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

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范文1

把培养计算思维作为总体目标并开展新一轮教学改革是近年来大学计算机教育工作者所达成的重要共识。

计算思维基于计算机且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所以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适应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改革重点在两个方面:回归计算机原理教学和培养利用计算机解决计算问题的能力。

计算思维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利用计算机解决计算问题,这其中有两个重要环节:“利用计算机”和“解决问题”。大学计算机教育应该以这两点为主线展开教学改革。

当代计算机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可以多角度使用。它既可以像汽车一样,通过简单操作来驾驭;也可以像数学原理或公式一样,需要懂得原理才能深度使用。对计算机多层次的不同认识产生了不同的教学理念。大学计算机教育首先应该定位于肩负历史和时代使命,不能只将计算机作为低层次工具开展教学。面对“利用计算机”的问题,大学计算机教育应该从计算机原理角度组织教学内容并开展实验验证。这种定位并非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创新,而是真正将大学计算机回归到与大学数学、大学物理同样基础性地位的过程。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要进一步展示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强大能力,就涉及如何抽象问题的计算特性,如何通过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等。

2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历史沿革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名称历经了 4 个阶段的变革,但教学内容框架及本质变化较小,区别仅是新技术的介入和软件版本的更换,而且对新技术的讲授也是以软件形式展开,如讲授 Access代表数据库技术或者讲授 Photoshop 代表多媒体技术等。表1(略)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各个时期教学大纲对比。除了教学内容之外,课程实验同样以操作内容为主。

(1)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安装与设置;

(2)掌握常见操作系统的安装、配置和基本使用;

(3)掌握网络的连接与设置;

(4)了解 FTP 下载和上传文件的方法;

(5)掌握浏览器的使用及基本的网络信息检索方法;

(6)掌握电子邮件的使用;

(7)掌握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

(8)掌握电子表格软件的使用;

(9)了解演示文稿制作软件的使用;

(10)掌握 Access(或 Visual Fox Pro 等)数据库的使用,解决简单应用问题;

(11)了解病毒防范的基本方法;

(12)了解基本的网页设计方法;

上述实验大多数以软件使用为主,是软件的“实践”或“实训”。我们认为建立该课程的实验体系对促进教学改革十分必要。

3 回归本质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

3.1 课程的本源与必要性

分析课程本源和必要性的方法常采用参照比较。我们以大学数学和大学物理为例,研究这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组织。这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30 年来没有很大变化,但却让一代代学生受益,是因为这两门课程诠释了世界的原理性内容。无论是数学的抽象描述,还是物理的形象分析,其教学内容深刻地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模式,能够让学生在理解世界的同时掌握一种终身受用的思考方法。

反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现行教学大纲,其教学内容无非让学生能够操作一些软件或熟悉一些使用技巧,这些内容显然会随着软件的升级换代和计算机普及而逐渐淡出学生大脑,同时,这些内容无法在思维层面或认识层面让学生受益。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面向计算思维,需要阐述计算机的工作原理,这不仅是课程对本质的回归,也是大学教学基础性和原理性的必然要求。如同数学、物理一样,计算机也是一级学科门类,深刻理解和阐述计算机工作原理需要多门核心课程和大量学时作支撑。如何精简专业内容,体现计算机原理中的计算思维内容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

3.2 计算机虚拟实验的必要性

面对课程学时减少(通常32学时),原理性内容难于解释,缺少验证性实验等实际问题和教学改革难题,北京理工大学国家级教学团队提出并设计了计算机虚拟实验。

虚拟实验直观、简洁、交互性强,能够将课堂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外,补充教学学时的不足。同时,虚拟实验的直观性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讲授复杂但基本的计算机概念,会降低课程教学难度。以进程管理为例,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操作系统概念,既无法通过操作系统直接展示,又很难讲解进程管理对计算机系统的价值,采用虚拟实验,其直观表示让该教学难题迎刃而解。

相比真实实验,虚拟实验有两点优势。第一,虚拟实验有效降低了实验成本。真实实验往往需要特殊的教学仪器来验证计算机原理,这些仪器价格昂贵,维护代价高,投入很大。第二,大部分虚拟实验以理解计算机原理为主要目的,这种原理性验证方法通过真实方法很难展示,如机器指令的执行过程。

如果说计算思维给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与大学数学、大学物理同样的教学地位和价值,那么计算机虚拟实验则支撑了课程对计算机原理的教学,它是教学改革的必然途径。

