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病人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老年病人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老年病人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

老年病人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范文1

随着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龄人口的比例不断增加,老年疾病随之增加,尤其是心血管疾病。为了提高老年心血管病人的治疗效果,笔者对这类住院病人的异常心理特征加强观察及分析,并及时给予心理指导及护理,能明显改善他们的不良心理状态,有利于他们早日恢复健康,缩短住院日。

1 异常心理特征的分析

由于个体差异,心血管疾病中的老年病人的异常心理状况也表现不同,概括起来有以下特点。

1.1 疑老心理 由于老年病人的心、脑以及其它器官趋于衰退和功能下降,他们会处处感到力不从心,感到老而无用,患心血管疾病后更加烦恼。他们会认为自己的患病拖累了家人,产生深深内疚与自责。表现为不愿接受治疗和护理,等待着“最后的归宿”。

1.2 自尊心理 有些老年心血管病人常因自己资历老、贡献大、经济足,性格就比较倔犟,顺从性也较差,特别喜欢周围的人能尊重并恭顺他们,稍微不如意就发脾气。住院期间,对护理要求也比其他病人高,总希望医护人员能够像对待自己长辈一样尊重他们。表现为自以为是,固执己见,独断专行,不讲道理,自尊心极强,易激惹,好挑剔,责备他人。

1.3 悲观心理 老年心血管病人由于年龄大、病情重,并且反复变化,治疗效果不明显,从而易产生悲观心理。他们表现为意志消沉,精神忧郁,易伤感、沮丧、绝望、束手无策,情绪极端低落 [1] ,常暗自伤心、落泪,不愿与人交往或交谈,对治疗及疾病的转归表现漠然,不积极配合,甚至拒绝治疗及护理。

1.4 孤独心理 老年人特别害怕孤独,尤其是老年心血管病人。他们总喜欢与儿孙们相聚。住院期间失去了同亲人及朋友的交往,又由于老年病人的听力下降,说话吃力,失去了同子女及亲人之间通过语言的感情交流,常有孤独感、寂寞感,感到自己被别人遗弃了,自己成了家庭及社会的累赘。心理上这种孤独感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常会愈陷愈深,形成沉重的心理压力,久而久之,对他们疾病的治疗及预后是十分不利的。

1.5 焦虑、恐惧心理 老年人在刚刚诊断疾病时,他们的情绪初始反应是紧张,当得知已患心血管疾病时,紧张的情绪就会转变为焦虑与恐惧了。特别是反复的剧烈的心前区疼痛、心慌、呼吸困难等,会使病人出现濒死的恐惧感。恐惧及周围的紧张气氛,会加重他们的焦虑反应。在疾病恢复期,他们又会害怕疾病再次复发 [2] 。主要表现为愁眉不展、焦虑烦躁、忧心忡忡、哀声叹气、睡眠差、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四肢发麻、出汗等。

1.6 猜疑心理 由于老年人听力减退,视力差,常发生误解,以致独自生闷气或发怨。他们一旦患心血管疾病就会变得更加敏感,极力捕捉医护人员的表情及语言中的细微变化,怀疑自己的病情、治疗及预后。他们疑惑重重,有时还会担心误诊,担心吃错了药、打错了针,担心万分之一的医疗差错降在他们的身上。有的会凭着自己的一知半解的医学知识推断疾病的转归以及药物的疗效。若严重偏执,则会出现病理狂想。这种猜疑心理大多是一种自我消极暗示,由于缺乏根据常会影响病人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判断。

2 护理干预

2.1 理解和同情 对有疑老心理、害怕孤独和自尊较强的老年病人表示理解和同情,对他们多关心、多问侯、多沟通,做到“口勤”、“脚勤”,使用亲切的语言、体贴入微的照顾来排解他们的孤独感。让他们视我们如亲人,愿意向我们倾诉内心的痛苦。当他们向我们倾诉自己的疾病、心情及家庭的烦恼时,我们通过语言、眼神、表情、姿势来显示对他们的充分理解和同情。为了稳定他们的情绪,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非原则性的事情尽量满足他们。在与这些老年人沟通时,注意语调要轻一些,语气要温和一些,速度要慢一些,让他们感到被尊重、被重视。

