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的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技创新的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技创新的问题

科技创新的问题范文1

随着知识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科技创新已成为实现一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随着“协同创新”①战略思想的提出,其被赋予了更大的使命。由于科技创新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等特性,单纯的市场机制不能完全满足研发需求,因此需要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发挥引导作用,以弥补市场缺陷。

一、 财政投入支持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分析

科技创新是相对于技术引进和模仿而言的一种创造活动,是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核心技术并且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价值的过程,政府部门的支持能够提高创新主体潜在的利润,是推动其不断研发的关键因素。

(一)科技创新的正外部性需要财政投入政策进行干预

科技创新形成的研发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所具有的外部性使非创新者共享成果而不需支付相应的成本,并占有创新者的部分市场收益,从而造成创新者所获得的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创新动力不足[1]。针对科技创新所具有的外溢效应,纯粹的市场调节机制不能完全实现理想状态,通过财政投入政策对市场失灵加以矫正,是推动创新进程持久发展的必要条件。

假设创新者进行一项科技研发活动,横轴表示研发投入,纵轴表示创新主体的收益,现设其研发过程的边际成本为MC,边际私人收益为MPB,利润最大化要求该研发要保持在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水平上,即I1。进一步假定形成的科技成果为社会所共享,具有正的外部效应,边际社会收益为MSB,从社会角度看,效率要求企业的研发水平为I2,故研发活动提供不足,出现市场失灵现象。

政府通过采取科技拨款等措施,给创新者增加ab部分的边际外部收益,使其进行更有效率的生产,实现社会范围内研发投入的最佳水平,从而弥补市场缺陷。政府对于市场失灵的矫正见图1。

(二)科技创新的高投入性需要财政投入政策予以扶持

科技创新过程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试验发展三个阶段,在此进程中需要集中不同领域的专家,整合各类资源进行研究,试验设备昂贵,投入巨大。一项成熟的技术成果一般要经过实验室研发、中间放大试验和成果产业化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资金投入比例为 l∶10∶100[2],研究开发费用及投资规模还会随着创新活动的深入越来越大。

国际上认可的较为理想的研发投入应当是一国GDP的3%左右,高额的资金需求及不确定性的回报限制了科技创新的进程。财政政策正是能够发挥宏观调控作用,通过对财政资金的合理分配缓解技术研发中资金短缺的现状,为自主创新创造有利条件,因此不断完善激励科技创新的财政政策势在必行。

(三)科技创新的高风险性需要财政投入政策实施保障

科技创新的高风险性体现在创新活动缺少能够借鉴的经验和案例,在投入较大人力、财力的情况下,一旦研发失败或无法为市场所接受将遭受巨额损失。

科技创新在研发阶段以及试验发展阶段均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而市场本身却不能提供有效的风险分担机制,有调查表明,世界上产生收益的创新活动占全部科技创新的比例不到10%[3],但高风险与高收益共存,硅谷是全球科技创新的聚集地,硅谷的GDP约占美国GDP总额的6%,这与美国具备完善的鼓励技术创新的财政政策是紧密相联的。因此,只有不断完善财政投入政策体系,使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充分发挥其经济职能,形成有效降低研发风险的机制,才能推动科技创新进程,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

二、 我国财政科技投入的现状剖析

近年来我国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激励自主研发的相关政策也愈加合理,但结合我国科技创新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这一现状,现行财政政策体系仍存在不尽人意之处。本部分主要从财政投入的视角分析科技研发资金的现状,通过与世界创新领先国家的比较发现目前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而在下文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

(一)财政投入力度较低,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不足

1. R&D经费占GDP的比重偏低。R&D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为增加知识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进行的系统创造性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类活动。R&D经费占GDP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所处发展阶段的通用指标,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小于1%为使用技术阶段,大于1%小于2%为改造技术阶段,大于2%为创造技术阶段[4]。近年来我国R&D经费在GDP中的占比情况,虽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截至2012年我国R&D经费为10 298.4亿元,占GDP的比重仅为1.98%,而具有世界创新领先国家之称的瑞典2011年这一数据为3.37%,美国2011年这一数据为2.77%[5]。

改造技术是指对现有设施及生产工艺进行的改造和优化,而非本质意义上的创新,创造技术才是能够形成自有知识产权的经济活动。我国目前仍处于改造技术阶段,需要进一步增大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为科技创造提供充足的资金基础。2003-2012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具体情况见图2。

图2 2003-2012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资料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3),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年版。

2. 财政资金在R&D经费中占比偏低。对近年来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的资金来源进行整理,其中政府资金占比约四分之一,且近年来略有下降。2012年R&D经费总额10 298.4亿元,其中来自政府的资金2 221.4亿元,占比21.6%,不足企业资金的三分之一。具体内容,见表1。

对英法美等国R&D经费的来源情况进行比较,其中政府科技投入均高达30%以上,与企业资金共同作为两大投资主体,为科技创新服务。与发达国家的比较显示,我国R&D经费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投入资金不足。具体情况,见图3。

国际经验表明,企业对于科技创新投入的资金一般在工业化后期才开始显现出来,以全社会R&D经费构成看,工业化中期阶段政府的科技投入应占到40%左右,进入后期阶段,政府与企业的资金投入比例保持在35:60左右较为适宜[6]。目前我国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财政科技投入明显不足,相对于企业研发资金存在明显弱势,因此提高我国R&D经费应当通过进一步增大政府投资来实现。

