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关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学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关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学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关系

科学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关系范文1

【关键词】审计证据 逻辑思维 非逻辑思维 协调运用

审计证据是提出审计意见,形成审计结论,解除或追究被审计人经济责任的依据,是控制审计工作质量的关键。收集审计证据的科学思维,就是在收集审计证据时进行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协调思维。

收集审计证据的科学思维

收集审计证据的科学思维就是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协调运用。科学思维可以帮助审计人员在收集审计证据时更好地取得更多的审计线索,找到更有力的审计证据。

特别是在我国独立审计准则中的《审计证据准则》第五条中规定:“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应当取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后,形成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注册会计师应当运用专业判断,确定审计证据是否充分、适当。”该规定明确了审计师围绕这些特征和性质收集审计证据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评价和判断审计证据是否充分,是否适当(即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和可靠性),需要审计人员的主观判断,离不开科学思维。无论是在审计证据的特征、审计证据的内容、审计证据整理与评价,还是在审计过程中采用详查法或抽样法、顺查法或逆查法等审计方法,都离不开科学思维。

收集审计证据需要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性思维

收集审计证据离不开逻辑思维。从逻辑思维的特性来看,逻辑思维倾向于解决科研、工作细节问题,做出严谨而可靠的推断,逻辑思维追求逻辑的严密性,其核心是分析、认识问题的规律性,因此在收集审计证据时,按审计计划和审计程序运用逻辑思维,对有关会计资料、经济活动进行符合性和实质性测试,将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收集审计证据需要非逻辑性思维。从非逻辑思维的特性来看,非逻辑思维倾向于解决事物重大、疑难问题,具有发散性、联想性,常常可以将我们的研究工作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入一个全新的视角和全新的方式。与逻辑思维不同,它具有发散和联想的特性,在收集审计证据时,它挑战固有审计程序,蔑视过去的审计经验,在认识、分析审计人证据时表现为无序而又跳跃,能发现通过逻辑思维不易发现的问题。

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必须协调运用

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统一性形成了二者协调运用。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两者又密切联系,在收集审计证据过程中,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和协调运用过程,形成了审计人员对审计证据的判断过程。要提供充分、适当的审计论证,需要以多角度、多层次、多方向思维(非逻辑思谁)的启发,这种协调思维的运用过程是收集更多合法、可靠、有效的审计证据的关键,但也不可能离开收敛性的逻辑思维的正确推断和严密推理,收敛性的逻辑思维是收集审计证据的必要保证。在进行审计时,审计人员需要更多的审计证据来做判断,如果我们只能收集到一些审计证据,那么能得出的结论往往是,先取得的证据可能是后取得证据的因素,那就非常需要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协调运用。

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本质区别促使二者协调运用。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有本质的区别,审计人员在收集审计证据时应把握好二者的实质区别,多角度、多侧面、多方向地认识、分析和判断审计证据,在整个思维过程中,处理好确定与非确定的、逻辑的与非逻辑的、相似的与相异的、单元的与多元的、抽象的与形象的等等各种思维因素间的关系,并将各种因素纳入到统一的系统中来,构成收集审计证据的全面思考、多环节思考、多层次思考,从而保证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

从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有本质的区别来看,逻辑思维关注审计证据的确定性,而非逻辑思维则相反,促使审计人员多样性地收集审计证据。

逻辑思维要求一个审计证据所提供的资料对审计意见的形成以及得出审计结论,必须是确定的、唯一的,不能产生歧义。一个审计证据,从不同角度、不同情况、不同层次、不同思路出发,就会有多种多样的审计假设;而每一审计假设的获得都不完全是逻辑推导的结果,大胆想象、多方联想,这一想象或联想过程属于收集审计证据的非逻辑思维。从思维方式来说,科学思维包括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

在审计证据的收集过程中也必须进行发散思维,这类思维主要通过突破原有概念和思维规则的束缚,进行逆向思谁、多向思维、联想思维。审计人员在收集证据的过程中,如果逆转一下正常的思路,从反面想问题,对习惯、常规、已往的挑战,用逆向的思维,进行大胆假设,再用逻辑思维的方式小心求证,从而得出审计结论;在对某些会计资料和经济活动的思维过程中,不被一些或一条线索限制,不受已经确定的审计计划、审计方法、审计程序和审计测试等的约束,而是从一些会计资料和一条经济活动信息中尽可能向多角度思考,并且从这种扩散的思考中求得常规和非常规的多种假设。

例如审计人员在对某公司审计时,发现该公司接受供电公司电单价为0.28元,而计入生产成本单价为0.82元,按逻辑思维的思路追查原因,就会取证于外供电单价、使用电单价及金额,如果被审单位提供了降压损耗以及用电损耗,审计人员往往对该证据不再使用,只能将此情况及原因写入审计底稿,甚至作出损耗的错误结论。如果采用非逻辑思维发散性思考该问题,就会考虑到是否转供,如职工、其他居民、农户、商铺用电成本也计入企业生产成本的情况,从而扩大审计证据收集的范围。

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有着不同重点需要二者协调运用。逻辑思维着重审计证据的合法性、科学性和合理性,非逻辑思维着重收集审计证据的特异性、离奇性和差异性。依据上述收敛性思维与扩散性思维的不同点,可以看出,逻辑思维是按照合性性、恰当性、一致性将各种审计假设集中起来,以形成审计结论,因此,利用逻辑思维所收集的审计证据所关注的是它是否正确、科学,是否有事实依据和法律依据;是否符合审计准则和会计法规。

而非逻辑思维恰恰相反,它往往是逆向思考,蔑视一般经验和常规审计方法,它排除一切在审计中的陈归、经验思维,实现思维自身的超越与跳跃,寻求奇特的线索和审计证据。因此审计人员在收集审计证据时,养成大胆设想和假设的习惯,综合运用发散思维、逆向考虑、纵深联想、跨越思考等方法,逐步提高思维的发散性、飞跃性,以寻求更充分、更适当的审计证据。

