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研究

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研究范文1

关键词:期权博弈模型;技术创新战略投资;最优时机

中图分类号:F40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3)06-0093-004

企业在对技术创新进行战略投资时,并不能充分地依据现有的理论作出准确有利的决策。博弈期权理论的引入可以很好地弥补上述缺陷。其对不确定性充分有力的研究给企业在实际投资过程中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更加正确的思维模式。[1]

传统的思想将企业拥有的技术创新战略投资机会看成是一种应尽的义务,而且忽视了因不确定增加的项目价值。而实物期权作为一种金融期权的衍生物,将技术创新战略投资给企业提供的机会看成是一种权利,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正视不确定性,认为给项目带来高风险的同时增加了技术创新战略投资项目的潜在价值。不确定性造成的价值上下波动而使项目价值具向上增长的较大潜能,企业一方面可以获得这个向上增长的潜能,又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战略投资机会中潜在的实物期权来减少不确定性,避免损失。实物期权补充与完善了传统技术创新战略投资决策的理论与方法,为公司更加合理的资源配置提供了理论依据,使公司在提高投资决策的准确性方面有了很大进步。这样决策者可以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与潜在价值,而不是将净现值大于零作为唯一决策依据。

在非竞争条件下,等待是合理的,但是当企业处于激烈的竞争环境时,时机与等待就同等重要。等待与抢先进入二者价值达最大的均衡点是企业目前所追求的最佳投资时机点。[2]

同样,在竞争环境下,企业不可能完全掌握其所需要的决策信息,但是,目前很多的学者将信息完全作为其技术创新战略投资研究的前提条件,这就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真。所以,针对目前研究的局限性,本文基于期权博弈方法对信息不完全掌握情况下的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投资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同时,将技术创新风险函数的内涵应用到竞争对手抢先进入企业目标市场进行创新战略投资的风险衡量中,并建立相应的测量模型,为企业在最佳的时机进行技术创新战略投资提供参考依据,使其价值最大化。[3]

一、模型构建与求解

为了分析研究的方便,我们假设:(1)企业是在一个绝对理性的环境下进行技术创新及战略投资的,其核心目标是利润最大化。(2)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过程中对市场中一系列的竞争信息不能完全地了解。(3)在同一市场上同时存在着两个企业,而这两个企业是对手关系,他们均是在完全竞争条件下进行技术创新工作,率先进行技术创新及战略投资的企业就抢占了市场先机,另外一个进行技术创新及战略投资的企业就什么都得不到。(4)进行技术创新及战略投资的企业都能够接受这些产品的实际市场价格。实际的产品在进行技术创新战略投资时具体的市场价格P表现为几何布朗运动,即满足(1-1)

dP=?茁Pdt+?滓Pdz(1-1)

其中?茁是瞬间期望报酬率,σ是P报酬率的瞬间标准差,dz是P变动的随机项,为维纳过程的增量。假定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及战略投资的过程中可能会消耗相应的成本,这个成本率为?酌。这个产品的实际市场价格P由于多种多样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经常会发生波动变化。在它降低到比成本还低时,企业依旧会进行技术创新战略投资。(5)为了方便进行分析研究,我们假定企业的实际生产规模保持不变,同时它的资产水平保持在标准单位值1。企业在实施其技术创新战略投资的过程中为单位固定资产的支出为I,我们为了有一个明显的对比,可以率先在不存在竞争的情况下求解企业实施技术创新战略投资的最佳时间段。由文献[4] ,可以得到在不存在竞争情况下进行技术创新战略投资的最优临界点Pm。

Pm=(I+)(1-2)

我们首先假设企业1只是了解企业2 率先进行技术创新战略投资的具体临界价格所服从的概率分布,却不知道企业2实际技术创新战略投资临界价格的具体值,所以,企业1在进行技术创新战略投资决策时只能对此作出一个大致的判断:企业2只有在到达其最优临界点P2的时候才会进行技术创新战略投资。为了建模和分析的方便,我们对相关函数进行如下定义:

(1)概率分布函数:

M(x)=1-e-?姿x(1-3)

则对应的概率密度函数为:

M(x)=?姿e-?姿x其中λ>0

(2)生存函数

N(x)=p(X>x)=1-M(x)(1-4)

(3)风险系数

===λ

(4)风险函数

R(x)=x?灼=x=x=xλ(1-5)

从上述定义式我们可以看出,企业1对于企业2技术创新战略投资临界价格服从的分布推测为M(x),0≤M(x) ≤1,设企业2的技术创新战略投资价格变动区间是[Pa,Pb],即上限是Pa,下限是Pb。在t′这个时刻,企业2的技术创新战略投资的实际临界点达到Pt时,企业1利用对企业2是否进行技术创新战略投资的分析研究来重新判断企业2具体的临界价格信息。也就是说,如果在t′这个时刻,企业2在开展技术创新战略投资,那么它的实际临界价格P2=Pt时企业2没有开展技术创新战略投资,那么就可以据此推测出企业2实际技术创新战略投资的临界价格比Pt大,也就是P2∈[Pt,Pb],所以,企业1对企业2实际给出的技术创新战略投资临界价格的具体条件分布如式(1-6)所示:

M(P2|Pt)=P{P?燮P2|P?叟Pt}=

其中, Pt={P(?子)}(1-6)

式(1-8)是由企业1猜测企业2在P≥Pt时无法达到技术创新战略投资临界价格的实际概率表现,这个式子中的Pt实际上是一个单调递增的跳跃变量,它的值域是递增序列。那么1-M(P2|Pt)就意味着企业1猜测出企业2在P≥Pt时先行技术创新战略投资的实际概率表示。式(1-5)表示的是企业1在t时猜测出企业2在P2这个瞬间率先开展技术创新战略投资的实际风险程度用Q(Pb|Pt)来表示,它的风险程度可以用式(1-7)来进行描述:

Q(P2|Pt)=Q(P2)=P2

(1-7)

[由P2≥Pt,可知Q(P2|Pt)=Q(P2)]

结合式(3-16),得到

Q(P2|Pt)=P2=P2h(P2)

=P2(1-8)

从上述的式子可以看出,企业1对企业2在P2时率先开展技术创新战略投资的实际风险可以用Q(P2|Pt)来描述,它的实际大小只由企业1对企业2技术创新战略投资临界价格的实际判断来决定,它和P当前的实际值Pt无关。同理可以得到下式,

Q(P1|Pt)=Q(P1)=P1(1-9)

就企业1来说,它技术创新战略投资的最优临界价格主要由不断更新的Pt来对企业2实际技术创新战略投资临界价格的推测来决定,即企业1的实际收益L(P1)表示为Pt的函数。即

L(P1)=L1(P,Pt) P1

在Pt≤P ≤P1的时候,在Pt保持不变的很小的一个区间中,在不考虑Pt时,根据文献[4] 的表述,企业1的收益V1必须满足于式(1-11):

由于H(P1)函数在它的定义域中是一个连续函数,因此一定会存在一点P1使H(P1)] 等于0,也就是说方程(1-20)存在正解P1。并且由于上述的分析也能够得出P1

综合式(1-2)、式(1-23)与式(1-24)可知,Pr

综上所述,假设竞争对手率先开展技术创新战略投资,企业将可能会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因为企业在开展技术创新战略投资过程中对于市场中多样化的信息无法全方位掌握,即使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战略投资时所选取的最优时机和在完全垄断情形下的时机相比要早很多,不过竞争对手率先进行技术创新战略投资的实际风险并没有使得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投资快速进行,企业仍然需要利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对市场的信息进行全面把握,所以说不完全的信息在一定意义上减慢了竞争对技术创新战略投资期权的影响。

二、 案例分析

华达集团是一家有多个实力雄厚公司组成的大型企业集团,该公司奉行多元化的扩张战略,经营业务横跨多个行业。为了实施集团的扩张战略,企业决定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方面的战略投资,准备进入Y产品市场。经过市场调查和研究分析,计算出Y的价格变动率σ=0.12,而当前五年中长期国债的市场利率为2.00%,故可以认为无风险利率为2%。价值漏损δ=0.02,此次初始投资资本I=300, Y当前市价P0=25.5,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本率=15。

由此可以得出:

故华达最优的投资价格P1:

假定该案例所采用的风险系数为0.2,可得,

最优价格Pa满足如下等式:0.2P-3.04P1-45.36=0。

解得P1=24.5。

运用matlab软件得到风险程度Q与技术创新战略投资时机P1的关系。Q越高,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最佳投资时机也就越提前;此时,企业的最佳投资时机P1越小;且当0≤Q≤40时,企业的最佳投资时机波动最为显著,当Q> 60时,在竞争对手开展同样投资的条件下,企业的最佳投资时机比较靠近传统马歇尔技术创新战略投资决策的临界值。

三、 结 论

本文引入风险函数,基于期权博弈理论,对处于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企业难以拥有完全的竞争信息时,选择最佳技术创新战略投资时机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结论表明,企业处在信息不充分的条件下,实施技术研发和创新战略的最佳投资时机介于传统的马歇尔临界点和完全垄断条件下的期权临界点之间。也就是说,竞争减弱了技术创新战略投资项目的期权价值。故等待对于非完全信息下的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战略投资是有利的(Pr

参考文献:

[1]Decamps.J.P.and Mariotti.T.Investment timing and learning externalities[J].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2004,118:80-102.

[2]吴海兵.期权博弈视角下的企业技术创新投资决策分析[J].统计与决策, 2010,(24).

[3]梁益琳,张玉明.基于仿生学的创新型中小企业高成长机制实证研究——来自中国中小上市公司的数据[J].经济经纬,2011,(6): 92-96.

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研究范文2

关键词:战略联盟;技术创新;协同机制

AbstractThe definition of strategic allianc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ynergy mechanism is to control and utiliz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ability of alliance industries,enhance competitive ability and adaptability to new environmen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behavior synergy is the base and background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ynergy,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ynergy can further improvement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behavior synergy,such as technology,structure and flow.

Key words:strategic allianc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ynergy mechanism

战略联盟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系统,凭借联盟成员企业间及其与外界环境间相互协调作用构成一定有组织的整体,已成为现代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其中机制是系统演化的内部动力。战略联盟协同机制即联盟企业由于合作与竞争,在共同实现联盟竞争优势以及各自战略目标的基础上,所形成的联盟系统内在特定的规律性机制。实践证明,具有相似技术资源的联盟在技术创新能力方面却往往存在很大的差距,这表明一个战略联盟技术创新的成功与否不仅因其拥有丰富的内部共有技术创新资源,还在于联盟是否拥有完善的配置和运用创新资源的技术创新协同机制。

迄今为止,已有学者对如何通过战略联盟获取竞争优势展开研究,本文从系统自组织角度,以竞争优势获取作为战略联盟系统演化方向,对战略联盟技术创新协同机制的构建进行研究,试图进一步发展战略联盟的研究思路。

一、战略联盟技术创新协同机制运行模式的建立

(一)战略联盟技术创新协同机制的内涵界定

战略联盟技术创新协同机制指技术创新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技术创新活动与其所处的联盟系统中多种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技术创新驱动力诸要素以及这些要素与外部环境之间所形成互动关系的总和。其实质推动联盟系统知识与人力资源流动、技术扩散和联盟活动,不断采用新工艺、开发新产品并取得极具竞争力的经济效益,有效地实现联盟系统技术创新目标。战略联盟技术创新协同机制包括对技术创新过程各环节的并行处理;技术创新主体如企业、研究与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地方政府机构和服务机构等创新单元间的协同;以及技术创新各要素如知识、各种技能之间的协同。