3.3 北京理工大学的教学改革实践

我们认识到计算机虚拟实验价值的同时,也应该看到虚拟实验的设计和开发难度。虚拟实验开发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还需要深入理解计算机仿真技术和计算机教育教学规律。教学团队在 2011 年前后认识到虚拟实验价值后,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开展了计算机虚拟实验的设计与开发工作。在北京理工大学“研究型课程教学改革”项目支持下,经过两年多的教学改革尝试和不断完善,大学计算机实验已经初具规模。两届实验班的教学实践表明教学效果良好。

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范文2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改革;非计算机专业

中图分类号:TP3-4

1 当前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目前,社交网络平台、微博、微信、云计算[1]以及移动计算等各种新的信息技术不断涌现,发展迅猛。而我国大学的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却相对滞后,存在以下两个主要问题。

1.1 教学内容落后陈旧,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就业市场对毕业生信息技术能力的需求。目前各个大学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设置主要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的教学主要教授信息技术基础、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与网络应用技术。第二层次的教学主要教授计算机程序设计,主要开设的课程为C、Visual Basic 、Visual Foxpro和Fortran等程序设计语言[2]。这些程序设计语言大都较为陈旧,很多已不是当前IT行业的主流程序设计语言和技术。

目前在中学阶段,大部分中小学也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甚至一些小学也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大部分学生在入学前已经对计算的基本操作和应用比较熟练。因此不宜再将第一层次的教学内容作为教学的重点,而是要有所取舍,突出重点,对于大部分学生所掌握的基本的操作部分只作上机考试,这部分内容学生只要通过上机考试即可,不再详细讲授。在目前的第二层次的教学中,主要强调的是程序设计的教学内容,试图让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概念,具备简单的程序设计能力,为将来利用程序设计来解决自己专业和工作中碰到的问题打好基础。但实际情况是学生无论是在毕业前的学习过程中,还是在毕业以后的工作中,都少有能将学会的程序技术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的机会,造成学非所用的结果,同时,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却没有对应的课程。

1.2 教学方式单一。目前大部分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上课方式采用的是理论+实验的方式,即老师通过大屏幕演示的方式讲授教材内容,再由学生通过上机实验题来熟悉课程内容[3]。由于讲授方式大都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再加上教学内容的落后,导致很多同学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失去了兴趣,充满热情而来,却失望而归,最终大部分学生只是将它作为一门学校的必修课来上,或只是抱着考等级考试证书的目的来学习。这显然没有达到设置计算机基础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

2 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由于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加上当前移动网络和便携手持终端(如智能手机、平板和智能手表等)的快速发展,学生所面对的信息技术产品不再局限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讲的PC。同时,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信息技术能力要求不再是仅限于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和办公应用。用人单位对能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各种工作中的实际的问题人材有很强烈的需求。因此,应该从课程模块的划分和课程的设置方面,以及教学内容的推陈出新方面,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2.1 将第一层次的教学设置为信息技术基础课。信息技术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应分为信息技术基础理论、信息技术基础应用、程序设计理论和实践。这一层次的内容作为一学期的课程。

由于大部分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所学习的信息技术课程中,主要偏重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而不注重对信息技术整体理论体系的学习,在知识结构中,并没有深刻理解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对信息技术给自己所学习专业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缺乏深刻的认识,对于信息技术的整体理论框架没有总体的认识。因此信息技术基础理论部分主要注重对信息技术理论的总体框架、基本知识和概念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基础应用部分主要讲授办公软件和网页设计与服务器管理等内容,但其中办公软件部分应精讲、少讲,而将这部分内容在考试时通过上机考的方式考察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作为一种条件性的考核,基础较差的学生应该督促其自学补强这一部分内容,教师再根据这部分学生的情况适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教师应该将讲授的内容重点放在计算机网络的理论和应用部分。

由于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讲,无论是在自己的专业上,或在将来的工作中,都甚少有机会去自己编写程序,工作中需要的更多的是计算软件硬件的应用和维护工作。因此,程序设计理论和实践部分只是要求学生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概念,并对程序设计的过程和基本技术有一个基础性的了解,而不深入到程序设计的理论和技术中。在内容上,理论和实践部分简略介绍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和理论,选择一种程序设计语言,介绍程序的三种基础结构,并通过少量简单的程序让学生了解程序设计的方法和流程。这一层次的内容作为一学期的课程。

