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市场和证券市场的关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市场和证券市场的关系范文1
过去十年来,国际证券市场突飞猛进,急速发展。在1984到1998的十五年间,国际资本市场融资累计额年平均增长12.34%,而全球GDP年平均增长3.37%,国际贸易额年平均增长6.34%。
在规模持续扩张的同时,金融市场的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在资本市场,资金开始大范围地跨过边界自由流动,各类债券和股票的国际发行与交易数额快速上升。整个90年代,主要工业国家企业发行的股票增长了近6倍。1975年,主要发达国家债券与股票的跨境交易占GDP的比重介于1%到5%之间;1998年,此比重上升到91%(日本)到640%(意大利)。其中,美国由4%上升到230%,德国由5%上升到334%,各国该比重增长最快的时期几乎都集中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
国际债券市场的二级市场蓬勃发展。债券市场信息传递渠道、风险和收益评估方式以及不同类型投资者的行为差异逐渐减小,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和对冲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以复杂的财务管理技巧,根据其信用、流动性、预付款风险等的差异,在不同货币计值的不同债券之间进行大量的"结构易",导致各国债券价格互动性放大,价格水平日趋一致。
海外证券衍生交易的市场规模快速提高。几乎在所有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都在进行大量的海外资产衍生证券交易。在新加坡商品交易所,既可以从事日经225种期货合约的交易,也有部分马来西亚的衍生证券交易;美国期货交易所的交易对象则包括了布雷迪债券和巴西雷亚尔、墨西哥比索、南非兰特、俄罗斯卢布、马来西亚林吉特、泰国铢和印尼盾等多种货币计值的证券和衍生产品。
二、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发展
在席卷全球的证券市场一体化潮流中,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悄然启动。1992年,我国允许外国居民在中国境内使用外汇投资于中国证券市场特定的股票,即B股。有关管理部门对于B股市场的总交易额实行额度限制,超过300万美元的B股交易,必须得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部门的批准。
1993年起,我国允许部分国有大型企业到香港股票市场发行股票,即H股。部分企业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发行股票,称为N股。境外发行股票筹集的资金必须汇回国内,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开设外汇帐户,筹集的外汇必须存入外汇指定银行。
进入2000年后,部分民营高科技企业到香港创业板和美国NASDAQ上市筹集资金,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在债券市场,我国对于构成对外债务的国际债券发行实行严格的计划管理。由经过授权的10个国际商业信贷窗口机构和财政部、国家政策性银行在国外发行债券融资,其他部门可以委托10个窗口单位代为发行债券,或得到国家外汇管理局的特别批准后自行发债。债券发行列入国家利用外资计划,并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在国外发行债券所筹集的资金,必须汇回国内,经批准开设外汇帐户,存入指定银行。
三、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前景
随着我国加入WTO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证券市场正在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国际化进程将明显加快。
根据我国与有关国家达成的双边协议,加入WTO后,中国将允许外资少量持股的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从事基金管理业务,享受与国内基金管理公司相同待遇;当国内证券商业务范围扩大时,中外合资证券商亦可享有相同待遇;外资少量持股的中外合资证券商将可承销国内证券发行,承销并交易以外币计价的有价证券。
显然,随着金融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我国证券市场将逐步走向全面的国际化。
这种全面国际化含义是:以资金来源计,国外资本以允许的形式进入我国证券市场,国内资本则可以参与国外有关证券市场的交易活动;以市场筹资主体计,非居民机构可以在国内证券市场筹融资,国内机构则可以在国外证券市场筹融资;国外交易及中介机构参与我国证券市场的经营及相关活动,国内有关交易及中介机构获得参与国际证券市场经营及相关活动的资格和权力。
四、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利益
证券市场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将降低新兴市场获得资金的成本,改善市场的流动性和市场效率,延展市场空间,扩大市场规模,提高系统能力,改善金融基础设施,提高会计和公开性要求,改进交易制度,增加衍生产品的品种,完善清算及结算系统等。
海外证券资本的进入,以及外国投资者对市场交易活动的参与,迫使资本流入国的金融管理当局采用更为先进的报价系统,加强市场监督和调控,及时向公众传递信息,增加市场的效率。越来越多的新兴市场国家通过采用国际会计标准,改进信息质量和信息的可获得性,改善交易的公开性。交易数量和规模的增加,有助于完善交易制度,增加市场流动性。而外国投资者带来的新的证券交易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衍生产品的出现及发展。建立一个技术先进的清算和结算系统,对于有效控制风险、保持该市场对外国证券资本的吸引力、有效地分配金融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证券市场国际化的风险表现
证券市场国际化进程在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蕴涵着一定的风险:
1、市场规模扩大加速甚至失控的风险
与国际化相伴随的外国资本的大量流入和外国投资者的广泛参与,在增加金融市场深度、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的同时,将导致金融资产的迅速扩张。在缺乏足够严格的金融监管的前提下,这种扩张可能成为系统性风险爆发的根源。此外,由于国内金融市场发育程度较低,金融体系不成熟,相关的法律体系不够完善,资本流入导致其金融体系规模的快速扩张,而资本流入的突然逆转,则使其金融市场的脆弱性大幅度上升。
2、金融市场波动性上升
对于规模狭小、流动性较低的新兴金融市场来说,与国际化相伴随的外国资本大量流入和外国投资者的广泛参与,增加了市场的波动性。尤其是在一些机构投资者成为这类国家非居民投资主体时,国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表现得更为显著。版权所有
由于新兴市场缺乏完善的金融经济基础设施,在会计标准、公开性、交易机制、票据交换以及结算和清算系统等方面存在薄弱环节,无法承受资本大量流入的冲击,导致价格波动性上升。新兴金融市场股票价格迅速下降以及流动性突然丧失的危险,大大地增加了全局性的市场波动。
3、与国外市场波动的相关性显著上升
外国资本的流入和外国投资者对新兴市场的大量参与,潜在地加强了资本流入国与国外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导致二者相关性的明显上升。
