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技创新的教育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技创新的教育意义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毕业设计;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43-02
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生产和传播新知识、新思想的重要基地,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应该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为国家的科教兴国发展战略作出贡献。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1],如何把大学生培养成优秀的创新性人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目前,我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很多,其中学生参与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和本科生毕业设计两项。在多年指导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和毕业设计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学生投入精力不够、片面追求阶段性成果等。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结合应用物理专业的特点,我们尝试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和毕业设计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目的在于使创新活动与毕业设计相互依托,取长补短,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方面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
我校自2006年开始实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至今已吸引了一万多名学生的热情参与,该项活动对培养我校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连续几年指导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科技创新活动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1.学生用于科技创新项目的时间很难保证。大三的学生一部分参加学校的各类社团活动,另外一部分开始为考研做准备。大四的学生基本上是全力备战考研,其余的同学则为找工作而奔波。因此目前我校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大多数是大二的学生,而低年级正是学习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时候,课程安排比较紧密,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上课,用于科技创新项目的时间就相对少多了,这不仅影响了整个项目的完成质量,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整个科技创新活动中的收获打了折扣。
2.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系统性较差。目前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意义认识不够深刻,且缺乏创新的毅力,有些学生仅凭“三分钟的热情”就想完成创新项目,结果导致学生往往过于追求课题本身的结果,大部分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不愿进行系统性的长期研究,稍有阶段性成果就匆匆结题。这些短期行为既难以保证科技创新活动的突破性成果的产生,也在一定程度上增长了大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功利性追求。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目标应该是:通过参与科学研究,在论文查阅、实验、测试以及论文写作等实践过程中逐步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在运用基本原理进行思考的过程中,产生创新的种子;通过科技创新活动中每一个细节的考验、每一次困难的克服、每一次失败的教训,塑造大学生的意志品质。
二、本科生毕业设计的现状
本科生毕业设计是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最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我国本科学生从理论学习走向社会,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管理等工作重要的前期适应阶段;也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毕业设计与就业压力之间存在矛盾。目前,我校学生的毕业设计都从大四上学期末开始,持续到下学期,直到6月份的毕业答辩。最近几年巨大的就业压力使学生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找工作、到用人单位实习。在毕业设计和择业之间,学生更看重后者,因此很难投入足够的精力完成指导教师设定的毕业设计任务,毕业设计往往敷衍了事。毕业设计成为学生学习环节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水平和正常毕业设计教学的实施。因此,面对大学生的毕业设计与择业的时间冲突,如何探索毕业设计改革的新途径,切实发挥毕业设计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已成为理工科院校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学生对毕业设计的研究课题缺乏必要的基础和准备。除了上述就业压力导致的学生对毕业设计投入精力不足的问题之外,还有部分同学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毕业设计对自己将来从事的工作帮助不大,毕业设计完成的质量较差。大部分同学对毕业设计很认真,希望通过毕业设计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但是由于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毕业设计题目涉及的研究领域,导致毕业设计的效果差强人意。
