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艺术设计教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境艺术设计教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境艺术设计教程

环境艺术设计教程范文1

1.我国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概况

近几年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与其他学科的相互融合与发展,也使得信息量越来越多,促使课程的设置也逐渐增加。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也日趋成熟,其室内装饰设计与景观设计越来越专业,社会对于高品质设计人才的需要越来越高,如此便产生了日益增多的课程与有限的学制之间的矛盾及传统教学方式与社会对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因此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改革迫在眉睫。

2.国外环境艺术设计的教育现状

国外的环境艺术设计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概念,它包含在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中。沿用包豪斯教育体系,整个教学过程历时三年半的时间,最初半年是预科,学习“基本造型”“材料研究”“工厂原理与实习”三门课,然后根据学生的特长,分别进入后三年的“学徒制”教育。这种教学方式使得西方培养了一批既熟悉传统工艺又了解现代工业生产方式与设计规律的专门人才,形成了一种简明的适合大机器生产方式的美学风格,将现代设计提高到了新的水平。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1.课程设置的分类过于单一

目前高校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的设置偏重于对室内设计的教授,甚至有些高校仅设置了室内设计的课程,科目分类过于单一,即便是分成了室内设计与景观设计两个不同专业,其教授的课程也是大同小异,基本上都是前两年的时间巩固基础,以素描与色彩训练为主,加之中外工艺美术史、艺术概论等基础理论课程,到后期开始往设计方向发展,开设课程的相似使学生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过于笼统。随着环境艺术设计水平的不断提升,室内设计与景观设计需要有各自更加专业与完整的教学体系;再者,随着人们对于环境设计的需要越来越大,室内设计与景观设计也备受关注,越来越分化着原先两者合一的状态,市场需要大量高品质的专业设计人才,这就促使高校教学结构体系需要明确室内设计与景观设计这两个不同方向的专业。

2.增多的课程与有限的课时之间的矛盾激化

环境艺术设计是综合多门学科的一项专业,并且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适时接受新的信息,需要接受大量的理论知识与技巧,还要保持创新的概念。随着高校课程设置的增多,学生的学习课时逐渐被压缩,造成学生学习有关课程的时候只是简单了解,并未真正领悟其中真谛,两者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化。

3.教学观念的陈旧

现在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缺乏对现代艺术系统的学习和研究,知识结构还停留在传统的概念模式时代,这使得我们落后于西方艺术教育,阻碍了我们专业的良性发展。有的甚至一味模仿西方教学模式,没有考虑到自身的真实条件与环境,反而适得其反。

4.传统教学模式的僵化

国内大部分高校教师在教授知识时掌握了课堂大部分的时间,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求知欲。课程结束之后要求学生完成作业就算学习完毕,只是把学生作为一个学生来培养,而不是当做一名未来的优秀设计师。传统僵化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环境设计类专业。

5.学生实践能力薄弱

从历届毕业生回馈的信息,不难看出,毕业生刚进入工作单位的前期都只是在试用或者实习的阶段,真正到了实践的时候,能力就显现不出来了,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大多数的毕业生难以成为工作单位的主要力量。由此看来在校学习期间,实践能力的培养必不可少,过少地参与实践不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

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1.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结构体系研究

要促进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进步,教学结构体系的改革首当其冲。各高校在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从实际出发,将设置的相关专业课程适当融汇,建立多层次的结构体系。首先要设立室内艺术设计与景观艺术设计这两大基本专业,在融合其他相关课程的同时,各自建立不同的教学理论;其次,在这两大专业旗下包含其他诸多设计门类,例如,室内家具设计、灯光照明设计、庭院设计、植物配置、建筑景观结构等,形成多元化的教学结构体系,使学生更加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与定位,通过多样化的课程设置,促使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全能高品质设计人才。

2.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研究

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影响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不论是设计理念还是设计过程中运用到的设计元素,都需要随着社会发展节奏的变化而变化。再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属于综合性的学科,其涉及的知识面广泛,因此要合理布置教学内容,避免出现三分熟七分生的情况,要最大限度地达到理想效果,解决增多的课程与有限的课时之间的矛盾,这就需要对部分重复的课程或者知识,进行适当的删减,对不适应环境艺术专业发展的陈旧课程理论要坚决取缔,让繁多的课程进行适当的“瘦身”,使节省出来的课时为后续的课程衔接上,要用有限的课时,在坚持环境艺术专业理论与设计主线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吸收课程中的精髓,发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平台作用,并在接受新信息的同时,整合其他有关科目的信息资源,保证教学内容之间的连续性与关联性。

