特色经济,从而进一步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2]。对于地理位置比较优越,资源相对丰富、有一定经济基础和发展空间的乡镇和村屯,村民意识比较靠前的,以村屯为单位,利用好国家的惠农政策和土地补贴政策,积极鼓励当地农民进行创业,发展多元化经济,自主进行日用品和农产品的销售。和一些互联网销售企业合作建立村屯销售线下推广网点,帮助当地农民进行网上代购,积极开展村级物业经济的发展;而对于那些相对比较偏远,地理位置不佳,资源匮乏、交通不便的地区,要以乡镇为单位,开展镇级物业经济,相对于一些城区和郊外,可以创建工业园区和开发区,积极引进大型经济项目,建立房产、物流仓储中心、工业生产厂房等等,来提高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

2.4加强建设特殊农村社区

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一定要充分利用集约资源的有限空间,根据不同地区的特征和当地人民的实际需求来设立社区和工作室,在农村社区中设立农资供应中心,职工就业中心、工会和多功能娱乐休闲室,给当地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生活放松的平台。同时,在农村社区内引进先进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开发便民服务软件系统,使计划生育、民生救助、农业服务和社保医保都能在网上进行查询和办理;在一些风土人情浓郁的地区,建立具有当地文化元素特色的一些工作室,例如年画、剪纸、编织和泥塑等,不仅可以丰富当地农民的业余生活,还能够让农民有一技之长,通过做一些手工增加自己的收入。政府办公集中化,建立政务大厅,所有的相关机构和部门都在一起办公,极大地方便农民资讯和业务办理,这也极大地节约了办公资源和空间,让政府更加贴近农民的生活。

2.5各机构加大扶持力度

各地政府相关部门一定要落实好国家和党的政策方针,无论是从人力上还是物力和资金方面都要做好规划,针对国家给予的专项资金,相关部门要做好财务管理和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等工作,将资金和资源进行合理匹配,并加大资源和资金的整合力度,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让农业开发、农业企业、农业扶贫等产业都逐步倾向推进农业经济的方向发展,同时加大各机构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大力支持,例如一些金融贷款企业或单位可以给予更加优惠的贷款帮扶,当地税务部门对于农村经济主体和民办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政策扶持,政府除给予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外,对于那些对农业经济发展较好的村干部也要给予一定的激励和物质奖励,给予他们一定的升职空间和机会,促使其积极培养致富带头人,从而以点带面的促进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各地政府还需要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引进先进的农业产业壮大农业经济实体建设,改善农民生活[3]。

2.6构建高素质农业管理队伍

管理人才是一切发展的根本,再好的政策和战略没有执行力强的队伍也是空谈,因此,想要发展农业经济,新形势下,就必须构建一支综合能力、业务能力和素质等方面都比较强大的管理人才队伍和村干部领导班子,各乡镇和村级在领导干部选举中,一定要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选拔,合理安排村部领导班子成员。尤其是管理专业、农业专业的人才积极引进到管理队伍里来,并给予重用,为农业经济发展储备人才,同时,让当地致富带头人或种植大户进入村部,起到更好的带头作用,带领其他村民一起奔小康,另外,需要定期对村干部进行培训和再教育工作,管理人员必须了解当下最新的形势,紧跟国家的脚步和时代的步伐,积极转变自己的思想和意识,带领一方人民共同努力,建设新时代下的新农村,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农业经济的稳定增长。

2.7加强中小城镇建设规划

近些年,我国二胎政策的颁布,使得我国人口的增长又出现了历史新高,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都在同步增长,这给城市发展带来很大的压力,未来城市交通、儿童就学、学生就业都会面临很严重的问题,在这些问题如果不能有效解决的情况下,就会阻碍城市的发展,造成城市资源的枯竭,大城市对于新进劳动力的容纳能力也会越来越低,农民进城就业将要面临很大的挑战和困难,因此,各地乡镇政府应该加大城乡建设和经济发展工作,做好城镇建设规划工作,合理布局,逐步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将村级过剩的劳动力吸引到就近的城乡就业。

