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医学的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运动医学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运动医学的特点

运动医学的特点范文1

【关键词】运动性;周围神经损伤特点

运动型周围神经损伤的发生部位主要是指患者身体中周围神经干或周围神经干分支,其发病主要原因是患者遭受外界的直接或间接力量作用。损伤后的典型表现: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其中周围神经又可分为脑神经、自主神经、脊神经,这些神经贯穿全身皮肤、肌肉、关节、内脏及血管。神经为神经元的细胞突起结构,又称为神经纤维,包括髓鞘、轴索和施万鞘。轴索是构成神经纤维中轴的结构,其中含有轴浆由微丝轴浆、微管、线粒体和内质网组成[1]。常见的周围神经损伤有尺神经损伤、桡神经损伤、胫神经损伤、正中神经损伤、臂丛神经损伤等。运动性周围神经损伤的症状不容易被发现,易被误认为肌肉疲劳,一经发现便以产生影响机体运动和功能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4年1月至2012年6月我基地治疗运动性周围神经损伤的患者,对患者进行检查诊断。

首先进行伤部检查,观察患者是否有伤口,若存在伤口则仔细观察伤口的深度,在进一步观察是否存在感染情况。然后需要观察血管,判断血管是否破损,继而看患者有没有骨折或脱臼的现象。如果伤口已开始愈合,则需观察瘢痕以及有无动脉瘤的形成;而后需要观察肢体,看是否有畸形。不同运动员进行的运动和运动的程度不同,因而对神经造成的损伤程度不同,如自行车运动员损伤的大多为尺神经,主要因为骑车的过程中为了减小阻力将上半身弓起,形成反射的姿势。如射击运动员需长时间举枪,因而尺神经优于长时间处于紧张绷直的状态使神经干受损而引起现象。这种尺神经的损伤为被动拉伤。比如棒球投手运动员,需长期快速对球做出投球动作,极其容易对臂丛神经造成损伤,对神经周围的血管也会造成影响。时间久了就会对肩部造成过度外展的损害。

1.2方法选取近8年我基地治疗运动性神经损伤的患者96例,其中男性患者65例,女性患者31例,年龄为16-37岁,通过对患者的研究和治疗,判断神神经损伤的程度,类型,并因人而异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手术(神经严重损伤或者断裂)或者非手术法进行治疗。在治疗周期内监测各项肌动力指标,检查触觉和痛觉,对实物的感觉,依此判断神经的恢复情况。

2结果

对96例周围神经损伤的患者进行治疗和分析,得到治疗的原则:用修复的方法治疗神经断裂,用减压的方法解除骨折端压迫,采取周围神经再生和物理治疗法进行有效防治。

3讨论

周围神经损伤的原因可以由切割、挤压、牵拉引起,使神经丧失功能。神经传导功能障碍使神经纤维产生退行性变,使神经的传导功能丧失,其临床表现为痛觉仍然存在,但肌肉萎缩[2]。创伤引起的神经牵引,或由其他恶性疾病所导致的神经压迫和轴索变形的脱鞘均可引起运动性周围神经的损伤。如果神经功能完全丧失,则必须要手术才可修复,使之恢复功能[3]。

对运动性的周围神经损伤,受伤神经的远端发生病变,应该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对于不同的损伤采取不同方法。首先应做到预防外伤,保持良好的肌张力和关节灵活度。瘫痪的肢体更容易受外伤、压伤等肌肉损伤,因此应更加注重防护。非手术治疗是为神经和肢体的恢复创造良好的条件,手术后或者受伤都可采用[4]。先需使骨折端的压迫得到缓解,应采取非手术治疗,先将骨折处固定,使骨折端对神经压迫的现象得到缓解,经过1-3月的观察,如果没有恢复再考虑采用手术治疗。关键为防止肌肉过度伸展,应用夹板使肌肉保持松弛。保持关节的活动度,防止过长时间的束缚使肌肉失去张力,活动性下降造成日后的运动障碍。应多进行活动,锻炼关节,坚持每日锻炼。锻炼尚存在和恢复中的神经,改进肢体功能[5]。骨折端产生压迫应该及时采取解除的方法,手术完成之后,若发现病变的部位变得粗大,或者存在硬结等现象,应采用按摩、理疗和适当电刺激以保持肌肉的张力,缓解肌肉萎缩的现象。

