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质量管理知识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质量管理知识培训范文1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2-080-03
2011年年初,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出台,这充分表明“十二五”期间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进一步深入开展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从事教师培训的机构要把培养造就高素质教师队伍作为战略目标,围绕这一战略目标,以提升教师培训质量为主要任务,建构和运行质量管理体系,切实提高教师培训质量。
2000版ISO9000标准的主要成果就是制定了八项质量管理原则,是企业及其他组织进行质量管理的指导思想。怎样在教师培训管理过程中建立科学的培训质量监管体系,使之切实有效发挥作用,并能持续加以改进呢?在教师培训过程中,应贯彻和执行ISO9000国际标准的质量管理原则,以保证教师培训质量和有效性的提升。
一、焦点为“顾客”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原则就是以顾客为中心,它体现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指导思想。组织的生存依赖于顾客,因此,组织必须把顾客的需求放在首位,明确顾客的具体所属对象和范围,了解顾客的需求是什么,怎样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
接受产品的组织和个人被定义为顾客。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第一顾客认定为接受培训的教师,第二顾客为送培学校,参训教师接受的培训服务就是培训的“产品”。因此,充分了解参培教师及其所在学校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是任何教师培训机构首要任务,并应把他们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教师培训机构要为中小学教师提供具有创新性的知识和教学技能,学校需要具备较强的学科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师。但具体到不同的参训教师和学校,以及不同的时期和地域,参加培训的教师和送培学校的需求都不尽相同。为此,教师培训机构应着力加强与中小学教师和其所在学校的沟通,改善沟通环节方式和方法,有必要采取开放式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方法深入了解和甄别各方需求和未来期望,通过调整培训模式、目标、内容,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满足并超越他们的要求。
二、领导团队的作用
“领导者确立组织统一的宗旨及发展方向,领导者应该营造实现组织目标的内部和谐环境并保持员工能充分参与”,这是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2000版中所表述的管理原则。
一个组织能否实现管理目标的最重要基础是拥有一个睿智的领导团队。教师培训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政府层面管理机构和教师培训机构的领导要充分重视,并积极参与整个过程,充分发挥领导自身的主导作用,其作用主要体现在:
1.确立教师培训质量管理的目标。教师培训质量管理体系的目标就是让每个参加培训的中小学教师能够掌握学科的最新知识,提升教学水平和技能,以及教学、科研的能力,使其教学工作得到学生、家长、学校的认可。具体的质量目标需要根据每个地区和不同的培训对象,制定翔实的质量目标,例如:参加培训的中小学教师满意度、培训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等。
2.建立和运行监督体系。教师培训机构多数为教育行政部门指定的,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多为行政性指令,培训质量的优劣对教师培训机构不造成什么影响,机构内部长期缺乏培训质量监控制度,管理过程经验化和简单化。因此,领导要抓好质量监控制度建设,出台相应的管理文件,建立流程,通过配备教学督导等措施切实开展质量监控工作。
3.营造质量建设氛围。大力倡导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向教师和参加培训的学员传达保障培训质量的重要意义,教师和学员都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到培训质量的提高过程中。
三、全体员工的参与
“各级员工是组织存在之本,只有全体员工充分参与组织建设,其才干会为组织发展带来收益”。这是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2000版管理原则之一。
在教师培训的过程中,政府管理部门、培训机构的管理人员、教师以及参加培训的中小学教师都是组织之本,构建教师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离不开他们的参与。首先,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和教师培训机构的管理人员要科学制订每年教师培训计划和实施方案,以当前教师的需求为出发点,制定和开发出有利于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的培训项目,吸引更多的中小学教师积极参与。聘请优质教师授课,合理安排培训时间,聘请老专家进行督导等。其次,教师培训的质量与作为培训者的教师,要根据培训的目标和对象,制定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及教学进度等,并在教学进程中根据学员的情况及时加以修正,做到因材施教。教师要真正投入到培训工作中,加强自身的责任感意识,教师培训工作关乎下一代的成长,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只有全身心地投入,才能真正为中小学教师成长提供有效果的培训。再次,作为参加培训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是促进其专业成长的重要历程,参加培训的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培训对其掌握新知识、新理念、新的教学方法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要珍惜培训机会,使自己成为培训过程的参与者、合作者和学习者。在培训过程中,只要有全员人员的积极、热情参与,培训的质量就有了保障。