3.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观念研究

在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改革中,教学方式需要有正确的教学观念的引导,因此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必须改变教学观念。环境艺术设计类专业,关键在于如何去设计,在教学观念上要坚决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思想,不要事事都效仿普通美术学院的作风,在一定的方式方法上根据实际的状况作出改变。例如在课程的安排上,要充分地给学生学习其专业课程的课时,过于重复的基础课程能省则省,让学生更充分地去理解和学习设计。

4.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研究

设计类课程的学习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我们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职业素养,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在这个思路的基础上,我们对教学方法进行了如下的改革:首先,采取互动式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要将宝贵的课时充分利用起来,课堂上的主体就是教师和学生,因此两者都是重要的角色,以教师学生共同探讨学习来代替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充分给学生发言提问的机会。第二,将市场项目转化为课堂作业。社会环境艺术设计行业中,每年都会有大量优秀的作品呈现给社会公众,以这些为设计主题,教给学生重新进行新的设计,鼓励学生敢于将自己的设计作品与行业大师相比较,建立自信的同时,又让学生看清了自己的不足之处。第三,组织学生开展市场调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一起去进行市场调查,让学生主动地接触社会,接触环境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行情,搜集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再上课时,学生可以与教师进行交流与探讨。第四,组织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校的科研项目,重视学生的各种提议,根据学生的意见与想法,将好与不好分析给学生进行探讨,由此,学生在巩固基本专业知识的同时,可以学习到更多的东西,并建立团队合作意识。

5.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要完成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教育,除了教与学这两个环节之外,还要有实地的实践。在笔者所在院校,还在筹建环境艺术设计车间、建筑材料工作室等专业实训室,作为课堂理论教学现场的有益补充,使学生在汲取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能深刻地理解所学,感触实际的操控,得到更充分的认知。比如在本地反响比较大的“非想工作室”就是由我院在校学生组成的,他们的设计得到大多数业内人士的肯定,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另外学校要与社会上的环境艺术设计行业中比较突出的公司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得到实践的机会,给学生一个长期的实践基地,保证学生进行实地实践的稳定性与长期性。

6.环境艺术设计课程建设的民族化和地域性研究

环境艺术设计教程范文2

【论文摘 要】本文从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现状及其基础课程的本质特点入手,分析了在专业设置、教学方法上的不足。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课堂改革措施,如在专业基础课上实施新的课堂教学形式,逐步形成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一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现状

环境艺术设计是多种学科知识汇集的一个综合性学科。从广义上讲,环境艺术设计几乎涵盖了当代所有的艺术与设计,是一个艺术设计的综合系统。其专业内容是以建筑的内外空间环境来界定的,可以简单地分为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两大部分。从发展来看室内设计相对成熟,所以我国各高校开设环境艺术设计时,通常都偏向室内设计教学方向。

环境艺术设计的对象涉及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社会环境的各个领域。自从我国高等院校设立环艺设计专业以来,这个介于科学和艺术边缘的综合性学科在全国各高校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其教学模式大多是模仿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教学模式。尤其是近年来,各高等院校不断扩招,学生人数呈倍数增长,毕业的学生也就相应增多了,而就业问题也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

二 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模式

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环艺设计的专业基础课通常设置在大一、大二阶段,部分学校在学生进校后将一年级的课程都设置为素描、色彩,用以加强学生的基础专业能力。这是加强本身专业素质不高的学生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但是大部分高校的教学方法是“灌输式”教学,缺少师生间、同学间的相互研讨,忽视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另外,在教学中部分教师不注意设计与实践相结合,启发学生自主设计的能力,而单纯地强调完成作业,忽视在完成作业时学生对设计的理解,尤其不能自主地进行设计创作。大部分学生都抱着应付作业的消极态度,而不去对设计本身做太多的研究。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1.合理安排基础课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

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不能沿袭传统的美术教育课程体系,要增强学生艺术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建筑形体、比例、空间、结构关系的深刻理解。应设立一些相应的关于环境、建筑、空间设计理论课程的学习,使环艺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和绘画专业拉开距离。