不同项目的运动性周围神经损伤的病理特点不同,由于症状不明显,因而常常会被忽略。因此,运动中应该加强对神经元保护,加强易受损的神经组织的修复和保健,以促进神经的再生。周围神经的损伤与修复在科学上需要研究的内容有很多,本论文中只提到一部分。因为神经损伤为致使患者残疾的重要因素,因而应得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注重运动性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方法,总结实践经验,为减少运动伤残、安全运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提供了医学方面的保障。

参考文献

[1]Grinstein E,Wernet P.Cellular signaling in normal and cancerousstemcells.Cell Signal,2008,19(12):2428-2433.

[2]翁雨雄,王发斌,洪光祥,等.白细胞介素-1β对周围神经损伤后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9,21(1):55-56.

[3]张庆民,关骅.脊髓及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肌肉运动终板的病理改变[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0(11):680-681.

运动医学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康复医学;理论研究;临床实践;检验分析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235-01

1 康复医学理论研究现状分析

在医学治疗与护理工作中,康复医学由于直接关系着患者接受治疗后身心健康的有效恢复,因此其在医学领域中的地位至关重要。在康复医学国际普及发展的背景下,其理论知识的研究也日渐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特点。在康复医学的理论研究中,美国与欧洲国家处于领先地位,康复医学的发展正成为医疗技术的发展主流方向。就我国康复医学的理论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康复医学理念的日渐普及和康复医疗技术的推进,都充分表现出了我国康复医学发展的广阔空间。现代康复医学主要研究的理论内容是对伤残病患者病后机体的有效恢复方法,并通过将康复评测与训练融入到康复治疗中,从而更为有效的促进患者机体和心理的康复。由于康复治疗的开展是继临床治疗后的重要工作,因此,其理论研究的过程必须强调以患者为护理中心,并在满足患者实际需求的前提下,通过督促患者锻炼并加以鼓励,从而使其机体健康状况得到有效的恢复并保持。

2 康复医学临床实践效果检验

康复医学的开展必须要与临床治疗相结合。在康复医学的临床实践中,就内外科医疗与妇幼医疗等康复医学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复查医学在临床中的开展不仅有效促进了及脑瘫,偏瘫和截瘫等患者临床护理水平的提高,在慢性病,精神心理疾病等患者病情的康复中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就中枢神经系统的康复医学临床成效进行分析,在对脑神经受损患者进行康复治疗的过程中,采用的康复治疗方式主要是肢体运动的训练。由于训练过程中施行的康复治疗能够帮助患者重新构建脑神经功能,因此在康复治疗中通过对患者的运动方式进行训练,能够起到良好的康复治疗效果。

在对周围神经组织受损的患者进行康复治疗时,主要治疗方法是利用神经生长因子刺激交感神经与背根神经节细胞蛋白进行融合,从而促进神经元体积的膨胀,增加神经元之间的递质传输,更为有效的提高患者神经系统兴奋性。此外,神经系统的康复治疗还采用了脉冲电刺激的方法,即通过对患者进行定期的脉冲刺激治疗,促进患者神经细胞再生轴突的生长与分裂,从而有效的加快神经细胞的兴奋传递效率,提高患者神经系统的恢复效率,提高康复治疗的医疗效率。为了更为全面的保障康复治疗临床效果,在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的过程中还要针对康复功能进行评估,通过评估结果对康复治疗的临床实践进行检验。针对不同患者的不同病状,康复治疗在临床中可以结合运动功能评估,心理神经评估以及机体运动控制能力评估等评估内容,从而更为全面的得出患者康复过程中的相关数据,以此为参照对康复治疗手段进行调整,并更为有效的实现康复治疗的多层次检验。