四、质量管理过程及方法
“将组织的活动与相关的资源作为过程来管理,使其更有效达到期望的结果”。这是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2000版所表述的一个管理原则。
教师培训同其他教育形式一样,也是一个输出合格学生的过程。此过程包含培训项目的策划、经费预算、培训时间、教师、场地安排等。由这些过程衍生出来很多教师集体备课、教学督导听课等细小过程。要做好教师培训的质量管理,就要识别中小学教师培训中的任何一项活动,每项活动都要按照统一的步骤进行循环操作,即策划、实施、监督测量、持续改进,被称为PDCA循环模式,以期达到最佳的效果与效率。
1.培训策划(P)。培训策划是在培训开始前对整个培训工作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根据不同的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主要了解培训需求,确定培训的目标和质量方针,在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效果评价及实践环节等进行功能设计,及时与上级主管部门和相关专家沟通,确定培训方案。
2.培训实施(D)。该环节就是对确定的培训方案进行展开的过程,也是整个培训工作的重点,根据培训方案落实负责人、制定培训项目的进程表形成可操作性的实施计划,并认真开展过程的常规化管理,例如,开学典礼、班务、作业、结业、考察活动、专题讨论等。
3.监督测量(C)。它是指对培训进行过程的有效控制。不同的培训项目,采用不同的监控方式和方法,一般包括督导听课、访谈、问卷调查、常规检查、召开多方座谈会。这样,整个培训过程运行的情况可以做到了如指掌,有效监控管理者服务水平、教师教学效果和学员的学习状况可以及时地掌握。调查的数据经过分析整理,形成结论,有助于发现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4.持续改进(A)。这是培训组织发展的根本。建立总结、跟踪、改进的流程机制,通过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相关记录等形式规范培训过程管理,建立信息化管理。每个培训项目结束后,召开全员参与的总结会,跟踪培训学员,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形成文字报告,在下一个培训项目特别注重改进,形成持续的良性循环。
五、管理过程须采用系统方法
2000版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这样描述: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系统加以识别、理解和管理,有助于组织提高实现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
管理的系统性方法重点就是对管理系统加以分类,按照系统功能性进行分类,首先是对一个组织的功能进行识别,之后对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行客观分析,并将分析的结果用于管理的衔接控制。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没有结构的系统,是不可能发挥整体功能的。
教师培训质量管理体系是一个由多要素、多层次、多人员组成的系统。从宏观层面上看,教师培训是整个教育大类中的一个子系统,教师培训要主动适应当前中小学教师的需求。从微观层面上看,把教师培训质量管理作为一个系统,其质量管理与教师培训机构内部各部门及外部领导机构的管理的工作密切相关,涉及教学各种要素,各个要素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制约和相互依存的。要树立系统、全局观念,不能孤立对某个部门、某个环节进行管理。确立培训管理职责范围、培训资源管理、培训产品的实现、监控检测和改进等四个过程要素,通过这些要素构成了循环网络,形成质量管理体系结构。其中的监控检测和改进过程中沟通环节很重要,保障沟通的畅通与透明,以提高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建议和意见的反馈渠道应当畅通、全方位和多样化,每个反馈渠道都应发挥真正的作用,不能成为摆设,否则会影响整个控制系统。
六、持续改进
2000版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中表述:组织的恒永目标就是持续改进总体业绩。
改进是指产品质量、过程及体系有效性和效率的提高。持续改进还包括:了解现状,建立管理目标和运行机制,寻求改进的科学方法,调动员工参与改进的积极性,评价和监测改进过程,验证和分析结果,再建立新的目标,不断改进,建立持续改进的流程。
教师教育培训机构是为教师提供接受教育服务的场所,服务失误又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客观现实,如何进行服务补救,进行持续性改进。首先,全体员工要树立持续改进的观念和意识,正视服务失误带来的影响,建立持续改进的程序,才能提高培训服务管理水平。其次,分析当前教师培训质量管理的现状,找到需要改进的环节,建立质量管理的改进目标,通过激励等手段调动员工参与改进的热情。
七、基于事实的决策
2000版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指出:数据分析和信息是有效决策的基础。
评价的数据和信息真实有效是教师培训质量保障体系有效运行的前提之一,在每个培训项目中,为了解上课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参培教师的学习状况,对教师教学成效、管理者服务质量和学员学习需求等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等办法进行测评,通过调查材料的处理,形成调查结论,为下一步的决策和改进提供真实的依据。在进行调查过程中,要注意把握细节。一是为避免因利害关系而做出不真实的评价,使用评价工具的评价表和调查问卷时,要注意设计细节以及发放时机的选择;二是抽样对象的选择应符合统计技术的要求;三是遇到特殊评价意见的,应进一步加以核实,否则,评价意见仅能作为参考。
八、互利的关系
