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理信息分析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理信息分析报告范文1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对福利、救助、社区服务、行政区域精细界定及地名信息准确率的要求日益增高,对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服务的要求也日趋迫切。当前,民政信息化管理水平已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如何充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网络地理信息系统“双平台”,成为解决民政信息管理难题的关键所在。
GIS,电子政务之友
建设地理信息系统,对推进电子政务、社会决策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首先,通过整合不同渠道的信息,GIS将碎片化消息由微观转为宏观,有助于决策者更好把握信息,提供“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全局感,提高领导对问题的判断能力、宏观把握能力以及发现潜在信息的可能。如基础地理空间技术为电子政务的海量数据管理、多源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的融合、Web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自主版权软件系统的开发、空间分析、空间数据挖掘和空间辅助决策等提供了技术支撑,帮助政府随时掌握情况变化,在突发事件中实现实时跟踪和显示,便于应急事件处理和指挥调度。
其次,GIS的应用有助于政务信息整合和推进公共服务。地理信息在推动电子政务的同时,也为跨部门信息系统协同服务打下了基础。电子政务需要各个部门报送本部门的权威数据,并将信息化成果通过统一的地理信息平台进行展示。这不仅符合业务管理的需要,而且可以调动各部门参与建设和运行的积极性,有利于形成多部门、多信息系统协同服务的良好应用局面。同时,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还可以提供地理环境相关信息查询,根据输入的地址,在地图上了解这个区域民政机构分布,及与市民生活相关的各种公共服务机构的动态信息。
最后,GIS可以为电子政务提供清晰易读的可视化工具。地理信息系统通过面向应用的专题系列地图、多媒体动态电子地图系统、三维显示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手段,将枯燥的数字通过图形方式直观展现,有助于发掘隐藏在各种信息之中的潜在联系,从而大幅度提高政府决策、应对的质量和效率。
多项功能,整合系统运用
民政地理信息系统(民政GIS)是民政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依靠民政GIS,不仅可以实现对数据的空间分析、模拟表达和辅助决策,而且能够完成民政的业务处理、综合业务管理和非空间分析决策,有助于提高民政决策的科学性和时空性,极大提升民政的工作效率和公众形象。
基础地理信息平台。基础地理信息平台是上海民政地理信息系统最底层的功能平台,可以满足其他个性化图层管理需求,建立面向服务的地理信息基础功能。如提供选址模型,平台可综合某个区域的人口、社区、交通和商业等数据建立模型,进行合理性分析,为其他系统或上层业务平台、区划管理平台提供标准化的基础构架。此外,平台严格把控操作者权限,系统用户可设为多种不同身份,不同身份对不同图层的操作权限各不相同,有效避免了泄密或误操作。
数据标准化。在上海市测绘院提供的标准底图基础上,系统按照等保三级要求,对标准底图数据进行筛选、梳理,同时进行非处理和加工美化。建立民政业务数据规范和交换标准、规范采集机制,为实现民政业务系统和GIS系统的双向整合和数据交换提供基础。通过对各应用系统数据进行标准化建设,可针对民政数据特性,区分、规范家庭数据与个人数据,从技术方案和数据特性等方面进行标准化处理。
上海民政内外网与民政地理系统整合。通过建设民政门户网站、子网站和电子政务平台子门户,实现民政业务数据与地理信息数据的整合,实现外网和内网民政业务数据展示。其美观、大方、人性化的展示方式就是利用了基础地理信息平台提供的相关功能,从而实现民政业务数据的查询、展现、统计、业务分析、专题分析等功能。尤其是运用四维展示方式后,大大加强了系统业务分析、专题分析能力。
功能平台,信息一览无余
通过民政GIS的建设,可以充分展现民政工作成果,合理分配社会资源。通过本系统可获取民政各应用系统的实时或周期性数据,并进行适当分析和图形化展示,为决策提供辅助服务,包括展示、统计、分析、预警、预测等多个功能。
展示功能。充分展示民政机构设施信息情况(含福利事业类、福利企业类、社会救助类、老龄工作类、社区建设类、双退优抚类、婚姻收养类、殡葬设施类等13类)。各类信息能够单独展现也能够和其他类别信息叠加展现。
查询功能。一是民政机构设施属性信息查询。属性信息包括文字、图片、动画等各类信息,通过模糊查询、自定义条件查询、空间查询等工具,从不同角度来展示民政机构设施。二是特定目标查询,民政机构或对象信息可以根据所属区域来纵向划分为市级、区级、街镇,同时根据属性信息(如在建或已建、公办或民办等)进行横向划分,达到快速查询定位特定目标的目的。
专题分析功能。一是民政机构设施专题分析。以某个民政机构设施为核心,通过整合各种多媒体属性数据、该机构设施相关的民政信息、非民政信息(含人口数据、经济数据等),运用专门的分析工具,从不同角度来分析该机构设施。二是民政对象专题分析。以某类民政对象为核心,在地图上任意画区域(矩形、圆、多边形),根据民政对象的地址信息自动统计该区域的民政对象数量,并以撒点、着色、动态示意图等形象的形式来表示各行政区域的民政业务情况。三是民政业务专题分析。以某个民政业务工作内容为核心,整合各种民政信息和非民政信息,通过各种工具和数学模型,深入、细致地展现和分析该业务专题的各个方面,为各级领导及业务相关部门提供决策支持服务。