小农经济的发展范文3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城镇建设;城乡差距;研究

0.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不断建设,农村经济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农村经济与小城镇之间具有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农村经济的发展能够推动小城镇的加快建设,而小城镇的建设可以有效地缩短城市与乡镇之间的差距,从而有利于农村的经济发展。过去,我国农村经济具有分散、规模小等特点,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小城镇的建设。小城镇的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小城镇建设的基本保障,通过小城镇的建设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以及基础设施,可以将周边农村的经济、劳动力以及技术水平等汇聚到小城镇当中,从而提高小城镇的经济效益。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小城镇建设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只有加快小城镇的建设工作,才能够从根本上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我们不断从空间结构、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开展工作,使之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针对于此,我们很有必要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对小城镇建设进行深入分析。

1.小城镇建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小城镇是农村与城市之间连接的桥梁,此处的交通相对比较发达,资源也比较丰富,并且在小城镇当中还设有学校、医院以及信息网络等各种基础设施。总的来说,小城镇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有效的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通过分析,小城镇建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可以起到以下几点作用:(1)小城镇是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桥梁工程,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首先,小城镇在建设过程中受到大中城市的浸润,可以将城市中的生活方式等各个元素直接引入到小城镇当中,从而拉动小城镇的快速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其次,小城镇也是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集散地,它能够将农村的各个要素集中起来,并实现一体化发展,它能够将周边农村的各个生产要素全部聚集起来,从而提高小城镇的综合效益,也可以说农村经济的发展直接推动小城镇的建设。(2)具有聚集作用与辐射作用。在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它可以将经济、人口全部聚集在一起,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在小城镇发展过程中,增长极是其发展的主要内容,当小城镇在最开始发展的阶段,这种增长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等到其发展的一定的阶段之后,这种增长极的作用就会逐渐小贱,而扩散效应就会逐渐增强。另外,在建设小城镇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加强小城镇与其周边的建设。(3)小城镇可以有效的吸收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大多数农村都有很多剩余劳动力,并且长期都处于失业的状态,国家应该如何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从农村经济发展的方面来看,只有使富余劳动力想歪转移,减轻农村劳动力所占据的人口比例,这就能够有效的错金农村的经济发展。而小城镇的建设是众多乡镇企业的聚集地,可以有效的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4)可以促进农民的消费能力。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各种原因的限制,导致很多农民的消费水平都不高,这就无法有效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想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品,一方面需要增加农民的收入水平,以此来刺激其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可以不断完善市场中的商品,达到供给平衡,小城镇的发展能够将农村居民全体聚集起来,这样可以将他们的消费需求明确的显示出来,从而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商品。

2.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2.1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县域统筹规划

县域经济包括县城经济、乡镇经济和农村经济,三者间要做好科学的规划、论证和衔接。小城镇建设是县域经济建设中的关键一环,其产业布局以及经济结构要与县域经济的整体发展目标相结合,坚决避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现象发生。小城镇要根据各自的地理、资源、人口等优势,发展适合自己的特色产业,并使其成为县域经济结构中的重要一环,为提升县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浙江,很多乡镇的经济就是作为整个县域经济的某个环节或某个流程,形成了“一乡一品”、“一镇一品”的产业集群。小城镇应根据自身的基础条件和人口规模,科学规划、合理制定建设规模,充分利用土地空间,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使用效率。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还应注意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禁止那些效率低、污染重的企业发展;有条件的地方,可积极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发展绿色产业,做到经济和环保的双赢。

2.2明确发展定位。突出地方特色

小城镇是联系城乡的纽带和桥梁,具中心城市的补充功能,同时是农村地区发展的增长极。所以.小城镇规模的确定,不仅应根据其所管辖的区域范围,还要根据其所处的区位、与中心城市的关系和距离;同时,在产业定位、空间结构布局、建筑风格及所提供的生活氛围等方面都不能简单模仿大城市,而是要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小城镇要想形成地方特色,就应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项目,努力培育出一批特色产业群;同时,促进镇域内的资源、生产要素和市场的优化配置,积极培育和发展具有地方特色、有较强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和品牌产品,为农村经济的发展不断注入生机和活力。

2.3重视规划、合理建设、有序发展

小城镇建设要重视规划,应以现有布局为基础。集历史、地理、人文要素为一体,来确定规划建设的方向。一是要科学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建立县城一建制镇一村集镇三级模式,将规模过小、公共设施不足的乡就近并人建制镇。二是要做好总体规划,确定好小城镇的性质、规模、目标和框架。三是要做好详细规划,营建出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对于专家编制出的小城镇建设规划,一旦评审通过、批准,就必须在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小城镇建设应合理有序,总体上实行严格控制村集镇,适度发展建制镇,重点建设县城的建设思路;形成布局合理,呈分级式、阶梯式建设态势。总之,小城镇只要按科学的规划进行合理有序的建设,就能避免重复投资、滥用资源、无序竞争、市场混乱等消极因素;就能充分发挥城镇互补功能,为城市和农村服务。