这种相关性主要表现为:①国内金融市场与主要工业国金融市场波动的相关性,即主要工业国金融市场对资本流入国金融市场的溢出效应显著上升。国外研究表明,美国股票市场波动性对韩国股票市场波动性溢出的相关程度在1993年到1994年间高达12%;美国股票市场波动性对泰国股票市场波动性溢出的相关程度在1988年到1991年间高达29.6%;美国股票市场波动性对墨西哥股票市场波动性溢出的相关程度在1990年到1994年间高达32.4%。
这种溢出的影响表现为两方面:其一,在市场稳定发展时期,资本流入国金融市场波动接受主要工业国的正向传导,表现为二者波动的同步性;其二,在市场波动显著、存在一定的恐慌心理时,二者波动出现背离,甚至呈反向关系。
从日本和韩国股票指数的相关性看,从1989年1月到2000年4月,二者股票指数的相关系数为36.52%,而在1989年1月到1992年7月间,该相关系数达89.09%。从1992年7月到1998年5月,该相关系数下降到44.86%,此后,该系数再度提高到80.65%。
②新兴市场国家之间金融市场波动具有一定的同步性。
由于新兴市场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外资流入周期及结构基本相同,因此,其金融市场表现具有很强的同步性。
尤其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部分亚洲国家和地区间的股票市场相关系数显著增大,韩国和印尼股市的相关系数由43%上升到73%,印尼和泰国股市的相关系数由15%上升到78%,泰国和韩国股市的相关系数由55%上升到63%。显然,在金融危机期间,国际投资者把这些国家的金融市场视为一个整体,同时从上述市场撤出资金,导致其同时崩盘。
金融市场和证券市场的关系范文2
【关键词】上市公司;证券市场交易;投资者;监管部门与政府
证券市场发展的速度与全球的经济市场的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证券市场的发展速度虽快,但是其存在的风险也是相当高的,它的风险是我们无法预料的,它所影响的人群也是相当多的,传播的速度也比较快。全球的证券市场都是如此,包括中国在内。随着我国经济与国际的不断接轨,金融市场也在不断地有所联系,所以,目前证券市场上存在的风险以及受影响的面积远远超过我们现在所想的范围。
1 我国证券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
1.1股权分割的种类
目前我国的股票市场比较复杂,无论是在股权结构上还是股权的分类上,都有所不同。目前在我国的股权市场理念就是试得好就上,试不好就停的,所以其股权在分割上也是比较复杂的。截止到当今,我国的股权市场上,因为股权分割种类的繁多,所以导致最终的权益也会大有所不同。A 股、B 股、国家股、法人股、社会公众股以及公司职工股等等这是我国目前股市的股权分割种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也在不断地进步。中国经济与国际的接轨,我国的股票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也逐步相联系。但是我国的股票市场在股权分割上还是具有中国特色的。
在我国股票市场上,股份限制国家调整资产分布结构以及限制器流动性的重大原因就是,国有股份占市场总股份的比例要大。所以在在产业结构与行业结构上做了相应的可行性的调整。无时不刻地影响着我国股市变动的原因有国家股、国有法人股、一般法人股是否上市流通。因为国有股的流动不仅会造成股市的迅速扩容,还会造成股价的迅速下跌。所以国有股流通也是受此种制度性原因所形成的,也是造成市场极为不稳定的重大原因之一。
1.2目前最为常见的证券市场的风险
当今的证券市场中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风险,同时也是无法预测到风险。目前,由于股票市场投机过度,波动剧烈造成一系列的风险,是最为常见的,其产生的原由和后果也比较复杂。纵观世界的股市行情,目前投机氛围相当不错的证券市场还是中国。能够放映出投机水准的几个指标,排名比较靠前的也是中国。
2 证券市场与投资者、上市公司之间的联系
2.1为投资者灌输一定的风险应急方法的重要性
证券市场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投资市场。在这个没有规律、变化相当快的市场中,如何能够生存下去是最为关键的。所以监管部门就要起一定的作用,通过不同的方法来平很各类基金的发展,与此同时也要给投资者灌输相应的基金理念,让投资者清楚在证券市场中他们追求的应当是与适度的风险水平相当的收益率。除此之外,为投资者们灌输一定的风险知识与处理风险的方法也是相当重要的。由于本次的暴跌,给众多的基金投资者在长期业绩方面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所以在证券市场风险方面,设置一定的风险应急方法也是很重要。因为只要投资者意识到证券市场的交易过程中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时,运用科学合理的投资理念引导自己的投资基金,时刻用理性的态度来面对股市上的变化,最后分享上市公司为自己带来的收益。进而为引进更多的优秀投资者有很大的帮助,也可以加强我国证券公司的实力,从而可以促进我国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距离国际化的趋势又进一步。
2.2上市公司与证券市场的关系
目前在我国,证券市场规模发展速度的快慢与当下上市公司的质量是紧密关联的。因为上市公司的业绩好坏直接关系到证券市场的发展。简单地说,上市公司的业绩必须超过非上市公司,证券市场的风险才会随着变小。所以目前要想发展我国证券市场,就必须要重视上市公司的质量,效益高的上市公司利用现有的证券市场平台进一步地调配现在的资源。帮助效益差的上市公司结合目前的证券市场,进一步提高其业绩。让效益差的上市公司通过改变自己的投资决策、经营管理等方面来提升企业的效益。总之,只有从根本上改变上市公司的业绩,才能发展证券市场。
2.3监管部门要保护证券市场的安全与稳定
由于目前我国股票证券市场上存在的风险比较大,为了防止市场上在证券价格规定方面存在论断和重大风险的现象,我国的监管部门在这方面必须要加大监管。比如:明确规定证券市场的规章制度,在危机时刻应该采用什么样的解决方法;以及对证券市场上的违规交易行为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惩罚措施等等。监管部门不仅要维持市场秩序,还要给市场增加信心,必要的时候还要给予相应的鼓励。这一做法主要是为了保护证券市场的安全与稳定。
总而言之,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与国际的不断接轨,整个国家都在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相应的利弊。为了保证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运转,我国的政府部门应该与证券管理机构共同管理市场的运作。所以政府部门与证券管理机构应该设置相应的管理制度以及科学合法的运行制度;还应该建立市场交易行为的规章体系,进一步规范我国金融市场的体制,从而减少风险的发生。建立明确的规章制度,不仅可以保护金融市场的交易行为,还可以促进其快速地、健康地发展,同时也可以控制其风险的发生。所以,目前政府与证券管理机构的重点工作就是为当今的金融市场建立一个优良的发展环境,鼓励参与证券交易者们按照规定来交易。
参考文献:
金融市场和证券市场的关系范文3
一、我国金融发展与制造业对外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
(一)变量定义与数据说明