2.优化教学环节,创新教学环境

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基础课程要更加注重实践过程的教学,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实际项目的设计,鼓励学生将在外实习的课题项目带到学校来,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从而在实践中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设计中,在设计中增强自己的创新能力。课堂上老师在完成教学的过程后,要让学生自己组织讨论完成课堂学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创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转贴于

3.注重课程的融合和交叉,增强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系统性

环艺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单个课程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的,因此要注重课程的融合和交叉,强调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像在环艺专业基础课程中,设计素描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写生手段培养学生观察、塑造形体的能力。要根据学生自身专业的特色来寻找适当的训练方式。可以结合环艺专业的特点多做些配色训练,注意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联系性和支撑性。根据环艺设计专业的方向决定基础课的内容,与环艺专业设计课程衔接起来,为后续设计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利于提高学生设计的实践能力。

4.建立课堂教学新形式

针对环艺专业课程建设中普遍存在重专业轻基础的现象,基础课和专业课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因此要以设计思维的形成和对设计方法的掌握为引领,构建环艺设计基础课程新体系。为进一步明确课程的目的,需要重新结构课程的内容与形式。

(1)教学方略上突出大的课程方向,强调整体性、综合性,弱化单一性:将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合二为一,成为设计基础。主要解决二维空间的问题;强调素描与色彩的共性和统一性,分而不离,区别在于表现因素上的多少。目的主要在于解决画面的结构问题,注意表现的丰富性和学生的特点。

(2)各课程在教学内容与形式上进一步明确:①增强课题意识。将课题始终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增强师生双方面在课程中的主动性和互动性;②设计基础。将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注重内容上的延承与变化,避免片面的解决问题没进一步加强点、线、面在语言形式方面的表现力度,突出画面的结构意味;③设计素描。基础中的基础,在设计基础为能迅速进入这种状态提供了先决的形式,使学生能更好地投入到画面的经营之中,点线面、黑白灰、节奏、韵律成为画面主导的形式因素,要让学生充分理解素描的本质含义,避免为形式而形式;④设计色彩。注重色彩因素在画面结构中的意义,要让学生保持设计素描的中心方略,同时将色彩因素贯穿进来,通过在对色彩在色相、明度、饱和度以及色调等方面的训练与运用,解决好色彩在画面结构组织中的构成意义。把所学全面而恰当地运用到课程中;设计色彩还可以通过风景写生的练习,进一步解决好色彩在画面结构组织中的构成意义,注重色彩归纳和主观调整,一切从画面结构出发。

课程顺序的调整和课程内容与形式的变化,带来的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形式变化,这是在理论推究基础上所进行的教学实践,呈现出一种不同寻常的学习面貌和学习效果。

四 结束语

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是由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设计课程两个部分构成,专业基础课程作为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基础核心课程,应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研究方向,让学生明确发展方向,顺利从专业基础课向专业设计课过渡。并引入相关学科的知识和生产实践,与理论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形成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环境艺术设计教程范文3

【关键词】 环境艺术设计 教学改革 意义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与传统文化、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密切关系,所以高校环境艺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必须要做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人才就业市场的需要。但是对我国各类高等院校来说,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起步较晚,还是一个较新的专业概念,相关的专业理论研究和教学环境还不完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也存在不少问题,相较国外同类专业有很大差距,所以为了能够承担起高校向社会输入人才这一使命,环境艺术设计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就非常必要。本文鉴于自己对高校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的实际工作,根据学生学习实际情况,对教学改革的内容和方式进行分析,在教学模式上进行实践尝试。

1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现状

环境艺术设计就其概念来说,是以环境生态的观念为指导,以人工环境的主体建筑为背景,是汇集多种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学科,是一个艺术设计的综合系统,涉及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社会环境的各个领域,具体表现在建筑景观和建筑室内两个方面。大部分高等院校环艺设计的专业基础课通常设置在大一、大二阶段,部分学校在学生进校后将一年级的课程都设置为造型基础、透视、计算机应用基础等,用以加强学生的基础专业能力。这是提高学生专业素质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但是大部分高校的教学方法是“灌输式”教学,缺少师生间、同学间的相互研讨,忽视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再加上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模式是在传统美术教学的模式发展而来的,被动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在课堂延续,教学过程中强制化,导致课堂气氛严肃,师生之间缺乏良好的交流与沟通。环境艺术设计的具体课程的学习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意识到学习这门专业的意义所在,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才能提高学生对环境艺术专业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变为主动,从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个性的发展,把学生潜在的能力发掘出来。