3.结束语

目前,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小城镇也不断发展起来,从而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上述,简单阐述了小城镇建设的渠道,以此来发展农村经济。相信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小城镇的建设越来越强,从而不断缩小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科]

【参考文献】

小农经济的发展范文4

关键词:防止风沙灾害;改善生态环境;保持水土;农防林

1 防止风沙灾害

农防林防风效果显著。据观测,林带有效防林距离为树高的20~25倍,平均降低风速20~30%。林木越高,防护范围越大,效果越好。有叶期好于无叶期。据在德惠县布海乡的观测,宽10m、树高5m、由6行双阳快杨和北京杨组成的透风结构林带,在无叶期林带背风面20倍树高范围内的风速,比空旷地低19%;有叶期降低25%。在农安县前岗乡,4行、12行、43行护路林网,在0~20倍树高范围内,风速平均降低22%;5倍树高范围内降低38%;10倍树高范围降低23%。乾安县大师乡大师村,在900hm2农田上,造起82hm2林带(占庇护农田面积的9.1%),使根本不能正常耕种的跑风地变成了良田。如1976年以来刮了几次30年来罕见的大风,风力达8~9级,有时瞬间最大达12级,在这种情况下,受保护的农田未受害。

2 改善生态环境

2.1 提高温度作用

在德惠县布海乡的观测显示,春季在林带背风面0~25倍树高范围内,空气温度提高0.2~0.8℃;5~20cm深处土壤温度提高0.6~1.4℃。在农安县前岗乡的观测,护路林带庇护区内空气温度提高0.2~0.6℃;5~20cm深处土壤温度提高0.7~1.3℃。这就可以提早达到作物发芽出土的最低温度,从而减轻了低洼地因低温造成的“粉种”。如在布海乡观测,在林带庇护范围内,种子能提早3~5天出土;发芽出土率在1~25倍树高范围内提高46%~66%。由于气温、地温的提高,减少了由寒流而引起的平流冷害,从而使无霜期延长10~15天。

2.2 改良土壤质地作用

由于林带背风面风速变小,随风飘来的有机质土粒降落下来,使林带庇护范围内耕作层土壤物理粘粒增多。据测定,在树高5~20倍的范围内,物理粘粒增加59%~79%,有机质含量提高16%~36%,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情况明显地好于空旷区。

2.3 降低农作物无效蒸腾强度

水是农防林区农业生产活动的重要限制因子之一。由于农防林的建立使防护区的风速减小,湿度提高,从而防护林区内的水分平衡得到改善。据农安县林业局的观测,高粱的蒸腾强度,林网内比空旷区低25%,谷子低38%。由于农作物水分的无效损失降低,使植物内含水量相对增加,从而能提高水分在植物体内的有效生理作用和对于热灾害的抵抗力。如在布海乡观测,在林带庇护的范围内,高粱生长比对照区高16cm,大豆高11cm,玉米高23cm,谷子高11cm。

2.4 提高粮食产量

农防林的有益作用,综合反映在粮食增产上。据在布海乡观测,树高10m,4~6行杨树透风结构林带,庇护区20倍树高范围内,增产面积(扣除抹牛地、排水沟、耕田路、林带胁地面积)为89.7%~95.6%。作物增产率,谷子为18%,大豆为19%,玉米为31%,高粱为34%。

在梨树县喇嘛甸乡,营造农防林前有1600hm2农田,产量一直不高不稳。自从营造农防林以后,无霜期延长了7~10天。近几年在耕地有减(造林占地)无增情况下,粮食亩产由造林前105kg,到现在增加为244kg。

3 保持水土,固定基本田块,扩大耕地面积

小农经济的发展范文5

1.建立品牌声誉信任实施机制

现代社会中声誉信任的取得非常重要,品牌声誉靠质量,必须以农产品质量为根基,品牌才有竞争力。应通过优质产品、诚信交易,将维护品牌形象形成自觉意识,并通过质量追溯系统,深化顾客与农业品牌之间的联系,建立起顾客对品牌的持久信任度,提高品牌的美誉度。