2.2 将第二层次的教学设置为信息技术应用课程。这一部分的内容应根据学校所开设的专业、学生的兴趣和将来工作的需求设计多个可选课程模块,供学生从其中选择至少一个模块进行学习。每一个模块设置为一个学期的课程。

如根据专业特点,可以设置CAD、Flash、Photo Shop和视频编辑等课程。在我校的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改变了以前给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上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做法,将大学计算基础课程的第二层次教学内容设置为Flas设计或Photo Shop图形处理。这样的课程设计为学生以后从事自己专业相关的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视频编辑等课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达到了较为良好的教学效果。

根据将来工作的需求或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以设置数据统计和处理、高级文档处理、信息设备维护等课程模块。如在数据统计和处理课程中,主要讲解数据的各种收集、整理和分析方法,对结果的解释和推论,以及常用的数据统计软件(如SAS和SPSS等)的应用,这样学生在到用人单位工作后,就可以利用掌握的数据统计理论和数据分析工具软件来对工作中的各种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并将分析出来的有价值的结果通过合适的媒体形式进行展示。而在高级文档处理课程中,可以主讲Excel的高级功能和高级PPT的制作技术,Excel的很多高级功能在实际应用当中非常有用,如除了学生接触的常用函数以外,可以将一些统计功能的函数通过案例进行讲解,而在高级PPT的制作中应侧重设计的理念和其它辅助工具的应用,能让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后,能制作出具有专业水准和具有鲜明特色的演示文稿。在我校部分教师的课堂中加入的高级PPT的制作内容后,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

以上的教学内容改革方案,即能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也有利于案例驱动等新教学方法的应用。部分新增加的教学内容也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实验,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教学效果。总之,教学内容的改革应该根据当前IT技术的最新发展变化,面向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及时进行调整,这样才能达到设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付涛.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次教学研究[J].电脑学习,2011(2):60-61.

[2]杨旌.面向云计算的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创新[J].科技信息,2010(23):185-186.

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范文3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信息技术;模块;必修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我国对高等计算机教学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3年,教育部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高等院校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学生的信息素养。注重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了解以及对信息的获取、加工和处理的能力。而2004年前后,很多国内高校的非专业计算机课程由之前的计算机文化逐渐转变为较为专业的大学计算机基础等课程。从字面上的认识来看,很多人认为计算机基础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存在很大的差异,其实不然,经学者研究发现,就教学内容来讲,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存在很多重复的内容,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因此,本文就计算机基础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适切性进行研究和分析。

一、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

根据《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目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结构大致分为六个模块,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大块。必修部分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础内容和概念,仅仅只有“信息技术基础”一个模块。而选修部分以信息处理技巧和技术运用为主,包括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运用、网络技术的运用、数据管理技术与人工智能初步六大板块。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每个模块都是两个学分,而且一般情况下必修课程的信息技术基础是必须修满两个学分的,而选修课程内容中的六大模块则可以选取其中一个进行学习。必修中的信息技术基础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是继续学习选修课程的前提,该模块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基本的信息处理模式和基础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简单的计算机问题。由于每个院校的教学模式不同,所以,各个高校的计算机选修课程都不一致,但不管选修哪门课程,应该都涵盖一些计算机基础内容的知识点。

二、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内容

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内容相比于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更为简单一些,以计算机的理论知识为主,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由来与发展历程,和认识掌握一些基本的信息处理软件。计算机信息基础主要包括计算机的发展简述、计算机的应用领域、计算机的数据表示、计算机的系统组成、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系统以及计算机的病毒知识等几个方面。主要是从计算机本身的功能出发,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性能和辅助工具等基础内容,涉及的信息处理技术相对来说较少。

三、计算机基础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适切性分析

为了明确高校新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以及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编排的现状,我们进行了一些调查。根据调查发现学习过基础知识的学生都能简单了解计算机的性能,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也接收得更快。事实上,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内容无非是对计算机本身的功能、特点以及一些简单的信息处理方式进行总结,教学内容都不会过于复杂。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本身就涵盖了一些简单的计算机基础教程,他的必修模块也相当于把计算机的功能、概念介绍了一遍,只是在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上又增添了一些信息处理的模块,相比于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内容来说更为全面,涉及的信息处理技术也更多一些。只是在计算机基础上做了一个内容的补充和延伸,在网络处理技术、媒体运用技术、数据管理技术方面都做了一些简单的介绍与讲解,让学生在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的同时能够实际操作一些计算机技术,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性能、特点。总而言之,计算机基础与高中信息课程教学内容有一定的相似性,在教学内容上也有一定的重复,因此,我们可以适时地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增加一些信息技术处理的模块,让计算机基础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能够更好地衔接,实现计算机基础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适切性。