(二)财政资金未充分发挥引导作用,R&D经费使用结构不合理

1. R&D经费的支出结构存在轻基础重试验发展现象。R&D经费用于科学技术领域,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部分②,表2列示了我国R&D经费在这三个阶段的支出数额及比重,试验发展部分的开支占据R&D经费的80%以上,且近年来不断攀升。

在科技创新领先国家,用于试验发展的经费数额较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之和持平或明显偏低,见图4

以上数据说明我国在科技创新中,将已获得的知识转变为可实施计划的过程具备较为充分的资金支持,然而对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有所忽视。基础和应用研究作为科技创新的首要阶段,是为达到既定的研发目标而探索应采取的新途径的必经阶段,是科技创新能力实现长远发展的重要保证。我国目前轻基础重试验发展研究,难以摆脱对外来基础性研究成果的依赖,易造成财政科技投入短期效应高于长期效应的局面。

2. 财政投入政策缺乏对于R&D资金支出结构的引导。我国目前形成轻基础重试验发展的现状,与财政投入制度不完善有必然的关系,以高校为例,高校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学科基础、学术交流及人力资源等优势,是原始创新的重要源泉,是基础研究的主导力量,然而2012年我国高校支出的研发经费占全部研发经费的比重仅为7.6%,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2010年各国这一比重由高至低依次为加拿大38%、英国27%、法国21%、德国18%[5],此外美国在实施科技高投入的政策中,联邦政府投入的科研经费,其中很大部分也是用于资助高校科研的。因此我国政府应通过财政科技投入发挥导向作用,引导资金向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倾斜,为2011计划的推行服务,提高长远竞争力。

三、 优化财政科技投入机制的对策建议

通过对财政科技投入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目前我国财政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亟须在增加投入量的同时优化资金使用结构。作者通过文献检索发现,现有研究成果中少有专门强调完善财政科技投入数额及结构的论文,因此本文针对我国现行政策中存在的问题,从优化投入数额及结构两个方面提出改进建议,以期为我国科技创新创造持久的激励机制,实现科技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及循环。

(一)增加财政科技投入数额,为科技创新提供充足的资金基础

1. 构建财政科技投入平稳增长机制。与世界创新领先国家相比,我国R&D经费占GDP的比重偏低,且政府资金在R&D经费中的比重过低,资金紧缺的现象严重制约了我国科技水平的发展,尤其是目前我国科技创新水平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进一步提高R&D经费数额,为科技创新提供充足的资金基础势在必行。

政府是弥补市场缺陷,促进经济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财政科技投入能够为科技创新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技术研究与开发、科技重大事项等予以更充分的支持。近年来,世界各国均因认识到政府科技投入对于社会发展的现实作用和长远意义,纷纷把强化对科技的支持作为其财政战略的重点[7],我国也应以此为鉴,着力保证充足的研发资金供应,且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因此建议每年依据GDP的增幅来确定政府R&D经费投入的增加额,尽快形成财政科技投入平稳增长机制。

2. 创建多元化财政投入方式。国家财政对科技创新的拨款不可能无限扩张,这也就决定了财政支出无法满足不断扩大的研发资金需求这一事实,因此开拓财政科技投入的新模式与新方法尤为重要。

近年来,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政府综合利用贷款、担保等方式来提高财政对于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结合我国目前的国情,财政对技术创新的支持也可以采取直接拨款以外的间接方式,形成多元化的财政投入机制,如制定财政担保制度,以政府信用为基础,对于具有较大的外部效应且市场前景良好的科技创新提供财政担保,促进金融机构增加贷款,使财政资金发挥杠杆效应,在缓解财政压力的同时,增大对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

3. 进一步协调中央与地方财政的科技支出。近年来,地方财政对科技的拨款逐年增加,其占全部财政科技拨款的比例由1999年的35%上升至2012年的53%,研究表明,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平均每增加1%,GDP增长0.14%左右,所以地方财政支出的不断扩大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科技创新的进程及经济发展。然而,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对地区经济的促进作用存在累积与滞后效应,面板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地方财政科技投入的累积值对经济增长的滞后影响会在未来三年内逐步增加,至第三年达到最大,随后会逐渐减弱[8],也就是说科技创新的效果要逐年积累并显现,而且对临近区域的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溢出效应。

因此,为使财政资金对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达到最大化,中央与地方的科技投入应相互配合,协调发挥作用,建设公共研发基础设施,鼓励区域间研发合作,降低科技创新外溢效应对于区域自主研发的消极影响;同时要针对具体研发项目,明确资金的时效性,使财政科技投入的短期和长期效应均达到最优,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提高科技长远竞争力

1. 利用财政补贴增大对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阶段的资金支持。近年来,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的支出结构存在着轻基础重试验发展研究的现象,而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才是一国提升综合国力的关键所在,过多地依赖外来基础研究成果,会因缺乏根本创新能力而失去长远竞争力。因此,政府作为宏观调控的主体,需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合理利用对自主研发的财政补贴,调整R&D经费的使用结构。

目前结合我国科技创新现状,应将研发补贴的使用阶段提前,着重对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阶段进行补助,将补贴定位于R&D活动的前期,实现优化自主研发结构、提高根本创造力的目标。

2. 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体系。近年来,各国财政投入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把绩效拨款引入财政资金的分配中,美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科技评估的国家,相关部门将科研项目的资助结果、内部管理和投资过程作为绩效评估的指标,来保证财政科技投入的质量[9]。