2000版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指出:组织与供方相互依存的,互利的关系可增加双方创造价值的能力。
“供方”是指提品的组织和个人。与供方关系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组织是否能持续为顾客提供满意的产品。双方要讲互利合作,建立良好的互利关系,这对双方都是有利的。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教师是教学最重要的供方,教师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即是供应者,其属无形产品。教师与培训机构之间也是相互依存、共赢的关系,
教师培训机构依赖教师传授知识、培养人才。教师依靠学校为其提供自我实现的机会和适当的待遇。好的教师培训机构能吸引优质的师资,优质师资能吸引和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学员,优秀学员能够为教师培训机构带来良好的口碑和声誉。这样,教师培训机构又有条件为优质教师提高待遇,形成良性循环。教师培训机构与教师之间的这种相互依存、共同促进的关系,使得双方创造价值的能力不断提升。因此,教师培训机构要重点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教师培训者队伍是教师培训机构向专业化方向发展的重要基础。一是建立教师培训高层次专家库,选聘高层次专家和中小学一线优秀教师组成培训团队,按项目或学科进行分类,避免因专家“供不应求”而延误培训项目的开展。二是建立和完善教师聘任和评价制度;加强教学过程的管理和监控,开展教学效能的科学测评,形成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机制。三是定期开展教师教学经验交流,搭建沟通平台,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及其学术水平。
质量管理知识培训范文2
一、客观分析现状,科学编制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员工的能力素质水平直接决定了管理工作的成败,成就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笔者供职于一家中型国有企业,员工的平均年龄已近41岁,平均工龄已达20年。员工一方面具有丰富的工作实践经验,另一方面也存在按部就班得过且过的思想,抗冲击能力有限。 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要推进公司的快速、健康、安全、和谐发展,必须打好管理创新的攻坚战,通过管理工作的提档升级,在向市场要效益的同时,向管理要效益,双管齐下,切实提升产品的品牌价值。
公司希望广大员工在保存各自文化价值观的同时,接受行业系统独特的企业文化并主动融入到这种文化氛围中。通过每一堂课,不仅使员工个人有所思有所得,更通过每一位员工的点滴成就形成一股巨大的合力,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使得“全员培训提升工程”成为看得见成果,经得起检验的质量信得过工程,并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夯实基础。
而在《ISO9001:2008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6.2.1中也明确“基于适当的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从事影响产品要求符合性工作的人员应是能够胜任的”。表明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有着教育、培训的义务。公司在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过程中的程序文件,对人力资源管理程序,也据此明确提出了有关培训工作的程序性要求。
所以,从制订培训计划这个环节开始,就引入了标准化运作的要求。目的就是通过培训,使得各级管理人员,经过理论化的系统培训和交流互动,完善知识结构,增强综合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执行能力;各级操作人员,经过分级化的技能培训和实际演练,熟练掌握并不断提升操作技能,增强严格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
二、精心搭建平台,严格规范实施
企业培训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培训工作,有时难免会为了培训而培训,使得培训工作流于形式,有效性也大打折扣。当培训成为一项管理措施,特别是与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相结合时,就必须从计划、组织、实施、领导和控制等方面去思考。
实践中,配合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工作,“全员培训提升工程”的实施,也按照相关程序文件、作业文件的要求,在可控范围内标准化地规范实施,这不仅符合公司管理工作提档升级的初衷,也符合《ISO9001:2008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6.2.2“能力、培训和意识”中要求的“提供培训或采取其他措施以获得所需的能力”。
从编制计划开始,由职能部门根据各自管理权限和幅度,提交针对不同类别人员、不同受训方向的《教育培训申请表》;人力资源部根据各部门的教育培训申请,结合公司年度工作思路及措施,编制《年度培训计划》并。根据培训计划的时间、课程安排,由责任部门组织具体实施。这个起始过程要符合《ISO9001:2008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4.2.3关于文件控制的要求,比如“为使文件是充分与适宜的,文件前得到批准”、“确保文件在使用处可获得适用文件的有关版本”、“确保组织所确定的、策划和运行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外来文件得到识别,并控制其发展”等等。
实施中,责任部门首先要填写《培训开班审批表》,就培训时间、课程安排、授课老师、参培人员、培训费用等内容进行申报,经人力资源部和分管领导签署意见后开始实施。培训中的签到、培训记录、试卷等,都必须由责任部门统一整理,交人力资源部归档保存。对于参加社会或行业系统适宜性教育、培训的,也要按照相应流程报批,培训结束撰写培训体会,形成完整的培训档案。整个起始过程符合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程序性要求,也符合《ISO9001:2008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4.2.4“记录控制”的相关要求。