金融市场发展规模指标:中国的金融体系是一个以银行为主的体系,虽然近些年证券市场有所发展,但是银行仍然占据着核心地位,中国有高储蓄的特点,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许多文献认为利用金融机构的存贷款总额可以基本反映金融资产水平。即: FIR=(D+L)/GDP其中,D、L分别代表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因此本文选取FIR=(D+L)/GDP衡量中国金融深化程度。,同时采用FS=M2/GDP来反应中国经济的货币化程度,货币的渗透力和经济调节功能。金融发展效率指标:这里本文采用储蓄投资转化率(FE)来衡量金融市场的效率,公式为FE = D/L其中。该指标越高,表明中国的投资市场越发达,金融效率越高,越能更好地促进该国的经济增长。金融发展结构指标:本文将用证券市场的发展情况来衡量中国的金融市场结构。本文选用证券之和S(股票总市价+政府债券发行额+企业债券发行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公式为ZB=S/GDP。考虑到中国的证券化市场主要还是股票市场,所以本文也用股票的市价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来衡量金融市场的结构变化,股票市价总值用C表示,公式为CB=C/GDP, 反映了股票市场的规模。股票市价总值增长率越大,与GDP的比值也越高,那么证券市场越发达,规模也越大,即金融市场结构越完善。
国际贸易开放度指标:国际贸易开放度指标是反映一国对外开放程度的综合性指标,它在数值上等于所选制造业27个行业的进出口总额与GDP之比,用OPEN表示。该指标越高表明中国制造业对外贸易程度越高。
(二)平稳性检验
在处理某随机时间序列数据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判断数据的稳定性。如果直接对非平稳的时间序列进行回归,那么就会导致“伪回归”现象,因此必须对数据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本文将选用ADF检验法来判断1993年-2013年所选数据指标的平稳性。
本文对该组序列进行了单位根检验,结果也发现他们是不平稳的时间序列。单位根检验的原则是P值小于5%,则为通过检验,表示平稳,反之,则为不平稳。
为了消除异方差,本文对各自变量与因变量取自然对数,并且对他们进行一阶差分。
通过图1可以发现,该序列围绕0值上下波动,虽然有升有降,但总是会回归0值,所以该序列是平稳序列。为了进一步考察他们的平稳性,本文对取对后的一阶差分序列进行ADF检验,发现无论是自变量还是因变量都通过T-检验。
由表2可知,金融发展的五个指标与制造业对外贸易开放度之间是一阶平稳的,即I(1)。序列通过平稳性检验后,我们需要考虑该序列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即金融发展五指标与制造业外贸规模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这里只能判断该组序列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三)协整检验
前面已经检验发现FIR,FS,FE,ZB,CB,OPEN都是I(1)的,因此可以进一步进行协整分析。这里本文对这组数据一阶差分后的新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协整关系检验。结果见表3:
由Johanson检验知,该组时间序列在5%的显著水平上,存在3个协整关系。所以DOPEN和DFIR,DFS,DFE,DZB,DCB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协整关系,就是DOPEN和DFIR,DFS,DFE,DZB,DCB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共同发展趋势。也就是说,金融发展规模,金融发展效率以及金融发展结构的变化与制造业对外贸易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共同发展趋势。
(四)格兰杰因果检验
前面已检验该组时间序列数据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但他们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验证。金融发展指标是否是造成制造业外贸水平扩大的原因,反过来制造业的对外贸易有没有促进金融业的发展,这是接下来本文要重点考察的对象。
从表4可以看出,在滞后阶数为2,显著水平为5%的条件下,DFIR不是DOPEN的格兰杰原因的概率相当小,也就是很大概率上认为DFIR是DOPEN 的格兰杰原因。也就是说中国的货币化程度是造成制造业对外贸易出口增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广义货币M2越多,增长越快,则制造业外贸规模越大。而相反,制造业外贸水平并不是中国货币化程度加深的原因。DFS不是DOPEN的原因的概率为0.01%,也不是说,有99.99%的概率认为中国金融机构的存贷款的增加促进了制造业外贸规模的发展。反之则不然。制造业的外贸增长并没有多大程度上带来金融机构存贷款的增加。金融效率与制造业外贸规模没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可见,中国金融效率的高低对制造业外贸并没啥影响,而制造业外贸的增减对金融机构运行的效率也没啥促进作用。证券市场的发展对制造业的外贸规模则有显著的因果影响。可见,中国证券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的发展对制造业外贸规模有着显著的因果关系,股票市场越发达,制造业外贸规模越大、反之则不然。
二、实证结果与政策建议
协整关系检验结果表明,制造业外贸水平与金融发展规模,金融发展效率和金融发展结构均存在长期均衡的关系。可以认为中国的货币化程度以及金融机构的存贷款与制造业的对外贸易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金融发展效率与制造业外贸之间有长期的影响关系;证券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的发展会给制造业外贸带来长期影响。
金融市场和证券市场的关系范文4
关键词:服务业fdi 服务贸易 金融市场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向前推进,服务型经济迅速发展以及我国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以fdi和贸易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服务业的对外开放程度正在逐步加深。由于fdi和服务贸易之间联系正日趋密切,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服务业fdi与服务贸易的关系,但他们却忽视了金融市场的发展对服务业fdi所起的作用。因此本文对该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在第二部分,分析服务业fdi对服务贸易的影响;第三部分,实证检验我国金融市场对服务业fdi吸收利用的影响;最后是根据检验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和建议。
二、我国服务业fdi和服务贸易计量分析
1.计量模型
为分析我国服务业fdi对服务贸易发展的影响力度和关系,本文运用eviews3.1软件进行计量分析。
为消除时间序列数据的异方差性,特别对各变量进行对数处理,从而建立计量模型如下:
lnst=c(1)+c(2)* lnsfdi+u
c(1)代表常数项,c(2)是回归系数,代表服务业fdi对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影响力度,u表示干扰因素的影响。
该回归方程的回归系数通过了相关检验,整体通过f值5%的显着性检验,但是杜宾-沃森(d-w)值仅为0.458,表明变量存在严重自相关性,故须消除自相关后再回归。
通过了置信区间为5%的显着性检验,变量的相关性达到了83%;ar(1)=1.002,表示变量确实存在一阶马尔科夫自相关;c(2)为0.1511,且符号为负值,与预测值相反,这表明我国服务业fdi并没有明显的促进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负效应。
2.原因分析