美国的经验表明,针对研发项目建立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体制有利于明确财政重点投入领域,提高科技投入的使用效率。我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强调“逐步建立财政科技经费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建立健全相应的评估和监督管理机制”[10],考虑到目前我国财政科技投入的绩效评价机制仍在逐步建设中,当前阶段我们认为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在研发项目确立之初,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考评机制,在研发过程的各个阶段进行评估,及时明确科技创新的研发效果及资金需求,以此作为财政拨款的依据,有针对性地适时予以资金支持,同时建立信息评估系统,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使科技投入的结构最优化,实现科技与经济的良性循环,提高长远创新能力。

注释:

科技创新的问题范文2

【关键词】科技创新;县域经济;农业

依靠科技进步是加速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科技进步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因。

一、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意义

第一,县域经济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农业及农村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才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第二,县域经济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基础。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我国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方针。小城镇的发展必须以县域经济的发展为前提。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才能够奠定小城镇发展的经济基础。第三,县域经济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县域经济的发展将能够充分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能够为当地的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让城镇成为务工经商的农民新的就业平台。第四,县域经济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产业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务工收入越来越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主渠道。农民要增加收入必须转移到城镇或者是非农产业。县域经济的发展,将成为农村增收的重要途径。

二、保定市县域经济发展特点分析

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纽带、以农村为基础、以县辖行政区为单元的区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县域经济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市、省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近年来,保定市各县(市) 经济均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与河北省内的较发达的县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2012年,保定市GDP总额为2720.6亿元,省内居第五位,就整体而言,保定市县域经济发展还比较滞后。因此,推进保定市县域经济发展已成为十分迫切的任务。

1.农业在占比分布不均

比如涿州、高碑店市的非农产值比重较高,农林牧渔增加值比重较小,农业在这两个地方县域经济发展中作用不明显;而定州市农林牧渔产值占比相对较高,达到达到35%,可见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农业在经济发展中又起到了关键作用。

2.乡村人口比例大,城镇化水平低

几个经济相对落后县市的乡村人口比例都较高,除涞源和涞水外,其他几个县(市)乡村人口比重都在90%左右,从劳动力结构来看这些 农业劳动力比重也远高于其他县市。

3.县域经济效益不高

由于受产业结构层次低和经济运行质量等因素的影响,保定市县域经济中发达县域与欠发达县域之间的差距比较大。地区差距的扩大使欠发达地区的资金、人才、劳动力等要素不断地 向发达区域流动,将会影响地区间合理分工的实现。

三、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1.体制制约。区县的责、权、利不统一,管理体制还不完善;区县政府对经济调控的空间很小,方法比较单一;尤其是当前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后,县域经济面临着融资困难、土地供给矛盾、发展空间狭小等制约较为突出。

2.机制制约执行力较。对区县的考核和激励机制不健全,部分机构和人员依赖思想严重,执行力不强。另外,由于过分强调政绩,造成部分项目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缺乏长远的战略考虑。

3.人才保障乏力。区县劳动力素质整体水平较低人才缺乏,科技文化素质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高新技术人才、高层次管理人才缺乏;乡镇企业技术人员少,整体科技水平偏低,人才流失现象也较为严重,无法满足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四、科技创新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措施

1.充分发挥企业的资源优势,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积极申报企业研究中心,利用好中心资源、平台、机制对产品进行研发,提高企业的科学创新能力;科研院所要与企业紧密结合,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创造性,为企业发展牵线搭桥,创建科技发展平台。

真正把研究成果应用到企业中,体现经济价值,把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让科技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2.推进技术创新,在促进科学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上求突破。要认真落实关于鼓励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引导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创新,争取国内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技术专家参与我市关键技术研究,参与或承接企业的技术创新项目。要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抓好一批技术成熟、先进适用,对行业发展和区域经济有牵动作用的优秀项目进行示范和推广。要加强科技成果鉴定评审与奖励,完善成果评审鉴定和奖励制度,把真正能体现我市自主创新和科技研发最高水平、最具特色科技成果评选出来并加以重点扶持,使其成为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的亮点。

3.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优势主导产业,围绕我市太阳能、纺织等优势领域,努力做大做强骨干企业,吸引一批上下游配套企业进入,形成相互配套、共同发展的产业链。同时要加强核心技术攻关,鼓励有条件、有优势的企业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进一步扩大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的规模。要加快运用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鼓励和支持企业用信息技术嫁接传统产业。

4.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在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上求突破。要依托各工业园区,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高新技术企业服务中心等平台,加快推进创新型科技产业园区建设。引导和鼓励创新人才、创新要素和创新成果向科技园区和优势企业集聚,形成开放协作的运行机制,实现公共科技资源共享。以行业骨干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共建产学研示范基地,促进产学研结合,实现互利双赢。

参考文献:

[1]董正信,田雅娟.保定市县域经济发展评价[J].经济论坛,

2008(6).

[2]周民良.科技创新与县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10(5).