3 康复医学发展前景展望

随着我国康复医学多元化发展的推广与完善,康复医学所接纳的患者类型将会进一步丰富,加之社会进步与发展对临床医疗康复要求的逐渐提高,也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康复医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为了更为有效的满足社会需求,康复医学在今后的发展中将涉及到更为广泛的领域中,在保证医疗护理质量的同,通过指导并监督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从而促进患者在接受临床治疗后康复效率的有效提升,并为其体制的增强和健康状态的保持提供更为有力的保障。

结语: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将会在带动医学技术进步的同时,更为有效的促进康复医学临床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在科学技术推动康复医学技术进步的同时,医学领域也应在临床医学医疗技术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康复医学技术加以完善,从而使康复医疗手段能够进一步丰富,从而满足患者更为广泛的康复需求,通过提高康复治疗的人性化而实现医疗技术与患者间的互动,使得患者更为积极的参加到康复治疗过程中。为了更深层次的发掘康复医疗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医护人员还要对康复医疗和临床医学技术进行更为紧密的结合,为护理医护工作的实际开展提供更为丰富的临床参考。

参考文献

[1] 缪鸿石.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2):25-36

[2] 中国卫生部医政司.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范[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2-08-17

运动医学的特点范文3

自我保健医学是以现代医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行为科学等学科为理论基础,研究人类生命活动及与其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增进健康,防治疾病、益寿延年的自我保健规律与方法的科学。自我保健医学的基本特点是,它的研究对象覆盖了所有人群,并涉及到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一切领域。自我保健医学尤其重视被医学长期忽视的极大多数非病人群的健康保护与促进问题,并且强调人们要更多地担负起自身健康的责任;要求医护人员注重医学科学技术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结合,病人在医疗中应与医护人员共同处于主动地位而不是听命者。因此,自我保健医学是主动医学,它是当今医学必要和有力的补充。自我保健医学既能创造卫生资源,又能合理、节约使用卫生资源,具有巨大的经济学意义。自我保健医学能把维护健康的钥匙交到人们自已的手中,使人人都能成为改变健康状况的动力,从而使人们的健康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掘,使人们更易适应现代社会工作、生活节奏。健康素质的提高能使人群的发病、患病和就诊人数下降,人均寿命延长,生活质量提高和有效工作时间增加,最终带来社会财富增长和人民生活幸福。

医学科普是自我保健医学的基础工程

所谓医学科普,就是把医学知识,医疗技术以及先进的医学研究成果采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多种方式,通过多种途径,普遍地传播到社会的各个方面,让广大群众了解医药卫生保健知识,从而保障和促进人民的健康。由此可见,医学科普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们的卫生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能力,以便更好地防治疾病和增进健康,这与自我保健医学的宗旨是一致的。

医学科普是创建自我保健医学的先导。虽然创建自我保健医学仅仅是近几年的事,但自我保健活动却历史悠久,自古有之。医学的产生,最初是从自我保健经验的积累开始的。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已经习惯于依赖被动型医疗预防技术服务来防治疾病,形成了医学技术服务的高度发展与自我保健观念淡化的巨大反差。70年代后,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和新的健康观的提出,自我保健逐渐被人们所重视。80年代以来,自我保健自发兴盛起来,作为向广大群众普及医药保健知识和技能的医学科普事业也随着人们自我保健需求的增长而得到了蓬勃发展。全国不仅卫生科普报刊林立,而且每年出版的卫生科普书籍、制作和播放的卫生科普电影、电视、广播节目更多。一些非卫生专业性报刊也增设了卫生保健知识栏目,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自我保健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讲,医学科普事业的发展,为自我保健医学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对创建自我保健医学起到了先导作用。

医学科普是实施自我保健的重要途经自我保健医学的任务,除研究自我保健综合理论和技术方法外,更重要的是将这些理论和技术,方法应用于不同人群的自我保健实践。当前,自我保健的技术,方法和商品众多,对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心理特点、疾病易感程度、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和所患不同病种的人来说,其自我保健的需求也各异。因此,必须向他们传授有针对性的自我保健知识和技能,这就需要通过医学科普工作来实现。最好的自我保健方法和技术,如果束之高阁,不被人们所接受,也就失去了它自身的价值。当有些人由于无知而自损健康时,如果能及时得到医学科普的正确引导,变成能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达到自身负责、自我防护和自我保健。因此,医学科普是实行自我保健的重要途径。