随着网络的发展,计算机已成为人们生活获取信息的主要工具。因此,计算机的教学内容也要发生一些改变,原本的高校计算机基础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有一定的重复性和差异性,使高校学生受到的计算机教育程度不同,计算机水平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要适时地对原有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调整,以保证其教学内容的适切性。

参考文献:

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范文4

当今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计算机已成为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工具,《计算机应用基础》是现代高职学生的必修课,建立和完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育模式,是培养优秀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因素。探索基于“课证融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与实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适用教材、考核方式这几个方面进行改革探索,通过实施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使《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与专业有效结合,体现专业特色;将课程教材、教学内容与资格认证相融合,形成严格的教学、考核规范,有利于推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成效。

关键词:

课证融合;模块化;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08014302

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已成为企业人才必备的职业技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一门培养学生基本的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基础课程,使学生初步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常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形势,作用突出。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应当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具备扎实的、系统的专业应用知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培养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基础课程,但当前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完成《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后,缺乏动手实践能力,不能在实际岗位中熟练地运用计算机相关的基础知识,这种现象在我国高职教育中非常普遍。目前从整体上看,我国高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尚未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培养效果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因而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进行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利于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职业素养和利于企业岗位需要的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1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实践与应用是最终目的。然而当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是学生能听懂课堂教学内容,一旦完成一项具体任务时却无从下手,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课堂教学未能起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作用,教学效果不佳,教学效率低下。主要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教学内容过分强调普遍性,课程教学大都是采用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缺少专业特色和针对性。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涉及知识非常广,在知识结构与应用类型方面,不同专业对学生的要求存在较大差异,如果采用统一的教学内容,显然无法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技能要求。

1.2教材无法满足教学需要

计算机应用知识更新速度较快,许多教材的更新滞后,大多数教材都是按照知识点先后顺序来架构,没有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导致理论知识过多,实践技能培养不足,无法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

1.3课程考核不规范

当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大多是以授课教师为核心,从教学到考核都是任课教师一人完成,教学质量没有客观的检验标准。即便是同一个专业的学生,如果授课教师不同,课程考核标准也不同,这种考核方式局限性较大,不能切实体现岗位技能需求,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方法

2.1改进教学方法

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采用从实际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的模式,直接面向应用,按实际应用的需要组织课程教学。

(1)情境式教学,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安排在理实一体化教室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训操作有效融合。教师讲解时,学生边看边做,以“做”为中心,教与学都围绕着做,学生从做中学,在学中做,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采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为培养学生应用技术能力,教学内容以项目形式来呈现,例如设立计算机选购与软件安装、计算机基本操作、word2007应用、Excel2007应用、PowerPoint2007应用、接入互联网及系统安全维护等项目,每个项目再细分为若干个任务。

2.2优化教学内容

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性质和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对课程进行项目化设计,学生通过项目实施来学习和实践。项目可划分为公共基础知识和专业拓展内容,公共基础知识由各专业学生所必须掌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构成;专业拓展内容则依据不同专业的应用要求,在公共知识基础上增加专项操作技能的项目实例,既满足了通用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基本要求,又体现了不同专业的技能需要。

(1)教学内容模块化。

传统的课程教学内容侧重于先介绍原理、概念,然后通过应用实例来巩固学习,尽管其逻辑性较强,但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扩展不便。此外,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应用统一的教学内容显然不符合专业需求。

模块化的思想则是以模块为基础构建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个模块,每个模块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各模块之间又是紧密联系的。以模块为基础组织教学内容十分灵活,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依据不同专业学生,选择具有本专业职业岗位特色的教学模块来开展教学,另一方面一旦某些知识点需要更新,只需对特定模块进行拓展和更新,优化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率。

根据教学需要,以计算机应用专业为例,教学内容划分成基础模块和专业拓展模块,模块划分如表1。

(2)项目化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内容按照项目设置,每个项目设立若干个任务。每个任务包含任务描述、相关知识、任务实施、任务小结等。学生通过项目案例的学习和操作,完成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每个项目案例经过精心选择,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逐层推进,循序渐进。