科技创新的问题范文3

关键词:财政投融资;科技创新;政策性

中图分类号:F8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3)10-0035-04

一、财政投融资的内涵及对科技创新的影响

(一)财政投融资的内涵

财政投融资是指政府为实现一定的产业政策和其他政策目标,以国家为主体,采取有偿的手段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并按照政府特定的政策目标进行资金投放,所产生的一系列资金筹集、资金运用及偿还的活动。财政投融资不同于通常的金融活动,它是体现政府意图的政策性投融资,总体上属于财政的范畴,且与金融体系紧密相联系,具有有偿性、准公共性和政策性等特点。

(二)财政投融资对科技创新的主要影响

1.财政投融资对科技创新的先导性影响。科技创新过程具有风险高、投资大、周期长等特点,科技成果一经应用和推广将会产生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并且为行业、社会成员共享,科技开发的产业关联效应和渗透效应也会提高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可见,科技创新活动所创造的社会收益远远超过成果创造者所获得的私人收益,具有较显著的外部效应[1]。由于社会的收益率远高于企业的收益率,企业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投资意愿不足,但政府财政投融资对科技创新活动直接或间接的支持,能够对科技创新活动产生先导性影响,在保证此类科技创新活动供给的同时,也能鼓励企业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带动民间资本投资科技创新项目。

2.财政投融资对科技产业的资源配置影响。在科技创新行业中,一般生产竞争性领域的科技开发项目需要的资金较少、周期较短、风险较低,企业会较多的涉入此类项目,政府部门不需要过多的介入;一些关键性领域的技术攻关项目以及基础研究项目需要的投入资金较多、周期较长、风险较高,企业的投资意愿不强,往往也不具备足够的资金实力,企业较少涉入此类项目。这就需要政府运用财政投融资等手段为此类项目筹集资金,确保此类科技活动的正常开展。财政投融资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不追求单纯的经济回报,而是按照政府的政策意图配置和调节科技创新资源,以弥补市场失灵。

3.财政投融资对科技投入产出的激励影响。在科技创新的投入阶段,财政投融资筹集的资金能够缓解科技活动的资金压力,保证科技活动的顺利进行;在科技创新的产出阶段,财政投融资提供的资金能够帮助科技成果转化为新产品并推向市场,降低新产品市场化所面临的的风险。因此,财政投融资对科技活动提供的扶持资金在降低项目风险以及资金压力的同时,还能够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投入产出产生激励作用。此外,财政投融资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其资金投向体现了政府的政策导向和意图,能够增强民间资本的投资信心,吸引民间资本积极进入科技创新领域,从而提高科技创新活动的投入产出量。

二、我国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的现存问题

(一)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在资金筹集方面存在的问题

1.资金来源渠道较为单一。科技创新产业所需资金巨大,而我国目前财政投融资资金来源渠道比较狭窄,基本是依赖国家预算拨款和国家债务融资,对财政资金的依赖性较大。由于国家财政收支矛盾的存在,必然产生财政科技资金相对不足的问题,从而导致财政对科技创新产业的投资不足[2]。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险基金、企业年金以及民间资本等各类资金还没有完全纳入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体系,制约了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的快速发展。以社会保险基金为例,从表1可知,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社会保险基金的收入增长较快,资金流较充裕,但我国对社保基金的投资方式比较传统,社保基金保值增值难度加大,对未来社保支出形成较大压力。若能将社保基金纳入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的筹资范畴,参与到风险低、效益好且资金需求量较大的科技创新项目中,不仅能够缓解财政科技投资的部分压力,也能够为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开辟新的途径。

2.财政科技投资的杠杆效应较弱。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不仅需要财政给予支持,还需要有助于企业发展的其他配套资金投入,财政科技投资很难单独完成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任。因此,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应该充分发挥财政投资的杠杆效应,作为其他一系列投资的龙头,引导其他配套资金进入科技创新领域。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专利技术的实施率仅为10%,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并且取得规模效益的比例为10~1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仅占工业总产值的8%左右,也远低于发达国家30~40%的水平[3]。可见,我国科技创新活动中的技术开发环节和产品市场化环节之间的衔接还不够紧密,使得科技创新活动未能取得其应有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主要原因在于,我国财政投融资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大多停留在为科技创新项目的技术开发环节提供资金扶持与融通上,而忽略了将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财政资金的杠杆带动效应不明显,未能有效带动和吸引民间资金以及风险投资进入科技创新领域。

(二)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在资金运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1.资金使用效率不高。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例,王敏晰(2010)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结论: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尚未显露,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的边际生产率略低于传统产业,尚处于投入大于产出的阶段[4]。因此,我国科技产业财政投融资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主要是我国财政投融资体系的运作制度不完善。一是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全国统一的对财政投融资进行全程管理的监管机构,多头管理现象在地方财政投融资体系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地方政府进行财政投融资运作,管理权分散于不同的部门,负责投融资资金管理部门与项目决策部门往往不同,各部门间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容易导致科技创新项目中重复性投资以及零投资并存的现象,从而降低资金的使用效率以及投资效益。二是我国财政投融资机构在对科技创新项目发放资金前缺乏全面的可行性分析以及成本效益分析,项目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项目结束后也缺乏有效的投入产出评价。这些评价管理机制的缺失,使得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无法维持“融资—投资—还款”的良性循环,容易引发政策性科技创新投融资链条的中断。

2.资金投向政策性不强。我国财政投融资的政策导向没有统一的标准,在投融资项目的选取上具有一定的随意性。财政投融资项目的选择本应体现出政府的政策意图,而现实情况却是政府存在着“越位”与“缺位”并存的问题。一些地方政府热衷于投资经济附加值高的盈利性项目,对于本应由政府通过投融资扶持的科技创新领域却投入不足。使得科技企业资金短缺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科技产业的资源配置无法达到最优,也未能体现财政投融资的政策性本质[5]。此外,国家政策性银行作为支持科技创新的主要金融机构,相对于科技创新融资,更倾向于投资回报率高、效益好、风险低的项目,这就与政策性银行的特征不相吻合,且容易向市场传递错误的产业政策信息,从而弱化了财政投融资对科技产业的政策引导作用。