由于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致使学生群体中存在艺术知识贫乏的现象,加上近年来各高等院校扩大招生,文化修养残缺的状况愈加严重。环境艺术是艺术与设计的综合学科,但是很多师生对它的具体内涵理解不够,例如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学生更注重实际操作环节,热衷于电脑制图和手绘效果这些必要的专业实现手段,而忽视了专业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致使设计作品浮于形式、没有深度。所以说理论知识是专业实践必要的前提准备,没有设计理论知识的引导,学生往往只在形式上徘徊,缺乏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无法自我提高。

教师的整体水平也决定着一个专业的发展水准,在专业设计和教学实践两方面存在缺乏优秀教师的现状。传统的环境艺术设计的课堂模式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很好的启发学生的自主设计能力,忽视学生对设计项目的深刻理解;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宽展思路,使学生的思考范围仅限于课堂的授课内容之内。因此有些学生对设计作业的完成能力较弱,不对设计本身做深入研究,滞留于手绘或计算机制作等技术层面。

2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2.1 更新基础课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设置中,应根据专业特点,除了造型基础、计算机软件应用外着重培养学生对建筑形体、比例、空间、结构关系的理解。设立相对应的关于环境、建筑、景观、空间设计理论的课程,使环艺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和绘画专业区别开来,强调学生对空间设计的理解能力和艺术想象力以及创新能力。

2.2 优化教学环节,创新教学环境。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根据其课程要进行相互研讨的特点,在课堂上除了基本的示范和讲解之外,要更加注重实践过程的教学。学校要优化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环境,逐步改善硬件设施,增加图书资料,设立与设计专业对应的实验室;建立和校外企业建立合作办学模式,引导学生将设计用于实践,给学生创造机会进行实训与操作,加强动手能力和专业创新能力,扩展知识面,提高沟通与创新能力。课堂上老师在完成教学的过程后,要让学生自己组织讨论完成课堂学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创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2.3 改善课堂氛围,转变教学关系。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不适用于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需要,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创新型个性,尊重和信任学生,创造出相对自由主动的学习氛围,与学生互动,启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而不是被动的灌输。在专业辅导课中使学生分组讨论设计项目问题,教师和学生对其设计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沟通,使学生能够对设计有深层次研究。在课堂相互交流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探讨,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做出适当的评价,引导学生扩展知识面,从而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在智能,促进学生形成具有创新能力的个性发展。

3 总结

环境艺术教育现在已经是高校艺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在实施和推进高校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重大作用。作为现代综合型学科领域,在国民经济发展、文化观念意识导向方面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按我国高等院校目前来看,大部分教育机构的环境艺术设计从教学到管理的各层面还没有给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教育机制。因此,面对未来的发展和社会人才的培养,高等院校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我们必须重视当代大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在艺术教育的理念、措施等方面不断转变与进展,寻找在教学当中的不足之处,才能使环境设计艺术教育在高校文化教育的整体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新梅著.艺术课程改革问题初探.艺术教育,2004

2 贾文化著.对教师培养教育模式“转型”的思考.长春工业大学学

报,2004

3 刘大力著.高等艺术教育教学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

4 赵秀敏著.环境艺术专业的建筑学课程教学实践.高等建筑教育,

环境艺术设计教程范文4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体工程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涵盖内容非常广泛,既包括各类人们使用的家具、设施,又包括人们生活的各类室内外环境,作为设计专业课程之一的人体工程学的学习应该达到这样几个目的:

    (一)为确定空间场所范围提供依据。影响场所空间大小、形状的因素很多,但最主要的因素还是人的活动范围及设施的数量尺寸。

    (二)为设计家具、设施等提供依据。家具、设施的主要功能是使用,因此,无论是人体家具还是储存家具都要满足使用要求。

    (三)为确定感觉器官的适应能力提供依据。人的感觉器官在什么情况下能够感觉到刺激物,什么刺激可以接受,什么刺激不能接受,这也是人体工程学的一大重要课题。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体工程学课程的现状分析

    笔者将多年在实践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分析如下:

    (一)学生

    (1)积极主动性不够,被动学习的情绪明显。究其原因,是由于学生对人体工程学在大量环境设计实践中的重要性缺乏广泛的直观、切身的体会;

