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诊断学重点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超声诊断学重点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超声诊断学重点总结

超声诊断学重点总结范文1

关键词:超声影像学;教学;改革

R-4

超声影像学是一门以影像为主的实践性很强的医学学科,是介于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是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同时,提高对超声影像图像的独立分析与判断能力,为今后更好地胜任超声临床诊断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近二十年来,随着科技发展日迅猛,新技术层出不穷,超声影像学成为临床医学中发展较快的一门学科,在临床工作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已不能满足目前教学的需要。因此,如何高质量地完成现代超声影像学的教学,是业内共同关心的问题。

一、超声影像学的特征

1.超声影像学发展日趋强劲,使其教学内涵在不断丰富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医学影像学中的广泛应用,医学影像诊断已从显示宏观结构发展到反应分子、生化水平的变化;从显示形态改变到反映功能变化;从单纯诊断向治疗方面发展[1]。在现代医学四大影像诊断技术(超声医学、CCT ,、同位素扫描、MRI)中,超声医学发展尤为迅速,目前,介入超声、三维、四维超声已取得或正在取得惊人的进步。随着超声诊断技术不断提高,其临床地位日趋重要,专职从事超声影像学诊断的医疗工作者、技术人员人数不断增多。

2.超声影像学是一门综合学科,涉及学科知识面较广

超声影像学涉及多门学科、多个专业,这就要求不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应有很宽的医学知识面。想要很好掌握超声影像学,我们应有好的基础,一个好的超声诊断医师必须熟悉内、外、妇、儿等多方面知识,了解各科疾病的临床表现,这样才有可能更全面地分析由临床医师提出的主要诊断问题,从而避免出现误诊、漏诊。

二、传统的超声影像学教学模式存在一些问题

1.教材、教W模式无法满足目前的教学需要

《超声影像学》教学内容多、涉及知识面广,但它的学时数较少,同时医学高校附属医院中的医生平时既要给病人做检查,又要承担教学任务,较为繁忙,这是超声影像学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很多医学高校中,在课程设置上,一般超声医学与CT、核磁共振、X线是融合在一起的,然而,超声诊断学尽管属于影像诊断学体系,但有着其自身的特点,超声诊断学尤其超声心动图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与其他医学课程相比,超声影像学教学具有其特殊性,正因为该学科这一特点,才使得超声的诊断是靠动态和实时做出的。因此,超声诊断必须是医生亲自操作,而不是仅靠读几张片子就做出诊断。此外,尽管超声医学近年来发展很快,导致超声诊断学在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上不尽合理,课时较少,导致学生对这个学科掌握的不够好。

2.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理念的滞后,不能满足信息化、大数据时代要求

由于超声影像学是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下而的分支学科,教师均为医学高校附属医院临床医师,在很多高校,针对超声诊断的超声诊断学教学研究较少,目前主要还是传统的讲授模式,超声诊断学教学方法仍然处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较少涉及CBL(Case-based Learning,以案例为基础)教学法,更不涉及PBL(Problem-based Learning,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2],所以,目前的教学方法己经明显落后于当今飞速发展的医学院校高等教育,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和质量。

三、医学高校附属医院中超声影像学教学的一些教学改革措施

随着医学影像学的飞速发展,为了适应社会需要,培养面基础好、知识面宽、技能高的高层次超声影像学专业人才,超声影像学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修订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改革超声影像学课程体系

我们医学高校的教学目标是为了培养基础宽厚、临床实践能力强的医学影像学高素质人才,所以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发挥医学高校附属医院的实践平台较多这一优势,运用现代教育理念,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修订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计划,使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充分体现课程体系的实践性、先进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对课程体系进行科学的调整和优化,更新教学内容.