结合战略联盟技术创新协同机制的内涵,这里在总结经济单位技术创新理论文献的基础上,将战略联盟技术创新协同划分为两个环节,即战略联盟技术创新过程协同和技术创新行为协同。

(二)技术创新过程协同与行为协同互动模式

战略联盟技术创新过程由一系列环节所构成,主要包括联盟形成过程、创新设想的形成过程,研究与开发过程、技术创新组织实施过程(包括设计试制、中间试验、生产准备、批量试生产、市场开拓、产品与工艺改进(二次开发、大规模生产等)、创新检验与推广过程。实现联盟技术创新过程协同需要重塑技术创新过程模式以及创新资源创造性集成[4]。由于联盟主体间的创新协同归根到底是人的创新行为协同,所以联盟技术创新行为协同主要体现为以人的创造性活动为特点的联盟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外在表现为联盟技术与制度协同创新、技术与管理协同创新、技术与市场协同创新。这三种协同关系源于战略联盟技术创新不是一个独立的体系,单纯依靠其自身不能完成技术创新任务。同许多对微观行为主体技术创新研究一样,战略联盟技术创新离不开制度、管理和市场等要素的支持与作用。

战略联盟技术创新行为协同为技术创新过程协同提供基础与背景支持,并贯穿于联盟技术创新过程的始终。而联盟技术创新过程协同促进技术创新行为协同的改进与发展,并为其提供技术、结构、流程上的支持。二者互相影响,相互融合,其互动模式如图1所示。

(三)战略联盟技术创新协同机制运行模式

基于以上分析,构建战略联盟技术创新协同机制的运行模式,如图2所示。战略联盟技术创新协同机制的构建首先应体现联盟技术创新的战略需求与价值创造的支配动力,其次应体现技术创新协同是在各要素的相互协同作用下通过技术过程协同与技术创新行为协同的融合作用来实现的。

此外,当联盟技术创新合作进行到一定阶段,合作者就要从合作创新效率等方面对合作进行阶段性总结与评价。根据总结与评价结果,合作关系或者可以形成系统创新有序结构;或者因为不能达标而使创新终结;或者在双方同意下进行适应性调整,并分析创新合作关系是否可以随着联盟发展战略的转变而进行相应调整。这类调整包括重新界定合作创新的任务,调整合作预期和组织成规,由此进入新一轮合作[5],使联盟系统整体得以升华。

二、战略联盟技术创新过程协同

根据最优化原理,自然界(或社会)和各种物质系统由于其内部根据和条件的相互作用,总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使得该系统的某个方面最大限度地(或最少限度地)接近或适合某种一定的客观标准最优。最优的内容及形式包括:系统结构形态最优、运动过程最优、性质最优及功能最优。战略联盟技术创新作为子系统,战略联盟作为更大的复杂系统,则更需根据顾客需求和市场竞争新趋势优化联盟结构与技术创新过程。而在这一系统演化过程中,好的流程对联盟的技术创新有效运作及竞争优势创造是尤为必要的。为此构建了面向战略联盟技术创新过程的电子化流程协同模式(如图3所示),即联盟系统以电子商务为应用平台,全面集成联盟创新链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在整合各成员企业流程的基础上实现流程协同,充分发挥联盟所特有的优势。这里,“整合”强调各子系统(或要素间)的一致性和一体化,而“协同”则在此基础上强调通过各要素复杂的相互作用产生个体所不能的整体效果或协同效应。整合是实现协同的基础和前提,是协同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6]。

在战略联盟电子化流程协同模式下,由于电子商务以Internet为运行平台,互联网真正使联盟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技术创新协同成为可能。联盟企业通过对全球市场信息的反馈,及时掌握联盟伙伴及竞争对手的动态,并相应对自己的经营状况做出调整,真正实现由客户来拉动产品、技术的创新,创造客户价值最大化。

三、战略联盟技术创新行为协同

(一)战略联盟技术与制度协同创新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解释,制度创新是指引入创新的生产经营函数或将各种要素进行新的组合的行为,是一种效益更高、交易费用更低的制度对另一种效益较低、交易费用较高的制度的替代过程。从企业层面来看,根据国家统计局2004年一项统计显示,国有企业新产品产值率平均仅为三资企业的50%左右,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制度创新的滞后如产权关系不明晰、激励机制不到位等。对战略联盟而言,技术创新面临同样的问题。由于联盟技术创新涉及到不同联盟主体间的协调过程,这一过程必须依赖相应的机制与管理方法,这就要求联盟在推进技术创新的同时,不断完善联盟的制度体系[7],以保证其沿着正确的轨迹发展。

在战略联盟技术与制度协同创新的过程中,联盟制度创新应为联盟技术创新提供持续的制度化激励机制,不断提高激励约束机构的兼容程度,抑制联盟成员对技术创新成果的“搭便车”行为,并通过提供决策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及运行机制促进技术创新的制度化、集成化、持续化。而联盟技术创新通过技术机会条件、专有性条件、技术累积知识性条件和知识基础为联盟制度创新提供能力支持和基础支撑。

(二)战略联盟技术与管理协同创新

管理创新是指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的客观规律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态势,对传统的管理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改进、改革和改造,创建新的管理模式、方式和方法。战略联盟中的管理创新通过对联盟管理的组成要素,包括方式、思想和方法等在市场经济与环境下重新组合,对技术创新产生重大影响。