2.2 安慰和鼓励 对于悲观与自弃的老年病人,给予劝导和抚慰,使他们得到精神上的支持。主动耐心与老年病人沟通,给他们解除心理压力,鼓励他们从心理上振作起来,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不影响病情的前提下,适当的让家属陪同,共同关心、体贴和鼓励这些老年病人。

2.3 协助老年病人改善不良心理状态 对于紧张不安、焦虑恐惧的老年病人,尽量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与对待自己的疾病,向他们讲解不良情绪对心血管疾病预后的影响,用真诚和蔼的语言关心和体贴他们,积极倾听其陈述,了解他们焦虑恐惧的原因和心理需求,针对其病因进行心理分析,教会他们如何进行必要的心理调节,引导他们正视病情,帮助他们树立控制病情发展的信心。

2.4 改善医护患关系,增加信任度 对于好猜疑的老年病人,我们要尽早取得他们的信任,减少猜疑与误会。在与他们交谈中,做到大方、自然,并注意传递情感的技巧,同时给予鼓励与安慰,使他们感到亲切,增加信任与安全感。尽量让他们心情放松,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来配合接受治疗和护理,从而取得最佳的疗效,早日康复出院。

参考文献

老年病人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范文2

1 资料和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收集近两年我中心进行居家护理的78 例孤寡老人作为本文的观察对象, 患者年龄在60 岁~96 岁, 共有男性患者32 例, 女性患者46 例。这些患者都患有不同程度一些老年常见的疾病,如高血压和糖尿病等。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1. 2 方法

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患者都分别根据个体的病情进行常规的相应治疗,其中对于观察组的病人额外进行特殊的心理护理。心理护理的方法主要包括: 收集并掌握病人的一般资料, 了解病人的病史以及相关的家庭情况和生活习惯,掌握患者对于自己疾病的了解以及目前的心理状况, 寻找可能造成心理问题的原因, 在对这些情况都形成充分了解的前提下, 针对不同个体的具体情况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对于护理的结果进行评定,主要方法是使用血压计测量对于患者的血压和心率变化进行监测。

1. 3 统计方法

对于所有资料以使用SPSS for Windows11. 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 1 两组老年病人一般情况

表1 的数据可以看出, 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学历、职业这四个方面的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具有可比性。

表1 两组老年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

2. 2 两组病人心理护理前后血压变化情况

表2 的数据显示对照组与观察组在治疗前进行血压测定,此时结果无显著性差异。在观察组经过了一定的心理护理之后, 病人对与自己病情的认识有所改善, 心理应激状态有显著提高, 血压、心率较为平稳且有所下降, 与治疗前进行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 。对照组则由于疾病引发了一定的紧张和恐惧心理,导致了交感肾上腺系统的激活, 这就增加了体内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进而产生了心率增快和血压升高等症状。

表2 观察组、对照组心理护理前后血压变化比较

3讨论

3.1孤寡老年病人的心理状态

3.1.1随着老年人的脑和体内各器官、脏器功能的衰退,心理上逐渐产生老而无用、孤独和寂寞感,自感给社会带来了麻烦,进而产生烦恼焦虑的情绪,这种情绪在病后更加明显[3]。

3.1.2任何人都怕衰老,怕死亡,希望自己越活越年轻,健康长寿,更何况是孤寡老年病人。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能够对他们的疑问进行耐心的解答。

3.1.3有些孤寡老年病人会感觉自身资历高、经验足、给社会的贡献大, 因而希望其他人尊敬他、爱戴他。因此,住院后总希望护理人员像对待自己的长辈一样对待他们。

3.2孤寡老年病人主要的心理问题及相关解决措施

3.2.1焦虑不安

这是孤寡老年病人最常见的心理问题。他们对自己所患疾病的严重程度,痊愈时间等问题均不清楚,从而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表现为烦躁,睡眠不佳,食欲下降等症状[4]。针对该类患者提出的问题,护理人员要予以认真的解释,使患者一定程度上地了解自己的病情,并制定切合实际的措施消除这些症状。

3.2.2过分依赖

孤寡老年病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过分依赖的心理问题,这对身体的康复十分不利[5]。他们事事想让别人帮助,放弃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这种情况以长期有人陪护的病人更为明显。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耐心地向病人讲解活动的重要性,根据病情制定每日活动计划,鼓励病人做生活自理训练。