建立农民广泛参与的各种合作组织,有利于提高品质量、巩固品牌形象。当农产品市场价格和农民组织的声誉相关,而声誉又取决于他所提品的质量时,农民为获得较高的收益会参与组织合作,并可通过农民组织形式来约束农民的生产行为,减少农民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提高农产品质量。

2.以农产品特性为基础

任何一个区域的农业产业总是和其过去的历史传统有着必然的联系,自然条件、生活习惯和人文精神等都会作为遗传因子影响到现代人的思想观念与活动方式。农业产业可以充分汲取当地的历史文化养分,利用所在这种历史形成的优势,通过文化积淀塑造品牌,形成具有一方特色的个性化品牌产品,从而获得市场和顾客的青睐。 品牌赋予农产品一种与众不同的内涵,反映农产品的特性或功能,融入着农业文化情感,实现着与消费者的沟通,最终成为消费者最愿意接受、最可信赖的东西。农业产业品牌要根据农产品特性、消费者的心理及各种社会因素如价值观、文化传统等,塑造一个与目标市场有关的品牌形象。

二、循环农业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流动为特征的生态经济。循环农业经济是循环经济中非常重要的领域,所谓循环农业经济是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循环经济理念运用于农业经济发展系统中,充分利用高科技成果和手段,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物资的投入量和废物的排放量,形成农业的种养加、农科教、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体系。

三、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1.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在我国水资源利用中,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70%左右。由于我国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干旱性突出,全国约2/3以上的农业生产需要灌溉。因而,农业灌溉用水比例一直保持在农业用水量的90%以上。近年来,由于农业灌溉和工业发展对地下水超额开采,导致地下水资源短缺、河流断流、土地沙化、地面下沉、海水倒灌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同时,我国农业灌溉用水浪费却十分严重。据统计,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仅为0.475,约有一半以上的水资源被浪费。因此,推行农业循环经济是实现农业节约用水的重要措施和手段。

2.环境污染问题明显。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片面追求数量而忽视农产品质量。在种植业中,农民只认识到化肥农药简单、方便的好处,大量施用化肥农药,畜禽粪便用作农田肥料的比重大幅度下降,导致养殖业与种植业严重分离,畜禽粪便乱堆乱排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对环境的污染逐年加重。未经处理的畜禽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氮、磷,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而养殖场会产生大量含有氨、硫化物、甲烷等有害物质的恶臭气体,严重污染大气环境,危害人体健康。

3.农副产品资源利用率低。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农业产出效益的新型经营机制,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有力抓手,也是农业发展的必然方向。但就我国农业产业化水平来说,还处于初级阶段。具体表现为农户参与产业化程度较低,产业化组织整体竞争力不强,农业产业化的带动、辐射效应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尤其是农业产后的副产品利用率低。

4.农业耕地面积不断减少。2009年中国耕地的总数是18.26亿亩,已经接近18亿亩"红线"警戒。国土资源部2001~2008年耕地面积数据显示,8年间,中国耕地减少1.25亿亩。如果不加以控制,按照每年平均减少的数字,2年就会突破红线。人多地少是我国基本的国情。但是,我国农业生产方式仍停留在粗放式经营模式上,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的主要动力仍然以人畜力为主;农业科技体系不完善;经营方式仍以家庭为单位,缺乏规模经营;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较大。

四、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对策

1.出台政策,加强指导。

首先,推进循环农业立法进程,出台有关限制性法规和补偿性政策。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明确界定农民、企业和政府在推进循环农业建设中的责任与义务,以建立农业生态补偿和技术补贴机制为切入点,完善循环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构建政府推动、市场驱动和公众行动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其次,建立乡村物业管理法规体系,构建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实施物业化管理不仅有利于发挥基础设施的投资效益,而且有利于转变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方式,对推进农村废弃物处理资源化利用、培育和壮大农村环保产业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技术创新,提升能力。

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技术创新的有力支持。首先,要加强农业技术开发,提高农业生产中的技术含量。开辟农业科技园区可以在科技与政府、农户间搭起一座桥梁,为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创造有利条件,为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提供试验基地和转化基地,为农业科研与生产结合和创新提供切入点,也为整个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产生示范作用。其次,要促进农业内部专业化分工。农业专业化分工可以分为农业生产、农业技术支持与开发、农业服务等几大部分,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发挥其在各自领域内的特长,促进农业整体的专业化分工,改变每户农民"小而全"的耕作方式。