貌似繁琐的流程,标准化规范运作后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使得各项活动更易于受控。严格来说,培训计划提供了一个目标,但是目标不能保证必要的行动,所谓“变化要比计划快”,不仅是一种现象也可以成为一个借口。所以一个可控的有效实施,更利于培训目标的实现。
三、及时组织评价, 反馈培训效果
纵观整个培训过程,最重要的是培训有效性的评价,这也是最难以衡量的。
在实施全员培训提升工程中,结合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对各项培训的有效性应及时进行评价和反馈,以形成一个完整的培训链。比如在进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过程中,分层次进行了多场培训。作为培训评价,一方面是考核认证过程中,整体工作是否有序推进,并顺利通过认证;另一方面,对全员进行的有效性评价,分基层和公司两个层面进行测试,由基层单位对所属员工进行测试后,选拔出优秀人员参加公司测试,确保培训不留空白。客观分析将培训工作按照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标准化实施以来的得与失,笔者觉得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一是在培训计划的制订上,员工人文关怀方面的内容尚有欠缺,难以满足员工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需求。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这部分内容并非必须,但从企业员工队伍现状和企业发展战略来说,这类培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又不可忽视。二是在培训有效性评价方面,手段过于单一,缺乏一些更直观更明了的数据支撑,比如产品合格率或者客户满意度的提高,是否与员工培训存在正相关关系,因为时间限制,缺乏完善的对比数据。
质量管理知识培训范文3
1.1社区医院护理质量管理人员管理素质较低:
目前,社区医院由于人员配置不足,护理质量管理人员多是从在社区医院选出来的优秀的护士,这些人员在学校及工作后很少接受系统管理知识的培训,从而欠缺科学严谨的管理知识。社区医院护理质量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多以自己经验作为标准,造成一些弊端和误差。
1.2社区护理质量管理中缺少合理的考核考评体系:
目前,大多数社区护理主要由各个医院或者本地的卫生单位负责,尽管卫生系统了发展社区护理的相关文件,但并未明确制定规章制度及评价指标。卫生机构或者医院领导均把临床摆在第一位,而轻视了社区护理,导致社区护理质量评价处于杂乱无章,均是自发形成的考核考评体系。
1.3考核过程中忽略了社区医院服务的社区居民的重要性:
与国外发达地区相比,我国的社区护理人员还没有真正从以疾病为中心调整到以患者为中心。指标与质量评定及指标的制定缺乏务实性,违背了现代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忽略了以医院内护理调整到以社区家庭护理,因此目前社区医院护理质量管理体制来看,在制定指标时未以社区居民为核心,仅强调“患者适应社区医院制度,而社区医院未适应患者需求”。在评价护理质量中忽略了社区居民对护理质量的诉求及感受,脱离了实际与群众。
1.4社区护理人员对质量管理疲于应付:
大多数社区医院护理质量评审多采用事后查,考核内容多为护士记录来评定护理质量,因此在考核时,很多护士为了应付检查,补写记录,甚至篡改记录,护士把考核看做包袱,疲于应对;同时,由于卫生资源分布不均,对社区医院物力投入较少,投入到社区护理上的资金更少,导致社区护理人员绩效奖励制度未有相应的财政支持,绩效难以准确执行,很难调动社区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因此社区护理人员很难重视护理质量的管理,不能起到提升护理质量的目的。
2对策
2.1加大对社区护理质量管理人员的管理培训:
现任的社区护理质量管理人员因为欠缺护理管理知识,致使在管理过程中会出现盲目性与偏差。因而对于管理人员的培训很有必要,管理素质培训后进行必要的考核,考核通过者允许上岗,从而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
2.2建立健全社区护理质量管理考核考评体系:
社区医院的健康发展应有相应的规章制度作保证。随着城镇居民的医保的建立,相关部门应考虑怎样能够和社区医院充分结合,充分利用社区医院的医疗资源为居民服务,让每个居民都能得到快速、便捷、高水平的社区卫生服务,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的持续发展。因此,卫生部应促进有关部门增强对社区护理的管理,建立科学严谨的质量考核考评体系。
2.3以社区居民为中心,将重视社区居民对卫生服务的心理需求纳入考核指标: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往单一的护理技术服务已经不适应现代社区医院的发展。社区医院的医护人员应以人为根本,以社区居民的需求为中心,在重视社区居民的生理疾病的同时,应给以居民足够的尊重和爱护,能够和居民深入交谈,关注社区居民对卫生服务的心理需求。在社区医院护理质量管理中应该把管理决策、制度和患者紧密联系起来,管理者应该充分重视护理人员在服务的过程中是否使社区居民满意,而不应该仅关注护理人员工作是否完成。社区医院护理质量管理人员应坚持“以人为本”,制定护理质量的考核标准。
2.4明确考核目的,增强护理人员对重视质量管理的重视程度:
质量管理知识培训范文4
一、引言
自管理学之父泰勒提出科学管理,质量管理概念开始广泛流传,至今已100多年,其发展主要分为质量检验阶段、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全面质量管理阶段三个阶段。随着国际质量管理的不断发展,全面质量管理在企业生产运营中的作用也越发明显,更代表着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产品质量对于航空材料而言,不仅代表了企业价值、代表了核心竞争力,更代表了航空人的生命。那么,如何做好航空产品质量管理工作?本文从橡胶与密封研究所质量主管的视角,围绕质量管理工作中面临的困境,运用PDCA分析方法,浅析了质量主管质量管理工作模式,希望对目前质量管理工作有指导意义。
二、质量管理相关定义