因为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在思考时关注的重点不同,所以,逻辑思维与财会知识的积累和审计经验的多少成正比,而非逻辑思维与审计人员的财会知识和审计经验的多少没有必然性的联系,甚至会出现财会知识积累越多,审计阅历越丰富,反而成为在收集审计证据时的思维障碍的情况。

非逻辑思维是意识活动的爆发式质变和飞跃,审计人员收集审计证据时,进行逻辑思维的审计人员主要考虑的是实现收入直接有关的证(发货票、出库单)、账(收入的总账、明细表)、表(利润表)以及相关会计资料(合同),而进行非逻辑思维的审计人员主要考虑的是生产统计表、出门条、发货汇总表、销售主管的销售汇报材料和报告。可以看出后者更容易找出疑点,更容易形成新的审计线索。

充分发挥科学思维在收集审计证据时的作用

科学思维就是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协调运用。

摆脱常规思谁方式。审计人员在思考问题时,应该摆脱常规性的思维,不要忽视任何一个角度、情况、层次、环节,把问题引向更深、更广的会计资料和经济活动,甚至会计资料和经济活动以外的各种资料和活动,并将其他学科成熟的方法移植、嫁接,或者借鉴其他学科事物的机理,从而获得理想的问题思考结果。

善于利用非逻辑性思维。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的过程中,应从感性的事物、概念或现象开始,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借助于想象、联想等,引申到其他有关的审计事项,充分从已知条件出发,向可能出现审计问题的多方面延伸,以寻求审计证据的多种方法和结论。

科学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关系范文2

一、 现时学生英语学习的特征

1.自主学习能力的成形。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自主学习提供了多方面的有力支持。现时学生已基本熟练使用各种多媒体学习资源!网络的普遍使用也使搜索学习资料、找寻答案甚至拼和写、听和说的锻炼都更加简单便捷!因此现时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课本字词甚至句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自己查找思考解决!

2.理解分析能力的欠缺。无论从现时学生的心理年龄还是从他们接受多年的或多或少的应试教育来看,现时学生理解分析的能力都需要更多的锻炼和发展! 应试教育着重强调字词的记忆和句型的背诵,以致于学生本身也忽略了理解分析能力。这也是直接导致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

3.缺乏研究精神。深入思考的能力不足。与许多教育工作者所提的学生学习倦怠情绪有关,现时学生对深入思考缺乏兴趣,也缺乏研究精神! 而许多问题的答案他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直接获得!由于缺乏思考研究的过程,很多问题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由此可见现时学生真正需要的是思维能力的锻炼。例如对文章架构的分析对观点的提炼以及对语言的理解!这一能力的训练不但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且能为学生今后继续深入学习做好准备!

现时当中,学生学习的这些欠缺,正需要发展逻辑思维的学习方式来弥补。

二、初中生逻辑思维的发展

少年期一般为初中学习阶段。与小学相比,学习内容和方法起了质的变化。新的教学活动向少年提出了更高更复杂的要求,要求他们系统地掌握几门学科的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科学概念,并自觉地运用这些概念进行合乎逻辑的判断、推理和证明,由此掌握事物的内在规律性。于是,少年的认识活动、特别是思维的发展产生了两个新的特点。

1.少年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导形态,但具体形象成分在其思维中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少年的思维与儿童的思维不同,童年期儿童的思维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而在少年的思维中,抽象逻辑成分已经占有相对的优势。少年的思维也与青年的思维不同。在少年的思维中,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但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他们的抽象思维经常需要具体的、直观的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而到青年初期,个体的抽象逻辑思维则处在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急剧转化的过程中,他们已经能够用理论作指导来分析综合各种思维材料,从而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从总体上说,少年的逻辑思维处在具体成分和抽象成分不可分的统一关系中,抽象成分日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由于抽象成分的发展,具体思维也不断得到充实和改造。少年的具体思维是在与抽象思维密切联系中进行的。

2.少年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显著发展,但也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等缺点,以致使这个阶段的思维品质出现矛盾交错的情况。由于少年逐步掌握了系统知识,开始能理解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的一些复杂的因果关系,也由于其自我意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常常不满足于教师、父母或书本中关于事物现象的解释,喜欢独立地寻求或与人争论各种事物现象的原因和规律。这样,少年独立思考的能力就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从少年期开始,个体进入一个喜欢怀疑、辩论的时期,他们经常批判地对待一切。这就是思维批判性发展的表现。他们不轻信成人及书本上的“权威”意见,能够比较自觉地对待自己的思维活动,开始有意识地调节、支配、检查和论证自己的思维过程。少年思维的片面性和表面性的表现是各种各样的:有时表现为毫无根据的争论,怀疑一切,坚持己见,但又常常论据不足;有时表现为孤立地、偏激地看问题,如把谦虚理解为拘谨,把勇敢理解为粗暴或冒险;有时明于责人而暗于责己;有时好走极端,往往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等等。少年在独立思考能力发展上的这些缺点,是与他们的知识、经验不足以及辩证思维还不够发展相联系的。

根据初中生的思维特点,在初中引入逻辑思维的学习,可以说是正当时。充分调动学生逻辑思维发展的特点,将起融入到学习之中。既能促进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又能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两者相辅相成,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占据一个主动地位。

三、英语中涉及的逻辑思维

从初中到高中,学生积累了一定的词汇和语法知识,经历了数次考试,学习也可谓勤奋,为何依旧成效甚微,不该饭的错误却屡见不鲜,其具体表现为:词汇方面词义范围不分,词性不分,忽视搭配等;御用上忽视语境,中英文一一对应等。在长期教学实践中,笔者终于找到其症结所在――汉语固有的逻辑思维模式。汉语作为一种|方语言,英语作为一种西方语言,它们之间所蕴含的逻辑思维有不少差异。如对地址的表达,汉语的逻辑思维是从大到小,如:某省某市某县某镇;而英语的逻辑思维是从小到大,如:某镇某县某市某省。认真分析的话,我们会发现:从简单的词汇,到复杂的语句成分构成,再到地道的语用,两种语言的逻辑思维不尽相同,正是如此,从而导致了解题和语用中错误不断。为此,经过探讨和总结,将英语中常用的几种逻辑思维模式总结如下,以期抛砖引玉。