医学科普在三级自我保健实施中的作用自我保健可分未病期自我保健、病期自我保健和病后期自我保健三级。一级自我保健针对的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未病人群。为了落实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和各项措施,就必须向他们普及自我预防和增进健康的有关知识和方法,如坚持做到不吸烟、不酗洒、合理膳食、经常运动、控制情绪、生活规律等,就能预防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二级自我保健是病期自我保健。当人患病后,不仅需要得到医疗技术的服务,而且实施自我诊断,自我护理、自我治疗在促进疾病早日痊愈方面也相当重要。医学科普的功能之一,就是向病人传播早期发现病情、早期就医治疗和如何配合医生医治疾病的医学保健知识和方法,充分发挥病人的自我主动性,促使病程缩短和早日痊愈。三级自我保健是病后自我保健。当病人治愈或好转后,仍需进行定期复诊、随访和调养。这时就必须利用医学科普对他们进行病后康复教育,防止病情复发,有利于缩短恢复期,使病人尽早回归社会。总之,医学科普在三级自我保健实施中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发展自我保健医学,促进医学科普事业

当前,创建自我保健医学体系,发展其理论和实践虽然还在起步阶段,但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已得到国内许多著名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深入研究并不断完善自我保健医学,已成为现代医学的重要课题之一,这也将大大促进医学科普事业的发展。自我保健医学的发展增加了人们对医学科普的需求有人预言:“自我保健医学是21世纪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自我保健医学的发展,人们对自我保健知识和技术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许多自我保健的新理论、新方法也急需向广大群众传播,以及早取得应有的社会效益。由此可见,自我保健医学的发展必须会导致人们对医学科普的进一步重视。医学科普作为自我保健的重要资源,也将向多媒体、广覆盖、投入少、效益高的方向发展。

运动医学的特点范文4

关键词:康复医学;骨科伤病;骨折

康复医学作为一门研究伤病对象的新兴学科,其主要研究对象包括一些慢性病、老年病致功能障碍、残疾等疾病的患者。康复医学在骨科伤病中的应用也极为重要,这与骨科伤病的特点有着较大的关系,骨骼作为人体的支架,其与肌肉协同帮助人们运动的各项功能,进行适当的骨科康复能明显的帮助患者避免肌肉萎缩,早日康复。本文主要以康复医学的理念来指导骨科临床实践来提高其疗效,实现良好的医疗效益。现笔者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

1康复医学在骨科伤病的应用范围

康复医学研究的内容与对象主要是由于伤病所导致的身体机能障碍或是残疾的患者,而康复医学的目的也就是使患者病而不残、残而不废,因此其目的不是治病,但属于救人。骨科伤病的患者致残率高,而导致骨科伤病的因素也较多,如天灾、工伤、交通事故、战争、运动损伤、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意外伤害,这些都可能导致患者的脊椎出现骨折脱位,周围血管以及神经受到损伤,从而导致可能残疾的隐患。而一些疾病如,骨关节疼痛、结核、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均可能导致患者肢体功能障碍以及不同程度的残疾。而解决这些问题也正是康复医学的任务,临床医学主要是消除患者的病因并治疗疾患,而康复医学主要是帮助患者身体功能的恢复与重建,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与活动能力。如对与骨折病人,临床医生只能帮助患者使骨折对位、固定、愈合,然后患者就可以出院,但患者的关节功能尚未恢复,此时则需要有经验的康复医师来提供正确的指导,从而帮助患者逐渐恢复功能。

