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计算机教学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计算机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计算机教学设计

小学计算机教学设计范文1

1.知识技能:通过实践活动巩固酸的知识。

2.能力方法: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知识的能力,实验操作、口头表达、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团队合作精神。

二、任务分析

1.起点能力:

(1)对酸的性质已经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2)学生已具备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

(3)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探究、归纳、总结能力。

2.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知识的能力,实验操作、口头表达、团队协作能力。

3.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分组讨论、归纳等

三、实验用品(分组准备)

1.紫色牵牛花或其他紫色花几朵、小碗一只、白酒、纱布、食用碱水、食用醋

2.鸡蛋壳、玻璃杯、火柴、白醋

3.小汽水瓶、柠檬酸、食醋、食用香精、冷开水、无毒塑料薄膜、小苏打(固体)、细棉线

4.预先在一张白纸上画一男孩头像、稀硫酸、棉签、电吹风

四、教学过程

引入:大家都知道酸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知识来着重解释三个具体现象。

1.花儿变色

过渡:同学们都喜欢花,你们想知道紫色花在酸或碱性溶液中会变成什么颜色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大家的猜想。(猜想回答。)

操作方法:把紫色花放在碗里捣烂,向碗里倒点白酒,使之溶解,再用纱布过滤后,将滤液分别倒在两个碗里,在一个碗里倒一点醋,另一个碗里倒一点碱水,很快两个碗里的紫溶液都会变色。(看教师演示操作。)

(3)提入问题1:倒醋的溶液变成什么颜色?(红色)倒碱水的溶液变成什么颜色?(蓝色)

(4)原理:在这些紫色花瓣细胞中存在“花青素”。“花青素”是一种有机色素,是紫色的,它的主要成分是石蕊精,它遇酸变红,遇碱变蓝。(学生观察回答、验证猜想、探究反应原理。)

这一实验利用酸的什么性质?酸能与酸碱指示剂作用。(教师引导、归纳总结。)

2.鸡蛋壳变气体

(1)过渡:鸡蛋壳的成分是什么?把鸡蛋壳放在酸性溶液里会产生什么现象?大家想检验一下吗?下面我们分组做实验

(2)操作方法:把一个鸡蛋壳碾碎后,倒在玻璃杯里,然后往杯内倒白醋,白醋淹没蛋壳即可。杯里的白醋“沸腾”起来,产生大量的气泡,划一根火柴在杯口,火柴熄灭。

(3)原理:蛋壳里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遇到醋酸后立即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于是火柴便熄灭了。(分组实验、探究现象写出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3.自制柠檬汽水

(1)过渡:教师提前制作的柠檬汽水让学生品尝,提示制作方法。鼓励学生动手制作。

(2)操作方法:取小汽水瓶一个,然后放入柠檬酸2g、适量食醋、1-2滴适用香精,灌入冷开水(留一部分空间)。用塑料薄膜做成一只漏斗状小袋,系一根细棉线,袋内装1g小苏打,吊在汽水瓶内,暂时不要接触溶液。盖上汽水瓶盖,旋紧,然后把汽水瓶颠倒过来,汽水瓶里的溶液接触塑料袋里的小苏打,立即发生化学反应,放出大量气泡,片刻柠檬汽水生成。

巡视指导。(学生动手制作。)

(3)注意问题:(1)汽水瓶口要完整无损,瓶盖内塑料垫衬完整平坦。(2)配方剂量多少按瓶容积大小而定。

(4)原理:柠檬酸与小苏打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和柠檬酸钠等。)交流讨论,制作中注意的问题,探究反应原理,各组互相品尝自制汽水。)

(5)小结:我们利用酸的性质做了几个有趣的实验,现在大家所学的化学知识还是比较有限的,但只要我们积极思考,勇于探究实践,一定会有很好的收获。

小学计算机教学设计范文2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设计

数学是一门能够锻炼学生能力的学科,计算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数学知识离不开计算的相关应用。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数学、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关键时期,因此,在这一时期,数学计算教学可以说是教学的核心和重点。核心素养是从整体出发,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观,它有助于学生的学习。下面笔者就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具体谈一谈在教学中该如何运用核心素养进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设计。