三、发达国家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的经验借鉴

(一)资金来源的多样化

发达国家科技创新的财政投融资资金来源多样化,其资金来源包括了政府财政拨付、各种性质的政府基金以及发行的各种债券。以韩国为例,韩国产业银行①的资本金都由财政拨付,资本充足率保持在10%以上,高于一般商业银行。1993年韩国产业银行通过发行由政府担保的债券筹集的资金已高达财政投融资总金额的73.1%。目前韩国明文规定设置的各种政府基金已达36种,且全部纳入财政投融资体系。另外,发达国家还十分注重使用新的金融工具筹集资金以支持科技创新,例如经营者期权、高新技术债券和知识产权抵押担保等。美国的一些州政府通过发行工业开发债券筹集资金,将所筹资金以低息贷款发放给高新技术企业,从企业获取的利润偿还债券本息;美国硅谷银行对生物科技企业则采取知识产权担保的方式发放贷款[6]。

(二)资金运用的规范性

一是发达国家财政投融资的投资方向都受到有关法律或法规的严格限制,不追求单纯的财务盈利而是以政策性业务为本。资金投向主要有:基础产业,主要是农业、邮电通讯、交通运输等;具有混合物品性质的公共设施项目,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政策性鼓励和资助的领域,如高新技术的开发、中小企业等。例如,美国政府对于投资量大、风险较高、私人投资较少的科技开发领域极为重视,财政投资占研究开发投资总额的40%以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联邦政府每年用于科学、太空和技术方面的支出都保持在40%以上[7]。二是发达国家财政科技投资的对象多是外部效应较强、风险较高的科技创新项目,为了保证资金的良性循环,政府对此类项目提供了长期的优惠政策,如税收减免、利差补贴、亏损补偿等。三是发达国家的财政投融资机构都是在严格遵守政府有关法律的条件下,采取类似于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方式,在投资前必须对各科技创新项目进行综合评估,只有在该项目有正常的还本付息能力下才会放款[8],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良性循环。

(三)重视培养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

来自欧盟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小企业人均创新成果是大企业的两倍,单位R&D投入产生的新成果是大企业的3—5倍。但中小企业在资金获取、经营管理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引导。发达国家重视通过财政投融资等政策手段来培养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大致可分为直接、间接和营造环境三种方式(见表2)。直接方式就是政府资金以小额拨款、投资参股、低息贷款等方式直接注入中小企业;间接方式就是通过税收激励、信贷担保、政策倾斜等手段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营造环境方式就是通过建立管理机构、高科技园区、提供科技服务等方式鼓励中小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全方位的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投融资扶持体系,有力地推动了发达国家的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

四、完善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体系的政策建议

(一)发挥政府在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体系中的主导作用

在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体系中,由于科技创新涉及的行业众多,投资数额巨大,单纯依靠财政收入很难满足投资需求。因此,政府应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主导作用和杠杆效应,引导多元化金融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首先,政府应该最大限度地降低各行业的准入门槛,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基础产业的创新部门。对于部分非营利的社会公益研发,也可以采取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等方式吸引企业或个人参与。其次,政府应该进一步减少对企业以及民间投资的直接干预,转而使用政策引导的方式,让企业或个人能够更加自由、灵活、公平地参与对科技产业的投资。最后,应借鉴发达国家对科技创新项目风险共担的做法[9],由政府行政部门或政府出资成立的实体机构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融资信贷担保,并与商业金融机构合作,对投资风险以及收益分配进行合理的划分,共同分担科技创新活动的风险和收益。

(二)拓宽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的资金来源渠道

科技创新项目投入大、回收期长、收益具有不确定性,面临着各种风险,需要政府介入予以引导。不过,以财政拨款和国债为主要资金来源的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体系的资金毕竟有限。因此,应拓宽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以满足资金需求。可以考虑将社会保险基金、企业年金以及民间资本等纳入财政投融资体系。同时,为保障社会保险基金等的保值增值,在财政预算上,应该建立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的周转资金和偿债保障机制,从而形成“财政科技资金引导——社会资金广泛参与——财政保障机制——科技创新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建立健全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的运作机制

1.构建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的绩效评价系统。为提高科技创新资金的使用效率,应建立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的绩效评价系统。在科技创新项目立项及投资前阶段,进行全面的可行性分析以及成本效益预测分析,重点是评估科技项目的发展前景及投入产出情况;在科技项目研发过程中,通过跟踪分析和评价,保证科技创新资金专款专用;在科技项目完成后,开展完整的投入产出绩效的总体评价,全面分析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的实际绩效,也同时为其他科技项目的财政投融资积累经验。通过建立绩效评价系统,推动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进入“融资—投资—产出—还款”的良性循环,实现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资金的使用效率最大化。

2.建立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的法律保障体系。为了确保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运作的规范性和政策性,政府应该建立健全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的法律保障体系,严格规定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的投资目标、融资方式、投资范围、资金回收年限和管理机构的权利、义务等。完善知识产权法、专利法、中小企业促进法及相关金融法律法规,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政策支持,在法律层面推动金融资本向科技创新领域的聚集,推动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同时,根据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进行适时调整,使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活动的全过程都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保证科技创新财政投融资的规范运作和快速发展。

(四)重视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资金扶持

中小企业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我国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根本性解决,影响了全社会的科技创新效率。基于此,应借鉴发达国家扶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成功经验,营造适合我国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由政府成立专门的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其主要任务是帮助中小企业获取资金,包括取得政府提供的风险资金,提供信用担保以获得商业银行贷款,提供咨询、管理培训服务,以及帮助获得政府的研发项目与合同等[10];由政府出资设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专项风险基金,基金中的财政投入主要是为了体现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性资助,以吸引和带动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科技型中小企业,从而有力推动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子基,方东霖.公共财政与科技进步[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35-41.