导致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我国金融市场的发育不够健全。一方面,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缓慢。首先,我国证券市场起步较晚,因此证券市场的规模和制度安排都难以满足fdi在我国进行大型投资项目的融资需求。从事服务业的跨国公司的国际经营活动是以巨额资金筹措为重要条件的,而我国筹措中长期资本的资本市场主要是为国有企业融资,并且无论从深度、广度还是开放性上看都难以对外企在华融资给与有效支持。我国资本市场上的投资品种也十分的有限,市场制度也不健全,再加上国家对资本项目自由流动的管制以及对证券市场的过分调控,使得外商通过证券市场进行间接投资困难重重。此外我国股票市场严重的信用缺失缺陷,以及特有的封闭性和干预性无疑对服务业引进fdi起到了阻碍作。另一方面,我国银行类金融中介机构普遍存在着经营管理水平不高,资金运用效率低,业务范围狭窄,结算速度慢,现有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缺乏高级专业人员,业务能力低下,无法对贷款对象进行优胜劣汰的筛选,且未能开展专业化较强的信息与投资咨询业务,无法为外企提供国内金融法规、宏观经济政策变动等权威信息。同时我国银行业务网点少、缺乏高效的结算系统,金融产品少,网络覆盖有限,难以为外资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在提供国际上普遍使用的金融服务品种和工具也存在着困难。以上这些都对服务业fdi产生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三、金融市场对服务业fdi影响的计量分析
1.数据选择
对于衡量金融市场发展的数据而言,king和levine(1993a),levine和zervos(1998), 和levine等(2000)已经建立了一些衡量金融市场发展状况的数据系列,这些数据包括股票市场的状况以及一经济体中的借贷规模。这些变量大致分成两大类:一类与银行部门相关,另一类与股票市场相关。借鉴他们的研究,本文也从金融中介机构和证券市场两方面来衡量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
检验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中介的发展状况的指标有:(1)流动负债/gdp。流动负债等于银行和非银行金融中介的流动负债,通过加总这些流动负债,得出的流
动负债/gdp是金融中介规模相对于经济规模的一个常用指标。它经常被用来作为金融部门发展的总量检测方法。以ld表示.(2)金融中介机构对私人部门信贷/gdp,这个指标检测了金融中介机构发放贷款的能力,以及是否给企业的外部融资提供了便利。用sd表示.
关于证券市场的测量指标,我们借鉴demirguc-kunt,asli&levine(1999)的研究,使用股票市场规模、市场流动性、市场效率等指标来检测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水平。市场规模主要使用市场资本化率(sz)(或者说市场资本化)来表示。市场资本化率是上市股票价值与gdp的比例。为检测市场效率,我们利用了换手率(tr),它等于国内股票在国内交易所交易的价值除以在国内交易所交易的国内股票的市值。
2.模型的建立
为了表示金融市场发展对服务业fdi所造成的影响,笔者在接下来的模型中将衡量金融发展的各指标分别与服务业fdi相乘作为解释变量。由于本文从四个方面来衡量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因此这个解释变量有四种表示方法,分别说明了我国金融体系的各个环节对服务业fdi所造成的影响,同时为了不忽略服务业fdi对服务贸易的作用,服务业fdi仍然在模型中作为一个解释变量。建立以下模型进行分析:
lnst= c(1)+ c(2)* ln(sfdi)+ c(3)* ln(sfdi*sz)+u0(1)
lnst= c(1)+ c(2)* ln(sfdi)+ c(3)* ln(sfdi*sd)+u1(2)
lnst= c(1)+ c(2)* ln(sfdi)+ c(3)* ln(sfdi*ld)+u2(3)
lnst= c(1)+ c(2)* ln(sfdi)+ c(3)* ln(sfdi*tr)+u3(4)
服务业fdi并没有对我国的服务贸易产生积极的带动作用,而且从上面的结果可以看出,方程1和方程4中,ln(fdi*sz)前的系数为负,且ln(fdi*tr)前的系数没有通过显着性检验,这说明我国股票市场并没有促进服务业fdi的积极流动。由方程2和方程3可以看出,ln(sfdi*ld)和ln(sfdi*sd)前的系数为正,所以我国金融中介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服务业fdi的流动产生了促进作用,但是由于系数太小,所起的促进作用并不大。因此,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并未对服务业fdi产生积极的作用。从而也就验证了上文假设的正确性。
四、结论
由上面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不发达的金融市场阻碍了我国服务业fdi吸收利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所以我们应该把握机遇,采取综合的,配套的措施,加快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发挥我国金融市场的功能,更好的发展我国的服务贸易,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
1.丰富金融机构的金融工具和业务品种
金融机构金融工具和服务品种的单一,使中国居民和企业对货币过分依赖。这样在提供等量信用的情况下,中国银行平均创造的货币供应量就要比金融发达的国家多得多。目前,中国非银行金融机构不发达,商业银行90%以上的资产业务又集中在对企业的商业贷款上,这样一方面使银行过多地垄断了金融业务,不利于提高金融业的效率;另一方面又使金融风险过多地集中于银行。大力发展证券、保险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扩展银行的金融业务,进而丰富金融工具和业务品种,是可以强化金融发展与中国服务业吸收高效率fdi之间的正相关关系的。因此,增加金融工具和品种,加速银行业务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
2.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加快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
提高劳动力素质以增强对外资吸引力成为我国改善投资软环境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我们要加快金融人才的培养,特别是能够适应国际服务业要求、熟练掌握外语的实用型服务人才。在国内各个金融机构积极培训原有职员提高素质的同时,引进高层次人才,建立一支高效、精干、高素质的经营队伍,适应国际竞争。
3.逐步开放证券市场
应大力推进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和灵活化,开拓国内证券市场吸引外资的空间,建立完善的间接融资机制,积极利用国际债务融资,以避免外国高耗能产业以直接投资方式向我国转移,促使并引导更多的外资流向服务业领域。
4.通过创新改善我国银行类金融机构的服务
为推动金融中介机构的创新活动,需要深化金融体制的改革,推进利率市场化,改善现有的监管机制,放松对金融市场的管制,实行促进金融稳定和金融创新共同发展的监管标准,使得现有市场环境下的金融企业战略进行调整,改变创新业务的从属地位,更好地为外商企业提供更全面地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
[1]alfaro laura.areendam chanda,sebnem kalemli-ozcan and selin sayek,fdi spillover,financial markets,and economic development,inf working paper.2003.