    (2)实践中运用人体工程学在时,往往各种因素的复杂性会给学生的主动学习设置思想障碍。即便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学生日常接触的绘图桌椅、餐厅桌椅、会议室桌椅、学生寝室卧具、学生寝室环境、洗漱间环境、教室环境、餐厅环境及其他一些典型的室内、外环境入手,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这些与自己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家具及环境在实际使用中造成的种种不便的原因,也会因为问题的复杂性造成积极主动学习的障碍。

    (3)环境艺术类学生大都为艺术类考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差,思维方式大都注重感官而缺乏理性。在实例讲解过程中,大量的尺寸分析,除考虑各种人体静态尺寸、动态功能尺寸之外,还要考虑一定的使用状态、使用方式等等,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最终会导致设计结果的截然不同,因此,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精益求精的设计态度,才能设计出真正符合人体工程学需求的家具或环境。

    (二)教师

    (1)大部分教师注重理论教学,而非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建立学生正确的设计思维为主要教学目标。目前的人体工程学教材内容偏重理论、原理、公式、数据,较为枯燥,使艺术类学生容易产生厌学心理。这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的重心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将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锻炼其人体工程学设计思维为主要培养目标。

    (2)注重理论的全面性,而不注重解决单个实际设计问题的精确性。大量的理论使得学生有了一些人体工程学的设计意识,但针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时,面对相对复杂的情况,导致学生手足无措,教师应注重设计实践的有效设计及精确的指导。

    三、教学改革的主要思路

    (一)教学模式上

    (1)以案例教学为主,抛砖引玉

    课程各章节内容的安排应以经典案例空间为切入点,提出案例,先让学生讨论如果自己遇到这样一个设计项目,应考虑人体工程学的哪些因素、应如何设计?让同学充分讨论,各抒己见,利用教学中相互作用的方法,全班讨论、分组讨论,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将学生的讨论结论归纳并一一列出,同时记录学生们疑惑的内容,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听课,并要求课程之后让同学自己解决刚才遇到的问题,不足之处教师再进行纠正和补充。

    (2)以实践教学为目的,理论指导实践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所有的理论都是为了使学生在日后面临实际设计项目时能有法可依、有据可循。人体工程学课程本身是直接服务于环境的使用者——人的,因此,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体工程学课程应以面向实践为主要目的。课堂之上教师讲解的各种案例,学生总会感觉离自己很遥远,是天方夜谭,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带领学生走出课堂,面向真实的设计项目,亲身体验设计项目时面临的种种问题,这样才会有更迫切的解决问题的欲望和冲动,从而上课时才能积极思考、主动学习,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教学方法上

    (1)纳入丰富的多媒体手段

    现在的多媒体已经广泛而深入地应用到学校课堂里,教师上课不再是传统的言传身教,而是集言、声、乐、动画、媒体剪辑等等融为一体的生动有趣的视、声觉盛宴,众多高校每年一次的多媒体课件比赛,也证明了高校对教师多媒体技术的重视。为了削弱人体工程学给学生带来的枯燥、乏味的感受,教师在多媒体制作上也应花一番心思,不仅仅加入图片和文字,也可以加入一些视频,例如国内外着名设计师的设计思想、某款着名家具的设计思路等等,拓展了学生的见闻、增加了对设计专业的喜爱。

    (2)循序渐进的课程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教程范文5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色彩构成;教学改革

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职业教育,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16号文件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因此,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应基于教育发展趋势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本文针对眼下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难以满足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岗位需求的问题为课程改革的出发点,突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对学生色彩能力的要求,探索适合高职院校环境艺术专业特点的色彩构成教学方法与模式。

一、设计院校色彩构成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很多艺术院校都将构成课程列为现代设计基础的必修课。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对于构成课程的认识虽然有了很大进步,与此相关的研究成果也不断增多,但是在目前设计院校开设的色彩构成课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在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当中体现得更为明显,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具体问题如下:

(一)部分院校缺乏对该课程的重视度,课程设置脱离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需求

根据教育发展趋势,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应该是能胜任设计市场所需的高素质、高技术设计型人才。但目前多数高职院校不太注重基础课程的建设,特别在设计基础课程的开设和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之间应该如何接轨方面缺乏研究和探索,与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不相适应,其中构成课程最为典型,课程设置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满足不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对人才的需求。