2.抓住超声影像学教学重点,转变教学理念

现代超声影像学已经发展成为规模庞大的一类多分支的综合学科,依据现在医学影像学专业的本科生的课程设置状况,教师要想系统、全面地讲授全部超声影像学内容是不切实际的,因此超声科教师必须走出传统的单技术、单病种的教学模式

3.结合大数据时代的特点,更新教学手段,实现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的现代化

大数据时代的发达的互联网为我们的超声诊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这样,就促使学生们和老师们建立了新的资源观,大数据时代资源的获取方法,避免了医学高校附属医院超声科教师因其不同的的个性化特征导致的同题异构。但是,目前超声诊断学的教学,并没有恨充分地、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大部分的教学仍然是医学高校附属医院超声科教师将自己个人的经验通过传统的PPT的形式进行讲授。

总之,教学改革是个比较庞大的课题,涉及到很多方面,我们调查了其它一些医学高校附属医院超声影像学的教学现状,结合学科特点以及我们科室积累的教学经验和一些比较前沿的、优秀的专家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关于超声影像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些见解,我们要瞄准社会发展要求,不断总结、探索好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用新的内容与知识充实自己,充实学生,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加优秀的超声影像学专业技术人才。

总之,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医学影像学教育也面临更大的挑战,旧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面对21世纪医学影像的发展,我们要顺应时代,推陈出新,总结经验,不断地探索一些好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用新的内容与知识充实学生,以培养更多的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超声诊断学重点总结范文2

方法 回顾性分析154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共158个肿块的声像图特点及分型,观察并计算各型诊断符合率。

结果 依据肿块声像特点共分7种类型。卵巢巧克力样囊肿囊内均匀光点型的符合率最高(87.5%),单纯囊肿型符合率最低(11%)。

结论 超声分型诊断卵巢巧克力样囊肿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应用临床分型有助于提高对本病诊断符合率。

【关键词】卵巢巧克力样囊肿;超声;分型

Analysis on clinic application of ovarian endometrial cyst typing by ultrasound

HAO Xiao mei.Department of Functional,The Fifth People’s Hospital of Shenyang city,Shenyang 111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cognize the complicated sonograms of ovarian endometrial cyst in different sonogramtypes,and to improve the ultrasonic diagnose coincidence of this disease.

Methods The sonograms of ovarian endometrial cyst in 154 caseswith 158 pelvic masses were reviewe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different types according to their sonogram features and the diagnose accordance rate was calculated.

Results The sonograms were divided into 7 types. The diagnose accordance rate was different:it was the highest(87.5%)in the type of homoge neous low echo cyst,while the lowest(11.0%)in the type of simple cyst.

Conclusion The method has more clinical significance,it may be useful to improve the ultrasonic diagnose coincidence.

【Key words】 Chololate cyst;Vltrasoune Type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辽阳市第五人民医院2003年1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卵巢巧克力囊肿患者154例,年龄20 55岁。痛经89例(57.8%),无明显痛经65例(42.2%);非经期盆腔痛42例(27.3%);不孕43例(27.8%)。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

1.2 方法 使用SEQUOIA 512 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5~10 MHz,患者仰卧位,探头置于阴道内做纵、横、斜切面扫查,重点观察肿块形态、大小、边界、内部结构及毗邻关系。依据肿块内部物理性质(囊性、混合性、实性)的不同,结合相关声像特点(如分隔、囊液分层、贴壁团块等),将声像图分型总结,计算各型诊断符合率。

2 结果

超声共检出附件肿块158个,全部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卵巢巧克力样囊肿。超声正确诊断132个,误诊26个,诊断符合率83.5%。肿块大小2~20 cm。