3.2.3情绪不稳

表现为对自身疾病所致的不适及内心情绪的过度发泄,多见于性格急躁,爱挑剔等特点的病人。对此类病人,医护人员要忍让和宽容,给予周到的服务,改变其态度。

3.2.4悲观消极

人到老年,会产生老而无用的想法。这种悲观消极的心理在患病后更加强烈,导致病人的求治主动性不高,这种情绪状态主要见于独立性较强,自尊心较高且病情较重的病人。针对这种情况,医护人员要主动关心病人,用家人般的温暖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病魔、早日康复的信心。

3.2.5孤独寂寞

孤寡老年病人常常感到孤独、寂寞,缺少人与人间的交流,致使整天无所事事,情绪低沉[6]。护理人员要尽可能多的增加该类病人与他人接触的机会,针对性地组织病人们参加一些集体活动,以热情,乐观的情绪去感染他们,向其讲述与人交往的好处。经过一段时间后,该类病人和病友间建立了感情,病友关系得到改善的同时,实现身心俱佳的护理效果。

3.3老年病人心理护理

对老年病人实施心理护理,要考虑到老年病人生理、心理方面的特点, 做到有的放矢[7]。

3.3.1尊重老年病人的人格,创造舒适安全的护理环境

护理人员须理解老年病人的心理活动特点, 尊重老年病人的地位和人格,做到对孤寡老人称呼的尊敬;回答孤寡老人的问题时,态度要和蔼,解答要耐心。为孤寡老人设置一个整洁、安静、舒适的护理环境,尽可能的消除患者因病情引起的情绪波动。

3.3.3调节好孤寡老年病人的生活,消除不良情绪对孤寡老年病人的影响

护理人员应善于调节病人的生活。在饮食上,力求营养美味;在精神上, 护理人员应善于排解孤寡老人的忧虑,多与他们交谈;在生活上,时刻关心他们的需求, 并设法帮助解决。情绪的稳定对身体康复至关重要。孤寡老年病人受到疾病的困扰, 往往产生烦躁、焦虑、孤独等不良情绪。因此护理人员应关心和尊重老年病人, 使他们感到家的温暖,使其轻松愉快地接受护理,实现身体的早日康复。

3.3.5保持孤寡老人的良好心态对于护理效果有重要意义

老年病人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范文3

关键词:护理职业道德;人文关怀;老年病人

随着医疗水平和经济水平的迅猛发展,人类的寿命逐渐延长,我国老龄化日益加剧,老年住院病人人数逐渐增多,给我国的公共卫生带来了新的挑战。护理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护理领域活动中的特殊体现,是护理人员在从事护理工作中的行为准则和指导思想[1],其内涵会随着医学模式的转换而发生相应的改变。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护理职业道德要求护理人员珍视生命、尊重人的需求和权力,帮助病人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和减轻痛苦,这一要求具有社会性、人道性和自觉性[2]。人文关怀是对生命主体的尊重和其生存质量的关注,是对人格、尊严和需求的肯定与追求。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人文关怀是护理职业道德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现阶段医学模式对人的社会性和病人的心理及社会因素重视的体现与保障。在老年病人护理实践中,护士不仅应该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应注重护理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尤其是人文关怀素养的培养。

1人文关怀在老年病人护理中的重要性

人文关怀是决定护理质量的重要因素。老年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随着年龄的增加,其社会角色地位下降,传统家庭观念的逐渐瓦解,使之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和社会隔离感。老年病人除了有年龄带来的老年人一般心理特征外,还具有同时罹患多种疾病,病情进展快慢无规律,易并发并发症和心理复杂的特点,从而老年病人容易产生焦虑、恐惧、自卑、抑郁、偏执、暴躁等情绪,对药物和特定医生护士产生依赖性或者完全相反的抗拒心理。由于身体各项机能如视力、记忆力、听力、行动和理解力的衰退,老年病人容易漏服、误服或拒服药等行为。这是社会人文关怀和医疗人文关怀缺位所致的结果。在国内医患和护患关系紧张的大环境下,我们在护理实践中发现,老年护理中人文关怀的及时补位,能够起到大于药物的效果。老年病人依赖的特定医生和护士都是用爱心、真心、耐心、细心和换位思考赢得老人的接纳和信任,而被抗拒的医生、护士都是深受生物医学模式影响的,仅注重医疗技术检查检验结果通报的。在老年病人心中,大多数医生护士都是孩子辈,能够在医院或病床上找到被紧张快节奏的生活瓦解的小孩关怀,弥补社会人文关怀的缺失。在护理过程中以老年人的健康为中心,抓住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人文关怀的介入,满足老年病人在精神方面的需求,在提高护理质量中。