三、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与毕业设计一体化教学模式
为解决上述科技创新和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尝试在我院应用物理学专业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与毕业设计一体化教学模式,从而使创新活动与毕业设计相互依托,取长补短,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方面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低年级同学在参加科研立项的过程中,由于上课时间较多,指导教师充分利用周末和假期与学生交流,进行实验方案和方法的讨论,同时在实验研究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针对性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的专业实验室也对科研立项的同学开放,只要学生有空余时间随时可以到实验室来。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摸索,学生基本上掌握了实验仪器的操作、科技文献的检索和专业软件的使用等内容,为项目的完成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营造了良好的科研创新环境,增强了学生的科研兴趣,同时也为将来的毕业设计赢得了基础和时间。
在学生的毕业设计阶段,由于有了前期科研立项的基础,同学们显得轻车熟路,既能将大部分精力用在实验设计方面,从而取得更好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能为找工作和研究生复试等腾出部分时间,得到了广大同学的欢迎和认可。
这种大学生科技创新与毕业设计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1.试验阶段:(1)启动:教师根据自己的科研方向和课题,提出科研小课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课题,作为科研立项的题目。(2)实施:针对同学选择的题目,教师对学生进行实时指导,要注重学生的独立钻研,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等步骤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通过资料的查阅、收集与整理、实验方案设计及实施、疑难分析报告、阶段性小结等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素质。(3)筛选:科技创新实施阶段除了对全体同学进行能力培养外,教师还要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与同学多交流,从而筛选出既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又对此研究方向感兴趣、有潜力的同学,使这部分同学有机会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与锻炼;另外,在科技创新活动进行当中,要将不适合作毕业设计的科技创新题目删除或修改,使其符合学生作毕业设计,进一步进行研究与探讨。(4)培育:筛选出来的同学经过前几个阶段的培养,基本上就要进入大三了,这一时期,我们要组建稳定的学生科技创新团队,进行比较系统的指导和培训,同时结合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对学生进行专项培养。(5)收获:经过上述培育阶段后,学生也变成了大四毕业生,沿着前期进行的科技创新做进一步的研究,将其研究方向作为毕业设计内容。同时要建立起大学生科技创新与毕业设计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总结实施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从中寻找那些操作性强、具有重要作用的成功因素,并将其推广实施。
2.推广阶段:通过上述试验阶段,科技创新与毕业设计二者有机地融为一体,相辅相成,大学生科技创新与毕业设计一体化教学模式已初步形成,在下一轮教学过程中,可将这种教学模式推广至更大范围。有了前一轮的经验,教师提出的课题要更加适合于做长期的、系统化的研究,通过科技创新与毕业设计一体化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的科研素养得到科学的、系统化的培养。这样既解决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暴露出的水平低、短期行为多、长期研究少、作品较为单一等问题,又解决了部分同学因外出找工作、研究生复试等耽误毕业设计的问题。目前我们已经通过三个学年的探索与试验,基本上构建了一套符合我院应用物理专业实际、操作性强、效果明显的大学生科技创新与毕业设计一体化教学模式,为我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施青平.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探讨[J].交通高教研究,2003,(4):12-13.
科技创新的教育意义范文2
关键词:营造;发展;提高;鼓励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4-194-01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小学英语学科创新性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各方面得到主动的发展,以形成丰富而独特的综合素质。《英语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创新的主人,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积极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学会创新。本文将针对学生如何在英语阅读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以下策略。