(二)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模式比较传统和单一,缺乏创新性

色彩构成作为设计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学仍然采用多媒体理论讲授和课堂训练结合的传统方法教学,从基本的色彩理论知识入手,通过颜料调色认识色彩,通过手工绘制作业,机械性地完成一些色彩对比与色彩调和以及心理联想的练习。这种训练方式忽视了学生设计意识的培养,缺乏设计创造性,学生在此过程中也丧失了对基础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三)不注重基础课程与后续课程的联系,不能较好地为专业课程服务

色彩构成作为为专业课服务的基础课程,它的基础性固然重要,但也应当保持与专业实践课程的衔接性,体现其专业性。就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对于色彩的实际运用主要体现在创造出理想的空间色彩,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加强对色彩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同时在设计色彩时还要综合考虑地域、文化背景及使用者心理,使设计实现安全、舒适、美观的价值,满足使用者物质需要的同时给其带来精神上的享受,而不是机械地学习色彩的基础理论。

二、色彩构成课程改革策略

基于以上分析,对于色彩构成课程的改革,我们应当结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分析色彩构成课程与专业之间的联系性,将色彩构成课程的基础作用辐射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并根据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特点将色彩构成课程特色化,在课程改革中体现以下基本原则。

(一)以就业为导向,形成切实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以满足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岗位需求为课程改革的出发点,通过案例教学,密切与市场联系,主动适应行业及就业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课程内容设置,探索和建立按企业用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

(二)以学生为主体,实行灵活的教学模式

色彩构成课程改革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技能与兴趣,力求在课程体系、学习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方面给学生提供选择和创新的空间,构建开放式的课程体系,采用灵活的模块化课程结构,实施个性化教学、一体化教学和有效的管理制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在色彩构成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学生,重点放在学生创新思维方式的开发上,注重学生学习色彩构成的过程体验,最大限度挖掘学生创造潜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和主题的多元化,实践课题以体现本专业的前沿动态为命题主要内容,采用分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并且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进行查阅资料、分析、总结,利用这种任务驱动的方式,使学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增强创造意识。同时,可改变原有的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采用传统的绘制方法与计算机软件结合来完成色彩构成相关练习。

(三)把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放在核心位置,加强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

通过对人才市场、行业、企业的调查,对职业岗位进行能力分析,明确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领域的核心能力,并围绕核心能力的培养来优化课程内容和结构。具体办法为在色彩构成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结合市场需求、行业动态、流行趋势引导学生开展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环境色彩运用的研究与分析,并将这些转化为色彩构成课程实践内容,这些与专业特殊性相结合的实践内容的设置不仅能与后续课程保持紧密的联系,为其专业学习服务,而且还能加强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提高学生学习基础课程的兴趣与热情,适应专业发展的需求,实现课程设置与就业岗位对接,强化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总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色彩构成教学应顺应时代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的需求,明确专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正确认识色彩构成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探索色彩构成课程教学改革方法,推动学科建设,并且使色彩构成课程成为一门真正意义上能满足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需求的设计基础课程。

参考文献:

[1]陈铭.高职院校色彩构成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J].黑河学刊,2011年08期.

[2]马骏.信息时代艺术设计专业色彩构成教学改革的探索[J].艺术探索,2008年02期.

[3]贾忠峰,黄侃.色彩构成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4]时晓楠.浅析高职院校色彩构成教学改革[J].大众文艺,2010年18期.

环境艺术设计教程范文6

独立学院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的错位发展模式

经过多次调研长三角地区的业内大中型企业、景观设计院、室内装饰公司、园林研究所等用人单位,了解社会对应用性复合型环境设计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走访了解多所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规格要求、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等情况;在此基础上达成了独立学院对于环境艺术专业室内设计专业培养目标的四点共识:其一,随着现代化、信息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市场对应用性环境设计人才的需求保持强劲势头;其二,根据人才需求金字塔结构和市场细分现状,必须克服同质化办学模式,必须分层培养,凸显特色,不仅要和母体学校错位发展,也要和兄弟院校差别化发展;其三,独立学院的环境设计专业应坚持应用性培养规格,应在坚持本科规格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介于设计师和绘图员之间的助理设计师的培养规格上,为其毕业后经过实践磨练成长为合格的设计师、主案设计师奠定基础;其四,应充分利用环境设计、建筑学、动画三个专业的学科生态,通过教学资源的高度整合、培养方案的精心设计和教学模式的有效探索,打造有自身的专业特点,走出一条错位发展、特色发展之路。

