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获取教学资源的方法和途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获取教学资源的方法和途径范文1
摘要: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大背景下,研究农村地区中小学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农村地区中小学分布地域比较广泛,交通和信息闭塞,师资队伍整体上不健全,教学资源严重不足;各中小学之间的优质资源难以共享和有效沟通,教师培训质量难以保障。为此,笔者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了制约青海农村地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了一些粗浅地建议和看法。从而更好地推动农村地区中小学教育均衡发展的进程。
关键词:农村地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分析;建议
一、引言
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我国教育跨越式发展和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它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挑战的需要,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和途径。这对教学设备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中小学来说,教育信息化更是重中之重。虽然经过多年的现代化建设与改革,该地区的中小学建设了机房和多媒体教室,并开设课程逐步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微机操作,使学校信息化建设得到了一定程度发展,从目前的整体情况来看,已初具规模,初步享受到了信息化改革给教育、生活等带来的高效、快捷与方便。但是,这些与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来说,笔者认为仅仅是拉开序幕,任重而道远。
二、现状调查及分析
在研究过程中,首先在青海大通地区(4乡4个初级中学)范围内、选择逊让乡中心学校、青山乡中心学校、青林乡中心学校及西山乡中心学校,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5份,就对该地区整体信息化教育普及与发展过程进行调查。下面对收回的有效问卷(185份)进行分析:
(一)对四个中心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硬件环境建设情况分析
名称逊让乡中心学校青山乡中心学校青林乡中心学校西山乡中心学校卫星、校园教学教学中使用教学中使用教学中使用教学中使用计算机机房6个机房5个机房6个机房4个机房多媒体教室12个10个11个8个电子白板10个教室5个教室8个教室5个教室
(二)信息化环境建设对教学需要的满足程度
项目满足程度完全满足20%基本满足25%不能满足45%远远不能满足55%
从以上表格中看出,西山乡中心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还比较落后,在访谈中了解到学校有1100名左右学生,生机比例为20:1,但多媒体教室和电子白板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教学;仅有20%的教师认为硬件环境建设完全满足教学需要,近55%的教师认为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所以,信息化环境建设对民族地区而言还有待于加强。
项目获取及利用率校园网教学资源10%Internet获取资源60%教育教学资源专门网站45%多媒体教学光盘等电子资源40%行政部门的教育信息网10%同行之间资源共享35%其它方式10%从以上表格中看出,教师通过Internet搜索教学资源的占60%,到教育资源类专题网站查找教学资源的占45%,利用多媒体教学光盘等电子资源的占40%,显而易见,互联网是教师获取教学资源的主要渠道,学校在这方面应该加强建设。
(四)在新课标推进下,各学科教师最希望获取教学资源
项目获取及利用情况
新课标理念48%与新课程改革配套素材70%行之有效教学个案45%课程整合的案例20%名师在线指导25%其它方式25%
从以上表格中看出,新课程提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提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但教育资源短缺,实际上严重制约着这些工作的正常开展。如图5所示,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学科教师最希望获得的教学资源中,与新课程配套的相关素材占70%,课程整合案例占据20%,新课程改革理念占48%。可见,教师们在新课程推进中,与新课程相配套的可直接利用的教辅材料很少。
(五)影响教师获得教育教学资源的主要障碍
项目获取及利用情况网络条件不完善20%检索不便15%资源量太少44%教学资源与教材不配套45%优质资源质量少30%教师备课机不够28%其它10%
从以上表格中看出,资源与教材不配套、资源数量太少、资源质量差在影响教师获得教育教学资源的障碍中排前三位,分别占44%、45%和30%,接下来是网络条件不具备、教师备课机不够等。在访谈中西山乡中心学校的一位老师这样说:“我们学会了操作计算机,也学会了从网上下载资料,刚开始积极性很高,经常从网上下载资料,但往往下载一大堆,却找不到我们真正孺要的,慢慢也就不去上网找了。”
三、对策建议
通过研究分析,青海大通农村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在软硬件建设、教育观念、信息技术应用、师生信息素养及设备管理等方面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这些问题极大地影响着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必须探索出适合本地区经济、文化、教育和学校实际情况的信息化发展道路,不能照搬照抄发达地区和省会城市中小学的方式和经验;否则,就会造成软硬件设施闲置和资金浪费,影响学校的发展。为解决以上的问题,笔者认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创造学习信息技术的氛围
只要学校领导、教师要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学校的各项工作才会有活力,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氛围。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该制定相关政策来调动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和学科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积极性,推动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学校上级部门领导从思想上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学校领导要在日常工作学习中,成为应用信息技术的带头人,做到“领导清障搭台,教师表演技能”。
(二)增加软硬件资源建设的资金投入和融资渠道。为了解决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这一瓶颈问题,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一些扶持优惠政策。加大专项资金向学校投资力度,同时,学校也要解放思想、拓宽办学思路,争取一些项目资金向学校倾斜,还要加强与企业合作筹资,吸纳社会资金,让教育信息化面向校园的同时,面向社会,互惠互利,实现双赢,来促进农村地区的教育均衡发展。
(三)应用网络技术支撑平台。学校应该采取Linux和NC网络技术,搭建校园网络服务中心来管控教育教学中软硬件资源,软资源都在NC服务器运行,有利于维护初始投资硬件资源,并延长终端机的使用寿命和提高软硬件资源的利用率;还可以降低管理成本和维护强度。这样,对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的信息化远程教育和教育均衡发展产生一定的社会价值。
(四)积极调动教师开发教学资源的积极性。开发教学资源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改善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尤其是经济比较落后的农村民族地区的中小学,由于缺乏因地制宜的教学软件和教学资源,更应该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鼓励和支持教师们制作教学课件和开发教学软件。为此,其一,有效激励制度制定,调动广大教师开发教学软件的积极性;其二,制定软件开发机制和质量标准;其三、建立教学资源研发基地,保障资金、合作开发、重在实用;其四、依托地区高校(西北民族大学、青海师范大学)的科研力量开发适合的教学多媒体教学软件。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培训。学校应制定相应的师资建设计划,聘用高学历和专业技能强白领人才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来加强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师的培训模式;鼓励教师提高学历教育的进修和培训,开展有的放矢的校本培训;组织开展学校之间教学观摩活动,进行具体的教学案例培训等教学研讨模式,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教学能力。