地理信息分析报告范文2
关键词: 农村低压配电网络;地理信息系统;需求;开发方法
中图分类号:P2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12)0110079-02
低压配电网是用户使用电力的最终电压等级,其设备数量多、覆盖面广,日常运行、维护工作量大。寻求一种快速、高效、科学的管理手段,实现低压配电网络的工程建设、生产运行管理、客户保修服务、故障查询、设备维护等方面的自动化管理,开发低压配电网络地理信息系统十分必要。
1 需求分析
进几年全国范围“两改一同价”工程的展开,农村低压配电网络健康水平得到了全面改善。随着农村低压用电设备的增多,低压电网的建设和改动比较频繁,传统的手工绘制或autocad绘制的图纸的工作量越来越大,加之出图的周期为较长,共享性能差,各项管理数据与电网实际不符的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影响生产、营销秩序。
在10千伏以上配电网络地理信息管理系统的实践经验基础上,总结县城及农村低压配电网络管理中,很多工作都需要迅速处理大量的设备数据和图纸才能完成,这些数据和图纸均和地理位置密切相关。通过开发,如果能够建成一个图纸资料简便、快捷管理,设备参数及时更新,技术数据多部门同时共享,统计报表自动生成,可与其他管理系统实现接口的农村低压配电网络地理信息系统,将是提高我国电力系统在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的有利契机,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2 总体目标
通过融合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空间技术,结合农网低压配电网络的实际管理需求,分析其空间数据、属性数据的基本特征,设计合理的空间数据模型,为管理者提供一个低压配电网的缩微化模型。实现低压配电网管理信息化、直观化、科学化、规范化和自动化的目标。
3 低压配电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
3.1 信息系统基本开发方法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特殊的信息系统,主要的开发方法有几种:1)结构化生命周期法;2)原型法;3)面向对象方法;4)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方法(CASE)。农村低压配电网络地理信息系统不仅包含低压网络地理信息管理,还涉及大量低压网络业务管理与分析,功能复杂,系统较庞大。本文研究工作采用结构化生命周期法,关键步骤如下:
3.1.1 系统规划阶段
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1)制定信息系统的发展战略;2)制定信息系统的总体方案,安排项目开发计划;3)制定系统建设的资源分配计划。
常用的方法:1)战略集转移法;2)企业系统规划法。
该阶段的工作成果是进行信息系统开发的可行性研究,在技术、经济、社会等方面进行可行性分析,形成可行性分析报告。
3.1.2 系统分析阶段
该阶段的基本任务是:对系统的要求进行分析,即首先对组织各部门、各业务进行详细地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确定出用户需求,从而提出新系统的逻辑方案设计。系统分析的过程分两步:1)对企业的业务和数据流程明确;2)提出新系统拟采用的方案。
系统分析是最重要和最困难的阶段,主要的工作方法:1)建立组织结构图;2)建立业务流程图;3)建立数据流图;4)建立数据字典;5)建立小说明、判断树、判定表等。该阶段的工作成果是形成系统分析说明书。
3.1.3 系统设计阶段
该阶段的基本任务是:根据系统说明书中规定的功能要求,考虑实际条件,具体设计实现逻辑模型的技术方案,即设计系统的物理模型。该阶段包括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两个阶段,总体设计时将总任务分解为基本的、具体的任务,包括:1)将系统划分成模块;2)决定每个模块的功能;3)决定模块的调用关系;4)决定模块间信息的传递。详细设计是为各个具体任务选择适当的技术手段和处理方法,包括:代码设计、数据库设计、输入输出设计、人机对话设计、处理过程设计等。该阶段的成果是系统设计说明书。
3.1.4 系统实施阶段
该阶段的任务是实现系统设计阶段提出的物理模型,按实施方案完成一个可以实际运行的信息系统,交付用户使用,主要包括:硬件准备、软件准备、人员培训、数据准备等。该阶段的特点是工作量大,投入的人力、物力多,组织管理工作繁重。主要的工作是编写代码、调试运行与交付使用。软件完成时需要进行检查,一般包括:1)静态检查,人工评审软件文档或程序,发现其中的错误;2)动态检查,即测试,包括模块测试、联合测试、验收测试、系统测试等。软件交付使用根据系统规模与风险特点,一般包括:直接转换方式、平行运行方式、试运行方式、逐步转换方式等。
3.1.5 系统运行与维护阶段
系统运行阶段的维护工作是信息系统开发的重要部分,随着信息系统的规模不断扩大,系统维护的成本在不断加大,已经超过70%。该阶段的主要内容包括:1)程序的维护;2)数据文件的维护;3)代码的维护;4)设备的维护等。维护的类型包括:1)更正性维护;2)适应性维护;3)完善性维护;4)预防性维护等。主要是完善性维护。该阶段还要不断进行系统评价,已确定何时进行系统更新,开始信息系统的下一个生命周期。该阶段的工作成果是系统维修记录和评价报告。
3.2 系统运行模式选择
农村低压配电网络地理信息系统设计的用户较多,系统需在网络环境下运行,目前主流的分布式运行模式如下:
3.2.1 客户机/服务器模式(C/S)
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分为服务器和客户机,服务器可能包括文件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打印服务器、专用服务器等,其它称为客户机。用户通过客户机在网络系统上向服务器提出服务请求,服务器根据请求完成预定的操作,将经过处理的结果送回客户端。