dunning john h.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nd the growth of services:some conceptual and theoretical issues [j].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jan 1989.
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a应用[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demirgtic-kunt,asly.and enrica detragiache,financ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growth,cambridge,m ass:m it press,2001.
金融市场和证券市场的关系范文5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可以把不同国家的金融体系大致分为两类银行导向型金融体系和市场导向型金融体系。前一类以德国,法国和日本为代表。后一类则以美国和英国为代表。银行导向型的金融体系内的企业外部融资主要依赖于银行的贷款,因此商业银行在此类国家中极为发达;而市场导向型的金融体系内的企业外部融资主要依赖于资本市场(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因此非银行类金融中介极为发达,美国投资银行的分离与兴盛便是得益于此。
因此,从微观金融机构的角度而言,两种金融体系对应了两种银行经营机制:全能型银行和分离型投资银行体制,也就是金融混业经营和分业经营。
分离型的投资银行功能异化
在投资银行尚未介入次级债市场之前,按揭贷款证券化的流程基本如图1。投资银行介入后,按揭贷款证券化的流程开始发生新的演变,见图2。
投资银行的介入改变了次级债券的生产流程,使得次贷市场超常规发展,并通过多链条,多样化的证券化产品掩盖了风险,最终在标的资产一房价下跌的情况下演变为金融危机。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投资银行的这些行为呢?可以认为将投资银行从商业银行体制中分离出来专门化的这种机制,使得分离型的投资银行的行为发生了“异化”。具体来讲,在利润最大化的追求下,没有商业银行那样受到巴塞尔协议的约束,可以无限扩张自
己的杠杆,赚取倍放的收益,并在这种贪婪的欲望下,风险控制过程中出现了投行集体的道德风险,最终酿成了恶果。因此,投资银行的过度依赖杠杆以及存在道德风险的风险控制是使其成为罪魁祸首的主要原因,监管部门对金融创新的监管不足则成为了帮凶。
经由2007年以来的美国次贷危机,美国金融系统一片狼藉。然而投资银行与全能型银行在危机中表现出了不同的命运。美国华尔街的前五大投资银行已经集体退出了历史舞台。相比之下,全能型银行虽然受挫,但尚不致“坍塌”。究其主要原因在于全能银行的多元化经营。
从资产方面,即业务布局与收入结构来看,可以发现两者殊途命运的根源。从图3可以看出,投资银行有60%左右的业务收入来源于自营与交易业务,而全能银行这一比例在20%左右。过于单一的业务模式是导致独立投资银行深陷危机的重要原因,而全能银行运用多样化的经营战略,通过传统业务有效弥补了投资银行业务的损失。
以雷曼兄弟为例。由于雷曼公司所持有的住房抵押贷款比重一直较高,随着次贷危机进一步加重,以前作为公司重要利润来源的住房抵押贷款开始变为“毒药资产”,导致雷曼公司由盈利变为亏损。因此,对雷曼兄弟来说,其曾经的“福”和现在的“祸”皆来自其在优势业务方面比重过大。业务结构的不平衡削弱了其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
在华尔街,那些曾经回报颇丰的业务已经商品化,其中包括替客户交易和认购债券。因此雷曼兄弟,以及美林和其他一些公司,引入利润率更高的产品,其中最显著的是包装和交易按揭贷款支持之有价证券类型。这使得雷曼兄弟等公司得以保持较高利润。但这一转变彻底改变了他们的业务模式。华尔街对于客户的依赖大大降低,而对于自营交易的依赖大大增强。
两种银行体系的比较
关于银行导向(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与市场导向(直接融资为主)金融体系的优劣的争论和未来金融体系的演进方向的分析在理论和实务界一直是一个热点问题。从金融危机的起因来看,对应于市场导向型的独立投资银行的介入是这次引发于证券化超常规发展金融危机的主要推手。那么,两种金融体系为何存在如此大的差异?