质量,是指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质量管理,是指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的活动。
本文所指的质量管理工作主要是指橡胶与密封研究所质量主管在航空产品科研生产过程中进行的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等一系列活动。
三、基层研究所质量管理工作中面临的困境
(一)质量主管不能深入现场、不熟悉技术
橡胶与密封研究所产品种类繁多,质量主管一般不直接参与项目或产品的开发生产工作,更不能实现多产品全流程跟产,对各产品技术和生产过程不熟悉,因此对于产品生产过程中产品生产各工序控制情况不熟悉、对关键质量控制点不是小,对于哪个环节容易出现什么质量隐患或问题不熟悉,这样不利于质量工作的开展,甚至往往觉得没有工作思路。
(二)科研生产人员质量意识薄弱现象依旧存在
研究所人员构成复杂,不同人员之间质量意识不一样,依旧有部分人员没有真正树立现代质量管理概念,认为只要把产品生产出来即可,对产品生产过程没有控制,对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要求理解不到位,认为质量管理工作是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流程繁琐化,甚至抵触质量管理相关的工作,形式大于实际。
(三)质量信息不对称
质量主管不在生产科研一线,对产品交付后顾客使用情况不了解,假设发生产品质量问题,顾客一般直接反馈给项目负责人员,若项目负责人员质量意识不强或者自认为不是质量问题而未能及时传递信息,往往容易导致信息滞后或上报不及时,不利于质量主管后续质量归零管理工作的开展。
四、质量主管质量管理工作模式
“PDCA”分析法,即过程方法,是指为了产生期望的结果,由过程组成的系统在组织内的应用,连同这些过程的识别和对这些方法的管理,可称之为“过程方法”,本文针对目前橡胶与密封研究所质量主管工作面临的困境,利用PDCA分析方法,构建了质量主管质量管理工作的PDCA模式。
(一)质量管理制度建设(P—策划)
质量管理工作模式的P指做好质量管理制度的建设,每个研究所的产品特点和生产过程均不相同。质量主管,作为一座承上启下的桥梁,既要协助主管质量领导做好质量管理制度建设,又要监督科研生产人员执行生产过程中满足质量体系管理要求,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
1.质量管理制度精细化管理。质量主管在熟悉全员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情况下,根据研究所实际情况将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精细化、简单化,主要形式包括:
工作流程表格化。根据院科研、生产质量管理程序文件总体要求整理形成表格,将文字表格化,使整个科研生产过程通过填写表格内容的形式进行,更好地让科研生产人员理解整个工作流程中所需要的资源。
产品或项目技术指标表格化。对于重点型号产品或成品件建立技术指标控制表格,技术指标一般包括原材料性能和制品出厂或顾客要求的技术指标,表格依据每一项任务的指标要求设立相应栏,内容包括指标范围、控制方法、质量控制环节、所需设备及计量器具、检验方法及抽检频次等等,即涵盖了所涉及的全流程相关的信息要求。表格可以由项目组质量负责人填写也可让质量主管填写,并在质量主管处备份,这样不仅使项目要求一目了然,而且即使在人员变动的情况下也能快速了解顾客要求,同时也有利于质量主管对项目的跟踪检查。
2.质量管理知识培训体系建设。质量是生产出来的,要想生产过程在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内有效运行,人是关键,人的质量意识的高低保证了整个生产流程能否顺利按要求进行,因此要加强质量管理知识培训体系的建立,推进质量文化宣传力度,主要包括:
第一,加强岗前培训。研究所人员构成复杂,对于新入职在编和技能合同员工,在开展工作前要对其进行总体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培训,让其熟悉科研生产等环节的质量管理要求。
第二,定期开展质量管理知识专题培训。每个月开展一次质量专题培训,开展形式采取多样化,可以是案例交流、现场参观沟通、主题培训题、各流程质量管理要求,也可以是平时工作中遇到的质量管理问题,逐级分层提高各级人员质量意识。
第三,建立质量案例数据库。在开展培训的同时,对研究所历次检查、审核发现问题的案例的收集和整理,形成数据库,为进一步完善质量培训内容打好基层。
(二)产品质量过程控制方法(D—实施)——统计工具的应用
质量管理工作模式的D指质量主管可运用统计工具对产品生产过程进行控制。
产品质量不能靠检验来“事后把关”,产品质量合格与产品质量稳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产品质量形成的关键是产品生产过程,不管操作者、设备、原材料、生产条件、试验方法如何一致,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总是或多或少存在着点差异,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产品质量波动,而这种波动属于正常还是异常,可以利用统计分析工具进行分析,作为基层研究所质量主管,在不可能对每个产品生产过程进行全过程跟踪生产的基础上,可利用SPC控制图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控,具体步骤包括:制定SPC控制计划;按计划收集数据,整理后输入Mintab,如某橡胶制品截面直径的SPC控制图;对SPC控制图进行分析,若控制图中出现异常点进行分析进而及时召开相关人员进行分析讨论,采取有效的措施排除隐患,保证生产过程稳定可控。
某橡胶制品截面直径的SPG控制图
运用SPC图控制,可以给质量管理人员相关的管理信号,发现异常点进而采取有效的措施,同时也能作为产品质量稳定可控的数据来源(证据),让顾客更放心。
(三)质量监督考核(C—监督检查)
质量管理工作模式的C主要指质量主管在开展工作时,还要对产品全流程进行监督检查,通过监督检查及时反馈各流程运行时存在问题,有效预防,为质量管理工作持续开展垫下良好的基础,质量主管质量监督考核形式主要包括:
1.定期现场检查机制。针对全流程,质量主管针对研究所产品特点建立工艺纪律检查表,表格内容涵盖人、机、料、法、环、测等方面,不定期去每个工作环节抽查其具体运行情况,比如原材料库房管理、模具管理、生产现场运行情况、不合格品管理,每次针对具体某一环节进行,发现问题及时告知,并可以作为质量培训的议题,举一反三;也可以组织专项检查,针对具体项目进行检查。