2加强老年专科护士的培养

美国护士协会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提出发展老年护理专科护士[3]。我国老年护理学的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的任务是要全面了解病人情况以及病人及家属等相关人的意愿,在临床思维上由“一元论”转向“多元论”。如不同老年群体对护理治疗方法的效果比较[4]。老年专科护士是保证老年护理学的全面高水平发展的需求。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以及临床导向的学习能力,能独立承担专科常见疾病、某些疑难病症治疗以及危重病人抢救工作,具备一定教学和科研能力,能对下级护士进行业务指导的老年高级实践护士[5]。大量研究结果表明,老年护理高级实践护士对老年人的健康相关结局有深远的影响,如可以改善病人的不良用药情况[6],减少病人重复入院率[7],以及降低国家的医疗花费等[8]。因此,老年护理人才的培养是老年护理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根基。我校作为以人文学科见长的师范类院校,拥有深厚的人文土壤,已经开始加设老年护理方向,甚至开设了老年护理专科方向。由于我国老年专科护士的培养基地较少,具备资质的老师也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学科需要。因此,需要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老年护理师资的培养,如与国外优秀的老年机构合作、国外进修、课堂授课等来培养我国老年专科护理人才。

3构建老年护理人文关怀的氛围

3.1将人文关怀融入老年护理教学中

提高护士职业道德素质、培养老年护理人文关怀的意识,构建人文关怀的氛围应尽早从老年护理教育开始。首先,应改变传统的重专业技术,轻人文的观念,增设人文课程。运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组织老年病人作为志愿者,讲述他们切身的症状、心理感受,对家庭和社会的期望及自身希望得到的理想治疗以及对疾病控制的打算,疾病恢复后的规划等制作成视频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真实感受老年病人的思想动态。此外,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更能理解老年病人的痛苦和心理需求,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对老年病人的关心和同情心,培养学生换位思考的能力,更加关注老年病人的人文特点,满足病人精神需求。其次,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用积极向上的言谈举止自然而然地向学生传输敬业精神和救死扶伤等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人文精神的认知。提高人文关怀能力,在教学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3.2在老年病房开展人文关怀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

护士应该在治疗的基础上注重病人心理和生理的康复,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更是护理的重点[9]。建设充满人文关怀的病房环境,调动病人积极配合治疗,缓解症状。有研究表明常规护理联合人文关怀可显著改善病人的身体状况、心理状态,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10]。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分析,人类在生理、安全方面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会向更高的层次寻找爱与归属以及尊重的需求[11]。例如,在病人生日时,为其送一束花和蛋糕,组织病友为其开一个生日聚会。此外,在适当情况下可以开展“医患联欢晚会”,给病人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相互鼓励,帮助病人重新融入社会。

4把人文关怀融入老年护理工作每一个环节

人文关怀是护理实践的灵魂,是存在于护理行为中的对人的健康与生命、权利与需要、人格与尊严的关注,并为其提供全面的健康支持和心灵慰藉。研究结果表明把人文关怀融入病人入院宣教、晨晚间护理、基础护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各个环节中对缓解和消除病人的负面情绪和心理负担有极大的帮助[12]。正常的心理、良好的心态会增加人的免疫能力和抗病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此外,良好的社会因素、家庭关系及和谐的医患关系被认为对疾病有明显的治疗效果,这就需要老年科护士不但要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还需要发动周围的人对病人和家属给予同样的人文关怀,如澳大利亚有医院鼓励一些志愿组织定期到医院对病人进行一对一心理上的开导,给予他们心理和精神上的关怀[13]。有研究表明,在老年病房实施人文关怀能明显改善老年病人的焦虑和抑郁等情绪[14]。总之,老年病人的特殊性,决定了老年科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和高尚的职业道德。

5小结

老年病人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范文4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医学模式的转变,重视患者的心理需求与心理护理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护理变革。门诊是医院的窗口单位,展现了医院的服务质量与医务人员的精神风貌,直接影响到医院的声誉。现在大多数小儿是独生子女,在长辈们的呵护中长大,小儿患病会使得家长们焦头烂额。因此,对其做好心理护理,是使家长放心、小儿配合喉镜检查的必要前提。纤维喉镜管径细小柔软,可随意弯曲,在距离被检部位4mm处有显微放大作用,其光导纤维能将光能传导到要检查的视野,具有视野开阔、能多角度清晰观察的特点,能看清鼻、咽、喉部的真正解剖关系,以及是否有病变。但麻醉充分和患儿配合,是检查成功的关键。