该模式中信息处理工作分解为两个部分,一部分由后端的服务器实现,另一部分由前端的客户机实现。前后端应进行合理的任务分配。瘦客户机、瘦服务器。
其特点如下:
1)充分利用两端的能力,响应时间短、网络流量小;程序与数据隔离,安全、透明。
2)客户端一般负担较重;客户端界面不统一;应用程序与平台有关。
3.2.2 浏览器/服务器模式(B/S)
以Web为中心,采用TCP/IP、HTTP传输协议,客户端通过浏览器Browser访问Web服务器以及与Web服务器相连的后台数据库,是一种基于Internet技术的三层客户机/服务器模式。
其特点如下:
1)用户界面简单易用、易于维护升级、具有良好的开放性、信息共享度高、扩展性好、网络适应性强。
2)业务十分复杂时,效率低。
3.2.3 三层客户机/服务器模式
基于成熟的分布式技术,将用户界面与企业逻辑分离,将信息系统按照功能分为表示层、功能层和数据层三个层次,分别放置在不同或相同的硬件平台上。
表示层:管理信息系统的用户接口部分;
功能层:包括系统中核心和易变的企业逻辑,即中间件;
数据层:负责管理对数据库的读写和维护。
主流的开发平台:J2EE:IBM WebSphere、Bea WebLogic、Visual 等。
农村低压配电网络地理信息系统需要用户对低压网络进行编辑,不适合采用浏览器/服务器模式,尽管系统较复杂,尚不需要采用三层架构,故本文系统采用客户机/服务器模式。
3.3 系统开发与运行平台选择
电力系统的GIS的应用与地理学上的GIS应用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我们应充分考虑电力系统本身的特点来选择和使用GIS平台。
针对开发中数据功能管理要求的不同,采用Mapinfo要与Mapx配合的方式,以达到更完美的效果。
结合本文系统的需求特点,确定软硬件要求如下:
软件要求:
1)服务器操作系统:Windows 2000 Server+spk4以上。
2)服务器端数据库:Oracle 9i。
3)客户端:Windows 2000/XP、IE 5.5以上。
4)开发工具:Delphi 7.0、Mapinfo6.5、MapX5.02。
硬件要求:
1)服务器硬件环境:CPU P4 2.6GHz、内存2GB、硬盘双80G热备、CD-ROM。
2)客户机硬件环境:p4以上主机、128M以上内存、40G以上硬盘、CD-ROM。
3)外部设备:打印机、绘图仪、扫描仪、GPS接收仪。
4)网络结构:采用100baseT星型拓扑结构,上层采用交换式集线器或交换机,下层采用100M集线器,网络传输线采用5类线,网卡采用100M、全双工网卡。
4 展望
随着科技的进步,GIS系统在电力企业应用前景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通过建立电力企业的GIS网络,工作人员可以访问网上灵巧的地图和建筑图。分层的地图可以帮助他们在电力系统内成千上万的设施中准确定位,并获得具体的部件说明和维护记录等信息。
2)电力企业也可以采用GIS作为报警管理系统(TCMS)的基础,建立一个快速响应用护紧急情况、安排抢修小组的系统。利用TCMS,操作员接到用户报修电话后,可直接通过网络向现场技术人员传达。
3)电力企业利用这些数据信息,可以容易地管理、维护和地图及相关设备信息,使用户可以方便地进行交互式查询、生成定制的报表、按比例尺打印等等。如果做成Web方式,用户可以通过Internet来查阅相关信息。
参考文献:
[1]王月珍、王作伥,GIS配电线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苏州大学学报,1999.10,第15卷第4期.
[2]伏玉琛等,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及其在配电管理中的应用,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出版社,2000.
地理信息分析报告范文3
一、盐城市区房产图文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基本情况
基于GIS的盐城市房产图文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是由数据库系统以及建立在数据库系统之上的强大的空间分析与模型分析功能组成,历经丘权号编制、房屋调查、地形图建库、地形图修补测、丘权号录入和修补建楼盘表等阶段。目前,总计完成了14万多户的房屋入户调查,200多个商品小区的图形修补测,26万多条登记信息的丘权号录入以及楼盘表挂接,对高速圈内420平方公里范围房屋进行建库等工作;数据库整合了所辖区域内的形象摄像图、航测图、测控网、房产分幅平面图、房产分层分户图、创立空间数据库,同时整合各业务部门业务处理形成的房产信息数据、创立形成非空间数据库(即属性数据库),并采用关系数据库管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确保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一体化集成。
为适应网络发展对GIS的需要,盐城市区房产图文综合管理信息系统采用+ARCGIS9.3开发的“数字房产”WebGIS系统平台,WebGIS在以B/S结构的房产管理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GIS实现房产的精确地理定位,提供基础图形的绘制、编辑、更新功能、提供选定区域内房产的综合信息查询、统计功能、通过盐城市房产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和测绘管理系统的无缝衔接,为“以图管房,图文共享”提供了完善的技术支持和数据保障。
二、GIS在房产交易登记管理中的具体运用