3 讨论

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体以外部位时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内膜最常见的种植部位是盆腔脏器和腹膜,其中以侵犯卵巢者最常见,囊肿内含暗褐色黏糊状陈旧血,状似巧克力样囊肿[1]。超声检查常应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Ⅲ ⅣⅡ期,盆腔内形成了巧克力样囊肿的患者。巧克力囊肿声像复杂多变,有文献将巧克力囊肿的声像分为7种类型,发现各型的诊断符合率存在明显差异[2]。提高总体符合率的关键在于加深对各非典型巧克力囊肿声像的认识[3]。本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囊内均匀光点型的声像特点较为特异,不易于其他疾病混淆,其诊断符合率最高(87.5%)。单纯囊肿型多误诊为单纯卵巢囊肿,其诊断符合率最低(11%),掌握其声像学特点是减少误诊的关键,此型的病史长,囊内有形成份吸收后表现为清晰囊肿,其重要声像特点是囊肿多与子宫黏连,固定于子宫后方或两侧,囊壁增厚而粗糙;而单纯囊肿不与子宫黏连,囊壁薄而光滑,随访观察多可自行消退。囊内分隔型的诊断符合率为40.2%,多误诊为黏液性囊腺瘤、分隔状单纯囊肿等,掌握其分隔特点是减少误诊的关键,囊内分隔型的分隔为囊内纤维素凝集而成,声像表现为粗糙而不光滑,而粘液性囊腺瘤及分隔状单纯囊肿的分隔表现多光滑而均匀。囊内团块型的诊断符合率为37.3%,常误诊为囊腺瘤,此型应重点与状囊腺瘤鉴别,囊内团块型中的团块为稠厚血块或组织碎片,侧动及动态随访可观察到团块位置或形态的改变,而囊腺瘤的无此变化。实性团块型的诊断符合率为24.2%,常误诊为子宫肌瘤,应重点与浆膜下子宫肌瘤、阔韧带肌瘤鉴别,此型病史较长,内部光点密度极度增加而呈类实性表现,回声分布较均匀;肌瘤内部回声常粗糙不均,呈栅栏状、漩涡状。在以上二型的鉴别诊断中,如结合彩色多普勒血流特点,将更利于诊断的准确性。囊液分层型常误诊为畸胎瘤等。囊液分层型的诊断符合率为65.7%,易误诊均为畸胎瘤,此型应重点与“分层”畸胎瘤鉴别,二者分层原理不同,囊液分层型因囊内有形成分沉淀,声像表现为下方密集光点,上方清亮液;而畸胎瘤所含脂肪成分,常表现为上方密集光点、下方清亮液[4]。由此可见,巧克力囊肿总体的误诊对象多样,鉴别诊断难度大,但分型后,各型的误诊对象相对集中鉴别目标明确。掌握对各型巧克力囊肿声像的认识,有助于临床超声医师提高诊断的准确率,降低误诊。

参考文献

[1] 曹泽毅.中华妇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270.

[2] 乐杰.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61.

超声诊断学重点总结范文3

关键词:超声;外伤;脾破裂

中图分类号:R4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97(2008)06-083-01

由于缺乏交通安全意识,加之自我保护意识淡漠,近年来,交通事故及工伤事故发生率明显增加,外伤性内脏损伤也相应增加,在腹部外伤中,脾脏受伤的机会较其他脏器多。因此超声对脾破裂及时、准确的诊断,对挽救患者的生命至关重要。本篇对我院2001~2005年外伤性脾破裂进行回顾性分析,讨论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篇总结我院2001~2005年的脾破裂住院患者200例,经手术证实196例,4例为脾被膜下血肿,经保守治疗追踪证实。本组200例均为外伤患者,其中男性150例,女性50例,年龄4~83岁,平均38岁。车祸112例,坠落伤28例,撞击伤36例,挤压伤15例,刀刺伤5例,其它外伤4例,伤后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急诊经超声检查。

1.2 仪器

采用日本东芝纳米20及日本东芝纳米30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为宽频探头。

1.3 方法

患者采取平卧位、左右侧卧位等。重点观察腹腔内脏器的形态、大小、边缘、内部回声,毗邻的脏器是否有病灶,详细记录病灶的位置、大小、边界、内部回声,以及各脏器间隙及腹腔是否有游离无回声区。

2 结果

200例脾破裂中,180例为真性脾破裂,经手术证实;16例为脾内血肿,经手术施全部、部分切除术或脾修补术;4例为被膜下血肿,经保守治疗,追踪观察证实。本组病例特征如下:

2.1 真性脾破裂

声像图可探及脾脏被膜连续中断或不规整,局部出现不规则的回声增强或减低区,并与实质内回声不均区相连续,分界不清,严重者脾脏失去正常轮廓,边界模糊不清,内部回声紊乱。脾周围、脾肾间隙、肝肾间隙、腹腔均可探及游离无回声区。

2.2 脾内血肿

脾脏正常或增大,包膜完整,轮廓清晰,形态规整或不规整,实质内可探及不规则的回声不均匀区,其内可探及形态不规则的高回声区、低回声区、无回声区、囊实混合回声区,边界不清晰,形态不规整,与正常脾组织分界欠清。有时与被膜下血肿同时存在。

2.3 脾被膜下血肿

表现为脾被膜完整,被膜与正常脾实质间可探及月牙形、梭形、不规则形的无回声区或低回声区环抱脾实质,其中可有细小点状回声,脾实质可因挤压变形,受挤压的实质回声可增强。

