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特色校园文化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特色校园文化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特色校园文化设计

小学特色校园文化设计范文1

关键词:高校 特色文化 路径 “大别山道路”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b)-0004-01

特色大学文化,是指一所大学中大学人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体系中所呈现出来的独特个性[1]。大学追求特色大学文化需要将学校建设方针与地域特色相互融合,形成具有发展潜力和生命活力的独特文化氛围。

1 农业院校构建特色大学文化的意义

高等农业院校作为实行农科教结合,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和推广的重要载体,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好“三农”的同时,担负着院校自身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职能,所以高等农业院校在办学实践中构建特色大学文化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意义:

从社会层面看,构建特色大学文化是顺应国家构建文化软实力的需要,是贯彻十精神的实际举措。从高等院校大学文化建设抓起,通过一代代高校师生的接力探索,在日积月累中形成具备国家战略需要和时展要求的特色大学文化,从而为全社会的文化建设添砖加瓦,贡献大学自身应有的力量。

从院校自身看,构建特色大学文化尤其是高等农业院校构建其所特有的育人文化、办学文化,是院校丰富和发展自身精神资源,提高办学质量的客观需要。同时,走出自己所独特的大学文化建设模式,更是在众多高校中赢得一席之地的生存发展需要,是自身“软实力”的一个重要体现。

从人才培养看,高等农业院校形成自身的特色文化,对培养学生服务“三农”、扎根基层成长成才的意识至关重要,其很好地把课堂教育与实践认知无缝对接起来。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大学生来说,是一块难得的丰厚土壤,是一种难得的文化熏陶。

2 高等农业院校特色大学文化建设路径探索

下面基于安徽农业大学“大别山道路”实践,探索农业院校特色大学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2.1 在大学精神文化建设中传承“大别山道路”精神内涵

在“大别山道路”实践贡献的同时,安徽农业大学从“大别山道路”中汲取了大学文化的文化特质和精神特征,在传承文化中凝练大学精神,使学校精神文化有更为坚实的依托,显得更为厚重。

大学精神文化主要体现在办学理念、校风、校训、学风、教风等方面。安徽农业大学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学校坚持以育人为根本,恪守优良教风、学风,形成了“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光荣传统和以“大别山道路”为标志的办学特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安徽农业大学在长期办学历程中,始终坚持服务“三农”的思想,坚持围绕促进安徽农业经济发展这一中心,兴学育人,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享誉全国的富民、兴校、创新、育人的“大别山道路”,形成了“服务‘三农’、献身‘三农’,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大别山道路”精神[3],并形成了“坚持大别山道路,在服务地方经济中培育优势特色学科和高素质人才”的办学特色。

2.2 在大学制度文化建设中体现“大别山道路”精神

大学文化具有的规范功能和导向功能主要是通过大学既定的条例、制度、法规等行为规则,达到强制师生员工行为、规范办学行为、强化办学方向的目标。安徽农业大学建校80年来,坚持以育人为根本,恪守优良教风、学风,形成了“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光荣传统,为在校师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有助于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大别山道路”精神中所体现的“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的精神,结合新时期大学建设的新要求,对于进一步推进以人为本、依法治校工作提供借鉴,在与师生员工充分沟通的基础上,集中全校智慧,逐步建立健全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力求做到提升学校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法治化、民主化水平。同时,安徽农业大学在大学制度文化建设与执行中,注重对安农师生员工爱岗敬业,自觉遵守规章制度,保持健康的人生态度等方面进行培养。

2.3 在教学科研中体现“大别上道路”文化特色

高等农业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致力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安徽农业大学作为地方综合性农业大学,立足安徽,以大别山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量体裁衣,突出特色,在教学科研中体现“大别山道路”文化特色,开展以服务“大别山道路”经济社会发展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将校园文化建设、学校教学工作、与“大别山道路精神”教学资源进行积极整合,通过开设多种形式的讲座与课程,把“大别山道路”科研成果逐步推向课堂,使广大师生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感受“大别山道路”蕴含的精神内涵,增强大学生的服务“三农”意识,投身科研活动的热情;在坚持“大别山道路”服务地方经济、培育优势学科和高素质人才中,探索实践了培养创新创业“双创”人才模式,使广大师生在“大别山道路”精神鼓励下,走出校门,走向农村,走近农民;使“大别山道路”精神不断传承,使之成为服务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