[2]南俊.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财政投融资问题研究[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08.

[3]张婷婷.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1):6-7.

[4]王敏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及启示[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4):54-57.

[5]周震宇.中国财政投融资问题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

[6]安宁,罗珊.科技自主创新投融资体系建设的国际经验与借鉴[J].科技管理研究,2007(11):4-6.

[7]郑显理.国外财政投融资的成功实践对我国投融资体系改革的启示[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5(12):411-415.

[8]杜君楠.中外财政投融资体系比较及启示[J].特区经济,2008(1):26-28.

科技创新的问题范文4

 

1 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1.1 科研定位缺乏明确的方向目标

 

目前地方高校存在科研力量等相对分散以及竞争力不强的现象,究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地方高校在科研活动中并没有根据院校的师资科研力量实际情况进行科研设计,而是选择效仿其他成功高校,最终导致自身的优势无法充分发挥出来。另外,地方高校科研与技术服务没有明确的方向,因此高校把两者都当成重点来抓,导致最终的实际成效都不是很高。还有很多地方学校在科研规划上更加注重制定科研的项目、经费额度以及奖项等硬性指标,而没有明确科研的定位目标,虽然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是从地方高校的长远发展来看是不利的。而从地方高校内部来说由于高校没有根据高校的科研水平以及特点来规划科研创新的计划目标,导致很多教师只是根据自身的爱好与兴趣开展科研创新活动,而脱离企业与市场的实际需求。而且教师更加注重完成科研考核的任务,不注重科研科技转化,从而影响了科技创新。

 

1.2 科研硬件设施建设力量不足

 

地方高校在科研设备以及维护经费方面的投入相对不足,导致科技创新的驱动力不足,比如说:实验室设备老化,维护正常的教学都已经很困难,虽然目前已经有所改善但是仍旧不能满足实际的需求。其次,是科研信息化建设水平相对较低,科研信息化建设是科研获取前沿资料信息的前提条件,而且在互联网科技逐步普及的新形势下,科研平台数字化信息化已经成为获取前沿科技的主要形式,但是地方高校在这方面建设相对不足。但是也有些地方高校构建了科技研发平台,并且投入大量的资金建设现代化实验室或者是信息化科研平台,但是实验室并不能够被充分的利用仅是把平台建设当成集聚高校名气的资源,没有整体规划如何利用平台进行科技创新服务,从而导致资金投入的效果不是很明显,科技创新发展的驱动力不足。

 

1.3 地方高校没有实现与企业成功对接

 

我国科研部门实施了很多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地方高校的创新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同时高校自身也逐步完善科技创新的制度与措施,也促使地方高校教师的对科研的积极性更加高涨,比如:科研奖励以及资助办法等,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些激励政策是科研人员更加注重科研成果的数量,而忽略了科研的实用性,无法实现与企业的有效对接,从而无法使科研成果得到推广与应用。

 

2 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科技创新发展的策略

 

2.1 从自身特色出发,明确科研定位

 

地方高校特色是与其他院校进行区分的重要特征,是高校在长期的办学中形成的历史沉淀以及积累,高校要根据地方区域发展走向,做好科研顶层设计,从而形成显得办学特色。地方高校要根据自身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倾向以及弱项进行分析,并要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以及自身的服务能力,明确科研的目标,要摒弃仿效知名高校的观念以及做法,而是要扬长避短,不断拓展科技创新空间领域,为服务区域科技创新创造驱动力,成为服务区域内的引领者。这就需要高校坚持以下几个原则:首先,要遵照客观原则。地方高校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以及特色合理定位,不能根据高校领导者的个人喜好,而不根据实际情况定制;其次要遵照突出重点原则,要以高校教学为中心,根据教学的需求并根据影响科研创新的关键性问题上,从而能够有所突破。再次要坚持以推动高校长远发展的原则,高校科研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高校区的长远发展,因此必须要维护高校长远发展为根本前提。

 

2.2 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注重培养人才

 

地方高校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离不开优秀的科技人才,因此高校除了要适度加大科研平台建设力度以外还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地方高校要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比如说:建设信息化科研平台、更新实验室器材以及设备,为高校科研创新提供必要的条件。同时高校还应该加大人才开发的经费力度,从而使科技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提升资源投入的成效。高校要定制培养人才的计划,以培养应用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精神以及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力量支持。健全教师评价体制,鼓励科研教师深入企业一线进行科研创先以及技术服务活动,从而促使科研教师的科研成果能够得到及时的转化,并把在从事科研活动中取得成果以及科研成果转化产生的实际效益当成是制定教师的绩效成绩、资薪待遇以及职称评定的标准,从而提升教师的科技创新的积极主动性。