一、更新观念,营造创新氛围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首先要注重在课堂上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赏识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例如:在教学“ears” “nose” “hair”时,教师走到学生中间,轻轻地摸摸他们的耳朵、捏捏他们的鼻子,夸夸他们的发型,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切、和蔼,并置身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
1、运用兴趣教学,激发创新思维 “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的力量,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为此,我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去了解学生的喜好,英语课堂中的游戏、竞赛、绘画、表演、Let’s chant等是学生喜爱的,采用教学卡片、图片等直观教具以及学生喜欢的英文歌曲,在教学中集知识和趣味为一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创设情景,激发创新灵感 英语学习离不开情景。情景是客观实在,离开了情景,语言就失去了本质涵义,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各种语言情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灵感。教师可利用实物、图片、简笔画和教师的形体语言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1)在模仿中进行创新实践。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是善于模仿的。学生在模仿课文中的语言时,能获得发现的乐趣,能获得成功的喜悦,这就是孩子们心目中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句型,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在实践中进行语言创新。
(2)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进行创新实践。小学生具有爱说、好动、爱模仿、爱表演、羞怯感少的特点,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是他们最受欢迎的学习活动之一。小组活动加快了教学的节奏,加强了训练密度和广度,学生不分成绩好、中、差,人人都能参与。学生在活动中始终被一种积极的情感所支配,这将大大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他们在一个很自然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以达到语言学习的目的。
(3)在教具运用中进行创新实践。教具制作简易,又便于操作。在英语教学中适时地运用教具,常常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可利用教具创设情景,进行创新实践。
二、提供自主活动的空间,发展创新思维
1、组织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意义的英语课外活动,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 英语课外活动是学生充分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激发创造思维火花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在课余时间让学生开展各种创造性的活动:看图说话、手抄报,英语角、英语园地等,这些活动实践性强,学习资源、实践机会、创新思维无处不在。借助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丰富他们的英语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2、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方式。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教育的目的是造就能创造新的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前人所做过的事,这种人能有创造,发明和发现”。教师英语课堂中的活动为小学生提供了发散思维的空间。
三、创设情景,提高创新思维
1、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语言环境 语言是同学们进行思维交流的工具。如罗杰斯所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在这样的氛围中比较容易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和创新交流的能力。
2、有位名人曾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要让学生丰富想象,积极探索求异,首先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通过创设不同层次的问题情境,让每位学生都有参与探究活动的机会,有效提高了创新思维能力。
四、进行积极评价,鼓励创新思维
科技创新的教育意义范文3
一、创新是课堂教学的灵活多变性,是学生发展的突变性
整个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堂教学应当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这种全新的教学理念贯穿英语学科教学中。随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的颁布和实施,普通高中的英语教学正在发生全新的变化。高中英语教学必须转变滞后的、阻碍学生创新精神发展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崭新真实的语言教学环境,通过教学过程中情感和策略的调整,让学生形成和保持积极的情感态度,以此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同时,一名合格且具有创意的高中英语教师应能对其教学内容的选择、增删,进行灵活的把握,并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各类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教学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针对每种不同体裁文章的设计应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现在的学生学了十几年英语,依然感觉开口很难,究其原因,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采用机械的教学方法,设计了不贴近学生生活、僵化老套的教学语言情境,因而不能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不利于学生用英语来交流。