一、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应凸显核心素养价值

(一)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政策的新要求

数学核心素养明确提出是在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在这项课程标准中就当前的数学教学提出了10个核心素养,其中运算能力是最主要的一项素养。当前,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深入,人们的教育观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不再像过去一样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他们开始更多地将目光放在培养孩子综合能力的方向上,寻求孩子的全面发展。所谓的数学核心素养并不是单纯地局限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它更多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解决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重在锻炼学生的思维,这种思想观点与当前新课改的教育政策不谋而合,是当前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二)核心素养应体现在课堂学习中

小学数学教学,主要在于课堂学习,小学生大部分较为贪玩,在课堂外,许多学生并未树立继续学习的意识。因此,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对于教师而言就十分重要了,课堂效率的高低决定了教师知识传输的多寡。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将核心素养的理念贯穿其中,真正落实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而不是让其变成一句口号,虚有其表,这样核心素养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三)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应以核心素养为目标指引

计算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密不可分,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将其他数学知识都学好了,但是唯独计算没有学好,那么学生学习的其他知识,只能是无本之木,毫无用处。数学核心所反映的是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这两点是数学的精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掌握好了这两点,那么不管遇到了什么类型的计算题目,对于学生来说都不成为题。因此,数学计算教学应以核心素养为目标指引,通过核心素养将计算教学的思想和本质挖掘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设计

小学数学学习的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十分的紧密,许多计算知识都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学生在生活中遇见的困难,提升学生的各方面技能。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渗透核心素养理念,讲解数学知识的时候也并不是盲目的、毫无根据的。计算教学的设计需要有目标、有针对性,这样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更容易掌握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计算能力。

例如,在讲解《混合运算》这一节之前,教师运用核心素养讲解计算的方法和技巧的时候,就要学会有目标的教学,根据班上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教师的教学目标也要因人而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到知识。比如说,有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只要能够掌握简单的计算原理就可以了,有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则可以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题目,让他们自主探究,提升自己的计算能力。

三、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核心素养过程设计

万里长城的修建并非一日之功,同样的在数学计算教学中核心素养的渗透和运用也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时一点一滴的渗透。在教学时,教师运用核心素养必须设计好相应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比如说,在“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口算、笔算方法,所以教师可以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让学生自主探究“笔算两、三位数的加减”计算方法,在探究数学方法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较快地掌握新的知识,同时也能加强学生的迁移推理能力。又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设置一些教学情景,在生活中学生常常会遇见物品分配不均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遇到这种问题该怎么处理,这样将生活中的情景运用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上,使数学计算的知识生活化,既可以更好地应用数学知识,也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

四、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核心素养评价设计

传统的数学计算教学评价往往是以书面评价为主,以分数论英雄,学生的学习成绩好,计算没有失误,那么数学计算教学就是有效果的,反之,学生的学习成绩差,计算存在诸多问题,计算教学就是失败的。这种教学评价虽然有可取之处,但是在评价时,过于简单,而且它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容易将学生培养成学习的机器,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数学核心素养注重的是对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培养,与传统的计算教学方式相比,它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重理解、重思考。基于这样的原因,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效果的不同,运用核心素养设置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而不是仅凭学生的学习成绩来决定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有的学生笔算能力差,但是估算能力强,教师就可以在平时多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尝试笔算,提升他的综合能力。

总之,核心素养虽然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但是数学核心素养反映的是数学本质与思想,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运用好了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在学习的^程中寻找到了数学计算的本质,不仅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这种教学理念培养出来的人才,才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小学计算机教学设计范文3

关键词:教学设计;有效教学;计算机

中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要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和唤醒。”教师的责任是以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智慧,巧妙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唤醒他们的灵感,唤醒他们的求知欲,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从而打造有效的计算机课堂。

一、创设情境,进行有效预设

创设课堂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让学生觉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一种急于去探究解决的愉悦情感的课堂教学氛围。创设好课堂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一环,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计算机教学课堂中,我们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实践活动情境、质疑情境、合作情境、游戏情境等。