2.4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体现“大别山道路”精神内涵

通过“大别山道路”的实践,安徽农业大学形成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献身‘三农’”的精神。艰苦奋斗是本色,这是安徽农业大学服务“三农”事业、服务社会的永不褪色的本质和必然要求;无私奉献是灵魂,胡承霖教授,近80岁高龄仍然奔走在田间地头、服务在新农村建设的第一线;开拓创新的动力,支持着宛晓春、程备久、马传喜、李增智等教授致力于现代农业科技的前沿;献身“三农”是方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安农人将自己的青春奉献在田野山林。“大别山道路”的精神已经积淀为安徽农业大学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积极引导大学生从“大别山道路”精神中汲取养分,受到感染,使青年学生树立立足安徽,扎根基层,服务“三农”的思想观念。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实践,了解“大别山道路”精神内涵,通过对安农人已有的科研成果与安农人对地方社会经济做出的贡献进行考察,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此外,通过开展“大别山道路”精神论坛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大学生了解、学习“大别山道路”精神内涵与文化提供契机和参与的平台,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申明.大学文化特色的内涵探[J].怀化学院学报,2010(1):126-128.

小学特色校园文化设计范文2

所谓SIS战略是指一所学校为了获得社会的理解与信任,将其办学的宗旨和文化内涵传达给公众而建立的视觉、听觉相结合的立体式的形象系统。即学校理念文化识别系统(Mind Identity System,即MI)、学校行为文化识别系统(Behavior Identity System,即BI)、学校视觉文化识别系统(Visual Identity System,即VI)、学校环境文化识别系统(Environment Identity System,即EI)。

一、当前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能给师生创造一个有形而庄重的心理“磁场”,能在无形中统摄全体师生的灵魂,发挥“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功能。尤其对于中小学生而言,这磁场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建构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尽管很多学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用以打造学校文化,却收效甚微。在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一些问题是普遍存在的,例如学生不思进取、无心向学,教师厌教、变相体罚学生,师生精神萎靡不振等。许多教育工作者很迷惑,学校的条件越来越好,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师生却没能振作起来。细细研究不难发现,在教育工作中,在校园环境建设、教科研建设等方面的投入逐步加大,却独独忽略了校园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建设。校园文化缺失是导致当前众多中小学缺乏办学特色的一个主要因素。

针对问题的存在,笔者试图从SIS战略的角度,结合实例,对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一些建议。

二、打造独特的中小学校园文化

(一)中小学校园理念文化建设(MI)

学校理念文化识别系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MI要根据教育发展趋势及政策,将地域特色、历史内涵、当前现状以及未来预期等因素进行统一整合。这不仅能够激励全体师生,增强校园凝聚力,同时也能展示学校的价值追求,扩大学校在社会的辐射范围,提升学校形象。

屏南实验小学在借鉴优秀中小学的办学经验后,学校确立了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努力追求学生与教师的双主体发展。结合当下时代要求、学校特点,提出了学校中期办学目标:力争在五年内,学生的养成教育进一步优化,全科合格率达到99%;同时不断提升教师业务素养,争取在2018年前培养出一批教科研水平在省、市里有较大影响力的骨干教师。在确立学校师生共同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本校条件和时代潮流,确立了“学校因我而不同”的学校精神,努力打破以往固化的办学模式,全面激发师生的主人翁意识。

(二)中小学校园行为文化建设(BI)

学校行为文化识别系统是SIS战略的保障工程,是对学校行为进行统一规范的动态识别系统。它以学校理念为基本出发点,对内规范学校行为、完善规章制度;对外进行宣传、交流活动等。以学校理念为基点进行设计,保证SIS战略的一致性和完整性,是BI系统的设计原则。