1.“分隔”。分隔是指在本应紧紧相连的两个成分或两个分句之间,插入其它成分从而被隔开的一种语序变动现象。分隔现象是英语和汉语之间的一个显著区别,因此最容易干扰我们对句意,文意的理解,打断正常的解题思路。能起分隔作用的短语(介宾短语,分词短语和不定式短语等),从句和附加成分(插入语,同位语,独立成分等)。

2.“前移”。英文中,为了增强语言表达力,丰富表达思想,往往会打破常规,通常将宾语,宾语补足语,主语补足语,状语等前移到句首,给人一种突然的感觉。

3.“反说”。英文中不难发现,当我们表达某种意义时,有时不从正面着手,而是从反面或者侧面入手进行阐述,笔者将其结构称为“正话反说”。

4.“避免重复”。避免用词重复是英语句子的又一大特点,主要是通过使用代词,同义词,近义词和省略等手段来避免重复的。从词类角度看,重复的多是名词,动词和形容词这些实词,而词义较抽象的代词,介词,助动词等虚词则不怕重复,可谓“避实就虚”。受汉语的表达习惯的影响,中学生在表达时,常不自觉地加上不必要的修饰语,这点虽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但译成英文,则既累赘,又失表达的准确。

5.“平行结构”。平行结构指的是相同的语法结构,它要求有同等重要的思想、概念,并列的句子成分要用同类的语法形式来表达,要用并列连词连接。平行结构是一种修辞手法,它可以使句子前后保持平衡和协调,从而增加语言的连贯性。

6.“主句唯一”。

四、 逻辑思维在英语学习中的运用

1.教学中强调思维的目的性。课堂教学45分钟的精讲多练是十分重要的。然而精讲多练的目的就是要完成教学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也就是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升华。正如烧开水一样,水在不断聚集热量是一个量变的过程,但这个量要聚集上升到一定的程度才会发生本质的变化──从生水变为开水。除精心设计针对性、有实效的大量练习外,还要注意量变到质变转化的量。只有有目的的精心设计的精讲多练才能保证量变到质变的思维的飞跃。

2.教学中强调思维的组织性和灵活性。

(1)运用纵向思维法指导学生思维,使知识系统化。如果学生的知识掌握得零零碎碎,则很难发挥其作用。必须指导学生进行纵向思维,将知识从纵的方向进行回顾、分类、整理,找出其内在规律。纵向思维的着眼点不是事物的起始阶段,它是着眼于目前的状况,旨在向纵深方向发展,旨在完成更高一层的质变。系统化地掌握所学知识,是进一步深入学习和复习的先决条件。

(2)运用理解句意法思维指导学生思维,达到灵活运用。人教社刘道义老师曾说过一句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话:“外语教学应以词汇教学为主,要考察学生对词汇的运用能力。我们应当把词汇教学放在高中外语教学的首要地位。”

(3)运用发散思维指导学生做好完形填空。做好完型填空,逻辑思维至关重要。从近几年全国高考的完形填空来看,已经不再考核学生语法方面的知识了,而是从语义搭配、结构搭配、惯用搭配及逻辑知识等方面来测试学生词汇的掌握及运用。而且有些词的选择,必须在理解整篇文章的基础上,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通读、览读是关键。目的是辩清问题、弄清事由,同时理清文章脉络,分清人物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为我们找出滞后提示做好认知上的铺垫。逻辑思维要跟上。合乎清理,是选择各空词汇最起码的要求。选词如同下棋,不仅要看一不,还要看两步、三步,甚至全局。只有意思通顺的、没有前后矛盾的句子,才是正确的句子。

(4)运用逻辑思维指点学生完成写作。英语作文中的逻辑性错误在英语表达过程中比较显著,时间的先与后,执行者与承受者之间的关系,非谓语动词,省略性从句,介词短语的逻辑主语与主句的主语,比较句的排除与包括,替代词和名词的性与数的一致等等,都存在着一个逻辑问题。

逻辑并非只属于理科类,在英语教学中逻辑一样至关重要,他们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发散思维,并能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树立自信心。另外泛读和知识的点滴积累也可开拓思路,扩大知识面。这一切都引导思维有目的地有组织地灵活发展。不但可以使学生避免失误,多拿分,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练就一副好头脑。

纵观整个英语教学,传统的死记硬背已渐渐的淡出教学的主流。随着新课标,课程改革的推进。一种全新的更有效的学习方式必将取代传统的方式成为主流。而逻辑思维,作为在英语教学中逐渐被证明的较有效的手段,更是会全面向中学生的英语教学中推进。而英语阅读作为英语教学中的一部分,受逻辑思维的影响较大,更是需要通过对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促进阅读理解能力以及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1]肖秋芳.浅议我国逻辑教学与素质教育[J].中国市场,2007(52).

[2]史寰宇.当代美国教育[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范玲娟.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7,22(7).

[4]林运珍.考试周刊,2009(12).