3.积极培育循环农业经济载体。

要像建设工业园区一样搞好循环农业经济示范园区建设。一是科学设计、合理规划,将具有上下游共生关系的项目集中到园区中来,形成特色和绿色产业带,实现有害污染物质在园区内的闭路循环;二是以市场为导向,坚持合理利用资源,发挥区域优势的原则,加强园区设施与农业技术的组装配套,实现规模化、专业化和高效化生产;三是注重农产品良种、良法配套,完善农产品高效、优质、高产综合生产技术体系。

4.资金投入,完善体系。

小农经济的发展范文6

关键词:食用菌 新农村 循环经济

“十一五”规划提出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与时俱进,落实科学发展观,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建设新农村的构想。中央2006年1号文件提出建设新农村的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农业部部长杜青林介绍,未来5年,中国着力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 “三增”目标。要千方百计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和综合效益,提高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争取让农民收入年均增长5%以上。内蒙古已经开始实施循环经济推进计划,将全面推广精准农业新技术、沼气与秸秆综合利用等循环利用技术,加快传统农牧业向生态农牧业转变。农村牧区以沼气建设为依托,推动规模养殖、特色种植、庭院经济和无公害、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的发展,提升生态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的发展水平。

然而内蒙古气候恶劣、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土地沙化退化严重,农业生产力水平有限,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受自然灾害制约,增值空间有限,所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在稳定粮食生产确保增产的同时,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及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循环农业,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必经之路。

食用菌生产原料全部是农林牧的副产物及其加工下脚料,多在设施条件下进行,生产周期短、生产方式灵活,具有不与粮争地、不与农争时的特点,能够实现资金、技术、原材料、生产对象的最大集约化,可以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各种农业生物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和转化增值、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是发展可持续农业建设新农村的有效途径。

一、食用菌与循环经济

食用菌是可以食用的大型丝状腐生性真菌,能够将人和动物不能直接利用的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等大分子有机物吸收转化为高蛋白低脂肪的新型食品―――菌物产品,是人们菜篮子的功能品种。收获食用菌产品后剩余的菌渣富含菌体蛋白和小分子有机物,是优质生物饲料和有机肥,直接还田培肥地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为食用菌生产积累更多的原材料,是实现物质良性循环的重要一环。食用菌生产创立了利用农林牧下脚料及加工副产物生产食品的新途径,其生产规模可以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也可以实行工厂化规模生产,是适合我国农村生产现状的循环经济模式。

二、循环经济的本质及特征

循环经济的本质是生态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优化环境,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生态经济原则体现在不同层次的循环经济形式上。

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经济发展理念和模式,以实现资源使用的高效益,其典型特征是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最终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同步。

资源高效利用原则在农业上主要体现在对各类农产品、牧业产品、林产品等初加工后的副产品及有机废弃物比如各种秸秆、辅料、排泄物等进行系列开发、科学加工、延长产业链并实现增值。农产品加工业产生的副产物及下脚料,仍然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开发成本低,开发技术容易掌握,其效益可能远远超过主产业,因此再利用原则在农产品加工业中大有可为。这是构建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非常重要、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也是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区别于传统生态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志。

三、食用菌营养特点及市场前景

食用菌自古被视为“ 山珍 ”。食用菌产品是高蛋白、低脂肪、低热量、多药效产品,被普遍认为是“健康食品”“功能食品”。因为食用菌所含的氨基酸都是具有生理活性的L-氨基酸,可消化率达70%―80%,人体吸收率达80%―90%,所以是含优质蛋白质最多的食品之一。

食用菌富含菌多糖和抗干扰素诱发剂-双链RNA,经常食用可以抵抗癌细胞的入侵,另外,菌物产品还含有酪氨酸酶、磨菇素、核甘酸、腺苷等能够降低人体血压、血脂及胆固醇含量的成分。多糖蛋白还可激活T细胞,增强人体免疫力及抗辐射和抗艾滋病等病毒的能力。这是食用菌被称为“上帝食品”和“植物性食品的顶峰”的主要原因,对其需求量逐年增加。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对菌类知识的增长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营养保健观念正在发生显著变化。追求“回归自然”“返朴归真”新时尚,野生食用菌和大量的真菌产品被看作是天然、营养、多功能、增加肌体免疫力的健康食品,特别是“非典”过后,对食用菌的需求量增加了。食用菌的美味、营养、保健及经济价值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所以食用菌生产已发展成与种植业、养殖业并重的农村三大产业之一。