资料与方法

资料:2006年1月~10月在本院五官科门诊病人中,因为病情需要,小儿行纤维喉镜检查101例,其中男60例,女41例,年龄5~13岁。

检查方法:先用1%麻黄素喷鼻腔2次,使鼻甲收缩,鼻腔宽畅,再用1%丁卡因行鼻腔、咽腔、喉腔喷雾1~2次。若采用口腔进路,口腔放入口垫。喉镜检查时操作要轻柔,尽量避免触及周围组织引起不适,检查过程中,嘱患儿尽量放松,自然呼吸,不要作无谓的吞咽。

护 理

① 了解小儿及家属的心理情绪,态度和蔼,言语温和,及时与家属沟通,使患儿家属感觉到医护人员都关心、爱护着他们的孩子,他们的恐惧、紧张情绪会随之缓解,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小儿心理特点,针对每个患儿的具体情况,实施适合他们身心的心理护理。②认真对待患儿及家属,做好说服解释工作,安慰、疏导他们,讲解检查的操作过程、目的及意义,告之在局麻下作喉镜检查并无多大痛苦,消除其顾虑,以及在检查中很好配合才能较好较快地完成检查的重要性。或者让他们观看其他人的检查过程。③在检查过程中,让他们取舒适的,指导他们正确的配合方法,医护人员要给予情感以及心理上的支持,对待患儿像自己的亲人一样,通过一个笑脸,一句问候,使患儿消除对医护人员的恐惧心理,从而很好配合检查。

讨 论

101例小儿纤维喉镜检查中,患儿均配合良好,家属及医护人员均满意。因此,护士体贴、文明、谦和、礼貌的语言无疑是一剂疗效至佳的良药,对提高护理质量、融洽护患关系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由于护士与病人接触的时间最长,关系密切,其影响也最大,也就更应该运用心理学知识,敏锐细心地观察病人的各种情绪变化,用良好的情绪去引导病人消除不愉快的心境,使之经常生活在轻松、愉快、乐观、良好的心境。以保持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身状态。

安静、舒适的休养治疗环境也是做好心理护理的重要一环,环境对支持生命及其活动是十分重要的。从广义上说,环境是侵袭机体生命和生长的全部外界条件和影响的总和。环境包括生物的、物理的及心理社会的范围。生物和物理环境共同组成了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也就是任何相互作用的生物群和他们的环境。生物体和周围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是一个微妙的平衡,如果一方面起了变化,就会影响到其他方面。老年人适应能力差,住院后常规生活、饮食起居、休息睡眠均受到干扰而极难适应。因此护士应尽一切努力为病人创造有利于身心健康的休养环境,如把同层次的老年病人安置在同一病室,让他们之间有共同语言,心灵上容易沟通,可相互交谈或做一些有益的活动,如讲故事、拉家常、说笑语、读书报等,以此来活跃病室的气氛,从而消除孤独、寂寞感。避免把离休干部和在职干部安在同一病室,以免因看到同室在职干部探视人多,触景生情而产生失落感。再就是护士上班要精神饱满,不带情绪,做到“四轻”,即:说话轻、走路轻、开关门轻、操作轻,消除一切不良环境因素对病人的影响,保持病室环境的整齐、清洁、安全、安静、舒适,使病人处于良好的休养环境,以利康复。

对老年病人施以良好的心理援助,也是心理护理的重点:临床实践证明,良好的心理因素可以促使疾病的好转,达到药物所达不到的效果,而不良的心理因素则会大大的削弱治疗的效果,并能形成心理与躯体相关的心理疾病。作为一名护理工作者就要不断更新知识,通过心理护理的行为来影响和改变病人的心理状态,使其在最佳的心境下,积极主动的接受治疗,以提高心身疾病的治愈率。首先,要加强护士的自身修养,一名合格的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医德,优秀的品质,精湛的技术,树立高尚的道德观念,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尊重病人的权力,理解病人的痛苦,同情病人的遭遇,以和蔼亲切的态度,真诚慈祥的表情,细致入微的体贴,认真负责的工作,对待每一个病人,使病人在心理上得到莫大的安慰。只有当病人把护士看成是自己的亲人、朋友、知心者时,才能把内心的郁闷向护士吐露。护患之间的这种心理、情感意识的交流形成了和谐共鸣,忧喜共感的气分,使病人的住院生活增添了生气,激发了战胜疾病的信心,减轻了心理负担,加速了病情的好转。由于老年病人心境不佳、情绪不稳,住院后环境的改变,使其心理活动更为复杂、多变、极易形成各种不良的心态。对这种病人一定要表现出医护人员的热情,更需要主动接近,有目的交谈,细致观察,深入了解。