3 讨论

分析200例脾破裂患者超声诊断图像,为临床选择治疗提供了较可靠的诊断依据,临床根据超声图像特征提示,196例脾破裂均经急诊进行手术。其余4例脾被膜下血肿者经保守治疗超声追踪检查证实。

腹部闭合性损伤是外科常见急症,由于脾脏实质脆弱,是腹腔内最易受外伤而发生破裂的脏器[1],所以脾脏损伤极为常见。如损伤严重出血量多,极易出现失血性休克,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的生命。据统计单纯性脾破裂的死亡率为10%,若有多发伤死亡率达15%~25%[2]。通过对200例脾破裂的回顾性分析,我们发现超声显像有助于临床对脾脏外伤作及时而明确的诊断,协助临床判断脾外伤的类型和程度[3],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即使在当今医疗检查仪器迅速发展、不断更新的年代,超声检查脾破裂仍是首选。脾破裂时,有时由于腹部外伤严重,如合并有其它脏器损伤,患者病情危重不宜搬动,使检查受限。但是超声对腹腔积液敏感性很强,能够重复检查,严重者可到床边及手术室检查,并可为临床作超声引导下腹腔穿刺,动态观察出血倾向,为临床选择手术时机提供有力证据。况且,超声检查对患者来说,无痛苦、无损伤、无电离辐射,可实时观察,可做为急性脾外伤的首选检查方法,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第五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1442.

超声诊断学重点总结范文4

【关键词】 妊娠;胎盘早期剥离;彩色多普勒超声

正常位置的胎盘,在妊娠20周后至胎儿娩出前的任何期间,与子宫壁分离称为胎盘早期剥离,其危害性大,早期诊断可减少母婴死亡率。本文通过对我院2003年7月至2009年9月间,经手术证实的52例胎盘早期剥离声像图进行分析,从病史体征、剥离面大小、图像表现等情况进行分析,同时评估超声波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来源于经手术治疗或产后证实的胎盘早期剥离患者52例。妊娠月份在5至9个月之间。术前全部病例均进行了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有剖腹产手术后及产后诊断资料。

1.2 方法 采用飞利浦彩超诊断仪,凸阵探头,频率为3.5-5.0MHz。常规产科超声探查加胎盘重点扫查,详细记录患者症状体征,超声波声像图表现等情况。

2 结果

2.1 52例胎盘早期剥离患者中,20例为轻型患者,占38.5%,重型患者32例,占61.5%。超声波产后诊断胎盘早剥50例,漏诊2例,检出率为96%,漏诊率为4%。

2.2 本组二维图像[1]显示,轻型患者20例中。

2.2.1 3例仅显示胎盘实质内不规则稍高回声区,同时有外伤病史,症状体征不明显,1例超声考虑胎盘早剥,经治疗后好转出院,2例误诊为胎盘内血管瘤,临床观察治疗3~5 d后胎儿死于宫腔内,后经手术治疗确诊为胎盘早期剥离。

2.2.2 轻型患者中10例均为胎盘子宫壁之间出现形态不规则液性暗区,其内可见散在光点回声,经随访和超声波动态观察,6例治疗后液性暗区逐步吸收,患者未出现明显症状体征,好转出院,4例出现阴道出血明显增多,腹痛加剧及妊娠子宫硬度加大等症状,超声波探查液性暗区增多,胎盘增厚,未见胎心音,后经手术证实为胎盘早剥,胎儿宫内死亡。

2.2.3 7例胎盘与子宫之间可见混杂回声团块,轻微腹痛,少量阴道流血,4例经治疗后症状减轻,复查超声波后,混杂回声团块体积明显减少,好转出院。3例腹痛加剧,阴道出血增多,妊娠子宫硬度加大,复查超声波,胎心音减慢,胎盘明显增大,经剖腹产后,证实胎盘早期剥离。

2.3 重型患者32例,少量阴道出血量,腹痛剧烈,严重者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腹部检查子宫张力极高,硬如板状,有压痛,子宫大于妊娠月份,胎位不清,胎心音不清,超声波[2]检查,胎盘增厚变大,几乎占据大部分宫腔,胎儿被挤压在一边,胎盘内部回声紊乱,5例患者胎心音不规则,缓慢,27例患者胎死宫内,均急诊行剖腹产手术,32例患者孕妇转危为安,胎儿死亡,手术后证实为重型胎盘早剥。