2.3开发实用性强的项目化教材

尽管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不断更新,但往往只是在本科教材的基础上稍加变化,没有站在实际应用的角度,理论知识过多,不能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教材的编写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结构,立足于学生的实用技能、以实际应用来构建教材体系,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应用技能。内容的选取“源于生活,归于应用”,选择与学习、生活及工作相关的素材,既体现实用性,也保证趣味性,遵循学以致用的原则。

为更好地体现教材“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主旨,将各知识点与操作技能恰当地融入各个项目中,教材采用项目及任务形式,设有计算机选购与软件安装、计算机基本操作、Word应用、Excel应用、PowerPoint应用、接入互联网及系统安全维护六个项目,项目下设立多个任务,各项任务由“任务描述”、“相关知识”、“任务实施”、“任务小结”等部分组成。“任务描述”部分通过创设工作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实际工作过程,同时也指明了任务目标、任务实施效果;“相关知识”部分则根据任务要求,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介绍任务涉及的知识点;“任务实施”部分说明了完成任务的详细步骤;“任务小结”部分则对整个任务的实施进行总结归纳,每个任务完成后还设立一个实训,用于学生完成任务后进一步提高其实践技能。

2.4合理设置考核体系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课程,学生只有具有娴熟的操作技能,才能适应将来的岗位需要。而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往往采取的是“自己考核自己“的模式,一个班的教学、考试、阅卷都是同一个老师,教学、实践、考核标准没有统一的标准,教师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课程教学质量无法保证。

在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引入国家职业标准、职业能力考核,开展“课证融合”。基本思路是:在课程教学中引入全国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教育工程(简称ITAT教育工程)的”办公自动化工程师”认证,学生在学完课程后直接以“ITAT办公自动化工程师认证”考试作为课程考核。

本文提出的“课证融合”区别于“以证代考”,“以证代考”尽管有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质量评价规范、利于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等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着“证”的选取、考核内容局限性等方面的问题,因而在课程教改过程中,采取的策略是在ITAT办公自动化工程师认证的基础上,借助其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开放题库,开发适用于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的课程考核题库。课程结束后,随机抽取题库中的试题组卷,客观地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既具备第三方认证考试的优势:公平、公正地反映学生的专项技能,又能体现专业特色,同时学生也取得社会和企业认可度高证书。

通过施行“课证融合”:紧密结合课程教学与职业认证;变革课程考核方式:用职业资格认定取代传统的期末考试,实现课程教学和考试分开。既明确了教学目标,也规范了考试程序,同时解决了外聘教师不重视教学质量的难题,破解了课程考核可信度不高的问题,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了教学效果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

3课程改革成效

通过分析学生的基础能力以及不同专业所需要的人才目标,按专业需求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划分为不同的层次的教学内容。同时结合ITAT教育工程的“办公自动化工程师”认证,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常规教学中,嵌入该认证课程的教学资源,结合专业特点,对该课程教学内容、考核内容进行重组,进一步加强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与专业之间的密切联

系。一方面实现课程教学内容、考试范围规范化,实现

“课证融合、教考分离”,另一方面通过分层次模块化教学改革,有效体现专业的特色。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

参考文献

[1]黄林国.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化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1,(14):3337.

[2]李洁,周苏,师秀清.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创新设计与教材建设[J].计算机教育,2010,(10):153158.

[3]舒萌.探析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分层次模块化教学改革[J].现代企业教育,2014,(4):387.

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范文5

[关键词]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大学计算机;教学模式

一、引言

21世纪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随着网络信息的深入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程度大大提高,计算机在各行各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21世纪背景下,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必须掌握最基本的计算机知识与应用技巧,可以说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强弱已经成为人们衡量现代优秀人才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问题,即当前我国许多高校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上还存在较多的问题,由于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各大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水平整体偏低,更新计算机基础课程相关理论、加强教学实践、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我国各大高校较为紧迫的任务。

二、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保守落后

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最为明显的问题就是教学内容比较落后,教学内容无法适应当下社会发展的需求。仔细观察会发现目前不少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结构仍然沿用了最为传统原始的“学科体系式”,教材中的内容版块的设置缺乏科学合理性。在瞬息万变的社会背景下传统教学内容保守落后就会被社会所淘汰,教学工作者必须意识到计算机相关技术是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中的,教学内容也必须及时更新,尽可能融入更多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帮助学生扎实计算机基础,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二)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活动需要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教师不能总是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单一的教学容易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负面情绪,阻碍学生能力的培养最终降低教学质量。然而当前许多大学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大学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教学工作的展开困难重重。还有部分教师仍然采用讲授的方式灌输大量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这样的教学方式最终导致整个课堂死气沉沉,课堂教学有效性大大降低。