战略联盟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一方面,联盟技术创新为联盟管理创新创造外部环境和内在驱动力;另一方面,联盟管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前提与保证,它贯穿于联盟技术创新的选题、立项、过程、评估、推广等全过程。联盟管理创新的目的就在于使人、财、物、信息等通过合理的协调、流动达到优化配置。因此,只有联盟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演进实现了协同式的跨越,才能更好保证实现系统目标。战略联盟技术与管理协同创新的具体运行模式可随机而动,例如可建立基于联盟管理体系整体创新的协同创新机制,这种联盟整体层次的管理创新具有战略转移的深刻内涵。因此,对联盟技术创新而言,这类管理创新实际上是重建了技术创新的运行机制[8],也可建立基于联盟管理体系即时创新的协同创新机制。联盟管理体系即时创新是为适应具体技术创新项目的需要而进行的即时性创新,这种管理创新对联盟来说虽然只具有局部意义,但它却是联盟具体技术创新项目成败的关键。

(三) 战略联盟技术与市场协同创新

联盟在动荡的环境中要解决竞争和发展,就必须同时对市场和技术做出反应,这就要求联盟技术创新价值链中市场环节与技术创新环节的互动,并从机制上促进技术创新和市场的协同进展。在联盟技术与市场协同创新过程中,联盟技术创新应通过重大创新引领市场并开发新的市场,从而实现最本质的市场创新;而市场创新则保证联盟技术创新的商业化实现,不仅为联盟技术能力发展提供现金流支持,更为技术创新指明发展的方向。战略联盟技术与市场协同创新可以遵循如下原则进行:

1.信息对称原则。市场与研发信息的真实、完整、沟通与对称是技术与市场协同创新的基础。对于股权式战略联盟,市场部门与研发部门要同时搜集市场与技术信息,并进行交换沟通。对于非股权式战略联盟,联盟各方可考虑成立信息中心,专门用于搜集产品发展与市场需求信息,为联盟各方提供服务。

2.相互渗透原则。联盟中无论是非股权联盟还是股权式联盟,在技术研发的初级阶段中,市场销售环节的人员就应介入,这有利于产品或技术的改进,有助于降低研发后续阶段的试错成本。技术研发人员也应参与到市场部门的培训课中并参与实践调研,深入了解市场的需求。

四、结束语

战略联盟技术创新协同的主要目标在于通过控制和利用联盟企业技术创新资源与能力,增加联盟企业整体竞争能力以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联盟企业之间在价值创造上具有关联或某种依存关系为联盟技术创新协同提供前提条件,而在整合基础上的协同为联盟技术创新价值的实现提供保证。这里在阐述企业战略联盟技术创新过程协同和行为协同内涵与关系的基础上,构建战略联盟技术创新协同机制运行模式,从技术创新过程电子化流程协同角度对技术创新过程协同进行论述,从联盟技术与管理、制度和市场协同创新的角度对技术创新行为协同进行论述,希望能对战略联盟技术创新协同机制的研究能为完善战略联盟发展体系拓展思路,为企业战略联盟演化发展的具体实施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刘益, 李垣,杜旖丁.基于资源风险的战略联盟结构模式选择[J].管理科学学报,2003(4):34-42.

[2] 刘子新,陈菲琼.企业战略联盟的共生模式浅析[J].集团经济研究,2006(7):58.

[3] 王晓键,郭跃华.社会网络视角下战略联盟关键问题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10):8-11.

[4] 彭纪生,吴林海.论技术协同创新模式及建构[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0(5):13-16.

[5] 王大洲. 企业创新网络的进化机制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6(5):780-785.

[6] 郑刚,梁欣如.全面协同:创新致胜之道——技术与非技术要素全面协同机制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6(8):268-271.

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研究范文3

一、基本情况

二、存在的问题

1、科技创新机制不健全。一方面,各级职能部门没有合理确定职责范围。在科技创新经费投入、体制机制建设、对企业创新的帮扶措施等基本上缺乏统一步调,造成工作推进缺乏有机合力,存在资源浪费现象。二是各类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竞争机制,造成各县区之间产业结构雷同,基础设施衔接性较差。

2、企业技术创新经费投入不足。近几年来,**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总量虽然呈增长趋势,但仍处于较低水平。2008年,全市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仅为0.17%,比全国平均水平1.34%低1.17%,与新型工业化的高速发展相差甚远。低水平的r&d投入,导致多数工业企业无力进行核心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的战略研究,技术创新活动普遍维持在对一些低端技术的研发上,企业技术创新经费投入不足,将制约企业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研究范文4

1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推进农业产业技术创新

战略联盟的设计、构建与发展我市作为农业大省的省会,承担着保障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重任,为应对农业资源要素瓶颈和耕地资源减少不可逆转、水资源严重短缺、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加大、农业生产成本持续上升、从业人员素质下降等制约因素,必须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研究为先导,结合我市创新型龙头企业、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重点研发机构以及核心专利、知名商标的行业布局,确定产业技术创新的战略目标、战略方向和重点任务,提升战略引领能力,制定现代农业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把握环渤海经济区崛起和京津冀优势互补合作发展的机遇,通过组织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谋划、设计、构建和发展,充分利用京津冀科教优势,整合科技资源,加速技术转移,强化自主创新,走技术集成、协同创新、集群发展之路,把握市场脉搏和现代消费趋势,加快省会农业现代化、集约化、市场化、社会化进程,实现农业产业化,产业集群化、农民职业化、农村信息化和新型城镇化,为我市农业产业发展转型、构建省会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强化产业链和创新链建设,创新农业发展方式,依据我国现代农业和涉农重点产业发展趋势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方向,结合我市实际与区域特色优势,谋划我市农业梯次产业培育重点,着力发展生物种业、食品产业、生物农药、工厂化农业、饲料产业、中兽药产业、生物肥料、农机装备、山区特色农产品和农产品物流、农村信息化等新兴产业集群,制定石家庄现代农业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战略规划和全市农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规划,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全市构建由优势骨干企业牵头,中小企业和研究机构组建的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达10家以上,加盟企业达到300家,从而探索建立联盟良性发展机制,完善产业链构建,实现产业集群市场利益最大化,促进以产中为主的传统农业向产前、产后环节不断拓展延伸,向农业产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增强产业整体的关联效应和技术对资源的增值增效作用,为保障粮食与食品安全和农民增收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2构建和完善长效合作机制,优化联盟协同运营模式