2.内部审核机制。在定期进行现场检查的同时,每次迎接内外审核之前开展研究所内部审核,形成研究所内部审核流程,主要包括:(1)内部审核知识培训,质量主管负责院内外审之前的审核知识培训,内容可包括历次审核发现问题回顾、审核条款和审核重点,让各相关负责人更加了解审核过程,同时也能进一步增强质量管理意识;(2)成立研究所内部审核小组,审核成员可以由各组质量兼职人员组成,也可以由研究所内审人员组成;(3)开展现场审核和文件审核;(4)形成审核报告并及时发给相关人员;(5)质量主管组织审核发现问题整改和跟踪验证。
(四)质量持续改进管理(A—处置)
质量主管质量管理工作持续改进模式的A是指质量主管对质量问题归零的管理和质量持续改进模式的管理。
1.质量问题归零的管理。质量问题归零是指产品质量发生问题后,从技术上、管理上分析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进行机理分析、过程追溯,并采取纠正措施和举一反三,避免类似的问题重新发生的管理活动。质量主管要组织做好质量归零工作,对于顾客发现的问题,彻底搞清问题的根源,不仅从技术上还要从管理上进行深层次的分析,预防类似问题重复发生。对于内部审核发现的问题,分析根本原因,制定相应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并举一反三,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2.质量持续改进模式的管理。过程控制是为了更好地持续改进,使质量管理体系更加完善,质量主管要积极推动质量持续改进活动的进行,主要包括:第一,总结分析历次内外部审核发现的问题或各类评审提出的意见,看能否从管理上进行完善,进一步细化研究所制度,从管理源头降低风险出现的可能性;第二,现场质量问题快速响应机制,只要现场人员提出技术质量问题,积极召集相关人员响应,现地现物,并鼓励员工提出自己的想法;第三,积极推广QC小组活动、六西格玛项目、精益工程师项目、合理化建议活动的开展,并按阶段督促项目的进展情况。对各项目报告进行汇总评价。
综上,本文以“PDCA”过程方法的视角,从质量主管质量制度建设、过程控制方法运用、质量监督考核及质量持续改进管理等四个方面分析了研究所质量主管工作模式,希望对今后质量主管工作有进一步的指导意义。
质量管理知识培训范文5
1医院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中的问题
1.1质量管理组织、管理制度和医疗技术的质量保证与持续质量改进本次研究调查成立了院级质量管理组织、医院行政职能部门和临床科室质量管理小组三级质量管理与保证组织,并且均制定了各级质量管理岗位的工作制度和岗位职责,从调查中,发现医院工作制度和各级人员职责也不能适应质量管理发展的要求,从医疗技术的开展情况看,每年虽有开展新技术、新项目仍较高,调查医院平均每年开展新技术、新项目近百项,对医院的技术改进与创新意识较好。同时还存在许多医院质量管理组织忽视职责、流于形式的现象。
1.2质量管理人员管理职业化和专业化调查发现,目前医院质量管理人员个别专业技术人员“半路出家”,缺乏系统的管理知识培训,而且日常工作中从事管理工作时间短,甚至把专业技术工作当成“主业”,把管理工作当成“副业”,管理工作中存在“一心二用”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个别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从事管理工作以来从未接受过相关的管理或法律知识培训,缺少系统的管理知识和管理理念;从事行政查房次数在两次以上的不足调查人员总数的1/4。
1.3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和考核目前,传统的一次性医学教育观念已经被阶段性终身教育观念所替代。但本次研究发现,毕业后医学教育在我院仍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个别医生没有按要求实施作为毕业后医学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没有落实与规范化培训相配套的(准)24小时负责制及总住院医师制度,卫生技术人员缺乏系统的基础培训和专业培训,影响了“一专多能”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1.4 医疗服务质量当前影响患者满意度的不再是单纯的诊疗质量,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情感服务。在诊疗质量管理方面,医院经过长期的努力已经积累了相当的经验,而在服务质量方面有待以提高。本次调查还发现,在影响患者满意度的因素中,服务质量已经超过单纯技术因素所占的比重,成为影响患者不满意的主要因素。此外,通过对体现人性化服务的进行调查发现,“以病人为中心”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尊重病人、关爱病人、方便病人、服务病人的人文精神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完善医院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议
2.1严格准入制度医院应严格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护士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医疗技术应用等医疗服务要素严格准入管理。严格医疗机构执业标准,坚决杜绝医疗机构超诊疗科目执业。同时,卫生技术人员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彻底杜绝非专业技术人员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和专业技术人员超专业技术范围执业。对重大新业务、新技术和新项目的应用要在组织专家认真考评的基础上实行严格审批制度,坚决杜绝医疗机构在不具备开展新业务、新技术的条件下开展新技术和新业务,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安全。
2.2强化质量管理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医院一方面应当引进卫生管理或其它管理专业(如MBA或MPA)人员并充实到医院的质量管理岗位,另一方面,对目前在管理岗位从事管理工作的管理人员,医院应为他们创造学习条件,增加管理知识培训,培养符合医院发展要求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同时,采取适当措施限定质量管理人员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时间,将他们的主要精力和注意力放在管理工作中,建立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现代医院质量管理队伍,强化管理职责、完善考核体系。