科学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关系范文3

【关键词】高中生物 教学设计 逻辑思维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B-0092-02

辩证思维、发散思维、批判思维、逻辑思维都是思维方式,而逻辑思维是各种思维能力的核心,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是生物课堂教学的重要指标和追求。逻辑思维能够帮助学生分析、比较、判断、推理。普通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才能激活学生逻辑思维呢?这是我们要重点探究的课题。教师不妨精选经典案例,促使学生介入逻辑思维意识;设计悬疑问题,成功启动学生逻辑思维引擎;细化分析过程,强化学生逻辑思维训练;开展多种实验,历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一、精选经典案例,介入逻辑思维意识

在普通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度解读,找出典型案例,并围绕典型案例展开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介入逻辑思维意识。所谓典型案例,是指教材核心内容中的经典推理、理论成长过程、科学家探索历程等,让学生从典型案例中感受逻辑思维的强大力量。特别是典型案例中的科学家,不仅在探索中有极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有坚韧不拔的科学研究精神,都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教师先引导学生对孟德尔选择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进行分析,然后对基因分离定律的发现过程进行探讨,最后给出思维过渡。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孟德尔选择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形成共性认知:豌豆是自花授粉而且是闭花授粉的植物,不会受到外来花粉的干扰,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比较纯正,实验结果也会更真实可靠。豌豆的性状容易区分,也是被选入实验材料的重要原因。在基因分离定律的发现过程探究时,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然后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讨论,给出统一性认知总结。成果展示时,有学生分几个步骤整理学习认知。第一步,表述杂交实验:孟德尔用纯种高茎豌豆与纯种矮茎豌豆进行杂交,其产生的后代都是高茎的,再利用子代进行杂交,结果生成二代时,既有高茎豌豆又有矮茎豌豆,其比例比较固定,为3:1,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第二步,对分离现象进行解释: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的基础是通过假设来确定生物体的基因型,然后用相关实验加以验证。

教师引出孟德尔豌豆实验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对这个实验展开深入分析,先找出选择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然后对分离定律展开讨论总结,学生思维跟随孟德尔实验不断推进演绎,最终认知这个实验结果。在这个思维历程中,学生逻辑思维意识逐渐介入,并从典型案例中获得更多思维契机。

二、设计悬疑问题,启动逻辑思维引擎

高中学生有一定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思想大多比较活跃,有积极探索热情。教师要做好学情调查,根据学生关注现实情况,精心设计悬疑性问题,利用问题调动学生学习思维。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性,其思维水平也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教师要针对不同群体学生思维实际设计思考问题,关注学生思维起点、思维特质、思维启动方向,给出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思考的问题,并提出个性要求和提示,促使学生思维顺利启动。

设计悬疑问题时,教师不仅要深入分析教材内容,而且要对学生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取向等进行调查,以提升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在学习《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时,教师在课堂导入阶段便投放问题:性状受什么控制?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是怎样的?染色体是由哪些化合物组成?作为遗传物质的应该是哪一种物质?猜想一下,作为遗传物质可能具有什么特点?20世纪早期,人们普遍认为遗传物质是蛋白质,这种认知科学吗?为什么会有这些认知?学生快速行动起来,展开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自主查阅资料、阅读文本、自发讨论,寻找正确答案。教师检查学习效果时,学生大多能圆满完成相关问题探究,学习效果显著。

教师在课堂初始阶段设计众多思考问题,激活了学生学习思维,学生积极展开学习探究活动,说明教师问题设计引发学生学习主动性。课堂思考问题设计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注意掌握好深度、宽度。只有提升文本生本思维契合度,才能成功激活学生逻辑思维。

三、细化分析过程,强化逻辑思维训练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展开相关内容的学习和探究,特别是对典型例题展开解读分析时,教师要注意及时纠正学生逻辑思维偏差,让学生从失误中找到思维出路。课堂师生互动和谐热烈,其探索效果会更显著。教师作为互动主动方,要对互动形式、互动频度有正确设计和把握,通过精细化讲解、直观性展示、科学性对比、关联性联想等,强化学生逻辑思维训练。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学习时,教师先利用窗台上的一盆花进行导入,展示课堂学习目标,然后是师生互动,了解达尔文的向光性实验。实验一: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照射时,弯向光源生长;实验二:切去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实验三:用锡箔纸罩住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直立生长;实验四:用锡箔纸套住胚芽鞘尖端下面一段,单侧光只照射胚芽鞘尖端,胚芽鞘仍然弯向光源。师生共同对实验进行解读分析,总结出实验结论: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够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

教师对多个实验展示进行分析,积极吸引学生参与共同讨论,从向光性实验现象中,学生学习思维逐渐被理顺,逻辑性认知逐渐形成。四个实验从四个角度验证植物具有向光性特征,与植物生长素有重要关联。教师实景导入、介入实验、实验解析、得出结论,课堂教学设计具有较强逻辑性,对学生逻辑思维成长有重要帮助。

四、活用生物实验,历练逻辑思维能力

生物是一门实验性的自然学科,教师在主导生物实验时,要充分考虑学生逻辑思维现实,针对性设计实验内容、实验形式、实验过程、实验展示、实验引导,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观察、分析、归结、整合、操作,形成完整思维链条。生物实验有学科个性特征,教师要从实验材料准备、实验操作要领等角度展开引导,特别是学生亲自参与实验操作时,教师要跟进辅导,促使学生尽快建立逻辑思维体系,以提升实验操作效果。

在学习《人类遗传病》相关内容时,教师根据名著《红楼梦》设计教学案例讨论:《红楼梦》中有金玉良缘、宝黛之恋之说,这是指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姻、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恋情。贾宝玉和薛宝钗是亲姨表兄妹,贾宝玉和林黛玉是亲姑表兄妹。如果从现代遗传学角度来分析,你认为哪一段婚姻更合适呢?学生展开热烈讨论。有学生认为:我们从个人情感出发,非常同情林黛玉的遭遇,心理上自然倾向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结合。但不管是姑表还是姨表,都属于近亲血缘关系,他们之间的婚姻都可能产生遗传病,利用现代人认知观念,这两对婚姻都不是理想选择。也有学生认为,如果要从这两对婚姻中挑选更合适的,我选择第一对,贾宝玉与薛宝钗,他们是姨表亲,遗传病出现几率小一点。