(六)加强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将信息技术和课程置于同一系统中来思考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方法,既需要考虑整个系统,又需要考虑到系统中的各个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才能进行全方位的、全面的融合。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系统图如图1所示。
四、结束语
总之,由于地域、信息、交通等种种原因,农村民族地区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而信息技术应用在各领域广泛应用、有力推动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当今社会,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是当下教育的主题和基本价值,只要紧紧抓住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均衡发展这一有利途径,结合各学校的实情调查研究,科学决策和有利保障机制(国家经济投入、教育资源配置等方面),在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社会力量三方面的通力协作,只有实现了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才能促进社会公平、和谐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和人的全面发展。(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西北民族大学研究生处资助的科研创新项目,项目编号:ycx14082。
参考文献:
[1]杨翠娥 黄祥祥.对民族地区农村教育公平问题的思考[J].民族论坛――教育・教学,2009.
[2]彭红光 林君芬.以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机制和策略[J].中国电化教,2010(10).
[3]王怀宇 李景丽.教育信息化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策略研究[J].中小学教,2011(12).
获取教学资源的方法和途径范文2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教学;教学资源;教育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3G、数字技术等对大众而言已不是什么新名词了,相关人员对新媒体的理论和技术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尽管目前对“新媒体”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但它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形态,正焕发出蓬勃的生机,新媒体的产业链也正在形成。
“新”与“旧”本来就是相对而言的,如同广播对报纸、电视对广播、网络对电视一样,“新”媒体的出现不但没有代替“旧”媒体,而且为信息传播提供了新的载体。现在普遍认为新媒体是基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一种媒体形态,具有数字化、即时化、个性化等特点,如移动电视、手机报等。
通过互联网,可以实现资源共享。网络教学是互联网应用于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网络教学作为远程教学的一种形式,利用计算机设备和互联网技术对学生实行信息化教育。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取教学资源,而不必面对面地接受教师的讲课。网络教学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网络教学资源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面对新的传播环境,现代教育者需应该具备一定的教育技术能力,努力探讨当前的网络教学资源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不足与改进的途径。
一、现代教育技术为网络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教育技术不是指某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指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这里的“技术”既指硬技术,也指软技术,不仅需要具备教学硬件设备,而且还要有一定的教学软件开发能力,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策略、方法和手段。美国教育传播和技术协会(AECT)1994年对教育技术的定义为: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资源与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及评价的理论和实践。2005年又将教育技术的概念表述为: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的研究与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与1994年版相比,2005年版的定义将“创造”作为教育技术领域的三大范畴之一,表明教育技术的创新性;同时强调教育技术的对象是“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
作为综合了多门相关学科的一门学科,现代教育技术包含新的教育理念,并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中。可以说,网络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一个方面。
1.网络教学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根本的不同点。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并非简单、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加以编码,建构出新的知识。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中心地位,教师则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教师的任务是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在这种环境下通过实验、独立探索、合作学习等方式来进行学习。
网络教学摆脱了课堂的限制,教师将设计好的教学资源在网站上,学生登录网站即可自由地学习。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资源;也可以通过聊天室、留言板、BBS等与教师、同学交流探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建构者,在网络教学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不是被灌输知识的对象。
2.信息化教学设计体现以学为中心
由于缺乏面对面的讲授、引导,教师对教学资源的设计能否创造一个良好的情境是学生能否顺利建构知识的关键。网络教学资源绝不仅仅指课件,因为教育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的整体,它除了包括教育的实施者、接受者之外,还包括教育的目的、内容,以及所利用的媒体、方法等。信息化教学设计要求教师用系统的观点来看问题,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条件,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
信息化教学设计强调以学为中心,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应用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环境,获取、利用信息资源,支持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3.信息技术为网络教学提供支持和保障