二、创新是课堂教学的语言情景的设计,是课堂教学的精彩纷呈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在“使用建议”部分指出:教材内容、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应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在不违背科学性原则的前提下,教材应该具有一定的弹性和伸缩性,允许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补充。比如在教《牛津高中英语》第五模块第二单元的Task—Skillbuilding 1:listening and drawing conclusions时,书中给出的两个情景,学生在预习时都能看懂,所以笔者在上课时就简单处理了这一环节,而创设了一个新的内容,即让某个学生说一句话,让其他学生draw conclusions。学生甲说了这么一句:Themaths exam we had yesterday was difficult.学生乙得出这样的结论:The maths exam was really very difficult,for×××was a top student in our class.学生丙得出了另一个结论:Maybe×××will fail in the maths exam thistime。这种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内容的增删设计,能使学生保持学习英语的兴趣并能满足各种层次学生的需要。事实上,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动脑,对所学的教材内容进行二次开发,要对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提供多重选择,要关注学生的多元智能、高级思维和个性倾向。在课堂教学设计方面,教师也应对各类教学内容进行研究整合,比如在教城市、国家类文章时,在设计中应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让各类学生有话好讲,参与课堂,分享所学。如在教NSEFC第一册第七单元阅读部分A city of heroes这一课时,笔者就在阅读过程中设计了两个开放性句型,让学生每人造一句句子。即:St Petersburg和In St Petersburg,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有用简单句的,也有用复合句的;有用书上内容的,也有用已有知识即时编的,体现出课堂教学的精彩纷呈。
三、创新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
1、创新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教师要有耐心,要学会尊重每一个学生。课堂教学对学生有耐心是教师的第一要义。师生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不会很快地领悟教材、教师的用意,常常东拉西扯讲不到正题上,这时应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对英语知识、信息和技能进行内化,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想象、思考和实践。
转贴于 2、创新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教师要学会赏识,让课堂充满温情。赏识学生就是承认学生的进步与成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学习上取得成功是学生精神力量的唯一源泉,它能产生克服困难的动力,能激发学习的愿望。”每个学生身上都有其闪光点,教师应具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并抓住时机予以表扬,让每个学生都有被肯定的、成功的体验。乐学是一种情绪;乐学是一种动机;乐学是一种精神势能。因而我们英语教师要通过赏识教育让学生感觉学习英语是种幸福,是种享受,从而做到乐学且善学。
3、创新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要求师生合作,共同成长。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了人际关系的三要素,即真诚、接受和理解。罗杰斯认为,教师的态度,即在师生人际关系中教师对学生所持的态度,即在师生人际关系中教师对学生所持的态度,决定着学生是积极的学习者,还是被强制学习的“囚徒”。为了创造具有真诚、接受、理解三要素的师生人际关系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自由表达”与“自由参与”中,逐步达到自我实现,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澄清他们想要学习什么;帮助学生安排适宜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帮助学生发现所学东西的意义;维持一个健康的学习过程的心理氛围。因此,教师应多与学生合作,分享学生成长的过程并与学生共同成长。只有通过教与学的合作,师生才能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学生才能在一个宽松的氛围和环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在一个合作的集体中,互相学习,互相沟通,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每个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最大的发展。
4、创新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读前预测法、读中巧问法、课后复述法等方法都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内容,训练语言组织能力,激发起学生的想象力。
科技创新的教育意义范文4
【关键词】美术;电脑技术;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173-01