四、食用菌发展现状与新农村循环经济

进入20世纪后,人口膨胀加剧,出现了粮食和能源危机,唤醒了人们对资源利用的重视,大规模地利用各种廉价农林副产物及其加工下脚料,如各种农作物秸秆、树木枝杈及木屑、柠条、牛马粪等生产食用菌,已被确认是通过生物作用将粗纤维转化为人类可食用优质蛋白的一条重要途径。食用菌生产过程没有污染物产生,采收食用菌子实体后的菌渣是富含菌体蛋白的生物饲料和生物有机肥,用于发展畜牧业并培肥地力、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实现了物质良性循环。

食用菌生产就是循环利用农林牧及加工下脚料等废弃资源,经过生物发酵产出宜膳宜药的保健营养食品,其核心就是多级利用资源并多级产出食用菌保健品,使农业有效资源得到“高效、优质、生态、安全”地循环利用,从而获得最佳经济效益,是发展新农村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国食用菌科技人员及从业人员共同努力下,我国食用菌产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业已跻身于世界食用菌强国的行列,为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据中国食用菌协会对27个省市区的产量和产值统计,我国从事食用菌及其相关产业的人员超过了2000万人。食用菌栽培已发展成与种植业、养殖业并重的农村三大产业之一,比如河南省的泌阳县、西峡县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其产值逐年增加,进入新世纪以来,食用菌年总产值连续多年超过了5亿元,成为当地财政的支柱产业,有力地提高了第一产业的地位和作用。食用菌产业已成为我国新农村经济建设中最具活力的新兴的朝阳产业。

近几年来总产量和产值逐年增加,见下表:

五、内蒙古发展食用菌循环经济的优势

食用菌是劳动密集型、技术集约型和资源依赖型产业。南方及中部地区夏季温度高,很难进行周年生产。老菇区由于连年种植,导致栽培食用菌的原材料紧缺而且成本提高,“南菇北移”是我国食用菌生产发展趋势 ,农业部也将食用菌生产列为西部大开发的十大重点项目之一生态建设的一部分,这是发展我区食用菌生产的有利时机。

(一)气候优势:气候冷凉、日照时间长、光热资源丰富,菜篮子工程建有大量日光温室,为食用菌生产创造了设施条件,可以进行食用菌周年生产。同时发展冷季型品种,充分用好冬季气候条件,提高日照资源及棚室设施的利用率,进而拓宽了农民增收途径。

(二)原材料优势:内蒙古每年有数十亿公斤的各种农作物秸秆、树木枝杈、锯木屑及农林产品加工下脚料等剩余的生物资源需要转化处理,这些农林副产物木质素及纤维素含量高,稍加处理都能直接栽培食用菌。同时内蒙古有大量的生态林的更新副产物―――柠条枝。柠条是内蒙古干旱、荒漠和瘠薄地区恢复生态建设的重要植物资源,是豆科落叶灌木植物,富含多种矿物质、粗蛋白和粗纤维。其生物学特性是3-5年平茬一次,平茬后能萌生更多新枝条而且生长速度快,所以在这一时间内,柠条平茬间隔时间越短,生物量越大,防风固沙的生态作用越显著,否则将老化枯死。内蒙古恢复生态建设中柠条的成林面积达2810万亩。以平茬上限5年计算,按一亩柠条林产干枝0.5吨计算, 每年就有281万吨柠条老枝需要处理。所以我区栽培食用菌的原料丰富廉价易取,具有资源优势,特别是柠条枝更具有内蒙古特色。怎样合理转化这些丰富的生物资源净化我们的生存环境,是建设生态新农村的重要课题。用于发展食用菌产业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可见内蒙古发展食用菌产业所需的原材料优质丰富,这是发展新农村循环经济的物质基础。

(三)劳动力优势:内蒙古大部分地区属于高寒一季作地区,农作物的生长季节只有3-5个月,农闲时间较长,有充分的时间从事食用菌生产;而且内蒙古是工业欠发达地区,剩余劳动力多,每年有几百万人要进城打工,所以内蒙古劳动力多而且廉价,为食用菌生产提供了大量劳动力资源。这是发展食用菌产业及新农村循环经济的必要条件。