老年病人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范文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875-0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已成为我们不可忽视的问题,空巢老人、独居老人不断增加,他们心理上的需要也不断提高,了解他们的心理,提供相应的护理,已成为我们刻不容缓的任务。只有提高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才能提高老年人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从治病先治心的原则,我通过了解住院老人的表现,对他们细致的心理分析和观察。

1 老年人的心理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1 孤独感和失落感 老年人退休失去了与同事共同学习工作的机会,儿女已成家,没时间陪伴身边只重视生活上的照顾,忽视情感上的交流,特别当老人生病时年老体弱、病程漫长时,思想负担沉重这种孤独与失落感与日剧增,不利于疾病的康复。

1.2 焦虑和抑郁 老年人退休后,过去长期习惯了的生活骤然改变,易产生情绪上的波动,产生自卑、无用感,甚至焦虑抑郁、此外老年人丧偶、亲友生死离别等对老年人都是最强烈的生活事件,从而感到无限悲伤,再加上有病身体上的不适、自理能力的缺陷几乎对生活失去兴趣。

1.3 自尊心强、固执 老年人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人生体会、事业成功,自尊心比较强、固执、多疑、孤僻或像小孩一样出现一些幼稚的行为,尤其住院后表现的更加明显否认自己有病、拒绝治疗等。

1.4 控制力下降、易怒 老年人的性格改变,同老年人的脑退化有密切关系,而额叶与性格关系密切,老年人性格发生改变,出现控制力下降,易发怒。住院后处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群当中更加难以控制情绪,常表现的激动、行为异常。

1.5 自私、多疑 自私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得病后希望医护人员围绕他一人服务,只关心他一个人。对治疗和疾病的愈后常表示怀疑。

2 护理措施

根据以上老年人心理问题我总结并采取以下护理措施:

2.1 入院时的心理护理 创造温馨的住院环境,医护人员要主动热情的接待患者,并及时向老人及家属详细介绍院内外的环境、各种护理措施以及我们开展的各项服务措施,同时向家属了解老人生活习惯、心理特征、性格、爱好等,为患者实施心理护理打好基础,并使老人感到受尊重、重视,消除忧虑恐惧心理。

2.2 尊重、关心、体贴老人 老年人思想相对缓慢,语言表达较迟缓,记忆力也有所下降,一个问题要交代好几遍也听不清,记不住。遇到这种情况应耐心解释,不急不躁,态度和气,语速要放慢,鼓励患者正确的对待疾病、配合治疗。遇到他们主动打招呼,并用尊称,使他们心理上得到安慰,在感情上得到满足,对能自理的患者,鼓励适当活动,提高自我护理能力,避免产生依赖心理。

2.3 密切护患关系 由于离开家庭、亲人感到孤独、失落,护理人员应以热情关怀的态度,对患者进行护理,使他们得到慰藉,在感情上得到一定的满足,同时根据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的沟通技巧,与患者沟通使他们愿意把心理话倾吐出来,寻求护士对他们的理解和帮助,满足患者的感情寄托及心理需求,缩短与护理人员之间的距离,增加信赖感,同时用礼貌得体的语言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动员家属经常陪伴、探视患者。护理人员应谅解患者的异常行为,在生活上主动关心、体贴他们,如带领全体医护人员给他们过生日,使他们感受到亲切、温暖,犹如在家的感觉。

2.4 做好病人的安全和用药的护理 以消除顾虑和猜疑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如病人入睡帮病人盖好被子、加护栏,行动不便的病人搀扶活动等使病人心理感到在医院很安全消除一些顾虑。详细说明每种药物的用法、用量及作用,口服药要监督病人服下,外用药亲自帮病人使用,输液过程中要不断的巡视病房,控制输液量和滴速等这些都使老年人感到备受关心,在治疗和护理上放心,消除猜疑,更加信任医护人员,心理处于最佳状态,便于疾病的恢复。