二、创设悬念,引导有效探索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维活动由提出问题开始。有疑问,才能产生探索的欲望,才能开动脑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要使学生“疑”,教师就要激“疑”,激“疑”就要设“疑”。精心设疑,制造悬念,有意地把一些计算机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如:启发学生思考“叭”和“只”两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思考三个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在教师的逐步设问引导下,学生逐渐找出问题所在:这几组汉字都是编码相同,但“叭”和“只”两字字形不同,“叭”是左右型,“只”是上下形;“洒”“沐”和“汀”三个字字形相同,但它们的末笔不同。学生通过思考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字根相同,字形不同的汉字,补上“字形”信息,就可以正确输入了。这时,教师适时引导,进一步提问:“字形信息怎么加?”“汉字的笔画有几种?”“字形有几种”“它们的代号分别是什么?”,学生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后,会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学生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三、创设活动,诱发有效操作

有效的计算机操作活动是打造有效课堂的关键。课堂上,学生能独立完成、自主解决的问题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掌握的才牢固。比如:给出一组需要加末笔字形识别码的汉字,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和讨论,合作小组成员之间可以适当讨论和相互求教指导,掌握得较好的小组成员指导和帮助掌握较慢的小组成员理解和掌握。然后以合作小组为单位选出代表进行抢答,从而引导学生总结出定位识别码步骤。

四、创设练习,促进有效生成

只有当学生的思维接受挑战时,才能生成更多的思维“火花”。精心设计一些各种类型的汉字作为练习内容促进学生更深层地思考,有利于扩大学生思维空间,促进有效生成。例如:给出“栈、伐、仇、男、回、句”等一系列汉字,学生在练习时,会发现“栈”和“伐”这两个字在输入的时候,末笔是点还是撇非常关键。学生在已学知识基础上不能一下子就能精确输入,但是通过自己的尝试,会正确录入所给出的汉字,而且印象非常深刻。

五、创设比赛,促进有效巩固

俗话说:水激石鸣,人激则进。学生具有明显的争强好胜的心理,他们的这种心理,促使他们在课堂学习中注意力高度集中以至超水平发挥。为了本组取得最后的胜利,组内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每个孩子都在为本组的荣誉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而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教学,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小组成员间的合作意识。为了全面提高学生计算机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欲望,促进计算机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我们应将计算机课堂比赛进行到底。

六、创设疑问,引发有效总结

课堂总结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课堂总结是教师在课堂任务终结阶段,引导学生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再认识、再总结、再实践、再升华的教学行为方式。课堂总结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是本课堂的总结和延伸,又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和准备。精心设计出与之匹配的结尾,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活动,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是判断我们的教学成功与否的最重要依据。优化教学设计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与策略之一,我们在实践中应该不断反思自己教学的有效性,并逐步完善提高,打造精品课堂。

参考文献:

[1]王建明.职中计算机操作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科技创新导刊,2008(24).

[2]杨云.浅谈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课堂有效性教学的方法.大科技,2010(5).

小学计算机教学设计范文4

一、当前财经类中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定位不够准确

中职院校的不同专业中,对于学生进行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该有着不同的要求,但就当前教学现状来看,多数的中职院校都普遍存在着一种“一刀切”的现象,对所有专业的学生统一实施一种相同的教学大纲和内容,使得教学针对性严重缺失;此外,计算机基础教学与学生后续的学习也不能形成良好的衔接,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生们通过学习虽然对计算机有了简单的认识,但却不能很好的应用于本专业,这对于学生的专业发展以及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也是极为不利的。

(二)教学方式陈旧

在新时期教学领域中,教师要发挥好自身教学主导作用,同时突出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但就当前财经类中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来看,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以及硬件配置关系等多项因素的影响,使得课堂上占据主体地位的依然是教师,学生则处在一种被动化的学习状态中,不能主动地去进行同步操作和练习。此外,在实践操作教学中则截然相反,学生每人配备了一台计算机成为了教学的主体,教师则成为了客体,学生进行自主练习,教师则只是负责帮助学生解答疑惑。这种陈旧的教学方式严重脱离了学生们的学习实际,同时也造成了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相脱离,无法调动学生们的求学热情,最终导致教学质量低下的局面。