目前各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下的室内设计制图课程存在的问题

《室内设计制图》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室内设计专业的前修及基础课程,也是专业课程的重要依托和平台,此课程涉及到很多造型、布局、材料以及施工制作要求等问题,最终要在图纸上详尽地表达出来,以此作为施工或制作的重要依据。近年来高等教育相关学科的专业设置、教学体系和课程建设会受到学院体制的影响,比如艺术院校中的室内设计专业的基础训练比较偏重于效果表现和形式探索,而对于理论和构造的训练则相对薄弱;工科类院校过于规范基础,理论基础相对宽泛,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表达手绘能力则相对不足。因此在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中,在熟悉建筑制图标准的规定,掌握室内设计制图基础知识、原理及规范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构思能力的基础制图理论的学习、制图作业的实践、能够运用各种图示语言来阅读和表达室内设计工程图的教学就变的尤为重要。

1.在教材选用方面:针对高等教育的室内制图的参考书籍种类繁多,质量层参差不齐,书籍内容也是存在大量的重复性,甚至有些教材附带的参考案例图纸本身绘制并不严谨,这些例图是学生学习室内设计制图的重要参考,例图的不标准会直接导致学生绘图的失误。因此教材的选择也是室内设计制图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之一。

2.教学内容上:大多是沿袭了建筑制图的教学方法,教学的进度是:依次是画法几何、投影理论、建筑制图基础知识、抄绘室内设计平立面及天花图纸、空间透视基础及练习、完成整套设计方案的抄绘练习。对画面的要求清晰明了,文字符号要精确,但是忽略了设计构思和设计合理性的深层表达,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已经完成了室内设计制图的学习,进行了相关图纸的抄绘,但是在接下来的专业课学习中仍然不会将自己的设计思想进行准确合理的表达,还有一些学生只是对自己抄绘的图例能够绘制,而对于其他形态,如异形及不规则的造型却无从下手,这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过于注重标准图例的抄绘而缺乏了由理论性向实践性转化这一主要环节。

3.在教学硬件及方法上:主要是以教师上课教授为主,学生抄绘图纸为辅。教师通过在课上除了ppt课件的讲解,还需要在黑板上绘制作图的详细步骤,在此过程中教师往往受到教学器材的限制,在板书制图的过程中不利于同一内容的多次演示,也不够直观,这样就造成了教师的教学不能够达到最好的效果。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制图作业量大,而上课的时间又是有限的,学生往往拘泥于作业的完成,只能尽量在课程答疑时间内提问自己的疑问和问题,而在课下与老师的交流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造成了学习的被动与滞后。

4.在教学实践方面,由于本专业着重突出绘图的基本功训练以及专业知识的深化和拓展,而室内设计制图的教学不仅仅涉及到线条的运用、图例的绘制等练习,同时还涉及到一些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的简单掌握,所以如何完善本课程与后续专业课程的对接就显得至关重要。如目前的课程只是教会学生绘制线条图纸,但是学生缺乏对不同材料的属性与施工工艺的了解,而这两个方面的学习应该是相辅相成、同时进行的,由于课程中材料与施工工艺的缺失,必然会导致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现象,在制图过程中无法绘制设计中的扩初图纸及大样图,也就是前面所提到的学生虽然抄绘了图纸,但由于现实设计中材料的变更,学生仍然不会绘制相应的施工图。

因此,改革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实际出发具有较高的创新性和实际意义,对培养学生室内设计制图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专业设计技能都是有很大帮助,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果,真正实现本科应用型人才的专业技能培养。

室内设计制图课程具体改革内容

1.明确课程内容设置,结合当前形式与需要

在课程重点设置上,结合独立学院室内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首先针对设计公司对细部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等助理设计人才的大量需求,着眼于毕业生长远和未来发展,致力打造具有“差别化”的市场紧缺的专业小方向;其次依托建筑设计制图基础,将建筑工程专业的制图原理与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民用建筑设计通则以及基本的法律法规,统一制图标准做到准确到位并通过大课学的模式完成,室内专项的制图标准则由专业课上专业课老师完成,同时将法律法规穿插在每个课题设计中;最后应结合当前的形势,加强小区物管建筑内部装饰设计、民生工程、小型养老保险医疗建筑内部装饰设计、老年公寓及社区小型医院建筑单体内部的设计及制图练习。