教师利用名著婚姻案例作为讨论实体,激发了学生参与研究的兴趣。学生在具体探讨中,自觉介入现代遗传病相关认知,对这两对婚姻进行科学评价,最后给出比较理性的探索结论,这个思维过程有比较鲜明的逻辑性。这是教师对生物实验的活用,从不同角度历练学生逻辑思维。由于设计巧妙,学生参与热情很高,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不仅能够对生物学习形成重要促进,而且可以塑造良好思维习惯,对学生认知成长有重要意义。生物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重要课程,教师应正视学生思维实际,展开多种形式的激发诱导教学实践,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打破常规教学束缚,抓住逻辑思维教学切入时机,给出科学性设计,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吕红岩.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方法[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16)

科学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关系范文4

关键词: 地理教学 培养策略 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地学习地理,提高地理应用能力,这是学好地理的关键。

一、什么是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地理逻辑思维能力是指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地理思维方法的能力,是对地理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地理概念、地理判断和地理推理等材料的阐述,需要运用地理逻辑思维,是学好地理学科所必需的能力。

二、加强高中地理教学逻辑思维的必要性

1.高考考试要求。

从高考来看,地理学科除考查一定的基础知识外,着重考查学生的各种能力,高考测试能力要求有四大方面: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四个方面。地理高考考试要求学生具备地理逻辑思维能力,而且逻辑思维方法是提高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考核要求“认证和探讨地理问题”方面,明确要求学生“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来认证和解决地理问题;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因此,掌握正确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对高三学生的一项必备的能力要求。

2.学生答题实际,缺乏逻辑思维性。

近几年,地理高考试题的命题加大了学科思维量,越来越侧重考查学生地理学科思维、地理学科能力。学科思维能力是影响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关键因素。从高考文综卷第37题的阅卷情况来看,如2012年文综卷,从学生的考试成绩分析,学生得分率不高,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出现的失分主要是:一是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缺乏答题角度或者是纯粹罗列知识点,逻辑性差;二是学生的空间方向不清,地理事物的空间方位颠倒,没有清晰的地理区位空间。一些学生字迹潦草、易写错别字,如“丘陵”写成“丘林”,“热岛效应”写成“热导效应”;一些学生不能用简练的专业术语表达,答题语言不简洁。主要反映出的问题是考生思维不活跃、逻辑思维能力不强,这是学生不能获得高分的关键因素。

3.教学中对逻辑思维能力培养重视不够。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但从平时的地理课堂教学观摩课看,目前的地理课堂教学存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取、组织方式等不注重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少教师用教材教,而且是完全按教材的顺序指导教学,对逻辑性缺少考虑。

4.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一生受益。

逻辑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它起着对问题的分析、比较、判断、推理和结论等重要作用。放眼如今的就业市场,高教新闻有一则报道:用人单位称,越来越看重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将来在工作时容易形成一定的思路,并能够具有独到的看法,逐渐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目前不少专家指出,在基础教育阶段,努力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逻辑思维能力,将直接关系未来民族素质和国家发展,这不仅已为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的生动现实所证明,而且是国内外许多知名教育家和事业成功人士的共识。为了促进青少年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要求广大逻辑工作者和基础教育工作者加强合作,共同携手将逻辑知识融入中学教育实践中。

三、增强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主要做法

1.树立正确的课堂教学观念。

要培养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课堂教学应从只重视照本宣科的教学转变为从图文中获取信息,只重视“灌输式”的教学转变为“讨论式”的教学,只重视单纯地强调知识的记忆转变为思维能力的训练,只重视教师告知式的解释为让学生“感悟”,充分理解学以致用,只重视结果的教学转变为重视过程的教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宜多讲,应少讲多学,把尽可能多的教学时间交给学生,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真正起到点拨思路的作用。

2.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注重逻辑性。

目前使用的人教版教材,教材的一些内容是以概括的知识点、阅读材料、案例、探究活动等形式呈现,教材逻辑性不强。在备课时注重研究教材体系和内容,在组织教学时不完全按照教材原有的形式教学,充分考虑逻辑关系,竭力揭示个别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性,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认知规律,利用感性材料,强化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调整教材内容顺序,增强逻辑性,形成能够培养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学设计。

在地理教学中我们“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备课时吃透教材,理顺思路,才能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例如,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部分,教材侧重说明山地由于地形崎岖,修交通线成本高,难度大,它是影响交通运输线路结构、密度、分布和线路的走向的主要因素。需要对教材进行逻辑处理:(1)地势对交通线路的密度的影响;(2)用图片展示平原及山区交通线路的布局和形态、交通线路选线中应综合考虑的因素、地形对交通线路走向的影响;(3)科技进步使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不断降低。通过这样处理,教学内容的逻辑性有所增强。

3.教学呈现方式要有利于进行正确的地理逻辑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给学生呈现地理概念、让学生形成地理概念。因为没有明确的地理概念,就不能很好地掌握地理知识,进行正确的地理思维,地理概念是地理理性知识的基础。其次,中学生的时空抽象能力有限,在组织教学时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运用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予以展示,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讲解,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必要时进行适当暗示或提醒,同时要求学生对这些感性材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强化表达能力。高中地理的逻辑思维推理更多直接体现在各种图像上,教学时充分发挥图像作用,在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相互转化中,利用感性材料强化语言表达,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引导学生构建、阅读思维导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例如,对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教学,引导学生形成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既培养学生对教材的概括、归纳能力,又让学生对整个单元知识体系有整体把握,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思维导图如下图示:

4.根据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地理逻辑方法主要有:比较法、分析综合法、归纳演绎法。比较法是最重要的逻辑思维方法,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石。地理理性知识包括地理概念、地理特征、地理规律与地理成因等。地理教学中进行逻辑思维活动的基本途径一是从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异同点进行思维,二是按照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各个属性、部分、方面进行思维,三是运用归纳演绎方法进行思维。因此,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教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是问号,我们的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当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就在于逢事问个为什么。”在地理教学中,应多采取教学内容的问题化方式,加强启发诱导。问题能够激起疑惑、促进思考,调动学生一切可以利用的头脑中的知识,从学生的认知能力角度出发,一步一步深入挖掘,有利于学生思考。教学内容的问题化就是将教材中以“定论”形式陈述的材料,转化为引导学生探究的“问题”形式,让学生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以“问题”方式呈现教材,唤起学生探索研究的热情,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思考的内在需要。教学内容的问题化策略的关键是教师要从教材中提取出有价值的问题,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追求事物本源的欲望。例如对于“鲁尔区工业区”的地理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1)鲁尔区的位置在哪儿?(2)鲁尔区为什么被称为德国的“心脏”?(3)鲁尔区的区位优势表现在哪儿?(4)利用鲁尔区的优势可发展哪些传统的工业部门?(5)鲁尔区传统工业得到了持续发展吗?(6)鲁尔区如何进行综合整治?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总之,培养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应该在地理教学的各方面加以重视,只要地理教师能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注重学生逻辑思维发展的规律,那么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一定会增强,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一定会提高。

参考文献:

[1]褚亚平,等著.地理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2.