(三)教学内容单一

现阶段,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趋普及,计算机也逐渐的成为了人们生活与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工具,由此也对现代教育提出了一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求。然而在我国绝大多数的财经类中职院校中依然采取着一种单一的课程体系设置,由此也造成所培养出的人才严重缺乏综合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具体表现就是动手能力较差、理论知识掌握不足。为更好地改善这一现状也就迫切需要进行课程体系设置的改革,为更多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接触计算机专业课的机会,促使其计算机应用能力得以有效提升。

二、财经类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创新设计探析

(一)强化教学改革,注重创新发展

(1)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情境。积极推行建构主义教学,在学生的学习发展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同时还要强化对学生思维能力与品质方面的培养。对此,在后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结合学生们的学习特点等基本情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出一种高效的课堂学习情景,在这一学习情境中教师要承担起并发挥好教学组织者和引领者的角色与作用,引导学生在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下能够运用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去自主的进行交流与探究,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同时激发起学生们对于计算机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促使教学质量得以有效提升。

(2)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的设计过程中要确保“引进门”和“送一程”教学目的能够得以有效的体现,切实做好学校各专业中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有效渗透与相互结合,不仅要帮助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基础的计算机知识,同时还要促使其能够熟练操作与本专业相关的计算机技术,使得学生在专业领域中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能够得以有效的提升。目前,在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正推行着一种“1+X”的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不仅符合学生们的认知规律,能够帮助学生在一种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树立起一套完整的认识,同时还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其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得到很好地培养。此外,这一课程体系还能够与后续得课程学习达成一种有效的衔接,促使学生能够将所掌握的计算机知识更好地应用于本专业领域,由此也对学生后期的深入学习打下了坚实的而基础。

(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要体现“融合”

这里所说的“融合”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教学内容的融合。在我校所推行的“1+X”课程体系中,其中“1”所指的就是学生们必须要学习的计算机基础课程,“X”则表示的是不同专业的学生必须要从本专业实际出发,从计算机基础课中选择2门及以上的课程,并以本专业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进行学习,以此来有效的满足学生们的计算机学习需求[3]。针对这一情况,学校也就需要结合学生实际创设出一套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仅要注重其基础性同时还要注重其先进性,不仅要做到“领进门”,同时还要做到“送一程”;此外教学内容的选择还要能够满足“吐故纳新”的要求,符合学生们的学习目标和认知规律。

(2)教学方式的融合。在传统的计算机教学中,普遍的采取都是这样一种首先教师在教室利用多媒体进行授课,随后再安排学生到计算机教室进行实践操作和练习的分离式教学模式。新时期,这种教学方式的诸多弊端已经逐渐显现出来,为更好地弥补其不足,就需要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实施一种“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设置具体的案例和任务,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探究,使其积极参与到思考与探索的过程中去,以此实现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等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创新要注重“体验”

首先,要实现对多媒体教室优势的充分利用,保证学生在上课的同时也能够跟随教师的指导进行同步上机操作,这种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主学习的新型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有效的锻炼学生们的实践操作能力,还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

此外,要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强化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一个高效的网络教学平台同时要涵盖应有的教学模块、自学模块以及实验模块和考核模块等多个模块内容[4]。其中教学模块要包括教学大纲、课程说明、教学计划以及PPT课件等;自学模块要包括作业上传、视频教学以及教学反馈和教学论坛等;实验模块要包括课程实验、实验计划与实验报告等;考核模块能够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考评。通过对这一高效网络平台的开发和利用,能够促使学生们的学习自主性得以有效的加强,不仅满足了不同专业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也提升了学生们计算机实践应用能力。通过大量教学经验表明,网络教学平台的开发与利用发挥出了一种其他方式都不可比拟的优势。