一、高校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校美术教学的传统教育,主要是通过不断地练习,将模型画到逼真的程度。这样的反复临摹,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使教学内容变得枯燥,学生变得不感兴趣。造成这样的局面主要原因是在教学中,很多学校还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反复示范,枯燥地讲解,学生的主动性难以发挥,也只能被动地跟着模仿。另一个原因则是我国很多美术专业在招收学生时要求不高。有部分美术专业学生并不是因为喜欢美术才来就读,而是因为自己文化课基础薄弱,于是在高中时期匆匆找一个培训班,学一点美术基础知识,然后报考美术专业。这样的学生内心不喜欢美术,因此在学习中积极性难于提高。
而其中最大的原因是我国素质教育没有从小学抓起。目前我国很多小学中都没有认真开设美术课,有的开设了,也没有认真教学生美术基础理论知识。一些学生的美术基础知识是在校外培训班学来的,而美术培训班大多不是正规教学。
二、多媒体对高校美术教学的影响
而电脑技术的发展也对传统教学的手绘方式带来了冲击。而多媒体对于高校美术教学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可以改善传统的枯燥教学方式,学生通过声音、图像等多重感官刺激,能提高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美术知识和一些美术大家的作品,拓展他们的想象能力。作为美术专业的学生,最主要的就是要具备丰富的想象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创新。
美术教学涉及到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有些立体图形因传统的方式很难表现出来,也难于用语言表达。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在点、形、色、线上给人生动的视觉感,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和艺术氛围,体现美术作品要表达的意境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挥。
多媒体教学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传统的教师讲解需要费很大时间去演示,在多媒体上,可以用动画的形式将要掌握的步骤表现出来,学生也更容易接受这种方式。尤其是工艺制作,这是美术专业必须要掌握的内容,通过多媒体教学能详细而又多方位地进行演示,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就能掌握。多媒体教学在提高教学效果方面,还在于对软件的运用,可以大大减少手工绘制的时间。
三、改革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校美术教学改革要从四个方面抓起,学生、教师、学校和教学方式。
学生方面要提高入学门槛,不能为了招到生源而降低学生素质要求。美术是一种艺术,要具备一定的天赋,更要有一种为艺术而献身的品德。那些为了逃避文化课要求而仓促补习的学生由于缺少学习动力,是无法学好美术这门艺术性强的课程的。因此在招受学生时,要将兴趣放在第一位。唯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的美术人才。
教师方面,除了要加强个人修养之外,还要学会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同时,在教学观念上也要改变,要培养美术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发他们的想象力才是学习美术的最终目标。纵观世界,无论是成功的画家,还是各种以美术为基础的设计工作者,他们成功的前提就是想象力丰富,因而才有所创新。
学校方面,要紧跟时代步伐,将培养创新人才和社会需要相结合。在教学设备上要给予资金支持,对于教师的培养也要加强投入。在教学方式方面,要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来提高教学水平,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要让学生通过画面来学习国内外大家的优秀作品,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
教育都是为生活服务的,和社会脱节的教育会对学生产生不利影响,作为美术专业的学生更要走进生活中,在生活中发现美。因此美术专业的学生外出写生,也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外出写生关键是要让学生能真正了解生活,不能流于形式,让外出写生成为变相旅游,这样不仅影响教学进度,也浪费时间和金钱。
美术教育也不能光顾着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反而忽视了民族文化,我国的美术种类繁多,民间工艺丰富,应当在教学中多学习民族文化,这样在创新中才能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对于美术教学尤为重要。
四、结语
高校美术教学改革要建立在创新和保持民族特色这个基础上,结合世界的先进教学理念,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需要高校和师生共同努力才能达到理想目标。
参考文献:
[1]梁佳卿,兰娟.高职美术课程教学对学生基本职业能力的培养影响浅析[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3(07).
[2]吴莉杰.谈美术课程的改革[J].才智,2008(16).
[3]金常铨.浅谈美术课程的育人功能[J].美术大观,2009(10).
科技创新的教育意义范文5
关键词:学科竞赛;文科计算机竞赛;文科计算机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3-0053-02
一、文科计算机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文科计算机教学体系建设不足。一直以来,建立专门的文科计算机实验室、对文科各专业应用计算机进行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建立各专业的计算机教学体系更是处于摸索阶段,没有形成一个完整体系。
2.文科计算机教学队伍建设落后。文科计算机教学队伍建设对于促进文科实验教学发展至关重要,但是文科实验室建设和计算机教学体系建设的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计算机教师的引进及培养,很多高校的文科计算机教师都是从其他工科院系暂时借用或者没有稳定的教师可用,有的仅有一名教师可用,教师资源严重不足。