科学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关系范文5

逻辑思维是人们根据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应客观现实的认识过程。通过逻辑思维,能够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逻辑思维对高中学生的学习和思维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逻辑思维的训练依赖于具有逻辑关系的学习内容,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训练逻辑思维的资源,但需要教师进行二次开发与整合。

1 课堂教学中的逻辑缺失现象及原因

笔者最近听过几位教师讲“基因在染色体上”,总觉得蜻蜓点水,错失了经典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虽然他们多样化的教学设计基本体现了教材的编写思路,但存在共性问题:① 教师没有让学生经历提出假设的分析推理过程,把萨顿假说和摩尔根假说简单地强加给学生;②过于简化假说的验证和分析,对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分析过于浅表,照本宣科,甚至讲错。例如一位教师直截了当地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你能设计一个实验证明萨顿假说吗?”学生的沉默让教师接着搭建台阶:“如果将某种性状与性别联系起来呢?”学生继续的沉默逼迫教师呈现“真实”材料:“为了证明这个假设,摩尔根就做了……实验,请大家分析……”下课了,学生一脸茫然走出教室。反馈表明,学生既不能提供充分证据对“基因在染色体上”这一事实做出科学的解释,也没有体验真正意义上的逻辑思维过程。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教师对原始形态的学科知识的忽视或者严重缺失,只能顺序地将教材内容在课堂串联起来。

2 理清教学内容的逻辑,是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前提

通常情况下,教材的正文内容大多是学术形态的知识,省略了知识产生的背景和过程。教师需要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对教学内容进行再次开发和整合,理清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使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例如,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2“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内容,是围绕染色体学说的建立、完善和应用组织教学内容的(图1)。

从知识学习层面上,该内容非常有助于学生将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和减数分裂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促进常染色体遗传和伴性遗传规律的理解和综合应用;从能力培养和科学方法训练层面上,该内容突出地体现了自然科学的特点,即结论背后的观察、实验、分析、推理、验证的逻辑思维程序,对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是不可多得的学习材料,而且有助于学生认识科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完善以致应用的过程。然而教材在呈现内容时,首先直接介绍了萨顿提出假说的过程,后面对摩尔根假设的提出以及测交实验的介绍都过于简化,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地简单告知,将导致学生机械学习,模糊理解。而这些内容恰恰是训练学生逻辑思维、体现探究过程严密逻辑性的绝好材料,值得深入研究和实践。

知识的构建和思维的发展需要建立在学习主体的认知过程中,是别人替代不了的。完全经历真实过程不可能,至少一个缩略的过程是必须的,这个缩略的过程就是教师根据原始形态的知识,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转化成教育形态的知识的学习和探究过程。为了训练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教师有必要澄清教材中隐含的、对探究过程具有重要作用的关键问题。例如,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与萨顿假说有什么关系?摩尔根在什么情境下提出“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没有等位基因”?测交实验是怎样充分证明“白眼基因在X染色体上”这一假设成立的?果蝇眼色的测交实验与孟德尔豌豆测交实验结果有何不同?在相同的情景下学生会怎样思考,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怎样的思考空间?

3 按照内容的逻辑组织学习和探究,是有效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保障

本节内容中,染色体学说的建立过程(假设的提出和验证)是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

3.1 激活学生已有知识,尝试提出自己的假设

3.1.1 复习基因和染色体的传递规律,激活认知基础

学生已经学过了基因的传递规律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传递规律,教师引导学生分别用简图表示含有一对遗传因子、两对遗传因子的细胞产生的配子类型,以及一对同源染色体、两对同源染色体的细胞产生的配子类型。这是学生分析推理的基础。

3.1.2 客观推理,提出假设

根据直观的简图,教师启发学生思考:“比较图中基因和染色体的传递规律,你有什么发现?对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可以做出怎样的推理?”实践证明,学生并不能快速地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比如字母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字母与染色体究竟有什么关系,学生没有清晰的认识。但是学生还是很容易发现图中基因和染色体在传递过程中的平行关系,自然地会想到二者存在必然的联系。究竟是什么关系?理论上存在三种可能:基因就是染色体;基因在染色体上;染色体在基因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切忌将萨顿假说简单地强加给学生。

3.1.3 理性思考,聚焦假设

充分假设可以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但是对多个假设进一步分析,聚焦最大的可能性也是提升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师在组织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讨论交流:“以上三种假设究竟哪一种可能性最大?你能提供哪些事实依据?”综合学生的反馈进行小结:① 从数量关系看,一种生物已知的基因数量要远远多于染色体数量。例如,人类细胞核有46条染色体,但是已知的基因数量达2万多个。② 从大小看,光学显微镜下已经观察过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但不能看到特定的基因,这说明基因可能以某种形式存在于特定的结构上。③ 从对基因的特定操作来看,将某个基因整合到异种生物的染色体上,该生物会表现出特定基因控制的性状。这些事实依据是聚焦基因在染色体上这一假设的基础,也是分析解决问题的工具,这个过程体现了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3.2 还原实验和思考的过程材料,为验证假设提供依据