在一些中小学校,教师存在着职业倦怠感,特别是一些教师在中高级职称聘任后,工作干劲和热情明显减退,这在农村中小学中尤为常见。为了避免这一现象,我校从2010年开始相继制订了《教师聘后管理暂行办法》《中年教师教研激励方案》等相关制度,从教师的实际情况出发,引导中年教师继续探索,不断努力,积极进取,鼓励他们积极开展教研“三个一”(上一节展示课,主评一节公开课,开一个讲座)活动;对于40周岁以内的青年教师,要求他们参加每年一届的青年教师评优课和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以提升业务水平,不断成长。为了让“学校因我而不同”学校精神能得到更好地践行,学校设立了两项传统活动:一是在每年一次的毕业典礼上,让每位毕业生在印着“学校因我而不同”的丝绸条幅上签名,并在签名条幅前合影留念。二是在毕业典礼上,校长亲自向每位同学赠送一份制作精美的书桌小摆件,一个刻着实小精神“学校因我而不同”的水晶玻璃太阳花,希望他们在将来的学习工作中不断坚定“学校因我而不同”的信念,去拼搏奋斗。

学校行为文化建设,贵在以人为本,积极引领,给师生指明一个方向,让他们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以期最终让师生体验到“做对了事”,“做好了事”,“做成功了事”。

(三)中小学校园视觉文化建设(VI)

学校视觉文化识别系统是学校文化中最外在、最直观的部分,是以校徽、标准字、标准色为核心的系统,将学校理念、文化特质、价值取向、整体建设、办学特色、学校规范等抽象语意转化成具体符号的概念,通过个性化、标准化、系统化的视觉方案,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精神文化,营造独特的学校视觉新形象。

常见的校园视觉文化的表征有学校名称,学校校徽校牌等。以学校名称为例,有学者认为需要注意三点:第一,各个学校名称之间要有差异性。在确定或更改校名时要特别注意。另外,由于互联网的兴起,网络课堂成为一种新兴的趋势,注册网络域名或许有利于将来学校网络化的发展。其次,校名必须与学校形态条件相符合。坚持实事求是,这是在办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点。第三,学校的名称最好简单易记,最好是在4~6个字,要符合中文的阅读习惯,避免歧义。如果有相应的英文名字,最好选取简洁易懂的词汇。

另外在一些看似很小件的东西上,也能体现学校的视觉文化。比如名片、信封、信纸、便笺、文件夹、档案袋、纸杯、作业本等能印上学校标志,就能提高视觉效果。别具特色的校服、班服也是视觉文化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大型的比赛竞赛中、校庆或者文化周、家长周时,这些明显的视觉符号,能够很好地展现学校的特色。

(四)中小学校园环境文化建设(EI)

学校无闲处,处处熏陶人。学校环境文化建设要以“六化”为基本要求,即做到校园环境的净化、绿化、美化、秩序化、人文化、教育化以外,更要从学校育人目标出发,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突出主题性。

加强校园景观建设是发挥学校文化“育人”功能的重要方面。学校人文景观建设富有文化教育意义,要从文化审美、艺术审美的视角,坚持精细化、智能化、人文化的原则,将文化与艺术、人文与科学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改善校园环境,建设一个绿化、美化的校园自然环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安全舒适、富有时代气息和较高文化品位的生活家园。

小学特色校园文化设计范文3

一、营造内外环境,为书彩文化特色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实现书彩文化特色教育的目标,港头小学积极营造内外部环境,对外争取社会各界的多方支持,筹集办学经费,对内努力改善学校风貌,突出“人文、优雅、生态”的育人环境,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2014年初,广州市花都区委宣传部规划把水口营村打造为广东省书法乡村,聘请了多名书法家到港头小学指导师生研习书法。学校重视教育科研引领,借此引进专业美术教师,开发了校本课程《墨韵书香》,开展书彩教育特色第二课堂活动,坚持每周一次主题活动,每天一次书法操练,要求师生人人能写一手好字、个个能绘一幅好画,努力提升校园环境的人文性,让书彩教育在全校普及开来,使学校成为学生喜欢的乐园。