融资功能差异巨大
考察金融体系的本质功能,在微观上无非是要把有资金剩余的储蓄者或投资者与需要外部资金注入的筹资者或融资者联系起来,在宏观上就是要通过各种方式把整个社会的储蓄动员起来,为投资提供资金支持,简言之就是要把“储蓄”转化为“投资”。金融活动在储蓄和投资之间的中介作用分为两种类型,即间接金融和直接金融。
就金融中介机构的比较而言,通常人们认为间接金融是通过金融中介机构进行的,而直接金融是通过证券市场进行的,所以有人又把“金融证券化”称为“金融非中介化”或“金融脱媒”。这里所说的金融非中介化指的是银行信用中介正在让位于通过证券市场进行的直接融资,但这并不是说金融中介不存在了。一般把金融市场中介机构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的商业银行为代表的机构,他们直接参与到投资者和融资者的债权债务关系中去,起到的是信用中介的作用。第二类是其他的金融中介机构,包括投资银行和各种资金管理公司等。他们并不是直接履行信用中介的职能,而是为投资者和融资者提供各种服务从而使两者确立某种信用关系。因此,严格地说,金融非中介化实际上讲的是金融非信用中介化。就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关系而言,第一类的金融机构与证券市场存在着一定的替代关系,银行的信用中介越发达,银行的信用中介占的比重越大,通过证券市场融资比例的比重越小。第二类金融机构与证券市场为互补关系,就本身而言是证券市场的一部分,从属于证券市场并为证券市场服务。这也是两种金融体系能够对应于两种微观金融机构类型的理论基础和渊源。
就两种融资方式的融资成本比较而言,理论上直接融资成本要大于间接融资成本。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根据收益与风险相匹配的原理,股权资本由于承担的经营风险比债权资本要大,因此股东所要求的回报要大大高于债权人。二是股权融资过程中,要支付一些债务融资所无须支付的费用,如股票发行费用等等。基于此,形成了著名的融资优序理论,即企业融资首先考虑内源融资,然后是债权融资,最后才是股权融资。
就两种融资方式的融资效率而言,理论上,在充分竞争的市场、完善的产权制度,合理的银行与企业治理结构前提下,无论是银行的间接融资还是通过证券市场的直接融资都可以实现储蓄向投资的高效转换。但是实际上,由于银行的管制较严格,比较侧重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因此往往银行贷款偏向于规模较大的企业,且多为中短期借款,而对于新兴产业的支持不足。而证券市场则通过分散的投资者的不同风险偏好和盈利要求可以实现对企业的长期融资,因此无论是对于大型,成熟企业还是对于新兴产业的发展都有较大的融资优势,可以更好的促进一国经济增长,这一点可以从美国20世纪末的
信息产业发展速度远超德国就可以窥见一斑。
金融市场的信息比较优势
金融交易是当前处理与未来相联的资金,而未来总是不确定的,因此信息显得格外重要。获得和利用信息进行资源配置是金融体系最重要的功能之一,而两种金融体系在这方面也表现的有所区别。
在市场导向型金融体系(如美国)中,往往具有充分、透明的信息披露机制,这样才能产生大量的公共信息。此外,存在许多证券分析师、共同基金、养老基金和其他中介通过分析工作收集私人信息。信息披露的越充分,股票市场越有效。当可供公共利用的信息相对多时,股票价格才会吸收和反映各种有关信息,形成有效价格,此时市场相对有效,能够通过股票价格有效配置社会资源。同时,金融市场除了提供股票价格信号外,还能通过交易量、并购等机制提供“多元审查(Multiple Cneck)”,由于这些都是一种综合了各种不同观点的机制,因而能够提供公司最优决策所需要的信息。
虽然金融市场能产生更多的信息,但金融中介与企业的长期关系意味着中介能获得企业很有价值的私人信息,可以使资源得到更好的配置。基于金融中介理论,金融中介的信息处理能力更强调银行对企业的监督功能。从信息生产的角度看,金融中介比金融市场更具有优势,表现在信息生产的规模经济和不存在“搭便车”上。银行在获得信息后并不需要披露给市场,避免了搭便车问题,因此信息生产的垄断性能够刺激银行去生产和利用信息,同时对贷款项目进行事前筛选和事后的监督,发挥银行监督的比较优势。但是,银行监督也有缺陷,那就是银行一旦拥有大量的企业私人信息,就有从与企业的再交涉中获得最大的信息租金的可能性,由于新项目风险较大,银行作为规避风险的债权人很可能打击企业投资于新项目的积极性,最终有可能影响经济增长。此外,与金融市场能够提供价格,交易量和外部接管等“多元审查”相比,银行中介只能通过贷款的形式提供“一元审查”机制。
可见,两种金融体系对信息的生产和处理方面有所不同,但不存在绝对的优劣之分。在不同的情境中有各自不同的适用性,我们可以结合不同的产业结构来进一步分析彼此的信息处理优势。如前所述,银行监督功能的发挥前提是,投资者对于获得的同样信息会作出同样的判断,从而组成一个共同体――银行;而当投资者的判断不一致时,金融市场则更有利于配置资源。因此,一国的产业结构会影响不同金融结构的信息处理效率。当一国尚处于经济发展的初期,廉价劳动力是主要的竞争性因素,当其产业机构以农业和传统的工业部门为主时,由于人们能够很容易判断什么行业将创造财富,获得更多利润,因此以银行中介为主的金融体系在信息的处理上具有比较优势,此时银行导向型的金融体系较为发达。而当一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特别是一国的产业受技术创新的影响很大时,由于新技术能否带来盈利的信息很不确定,并且判断趋于分散化,此时金融市场在信息处理上就具有比较优势,因而较易市场导向型的金融体系。
全能型银行的风险管理优势
两种金融体系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在风险管理方面,金融市场允许投资者根据自己的风险承担能力进行投资组合,在分散非系统性风险方面具有优势。而银行则可以通过跨期平滑分散系统性风险。
金融市场的风险分担机制包括两种具体形式:一是投资者通过购买和持有金融市场上的多种金融资产,创建投资组合,从而形成在不同投资者间金融风险互换的风险分担机制;二是通过衍生金融工具的应用,重新在不同投资者之间分担风险。
银行是跨期风险分担模式。通过金融中介的引入,跨期风险几乎能够完全消除风险资产收益的随机波动带给投资者的风险。投资者通过运用银行中介的跨期平衡功能将部分资产通过时间上的平滑转移到其他时期,使各期消费量相对稳定,获得一个更高的福利水平。
从表中可以看出,与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相比较,以金融市场为主的金融结构在分担与管理风险方面并没有特别的优势。相反,银行的比较优势更大。对于投资者来说,银行将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都承担下来,通过贷款多样化和分散化的方法将所承担的非系统性风险分散掉,系统性风险在银行与企业间进行分担,银行最终仅承担剩余部分系统性风险。而金融市场上的投资者则通过投资组合来规避非系统性风险,对于系统性风险投资者必须自己承担,因此,金融市场上投资者承担的风险比银行存款者要大。
同时,金融市场与银行的风险管理方式上还存在差异。银行跨期风险分担的过程,也是银行将风险内部化的过程。这是因为银行与储户签订的债务契约受到法律保护,银行必须清偿对储户的到期负债,储户不承担风险。金融市场的风险管理方式不是将风险内部化,而是在既定的时点上,由投资者直接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进行风险互换,最终的风险损失都由投资者直接承担,市场本身既不承担风险损失,也不分享风险收益。投资者主要根据公司管理者采取的行动信号来进行决策。而这种投资决策是否有效还要取决于市场的有效性。一旦突破市场模型的完全竞争假设,加入现实中存在的诸如交易成本和非对称信息等市场缺陷条件,市场机制的效率就无法保证,投资者也就不能够依据现有信息做出正确投资决策。