网络教学基本上采用教学网站的形式,将教学资源在网站上。跟其他教学形式相比,网络教学具有“5A”特性,即任何人(Anyone)可在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以任何进度(Any plan)学习任何课程(Anything)。学习者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实现多项互动,包括与学习资源的互动、与教师的交流、与同学的协作等。
信息技术对网络教学而言,除了提供网络传输方面的技术保障外,还利用多媒体软件制作教学资源。好的教学资源应该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情境,使学生能够在这个情境下,通过协作、交流,建构出新的知识。这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也是网络教学所追求的效果。
多媒体教学课件在很多时候可以将现实中难以解释的现象或不可能存在的“理想状态”直观形象地表现出来,如分子运动、电磁场等。
二、新媒体为网络教学资源提出新要求
从传播学角度看,网络媒体的兴起实现了个性化的传播,让传播方式从“广播”向“窄播”转变成为可能。而随着数字化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的更新换代,大众传播无论在传播对象还是传播技术上都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根本性的变革,原先面向社会公众的大众传播正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分众传播的趋势。新媒体的发展,为分众传播提供了多样的传播渠道。对网络教学来说,除了采用传统的教学网站的形式外,还应该考虑充分利用手机媒体等新的载体。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更新教学设计思想
教学设计是教师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用系统的方法,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资源和教学程序。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程序。在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传播是面对面的,教师起主导作用;而在网络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通过网络完成,教师不能直观掌握学生情况。因此,在进行网络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更新教学设计思想。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资源的选择方面,不但要有利于网络传输,而且要尽可能方便学生理解课程内容。由于网络教学的教学程序更多地由学生把握,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要注意从教学资源上引导学生合理学习,循序渐进。
2.丰富教学资源形式
如果说网络传播是个性化传播,那么新媒体传播可以说是全面的个性化传播。所谓“全面”是指新媒体传播的渠道多种多样,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如“手机媒体”不但普遍,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是人们不可缺少的一件随身物品。因此,新媒体为网络教学的推广、普及、利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传播载体的多样化,必然要求传播内容的多样化,必须要开发适合在新的载体上传输的资源,才有可能进行传播。就手机媒体而言,尽管现在WAP网站已经不再是新鲜事,手机的智能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但并不表示任何格式的资源都能通过手机传输。要想让受教育者能通过新媒体获取教学资源,那么丰富教学资源的形式是必然要求。
获取教学资源的方法和途径范文3
关键词:创新;微课;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移动通讯技术、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一种以开放、共享为教学理念的“微”教学模式正逐渐深入到各层次、各学科的教学中。“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已经成为教育研究者关注的热点。
本文对“微课”的发展特点和如何发挥微课在信息技术类课程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以期通过“微课”在线教学和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信息化水平和学员自主学习能力。
1.微课的概念及特点
“微课”(Microlecture)一词最早于2008年由美国圣胡安学院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首次提出,是指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具体知识点进行的教学过程及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微课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教学视频,一般时间在10分钟以内,力求对某个知识点进行有效有趣的讲解。在微时代,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资源,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不仅满足移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需要,更能促进教学方式的根本改变。
微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微课一般是围绕教学重点、难点展开,或者是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或教学主题的相关教学,因此微课教学目标定位少而清晰,教学内容设计精炼、教学针对性强。(2)微课的时长相对较短,一般控制在5-8分钟左右,不会超过10分钟。如果时间冗长,就失去“微”字这一特点。(3)微课教学资源容量小且支持网络在线播放和下载。微课视频及有关辅助教学资源的总容量通常在几十兆以内,视频格式要求能支持在线播放,而且所有的教学资源都必须提供下载途径,方便学员随时随地在线学习。
2.信息技术类课程应用微课的可行性分析
当前,提高学员的信息化素养是院校教育的重要课题,院校信息技术类课程也因此收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笔者通过自身的授课经验和一系列的问卷调查,对目前院校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现状进行梳理,发现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信息技术知识日新月异,而课程设置、教材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却是相对固定,学员无法及时获取新的技术知识,更不用说运用新信息技术创新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2)教学时间不充裕,教学效果不理想。信息技术类课程不仅要让学员具备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应用操作能力,还要培养学员的信息技术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学员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要接受大量的理论知识,还要学会运用所学进行实际操作,在时间不充裕的情况下教学效果大大降低。(3)院校学员在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上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两极分化现象突出,好的学员没事干,基础差的学员没学会。课堂教学不仅要考虑全体学员的接受能力,还要重视因人施教,使每个学员在各自能力水平上进一步提升。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在信息化时代能为学员提供针对性强、个性化的教学内容,借助微课的微教学模式可以对常规课堂教学进行改革,为目前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供相应的解决措施,更好地提升学员的信息素养。
(1)微课能通过短小的视频表现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环节中的知识点。授课者可以根据教学目的,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制作成微课资源供学习者自主学习。学员可以根据个人的能力与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内容,或者查漏补缺反复学习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没有理解的知识点,或者自主探究教员在课堂教学中点到为止的拓展内容。