二、成立领导机构,让团队理解和接纳学校新的办学思想

为了让全体教职员工理解和接纳学校的办学思想,凝聚师生心志、引领师生行为、塑造师生灵魂,成为根植于师生心灵的主流文化,学校成立特色学校建设领导小组和理论研究专家指导小组。其色学校建设领导小组由港头小学校长担任组长,教导主任、总务主任、少先队总辅导员、艺术科组长担任副组长,另有10位成员;聘请冠华小学校长担任理论研究专家指导小组的组长,副组长包括花都区教研室副主任、佛山南海区大沥实验小学校长、广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会长、广州市白云区书画协会会长以及多位书法家,阵容鼎盛,蔚为大观,凸显了学校开放的思维和广阔的视野,保证书彩文化特色教育的广度、高度和深度。

三、注重顶层设计,为建设学校特色指明方向

港头小学提炼出理念文化,包括办学理念“书彩教育,赢者出彩”、办学定位“高品位的书彩文化特色名校”、口号“我书我赢,我出彩”以及一训三风等,成为学校文化与特色建设的精神引领,同时进行具体设计:1. 制度文化。制定出一套完整、科学的管理制度,编写了《制度汇编》。2. 社团文化。学校开设的社团组织有国画、漫画、书法、硬笔书法、国学、泥塑、剪纸、足球等,每周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深化校园文化建设。3. 班级文化。港头小学的班级文化各有特色,包括班级形象、班级精神、班级制度、班训、班级之星等,展现个性色彩及多元的文化。4. 活动文化。学校常规的大型活动有艺术文化节、欢乐节、体育节、读书节等,还有书香校园读书活动、书信节活动、科技活动、传统节日主题活动、志愿服务活动,以及书彩文化第二课堂、体育大课间、外出参观实践活动等一系列活动。

四、深化德育改革,以书彩文化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思想与行为之间有一座桥,这座桥就是习惯。我们常说“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终生受益的宝贵财富。港头小学秉承“厚于德、诚于信、乐于善”的德育理念,始终把学校德育工作放在首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校德育工作,以养成教育作为文化内涵,把德育的切入点定位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固化。为此,学校实行德育工作责任制,全员德育、分层管理、层层落实,形成事事有人抓,人人抓德育的新局面。同时创新德育模式,探索“书彩文化”与学校德育整合的途径和方法,把培养文明礼仪行为习惯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旋律。在日常工作中,经常性开展遵纪守法教育、班风班容比赛、诚信教育等活动,让文明礼貌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让孩子们在文明和感恩中健康成长。

小学特色校园文化设计范文4

关键词: 校园文化 学校发展 物质内容 精神内容

学校不仅是客观的物质性存在,更是一种精神和文化存在[1]。校园文化作为一所学校的办学、精神和风气的集中体现,我们应该将校园文化建设放在一个重要的地位,只有拥有良好的校园文化,这所学校才有特色;只有拥有良好的校园文化,这所学校才有育人精神;只有拥有良好的校园文化,这所学校才有内涵。

一、以人为本,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概念

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笔者从基础教育的实际出发,对中小学校园文化这样定义:中小学校园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学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员工组成的校园人为主体,以校园环境和师生实践活动为载体,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相统一的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群体文化。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良好的校园文化,将以鲜明、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以内在的力量凝聚、激励学生,以独特的氛围影响、熏陶学生;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抵御各种消极、颓废文化对学生的侵袭,有利于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积极作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了解社会、认识人生。学校教育不仅是知识的简单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化气质、行为习惯和道德风貌,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我们要发展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和谐理念、思维和指导方法[2]。因为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对塑造思想、陶冶心灵、发展个性、促进师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激发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形成向心力和凝聚力,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始终保持高昂的情绪和奋进的精神,形成学校活力,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内容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最基础的就是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主要体现在校园环境的布置上,精心布置校园建设美好物质文化,物质文化建设一是要根据教育特点、时代特点、区域特点和学校环境,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形成学校独特的校园物质文化风格。二是要从本地自然环境和条件出发,在校园内栽花种草,绿化、美化校园,使整个校园干净、整洁,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采取小种植园、小养殖园等美化校园的措施。三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环境的设计、维护和创造。如学校的校训、校歌、校徽、校标等设计要体现学校特点和教育理念,有条件的中小学要建好校史陈列室和共青团、少先队室,充分利用板报、橱窗、走廊、墙壁、雕塑、地面、建筑物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体现教育理念,发挥校园广播站、电视台和网络的作用,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内容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学校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精神文化建设首先要全面开展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在教师中扎实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增强广大教师作为人民教师的光荣感、责任感、使命感,激发教师严格自律、恪尽职守,树立人民教师良好师表形象,建设热爱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钻研教法、不断探求的优良教风,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建设勤奋努力、积极向上、认真诚信、充满兴趣、乐于探究的良好学风,认真抓好班级文化建设,形成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快乐和谐、健康向上、争做主人的良好班风。其次是要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活动设计要突出普遍参与性、趣味性、益智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最后要总结、提炼学校精神。学校精神是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指导思想、办学特色、历史传统、培养目标的概括和抽象。学校精神既是在学校长期办学历史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更是通过对学校办学特色、历史传统、时代要求等总结分析归纳提炼出来的。