3.文科计算机教学缺少推动机制。学生对文科计算机辅助教学内容的理解不够深入,多数认为不是专业课,可以放低对自己的要求。文科计算机教学长期处于领导不重视、学生觉得可有可无的状态中,缺乏竞争,缺乏与实际应用的有力接合,缺乏有吸引力的推动力是其致命伤。
二、“以赛促建”的推动模式――以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为例
1.大赛背景。“中国大学生(文科)计算机设计大赛”是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与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主办的面向全国高校文科类(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其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积极性,提高其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其创新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切实提高文科类计算机教学质量,展示文科类计算机的教学成果。大赛项目共分四个类别:学习平台类、非专业媒体类和专业媒体类和音乐创作类,分初赛和决赛两个阶段,初赛在网上进行评比,入围后集中在承办单位现场进行决赛阶段的相关考查,分“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技能测试”与“现场作品演示”两个环节。该项赛事自2008年始已成功举办五届(2012年该大赛已经改名为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允许所有本科生参赛)。大赛是为推动高校文科类计算机教学改革、激发全国高校文科类大学生计算机学习兴趣和潜能、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而设立的,是全国文科大学生计算机设计能力的检阅平台。
2.大赛影响力。计算机设计大赛自2008年举行第一届大赛以来,比赛的规模和影响力逐渐扩大。2011年大赛受到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指导委员会的认可,2012年又有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参与主办,同时参赛学校和队伍的数量越来越多(2011年共333个参赛队伍参加决赛,2012年共625个参赛队伍参加决赛),比赛含金量更高,竞争更为激烈。笔者作为指导教师带队参加了2010年和2011年的“多媒体类”和“学习平台类”组别的决赛。2010年获得全国决赛三等奖和决赛入围奖各一项,2011年获得全国决赛优胜奖和入围奖各一项。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参加每一年的大赛,大赛组委会组编了《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参赛指南》,大赛组委会还出版了《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要求》等一系列指导文件,为文科计算机教学的开展指明了方向。几年来,大赛为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推动高校本科面向21世纪的计算机教学的知识体系、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引导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技能的兴趣,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及团队合作意识的人才服务做出了贡献。
三、学科竞赛对文科计算机教学改革的作用和启示
1.文科教学需要计算机教学。长期以来,对于开展文科计算机教学的争论一直没有停过,文科生到底需不需要计算机教学?大赛里很多同学以实际行动和作品告诉我们,计算机已成为他们学习、进步的基本工具,他们需要更好的计算机技术、技能表达问题、展示自我。当然,不是每个文科学生都需要参加计算机设计大赛,但是根据专业背景设置的基本计算机技能教学是很有必要的,哪些该归纳到基本技能里去,现在各文科专业也都处于摸索阶段。但至少大家形成共识:文科教学也离不开计算机教学的辅助。
2.文科生能用好计算机。近几年大赛中,涌现出一些优秀的作品和一大批文科计算机爱好者,事实证明他们能用自己所学的计算机技术表达文科生的设计思想,受到评委们的高度评价。如,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的大赛一等奖作品――电子杂志《呀,基诺》、二等奖DV作品――《近与远》都很好地把握了创作主题,把文科生的创意优势很好地利用计算机技术加以展示,受到普遍认可;2012年运动主题作品《Mr Moden》《武动中华》《新龟兔赛跑》《3D保龄球》《人民奥运》《运动fun》等,单看大学生设计作品的名字就能感受到创意的精彩。
3.充分发挥学科竞赛的推动、促进作用。我们看到,如计算机设计大赛等学科竞赛提供了老师、参赛学生广泛交流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大家可以推介兄弟院校在推进文科计算机教学方面所取得的好的经验,通过展示出来的富有生命力的作品去感染更多学生,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更有热情,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计算机技术。竞赛不是目的,竞赛是为了有更多学生参与学习计算机技术,提高广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4.学校要转变观念、重视文科计算机教学。在文科计算机教学的建设上转变观念必须从全社会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认识、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方式、突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既有传统观念等方面着手,从根本上全面转变相应的观念,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前进。
5.把文科计算机教学纳入学校学科建设的总体规划,获得制度保障。要把文科计算机教学的建设纳入到学校的学科建设发展规划之中,进入普通课程建设的体系,使之成为学校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使文科计算机教学建设在学校的发展层面上获得制度性的保障。