(2)微课教学的灵活性可以让教学时间和空间不再受到限制,弥补课堂教学时间的不足。教员可以在授课前精心准备微课内容,及时用新信息技术知识补充和完善现有知识体系,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可以借鉴经典优秀的微课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自身课堂教学水平。
(3)微课的制作需要掌握录制屏幕和视频剪辑等技术手段,这对其他学科的教员可能是个问题,而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员在这方面优势明显,基本没有技术层面的障碍。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一般会在网络化的计算机机房进行,这样的教学环境为微课资源的利用和传递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有助于微课的实施,这是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优势。
3.微课创新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模式的策略途径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微课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基本技术保障,目前微课教学已在各类院校逐步展开,主要用于人员网络培训或学习交流,很多教学管理机构还举办了微课比赛和教学观摩等活动,但是要让微课真正走进院校教学,在自主学习等教学模式创新方面发挥作用,还应该掌握以下策略途径。
3.1优化教学设计
微课的设计和研究应该具有明确的指向性,要以教学培养目标为主线,充分考虑以学为本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设计开发符合教学发展规律和满足学员信息技术能力素养发展需求的高质量微课程。微课不是对现实课堂教学的浓缩复制,而是针对具体教学知识点或教学主题制作开发的实际教学资源。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知识点都能随意选取制作成微课,需要对知识点进行合理选取和分解,精心选取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充分考虑所需知识点与其他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将知识点按照难易程度结合培养目标分为不同层次,实现异步式教学。
微课的设计还应落实终身学习、泛在学习的思想,充分考虑培养学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现有的教学资源和内容同学员的实际知识技能需求有机结合,开发突破传统具有教育意义的创新性教学资源,让学员学会并运用信息技术知识技能解决实际工作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并进一步激发学员的信息技术创新能力。
3.2突出以“学”为本理念
微课教学强调构建信息化环境,支持学员以“学”为中心获取和利用在线信息资源,注重培养学员的信息素养和知识技能。教员应该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解决问题”和“任务导向”作为学习的主线,将微课的重心放在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学习环境的创建上。首先,微课选题要围绕教学中的典型问题,标题和内容要有针对性并适合多媒体表达,方便学员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需要的学习内容自主学习。其次,微课学习是要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达到学习目标,尤其是信息技术类微课程,更要抓住学员的注意力,使学员在短时间内更好地获取专业知识和掌握操作技能,并且进一步提高其信息技术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3丰富表现形式
微课主要采用视频方式教学,这是因为视频教学相对于其他教学方法而言,更容易被学员接受和理解。微课视频的内容要在短时间内迅速抓住学员的注意力,就应该综合运用视频技术手段展现核心概念,比如通过特写、慢放等特效形式强调重要知识点和关键操作步骤,或者采用动画、图片、声音等表现形式对枯燥、复杂的学习内容进行简明化、趣味化加工,便于学员理解和记忆。同时,微课作为一种教学资源还应包含教案、课件等配套材料,学员在线观看微课视频的同时还能浏览教案和课件内容,甚至查看其他同学的评论信息。这样不仅方便学员互相交流学习,授课者也能从学员的反馈中了解微课教学的实际效果,进而可以据此不断动态更新和改进微课教学。
3.4架设微课网络平台
微课教学资源开发建设必须结合原有的课程建设和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系统整合各学科各专业教学资源,构建各专业课程的微课资源数据库,将其融入整个教学资源体系,这样一方面可以配合课堂教学,为学员网络化、自主化学习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利用网络平台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微课教学资源共享化,授课者不仅能从他人的微课教学中受到启发,还能直接使用经典优秀的微课资源,从而丰富教学内容,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微课教学方法手段和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微课网络平台的设计要立足从学员的需求入手,方便教学双方使用微课资源,因此网络平台还应具有交互学习、资源搜索等功能,展现微课学习的便捷和趣味性。
获取教学资源的方法和途径范文4
关键词:空间模式;就业指导;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9-0067-03
目前,世界大学城空间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教育网络服务和信息交流平台,它与其他门户网站、个人网站、个人主页相比,具有技术门槛低、无需设备专业维护、技术与应用功能更新快、互动性强、师生个体与群体交流形式多样等优势,它在教学领域秉持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建构主义等先进教育理念。将空间引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开创崭新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一种更轻松、更开放、更简单的学习环境,已成为教师和学生的一个高效教学、学习的工具。
一、空间应用于大学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优势
1.空间技术简单,易于实现
目前世界大学城在湖南省蓬勃发展,在全国已成燎原之势,教师只需凭账号登录就可以和全院学生交流、互动,可轻松网上授课。空间在具体使用中,体现出个人技术要求起点低、创新应用拓展强、经费负担成本低、互动交流全天候等特点,即使不精通计算机技术的教师,也可以方便地进行操作。
2.空间提供更好的协作学习氛围
在传统的就业指导课堂上,授课时间有限,以本院为例,经过改革之后,课时由原来的10个课时增加到现在20个课时,基本实现了全程化的就业创业教育,开设三个学期,但是课时仍不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授课内容要涵盖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创业教育等模块确实有心无力,课时少使师生难以形成良好的讨论氛围,而空间则十分重视群体协作,学习参与者可以突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同步或异步地进行相互交流、信息共享和合作性学习。
3.方便学生查找资料
在传统就业指导课堂上,学生只能通过手记、拷课件的方式搜集学习资料,有了职教新干线之后,教师可以把研究的成果、教学案例解构重构之后上传空间,将优秀的教学资源存放起来,经过导航的形式,方便学生进行筛选、整理。
4.有利于形成科学的评价体系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缺乏实时交流,无法形成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将空间教学引入大学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教师可以在空间中记录学习者所完成学习任务的全过程的情况,其中包括学习者自身创作的内容、资源的链接、文档等,通过留言板、群组、特色栏目等方式实时互动、答疑,真正实现评价方式的多样性、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二、基于空间模式下的“教、学、做、养”一体化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1.课程建设的理性思考
我们处于一个“碎片化”网络时代和“自媒体”时代,碎片化时代具体表现为理论碎片化、经济的碎片化、人生的碎片化以及知识的碎片化,日益兴盛的微博、超文本链接、微信、非主流的自拍等都是碎片化的网络时代的产物,这样的碎片化网络时代给我们的空间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