四、校园文化建设的社会内容

制度文化是一种规范性文化,表现为学校的规章制度、管理体制、组织机构、运行机制等。它既是广大师生的行为准则,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更是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和物质文化建设的保证。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使学校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做到依法治校、民主治校。学校所有制度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有改革创新意识。制度建立之后要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在执行制度的过程中,还要建立互相沟通、交流的机制,做到有问题及时解决,有矛盾及时化解。为了保证制度的贯彻落实,必须建立一定的组织机构,构建一个高效、精炼、有序的运行机制,确保工作的实效。要及时和家长沟通,建立完整的家长和学校之间的管理机制,共同构建美好的校园。

学校是客观的物质性存在,校园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可以为广大师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陶冶师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提高师生的文明程度,而且可以通过学校辐射社会、带动家庭、推动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项红专,主编.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8.1.

小学特色校园文化设计范文5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几乎每个五年制高师都会或多或少地有自己的成绩和建设方式。然而由于各方面原因,五年制高师的校园文化建设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归纳起来,一般有以下几点:

1.内容单一、流于形式。当前很多五年制高师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主要体现为主体建筑、办公室、教室墙体上的标语和口号,如将学校的校训、核心理念等张贴在学校的主体建筑上,在教室内外张贴一些名人名言等。如前所述,校园文化分为几个层面,然而在今天的五年制高师文化建设中,校园文化的内容还是过于单一,大多停留在物质层面。精神层面的内容还是大多停留在墙体上、标语中,缺乏能够使之内化的制度保证。

2.重复雷同、缺乏特色。如今学校和学校越来越相似。由中师升级时间不久的五年制高师也是如此:偌大的校园、崭新的楼群、现代的教具、似曾相识的校园景观……甚至学校的校训、教风、学风都有很大程度的类似性。纵观江苏省五年制高师学校,“勤奋”、“求实”、“创新”之类的字眼高频率地出现在各五年制高师学校的校训中,“敬业”、“爱生”也是很多学校教风的内容。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五年制高师学校与学校之间缺少异质化的特色,呈现出面目雷同的现象。

3.区分度小、五年制高师特色不明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五年制高师学校自身的特点不是很明显,呈现出和普通高中或大学类似的内容。比如校园的建筑设计和格局和很多普通高中比较相似,在教师和学生管理方面也十分相似,尤其是对学生的住校、生活、卫生、纪律等方面和高中生管理的区分度非常小。还有诸如“厚德”、“至善”这样被不止一家高校引为校训的词语也出现在很多五年制高师学校的校训中,让人不禁望而疑惑,对这样学校的认识也随之模糊起来。五年制高师的关键词是“初中后”、“高等教育”、“师范教育”,而在许多五年制高师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这样的特色非常淡薄。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五年制高师学校出现的以上这些问题,究其原因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因而缺乏足够的理论探讨和长远规划。自五年制高等师范教育在我国开设以来,有关五年制高等师范的课程开发、专业建设、教师培训等方面都有很多的相关论述,然而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这方面的讨论和引起的关注度却相对较少。相应地五年制高等师范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显得仓促、凌乱,也因此出现了上述的这些问题。