2.5 注重环境因素对患者心理的影响 环境是支持生命活动的重要因素,在注意房间清洁幽静的基础上,尽量将同一社会层次的老人安排在一病室,使他们之间有共同的语言,心灵容易沟通。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保持病室的安静、灯光要柔和、床铺要舒适、睡衣宽松使病人有充足的睡眠而保持心情的舒畅。

2.6 注重出院心理护理 根据老年患者不同文化层次讲解治疗和康复保健知识,并向家属交待老人住院期间的心理活动及护理效果,并告知子女多陪伴老人,及时观察病情。出院后及时的随访,询问病情、指导用药、合理安排饮食,护理不间断性,有助于老年患者的康复。总之,护理人员是老年人生命周期中专业健康维护的角色,只有结合身心特点,运用自身的心理护理技巧,才能对老年患者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这对提高老年人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更是全方位整体护理的表现。

老年病人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范文6

关键词:传染病 患者 心理特征 护理

传染病是由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所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常可引起传播、流行而严重危害人民的健康,甚至引起人口死亡。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1]。因此隔离是传染病护理工作的重点,病人被确诊为传染病后,常表现出忧心忡忡、烦躁不安的情绪,不能接受系统的治疗和护理。为使患者能取得最好的治疗效果,尽早恢复健康,我们在医疗实践中要了解和掌握病人的心理需要,消除各种不良心理因素,使患者以轻松、愉快的心情配合治疗。因此,在临床工作中有针对性的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1临床资料

我科在收治的350例患者中,近95%有心理异常现象。其中肝炎210例,占60%;结核病70例,占20%;其他占20%。年龄最小1个月,最大75岁。

2心理特征

2.1自卑自怜这是一种无能为力、无可奈何、悲愤自怜的精神状态。患者常常变得敏感,他人不经意的一个眼神、动作都会引起患者的自卑和怀疑,别人的低声细语会令患者认为自己得的是传染病,别人嫌弃他,导致心理应激失控,自我价值感丧失,自信心降低,强烈的心理压力导致患者无法正常生活与工作,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否定,别人的关心他会觉得是对自己的可怜,滋生自怜情绪[2]。

2.2孤独感传染病人由于病种不同,在医疗上要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并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活动,不能外出和接触隔离以外的人和事物,亲人不能像以往那样无所顾忌、亲密无间,以及怕自己的病传染给家人,又害怕亲人与自己从此疏远,有的担心自己有了传染病,同事或朋友从此冷淡疏远他,这样往往会有种被限制、被压抑的感觉,从而产生了孤独、寂寞的心理,进而出现厌倦情绪,甚至视病房如牢房。

2.3焦虑、逆反不信任由于有些传染病病程长,久治不愈,患者往往怀疑医生未尽责,或者认为医生技术水平差,有的还怀疑未给自己用好药等种种猜疑,而拒绝再接受检查治疗,有的患者甚至对医护人员采取粗暴的态度大吼大闹,对治疗不合作。

2.4不安全感和无所谓心理个别传染病人,住院期间因担心再被传染其他疾病而表现出过分的谨慎、小心、多疑、不敢行动,如:不敢开病房门、不敢碰病房东西等等。相反,有个别病人不了解或不相信疾病的传染性,表现出生活随便;不遵守消毒隔离制度,抱着无所谓的态度,随便使用他人物品,甚至偷着外出。

3护理措施

3.1儿童病人的心理护理我国当前的计划生育,造就了一代的独生子女,一旦生病父母显得格外紧张,他们往往夸大病情,对医务人员提出过高的要求,病人的心理状态,直接受家属的影响。因此儿童病人的护理重点应加强对家属的心理支持,取得其配合。由于儿童病人病情急、变化快,又不善于表达,所以要求护理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机智灵敏,善于从观察到细微变化中发现问题,采取措施,防止突然事故发生。护理人员对儿童要多加鼓励,不要训斥,保护儿童的自尊心,要成为儿童的贴心人。病房应有玩具,护理人员要带领儿童游戏玩耍。给患儿打针治疗时要利用儿童注意力易被转移及喜欢表扬鼓励等特点,尽量减轻他们的疼痛感。护理人员应有一颗慈母般的心,温暖、体贴、爱护颗颗受创伤的幼小心灵。另外,对于致残儿童,要倍加爱护。他们往往悲伤、恐惧、啼哭或夜里突然惊醒等,护理人员应经常巡视,给他们讲热爱生活的小故事,讲身残志坚的小榜样,以调动他们的个性积极性。不同年龄的儿童个性差异极大,其心理特点也很不相同。因此,他们的心理状态只能从其言语和非言语行为(表情、目光、体态等)中仔细体会理解。