小学计算机教学设计范文5

关键词:悬念;中职计算机;高效课堂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学习”与“悬念”之间关系的探讨一直没有停止过,古今中外的很多教育家都认为通过创设悬念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手段。不论是“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还是“凡是没有发自内心的求知欲和兴趣而学来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都可以看出古人对于“悬念”作用的肯定态度。在开展中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创设悬念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一些质疑,而一旦学生对知识点有了值得他们思考的内容,再次引导他们开展学习就会变得更加轻松和有效。

1课前创设生活悬念,让学生对已有技能产生质疑

一般情况来说,由于学生刚刚进入到课堂时,尽管个人已经能够安静的坐在教室座位上开展学习,但内心却仍没有从下课的激动情绪中走出来,这时如果教师直接给学生讲授新知识,是很难让学生快速的进入到对知识点的学习之中的。因此,对于一节课来说,最重要的一个时间段应该是上课的最初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教师如果能很好地创设出一个悬念,让学生围绕这一悬念产生相关的学习动力,对后期更好地提升学习效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要想在教学的初级阶段创设悬念,教师必须要按照生活性、趣味性的原则开展相关的悬念创设,努力寻找到生活与即将学习知识点之间的共同点,并在放大这一共同点的同时创设对应的悬念,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将这种对生活中的悬念转换为质疑,从而激发学生更加深入的开展相关的学习活动。在寻找对应的生活元素时,教师应先考虑课文中即将讲授的内容,随后寻找到生活中学生在使用计算机中经常会遇到的一些麻烦,并让学生对这一麻烦产生共振,从而成功地创设出对应的悬念。比如在讲授“Word”这一软件中的“选择”工具时,这一工具不仅能让学生快速的将全文中的文字选上,同时还能让学生快速地将文档中的“文本框”“形状”“符号”等相关非文字信息快速选上。然而在学习这一知识点前,大部分同学在生活中使用这一软件时都只能通过点选和配合“shift”键实现这一目标,使用效率十分的低。为此教师可以围绕这一知识点创设对应的悬念:“第一,教师给同学们分发了一份‘流程图’,并引导道:‘相信这一流程图大家应该都会画吧,请大家尝试用手中的电脑将其会指出来。’第二,当学生绘制过程中遇到点选文本框时,露出焦急的表情,大多数同学发现很难快速地选择这些非文字图片。第三,教师开始创设悬念:‘一件功能十分齐全的Word,竟然在选择这些非文字内容时这么困难,看来这一软件有待于提升啊。’”至此教师很好地创设出悬念,与此同时,学生们也对教师提出的悬念产生质疑。有同学在想:“我觉得肯定有更快捷的方法。”随后教师可以借着学生对这一质疑点开展相关的教学,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对即将学习内容的重视程度。

2课中创设趣味悬念,让学生对已学知识产生质疑

尽管课前引导时提升高效课堂的前提与条件,但学生能够很好地把握所学内容,最关键的环节还是看学生课堂中的表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仅仅在课前创设了悬念,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很大的动力,但在具体的教学中却非常平淡的开展相关教学,学生很快就会对所学知识产生懈怠的心理。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需要通过不断创设趣味悬念的方式来不断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动力。

2.1围绕关键知识点创设悬念,提升重视程度

首先教师应围绕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知识点创设对应的悬念,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自我探究的方式提升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对于某一知识点的讲授来说,教师可以采用的方式是多样的,但最常用也是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直接讲授法,具体的中职计算机的课堂之中,就是通过教师直接演示的方式让学生明白最新知识点的基本操作方法。然而尽管这种方法十分有效,但却无法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实践意识和自主探索意识,因此在开展相关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围绕某一关键的知识点创设对应的悬念,让学生围绕这一知识点的悬念开展相关的学习,从而更好地衔接前后知识点。比如在讲授“Flash”这一软件中的“库”这一知识点时,尽管这一知识点本身是整个软件学习过程中最基础的知识点,但由于创设比较简单,且在开始的学习过程中运用得也不是很多,因此很容易被学生所忽视。为了让学生对这一知识点产生更加强烈的印象,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悬念。首先教师在场景中绘制出一个“深夜城市”的背景,随后用“绘图工具”绘制出一个“汽车”的图形。接下来教师说道:“我要用这个‘小汽车’的图片做成一个汽车奔驰在街道上的动画效果。前面我们已经讲过,做这个动画可以通过‘帧帧动画’的方式实现。但做‘帧帧动画’的前提是什么?”学生们思考了一段时间后说道:“关键是每个帧都要有一个汽车图片。”教师:“对,那么我们要如何实现呢?”学生:“复制就可以啊。”教师:“复制是可以,但是复制完了以后呢,我们每个帧都要有一个图片,看来只能再复制到帧上面了。”至此教师很好地围绕关键知识点创设了悬念,随后教师只要简单的介绍“库”的使用方法,就可以让学生快速了解制作帧帧动画的快捷方式,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对“库”的重视程度。