二、五年制高师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在五年制高师学校的发展和建设中,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举足轻重。在国家高度重视师范教育的今天,五年制高等师范教育已经占据了高等师范教育的重要地位。然而如果仅仅是学历提高了,校园变大了,学制拉长了,学生变多了……那五年制高师也许仅仅是中师的“加长版”。在学校硬件发展的同时,管理思路、教学理念都要跟着转变,关乎到学校核心凝聚力的校园文化建设更加不可小觑。校园文化建设对五年制高师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1.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提高五年制高师学生的自我认同感。五年制高等师范教育自开办以来已有十几个年头,社会的认知已经很普及,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中不难发现五年制高师学生尤其是新生对自我身份认同存在疑惑。比如学生常常一方面在学习上对老师非常依赖,还没走出“断奶期”;另一方面在面对学校的纪律、校规检查时却又觉得自己已经是大人了,不需要约束了。这样的自我认同的混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没有感受到五年制高师的自身特色和魅力。巴西著名教育学家保罗·费雷勒在《文化身份与教育》一文中说道,“主体的身份与课程的基本主题相关,无论这些主题是隐蔽的,还是清晰的,自然也与教学问题相关。”也就是,学生的文化身份和自我认同是和学校的教育息息相关的。对于五年制高师学生来说,自我认同感的获得需要学校在校园建设、学生管理、师生关系等层面获得,而这正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2.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创建和谐的五年制高师学校校园,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核心凝聚力是一所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美国教育家鲍伊尔认为:“在任何一所学校有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比什么都重要。”怎样才能有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只有学校师生上下有凝聚力才可能做到。而凝聚力的形成非一朝一夕,它需要有一个科学的规划和合理的步骤,不能停留在口号的层面。有规划、有步骤的校园文化建设可以让置身其中的人对同一理念产生接近的认同感,从而产生一种自然的向心力,在心理上能够做到“我以学校为荣”。

3.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促进五年制高师学校和相关小学、幼儿园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实现从学生到教师的无缝对接。当今的社会对师范学校学生尤其是高等师范学生的要求不再仅仅是学识和师范技能方面。学校在对高师学生提出学识和技能要求的同时,也对学生的职业精神、综合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小学、幼儿园对教师的素养期盼和要求也会在校园文化中体现。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让学生在学校里提前感受和培养职业生涯必备的职业精神和人格素养。因而在和小学、幼儿园合作中,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思想行为有着积极的指导性意义。

4.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培养五年制高师学生的和谐人格,让学生在走进“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能走出“专业知识与技能”。专业知识与技能是一个五年制高师学生将来安身立命之本,然而远非全部。除了学习师范的技能之外,五年制高师学生还要学会思考和享受生活。爱因斯坦说过,“学校应该总是以此为目的,即在青年人离开学校时具有和谐的人格,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校园文化中不仅包含有引导学生深入钻研的专业文化,更含有丰富的学生课外活动和启发思考的文化氛围,可以培养学生和谐的人格,让学生在走进专业的同时也还能走出来,而绝不仅仅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三、五年制高师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研究

为了更加有效地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五年制高师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围绕以下几点进行:

1.加强五年制高师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五年制”的特色。在五年制高师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五年制”是基础和根本,它既有别于中专学校,也有别于高中后的高等师范学校。五年制高师的生源是初中毕业生,在心理、思维和能力诸方面都还不够成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由于学制相对较长,学生在校期间发展的空间和改变的可能都很大。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能力、思维方法、综合素养方面需要学校教育的引导和培养,另外一方面也要看到学校教育对这些可塑性很强的学生的影响力。在五年制高师教育中,学生在不同年级的成长痕迹非常明显。虽然同在校园里,但是四五年级的学生和一二年级的学生从穿衣打扮、言谈举止、气质仪态等都有显著的差别。这些特点使得五年制高师学校在同一精神内涵前提下的有层次和有区分度的校园制度建设非常重要。在学生管理方面,不同年级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管理方法,学生活动的开展也应该有不同的层次。如一年级的学生以适应环境、学习校风校纪为主;二年级的可以开展一些专业基础教育,强化专业观念;三年级的可以是专业实践的一些技能竞赛,培养学生坚定的专业思想;四年级的可以进行一些深度的辩证的职业观念的讨论,为实习做好准备;五年级的可以多关注职业能力的养成与训练等等。分层次的学生管理应该以制度化的形式确定下来,这样渐渐就可以形成一种传统和氛围。每个年级的学生都可以知道自己现在可以做什么,将来可以做什么。同样,在教师评价方面,学校也要充分考量“五年制”的特色,对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师有不同的评价参数。“五年制”的意识应该贯穿在五年制高师教育的方方面面。从以上的论述不难看出,“五年制”是五年制高师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第一要义。

2.加强五年制高师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高等教育”特色。高等师范教育一方面是师范教育,因此师范技能培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另一方面它也是高等教育,因此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综合素质、人文素养等。五年制高等师范教育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的校园环境建设、规划要体现出一所高等学校的内涵,校园的办公、教学、生活环境在细节处要体现学校的精神文化内涵,要有高等师范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素质培养,同时也要加强实训基地、活动室等和技能训练相关的基地建设,做到真正的高级师范人才的一站式培养。这些实例基地的建设应力求做到环境的仿真和情境的逼真、实验设备的实用和合理。除了学校的实训中心等之外,和小学、幼儿园合作也是提升五年制高师学生技能的有效途径。只有和一线的实践相结合,五年制高师学生的培养才不会偏离方向。高等师范学校培养的是师范人才中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双翼发展的教育人才。在教学环境中,可以张贴和宣扬这样的认知和理念;在制度文化中,学校对学生这两方面的素养应该有一定明确的要求,如对学生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综合素养有一定的评价体系;在精神文化中,学校可以将这素养和技能方面的关系进行提炼,概括和浓缩成学校的校训之类,然后将之渗透在学校的日常教学和管理中。

3.加强五年制高师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师范”特色。五年制高师主要培养小学和幼儿园老师,专业特色非常鲜明。五年制高师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凸显出学校的师范特色。在物质文化层面,学校可以通过一些富有师范教育特色的外观设计,给道路楼群等进行带有师范教育特点的命名,设置行业名人墙、行业宣传栏等方式进行师范教育文化的建设。在制度文化层面,学校可以将行业里的一些制度要求引进并且对师生有相应的要求,如幼师专业,学校对这一专业的学生师生爱心、仪态等做一些制度性的要求。在精神文化层面,学校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建设可以与专业精神相结合,比如小教专业学校的校训可以体现为垂范、善导之类的专业素养。与专业相结合的五年制高师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可以明晰学校的师范教育特色,使校园文化更加贴近学校实际,还可以增强学校师生的自我认同感和自豪感,特别是可以让学生提前感知专业理念和专业素养。

4.加强五年制高师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校本”特色。每一所五年制高师学校都有自己的校情,包括它的历史、现状、教师队伍、生源、办学特色、办学理念、办学成绩等等。这些都是五年制高师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底色和材料。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深挖历史,将校史中有价值的精华加以凝练,将杰出校友的材料加工整理,并提取学校历史发展的脉络等等,再将这些以图片、音像等形式在学校加以宣传。校史教育可以将学校精神中有价值的东西以传统的形式传承下去。对年轻学子而言,对杰出校友的宣传学习也是一种直接的励志教育。在开展和建设学生社团类活动时,学校应该参考教师和学生的基本情况,如教师的知识结构、专业特长、学生的喜闻乐见、心理状态、接受能力等等。在网络媒体和交通交流都非常发达的今天,校园文化建设的学习和参考似乎也变得简单起来。去找一所全国知名高校参观学习一下,弄一个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的“移花接木”似乎也并不难,然而一所学校校园文化的精髓却不是那么容易学习的。古人“南橘北枳”的故事已经告诉我们这个道理。只有立足于本校校情,五年制高师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在自己的土地上结出自己的果实来。