应坚持“面向市场,平等自愿、优势互补、合作创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遵循联盟内在规律,增强联盟内生动力,健全联盟运行管理制度,组织产业技术创新活动,进一步完善联盟的利益机制、责任机制、信用机制和开放创新的组织协同机制,修炼联盟内功,培育联盟生态,为促进联盟健康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一是形成契约协商、互惠共享的利益机制。利益机制是联盟发展的核心,是形成联盟产业技术创新价值链的最直接的体现。利益联合、利益创造、共同利益最大化以及利益分配合理化是联盟组织的生命之源。联盟应坚持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和“利益平衡、利益共享、利益约定”原则,形成以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为核心的契约协商、互惠共享的利益机制。二是形成分工协作、责权明晰的责任机制。责任机制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的基础,责任机制要有利于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强化科研规范和伦理道德教育,严肃违约责任追究,加大对联盟中的欺诈和背叛行为的惩罚力度。制定联盟技术创新项目与过程管理办法,调动各方的积极性,确保项目合作实施和目标实现。三是建设相互信任、信息沟通的信用机制。信用机制是联盟发展的保障,联盟信用机制在于保障成员在协议框架下履行各自的责任。推进联盟信用机制建设,应通过建立联盟信用评价体系、完善成员准入退出机制,组织开展信用管理和考核评价、建立信息公开共享机制,促进信息交流、沟通协调,促进成员单位建立良好的自律机制和合作关系。四是推动建立开放创新、合作交流的协同机制。整合资源推进关键共性技术研发,面向目标市场设定联盟创新目标,推动产业整体发展。构建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立产学研用结合、创新链与产业链衔接、大中小企业协作的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优势科技资源向企业开放共享和联盟间的合作交流、互利共赢,是联盟作为产业技术创新组织开放发展的必然要求。促进知识在合作组织间的转移、共享、集成和再创造,实施“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的知识产权战略,塑造和保护产业核心竞争力,构建支撑产业高端发展的协同创新机制。

3加强联盟建设危机管理、系统防控联盟失败风险

一是制定联盟建设管理办法,规范联盟构建基本条件、组织架构、运行制度,完善联盟顶层设计,构建市场化、民主化、社会化的联盟管理机制。二是对联盟实行定期评估考核制度,参照科技部组织开展联盟评估工作模式及评价指标体系,制定评估工作方案,重点对联盟创新活动、创新绩效、服务产业、运行管理和利益保障等情况进行自我测评及第三方综合评价。三是建议省市有关部门设立农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专项计划,促进联盟完善组织架构、明确目标任务、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完善运行机制,组织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提升协同创新效率。

4大力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建设科技型企业家队伍

加快构建和发展以企业为主导的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培育产业技术创新的领头羊。针对目前我市42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属省级农业科技型企业不足15%、省级创新型企业不足5%的现实情况,应组织实施“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工程,着力引导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向科技型企业发展,农业科技企业向创新型企业发展,实现农业企业的转型升级,提升创新能力,提质增效,做优做强,更好地构建核心产业链和配套产业链,带动中小企业和农业合作组织加强农科教、产学研合作,走技术集成、协同创新、集群发展之路,通过市场优胜劣汰和政府扶优挺强,培育一批现代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成为产业技术创新的行业领军企业和农业高新技术后备企业,更好地发挥龙头企业推动产业发展的核心引领作用,提升核心企业领导力,打造区域核心竞争力。

5实施农业知识产权战略,提升农业品牌竞争优势

随着经济、科技全球化进程加快,知识产权已经成为市场竞争的制高点和核心竞争力,成为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和产业创新联盟建设的重要支撑与战略关键。农业产业创新联盟应勇当实施农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先锋,深入贯彻实施农业部《农业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和2013年1月农业部、科技部、知识产权局联合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知识产权工作的意见》,按照“激励创造、有效运用、依法保护、科学管理”的方针和农业发展规律与自身特点,明确知识产权战略目标重点、健全规章制度和管理体系,通过提升农业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和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与自主品牌,提高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强产业链竞争优势,努力提升联盟协同运用与集群管理服务能力、集体维权与行业自律能力,把握技术创新的制高点、市场关注点和产业生长点,培育知识产权运用标杆企业,提升联盟农业知识产权质量,推动农业知识产权联营和商品化、产业化、资本化。