(三)学习效果评价不够合理

受到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高校大学教师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主要还是试卷考试,分数的高低是衡量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关键。显然,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仅仅通过分数来评价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理解、掌握的情况是不合理的。纸质试卷考试只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计算机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不能反映学生计算机实际操作水平的高低。

三、教学改革与实践探讨

面对当下我国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教学工作者有必要探究多种有效的方式改革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提高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质量。教学工作者要敢于尝试,积极探索更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努力推进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工作的展开。

(一)完善课程设置,落实分层教学

不同专业的学生所要掌握的计算机技能有一定差别,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只需要掌握最基本的计算机技能即可,而对于某些理工类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必须掌握更加系统专业的计算机知识。由此可见,不同专业对计算机的需求存在较大差异,教学工作者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完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设置,实施分层教学,满足不同专业的需求。例如对于非理工类的学生群体我们可以将必修课与选修课巧妙结合起来,必修课主要是学习相关的文化基础知识,选修课则是动画技术、网站建设等。将分层教学引入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具有极大的现实价值,分层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打破传统僵化的教学方式,激发课堂的活力,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大学阶段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地区的差异导致同一个班级中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各不相同,采取分层教学符合实际的教学环境,因此将分层教学落到实处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促使班级中的每个学生都能够根据自身的知识水平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二)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带动了计算机的更新换代,计算机相关的技术也有了深入的发展,在这一形势下教学工作者必须优化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引入更多有价值的教学内容。教学工作者要树立长远发展的眼光,大胆创新,突破传统的教材结构体系,将新理论、新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中去。应试教育模式不利于我国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工作者必须积极展开网络化教学,拓展教学范围,改善教学环境。

(三)加强实验环节,注重能力培养

实践出真知,在教学中增加实验环节能够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因此大学计算机教师应当积极引入实验教学,为学生创建实验动手的平台,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进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综合素养。在实验之前教师要将实验的方法、注意事项、素材、内容进行简单的整理并针对性展开教学指导,不断提升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四、结束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到我国现代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教学工作必须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丰富教学内容、加强实验环节、落实分层教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学中获得提升与发展。总而言之,在当下的教学环境与社会形势下,要想真正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大学计算机教师必须积极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学方式,为我国培养更多可用之才。

参考文献:

[1]张宏,黄丽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探讨[J].焦作大学学报,2006(4).

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范文6

1.1教学内容更新速度慢相较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教学内容的更新始终处于较慢的水平。例如沈阳农业大学2013年才开始讲解Windows7操作系统,之前一直都在讲授WindowsXP系统。2013年的教学内容更新,距离WindowsXP系统的12年,距离Windows7的也有3年多的时间,这就会造成教学内容和计算机发展进程的脱节,学生学习的知识过于陈旧以致应用不到实际生活当中。

1.2和社会市场的要求不一致随着计算机在企业中日常办公的广泛使用,越来越多的企业利用进行无纸化办公,极大地提高的办公效率。所以企业对于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逐步的在提高,例如Office套件、Visio、ERP类软件等都是极为常用办公软件,但就目前高校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来看,只有非常小的一部分大学的授课内容涉及到了Office套件及其他较为实用的软件操作。

2改革提议

2.1扩展教学内容、课程内容,更贴近社会需求计算机基础教学不止应该仅着眼于基本的计算机系统操作,更应该扩展到对于目前社会广泛使用的应用软件领域,如Office,Photoshop和Premiere等软件。这样可以让学生能够真正的将专业软件应用到以后的生活中去,这样才实现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真正价值。

2.2扩展课时量目前各大学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都在32到40学时之间,普遍课时较少,难以满足相对庞大的教学内容。因为计算机基础课包含的计算机知识较为分散,涉及到了不同的计算机软件的教学,所以在短时间内很难让完整细致的教授给学生。建议增加课时量,分学期进行教学,并设置不同延伸领域的选修课供学生兴趣学习。

2.3加快更新教学内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一定要紧跟计算机技术发展趋势,缩短教材的更新周期,及时的淘汰陈旧的内容,增加最新实用的知识。使所讲授的知识能够真正让学生应用到日常对于计算机的操作当中。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