(一)图文互查。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可以实现基于房产图形的高级查询和分析功能,如多边形查询,缓冲区分析等功能。盐城市房产图文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多条件和形式的图上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查询,也可通过与业务管理系统的关联实现双向查询(以图查房、以房查图);工作人员只需在图形中选取相应的房产平面图,输入区域名称(可以是道路、河流、村组也可以是住宅小区等),比如输入新苑小区,找到所在的楼幢,系统就进入到目标区域,选定该幢房屋后,就能很快查到该幢楼房屋的楼盘表,通过楼盘表显示出该幢楼所有产权人的基本信息:姓名、面积、房号等,点击属性信息后就可以完整地查阅到该户的登记状态;同时也可以根据属性数据直接显示相应的房产地图,并以楼盘立面图方式和不同风格管理和显示每幢房屋每户的相关信息如:建筑面积、套内面积、房屋用途、查封、抵押等状态。
(二)拆迁管理。在城市房屋征收过程中,需对特定区域内的房屋予以限制,以防止发生交易或抵押等情况。这时,只需利用GIS图形,对拆迁范围内的房产进行查询和业务操作,在基础地形图上绘制拆迁红线、查询拆迁红线范围的所有房产、对拆迁红线范围内的房屋进行查封、解封、冻结等操作,即可达到图形和登记信息的同步冻结目的,并且把已经锁定在拆迁范围内的房屋用深红的颜色表示出来;同时可以进行拆迁统计,对拆迁范围内的房屋信息关联业务系统统计具体数据。由于系统采用了一体化的数据库设计、查询、解冻、冻结等操作步骤,不仅减轻了拆迁管理部门的工作量,其成果也可以供其他部门直接应用。
(三)统计与决策辅助。一是在传统的房产管理中,对房屋的描述主要通过房屋坐落进行,而房屋坐落往往具有变化快、不精确、易出错等缺点,会导致统计结果的失真失信。而利用GIS的空间查询技术则可以从根本上杜绝这类问题,提高房产管理统计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二是GIS丰富的专题制图功能,可将统计结果以更加直观的形式表达出来,将房产管理中的统计分析方法与GIS的统计分析、图形表现结合,允许工作人员进行多条件的交互查询与自定义式统计,对画定范围内的房屋可以多种形式统计产权登记、抵押等交易信息。系统利用各种数据库资源,以地图为直观界面,辅之以最新的统计报告、最新信息、分析报告等,全方位、多层次为领导提供决策信息,并且能够自动制定统计报表(包括图形)的样式,满足和提升房产管理中的某些统计分析。三是利用WebGIS技术,可建立网上房产信息系统,使得房产网站能够以更加直观的图形方式显示房产信息,提供更加丰富的查询、统计功能。
(四)以图管房、以房管证、以证管档。应用时态GIS技术,实现对房产历史信息的有效管理,建立房产空间信息与属性信息的历史演变关系,通过历史回溯,为解决房产纠纷提供历史数据;同时系统实现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的双向查询功能,解决重复办证、相邻房产面积不统一的管理漏洞,将档案与房屋地形图和分户图关联起来,对办证房屋进行精确定位,在办证过程中可以查阅各种历史和现状以及相邻房产的数据,使管理更加成熟、规范。
地理信息分析报告范文4
一、适用范围
本条件适用于测绘专业各分支专业,即大地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工程测量(含矿山测量、水利测量等)、地形测量、海洋测绘、地籍测绘、房产测绘、地质测绘、地图制图与地图制印、地理信息工程专业中从事科学研究、技术设计、技术生产及测绘仪器设备维修、质量检查监督、技术管理、技术开发、科技信息等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
二、政治思想条件
遵守国家法律和法规,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任现职期间,年度考核合格以上。
三、学历、资历条件
获博士学位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取得工程师资格2年以上。或大学本科毕业以上学历,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取得工程师资格5年以上。
四、外语、计算机条件
(一)较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参加全国职称外语统一考试,成绩符合规定要求。
(二)较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参加全国或全省职称计算机考试,成绩符合规定要求。
五、专业技术工作经历(能力)条件
取得工程师资格后,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省(部)级测绘科技项目、工程项目的主要参加者。
(二)主持完成市(厅)级测绘科技项目、工程项目两项以上。
(三)主持技术推广项目,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或开发新产品两项以上或主要参加三项以上。
(四)编制和审核大中型测绘项目综合技术设计两项以上或单项设计书四项以上,并组织或主持完成大型测绘工程项目或生产项目一项以上。
(五)主持完成三项以上大中型测绘工程项目的质量检查,编写相应的技术报告。
(六)编辑设计或编审大型普通地图集或专题图集,并已出版。
(七)承担完成三种类型10台以上测绘仪器维修或检测鉴定任务,并能独立解决其重大技术难题。
(八)承担完成重大测绘仪器的研制、改装或精密仪器安装调试工作。
(九)主要参加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及技术推广,完成数字化制图或编辑入库等项目工作。
六、业绩成果条件
取得工程师资格后,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国家、省(部)级测绘科技成果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或市(厅)级测绘科技进步一、二等奖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以奖励证书为准)
(二)主持或组织完成的项目成果获得市(厅)级优秀成果奖、优秀图书奖一等奖以上。(以奖励证书为准)
(三)主持完成大型测绘项目,经省级业务主管部门审定,其项目设计水平先进、质量优良,产生显著的效益。