3 讨论

胎盘早期剥离是妊娠20周后或分娩期,正常胎盘在胎儿娩出前部分或全部从子宫壁剥离。主要病理变化为底脱模层出血,形成血肿,胎盘自宫壁剥离。根据胎盘早剥血液外流情况有显性出血、隐性出血或混合性出血3种。临床上多见混合性出血。病因与血管病变、机械性因素和子宫静脉压突然升高有关。

3.1 产妇来医院做超声波检查时,超声波医生要养成习惯询问此次超声波检查目的,了解病史和症状,了解是正常的产前常规检查,或是有外伤病史,是否有腹痛、阴道流血、贫血、腹部子宫软硬度等情况。一般常规检查后,再根据病史体征重点扫查胎盘。超声波医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检查时要仔细地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扫查,并且不断总结积累经验,因为临床症状轻时容易造成误诊漏诊,超声诊断胎盘早剥的程度,可给临床医生提供可靠的治疗依据,若剥离面大,病情危重,则需立即终止妊娠,抢救孕妇及胎儿生命,特别对有不典型腹痛、腹部张力高、阴道流血、临床上怀疑有胎盘早剥的病理,超生有极大的临床价值,可协助产科医生及时作出判断,迅速处理。

3.2 随着超声波诊断仪和超声波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本组诊断符合率为96%,漏诊率为4%。其检查符合率的高或低,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3.2.1 病史和体征是超声诊断胎盘早剥的关键,可由于有些超声医生经验不足,工作量又大,而未引起足够重视。

3.2.2 剥离面积小,临床症状轻时容易漏诊,扫查时应仔细。

3.2.3 后壁胎盘因远场分辨力较差,不易诊断。

3.2.4 仪器的分辨力及操作者的经验也是影响诊断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胎盘早期剥离的诊断,辅助检查方面超声波是首选的方法,如果声像图有以下特征,同时病史和体征支持,应充分考虑胎盘早剥:①胎盘实质内不规则稍高回声区,内部回声欠均匀,为外伤后胎盘挫裂伤,此时要排外胎盘血管瘤,胎盘血管瘤位于胎盘实质内或突向羊膜腔,内部回声较均匀,边界清;②胎盘子宫壁间出现形态不规则夜性暗区,其内看见散在光点光斑回声,常见于隐性出血,产后胎盘面见血凝块;③胎盘子宫壁之间见中等密度光团回声,为胎盘母体面有机化血凝块;④胎盘边缘长型索状肿物,或胎膜与宫壁间见凸向羊膜腔内肿物,呈液性区或低回声,产后检查胎盘,为胎盘血窦破裂出血;⑤胎盘异常增厚,产后胎盘母体面有大面积血凝块;⑥羊水内出现散在漂浮的小光点,由血性羊水所致。

参 考 文 献

超声诊断学重点总结范文5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产前二维超声筛查胎儿5856例,年龄18-46岁,检查孕周12-40周。

1.2仪器与方法 :(1)仪器:采用飞利浦HD11超声诊断仪,腹部二维超声探头,频率3.5Hz,孕妇平卧位,所有病例均经腹壁探测法,常规顺序检查,检查胎儿心脏采用心脏软件。(2)检查要求:测量项目包括双顶径、头围、腹围、股骨长、肱骨长、侧脑室后角、小脑横径、后颅窝池深度、透明隔宽度、眼距、鼻骨。观察结构包括中枢神经系统:丘脑、侧脑室、第3及第4脑室、透明隔、大脑、小脑、颅骨光环;脊柱;面部:眼、鼻、唇、上颚;胸腔:心胸比、肺、胸腔主心包腔;心脏:位置、方向、四腔心、左右室流出道、三血管—气管;腹壁:脐带入口处;腹腔:胃、肝、双肾、膀胱、肠管;四肢:所有长骨及手足。其它:胎盘、脐带、羊水、胎盘下缘距宫颈内口的距离等情况。保存图像及资料,记录各项指标并密切追踪随访。