6.从社会发展高度,制订文科人才的计算机教学培养目标和实施方案。文科计算机教学体系建设,运用计算机实验的手段推动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最终的价值和效果将体现在为社会培养素质全面、实践能力强的高层次人才,这是社会发展向高等学校提出的客观要求。要把包括计算机教学、上机实习、计算机综合设计等实践教学方式纳入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培养方案,把实践能力列入人才培养的目标,并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
我国高校的文科计算机教学体系建设实践还处于初级阶段,但通过这些年的努力,已经初步取得成效,多所高校建立了文科计算机实验室,购买了一些仿真、实习软件,配备了少数专职教师,建立了部分文科计算机教学大纲、上机实纲,很多人也改变了过去对文科计算机教学的偏见。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通过如计算机设计大赛等学科竞赛的积极推动,我国的文科计算机教学可以朝着更加美好的明天迈进。
科技创新的教育意义范文6
【关键词】产学研;单片机;创新教学实践
高职院校教学培养目标定位在技术型应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学生在掌握必要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基础之上还要强化全面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单片机控制技术》课程是计算机、自动化等相关专业重要专业课程之一,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编程、调试、实现等基本技能,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单片机的结构和原理,掌握单片机引脚功能和和接口电路,掌握通用单片机控制电路的设计和应用,学习单片机控制的基本技能。通过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达到一定的分析、解决本专业中涉及到的计算机控制中的疑难问题的能力,并能够根据客户需求通过自学相关器件专业技术手册开发简单控制类程序与设备。
《单片机控制技术》课程理论性强,涉及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C语言和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微机原理等专业基础课程技能的掌握,因此学生学习起来感觉很困难。鉴于此,笔者结合近几年《单片机控制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采用基于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下的课程改革创新来进一步推动本门课程在高职院校中的教与学。通过把采用单片机作为控制技术核心的项目进行项目需求分析后引入到教学课堂,在授课过程中开展项目设计开发、项目实践,并有效结合原本教学实践当中的理论教学、课程设计、实验实训等教学环节,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沟通合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下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建立
产学研一体化是指院校通过利用所授专业知识开展项目研究、技术改进、科学创新,并进一步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开发实际产品的能力,最终将研发项目量产为具有一定市场价值的实际产品。是将教学、科研、生产三者有机结合的一种教育形式。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充分利用产学研一体化模式进行教学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全面掌握,并能有效推动教学成果进行转化。
根据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素质的具体需求,院校相关系部认真修订人才培训方案,确定授课计划。根据本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结合学校自身的优势,贴近企事业实际需求,细化专业方向,深耕专业课程。根据学科、专业,各院系建立创新实验室,衔接产学研。并借此得以衔接教学与科研生产。通过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全面提升教师授课质量,全面提高学生视野与实际动手能力。通过选取有一定实际意义的项目产品导入创新实验室内进行项目产品孵化,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实现完成,无论是技改项目还是新市场需求产品,无论是全部项目技术(下转封三)(上接第176页)实现还是部分攻关技术实现尽量都放在创新实验室内进行完成。此举有效带动教师与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大幅提高,并籍此有效储备一批优秀的科研生产技术人才。通过校办企业产业化或者通过校企合作将科研产品产业化,将科技成果有效转化为生产力,有效转化为经济效益,大力提高学院科研生产能力,有效回馈项目参与人。
作为高职院校的主要职能,通过院校的培养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成为掌握一技之长,素质全面的复合型人才。基于这样的目的,在对于学生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我们改革授课方式、授课内容,将与学生有效快速掌握本门课程应用技能有关的内容放大来讲,将关联性不紧密,理论性较深部分内容缩小来讲,将项目基础实践部分能用到的技术先讲,将项目实践深入开发将要使用的技术知识通过前期评估教学效果后再决定是否展开讲。这样达到了循序渐进式的讲解目的,利于学生消化吸收,并易于付诸实践反馈。对于基础扎实,并愿意深入研究的具有创新科研潜力的学生可以继续通过实践创新环节不停的补充新知识来完善知识结构。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当中来,全面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充分培养学生在产学研一体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学习、实践,再通过教师指导帮助,我们的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不断提升。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我们的教师通过科研项目的带动,在项目中教学,在教学中完成项目,不断帮助提高学生,扶上马送一程,最终达到让学生成为产学研一体化建设的中坚力量目的。