(四)主持开发、推广的科技成果两项以上,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
七、论文、著作条件
取得工程师资格后,公开发表、出版本专业有较高水平的论文(第一作者)、著作(主要编著译者),撰写有较高价值的专项技术分析报告,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出版本专业著作1部。
(二)在省级以上专业学术期刊2篇以上。
(三)在国际或全国学术会议宣读或交流论文2篇以上。
(四)为解决复杂技术问题撰写有较高水平的技术报告2篇以上或重大项目的立项研究(论证)报告2篇以上。
八、破格条件
为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对确有突出贡献者,并取得工程师资格2年以上,具备下列条件中的两条,可破格申报:
1、获国家级发明奖、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项的主要完成人;或省(部)级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或三等奖二项以上,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以奖励证书为准)
2、在推广新新技、新工艺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经济社会效益,处于本行业领先水平,并被省(部)级授予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3、担任大、中型工程项目中的技术负责人,完成大型工程一项或中型工程二项以上,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并通过省级权威部门鉴定,填补了省内外技术领域空白。
4、在国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有价值的学术论文3篇、省级5篇以上,或正式出版专著1部(独著10万字以上,合著20万字以上)。
九、附则
1、凡冠有“以上”的,均含本级(或本数量)。
地理信息分析报告范文5
在农业经济发展领域,信息已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成为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农村信息化水平每增加%l就可以导致产出平均增加0•735%。[1]贵州省通过前期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已建立了完善的农业经济数据采集体系,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对于农业政策的制定,农业状况的监控,农业发展的引导,市场商机的把握,经济问题的研究来说是一笔无价的财富。但是,限于前期OLTP(联机事务处理)系统的固有局限性,无法有效利用这些丰富宝贵的数据。系统虽然对农业经济数据进行了获取,却未进行有效整合,提供的信息服务仍停留在基于网站市场信息的简单与查询阶段,人们面对的是眼花缭乱的数据,无法获取真正想得到的信息。而通过贵州省农业经济智能信息系统的建设,可以提供面向OLAP(联机分析)的服务,并进一步对数据进行挖掘,实现对贵州省农业经济数据真正有效地利用,完成从数据到信息再到知识的一个自动化过程,使得用户得到经过智能化分析处理的有用信息。对比目前的农业经济信息系统其具体有如下优点:
(一)数据的可靠性的确保
对于信息用户来说,信息首要保证的是真实。否则,即便使用了再优秀的分析方法,也是“垃圾入垃圾出”。而农业经济商业智能信息系统的建设确保了数据的正确性。首先,农业经济商业智能信息系统的数据主要源于OLTP(联机分析)系统,而OLTP的数据直接生成于业务处理时原始的数据,而非经过了处理加工了信息。其次结合技术手段,每一个通过ETL(抽取、转换、加载)的数据都能回寻到其原始数据源,使得每一个来到数据仓库的数据都有据可查,增加了数据的可信度。
(二)提供实时、多维分析服务
相比较OLTP系统,农业经济智能系统能提供面向用户的分析服务。原有信息系统只能基于固定周期向用户推送分析报告,无法实现实时信息分析。例如政府决策者临时对于某个农业经济问题进行讨论,需要相关的信息分析进行支持,原有的信息系统无法在短时间内提交用户定制的信息分析,而智能信息系统可以提供基于web的实时的分析服务。其次,原有信息用户对于信息只是被动地接受,无法根据自己感兴趣的维度(dimension)观察分析数据,而智能信息系统提供了多维分析联机分析(OLAP)服务,信息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动态更改分析维度,满足定制分析的需要。
(三)提供基于历史的数据分析
原有的系统,例如农经网系统,为了平衡系统效率,只能提供给用户6-12个月的数据,之前的信息被闲置,而这些信息对于经济分析,趋势预测十分重要。农业经济商业智能系统的一大优点就是通过对于历史数据的清理整合,使得用户能够获取长期(超过5年)的历史数据,实现进行基于历史的分析。
(四)面向不同的用户
农业经济信息的用户范围十分广泛,从政府政策制定者到个体农户、农产品经营者都需要农业经济信息,但之前的分析服务用户面狭窄,其分析只能事先设计、定期推送,局限了用户群体。而农业智能信息系统却可以提供面向不同用户的差异服务。(五)开放性贵州省农业经济智能系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首先,其预留了未来与其他数据仓库整合的可能,例如与贵州省的气象数据、地理信息数据的整合,以及通过web数据抓取整合web上的信息,例如其他省份的农业经济数据,农业期货数据等。而这些信息的加入,能大大扩充数据以及信息观察的角度,满足更多分析需求。
二、贵州省农业经济智能信息系统的设计
(一)数据源特点
贵州省农业经济智能信息系统的数据源主要基于贵州农经网系统,该系统以“天”为时间粒度记录了贵州省各地区农产品商品价格,并基于地理区域、产品类别对数据进行了划分。其信息数据采集站点遍布贵州省各地农产品市场,并通过在线系统每天上报,迄今已记录了6年的贵州省农产品价格。以2006年为例,农经网系统共记录了贵州省471个农产品市场的1830266条农产品价格记录。基于农经网数据的真实性、充足性,十分适合作为数据仓库的数据来源。