6着力加强科技金融结合,构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

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研究范文5

关键词:政治关联 技术创新 中国上市公司

一、引言

企业要提升长期创新能力,必须具备善于持续挖掘利用有助于技术创新的各种社会资源的能力和内外部环境。政治关联是指企业与各级政府部门和辅助支持性机构之间的联系。在目前转型经济的制度背景下,虽然企业决策的自主性和商业运营的自治性在不断提高,但政府仍然有相当大的权利通过政策的支持和干预来影响企业的微观运营(马德普,2005)。因此企业可以通过政治关联渠道获得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稀缺资源”(McMillan and Woodruff,2002;Allen、Qian ,2005;Allen et al.,2006;余明桂,2008;潘越、戴亦一,2009;吴文锋、吴冲锋、刘晓薇2008)并通过战略的引导,致力于创新能力的培育和发展,实现技术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在学术界,关于政治关联与企业价值的研究文献较为丰富,但其研究结论并非一致。部分学者发现政治关联对企业价值存在正向的影响(Faccio,2006;Fisman,2001;罗党论、黄琼宇,2008;吴文峰、吴冲锋、刘晓薇,2008;梁婷,2011;宋从涛,2012),另一部分学者却发现政治关联对公司价值存在负向的影响(Fan et al.,2007;Hung et al.,2008;王庆文、吴世农,2008;邓新明,2011)。在此基础上,国内学者对于政治关联与企业行为如融资(赵晓琴,万迪昉,付雷鸣2011)、投资(梁莱歆,冯延超,2010)、战略多元化(张敏,黄继承,2009)、慈善行为(薛爽,肖星,2011)也有所研究。随着国内外学者对组织中政治行为及其影响的持续研究,政治关联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也开始得到关注,但目前研究文献有限。已有文献大多是在采用思辨方法分析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时,涉及到政治因素(陈耸,2009;郭亚平,2009);少数实证研究也仅限于验证政府因素对技术创新的影响(Li和Wang,2008;Gao和Xie,2009;谢言、高山行,2010;王珍义,苏丽,2011),而对政治关联的层级是否显著影响技术创新未作深入探讨。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取深沪市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样本,采用理论推衍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考察高管政治关联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根据交易成本理论,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产生的各项交易费用可能会因正式制度的失范而额外增加。因此很多企业期望通过建立政治关联这种非正式的“替代机制”达到降低交易费用的目的,从而提升技术创新的有效性。良好的政治关系,可以提供便利的外部融资、税收优惠及政府补助、从而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切实的资金保障;良好的政治关联可以更加顺利、及时的解决企业创新活动中可能与政府监管发生的冲突,从而减少企业创新活动的公共关系成本;良好的政治关联有利于企业及时获取相关的科技和产业政策信息,较好地把握技术创新的机会,并获得较为宽松的行业准入资质。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H1:政治关联能显著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

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绝大多数经营活动均为地方政府管理,地方政府在外部融资、税收优惠,财务救助、行业准入等方面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要大于中央政府。因此,高管的地方和中央政府背景在发挥政治资源优势方面可能存在差异。丁贞(2010)将政治关联分为中央、省级、市级、或者县级四类,考察高管的政治关联对上市公司R&D的影响,结果发现政治关联级别与企业R&D 投入呈正相关关系;吴文锋(2008)研究高管的政府背景与公司价值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高管的地方政府背景对公司价值的正面影响要显著大于中央政府背景。由此可见,不同层级的政治关联对企业的绩效和行为可能会有不同的影响效果。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H2:地方级政治关联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显著大于中央级政治关联

( 二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2007年12月31日前在我国深沪市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并对样本公司执行如下筛选程序:(1)为避免异常值的影响,剔除ST、PT公司。(2)剔除在检验区间内(2008-2010年)研究数据不全的公司。最终得到286家样本公司的758个有效样本观测值。本文数据来自国泰安公司的CSMAR数据库及巨潮资讯网上市公司年度报表,并通过手工整理得到。

( 三 )模型设定 本文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分析政治关联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构建模型如下:

模型1:Innovation= α+β1Political + θ2 ∑Control+ε

模型2:Innovation= α+β1Political +β3 (Loc-cen)+θ2 ∑Control+ε

模型1描述的是政治关联整体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不区分政治关联的维度。模型2在模型1的基础上,将政治关联区分为中央级和地方级两个维度,进一步检验不同层级的政治关联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如果变量Loc-cen 的系数显著大于 0, 则表明高管的地方级政治关联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显著大于中央级政治关联;若变量Loc-cen 的系数显著小于 0, 则表明中央级政治关联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显著大于地方级政治关联;若变量Loc-cen 的系数不显著,则表明两者没有差异。

( 四 )变量定义 (1)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为被解释变量。考虑单个指标难以准确测量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本文借鉴王珍义(2011)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测量方法,采用因子分析法测量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首先,通过文献查阅和头脑风暴会选取专利申请受理数、新产品数量、研发支出及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技术人员数量、比重及人均主营业务收入贡献率7个因素刻画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其中专利申请受理数采用“申请专利数*0.5+受理专利数*0.5”赋值,研发支出取其报表披露数据的自然对数,其他数据可查阅上市公司报表,并经手工整理得到。其次通过因子分析法,建立技术创新综合评价模型,从而计算出每一个样本的技术创新绩效得分值。(2)政治关联。政治关联为解释变量。通过文献检索可知,对政治关联的测量,学者们主要采用虚拟变量、赋值法和比例法。本文借鉴王珍义(2011)的度量方法,在检验政治关联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时,采用虚拟变量法测量政治关联,即若公司的高管人员(包括董事长、总经理、董秘或董事)现在或曾经担任政协委员、人大代表或政府官员,则定义Political为1,否则为0。但由于虚拟变量法将不同层级的政治关联均赋值为1,显然没有考虑目前中国转型经济时期的制度背景及政治联系方式,其结果未必能够深入考量和刻画政治联系的强度,因此,在进一步检验政治关联层级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时,借鉴吴文锋(2008)对不同级别政治关联的划分,采用赋值法测量政治关联,即中央级政治关联的赋值-1、省级、地市(含县)级政治关联的赋值1、无政治关联的赋值0。(3)控制变量。为了更好地揭示政治关联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本研究在模型中加入了企业规模(Size)、企业经营年限(Year)和企业所在区域(Area)三个控制变量。其中,企业规模(Size)用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测量;企业经营年限(Year)用企业成立年至2008年的时长年限测量;企业所在区域(Area)用虚拟变量测量,东部地区定义为1、中部地区定义为2、西部地区定义为3。