2康复医学贯穿于整个骨科伤病治疗过程中

对与骨科伤病患者来说,如果在早起治疗过程中医疗护理不恰当,尤其是对于股骨骨折的患者来说,没有进行适当的活动,在骨折愈合后,患者膝关节的活动就会受到较大的限制,因此在功能恢复方面将显得较为困难。如果在治疗过程中就适当的搭配康复治疗的话,加强功能练习与股四头肌的收缩能力,主动与被动的活动,适当按摩,从而促进血液的流通,降低肢体肿胀、肌肉萎缩等风险发生的概率,长期坚持,患者的关节活动功能就会加强,最终实现身体功能的恢复。对于因治疗需要不得不截肢的患者来说,截肢后需通过假肢来弥补生理缺陷。而许多患者会出现假肢并发症,综合来说也就是对假肢不能很好的适应,此时则需要患者在截肢后,及时的训练假肢的功能,不要等到伤口愈合,且肌肉萎缩,功能丧失后再来适应假肢。康复理疗作为一种物理疗法,其主要目的就是帮助患者改善血运功能,消除肿胀、延迟患者肌肉收缩能力的丧失。当神经获得再生后,各种主动运动或被动运动可使患者部分肌肉收缩能力迅速恢复,因此正确而及时的应用康复理疗、按摩是骨科患者功能恢复的重要途径。许多外伤性截瘫患者根据康复医学的理念,经过自己的努力,并配合适当的锻炼,最终奇迹般的站起来。笔者作为一位康复治疗医师,曾遇到一位胸椎外伤性截瘫的患者,笔者对其进行康复治疗指导,患者最终成功的控制了泌尿系统感染,并能自己摇着手摇车,成功的经营着一家书店,生活算是能够自理。对于其他各类关节伤痛,如类风湿性关节炎作为一种影响全身运动能力的关节疾病,其晚期会造成严重的病残,因此很有必要在患者早期就进行适当的康复治疗,如施行滑膜切除手术,并加强主动练习活动,配合理疗、热敷等措施,避免关节出现强直畸形,且能维持患者较好的活动能力,能够正常的恢复工作。对于一些进行了髋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可改善患者原来的运动能力,同时保持患者独立生活的能力。

3康复医疗是骨科伤病患者普遍使用的治疗方法

当骨科患者临床治疗进入一定阶段之后,此时康复治疗则属于主要阶段,而康复医疗的方式又是多方面的,其主要是通过各项措施来对患者进行主动或被动及相关的练习活动,如通过各种物理疗法或是支架、器械、假肢、轮椅等。同时也可以通过我国传统健身理疗的措施来进行练习,如太极拳、健身操、温泉疗等,近年来还兴起一种中药离子导入法,即用中药进行熏洗,这些都是骨科伤病康复的重要手段。

4结语

康复医学作为我国医学领域中的一个新秀,其对患者的功能恢复有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尤其是对骨科病痛患者来说其作用更新明显。笔者认为,康复医学在骨科伤病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并以康复医学的观点来指导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这也能体现出医务工作者对患者高度负责的精神。康复医学目前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要想真正把它落实到骨科临床的实际工作中,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尤其是要树立相关医务人员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切实认真负责的把各项工作做到细致。总之骨科医师不仅要做好医疗技术相关工作,同时以高度的热情对患者进行思想工作,并结合临床的理疗、针灸、按摩等手段对患者进行配套服务,这样一来,骨科康复医学才能取得较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

[1]熊恩富,熊素芳,何成奇.循证医学在骨科康复应用中的意义、思路与方法[J].现代康复,2001,5(5):7-9.

运动医学的特点范文5

【摘要】 本文通过中西医思维方式比较,阐明中西医差异的实质是思维方式的差异,并指出以“中医西医化”来发展中医,结果只能是异化它类。要想实现中医学的卓然自立,只能从思维方式上寻找突破。具体做法是:理论研究,构建现代中医思维;基础教育,培养中医思维;临床实践,夯实中医思维。

【关键词】 思维方式;差异;中医学;发展

中医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历经岁月更迭而生生不息,显示了顽强的生命力。它有过辉煌的过去,为祖国的卫生健康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然而在西学东进的劲风中,世人的眼光一起移向西方文明,代表东方智慧的中医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窘境[1]。“中医西医化”的思潮几乎将中医淹没,眼下有必要通过中西医思维方式的差异理清中西医的本质、特点、优势及缺陷,探讨中医发展方向。