 

2.3 促进产学研结合

 

首先可以加强地方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高校以自身的人才、技术等优势条件主动拉近与企业之间的距离,企业要为高校科研创新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推动科技成果转换,这不仅能够解决地方高校科研资金不足以及转化困难的问题,也能够解决企业产品技术创新困难的问题。其次,相关部门可以推出相关政策,为自主知识产权的转让提供便利条件,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转让给企业。最后创办科技产业园,促使科技成果实现转化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技术服务。

 

总之:地方高校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主力军,高校应该依托自身的人才资源以及科研优势积极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最大的努力,尤其是高校科技创新与地方经济建设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此高校要积极进行科技创新,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的发展又能够推动高校的建设与发展,从而促使双方实现双方可持续发展。

科技创新的问题范文5

关键词: 独立学院 科技创新 存在问题 对策

一、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的必要性

(一)创新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

未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必将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为了在竞争中赢得主动,依靠科技创新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2006年,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了建成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据统计,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技术因素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比例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到2000年,技术进步一跃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占50%。近年来中国在高新技术产品(服务)的出口方面取得巨大发展,在全球市场中,中国依靠技术进步获得了丰厚的经济回报。1992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5%,在GDP中所占份额不足1%,到2009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达3483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31%。证明在中国以技术创新带动经济增长取得了较好的成效[1]。

(二)创新是衡量大学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

迄今为止,足以影响人类生活方式的重大科研成果有70%诞生于高等学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70%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来自高等学校[2]。衡量一所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关键在于其学术水平。学术水平直接决定了一所高校的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水平,学术水平的核心内容就是学术创新能力。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在创新中得到激活和强化。

(三)创新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大学生在参与创新的过程中,有助于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和激发人的创新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与核心[3],当前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更应该把创新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独立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科研生态有待进一步完善。

1.从科研队伍看

独立学院起步于本世纪初,办学时间不长。办学初期,主要依靠母体学校的师资队伍。当前,刚刚走上讲台的青年教师仍然是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的主要力量。一方面,这部分教师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如何上好课是他们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另一方面,即使他们有精力和意愿从事科学研究,客观上仍然缺乏有经验的专家教授的传帮带,科研团队更是无从谈起。

2.从科研硬件设施看

很多独立学院没有形成独立完备的科研硬件设施,实验条件都比较艰苦,经常有与母体学校公用实验室,借实验药品和实验器材等情况。很多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因为实验室、仪器、药品和经费等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半途而废。

3.从经费资助看

学校一级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一般在1000~2000元间,而且必须通过中期考核才能拿到资助,很多老师带领的科研团队,都是从指导老师其他科研项目中垫付前期的研究经费,而独立学院年轻教师占多数的局面,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科研经费的数额,制约了独立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存在和发展。

4.从研究周期看

一方面,现在学院的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研究期限大多为一年。在一年的时间里,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实验、获取和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到创新的实验结论,很多学生限于时间限制不得不应付了事,因此就影响到了论文的质量和项目的完成。另一方面,独立学院的学制一般为四年,没有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很多立意新颖的课题,由于受到学生学制限制,研究周期不够,而不得不终止创新项目。

(二)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规范。

1.从指导老师看

指导老师有自己教学和科研的任务,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课题,又要增加教师的工作量,投入更多的精力指导学生从事研究工作,教师投入的精力和经费多,却不能在教学和科研工作量上得到实际反映,从而使教师逐渐失去了指导学生的内生动力。

2.从学生看

大部分独立学院的学生学业基础不太扎实,学生缺乏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必要知识储备和研究自信心,学院在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方面缺乏适度的激励机制和有效引导,这就导致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不高。一些学生存在不参与或被动参与的情况。

3.从项目验收看

一般是通过“结果”,即项目成果的质量及答辩进行评选[4],而对于大学生参与课外科技竞赛活动的“过程”,即成果是如何产生,参赛者在整个过程中具体作了什么贡献,花了多少时间,则较难认定,而这整个过程恰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部分,也正是创新教育应特别关心的问题。

三、加强独立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对策

要切实提高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科创意识、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使独立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再上一个台阶,结合独立学院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对策。

(一)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社团,营造良好的氛围。

据了解,学院仍有部分同学对什么是科技创新,怎样参与科技创新存在疑问,普遍认为“科技创新”太高深,离自己很“远”。根据近四年的数据统计,学院在校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参与率较低,专业之间发展不平衡。据初步统计,学院目前仅有不到10%的学生参加过科技创新活动,而仅靠这部分学生,很难有效调动其他大部分同学的积极性。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社团,营造良好的科创氛围势在必行[5]。让已经在大学生科技创新上取得一定成绩的同学发起,吸纳对科技创新有兴趣的同学进来。社团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科技活动,让不同专业的同学集结在一起,相互交流,相互沟通,主动了解科学前沿知识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从而提高自身的科研兴趣和能力。

(二)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评价机制。

目前,独立学院每年都会对大学生科技创新作品竞赛作品进行评比,即仅针对“结果”进行奖励。笔者认为,可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评价机制,对“过程”予以肯定和激励。例如,在科创项目的研究团队之间开展科创实验操作能手竞赛活动,给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通过竞赛,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一丝不苟、勇于创新的“求真”精神,给学生一个探讨交流实验心得的平台。同时,符合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消除目前部分大学生科创项目浮于表面,做表面文章的不良倾向。