而这也正是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经济的下滑以及房价的下跌造成的系统性风险是无法通过金融市场来规避的,通过自营与交易业务参与其中的投资银行由于没有存贷业务和准备金,而只能将风险完全暴露在该时点上,数字财富一旦蒸发,投资银行也只能轰然倒塌。而银行控股公司一方面有着严格的风险控制制度,另一方面也由于其具有的跨期平滑风险功能而能在这场危机中幸免于难。
两种金融体系的适用性阶段反复是金融体系发展的特征
正如前面所述,两种金融体系在各种不同的功能上各有千秋,不能说存在绝对的优劣之分,但是如果按照经济发展所处阶段来说,似乎又存在着不同的适用性的情况。例如,在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往往需要新兴产业的带动和支撑,而银行导向型的金融体系缺乏长期融资的意愿,并且难以形成对新兴产业前景的一致预期,因而新兴产业融资问题的解决需要依赖证券市场,美国在各个年代新兴产业的发展就例证了这个观点。然而,一旦新兴产业随着产业周期进入成熟甚至衰退阶段,实体经济所需资本已可由银行融资而得,而下一个新兴产业又没有出现之际,随着新兴产业发展而起的金融市场往往会按照惯性持续下去,金融市场中的虚拟资本会大大超出实体经济的需要形成泡沫,最终泡沫
破灭产生金融危机。而在这个阶段,从商业银行分离出来的专门化的投资银行机构的抗风险能力,以及整个市场导向型金融体系的抗风险能力的脆弱性就暴露无疑。
次贷危机的爆发与前面的分析如出一辙。当前,华尔街的集体“倒塌”似乎已说明了美国未来金融体系的走向。按照金融危机的发展阶段来说,当前正处于全面经济衰退的时期。我们预计美国经济企稳将在2010年,而按照历次金融危机的发展规律,经济恢复尚需要2-3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在这段时期,加强监管的银行控股型银行或者说全能银行无疑将是危机后美国金融体系的趋势。这一趋势有可能伴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彻底结束,以及以新能源为创新技术衍生的第五波康德拉季耶夫长周期的开始而终结,届时,华尔街模式也许会迎来又一个神话。
金融体系的形成与国情相关
尽管我国直接参与或投资于美国次贷衍生品的规模并不大,直接影响有限,但这次金融危机为我国金融体系的改革提供了难得的学习机会。
金融体系的两种模式的形成都有其深刻的经济,政治,历史和文化方面的原因,因此,一国金融体系的建设必须依靠自身的国情,而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如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已经基本形成了市场导向型的金融体系,而德日两国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倾向于统治权的集中。在文化价值观上强调共同主义和群体意识,重视长期利益。因此,在当时,德日两国并未像美国一样而是发展出了全能型银行的金融体制,事实证明该金融体系在两国经济腾飞的过程中居功至伟。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银行和资本市场都相对欠发达,但在上世纪70年代末金融体制改革时,由于主要致力于为经济体制改革服务,因此在资本市场尚未形成时,主要推动的是银行业的改革,基于此,形成了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国有银行在资源配置中占据着绝对的支配地位。
由于我国银行的国有属性以及银行内部公司治理的不足,使得金融体制改革早期的银行体系内出现了大量的不良贷款,严重影响到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在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的同时,需要大力发展证券市场。
相对于银行受到的严格监管,市场一般属于投融资者的自发行为,金融创新行为往往成为突破银行管制的补充或替代。如在上世纪60年代,由于商业银行经营受到了严格限制,欧洲债券市场极为发达。70年代后,出于规避风险的需要,浮动利率票据、货币远期交易和金融期货等金融创新大行其道,到了80年代,由于金融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融资方式的创新达到高峰期,互换交易,期权交易和远期交易占据了主要位置。
金融市场和证券市场的关系范文6
如今,银行经营国际化进一步向全球化发展,并逐渐形成银行国际业务与国内业务的合理分工,即大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竞争,中小银行则在国内金融市场上发展。即使在同一个集团内部,不同机构之间也有类似的“分工”。当然,这种分工并没有严格的界线,更没有切断资产在国内和国外之间的流动。应该说,随着墨西哥和亚洲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日渐淡化或消除,以及国际金融监管的不断加强,各国金融业将不断开拓新的国际业务领域,跨国银行将对其海外融资结构进行必要的整合,减少传统贸易融资业务,增加投资银行业务;同时,必将增加其表外业务比重,提供东道国不能提供的服务,进一步推进金融国际化的进程。
(二)交易集约性
交易集约性主要体现在市场参与者的集中、市场的集中和国际金融中心数量的减少上。金融技术创新与市场竞争的加剧对金融业务经营产生了规模化要求,导致金融机构趋于“大型化”和“集团化”。80年代以来,随着各国金融管制的逐步放松,各国银行迅速展开了世界范围内的激烈竞争。这不仅导致了银行收益率的下降,银行资本/资产比率的偏低,也导致了世界各国银行业的相互兼并。
在美国,1995年全美有逾1000家银行加入了合并行列,大大超过了上年550家的银行合并数。在欧洲,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深入,为银行业的兼并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从而出现了一系列兼并活动。1998年,欧洲全年并购交易总额已达8590亿美元。在欧洲单一货币的推动下,2002年第一季度的并购交易总额就已高达4680亿美元。
(三)金融创新全球化
金融创新的发展普遍性将使各国的金融创新会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从而使金融创新的分布呈多元化趋势。仅以亚洲为例,为了与香港争夺亚洲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新加坡正在积极开发亚洲股票期货市场;而香港为确保亚太国际金融中心的霸主地位,以大陆经济为后盾,推出国企指数期货等新的金融衍生产品。