三、实证检验分析

( 一 )描述性统计 表(1)报告了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特征。表明样本公司技术创新绩效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公司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但大部分公司的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两级差异较为明显。说明政治关联在我国企业普遍存在。表明高新技术企业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地区。

( 二 )相关性分析 表(2)报告了变量的相关分析结果。结果显示:political与Innovation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β=0.100,p

( 三 )回归分析 (1)共线性检验:使用方差膨胀因子VIF度量解释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关系,VIF越小共线性越弱,当VIF大于等于10时,说明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本文中各变量的VIF值均接近1,说明各解释变量间不存在明显的共线性。(2)自相关性检验:模型1的DW值为1.921,模型2的DW值为1.924,都接近2,可以认为残差不存在自相关性,所以回归模型是有效的。表(3)报告了变量的回归分析结果。结果显示:模型1建立的回归方程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F=5.770,P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政治关联对企业技术创新有显著的促进作用。(2)将政治关联区分为中央层级和地方层级,不同层级的政治关联对企业的技术创新存在不同的影响效果,高管的中央级政治关联背景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贡献显著大于地方级政治关联背景对技术创新的贡献。在我国目前转型经济背景下,地方政府由于追逐短期政绩目标的驱动,加之受资源稀缺性的约束,可能会对具有政治联系的公司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实施干预,使其资源的分配并非优先支持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从而影响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从而表现出中央级政治关联对企业技术创新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地方级政治关联对企业技术创新有抑制作用。根据以上结论,提出如下建议:(1)上市公司政治关联可能为企业赢得政策支持和廉价资源,从而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但政治关联是把双刃剑,也可以使企业成为政治附庸,从而抑制企业的技术创新。因此,一味追求政治关联,尤其是地方层级的政治关联,对企业的技术创新及可持续发展未必可取。(2)政府应该减少管制和所有制歧视,强化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在我国目前转型经济背景下,政府为了公共利益而实施某些管制是必要的,但管制的结果可能为企业和政治人物合谋,从而获取有害公共福利的私利提供了便利。因此,加强法制化建设,规范政府行为方式,压缩政府官员政治寻租空间,建立社会各方参与的监督机制,避免社会资源暗箱操作将是必然选择。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政治关联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影响机理研究”(项目编号:11YJA630139);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政治关联视角下湖北民营科技企业创新战略研究”(项目编号:D20121708)及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政治关联对民营企业过度投资的影响机理研究”(项目编号:13g267)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余明桂、潘红波:《政治关系、制度环境与民营企业银行贷款》,《管理世界》2008年第8期。

[2]潘越、戴亦一:《政治关联与财务困境公司的政府补助: 来自中国ST 公司的经验证据》,《南开管理评论》2009年第5期。

[3]吴文锋、吴冲锋、刘晓薇:《中国民营上市公司高管的政府背景与企业价值》,《经济研究》2008年第7期。

[4]罗党论、黄琼宇:《民营企业的政治关系与企业价值》,《管理科学》2008年第12期。

[5]梁婷:《高管团队政治关联对中小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小板上市公司的数据》,《财会通讯》2011年第6期。

[6]宋从涛:《政治关联、制度环境与企业绩效关系探讨—来自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企业管理》2012年第5期。

[7]邓新明:《我国民营企业政治关联、多元化战略与公司绩效》,《南开管理评论》2011年第4期。

[8]赵晓琴等:《政治关联对公司债券融资的影响——来自银行间债券市场的经验证据》,《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第12期。

[9]梁莱歆、冯延超:《政治关联与企业过度投资———来自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经济管理》2010年第12期。

[10]张敏、黄继承:《政治关联、多元化与企业风险———来自我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管理世界》2009年第7期。

[11]薛爽、肖星:《捐赠:民营企业强化政治关联的手段?》,《财经研究》2011年第11期。

[12]张敏、黄继承:《政治关联、多元化与企业风险----来自我国证劵市场的经验证据》,《管理世界》2009年第7期。

[13]邓建平、曾勇:《政治关联能改善民营企业的经营绩效吗?》,《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第2期。

[14]杜兴强、曾泉、杜颖洁:《政治联系类型与大股东资金占用》,《经济管理研究》2010年第2期。

[15]罗党论、唐清泉:《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的制度环境与绩效问题研究》,《经济研究》2009年第2期。

[16]杜兴强、周泽将、修宗峰:《政治关联与会计稳健性:基于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经济管理》2009年第7期。

[17]吴文锋、吴冲锋、刘晓薇:《中国民营上市公司高管的政府背景与公司价值》,《经济研究》2008年第7期。

[18]McMillan, J, Woodruff C. The Central Roleof Entrepreneurs in Transition Economies.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02.

[19]Allen F, Qian M J. Law, finance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5.

[20]Allen F, Chakrabarti R, Qian M J, et al. Financing Firmsin India.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2006.

[21]Faccio Mara. Politically Connected Firms: Can They Squeeze the Stat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6.

[22]Fisman. Raymond, Estimating the value of Political Connection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1.

[23]Fan, P. H . , T. J. W ong, T. Zhang. Polit ically Connect ed CEO s, Corporat e Governance, an d Pos-tIPO Perf ormance of Ch ina.s N ewl yPart ial ly Privat ized Firms. Journ 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7.

[24]Li H, Meng L, Wang Q, et al. Political connections, fina-ncing and firm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Chinese priv-ate firms.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8.

[25]Faccio, Mara, Ronald W. Masulis and John J. Mc-Connell.Political Connections and Corporate Bailouts. Journal of Finance. 2006.