1 中西医思维方式的差异

“任何一种医学都是文化,与其特定的思维相联系”[2]。中西医分属不同的思想体系,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医的思维框架主要来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注重整体、功能、直觉的思维;西医的思维主要建立在西方哲学、科学的基础上,注重分析、结构、实证的思维。

中医是整体-类比思维,西医是个体-分析思维。中医不但将人本身各部分之间看成一个整体,而且将人与自然看成一个整体,在这个基础上采用类比、类推的方法将人体各部分与外界事物融为一体,即“人体小宇宙,宇宙大人体”。西医的分析还原论认为,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高级运动是由低级运动组成的,可一直追溯到细胞、分子水平,借助于精密仪器对原子、分子、基因等离子进行微观的分析。

中医是动态-功能思维,西医是实体-结构思维。“中医类比之象是动态、功能之象”[3]。中医很多概念只代表功能,不一定具有实体结构。“左肝右肺”绝非指肝在左边、肺在右边,而是指“肝”与“左”具有上升的阳性功能,“右”与“肺”具有下降的阴性功能。西医认为,一切现象、表现都是某个实体的存在,对于病情的解释一定要找到一个什么“体”(支原体,抗体,线粒体)、什么“子”(分子,原子,粒子)或什么“性”(阴性,阳性)并结合结构作为诊断的依据 [1]。同时借助于人体解剖学,对人体的病变部位做精准的结构把握。

中医是直觉-体悟思维,西医是实证-量化思维。中医对人体的生理、病理的认识是通过直觉体悟获得的,脏象、经络学说体现了这一点,脏腑的生理结构与人体实际解剖部位并不相同。西医则运用现代仪器,直接从病变部位摄取质方面的材料进行病变机理的实证,并测定定性、定量的数据,进行量化分析。

中医的整体、辩证的思维虽是宏观、系统的,但与现代医学相比,已显得粗糙、笼统和模糊;其动态功能的思维使体系封闭成一体,难以证伪,正确性高,准确性低;其直觉思维不是严密、理性的公理系统,重体悟不重论证。西医重个体、分析的思维,忽视整体以及个体间相互关联,往往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其实体-结构思维是客观、科学的,却割裂了人体原有的横向联系,显得呆板、机械;其实证-量化思维带有程式化的倾向,以统一标准看待有差异的个体,结论往往有偏差。通过对照可知,思维方式决定下的中西医是大异其趣,各有利弊。这从理论上辨明:用西医的价值体系、思维方法来评判、怀疑甚至否定中医做法是极其错误的。

2 中医学发展的思考

中医从诞生之日起就凸显其思维的优势,为中华民族的养生、保健、预防、治病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自明朝西医传入以来,中医学出现了衰退迹象。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主观方面,缺乏对中医精髓的继承、深挖;客观方面,西方科学思维渗透、销蚀的结果。这使得中医学在发展道路上步履维艰。目前,最大的危机是中医西医化[4]。当务之急,中医学研究的目的是找回中医自己表达的“语言”,自己的思维方式,自己的价值观念,从而给中医学的发展提供适合的土壤[1]。

理论研究方面,构建现代中医思维。传统中医从整体、宏观、动态、辩证、联系上认知生命,是中医的强项。但也应看到中医不重量化、分析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生理病理上细节不清、结构不明、定量不够、诊断辩证上带有较大的模糊性,理论框架的万能化甚至僵化,造成中医学发展的缓慢[2]。中医学应该在坚持其传统思维方式的前提下,借鉴西医学的思维方式,强化微观性、分析性、逻辑性来弥补先天不足的问题。即在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的主导下,科学纳入分析还原思维,将中医朴素的系统论思维改造为现代系统科学思维。这有利于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在宏观与微观及宏微观结合上进一步发展中医[5]。