现在教师所面临的教学对象多半是“90后”,他们的生活环境比前几代人优越,享受着改革的成果,多半是独生子女,备受家庭的关爱,“90后”相对年轻,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很强,同时他们对于网络和空间的认识方向还有待引导。
笔者结合一年多的教学实践提出疑问——我们的高职教育应该为学生的未来职业做什么准备。高职教育仅为学生未来职业做“高技能”准备是不够的,同时还应包括职业素质在内的作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和合格的职业劳动者的素质准备。高职学生需要有怎样的职业与就业指导?作为学院教育组成部分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不应只是政策法规、就业技巧的指导,而同时还应包含职业适应和职业发展的知识与方法、理论与实践的综合性的教育,除了第一课堂的教学之外,还要通过第二课堂、跨时空的学习来滋养。
2.“教、学、做、养”一体化的课程体系简介
在课程实现方式的选择上,不仅需要课堂的“教”与“学”,让学生在课堂的讲授与训练中得到体会与发展,更注重学生在课堂之外的“做”与“养”, 只有加强日常生活的管理,才能使学生了解知识、体验经验和养成习惯,最后成功将“教”的内容转化为内在的职业素养。
显性课程即通常的课内教学,包括课堂内的教学活动和实训基地中的训练活动。由于课程性质和任务的特殊性,仅有显性课程并不能实现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形成。由此通过成立创业协会、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规划大赛等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推动,构建规范管理的隐形课程,打造学生的职业实践平台并形成能让学生产生深刻印象的职业环境。
充分运用空间,笔者能将教学设计、教学理念鲜活地运用起来,通过课堂教学的“教”,“学生频道”的“学”,校内励志园、怡心园、就业创业直通车、口才演讲、商务礼仪、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活动载体实现课程体系的“做”以及链接空间中其他教师的优势资源实现春风化雨的“养”(比如书香主题特色空间、传统文化特色空间、宋词等特色空间),充分利用空间其他教师的资源,打造适合就业指导课的课程立交桥。
三、空间模式下的“教、学、做、养”一体化的课程体系的实现
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教学为“教、学、做、养”四位一体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需要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学资源的重构、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评价的多元来实现。
1.教师角色的多元性
空间模式下的“教、学、做、养”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出现,对我们的就业指导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空间教学下,教师应该是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和使用者、学生获取教学资源的导航者、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知识重构的指引者、学生学习的监督者。
(1)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和使用者
随着空间教学的不断发展,要求教师不仅要学会在网上查找相关的就业创业、职业指导的信息,还要能设计先进的教学资源和资源集成,将它们融于教学活动中,为学习者创设必要的、最佳的学习环境,即进行信息资源的设计、确定学习某主题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满足每一位学习者的要求。
(2)学生获取学习资源的导航者
空间教学下教师由传统教学信息资源的垄断者转变为学生获取学习资源的导航者。在空间教学下,教师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指导其选择学习资源,当好学生的参谋,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获取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3)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
在空间教学模式下,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成为空间教学模式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笔者认为,空间教学所带来的深刻变革不只是因为技术的引入使教育手段有了改变,更深刻的意义在于它是旨在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中心、以个别化自主学习取代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4)知识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和协作者
教师既是传授者、指导者、帮助者,又是参与者、监控者和评价者。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通过空间实行网上职业咨询、就业指导以及发起讨论和交流,学生间互相帮助,培养协作精神,共同建立起学习群组,师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组共享。
(5)学习质量的监督者
在任何一个教学模式下,监督机制都是十分重要的。在空间教学模式下,教师要在开课之初确定该课程的考核方式,做到线上线下的考核相互配合,随时监控教学效果。
2.教学资源的重构性
空间是什么?空间首先是个资源库,是个平台。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中说过:“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因此,他认为:“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就教学资源而言,笔者认为,教师上传空间的教学资源应该是包括基础性资源、生成性资源、拓展性资源。
基础性资源包括课程相关的案例、原理、概念、图片、视频等资源,给学生自学和教师教学提供第一手支持,相当于资源金字塔中的第一层。
生成性资源和拓展性资源应该包含教师的再创造、启发、设问等资源,是能给学生以启迪和思考的“活”的资源,通过对资源的优化、解构、重构,实现课程教学的无限可能。在每次课的空间教学时,细化每次课的教学资源,根据课程的需要,将资源细化为概念包、原理包、方法包、案例包、图片包、活动包以及训练包,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随时调取所需的内容,大大方便了教学。
3.空间模式下“教、学、做、养”一体化的就业指导课程的具体实现途径
以笔者的教学实践来说,空间教学能很好地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相结合,开辟和链接了相关空间栏目来实现教学效果。
依托解构之后的课堂教学,将原来有的教学资源进行解构、重组来进行,通过专栏、特色空间、群组等来实现。以笔者的空间教学实践为例,就业指导课程具体实现途径如下:
开辟了“今天,你问了吗”职场问答平台,通过课后的交流和互动,将相关理念进行春风化雨式的传播。
专设了“就业我知道”大型学生自主学习资源中心,将有限的课时延伸,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查阅,将有限的课时延伸。
开辟了“创业学堂”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创业学堂以“创业协会”为核心,以协会活动这种“做”的教学载体,将理论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理念。
4.教学评价的实时性
获取教学资源的方法和途径范文5
关键词:校园网;教学资源库;体系结构
中图分类号:TP3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5-0000-02
University Teaching Resource Library Building
on College Campus
Liu Dongxu,Li Enze
(Henan Quality Polytechnic,Pingdingshan467000,China)
Abstract:Teaching Resources building is the foundation of education information,and resource development is a need for long-term adherence and accumulation of systems engineering.This article focuses on campus-based teaching resource library architecture,the key issues and technical solutions.