2.教学方法上调整教学模块,突出思维训练

在教学方法上,沿袭了建筑制图的教学方法但要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我们把脉络梳理清楚,调整教学模块,关注物体和空间的整体概念,把二维平面线条绘制与三维速写效果的表达结合在一起,反复训练来回加强,学生学会运用投影规律思考线条的对应关系,一切就变得简单了。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一小步,学生一大步。在整个制图教学活动中,我们始终抓住二维平面线条和三维空间几何形体的转换关系这条主线,注重透视表现和平面线条的转换关系,有利于强化培养三维空间想象力,建立整体设计表达概念,为后续其他设计表现手段和专题设计打下扎实的基础。

3.注重知识点的融合,形成多学科的交叉,培养学生的兴趣

应根据课程内容适当穿插建筑、人文、艺术、工程及材料等相关知识,比如引用安藤忠雄、巴拉干等大师经典案例,引发学生兴趣点,诱导多角度的设计思考,在此过程中师生互动剖析案例,课堂气氛轻松活跃。教师结合教学难点对图片中的细部处理进行设问,然后循循善诱,从制图的角度分析,如何才能准地的用二维平面表达。这样课程知识与专业知识融为一体,枯燥乏味的制图知识在浓厚兴趣环境中迎刃而解。其次让学生在一定的材料基础上学习图纸的绘制,通过材料的调研、施工现场的参观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这种教学方法既加强了制图应用能力,培养了学生对设计中所涉及到各个学科的理解,从而引导学生的“趣”味发展。

4.建立“项目带动、综合训练”的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首先在传统的教学大纲中加设空间测绘等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不但巩固了工程语言,也同时掌握了实践技能,提高了应用能力;其次教师根据自身工程实践与调研,将课堂搬进装饰城、施工现场等地,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进行案例教学现场教学,调动学生兴趣,使学生认识到设计师必须清晰、准确地用设计图表达自己的设计构思,使工人依图施工,完成工程不走样,施工效果与设计预想完全一致,否则只是纸上谈兵;再次教师与设计公司加强沟通,针对学生状况,制订合理的教学方案。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工程为例,系统讲解从方案到施工一套完整的绘图表达体系,对施工说明、材料表、施工图的深度等进行详细讲解,学生兴趣浓厚且易于接受,制图不再是纸上谈兵的枯燥线条,图样融入了设计的内涵,每根线条亦有设计的“味道”了。最后在课程作业设置上,按照技能训练的难易程度分为若干个项目任务,课程从基础的模型制图任务,到家具测绘制图任务,再过度到建筑测绘制图任务,最后完成室内设计制图的测绘制图任务。

5.丰富课件形式,提高课堂授课效率

在课堂上,传统的教学是教师结合板书,用ppt讲解理论知识,而今我们可以讲室内专业与建筑动画专业结合起来,利用动画视频播放来创设教学情境,将虚拟表现手法即动画的表现方式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来,使材质与工艺的讲解不再局限在文字层面,而是通过虚拟表现技术将构造和材料的分层、工艺,按照施工的先后顺序动态的表现出来,便于图纸绘制的分解和回放,这种生动的形象思维授课,学生不但容易理解,而且印象深刻,有利于学生进行专业制图的学习与练习,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6.建立网络信息平台实现教学资源网络化,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从“以教材为中心”向“以网络资源为中心”转变,从“以实验为中心”到“以实战为中心”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借助网络平台将专业设计课程中形象思维训练、理性图纸表达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展示室内设计制图相关的制图规范法律法规、精品课程课件、优秀作业展示等,并通过教学试验不断加以改进,建立起螺旋式上升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同时开设“微信课堂、作品时评、问题经验交流、留言板”等栏目,让学生随时进行学习、交流等互动性的探讨,改善教师与学生、同学与同学之间关系,有效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促进教学水平整体提升。

7.综合评价学生的课程成绩,创新成绩评价机制

在此课程改革中针对学生的随堂练习、图纸临摹、施工图点评与分析、实训项目等进行综合评定,强化学生的识图制图以及二维到三维的形象思维构建能力。成绩的评定主要采用校内老师、本行业专业人士、外聘教师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成绩评定方式,遵循公正公开的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