伴随金融的自由化,发达国家为了减少竞争成本、降低与防范投资风险,不断开拓金融市场,寻求新的金融交易方式。在此背景下,许多发展中国家也积极投入到更加开放和统一的金融市场的发展潮流中,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金融市场相互联结,构成全球化的金融市场运作体系,从而在时间和空间上缩短了国际金融市场的距离,实现24小时不间断营业。许多发展中国家和东欧转型国家,为了加速发展本国经济,实施赶超战略,不得不“打开门户”融入国际经济、金融大循环,由此而产生了大批新兴的金融市场。目前,香港、新加坡、巴林、巴拿马、开曼群岛等地都已成为世界上重要的离岸金融市场。而且,这些离岸金融市场已成了“二级批发市场”和“中转站”。离岸金融市场不但促进了各国之间多边信贷关系和货币信用制度的日益发展,使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趋势日益增强;而且还可以通过国际金融市场借贷资金的流入,以增加本国国际收支中资本项目的盈余,提高本国国际金融业务的技术水平,不断适应金融市场国际化发展的客观需要。应该说,金融市场全球化既给世界经济和金融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促进了全球性的金融活动,方便了国际投资,有利于各国的经济增长;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特别是各国金融市场联系越密切,相互依赖程度就越加深,只要某一金融市场发生动荡,就会迅速地影响或波及到其他金融市场,引起不同金融市场的联动效应。因此,这种潜在的金融风险无疑对各国金融监管的国际协调与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新的挑战。
(四)工具组合性
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上看,金融创新在经历了迅速发展之后,步伐会有所放慢,因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体系已经经历过利率和汇率的剧烈变化,现有的创新工具基本可以满足人们对规避风险和投资的要求。因此,未来的金融创新工具将是在对原有衍生工具进行分散、组合的基础上,更具综合性。
(五)融资证券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上出现了“融资证券化”特征,融资证券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金融工具的证券化,即不断通过创新金融工具筹措资金;二是金融体系的证券化,指通过银行和金融机构借款的比重下降,而通过发行对第三方转让的金融工具的比重相对提高,即所谓资金的“非中介化”或“脱媒”现象。在美国,融资证券化表现得最为显著,几乎渗透到经济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并成为投资银行业新的角逐领域。首先,银行将其资产证券化,即将其应收账款或放款等较不具流动性的债权资产汇成一组,出售给第三者以发行债券来筹集资金。银行资产的证券化,既减少了信用风险,也提高了资本资产比率。因此,它是大银行利用自身优势,将传统借贷市场与证券市场有机结合的成功尝试。其次,非金融企业筹资证券化,大企业在金融市场上发行债券或商业票据筹集资金。
(六)市场无形性
计算机技术与金融结合的程度会随着金融创新的深入而变得更为密切,这将强化货币电子化倾向,并导致银行出现虚拟化趋势。网上银行的兴起,将使银行以富丽堂皇的建筑物为标志的情况成为历史。最终,金融创新将使金融中心逐步走向无形化。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金融服务电子网络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伴随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无论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都在加紧实现金融系统的电子网络化,网络银行也应运而生,并成为世界金融发展的基本趋势。这一趋势的成因主要是:其一,全球性金融的激烈竞争,西方各国银行都将以优良而高效的电子化服务来争取客户,参与竞争,开拓业务。其二,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为银行实现电子化、自动化、网络化服务成为可能。其三,电子计算机和通讯技术已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的联结纽带,成为实现全球昼夜24小时进行金融活动的重要工具。这些因素的有力结合,使得全球金融一体化深深地依赖金融服务电子网络化的发展,同时也深刻地反映了世界各国金融业电子网络化的时代特征。
(七)监管国际化
经济一体化与金融国际化是20世纪经济发展的重要成就,但同时也使金融创新带来的风险具有传导性,如何防止对传统稳健经营的银行业产生巨大冲击,国际金融组织正对此进行国际协调。因此,针对各种金融创新的监管不再是某一国家自己的事情,需要各国监管当局之间协调配合,动作一致。1988年,西方十国集团及卢森堡、瑞士的中央银行代表,在巴塞尔共同签署了“关于统一国际银行的资本计算和资本标准的协议”(筒称巴塞尔协议)。该协议对资本充足性比率、资本内涵的概念、风险加权的计算等方面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该协议的明显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抑制了银行增加资产的冲动;二是促使各国政府去监督银行而不是靠对银行的经营活动施加种种限制去控制它们。
在证券业的国际监管方面,自纽约证券交易所股市暴跌引起全球证券市场连锁反应以来,西方各主要国家除了加强对国内证券市场的监管外,也开始注意到了证券市场监管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对证券市场监管的国际合作主要是通过“证券交易委员会国际组织”和经发组织的“国际投资与跨国企业委员会”共同进行广泛的国际磋商。
(八)业务综合性
金融机构的多元化与混业经营趋势的加强,使传统银行的地位受到挑战,特别是非银行机构通过金融创新也具有了一定的信用创造。90年代以来,银行表外业务得到了长足发展,银行与保险的一体化程度进一步加深。2000年,美国批准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这无疑会给美国乃至全球经济带来一场更为深刻的“金融革命”。该法案取消了银行、证券、保险业之间的界限,允许金融机构同时经营多种业务,以形成“金融百货公司”或“金融超级市场”。其次,从70年代开始,由于市场利率的日益攀升,企业融资出现了非银行化趋势。在此背景下,美国于1980年决定在7年内取消利率上限管制。随后,加拿大、西德、日本等相继取消了银行存款利率限制。第三,解除外汇管制,促进资本自由流动,增强本国银行业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竞争。英国在70年代末取消了外汇管制;在80年代,日本、法国、意大利等国也逐步取消了外汇管制。第四,放宽其他各项金融限制,方便本国银行进入外国市场和外国银行进入本国市场。西方各国基本上取消了国与国之间对金融机构活动范围的限制。
由此可见,金融业由“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专业化模式向“综合经营、综合管理”全能化模式的发展已成为当今国际金融业发展的主流。
(九)投资专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