3.2.1 分析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发现新问题

生物学发展的历史中,究竟是怎样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这是很多科学家执着地研究和思维碰撞的过程。教师呈现遗传学家摩尔根的实验材料及杂交实验图解,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分析该杂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学生能够得出果蝇的红眼和白眼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同时也会发现问题――白眼性状为什么只出现在雄性个体中。

3.2.2 补充必要的实验,为学生做出“白眼基因在X染色体上”的假设提供依据

按照目前的知识储备,学生没有能力对“白眼性状只出现在雄性个体中”做出合理的解释,需要新的假设。提出新假设需要新情景,因此果蝇体细胞中的染色体图解及其与性别决定的关系是提出新假设的基础。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尽管有果蝇杂交实验结果及果蝇染色体图解,对于多数学生而言,要提出“控制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不含其等位基因”的假设仍然很困难,基本上还是以教师的讲解告知。事实上,教材中有这样的描述:“由于白眼的遗传和性别相联系,而且与X染色体的遗传相似,于是,摩尔根及其同事设想……”这说明摩尔根做出相应的假设也并非轻而易举,而是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同事间思维碰撞的智慧结晶。“白眼性状的遗传与X染色体的遗传相似”是提出新假设的关键,因此很有必要补充相关的背景资料,还原学生思维的空间。

① 教师呈现果蝇染色体图解,感知性染色体传递规律的研究结果:已知果蝇性别决定方式,雌果蝇有两条X染色体,雄果蝇有XY染色体。雄性后代从母本得到一条X染色体,从父本得到一条Y染色体;雌性后代分别从亲本各得到一条X染色体(图2)。

② 补充介绍摩尔根的关键实验,感知果蝇眼色遗传的规律。摩尔根及其同事在后续大量的果蝇杂交实验中,发现了如图3所示的实验结果。教师组织学生分析:后代果蝇的性状表现有什么规律?

③ 比较、分析、归纳,做出假设,启发学生思考:“比较性染色体的传递规律(图2)和果蝇眼色性状的传递规律(图3),有什么发现?”通过观察和分析,学生不难发现,雄性后代从母本得到白眼性状的遗传规律与雄性个体从母本获得X染色体的遗传规律非常相似,因此提出假设:“控制白眼性状的基因很可能在X染色体上,Y染色体没有其等位基因”。这样的假设才是有根基的假设,才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

3.2.3 充分讨论测交的正反交实验,得出科学结论

利用假设很容易解释上面的两个杂交实验结果,关键是怎样设计实验验证假设。这里,测交有两种不同的方案,一种是白眼雌蝇与F1红眼雄蝇杂交(图4),一种是白眼雄蝇与F1红眼雌蝇杂交(图5),即正交和反交。这两个测交实验的结果是不同的。只有第一种方案与摩尔根的实验结果相符合。学生通过分析测交的正交和反交结果的不同,并与孟德尔的豌豆测交实验正交和反交结果相比较,才能真正将白眼基因定位在在X染色体上而非常染色体上,进一步深入理解孟德尔设计正交和反交实验的用意,体验科学研究方法的严密逻辑。

4 梳理思维过程,形成思维框架,促进逻辑思维习惯的形成

科学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关系范文6

论文关键词:自然辩证法;逻辑思维方法;工程思维能力

作为高等工科学校的学生,培养学生正确的工程思维能力对于毕业后学生在从事的工程实践工作和解决处理工程中出现的问题时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能力是高等工科学校教师教学中注意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笔者在教学中用自然辨证法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能力方面做了一些初步尝试,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科学的思维方式

20世纪80年代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提出,一般人类的思维活动有三种基本形式,即形象思维(直觉)、抽象思维(逻辑)、灵感思维(顿佰)。人们的思维都应当采取以上三种形式。虽然思维活动形式上划分为三种,但实际上每个人的思维活动过程都不会是单纯的一种形式在起作用,往往是两种甚至三种先后起作用。

所谓形象思维就是反映于人脑中的思维对象的映象。这种映象可通过物化的形式再现出来,故人感知。最常见的形象就是视觉图形、手势姿态等等。灵感思维也不难理解,灵感常见的两种:一种是联想型,另一种是直接捕捉型。它也普遍存在于艺术创作、科学发现、发明及日常生活中。比如,在科学发现中,沃森(Watson)和克里克(Crick)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沃森谈及如何发现遗传物质DNA的双螺旋结构时,他说:“一次,我的手指冻得没法写字,只好蜷缩在炉火边,突然我想到一些DNA怎样美妙地蜷缩起来,而且可能以很科学的方式排列起来。”在探索DNA化学组成的三维空间的精确排列过程中,其灵感思维的闪烁无疑起过作用。然而,人们最常用、最有效也是最为人熟知并得到深入研究的思维活动形式却是抽象(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一般只能反映客观对象的一个点或一个断面,只能作为一种完整、系统思维的前哨。灵感思维只是在遇到思维难点时起到一种辅的推动、突破作用。要达到系统思维只能通过抽象(逻辑)思维。三种思维中,逻辑思维的适应性最为广阔,任何对象的最后理解必须通过抽象(逻辑)思维。常说思维能力的训练,主要也就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抽象思维首先以“语言”为基本工具,思维是语言内容,语言是思维的表现形式。科学的抽象就是抽去某类现象具体的、非本质的、次要的方面,引出其固有的本质特征,达到科学的认识。

思维方式是体现一定思想内容和一定思考方法的思维模式。也就是说,一个思维方式包括思维内容和思维方法两方面。思维模式则是人们的思维所遵循的某种用法和格式。思维方式体现着思想内容和一定的思维方法,如果不进行严密推敲,它和思维方法没什么两样。但如细细分辨,两者还是有区别的。思维方法是比较一般的东西,而思维方式是比较具体的东西。某一个人认识某一个对象的某个思路就一种思维力式,它与特定的内容相关。许多人在对许多对象进行认识的过程中不断重复使用的某种思路才是一种思维方法。如:比较的方法,分析、综合的方法,归纳、演绎的方法,数学的方法等等。