教育方面,培养中医思维。中医学思维的培养靠教育。首先,完善知识结构,科学设置中医课程。中医学是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三者相互交融的体系[4],其知识结构应该包括中医学文化、哲学思想和医疗技能。其次,调整中医课程比重。中医院校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也应以中医课程为主,把中医知识结构课程列为专业必修课,其余可安排选修课,这样学生的思维方式才可能由西医思维定势转变为中医思维。再次,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教师除讲授传统中医基础知识外,还应将历史文化背景、哲学根源及认识论、方法论等贯穿其中;最后,实现中医经典理论的“现代化”,加强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全面领悟中医学的精神实质,自觉形成中医学思维方式。也就是说,中医人应有相当的中医文化底蕴,如果中医人自身学养有了问题,比什么都可怕[1]。

临床方面,践行中医学思维,进行理论创新。现今,中医临床采用的是西医思维方式,运用西医诊断、中医治疗。这种方法,表面上用的是中医治疗,实际上已偏离中医的传统思维,最终导致临床治疗的西医化[5],这从原点就掉进西医思维和方法的陷阱[4],是很危险的。中西医是两种文化背景下的文明,迄今为止,还没有找到很好的切入点,强硬拉在一起,结果只能是两张皮。我们倡导,在临床上,诊断、治疗运用中医思维,积累经验,创新中医学理论。当然,中医学理论创新必须按自身的发展规律,坚持自身研究的取向、思维特点、学术价值主体,这样方可卓然自立,否则将异化它类。如近30年临床研究所创立的中医体质学,升华了中医学对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认识,促进了基础理论以及临床医学的发展。具体体现为:使病与诊在人体交叉关系上得到阐明,推动中医病因病机、辩证论治与方法干预的深入研究,拓宽了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范围 [1]。同时,其“辨体-辨病-辨证”相结合的诊疗模式,不仅实现了中医诊断手段的多样化,而且向精准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琦.中医理论的特质与路向[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1):4-13.

[2] 刑玉瑞.中医思维研究与中医思维方法学[J].中医药学刊,2003,21(11):1832.

[3] 张其成.论中医思维及其走向[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6,2(4):10-12.

[4] 刘吉.中医发展现状及思考[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3(2):5-7.

运动医学的特点范文6

【关键词】中医学;传统体育养生学;融合教学

1 传统体育养生学与中医学的渊源关系

传统体育养生学和中医学在发展史上具有同源性和互补性的特点,是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发展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医学养生理论。中国古代医学在医学上从预防和治疗两个方面展开,预防主要是养生修心和饮食结构,治疗主要是针灸和中草药医治。这两个方面发展的基础都来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如中国古代的《易经》、《尚书》、《吕氏春秋》、《史记》等等都有记载传统体育养生学与中医学的渊源关系。同时,将传统体育养生学和中医学相结合形成一体化的中医传统理论也有很多代表性论述,如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的《素问・异法方宜论》对不同治疗方法论证是指出:“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矫。故导引按矫者,亦从中央出也”。从论述中得知“导引按矫”成为了古代体育养生在医学上的常用名称。

2 传统体育养生学与中医学的教学融合

传统体育养生学和中医学在教学上进行融合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和传承中医理论,提升传统体育养生学在中医专业教学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实现全面发展。通过分析归纳文献资料和总结教学实践,从教学内容、教学功能、教学价值和教学组织方法上论述传统体育养生学和中医学的融合问题,达到指导今后传统体育养生学的效果。

2.1 教学内容上的融合

传统体育养生学和中医学是中医理论和实践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传统文化入手分析在教学中导引和中医治疗的相互关系,总结出在教学内容上的重合和互补内容,形成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教师讲授的教学内容。

运动动作是传统体育养生学的基本内容,动作与中医理论的融合表现在动作运动路线中反映的中医脉络原理。运动动作的完成是依赖人体的各大系统相协调相支配,中医理论中脉络是实现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运行输布气血的通道,直行的为经脉,横行的为络脉,它像江河湖海一样构成人体的网络系统,促进人体间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如果人的经络不通,则百病丛生。传统体育养生学中的运动动作就是运用脉络的基本原理,通过调息运气、行气活血来疏通身体间的各脉络,达到中医预防、治疗和康复的目的。