2 结果

共筛查5856例胎儿,胎儿畸形总计81例(1.38%),超声发现胎儿畸形72例,其中发现多发性畸形21例,漏诊9例,检出率88.9%。胎儿畸形检出结果见表1。

3 讨论

二维超声已成为产前诊断胎儿畸形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产前诊断方法,其无损伤,可多次使用,实时观察,易被孕妇接受,是诊断胎儿畸形的首选方法。本组资料显示81例畸形中以神经系统畸形最多,尤以神经管缺陷发生率最高,正常胎儿的颅骨光环及中枢系统结构在孕12周即可清晰显示,超声图像具有特征性改变,这其中主要有脑积水、无脑儿、脊柱裂、脑脊膜膨出等,这类畸形只要认真细心检查,一般不难检出。对孕20周前轻度脑室扩张者需要追踪观察,要除外部分胎儿因暂时性脑脊液代谢失调所致的轻度脑室扩张[1];当检出脑积水或侧脑室扩张时,应注意胎儿其它部位畸形。 超声除详细检查胎儿形体与结构外,还应进行详细的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和羊水或脐血穿刺染色体核型分析[2]。本组资料中脊柱裂漏诊一例为隐性脊柱裂,超声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生后家人在婴儿骶尾部皮肤处见一小红点后才引起注意而发现。其次唇(腭)裂发生率也很高,其检出率受检查过程中胎儿在宫内及周围因素影响较大,主要是受羊水、脐带、胎盘及肢体影响,容易给三维图像造成较大的干扰,曾有操作者在做三维图像时因胎儿嘴唇边附着的脐带或过深的鼻唇沟造成三维嘴唇的畸形,因此诊断唇裂最根本的还要靠胎儿鼻唇二维图像清晰为依据。对于颈部水囊状淋巴管瘤、多囊肾、桡骨发育不良、成骨发育不良、肠道闭锁、膈疝、腹裂、脐膨出等相对来说诊断率较高。胎儿心脏畸形相对来说亦属高发,且漏诊率较高,这与胎儿心脏解剖特点及胎儿期独具的血管通道及血液循环特点有很大关系,胎儿时期体、肺循环平行的特点使许多复杂的畸形在胎儿期够耐受[3]。部分心脏畸形血流动力学、心脏扩大等改变变不明显,而且胎儿复杂多变,是我们操作者诊断胎儿心脏畸形的难点。漏诊也确是在所难免,这使得心脏方面的纠纷日趋上升,令人恐恐不安,这就要求我们操作者要有熟练的操作方法,还要有扎实的诊断先天性心脏病方面的基础。本组资料中心脏畸形9例,超声产前诊断5例,漏诊4例(单纯小室缺2例,右室双出口1例,部分型肺静脉引流并房间隔缺损1例),漏诊的右室双出口考虑受胎儿孕周较大(孕40周),而且是在临产前做第一次超声检查(仅做一次),受胎儿脊柱影响所致(因右室双出口在四腔心与三血管平面均显示正常)。漏诊I度唇裂1例,手足畸形1例(足部分缺指畸形),21-3体1例,耳道畸形1例(双侧耳道闭锁,一侧外耳廓缺如伴单纯腭裂畸形),隐性脊柱裂1例。早于各种复杂原因造成漏诊,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要把漏诊降到最低程度。目前为了进一步降低漏诊畸形,我们将对高危孕妇尽可能在胎儿期间做3次胎儿超声检查:①早孕期11-13.6周超声检查进行NT(颈项透明层厚度)值测量;②妊娠18-23周主要进行胎儿结构畸形的系统筛查;③妊娠28-32周主要进行胎儿结构畸形的进一步筛查。对于一般孕妇,我们首次系统检查胎儿结构畸形的时间为孕18~24周,此时,羊水较多,有利于胎儿内脏结构及四肢等体表结构的显示,此外此期诊断胎儿异常恰好是临床进行中期引产的适宜时机,也是产前诊断所要求规定的时期。另外不同的病例,出现异常声像图的时间不同,如小型腹裂、脐膨出,可随孕周的增加,腹内压增高而突出;某些畸形常常在妊娠晚期才表现出来。鉴于上述情况,我们的体会是需要动态观察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有条件者应于孕32周左右重复一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可疑病例增加超声检查次数并会诊,对未显示部位详细记录以备再次超声检查时重点观察,最大限度地减少胎儿出生缺陷的漏诊误诊以及减少一些由于胎儿某些生理功能暂时失调造成的假阳性。如果是由于孕周或关系,一定要嘱孕妇活动后或隔日再查,不可因工作忙时间少而疏于检查。胎儿畸形的检出与超声医生个人的经验、技巧与对畸形的认识程度有关。超声工作者应认真负责、仔细检查,能熟悉胎儿期的生长发育情况及声像特征,检查时按标准切面,按顺序检查,及早从超声检查中获知胎儿生长发育情况,以利于优生优育,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提高人口素质。

参 考 文 献

[2]周永昌,郭万学主编.超声医学第4版式.北京:科学技术文献了版社,2003.