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研究范文6

关键词:商业情报; 核心竞争力;

现阶段,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与此同时,合理运用竞争情报在企业核心竞争中的重要战略作用可不容缓。众所周知的是,尽可能的提升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其在竞争中占据有利优势的决定因素。所以,必须坚持依靠竞争情报的重要实际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竞争情报

1、竞争情报的主要内容

显而易见的,竞争情报是针对竞争策略、竞争对手和竞争环境的研究与信息。 其是一种不仅具有情报的可重复使用性、可共享性、知识性、可传递性、 价值性、商品性和社会性等一般属性外,与此同时,还具有增值性、明确的针对性、高度的谋略性、 预见性和强烈的对抗性的特殊的情报。竞争情报不是单纯的数据加工与数据堆砌, 其在一定程度上是要包含一些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客观事物的信息中识别真伪、评价和分析, 从而形成新型的有价值的情报产品, 进而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科学决策。

竞争情报能够帮助企业及时了解对企业可能构成的风险和机遇以及市场、政治、 技术、 社会和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使企业可以预先实施相应的措施, 进而获得更好的发展机遇。 竞争情报为企业维持和赢得竞争优势和适应外部环境变化提供决策支持,以期制定相应的竞争策略,其将反映主要客户的动向以及竞争对手余竞争环境, 并准确的跟踪市场需求与技术的变化, 从而掌握目前竞争对手的动向,进而发现潜在的与新的竞争对手等信息转化为实用的、准确的和相关的战略知识, 从根本上解决经营管理环境的问题,发挥企业决策者的效能, 进一步帮助制定出符合企业发展的规划和战略, 以期发展与保持竞争优势。总之,竞争情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进一步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其在改变以及强化企业发展战略方面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竞争情报是社会信息化高度发展以及市场竞争激烈化的产物, 现阶段在企业核心竞争中有着不容小视的战略作用。

2、竞争情报的国内外发展概况

与此同时,竞争情报在西方国家已经逐渐成为企业核心竞争中的战略规划。 据现阶段的统计西方国家的绝大多数企业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竞争情报的相关机构,在一定程度上该竞争情报机构能够推动企业保护企业商业秘密与知识产权以及发展的竞争策略、竞争对手和竞争环境等方面的信息进行深入分析研究、长期跟踪和搜集, 以至于在发展企业的信息快速反应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先阶段, 竞争情报的相关分析与研究已经发展成为企业核心竞争里。与此同时,这些商业情报机构能够实时反映竞争环境的变化以及竞争对手的动向。 总之,竞争情报已经逐渐得到国际上众多企业的广泛关注。

目前,我国的针对竞争情报在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战略作用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通常情况下,我国的一部分企业主普遍认为相应的竞争对手的商业情报容易了解,因此,不需要在商业情报的获取方面付出太多精力。与此同r,我国关于竞争情报的分析还处在起步的阶段, 不能很好的和企业以及市场有机地联系起来。除此之外, 我国的大多数企业仅仅注重相关地市场调查,与此同时,针对策略研究与信息的分析投入较少。因此,随着企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 要求企业必须利用现代竞争情报系统,从而突破原有的信息收集模式, 进而能够为企业的决策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依据。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

1、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内容

通常情况下, 企业在整个经营实践过程中所积累的知识体系即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决定着企业在产品的服务、研究、 营销、生产和开发等诸多环节, 并在一定程度上针对竞争对手有显著的差异与优势, 与此同时,很难被竞争对手抄袭, 并可以直接给消费者带来一定的经济价值。总之,企业核心竞争力一般有以下的几个特点:长期性、显著的增值性、 独特性、局部优势性、 延展性、 不可交易性和时间性。

2、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经研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包括企业的组织协调能力、洞察预见及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能力等组成。 众所周知,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取决于其核心技术能力,其包括企业的生产制造能力和研究开发能力等。通常情况下,企业核心技术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由人力资源向人力优势进行发展的水平与能力。与此同时,组织协调能力在企业核心竞争力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其包括企业的激励机制、组织结构、信息传递、企业文化和权利分配等多方面的因素,组织协调能力的作用表现在管理过程的程序化与制度化, 将企业的生产技巧与技术知识等加入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

三、竞争情报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在信息和知识经济时代, 随着企业对产品的销售、生产和研发快速发展, 竞争情报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众所周知,竞争情报已经逐渐成为除人才、资金和技术以外的另一个重要的管理要素, 在一定程度上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构成元素。

1、竞争情报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

企业的技术创新是现阶段最为有效的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与提高经济效益的手段, 针对目前企业技术创新的竞争情报系统,能够将企业在企业发展战略研究与项目选择的可行性研究方面提供有效的辅助战略。 现阶段,竞争情报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有以下几个表现形式:可以更好的把握市场创新战略;可以更好的优化创新决策;可以更好的提高技术创新效率;可以更好的降低技术创新的投机性风险。

2、竞争情报对企业业务流程的作用

一般的,企业都有着相对复杂的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与此同时,针对企业的相关业务部门来说,产自业务流程的信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竞争价值造成影响。 总之,竞争情报在财政支持、制造、组织结构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竞争优势明显, 尤其是在关键的业务环节中都包含了竞争情报工作。

结语

总之,商业情报在企业核心竞争中的战略作用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现阶段我国针对商业情报在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战略作用问题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进程任重道远。本文通过对商业情报在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战略作用分析,旨在让人们直观的了解到其实质,以便于相应的开展商业情报在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有关实际工作,更好地为人们生活的健康和舒适服务。

参考文献:

[1] 董英利,赵需要.20 世纪末我国竞争情报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03,26(2):137- 140.

[2] 刘焕成.21 世纪竞争情报研究的发展趋势 [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02, 25(3):176- 1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