Keywords:Campus network;Teaching resource library;Architecture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以校园网为平台,各个院校都组织开展了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开发建设了一大批精品课程、网络课程和学科网站等。但总体来讲,教学资源分散,利用率低,缺乏整体规划,资源库建设标准不统一,成为制约教学效率的重大难题。目前,如何使分散的教学资源实现共享,如何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建立规范、丰富、实用、可广泛共享的高校教学资源库,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国家对于网络在教学中的应用给予高度重视,“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观念已成为社会共识,大力发展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利用网络环境以及网络教学资源,以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及方法改革传统的教育,已成为当前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措施。
一、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方向不明确
网络教学资源最终是要为学生和教师服务,但是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往往是由学校的网络技术部门承担,比如图书馆,网络中心等。对于实际的使用者教师和学生来说,参与建设的程度较低,很难实现面向用户,以用户的需求为导向进行建设。这样势必影响网络教学资源的正确性、分类的精确性,容易引起重复建设,也给学生和老师的资源查询带来不便。
(二)重量不重质,只追求外表,不注重内涵
虽然有些学校也建设了网络教学资源库,但只是一些简单的习题、课件,教学视频的简单堆积,只为了应付一些检查工作,华而不实。教师和学生对于此类缺乏科学性设计,并和实际联系不深的教学资源使用积极性不高。相反,由本校老师根据学情自主开发的教学资源少之又少,许多老师通过自主学习,收集整理的教学素材,讲义等切合实际的教学资源只能在所带班级的小范围内使用,不能及时放到资源库中,供大家共享使用。
二、资源库建设原则
校园网的建设是硬件的建设,而资源库的建设是软件的建设,作为校园网的软件部分,教育资源库制约着校园网硬件部分的应用。有了信息资源,才能提供服务,才能方便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方便学校的规划管理,方便教师、学生、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信息交流。资源库的规划建设要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优势,便于师生随时随地浏览查询;资源库要实用也要适用,资源库的内容该紧贴教学大纲,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发挥教学辅助作用,紧贴教学;使之真正成为教师教学参考,学生学习参考;资源库的建设要易于使用,要易于教师教学和学生通过网络进行交互自学;资源库的规划建设要具有扩充性和兼容性,还要有点前瞻性,有利于资源库的充实及各种现成资源的集成,便于集中管理。
三、教学资源分类
根据建库原则,首先应明确建设网络资源库的目的是要为广大师生的教与学服务,因而无论在内容还是功能上都应充分考虑到他们的需求,使学生、教师,甚至其他教育工作者能方便及时的获取所需信息,具有可利用性。所以,我们对资源库的资源按照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需求进行分类。
在目前情况下,按照教学资源的用途,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用于教师进行备课的优秀教案、教学参考、练习、试题及相关的辅导材料与辅助资料。
(2)用于制作教学课件的各种图片图像、音效、视频、动画片段等素材。
(3)用于课堂教学或网络教学的课件等。
(4)用于学生课外学习以拓展知识面的学科知识博览和第二课堂活动的科普知识。
四、教学资源内容建设及来源
(一)内容建设
1.课件案例库:包括教师的电子教案库,电子图书库,在推行案例教学的前提下,在资源库中整合各种与课程相关案例以及对于案例的分析,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程度。
2.教学素材库:也包括多媒体素材库,如音频、视频、动画演示等以及试题库,文献资料库。教师可以使用这些素材融入到自己的教学活动设计当中,使自己的授课过程更加丰富,更加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度。
3.网络课程库:包括精品课程库,远程教育库、课程教学库。年轻教师可以通过观看视频类精品课程不断吸取好的教学方法,以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学生通过网络精品课程的学习,可以实现课下对于重点难点的反复学习,并能自主选择和权威教师进行问答交流。课程教学资源指按照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和进度,围绕一个完整的教学单元实施教学活动的总和。课程中主要包括课程知识点、课程课件、教学计划、实验实训、作业、辅导答疑、师生交流等,为学习者提供在网络条件下的最方便的支持。
(二)资源来源
1.上级配发资源。由上级教育部门配发了各类教学光盘资源,通过卫星接收,以及远程教育的资源等等,通过整理可以加入到资源库中。
2.网上整合。随着互联网上的信息不断膨胀,其中不乏大量有价值的教育教学资源,众多的教育网站和个人网站提供的教学资源信息也是建设资源库的资源来源。每位教师可以从互联网上查找并下载与我们教学相关的优质资源,通过修改、整理后可以成为适合自己学校教学环境的教学资源并加入资源库中。
3.自创特色。这是获取教学资源的主要方式,也是打造具有自我特色的资源库建设的主要途径。各个学校的学科骨干教师是资源库建设的主力军,应积极参与到资源库的建设中来,把自己在多年教学中整理总结出的好的教学资源加入到资源库中,到达和同事之间的经验共享以及对学生的学习指导。教师制作出教学所需的各类教学资源,通过学校有关单位的逐层评优、筛选,最终由资源库管理人员对优秀教学资源进行收集、总结、分类、修改处理后添加到教学资源库中。
4.外部采购。按照新课程改革的需求,可以根据学科和教育的需要,选择实用性比较强的资料购买,充实到教育教学资源库中。
五、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库架构
教学资源库不是资源的简单集合,应以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面向广大师生,遵循国家颁布的标准化规范,经过周密的设计而开发出的管理信息系统。校园网教学资源库应该具备以下功能:能够方便、快捷的信息检索;根据用户划分权限管理;师生可以自行添加资源、管理资源;资源种类齐全、科学;系统安全可靠,维护简单。系统概况如下:
(1)系统由资源管理和系统管理2个模块组成,其中登陆用户身份分为三种:管理员、教师和学生。不同身份用户对系统授予具有不同的使用权限。系统管理员负责系统权限设置、分配,系统日志管理等功能。教师可以、管理、审核教学资源。学生可以检索和教学资源。资源管理模块负责管理各类资源,其中包括媒体素材库的管理、题库管理、案例库的管理、课件库管理、文献库管理、常见问题解答库管理、资源目录索引库管理和网络课程的管理等。主要功能是让有权限的用户可以方便的根据资源分类实现网络教学资源的上传、维护、利用等管理。
(2)学科课程资源管理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的主要目的是达到资源共享,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学校应组织同一学科所有的专任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实际教学需要,统一思想和工作方式,分成几个资源库建设小组,对教材中的所有内容分割成几块,相应地落实到各个小组,然后借助小组的集体力量,去搜集相应的所有资源,来完成包括课件的制作、作业和试题的命题等任务,待所有组均完成任务后,把所有的资源都集中起来,提出修改意见和方案,待所有的教师对修改后的结果均无异议时,然后交给专业管理员,由他上传到相关的模块中去。
(3)系统采用B/S架构,用户工作界面是通过WWW浏览器来实现,主要事务逻辑在服务器端(Server)实现。与传统的C/S方式相比,B/S结构的系统不需要安装客户端软件,它运行在客户端的浏览器之上,系统升级或维护时只需更新服务器端软件即可,这样就大大简化了客户端电脑载荷,减轻了系统维护与升级的成本和工作量,降低了用户的总体成本。
(4)数据库服务器是信息系统的核心,可以使用oRACLE或SQL Sever进行数据的管理,包括试题库、案例库、文献资源库等的管理,还可以管理用户信息、访问记录等。
六、搞好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建议
(1)学科资源建设应以学科一线学科教师为主体,以学生对于学科学习的难点为出发点,由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交流为建设依据,并由教师团队对以上工作的讨论分析、汇总整理结果为主干进行教学资源建设,网络中心的任务只是为教师提供合适的建设平台与技术服务,而不是代替教师去建设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只有广大师生的广泛参与,资源建设才能取得快速的进展。只有教师自己建设的资源才能保证质量,适应教学工作的需要。能否真正调动广大教师积极参与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是资源建设成败的关键。
(2)高校应制定相应奖励措施鼓励广大教师的资源建设热情,对教师自主创作的个人教学资源库与精品课程提供一定的经费给教师进行建设与维护,并能和学校的教学资源库联接起来逐步形成一个大型网上资源,进而逐步形成一个大家建、大家管、大家用、大家评的良好局面。
教学资源库建设要树立服务于教学的建设理念。把资源库建设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和应用问题,一直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保障。搞好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应用和服务,必将推动学校的整体改革,使学校的校园网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学校教育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向继平.基于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12
获取教学资源的方法和途径范文6
首先,拓展性资源的开发能够将教师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融入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将那些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话题引入到教学中来,运用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整合和构建,使得数学教学更具生命力和活力,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知识是一门活的知识。
其次,拓展性资源的开发可以彻底转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被动地位。探究性的学习能够让初中生感受到自己学习主人翁的地位,使其能够主动吸纳和探索知识,感受到获取知识的喜悦和欢乐,并且在交换探索成果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再次,拓展性资源的开发让一线教师具有教学资源开发的自觉性和意识。在拓展教学资源的过程中教师会绞尽脑汁地对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整合,踊跃主动地拓宽教学途径,并引导学生去实践、实验、交流、参与,更好地把握数学知识,使得数学教学能够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双赢。
最后,拓展性资源的开发能够促进课程与生活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使得数学教学突破狭窄的课本内容。拓展性教学资源对于拓展学生视野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平台上进行数学学习,让数学学习和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赋予数学学习更大的意义。
二、初中数学拓展性教学资源开发的方法和途径
1.在课堂生成的过程中进行教学资源的拓展
首先,教师要在考虑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拓展教学资源。每一名初中生都因为个人兴趣、品质、知识和潜能的不同而形成千差万别的个性。教师应该认识到这样一个客观事实并在此基础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对不同学生的思维方式都给予充分的尊重,用心去挖掘每一个学生的特质并加以引导发扬,创造性地生成教学资源。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搭建平台给学生充分显示自我的空间,让学生的探索精神得到保持,为开发教学资源做好充分的准备。