超声诊断学重点总结范文6

关键词:三维超声 宫腔病变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062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054-01

本文对70例经宫腔镜及手术病理证实的宫腔病的超声图像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几种宫腔病变的声图特征,以探讨三维超声对宫腔病变的诊断值。

1 资料与方法

70例患者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42岁,有月经改变47例,绝经后出血12例,不孕3例,无明临床症状体检中发现宫腔异常回声8例。70例患者子宫黏膜下肌瘤38例,内膜息肉21例,子宫内膜生过长10例,子宫内膜癌5例。

使用仪器为Philips HDI-4000型彩色三维超声;阴道三维探头,频率5~8MHz。用阴道超声常规观察子宫、双侧附件、盆腔情况后用三维表面模式宫腔及内膜为重点取样,成像后以冠状切面为重点,观察病变的形状、回声强度及与内膜和子宫肌层的关。

2 结果

常见几种宫腔病变的声像图特征如下:

2.1 子宫黏膜下肌瘤。多呈圆形均匀低回声,内膜中断或断续状,内膜边缘不规则,冠状切面及成像观察瘤体处内膜因压迫所致呈球形充盈缺损,并可到基底部或与肌层连接处。蒂较长时延伸到宫颈或道口内

2.2 子宫内膜息肉。呈椭圆形中等或较强回声,直大多20mm以下,周边回声强,与肌层分界清晰,冠切面及成像后观察病变大多呈水滴状,基底窄。

2.3 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内膜厚度最厚达24mm,分泌期呈三线征,回声明显增强,冠状切面及成像后观察内膜呈椭圆形或梭形光团,内有大小不等的小暗区,最大直径5mm,内膜与肌层界限清晰,宫腔有积液时内膜表面不光滑。

2.4 子宫内膜癌。病灶形态不规则,多呈较强回声,冠状切面及成像后观察病变与肌层分界不清,形态不规则。

3 讨论

宫腔病变是阴道不规则出血的常见原因,是因为病灶表面出血所致,而诊刮往往是假阴性,因此它们鉴别诊断有一定的难度[1]。由于它们的临床表现相似,鉴别诊断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尤其重要。三维超声观察可全方位的显示病灶,通过不同方向的旋转,能完全显示其基底来源,成像后宫腔冠状切面上子宫腔和子宫内膜的良好显示和可见性,大大提高了诊断准率[2]。

典型的宫腔病变不难鉴别,它们的鉴别点是:有晕环,并见较明显的黏膜下肌瘤基底或蒂。息肉多呈强回声,维各切面观察内膜基底层三角形边线完整流畅,团完全位于宫腔内,仅从内膜表层隆起或游离于宫腔,基底显示欠清晰。子宫内膜增生过长:三维各切观察肥厚的子宫内膜皱褶以互相连接,基底较宽,宫内膜基底层三角形边线完整流畅。子宫内膜癌多呈较强回声,三维切面及成像后观察宫腔内病灶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紊乱,基底有不规则浸润带伸入肌层[3]。

宫腔病变声像图变化不典型时彩色血流有助于鉴别诊断。黏膜下肌瘤周边及蒂部大多可探及“状”或“半环状”血流信号。息肉内部可探及星点状血流信号。子宫内膜增生过长一般探不清血流或偶见星点状血流信号。子宫内膜癌周边及内部血流信号较丰富。

宫腔镜及宫腔造影对宫腔病变诊断率高。但有创伤性、费用高、操作复杂、并发症多等缺点,并且盲目性诊刮假阴性率高。而阴道三维超声有操作简单,无创伤性,可重复,敏感性高等特点。三维成像后的宫腔和内膜厚度形态清晰、形象、立体感强,有利于了解病灶大小和病灶的空间位置,对临床医生提供可靠信息。

参考文献

[1] 周永昌,郭万学主编.超声医学.第4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