二、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下《单片机控制技术》教学实践
传统《单片机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是以其结构为主线,首先讲硬件结构,其次讲指令和软件编程,接着对单片机系统的扩展和各种器件的应用进行介绍,最后再讲单片机系统开发实例,按此种教学结构,学生普遍感到难学和难以理解。此外,在传统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长期以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分开进行。课堂教学中学生总是处于被动接受方式,无法主动参与整个教学活动,没能达到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操作技能为目的的职业技术教育宗旨。加之单片机课程本身所固有的抽象性和传统教学偏重理论讲授等问题,使大多数学生对单片机课程产生了畏惧心理,以至于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单片机控制技术》作为机电一体化专业重要的核心课程之一,是“机电一体化”高素质复合技能型人才所需全部自动控制类知识结构的载体,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然而,传统的单片机教学一般均以学科体系为出发点,注重课程本身的体系结构和前后的逻辑联系,但却忽略了“可学性”,致使学生学得吃力,老师教得也很辛苦,教学效果也不太好。
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下的教学方式的转变主要表现在“在项目中教学,在教学中完成项目”。通过对企事业单位调研并对企事业单位的需求进行有效分析后获取一些技改项目和研发项目,将其导入到创新实验室开展课上课下的教学做工作。通过创新实验室中的项目建设与课堂教学进行穿插讲解,实现项目完成与课程学习相结合。项目实现与课程知识掌握并行,同时完成了学生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教学中采取以应用为主线,把单片机技术按项目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形成“教学做”为一体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模式;同时,运用项目进行教学设计,采用项目化结构。将项目经过需求分析后设定的开发任务进行分解,对分解的任务设置详细的研发步骤,围绕开发步骤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开展本门课程的讲解,并适时前后穿插讲解,期间不断通过仿真软件及实验板、面包板、实际电路板等进行实验设计。
围绕从创新实验室导出的具有实际意义的项目的实现,课程知识点的讲解就要以项目为中心,项目的实现需要什么技术,我们就开始介绍什么技术。实践教学中,采取先从单片机器件本身物理特性及相关参数值进行具体实现功能分析;接下来,简要讲解单片机内部结构及外延的引脚功能体现;依次,再介绍单片机的特殊功能寄存器的使用方法和RAM的使用。将上述介绍完毕,即可以实际参与项目开发。开发过程中不断补充编程及指令使用知识,同时不断学习新的项目使用的器件参数特性,通过项目实践不断进行验证与学习。
根据以上教学方式改革的意见,本门课程安排总教学量为80课时,其中,前30个课程分别以课内小实验及教师选定的创新实践项目共同带动基础知识的讲解,这里主要包括前述的单片机内部结构及外延的引脚功能、单片机的特殊功能寄存器的使用方法和存储器的使用、C语言指令的使用;再安排16个课时通过实验及选定的创新实践项目中实际应用情况进行常用接口(中断及中断控制器、计数/定时器、串口及串行通信、并行接口及其扩展、存储器扩展、显示器及键盘控制、A/D、D/A等)的应用讲解;最后34个课时参与创新实验室的具体项目中进行项目实践与技能验证。
三、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下《单片机控制技术》教学考核评价
通过将教学考核分为教与学两方面进行考核评价,可以更加全面的对教学成果进行评估。
对教师的考核主要体现在是否真正将产学研教学模式应用于教学实践当中去。教学过程中教师围绕项目为核心进行专业知识的讲授,项目的选取一定要有示范意义,有实用价值,适合循序渐进的学习。通过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课程学习的兴趣、最终动手能力的获取等方面来反观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师教学效果的考核更多体现在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本门课程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这一点在学生的考核与评价体系中同样得以体现。
对学生的考核与评价要以学生的实际能力为重点。在学生学习完该课程后,对他们进行综合测评,具体包括基本能力考核、课程技能考核、职业能力考核。基本能力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对单片机系统的应用能力;课程技能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对于单片机硬件的设计能力,软件的流程图制作能力,用Keil C软件进行程序设计的能力,用Proteus ISIS仿真调试能力;职业能力考核主要指学生可通过参加国家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理论和实践考核最终获得单片机工程师职业资格证书。学生最后取得的考核评分值来源于这三种考评的综合。
教学实践证明,《单片机控制技术》课程的教学创新改革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能够非常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可以充分调动学院各项资源,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在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技能要求的同时,为培养出更多的高技能应用型的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孟学英.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规范管理策略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7(10):70-71.
[2]杨志帮.《单片机应用技术》在项目化教学中的改革与探索[J].职教研究,2011(9):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