其次,教师要将评价作为工具来进行教学资源的拓展。新课程标准认为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结果同样重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激励性的言语对其进行引导性评价,使得学生能够在教师动态、实时和具有引导性的评价语言中获得新的教学资源。比如说在二元一次方程解法的教学中,一些学生因为对消元法掌握得不够透彻,通常因为马虎、概念不清、计算过程不熟等原因导致计算错误。教师不宜在学生给出错误答案的时候直接予以否定,而是要进一步提问学生为何会得到这样的结果,帮助学生理清逻辑思维,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提升练习的速度。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在自我反思和自我参与的体验中实现自我能力的提升,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指导,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使得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得到拓展,实现教学资源的拓展。
2.充分开发社会资源和信息技术资源
首先,教师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生活资源进行教学资源的拓展。初中数学是一门和社会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在数学教材不断改革的过程中,其内容已经越来越丰富,并且生活气息也越来越浓厚。笔者认为提升初中生对数学学习的乐趣,在教材中融入社会资源和生活资源是必需的,使得学生感受到生活化的数学学习情境。比如数学教师可以给学生举这样一个例子:初一年级的师生共同组织春游,现在正打算和出租车公司租车,出租车公司提供两种类型的客车:42座和60座。42座客车每天的租金是320元,60座客车每天的租金是460元。如果初中一年级共租用两种类型客车9辆可以刚好坐满,并需要支付租金3720元。请你帮老师算一下参加春游的师生共有多少人。通过这道例题,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到数学学习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而学以致用的乐趣是难以比拟的。
其次,教师要利用好现代信息技术来实施教学资源的拓展。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信息技术网络资源俨然已经成为拓展教学资源和途径的重要方式。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进行数学教学。多媒体具有信息资源丰富、表现形式多样的特点,能够通过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知识传递。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网站资源进行数学学习。初中数学教学网站和数学题库app比比皆是,教师要精挑细选一些有意义的网站和软件来帮助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找到数学学习的辅助力量。
3.促进教师和学生进行双向拓展性教学资源开发
师生共同努力才能打开初中数学拓展性教学资源开发的局面,所以教师和学生都要对拓展性教学资源开发的意义有所了解,抓住任何一个资源开发的机会。在日常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尽量地运用自身的资源去给学生举办各类数学讲座,积极和学生沟通实现双向互动,通过辩论和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解答数学问题的时候要尽量一题多解,对各种解题方法的优劣进行判断,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参与度。另外,学生还可以制作数学剪贴板,将生活中数学学习的资源剪贴、记录下来,和其他同学共同交流,进行思想上的碰撞。
4.利用报刊资源进行有效的数学教学资源拓展
报刊资源是初中数学有效的拓展性资源。许多报纸杂志内容新颖,紧跟教材,题型丰富,版面简洁清新,数学知识和时代、生活联系紧密,符合初中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自行阅读,对其中独特的、精华的学习部分要记下笔记,从经典的例题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每一节数学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数学阅读不仅仅是教材阅读,还应当是科普知识和课外材料的阅读。课后阅读能够实现课内做一题、课后带几题的主要目标,让学生学会利用知识解决问题,既能“吃饱”又能“吃好”,将个体潜能充分挖掘出来。比如在学习了有理数的特征之后,学生可以通过课外阅读去体会有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深刻把握其概念,加深印象。
5.设置开放性习题来实施教学资源的拓展
开放性的习题具有激发学生思维、挑战学生认知能力的作用,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解读开放性习题具有极强的吸引力,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提升,通过反复的练习让学生思路越来越清晰。比如说在正负数和绝对数的相关教学中,笔者给学生一组数字:-13.5、5.2、-1.8、19.3,然后让学生根据这组数字创设文字题,看哪位学生能够给出最多的题目。这和传统的教师给出固定题目,学生来解题的习题模式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学生之间相互出题、解题能够激发兴趣、提升效率,让学生具备全面地掌握正负数运算的规矩和法则,对巩固和提升知识有重要的意义。
另外,教师要巧妙地运用错误资源来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初中数学教师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如何利用学生的错误思想和逻辑等资源来让学生的价值观和思维得到发展是一个主要的问题。举例来说,当笔者要求学生证明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时候,有的学生在做辅助线的时候认为应该过A做BC的中垂线AD,垂足为D。虽然这种答案是错误的,但是笔者没有急于做出解释,而是让学生和正确答案的证明方法去对比,看看二者的不同之处在哪儿。通过学生之间的共同分析和讨论,帮助回答错误的同学找出不足之处,引导其认真审题,抛却思维定式,梳理知识点的脉络结构,在纠正学生错误思想的同时提升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理地利用学生错误的教学方式不仅仅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还扩展了数学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陈晓亚.初中数学课堂拓展教学的策略[J].当代教研论从,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