3.2青年人的心理护理青年时期是人生朝气蓬勃的时期,突然被诊断得了传染病会感到很大的震惊,他们往往不相信医生的诊断,否认自己得病,一旦承认,主观感觉异常敏感易产生自暴自弃、悲观失望、急躁情绪,情感变得脆弱,他们担心疾病耽误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对生活前途造成不利。怕遭到同事朋友的卑视、疏远,怕失去心爱的恋人影响婚姻家庭生活。而且青年的情绪是强烈而不稳定的,有时欢快,有时不愉快或愤怒。从自信到自贬,从自私至利他,从热心至冷漠,从兴高采烈至消极失望,皆能在转瞬间有所改变,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因此护理人员应了解其心理变化特点给予理解同情和支持。针对青年人应注重友谊,具有向群性的特点,把同病种的青年人安排住同一病室,他们在一起可激发生活的乐趣,消除孤独感。青年人情绪强烈,不稳定、自控能力差,容易出现波动,倘若病情好,他们就盲目乐观,不再认真执行医疗护理计划,若病情好转缓慢,病程迁延又易于自暴自弃,悲观失望,情感变得异常抑郁而捉摸不定,由于疾病的折磨会出现严重的精神紧张,对生活失去信心,以致轻生自杀,护理人员应及时发现病人的心理变化,给予其心理支持,多关心、多问候、多鼓励,鼓励其积极面对人生,勇敢的面对现实,接纳现实。通过与患者的交流协助患者树立正确的心态,增强与疾病斗争的信心[3]。

3.3中年人的心理护理中年是人生历程中最值得回味的年代,这个时期中年人的社会角色,比较突出,既是家庭的支柱,又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一旦得病心理活动沉重和复杂,他们担心家庭经济生活,老人的赡养、子女的教育,又惦念自身的事业。一旦得病往往产生急噪的心理同时不安心养病,难以进入病人角色,针对这一特征,护理中应劝导他们真正接纳疾病并认真对待疾病,同时还要动员其家庭和工作单位,妥善安排病人牵挂的人和事,减轻病人的后顾之忧,利用中年人世界观成熟稳定的特点,对现实具有评价判断的能力,使他认识到治疗是当务之急,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把病治好。

3.4老年人的护理幕年是人生最困难的时期,衰老是生物体不可抗拒的规律,老年人一旦得病,心理上易产生孤独感和无价值感,情感的幼稚,甚至和小孩一样为一点不顺心的小事而哭泣,特别是得了传染病需要隔离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一些文化层次较高的老病人,对自己的疾病有一定的认识,但不全面,易出现对疾病理解的偏差,有些老年人对自己的病情过分担忧造成心理障碍,还有一些经济落后地区的老年人,一旦得病情感的失落尤为显著,他们害迫遭到子女的遗弃,增加家庭的经济负担,成为家庭的累赘,对于这些病人护理人员应多给予关心,理解说服病人家庭多关心,探望老人,减轻老人的心理负担。对老年病人的尊重是护理人员的重要品德,对他们的称呼须有尊重之意,不可直呼姓名、床号、应称呼老伯、老爷爷等,听他们说话要专心,回答问题要慢,声音要大些,使他们感到受重视,受尊重。

4护理体会

随着医学模式转变,现代护理己从以疾病护理为中心发展成为以病人护理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做好传染病人的心理护理,就要主动把握病人的心理特征,对待病人要做到耐心、细心、关心和爱心,消除病人的心理障碍,争得病人的信赖。良好的心理护理是一门精细的艺术,它除了要求我们护理人员具备必须的医学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技术外,还必须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以及办事果断、耐心、细致、宽容的素质及敏锐的观察能力,从而提高心理护理的效果。因此心理护理是整体护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孟华,田丽荣,徐玉,等.传染病病人的特殊心理及护理[J].中国保健杂志,2009,第七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