(四)技术优势: 内蒙古农科院生物技术中心科研人员经十几年的攻关、引进、驯化并选育出适宜内蒙古不同生态区域栽培的13大类、118个食用菌菌株,能够因地制宜的为不同区域的种植户推荐食用菌新品种并提供标准化栽培新技术。《大田栽培黑木耳新技术》获得赤峰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柠条粉栽培食用菌的研究》通过了内蒙古科技厅的鉴定。目前正在执行《名优食用菌产业化基地建设并推广食用菌标准化栽培新技术》项目,基地已经建成了集技术培训、新品种展示及相配套的标准化栽培模式展示多功能基地,能够为食用菌产业和农业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六、发展食用菌产业的效益优势

(一)食用菌生产的经济效益:菌物产品的高蛋白、低脂肪及种类齐全的氨基酸含量和丰富的维生素、矿质原素含量使之成为继植物、动物食品之后的又一优质食品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新时尚,野生食用菌和大量的真菌产品被看作是天然、营养、多功能、增加肌体免疫力的健康食品,被称为“植物性食品的顶峰”。其消费量每年以5%-8%的速度递增,市场前景好。据不完全统计,种植食用菌的经济效益是蔬菜的3-4倍,是粮食的10-12倍,说明食用菌产业是建设新农村发展循环经济中经济效益比较高的产业模式。

(二)食用菌生产的生态效益:西部大开发是对各种资源的综合开发,是在开发资源的同时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即对资源要进行保护性开发利用。内蒙古大部分地区自然生态条件相对恶劣,属于干旱半干旱性气候,土壤沙化严重,不利于一般作物的生长、发育。对这部分地区的土壤改良、培肥地力并提高其生产力水平显得尤为重要。食用菌生产多在设施条件下进行,不占用良田,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生长,抗御自然灾能力强。其生产所需要的原料,如锯木屑、玉米芯、豆秸、高粱壳、葵花盘、麦秸、柠条枝及牲畜粪便等农林副产物,廉价易取,这些农业剩余生物资源经过食用菌吸收转化采收子实体后的菌糠,粗纤维含量下降80%左右,氨基酸含量增加3-4倍,即可以作饲料,又可以直接还田,培肥地力。这一循环过程无污染物产生,净化了农村生活卫生环境、增加了产品产出量、使生物资源多级利用,提高了整个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山区农林牧副产物及下脚料丰富、土地多而贫瘠、劳动力充足,发展食用菌生产在改善人们生存环境的同时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是农民利用当地资源优质脱贫致富、发展新农村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食用菌产业主要利用农林下脚料生产食用菌,具有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的生态优势,是生物资源良性循环的节约型生态农业,是循环经济在农业上的具体应用。同时具有“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的综合性特点。

(三)食用菌生产的社会效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健意识的增强,对食品的需求由温饱型的谷物食品、高能量的肉蛋奶变为要求增加具有营养和保健功能的菌物食品,从而使人们的饮食结构更加合理。食用菌是高蛋白低脂肪食品,一般鲜菇的蛋白质含量是2%-4%,相当于牛奶的蛋白质含量,是蔬菜和水果的4倍和10倍,且氨基酸含量全面,8种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占到了25%-40%;维生素的含量也很丰富而且富含能够增强人体免疫力的菌多糖,所以说发展食用菌生产可以优化人们的膳食结构,增强人的体质和各种免疫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农业副产品的再次利用率、能够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安置问题。

综上所述,食用菌产业是“低耗、高效、生态”的循环经济,是内蒙古应该大力发展的新型循环经济模式。在发展食用菌栽培新模式的同时,合理利用食用菌营养特性的差异,多层次利用丰富的生物资源,发展冷季型食用菌珍稀品种,充分利用好冬季气候条件,加大科技投入,最大限度地发挥我院生物技术中心的设备优势及技术优势,对现有珍稀品种进行基因重组、品质改良并增强其适应性,进行模式化、工厂化栽培,同时进行菌渣饲料、肥料、菌物营养食品的研究及开发,培植食用菌产业,使其成为内蒙古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农业循环经济的新的增长点,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农村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孙国琴,郭九峰.发展食用菌产业培植高效生态农业内蒙古农业科技 , 2002.5.

[2]孙国琴,康暄,郭九峰.食用菌与柠条利用率及饲用价值[J] 内蒙古农业科技,2004,(SI).

[3]中国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新办法.内蒙古农业信息网2006.4.10.

[4]郭九峰, 孙国琴.食用菌概术. 致富之友,1997.8.

[5]郭九峰,孙国琴.黑木耳与玉米地栽木耳.内蒙古农业科技1997,(SI) .

[6]马凯.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广东南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