2.3完善医院的质量考核与评价制度要按照要求有计划地定期、不定期地对临床科室和医务人员进行质量考评,严格考评标准,使考核不流于形式,建立个别质量考评、科室质量考评、质量管理部门相结合的多级质量考评网络,做好全程性考评与重点考评相结合,科内考评与科间横向考评相结合。并将考评结果在全院公示,与医务人员的职称评聘、评优晋级和劳务分配等挂钩,对考核不合格的医务人员要加强学习和培训,待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对多次考核不合格、不适合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要调离工作岗位。
2.4提高服务品质,强化品牌意识应注意强化医务人员的人性化服务意识,加强对患者的关心和情感的沟通,树立人文精神,树立以人为本,关心病人、帮助病人的观念,真正做到在为患者提供优质诊疗技术服务的同时,“为患者提供精神的、文化的、情感的服务”,从病人感觉最不愉快的环节抓起,在医院推行文明、亲切的 “人性化”语言,从病人感觉最不舒服的环节抓起,营造温馨、舒适的“人性化”环境,从病人感觉最不方便的环节抓起,创造简便快捷的“人性化”服务流程。通过提高服务品质,树立医院良好的形象,形成医院独特的服务品牌,做到“以病人为中心”。
2.5完善质量保证体系首先要做好医疗质量的组织保证。医院要充分发挥三级质量管理组织的作用:①院级质量管理组织负责质量管理过程中重大问题的决策;②行政职能科室质量管理部门负责正常医疗活动与医疗秩序的组织管理,监督检查各项规章制度、职责和规范的落实情况;③临床科室医疗质量监控管理小组负责科室医疗质量的自我监控和环节质量控制。三级质量管理组织要逐级负责、层层把关,形成一个全员、全过程质量管理网络。其次要做好医疗质量的制度保证。医院要结合工作实际,不断制定、补充和完善医疗规章制度和质量管理标准,注重用制度来培养和规范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诊疗行为,加强对关键流程和重点对象的自我监控和监督管理,提高服务品质。再次做好医疗质量的人才保证。按照功能需要合理配置人员,做好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工作,不断提高人员素质,保证医院有一个稳定的、高素质的优化群体结构。最后要做好医疗质量的技术保证。严格落实各项技术操作和诊疗常规,对医疗技术要进行不断地创新,不断开展新业务、新技术,研究创新的技术方法,同时,还要开拓新的技术市场,开展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对病人有吸引力的专科专病诊治方法。
2.6强化持续质量改进措施质量管理是动态的,发展的,因此质量管理保证体系也应该与时俱进,在发展中不断改进和完善,持续质量改进不但表现为组织机构的不断调整、组织制度的不断完善、卫生人力资源的终身培养,而且还包括不断地研究医疗市场,研究病人健康需求,不断提高医疗技术,不断地完善质量标准,满足病人健康需求。持续质量改进还要求重视每一个工作环节,重视过程管理,从不方便病人的每一个过程和环节进行改进,最终达到全面质量管理的目的。
质量管理知识培训范文6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方法;应用分析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建筑工程领域也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对于建筑工程来说,工程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建筑工程的施工建设当中,应当采取适当的措施,不断加强质量管理的效率和效果,从而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更大的便利。
一、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概述
(一)概念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指的是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干预和协调,从而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随着建筑领域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对于建筑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来说,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建筑企业应当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科学的措施,对质量管理水平进行强化,从而更好的确保工程质量[1]。对于建筑工程的质量来说,不但施工步骤、施工人员、施工工艺等因素会对其造成影响,后期的验收质量也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在建筑工程施工的各个环节当中,都应当切实的实行质量管理工作。
(二)意义
建筑工程通常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主要包括施工过程、竣工验收、施工监理、前期设计等诸多环节,施工难度较大,工序也十分复杂。在质量管理当中,施工过程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因此,对于该环节的质量管理,不但要确保在竣工验收时满足设计要求,还应当对施工的难点和细节进行把握,确保各个施工环节符合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这样,才能够对建筑工程质量提供有效的保障,提高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施工过程当中,越来越多的因素都可能对工程质量产生影响[2]。同时,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专业素质较为有限,对于工程质量的认识不足,因此难免会对建筑工程的质量造成影响。对此,在施工当中,应当基于不同的施工阶段,采取相应的管理方法,通过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来约束施工人员,从而更好的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