(二)需求分析
1.用户划分。通过实际调查分析,发现潜在信息用户可以分为一般信息分析人员、相关商业用户(农产品公司、个体农户等)、农业政策决策者(相关政府部门)、农产品价格研究人员(高校、研究所等),各类用户对于信息分析有不同的需求。例如对于信息分析粒度、信息分析的周期、是否需要预测都存在不同的要求。由于一般信息分析人员需要每周或每月提交文字型的分析报告,其需要的是详细的数据分析支持功能,并以周或月为时间单位分析农产品走势。而作为农业政策的决策者,其感兴趣的是以年为时间单位的农产品经济数据的分析,需要的是已经过统计处理的概括数据,更多使用图表作为分析工具。作为研究人员,其对于长时间的数据(例如2003年到2009年)的统计分析和未来的信息预测更感兴趣,并且也希望获得概括性的统计数据、图表。当然政策决策者对于数据挖掘也有需求。而对于商业用户,他们对于基于时间段的不同地区农产品价格的对比、最新的数据实时分析,以及农产品价格走势预测抱有兴趣,而对于历史数据分析兴趣不大。
2.功能分析。综上所属,不同类型的用户需求虽有差别,但是也存在共通点。通过需求分析,最终贵州省农业经济智能信息系统计划实现以下功能:
对农产品价格数据进行旋转、切片、切块、向上综合和向下钻取等多维分析,以获得多角度、多粒度历史数据;
进行多种农产品价格指数的计算;
实现对于农产品价格的数据挖掘,并实现对于农产品价格的预测;
实现分析数据的可视化展示平台。
(三)后台数据仓库的概念设计
数据仓库是贵州省农业经济信息系统的核心,也是信息分析以及数据挖掘的基础。数据仓库的概念模型设计必须基于实际调查,结合实际信息分析需要以及数据源的结构,设计错误的数据仓库模型将会导致整个智能信息系统的失败,产生错误的信息。数据仓库模型的概念设计主要涉及设计维度表、事实表以及维度表与事实表、维度表之间的关系。
1.关键维度
(1)地理维。地理维(Geographydimension)以“市场”为粒度,记录了与农产品价格相关联的贵州省地理信息,是数据仓库的关键维度之一,也是数据分析中最常用到的维度,并且也是与其他事实表、维度表联系最多的维度。其结构为:(主键:Geog-raphyKey;候选键:GeographyAlternatekey;地区名:GeographyDistrictName,县、市名:GeographyCoun-tyName…)。其中GeographyKey为维度表主键,Ge-ographyAlternateKey为候选键,通过该字段可以回溯数据源,增加数据仓库的可信度。该纬度在设计时考虑到了贵州省农业经济实际情况,设计地区(例如黔西南地区)到县、市(例如安龙)到市场(例如新桥农贸市场)的层次结构(hierarchy),而不直接套用通用的地理信息,否则无法满足实际分析的需要。
(2)时间维。时间维(timedimension)是数据分析最常用到的维度,其结构为:(主键:Time-Key;年:year;月:Month;日:day;年中文名:Chinese-YearName;节日:DayOMfonth;特殊事件:SpecialEv-en;t本日对应月第几天:DayOMfonth….)。其中年、月等的中文名属性的设置是为了后期分析时便于展示,DayOfYear,DayOMfonth属性的设置是为了便于实现农产品同期价格的对比计算。因为业务主题是时间序列的。农业经济数据仓库中时间维度以“天”为粒度记录了时间描述信息。在设计时间维时必须考虑到后期数据分析以及数据挖掘的需要,而不是单纯地从已有OLTP系统进行抽取,例如考虑到农产品价格波动与节假日关系很大,故在时间维设计时应加入“节假日指示”属性,考虑到贵州为少数民族集聚区这一特点,在填充该属性时候不但应记录“春节”、“中秋”等较普通的节日,而且还应记录“地戏节”、“三月三”等各个地区少数民族特有的节日。同样考虑到特殊因素,例如“甲型H1N1型流感”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应设置“特殊事件”属性。最后,还应添加“节气”,“季节”这两个对于农产品价格关系较大的属性。
(3)产品维度。产品维度以“产品”为粒度记录了农产品信息,其结构为:(产品名:ProductName;产品子类别外键:ProductSubCategoryKey;单位:Uni;t渐变维度开始时间:StartDate;渐变维度结束时间:EndDate….)。农产品的产品纬度设计较为复杂,特别是结合贵州省的实际情况,一些农产品归类与通用归类不同,例如“菜籽”标准分类应该是“食用油”,但由于贵州省主要将菜籽用于副食品加工,故也可将其归位“副食品”,这主要取决于最终用户的分析角度,但也必须考虑未来与其他数据源的接口,过于特殊化的设计不利于与其他数据源的统一,不利于数据仓库的扩充。产品维度表也是所有维度表中变化最频繁的维度表,随着时间推移不断改变,属于渐变维度(SCD,slowlychangingDimension)。例如“产品名称”属于1SCD(changing),对于历史的产品名称不做保存而直接更改。而“产地”属性,由于后期数据分析对于历史产地感兴趣,故将其设置为2SCD(histori-cal),当进行数据加载时不更新原有数据信息,而是新添加一行以保持历史数据。StartDate与EndDate相结合标示目前数据行是否失效,或者说其是否是历史数据。
(4)信息提供者维。它主要记录了各个市场的信息提供者的相关信息,该维度与地理维相链接。主要用于支持后期对信息提供点贡献度的分析,与绩效考核的计算。
2.事实表的分析设计
相对而言事实表的设计较为简单,但是由于事实表的数据量远远大于维度表(仅2006年数据就达到百万级),对于事实表属性的数据类型设计显得十分重要,好的设计可以大大缓解数据仓库的爆炸性增长情况。根据业务主题的特点,分别用与之对应的度量值对其事实表进行填充。
3.农产品交易事实表(FactTrading)
主要记录了农产品的价格信息,来源于多个数据库,对于其的数据清理与转换工作量较大,由于存在多数据源,原有的价格记录主键(OriginalID)出现了重复,失去了唯一标示的意义。跨越时间为2003—2009年。其结构为:(产品单价:UnitPrice;地理维外键:GeographyKey;产品维外键:ProductKey;信息提供者维外键:InformationProviderKey;时间维外键:TimeKey;原有价格记录号:TradeOriginalId….)其中,地理维、时间维、产品维度等外键构成了事实表的联合主键。