2.2围绕学生争论点创设悬念,验证观点真伪

在开展相关的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学生如果不能很好地将它们区分开,就无法掌握这些知识点的基本使用方法,在后期的学习过程中就会有遇到很多麻烦。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迅速找到这些混淆知识点之间的差异,教师也可以通过创设悬念的方式来实现。第一,教师在讲授完某一知识点时可以先给学生引出这一知识点与其它知识点的相似之处,从而让学生对两个相近知识点之间建立起一定的联系。比如在讲授计算机中“Flash”的软件时,当教师讲到“图形元件”这一知识点时,教师想要让学生更好地将“图形元件”与“形状”的功能区分开,于是决定通过创设悬念的方式让学生开展相关的学习。教师应在确定了创设悬念的对象后确定创设悬念的具体方法。在本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悬念的具体内容开展给出两种不同的观点。并引导学生对这两个观点展开争论,从而激发学生对知识点的认知深度。比如在前面的案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如下两个观点:(1)观点一:形状补间和传统补间没有太大的差异,只是使用习惯上的差异,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选择使用哪种方法。(2)观点二:形状补间与传统补间之间的差异很大,不同情境、不同方式的使用都会带来不同的使用效果。当教师围绕知识点创设了争论的悬念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这两个观点开展相关的探讨,并引导学生通过先“自我观点表达”再“实际操作验证”的方式开展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在不断的深入思考和实践中提升对这一知识点的把握。比如在上述案例中,班级中有一大半的同学认为“观点二”是正确的,但也有一小半的同学认为“传统补间”和“形状补间”之间没有太大的差异。为了更好地验证这一观点,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实践的方式进行相关的练习,从而让学生逐渐意识到两者之间的差异。

3课后创设情境悬念,让学生对固有印象产生质疑

课堂讲授的结束并不代表在一节课的结束,在课下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更多的途径开展相关的学习,才能更好地巩固学生的学习效率。尽管在课下学习过程中教师无法时刻引导学生开展相关的学习,但教师依然要通过悬念创设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导学生在不断的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提升对所学知识的整体把握和实践方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不那么紧密,因此教师可以尝试通过创设悬念情境的方式来实现提升学生实践意识的目标。比如在讲授完PPT这一软件中的文字排版内容后,教师给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视频情境,视频中的主人公正在做一份演讲用的报告,在文字的复制过程中,他发现自己永远都无法将文字的两端实现对齐,这让主人公感到十分着急,最后他给出了一个答案:最新出版的PPT软件真不好用。随后教师说道:“正如大家视频中所看到的那样,当年Office2010出来以后,很多人都感到这个版本的软件不好用,市场上关于这一软件的销量也一直不是很好。大家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至此教师创设完了悬念。下课后,大家纷纷围绕这一问题开展相关的探讨,有的学生专门将Office2010下载并安装到电脑上,并通过复制、黏贴、排版等相关方式重现了视频中的场景,事实证明,Office2010能够很好地完成基本的排版及演示功能。学生们用自己的行动证实了视频中的错误观点,同时也通过这种实践进一步提升了自己对PPT这一软件的使用能力。创设悬念情境的方式有很多,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个较为恰当的方式进行相关的悬念创设。首先教师应围绕学生学习的内容寻找到可以创设的情境,在情境创设中必须要注意情境本身的趣味性和真实性。其次当情境创设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根据这一情境开展相关的自我学习,并通过记录实践过程的方式将自己实践过程中的相关精彩瞬间记录下来,以便更好地与其他同学分享。当学生参与完课下的实践活动后,教师还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将实验结果记录出来,以便在后期课堂中更好地与其他同学开展交流。