运动中的呼吸吐纳与中医的阴阳升降和精气神体现着五行转化的理论。中医的脏象学说是建立在阴阳五行学说的人体结构模型,肝、心、脾、肺、肾五脏,配金、木、水、火、土五行,构成人体稳定的系统。运动中的呼吸吐纳就是通过内脏的运动,实现五行的稳定系统。

从以上运动的动作形式和内脏活动与中医的基本理论相结合深化传统体育养生学的教学内容,在内容上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践运用的理解,达到强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2.2 教学组织上的融合

体育实践课是以智力和身体运动的教学活动为主,在教学组织中就要求必须把体力和脑力结合起来有针对性的采用教学方法。传统体育养生学的教学内容需要和中医学相关学科的理论相联系进行教学,这些学科理论本身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因此,在教学内容融合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组织形式就尤为重要。

在传统体育养生学教学的这种实际情况下,教学过程应该遵循先理论后实践,再将实践和理论相结合,逐步提高学生对传统体育养生学知识掌握的水平。在开展形式上理论学习应该采用直接的理论课教学,系统讲授中医的基础理论与传统体育养生学相融合的专业知识,如人体穴位、脉络理论、五行学说、阴阳学说等等。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后,在实践课的教学中,运动动作的速度、方向和幅度与中医理论结合,让学生深刻理解到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符合了那些中医养生知识,这样的运动动作能起到什么样的养生效果,同时对自身有那些体验和提高。

2.3 教学功能上的融合

传统体育养生学和中医学是两门相互交融的学科,是中国传统体育和医学相互渗透和吸收的典型代表,深受人们群众的喜爱。现实社会生活中这两门学科所起到的历史社会作用是不相同的,从社会功能上理解,传统体育养生学主要是预防和康复治疗,中医学则主要是治疗,也可以说传统体育养生学是中医治疗有效辅助手段,两者结合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两门学科在社会功能上的不同,也决定了它们在教学功能上的不同。教学中我们应该更好的提倡传统体育养生学的健身和康复功能,而不是说通过练习就能医治好某种疾病,这是传统体育养生学很难做到的,也是不科学的解释。当然,这样说也不能理解为传统体育养生学没有任何的医疗效果,只是要明确在教学功能上侧重健身和康复价值,防止在教学上误导学生将医疗功能扩大化,造成不切实际、浮夸、没有理论依据的后果。

2.4 教育价值导向上的融合

传统体育养生学和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是经受了中国悠久历史的实践检验,是有严谨科学依据的学科知识,在历史长河中对人们的健身和治疗有举足轻重的社会价值。近现代以来,人们在传统体育养生学的价值上有过很大的误解和导向上的错误,片面的夸大传统体育养生学的作用,把传统体育养生学看成是一个万能的手段,虚化了传统体育养生学的理论体系。如练习气功后能隔空取物、隔空打人、医治百病、甚至说成能穿墙遁地,这些都是虚无飘渺的,是严重的不科学态度,是违背实践常理的。因此,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从中医学和体育学的基础理论上加重对学生的科学价值观引导,防止学生错误的认识传统体育养生学,形成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和社会观。

3 融合的意义和结论

为了更好地教导好学生,更好地突出传统体育养生学的社会价值,通过分析文献资料和教学实践,总结归纳出从以上四个方面的融合来正确认识传统体育养生学和中医学之间的关系。论证了它们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上的结合,总结了它们在功能和价值上认知,明确了传统体育养生学和中医学应该如何共同发展,能从教学程度上对传统体育养生学和中医学有层次性的把握,这些都能够为传统体育养生学指明教学方向,提供教学上的参考,也能反映出从这四个方面入手教学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有利于学生系统的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

【参考文献】

[1]高鹤亭.中国医用气功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

[2]邱丕相.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

[3]杜放,马文卿.普通高校开设中华传统体育养生学的价值和意义[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3,06.

[4]赵静冬.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

[5]裘静芳.传统医学、养生学对学校体育健康观的促进[J].宁波大学学报,2012,04.

[6]邬建卫.中国传统运动养生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