(三)探索完善“三位一体”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资助渠道。

独立学院可以逐步探索、完善学院资助、科研经费资助和企业合作““三位一体”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资助渠道。一是完善现有的学院资助体系,加大资助力度,加强资助监督和指导,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二是加强与指导教师的在研课题契合度,使参加科技创新的学生逐步融入教师科研团队,在指导教师的科研经费中寻求资助。三是应积极争取与企业合作,将大学生科技创新与企业生产技术相结合,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四)建立良性激励机制,调动各方积极性。

独立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涉及学院、教师和学生三类主体。要从根本上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学院就必须有效调动其他两类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从一些母体学校成功的经验来看,可以将大学生科技创新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找平台,给老师以补助。一是根据学生对专业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研究方向的教师,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相关研究,同时承担教师科研助手的工作职责;二是独立学院的定位为教学型学院,教师的科研任务重,学院可以统一组织将教师的研究课题或其中的实践环节向学生公布,学生自由选择相应的课题组。学院按照适当的标准,适当计算学分;指导教师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工作时间适当算作教学工作量,给予课时酬金。

参考文献:

[1]陈雨柯.中国创新能力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经济问题,2012(2).

[2]李光.论大学在知识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9,20(4).

[3]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三联书店,2001.

科技创新的问题范文6

一、用悬念式提问吸引学生注意力

悬念式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的编排特点,抓住教学的突破点,设计悬念性的问题,勾起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学生注意力,优化教学效果。例如:八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都是科学小品文,文章内容虽不深奥,但是里面涉及到很多科学知识,学生对这些知识感到抽象难懂,学生不能准确把握文章内涵。教师可以根据本单元文章的特点,设置以下几个提问:①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人类都认为自己是大自然的主宰,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类似于“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话语,但是作者为什么要提出“敬畏自然”呢?这是不是一种消极的观点?②很多科学家以及探险家都在罗布泊遇难,罗布泊成了生命的,但是你能想象得到30年前的罗布泊曾是一片绿林环绕的生命绿洲吗?是什么原因造成罗布泊如此巨变呢?③你能想象得到旅鼠成群结队、浩浩荡荡跃入海洋的奇景吗?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吗?④台风过后,人们在小庙的下面发现一个深不可测的小洞,“聪明”的人开始猜测这个小洞能干什么,奇怪的是最初的一声“喂”以及扔进去的小石子某天突然飞回来了,想知道发生什么事情了吗?等等,设置这些悬念式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充满好奇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学生思维,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二、用比较式提问做好知识迁移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题材相同、写作风格不同;表现手法不同或者是题材不同,表现手法却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文章。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思考,让学生在分析、归纳的过程中,了解各类文章的写法特点,发展学生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例如:在教学《小石潭记》时,文中对游鱼的描写:“潭中鱼有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寥寥数语就把游鱼的形态描绘得淋漓尽致,读者对清澈透明的潭水印象深刻。针对这种写作手法,教师可以问学生:“以前有没有学过类似文章?”学生经过仔细思索后,想到了《记承天寺夜游》中也曾用过类似的表现手法,苏轼也是在没有直接描写明月的情况下,处处表现出明月皎洁明亮的特点。描法让读者感到美妙,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设计比较式的课堂提问可以引导学生横向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有利于学生掌握类似的写作手法,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如,在教学《孙权劝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这篇文章与《伤仲永》进行比较,让学生对吕蒙晚来学成与神童方仲永沦为庸人的两个事件进行分析,谈谈从中获得怎样的启示。学生在对比思考的过程中能够理解“活到老、学到老”的内涵,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设计比较式提问,可以在教学新知识的同时巩固旧知识,让学生通过比较和分析掌握教学的重点,理解文章写作的妙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用探究式提问组织好合作学习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性的课堂提问,让学生针对这些内容进行讨论和争辩,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独特看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九年级课文《变色龙》时,为让学生掌握奥楚蔑洛夫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性格特点,教师可以问学生:“如果奥楚蔑洛夫处死了狗,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如果奥楚蔑洛夫保护了小狗,又会怎么样呢?”学生听后开始热烈地讨论,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且能够从文章中找到依据。通过设计这种探究式的课堂提问,学生很容易了解到奥楚蔑洛夫的性格形成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深刻认识到沙俄统治时期社会的阴暗,有效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又如,在教学《散步》时,教师可以问学生:“如果你有一朵康乃馨,你会送给谁?”让学生学会感恩,懂得知恩图报的道理,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便于学生掌握文章的主旨,有效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四、要设计质疑式课堂提问

学贵有疑,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不在于学生回答对了多少个提问,而在于学生能够提出多少有价值的问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总会或多或少地遇到一些问题,有的经过学生仔细揣摩就可以解决,有的则是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设计一些质疑式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勇于提出问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教学《金色花》时,教师可以针对“‘我’为什么会想象自己会变成一朵金色花”进行质疑,有的学生提出:“‘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是想报答母亲对我的关爱,那么‘我’为什么不直接送给母亲一束花呢?”学生听后,思维立刻变得很活跃,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有的说:“‘我’只是一个小孩子,想象力丰富,觉得变成一朵金色花比较奇妙,符合小孩子的心理特点。”还有的说:“直接送花比较俗气,变成一朵金色花同样可以回报母亲,具有新意。”等,学生在质疑、讨论的过程中很快就掌握了教学重点,理解了文章主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凸显了学生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