(四)数据仓库总体结构设计
数据仓库的设计常常采用的是星型模型和雪花模型。但应尽可能采用星型模型,这是由于维度表的作用是提供便利分析的角度,雪花模型虽然可以减少维度表空间,但增加了通过维度分析数据的难度,并使得数据仓库结构变得更为复杂。[2]故在数据仓库设计时,只在产品维(Productdimension)的设计上采用了雪花结构,这是由于产品维中包含了“类别属性”,“子类别属性”,“产品名”等通过字符描述的属性,如果采用星型结构,以上属性重复将过多,数据不一致可能性较大,故采用雪花结构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如前文所述,农业经济智能信息系统的一大优点就是其开放的结构,可以通过网络数据抓取、接入新的数据源等方式获得新的信息,构建新的事实表,例如上图中的产品库存事实表、气象信息事实表、期货交易事实表等。并且由于新的事实表与原有事实表可以共享维度,使得分析者可以在结合共同维度对不同的信息进行分析,例如结合农产品价格事实表数据与农产品库存事实表数据以及气象信息,并以时间和地理作为分析维度进行多维分析,能发现出这三类信息间的潜在关系,并以直观分析报表形式展现。
三、贵州省农业经济智能信息系统的初步利用
最终设施阶段,首先基于上述数据仓库模型设计对应ETL程序,导入相关的数据,并利用MDX作为多维数据查询语言实现分析,并在SqlServer2008下AnalysisService进行部署,利用.net技术实现前台的web展现,最终实现了贵州省农业经济智能信息系统的实施,达到以下功能。
(一)多维分析功能的实现例如,图2演示了通过结合地理纬、时间维对于多维数据进行切块,然后对数据进行下钻(drilldown)得到详细信息,同时通过图表进行同步展示,最终直观的得到两地区(毕节、铜仁)在对应时间段上对于农副产品的价格走势对比。
(二)价格统计分析功能的实现在结合下钻,上钻,切块等多维分析的同时,还可以根据已有的对农产品的分析方法,例如定基价格指数、同比指数、环比指数等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KPIs功能的实现如需求分析中所述,农业政策决策者需要的是一种高度概括性的状况信息,而不是繁琐的数据,理想的状况是通过对于状态的一览,就可以了解目前农产品价格是否出现了异常。通过对于关键业绩指标(KeyPerformanceIndicators)的实现,可以很便捷地达到这一目标。例如,首先通过实际调查了解到,决策者认为农产品价格上涨或下跌某百分比值便认为出现了价格异常。在智能信息系统开发中结合MDX语言,编写相应代码,实现KPIs对应的报警功能,最后再实现对用户友好的、直观的前台展现(十字形为异常,三角形为可接受,圆形为正常)。
(四)农产品价格预测功能的实现如前文所述,信息用户不但对于已有历史数据的分析感兴趣,他们更想得到农产品价格等数据的未来走势预测,而这正是数据挖掘的任务。数据挖掘指的是分析数据,使用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工具来挖掘隐含的模式,预测正是数据挖掘的一项重要的部分[3]。贵州省农业经济智能信息系统中利用了相应的时序算法,利用智能信息系统内数据仓库中时间序列数据集,结合连续的观测值,进行一般的趋势分析、周期性分析和噪声过滤,得到对于农产品价格的趋势预测。
地理信息分析报告范文6
一、技术、管理保障方式
1、技术实现方式:综合运用以密码为核心的信息安全技术,通过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授权管理和访问控制等安全机制,采取分级分域控管技术,合理配置信息安全资源,实现等级化安全防护,有效解决了信息传输安全。
2、管理保障方式:采取全市集中管理与各单位分头维护相结合的办法,按照“统一管理、分头维护、共同构建、全面服务”的模式维护管理。
二、建设项目
(一)基础工程
1、以政务专网新密核心网为中心建设一体化分级防护安全保障体系工程
(二)基于互联网电子政务应用工程
1、社会管理平台上的行政并联审批系统。
2、内外网网站整合改版工程。
3、和谐服务平台上的“”便民热线服务系统。
(三)深化推广工程
1、基于一体化分级防护安全保障体系完善各项应用。
2、地理信息支撑平台信息查询系统。
3、政府网校学习系统。
4、子网站系统。
二、建设项目方案
(一)基础工程
以政务专网新密核心网为中心建设一体化分级防护安全保障体系工程
利用现有政务专网新密核心网,按照重点区域安全保护原则,采用一体化设计、分级分域防护理念,通过建设一体化分级防护安全保障体系,完成政务专网核心网与互联网之间安全、有限数据摆渡,为开展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政务试点工作打好基础。
1、建设目标:①建设互联网接入控制、边界防护和内外网数据摆渡系统
②按照重点区域安全保护和分级防护原则对互联网缓冲区进行等级划分,对互联网应用进行分级、分域划分管理,完善互联网缓冲区安全防护体系。
③按照重点区域安全保护和分级防护原则完善政务专网新密核心网安全防护体系。
④在缓冲区建立基于单点登陆的统一身份认证系统。
2、责任分工
牵头管理部门:系统规划由信息办和北京ca认证中心负责;建设推动由市委办和政府办牵头;测试验收由省信息办负责、信息办和中标公司负责;推广使用由市委办和政府办牵头。
监督审计部门:建设审计由监理公司和相关专家负责;应用监督和日常统计由两办牵头,信息办负责。
系统技术服务部门:系统技术规划、布置和技术服务由信息办和中标公司负责。
参与单位:系统调研、需求和应用由信息办和中标公司负责。
(二)基于互联网电子政务应用工程
1、社会管理平台上的行政并联审批系统
1)目标:建设网上服务并联审批平台,实现互联网受理,政务专网新密核心网办理、处理、办结,最终流转到外网的一站式并联审批服务平台;
2)技术要求:完善单点登陆应用系统,并在此基础上改善和建设各项应用。基于单点登陆系统建设统一身份认证系统,通过数字证书、usb-key等手段实现统一身份认证和等级化访问控制,实现基于工作流的访问控制;