思维方法有科学、非科学以及正确、错误之分。正确的科学思维方法乃是根据事实材料,遵循逻辑规律、规则而形成概念、做出判断、进行推理的方法。就此而言,思维方法也就是逻辑方法,而逻辑方法正是在理性抽象思维过程中被人们所普遍遵守并普遍有效的方法。同时,思维在逻辑方法上的运用有时也被称为逻辑思维方式,这时思维方式就获得了一种普遍的意义。

二、辩证法与逻辑思维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能力是高等工科学校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工程思维为何必须遵循自然辩证法,其目的在于如何认识工程和解决工程的质量问题。任何工程都有现象和本质两个方面:现象是工程的外部表现;工程的本质是服从自然界发展的综合反应,只是通过实践现象表现出来。因此,工程的各种决策施工是工程师认识自然规律的出发点,通过现象的分析了解事物的本质。

在工科高校教学过程中,由于课程的组织是分门别类进行的,以学科和知识结构自成一体系,如果缺乏辩证思维的指导,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再所难免。因此,必须把自然辩证法贯穿于工程实践与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显示教师思维活动的过程,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其思维活动方式也会受到教师思维活动方式的影响。如果缺乏自然辩证法中科学方法论及逻辑思维方法的指导,则错误的思维方法在所难免。在案例讨论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推理形式:因为电气设备短路具有某些内部故障表现,某电气设备具有这些故障表现,所以某电气设备就是短路了。这种以形式逻辑逻辑思维的规则推理显然违反了自然辩证法,是一个错误的推理。短路是电气设备的故障表现之一,所以不能因为电气设备出现故障就一定是短路表现,也有可能是其他故障表现。从哲学观点看,人类认识事物有两条基本路线,一是从个别到一般,二是从一般到个别。在形式逻辑的逻辑思维中,两者的思维形式分别表现为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学生的学习是以获得理性知识为主的认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首先获得的往往不是感性的具体认识,而是概念、原理、理论等理性知识,这在高等教育中尤为突出。因此,以逻辑思维的方法论原理指导学习的思维活动和学习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既要充分运用自然辩证法中哲学的方法论,又要注意运用逻辑思维方法指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和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及实践工作中常常要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从而获得知识或做出工程中的正确判断。懂得逻辑思维的方法,自觉地运用形式逻辑规律和规则,对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提高思维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三、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用辩证法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能力即逻辑思维方法,我们采取了如下方法,分述如下:

1.在教学中用比较和分类法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能力

比较和分类是认识事物的两种基本的逻辑方法。比较是确定对象之间差异点和共同点的逻辑方法。分类是根据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将对象区分不同种类的逻辑方法。

教学中运用比较和分类的思维方法可使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模糊的概念明朗化。如:在工程电磁场课中的静电场与恒定磁场是电磁场理论中的主要内容,是贯穿整个电磁理论的主线,如果不进行比较和分类,学生就很难抓住主要问题。当按场源特征分类后学生就便于掌握,而且能紧紧抓住电场有散无旋和磁场有旋无散的重要性。

2.在教学中用归纳和演绎法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能力

归纳方法有时简称“归纳法”,有时和归纳推理同义。一般认为,归纳是从个别/特殊的前提导出一般性结论的过程,或从次一般性前提推导出较一般性的结论;而演绎则是由一般性的前提导出个别/特殊性结论的过程或从一般性的前提推导出次一般性的结论。这是因为“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是认识运动的一般过程。归纳和演绎就是这一认识过程的两种推理形式,也是两种基本的思维方法。

电磁场的许多理论都符合归纳和演绎的原理。为了加强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讲课时注意引导学生应用归纳和演绎的思维方法学习。如在讲静电场和恒定电场时就特别强调学生注意:静电场是对观察者相对静止的电荷产生的电场,导电媒质中的恒定电场是导电媒质中稳恒运动的电荷产生的电场。归纳两种电场中物理量之间的对偶关系,例如D-J、q-I、ε-γ等,静电场中的基本方程和分析计算方法完全可以移植到恒定电场中。因此可演绎出恒定电场的基本方程和分析计算方法。由此使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知识的有机结构,避免僵化的教条学习。

3.在教学中用分析与综合法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能力

分析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把复杂事物分解为简单要素并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综合是把对象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和各种因素联合起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法。运用分析和综合可以引导认识新事物、学习新知识的过程,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认识其本质并提高创造能力。

如判断闭合回路能否产生感应电动势,首先必须抓住决定闭合回路磁通变化的三个要素:磁场、闭合回路、相对运动。这三者之间既独立又相互联系,三者之间的矛盾可随事物的发展而发生变化,有磁场有闭合回路不一定会产生感应电动势,但有磁场的变化有闭合回路会产生感应电动势,或有磁场有闭合回路的相对运动会产生感应电动势,再或既有磁场变化又有闭合回路的相对运动会产生感应电动势。因此,不能只看到事物的局部,过早下结论,而应看到事物的整体,综合三个因素来全面考虑。如判断感应电动势方向与变化磁场方向的关系,若磁场增大则感应电动势与磁场符合右螺旋关系,若磁场减小则感应电动势与磁场不符合右螺旋关系。总之,比较和分类、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是指导各门学科的逻辑思维方法。运用这些思维方法可使知识更巩固,运用更灵活,也更具有创造力。从某种意义上说,逻辑思维能力是一个科学家素养水平的重要标志。教学中,要重视向学生传授含有方法论意义的知识,即那些经过归纳和抽象的对进一步学习具有举一反三作用的知识。又如讲到电磁波,从形式逻辑的角度来讲,采用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形式,先介绍电磁波的共性,即可脱离场源在自由空间传播,然后向学生提示,进一步考虑在波导中传播的思路,最后再让学生自己学结。这就是先把前提性知识交给学生,然后指导学生运用前提性知识学习具体知识。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思维,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