小学计算机教学设计范文6

关键词:教学方法;课件;BASIC;程序;DIM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1)07-0000-01

Vocational Schools Computer Programming Design Courses and Teaching Method

Cheng Huilan

(Hegang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Center,Hegang154100,China)

Abstract:In the wake of the computer discipline develops in high-steed,the correstonding computer course differs in a thousand ways,among which a kind is course of computer programming,With the Visual Basic apply shallow analysis course of computer programme method of teaching,tactics of teaching is studied and discouss jointly with the expectation,quality of teaching of classroom is raised unceasingly,with adjust to the teaching of society.

Keywords:Teaching methods;Courseware;BASIC;Programme;Dim

计算机学科是一个日新月异的学科,相应的计算机课程也千差万别,其中一类是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如《C语言程序设计》、《Visual BASIC程序设计》、《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Java》等。在几年的教学工作中,经过实践和总结,在此以《Visual Basic》(以下简称VB)浅析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方法,以期与大家共同探讨教学策略。

一、上好第一堂课

引发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兴趣如何使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课堂教学吸引学生,上好第一堂是整个教学过程中关键的一步,也是我们教师一直在探讨的一个问题。在此总结以下几点,仅供参考。

(一)在“备”字上下功夫

既备学生,又备教材,在学生方面,我们要了解学生的层次结构,有针对性的教学,在教材方面,对所教课程的教材内容要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并查看大量的相关资料进行学习深入研究,站到一定的高度来备课,我查阅相关知识,以掌握VB与的过渡情况,及两者的核心技术,为学生学习VB时指出一个前沿发展方面。

(二)在“讲”字作文章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第一次课应使学生了解该门学科的基本框架、教学目的、课程定位、教学安排、考核方式。让学生心中有数,从而明解学习目的。

二、制作实用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有效辅助程序课程

教学课件制作是多媒体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计算机课程操作性、应用性较强,更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制作实用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能有效地辅助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应注意以下几点:其一、多媒体课件要突出教学重点。其二、多媒体课件应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其三、课件演示界面注意背景颜色搭配,层次结构分布,前后内容链接,字号大小设定,字体类型设置,字体颜色变化,来有效地控制学生的注意,以促进学习与保持,而不致于学生眼花缭乱.

三、情境启动,加深概念理解,引发学生主动学习

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有些概念之间的差别只通过教师讲述,学生们在字面上可以接受,但在理解深度上往往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如果能辅以图示说明或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们在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己去体验与总结,情况将会明显好转。为了使学生对整型变量、单精度变量、双精度变量所能保存数据的范围不同有所感受,在上机时,我为同学们设计了一个如下的实验过程,首先让引导学生模仿教材上的实例“求1+2+3+⋯+100之和”的程序,在窗体的Click事件中编写一段程序以求6!,同学们很快编写好如下程序:

dim i as integer

dim p as integer

p=1

for i =1 to 6

p=p *i

next i

print “p=”;p

运行程序后,得出6!的正确结果,然后我让学生们把程序做点修改,求8!,这时很多学生认为这还不是小意思,迅速将程序中for语句的条件循环变量的终值修改为8,再运行程序,结果学生们发现屏幕上并没有预期想象的那样给出正确结果,而是显示出一个错误对话框,含义为“数据溢出”,学生们有些疑惑,这时我提示他们将程序做一点修改,把变量p定义为单精度即dim p as single,试试看运行情况如何,这时计算机给出正确结果。到此为止,教师的教学目标已基本达到。

四、总结

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专心志致,衷于学习,勤于思考,乐于钻研,敢于尝试,善于总结,勇于创新,我们的教学方法会逐渐丰富,教学水平会不断上升,教学质量也会日益提高;我们的学生才能学得自由,学习快乐,学得自豪;我们的学生才能进得来,留得住,出得去;我们才能按照国家教育方针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事司组编.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