3)实现方式:一是硬件基础施工,通过sslvpn技术加密的核心设备在互联网区建立外部网络缓冲区,互联网来访者使用sslvpn技术通过防火墙和入侵检测设备过滤后可以进入缓冲区,通过数字证书等认证方式进行统一身份认证,认证通过后在缓冲区内进行数据交换。数据交换完成后,由缓冲区通过物理网闸向政务专网新密核心网提出数据摆渡申请最终完成数据摆渡交换。
二是公开招标项目实施公司。
三是由中标公司结合行政服务中心进行各项行政审判前期调研,提出具体实施方案。
四是实施部署行政审批系统。
五是试运行,进一步完善系统。
4)责任分工
牵头管理部门:系统规划由行政服务中心和中标公司负责;建设推动由市委办和政府办牵头;测试验收由信息办和中标公司负责;推广使用由市委办和政府办牵头。
监督审计部门:建设审计由监理公司和相关专家负责;应用监督和日常统计由两办牵头,行政服务中心负责。
系统技术服务部门:系统技术规划、布置由信息办、行政服务中心和中标公司负责;技术服务由信息办和中标公司负责。
参与单位:系统调研、需求和应用由行政服务中心和中标公司负责,具体工作流程由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
2、内外网网站整合改版工程
1)目标:对现有门户网站进行整合优化升级,从后台和数据库上整合内网门户和外网门户网站,实现内外网门户信息的分级、分内容的同步显示和一体化维护,实现电视节目直播。建成中文、英文二合一的全新的中国.新密门户网站,规范并打造新密网站群,十七个乡镇、办事处、管委会全部制作独立网站,形成以一带多、群体宣传和规模优势。
2)技术要求:一是统一内外网网站后台管理系统,变2套系统为单一系统;
二是建立数据缓冲区,实现内外网数据交换,由缓冲区通过物理网闸向政务专网新密核心网提出数据摆渡申请最终完成数据摆渡交换。
3)实现方式:公开招标内外网站整合公司。
4)责任分工
牵头管理部门:系统规划由信息办负责;建设推动由市委办和政府办牵头;测试验收由信息办和中标公司负责;推广使用由市委办和政府办牵头。
监督审计部门:建设审计由监理公司和相关专家负责;应用监督由两办牵头,信息办负责;日常统计由信息办负责。
系统技术服务部门:系统技术规划、布置和技术服务由信息办和中标公司负责。
参与单位:系统调研、需求和应用由信息办、原两办文件规定网站更新单位和中标公司负责。
3、和谐服务平台上的“69812345”便民热线服务系统
1)目标:实现由单一的电话接入方式,变为电话、传真、手机短信、网页表单、电子邮件等多种方式接入;实现网上事项办理、自动考核、自动语音功能与政府网站及其它办公系统整合等功能,为公众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实现市长热线多渠道受理、短信督办、超期提醒、多渠道回复公布等;
2)技术要求:呼叫中心系统
3)实现方式:一是公开招标项目实施公司。
二是由中标公司结合市长电话室心进行前期调研,提出具体实施方案。
三是各相关具体职能单位提出具体建议。
四是实施部署系统。
五是试运行,进一步完善系统。
4)责任分工
牵头管理部门:系统规划由政府办和信息办负责;建设推动由市委办和政府办牵头;测试验收由信息办和中标公司负责;推广使用由市委办和政府办牵头。
监督审计部门:建设审计由监理公司和相关专家负责;应用监督和日常统计由两办牵头,市长电话室负责。
系统技术服务部门:系统技术规划、布置和技术服务由信息办和中标公司负责。
参与单位:系统调研、需求和应用由政府市长电话室、和中标公司负责,具体工作流程由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
(三)基于一体化分级防护安全保障体系完善各项应用
在一体化设计,分级、分域防护原则下基于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完善电子公文、视频会议、个人办公等应用系统。完成各项应用互联网缓冲区和政务专网新密核心网之间数据安全、有限摆渡。实现互联网公布、公示,政务专网流转、办理结果返回效果。
1、地理信息支撑平台信息查询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给救助管理和计算机辅助调度的集成电子地图解决方案。它提供了在电子地图上自动和迅速地给救助和事件的地址定位,并且持续实时更新事件状态。建立新密市具有有限目标和专业特点的地理信息系统,为特定的专门的目的服务。
2、政府网校学习系统。
提供机关工作人员学习、考试快捷方便的网络渠道。
3、子网站系统。
对全市各单位建设本单位子网站,为形成全市的政府网站服务群打下基础。
四、工作计划
20**年12月—20**年4月为项目调研、规划期;
20**年5月-20**年6月建设一体化分级防护安全保障体系,完成互联网缓冲区和政务专网新密核心网的风险评估和分级分域防护建设;同时进行并联审批调研。
20**年7月-20**年10月,建设基于单点登陆的统一身份认证系统。以内外网整合改造为首个尝试,基于统一身份认证体统实现一套后台管理内外网网站,子网站系统的建设,完成互联网网站和服务大厅在互联网缓冲区的部署,完成互联网网站后台管理和服务大厅的内部流转在政务专网新密核心网的部署,最终完成两者之间数据安全、有限摆渡。
20**年9月-20**年10月,在互联网区建设12345市长热线受理系统。
20**年9月-12月完成双网并行并联审批系统调研,以一个网络便民服务项目为试点,完成该事项从互联网发起申请到政务专网新密核心网办理、处理并最终将结果返回互联网服务大厅的整个流程设计和基于工作流的访问控制。
20**年11月-12月完成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准备,前期调研,基础应用;政府网校的建设。
20**年10月-12月,对整体试点项目工作总结、回顾,进行试点工作初步验收。
五、建设要求
一是注重实用实效。试点工作从实际需求出发,注重实用,本着花最少的钱,办更多的事。进行详细调研,针对新密市信息化基础设施较好、村村通电话、光纤已铺设到乡镇进行全面分析,提出详实的需求分析报告,有效整合各部门资源,着力构建全市安全的电子政务办公平台,合理开设栏目,解决目前各单位信息资源不能充分共享、联合办公效率低下、不能移动办公、公众获取信息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