小学特色校园文化设计范文6

关键词:校园文化;整体性建设;实践

一、问题的提出

中小学生在各方面都处在发展阶段,他们大多时间在学校度过,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但在建设过程中却普遍暴露出许多问题,表现为认识的片面性、设计的随从性、建设的随意性。

二、中小学校园文化整体性建设的内涵及其功能

中小学校园文化(以下称为“校园文化”)指的是以中小学校园为地理环境、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学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员工组成的校园人为主体,在学校教育、学习、生活、管理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高度成熟的文化。校园文化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具有其他教育形式所无法替代的独特功能:①导向功能;②育人功能;③凝聚功能;④约束功能;⑤开发功能。

三、中小学校园文化整体性建设的原则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把它纳入学校整体建设中,与学校的整体建设保持方向、步调一致;要将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当地社会文化建设相适应,与传统文化、未来文化发展趋势相协调。校园文化建设要遵循纵向继承性原则、横向适应性原则、设计前瞻性原则。

四、中小学校园文化的整体优化

校园文化不仅包括物质文化,而且包括由校园人在学校教育、学习、生活管理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总之,校园文化是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精神文化三者有机结合的整体。三者相辅相成,互为保证、互为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不能只满足于三者的简单相加,而是要追求一种有序的、有机的、优化的整体建设。

五、中小学校园文化的主体

中小学校园文化的主体是校园文化的直接继承者、建设者、创造者和反映者。我们认为中小学校园文化的主体不仅包括教师和学生,还应包括学校领导及其他管理人员,即校园内师生员工组成的集体。另外,校园的职工队伍也是校园文化主体的一部分,他们通过服务工作对校园文化建设产生非常具体的影响。

六、校园文化整体性建设的实践

1.确定目标发挥导向功能

针对以往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认识片面性、设计随从性、建

设随意性等问题,根据学校的历史和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

学校制订了今后的发展规划。

校风:刻苦拼搏 奋发进取

教风:爱、严、新

学风:勤、实、活

领导:团结协作、开拓创新

学校奋斗目标:以“德育为首位,科研为先导,教学为中心,五育并举”为办学方针;以“全面发展,提高质量,办有特色”为指导思想,努力创办“三特”(办学有特色、教学有特点、学生有特长)、“三园”(求知的学园、活动的乐园、生活的乐园),积极推进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的素质教育。

2.健全制度发挥控制功能

根据学校的实际,我们制订和健全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我校领导根据县教委、县教委党委精神,制订《校长工作职责》《集体议事制度》,提出了“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工作作风,既明确了个人的工作职责,又提出了今后领导工作的努力方向。同时,制定了一系列学生制度,如《楚门小学学生一日常规》《雏鹰奖章活动细则》《先进班集体、先进个人评比细则》等。

3.开展学生活动发挥开发功能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统一的教学与课外适合个人特点学习结合起来,相辅相成,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和独立的创造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培养各种人才。

4.优化校园环境发挥陶冶功能

几年来,为改变落后面貌,学校投入大量的资金改善校容、校貌,做到净化、绿化、美化校园。主要抓绿化景点文化、墙壁文化、橱窗文化,在校园所有的空地铺设了草坪,种植广玉兰、桂花等花草树木,在新建的运动场周围植树种草,建成长约20米的铝合金宣传橱窗,使之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5.开展教研活动,提高引导功能

教师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表现为敬业爱岗,表现为做好本职工作――教书育人。校领导和全体教师充分认识到更新教育思想、提高业务水平的重要性,开展了各类教研活动。

6.开展群众活动发挥凝聚功能

工会是学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工会活动师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开展了拔河比赛、“红五月”活动、“庆祝教师节”联欢会等活动,丰富了教职工的文化生活,增强了教师之间的凝聚力。

多年来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使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只有树立整体观念,通过正确的校园文化体价值观念的导向和良好的文化氛围熏陶,才会产生极大的激励作用。也只有这样,才能把思想、性格、兴趣不同的个体融合在一起,为实现学校奋斗目标和自我完善而奋进。

参考文献:

[1]任树纲,张同善.大课程的理论和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