二、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应用
(一)质量管理知识的普及
在建筑工程施工当中,为了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知识和管理水平,提高其对于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视,应当通过各种措施,对质量管理的知识进行普及。可以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提升其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这样,在实际工作当中,管理人员能够对自身的行为和决策加以规范,认真的执行质量管理策略和措施。另外,由于很多施工人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有限,对于质量管理知识不够了解[3]。也要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质量管理知识的培训和宣传,从而使其能够认识到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意义,从而在施工当中提高重视程度,更好的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
(二)信息化质量管理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在当前社会中,信息技术正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对于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来说,信息化能够进一步提高质量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对于建筑企业的发展来说具有十分良好的意义。建筑企业应当通过计算机和网络进行信息平台的搭建,让企业的员工都能够对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有一个基本的认识。然后利用信息平台强化监管部门的职责和任务,规范其监督管理行为,使其能够在建筑工程中真正发挥出良好的监督作用,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从而为建筑工程质量部提供保障。同时,建筑企业应当充分吸收和借鉴世界上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融入现代化科技,实现无纸化和数字化办公,从而进一步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效率。此外,基于我国当前建筑工程领域的实际发展情况,应当制定和建立有针对性的信息化管理模式,使其能够适应我国建筑工程领域的发展和应用要求,从而取得更为良好的质量管理效果。
(三)质量管理体系的完善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进行,离不来有效的管理体系支持。建立合理、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能够使质量管理拥有更为充足的依据。具体来说,应当对建筑工程的具体信息进行掌握,从而确定相应的计划和目标[4]。详细的列出施工计划和施工目标的各种细节,并在实际施工中加以注意。在施工之前,应当做好充费的准备,明确相关问题的责任人。结合建筑工程的实际要求,制定监督和管理方案。针对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提前做好应急预案。在施工之前,还应当对施工方案进行模拟推演,及时的发现并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从而确保建筑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在工程质量的管理当中,可根据合同中的相关要求,对质量管理的细则进行制定,对合同中规定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进行严格的落实。在制定管理方案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其可行性与科学性,不但要满足合同中的相关规定,还应当充分的考虑到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保证质量管理方案的落实。此外,还应当那个根据不同的施工阶段,采取不同的方法对工程质量进行控制,根据事前、事中、事后的顺序来制定质量管理的细则。另一方面,对于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监管工作,也要给予充分的重视。监理单位应当充分考虑到对工程质量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加强对施工的监督和管理。只有通过各方共同的努力,才能够跟好的保障建筑工程的质量。
结论
建筑工程领域是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当中的一个重要领域,随着建筑工程数量的不断增加,其质量管理的重要性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凸显。一旦建筑工程出现质量问题,不但会影响建筑企业的效益和名誉,严重时,甚至还会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以及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因此,建筑企业应当加强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通过各种测试,充分的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1]周定洋,王君波. 浅谈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方法[J]. 科技资讯,2010,06:163.
[2]肖孟,叶艳兵,魏然,骆汉宾. 武汉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 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2011,01:4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